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贸易现状

2024-07-16

出口贸易现状(共12篇)

出口贸易现状 篇1

摘要:主要对我国中药出口贸易问题进行探讨。首先从中药出口现状调查分析入手, 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最终总结出当前我国中药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药,出口规模

1 中药出口贸易现状

为了能够充分反映出对中药出口的现状, 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对中药出口贸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 从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来看。

在国际竞争中, 我国中药出口主要呈现出如下特征:1995年出口值发展到7.7亿美元, 1996年到1999年之间出口贸易额出现连年下滑, 最终下滑到1999年的5.2亿美元;2000年到2002年, 出口贸易下滑趋势开始逆转, 出口贸易额开始逐渐回升, 最终上升至2002年的6.7亿美元;2004—2009年出口额稳步增长, 分别为:7.1亿美元、7.25亿美元、10.09亿美元、12亿美元、13.06亿美元, 14.6亿美元, 除2008年外, 增速均在10%以上, 到2010年, 中药出口总额达到了19.2亿美元, 同比增长速度在47%。

(2) 从中药在国际医药市场中所占份额来看。

目前中药市场发展迅速, 2010年世界草药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我国是中药的发源地, 具有很多自主知识产权, 从这个角度来说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 但是我国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并不高。据最新的数据显示, 日韩占国际中药销售市场份额超过90%, 而作为中药发源地的中国, 市场占有率却不足10%, 这也就直接显示出了, 我国在国际中药市场中占有的份额很低。

(3) 从中药出口商品结构来看。

我国中药产品出口的类别主要包括:中成药、中药提取物以及中药饮片。在出口中药产品结构方面, 仍然以原材料为主, 天然以及经过初级加工的中药材仍然占有出口中药的绝大部分, 附加值较高的中成药以及提取物所占有的国际市场份额依然很低。在1999-2010年中, 中药材占中药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0%左右, 中药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大于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现象仍然存在。

(4) 从中药出口格局来看。

目前, 我国的中药出口范围已经覆盖了世界上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按照统计数据来看, 2010年, 我国中药出口对各地区仍然呈现出大幅增长的态势, 然而市场分布差别依然比较严重。其中, 对亚洲出口额占总额的比重为67.73%, 增长率为18%。居第一位, 对北美洲出口21.3%, 增长率未11.75%, 位居第二位, 其次依次为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等等。从上面的统计来看, 亚洲是中药的主导市场, 对亚洲国家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0-70%, 对北美和欧洲等国的出口额不足30%。我国的中药产品出口严重依赖亚洲市场, 而对欧美市场开拓不到位。2004年中药出口额排列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有中国香港, 日本, 美国, 韩国, 德国, 越南, 新加坡, 印度, 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这份数据虽然有些陈旧, 但是在, 经历了7年得发展后, 我国的总体情况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根据2010年的数据统计, 亚洲依然是我国中药的最大出口国。

2 总结

通过以上数据的统计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近年来我国中药出口产业规模发展快速, 并且保持了连年增长的态势, 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 增速较快, 但是市场份额占有率较少;第二, 出口商品结构发展不尽合理;第三, 部分地区比如北欧和欧美市场拓展潜力巨大。针对这些问题, 需要我们采取不同策略促进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

第一, 加快中药生产的标准化建设。

我国中药产品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 必然会面临着种种技术贸易壁垒, 为了应对这些技术贸易壁垒, 就要求我们中药企业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品, 加大创新力度, 提高中药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技术创新、技术引进等多种措施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 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让拥有千年历史的中药为世界所接受中药, 而想要做到这些, 迫切的需要我们大技术创新,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采用新技术, 新方法, 新工艺, 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对目前我国中药生产中相对落后的提取、分离、精制等技术进行改造, 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已经成熟的先进生产和检测技术和超临界萃取技术, 大孔树脂吸附技术, 膜分离和浓缩技术, 喷雾或冷冻干燥技术等, 提高我国中药生产的技术水平。

第二, 准确定位目标市场。

中药市场非常庞大, 如果将所有的地区都列为木匾不大切合实际, 这就需要我们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企业, 精确分析市场, 瞄准市场定位, 集中优势中药产品资源, 重点突破, 这样才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级市场要瞄准与对中药产品认可度较高的亚洲市场。采取的策略要以维护为主, 维护好现有的市场份额和地位, 同时要不断开拓新品种, 加大对高附加值中药的出口量。二级市场是指医药市场容量较高, 对中药的认可程度相对较低, 还需进一步挖掘潜力的地区, 主要是北美和欧洲。采取的策略应是市场开发和文化渗透为主, 将中药作为药品和保健品迅速推向市场。三级市场是指目前对中医药认可程度高, 但市场容量较小的地区, 主要是:非洲和大洋州市场。采取的策略是保持现状, 等待时机。四级市场就是市场容量和对中医药认可程度都相对较低的地区, 主要是指拉丁美洲国家, 应加大对这些地区的中医药文化宣传交流。

总之, 我国中药出口面临着国际大好形势, 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 制定各种措施, 不断提高中药产品的技术含量, 加大对高附加值中药的出口, 让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中药走向世界。

出口贸易现状 篇2

摘 要:针对辽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辽宁农产品出口发展情况,归纳出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贸易壁垒日趋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差、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弱以及农产品出口市场集中等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农产品商品结构、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有机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培育多元化出口市场、增强农产品出口的服务功能等措施,以进一步扩大辽宁省农产品的出口规模。关 键 词:出口贸易;农产品出口;农产品附加值;农产品贸易壁垒;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 国际竞争力

辽宁地处东北亚地区的中心位置,南临渤海、黄海,拥有大连、丹东、营口等重要港口,与日本和韩国隔海相望,地理气候条件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不仅可以增加外汇收入,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且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伴随世界农产品市场的逐渐开放,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辽宁农产品出口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以期进一步扩大其农产品的出口贸易。

一、辽宁农产品出口基本情况

(一)农产品出口总量持续增长

辽宁是我国农产品出口大省,其出口额位居全国的前列。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伴随农产品市场的逐渐开放,辽宁农产品出口总值保持较强增长的态势,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12·34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30·2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3%,农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出口额的比重保持在8·55%~11·22%,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1%,在全国的排名由2001年的第5位上升至2007年第3位,仅逊色于山东和广东两个贸易大省。

(二)主要农产品的出口状况

2005年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居前的5种商品均为初级产品,分别为水海产品(82 546万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比重的27·3%,比上一年减少4%;粮食(13 603万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比重的4·5%,比上一年增长220·1%;蔬菜(12 020万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比重的3·97%,比上一年增长13·6%;干豆(9 431万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比重的3·11%,比上一年增长53·2%;水果及坚果(5 982万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比重的1·98%,比上一年减少10%。这种状况反映辽宁农业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结构特征:一方面,劳动密集型的水海产品、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的生产比较优势较明显,具有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农产品出口中初级产品优势依然明显,深加工产品出口所占份额较少。

二、辽宁农产品出口瓶颈及原因分析

尽管辽宁是农产品出口大省,是全国水产品、粮食、食用油籽(2006年水产品、粮食和食用油籽的出口额分别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比重的14·06%、10·53%和6·93%,均位居全国第3位等农产品的主要产区和出口省份[,但其出口规模和效益尚待进一步开发。制约辽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有:

(一)出口农产品加工程度。

附加值较低从深加工出口份额不难看出,辽宁省农产品加工水平落后是制约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目前,加工企业普遍存在加工技术和设备条件不高,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科技含量较低、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的问题。

(二)贸易壁垒日趋严格。

突破壁垒的成本不断增加中国加入WTO以后,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进口农产品的技术标准,内容已涉及生态环境、动物福利、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其中“绿色壁垒”是阻挡农产品出

口的重要障碍,其负面效应不断放大。2006年初,日本、欧盟、美国相继修改食品安全卫生法,大幅提高了食品、农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对辽宁农产品出口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

质量卫生问题成为扩大出口的重要障碍,长期以来,辽宁农产品主要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成本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受整体农业粗放型生产模式的影响,农户片面追求产量,质量管理意识差,滥用化肥、农药、兽药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产品有害物残留超标,与国际安全健康标准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成为农产品出口遭遇退货和贸易纠纷的主要原因。

(四)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

辽宁省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在生产方式上,生产规模小,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农产品仍以农户生产经营为主,呈现出“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出口龙头企业少,企业规模普遍小。

(五)出口市场过分集中导致潜在风险较大

辽宁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对日本和韩国出口依存度较高。出口市场的过分狭窄,导致农产品国际市场风险相对集中,一旦这些国家农产品进口政策发生变化,将极大影响辽宁总体的农产品出口份额。

三、促进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

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加工程度和附加值都比较低,因此,应按照国际市场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定向出口、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改变主要靠初级产品出口的不利局面。首先,建设出口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储藏、保鲜,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增值。所有农副产品都可以进行粗、精、深加工,分等分级,提高等级和效益,特别是名、特、优、新、稀和加工潜力大的农产品。其次,加大国际农业核心技术和先进农业设施的引进,选准农产品加工重点开发产品,加强农业高新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发展高科技农业企业,提高辽宁农产品科技含量。最后,鼓励、推动传统农产品生产企业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与国内自主研发并重的方式,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发展深加工农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二)推进农业标准化,实施绿色营销战略

强化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加强标准化建设,开展国际质量认证,通过制定生产、加工、出口等环节的管理办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安全质量及卫生标准。同时,应尽快参照国际标准制定、修改农业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制定并实施标准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建立标准化的生产体系,建立和健全农产品产地和产品的认证和检验检测服务体系,推动出口企业积极采用GAP、GMP、HACCP等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开展国际标准化组织推出的ISO9002、ISO14000以及日本、欧盟等国的质量认证,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全过程的安全有效控制。

