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

2024-08-07

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通用7篇)

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 篇1

一、中美纺织品贸易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 有关贸易理论

在中美贸易中, 众所周知, 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 而表现最突出的是纺织业。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比起来, 中国在纺织品服装生产和贸易方面占据多方面的的优势:中国具有世界上人数最多、成本最低但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中国具有发展纺织业的丰富资源, 包括棉、毛、麻和化纤;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比较完整的、坚实的纺织工业基础, 产业结构基本配套, 不但在下游纺织服装产品的加工上游刃有余, 而且在上游的纺织面料、面料的开发、生产上具有相当的水平;中国有世界上配套能力最强, 效率最高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所有这些都使中国纺织服装的生产成本保持在最具竞争力的水平。由于中国纺织品的低成本优势, 使得中国纺织品大量涌向国外, 在价格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二) 中美贸易政策的博弈分析

中美两国如果都采取自由的贸易政策是值得肯定的。这样做不仅对双方是有益的, 而且是明智的。在经济日益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当今世界, 以公平贸易为原则的自由贸易是各国所共同倡导的贸易方向。因此, 中美两国都采取自由主义的贸易原则, 两者都可以分享自由贸易带给双方的利益。但如果当一方采取有悖公平贸易、自由贸易的贸易手段时, 另一方就会“以牙还牙”予以报复, 并将这种不合作贸易政策在重复博弈中进行下去, 那么这种不断重复的结果, 使国际贸易摩擦不断, 两国所获的自由贸易收益也将逐渐减少, 以致双方都出现贸易损失。

二、中美纺织品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现状

1.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现状

2008年1~2月我国共出口纺织品服装263.45亿美元, 同比仅增长9.59%, 创2002年以来全行业当期出口最低增速。除人民币加速升值, 出口退税及加息等宏观调控政策效果释放, 劳动力、原材料、能源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全面上涨, 以及国内遭遇雪灾和春节来临等国内影响因素之外, 国际市场需求明显疲软也是导致我国纺织行业出口大幅度减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 中国工业正在经历近年来最为严重的国际市场需求寒流。

自2007年底次贷危机在美国全面爆发以来, 我国对美国出口总额以及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增长速度均明显下降。究其原因, 美国个人支出2008年前两个月分别增长0.4%和0.1%;国内零售销售总量明显下降, 2008年1月和2月分别同比增长3.91%和2.36%, 但如果扣除物价上涨因素, 零售总量同比下降0.35%和1.61%, 消费需求实际上在2008年初已经发生萎缩。具体到纺织行业相关消费市场, 在2007年12月起, 美国服装服饰产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由此前的5%~8%直线下降至0.2%, 2008年前三个月分别增长0.7%、0.5%和-1.58%。

通过分析美国服装服饰产品零售和我国对美国出口服装产品的统计数据, 发现美国服装服饰产品零售销售增幅曲线与前推两个月的中国服装出口增幅曲线具有较高相关性, 也就是说, 美国零售市场需求基本滞后两个月反映到我国对美服装出口。按此推算, 2008年1~2月, 中国对美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反映的是美国2007年11~12月的消费情况。2月当月我国对美国服装出口增速同比大降100多个百分点正好与2007年12月美国服装消费创当年最低增速相对应。

2. 美国对中国纺织品实施限制最新情况

美国政府自2008年1月1日起对从中国出运棉制针织衬衫 (338/9类) 、棉制裤子 (347/8类) 、棉及化纤制内衣 (352/652类) 、棉制及化纤制胸衣 (349/649) 、合成纤维布 (620) 、袜子 (332/432/632) 、精梳棉纱 (301类) 、棉及化纤制梭织男衬衫 (340/640类) 等21类纺织品实施数量限制, 数量限制将持续到2008年12月31日。

(二)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1) 配额取消后带来的低价竞争。被动配额的取消一方面有利于我国扩大纺织品出口, 另一方面造成了低价竞争。原因:一是美商利用中国无配额成本对我压价, 将中国支付配额的费用转为美商利润;二是配额取消后中国和其他国家竞相向美国出口纺织品, 美国商界乘机压价。

2) 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五个方面:第一, 众多的纺织品供应国。美国纺织品市场虽然巨大, 但是容量是有限的。中国要想扩大对美出口, 就必须挤占他国的市场份额。第二, 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纺织品技术工艺水平高, 把持世界名牌服装的销售, 中国自有品牌服装出口很难在短期内有所突破。第三, 多种纤维协定国。这些国家和地区与中国一样, 美国在对中国取消配额的同时, 也对这些国家给予相同待遇。第四, 加列比地区。美国将加强与该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这些国家地区工资水平较低, 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第五, 北美自由贸易区。在NAFTA协议下, 墨西哥纺织品成衣输美可享受免关税优惠, 与美国相邻, 竞争优势明显。

3) 美国业内限制我国纺织品进口。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美国纤维制造商协会等六大贸易协会不断对中国纺织品提出设限要求。

4) 缺乏自有品牌。中国对美出口的服装大多数是外商委托加工生产的, 自有品牌服装出口很少, 这将严重影响中国纺织品出口效益。

5) 纺织品设限等市场潜在不确定因素短期内难以消除。美不时对中国部分纺织品出口提出设限要求, 造成中国商家极大波动, 这一不确定因素不解决, 将成为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的重大障碍。

三、对策

第一,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主体。

第二, 提高纺织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企业来说,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纺织业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路线, 转变增长模式, 以质取胜, 注意保护环境, 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实现产业国际化, 增进国际交流, 加强行业预警, 规避国际贸易风险, 与国际接轨, 加强标准认证, 实现行业自律。就政府部门而言, 要注重建立国际沟通, 协调和谈判机制, 促进企业和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互动。

第三, 与国际接轨, 推广和使用现行的国际通用标准, 并形成中国社会责任标准。

第四, 增加科技投入, 加强生态纺织加工技术, 开发绿色产品。

第五, 进一步重视开发美国纺织品市场, 并积极寻求与美纺织业的合并, 加强与北美地区和国家的合作。充分利用该地区输美纺织品免配额和免关税的优势, 为我国纺织品对美出口开辟新的途径。

第六, 加强WTO条款的研究与运用, 利用国际组织, 维护纺织品出口利益。

第七, 做好对美国纺织业的解释与游说工作。要对美国在进口我有关纺织品设限问题上积极进行交涉, 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做好美方的工作, 尽量减少我纺织品出口的障碍。

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篇2

关键词: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品牌意识

金融危机之后, 中美两国贸易摩擦现象频繁发生且日益加剧。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如何更好的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一矛盾, 成为中美两国在纺织品贸易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围绕着中美两国纺织品贸易摩擦问题进行研究, 从而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以促使中美两国在纺织品贸易交往中实现互利共赢, 和谐发展。

一、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现状

2005 年1 月1 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之后, 中美两国纺织品贸易摩擦加剧。2009 年1 月1 日, 中国不再对输美纺织品实行纺织品出口许可管理, 使得这一情况更加恶化, 中国遭受美国的反倾销、反补贴、特别保障调查案和召回等事件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根据中国WTO/TBT-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网站所公布的数据显示, 美国扣留中国纺织品事件2009 年是28 起, 2010年是37 起, 2011 年是20 起, 2012 年为19 起。

二、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分析

1.中国纺织品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

中国纺织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产业结构不平衡、缺乏国际竞争力;纺织企业规模较小且分布不平衡, 大型企业大多缺乏核心技术、缺乏对跨国资源和高新技术的配置能力;纺织产业所需原材料的发展速度较慢, 一般原材料的生产数量过多、增长速度过快, 而科技含量高、功能品种多样化的高级原材料却相对较少;纺织品生产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加工为主, 企业竞争异常激烈, 而技术密集型的纺织品生产则相对较少。与此同时, 中国对美国服装大多是外商委托加工生产的, 产品附加值极低。

