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出口行业

2024-10-19

纺织品出口行业(共12篇)

纺织品出口行业 篇1

作为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大国, 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国际市场上有重要的地位, 而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直接影响着各企业的发展, 同时也对国际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一、出口退税的含义

出口货物退 (免, Export Rebates) 税, 简称出口退税, 是指对出口货物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特别消费税。出口货物退税制度, 是一个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退税主要是通过退还出口货物的国内已纳税款来平衡国内产品的税收负担, 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 与国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 从而增强竞争能力, 扩大出口创汇。

由于增值税、消费税征收范围不同, 两税种的退 (免) 税方式并不相同。

1. 出口货物增值税退 (免) 税方式。

增值税涉及生产、流通各环节, 可按零税率的原则退 (免) 税。现行出口货物增值税的退 (免) 税方式主要有3种:退税 (适用于外贸企业) 、“免、抵、退”税 (适用于生产企业) 、免税 (适用于来料加工企业或其他特殊规定等) 。

2. 出口货物消费税退 (免) 税方式。

现行出口货物消费税, 除规定不予退税的应税消费品外, 对生产企业一律免征消费税, 对外贸企业实行退税。

二、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历史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始于1985年3月国务院发布通知, 规定从1985年4月1日起实行对出口产品退税政策。

近年来, 国际金融危机逐步影响到我国出口各行业, 在此影响下, 国家四次上调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 直接地补贴了出口企业, 试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三、纺织品服装出口现状

纺织服装业是我国的传统出口产业, 自改革开放初期至1985年, 纺织业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 出口规模较小。1986年至1993年主要通过“三来一补”方式提供出口加工业务, 纺织品服装出口势头良好, 服装出口超过了纺织品出口。1994年至2004年, 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均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2005年起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额过千亿美元, 如图1所示已达11500.33亿美元, 逐渐由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

近年来, 各地资源供需紧张, 原材料、人力等生产素价格持续上涨, 各项交通运输费等费用不断加大, 纺织、服装等原料价格也不例外, 导致生产企业成本压力不断加大。如图2所示, 自2010年以来由于受到内外部各种不利因素影响, 虽然纺织品服装总出口额在逐步增长, 但出口增速明显放缓, 特别是2012年为近10年来 (除2009年下降外) 增长最为缓慢的一年。全年12个月中, 有半数月份的单月出口出现下降。

四、出口退税政策对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影响

出口退税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但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会对企业带来不同的效果。

1. 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于利润微薄的纺织企业特别

是处于困境中的企业来说, 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出口成本, 减轻企业负担, 给企业带来利好消息。出口退税率上调将会给已经签订合同的企业降低未来期间主营业务成本, 随之提升企业毛利润;例如:我国2009年4月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由2月的15%提升到16%, 假设某企业签订的合同出口额为100万美元, 内销增值税征收率为17%, 所得税率为25%, 出口退税率调整前计入主营业务成本的金额为100× (17%-15%) =2万美元, 退税率调整后计入主营业务成本的金额为100× (17%-16%) =1万美元, 该企业此合同毛利润提高1万美元。

2. 对于正处于磋商环节的企业来说, 出口退税率的

上调, 会降低企业出口商品主营业务成本的同时增加企业利润, 使得本国纺织服装产品在与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竞争时具备了一定的优势, 但此时国外客户对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了如指掌会从议价环节压低商品价格, 迫于出口竞争激励, 本国出口商只能接受低价, 外商从出口退税额中分得一杯羹, 导致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的净出口额增长, 但实际利润增长不明显。

3. 纺织品服装业出口维持高退税率没有从内涵上真

正提高纺织品服装的产品附加值, 尽而产品出口竞争力没有得到真正提升。由于我国纺织行业属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的行业, 解决了大量的社会就业人群。自实行出口退税政策来, 除1996年12月至1997年12月期间退税率调至6%外, 纺织品服装业出口退税率一直维持在10%以上, 该政策不仅降低了企业的成本、缓解了就业压力, 而且提升了纺织品服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但由于纺织品的退税率过高与此同时也给国内经济和纺织行业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使部分出口的纺织品服装价格甚至低于国内市场价格, 我国出口企业近年来屡遭反倾销案件调查, 贸易摩擦渐增。这样形成不利的行业竞争环境, 而且不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而且还造成了纺织品内需与外需增长不平衡的现状。

五、纺织品服装出口对策分析

1. 对纺织服装业产品试行差额出口退税率。

针对纺织品服装企业近几年出口额增速放缓的情况, 可以看出较高退税率在一定程度不能进一步给出口产品及企业带来较高利润。而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 才是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王道。如果没有外在动力利润微薄的纺织品企业难以在此投入大量资金, 因此, 可以对出口的纺织品服装进行定档分类, 根据产品的创新性及相关附加值给予不同的退税率。当然, 这其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纺织品服装业目前已享有较高退税率, 退税率的提升没有较大空间;但可以在16%的基础上调低纺织品服装中“双高”产品的退税率, 相对提高科技含量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从而迫使企业主动研发新材料、设计新产品、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2. 组织产业集群发展, 不断开发特色产品。

产业集群主要是将在地理上集中, 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且有竞争或合作关系的其他相关机构组成的群体。

由于产业集群发展可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进而有可能低成本、高效率, 有利可图, 竞争力强, 而产业集群经济还具有的强烈的知识外溢、技术外溢的特性, 就可以使得区内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起来。纺织品服装业应尝试着围绕部分行业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 同时应在集群中引进上、下游的互补型企业, 试图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同时使集群内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上找到合适的位置, 鼓励集群内企业积极进行产业升级以及技术改造, 借助上游企业研发的特色产品, 形成特色产品链, 提升产品附加值。若在实现同类产品差额出口退税率的情况下, 在产品售价不变的情况下, 可以获得较高出口退税率, 进一步提高企业利润。

3. 不断完善产业链配套。

由于纺织品服装业环节很多、产业链很长, 以纺织为例, 由纱线制造、染整、编织至市场销售, 环环相扣, 并且需要环保要求、水电供应等相关配套设施。因此同一集群内产业链完整程度越高, 上下游企业衔接越紧密, 相关采购成本相对越低, 且产业链上各产品价格受市场波动较小, 由此可见集群经济相对较稳固。在产业链发展中, 应更注意平衡, 通过一个或若干个龙头企业的强势发展带动上下游企业的需求, 进而使整个产业链发展更具优势。

完善产业链也不能仅限于在本地区进行生产上的配套, 还需不断丰富配套措施。如福建石狮是著名的服装生产基地, 每年需要大量的服装面料、辅料, 且石狮本地也有生产, 但其生产能力不能完全满足需要, 他们通过建立面料市场的办法, 完善了产业链的配套。现石狮纺织面料市场年销售额超过百亿元, 对泉州其他地区服装产业的发展也起到很好的配套作用。

4. 上下游集群间的密切合作对提升整个产业链来讲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例如可以将专门生产纺织上游产品的集群与生产服装下游产品的集群密切合作, 建立起稳固的纺织品服装产业链, 也是目前集群经济所采取的一种方式, 在我国浙江桐乡濮院、广东东莞大朗、浙江嘉兴洪合等毛衫产地与河北清河、宁夏灵武等羊绒加工产地之间的正尝试该合作方式。2012年11月19日, 在福建石狮举行的由中国服装协会与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组织的“中国服装产业链优势企业对接系列活动”为服装企业与面辅料企业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建立了对接机制, 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 增强服装企业与面料企业在市场中的快速反应能力, 从而推动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 打造共赢局面, 在发展特色行业特色产品时, 也加强了产业链的完善。