(三)发展有机农业产品,实施品牌竞争战略

目前,国内根据土壤标准划分了食品的4个等级:普通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作为农产品中的“顶尖食品”———有机食品在生产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物质以及基因工程技术。通过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可以打破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绿色壁垒”,实现顺利出口。现在国际市场竞争战略已经由以价格竞争为主转向以非价格竞争为主,国外消费者很重视名牌。发展农产品品牌,一方面可以提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使国外消费者了解辽宁省的农产品,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营销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处理农产品贸易纠纷,避免一些国家对农产品出口的全面封杀。

(四)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形成传统产品与特色产品协调发展的格局

为了改变目前生产规模小、生产基地分散的局限性,提高农产品出口整体实力,辽宁省已经确定建设十大农产品出口基地:盘锦优质大米出口基地,铁岭粮食深加工产品出口基地,辽

宁中部和辽南地区蔬菜和水果出口基地,辽东和辽南地区的食用菌、浆果、干果、山野菜等特色农产品和水产品出口基地,辽东地区中药材出口基地,辽西地区的杂粮和花卉出口基地,辽西北地区的畜禽产品出口基地。这样,在农产品出口上,既有水产品、蔬菜、肉食品、水果等传统农产品,又有食用菌等辽宁地区特色绿色农产品,形成出口产品多样化、优势化和特色化格局,提升辽宁省农产品出口优势。

(五)优化市场结构,培育多元化的出口市场

辽宁省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的以日本、韩国、美国为主的贸易格局,隐藏着较大的贸易风险,使农产品出口受到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贸易壁垒政策的影响,农产品出口形势起伏不定,影响农产品出口的稳定增长,因此要在继续稳定和巩固日本、韩国、美国等传统农产品出口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欧盟、俄罗斯、中东、朝鲜、独联体等新兴的周边市场,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分散出口风险,同时,还应实施农产品出口的品种多元化和时间均衡化,避免因产品品种少和出口时间集中给进口国带来市场压力。

参考文献:

出口贸易现状 篇3

摘要:本文立足于江苏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现状,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反映出江苏纺织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企业自身的应对之策,对促进江苏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纺织品出口现状对策

1江苏纺织品出口贸易发展的现状

1.1纺织品规模以上企业数量逐年增加,但出口市场构成仍过于单一截止1998年底,江苏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国有企业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仅2086家;截止2007年底,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已达6328家,增长了2倍。从上述数据来看,纺织品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呈逐年上升态势。然而,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所面临的出口市场构成过于单一,使企业的发展很容易受到国外订单的约束与牵制。例如,南通市的纺织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日本,苏州的纺织品主要出口地区集中在欧美、日本、香港等地。如果这些国家国民经济总体状况、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等因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江苏纺织企业面临严重的风险,甚至可能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1.2纺织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全面增长,但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随着江苏纺织品企业数量的逐年增加以及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纺织品主要产品的产量基本上实现了全面增长。例如,纱的产量除了个别年份由于经济环境的原因稍有下降外,其余年份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2003年纱的产量达到198.77万吨,比上年增长28%,尤其是在2005年,纱的产量达到305.04万吨,比上年增长41.1%。然而,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带来纺织产品的成本优势,使得我省纺织产品在技术水平上却没有显著的提高。

1.3纺织企业效益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产品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近些年来,我省纺织品效益显著提高,运行质态改善。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业销售收入达到4244.50亿元,同比增长16.96%;实现利润总额131.11亿元,同比增长25.32%。然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导致我省纺织产品要想在技术方面战胜发达国家是非常困难的。随着社会责任标准的日益完善,社会要求提高职工待遇的呼声不断升高,这也导致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攀升,很多中小企业的生存问题都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低成本、高出口量”的纺织业发展之路举步维艰。

2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应对之策

2.1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从长远来看,我们不能满足于被动地采用国际标准,而应该积极组织更多的标准化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把我国的意见和要求通过标准的制定反映到国际技术标准中,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有利的条件。然而,我国的标准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相当一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标准化工作不重视,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我国政府和相关的行业协会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到技术标准对一国出口贸易的重大影响,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

2.2对内注重行业自律,对外注重协商沟通对于良性运作的纺织企业来说,坚守价格底线、遵守贸易规则、排斥低价恶意竞争已经成为一种共识。随着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许多企业会以低价销售抢夺市场份额,引发市场的无序竞争,最终导致纺织品出现量增价跌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应充分发挥纺织行业协会的功能,注重行业自律,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使之认识到恶性竞争会导致整个国家的纺织产品出口受到不利影响,最终受损的还是企业自身。这样才能让企业从主观上按照国际规则实施贸易行为,更好地限制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的市场环境。

3企业自身的应对之策

3.1加快技术进步,实现技术标准的专利化江苏纺织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行业基础,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形成了低成本优势,虽然可以通过低价销售获得利润,但单位产品的收益很低,并且产品的技术含量、档次都不是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江苏纺织品的美誉度,不利于纺织业的长期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企业应进行固定资产的更新和改造,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走资本、技术密集型发展道路和品牌化经营之路。同时,努力创造自己的品牌,并积极申请专利,获得知识产权,实现技术标准的专利化。

3.2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实施全球品牌策略目前,江苏的纺织品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依靠销售规模和廉价劳动力所产生的成本优势来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从长期来看,这种产品结构已成为制约江苏纺织业发展的阻碍。因此,江苏纺织企业必须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严把产品质量关,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产品档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形成江苏纺织品高、中、低档完整的产品格局。这方面,可以效仿海尔集团的成功经验:先立足于国内,开发出令国民满意并具有相当忠诚度的产品,在国内赢得良好口碑,再走国际化品牌道路,占领国际市场。

中国出口贸易现状综合评价研究 篇4

关键词:出口贸易,发展方式,结构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中国经济基本上实现了由封闭型模式向开放型模式的转变, 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 形成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 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近104倍。目前, 中国的贸易量仍持续增长, 已经超越日本, 成为继美、德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一、中国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GDP一直保持年均两位数水平的高速增长, 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 制造能力的提升, 科技水平的进步, 使中国成为了世界制造业的基地。这不仅带来了贸易量的扩大, 也改变了贸易增长方式, 改变了中国出口产品结构。

1、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工业制成品出口呈上升趋势;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出口主导地位;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不断增大。总体来讲, 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并且是呈近似递增的直线状态;初级产品的出口整体呈下降趋势, 并且是呈近似递减的直线状态。

中国出口贸易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变化趋势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前到1980年, 在1980年以前工业制成品所占份额较小, 但也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 而初级产品虽然所占份额较大, 却在缓慢下降。总体而言, 工业制成品所占出口份额要小于初级产品所占份额。第二个阶段为1981年到1985年, 在这一阶段, 工业制成品所占的出口份额赶上并超过了农产品所占份额, 但变化幅度并不是很大, 并且呈现出反弹的趋势。第三个阶段为1986年到现在, 这一阶段工业制成品所占出口份额持续上升, 而初级产品所占份额则持续下降。截止到2004年, 工业制成品已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趋势和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 因此可以说, 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中国贸易发展方式的一步步转变。在整体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中, 结构上的表现是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速高于初级产品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速高于机电产品出口;机电产品出口增速高于轻纺产品及其他一般制成品出口, 出口商品结构在不断优化和升级。贸易发展方式上表现为加工贸易出口高于一般贸易出口, 但是近年来两者所占比例的差距逐渐缩小, 呈现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因此, 中国出口产品在数量扩张的同时, 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效益也在逐步改善, 可以概括为数量扩张与效益提高的混合增长方式。

2、工业制成品内部出口商品结构比例变化

1986年以来工业制成品成为中国主要出口产品, 中国基本完成了出口商品结构从初级产品到工业制成品的转变。从而使得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主要表现为工业制成品中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分别所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变化。总体来看, 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份额中所占比例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推动工业制成品所占出口份额不断上升的动力, 分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的增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在持续下降, 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在持续上升。

可以将工业制成品内部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来看。第一个阶段为改革开放前到1991年。这一阶段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加主要是依靠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并且由过去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向出口轻纺类半制成品、中间品转变, 特点是较低技术含量、粗加工、简单加工。第二个阶段为1992年到2003年。1991年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出口总额的比例达到了62.2%的顶峰后,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速强劲, 所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从1990年的15%上升到2000年的47.4%。因此, 这一时期是以出口轻纺产品为主向出口机电化工、高新技术产品等重化工产品转变, 其特点是一定程度的附加值, 一定程度的技术含量、精加工、深加工。第三个阶段为2004年之后。2004年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出口份额首次超过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份额, 达到49.4%, 使其成为促进工业制成品持续稳定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顺利完成了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低附加值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结构的转变。

3、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出口份额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货物贸易出口取得了明显发展, 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服务贸易出口却显得相对滞后, 竞争力偏弱, 与贸易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2001年、2005年和2009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国际市场占有率及其全球排名分别为4.3% (第六位) 、7.3% (第三位) 和9.6% (第一位) , 但与美、英、德三大服务贸易出口大国相比较,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明显不足, 如2009年美、英、德三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4.2%、7.2%和6.5%, 远高于中国。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发展相对滞后, 究其原因主要是产业结构低端、服务产业发展落后。据有关数据显示, 2001年到2011年间, 中国服务产业GDP比重年均值仅为40.5%, 而同一时期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印度的服务产业GDP比重年均值分别为76.5%、75.1%、76.6%、69.5%、68.1%和52.5%。中国服务产业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率较低。此外, 中国制造业和货物贸易发展较为迅速, 产业与贸易政策过于向其倾斜, 对服务业与服务贸易重视程度不够, 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服务贸易的发展。