2.中国纺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 无法与国际标准接轨

总的来说, 中国纺织企业的技术吸收、消化和创新能力不强, 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技术差距。另外, 国际上现行的技术标准大多是由发达国家制定和主宰的, 而中国只借鉴了国际标准的40%左右, 采用率相对较低。这种同国际标准接轨差距比较大的情况涉及面很广, 必然会在无形之中加大中美两国纺织企业产生贸易摩擦的可能, 给两国的纺织品贸易交往带来一定的影响。

3.中国纺织企业缺乏自我防护意识, 预警机制不完善

现如今, 中国的纺织品出口企业普遍存在着国际竞争力较低, 国际营销体系不健全, 捕捉、传递、分析国际纺织市场信息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除此之外, 由于中国企业缺乏对美国市场相关动态的详细了解, 使得美国企业或行业中介组织在决定或表现出对中国某种出口产品的关注, 并付诸调查、决定立案的时候, 中国的纺织企业不能及时有效的对原有出口战略进行调整, 只能继续涌入目标国市场, 使自身陷于被动地位。更值得注意的是, 中国纺织企业在美国遭遇贸易摩擦时, 经常无法提供完整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成本、销售资料, 使得自己在中美纺织品贸易中往往受制于人, 给中国的纺织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4.中国纺织企业缺乏品牌意识, 未能树立自主品牌

从长远来看, 中国纺织企业自有品牌意识的缺失将严重制约着企业出口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 影响中国纺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现阶段, 中国纺织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比例不超过10%, 许多出口厂家往往根据国外客户的需要进行“贴牌生产”。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买卖, 也只不过是因为它们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然而, 他们没有任何品牌运作和品牌运营的概念, 只是一味的按照原有生产模式进行加工制作, 这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效益的大幅提高。

5.中国纺织行业协会的服务及协调管理职责不到位

中国的纺织行业协会缺乏健全的预警机制, 也未能充分的发挥自身协调、管理、监督的作用, 使得中国纺织产品的出口在取消配额限制之后, 就陷入了无序的混乱状态。中国的纺织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预警信息, 往往各自为战, 形成市场的恶性竞争。与此同时, 行业协会缺乏对“特保”条款的宣传力度, 以至于大多数纺织企业未能对其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对可能带来的严重危害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给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应对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中国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大力扶持, 进一步改革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注重运用高科技对纺织产业进行改造, 改变中国纺织企业国际分工劣势的地位, 推进企业向高层次、高技术产业的方向迈进。同时, 政府应加快中国纺织产业的产业升级, 整合国内现有资源, 完善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支持纺织企业加强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市场, 在增加出口的同时适当增加进口, 平衡国际收支, 提高自身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减少产生摩擦的制度性因素。

2.建立投资和贸易的应景与预警机制

在中美纺织品贸易过程中, 中国的纺织企业由于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以及信息的不充分性, 使得企业在受到美国企业的关注甚至是立案调查时, 中国的纺织品仍大量涌入目标国市场, 导致自身陷入不利的地位。基于以上情况, 政府应建立健全投资和贸易的应景和预警机制, 对中国纺织品在美国市场的投资可能性及市场容量、消费需求、价格走向等因素事先进行调查和评估, 及时掌握纺织品的出口贸易情况。在发生异常情况时, 提高警惕, 全面考虑可能产生的结果。

3.积极发挥纺织行业协会作用, 增强纺织行业的应变能力

纺织行业协会对于加强行业自律、协调行业关系、保障行业安全、提供行业服务, 促进行业发展等方面,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解决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问题上, 纺织行业协会除了要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外, 还要加强与政府的密切配合。针对有关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与政府进行信息交流, 加强沟通, 共同研究对策, 进行有效的组织, 通过对纺织品的出口进行跟踪监测, 以及美国市场最新信息的收集, 积极维护纺织行业的整体利益, 增强纺织行业的应变能力。

4.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增强企业竞争力

要转变中国纺织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问题, 首先, 纺织企业应加大科研的投入, 大胆进行技术创新, 积极培养和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 更新、改造技术装备, 为技术创新、产品创特色奠定基础。其次, 要充分利用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及完整的产业配套能力, 实现纺织产品由粗加工到深加工的转变, 扭转中国纺织产品档次低的形象,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5.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 并推进企业的品牌战略

品牌意识是一个企业对品牌和品牌建设的基本理念, 是企业对其产品自觉维护并创成名牌的意识。品牌意识为企业制定品牌战略铸就强势品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成为现代竞争经济中引领企业制胜的战略性意识。现代市场竞争已经由“产品竞争”演变为“品牌竞争”。中国的纺织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立足必须要在充分利用国内的消费市场的基础上形成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品牌。

通过对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中国纺织品贸易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 发展速度在不断的加快, 由此产生的贸易摩擦也在不断的增加。尽管我们不能从根源上消除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但是中国政府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尽量减少和避免国际贸易摩擦现象的发生, 为中美两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郭佳.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原因分析[J].商情, 2011, (38) :102.

[2]高洁.关于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博弈分析[J].新财经 (理论版) , 2010, (06) :72.

[3]解小龙.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研究[J].商情, 2012, (13) :40.

[4]张园园.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原因及对策研究[J].时代报告, 2011, (09) :80.

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 篇3

关键词:服装贸易,贸易保护,应对策略

一、前言

据海关部门统计显示,2013年我国的纺织业出口额为2840.7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12.9%,位居出口行业第三。从1994年开始,我国一直稳坐全球纺织出口的第一把交椅。而欧洲和美国一直是我国纺织品的主要出口地区。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自2005年以来,中国与美国、欧洲围绕纺织贸易发生了多起贸易冲突,下面笔者就这些冲突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纺织品贸易中常见的壁垒

1. 技术性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又被称为技术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国家通过颁布有关法律法规,确立相应的技术标准、认证体系、检验制度等方式,对从外国进口的产品制定一些比较严格的技术性标准、卫生标准、质量标准等,从而达到增强产品的进口难度,对进口进行限制的目的。它属于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它是目前各国进行贸易保护的最有效的合法手段。其法律依据是WTO从1995年开始实施的TBT协定和SPS协定。

与以前相比,发达国家对技术指标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对质量的要求更为严格,欧美国家对纺织品的缩水性、掉色程度、耐磨程度、起球程度等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其次在实用性检测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性检测。比如纺织品中的甲醛含量,PH值、重金属含量等等,都出台了严格的标准。

目前纺织品中的技术壁垒措施在不断增加,覆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2. 蓝色贸易壁垒

它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失衡后的调整策略。是指通过保护劳动者劳动环境,保护劳动者生存权利等借口进行贸易保护的一种措施。它来源于社会条款,是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劳动保障、福利待遇、工人权利等方面有关规定的总称。其核心是SA8000标准,目的在于让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3. 原产地规则

是指国家和地区根据法律或者国际协议中的有关原则,制定相关法律或者行政命令,主要目的在于确定货物的原产地。其最初的作用就是在非歧视性原则下,国际贸易中统计国别贸易,并.对数据进行相应汇编的统计工具。但是由于贸易壁垒的出现,原产地规则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范围早已扩大到反倾销、国别配额等多个领域。

目前,世界各国都制定了一些条件苛刻的原产地规则,其目的在于破坏、扭曲正常的进出口贸易,由于各国的滥用,导致原产地规则成为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

以美国对纺织品贸易运用原产地规则为例。美国对纺织品行业一直都比较敏感,长期以来美国运用多种手段对纺织品的进口进行限制,从而保护本国纺织产业的发展。美国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对纺织品的原产地判定进行变更,从而转移配额使用权,实现抵制纺织品进口的目的。比如中美纺织贸易,它给中国香港的配额还有结余,但是给中国的配额已经没有了,于是就将香港的纺织品也算到中国配额中,从而达到抵制中国纺织品的目的。

三、纺织贸易争端产生的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纺织品配额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纺织品的贸易进入自由阶段,中国的纺织品出口能力得到释放,但是中国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影响美国、欧洲本土行业的发展,因此中美、中欧必然会围绕纺织业展开贸易摩擦。

1. 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

首先来看美国,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贸易赤字与财政赤字日益严重,经济实力大不如前,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又使美国的经济受到重创,导致失业率再次走高。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只好运用贸易保护手段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