摘要:我国的纺织品服装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已逐渐由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我国出口退税对纺织品服装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但经过数次调整的出口退税政策对企业带来不同的效果。我国应对纺织服装业产品试行差额出口退税率, 迫使企业主动研发新材料、设计新产品、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组织产业集群发展, 不断开发特色产品。同时, 组织上下游集群间密切合作, 不断完善产业链配套。

关键词:纺织品服装行业,出口退税,政策

纺织品出口行业 篇2

宁波纺织品出口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纺织品是宁波的优势出口产品,近年来出口依然逐步递增。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在分析宁波纺织品出口的现状基础上,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如调整产品结构,推进产业升级,提高企业自身产品质量等。

[关键词]宁波纺织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对策分析

一、宁波纺织品出口的现状

(一)纺织品是宁波的优势出口产品

宁波是著名的港城,对外贸易历史悠久。港城的先天优势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使得宁波外向型经济的活力大大解放,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纺织品是宁波的优势出口产品,对宁波的经济增长、就业、社会稳定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纺织品出口是宁波的传统支柱产业,更是中国的重要传统产业。2004年,宁波纺织品出口41.13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量的24.16%,占全国出口总量的4.32%。2005年1-5月,出口18.02亿美元,占全国纺织出口总量的4.55%。目前,宁波市纺织品直接出口企业有1354家,其中934家为生产性企业,420家为流通性外贸企业,涉及就业人口达80万。2004年出口1亿美元以上的有5家,出口5000万美元以上的有13家,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89家。

(二)宁波的纺织品出口增长较快

宁波纺织品出口的主要商品是织物制服装、棉织物、棉纱线、合成纤维制毯子及旅行毯。出口的国家、地区主要是日本、欧盟、美国、香港。2000年以来,宁波的纺织品出口数量连年增加,金额不断扩大,但在宁波出口产品总金额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是宁波近年来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的结果,也是国际纺织品贸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结果。

二、目前宁波纺织品出口面临的问题

(一)纺织企业粗放式经营,创新设计能力不足

许多企业自身存在着不足,尤其是中小企业还停留在利用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成本扩大规模,搞粗放式经营,对技术革新、品牌创立、营销模式、新市场开发等领域无暇顾及,投入很少,企业在竞争中主要依靠价格取胜,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逐渐处于被动。行业的主要产品结构也还不能完全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创新设计能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

1盲目性,存在重复建设、低水平扩张现象。

此外,国内纺织品市场低档产品严重过剩,高档产品不足,品牌竞争力差,缺乏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名牌产品。大部分纺织企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其技术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很多企业的技术和环保要求没有和国际标准接轨,生产的产品不符合出口国的要求,无法出口,遭遇退货甚至不得不接受处罚。纺织企业在竞争中主要依靠价格取胜。行业内缺乏具有国际市场经营能力和熟悉国情和国外地方风格的高级职业经理人才和设计大师。有这样一个例子,2004年,象山一家企业欲向德国出口一批女士尼龙裤,由于裤子由5种颜色拼成,其中红色染料中偶氮成分超标,3000条裤子因检测不合格而无法出口。

(二)纺织企业之间无序竞争突出

纺织品被动配额取消后,无序竞争将会加剧长期以来,以同质化的中低档产品为基础、以价格战为主要手段的无序竞争比较突出。2003年~2004年,我国出口纺织企业就从3万家猛增到近4万家,绝大多数企业同时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以短期扩大规模。在产品市场面临饱和时,这些原本就以“量大价低”制胜的纺企,往往采取极具自杀性的“价格战”,打乱了正常的经营秩序,危及到国际市场的保有。纺织品被动配额取消后,更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将大量涌出,无序竞争问题可能进一步暴露。

(三)面临国际市场众多贸易壁垒

欧盟、美国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最主要的两个市场,但是这两个地区也是贸易保护主

义最盛行最严重的地区。纺织品产业也是他们的传统产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有大量的从业人口。在大量价廉物美的中国纺织品的冲击下,欧美本国同类产品缺乏竞争优势,导致失业人口增加。欧美等发达国家以此为由,要求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以保护他们的“夕阳产业”。而这些利益受到威胁或者损害的纺织品行业的企业,组成行业协会,对国会和政府进行游说,要求政府采取措施对来自中国的纺织品的进口设置重重障碍,以技术性贸易壁垒、劳工标准、反倾销等贸易武器试图尽量缩减来自中国的纺织品,其中使用最多的就是环保标准和反倾销。在奥地利1990年率先制定了环保纺织品标准后,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相继出台了相关的环保法规和纺织品环保标准,对进口纺织品实施安全、卫生检测。美国、欧盟还提出了非环保染料的限制,对纺织品中偶氯染料、甲醛、五氯本酚、杀虫剂、有机氧化物等的含量都实施了严格限制。

一些非政府环保组织也发布了纺织品的环境标志,如德国的Eco-Tex、MST、MUT、Clean Fashion和 Tex-Proof,丹麦的 Milieukuer、瑞士的Swan等。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

实行环境标志认可制度。发达国家关于生态纺织品的绿色标签还有很多,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挪威、瑞典、法国、芬兰、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环境标志制度,并趋向协调一致,相互承认,这样做就对纺织品的进口设置了很高的技术壁垒,使发展中国家服装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步履维艰。除了国内纺织品行业的保护主义诉求对政府决策施加了很大压力之外,这些发达国家的市场容量有限,消费增长空间不大,也不可能让中国纺织品出口无限增长。

此外,在2004年3月11日,科特迪瓦、马达加斯加、塞内加尔、莱索托、博茨瓦纳、肯尼亚、毛里求斯、南非、比利时、奥地利等国家的纺织品贸易协会一致表示要加入墨西哥、土耳其、美国等国纺织业协会要求对中国纺织品延长配额的联盟,呼吁实现全球纺织品的公平贸易,希望更多国家加入到抵制中国统治世界纺织品贸易的行列中来。这些来自发展中国家同行的压力对中国的纺织品出口无疑是一个更大的障碍。

三、宁波纺织品出口的发展对策

(一)调整产品结构,推进产业升级

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浙江纺织企业要做好长远打算,要着眼于国内纺织出口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要求有能力的企业把重心向高端产品转移,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形成一批市场份额大、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实现出口增长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的转变,提高国际竞争力。把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鼓励大中型纺织企业创立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提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努力开发专利产品、原创技术和知名品牌,发挥行业示范带头作用。树立品牌战略,扩大品牌出口;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国际市场资源提高获利空间,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要面对以反倾销为主要形式的贸易争端,要及时跟踪国外纺织贸易政策变化,密切关注国外对我国纺织服装进行反倾销调查的信息,制定相应对策,组织国内企业积极应诉。要求企业注意调整生产和出口政策,避免遭受反倾销或受到“特保措施”惩罚。

(二)政府或纺织协会积极协调,摆脱企业低价竞争的产业模式

政府或相关协会要积极组织国内企业与国外进行随时沟通,通过沟通解决双方存在的问题,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技术改造以及产业升级等措施,鼓励中国企业逐步脱离依靠低价竞争的产业模式。此外,应加强宏观管理和监控,为企业出口营造良好的出口环境。例如检验检疫局作为主管出口纺织品质量的主管部门,要从

