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出口贸易

2024-07-25

纺织品出口贸易(共12篇)

纺织品出口贸易 篇1

摘要:江西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大省, 经济欠发达, 第三产业相对落后, 纺织品出口贸易是江西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年来其出口额位居前三位, 为江西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利用SWOT理论分析工具, 全面分析当前背景下江西纺织品出口贸易所具有的一般优势和劣势,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探讨了影响江西纺织品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为提出扩大江西纺织品出口的对策, 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纺织品,出口贸易

1 江西纺织品出口贸易的优势分析

1.1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 处于华东、华南、华中三大板块的结合部, 是华东和华南两个国内发达地区通往内陆腹地的最佳途径。交通四通八达, 京九铁路北通首都, 南连港澳, 自北向南依次与长江黄金水道的浙赣铁路交汇, 是我国内陆地区惟一直接联通长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交通要道。同时南昌海关与长珠闽地区的重点城市海关, 全面覆盖水陆空快速通关。周边的广东、浙江、江苏、上海都有很发达的市场, 为江西服装企业采购上下游产品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缓和了服装产业链不完善的问题。

1.2 劳动力、土地、水、电等资源优势

(2) 新生物技术的运用。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 促进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各类食品 (如转基因食品) 、药品和保健品等的迅速发展。基因组学、基因测序技术、生物芯片、微流体芯片、微珠芯片等新技术的突破和快速发展, 使国际产品的研发成本大幅下降, 新的国际生物产品不断出现。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促进国际各类医疗新用品的诞生和营销发展, 模仿生物功能的移植和修复技术等得到发展, 对各国人类治疗疾病产生重要的影响。创新的生物技术产品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销售, 各国人民均能消费和享受生物新技术带来的方便生活和满足。

(3) 新材料技术的运用。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是世界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之一。它的群体性突破, 对基础科学和几乎所有工业品领域产生革命性影响。新材料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材料和工艺, 使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大增加。纳米的能源材料、环境材料、特种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等的开发与应用, 使原材料的种类增加, 生产出来的各种新材料产品不仅满足了各国人民基本生活和享受的需要, 也使各国人民生产、生活的空间得到拓展, 生命和生活质量得到更多的保证和提高, 为国际市场提供基础条件。

(4) 空间技术的运用。空间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利用国际太空进行军用、民用和商用的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卫星技术在结合微型计算机技术后, 技术进一步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 对各国的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太空技术和材料技术的结合, 使得新的纳米级的机械装置、超轻型材料、太空能源不断得到运用, 为世界新产品的诞生创造了新的条件。

(5) 新能源技术的运用。国际石油开采供应量越来越少, 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已成为各国摆脱石油依赖的战略任务。替代能源技术的发展已进入各国的首先考虑的核心内容。核能技术、太阳能技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周环宇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谢兴伟

江西农业剩余劳动力严重过剩, 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为纺织品的生产、加工和服务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与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发达省份相比, 江西纺织业工人的工资较低和相对素质较高。有统计显示, 2007年江西的制造业平均工资为15477元, 全国最低, 劳动力价格约是沿海地区的1/3。

电力方面, 现有南昌电厂、九江电厂、贵溪电厂、丰城电厂、华能电厂等大型电厂和万安、柘林水电站, 电力装机容量近700千瓦;水资源方面, 全省河川径流量居全国第七位, 水能理论蕴藏量在华东7省市中居第二位, 可开发的水力资源610多万千瓦;此外江西地价相对低廉。

这些充裕的要素禀赋直接决定了江西在该产业中所拥有的比较优势。

术、风能技术等可再生能源得到重视并加速开发, 节能的超导材料、贮能材料等得到广泛的应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对各国绿色和环保产品的开发有重要作用, 对各国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及对休闲、娱乐、美学和个体利益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使人们更重视绿色国际营销活动。

(6) 新海洋技术的运用。新海洋技术在与微型计算机、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空间技术的融合和集成下, 得到重大的突破和发展。海洋的监测技术、生物技术、矿物资源勘查开发技术等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 对开发国际海洋产品提供了技术可能。新海洋监测技术、观测技术和航天遥感等也使国际货运技术水平得到提升, 为国际运输业的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 使国际营销的时间极大缩短, 国际物流更加顺畅, 对促进国际营销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 新技术革命推动了国际营销的革命, 使国际营销在技术和水平、时间和空间、速度和效率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而国际营销的飞速发展也加速了新技术革命的速度和运用的范围。新技术革命和国际营销是世界持续发展的两股重要力量, 二者的融合发展必将促进世界商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弋.世界经济发展与新技术革命[J].中国科技产业, 2004, (12) :

[2][美]约翰·奈斯比特, 怕·阿博顿妮.2000年大趋势——九十年代的

十个新趋势[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0:123~141.

[3]黄军英.2020年全球技术革命[J].全球科技经济望, 2007, 255, (3) :

1.3 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近年来, 南昌市青山湖区的针织服装、九江共青城的羽绒服装、赣南南康的西服西裤业、奉新印染织造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为行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其中:南昌市青山湖区针织服装基地先后获得“江西省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中国针织服装名城”称号。2008年又成为全国八个纺织特色产业集群试点之一。

2 江西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劣势分析

2.1 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 江西的棉、麻纺织品、粘胶长丝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但大部分纺织企业研发设计能力不足, 生产水平名列全国前茅的产品较少, 突出表现为大路货多, 名牌少;低挡多, 中高档少;粗加工多, 精加工少;衣着用品多, 装饰、产业用品少。纺织服装产业链不太完整, 上下游产业间的传递和牵引作用不强;二是产权结构、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形式仍然比较单一, 非国有纺织销售收入所占比例仅为80%, 与浙江、广东等先进省份比相差甚远;四是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的生产规模小, 集中度低, 缺乏大公司、大集团的支撑, 全行业规模以上447户企业中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仅96户, 企业抗风险能力普遍偏低。

2.2 企业技术、设计力量薄弱, 品牌个性不足, 缺乏创新和发展能力

截至2005年, 全省纺织行业尚没有国家级技术中心, 省级技术中心也只有4户, 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率不到10%。大多数纺织企业追求短期利益, 进行大规模的来料、来样加工和贴牌生产, 或简单模仿, 复制国外的产品, 设计开发水平不高, 不能自主设计、生产适合销路的产品。即便有品牌, 其设计科技含量不高, 在市场上缺乏吸引力。此外其对国际市场信息的获得明显滞后。而纺织服装业是竞争性和时效性都很强的产业。长此以往, 必将使企业在竞争中更为落后。

2.3 企业面临着资金、人才的制约

由于目前江西纺织企业中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 属中小规模, 资金普遍紧缺, 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它们只能通过间接方式融资, 加剧了企业的债务负担。与此同时, 一些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时, 还附加了一些限制性条款, 如提高利率、贷款前先扣除利息等, 这样的筹资方式, 不仅加大了企业运营成本, 增加了生产经营中的不可控因素, 同时给社会安定也带来了一定风险。

此外, 大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由合伙人掌控, 经营管理难以上层次, 企业很难做大做强。

3 江西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机遇分析

3.1 改善了江西纺织品国际、国内竞争环境

我国入世后以WTO正式成员的身份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直接参与制定国际贸易游戏规则, 提出对我国有利的操作规范, 同时灵活运用WTO基本原则和保障条款来保护自身利益解决贸易争端, 这必然使我国国际贸易日益受益, 同时也给江西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品出口创造了稳定的国际竞争环境。

3.2 江西纺织品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有利于改变江西对某些市场过度依赖的局面

目前, 江西主要外销市场为亚洲、欧洲、北美。已初步实现市场的多元化, 尤其是开拓拉美和东亚市场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中国和东盟建立的自由贸易区成为位居全球规模第三的自由贸易区。而纺织品生产加工、销售网络转移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方面。在我国与东盟的纺织品贸易中, 东盟仍处在产业链的上游, 而我国相对处于下游, 在服装贸易方面, 我国对东盟有较强的出口优势;在纺织原料和中间产品上, 双方均有较大的进出口量, 双方贸易与加工具有良好的合作前景。

3.3 内销市场繁荣

出口和内销是驱动行业渡过结构性调整阶段的“双套车”。受制于人民币升值、成本上升和国际贸易压力, 出口增速、外销比重和纺织品服装占总商品出口比重将继续出现回落。但压力中依然存在机会。随着江西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继续提升, 衣着消费支出将持续增加;收入结构的变化引起消费习惯的改变, 消费者品牌意识增强, 增加了中高档服装和纺织品的消费需求, 在内销压力增大的同时, 品牌集中度会提高, 这给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带来发展和壮大的机遇。目前, 江西省人均纤维消费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0千克) , 纺织品、服装内需的增长空间还很大。

4 江西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挑战分析

4.1 原有的竞争优势已开始弱化

2007年以来,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仍然面临国内棉花短缺、化纤原料长期依赖进口、印染用水量过大、劳动力供应不足和用工成本上涨等资源约束。过去纺织工人每月工资600元~800元, 现在涨到1000元以上。由于农民工短缺, 工人流动性大, 普遍对工作环境要求提高, 要留住纺织熟练工必须出高薪酬。加上电、蒸汽、节能减排等配套费的增加, 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压力增大。

4.2 国际、国内竞争加剧

纺织配额取消不会只使中国一个国家受惠, 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纺织服装的出口同样也是重要的机遇。取消配额势必造成全球供应激增, 价格和利润将有可能大幅度滑坡。由于纺织服装业的行业进入壁垒相对较低, 取消配额后, 纺织服装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企业之间的低价格竞争、粗放式经营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导致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整体效益下降。

4.3 各种贸易救济措施以及非关税壁垒的严重制约

我国加入WTO以后, 纺织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全球纺织业原有市场和利益格局, 我国纺织业成为全球贸易摩擦的焦点。根据我国入世的承诺, 到2016年底, 中国纺织业服装的出口都将受到三个条款的制约:这些条款都会陷中国于被动之中, 同样也会成为一些国家实施贸易保护、打击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武器。

江西纺织品出口市场较为集中, 一旦出现出口数量增长过快或者价格暴跌, 很容易招致对方国家引用WTO的反倾销、保障条款来保护其国内市场, 导致出口风险增大。

参考文献

[1]谢晓鸣.品牌战略与江西纺织业发展的探讨[D].南昌大学学位论文, 2007.

