国内进出口贸易(精选10篇)
国内进出口贸易 篇1
引言
出口被称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之一。自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连续高速增长, 并且保持着较高的出口增长率。从理论上看, 出口贸易的发展能够在很多方面缔造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条件, 但详细到一个国家, 这种机制发挥作用的大小和成效往往会受到所在国自身条件的限定和国际环境的影响。本文针对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以探究出我国出口贸易是否真的拉动经济增长;假如真的是, 那么出口贸易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作用到底有多大。
本文以我国1990—2012年的出口额和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研究对象,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用Eviews6.0软件进去操作。建立模型为:yt=α+βxt+ut, 其中, yt表示出口总额, xt表示国内生产总值。
一、实证分析
(一) 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
1990—2012年我国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见图1。
从图1可知, 我国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 出口总额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增加。
(二) 方程拟合
对我国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结果如下:
从上面数据可知道, R-squared=0.95, 说明我国出口贸易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存在线性关系, 方程的拟合程度很高。并且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一个单位, 出口额可以增加0.28个单位。
二、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本文实证研究的结果和经济学理论是相一致的, 即我国出口贸易额与国内生产总值是成正相关的,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时, 出口贸易总额也会相对增加;反之, 则减少。同时,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知道, 出口贸易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边际系数为0.28, 即:当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时, 出口额也会相应增加0.28亿元。
(二) 建议
1. 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 将出口贸易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
目前,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 虽然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体现出一定的竞争力, 但其对国民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少之又少。随着技术革新的到来, 这一优势很难再维持下去。因此, 我国应当加快改变这类粗放型的出口贸易形式, 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导, 增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共同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2.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品的出口贸易。
如特色农产品的出口贸易, 可以加强良种繁育和新品种选育工作, 也可以加强出口基地、加工原料建设。
3. 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政府对出口贸易的扶持和指导对做大做强出口贸易具有重大的意义, 但条件是政府的职能定位要正确。应从对出口贸易的行政主导统治型向引导服务型政府机能转变,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 制定并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提高政府效能。
摘要:以我国1990—2012年的出口贸易额和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实证分析, 并得出结论:我国出口贸易额与国内生产总值成正相关, 并且出口贸易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边际系数为0.28。据此, 对这种关系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关键词:出口贸易额,国内生产总值,线性回归
参考文献
[1]雷启振, 袁怀宇, 付景远.我国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1979—2008[J].经济问题求索, 2011, (4) .
[2]田天力.中国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J].商品与质量, 2011, (2) .
[3]林春艳, 赵怡爽.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技与产业, 2013, (5) .
国内进出口贸易 篇2
【关键词】出口贸易;分析
一、义乌小商品市场出口贸易劣势
1.义乌小商品出口仍存在低价竞争行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竞争白热化态势的日趋加剧,我国小商品市场上的竞争也表现的异常激烈。由于义乌小商品出口市场分布集中、商品相似性大,小商品出口企业为了提高销售量、争得客源,经常不惜成本大打价格战,导致了义乌小商品出口的低价竞争。尽管义乌小商品的出口利润已非常微薄:销售一颗纽扣2厘,100根牙签只能赢利1分,1支吸管利润仅有8毫钱,五金产品的利润也不超过3%,绝大部分商品的毛利润在10%以下,而且小商品的各种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小商品的出口成本明显上升,但是由于小商品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价格方面,义乌小商品出口企业为了赢得更大的出口量,就只能通过低价来增强出口竞争力。
2.义乌小商品的出口企业还没建立现代物流体系
义乌小商品出口企业由于自身原因和基础设施的限制,基本都没有建立现代物流体系。目前,在义乌的货运市场上,五种运输方式中,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已经完全萎缩,没有商用市场;而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的发展也非常不平衡。其中,公路运输完成的货运量每年都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份额,铁路货运量只占据了非常小的一个份额,航空货运量所占的比率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以2012年为例,公路、铁路、航空三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运量分另一方面,由于义乌小商品出口企业还没意识到建立自有的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性,在小商品出口运输中也多采用国外的第三方物流,这又导致了义乌现代物流体系建立的进程缓慢。
二、义乌小商品市场出口贸易的劣势的解决方法
1.避免低价竞争,提高义乌小商品的持久出口竞争力
第一,实现产品结构升级,避免低价竞争。义乌小商品低价竞争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品结构相似甚至雷同,原料、生产工艺非常接近,造成产品间相互替代性很强,市场上同等档次的商品过多,没有形成差别和梯次,往往某一种商品的降价会引起许多其它类似商品的降价。近两年来,义乌的出口市场转向了以发达为主,发展中国家为辅的状况。我们要适应国内外需求的变化来推进产品结构的升级,适应不同国家、不同收入的阶层的需求,生产出不同档次、不同设计、不同生产工艺的产品。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市场需求,还可以避免产品间的可替代性而带来的低价竞争。