检验模式、监督要求,提升出口生产企业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和产品档次,由低档次向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转移,研究和推广环保型和多功能型的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更应该依靠中国政府明智的抉择,积极参与纺织品贸易谈判,维护国内企业的利益,对外争取更多的权益,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同时,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会展、洽谈,为企业出口创造更多的多元化开拓市场的机会。在这方面,宁波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作了较大的努力。每年,政府都引导和组织企业赴境外参加近百个国际展销会。宁波举办一年一度的国际“服装节”、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和中国国际日用品消费博览会为推动宁波的纺织品出口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2005年的浙江“开放论坛”还专门设立“中国纺织品出口发展论坛”,则是直接为企业出谋划策,提供智力支持。

同时,加强行业自律,采取稳健的出口策略各级纺织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组织作用,增强行业组织在政策推介、信息收集、风险预警、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在同类企业和同类产品在同一国际市场竞争时,行会可以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帮助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价格,营销和竞争方法,避免一些企业不顾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竞相降价、相互拆台、商业欺诈等“自相残杀”、“自毁市场”,维护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公平秩序。有能力的企业应调整营销战略,建立自身的销售网络,尽量在国外多开品牌专卖店,建立中国品牌的营销网络。我国中小企业要大力开展互联网营销,有条件的企业可向国外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另外,纺织行业将进入微利时代,微利时代纺织服装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精细化管理,实行精细化管理要求我国纺织服装业逐渐将企业管理从经验管理提升到科学管理,引进国内外现代化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三)建立纺织品对外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并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调查和贸易壁垒

随着纺织品配额的取消,以反倾销为主要形式的贸易争端必将加剧。因此,浙江纺织行业要进一步做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监测预警和应对工作。对于市场已经饱和,可能面临反倾销的地方,企业应当建立主动限制机制,降低对主销市场出口的增长速度,达到一定的比例即暂停。认真执行国家关于纺织品贸易的政策和制度,规范企业出口行为,及时发现和制止不正当竞争。合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行业正当权利,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支持企业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调查和贸易壁垒,维护产业安全。

(四)加快纺织企业的技术改造速度,为生产绿色纺织品创造条件

我国纺织业的高新技术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为加快我国纺织

工业高新技术发展,生产更多的高科技产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我们必须加快纺织企业的技术改造速度,更新改造那些竞争力不强、产品档次低、消耗高、污染大、质量差的落后加工设备。可采用国产的新型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亦可引进一些国际先进设备,以加快企业技术进步;要进一步加快新型纺织技术和装备的研制、开发,抓好对国外新型气流纺纱、新型织机以及印染和后加工整理等关键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工作,加快纺机产品的更新速度,为纺织企业设备更新改造创造条件;要进一步抓好纺织最终产品的开发工作,特别注重解决纺织印染和后加工整理技术落后、档次不高、化学残留物多等问题,使纺织最终产品的质量、品种、档次能够进入更高的层次,提高最终产品的附加值。高新技术对未来纺织工业发展影响深远,也是未来纺织工业国际竞争的又一新领域。要跟踪研究和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效率高、节能降耗显著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提高纺织产品和纺机产品的柔性生产能力,发展各种绿色新型材料和绿色纺织品,从而使我国纺织工业在国际绿色壁垒中处于有利地位。

同时,因注意到,世界“绿色消费”的潮流是纺织产品升级换代的契机,那些掌握了环保型纺织材料和染料及化学助剂的国家和企业,无疑会受到时尚消费者的青睐。我国政府应该设立专项国家研发基金,鼓励企业结合自己的研发费用在纺织纤维方面去积极研发环保型纺织材料,如彩色棉纤维、特色纤维素纤维、玉米纤维、牛奶纤维、大豆蛋白质纤维等;在纺织染料及化学助剂方面积极开发生物可降解的染料及添加剂,实现少污染或无污染。一旦我国在这两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将使处在纺织生产链下游的服装生产企业的绿色产品生产能力的提高获得极大的支持,从而最终促使我国服装出口的竞争能力的大幅度的提高。

总的说来,几年来,宁波的纺织品出口贸易稳中有升,发展势头良好。今后,宁波纺织品出口贸易应该继续发挥后发优势,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形成一批市场份额大、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实现出口增长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的转变,提高国际竞争力,为宁波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候书森:《中国加入WTO全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三版

[2]邹东涛等:《“入世”机遇与挑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3]黄檀:宁波纺织品出口开辟亚非拉俄新市场,国际商报,2006年10月28日

[4]张乐才: 中国和欧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联系,中国出口论坛

2007-01-20

纺织品服装出口回暖 篇3

纺织品服装在全国外贸中所占比重较上年略有回升,贸易额占比7.5%,其中出口占12.9%,进口占1.4%。纺织品服装进口和出口增长幅度超过全国货物贸易的增幅,对全国货物贸易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18%。

出口回暖,第二季度进入增长期

201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内外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再次遭遇“寒流”,全年出口仅增长2.8%,成为10年中出口增长最缓慢的一年。

进入2013年,纺织品服装出口依然要面对2012年延续的不利局面:劳动力成本上升、内外棉价差高企、人民币汇率连创新高、订单转移等。但困难中机遇同时并存:主要经济体经济缓慢复苏使外需小幅回升、国内稳定外贸增长政策措施成效持续显现,以及出口企业努力转型,使2013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顶住了压力,逐步企稳并保持较快增长。

从全年各月的走势看,出口从第二季度开始步入平稳较快的增长阶段,第二、第三、第四季度的平均增幅分别为9.2%、11.8%和9.9%。全年共有10个月的单月出口额超过200亿美元。

2013年,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基本实现同速增长,出口额分别为1069.8亿美元和1770.9亿美元,分别增长11.7%和11.3%。

与2011~2012年相比,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呈现逐步恢复势头,整体表现良好。从出口数量指数看,纺织品出口数量指数为106.8,服装为107.3;从出口价格指数看,纺织品出口价格指数为104.6,服装为103.7。这说明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增长是由数量和价格共同带动的。

贸易方式更优化,民企地位提升

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所占比重进一步提升。2013年,一般贸易出口2140.6亿美元,占总出口的75.4%,进口125亿美元,占总进口的46.3%,有超越加工贸易之势。出口和进口占比较2012年分别提升0.4个百分点和4.9个百分点。而同期加工贸易出口、进口占比则分别回落至14.7%和46.5%。

一般贸易出口增长12%,进口增长23.4%;加工贸易受来料加工下降拖累,出口仅增长2.5%,进口下降2%。这显示我国加工贸易逐步实现从委托来料加工向自营进料加工为主的方式转变,出口贸易方式结构进一步优化。

民营企业地位继续提升,三资企业增势最缓。2013年,民营企业贸易额已达到1841亿美元,其中出口1773.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2.4%,首度超过60%;进口67.6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25.1%。出口和进口占比较2012年分别提升3.3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

同时,民营企业出口增长17.7%,进口增长17.6%,增幅均超过平均值;国有及国有参股企业出口增长3.3%,进口增长23.8%;三资企业出口仅增长1.6%,进口增长5.3%,均低于民企和国企。

民营企业活力显现的另一个方面表现在进出口企业家数保持增长。2013年,民营出口企业增加1500余家,进口企业增加500余家,而同期国企和三资企业进出口家数全部下降。