[2]徐正华, 邹晓明.后配额时代江西纺织行业出口面临的机遇挑战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 2006, (7) .

[3]王芳.江西农产品出口贸易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学位论文, 2008.

[4]江西省纺织行业“十一五”结构调整与发展规划.

纺织品出口贸易 篇2

生物工程学院 生物0801 0205080108 陈艺翀

我国加入WTO后,纺织品出口从2001年的534.4亿美元猛增到2006年1651.4亿美元。五年中,出口增长了近3倍。据最新统计数据,2006年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值为1651.36亿美元,同比增长22.66%,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9.38%,贸易顺差达1290.34亿美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是1470.85亿美元。其中,纺织品出口金额是522.54亿美元,同比增长18.84%;服装出口金额是948.30亿美元,同比增长28.91%。

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的签署,为我国纺织品出口提供了稳定的贸易环境,确保了我国纺织品出口持续有序的发展。以2006年为例,纺织品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出口价格提高,出口效益得以提升,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前9个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长24.2%,对美纺织服装出口价格增长42%,对欧盟服装出口价格也增长了17%。尽管2006年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在贸易摩擦频多、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下调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在出口整体规模和效益上仍取得较大发展。

作为一个世界人口大国和纺织品出口大国,中国的纺织品遍及全球,是影响全球纺织行业的重要力量。但是需要大量进口纺织品的还是一些主要发达国家,他们没有比较优势来大规模生产纺织品,以是进口的比例比较大。因此中国纺织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日、美、欧三大市场。

中国和日本的纺织品贸易一直比较好,日本既是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大国,也是纺织品的进口大国。中国从日本进口的主要是原料,加工后再返销到日本。中国对日本的纺织品出口50%甚至更高是加工贸易。日本在华投资也对中国纺织品贸易起了很大的作用。据统计,2003年日本从中国进口纺织品占48.3%。以是,日本是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大国,是最有前景的一块市场,即第一市场。

美国是一个工业大国,其国家经济发达、技术先进,他们对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无瑕顾及,因而是一个纺织品进口大国。我国出口到美国的主要是服装,近年来一直存在着很大的贸易顺差。据数字显示,2003年中国的纺织品占美国纺织品进口总额的19.8%。以是美国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另一块肥地,即第二市场。

欧盟的纺织品市场相当活跃,是世界上纺织品进口的第二大商,市场渗透率达50%摆布。欧盟的纺织品出口贸易主要是成员国之间的内部贸易,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交往比较少。但是中国仍是欧盟纺织品进口的主要国家,虽然其采取种种措施限制中国出口。据有关数字显示,2003年欧盟除进口成员国之外的,中国的纺织品就占5.3%。以是欧盟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第三市场。

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贸易摩擦、贸易壁垒不断

我国加入WTO以后,纺织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全球纺织业原有市场和利益格局,因此对于我国纺织产品的出口就有了所谓“挤占了他人的市场份额”的大量反倾销等各种障碍。法国纺织工业联盟主席吕西安德沃日曾表示,应延长对中国纺织品进口配额限制至2008年底,“以便向中美之间签署的此类协议看齐”。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至今拒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甚至干预中国的金融政策。从纺织层面上来说,他们这样认为是由于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快速增长且在进口国零售市场上的份额增长较快,已对进口国的制造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甚至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下降,我国纺织业将成为全球贸易摩擦的焦点。

继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之后,以SA8000社会责任认证为代表的“劳动壁垒”,正成为中国出口纺织品的又一大障碍,因为虽然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在价格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我国的劳动力很多是在不被提供任何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工作的。面对进口国实行越来越严格的“劳动壁垒”措施,纺织行业虽然也开始积极推行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也按照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国际公约开始实施了符合国际惯例以及我国国情的行业自律性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但在推行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初期,肯定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阻挠。

纺织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纺织企业自主生产能力不强

我国的纺织行业生产以大量的加工为主,缺乏自主创新。由于我国纺织品的加工能力和加工规模只在中低档产品市场有优势,所以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利润率比较低,赚取的只是制造加工环节微薄的利润,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50 %以上的服装出口是来料加工,30 %以上是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稿来进行加工,自主品牌服装仅占10 %左右,而且设计开发水平不高,不能自主设计、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2、出口成本增大,且品牌竞争力不强

人民币汇率上升、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因素成了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的最大利空因素,由于纺织品附加值较低,人民币升值使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进一步削减了企业的出口利润。

3、生产技术落后,不能达到国际标准

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使纺织品寻求增强竞争力的要素,利用先进的工业技术已成为国际纺织品业增强出口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国内许多公司纺织技术与国际纺织技术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例如纺织化学纤维品种变化慢,需大量进口化纤面料;纺织加工技术水平较低,毛纺锭、印染设备只有10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色”技术方面刚刚起步等等。产品生产技术的高低影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4、出口结构不尽合理

许多中小型纺织公司纺织品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其表现是:纺织服装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价格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衣着用多,产业用、装饰用少。单一的产业结构会影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范围,我国应按照国外的形式变化,积极变通销售模式,使产品多样化,增加产品的竞争机会,丰富纺织品的出口种类。

5、市场过于集中、产品价格偏低

纺织品出口的市场往往集中于一个国家或邻近国家,出口市场的过分集中增加了纺织品出口对特定市场的依赖,增加了纺织品出口贸易的不稳定性和外贸政策实施的难度。随着进出口权的放开、进口成本的降低、配额的削减,市场竞争逐渐加剧,中国纺织品出口的业绩虽然在数量上有所增长,但出口价格普遍走低。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后配额”时代的来临,中国纺织品出口的空间将越发大。但是同时也面对着挑战。一个企业要生存,就得顺应环境,“适者生存,不适者裁减”这是一般规律。

纺织品出口贸易 篇3

关键词:纺织品贸易;限制措施;贸易协定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纺织品设限品种最多、受灾范围最广、贸易摩擦和贸易纠纷最频繁的国家之一,贸易保护和设限措施已经对我国纺织品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开展贸易保护对中国纺织品进出口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旨在结合我国纺织品贸易实际,深入分析贸易保护对我国纺织品贸易流向和贸易秩序的深层次影响。

一、 贸易保护措施的作用机制

尽管贸易保护措施的种类繁多,但概括起来看,贸易方主要通过征收额外的费用、限制商品的贸易数量或控制商品的贸易增速以及通过抬高市场进入门槛等方式达到少进口或不进口的目的。为此,本文将贸易保护的作用机制分为三类:价格传导机制、数量控制机制和市场准入机制。

贸易保护措施的价格传导机制是指,贸易保护措施通过影响商品的价格进而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作用原理。商品价格的变动可分为商品价格的直接变动和商品成本的间接变动两种,商品成本的间接变动又可根据与其产量的关系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种。例如,2007年美国终裁决定对部分中国企业聚酯短纤类产品额外征收反倾销税,税率达44.3%。贸易保护措施的数量控制机制是指,贸易保护措施通过控制进口商品的数量进而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作用原理。数量控制又可分为绝对数量的控制和相对数量的控制,前者是指贸易保护措施规定数量范围之内的商品允许进口,超过这一限额的商品则一律不能进口,后者是指贸易保护措施不对进口商品的总量进行控制,而是限制进口商品的数量增长速度或增长幅度。如,2005年11月中美签署的纺织品备忘录中规定,协议产品的增长率2006年为10%~15%,2007年为12.5%~16%,2008年为15%~17%。贸易保护措施的市场准入机制是指,进口国通过颁布一些政府法规或法令对进口商品的规格、标准做出建议性的要求或明确规定,但还有的法规仅仅是针对进口产品而不适用于国产商品,从而达到干预进出口贸易和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例如,埃及工业和外贸部从2012年6月15日起就强制要求对于进口到埃及的每一批次纺织品和皮制品都将需要随附一张检验证书。

二、 贸易保护措施对贸易流向的影响

在贸易保护措施实施以后,按照原有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的国际分工不再有效,而是在贸易保护条款的安排下从事国际贸易,致使贸易国原本从我国进口的产品转而从其他国家进口,或者我国原本向对方出口的纺织品服装不得不转向对第三方市场出口。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而贸易流向的改变意味着原有的国际分工发生了变化,因此,分析贸易流向的改变应该从分析国际分工变化的原因入手。而贸易保护措施主要是通过干预产品的价格、数量以及进入市场的机会等来影响各国的国际分工基础,因此,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贸易流向的作用过程可以用图1表示。

影响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流向改变的贸易保护措施主要有两种,其一,贸易国直接对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如规定我国纺织品的出口数量、增长速度以及出口产品应当符合的其他标准等;其二,贸易国与第三方国家签订的贸易协定也能够起到间接干预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目的,如给予第三方贸易国的关税减让、无配额束缚、优先进口、特别入关通道等优惠待遇,相反,对我国则采取附加关税、配额限制,并附有复杂繁琐的海关手续和严格的审核、监管制度等,如此差别的待遇必然会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例如:美国与加勒比盆地国家的贸易协定中规定,凡符合法案所规定优惠条款的成衣、织物享受零关税和无配额限制的特别待遇(该协定2000年10月1日生效);美国与中美洲五国自由贸易协定规定,符合原产地规则的纺织品服装,从2004年1月1日起取消进口关税和配额限制。这些协议一方面,大大地促进了这些发展中成员国在美、欧市场的纺织品服装占有率;另一方面,美、欧在协议中也附加了享受优惠待遇的条件和审核标准,如对纺织品服装生产加工过程的原材料、中间产品以及加工整理等工序的来源地或产地进行强制性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美欧纺织产业的发展,并通过对原产地规则的管理严格控制了优惠地区的适用范围。综上分析可见,这些双边或多边协议实际起到了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变相转移的效果,损害了我国纺织产业的利益,是美、欧国家对我国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的体现。

一般地,贸易制裁越严重,造成的贸易转移量就会越多,但这并不是说轻微的贸易保护制裁所造成的贸易转移就可以忽略不计,贸易保护措施与贸易转移量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国外学者已经对一些贸易保护措施与贸易转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如,Prusa(1997)对美国1980年~1988年间全部具有终裁结果的反倾销案件的涉案产品的贸易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即使征收低额反倾销税或案件被驳回,仍存在很显著的贸易转移效应,甚至只要存在贸易威胁,就会引起贸易转移效应。这也启示我们,哪怕贸易国只是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进行了轻微的贸易限制,或者只是对我国出口商品进行贸易保护调查,仍有可能造成贸易转移,对贸易保护措施的这种不利影响绝不可小视。