第二,积极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艺,增加小商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由于义乌工业企业许多都是传统的产业,技术落后,设备简单陈旧所以必须依靠高新技术改造这些产业,才能生产出出口竞争力相对较强的小商品。因此,地方政府要引导和培育一批有能力的企业生产高中档产品,通过改造促进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推出更别致、美观、新颖、耐用的高档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使义乌小商品实现从低价优势到技术优势的转变。
2.支持和鼓励小商品出口企业建立现代物流体系
第一,加强物流运输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建设并均衡规划物流运输中不同运输方式的发展。由于物流运输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义乌小商品的出口运输过于依赖公路运输。为了促进小商品出口运输方式的平衡发展,在今后物流运输的长远规划中,应该加强对铁路运输和航空運输的投入,取长补短,疏通物流运输发展中的瓶颈,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不同运输方式可能隐藏在深处的发展潜力。
第二,鼓励第三方物流和个私物流的共同发展,并支持义乌小商品出口企业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随着义乌小商品出口贸易的不断发展,小商品出口企业不仅需要强大的物流运输业的支持,而且有能力来建设强大的物流运输业。
义乌小商品出口贸易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世界的小商品采购中心。小商品的出口数量和出口成交额逐年大幅增长,市场的外向度也进一步扩展。不过,义乌小商品出口贸易也还存在很多不利于其持续稳定发展的问题,如:出口贸易壁垒增多、缺乏持久的出口竞争力、自主品牌和创新意识薄弱、还没充分运用现代物流体系和电子商务平台等。因此,要促进义乌小商品出口贸易的持续发展,就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为义乌小商品出口开辟出更宽广的道路。义乌市应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规范和扶持流通性外贸企业,加强对外贸诈骗案防治力度;拉长小商品产业链,提高对外贸易对社会经济的拉动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两型社会”。
作者简介:
国内进出口贸易 篇3
关键词:纺织品贸易,碳关税,进出口
碳关税的相关概念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 其用意是希望欧盟国家应当针对未遵守《京都协定书》的国家出口商品课征商品进口税, 否则在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实现正式运行后, 欧盟国家所生产的同类商品将遭受不公平竞争, 特别是境内的钢铁业、高耗能产业及轻纺工业, 这显然对于以轻纺制品出口量巨大而闻名的中国是一个现实且严峻的挑战, 为此, 在2009年7月4日, 中国政府发表声明, 明确表示反对碳关税, 这是因为目前状况下, 我国纺织业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 产品标准达不到国外指定的相关标准[1], 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只能采用薄利多销的土办法, 一旦纺织产品被施加碳关税的额外征收, 产品原有的价格低廉的优势也会被夺去, 进而对整个纺织品出口贸易都造成巨大的冲击。
由于碳关税相关概念及政策实行的时间较新, 目前国内外对此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轻纺行业的利润来源有相当大部分是由出口拉动的, 而根据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相关的对于碳排放的标准的规定, 我国迅速降低工业生产二氧化碳排放量至国际标准也要付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代价, 轻纺行业的劳动密集性生产短时间内不会有所改观, 而在众多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科学技术优势限制发展中国家出口及产品竞争力提升的今天, 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的低端轻纺加工产业注定与清洁能源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相违背[2], 当然, 这里面还有错综复杂的贸易保护主义作祟, 碳关税的出台与典型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对经济严重依赖出口带动的中国无疑是需要认真关切与对待的。
1 碳关税的征收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1.1 我国的整体出口贸易额将会有比较大幅度的下降
目前状况下, 中国经济的内需带动力度十分脆弱, 经济增长中出口贸易的带动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而沿海地区轻纺工业普遍存在碳排放量较高的现象, 这会在本已出口乏力的今天对我国经济造成更加更深的伤害。据统计, 截至2009年11月, 全球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了101起贸易救济调查, 涉案总额超过116亿美元, 若欧美国家再借气候环境问题征收“碳关税”, 实施符合自己利益的碳标准, 其他国家也可以按自己的标准征收“碳关税”, 中国将面临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 这势必会引发贸易大战。
据统计数据显示, 1999年至2000年我国纺织工业曾有过一次出口额大幅下滑的经历, 2000年至2007年纺织业出口水平始终保持较平稳水平, 2007年末至2008年受金融危机及欧美国家经济悲观预期的影响, 我国出口业规模及质量都有所下降, 纺织行业作为主导高竞争性出口部门, 也经历了出口额的大幅下调。
截至2009年, 中国纺织行业出口总额合计约100亿美元左右, 低于顶峰时期400亿美元近300亿美元;又如图2所示, 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的化纤类产品出口额自2008年初小规模上升;图1中服装类产品出口是一直处于下降态势, 这其中既有欧美经济衰退的影响, 也有国际间贸易壁垒拉锯战的因素。可以设想的是, 在国际轻纺工业出口态势普遍疲软的背景下, 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碳关税将进一步摧毁脆弱的轻纺出口现状维持,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仿制品出口大国, 碳关税的实行将使金融危机后历尽万苦恢复起来的小额贸易提升刚见起色便被扼杀, 悲观的看法是, 我国对欧美国家的轻纺织品出口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面临巨额缩水, 这是对中国经济的下拉性因素, 也是世界各国比较优势生产福利的损失。
1.2 高碳风险成为我国纺织出口企业未来面临的较大风险之一
“低碳”标准一旦被实行, 不仅会增加我国轻纺企业的产品生产成本, 削弱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而且将有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被淘汰。目前, 各大跨国公司都已经率先展开了行动, 通过各种方式降低自己的产品碳排放量, 例如沃尔玛特公司已经要求其10万余家商品供应商必须完成商品碳足迹的验证, 还要贴上碳标签, 乐观地估计, 这将影响到全球大约超过500万家工厂的生产, 而这些工厂的大部分生产基地在中国, 也就是说, 这意味着中国大量的相关生产企业必须进行碳足迹验证, 还要承担减排责任, 否则跨国公司的订单将与这些企业无缘。
1.3 欧美等国对华征收碳排放关税还将对我国造成的影响
除了直接影响我国纺织产业的发展以外, 欧美等国对华征收碳排放关税还将对我国社会的就业、劳动力报酬以及居民生活福利造成负面效应, 这主要是基于第二点影响, 大量不符合碳排放标准生产的企业将面临关门停业的风险, 侥幸存活下来的企业也会由于利润大幅缩水而裁员和减少工资薪金水平, 对于养活了沿海大量劳动力的轻纺工业来说, 碳关税的征收造成的间接影响就是如此深远, 解释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这对于本已出口维艰的沿海加工企业的影响无异于雪上加霜。