出口东盟强劲,日本份额下降

随着欧洲经济逐步复苏、美国经济温和回暖,我国对这两大市场的出口有了明显起色,出口额呈现平稳回升的态势;东盟已超越日本成为我国第三大市场,对东盟的出口依旧表现强劲,增长最为迅速;日本市场依然不振,成为唯一出现下降的传统市场。

与前两年相比,2013年欧美市场订单转移的步伐略为放缓,我国产品在欧美市场所占份额没有出现明显回落,但日本市场情况不乐观。

出口欧盟恢复性增长

随着外贸持续回暖、商业信心回升、债务受援国退出援助计划,2013年欧洲经济向好迹象明显,我国对欧盟纺织品服装出口516.6亿美元,实现9.3%的较快增长,尤其下半年增长势头明显,但出口额仍未恢复到2011年的水平。其中,纺织品和服装分别出口117.2亿美元和399.4亿美元,增幅分别为7.3%和9.8%。纺织品中纱线、面料和制成品均实现增长,服装中针、梭织服装合计出口71.6亿件(套),增长9.1%,出口平均单价提升1%。

据欧盟海关统计,截至2013年11月,欧盟纺织品服装自中国进口所占份额为38.6%,较上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同期东盟在欧盟市场份额也没有明显增长,仅扩大了0.2个百分点。

美国进口需求回暖

2013年前三季度,美国经济走出节节攀升的态势,第三季度经济增速大幅上调至4.1%,已经连续10个季度实现增长。在外需回暖带动下,2013年我国对美纺织品服装出口416.2亿美元,增长7%,其中下半年增势更为平稳,各月均保持增长。

对美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分别达到106.5亿美元和309.7亿美元,分别增长7.7%和6.7%,纺织品增速超过服装,其中主要是由面料和制成品带动。服装中针、梭织服装合计出口59.7亿件(套),增长5.8%,出口平均单价提升1.6%。

根据美国海关统计,2013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在美国市场上所占份额为38.8%,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仅略降0.2个百分点。东盟在美市场份额为18.9%,比上年同期扩大0.4个百分点。

对东盟出口高速增长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以来,双边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0~2013年的四年间,双边纺织品服装贸易额从160亿美元跃升至近375亿美元,年均增长33%。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纺织品服装贸易的一大特点是服装商品表现活跃,进口和出口均实现快速增长。2012年和2013年,中方服装出口分别增长91.1%和30.5%,进口分别增长30.9%和43%,增幅超过了传统的贸易商品纱线及面料。服装中针、梭织服装合计出口量增长33%,出口单价基本持平。对东盟纱线、面料合计出口增长26.1%。

日本成唯一下降的传统市场

受日本经济不振、订单转移、人民币对日元大幅升值及中日双边关系进一步恶化等因素影响,2013年我国对日本纺织品服装出口始终处于低迷状态。

订单转移现象在日本市场表现得最为明显。根据日本海关统计,2013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在日本市场所占份额已降至71.1%,比2012年回落2个百分点,而同期东盟占比则升至15.6%,中国失去的市场份额正在被东盟抢占。

人民币对日元一年中连续“破7”“破6”,中间价全年累计对日元升值幅度达到24%,极大地影响了对日出口。纺织品服装全年累计出口额269.7亿美元,下降1%,日本成为我国出口传统市场中唯一出现下降的市场。其中,纺织品出口下降2.1%,服装出口下降0.7%。主要出口产品针织服装和梭织服装出口量保持2.2%的增长,出口平均单价下跌2.7%。

纺织品出口行业 篇4

一、绍兴纺织行业的现状

纺织业是绍兴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绍兴纺织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绍兴已成为全国纺织工业发展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地区之一,形成了极具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生了较强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裂变效应。绍兴纺织行业的产业链条比较完整,从化纤原料、纺织机械到纺织加工、印染和后整理,再到服装服饰加工等,与纺织相关的八大行业都比较发达。

二、绍兴纺织品行业发展的优势特点

(一)拥有良好的技术创新体系。

目前绍兴纺织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包括2家为众多企业服务的研发机构———绍兴县纺织科技创业中心和袍江工业区的纺织孵化中心,42家为本企业服务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余家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的产、学、研企业,他们正在为积极推进整个纺织产业进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近三年来,绍兴纺织行业的新产品开发速度大大加快,新产品产值以年均32.3%的速度递增;新产品产值比重不断提高,已有不少企业获得了国家授权专利。

(二)产业集群效应显著。

由于纺织工业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对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产生了积极效果,绍兴的纺织行业正在形成向大企业集聚、向区域块状进一步集聚的格局,产业集群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目前绍兴地区已形成14个纺织集群,其中6个块状完成销售收入都在100亿元以上,每年完成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另有5个块状完成销售收入在30亿—50亿元之间,二者较以前集聚度有较大提高。

(三)贸易市场不断扩大。

我国加入WTO以后,出口市场成为绍兴纺织产业不断发展的主要拉动力,在2000—2005年纺织品服装出口以年均41.2%的速度递增,大大快于同期产值增长速度,纺织出口对纺织产值增长贡献率为26.4%。目前绍兴已有近1600家有自营出口的纺织企业,其中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110家;有近70家生产企业在国外设立了营销窗口,部分企业在国外设立多个营销窗口。从出口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居主导地位,比重达88%,显示出绍兴纺织行业产业链自我配套能力在不断增强。

三、绍兴纺织品行业存在的问题

绍兴纺织工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受资源、能源及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这既有纺织业长期积累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又有受纺织行业宏观环境影响、企业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不强、先进管理手段缺乏等因素所形成的原因,这些问题日益制约着绍兴纺织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纺织产品档次不高,结构不够优化。

绍兴的纺织工业经济虽已形成了一些产业集群,但产品档次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由于常规丝生产的化纤产品目前仍有着一定的市场容量,因此大部分织造企业所生产的化纤面料基本以常规丝生产的普通面料为主,麻、毛、丝、绒等纺织品比重较小;同样,印染业也承接了织造业的发展模式,也是以普通涤纶和涤棉产品印染为主,麻、毛、丝、绒的印染能力不足、水平不高。此外,由于企业发展集中在同一个档次、相同市场领域竞争,导致相互间压价竞争,最终出现“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的情况。

(二)纺织业缺乏自主品牌,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不足。

品牌、设计等上游环节往往是高附加值环节。绍兴的纺织企业争创名牌意识较强,但运作水平不高,普遍缺乏现代化的品牌营销手段,没有真正挖掘品牌产品所应有的内在价值,具有一定知名度品牌的企业较少。纺织产品的开发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企业更注重生产性投入,在后劲培育和新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上不够,绍兴中等规模以上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0.7%,远远落后于先进发达地区3%—5%的投入比重。绍兴的纺织企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很少,绝大部分企业技术开发停留在“引、仿、跟”上,没有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影响了绍兴纺织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产能过剩现象日益显现。

一些纺织企业片面追求规模、产值的高增长,盲目铺摊子,低水平上项目,“同质化”生产、“同构性”发展普遍存在,而人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滞后,使产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失衡。纺织产品需求更新加快,但各个环节的产品研发没有及时跟进,加上在整个纺织产业链中各企业相互间缺乏有机的协作,致使绍兴现有纺织产业链各环节的生产能力明显过剩。又由于低水平、粗加工能力快速增长,加剧了纺织品市场的无序竞争,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企业经营风险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出口退税上调带来的影响及预测