二、中国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

贸易方式与贸易结构有着密切联系, 因此, 出口贸易方式结构的变化趋势与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趋势一致, 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可以把中国出口贸易方式变化趋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1年到1992年, 这个阶段内一般贸易比例高于加工贸易, 但一般贸易所占比例持续下降, 而加工贸易所占比例持续上升。一般贸易所占的比例从1981年的94.5%下降到1992年的51.42%, 并在1982年时达到历史最高 (99.66%) ;同时, 加工贸易所占比例由1981年的5.14%上升到1992年的46.64%, 其间在1982年达到历史最低值 (0.24%) 。第二阶段为1993年到1994年, 这一阶段中加工贸易所占比例首次超过一般贸易所占比例, 但这一现象并不稳定。例如, 1993年, 一般贸易所占比例为47.08%, 加工贸易所占比例为48.23%;而1994年, 一般贸易所占比例为50.87%, 加工贸易所占比例为47.09%, 两者呈现出交错发展的不稳定特征。第三阶段为1995年至今, 这一阶段加工贸易比例超过一般贸易, 1995年至2003年, 两类贸易方式所占比例变化不大, 一般贸易比例保持在41%左右, 加工贸易比例保持在50%左右。但是, 随着近些年来政府对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 中国在促进加工出口贸易方式转型升级的同时, 加大了对一般贸易出口的扶持力度, 一般贸易出口增长较快, 其他贸易方式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从2004年开始, 加工贸易所占的出口比重不断下降, 由2004年的55.28%下降到2007年的50.71%, 同时, 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所占出口比重则不断上升, 一般贸易所占比例由2004年的41.06%上升到2007年的44.22%;其他贸易所占比例由2004年的3.66%上升到2007年的5.07%。

三、出口贸易主体结构进一步市场化

改革开放之前, 中国的对外贸易体系是一个典型的前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国家对对外贸易实行严格的控制, 由12家国有外贸公司绝对垄断经营。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出口企业所有权性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国有企业出口所占比重持续下降,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等“三资企业”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民营企业出口所占比例则后来居上。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 1978年到1984年, 国有企业出口所占比重一直接近100%, 此后持续下降, 2000年下降到46.7%, 2011仅为16.9%;外资企业出口从无到有, 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与国有企业出口占比差距不断缩小, 2000年为47.9%, 首次超过国有企业出口占比, 此后继续上升, 2005年达到最高点58.3%, 之后略有下降, 2011年为57.1%;民营企业出口占比则从2002年的4.2%迅速提高到2011年的26%, 短短几年时间内既迅速赶超国有企业出口占比, 也不断缩小与外资企业出口占比差距。

四、中国出口贸易区域结构现状

中国出口贸易国际市场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地区结构上看, 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2001年到2011年间, 这三大洲出口年均份额之和高达91.8%。二是从国别结构上看, 中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香港地区、日本、韩国、德国、荷兰、英国、台湾地区、新加坡、法国这十个国家和地区, 其所占的份额历年均超过出口总额70%。据相关统计资料进一步分析发现, 中国的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香港和日本这三个国家和地区, 但近年来三地合计份额却呈下降趋势。总体来说, 国内出口贸易主要的市场整体发展比较平稳, 同时在调整中趋于优化, 市场仍然很集中, 但是中国出口市场依旧过度依赖香港市场及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市场的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善。

同时, 从出口的国内地区结构来看,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出口贸易严重不平衡的状况也在逐步得到改善。据统计, 近年来, 中国中西部出口增速明显快于沿海, 其中增长最快的是重庆。2011年, 重庆出口额是上年同期增长1.7倍, 河南增长约70%, 贵州增长约60%, 江西增长近60%。

五、总体结论

有关数据表明, 中国每增加1亿美元的产品出口, 就可提供1.5万个就业机会。目前, 中国对外贸易的从业人员大约有1亿人。高额出口在促进国内就业、参加国际分工、增加国际储备以及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然而, 我们在实现出口高增长过程中, 也暴露出出口商品质量不高、附加值低、低价竞争等一系列问题。另外,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欧美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 各国纷纷表示要通过扩大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 一定程度上来讲, 今后中国都会处于“摩擦压力”之下, 各种贸易风险给出口贸易的发展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中国出口产品结构还亟待优化, 出口结构还需要调整升级。

参考文献

[1]赖明勇、阳小晓:出口贸易与内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2 (11) .

[2]林毅夫、李永军:必要的修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思考[J].国际贸易, 2001 (9) .

皮革贸易现状 篇5

1、基本情况 中国皮革行业涵盖了制革、制鞋、皮衣、皮件、毛皮及其制品等主体行业,以及皮革化工、皮革五金、皮革机械、辅料等配套行业。具有产业链完整,上下游关联度高,依靠市场拉动,产品常青,集创汇、富民、就业为一体的特点。2006年,中国皮革、毛皮及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852亿元,同比增长20%,增幅比上年下降6个百分点;利税总额258亿元,同比增长20%,增幅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2006年中国皮革、毛皮及制品行业出口348亿美元,同比增长7%,增幅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进口49亿美元,同比增长19%,增幅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中国皮革行业是吸纳劳动就业的富民优势行业,主体行业一定规模以上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达500多万人,全行业连同配套行业就业人员达1100万人。每年提供新的就业岗位达40-50万个,为促进城乡就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目前,中国皮革全行业年产鞋近100亿双,占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年产轻革7亿平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20%以上;皮衣、毛皮服装、皮件等均列世界产量榜首。上世纪末,中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皮革生产大国,为世界皮革产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2、运行情况(1)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及工业总产值增幅情况(2)2007上半年皮革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2007年上半年,中国皮革行业出口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出口退税下调,人民币升值屡创新高,存贷款利率不断上调,劳动力成本提升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了中国皮革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有三个特点: 第一,主要商品生产继续增长,速度减缓。2007年1-6月,皮革、毛皮及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2163亿元,同比增长2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个百分点。其中,轻革产量3.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0个百分点;皮鞋 16亿双,同比增长16%,增幅与上年相同;皮包、袋3.1亿多只,同比增长7%;皮革服装2378万件,同比下降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毛皮服装92万件,同比增长1%。第二,出口值仍为增长,但增速回落 2007年1-6月,皮革工业及鞋类商品出口金额207亿美元,同比增长1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个百分点。其中,皮革、毛皮及制品出口182亿美元,同比增长1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鞋类出口43亿双,114.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和

16%。第三,进口仍大幅度增长,制品进口增幅继续高于出口增幅 2007年1-6月,皮革工业及鞋类商品进口额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进口金额41亿美元,同比增长12%,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5个百分点。其中,皮革、毛皮及制品进口27亿美元,同比增长16%,高于出口增幅3个百分点;鞋类进口821万双,1.6亿美元,同比增长35%和43%,分别高于出口增幅23和27个百分点。(二)中国皮革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皮革产业在发展中主要面临着六个方面的问题,包括:①产品成本不断提高;②技术性壁垒层出不穷;③国际贸易摩擦频发;④发展中国家同行的竞争;⑤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⑥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执行力度。前四点是所有中国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都面临的共性问题,但是后两条却主要是针对制革行业提出的具体政策及要求。社会发展的现实是不可抗拒的,制革行业必将承受巨大的压力,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和思考产业的发展方式及措施。

1、关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 自2005年以来,国家为了控制“两高一资”,减少贸易顺差,促进外贸平衡,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涉及到制革业的有十几项。其中,以取消进口生皮、半成品革出口成品革的加工贸易政策,以及取消成品革出口退税政策对行业影响最大。这两项政策的出台,使制革行业内销和外销企业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同时,也间接地影响了下游制品企业的发展。在7月19日国务院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5%;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对外贸易增长较快,上半年出口增长27.6%,进口增长18.2%,贸易顺差比上年同期增加511亿美元。可见,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国际收支不平衡,食品价格涨幅过高,节能减排压力仍然很大。下一阶段,国家必然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着力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深化改革,以确保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行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把握形势,认真应对。

2、关于节约能源、降低污水排放问题 节能减排对制革业不仅是硬指标,而且是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两项约束性指标。在皮革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做了同样的要求。这两项约束性指标用一个形象的描述来表达就是,如果GDP按年均10%速度增长,“十一五”期间国家需要完成6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需要减排二氧化碳624万吨,化学需氧量COD571万吨。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6年两项约束性指标未完成。因此,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十分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在“十一五”后四年必须达到约束性指标的全部要求。目前,中国制革业新的污水排放标准即将实施。国务院下决心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国家环保部门委托中国皮革协会牵头对制革、毛皮污水排放情况进行前期调研,对制革、毛皮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进行核算。此外,GB20400-2006《皮革和毛皮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将于今年12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据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发布,拟出台制革企业准入标准。总之,关于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既具体又紧迫,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严格实施。(三)中国皮革产业的发展趋势

1、皮革行业“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绿色皮革产业,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增长方式,使全行业从数量主导型过渡到以质量、品牌、环保、出口、效益型为主导的“二次创业”发展新阶段。(2)发展目标: ??控制产量增长,鼓励提高产品附加值,保持行业总产值(或销售收入)年均增长不超过10%; ??控制出口数量增长,鼓励出口价格提高,保持行业出口创汇年均增长不超过10%; ??提高资源利用率,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 ??更加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实现增产不增污; ??倡导自主品牌,到201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争创3-5个世界知名品牌,为从皮革生产大国跨入皮革强国行列打好基础。

2、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的措施 依据皮革行业“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思想,把发展目标分解为两个关键点,一是节能

出口贸易现状 篇6

关键词:马铃薯;贸易;市场份额模型;影响因素;出口

中图分类号: F326.1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1-0610-04

收稿日期:2014-11-02

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编号:0052014001-1-4);农业部委托课题“中美农业发展比较与合作前景展望”。

作者简介:王静怡(1990—),女,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农产品贸易。E-mail:jentki08@126.com。

通信作者:刘合光,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产品市场与贸易。E-mail:hgliu111@163.com。马铃薯是位于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从产量来看,马铃薯单产高,土地利用率高;从所含营养来看,作为粗粮,马铃薯的营养成分丰富全面,能为人体提供足够的热能,优于水稻、小麦等作物;从加工技术看,马铃薯加工技术不断提高,其加工食品薯片、薯条等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这些优点使得马铃薯具有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因此世界马铃薯的产量不断提高,2000年世界马铃薯产量为3.276亿 t,2013年产量增长到3.681亿 t,13年来增长了12.36%。贸易方面,马铃薯的全球出口额从2000年的44.46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43.69亿美元,增长率超过200%。