2 对国外征收出口商品碳关税的目的探析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针对欧美国家拟对我国征收碳关税指出, “碳关税”不仅违反了WTO框架下关于自由国际贸易开展的基本规则, 也违背了《京都议定书》中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之原则, 欧美国家征收此项税务实际上是“以环境保护之名, 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 具体来讲, 其推出的主要目的如下。
2.1 对自身经济和国际政治利益的维护
在国际贸易中, 一味地追求对发展中国家的顺差是发达国家的一贯做法, 碳关税的征收不仅可以使得征收国获得额外的国际贸易利润, 弥补日益恶化的西方国家财政赤字, 还使得出口国的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 进而削弱出口国的整体经济实力, 使得西方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有更强的实力, 占据政治高度。
2.2 对地球环境治理成本的第三世界国家转嫁
目前绿色生产与低碳经营是国际上针对环境保护的主流经济概念, 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将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架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一方面使得本国受到较少的污染, 另一方面转嫁环境治理成本, 降低生产成本, 这实际上是将环境治理的成本全盘向发展中国家转让。
2.3 削弱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生产及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
以纺织品生产为例, 我国是典型的纺织品劳动密集型生产国家, 相对低廉的原材料成本与生产成本使得我国出口的纺织品在国际上竞争力很强, 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盈余, 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和政治实力, 也使得西方国家的优势渐渐消失, 为此, 西方国家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这种态势。
2.4 对本国同类产品生产企业的保护, 即贸易保护主义
碳关税归根到底也是贸易保护主义中关税壁垒的一种, 在金融危机后, 欧美国家企业面临倒闭与大幅裁员的命运, 企业利润入不敷出, 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廉价产品充斥市场, 这极大地威胁了发达国家企业的生存, 为此, 接二连三的抗议进口运动使得执政党采取严格的关税壁垒对进口产品实行“绿色名义”保护下的限制。
3 我国应对碳关税征收应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3.1 将碳关税的征收内化, 采用国内征收的方法, 建立环保的法规政策体系
取消碳关税对我国造成的负面影响, 除根据WTO框架协议据理力争外, 说到底是提高自身的污染治理水平, 因此, 推动国内的节能减排, 我国完全可以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 在本国开征碳关税, 这样不仅将成本和收益内化, 并且在本国征收关税后, 进口国再征收碳关税就是“双重征税”行为, 这违反了WTO协议, 因此, 内部征税是一项值得考虑的选择。
3.2 开展“环境保护外交”, 在CDM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 下力争节能减排的资金和技术
虽然碳关税的征收已经被欧美国家提上日程, 但是目前国际范围内关于碳排放量的参照标准并没有统一规定, 因此我国应积极展开外交斡旋, 推动关于碳排放量国际谈判和国家标准的制定, 在CDM项目下, 我国拥有近60%的份额, 用这些项目换回设备和技术可以为我国建设风电等节能项目贡献力量, 进而减少碳排放量。
3.3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促进绿色贸易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始终呈现粗放式结构, 单位G DP能耗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举例来说, 我国每百万美元GDP能耗数量是邻居日本的6倍, 纺织工业出口产品高能源投入及低附加值的产出都要求我国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面对能源瓶颈及减排压力, 我国应适时加征出口税, 引导这些企业向“低碳”方向发展。
3.4 微观层面鼓励纺织行业开发新材料
加快新型材料的市场投放, 逐步减少化纤类纺织物的生产, 多进行棉布、丝麻、绸缎类织物的生产, 对服装加工和生产企业原材料选料工序进行控制, 鼓励环保型生产, 为碳排放建立许可证交易市场, 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 同时扩大内需, 减少纺织品对出口的严重依赖, 对自主创新实行鼓励和政策倾斜, 开发生产绿色的优质纺织品, 以此来冲破国际碳关税壁垒, 扩大自由贸易空间。
3.5 政府建立纺织品出口预警与监测部门进行干预
政府建立专门的纺织品出口预警与监测部门, 及时地收集整理主要的贸易对象国已经发布和实施的纺织品服装技术法规和税收标准, 建立快速审定程序对诸如碳关税及其他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鉴定, 防止双重标准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施加, 同时培训专门的精通世贸规则的人才进行知识运用和储备, 充分利用国际纺织业协会关于公平、公正、公开的自由贸易原则进行关税申辩, 防止恶意贸易战争对本国经济造成的伤害。
4 结语
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进行环保碳关税方面的贸易抗争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事, 目前世界气候变化中有约80%的贡献因素是由发达国家无节制的排放提供的。不仅是诸如碳关税之类的税收壁垒, WTO背景下的世界各国在产业间的成本、资源、科技政策等方面也已经展开了全面的竞争, 世界市场一体化水平日益提高导致贸易战争此起彼伏, 而发达国家方面希望能够借助碳关税转移环保成本, 弥补自身在金融危机中的损失, 获取巨额利润, 同时还可以借此机会完成对碳排放产业革命的领导角色转换任务, 成为国际纺织产业出口贸易规则的制定者和定价控制者, 这显然是不被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接受的。总而言之, 对于我国的纺织服装行业来讲, 碳关税的推行既是挑战, 又是警钟, WTO框架下的自由贸易对我国虽然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机会,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目前国际间的不公平贸易依然存在,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和削弱竞争对手的企图始终不曾离去, 而我们精通WTO规则的人才又极其稀少, 因此, 一个积极和谨慎的态度去投入对抗碳关税和其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斗争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轻纺工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詹正华.征收碳关税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当代经济, 2011 (8) .
[2]戴琦.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18) .
[3]于国庆.碳关税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商界, 2010 (3) .
中国进出口贸易:半边日头半边雨 篇4
2015年8月9日,中国各大财经媒体纷纷报道“中国进出口7月‘跳水’”的消息。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1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8%。其中,出口1.19万亿元、进口9302亿元,分别下降8.9%和8.6%。在中国经济偏冷的2015年,进出口贸易“双降”的这一表现让人揪心。
而让人为之震动的还有近期人民币汇率的大幅度贬值。8月11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2298,贬值幅度达到1.86%,创下有数据统计以来的单日最大降幅。接下来的两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贬值,这3天贬值幅度接近4%。人民币贬值的这次冲击波引发了全球对中国汇率的空前关注。2015年下半年的中国出口贸易或从中获益。
为何进出口双 “跳水”?