2009年2月1日,我国将纺织行业的出口退税率由14%上调至15%,根据相关研究,出口退税率上调l%,会引起绍兴纺织行业出口贸易额指数增长约1.26%。加之由于出口退税率的提高,直接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如果单纯考虑出口退税率上调的影响,通过计算,可以预测绍兴纺织行业的营业利润率应在3.57%左右。

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首先,由于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向实体经济蔓延,美欧日三大经济体陷入衰退的边缘,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也在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下行已成定局,世界银行、IMF等组织根据各国持续恶化的经济指标不断下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IMF对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最新预测为2.2%,世界银行的预测为1%。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将持续,纺织行业在这样的背景下,需求也正在逐渐缩减。

其次,原材料价格上涨。近年来,绍兴进口主要化纤原料如PTA、MEG等数量不断上升,价格也不断上涨;同时受美国取消棉花出口补贴的影响,美国棉农出口意愿降低,从而造成国际棉花供给紧张,棉花价格上扬。纺织服装行业原材料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强,进口价格不断上升,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最后,劳动力成本增加。绍兴的纺织品在过去大多凭借使用外来廉价劳动力来降低成本,随着2008年开始实施的新《劳动法》,过去不合理的用工模式逐步得到调整,这其中的代价就是使得纺织工业的劳动力成本增加,使得中国在廉价劳动力方面失去竞争优势。据统计,2008年纺织用工成本增加幅度在20%—30%之间。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在商品出口结构没有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营业利润率必然会较理论上得出的数据有大幅度下降,这种利润率水平已经基本迫近行业的生存线,因此,国家应及时进一步上调出口退税率,帮助纺织企业度过危机。

五、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应对策略

企业不能把出口退税当作唯一的救命稻草,因为尽管退税调整短期内会改变利润水平,但是中长期来看,利润水平更多地取决于纺织服装行业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和行业的自身特点。绍兴的纺织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当地政府也应该积极帮助企业拓宽市场,引导企业优化产业结构,积极为纺织企业出谋划策。

(一)加强品牌建设,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

作为纺织大市,绍兴的纺织产品一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局面。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在近些年不断地出现在绍兴市场,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却鲜有绍兴生产的名牌纺织产品的身影。再加上绍兴正在逐渐失去劳动力和原材料方面的成本优势,在纺织品一体化的时代,国际纺织服装市场已不缺产品,品牌产品和名牌产品将成为竞争的法宝。为此,绍兴的纺织行业应采用国际化的品牌营销手段,加大产品设计、营销运作力度,进一步提高产品知名度。通过区域品牌的创立,提高绍兴纺织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

(二)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

绍兴纺织企业一方面应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设计人才,争取尽快在纺织工业信息化建设、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纺织装备自主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纺织行业的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另一方面要合理引进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企业可以通过从国外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产业,不断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同时将高科技注入纺织品等传统产业,增强纺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采用高新技术进行嫁接,以提高现有纺织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高速化与稳定性,使出口纺织产品质量保证有更为可靠的基础。只有加大研发能力,把自己产品的特色打出来,才能在市场上占有稳固的一席之地。

(三)积极拓宽市场,增加纺织品销路。

绍兴纺织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开拓国际新兴市场营销份额,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从出口市场结构看,目前绍兴的纺织企业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市场,容易导致同一出口市场的过度竞争。现阶段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欧美市场纺织服装订单明显萎缩,企业应适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的市场。绍兴纺织企业可以把对口产品销往拉丁美洲、非洲、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以此来扩大销路。此外纺织企业要尽快开发能够适应国内需求的内销产品,从而减少企业因出口退税率调整而造成的影响。

(四)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加快产业集聚推进。

政府要帮助绍兴现有的纺织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战略经营,鼓励实施资本经营和人才经营,促进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成长型优势企业的培育,进一步营造争优创先的发展氛围,力争使其成为绍兴纺织企业的中坚力量。政府还要加强块状经济集群推进,注重产业间的分工向产业内的分工拓展,制成品贸易向专业性加工和服务贸易扩展,大力鼓励技术、贸易龙头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提升块状区域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张芝萍.出口退税调整对纺织业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北方经济, 2007, (03) .

[2]高芳敏.出口退税率下调对纺织业的影响[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04, (01) .

纺织品出口行业 篇5

服装纺织品一直是中国对俄出口的主要商品。据中方统计,2001年中国向俄出口了约 13.5亿美元的服装,占当年中国对俄出口总额的27%。另据分析家预测,今后几年内,俄从中国进口的服装量将年增30%左右。目前,俄中高档服装消费阶层约占其整个消费群体的 20%。随着俄经济持续好转,中高档消费阶层的数量还会不断扩大,而产品供给主要依赖从欧美和韩日进口,且供应量明显不足。因此,中国质优价廉的品牌服装出口前景十分看好。

稿件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大黑河岛位于黑龙江主航道中方一侧,中俄边境线上两个最大对应城市--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之间,距黑河市区江岸70米,距布市江岸750米,面积0.87平方公里。岛上地势开阔,工程地质条件良好,风光秀丽,环境幽雅。

1991年3月,黑河率先在大黑河岛开通了中国和原苏联边境线上第一个边民互市贸易市场。1997年,黑龙江省政府正式批准辟建大黑河岛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区;同年11月,中俄两国领导人会谈,决定在中国黑河-俄罗斯阿穆尔州兴办国家级边民互市贸易区。1999年4月,中俄两国外交部就进一步简化俄联邦公民进入中方互市贸易区手续签署了换文,决定自1999年7月正是实行免签入境,为中俄边民互市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并注入了新的活力。

1998年初,黑河市委、市政府站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高度。紧紧抓住中俄两国全力推进“面向21世纪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历史机遇,决定加大大黑河岛的综合开发力度,兴建大黑河岛国际商贸城,将国贸城建成沿边地区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功能最全的中俄商品配货中心、中俄边贸民贸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信息服务中心。

经过决策者的精心策划指挥和建设者的辛勤劳动,仅仅用了9个月,270 多个日夜,占地30798平方米的国贸城一期工程正式落成了。1999年8月18日,国贸城隆重开业庆典,吸引大批中外客商前往,签定各类经济、贸易合作项目55项,总金额13.8亿元人民币。

目前,国贸城内红红火火,热闹非凡。幽雅的环境、优惠的政策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业户在此长年经营,形成了服装、鞋帽、玩具、日用百货、五金家电、装饰材料等对俄商品批发配送中心,并有数家俄罗斯企业和公民在国贸城设立了俄罗斯商品专卖店和专柜。“境内关外、封闭管理”的模式,使国贸城成为中俄商贾云集之地。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大黑河岛国际商贸城的顺利兴建和成功运营,雄辩地证明了市委、市政府确立“一岛开发、两岸受益,完善功能、服务全国”宗旨的正确性和构筑中俄国际经贸旅游大通道龙头工程的可行性。

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位于黑河市区东部,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92年5月20日成立的。国务院核定合作区近期开发面积为7.63平方公里,东以二环路为界,西至环城路,南以站前大街为界,北至王肃街,整个区域规划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第三产业区和生活服务区四个功能区。