马铃薯传入中国只有300多年的历史,但中国现今已是马铃薯的第一生产大国,2000—2013年间,中国马铃薯产量由6 628万 t增长到8 893万 t,增长率为34.18%。近年来,中国马铃薯贸易也出现了很大的涨幅,其中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由2000年的1 116万美元和3 719万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855 8亿美元和1.916亿美元。

在对马铃薯产业和贸易的研究方面,冯献等通过对我国马铃薯贸易的分析得出,中国马铃薯的贸易情况与生产情况不匹配,是生产大国而不是贸易大国,贸易额占世界份额仅为2%,但出口发展较快且出口市场趋于多元化,并认为马铃薯加工产品的进口将会扩大[1]。魏延安分析了世界马铃薯产业和贸易发展的情况,得出世界马铃薯贸易以初级产品为主,贸易额增长速度较快,其中冻马铃薯贸易增长最为迅速[2]。高明杰等研究了世界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形式,认为马铃薯的生产重心正由西向东、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马铃薯贸易中心仍在发达国家[3]。刘俊霞等提出中国马铃薯贸易水平较低、结构不合理,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而进口多为加工产品,为改变这一格局,应发展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建立产业区域集群[4]。王伶通过1990—2006年的世界粮农组织(FAO)统计数据,测算了中国马铃薯的国际竞争力,得出我国马铃薯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但逐年上升、马铃薯品质较差以至于国际竞争力低下、出口价格呈上升趋势等结论[5]。谢从华考察了中国马铃薯市场的需求,发现对加工产品需求量较大、市场缺口大,因此需要延伸马铃薯产业链,解决加工技术落后的问题[6]。

本研究将对我国马铃薯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并采用市场份额模型进一步讨论马铃薯产品出口增长的推动和阻碍因素,以便为马铃薯贸易的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1中国马铃薯贸易现状

1.1马铃薯产品和数据来源说明

根据海关商品HS编码,马铃薯和相关产品包括8种:A,种用马铃薯 (税号:07011000);B,非种用鲜、冷藏马铃薯(税号:07019000);C,冷冻马铃薯(税号:07101000);D,马铃薯细粉、粗粉、粉末(税号:11051000);E,马铃薯粉片、颗粒及团粒(税号:11052000);F,马铃薯淀粉(税号:11081300);G,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冷冻马铃薯(税号:20041000);H,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未冷冻马铃薯(税号:20052000)。

1.2马铃薯进出口总量

2000—2013年,中国马铃薯全部产品总贸易额呈上涨趋势(图1),出口额和进口额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4.14%和13.44%。2005年及之前马铃薯贸易处于逆差状态,2005—2012年出口额大幅上涨,出现顺差,而2013年出口有所下降,低于进口,又出现了小幅的逆差。虽然中国马铃薯贸易在短时间内增加速度较快、幅度较大,但是占世界马铃薯贸易的比例却很低,2013年中国马铃薯出口占世界进口份额仅为 1.3%。

1.3各项马铃薯产品的贸易情况

8项马铃薯产品出口中(表1),以鲜、冷藏马铃薯为主,绝对增加量超过100万美元,其次分别为制作或保藏的冷冻马铃薯、制作或保藏的未冷冻马铃薯、冷冻马铃薯。

由于中国的生产成本较低,作为初级产品,鲜、冷藏马铃薯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同期世界鲜、冷藏马铃薯从10.220 6亿美元增长到36.559 7亿美元,增长率为258%,这说明中国该项产品出口增加受到世界需求量增加的影响。其他品种的出口方面,马铃薯淀粉等马铃薯加工产品的出口额都有所增加,但总量很低,说明中国马铃薯加工产品不具备比较优势。

进口方面(表1),制作或保藏的冷冻马铃薯是进口量最大的产品,且进口量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主要的进口产品。马铃薯细粉、粗粉、粉末、马铃薯粉片、颗粒及团粒和马铃薯淀粉的进口量也出现了一定的增长。这说明我国马铃薯加工技术较低,加工产品不足以满足国内需求,需要进口来补足供给空缺。

1.4马铃薯出口市场

由表2可见,由于地缘优势,2000—2013年,我国马铃薯的前十大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国家(地区),马来西亚和日本始终排在前2位,此外,俄罗斯、阿联酋、新加坡、越南、泰国和中国香港也是中国马铃薯的主要出口地,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马铃薯的出口集中度较高。为减少对较为集中的出口市场的依赖以及增加我国马铃薯的出口量,需要积极拓展和增加出口市场。

2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分析

2.1模型设定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onstant market share,CMS)由Tyszynski在1951年提出,用来研究一国贸易增长的源泉。该模型假定:如果一国的某种商品出口竞争力不变,则其国际市场份额也应不变,因此,若市场份额变化,一定是由于出口结构或竞争力变化所引起。该模型将一国的出口量变化分解为3个影响效应:世界贸易规模效应、贸易结构效应(包括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变化)和竞争力效应。继Tyszynski之后,Leamer等又做出了多次修改和扩充,将CMS模型分析的效应进行了进一步的分解,如将结构效应分解为增长效应、商品结构效应、市场结构效应和结构交互效应,将竞争力效应分解为综合竞争力效应和具体竞争力效应[7-8]。

2.2数据及分析说明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海关编码HS96商品,采用2000—2013年中国马铃薯出口数据,并将数据分为4期,分别为2000—2004年、2005—2008年、2009—2010年和2011—2013年,计算每期出口的平均值,以平滑贸易的年间波动,使得计算结果更加精确。

2.3模型结果分析

2.3.1第一阶段出口分析由表3可见,第一阶段即第1期到第2期,我国马铃薯总出口额增加了6 494万美元,根据CMS模型的分解结果可以看出,这一增长主要是我国马铃薯的出口竞争力所拉动的,竞争力对出口增长的贡献量为 5 207万美元,贡献率达到80.19%。

商品构成效应对马铃薯出口起到反向作用,使得出口总额减少202万美元,而各分项产品的构成效应也都为负值,说明我国在现有结构下,马铃薯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世界全部马铃薯的进口速度。世界贸易效应对总出口增长起到积极作用,使出口增加了1 488万美元,份额为22.92%,说明世界市场对马铃薯的需求在增加,促进了我国马铃薯的出口。

2.3.2第二阶段出口分析由表3可见,第二阶段为第2期到第3期,我国马铃薯总出口额增加了5 659万美元,增加量低于第一阶段。竞争力效应依然是拉动总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但较之于上一阶段作用减弱,贡献量为3 605万美元,占出口增加量份额为63.7%。鲜、冷藏马铃薯仍旧是主要的出口产品,出口额远远高于其他产品。除鲜、冷藏马铃薯、冷冻马铃薯和制作或保藏的冷冻马铃薯以外,其他马铃薯产品的竞争力效应都出现了负值,对总出口额的增长产生了反向作用,从作用程度来看,马铃薯淀粉的反作用最大,其出口减少了256万美元,而制作或保藏的冷冻马铃薯的竞争力效应由第一阶段的2.95增加到第二阶段的618万美元,这2个相反的作用说明该阶段我国一些马铃薯加工制品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但是存在发展潜力。从世界贸易效应来看,本阶段较之上阶段有所扩大,增加了795万美元,说明世界市场的马铃薯需求规模的增加进一步拉动我国马铃薯产品的出口,但同时本阶段的商品构成效应仍然为负值,且该负效应比第一阶段有小幅上升,说明本阶段我国在现有马铃薯出口结构下,出口速度依旧未能赶上世界市场的进口需求速度。

2.3.3第三阶段出口分析由表3可见,第3期到第4期为第三阶段,马铃薯出口额增加5 656万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本阶段鲜、冷藏马铃薯的出口份额有所下降,冷冻马铃薯、制作马铃薯的出口份额增加,说明我国马铃薯产品的出口结构得到优化。根据分解结果,竞争力效应对总出口的贡献量为1 627万美元,但本阶段该效应的作用程度已减弱,远低于前2个阶段,分产品来看,制作马铃薯的竞争力效应在本阶段为正值,说明马铃薯加工制品有所发展,竞争力较上一阶段有所提高。世界贸易效应对本阶段出口增加贡献最大,为2 959万美元,贡献率超过50%,说明近3年世界市场对马铃薯需求的增加极大地拉动了我国马铃薯出口增长。商品构成效应在本期转变为正值,且贡献量达到107万美元,这是因为主要出口产品——鲜、冷场马铃薯的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需求规模的增长,加之马铃薯颗粒、制作马铃薯的正商品结构效应,足以抵消其他类型马铃薯产品的负效应。

3结论和政策建议

3.1结论

(1)2000—2013年间我国马铃薯进出口都有大幅度增长,其中出口以初级马铃薯产品为主,如非种用鲜、冷藏马铃薯,这是因为我国马铃薯的种植成本、人工成本都较低,在世界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进口以加工产品为主,如制作马铃薯、马铃薯淀粉,自2009年后进口量出现快速增长,说明我国对马铃薯加工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加工技术较为低下,所以不得不通过进口弥补需求缺口。

(2)通过CMS对马铃薯出口增长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本世纪初马铃薯的出口增长主要得益于产品较高的竞争力,其次得益于国际市场需求扩张的拉动,而我国马铃薯出口增长速度低于世界需求增长速度,对出口的进一步增长存在着一定的阻碍作用。之后随着近年来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竞争力推动出口增长的程度正不断降低,世界市场需求的增加成为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马铃薯出口结构的优化,商品结构效应对出口也开始起正向作用。

3.2政策建议

3.2.1提高马铃薯加工水平为提高出口竞争力,不应仅依靠鲜、冷马铃薯等初级产品,而应积极发展马铃薯深加工业,提高加工制品品质,拓展马铃薯产业链,增加出口产品种类,赋予产品更多的附加值,提高出口的经济效益,改善加工制品进口大于出口的现状,促使马铃薯产业优化升级。

3.2.2世界市场对马铃薯的需求扩张带来很大机遇我国应顺势而为,顺应世界市场的变化,发展马铃薯产品出口,使我国马铃薯的商品结构效应发挥更大的正向作用。根据世界市场的需求特点调整我国出口结构,如世界市场对马铃薯加工制品需求增长较快,则我国应更多地对马铃薯加工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提高加工制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冯献,詹玲. 中国马铃薯贸易形势与前景展望[J]. 农业展望,2012(9):45-50.