其次来看欧洲,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人口老龄化、社会福利政策等原因,欧洲的经济也一直在走下坡路,许多国家都背负着高额的债务。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欧洲的经济更是遭到严重打击,其中冰岛在次贷危机中宣布破产,而希腊更是深陷债务危机的泥潭难以自拔。为了维护欧洲的利益,欧洲国家也只好运用贸易保护主义,保护欧洲纺织业的发展。

反观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连续十多年经济保持两位数的速度向前发展。即使在2008年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全球各国的经济一片黑暗,但是中国依然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这种情况引起了欧洲和美国的恐慌,而且中国与美国、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相互之间缺乏深入了解,加之近些年来“中国威胁论”的传播,导致欧洲和美国对中国缺乏信任感,所以希望通过制裁的方式来遏制中国的崛起。

2. 贸易不平衡

贸易平衡一直都是世界各国比较关注的问题,自1994年以来,我国除了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资本项目上出现逆差外,其他年份,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处于顺差阶段。截止2014年3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高达30447亿美元,而美国和欧洲国家在与中国的贸易中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从而引发美国和欧洲的不满,美国和欧洲希望通过有关壁垒来遏制从中国,缩小贸易逆差。

3. 人民币汇率问题

早在2002年,日本就提出了人民币汇率问题,日本认为人民币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中国的出口,减轻日本的压力,这一提议得到了美国以及部分欧洲国家的支持。欧洲和美国认为人民币的币值估计过低,使中国生产的产品在国际上具有价格优势,增强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所以中国的纺织产品可以通过低价优势出口到欧美国家,给欧美国家的市场带来扰乱,中国纺织品大量涌入欧美国家,会对本土的纺织企业造成一定的压力,使欧美国家的失业率上升,贸易逆差加大。所以欧洲和美国希望通过纺织贸易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

四、贸易摩擦的有关建议

1. 技术性壁垒的应对之策

(1)不断改进技术。从原料上来看,我国在农业生产中,过多的使用农药、化肥等,导致纺织原料的一些化学成分超标,在面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时,难以过关,所以应当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从生产中来看,目前我国一些纺织企业的技术比较落后,在生产的产品中会残留一些化学成分,还有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使用一些比较劣质的染料等,导致一些化学成分含量较多。所以应当不断改进纺织技术、染色技术等生产技术,减少残留。

(2)加强品牌建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产品不断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全球品牌战打得越来越激烈。目前我国的纺织业只是从中间的加工环节获取微薄的利润,自有品牌非常少,不足市场份额的百分之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应当发展高端纺织业,建设品牌纺织,打造世界知名的纺织品牌和服装品牌。因此,我国应当实施纺织品牌建设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有服装品牌。要支持重点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工作,让它们在市场上打造自己的形象品牌,并赢得客户的青睐,从而赢得市场。

企业是运作品牌的主体,所以企业应当集中全力将已有品牌管理好、运作好、建设好;要引进世界先进的品牌管理理念,把品牌作为一种资产进行管理。建立建设以客户为中心的品牌管理体系。加强对业内品牌资源的研究工作,在品牌整合的基础上实现品牌共享。

(3)提高产品附加值。质量既是产品竞争力的基础,也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一家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重视产品的质量。不但要不断改进加工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还要加强对新工艺、新设计、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建设。此外,在开发新产品的时候,不但要做到紧跟市场潮流,还应当加强对消费市场的引导、开发工作。

(4)正确面对贸易壁垒。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条文规定,成员国都可以对进口产品采取一定的贸易保护措施,用来保护本国产品,前提是不许带有歧视性质。也就是说,设定的标准既要使本国产品达到该标准,也要使外国产品达到该标准,如果区别对待就违背了非歧视性原则。所以我国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之一,首先应当正确看待这种贸易壁垒,对于不合理的壁垒应当运用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进行解决,对于合理的壁垒要通过有效合作进行解决。其次我国应当学会运用世贸组织的透明性,不断完善相关的预警机制,以便及时获得贸易壁垒的有关资料。为我国以后应对纺织摩擦提供技术支持,并提前做好应对工作[3]。

2. 蓝色壁垒的相关对应策略

蓝色贸易壁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护劳工的相关权利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其本质与我国宪法、劳动保障法等法律的精神具有一致性,所以我国应当正确对待这种贸易壁垒,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1)从国家的角度来看。目前欧美发达国家要求在世贸组织的规则中添加劳工标准的呼声日益强烈,并多次在世贸组织的部长级会议上呼吁所有发达国家团结起来,统一劳工标准。并拒绝进口劳工标准不达标国家的产品。

面对这种情况,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贸组织的成员国,应当积极行动起来。首先政府应当主动参与其中,与发达国家共同讨论全球社会责任机制的制定,从而获取更多的劳工标准制定信息,努力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从而争取更多的利益。其次我国应当行动起来,不断健全保护劳工权利的相关法律制度,并加强执法监督力度,确保相关法律制度得以落实。同时要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监管力度,将国际社会责任标准与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实际情况形结合,扬长避短,不断完善纺织企业的劳动保障制度。最后建立蓝色壁垒预警机制,及时收集蓝色壁垒的相关资料,并研究相关的应对措施,尽量减少蓝色壁垒给我国带来的损失。

(2)从企业角度来说。包括纺织业在内我国所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都应当重视这一壁垒,正确看待这种贸易壁垒对企业带来的冲击,并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企业应当从长远的眼光出发,虽然目前实现SA8000认证可能会花费巨大的代价,短期内会加重企业的负担,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但是只有这样作,才会获得进入国际市场大门的门票;只有这样才会在日益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扩大出口量,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而且企业改善工人的劳动环境和福利待遇以后会提高工人的积极性,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所以从长远来看利大于弊。

3. 原产地规则的应对之道

(1)加快有关反规避方面的立法。反规避立法是应对原产地原则的有效途径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还比较落后,有关法律在原则层面进行了相关规定,缺乏具体操作步骤,所以应当加快立法,为日后应对贸易摩擦提供法律支持。

(2)培养应对原产地规则的人才。我国应当设置相应的研究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国际贸易冲突,研究世界各国的原产地规则和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当我国企业的正当利益受到他国不合理规则的侵害时,这些专业人士可以及时拿出应对方案,从而保护我国企业的合法利益。

五、结论

目前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主要集中在技术性壁垒、蓝色壁垒和原产地规则三个方面,对此我国应当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应对,在技术性壁垒上应当采取提高技术、建设自有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法;对待蓝色壁垒,政府应当积极参与相关规则的制定,为我国争取更大的利益,而企业应当加快SA800认证;对待原产地规则,国家应当完善反规避立法,同时培养专业人才予以应对。

参考文献

[1]齐峰.中国与欧盟纺织品贸易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08(05):25-36

[2]胡少华.国际贸易摩擦及我国的对策研究[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3,04(06):10-13

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 篇4

关键词:纺织品,贸易,摩擦,原因

在国际贸易中, 利益是永恒的, 由于参与贸易的各个国家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 贸易摩擦作为一种正常现象不可避免。具体到中美两个全球重要的贸易体, 在贸易中发生摩擦也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 正是因为中美双方在全球中的特殊地位, 使得诱发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因素变得错综复杂, 其中, 既有纺织品贸易本身的原因, 也有中美双方产业结构矛盾;既有经济因素, 也有非经济因素;既有美方单方面原因, 也有我国自身原因。