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经过十年的开发建设,3.4平方公里区域已具备了道路、供水、供热、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条件。从建区伊始的20万元起步,发展到现在近4亿元资产规模,其中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的工业标准厂房可为投资者提供办厂条件,经国家海关总署批准占地10万平方米的保税仓库可提供保税仓储加工业务;利用俄罗斯廉价电力为能源的“合作区新兴基础原材料加工区”正在筹建中;以大豆磷脂深加工为代表的高科技生产型企业运转正常;合作区龙珠铜业有限公司,已形成年产铜精粉500吨的生产能力;双兴木制品有限公司已形成年产实木地板50万平方米生产能力;黑河建筑工程材料有限公司资产已达200万元。目前合作区一批生产经营型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出口加工基地建设已见雏形。对外贸易领域不断拓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营销网络。服务功能齐备,区内有四星级商贸大厦和星级宾馆易达酒店,有多所重点中、小学校有税务、工商、公安、电业、海关、气象、电信等中省市部门落户合作区。1997年12月16日,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黑龙江省边境经济合作区管理条例》,使合作区的各项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在合作区的发展壮大过程中,离不开全区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国家领导杨尚昆、乔石、胡锦涛、宋平、李岚清、田纪云、陈慕华、吴仪和省领导孙维本、田凤山、宋法棠等先后亲自到合作区视察指导工作。这一切都化作无穷的鼓舞和不竭的动力,推动着合作区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规模,为城区重心东移奠定了良好基础。十年来共投入建设资金2.3亿元,通江路两侧1.7平方公里范围达到“六通一平”,周围地区3.4平方公里达到“三通一平”,建成7条市政道路,筑混凝土及沥青路面达12000米,完成18.5公里给排水管网和2万吨水源地建设,敷设污水管线18443米,安装截流方渠1235米,建污水泵站两座,建固定式锅炉房1座,移动式锅炉房4座,供热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架设输电线路3.9公里,征用集体土地140万平方米,审批建设项目近200项,实现投资10亿元,竣工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其中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商贸大厦、建设银行营业楼、工商银行营业楼等高层建筑矗立在合作区内。

发挥政策优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合作区充分利用国家、省、市赋予的优惠政策,坚持软硬环境一齐抓,全力营造招商引资宽松环境。十年来,利用外资项目实施17项,引入资金2690万美元,其中:外资到位资金1000万美元,引进国内合资合作项目38个,到位资金19000万元。

实施旅贸牵动,促进了合作区经济发展。合作区紧紧抓住对俄经贸和扩大开放的契机,以旅贸牵动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努力发展贸易和旅游事业。依托地缘、资源优势,以龙飞(集团)公司为“龙头”,大力开拓俄罗斯市场。利用龙飞公司大贸权,积极开展各项代理业务,拓展经贸渠道和发展空间,利用大黑河岛互市贸易区为中外贸易企业提供理想的操作平台,使贸易成为合作区的主要产业。累计实现贸易额62880万美元,旅游收入5000万元。

创建了自己的财政,为合作区发展奠定了基础。十年来,合作区克服多种不利因素,狠抓财源建设,努力拓宽财源渠道,加大税收征管力度,连续十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累计实现财政收入11238万元,上解财力1993万元。

干部队伍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十年创业,使合作区人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历程。面对合作区开发事业,合作区人以此为己任,以此为自豪,在解放思想中开拓,在求实创新中拼搏,在勇于进取中奋进,使合作区人锻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干部素质明显提高。合作区成立以来共吸纳大学毕业生140名;抽调原黑河地委行署、黑河市各部门骨干23名;为各部门输送各类人才52名;走上科、处级领导岗位33名。现在合作区机关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工作人员75%。

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显著,形成了合作区精神。在开发建设中,我们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来抓,使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十年来,我们以各种寓教于乐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学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塑合作区人形象,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了凝聚力、向心力,广泛开展了“创先争做出”活动,涌现出80多名爱岗敬业、乐于为合作区开发建设事业奉献的先进典型,并形成了“团结、拼搏、廉洁、高效”的合作区精神,激励、鼓舞了合作区人不断开拓进取。合作区机关在1998年荣获了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继往开来,任重道远,前程似锦。合作区干部职工在合作区党委和管委会的领导下,团结拼搏,锐意进取,正在积极推进新兴基础原材料加工区、大豆磷脂产品深加工、木材深加工项目建设。合作区党委、管委会将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落实实业立区、实业兴区、实业富区的发展战略,走旅贸牵动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按照赵学礼市长“加快引联和开发建设步伐,充分发挥牵动和示范作用,促进全市对外开放的战略升级”的指示,全力抓好出口加工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对外贸易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财源建设,深化企业改革,加强文明单位的创建和法制建设。到2005年,合作区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亿元;对外贸易实现进出口额2000万美元;财政收入达到2000万元。

新的形势迎来新的机遇,新的任务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坚信,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昂扬斗志,奋发图强,用我们合作区人的智慧和力量去创造合作区更加美好的明天,使合作区在黑河对外开放中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黑河已发展成为重要的中俄国际经贸合作大通道。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国内29个省市区的3000多家企业及其产品,通过黑河挺进了俄罗斯市场,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36个州区的2000多家企业及其产品,也经由黑河走向了中国,美国、日本、瑞典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家企业,也相继落户黑河,与黑河联手开拓俄罗斯市场,形成了以黑河为枢纽,以合资合作、劳务合作、科技合作、联合开发、工程承包、三来一补、三去一补等为主要类型的对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网络,现汇贸易和易货贸易、边境贸易和边民互市贸易、一般贸易和转口贸易、商品贸易和技术贸易、旅游贸易等多种贸易形式并存的国际贸易格局。

黑河为有效规避对俄贸易风险,在俄布拉戈维申斯克,建成了由4000余名以黑河人为主体的中国公民经营的“中国商品市场”。他们把从大黑河岛国际商贸城批发的商品,运往布拉戈维申斯克,不但有效地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还源源不断地运往白山市、赖奇欣斯克市、萨哈林州、雅库特共和国等俄罗斯远东的其他地区,形成了零售、批发、运输“一条龙”的经营体系,成为中国商品在俄远东地区的重要集散地。

在俄西伯利亚地区的120万人口的大城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投资5240万元兴建了1.1万平方米的“中国商业城”,于2001年3月投入运营,年交易额近1亿美元,这是中国在该地区建立的第一个中国轻工业品大市场,也是俄乌拉尔山以东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档次最高的中国商品批发集散中心。在布拉戈维申斯克投资8000万元,分两期建设4.2万平方米的贸易中心,7000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3.5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于十六大召开前夕竣工。在雅库茨克市投资400万元建设了轻工产品商业城,今年年底前将投入运营。还将投资1.1亿元,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建设9.53万平方米的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批发市

场,面向俄远东地区批发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中国商业城的建立,标志着以中国内地为依托,以大黑河岛国贸城为基地,以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中国商业城为主要辐射点的“中国内地-黑河-俄罗斯”三点一线的对俄跨国商品自销、直销体系正式形成。

中国企业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注册须知

一、来俄前需在国内办理的文件:

1、企业向所在省(直辖市)外经贸厅(局)提出在境外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的书面申请,同时按规定要求报送有关文件。

2、由外经贸厅(局)向中国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事馆商室提出书面征求意函,随函附上: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项目建议书;开办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商室在7个工作日内复函。

3、外经贸厅(局)按规定要求向外经贸部报送在境外开办企业文件。

4、将该企业营业执照、银行资信证明和委托书译成俄文在公证处公证,然后分别由外交部领事司(或所在省外办)、俄罗斯驻华使(领)馆进行认证。

二、来俄后需办理的文件:以哈巴边区为例,向哈巴外经局提出注册申请,文件包括:

1、给哈巴边区政府行政长官注册企业申请书,申请书需加盖公章和签字;

2、企业章程;

3、已汇入临时帐户50%法定资本的银行证明;

4、可行性研究报告;

5、公司法律地址;

6、如该企业从事石油、通讯等领域活动,需出具俄政府有关部门的批件。

【中国企业在远东地区进行林业采伐,向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事馆经商室征求意见时需报的文件】

1、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征求哈巴领馆的意见函;

2、与俄方合作意向书(复印件,中、俄文各一份);

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馆经商室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原则上10个工作日给予复函

中国公司在远东地区注册代表处所需文件

1、公司为其代表开具的授权其办理开办代表处一切事宜的书面委托书;

2、开办代表处申请书。申请书包含以下内容:公司名称、成立日期,所在地地址,经营范围,开办代表处的目的,与俄罗斯伙伴业务往来和合作前景;

3、公司章程;

4、银行资信证明;

5、公司开办代表处的决定;

6、营业执照;

7、代表处的法律地位;

8、两名以上俄罗斯伙伴推荐信;

9、代表处法定地址。

以上前6项需译成俄文,在有关部门公证,在俄罗斯驻华使(领)馆进行认证。

【中国企业在远东地区进行林业采伐,向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事馆经商室征求意见时需报的文件】

1、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征求哈巴领馆的意见函;

2、与俄方合作意向书(复印件,中、俄文各一份);

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馆经商室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原则上10个工作日给予复函

对外贸易运输代理

中国外运黑龙江黑河公司是中国外运集团在黑河口岸的分支机构(简称黑河外运),是黑龙江沿线各口岸对外经济贸易进出口货物运输的总代理,是有国家许可证书合法的运输代理企业。

主营范围:

1.承办对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铁路、公路、航空等多式联运代理业务。

2.承办经黑河口岸、逊克口岸、嘉荫口岸江运进出口货物的交接、仓储、发运和租船、租车、铁路联运等一条龙服务业务。

3.承办黑河地方铁路、公路、江河口岸对俄罗斯、独联体等其它国家进出口货物的口岸交接、分拨、报关、报验、保险、发运等业务

4.开展对独联体、东欧各国易货贸易,一般现汇贸易。

5.接受货主的运输咨询业务。

主营路线 :

1、陆海联运

黑河口岸--哈尔滨--深圳--香港--世界各地

哈尔滨口岸--朝鲜清津港--日本

2、海运

黑河口岸--大连、营口、天津新港等主要港口--世界各地

3、江运、江海联运

黑河口岸--逊克口岸--嘉荫口岸--佳木斯--富锦--同江--哈巴罗夫斯克(俄罗斯)--日本

黑河港--布拉戈维申斯克

4、铁路

黑河站--哈尔滨站--绥芬河--纳霍德卡--日本

5、公路

可接受省内及全国各地的委托,租车发运送货到门

6、空运

今年中国纺织品出口形势依然严峻 篇6

看来,短期内中国外贸出口还将延续下行态势,2009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仍难言转机。

政策暖风难阻市场寒流

在交易会上,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此前国家政策面频吹暖风,对广大纺织企业渡过难关起到了很重要的扶持作用,但仍然还无法抑制出口下滑的趋势。

国家连续提高纺织品行业的出口退税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出口企业的产品议价能力。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王宇接受采访时表示,尽管有意见认为出口退税的利益部分归了外商,但总体看,有关措施对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保住已有的市场份额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中国纺织商会近期的调研数据显示由于欧美客商进一步压价,今年1~2月,企业订单的总量减少20%~30%,订单价格普遍减少20%以上。外界有各种消息透露,今年3月份纺织服装出口订单出现了回暖的迹象。对此,王宇表示,3月纺织服装出口似乎好一些,但这更多是一种随机的、临时的、局部的、不代表转变,4、5月依然很难说。企业分歧也很大,有的说4、5月份可能会好起来,有的说4、5月份可能会更差。

据他透露,去年中国做纺织服装出口的企业有5万多家,今年一季度,这个数字缩小到4万多家。纺织服装龙头企业之一的上市公司江苏舜天副总经理曹小建说,从本届交易会的情况看,欧美客商下单意愿普遍不强,而且小单、短单居多。

“考虑到全球纺织品市场的分布特性,中国全年纺织品服装出口要想实现增长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但也不排除圣诞节前市场转暖的可能。初步判断全年的出口额可能在正负5%之间波动,偏向于负增长。”王宇介绍说:今年纺织企业的订单不够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对200家大型纺织企业的调查显示,这些企业上半年的订单均下降了20%~30%。目前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在中国相关产业政策调整后,过去一段时间内受国内外复杂因素影响而流失的大订单会回流。

1%退税为何困住纺织服装企业

在市场继续萎缩的同时,出口产品的单价也在下降。广州纺织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的人士对记者说,公司已将报价下调约15%,可是客户还是嫌贵,许多来自欧美的客户提出减价一半的诉求,预期今年专门销往欧美市场的高质量毛衣生意很难做。

王宇说,服装纺织行业的毛利率太低了,出口退税的一半以上可以说都给了外商。由于市场萎缩,相对中高端的梭织品需求减少,而较低廉的针织品需求量在增加。在单价下降的同时,1%的退税成了众多纺织企业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他介绍说,所谓的“1%”,是指今年4月1日起再次调高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时,并没有如同一些企业此前预想的那样,从15%一步调到17%,而是调整为16%,留下了1%的小缺口。

然而,就是这1%的小缺口,却让不少纺织企业“受伤”。王宇告诉记者,这是因为不少企业根据17%的退税幅度压缩了利润空间以争取订单,结果需要自己为外商“买单”。同以往纺织品3%、服装5%的毛利相比,现在两者的毛利率已经跌到了1%。3%。

他同时指出,广大纺织服装企业还必须面对汇率变动、贸易保护主义卷土重来、产能全球转移等诸多问题。

纺织企业进入战略调整期

现在看来,危机和此前的系列政策调整一样,迫使中国纺织企业进入了战略调整期。王宇说,中国企业的机会在哪里?最大的机会是产业链完善、经验丰富带来的良好能力,别人接不了的短单、快单、低价单、难单,只有中国企业能接,这里面还是有利润的。

王宇表示,为了弥补海外市场上的损失,不少企业将目光转向了潜力较大的国内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纺织企业,已经完成了从简单的OEM到建立起自己的设计团队的变化,不少企业短期内推出的样品已经足够让外商挑花眼。

一些纺织企业迎难而上,走得更远。王宇介绍说,目前一些中国企业开始在生产营销环节中承担更多的任务,有的企业甚至将物流业承担起来,能保证产品实现从中国工厂到海外制定门面店的订单、制造、运输、补货等一条龙服务,国外客商只需要负责“卖”这一个环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针对纺织行业是夕阳产业的说法,王宇说,事实上,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产业仍然前景广阔,比如在工业用纺织品方面,中国不少企业技术就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