[2]魏延安. 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J]. 世界农业,2005(3):29-32.

[3]高明杰,罗其友,闫玉赞.世界马铃薯生产与国际贸易分析[C]//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马铃薯产业与科技扶贫:2011. 北京: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11:41-46.

[4]刘俊霞,贾金荣. 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趋势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4):57-62.

[5]王伶. 我国马铃薯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6):32-36.

[6]谢从华. 马铃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

[7]Milana C. Constant-market-shares analysis and index number theory[J].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8(4):453-478.

[8]Jepma C J. Extensions and application possibilities of the constant market shares analysis:the case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exports[D]. Netherlands:University of Groningen,1986.

[9]马佳,漆雁斌. 中国畜产品贸易逆差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MS模型的实证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14(2):96-102.

[10]杨逢珉,杨金超. 中国对日韩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J]. 现代日本经济,2014(1):86-94.

金乡大蒜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7

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金乡大蒜以种植面积大,营养价值高,消毒功能尚佳而享誉中外,而且金乡大蒜已形成完善产业结构。所以金乡大蒜在国内外市场有其独特的优势:

1. 质优价廉的比较优势。

首先,金乡大蒜产区自然条件利于大蒜生长。(1)金乡耕地以潮土为主,适于须根系作物生长;(2)金乡大蒜生产灌溉用水有多种离子;(3)金乡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大蒜种植部分阶段已经机械操作,使得大蒜生产成本变低。

2. 市场与技术优势。

金乡人民久事农桑,多年的种植使其探索出一整套成熟的大蒜高产栽培技术。生产加工已形成规模优势,有完整的产业集群。在大蒜深加工方面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在其保健药用制品方面已成规模,其生产加工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

3. 品牌与政府政策优势。

1996年金乡被国家授予“中国大蒜之乡”荣誉称号,并获取了“绿色证书”;本世纪初金乡大蒜“源产地标级注册证”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2013年召开第六届中国(金乡)国际大蒜节等活动。金乡县成立了中国大蒜研究院和有机大蒜生产管理办公室,推动产业发展升级,政府的惠民、农产品补贴和关口关税退税政策都有利于中国大蒜出口,走向海外市场。

二、金乡大蒜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内部问题。(1)金乡大蒜种植成本的增加使对外出口利润下降。金乡大蒜现在种植主要依靠人工栽培,还没有成熟的种植机器投入,收获依然以人工为主,随着劳动力成本近几年的增加,不仅使生产成本增加,而且使加工成本也大幅提高。另外由于物价上涨使得种植成本连年攀升,造成一些年份出售额没有种植成本高,从而影响了大蒜生产与出口。(2)出口无序竞争情况严重,出口价格低。虽然大蒜出口数量巨大,但价格相对却很低廉,创汇总额却没有同等幅度得到增加。我国大蒜出口的价格一直都低于世界平均价格。无序的竞争造成很多国家对我国大蒜实施反倾销、进口配额限制等壁垒措施,增加了我国出口的难度,而且这些贸易壁垒限制了金乡乃至整个中国大蒜在世界市场的生存空间。(3)金乡大蒜主要是初级产品,加工程度低。现阶段金乡大蒜出口产品比较单一,在2013年主要大蒜出口品种中9 6%以上的大蒜出口份额被保鲜和干燥大蒜所占据,成为出口主力,而深加工的衍生高价值产品寥寥无几。金乡大蒜深加工企业处于发展阶段,规模较小,加工设备和技术水平都很落后,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有限,使出口抗风险能力十分薄弱。

2. 外部问题。

(1)出口贸易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反倾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这两方面是其他国家设置壁垒的主要表现。由于金乡大蒜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出现了无序竞争、低价竞销的不良行为,虽然获得市场占有率,但造成多国对我国大蒜实施反倾销,农产品检测标准也越来越严格。(2)外国大蒜的冲击。主要出口国如:阿根廷、智利和印度,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和大蒜国际价格不断增高,使得大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阿根廷大蒜向巴西的一些主要市场发展,大有向中南美洲发展的趋势;印度则有良好的国内市场,除了传统的孟加拉国以外,还出口到泰国、巴基斯坦和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3)大蒜出口价格波动剧烈,受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尤其受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价格一度下降到历史新低,现在金融危机还没有根除,受欧债危机、美债危机的影响制约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的低迷影响了整个大蒜产业的经营,产生较大负面冲击。

三、金乡大蒜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

1. 加快产品升级规避贸易壁垒。

金乡大蒜一直存在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和深加工比重较少的现状,所以发展有机产品有利于增加对初级加工和原蒜的出口,另外加大科技投入、产品研发,加快产品升级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和经营效益,以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2. 专业化生产,建立农商结合生产模式。

金乡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要朝专业化、集约化的方向,以合理分工、高效协作的方式,进行专业化生产、销售和市场运作。使产品以良好的商品品牌形象进入市场。尽快建立农商结合的生产模式,要让农民成为外贸公司共同参与生产和出口的合作伙伴,使双方实现共赢,形成一种互惠互动的关系。

3. 提高风险意识,提高国际竞争力。

由于我国大蒜出口的无序使得出口公司不能够及时掌握国内外大蒜出口信息和市场行情,所以要组织建立专门协会来帮助出口公司做好趋势预测,要保持市场价格的稳定,做好应对各种出口风险及出口危机的准备,同时,金乡大蒜企业要努力树立自己的商业品牌,走国际化道路,提高国际知名度,生产高附加值产品,重视自己知识产权保护,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达到增加出口创汇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捷克.山东金乡大蒜出口问题研究[J].高效讲坛,2010,(10):204.

河南省出口贸易现状与建议 篇8

(一) 出口贸易总额不断扩大

据郑州海关统计, 截至2012年10月止, 河南省进出口总值444.5亿美元, 位居中部第一、世界第十三位, 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5.3%, 居全国第七。10月份, 河南省进出口57.2亿美元, 同比增长21.6%, 环比增长8.2%, 其中, 出口31.4亿美元, 同比增长23.3%, 环比增长18.8%。在总体上, 河南省的出口贸易总额呈不断扩大局面。

(二) 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

河南省近来不断落实引进外资, 例如2010年富士康落户郑州, 这使得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贸易在经济增长中占有重要比重。2013年1-10月, 富士康集团在河南省所属企业进出口247.6亿美元, 增长24%, 占全省进出口的55.7%, 富士康进出口贸易对全省外贸的贡献率为81.4%, 贡献率较前9个月回落4个百分点, 全省外贸进出口增长15.3%中有12.4个百分点由富士康拉动。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传统贸易方式占出口贸易比重较大, 缺乏金融保险等服务贸易出口。另外, 在加工贸易中, 又过度依赖于富士康的出口贸易, 形成“富士康一个喷嚏, 河南省出口贸易感冒”的局面, 具有很大隐患。

出口贸易中的商品结构过于单一和低端。在河南省出口商品中, 机电产品尤其是电器及电子产品所占比重较大, 并呈不断上升趋势。2001年, 机电产品出口值55.61亿美元, 同比上涨1148.4%, 2012年机电产品出口值161.54亿美元, 同比上涨190.5%, 商品结构不合理。[1]

另外, 在河南省出口市场方面, 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地区市场, 合计进出口213.02亿美元, 增长1.4倍, 占同期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70.2%。其中, 最大出口市场为美国, 对其出口58.60亿美元, 增长2.4倍。单一的以发达国家、地区为主要出口市场, 易受到出口市场国家利用贸易、绿色壁垒进行排挤以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日益流行的所谓“中国威胁论”更加倾向于向和平崛起的中国产品增加不公正的税负、惩罚。

二、建议

(一)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的发展对河南省经济、就业、及产业结构调整等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并显现出了以下特点: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加工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以机电、出口产品为主。与此同时, 河南省加工贸易集中在最终产品的组装环节, 劳动密集程度高, 技术含量低, 价值链有待延伸, 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也处于低端位置加工贸易发展缺乏持续增长的潜力, 发展后劲不足。

面对上述情况, 只有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步伐, 才能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首先, 要转变以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方式, 鼓励更多国有企业、民营、私营企业加入出口贸易, 最终实现国内企业主导。其次, 应转变加工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由产业链低端的加工组装配置向高端产品研发升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这需要企业转变发展方式, 从依赖国外技术向自主创新转变。建立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加速先进技术的发明、引用和转让, 尽快使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对于那些高能耗、低产出的产业, 政府要抬高进入门槛或将其抵制在外。对于那些技术设备先进、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要予以支持, 降低准入门槛。另外, 河南省应该抓住“中部崛起”的政策支持, 为承接高端加工贸易转移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吸引更多加工贸易企业入驻, 加速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二) 优化商品结构, 加快技术创新, 自主创新, 创建自主知识产权品牌, 增大产品品牌附加值

建立自有品牌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和配合。政府在制定出口贸易政策时, 应该在投资环节, 包括在税收政策、研发资金筹措等方面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对具备发展实力又愿意积极进行自主研发的企业, 国家在设置合理的行业标准的情况下, 应采取鼓励政策。另一方面, 企业不能只看到现有情况下外资带来的一时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 应主动通过技术创新创造品牌优势, 从而增加持续盈利能力。引进先进技术, 加快技术创新。另外行业协会也应予大力支持。

代加工型企业尽管擅长制造优质的产品, 但大多是贴上了客户的商标, 为客户作嫁衣。因此代加工企业需要向拥有自主品牌产品转型。而企业品牌更加代表了企业和产品的品质和特色, 坚定购买者信心, 同时带给企业较高利润空间, 形成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企业如果没有自有品牌, 所制造的产品只是一个硬件, 而不是商品。