本次进出口“双降”,其中一个原因是2014年7月中国进出口贸易异乎寻常的增长而产生的反差。所以,实际的跌幅并没有这么大,仍在正常的范围之内。
2015年6月,中国进口贸易额大幅下跌,也许对此我们不必揪心,因为外贸顺差似乎并不是坏事。虽然我们并不希望顺差值过大,而是希望它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不过,7月不仅进口额下跌,出口额也出现不小幅度的下降,而出口贸易额下跌则表明“中国制造”的形势趋冷,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实际上,这种趋势早已现苗头。那就是成本的大幅上升,削弱了“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致使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似乎已不可延续。
2015年1~7月,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下降9.3%,下滑幅度大于一般贸易。一直以来,计算机及电子产品、纺织品服装都是中国加工贸易出口的“传统强项”,但数据显示,这些原先的增长点,2015年出口下滑严重。从出口商品结构看,前7个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4.44万亿元,同比增长1.2%,占出口总值的57.2%。同期,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箱包与玩具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1.61万亿元,下降1.3%,占出口总值的20.7%。
“中国制造”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滑严重表明,由于用工成本的大幅上升,使得“中国制造”的人力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
“中国制造”成本已与“美国制造”缩小至4%
关于“中国制造”,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BCG)日前发布的报告《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显示,中国的制造成本已经与美国相差无几。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是96,即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
BCG报告认为,中国制造业面临很大的压力。10年前,中国的制造成本低,而如今成本水涨船高。这主要归咎于3个原因。一是中国工人的薪资提高,从2004年的每小时薪酬4.35美元,涨到2014年的12.47美元,涨幅达187%。而实际上,10年间,中国的物价涨幅抵消了中国工人工资提高的一多半。二是人民币汇率波动。2004~2014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升了约35%。三是能源成本上升。中国的电力成本从2004年的7美元/千瓦时,上升至2014年的11美元/千瓦时,而天然气成本则从5.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上升到13.7美元/百万英热单位,涨幅138%。这么大的涨幅,“中国制造”消化起来真的比较吃力。
而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吗?并非如此。传统的西欧发达国家,原本已经高企的生产成本也在上涨,比如瑞士、比利时、瑞典和法国等,但远没有中国的涨幅这么大。英国和荷兰制造成本并没有多大波动。而印度还没有出现制造成本飙升的情况。
在这25个经济体中,制造业竞争力上升最突出的是美国和墨西哥。这主要得益于它们持续的生产力提升、稳定的汇率和巨大的能源优势。美国正是凭借这些优势,使中美两国的制造成本差距被缩小到了5%以内。
“中国制造”物流成本高达18%
2014年11月9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采购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0.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8%。这一比例是美国的2倍多(8.5%),并高于日本、德国等经济发达国家。
该采购报告指出,在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平均占成品最终成本的10%~15%;在发展中国家,各种低效现象导致物流成本显著增高,占成品成本的15%~25%。而对中国的制造商而言,物流成本可高达生产成本的30%~40%。
201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超过10万亿元,如果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能降至发达国家10%的平均水平,那么,我国每年可节省物流成本约5万亿元。在物流成本中,公路收费占大头。在中国的物流成本中,公路收费所占的比重,几乎与燃油费用的比重相当,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进口加工企业在撤离中国
由于“中国制造”成本的迅速攀升,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日前在印度签约。2015年8月,富士康宣布,未来5年将投资50亿美元,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建设电子设备制造厂。富士康还表示,有意在印度其他邦兴建制造工厂。富士康的客户包括苹果 、黑莓、小米及亚马逊等。
其实,在富士康之前,一些原本在中国从事制造业的中外企业,也将目光投向了东南亚和南亚等国家,纷纷前去投资建厂。印度和越南工人的月工资只有300~500元人民币,而中国工人工资水平在3000~5000元。这10倍的落差,让企业不得不考虑转移制造能力。
而“美国制造”也开始回归美国。2015年,苹果将投入1亿美元,把部分电脑生产线迁回美国,这也将是10多年来苹果生产首度回归美国本土。苹果CEO蒂姆·库克表示,希望这次生产线的回迁能推动其他公司将工厂搬回美国。一直以来,像iPad、iPhone5还有其他行销全球的苹果产品,都是在中国生产的。
机器人大军来了
说到底,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竞争力取决于“中国制造”的竞争力。那么,中国制造该如何重塑自己的竞争力?近期“‘机器换人’席卷珠三角”这样的新闻让人眼前一亮。2015年夏天,我们已经看到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形成了一支机器人大军,加入到了“中国制造”的行列。
让我们来看看东莞首家“无人工厂”。在打磨车间里,60台机器手正日夜不停地打磨一个个手机中框结构件。它们被分成10条生产线,每条线只有3名工人负责看线和检查。从前完成这些工序需要650名工人。一台机器手可以替代6~8名工人,现在打磨车间还有60名工人,很快将减少到20人。
在广东佛山,大量的焊接机器人进入焊接生产线,焊接机器人的效率为人工的3倍,质量合格率也从80%提升到99.8%。
使用机器人替企业大幅度地节省了成本。工厂焊接工序自动化改造效益如下:如果以纯人工方式生产,10名工人的人工费、培训费,加上原料浪费和废品消耗等费用,一年的成本约为955万元。如果用机器人设备实现自动化生产,每年的成本约为172.4万元,每年能节省780万元成本。两套设备可轻松完成年产30万件的焊接任务,设备的投入在1~2年内可收回成本。
中国的机器人生产,正在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成为前途不可限量的新兴产业。东莞目前从事机器人生产的企业已有200多家。目前在整个珠三角机器人行业版图中,工业机器人是绝对主角。
据深圳机器人协会统计,深圳工业机器人企业有190多家,服务型机器人有45家。珠三角仅深圳、东莞和佛山3地的机器人及相关行业的企业就有近500家,产值总额近千亿元。
可我们的担心也油然而生:机器人会夺走工人的工作岗位吗?2015年5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5年第一季度的重要经济数据,其中有一点让人感到很新鲜:GDP的增速在下降,就业率却在上升。这表明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互联网经济对中国就业贡献巨大。互联网所创造的新的岗位,比失去的工作岗位多很多。
在数万家实体商店倒闭的同时,却诞生数以百万计的网店,并同时出现了数百万的快递大军。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曾对4800家中小企业的调研显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每失去1个岗位,就会创造出2.6个新的工作机会。
到2025年,电子商务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可减少1.3%~4%的用人需求,相当于1000万~3100万个岗位,却能创造出约4600万个新的工作机会,其中包括很多高技能职位。读到这样的数据,你还会为机器人夺去了人们的工作岗位而担心吗?