一、经济原因

(一) 美中巨额的纺织品贸易逆差。

虽然贸易顺差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外汇储备等方面功不可没, 但它同时加剧了贸易争端。其中, 纺织品出口是我国顺差的主要方面。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美国因此频繁向我国发难。认为我国有意压低工人工资、压低人民币币值并且认为我国市场对美国产品没有充分开放。实际上,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赢余并不能说明我国实行贸易保护, 而且, 根据近年来中国的全球进口规模迅速增长来看, 我国是当前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 经济开放程度主要表现在较低的进口关税和增长的进口依存度。贸易逆差的实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双方在统计数据上的差异。主要原因在于转口贸易。美国商务部把直接从中国进口的和从香港转口的, 但原产地是中国大陆的货物都计算成从中国进口, 而中国海关统计却只包括中国大陆直接向美国出口或出口时已知产品的最终目的地是美国的货物。据中方统计显示, 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达2116.3亿美元, 其中,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 629亿美元, 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 顺差为1147.7亿美元。比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字少768.3亿美元。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5年纺织品服装出口给美国的金额, 据中方统计为72亿美元, 而美方由于加入了经香港转外销的数量, 统计为224.07亿美元;2006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金额, 据中方统计为256.57亿美元, 而美方统计为270.67亿美元。由此可见, 美国的统计数据实际上是被高估了, 真正的贸易逆差并非那么大。

2.其他贸易赢余大国对美贸易顺差转移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鼓励实施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沿海开放战略, 使得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东亚各国及地区来我国投资办厂。他们利用我国廉价的生产成本对美国出口换取贸易盈余, 我国却由此成为这些产品的“原产地”, 使美国把进口贸易额算到中国账上。

3.美国的贸易逆差从另一个角度看与美国国内储蓄率过低也有关。据统计现在美国人的私人储蓄率几乎为零, 政府储蓄率则是负数。储蓄率过低意味着过度消费, 特别是作为生活必需品———纺织服装产品, 由于中国出口的该类产品廉价导致美国人大量购买我国产品。而美国对外出口又不是很强劲, 所以导致贸易逆差的出现。

(二) 国际竞争引发中美贸易摩擦。

虽然劳动密集型产品对美国的出口中国占有重要份额, 但是墨西哥、印度、东盟、中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同样是对美国出口服装和纺织品的大国, 这些国家都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因为上述国家生产的替代品的存在, 美国政府对中国出口的纺织服装设限后不会担心供小于求的购买压力, 甚至还会得到其他国家给予的各种回报。而美国作为高端技术产品的主要出口国, 替代者较少, 我国不会轻易采用同样方法报复其产品出口到我国, 所以我国在应对纺织品摩擦时是很被动。

二、纺织品行业自身原因

(一) 美国纺织品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各国产业结构重新调整。美国也开始从传统工业经济向高科技经济转型。在此过程中, 纺织品行业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优势, 加之美国不注重对纺织品行业的调整, 使得纺织品行业日渐“夕阳化”。全球纺织品一体化是10年前WTO成员共同达成的协议, 在这10年的过渡期间, 美国政府并没有就将会发生变化的纺织品市场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据调查表明:超过1/3的美国纺织品公司在配额时代后期没有做任何准备, 2/3的纺织品公司在做调查, 试图寻找进一步延长配额的方法。政府的消极应对, 使得美国纺织业工人大量失业。由此引发的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不满被美国归咎到中国物美价廉的纺织品的涌入。于是采取“特保”“特限”来对华纺织品施压。

(二)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自身原因。

一些国内企业为了增加本企业出口产品数量, 采用低价竞销手段来实现利润。这使少数地方出口秩序较为混乱, 而且纺织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内部协调管理力度不够, 没有建立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 由此引来美国对我国部分纺织服装产品倾销的指控, 也导致了贸易摩擦升级。

三、非经济因素

(一) 博弈方博弈的结果。

美国从2003年至今不顾中国政府的反对, 多次以配额和特保等形式限制我国对美纺织品服装的出口, 除了上述的经济和纺织品自身原因外, 还有经济问题掩盖下的利益集团博弈。众所周知, 美国的政治是以经济为后盾的, 包括美国政府执政党选举都与商业集团的支持有关。所以其贸易政策的制定是经济利益和政治相结合的产物;同时, 一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会影响到相关国家, 如美国对中国纺织服装的贸易政策势必会引起我国采取相应的对策, 这又会反作用于美国, 使其政策效力受到影响;最后还要考虑到广大的美国消费群众, 他们对中国出口的纺织服装产品所持态度。最终, 执政党在私利、双边政治利益和社会福利的综合权衡下制定出贸易政策并实施。由于国家间的交往是长期的, 所以这种贸易政策实施实际上是一种重复博弈过程的结果。在重复博弈过程中, 任何博弈方的“机会主义”即不合作, 都会遭到其他博弈方的惩罚和报复, 由于这种惩罚或报复威胁的存在才能够抑制某些博弈方的“机会主义”行为, 从而可能得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合作均衡解。

从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看, 首先, 对美出口有价格优势的纺织服装产品, 使美国消费者获得物美价廉的商品, 所以, 在对中国产品的进口上持支持、欢迎的态度。但是, 由于消费者是一个利益分散团体, 和纺织利益集团相比信息又不对称, 所以很难组织起来反对美国限制中国产品的出口;另一个博弈方中国由于对美贸易依存度大、经济实力不对称和长久发展的战略考虑对美国的贸易限制反击力度也较弱。中国的反制裁措施在美国看来也是“不可信威胁”。第三方美国纺织利益集团现在处于“夕阳产业”, 美国对于该产业的结构调整感到很棘手, 另一方面美国相对中国在纺织服装生产上缺乏成本竞争优势, 对于该行业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美国只好注重短期利益, 对其实施保护主义。恰好2004年11月是美国大选年, 84.7万就业人口的选票对于政治人物来说具有很大诱惑力。纺织服装业在美国算是较大的制造业了, 几乎50个州都有纺织纤维的生产, 但大约75%的纺织生产都集中在东南部的8个州。生产集中使得利益相同的纺织服装业能很好地组织起来影响美国的外贸政策, 美国纺织行业资本所有者收益受损后向政府施压, 最终美国政府在得罪中国、损害国内消费者利益和赢得国内纺织业集团支持这三者之间寻求平衡点, 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 美国政府就牺牲了公众利益和与中国的合作而制定出一系列的对华纺织品限制政策。而中国也会对此作出对策反击, 于是纺织品贸易摩擦加剧就在所难免了。

(二) 经济背后的政治意图。

在纺织品贸易摩擦中, 美国提出人民币币值被低估、劳工待遇过低对美国竞争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说法, 要求人民币升值并以人权等非经济因素来干涉, 其背后目的是使中国承担调整全球经济失衡的代价, 并借此机会来遏制正在崛起的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保证将来的中国依旧是廉价商品的提供者, 消除所谓的“新中国经济威胁论”。

总的来看, 加入WTO以后, 传统的贸易保护做法, 如关税、配额、许可证等作用日益弱化, 而作为WTO允许的贸易救济措施, 如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越来越多。世界经济低迷的大背景、美国及我国产业结构问题、“替代国”做法的随意性和政治利益等诱因使近年来中美两国贸易摩擦加剧, 冲突、谈判不断, 由此给双方经济上带来的损失和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特别是中国。

参考文献

[1].张锡宝.中美WTO市场准入协议对我国纺织品输美的影响[J].外经贸实务, 2003, 6

[2].旷亚诺.关于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原因及对策[J].知识经济, 2005, 6

[3].洪娟, 张家艳.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06.25 (4)

[4].温耀庆.中美外经贸热点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105~120

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篇5

自从中美恢复建交关系后, 两国关系就开始在贸易领域合作发展, 但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 两个国家在贸易领域的摩擦就逐渐抬头, 到了2000年之后有着更加愈演愈烈的趋势。

1中美贸易摩擦现状

1.1 贸易失衡

美国对中国商品贸易从顺差转变成逆差, 随时间发展而不断扩大, 也成为美国政府要求中国政府上升人民币汇率及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中美两国的统计口径不同, 双方对中美贸易逆差的规模统计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别。 从1991至2006年, 美国的商品贸易逆差由968.9亿美元扩大到8361亿美元, 美国商务部2006年的统计显示2006年的中美贸易逆差达到了2325亿美元, 占到美国整个贸易逆差的27%。2008年, 中美的贸易差额更是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2663.3亿美元。