为了深入了解贸易流向改变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国际贸易的影响,还需要追踪分析贸易转移之后的国际贸易形势变化。当B国在吸收了我国从A国转移过来的部分纺织品服装以后,导致市场价格下跌,其国内生产者的供给能力可能会缩减,在这种情况下,B国纺织产业组织很有可能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激增”、“市场扰乱”、“产业损害或产业威胁”、“重大贸易转移”为由要求B国政府进行保护,结果我国纺织品服装又遭到了B国的贸易保护限制。由此得出,A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不只是简单的国际贸易转移,而是还将导致其他国家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也将采取贸易保护的潜在危险,因此,我国政府及行业协会应密切关注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大进大出的变化,防患于未然。

纺织品服装贸易流向的改变必然会影响我国及其他贸易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一方面,从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产品结构来看,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在质量、功能、附加值、个性化、时尚性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自由贸易不仅能够很好地满足双方不同消费层次的消费需求,而且还因双方的文化生活、社会习惯的差异而创造消费需求,因此,自由贸易有利于两国消费者福利水平的改善。另一方面,我国物美价廉的纺织品服装不仅降低了发达国家消费者的消费成本,刺激了消费者对其它产品的消费需求,从而有利地促进了国内消费的繁荣,而且其国内生产者能够集中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用于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研发,进一步提高其科研能力和产品质量,生产者剩余也将得到改进。同理,对于我国生产者而言,纺织品服装出口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采用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有能力向市场供应更低价格的产品,由此可见,我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水平均有提高。但是,由于贸易保护措施的干预使我国出口受到限制,事实上,我国是世界纺织品服装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之一,如果该国不从我国进口,那么该国消费者将不得不从其它次优国家进口价格较高的产品,这不仅大大增加了消费者的支出成本,而且价格上升也会压缩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甚至挤压消费者对其它产品的消费需求,影响国内市场的整体繁荣。如果由该国生产者补贴我国的供给空缺,这不仅有悖于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密集型比较优势,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在高生产成本之下的高产品价格也不利于消费者福利的提高,结果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均得不到改善,整体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三、 贸易保护措施对贸易秩序的影响

贸易保护措施给国际贸易关系蒙上了阴影,贸易前景的不确定或不明朗以及贸易政策的不稳定等都将加剧贸易活动的“寻租”行为和“短视”行为,严重影响了国际贸易秩序。

国际社会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的层层设限很可能会诱发一个非常严重的国际贸易秩序问题——非法转口贸易。纺织品服装非法转口活动是指实际上由我国生产的出口纺织品服装,利用第三国或地区的产地证明和标签向对我国设限国家转口的活动,其实质就是为了逃避设限国家给我国的限定输入配额(被动配额)而非法输入这些国家的行为。例如,由于我国是2005年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唯一的一个遭受美欧重新设限的国家,结果导致2006年1月~5月从中国香港、韩国进口到欧盟的纺织品同比分别增长了234%和150%。

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贸易秩序的又一个严重影响是助长了我国社会中的寻租行为,即人们为争夺出口权而竞相从事的非生产性寻利行为。寻租产生的条件是存在限制市场进入或限制市场竞争的制度或政策,贸易保护措施的存在正是对原有的市场竞争规则或准入制度的破坏。在配额制度时期,由于我国的纺织服装业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强,因此,许多服装出口企业需要花大成本购买出口配额,这种配额短缺的市场环境就给寻租者提供了大肆利用配额进行炒作的机会,一方面,出口企业苦于缺少配额而不敢接单,另一方面,炒家们却囤积居奇,爆炒配额。据2005年底对浙江沿海某出口大城市的实际调查显示,80%的配额是通过私下调剂获得的,而配额炒家则通过对政府的寻租活动拿到配额,部分企业购买配额的成本甚至占到了总成本支出的50%以上,甚至还出现过配额证比纺织品本身还贵的怪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即使2005年配额制取消以后这种配额炒作的恶性行为并没有因此而终结,“中欧协议”和“中美协议”中的出口限定增速与实际出口增速之间的巨大差距同样诱发了企业对出口配额的争夺,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类别的市场配额价都显著高于平均竞标价,个别种类的市场价达到了均价的3倍~4倍多。另外,我国政府在这一时期对配额的数量、增长率、范围、分配、审批等都有了主动权,换句话说,对“主动配额”的分配也将成为政府对纺织业进行产业调控的“利器”,政府利用权力配置资源其结果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额外收益点,即权力导致的租金,就会诱导越来越多的寻租活动,当然,如果政府在企业之间平均分配配额,也不见得能够实现有效分配,如果有配额的企业无能力接单,而能接单的企业无配额,则配额买卖会浪费纺织企业本来就不充裕的资源。由此可见,与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中的寻利活动不同,寻租活动导致的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社会总福利量的损失。

贸易保护措施还可能会加剧进出口贸易商的短视行为,即贸易保护措施不仅限制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数量与增速,而且还给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外贸形势蒙上了阴影,这种不稳定、不明朗的外贸环境会影响我国企业对出口前景的预期和担忧,导致企业热衷于短期订单而不愿意做长期订单,这种出口短视行为不得不说是国际贸易秩序的一大倒退。事实上,纺织品贸易周期非常长,一般要三个月到半年以上,企业接单一般都是在对方正式设限之前,所以不确定性非常强,企业本身很难把握这些风险,国际贸易政策的不稳定使得企业常常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如果不接单就无利润可言,如果接单却又可能面临被设限的危险,因为绝大多数企业很难在设限以后转口到其他市场,如果不能顺利通关就只得积压仓库,企业解决这一现状的可能办法就是只作利润低、出口快、周期短的订单,放弃那些利润较高的长期订单。同理,国外进口商由于对我国出口市场预期的不乐观也会出现订单变卦,一方面,欧美进口商为了规避贸易限制措施,也会采取提前下单的进口策略,另一方面,把一些“敏感产品”的订单转给了泰国、巴基斯坦等亚洲其他低成本国家的客商,前者加大了我国加工企业的工作负荷,扰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后者则裁断了我国企业历经多年才培育起来的海外市场和客户关系,“前临设限制裁后恋进口订单”是对我国出口企业进退两难的真实写照。

四、 对策

面对国际社会的贸易设限,我国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也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诸多行动已经付诸于实践,并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生产和出口的纺织品服装主要还是中低档的大宗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品牌缺失,产品价值不高,因此,面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以及能源、环保、资源、劳动力成本提高的约束,发展纺织科技、加快品牌建设、全面促进我国纺织产业升级是我国应对国际竞争趋势和贸易保护形势的必然选择。为此,本文重点从科技和品牌两个发展战略出发,详细阐述促进我国纺织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

在科技方面,抓住世界纺织产业国际转移的战略机遇,不断调整商品结构和区域发展结构,将中低端大众产品向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将耗材、耗能产品向周边国家转移,推进东部地区向高端产品和高难度生产环节延伸。针对国际技术壁垒与知识产权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建立共同研发和自主创新齐头并进的科技创新平台,特别地,可以通过共同研究、共同实验等多种方式加强我国纺织产业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针对我国技术标准落后的现状,要加快我国纺织产业标准的制定和执行监管工作。此外,在加大科研投入的同时,要对基础性研究、试验性研究进行适当倾斜,提升我国纺织产业的科研层次,加强纺织新材料技术、高新工艺技术、生态纺织品和节能环保技术、信息化和快速反应技术、新型成套纺织机械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发能力,掌握其核心产权。

在品牌方面,首先应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机制,需要行业组织和政府部门联合社会力量加大对驰名、著名、知名品牌及涉外品牌专用权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和伪造品牌行为,为品牌成长创建一个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应加大自主品牌建设的力度,强化中国企业的品牌意识,引导企业注册国际商标,为拓展品牌国际市场打好基础。最后,应扩大营销渠道,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营销网络,提升我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行业协会还可以利用我国驻海外各地的办事机构或民间组织,为国内企业提供国际流行趋势、经贸动态、政策趋势等信息化服务,从而延伸企业的信息触角,协助企业制定成功的营销战略和多元化的营销战术。

参考文献:

1. 居占杰.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6):42-47.

2. 王丽萍.贸易保护对我国纺织产业影响的经济学分析.天府新论,2008,(2):53-56.

3. 陆圣.迈入后配额时代第五年:对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新格局与政策的思考.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1,(2):5-11.

4. 郝淑丽.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对美贸易困境及策略转变.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53-58.

5. 谢少安.解析我国纺织服装2009年进出口贸易数据.对外经贸实务,2010,(6):27-3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11YJC790078);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项目号:2012B267);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项目(项目号:B2009-60)。

作者简介:王丽萍,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纺织品出口贸易 篇4

边境贸易是毗邻国家之间特有的一种经济贸易形式, 它既是一种初始形式的国际贸易, 又是国家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边境贸易是指毗邻国家边境地区和边民之间进行商品交换, 包括边民互市、边境民间贸易 (或称边境小额易货贸易) 和边境地方政府之间贸易, 以及其他边境地方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技术交流活动的总称。

边境贸易作为边境地区对外经济联系的一种主要方式, 对于促进毗邻国家地区社会的发展, 经济的繁荣, 民族的团结, 增进和巩固周边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 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边贸发展, 它必须向经济、技术、服务等全面合作方向发展。

二、新疆对中亚五国纺织品边境出口贸易的发展概况

自1 9 8 6年国家批准新疆开展边境贸易以来, 新疆立足用活、用足国家赋予的鼓励边贸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抓住中亚国家经济逐步恢复、市场需求旺盛的机遇, 努力发挥自身独特的地缘等优势快速发展纺织品业, 促进对中亚五国的纺织品出口, 目前, 新疆对中亚五国纺织品边贸出口规模已日益扩大, 已成为新疆外贸出口的最主要产品。但是随着双方贸易合作的层次和水平的提高, 纺织品边境贸易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凸显。

1. 出口纺织品层次低。

新疆通过边贸向中亚五国出口的纺织品主要是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针织物及钩编织物, 并且设计理念落后, 缺乏新型纺织面料的开发, 只是依赖简单的粗加工产品出口, 出口产品层次低。

2. 信息工作滞后。

目前, 新疆纺织企业对于中亚五国纺织品市场研究不够, 信息不灵, 相关信息获得的手段, 除来自国家有关信息部门、各种商品交易会外, 更多是在做进出口业务中获得, 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给新疆纺织品的边贸出口带来严重影响。