或许,这就是“互联网+”为我们勾画的新经济版图。
国内进出口贸易 篇5
关键词:出口贸易,蓝色贸易壁垒,影响对策
一、研究目的
近十几年来, “蓝色壁垒”严重削弱了我国在进出口贸易中的优势地位, 限制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探讨如何提升我国对外贸易水平, 加大出口贸易额度是我国对外贸易不可规避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
谈蓝色贸易壁垒的应对措施, 有利于应对我国贸易壁垒问题, , 对我国对外贸易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实力, 缓解蓝色壁垒对我国贸易收支, 贸易进出口, 和劳动力危害具有显著影响。
三、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1. 正面影响。
(1) 有利于企业形象, 扩大更多合作。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新一轮发展框架, 目的就是通过解决中国经贸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增强中国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从根本上转变外国企业对我国的传统眼光, 改变我国国家政策环境, 大力提升中国企业形象, 从而获得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 使我国对外贸易富有更强的战斗力。
(2) 有利于中国改善劳资关系。我国企业实施SA8000标准, 就要求企业坚持多元化的管理思想, 改善员工待遇。将企业管理、商业道德和精神文明等指标化, 为企业提供了可操作的量化标准, 使企业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而且能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 负面影响。
(1) 中国出口企业成本增加。根据传统, SAS000标准认证通常需要1年时间, 证书有效期为3年, 每隔六个月检查。一个2000人的工厂需要费用是90000元。相比之下, 加重劳动密集企业成本。
(2) 对中国吸引外资的影响吸引外资能力下降。我国加人WTO后, 外商进一步加大了对我国的投资力度, 大量的跨国公司将其生产环节乃至在其他国家开办的工厂的部分或全部迁到了我国, 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就业增长。然而实施SA8000标准认证, 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可能会减弱。一方面, 跨国公司担心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会影响公司高额利润, 难以完成公司要求和目标;另一方面, 跨国公司也会担心其分包商不能达标而不愿来中国投资。
(3) 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损害较多。国际经济危机之后, 欧美国家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限制的金额越来越大, 而且涉及的行业也越来越多, 涉及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 欧美对华的贸易壁垒建筑的越来越高, 中国同发达国家在某些高附加值的产品上竞争趋于激烈, 在法规架构或政府的基本原则上也存在明显分歧, 导致我国受到贸易保护主义损害较多。
四、对策分析
中国改革开放35年, 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 成功实现了国家经济发展。为进一步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 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方针和政策, 为应对我国新的挑战指明了新方向。概括来说, 在未来一段时间, 我们应该着力落实好以下几种新措施
1. 积极参与并参与谈判。
我们应该积极参对外经贸谈判, 完善我国公共经济利益。同时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待遇, 在贸易壁垒中捍卫本国经济权益, 不一味退让, 维护本国在对外贸易中应该行使的权益。
2. 提升我国产业自身实力
我国自身产业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这是我国遭遇蓝色贸易壁垒的真正原因, 我国企业自身发展不均衡, 严重依靠单纯劳动力资源, 完全限制本国自身发展。中国产品在欧美市场中比重较高, 市场过于集中, 导致风险加大, 欧美发达国家稍有变化, 就会严重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因此中国进出口企业要实现海外市场多元化的同时, 不但要开阔本国市场, 还需要扩大内需。我国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处于产业链低端, 靠这种优势虽赢得市场, 但是很容易遭到欧美市场各种打击。本国企业要自律的原则, 通过提升自己核心资源提高价位, 得到自主权, 提升自身实力。
3. 强化进出口货物标准。
政府和企业部门及时进行国际市场调查, 切实了解在进出口贸易的货物标准及各国市场规范, 努力使自己产品与各国需要匹配, 加快占领市场份额的脚步。近年来, 欧美发达国家蓝贸易壁垒来限制我国的产品出口, 使我国外贸深受打击。现阶段我国更应强化进出口货物标准来使我国处于不败之地。
4. 强化政府部门在劳动技能培训方面作用。
现阶段, 我国劳工素质及技术结构不是很均衡, 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 严重影响我国劳工工资水平。在蓝色贸易壁垒影响下, 培养员工素质, 提升劳工技能刻不容缓。
提倡政府建立培训技术机构, 健全劳动者培训体制, 大力深化劳动教育的比重, 让我国劳工标准同国际接轨, 并更近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
5. 切实关注认证的动态和趋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在提倡政府建立培训技术机构, 健全劳动者培训体制, 大力深化劳动教育的比重的同时, 要将培训及认证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我们劳工成为国际标准化要求的人才, 加快推广实施社会责任意识, 改进劳工工作换进, 各有关部门切实落实进出口产品标准, 深化政府改革。
五、结语
近年来, 欧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施蓝色贸易壁垒, 实质上是反应了发达国家对这一经济引擎, 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视及争夺市场份额的爆发。中欧产业早以形成了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格局, 限制中国的经济进出口不仅损害了双方产业链的利益, 也破坏了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虽然国际市场上并不明显承认蓝色贸易壁垒, 也并没对蓝色壁垒取得一致意见。这更能引起我们反思, 也能清晰的认识欧美发达国家的意图, 在贸易对战中, 有利于我们提高认识, 增加我国清晰认知, 合理应对挑战, 促使我国对外经贸发展转危为安, 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国内进出口贸易 篇6
进口增长大于出口,贸易顺差逐步缩小
2010年上半年,我国工程机械进口增长平均值为68.4%,出口增长平均值为21.2%,二者相差3倍多;贸易顺差迅速缩小,从2008年74亿美元的最高值到目前的4.5亿美元,下降了15倍。
整机进口持续高位增长,履带式挖掘机唱主角
2010年上半年,我国工程机械累计进口整机25.6亿美元,同比增长66.2%,占进口总额的63.7%;进口零部件14.6亿美元,同比增长75.7%,占进口总额的36.3%。其中,进口履带式挖掘机21 286台,同比增长96.2%,占进口整机金额的61%。进口额增长幅度较大的整机产品还有轮胎式挖掘机、装载机、沥青摊铺机、全地面汽车起重机、塔式起重机、堆垛机、叉车、风动工具和零部件等。
国际市场回升缓慢,出口环比尚欠稳定
2010年6月,我国工程机械当月出口额同比增长达到48.6%,继续呈现良好的同比增长势头。其中,装载机、压路机、挖掘机、平地机、塔式起重机、叉车、牵引车、工程钻机、风动工具和零部件等增长较快。2010年上半年,我国工程机械出口环比增长尚欠稳定,规律性差,国际市场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中国煤炭进出口贸易分析 篇7