1.2 反倾销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对华反倾销起诉得最多的国家,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 从1995年1月1日到2005年6月30日, 美国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59起, 占其总发起数的16%.美国反倾销立案指控的中国产品涉及范围非常广泛, 有近百种产品, 在已经结案的产品种类中有80%左右被美国加征反倾销税。一直以来, 反倾销、技术壁垒等手段是引发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手段。

从1980年到2007年, 美国采取最多的手段是反倾销, 它所针对的行业非常具有代表性, 如化学产业、冶金产业 (包括钢铁产业) 。2011年年初到9月, 每个月基本上美国都对针对中国有贸易救济采取讼诉的在进行裁决。

1.3 “非市场经济条款”和“特保条款”

美国从中国加入WTO协议中拿到了12年“特保措施”、15年的“非市场经济地位”、8年的“纺织品限制措施”。“特保条款”是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 在中国出口激增对进口国造成市场扰乱的条件下, 允许WTO成员对中国产品实行撤销减让和限制进口的条款;此外该条款要求出口国在该措施实施2年或3年后才可以进行报复。由于“特保条款”启动程序简单, 导致中国产品出口很容易受到限制。在2002年到2005年美国对中国发动“特保”调查的40个案件中, 纺织产业占到了其中的35件。

“非市场经济条款”是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专门确定中国出口产品是否具有倾销或补贴行为的条款。它最主要的特点是如果一国认定从中国进口的产品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 允许在确定倾销或补贴的价格可比性时, 采用第三国的替代国价格。2002年之后美国运用该条款对中国进行反倾销立案, 成为了对华反倾销的第一大国。中美之间的彩电案例, 美国就是以印度作为第三国替代来计算中国出口彩电的成本而判定中国彩电对美国构成倾销的。

1.4 知识产权

从1991年, 中美双方第一次知识产权谈判正式开始, 直到今天知识产权问题一直都是中美贸易摩擦中的焦点。2005年4月, 美国贸易谈代表办公室在对中国的“301特别评估报告”中提出中国的85%的录音制品和95%的电影为盗版产品, 导致美国相关行业在2004年的损失达到25-35亿美元, 因此宣布将中国列入“重点观察国家名单”。2007年4月, 美国政府将中国的知识产权和出版物市场准入问题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 指责中国在打击盗版方面存在“重大机制缺陷”, 对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执行不力, 在认定盗版行为刑事犯罪方面的“门槛”过高。

同时美国在国内市场上用关税法的“337条款”对侵犯了美国专利、商标权或版权等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品进行调查。仅2003年在涉及中国产品的贸易壁垒调查中, 美国就对中国发起7起指控中国企业侵犯知识产权的“337调查”案件。2004年全球立案26起, 对我国11起;2005年全球立案21起, 针对我国11起。从1986年到2006年, 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337调查”57起。

“337调查”比反倾销打击面更大, 处罚措施也更为严厉, 因此也更为有效。如反倾销仅针对特定的产品, 而“337调查”制裁结果不仅局限于特定的行业的产品, 而且可以延伸到其上下游产品。反倾销只是增加关税, 并且有5年时间的限制, 而“337调查”的排除令将永远禁止被诉产品进入美国, 不论价格高低都会永远失去美国市场。如果美国进口商不顾排除令继续进口,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表可以发布命令, 扣留并没收货物。“337调查”比反倾销更容易启动。反倾销要对国内产业损害或损害威胁进行评估, 而“337调查”中, 申请人无此项证明义务。被诉方在“337调查”时如果缺席,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行政法官可以根据申诉方单方面提交的证据作出裁决。“337调查”的应诉成本的十倍到几十倍, 使我国企业负担较重, 美国企业使用这些手段来制造贸易摩擦获胜和获利的可能性较大。

1.5 人民币汇率

2003年7月美国国会要求行政部门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展开调查。2004年9月, 美国最大的工会组织“劳联-产联组织”联合26家纺织、钢铁、农业公司组成“中国货币联盟”, 向美国政府提出一份长达200页的文件, 要求美国政府根据美国国内贸易法301条款对中国是否操控货币进行调查, 提出额外征收40%关税的补救措施, 并实施制裁。此后, 美国全国制造业联合会也指控中国政府操纵汇率, 造成不公平贸易。

2005年4月6日, 参议院以67:33的多数票通过一项动议, 声称如果中国不在6个月内将人民币升值, 美国将对所有从中国进口的商品额外征收27.5%的从价关税。美国政府也利用人民币汇率问题摆出同情美国制造业的姿态, 开始公开批评中国的汇率政策。截至到2007年4月底, 美国参众议院分别提出了19项和21项针对中国的贸易提案, 内容大多涉及人民币汇率问题。 2011年9月24日, 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批准了中国汇率法案。依据该法案, 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被美国认定为币值被低估, 美国将对自该国进口的商品征收反倾销关税。这一要求比美国的法律和世贸组织的规则更为严厉, 如果众议院投票通过, 法案将进入参议院立法程序。

中美间的贸易失衡问题、反倾销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纺织品贸易问题以及知识产权问题等是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的主要表现。但是与此同时, 其他形式的贸易摩擦也在两国之间拉开序幕, 向技术贸易壁垒和更为隐蔽的蓝色贸易壁垒 (以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 其最典型代表是SA8000标准, 由SAI美国经济优先权委员会制定并实施的) 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经济的日益融合也带来了摩擦的不断升级, 中美的贸易摩擦已经从微观经济摩擦上升到汇率问题这样的宏观经济摩擦, 而且由此进一步向国家的制度层面的摩擦延伸。

2引起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因素

2.1 美国是中国出口产品的最大市场之一

美国是中国出口产品的全球三大市场之一, 中国对美国贸易依存度由1997年的5.4% 上升到2003年的8.95%。中国对美国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以上, 而相对地, 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数量之占到美国出口总额的2%左右。出口的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也是巨大的, 在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当中, 中国的出口商们就立即相应的得到了连锁反应的结果, 很多的美国进口商无法及时交付货款, 从2008年底到2009年, 对中国的中小出口生产型企业来说考验是巨大的。

从1978年到现在, 尽管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工业制成品,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产品的比例中进一步提高, 但是纺织品、鞋类、玩具、机电产品、或者是计算机产品仍是在中国集中生产在劳动密集的环节当中。这些产品附加值不高, 价格竞争力强, 同时又是美国普通市民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必要品。并且这类产品在美国当地市场中占了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 如纺织品贸易, 从2002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着美国最大纺织产品供应国的地位, 2005年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第2-6位的供应国 (地区) 的总合。这样就必然给美国国内的一些行业形成就业压力, 美国适当就要出台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其敏感行业。

2.2 企业缺乏行业自律, 出口秩序混乱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形成的竞争手段就是打价格战, 国内企业为争夺市场, 相互压低价格, 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期的战略考量。只要看到了赚钱的商机, 大家就蜂拥而至, 结果导致在出口市场上同一类型的产品过多, 大家相互降价, 恶性竞争。其结果使企业丧失了可观的利润, 又容易导致在出口地的反倾销调查从, 导致贸易摩擦。

2.3 中国企业对应贸易摩擦机制不健全

虽然贸易争端可以诉诸WTO多边贸易体制来解决, 但由于在入世时承诺了“非市场经济地位”、“特别保障条款”等不利条款, 使得中国成为美国容易发起贸易争端的对象。

此外, 企业的自我防护意识差、预警机制不完善加大了我国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缺失。有些企业欠缺敏锐、通畅的信息捕捉、分析和传递系统, 更重要的是, 由于对国外市场的动态了解不及时, 即使在国外企业或行业中介组织已经决定或表现出对某种出口产品的关注, 并可能付诸调查、决定立案时, 部分企业仍不改原有的出口战略, 继续大量涌入出口市场, 从而陷入被动地位。更有报告显示在对华反倾销的案件中, 占到一半案件中国企业没有应诉, 而是去转变产品型号、规模或转向其它国家出口的办法, 致使进口国 (包括美国在内) 易于做出肯定性的裁决。相关行业协会发展缓慢, 对国外相关贸易壁垒信息缺乏了解, 更不能给相关出口企业进行合理建议;当企业遭遇壁垒时, 缺乏对外游说、公关和应对的能力。