3. 支付结算方式单一、不规范。

自新疆与中亚五国开展纺织品边境贸易以来, 由于双方银行间尚未建立直接的信用关系, 双边支付结算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中国银行虽与俄罗斯银行增设人民币结算账户, 但由于双方银行的人民币结算方式只负责记账, 没有发挥银行监督职能, 致使人民币结算方式形同虚设, 未发挥真正作用。目前新疆同中亚五国纺织品边境小额贸易支付结算往往是通过第三国银行或直接以现款交易, 使新疆纺织品边贸企业面临很大的风险, 并给外汇管理造成困难。

4. 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亚纺织品市场争夺激烈。

随着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及西方发达国家对中亚纺织市场的争夺, 新疆对中亚五国的纺织品边境出口贸易受到严重阻碍。

三、新疆与中亚五国发展纺织品边境出口贸易的对策

1. 提升出口纺织品档次。

经过近2 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 新疆的纺织企业已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因此, 新疆纺织企业一方面应以发展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型化学纤维、高档纺织面料为重点, 努力实现纤维、纱线、织造及印染后整理的技术进步联动。同时加快形成一批与国内外著名品牌服装和家用纺织品配套的高档面料生产企业;另一方面在边境贸易中, 要严格把好出口商品质量检验关, 杜绝假冒伪劣商品、不合格商品出境, 努力提升出口纺织品的档次。

2. 加强纺织品边贸的信息工作。

由于信息不灵, 使新疆纺织品对中亚五国边贸出口受到很大影响。因此, 必须花大气力, 下大功夫, 进行中亚市场的调查研究。目前, 新疆和其他省市的中亚研究机构虽已有好几家, 但显得分散, 因此, 建议采取适当的形式, 对相关研究机构进行整合, 加强协作, 达到资源共享, 迅速改变信息工作滞后的局面。

3. 采取多样化的结算方式。

由于目前新疆同中亚五国纺织品的边境小额贸易, 结算方式单一, 交易成本高, 交易风险大, 因此, 建议政府改善对外环境, 促使银行系统采取多种结算方式。

首先, 可以通过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 来避免交易中存在的风险。其次, 要逐步推广人民币本币结算。中方银行可与周边国家银行开展建立人民币代理业务, 周边国家可向我方兑进人民币, 存入中方银行, 用于支付清算。对于边民互市贸易, 可允许直接用人民币支付流通。人民币本币结算是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的重要一步, 对于加快新疆与中亚共同繁荣的步伐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何推进边贸本币结算步伐, 并使人民币占据主导地位, 扩大其在中亚国家的使用范围, 以促进新疆对中亚五国纺织品边境出口贸易快速增长, 这需要国家政策的鼎力支持和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

4. 多方面应对激烈的竞争。

对于其他竞争对手对中亚纺织品市场的激烈竞争, 新疆一方面要强化政府功能, 重视政府在中亚国家经贸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 还要以乌恰会作为交易平台加快新疆对中亚五国纺织品边境出口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清震:中国边境贸易概论.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3

[2]索依勒:新疆边境贸易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2005

[3]孟戈:进一步发展新疆边境贸易的思考.实事求是, 2007.5

[4]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商会:中国商务部纺织品服装频道国际市场网页.http://ccct.mofcom.gov.cn/ztxx/ztxx.html

中美纺织品贸易关系的现状及走向 篇5

中美纺织品贸易关系的现状及走向

中美纺织品贸易关系现状 在2004年9月初,某媒体报道美国著名纺织公司AM&S Trade Services LLC公司创始人卡洛斯・莫尔称中国与美国已经达成一项秘密协定,2005年后中国出口到美国服装纺织品的年增长率不得超过某一比例.

作 者:马涛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刊 名:WTO经济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WTO TRIBUNE 年,卷(期):2004 “”(12) 分类号:F7 关键词: 

纺织品服装出口回暖 篇6

纺织品服装在全国外贸中所占比重较上年略有回升,贸易额占比7.5%,其中出口占12.9%,进口占1.4%。纺织品服装进口和出口增长幅度超过全国货物贸易的增幅,对全国货物贸易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18%。

出口回暖,第二季度进入增长期

201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内外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再次遭遇“寒流”,全年出口仅增长2.8%,成为10年中出口增长最缓慢的一年。

进入2013年,纺织品服装出口依然要面对2012年延续的不利局面:劳动力成本上升、内外棉价差高企、人民币汇率连创新高、订单转移等。但困难中机遇同时并存:主要经济体经济缓慢复苏使外需小幅回升、国内稳定外贸增长政策措施成效持续显现,以及出口企业努力转型,使2013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顶住了压力,逐步企稳并保持较快增长。

从全年各月的走势看,出口从第二季度开始步入平稳较快的增长阶段,第二、第三、第四季度的平均增幅分别为9.2%、11.8%和9.9%。全年共有10个月的单月出口额超过200亿美元。

2013年,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基本实现同速增长,出口额分别为1069.8亿美元和1770.9亿美元,分别增长11.7%和11.3%。

与2011~2012年相比,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呈现逐步恢复势头,整体表现良好。从出口数量指数看,纺织品出口数量指数为106.8,服装为107.3;从出口价格指数看,纺织品出口价格指数为104.6,服装为103.7。这说明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增长是由数量和价格共同带动的。

贸易方式更优化,民企地位提升

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所占比重进一步提升。2013年,一般贸易出口2140.6亿美元,占总出口的75.4%,进口125亿美元,占总进口的46.3%,有超越加工贸易之势。出口和进口占比较2012年分别提升0.4个百分点和4.9个百分点。而同期加工贸易出口、进口占比则分别回落至14.7%和46.5%。

一般贸易出口增长12%,进口增长23.4%;加工贸易受来料加工下降拖累,出口仅增长2.5%,进口下降2%。这显示我国加工贸易逐步实现从委托来料加工向自营进料加工为主的方式转变,出口贸易方式结构进一步优化。

民营企业地位继续提升,三资企业增势最缓。2013年,民营企业贸易额已达到1841亿美元,其中出口1773.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2.4%,首度超过60%;进口67.6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25.1%。出口和进口占比较2012年分别提升3.3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

同时,民营企业出口增长17.7%,进口增长17.6%,增幅均超过平均值;国有及国有参股企业出口增长3.3%,进口增长23.8%;三资企业出口仅增长1.6%,进口增长5.3%,均低于民企和国企。

民营企业活力显现的另一个方面表现在进出口企业家数保持增长。2013年,民营出口企业增加1500余家,进口企业增加500余家,而同期国企和三资企业进出口家数全部下降。

出口东盟强劲,日本份额下降

随着欧洲经济逐步复苏、美国经济温和回暖,我国对这两大市场的出口有了明显起色,出口额呈现平稳回升的态势;东盟已超越日本成为我国第三大市场,对东盟的出口依旧表现强劲,增长最为迅速;日本市场依然不振,成为唯一出现下降的传统市场。

与前两年相比,2013年欧美市场订单转移的步伐略为放缓,我国产品在欧美市场所占份额没有出现明显回落,但日本市场情况不乐观。

出口欧盟恢复性增长

随着外贸持续回暖、商业信心回升、债务受援国退出援助计划,2013年欧洲经济向好迹象明显,我国对欧盟纺织品服装出口516.6亿美元,实现9.3%的较快增长,尤其下半年增长势头明显,但出口额仍未恢复到2011年的水平。其中,纺织品和服装分别出口117.2亿美元和399.4亿美元,增幅分别为7.3%和9.8%。纺织品中纱线、面料和制成品均实现增长,服装中针、梭织服装合计出口71.6亿件(套),增长9.1%,出口平均单价提升1%。

据欧盟海关统计,截至2013年11月,欧盟纺织品服装自中国进口所占份额为38.6%,较上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同期东盟在欧盟市场份额也没有明显增长,仅扩大了0.2个百分点。

美国进口需求回暖

2013年前三季度,美国经济走出节节攀升的态势,第三季度经济增速大幅上调至4.1%,已经连续10个季度实现增长。在外需回暖带动下,2013年我国对美纺织品服装出口416.2亿美元,增长7%,其中下半年增势更为平稳,各月均保持增长。

对美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分别达到106.5亿美元和309.7亿美元,分别增长7.7%和6.7%,纺织品增速超过服装,其中主要是由面料和制成品带动。服装中针、梭织服装合计出口59.7亿件(套),增长5.8%,出口平均单价提升1.6%。

根据美国海关统计,2013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在美国市场上所占份额为38.8%,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仅略降0.2个百分点。东盟在美市场份额为18.9%,比上年同期扩大0.4个百分点。

对东盟出口高速增长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以来,双边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0~2013年的四年间,双边纺织品服装贸易额从160亿美元跃升至近375亿美元,年均增长33%。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纺织品服装贸易的一大特点是服装商品表现活跃,进口和出口均实现快速增长。2012年和2013年,中方服装出口分别增长91.1%和30.5%,进口分别增长30.9%和43%,增幅超过了传统的贸易商品纱线及面料。服装中针、梭织服装合计出口量增长33%,出口单价基本持平。对东盟纱线、面料合计出口增长26.1%。

日本成唯一下降的传统市场

受日本经济不振、订单转移、人民币对日元大幅升值及中日双边关系进一步恶化等因素影响,2013年我国对日本纺织品服装出口始终处于低迷状态。

订单转移现象在日本市场表现得最为明显。根据日本海关统计,2013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在日本市场所占份额已降至71.1%,比2012年回落2个百分点,而同期东盟占比则升至15.6%,中国失去的市场份额正在被东盟抢占。

人民币对日元一年中连续“破7”“破6”,中间价全年累计对日元升值幅度达到24%,极大地影响了对日出口。纺织品服装全年累计出口额269.7亿美元,下降1%,日本成为我国出口传统市场中唯一出现下降的市场。其中,纺织品出口下降2.1%,服装出口下降0.7%。主要出口产品针织服装和梭织服装出口量保持2.2%的增长,出口平均单价下跌2.7%。