中国煤炭储量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山西、内蒙古、贵州、安徽和陕西5省、区煤炭储量分别合计约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75%。而中国人均煤炭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2.5%, 但中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消费为主。历年统计数据显示, 从1998年到2008年, 十年间中国经济飞跃发展, 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总量基本在69%左右。以2008年为例, 2008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8.7%, 石油占18.7%, 天然气占3.8%, 水电、核电和风电占8.9%, 生产总量所占比重则分别为76.7%, 10.4%, 3.9%和9.0%。从能源消费需求看, 煤炭需求量大, 而且需求稳定。
二、中国煤炭进出口贸易形势分析
近几年, 世界煤炭生产、消费和贸易呈增长态势。同时, 煤炭生产和洁净煤技术的进步和成熟增强了煤炭在能源市场上的比较优势, 导致发电用煤需求急剧增长, 而且煤炭生产的国际化和海运成本的下降, 也加速了煤炭国际贸易的发展。
近二十年里中国煤炭进出口贸易有显著变化。90年代初到2000年, 中国煤炭贸易以出口为主, 煤炭进口量仅为出口量的4%左右。从2002年开始, 中国煤炭进口量快速增长, 年进口量超过1000万吨。2005年煤炭进口量增长至出口量的36%, 2007年煤炭进出口量已经接近持平。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2009年中国累计进口煤1.26亿吨, 比上年增长211.9%;出口煤2240万吨, 下降50.7%;全年净进口1.03亿吨, 中国第一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 煤炭对外依存度约3%。
2008年中国煤炭进出口的主要特点是:
一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
2008年中国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煤2, 796万吨, 占当年中国煤进口总量的69.2%;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煤4, 506万吨, 占当年中国煤出口总量的99.2%。
二中国煤炭进口来源主要来自于越南、印尼和澳大利亚。
目前澳大利亚已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进口来源地。2009年从澳大利亚进口了4, 390万吨煤炭。2008年东盟是中国煤炭主要进口来源地, 从东盟进口煤2, 860万吨, 占当年中国煤进口总量的70.8%。2008年煤炭出口主要出口至韩国、日本和台湾省等周边市场。
三占据进口主导地位的是私营企业, 出口几乎全部来自国有企业。2008年, 中国私营企业进口煤2, 387万吨, 占当年中国煤进口总量的59.1%;国有企业进口1, 082万吨。同期, 国有企业出口煤4, 490万吨, 占当年中国煤出口总量的99.1%。
四无烟煤为主要进口品种, 出口则以烟煤为主。2008年, 中国进口无烟煤1939万吨, 下降31.8%, 占当年中国煤进口总量的48%。同期, 中国出口烟煤3921万吨, 下降18.1%, 占当年中国煤出口总量的86.3%。此外, 炼焦煤出口345.6万吨, 增长35.9%。
广东省是进口煤炭最多的省份之一。广东是煤炭消费大省, 自从2005年兴宁“8 7”矿难后, 广东已全面退出煤矿生产, 煤炭资源需要由省外调入或进口。2009尽管年广东进出口总值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但煤炭等主要能源进口却大幅增加。数据显示, 2009年广东进口煤炭飙升至3, 219.03万吨, 比上年增长1.8倍。2009年经广东口岸自东盟进口煤2, 024万吨, 增长67%, 占同期经广东口岸煤进口总量的67.6%, 同期, 自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的煤进口量分别增长5倍和19.9倍, 分别占同期进口量的24.6%和7.2%。
三、煤炭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煤炭贸易经历不同的阶段。中国长期保持煤炭净出口国地位, 而且煤炭出口总量占能源出口总量的比重很大, 2001年这个比重曾高达80.9%, 2003年中国一度是全球第二大煤炭出口国。煤炭出口对增加国民收入, 带动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近年中国煤炭进口量大增, 2009年更成为煤炭净进口国, 中国对外能源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其主要原因有:
一中国煤炭价格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持续上扬, 同时国际煤炭价格及航运费大幅下跌, 这些都造成购买国际煤炭的成本低于从国内购买, 尤其南方沿海电厂购买国际煤炭的成本低于从国内购买;
二自2006年11月1日起我国下调大部分煤的进口税率, 2007年6月1日起还取消了煤炭的进口关税, 煤炭进口成本降低, 进一步刺激了国内企业使用进口煤的积极性。
三是山西的煤炭供应严重不足, 而国内其他地区的煤炭产量又不足以弥补这一缺口。
四是中国发电企业的用煤量占市场供应总量的一半以上, 随着国内工业的强劲复苏, 发电厂的开工率不断提高, 拉动煤炭需求量增长。
煤炭业与铁矿石业不同之处在于,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 进口贸易的增长主要不是因为中国国内煤炭供给不足, 而是国际煤炭相对较低的煤价吸引了国内的用煤企业。国际煤炭的交易量2008年仅为8亿吨左右, 而2008年中国煤炭产量已超过27亿吨。2009年煤炭海运贸易市场较为宽松, 德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经济体能源需求下滑的幅度严重, 国际煤价下跌, 相对较低的煤价吸引了部分中国企业。中国从澳大利亚、印尼等国进口的煤炭占中国进口煤炭总量的接近70%, 总进口量不足国内产量的2%, 总体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随着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完毕, 产能释放, 且铁路运线的调整完善, 国内煤炭产量将比前两年有所增长。近年内中国GDP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预计中国煤炭净进口量也将增加, 煤炭净进口的状况不会改变, 只是净进口的煤炭数量将有所波动, 进口增速放缓, 作为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 中国在国际煤炭价格的话语权不会改变。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
粤泰进出口贸易研究 篇8
一、粤泰贸易关系
中泰的贸易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因政治的原因, 双方的友好关系曾被搁置了一段时间。1975年7月1日中泰两国建交联合公报的发表, 重新揭开了中泰两国关系的新篇章。经过35年的共同努力, 两国关系在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尤其是进出口贸易方面:2001年双方贸易首次突破70亿美元大关;2008年双方贸易更是突破400亿美元大关, 增长近500%。两国期望双方的贸易能够在2010年达到500亿美元。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 2003年粤泰进口贸易增长非常突出, 由2002年的25.79亿美元增长至38.86亿美元, 增长率高达50个百分点。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从该年10月份起, 中泰两国实行了108种蔬菜 (HS07) 和80水果 (HS08) 零关税政策。该零关税政策极大地增加了中国对泰国蔬果的需求, 拉动了双方贸易的增长。
资源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广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厅、泰王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处网数据整理计算得
粤泰贸易在中泰贸易中占比最重。2008年粤泰贸易占当年中泰贸易的31.92%。其中出口额占比28.15%;进口额占比71.85%。粤泰贸易在中泰贸易中占有如此高的份额,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试验区, 经过30多年的改革, 已具有最丰富的对外贸易经验;二是地理位置优势, 广东虽然不是最挨近泰国的中国省份, 但是对泰国而言, 广东省的港口是最近、最便利的港口;三是旅泰的华侨很多, 并且大部分人的祖籍就是广东, 在双方贸易交往中, 这些华侨的努力也让粤泰贸易日益增长。
二、粤泰双边贸易的主要特征
(一) 双边贸易不断增长
表1显示, 粤泰双边贸易额从2001年的33.36亿美元, 已增长至2008年的131.81亿美元, 增长近3倍。其中粤对泰的出口额从8.44亿美元增长为37.11亿美元, 增长3倍多;对泰的进口额, 则从24.95亿美元增长至94.72亿美元, 增长近3倍。因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 双方贸易首次出现负增长率, 由2008年的131.81亿美元下降至129亿美元, 其中出口额下降3亿多美元;与此同时, 进口额增长了3000万美元。
(二) 粤泰贸易依存度增加