2.4 非经济因素方面的考虑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认为如果一国的贸易顺差该国贸易额的25%-30%, 那就不仅是经济问题, 而且成为政治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 中国的贸易顺差占美国总逆差额的10%-40%。在这样的情势下, 中美发生贸易摩擦就不足为奇了。

如今中国在经济上的增长受到了世界的瞩目, 美国同样也关注到了中国的成长和发展, 但是从根本上是不希望中国进一步的发展威胁到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 所以目前美国会转向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 因此导致贸易争端不断。

每个国家的发展都会呈现周期性的波动, 美国也不例外, 在他经济出现低迷的时候, 政府必然出台贸易保护政策, 促进国内产业发展进而刺激经济增长。

在美国大选之前, 所有候选人都会将对华政策作为一项竞选的重要内容, 对华采取强硬政策的都会容易取得支持。此外, 美国的各大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也将最终决定美国对华的贸易政策, 这是一场包括白宫、议会、利益集团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动态博弈。美国的产业利益集团对政府施加压力, 要求政府对与其竞争的进口产品采取限制措施, 美国的政府部门在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下发动对华贸易保护, 或者在贸易争端中做出有利于本国企业的裁决。李坤望和王孝松对美国对华反倾销裁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表明, 申诉者给国会议员提供的政治捐资十分显著地影响反倾销案件税率的形成, 申诉者的政治势力是美国对华反倾销呈现出歧视性的主要原因。

3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策略

3.1 中国的贸易政策层面

对外贸易是构成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针对本国的产业发展目标和当前产业结构模式采取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促进经济良好的增长是每个国家运用政策调控经济时的重要考虑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由于不同因素的影响, 各个国家的贸易政策或趋向贸易保护主义, 或趋向自由贸易主义。作为世界头号经济体的美国, 可以看到在其贸易政策变迁中政府对产业的引导和保护措施的变迁。

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从历史上到今天先后经历了保护贸易、多边自由贸易和多轨并进的自由贸易政策 (简称多轨公平贸易政策) 三个阶段, 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 美国的产业结构先后从农业经济过渡到工业经济, 再从工业经济过渡到服务经济。在农业经济时期 (1783年-1933年) , 美国出台的是保护贸易政策, 促进了工业经济发展;而在工业经济发展阶段 (1934年-1973年) , 美国选择了多边自由贸易政策, 促进了服务经济发展;在大力发展服务经济阶段 (1974年到今天) , 美国而今则大力推行的是多轨公平贸易政策。

进入21世纪以后,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以公平贸易为基础, 不断完善反倾销法、完善国际贸易的争端解决机制。对外贸易政策的整体基调是立足于美国在服务贸易上的优势, 采取的是自由贸易的政策, 强调其它的国家要放宽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行零关税, 全面开放市场。采取的是以国内市场换取国外市场的办法, 推动世界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但是在美国的竞争力较弱的行业或者衰退行业, 美国则采取的是贸易保护措施, 加大贸易救济力度、对农产品等实行高额补贴等。此外, 美国对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的发起、裁决和执行的各个步骤都有明确的程序规定, 并且随实践不断完善, 使得美国企业发动贸易保护有了明确又简便的申诉步骤。这一阶段, 美国企业和产业界频繁向外发生的贸易争端。在服务经济时代, 由于产品差异性明显, 发展国际贸易更有市场基础, 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是必然的, 整个时代界的贸易各区也需要以公平贸易为主格调。

所以可以看出美国实行的对外贸易政策是绝对有利于美国保护本国的产业安全、经济安全, 是美国获得持久的国际竞争能力, 保证美国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能够充分发挥。也就是说, 经济安全、贸易利益、增加就业是美国的最高利益, 美国的对外资贸易政策多以此为出发点。

对外贸易是克服经济发展中要素约束的主要手段, 由于各种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本国的某些产业可能在初期缺乏国际竞争能力, 对外开放市场就有可能会导致正常的要素再生产过程中断, 所以, 本国应对弱势产业实行贸易保护措施。但是如果所有国家都追求贸易保护, 那么, 本国的出口市场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 本国应实行对等的交换市场的贸易政策。美国的经验表明, 即使本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一, 也不能贸然实施完全的自由贸易政策, 这样只会发展自己的贸易竞争对手, 使得本国优势丧失。

支撑我国制成品贸易竞争力的主要是服装、旅行用品、家具等劳动密集型的杂项制品, 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慢慢在出口名单上有数量上升的趋势。但是我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竞争优势还不明显, 从理论上讲, 仍旧应实行以保护为主的对外贸易政策, 主动参与全球多边自由贸易体制并不可取。但是目前我国已经WTO成员国, 实行完全保护的贸易政策难度很大, 根据我国签订的“中美市场准入协议”, 中国在入世的5年内, 大幅削减了农产品关税至15%, 工业关税下调到8.9%, 并全面开放了服务市场, 这对本来就还在起步阶段的中国服务业来说剥夺了最根本的保护的权利。所以中国目前的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除了应与产业政策发展方向一致, 还要与外资政策协调。

3.2 政府应对措施

建立健全政策法律, 引导和规范企业的行为。建立快速的信息渠道让出口企业了解及时和可靠的国外市场信息, 避免遭受重复同样的损失和错误;在被外国企业或行会提请采取贸易救济调查时, 使政府能及时有效的得到相应信息, 协同相关的行会、专家、律师积极应诉解决摩擦。

知识产权是美国的优势产品, 所以在这个领域的摩擦仍将继续, 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体系及服务体系;建立相关政策引导增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研制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3.3 企业应对措施

企业应该面对应诉, 从容不迫, 在得到立案信息之后, 积极聘请律师参加应诉, 参加应诉工作会议, 接受核查, 参加听证会。提高知识产权意识, 在产品出口前确认其产品是否涉及该产品或制造方法的美国专利, 如有可能的话应该尽快从专利所有人处取得许可。从根本上企业要加大对研发的投入, 提高专利意识, 重视专利申请。运用科技创新树立我国自主的品牌, 发展品牌, 最终培育我国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亚飞.大国兴起与国际经济摩擦[J].当代财经, 2009, (3) :103-107.

[2]陈才东, 孙杰.巨额贸易逆差:美国经济增长的助推器[J].生产力研究, 2008, (16) :4-6.

[3]汪小雯.如何应对反倾销:中国情况与世界经验[J].当代财经, 2006, (8) :103-107.

[4]冯耀祥.美国对华贸易保护成因研究[D].南开大学博士论文.

[5]沈国兵.知识产权与中美双边贸易问题[J].当代财经, 2006, (11) :97-102.

[6]崔日明, 李兵, 赵勇.中美贸易摩擦转向升级与对策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 2007, (3) :16-20.

[7]蔡春林.中国入世后过渡期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及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 2007, (5) :27-30.

[8]田素华.尹翔硕, 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 2006, (4) :14-20.