纺织品出口贸易 篇7

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是: (1) 无锡人多地少, 第一产业可容纳的就业人数客观上有限度, 在第一产业自身劳动效率提高的前提下, 就业劳动力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下降是合理、正常的。 (2) 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一直处在调整改革过程中, 经济效益不稳定, 人员流出量大。 (3) 第三产业是最具发展魅力的产业, 发展中会不断衍生新兴行业, 特别是一些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4) 改革开放以来, 无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持续增加, 恩格尔系数逐步缩小, 非商品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例持续上升。城乡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及非商品性消费的需求增加, 促进第二产业、进而促进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5) 政府对产业政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无锡实行稳定农业、提升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

一、纺织品在无锡产业中的地位

从纺织品的原料上看, 纺织业受第一产业影响较大。历史上, 尽管无锡不种棉花, 但四乡农村几乎户户织棉布。历史上无锡的“布码头”与汉口的“船码头”、镇江的“钱码头”, 并称为长江“三码头”。明弘治年间, 无锡北门外莲蓉桥南, 已形成布列成行的布市, “坐贾收之, 拥载而贸与淮扬高宝等处, 一岁所交易不下数十百万”。明末清初, 布码头一度衰落, 至清代中叶, 无锡家庭棉织业再度兴起, 各地布商云集无锡, 从北栅口之北塘, 形成绵延数里的布市。20世纪初, 无锡诞生了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一批工商业巨子, 创出了“人钟”牌棉纱等享誉海内外、畅销全国的品牌产品。悠久的纺织服装业发展历史给了无锡“千年纺织名城”的美誉。无论规模还是档次在全国都处在较为领先的地位。

改革开放后, 由于无锡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纺织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全国纺织看江苏, 江苏纺织看无锡”, 在全国的纺织服装行业中有这样一个比例, 一整块利润中有2/3来自江苏, 而在江苏的比例中又有2/3来自无锡。作为长三角的经济重镇, 无锡位于江苏四大纺织服装工业基地“苏锡常都市经济圈”的中心, 纺织服装行业逐渐发展为无锡的支柱行业之一。相对全国纺织服装工业, 无锡有着“技术领先、管理扎实、经营灵活、创新力强、产品档次高、运行质量好”的称号。目前已经拥有了“红豆”、“阳光”、“协新”、“银湖”、“海澜”等5个中国名牌产品。2005年无锡市纺织工业总产值达一亿元, 纺织业总量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近二成, 出口创汇占全市二成以上。无锡经济在“十一五”期间对纺织品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规划:纺织业入围五大支柱产业, 写进“十一五”功能性产业培育五年行动计划。入围五大支柱产业成为政府最终的理性抉择, 无锡纺织业入围支柱产业后, 期待重造“布码头”。

二、无锡纺织业发展方向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调整和改造, 现在的无锡纺织服装产业门类较全, 技术装备先进、市场应变能力较强、产品档次较高、财政贡献较大、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在全国大中城市名列前茅。

在新的形势下, 由于无锡的纺织业是传统的优势产业, 传统纺织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一方面为了保障农民收入, 与纺织业相关的棉花、羊毛、蚕丝等价格大幅上升;另一方面,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于穿着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品质好价格高者, 势必占据一体化市场的‘高地’!”从2004年下半年起, 纺织业内就呈现了这样的新趋势:订单向品质好、价格高的企业“汇集”。所以, 国内传统纺织业向高档化、高附加值发展已经是一个必然趋势。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无锡纺织服装产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雄厚的产业基础、突出的比较优势、优越的经济区位都为无锡举办国际纺织服装交易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理优势的依托下, 以无锡为原点, 辐射苏州、常州、杭州、绍兴、上海, 缔造了长三角轻纺产业集群带, 形成了生产到流通的最完整的产业链条。无锡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在业界发挥着交流协作、商贸促进的作用。

因此, 无锡市政府“十一五”产业培育五年行动中, 对纺织服装产业做出了新的定位:把无锡建成中国新型面料和高档服装的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展示推广、批发集散、信息发布“五个中心”, 建设成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集约集群效应强的中国纺织产业基地, 实现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的提升。

三、无锡纺织业在转向中遇到的问题

全球纺织品贸易于2005年1月1日起实现一体化, 纺织品配额全部取消。美国宣布从2005年1月1日开始, 对大部分纺织品采取从量征税的方式, 而2005年2月6日, 我国商务部发布了《纺织品出口自动许可证暂行办法》, 对纺织品出口进行许可证管理。这些举动均意味着中国对纺织品出口管理正在逐步加强, 尽量防止出口出现“井喷”现象。2005年4月4日, 美国政府决定对产自中国的棉制针织衬衫及上衣、棉制裤子、棉制及人造纤维制内衣裤启动特别限制措施程序。2005年4月6日, 欧盟出台针对中国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的行动指南。沉浸于“后配额”时代增长喜悦中的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心情变得复杂起来。2005年6月10日午夜, 中国与欧盟在最后期限之前几小时, 达成了解决中国纺织品“压港事件”的协议, 一场一触即发的贸易战得以及时避免;6月17日, 中美开始了纺织品长达八轮的马拉松谈判, 直到2005年11月8日, 中美双方各自让步, 在伦敦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最终中国纺织业被美国和欧盟重新拉回到配额时代。

面对“后配额”时代到来, 无锡纺织业亟需改善的方面如下:

(1) 企业规模偏小, 产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在经济学的“微笑曲线”中, 利润的最高端为研发和营销, 最低端为加工制造, 体现在纺织产业, 最高形式的服装产品无锡仅占13%, 更多的是面料、纱、布等配套产品。

(2) 自主品牌缺乏, 尽管目前拥有“阳光”、“红豆”等5个中国名牌产品, 但多数为区域性品牌、中间品牌和中低档品牌, 品牌建设落后于产业发展。

(3) 现阶段的纺织品离绿色纺织还有一定的差距。2005年年初, 无锡市出入境检验检疫丝纺检测技术中心会同有关部门, 对锡城有关纺织品进行抽样检测, 发现“生态丝纺织品环保测试”一项有20%的企业产品在p H、偶氮燃料、有机锡、气味上不合格, 直接导致返厂“回炉”。

(4) 支柱产业需要形成产业集群, 但目前无锡在产业集群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纺织业的就业人口, 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在农村过剩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解决三农问题中, 纺织业起了很大作用。

四、无锡纺织行业为转向应做的工作

无锡纺织服装行业的过去和现在虽然在我国纺织服装界的地位突出, 成就显著, 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激烈竞争, 尤其是当前世界纺织服装生产能力总量过剩,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步伐加快, 如何使无锡纺织服装业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水平?无锡纺织业的发展方向何在?

无锡“十一五”发展规划中, 把纺织服装业列为新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十一五”无锡纺织业的发展该走怎样的道路?笔者认为无锡纺织业需要寻找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1.“十一五”的纺织应是高端纺织

鉴于无锡纺织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亟待转型升级, 实施高端战略, 走高附加值之路。重要的工作是产品创新, 因为只有新产品对消费者才能产生巨大的诱惑力。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法使无锡纺织实现创新:

(1) 上端延伸抓科技, 即在科技进步方面下工夫。需要注重产品开发、全面提高国内纺织业的竞争力。在高性能、高功能、高文化品位的纺织品服装市场中, 中国产品还有很大差距。在配额取消后的发展趋势是, 科技含量高、知识密集型产品畅销, 初级产品、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将逐步被淘汰。中国企业若开发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产品就可以在价格上胜人一筹。企业创新的内容很广, 包括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等方面。

(2) 下端延伸接时尚, 把握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 瞄准世界产业前沿, 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 开发出具有独特创意的产品, 新品对消费者的诱惑力是巨大的。这就需要无锡的企业积极行动起来, 不断加大对创新的投入与支持, 加强开发能力, 在国际高端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2.“十一五”的纺织应该是品牌纺织

无锡是纺织大市, 但在国际市场上能叫得响、立得住的知名品牌还不够多。无锡纺织品要做大做强, 必须走品牌发展之路, 通过科技树牌、品质立牌、服务争牌、诚心创牌、文化铸牌, 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 从“无锡制造”走向“无锡创造”, 在国际市场真正获得话语权, 创建发展自主品牌。

因此在配额取消后, 国内纺织服装企业要想在“后配额”时代真正获益的对策如下:

(1) 打造品牌就要注意对品牌内涵的提升, 品牌内涵包括技术含量与文化含量。技术含量包括管理、产品设计、先进的装备等。只有拥有强大的技术含量, 自己实力过硬了, 才使得品牌的支撑在市场上有力度, 才具有与竞争对手对话的资本。需要增加技术研发投入, 从纤维、面料新技术的研发和服装的设计入手, 提高产品档次。文化含量则是更高层次的品牌内涵, 是品牌的灵魂。一个品牌拥有了独特个性的文化积淀, 才会具有穿越时空的延续性。

(2) 结合无锡市纺织服装工业的特点, 企业应该从生产常规纺织品转而生产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型化学纤维, 如具有本地特色的蚕丝、天然彩棉、竹纤维等原料的应用及产品开发。

(3) 加强与国外知名企业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合作, 学习和借鉴其在产品研发设计、质量管理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经验, 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树立知名品牌。企业还应大胆“走出去”, 采取与国际品牌联合或买断、收购国外品牌等方式做大品牌, 有条件可在国外设厂和联合办厂、收购企业、设立贸易公司和原料基地, 主动绕过贸易壁垒、规避贸易风险。

3.“十一五”的纺织应该是绿色纺织

绿色产品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世界性的消费热点, 许多国家要求进口产品要有“绿色标志”, 有些国家还制定了极为严格的产品环保指标, 设置“绿色壁垒”。无锡纺织业也要顺应世界贸易的“绿色浪潮”, 把生产绿色产品作为重塑“十一五”纺织新形象的重大举措。因此, 企业一定要增强“绿色”环保意识, 在纺织服装产品的原料采用、生产制作、设计包装和产品使用后的处理等方面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规来运作。

4. 注意建立健全纺织业物流体系

当前国内纺织业物流体系建设尚不够健全, 产业链发展缺乏有效的分工合作, 物流业与纺织业的协作发展水平也很有限。近年来, 尽管广东、浙江等纺织业发达地区已相继意识到产业对物流业发展的需求, 组建了一些物流平台, 但因规模和管理水平有限, 有的仅停留在进出口贸易层面, 产业价值链的增值发展还不成气候。因此, 着眼于产业升级的需要, 提高对纺织业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的认识、理解与应用, 促进物流服务、物流技术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和创新发展, 建立健全全程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渠道采购、流通加工、货运代理、信息服务、社会化储存、商业配送、多式联送、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高效、优质增值服务体系, 提高纺织服装业产生发展速度与协同发展水平, 也是无锡纺织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无锡正在建设纺织工业园和国际纺织服装城, 首先在无锡地区, 然后逐步在全国、全球范围扩展, 不断使上、下游企业之间, 供应商、生产企业与销售商之间优化配置, 形成相对稳定的产业链和供求链, 组成共赢的“市场共同体”, 进一步提升无锡纺织服装的核心竞争力, 不断扩大市场覆盖面和占有率。进行产业发展规划, 形成集群效应。为此无锡市政府于2004年投入百亿元, 建成了无锡纺织工业园和纺织服装产业集散地。无锡还计划斥资二百亿元, 围绕“红豆”、“华西”等知名企业品牌, 打造五大特色纺织产品集群, 迅速提升无锡纺织业在全球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无锡正在为先进纺织服装制造业奠定“红旗不倒”的稳固地位。

参考文献

[1]王潇.新一轮纺织大战已经开始[J].WTO经济导刊, 2005, (3) :18.