近年来, 广东经济快速增长, 对泰国商品形成巨大需求, 是这些年来泰国对中国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粤泰贸易依存度增加。
第一, 近年来广东自泰国进口迅速扩大, 已成为拉动泰国对中国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2008年中泰两国进出口贸易额为412.52亿美元, 其中广东与泰国的进出口值为318.1亿美元。在粤泰贸易总额中, 广东对泰国出口值为37.11亿美元。当年, 广东自泰国进口94.70亿美元, 占中国自泰国进口总额的36.9%, 成为拉动泰国对中国出口增长的最主要力量。
第二, 零关税政策的实施使泰国农产品对广东的出口出现强劲增长。自从中泰两国之间取消188种蔬果进出口关税以来, 粤泰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和农业交流方面发展很快增加。广东的“江南市场”是中国最大的泰国蔬菜水果进口的市场, 从泰国进口的蔬果70%以上都是运送到这里, 然后再运往中国的其他地区。
第三, 广东加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泰国相关产品对粤的出口增长。广东作为世界加工制造业的中心之一, 对相关产品存在较大的需求。广东从泰国进口的相关产品主要有硬盘、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初级形态塑料、二极管及半导体组件、自功数据处理设备零件和原油等, 以上6种商品的进口额占到广东自泰国进口额的56.3%, 广东加工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为泰国商品的出口带来巨大的商机。
(三) 广东长期处于逆差状态
从表1我们可看出, 广东在粤泰贸易中的逆差越来越大。2001年, 逆差金额为16.48亿美元, 而到2009年, 逆差距离更加拉大, 逆差金额上升至61亿美元, 增长近3倍。其中仅2009年的逆差金额就已经超过了2003年双方贸易的总额。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 随着中国加入WTO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初步形成, 两国进出口贸易的门槛逐步降低, 促进了双方贸易的迅速增长。广东面积虽然比泰国小, 但是人口却比泰国多出2000多万。市场庞大, 经济发展形势好, 势必对泰国有更多的进口需求。近年来, 广东工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对泰国的原油、天然橡胶的进口需求增长。
第二, 随着中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食品之类的消费增长很快, 加上中泰蔬菜水果贸易零关税政策的实施, 更大程度地刺激和提高了广东居民对泰国蔬菜水果的消费需求, 尤其是泰国的香米、山竹和榴莲。
第三, 广东政府、企业一般比较重视对欧美、日本和韩国等市场的开拓, 对泰国市场相对缺乏开拓力度。相反, 泰国政府和工商界却高度重视拓展中国市场。
(四) 粤向泰出口的产品集中、泰向粤出口的产品多样
按照2008年粤泰出口产品排列目录前15位来看 (见表2) , 广东向泰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是电子设备、钢铁及服装等产品, 其中出口最多的产品是打字机, 出口金额为54406万美元。在这前15种产品中, 有9种产品是属于HS85编号类的, 即电机、电气设备机器零件, 出口总额为96150万美元, 占粤向泰出口总额的1/4左右。
而从泰国方面来看, 其向广东出口的泰国产品则是多种多样, 从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到塑料、自然橡胶、农产品等等。按照HS编号分类, 这15种对粤出口产品可分成8种。
三、粤泰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 广东产品甚至中国产品进军泰国市场时间比较晚, 且没有对泰国市场进行足够开拓
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以向发达国家大规模出口为国家 (地区) GDP的主要来源, 泰国和广东也不例外, 他们都只看重发达国家市场, 而不注重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市场, 导致双方都没有对对方市场进行足够的开拓, 特别是广东对泰国市场的开拓, 更是显得力度不足。改革开放之后, 广东一直看重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合作, 所以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合作方面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但对东南亚邻国的市场情况却了解不深。近十几年来, 日韩产品已在泰国风行, 因为这两个国家很早就在泰国开拓了市场, 比较了解泰国市场的需求, 也能较好地迎和这些需求。但是, 中国在这方面就没有下足功夫, 一般“Made in China”的产品在泰国人的印象中是价格低廉、质量不稳定、售后服务较差的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
资源来源:Office of Commercial Affairs, Royal Thai Embassy, Beijing
(二) 2003年两国之间实行188种蔬
果零关税政策以来, 广东没有充分把握好这次机遇
广东向泰国出口最多的产品是打字机、机械射频产品类的, 虽然这些产品是广东的比较优势产品, 而且与农产品相比, 价格方面也有足够的优势, 但是也不应该轻易忽略农产品的重要性。与此同时, 泰方则较好地运用了这次机会。2005年, 泰国向广东出口其他鲜果类产品仅占第14名, 2006年前进至第12名, 2008年又进一步上升为第11名。按此趋势, 再经过几年的时间, 该类产品将会上升为广东自泰国进口主要产品的前10名。
(三) 运输障碍
目前, 从泰国运输产品到中国的最主要方式还是海运, 两个主要的港口仍为广东和上海。从泰国的地形可以看出, 从泰国到广州的这条路线, 要绕过柬埔寨和越南然后才能到达广东。现行路线的距离为2800公里, 要花5-7天才能到达, 相对长的运输时间会对农产品等时间性较强的产品造成损害。
四、促进粤泰贸易发展的建议
(一) 对对方市场进行足够的开拓研究
要进入对方的市场, 粤泰必须对对方进行市场研究。在这方面, 虽然泰国做得比广东相对要好, 但是目前的粤泰贸易仅占广东-东盟贸易的第三位, 落后于马来西亚和新加波, 因此, 泰方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广东市场。同样, 广东也要努力向泰国人介绍“Made in Guangdong”产品的特点, 打破泰国人对中国产品的偏见。
(二) 充分利用ACFTA框架的机会
自从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ASEAN-China Free Trade A-greement:ACFTA) ASEAN从启动之初就吸引着我们的眼球:世界第三大自贸区、11个国家、13%的全球贸易份额、19亿人口、6万亿美元GDP。更有媒体断言, 全面建成后, 这个自由贸易区将会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共同市场, 并由此改变全球经济版图。本框架的贸易区在今年将对东盟老成员国和中国生效, 其他新成员则从2015才开始。泰国是东盟老成员6个国家的其中一员, 因此, 粤泰贸易将在本次合作中获利。广东和泰国都应该把握好这次机会, 促进双方进出口贸易。
(三) 发展与推荐利用其他运输方式
目前, 中泰政府互相发展双边往来路线, 尤其是云南到泰国以及广西到泰国这两条线。云南与广西两个省份不但在地理位置上离泰国最近, 而且发展中泰贸易的运输将同时推动中泰边的国家, 即老挝、缅甸、越南的经济发展。迄今为止, 对粤泰经济最有利的中泰公路是R9线, 本路线从曼谷-老挝-越南-南宁, 然后可以从南宁运输到广东, 总距离仅为2578公里。而且, 今后连接泰国与中国的公路会越来越发达, 据悉, 新路线建成后, 从泰国到南宁仅要1600公里, 到达广东应为2400公里。陆运不仅更近, 而且还可以更多、更频繁地运输货物。如果粤泰两方今后选择利用陆运, 肯定会增加双方贸易的金额。
摘要:为了加强相互之间良好的贸易关系, 并巧妙地利用地理优势, 泰国和广东都已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这两个地区之间的进出口贸易一直在中泰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发展粤泰贸易就意味着发展中泰贸易合作。文章基于两个地区的实际贸易数据, 基于当前形势, 分析了赢得最大的商机的障碍, 并提出了克服这些障碍的建议。粤泰贸易近年来发展迅速, 近期主要呈现出双边贸易不断增长、粤泰贸易依存度增加、广东省长期处于逆差的特征。而粤泰贸易主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泰国市场开拓不足;运输不便。进一步发展粤泰贸易应该对对方市场进行足够的开拓研究、充分利用ACFTA框架的机会和发展与推荐利用其他运输方式。
关键词:泰国,广东,进出口贸易
参考文献
[1]、Export Promotion Department Guangzhou office.Thai Fruit export to China[DB/OL].http://www.depthai.go.th/.