增加产品的品牌附加值, 将品牌与产品先捆绑在一起, 相辅相成, 共同成长。待品牌成熟后进行松绑, 品牌与具体产品分离, 品牌不再指向单一产品或单一类别, 而是为品牌延伸提供支持, 为企业多元化发展提供空间, 调整、丰富、提高品牌的核心价值。品牌的附加值即意味着高利润与竞争力, 富有高品牌附加值的产品才能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也使企业获得更高利润。

(三) 坚持以西方发达国家、地区为主情况下分散出口市场

将出口市场集中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利于在出口贸易中争取有利的贸易条件, 会造成出口产品自相竞争, 不利于出口企业规避风险。另外, 发达国家、地区由于意识形态与我国不同, 很容易将贸易上的经济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进行抵制。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较丰富, 出口商品价格相对较低, 集中出口几个发达国家市场会引起反倾销、贸易保护主义的阻碍。例如阿特斯 (洛阳) 光伏有限公司受到欧美反倾销调查, 没有参加2013年6、7月份中欧光伏价格协议谈判, 也不在协议价格和出口配额分配的受益之列。致使阿特斯长晶切片的出口不走郑州海关, 而是通过阿特斯在欧美的其他渠道转道而行。产品不走郑州海关, 对河南进出口产生影响。[2]据统计, 欧美光伏双反影响了河南1亿美元的光伏产品出口。并且, 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为少数发达国家、地区, 不利于商品结构的优化。我省只能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而使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因竞争力不足无人问津。

因此, 河南省应主张出口贸易以少数发达国家、地区为主, 兼顾发展中国家、地区, 遵循市场分布一般规律, 实施多元化出口市场政策。

摘要:河南省地处中原, 利用其资源优势发展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自身底子差、基础弱等原因, 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贸易方式单一等, 都需要给予重视。

关键词:出口贸易,贸易结构,出口市场,建议

参考文献

[1]刘力.出口市场的分布规律与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J].国际贸易问题, 1996 (5) .

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9

1、从出口规模来看,出口总额不断增长,但增速放缓

2009 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因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 年我国出口出现了负增长,增速为-16%。2010 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我国的出口大幅度的增加,2010 年和2011 年的增速分别高达31.3%和20.3%。之后因受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贸易成本不断攀升,出口增速明显放缓。2014 年,我国出口额为23427.47亿美元,增长6.1%。从表1 的数据不难看出,中国的出口总额不断增长,但是增速明显放缓。

单位:亿美元

(注: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单位:亿美元

(注: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2、从出口商品的结构来看,出口的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外贸转方式、调结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从2008 年的5.4%下降到2014 年的4.8%;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从2008 年的94.4%上升到2014 年的95.2%,其中,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的出口比重分别从2008 年的5.5%上升到5.7%。具体的出口商品结构见表2。

3、从出口分贸易方式来看,出口贸易方式调整成效显著

从出口分贸易方式来看,2008 年、2009 年、2010 年出口中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超过一般贸易,但从2011 年开始,一般贸易出口超过了加工贸易的出口,出口贸易方式调整成效显著。2014 年一般贸易出口占比恢复到一半以上。进出口企业从代工生产、贴牌出口向自创品牌、自主设计、自主研发转变,努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2014年,一般贸易出口同比增长10.7%,占出口总值比重为51.4%,二十多年来首次超过一半,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87.8%。加工贸易出口8843.6 亿美元,增长2.7%。新型贸易方式蓬勃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型贸易方式顺应个性化的全球消费潮流,也契合了帮助广大中小企业发展外贸业务的市场需要,正逐步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增长点。2014 年,跨境电子商务增速高达30%以上。相关数据见表3。

4、从出口主体来看,民营企业对出口的贡献度明显提高

从出口主体来看,中国出口主体日益多元化。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所占的比重呈现递减的趋势,而民营企业出口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分别从2008年的18%和55.2%下降为2014 年的10.9%和45.9%;2014年私营企业的出口比重高达40.8%。从表4 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对出口的贡献度明显提高。

单位:亿美元

(注: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单位:亿美元;%

(注: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单位:亿美元;%

(注: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5、从出口的国内区域市场来看,出口布局继续优化

从出口的国内区域市场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出口布局继续优化。历年来东部地区的出口比重在不断的降低,中部和西部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东部地区的出口比重由2008 年89.8%下降到83%,而中部和西部的出口比重分别由2008 年的5.6%和4.6%上升到2014 年的7.8%和9.3%。2014 年,东部地区的出口额同比增长了3.9%,中部地区的出口额同比增长了12.8%,西部地区出口额同比增长高达22%。具体的区域出口情况见表5。

6、从出口的国际市场来看,出口市场逐步向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中国对发达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出口市场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的出口额占比从2008 年的46.2%下降到2014 年的39.1%。而对新兴经济体出口额总体增长较快,2014 年中国对东盟出口较2013 年增长了11.5%。2014 年全年,中国对非洲的出口额达到1061.47 亿美元,增长了14.4%,高于我同期外贸增幅8 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同比增长13%。2014 年,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比重如图1 所示。

二、中国出口贸易发展面临的挑战

1、国际需求较难回升

在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背景下,各国消费、投资需求普遍不振,国际贸易增长动力不足。部分跨国公司出于贴近消费市场、避免供应链过长易受冲击等考虑,从离岸生产转向近岸、在岸生产,产业链全球布局有所收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贸易深入发展。在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全球化进入调整阶段。2012 年以来,全球贸易量增速连续3 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2015 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4%,增速比2014 年提高0.9 个百分点,但仍明显低于1990 年以来5.1%的平均增速,且这一预测仍面临下调的可能。2015 年前2 个月,世贸组织监测的70 个主要经济体出口额同比下降9.1%,为2009 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

2、中国出口竞争力较弱

不论是中低端产业领域还是高端产业领域,中国出口竞争力“青黄不接”,出口产业竞争力较弱。在中低端产业领域,周边新兴经济体凭借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低廉的优势,出台优惠引资政策,主动承接加工制造业转移,促进出口快速增长。过去五年间,印度出口额年均增长14.2%,东盟出口额年均增长9.8%。当前我国中低端出口产业一方面面临周边新兴经济体追赶,另一方面一些在华投资企业产能向发达国家回流和向周边新兴经济体分流,使得我国出口竞争优势有所弱化。在高端产业领域,发达经济体利用科技、人才优势抢占新兴技术前沿,促进“再工业化”,开拓国际市场,已取得明显成效。中国高端出口产业更是遭遇了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力,过去五年间,美国出口额年均增长9%,欧盟出口额年均增长8.2%,均超过全球出口总体增速。

3、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

2014 年世界经济低速增长,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2014 年,共有22 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97 起。其中,反倾销61 起,反补贴14 起,保障措施22 起,涉案金额104.9 亿美元。此外,中国产品还遭受美国337 调查12 起,欧盟发起的反规避调查和反吸收调查各1 起。其次我国的高科技产品成为摩擦的新热点。中国输出光伏产品、风力发电机组、手机等高科技产品相继遭到贸易救济调查。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都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另外贸易摩擦涉及的产业范围不断扩大。五金矿产、化工、机电、轻工、纺织、医药保健、食品土畜类产品遭受调查案件分别为38 起、23 起、17 起、13 起、3 起、2 起和1 起,其中,涉及钢铁和钢铁类产品的案件是最多的,有27 起,涉案金额23.2 亿美元。据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监测,全球保护主义措施中有超过1/4 的保护措施对中国出口产生影响。

三、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1、借力外贸政策优势,促进中国出口贸易发展

一是继续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贸易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以开放的态度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发挥自贸区对贸易投资的促进作用。二是积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贸区,加快形成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三是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等优势产品对沿线国家出口,抓住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带动大型成套设备及技术、标准、服务出口。四是顺应沿线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趋势,加快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五是加快与相关国家开展农产品检验检疫合作及准入谈判,扩大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

2、加快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培育出口产品新竞争优势

长期以来,中国出口贸易发展以数量扩张为主,在国际贸易分工中出口竞争力较弱,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资源能源消耗等方式参与国际竞争。因此,要加快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培育出口产品新竞争优势,支持出口企业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创建自主品牌,培育自主营销渠道,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等发展方式;鼓励出口企业通过环保、节能、低碳等绿色技术和手段,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要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推动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

3、积极妥善应对贸易摩擦,促进中国出口贸易良性发展

当前贸易摩擦多发高发是中国成为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后的一种伴生现象。我们要积极妥善应对贸易摩擦。首先,要加快建立和不断完善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和快速应对机制;其次,政府要对重要行业、重点出口产品和重点出口市场进行实时全面监控,进一步完善反补贴、反倾销和特殊保障措施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并符合中国现实的贸易摩擦救济体系。最后,要继续秉持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开展对外交涉和磋商,坚持通过业界对话与合作化解争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务实、有效地做好贸易摩擦应对工作。

4、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扶持跨境电商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和交易规模。首先,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企业加强与境外企业合作。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企业可通过规范的“海外仓”、体验店和配送网店等模式,融入境外零售体系,逐步实现经营规范化、管理专业化、物流生产集约化和监管科学化。其次,扩大快速消费品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应尽快颁布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相关条例与政策,选择具有实力与资质的电商企业,建设跨境电子商务运营网络体系,从而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摘要: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出口贸易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有利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由于各国经济的弱势复苏,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分析了中国出口贸易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促进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出口贸易,出口竞争优势,贸易摩擦,一带一路

参考文献

[1]徐沛豪、马莉莉:基于投入产出法的中国出口贸易碳结构测算[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4).

[2]王恩胡、杜婷:加入WTO以来中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的演变[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1).

[3]王银龙: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中国对外贸易现状研究[J].知识经济,2013(20).

[4]寇宣丽: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国际商贸,2012(9).

[5]梁明:中国对外贸易当前形势:分析与展望[J].国际经济合作,2012(4).

[6]王荣:金融危机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2).