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研究 篇6

自1979年中美两国签订《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给予互相的最惠国待遇以来,中美双边贸易得到了极大发展。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从1979年到2010年的32年里,中美贸易额从24.5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3853.4亿美元,增长了157倍之多,截止到2011年2月,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而早在2000年,中国就取代日本成为美国对外贸易的最大逆差国,到去年美对华贸易逆差飙升到了1812.7亿美元的历史高位(见下表)。伴随贸易额的增加,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双边贸易摩擦也明显增加,范围越来越广,手段也更加多样化。

数据整理来源:中国海关(http://www.customs.gov.cn)单位(亿美元)。

2 中美贸易摩擦产生原因分析

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规模如此之大,这不得不引起中美两国双方的注意,对于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分析,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2.1 中美双方存在统计差异

首先,由于中美两国在贸易统计上使用了不同的口径,不能客观真实的反映出实际情况。出口方面,中国采用离岸价统计,美国采用船边交货价统计,两者差异主要在于商品装船或者飞机运输的费用,通常认为是以船边交货价计算的出口货物值的1%计算,因此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应相应向上调整。进口方面,美国以到岸价来计算和记录,通常会把保险费运输费用一起算上,到岸价的费用比离岸价高出平均约10%,因此对中国的进口额应作向下凋整。

其次,转口贸易是导致中美统计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中美相互出口货物中有部分是先被运到香港、韩国釜山、中国台湾、墨西哥等地再转运到目的地的,在转运地货物经过分装或者粗加工,性质并没发生变化,因而原产地也不会发生变化,在统计时美国海关根据产地来源将转口贸易额看成是从中国的进口,而中国根据目的地原则,往往不统计转口商品的数额,这样必然会造成双方统计数据上的差异。

最后,在美国占有绝对优势的服务贸易行业中,美国顺差额是相当的可观,像技术服务、金融、咨询等都是美国具有优势的行业,但是出于服务贸易难以精确统计的特征,也不能真实的反映出中美贸易逆差的水平。

2.2 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于劳动与资源密集型行业,美国则主要集中于资本密集型与高新技术行业,而美国早已经历过了工业化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众多发达国家包括亚洲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都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动中国,促使中国来料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客观上也将原来的贸易摩擦风险转嫁给中国,在贸易保护抬头的今日,西方国家必然会频繁发起对中国的“双反”调查。

2.3 美国政治运作的需要

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美国实行的是两党制,不同的党派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也必然会维护所代表集团的利益。奥巴马属于民主党,较共和党更多地是代表工会利益,奥巴马在竞选总统时就提出了解决高负债,就业,医保等问题,增加外汇储备与减少贸易的逆差,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美国国内失业人数巨增,工会必然会向奥巴马施加压力,为更多的获取民主党支持,以奥巴马为代表的美国政府必然倾向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渲染中美贸易失衡,就会更多地利用反倾销与反补贴的措施制造中美贸易摩擦。

2.4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两国国内宏观经济状况所决定

经济环境与贸易向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当经济向好的时候,各国为促进贸易发展,往往倾向于推行自由贸易,而当经济环境趋于恶化,经济发展疲软之时,为保护国内产业,降低失业率,也为了转移国内注意力,往往会推行各种违反自由贸易规则的措施。我们知道,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即在出口贸易上推行自由化原则,在进口贸易上坚持保护主义,这本就违背了公平贸易原则。经济危机中,美国政府先后出台三次经济刺激计划,更在振兴经济方案中提出“购买美国货条款”,向世人宣布了美国公开进行贸易保护。

此外美国与中国自身经济状况不同,特别体现在两国储蓄率的差距上。我们知道美国储蓄率一直偏低,甚至在2001年10月一度达到0.3%的低点,美联储不断降息刺激着美国经济负债式消费增长,美国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反观中国,存在融资渠道不畅通,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以及中国人固有的节约消费理念,使得中国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国内需求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顺差。因此中美贸易失衡是由两国国内经济失衡所决定的。

3 应对之策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知道:中美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是既定的事实,这种不平衡既有客观性的原因,也有经济体制甚至政治制度的原因。中美贸易失衡在很长时期内仍将持续,而中美贸易摩擦也将会不断,据此我们要从多方面对中美贸易失衡进行调整。

3.1 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出口转向内需,降低外贸依存度

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我国长期施行的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这对于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却往往过度的依赖外需,内需常常处于不足的情况。实际上,我国国内有13亿人口,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拥有的内需市场,当打开这一市场时,我们便会发现以内需为主外需为辅的经济发展会更加稳定与健康,而我国对美的出口也会减少进口增加,贸易的顺差也会自然减少。

3.2 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出口产品结构,同时实施出口市场的更加多元化

长期以来我国都是实行的鼓励出口的贸易措施,但从商务部的统计资料中可以知道,我国对美贸易顺差的出口产品主要是一些初级加工品,虽是贸易大国却不是贸易强国。因此我国应该努力促进产品结构升级,向产业链的更高端发展,学会关键技术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加工制造能力,更加务实于打造自有品牌。

除此之外,由于当前我国开展对外贸易的地方主要集中于欧美,对欧美市场过分依赖也会导致贸易风险加大,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向更广区域拓展对外贸易的地理范围,开拓更广的国际市场,向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正逐渐趋好的新兴工业国和地区扩展,同时加大FDI的投入,直接绕开欧美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

3.3 完善我国的原产地制度

原产地规则作用在于能够确认出口货物的生产地,也是国际贸易中进行贸易统计与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依据。现在,在国外随处可以看见“中国造”产品,而且往往这些产品都是技术含量比较低,价格低廉但是供应量相当大的最终消费品,产品数量的冲击使得国外消费者随处都可以感觉到“中国造”对本国类似产品的威胁,这种原产地标准显然使中国处于被动地位。其实如果我们有严格的原产地制度,加强原产地证书发放的管理工作,只对那些在中国增值百分比达到一定标准的产品才打上原产地证,这样我们就可以减少中国产品在国外市场上的敏感度。

3.4 早日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加入WTO以来,欧美很多国家一直没有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往往导致这些国家对我国可以很容易的施行反倾销与反补贴的调查。对中美双方来说,“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它代表着美国对中国经济性质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成绩的认可度。因此政府一方面要继续加快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同时要与美国努力交涉,通过外交谈判使其早日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只有我们早日争取到自己的合法权益,才能做到我国经济真正的独善其身。

摘要:中美分别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两国的贸易额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断扩大,伴之而存在的两国间贸易摩擦也不断扩大,甚至已经成为阻碍中美关系的一大重要障碍,因此分析引起两国贸易失衡的原因已经显得非常必要与及时。从中美两国贸易现状出发,探析造成两国贸易失衡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美贸易失衡,贸易摩擦,对策分析,统计差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EB/OL].http://www.stats.gov. cn.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别报告[EB/OL].http://countryreport. mofcom.gov.cn.

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 篇7

1949年建国之后, 美国开始对中国实行贸易限制。直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 中美两国政府领导人发表了“联合公报”, 打破了两国经济长期僵持的经济、外交局面, 两国开始进行直接贸易。1979年1月, 中美两国之间开始建立外交关系, 1979年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 为发展中国同美国和世界其他各国的经贸关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到目前为止, 中美经贸关系一直处于在摩擦和曲折中求发展的状态。

1980年7月2日, 美国对中国的薄荷醇进行首次反倾销调查,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 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中美贸易摩擦此起彼伏, 波澜不惊。美国政府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开始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通过反倾销反补贴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减少进口额, 打击其他国家的出口商, 从而增加了国内产品的生产额, 保护国内产业。由于中国是美国的主要贸易大国之一, 与美国的经贸关系密切, 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主要针对对象。

2009年6月23日, 美国、欧盟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下, 向中国提出磋商要求, 指责中国针对一系列原材料的出口限制措施, 包括关税、配额等扭曲国际贸易秩序、提高国际售价, 令欧美下游产业蒙受损失。同一天, 中国要求WTO审查美国禁止中国禽肉进口的问题, 7月1日, 商务部宣布停止从美国进口肉鸡。

2011年2月28日, 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 决定对中国木制卧室家具反倾销案进行行政复审调查。该复审调查由美国家具制造商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 涉及包括中国出口商及生产商在内的110家企业。调查期为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2012年, 随着美国考虑在大范围内向中国产品征收反倾销税, 这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之间原本就紧张的贸易关系再次经历考验, 两国之间的贸易口水仗或将演变成一场全面的贸易大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两国之间的摩擦也在不断的变化, 伴随着一些旧的摩擦消失, 一些新的摩擦也在不断的出现。总体来说贸易摩擦和冲突是日益加剧, 中美两国政府找到能够缓和和解决中美之间贸易摩擦的方法非常迫切, 并且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一) 中国外贸经济自身存在着缺陷

不可否认, 中国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缺陷 (如产品档次低、产业组织分散造成的出口秩序混乱等) 及国内需求不足成为导致贸易摩擦的内部因素。