[2]、钟雁明.广东经济发展带动泰国出口增长[J].国际商报, 2006 (6) .
[3]、黄培清.大媚公河次区域合作背景下的中泰经贸合作研究[D].暨南大学, 2009 (14) .
[4]、严美姬, 张烨.中泰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空间分析及拓展路径[J].国际贸易问题, 2003 (3) .
[5]、Logistics to China http://www.lo-gisticsthaiclub.com/[DB/OL].
[6]、堕落羽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DB/OL].http://www.renrenxiaonei.cn.
国内进出口贸易 篇9
有分析认为,从这些数据来看,反映中国的内外需疲弱,而且内需更是差于外需。
按人民币计价,9月份国内的出口按年下降1.1%,跌幅比8月份的6.1%大幅收窄5%;进口则按年下跌17.7%,跌幅比8月份的14.3%扩大3.4%。
中国贸易的进出口负增长已经持续几个月了,9月衰退式贸易顺差扩大到603.4亿美元,为历史上第二高。按人民币计价,当月贸易顺差为3,762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纪录。
有分析指出,9月份中国进口跌幅扩大,并连续第11个月出现负增长,为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以来持续最长的跌浪,显示中国内需疲弱,经济还在下行。
其实,对于这些进出口数据,市场不要对此太敏感。因为,就当前全球的经济形势来说,进出口贸易数据下降十分正常,不仅中国是这样,国际上其他国家也是如此。
全球经济疲软,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要增长快是不可能的。更何况中国的出口形势已经开始好转,应该是可喜的成绩。
最为重要的是,中国的进口之所以会出现持续11个月的负增长,而且这种负增长越来越大,这不仅在于中国的外部需求减弱,或中国内需比以往要少,更在于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快速下跌。以同比计算,哪一项大宗商品的价格不是大幅下跌。
比如石油的价格、矿产品的价格。当这些大宗商品的价格大幅下跌时,即使是进口量增加,进口额大幅下跌也十分正常。比如,石油的价格同比下跌幅度那样大,中国进口额岂能不降低?
如果说,由于大宗商品的价格大幅下跌而导致中国进口额下降,这对中国来说是好事,可以用更少的钱购买更多的东西。何乐而不为?市场根本上就不用想到中国对这些产品的内需在减少。
况且,早几年中国经济过度增长,导致对外部产品的过度需求并由此引起中国不少产品的产能过剩,目前中国经济调整,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减少也是正常。比如对矿山资源产品就是如此。
还有,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战略的转型,早就从以往对外部的经济过度依赖逐渐转向为内在需求的扩张上,从早几年开始,中国GDP的增长已经开始转移到内需上。
如果说,这个目标真的在逐渐实现,这不仅会导致中国经济对外部需求的减弱,也是中国经济真正走出困境的正解。
如果说,中国经济真的走上这条路并导致当前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长放缓,市场对这些数据就不用太敏感了。
还有,8月份人民币的贬值,尽管对中国的出口起到作用不会想象的那样大,但肯定会有积极的影响,第三季度出口跌幅在收缩,有此因素。
当前更为重要的是今年以来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增长之政策,估计会在第四季度显现出来,因此中国内外需求都可能在这过程增加与扩张。
如果这样,中国第四季度的进出口贸易总体情况会比第三季度要好。所以市场根本就不用对此过度担心。特别是不要因此认为中国经济不好人民币将再贬值。
对于政府来说,一定要紧密关注当前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变化,绝对要关注人民币离岸市场不要用这些数据重新来炒作人民币的贬值,从而让刚稳定的人民币汇率重新回到贬值的态势上来。
石油石化设备进出口贸易下滑 篇10
据海关总署统计, 我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主要产品进出口累计总额为129.09亿美元, 同比减少2.15%。其中进口总额32.17亿美元, 同比减少5.47%;出口总额96.96亿美元, 同比减少1%。进出口贸易顺差为64.75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加0.87亿美元, 增长1.37% (统计范围为60种主要产品, 下同) 。
上半年, 石油石化设备产品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和出口额同比全部出现负增长, 进口减少幅度大于出口减少幅度, 进出口整体形势严峻。这反映了受金融危机影响, 国内和国际市场表现疲软。
数据显示, 油船和天然气船进出口同比大幅减少。其中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和出口额同比大幅减少, 分别减少44.81%、99.02%和43.95%, 这是导致总进出口额同比全面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过除油船和天然气船外的其他主要产品进出口总额仍保持两位数平稳增长, 且出口增长幅度大于进出口总额增长幅度;进口方面, 除炼油化工设备小幅增长外, 石油钻采和金属压力容器进口减少幅度较大, 从而导致贸易顺差继续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