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和对策 篇10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 我们国家已从温饱型社会转向小康型社会, 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 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的安全问题。当下, 绿色食品在生活中逐渐流行, 但人们对绿色食品的概念却不甚了解。绿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生产方式, 经过专门机构认定, 许可使用绿色标志的食品的统称, 它具有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等特点。绿色食品对生产条件、过程有着极严的要求。第一, 保证食品的无污染性。既包括生产过程, 又包括加工过程。严防农药残留、重金属、放射性物质、有害细菌对食品生产的每个环节造成污染, 从而确保绿色食品的洁净。第二, 严格遵照国家标准来进行生产、加工、检测。通过严密的监测, 到位的管理来保证产品生产的规范性。

二、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现状

(一) 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现状

自从中国在1990年5月15日正式宣布开始发展绿色食品以来, 中国的绿色食品行业已经蓬勃发展了二十余年,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至2012年底, 我国共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614家, 产品6196个。全国累计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为6862家, 产品总数为17125个。仅2012年, 绿色食品产品国内年销售额达到3178亿元, 出口额为28.4亿美元。目前, 中国的各种绿色产品都涌向了国际市场, 出口市场遍及了日本、美国、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在绿色食品产品的出口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同样的品质, 价格却低廉许多, 给中国在绿色食品出口贸易市场上带来了巨大的优势。

(二) 绿色食品出口产品的产品结构

我国绿色食品出口产品以传统的禽畜类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 产品结构单一。在绿色食品出口产品的农林、禽畜、水产、饮料四大类中, 饮料和禽畜类产品的比重在稳步的提升, 对出口贸易规模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初级产品在出口产品比重中占据较大份额, 深加工产品层次低、种类少、产量低。此外, 出口的产品中主要以AA级绿色食品产品为主, 而占生产总量绝大多数的A级绿色食品产品出口较少。

(三) 绿色食品出口产地的区域结构

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贸易区域结构明显, 产品出口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东北三省, 其中山东、黑龙江、辽宁、福建、新疆、江西、广东、吉林八省在出口企业数量、出口产品总数、出口额度等方面都占据着绝对优势, 比如八省在出口产品总数中占84.7%, 出口额中占86.9%, 这些地区已经逐步形成绿色产品的集中产区。

(四) 绿色食品出口产品的合格率情况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 规范开展质量认证, 加强证后监管, 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近些年来的产品抽检结果表明, 我国绿色食品质量合格率基本保持在98%以上。虽然如此, 但是由于我们国家检测标准以及安全性指标低于进口国的要求, 所以在我国所生产的绿色食品中, 只有占据产品总量10%的AA级产品达到进口国的要求, 其余90%的A级产品不符合国际标准, 均因此出口受阻。

三、绿色食品出口贸易存在问题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虽然规模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但绿色食品在出口贸易方面依旧存在着诸多阻碍, 这些障碍既存在于绿色食品相关标准的制定修改当中, 又存在于检测监管的手段技术之上。既有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不合理的原因, 又有品牌繁杂的影响。众多问题摆在眼前, 值得我们深思。

(一) 我国关于绿色食品的质量标准存在严重问题

1. 国内外对于绿色食品的标准不一致, 形成“绿色壁垒”

国内外标准不一致主要表现在国内对于绿色食品的标准较低, 而国际对于绿色食品的标准较高, 国内只有AA级绿色食品能达到国际有机食品的要求, 国内A级绿色食品由于允许施用农用化学品, 无法达到国际有机食品的标准, 从而无法出口, 形成了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的“绿色壁垒”。而国内外对于绿色食品的标准不一致与我国当时的具体国情有关, 最初, 国内生产的绿色食品主要是内销, 而不是外销, 所以国内标准相对较低, 现在绿色食品要进行出口贸易, 以当时国内的标准无法符合国际标准, 因而给我国绿色食品贸易出口造成障碍。

2. 绿色食品相关标准落后

我国关于绿色食品标准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对落后, 多年未改, 很难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 我国的《兽药管理办法》自1985年颁布后时至今日近三十年未曾修改过, 其中的很多相关规定, 早已经不符合现在的生产加工实际。而反观国外, 国际通用的绿色食品的标准会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及农业生产的的实际情况每隔2年至5年就修改一次。比如, 美国对食品和药品标准的修改每年都会进行, 日本有关食品安全的标准已经反复修改了70余次。

(二) 缺少生产全程的跟踪监督机制以及检测食品质量的手段与技术

首先, 绿色食品生产全程的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监管职能涉及众多政府部门, 并存在各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的现象, 各部门之间相互制肘, 有利的地方争着管, 无利的地方无人管, 从而出现重复执法和执法缺失的现象, 无法形成监管合力。其次, 国内的绿色食品质量检测水平堪忧, 尤其在动物食品质量检测水平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检测设备陈旧, 检测手段落后, 检测人员责任心不强等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绿色食品质量检测的水平。质量检测的不足, 一方面, 无法保证生产的食品达到绿色食品的标准, 另一方面, 绿色食品安全问题频出, 令国际市场对国内绿色食品企业的信心大打折扣。这些都是直接严重影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贸易规模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 绿色食品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

中国绿色食品生产一直未形成规模化, 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均不足全国农产品总产量和种植总面积的2%。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品种单一是导致我国绿色产品出口贸易无法形成规模化、多样化的一个很关键原因。国内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呈现出粗加工多、精加工少, 同类产品多, 名牌产品少的现象, 导致国内鲜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足够竞争实力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

(四) 驰名品牌少、杂乱品牌多

目前绿色食品品牌繁多, 杂乱无章已经成为困扰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仅水稻产品就多达51钟, 但在这众多的品牌中, 真正驰名全国乃至全球的品牌少之又少, 尽人皆知的品牌更是屈指可数, 众多的品牌同时推向消费者, 反而令消费者毫无印象、无所适从。因为缺少高质量和竞争力的绿色食品企业品牌, 导致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在国际国内绿色食品市场上竞争乏力。

四、绿色食品出口贸易问题的对策

要想真正实现绿色食品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推进产业技术集约化, 形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产品结构不断合理, 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企业效益不断增长的良好局面。针对绿色食品产业在出口贸易上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

(一) 完善绿色食品标准评价体系

我国的绿色食品标准规定、相关评价认证体系已经建立已久, 经过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但还是无法达到国际化的绿色食品标准, 绿色壁垒依旧存在。这应当引起我国政府以及企业的高度重视, 深入研究、借鉴国内外标准的差距, 认清现实, 查漏补缺。完善绿色食品标准评价体系, 健全绿色食品管理制度, 是提升我国绿色食品质量必经的路途。

1. 改进绿色食品质量标准, 消除“绿色壁垒”

政府应当及时掌握市场动态, 并根据当今市场的需求, 不断修改、完善各种与绿色食品相关的标准、法律法规。宣传绿色食品标准的重要性, 令国内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能够有效遵从相关标准进行生产。完善国内认证体系, 补足目前认证体系中存在的漏洞。另外, 政府、企业也可以指派专门的交流团队深入到发达国家当中, 实地交流、学习国外的相关技术、标准。认清国内外绿色食品标准上存在的差距, 查漏补缺, 令国内的绿色食品标准与国际相关标准逐步完美衔接, 消除存在于出口贸易中的“绿色壁垒”。

2. 健全绿色食品管理体制

绿色食品产品质量不仅要依靠国家相关标准来保障, 更需要健全的绿色食品管理体制来为产品质量保驾护航。一个生产高效、产供销一体化的绿色食品产业的建立, 是离不开一个健全的管理体制的, 所以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入手解决:要大胆的突破部门, 甚至是地区的界限, 政府要将绿色食品相关管理职能进行整合。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提倡运用市场无形的手以及政府有形的手相结合的办法。在市场上, 根据需求改变绿色食品发展方向, 更重要的是, 用政府有形的宏观调控手段, 实行生产、供货、营销一体化管理。其次, 建立绿色食品市场的严格的准入机制, 加强绿色食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保证绿色食品质量优秀。政府在审批从事生产、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企业的准入手续时, 要参照国际标准, 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 严把市场准入关。政府要依据现有法律法规, 比如《产品质量法》以及《农业部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等, 对生产绿色食品原材料、绿色食品产品的质量进行大力监督, 保证从田地到餐桌的无污染、高质量。不定期的对生产企业进行抽查, 对不符合相关规定, 达不到绿色要求的企业进行严肃的处理, 并进行通报。同时, 政府也应当严肃各类监测机构纪律, 加强监督管理, 保证监测过程、结果的公平与准确。

(二) 改变绿色产品结构, 使其趋于合理化

我国目前的绿色食品产业结构是影响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为了绿色食品产业能进一步发展, 优化产品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变得尤为重要。

1. 创龙头企业, 实现绿色食品产业集约化发展

进一步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政府应当通过政策的倾斜, 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种养业绿色食品基地, 培育和发展一批绿色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 促进基地和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 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将绿色食品基地和企业组成联合舰队, 将优质原料、精细加工、核心品牌连接在一起, 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2. 树立良好绿色品牌形象, 构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价值分为有型和无形两种, 品牌作为企业的无形价值, 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的根基所在。在当前国内外环境中, 国内形势,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打击了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信心, 许多企业因此丧失公信力。导致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刚性需求不断的增长。另一方面, 国际贸易壁垒不断增加, 打开农产品出口大门依靠的只能是优质的绿色食品。在这种情况下, 创绿色品牌、塑绿色名牌, 不断增强品牌的公信力无疑是企业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而且是必要的手段。

3. 增强绿色食品产品多样化, 大力开发AA级绿色食品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二十多年来, 绿色产业飞速发展, 但出现不均衡态势。如A级绿色产品发展迅速, 占绿色食品总数的90%, 而AA级产品仅占10%。但是, AA级产品的多少才真正能代表绿色食品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AA级产品种类单一、数量少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力开发AA级绿色食品的种类必将成为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绿色食品行业的发展方向。此外, 打破目前市场上绿色食品单一的产品结构, 鼓励和帮助企业生产市场份额较小的绿色食品, 不再将目光聚焦农林、禽畜、水产、饮料这四大类产品上, 形成绿色食品市场上产品种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用产品的多样化来盘活市场、盘活企业。

(三) 完善监管体系

完善的监管体系是保证绿色食品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一。政府应当科学布局、合理分工。企业应当加强监管, 强化责任。大力投入资金, 增加先进仪器设备, 完善监测手段, 提高检测能力, 定期培训检测人员, 把食品检测落实到实处。做好绿色食品原料收购、加工产品、销售检测三阶段的监管, 及时的公布检测结果, 知道绿色食品的安全生产和安全消费。

总之, 在以后的发展中要彻底改变绿色食品生产市场中粗加工多, 精加工少的不良局面, 重点培养一些精细加工的产品, 提高绿色食品的加工技术水平, 增加绿色食品的国际竞争力和附加值, 为进一步加大绿色食品出口贸易额打好基础。

摘要: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 绿色食品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一个快速成长的新兴产业。我国绿色农业正是为了能够充分满足农业生产、生态安全和经济效益三者的要求而产生的。绿色食品已成为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地位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绿色食品产业出口贸易中存在一些问题, 相应的建议及对策是:完善绿色食品, 标准评价体系;改变绿色产品结构;完善监督体系。

关键词:绿色食品,现状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郑宇洁, 简爱华, 周思然, 陈晨, 向健军, 宋杰凝, 梁铭宣.2014-2018年中国绿色食品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R].2008 (10) .