[2]蒋杰生, 董雅宇.中国服装业出口绿色贸易壁垒[J].中国纺织, 2001, (4) :22-24.

[3]李翰如.服装企业能否越过绿色贸易壁垒[J].中国纺织, 2001, (5) :20-23.

纺织品出口贸易 篇8

数据显示, 1至8月, 广东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纺织品服装1 4 5.5亿美元, 增长3 6%, 占同期广东纺织服装出口总值的61%;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76.8亿美元, 增长6.3%。

从出口地看, 广东对香港出口纺织品服装6 4.4亿美元, 增长8.7%;对欧盟、美国和东盟分别出口纺织服装48.5亿、4 0.3亿和1 7.4亿美元, 分别增长31%、3 7%和2 0%。上述4个市场出口合计占同期广东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的七成二。

海关人士分析说, 广东服装纺织品出口保持增长得益于外需市场的明显复苏。2 0 1 0年8月, 欧盟2 7国和欧元区1 6国的“经济信心指数”双双走高, 分别达1 0 2.7点和1 0 1.8点, 比6月份上升了0.7个百分点、0.6个百分点;同时, 全球经济回暖导致外商大量补给库存, 出口量增长;此外,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是推动出口额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纺织品出口贸易 篇9

(一)客观原因

1. 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提高。

目前,欧盟市场上的绿色纺织产品的价格比普通纺织品要高出20~30%,但绝大部分欧盟消费者仍愿意购买前者。这是由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先进,人们生活和消费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者往往具有强烈的绿色环保意识,并都已经形成了比较科学的消费行为和习惯。他们在选购产品时,不仅考虑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而且将绿色标志、环保标志、动植物福利、绿色商品等也列入选购产品的考虑范围。

2. 进口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据统计,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纺织品的劳动力成本,在20世纪90年代约为中国的40~50倍,而同期的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约为中国的13~15倍,近两年,美国、日本和欧盟纺织品的劳动力成本约为我国的20~25倍,而劳动生产率约为我国的8~9倍。在关税配额取消、我国纺织品企业产品出口增长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为了保持本国产品的国内市场份额,保护本国纺织企业健康发展,阻止低成本的国外产品对本国纺织企业的冲击,就会设置绿色贸易壁垒。

3. 国际纺织产品检测技术提高。

高标准及精密的检验技术的发展,为发达国家限制进口纺织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持。如欧盟氯霉素检测零标准(低于1ppb),其技术基础之一就是高精度的检测技术。由于我国的检测标准低于发达国家的要求,使得我国纺织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往往由于不能达到国际标准而遭遇贸易壁垒。

(二)主观原因

1. 企业环保、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认证能力弱。

据国际环保纺织协会驻中国代表机构TES.TEX瑞士纺织检定有限公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6月24日,获得Oeko-TexStandard100认证的中国大陆企业仅为1158家,证书数合计为1483张,且绝大多数还是外贸出口企业及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而我国纺织行业中的上游企业———原料商、面料商、印染制造商、辅料商等纺织品加工企业很少有积极申请生态纺织品认证的。绝大多数的企业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眼光,不重视绿色认证。

2. 我国环境标准和认证体系不完善。

绿色贸易壁垒中的国际性、区域性、国别性环保法规和标准、检验、检疫要求、包装与标签要求、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都属于标准壁垒研究的范围。与国外产品采用的标准相比,我国缺乏统一性、完善性的合理环境标准。

3. 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和日本(见表1), 2009年1月到10月,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值是1451.71亿美元,我国纺织品服装在这些市场的出口额为634.58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43.71%。此外出口到香港的出口总额占10.52%,但贸易方式也主要为转口贸易,产品最终目的地还是日本、美国和欧盟,我国纺织品出口到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54.23%。

数据来源:全球纺织网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企业的影响

(一)削弱了我国纺织产品的竞争力

1. 没有达到有关环境标准认证或取得环境标志产品的竞争力会大大降低。

由于目前各国消费者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视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消费者越来越青睐于购买无污染的绿色消费品。纺织产品获得环境标志认证或ISO14000认证就意味着产品在国际贸易中遭遇更少的绿色贸易壁垒,面对更广泛的消费品市场。但是,由于我国一些纺织企业和产品并未申请或未取得认证,所以产品的竞争力就大大降低。

2. 纺织企业为达到绿色标准而增加了生产经营成本,从而削弱了产品竞争力。

一是原料采购方面的成本增加。据统计2006年广交会纺织企业普遍试抬报价5%左右,个别产品提价幅度甚至高达10%,这些纺织品普遍提高价格是由于近年来我国纺织品原料价格上涨。二是企业为改进生产技术和加工工艺方面的成本增加。纺织产品的无公害处理是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的纺织企业产品如果要进入国外市场,企业必须首先建立无污染、无公害的环境管理体系,提高预防与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污染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纺织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加工工艺和生产技术,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为清洁生产方式。三是企业为获得绿色标志认证而增加经营成本。有一些进口国家要求其进口的纺织产品必须获得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认证,获得这些认证往往需要昂贵的费用。我国企业为了获得这些“绿色通行证”,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购买仪器等费用,另外还要支付较高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使用费,这又从另一方面增加了纺织企业的经营成本。

(二)造成我国纺织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供需失衡

我们利用图1来分析我国纺织品的需求供给效应。首先假设S为我国出口纺织品的供给曲线,D1为国外对我国纺织产品的需求曲线。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D1与S相交于点E,纺织品的供需达到均衡状态,此时该纺织产品的进出口均衡价格为Pe,均衡数量为Qe。在图1中,如果进口国对本国市场上的纺织产品实施环境标志认证,提高纺织产品的技术含量,那么,进口国的消费者环保意识提高,选购的消费品都属于绿色环保产品。但是由于我国纺织企业环保意识不高,没有申请或没有获得环境标志认证,技术发展水平也相对落后,无法顺利进入目的国的市场,纺织产品无法在国际市场上正常流通,外国消费者对该种纺织产品需求就会下降,需求曲线从D1降到D2,但是纺织企业会继续生产甚至扩大生产规模,此时,将会造成货物滞销,库存量加大,企业业绩和利润下滑,同时企业也会缺乏资金继续更新设备和技术,进而失去参与国际贸易的能力。

(三)纺织产品出口市场份额下降、出口增长速度减缓

由图2可以看出,从2001年至2009年,尽管我国纺织服装的出口总额历年在增长,但是自2004年开始总体增幅缓慢,并且在2006年增幅出现了持续下降的态势。近年来随着各国对环境和安全的日益重视,我国原来的低附加值产品在国际贸易中频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出口增速缓慢。

数据来源:中国纺织网

三、我国纺织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一)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竞争力

长期以来,我国纺织企业的产品出口频繁遭拒的原因之一就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纺织品的滞销和短缺并存。一方面低质量、低附加值的产品库存严重,另一方面我国缺少高技术水平,高科技含量的环保型纺织产品。为适应主导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的绿色环保新潮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带来的挑战,纺织品企业需抓紧做好产品结构调整,大力进行技术改造、技术攻关,主动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标准,开发清洁生产、安全无害的绿色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纺织服装业,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另外,企业应尽快转变经营理念,走品牌化战略道路。在国际市场上,我国服装出口单价低于国际市场平均单价50%,只相当于法国、意大利名牌服装单价的1/20。因此,我国纺织企业应当根据目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的条件和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品牌战略,建立合理的经营理念,了解市场需求,研究品牌定位,努力开发自己的品牌,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价值,增强竞争力。

(二)采用国际标准,努力取得环境标志认证

IS0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 它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评估和环境行为评价, 是企业自愿采用、自我约束的标准, 目的旨在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取得环境标志认证, 就意味着我国纺织企业的产品获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目前, 全球有40多个国家采用了环境标志制度, 未来的国际贸易中, 将会有更多的国家实施此制度, 或许, 随着科技的发展, 全球各国为了保护生态环境, 环境标志制度的标准会越来越高。因此, 我国的纺织企业必须大力推广并申请环境标志认证, 立足于保护环境, 提高产品质量, 同时满足国外市场的消费需求, 最终消除绿色贸易壁垒。

(三)积极推进多元化战略

一方面,推进出口产品多元化。我国纺织企业应开发环保型的产品,面对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的环境标准,增加出口种类,出口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积极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由于我国的出口市场大多是集中在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盛行,市场进入门槛高,使我国的纺织产品进入频频受挫。为了保障我国出口的稳定增长,减少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损失,我国纺织企业应不断努力开辟新的出口市场,减轻对特定出口市场的依赖性。

(四)企业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解决争端的能力

当我国纺织企业出口产品利益受到损害时,可以利用WTO规则,通过贸易交涉、对话,甚至诉诸政府职能部门、外经贸管理部门,向他们提出帮助解决的要求,以妥善解决贸易纠纷,以化解绿色贸易壁垒给贸易双方带来的压力,维护我国企业的贸易权益。企业应当熟悉WTO规则,培养专业型人才,熟悉国际贸易中的法律法规,了解应用WTO的各项规定、协议以及争端解决机制。

摘要: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形成的具体原因及对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影响, 针对成因及影响, 提出了四项对策。

关键词:纺织企业,绿色贸易壁垒,对策

参考文献

(1) 叶汝求.环境与贸易 (第一版) (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80-84.

(2) 邢洪涛, 张亚军.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J) .商场现代化, 2007 (2) .