(1) 企业缺乏行业自律, 出口秩序混乱。从我国外贸的增长方式来看, 无序增长、低价竞销、追求数量扩张一直是我国外贸领域中比较严峻的问题, 这些问题为美国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提供了口实。近几年, 虽然中美两国的进出口额在日益增加, 但是中美贸易关系不仅没有得到改善, 甚至在不断恶化。主要是国内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 不断降价, 最后形成恶性竞价, 某些地区的出口没有较为规范的规则, 业务有些混乱。同时, 我国出口的产品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产品竞争力不大, 企业缺乏长远的计划目标, 只要发现新市场, 就不考虑自身条件和当地市场的一些特殊要求, 大量企业会蜂拥而入, 最终结果不是遇到进口国的贸易壁垒或者反倾销行动, 就是达不到当地需求者的要求, 最终被市场抛弃。这种低价竞销和追求数量扩张, 会使得企业失去应得的利益, 还会使我国遭遇到更多的贸易摩擦, 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

(2) 中国国内需求不足。中国传统的消费观注重于储蓄, 不太接受西方的消费习惯, 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虽然居民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 但是由于缺乏安全保障, 不敢过多消费, 导致国内消费需求低, 储蓄率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内企业的生产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加, 中国的出口量大增, 但由于内需不足, 进口增长明显滞后, 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中国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 贸易摩擦更高频率的发生。

(二) 外贸依存度过大

改革开放以来, 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是外贸依存度是一把双刃剑, 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 外贸的快速发展能够刺激有效需求, 从而对促进GDP稳定增长发挥积极作用;但外贸依存度的趋升的隐忧同时不容忽视。若外贸依存度过高, 过度依赖其贸易伙伴, 一旦出现政治或者经济上的动荡, 都将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外贸依存度极易容易引发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

(三) 美国奉行贸易保护主义观点

贸易保护主义, 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 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对弱势产业的贸易保护主义是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最基本的经济原因, 在中美贸易扩张的过程中, 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突飞猛进, 在美国的进口市场上, 中国所占市场份额超过了加拿大成为美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这体现出中国外贸竞争力和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在美国的进口市场中, 中国所占份额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成为了美国的第三大出口国, 对此, 美国感到了惶恐, 担心中国的经济对美国国内企业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为了保护国内企业, 他们迫不及待地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四) 美国的霸权主义思想

中美的贸易关系一直受到中美双边基本战略势态制约。中国经济的的快速、稳健增长对美国造成了所谓的“威胁”或“经济压力”。如果站在正常的国家利益和大国兴起的角度考虑, 我们会发现, 一个大国的崛起, 往往会导致世国际格局和世界市场的急剧变化。中国的崛起必然会面对各种阻挠和挑战。从全球战略角度考虑, 美国并不希望看到有一个日益强大的可以与之抗衡的中国出现, 美国反华势力将中国视为潜在敌人, 认为中国发展强大后必然会谋求亚洲的霸主地位, 中美对抗是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势力对垒, 根据这一思维, 美国总是试图寻找各种结果对中国的发展制造障碍, 如提出“遏制中国论”“中国威胁论”“鼓吹人民币升值”等。美国大众媒体作为美国社会生活中的“第四种权利”, 不仅传达反华势力, 阻扰中美关系、限制中美贸易关系发展, 而为还大大夸大中美贸易关系中不和谐的因素。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国, 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和霸权地位构成了挑战, 美国始终把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强国和潜在的敌对大国加以戒备, 并利用各种方式加以遏制。作为方式之一, 中美贸易摩擦在双边贸易的发展进程中将不可避免, 并呈现出长期化、政治化倾销。

三、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不利影响

(一) 中国的出口大幅度下降, 失业率上升

美国所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 如增加关税, 实施进口配额或增强技术性贸易壁垒, 都会给中国的出口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最终使中国的出口大幅度下降。企业的生产量减少, 会造成部分人员的失业。贸易摩擦也会影响一些跨国公司的发展计划, 它们考虑到风险, 可能会改变计划, 停止在中国设立工厂。从而跨国公司会将资产转移, 并采取措施分散风险, 如采购和生产更加多元化。这些都会导致中国的失业率上升, 中国的经济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境。

(二) 致使国内市场争夺激烈

美国政府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出口产品实施贸易保护措施, 使中国产品销往美国的路径充满了重重阻碍, 一部分出口产品会销往本已激烈竞争的国内市场。国内商品供给的增加以及国内需求的不变会导致产品过剩现象的出现, 国内市场的竞争格局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供求原理, 短期内供应量大增会使供应商相继降价, 出现恶性竞争, 破坏国内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 有损世界经济的发展

目前, 中美两国是彼此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贸易战会损害两国的经济利益, 带来的一些无谓损失使得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不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 如果之后世界各国都效仿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将会损害世界经济的发展。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美国一直处于一种矛盾的状况, 一面承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另一方面却又一直打破自己的承诺。中美两国的经贸关系深厚, 贸易摩擦对两国不利, 甚至会产生连锁反应, 对全球经济带来压力。

四、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策略

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贸易大国, 我国正在处于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加入WTO以来, 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 我们应该要冷静观察, 沉着应对, 在充分把握和理解WTO规则的基础上, 以科学和符合国际规范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经贸权益, 弱化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所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

(一) 加快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 由于一些企业为了追逐较高的利润, 低价竞销, 在国际贸易中易被认为是倾销的产品, 受到其他国家的制裁。因此, 我国政府应该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 要支持生产出口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企业, 通过不断优化升级, 走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国际分工地位, 缓和与美国的贸易摩擦。

(二) 扩大内需, 降低我国对外贸出口的依存度

坚持内需为主应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 我国人口众多, 拥有13亿人口, 国内市场非常庞大, 而且经济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潜在的市场需求是很巨大的。为减缓贸易摩擦态势, 我国应该提高统筹内外经济的发展的能力, 在经济发展的战略上, 坚持内需主导的原则采取各种措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提高社会最低工资水平、提高社会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增加弱势人群的收入以扩大内需。与此同时, 发挥内需与外需的相互促进作用, 消除内需与外需之间的负面影响, 逐渐形成内需与外需互动性发展的开放型经济, 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健康地发展。

(三) 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

从总体上来说, 我国应该尽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由重数量型转变为重质量型, 由资源消耗型转变为资源节约型, 我们应该吧这个问题提升到中国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解决, 只有这样, 我们的产品才能创造出自己的品牌, 才能有更强的竞争力。同时注重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 使出口产品向高附加值转型, 增强产品竞争力, 促使我国由世界加工厂变成世界工厂, 由贸易大国转变成贸易强国。纵观近些年来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 大部分都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而有关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争端比较少, 所以这种转变有利于贸易摩擦的减少。

五、结束语

总之, 中美贸易摩擦虽然有加剧的趋势, 但中美经贸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互利的, 是可以实现双赢的。目前双方已经建立起多重机制, 包括商贸联委会、高层战略对话等方式, 通过谈判来缩小分歧、解决争端、达成共识, 这有助于引导经贸关系健康地发展。我们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相信它将继续成为整个中美关系的稳定力量。

摘要:中美建交以来, 中美经贸关系一直处于在摩擦和曲折中求发展的状态, 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导致国际贸易保护加剧和贸易争端增多。美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企业, 连续多次对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实施了反倾销行动, 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频繁发生, 本文基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透视, 继而分析中美贸易产生的不利影响, 提出了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主义,外贸依存度,霸权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丘杉.中美贸易摩擦的战略考察[M].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年3月.

[2]庄宗明.中美经贸关系及其影响研究[M].人们出版社, 2008年.

[3]崔景医.聚焦中美贸易摩擦[J].经济观察, 2010 (11) .

[4]蒋梦娜.浅谈中美贸易摩擦[J].中国市场, 2010 (22) .

[5]王亚飞.解析中美贸易摩擦的特有性[J].当代世界, 2008 (1) .

[6]徐振宇.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对策建议[J].当代经济, 2010 (1) .

[7]张京, 庞引巧.奥巴马执政后的中美贸易摩擦分析及展望[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30) .

上一篇:绩效工资问题下一篇:非预期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