[2]宋国宇, 孙庆莉.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 2011 (3) .

[3]王德章, 王炜.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区域竞争优势与产业发展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 .

[4]魏暄.我国绿色食品品牌战略初探[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9.

中国贸易顺差现状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贸易顺差;进出口;调整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008-01

1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助器”据海关统计自2002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进出口规模翻了两翻,特别是近四年贸易顺差急剧增长2004年贸易顺差321亿美儿,2005年贸易顺差达到1020亿美元。出口额76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4%;进出口额6601.2亿美儿,比上年增长17.6%。2006年贸易顺差进一步增加到l 775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增长27.2%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19.9%,比上年上升2.3个百分点。2007年我国外贸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同比增长47.7%,后8个月单月顺差规模均保持在200亿美元以上同时200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达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净增加4134亿美元。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比上年上升0.9个百分点。2008年1至8月,我国累计贸易顺差1519.9亿美元,同比下降6.2%,净减少100.8亿美元;出口额9376.9亿美元,增长22.4%,比上年下降3,3个百分点;进口7856.9亿美元,增长30%,比上年上升9.2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额17233.8亿美元,同比增长25.7%。从绕计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有以下特点:增长速度连续保持20%以上,2005年至2007年增长迅猛,2008年上升势头回落。

2我国贸易顺差形成原因

2.1国际间产业转移是我国高额贸顺差产生根本原因。

首先,在这种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外资把中国作为制造基地进行加工贸易,使加工贸易占据了我国贸易的50%以上,从而推动了贸易顺差的急剧扩大。其次,这种产业转移的另个结果是,使得企业大规模进口生产所需的中间产品,导致我国对周边经济体形成巨额的贸易逆差。而这些产品在大陆组装后输往这些企业原有的传统市场,主要是欧美市场,导致我国对欧美市场出现较大贸易顺差。再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国际产业,促进了我国贸加工产业的升级。相应地,出口产品仍然以加工类型产品为主,并在一定程上推动我国部分产品层次和附加值的提高。促成了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品尤其是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增加。

2.2发达国家对中国技术出口的限制扩入了贸易顺差。

按照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原则,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巴黎统筹委员会解散后,某些国家对华出的管制政策不但没有放松,反而加强,这自然会加大双边贸易不平衡。以美国为例,美国对中国实行歧视性出口管制已是导致中美逆差形成的重要原因。美国的出口许可证从递交申请到批准的平均时间一般为3个到12个月,而日本、德国对向中国高科技出口发放许可证的时间最多为1个月。所以。如果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要等半年才能获得许可证,出口机会就会转向德国或日本公司。正由于此,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比例持续下降。由于美国歧视性的出口管制,近几年美国每年都要丧失对中国出口几十亿美元的贸易机会。

3如何对待贸易顺差

普遍下调产品出口退税率。虽然国家自2006年以来加大了出口退税调整力度,但是税制的调整相对于我国当前的外贸出口增长规模与速度而言还是稍微平缓。在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优势大幅提高的情况下,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显得偏高。而近年来出口退税逐渐加重了我国财政的负担,因此政府可以适当考虑将大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普遍下调2%左右少,并全部取消列入“两高一资”产品目录中商品的出口退税,提高这此产品的出口关税,同时降低资源类、能源类、环保类以及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关税,以抑制快速扩大的贸易顺差。

出口贸易现状 篇12

一、大连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现状

从出口规模看,大连绿色食品出口贸易发展迅速,据大连市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8—2015年,大连绿色食品出口额由84.97亿元增至211.38亿元。

从出口结构看,大连绿色食品出口主要是海产品,农产品与水果较少,且出口的绿色食品以初加工产品为主。

从出口市场看,大连绿色食品主要出口亚洲,尤其是日韩两国。其中一半以上出口日本。

从出口企业看,2008—2015年大连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由361家增至898家,出口企业主要有大连盖世食品有限公司、大连天宝绿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汇海佳海洋生物有限公司、大连市天盛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以大连天宝绿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其出口产品主要为冻鱼片等水产品,业务以进料加工为主。

二、大连绿色食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绿色贸易壁垒频增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出口产品不断受到来自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限制,导致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显著下降,再加上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给中国食品国际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中国食品出口。如2010年,加拿大加大了对大连出口海产品的检查力度,得出大连出口的海产品含有不利细菌的结论,使大连海产品出口企业损失惨重。2012年,大连一批出口美国的水产品因不符合其包装法而遭受退货。

2. 出口贸易检验标准体系混乱

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在国际上面临不同检测体系,有些国家为了保护民族企业,刻意加大对境外绿色食品的检测力度。日本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市场,也是大连绿色食品主要出口市场之一。日本的农产品60%以上需要从国外进口,自2006年起,日本实行肯定列表制度,规定农产品化学残留物的指标。由于地理和气候等原因,种植农产品时使用农药、杀虫剂等祛除害虫是必要的,这就难以避免出口的绿色农产品含有一定的化学残留物。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波及大连超过500家拥有进出口权的大中型企业,使大连绿色食品出口贸易受到极大的影响。如2010年,大连出口日本的蜂王浆大量被退回,致使许多企业陷入困境。由于国内外质量检测体系不一致,监管标准不统一,同一种绿色食品的检验具有多重标准,造成市场比较混乱,对大连绿色食品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3. 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大连绿色食品出口市场主要为韩国、日本和欧盟等地。2015年韩国所占比重为31.5%,日本所占比重为27.3%,欧盟所占比重为9.6%,其他地区所占比重为31.6%。造成市场过于集中的主要原因是:大连临近日韩,有天然港口,通过太平洋海域,大连绿色食品可以经由船舶运至韩国和日本,运输成本较低。长期来看,贸易伙伴相对集中对大连绿色食品出口贸易发展会有不利影响。比如受钓鱼岛事件影响,中日两国关系在2015年以来变得非常紧张,这种外交关系的变化给出口贸易带来了不利影响,对日出口产品曾一度滞销,一些企业面临破产困境。

4. 出口种类单一,以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主

大连绿色食品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产品结构较不平衡。出口绿色食品中水产品占52.5%,其他食品占10%,农林产品占37.5%。

大连沿海城市的属性使大连绿色食品出口主要以海洋食品为主,农产品方面竞争力较弱。绿色产品出口结构长期失衡,易受市场变化的影响,不利于出口贸易的长远发展。而水产品和农林产品附加价值较低,利润较低。在大连出口的绿色食品中,以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主,深加工产品较少,企业利润微博,一些企业勉强维持生存。

5. 出口企业规模小

在大连绿色食品出口企业中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较大。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大多较低,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在海外市场竞争力也相对较弱。遇到国际市场动荡变化时,缺乏应变能力。同时,中小企业缺乏人才,开发新产品和创新意识不足,开拓新市场的能力较差。

6. 不重视产品包装

大连很多绿色食品出口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重视产品包装,简陋粗放、没有文化知识特点的包装大大降低了绿色产品的市场认知度,此外,出口的大部分绿色食品以塑料包装为主,虽然比较方便运输和保存,但对于重视环保理念的国外消费者来说,不易获得认同。

三、促进大连绿色食品出口的对策

1. 完善绿色食品相关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

面对国际上日益严重的贸易壁垒,中国应当增强国际话语权,成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应深入研究和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标准体系,完善我国绿色食品相关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统一绿色食品出口贸易质量检测体系,提升绿色食品质量,减少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

政府应建立较为严格完善的绿色食品准入机制,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监管部门要加大力度严格把好产品生产、质量和检测关口,确保高质量绿色食品投入国内外市场,对不合格企业和产品加大处罚力度。企业自身也应高度重视产品质量问题,才能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2. 深入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政府应出台扶持政策,促进绿色食品企业发展和绿色食品出口贸易,提高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企业要努力开拓新市场,在巩固日韩和欧盟等传统贸易伙伴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新兴市场,逐步形成多元化市场格局。

3. 优化绿色食品出口结构

大连应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努力形成产品带动企业发展的产业链条。企业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增加产品品种,形成多元化合理的产品结构。

大连市各级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扶持绿色食品出口企业发展,尤其是扶持小微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引进高科技设备。企业自身应积极寻求发展机遇,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借鉴国外管理经验,加强管理,大力培育品牌产品,以品牌带动企业发展壮大,促进出口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钟,张小蒂.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生态经济,2007(12).

[2]张梅.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7).

[3]郝媛媛,李俊.山东省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4(7).

[4]张萍.浅议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1(13).

[5]瞿芳霞,陈阳峰.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作物研究,2010(2).

上一篇:中国理工科大学生下一篇:诗词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