(3) 严雅娟.试析我国纺织业发展困境 (J) .中国西部科技, 2009 (4) .

(4) 刘然.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4) .

(5) 王亚平.纺织工业当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J) .宏观经济管理, 2009 (9) .

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研究 篇10

(一) 有关贸易理论

在中美贸易中, 众所周知, 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 而表现最突出的是纺织业。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比起来, 中国在纺织品服装生产和贸易方面占据多方面的的优势:中国具有世界上人数最多、成本最低但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中国具有发展纺织业的丰富资源, 包括棉、毛、麻和化纤;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比较完整的、坚实的纺织工业基础, 产业结构基本配套, 不但在下游纺织服装产品的加工上游刃有余, 而且在上游的纺织面料、面料的开发、生产上具有相当的水平;中国有世界上配套能力最强, 效率最高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所有这些都使中国纺织服装的生产成本保持在最具竞争力的水平。由于中国纺织品的低成本优势, 使得中国纺织品大量涌向国外, 在价格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二) 中美贸易政策的博弈分析

中美两国如果都采取自由的贸易政策是值得肯定的。这样做不仅对双方是有益的, 而且是明智的。在经济日益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当今世界, 以公平贸易为原则的自由贸易是各国所共同倡导的贸易方向。因此, 中美两国都采取自由主义的贸易原则, 两者都可以分享自由贸易带给双方的利益。但如果当一方采取有悖公平贸易、自由贸易的贸易手段时, 另一方就会“以牙还牙”予以报复, 并将这种不合作贸易政策在重复博弈中进行下去, 那么这种不断重复的结果, 使国际贸易摩擦不断, 两国所获的自由贸易收益也将逐渐减少, 以致双方都出现贸易损失。

二、中美纺织品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现状

1.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现状

2008年1~2月我国共出口纺织品服装263.45亿美元, 同比仅增长9.59%, 创2002年以来全行业当期出口最低增速。除人民币加速升值, 出口退税及加息等宏观调控政策效果释放, 劳动力、原材料、能源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全面上涨, 以及国内遭遇雪灾和春节来临等国内影响因素之外, 国际市场需求明显疲软也是导致我国纺织行业出口大幅度减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 中国工业正在经历近年来最为严重的国际市场需求寒流。

自2007年底次贷危机在美国全面爆发以来, 我国对美国出口总额以及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增长速度均明显下降。究其原因, 美国个人支出2008年前两个月分别增长0.4%和0.1%;国内零售销售总量明显下降, 2008年1月和2月分别同比增长3.91%和2.36%, 但如果扣除物价上涨因素, 零售总量同比下降0.35%和1.61%, 消费需求实际上在2008年初已经发生萎缩。具体到纺织行业相关消费市场, 在2007年12月起, 美国服装服饰产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由此前的5%~8%直线下降至0.2%, 2008年前三个月分别增长0.7%、0.5%和-1.58%。

通过分析美国服装服饰产品零售和我国对美国出口服装产品的统计数据, 发现美国服装服饰产品零售销售增幅曲线与前推两个月的中国服装出口增幅曲线具有较高相关性, 也就是说, 美国零售市场需求基本滞后两个月反映到我国对美服装出口。按此推算, 2008年1~2月, 中国对美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反映的是美国2007年11~12月的消费情况。2月当月我国对美国服装出口增速同比大降100多个百分点正好与2007年12月美国服装消费创当年最低增速相对应。

2. 美国对中国纺织品实施限制最新情况

美国政府自2008年1月1日起对从中国出运棉制针织衬衫 (338/9类) 、棉制裤子 (347/8类) 、棉及化纤制内衣 (352/652类) 、棉制及化纤制胸衣 (349/649) 、合成纤维布 (620) 、袜子 (332/432/632) 、精梳棉纱 (301类) 、棉及化纤制梭织男衬衫 (340/640类) 等21类纺织品实施数量限制, 数量限制将持续到2008年12月31日。

(二)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1) 配额取消后带来的低价竞争。被动配额的取消一方面有利于我国扩大纺织品出口, 另一方面造成了低价竞争。原因:一是美商利用中国无配额成本对我压价, 将中国支付配额的费用转为美商利润;二是配额取消后中国和其他国家竞相向美国出口纺织品, 美国商界乘机压价。

2) 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五个方面:第一, 众多的纺织品供应国。美国纺织品市场虽然巨大, 但是容量是有限的。中国要想扩大对美出口, 就必须挤占他国的市场份额。第二, 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纺织品技术工艺水平高, 把持世界名牌服装的销售, 中国自有品牌服装出口很难在短期内有所突破。第三, 多种纤维协定国。这些国家和地区与中国一样, 美国在对中国取消配额的同时, 也对这些国家给予相同待遇。第四, 加列比地区。美国将加强与该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这些国家地区工资水平较低, 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第五, 北美自由贸易区。在NAFTA协议下, 墨西哥纺织品成衣输美可享受免关税优惠, 与美国相邻, 竞争优势明显。

3) 美国业内限制我国纺织品进口。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美国纤维制造商协会等六大贸易协会不断对中国纺织品提出设限要求。

4) 缺乏自有品牌。中国对美出口的服装大多数是外商委托加工生产的, 自有品牌服装出口很少, 这将严重影响中国纺织品出口效益。

5) 纺织品设限等市场潜在不确定因素短期内难以消除。美不时对中国部分纺织品出口提出设限要求, 造成中国商家极大波动, 这一不确定因素不解决, 将成为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的重大障碍。

三、对策

第一,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主体。

第二, 提高纺织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企业来说,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纺织业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路线, 转变增长模式, 以质取胜, 注意保护环境, 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实现产业国际化, 增进国际交流, 加强行业预警, 规避国际贸易风险, 与国际接轨, 加强标准认证, 实现行业自律。就政府部门而言, 要注重建立国际沟通, 协调和谈判机制, 促进企业和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互动。

第三, 与国际接轨, 推广和使用现行的国际通用标准, 并形成中国社会责任标准。

第四, 增加科技投入, 加强生态纺织加工技术, 开发绿色产品。

第五, 进一步重视开发美国纺织品市场, 并积极寻求与美纺织业的合并, 加强与北美地区和国家的合作。充分利用该地区输美纺织品免配额和免关税的优势, 为我国纺织品对美出口开辟新的途径。

第六, 加强WTO条款的研究与运用, 利用国际组织, 维护纺织品出口利益。

纺织品出口贸易 篇11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纺织品出口;贸易保护主义;预警机制中国加入WTO后,技术性贸易壁垒(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因其特殊的隐蔽灵活性,已逐步取代传统贸易壁垒,发达国家越发频繁地利用TBT进行贸易保护。纺织品服装出口中所遇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众多,如苛刻繁琐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贸易障碍,都是因为关税配额取消,发达国家利用TBT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打压所致。本文将结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受到TBT压力后的情况,提出具体的问题,就如何应对国外TBT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念

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是指发达国家针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商品所制定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技术法规、生产标准以及安全检疫和商品的合格评定程序所形成的贸易障碍,即通过颁布法律条例、法令规章、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检疫制度等方式,对从国外进口商品的原料购进、生产技术、商品包装、卫生安全等,制定苛刻繁琐的标准,以保护本国相似产业。

根据世贸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技术法规,指针对商品的产品特性或者某生产加工过程提出技术上标准以及管理要求的文件。第二类是标准,指经过国家公认机构批准、可重复参照的产品生产特性或生产技术标准以及管理要求的文件。第三类是合格评定程序,指用来确定产品是否符合技术法规检验要求的一整套程序的文件。

二、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TBT的原因

(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危机后,中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等以其具有物美价廉的特点占据着国外纺织品市场,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相关产业,频繁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欧盟及欧盟各国对纺织品制定了严格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市场准入和竞争力等方面都已深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比如欧盟及欧盟各国对含有石棉、二氯苯氨/三联苯和某些阻燃物质的纺织品一律禁止进口;欧盟对含有PCP、镍的纺织品的限制进口标准为每平方厘米皮肤每周接触不超过0.5毫克,且纺织品中含镉的油漆稳定性在100PPM等等。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等出口产品,同样受到来自美国环保部门的监视,其颁布的环保法规定化学物质含量不得超过多少,纺织服装降解后不得造成大气污染的各种指标,严重阻碍了中国对美国的纺织品出口。

(二)纺织品服装生产技术水平落后。21世纪以来,世界各发达国家为提升本国在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纷纷更新机器设备,以望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时间。而中国目前的纺织工业设备不够先进,纺织工业技术设备水平还不足国际水平的5%。目前,仍有2/3的棉纺设备生产于20世纪80年代,印染设备年代久远,只占国际先进水平的10%,占国内先进水平的40%,其余一半设备属于淘汰水平。

原料成本上升致使纺织企业利润下降。2012年以来,纺织原料价格大起大落,即使目前中国的棉花、化纤价格有所回调,但相对于2011年以前仍有约25%的价格上涨,中国大部分纺织企业由于资金未得到有效利用,贷款申请困难,导致生产设备陈旧,生产效率低下,绝大多数设备能量消耗较大,产能利用率低,只能依靠拥有大量低廉的劳动力占据一定的市场。

染料制造过程也存在严重问题。有一些老品种染料由于制造工艺陈旧,后处理马虎,副反应生成致癌芳胺。还有些企业假借环保型染料名称,生产联苯胺类禁用染料,若一味贪图价廉而采用这类染料将吃大亏。

长期以来,中国纺织企业对出口的纺织品服装的检验仍停留在一些传统项目上,相对简单的检测设备,加上长期不与国外同行进行技术上的交流与合作,所以导致中国检验技术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研究人员通常在中国产品受到来自国外的某项技术性贸易壁垒,才开始研究对其的改善方法。

(三)缺乏快速反应机制和预警机制。由于缺乏与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有关的交流媒介,造成信息沟通的不顺畅,反应速度慢,导致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非常被动地处理国外TBT。无法对出口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无法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作出快速反应,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由此也增加了企业的损失。如2012年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有一批价值100万元的纺织品出口到欧洲,但由于08年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出口企业经营困难,纷纷对来自中国的纺织服装提高技术标准,溢达公司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平台,没能及时获知相关要求而遭到退货,造成难以计量的损失。目前中国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关于国外纺织服装制定TBT 的信息平台等一系列机制。

三、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标准制定,促进国际互认。中国纺织品出口之所以遇到如此多的瓶颈,就是因为国际制定的标准规范不利于中国纺织企业,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巨头,中国经常被发达国家针对,因此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参与应对TBT国际标准的制定,不能允许制定、执行和监督脱节问题的存在,与各发达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参与他们对TBT标准的讨论,积极维护本国的权益,使发达国家加强对中国纺织企业的认识,最终制定兼顾各方的TBT标准。

政府应努力提升自身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多边谈判,加强与其他国家政府间的交流,尽力协调国与国之间的矛盾,由政府出面尽可能地削减TBT,保护自身的权益。积极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制定,反馈纺织行业的需求。

(二)加快技术进步,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长期以来,中国纺织品服装产销结构存在严重问题,以往企业不追求技术上的提高,只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抢占国外市场,导致中国纺织品服装一直维持在较低的价位,无力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由此可见,中国应转变传统产销结构,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开发自我独创品牌。如江苏东渡纺织集团有限公司2012年以来大力培养高新技术人员,斥巨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造传统纺织工业发展模式,努力创造国内一流纺织品牌。纺织制造方面发展快速的企业应加强对生产流程、销售渠道的控制,努力创建国际一流品牌,增加对外直接投资,避免长期依赖美日欧市场。发展速度缓慢的企业应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开拓适合自己的国外市场,同时更加积极地关注TBT动态,严明律己,不可再让低劣产品损害企业形象,冲击国外市场,导致贸易摩擦发生,合作关系破裂。

(三)建立健全快速反应及预警机制。应建立健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平台,完善中心数据库,方便纺织企业及时了解发达国家TBT动态,并建立TBT预警机制,每当发达国家制定任何新的TBT标准时,立即通知到预警机制平台,让各纺织企业提前作出应对之策。如若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激增时,预警机制可以及时通知企业协调出口量,自动做出调整,将TBT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仍以广东溢达公司出口纺织服装产品为例,按照当地其他企业的做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溢达人可能再也不敢冲出欧洲市场了。但在广泛调查基础上摸清了原由的溢达人发现,建立健全的快速反应机制及预警机制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这一关过不了,最后肯定会被世界市场尤其是欧美高档市场淘汰。要抢占国际市场的制高点,必须健全企业的快速反应及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尚华.贸易自由化背景下无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出口竞争力研究[J].贸易经济,2012(11):16-18.

[2]郭燕.入世10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发展特征分析[J].纺织导报,2012(01):5-6.

[3]田强.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与对策[J].技术经济,2010(36):337-339.

[4]阎俊.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的贸易壁垒与对策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04):20-22.

纺织品服装行业出口退税浅析 篇12

一、出口退税的含义

出口货物退 (免, Export Rebates) 税, 简称出口退税, 是指对出口货物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特别消费税。出口货物退税制度, 是一个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退税主要是通过退还出口货物的国内已纳税款来平衡国内产品的税收负担, 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 与国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 从而增强竞争能力, 扩大出口创汇。

由于增值税、消费税征收范围不同, 两税种的退 (免) 税方式并不相同。

1. 出口货物增值税退 (免) 税方式。

增值税涉及生产、流通各环节, 可按零税率的原则退 (免) 税。现行出口货物增值税的退 (免) 税方式主要有3种:退税 (适用于外贸企业) 、“免、抵、退”税 (适用于生产企业) 、免税 (适用于来料加工企业或其他特殊规定等) 。

2. 出口货物消费税退 (免) 税方式。

现行出口货物消费税, 除规定不予退税的应税消费品外, 对生产企业一律免征消费税, 对外贸企业实行退税。

二、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历史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始于1985年3月国务院发布通知, 规定从1985年4月1日起实行对出口产品退税政策。

近年来, 国际金融危机逐步影响到我国出口各行业, 在此影响下, 国家四次上调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 直接地补贴了出口企业, 试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三、纺织品服装出口现状

纺织服装业是我国的传统出口产业, 自改革开放初期至1985年, 纺织业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 出口规模较小。1986年至1993年主要通过“三来一补”方式提供出口加工业务, 纺织品服装出口势头良好, 服装出口超过了纺织品出口。1994年至2004年, 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均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2005年起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额过千亿美元, 如图1所示已达11500.33亿美元, 逐渐由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

近年来, 各地资源供需紧张, 原材料、人力等生产素价格持续上涨, 各项交通运输费等费用不断加大, 纺织、服装等原料价格也不例外, 导致生产企业成本压力不断加大。如图2所示, 自2010年以来由于受到内外部各种不利因素影响, 虽然纺织品服装总出口额在逐步增长, 但出口增速明显放缓, 特别是2012年为近10年来 (除2009年下降外) 增长最为缓慢的一年。全年12个月中, 有半数月份的单月出口出现下降。

四、出口退税政策对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影响

出口退税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但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会对企业带来不同的效果。

1. 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于利润微薄的纺织企业特别

是处于困境中的企业来说, 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出口成本, 减轻企业负担, 给企业带来利好消息。出口退税率上调将会给已经签订合同的企业降低未来期间主营业务成本, 随之提升企业毛利润;例如:我国2009年4月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由2月的15%提升到16%, 假设某企业签订的合同出口额为100万美元, 内销增值税征收率为17%, 所得税率为25%, 出口退税率调整前计入主营业务成本的金额为100× (17%-15%) =2万美元, 退税率调整后计入主营业务成本的金额为100× (17%-16%) =1万美元, 该企业此合同毛利润提高1万美元。

2. 对于正处于磋商环节的企业来说, 出口退税率的

上调, 会降低企业出口商品主营业务成本的同时增加企业利润, 使得本国纺织服装产品在与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竞争时具备了一定的优势, 但此时国外客户对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了如指掌会从议价环节压低商品价格, 迫于出口竞争激励, 本国出口商只能接受低价, 外商从出口退税额中分得一杯羹, 导致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的净出口额增长, 但实际利润增长不明显。

3. 纺织品服装业出口维持高退税率没有从内涵上真

正提高纺织品服装的产品附加值, 尽而产品出口竞争力没有得到真正提升。由于我国纺织行业属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的行业, 解决了大量的社会就业人群。自实行出口退税政策来, 除1996年12月至1997年12月期间退税率调至6%外, 纺织品服装业出口退税率一直维持在10%以上, 该政策不仅降低了企业的成本、缓解了就业压力, 而且提升了纺织品服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但由于纺织品的退税率过高与此同时也给国内经济和纺织行业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使部分出口的纺织品服装价格甚至低于国内市场价格, 我国出口企业近年来屡遭反倾销案件调查, 贸易摩擦渐增。这样形成不利的行业竞争环境, 而且不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而且还造成了纺织品内需与外需增长不平衡的现状。

五、纺织品服装出口对策分析

1. 对纺织服装业产品试行差额出口退税率。

针对纺织品服装企业近几年出口额增速放缓的情况, 可以看出较高退税率在一定程度不能进一步给出口产品及企业带来较高利润。而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 才是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王道。如果没有外在动力利润微薄的纺织品企业难以在此投入大量资金, 因此, 可以对出口的纺织品服装进行定档分类, 根据产品的创新性及相关附加值给予不同的退税率。当然, 这其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纺织品服装业目前已享有较高退税率, 退税率的提升没有较大空间;但可以在16%的基础上调低纺织品服装中“双高”产品的退税率, 相对提高科技含量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从而迫使企业主动研发新材料、设计新产品、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2. 组织产业集群发展, 不断开发特色产品。

产业集群主要是将在地理上集中, 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且有竞争或合作关系的其他相关机构组成的群体。

由于产业集群发展可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进而有可能低成本、高效率, 有利可图, 竞争力强, 而产业集群经济还具有的强烈的知识外溢、技术外溢的特性, 就可以使得区内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起来。纺织品服装业应尝试着围绕部分行业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 同时应在集群中引进上、下游的互补型企业, 试图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同时使集群内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上找到合适的位置, 鼓励集群内企业积极进行产业升级以及技术改造, 借助上游企业研发的特色产品, 形成特色产品链, 提升产品附加值。若在实现同类产品差额出口退税率的情况下, 在产品售价不变的情况下, 可以获得较高出口退税率, 进一步提高企业利润。

3. 不断完善产业链配套。

由于纺织品服装业环节很多、产业链很长, 以纺织为例, 由纱线制造、染整、编织至市场销售, 环环相扣, 并且需要环保要求、水电供应等相关配套设施。因此同一集群内产业链完整程度越高, 上下游企业衔接越紧密, 相关采购成本相对越低, 且产业链上各产品价格受市场波动较小, 由此可见集群经济相对较稳固。在产业链发展中, 应更注意平衡, 通过一个或若干个龙头企业的强势发展带动上下游企业的需求, 进而使整个产业链发展更具优势。

完善产业链也不能仅限于在本地区进行生产上的配套, 还需不断丰富配套措施。如福建石狮是著名的服装生产基地, 每年需要大量的服装面料、辅料, 且石狮本地也有生产, 但其生产能力不能完全满足需要, 他们通过建立面料市场的办法, 完善了产业链的配套。现石狮纺织面料市场年销售额超过百亿元, 对泉州其他地区服装产业的发展也起到很好的配套作用。

4. 上下游集群间的密切合作对提升整个产业链来讲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例如可以将专门生产纺织上游产品的集群与生产服装下游产品的集群密切合作, 建立起稳固的纺织品服装产业链, 也是目前集群经济所采取的一种方式, 在我国浙江桐乡濮院、广东东莞大朗、浙江嘉兴洪合等毛衫产地与河北清河、宁夏灵武等羊绒加工产地之间的正尝试该合作方式。2012年11月19日, 在福建石狮举行的由中国服装协会与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组织的“中国服装产业链优势企业对接系列活动”为服装企业与面辅料企业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建立了对接机制, 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 增强服装企业与面料企业在市场中的快速反应能力, 从而推动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 打造共赢局面, 在发展特色行业特色产品时, 也加强了产业链的完善。

摘要:我国的纺织品服装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已逐渐由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我国出口退税对纺织品服装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但经过数次调整的出口退税政策对企业带来不同的效果。我国应对纺织服装业产品试行差额出口退税率, 迫使企业主动研发新材料、设计新产品、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组织产业集群发展, 不断开发特色产品。同时, 组织上下游集群间密切合作, 不断完善产业链配套。

上一篇:卫生现况下一篇:公路桥梁桥面铺装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