纺织品出口行业 篇7

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是: (1) 无锡人多地少, 第一产业可容纳的就业人数客观上有限度, 在第一产业自身劳动效率提高的前提下, 就业劳动力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下降是合理、正常的。 (2) 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一直处在调整改革过程中, 经济效益不稳定, 人员流出量大。 (3) 第三产业是最具发展魅力的产业, 发展中会不断衍生新兴行业, 特别是一些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4) 改革开放以来, 无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持续增加, 恩格尔系数逐步缩小, 非商品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例持续上升。城乡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及非商品性消费的需求增加, 促进第二产业、进而促进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5) 政府对产业政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无锡实行稳定农业、提升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

一、纺织品在无锡产业中的地位

从纺织品的原料上看, 纺织业受第一产业影响较大。历史上, 尽管无锡不种棉花, 但四乡农村几乎户户织棉布。历史上无锡的“布码头”与汉口的“船码头”、镇江的“钱码头”, 并称为长江“三码头”。明弘治年间, 无锡北门外莲蓉桥南, 已形成布列成行的布市, “坐贾收之, 拥载而贸与淮扬高宝等处, 一岁所交易不下数十百万”。明末清初, 布码头一度衰落, 至清代中叶, 无锡家庭棉织业再度兴起, 各地布商云集无锡, 从北栅口之北塘, 形成绵延数里的布市。20世纪初, 无锡诞生了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一批工商业巨子, 创出了“人钟”牌棉纱等享誉海内外、畅销全国的品牌产品。悠久的纺织服装业发展历史给了无锡“千年纺织名城”的美誉。无论规模还是档次在全国都处在较为领先的地位。

改革开放后, 由于无锡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纺织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全国纺织看江苏, 江苏纺织看无锡”, 在全国的纺织服装行业中有这样一个比例, 一整块利润中有2/3来自江苏, 而在江苏的比例中又有2/3来自无锡。作为长三角的经济重镇, 无锡位于江苏四大纺织服装工业基地“苏锡常都市经济圈”的中心, 纺织服装行业逐渐发展为无锡的支柱行业之一。相对全国纺织服装工业, 无锡有着“技术领先、管理扎实、经营灵活、创新力强、产品档次高、运行质量好”的称号。目前已经拥有了“红豆”、“阳光”、“协新”、“银湖”、“海澜”等5个中国名牌产品。2005年无锡市纺织工业总产值达一亿元, 纺织业总量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近二成, 出口创汇占全市二成以上。无锡经济在“十一五”期间对纺织品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规划:纺织业入围五大支柱产业, 写进“十一五”功能性产业培育五年行动计划。入围五大支柱产业成为政府最终的理性抉择, 无锡纺织业入围支柱产业后, 期待重造“布码头”。

二、无锡纺织业发展方向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调整和改造, 现在的无锡纺织服装产业门类较全, 技术装备先进、市场应变能力较强、产品档次较高、财政贡献较大、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在全国大中城市名列前茅。

在新的形势下, 由于无锡的纺织业是传统的优势产业, 传统纺织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一方面为了保障农民收入, 与纺织业相关的棉花、羊毛、蚕丝等价格大幅上升;另一方面,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于穿着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品质好价格高者, 势必占据一体化市场的‘高地’!”从2004年下半年起, 纺织业内就呈现了这样的新趋势:订单向品质好、价格高的企业“汇集”。所以, 国内传统纺织业向高档化、高附加值发展已经是一个必然趋势。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无锡纺织服装产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雄厚的产业基础、突出的比较优势、优越的经济区位都为无锡举办国际纺织服装交易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理优势的依托下, 以无锡为原点, 辐射苏州、常州、杭州、绍兴、上海, 缔造了长三角轻纺产业集群带, 形成了生产到流通的最完整的产业链条。无锡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在业界发挥着交流协作、商贸促进的作用。

因此, 无锡市政府“十一五”产业培育五年行动中, 对纺织服装产业做出了新的定位:把无锡建成中国新型面料和高档服装的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展示推广、批发集散、信息发布“五个中心”, 建设成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集约集群效应强的中国纺织产业基地, 实现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的提升。

三、无锡纺织业在转向中遇到的问题

全球纺织品贸易于2005年1月1日起实现一体化, 纺织品配额全部取消。美国宣布从2005年1月1日开始, 对大部分纺织品采取从量征税的方式, 而2005年2月6日, 我国商务部发布了《纺织品出口自动许可证暂行办法》, 对纺织品出口进行许可证管理。这些举动均意味着中国对纺织品出口管理正在逐步加强, 尽量防止出口出现“井喷”现象。2005年4月4日, 美国政府决定对产自中国的棉制针织衬衫及上衣、棉制裤子、棉制及人造纤维制内衣裤启动特别限制措施程序。2005年4月6日, 欧盟出台针对中国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的行动指南。沉浸于“后配额”时代增长喜悦中的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心情变得复杂起来。2005年6月10日午夜, 中国与欧盟在最后期限之前几小时, 达成了解决中国纺织品“压港事件”的协议, 一场一触即发的贸易战得以及时避免;6月17日, 中美开始了纺织品长达八轮的马拉松谈判, 直到2005年11月8日, 中美双方各自让步, 在伦敦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最终中国纺织业被美国和欧盟重新拉回到配额时代。

面对“后配额”时代到来, 无锡纺织业亟需改善的方面如下:

(1) 企业规模偏小, 产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在经济学的“微笑曲线”中, 利润的最高端为研发和营销, 最低端为加工制造, 体现在纺织产业, 最高形式的服装产品无锡仅占13%, 更多的是面料、纱、布等配套产品。

(2) 自主品牌缺乏, 尽管目前拥有“阳光”、“红豆”等5个中国名牌产品, 但多数为区域性品牌、中间品牌和中低档品牌, 品牌建设落后于产业发展。

(3) 现阶段的纺织品离绿色纺织还有一定的差距。2005年年初, 无锡市出入境检验检疫丝纺检测技术中心会同有关部门, 对锡城有关纺织品进行抽样检测, 发现“生态丝纺织品环保测试”一项有20%的企业产品在p H、偶氮燃料、有机锡、气味上不合格, 直接导致返厂“回炉”。

(4) 支柱产业需要形成产业集群, 但目前无锡在产业集群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纺织业的就业人口, 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在农村过剩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解决三农问题中, 纺织业起了很大作用。

四、无锡纺织行业为转向应做的工作

无锡纺织服装行业的过去和现在虽然在我国纺织服装界的地位突出, 成就显著, 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激烈竞争, 尤其是当前世界纺织服装生产能力总量过剩,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步伐加快, 如何使无锡纺织服装业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水平?无锡纺织业的发展方向何在?

无锡“十一五”发展规划中, 把纺织服装业列为新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十一五”无锡纺织业的发展该走怎样的道路?笔者认为无锡纺织业需要寻找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1.“十一五”的纺织应是高端纺织

鉴于无锡纺织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亟待转型升级, 实施高端战略, 走高附加值之路。重要的工作是产品创新, 因为只有新产品对消费者才能产生巨大的诱惑力。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法使无锡纺织实现创新:

(1) 上端延伸抓科技, 即在科技进步方面下工夫。需要注重产品开发、全面提高国内纺织业的竞争力。在高性能、高功能、高文化品位的纺织品服装市场中, 中国产品还有很大差距。在配额取消后的发展趋势是, 科技含量高、知识密集型产品畅销, 初级产品、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将逐步被淘汰。中国企业若开发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产品就可以在价格上胜人一筹。企业创新的内容很广, 包括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等方面。

(2) 下端延伸接时尚, 把握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 瞄准世界产业前沿, 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 开发出具有独特创意的产品, 新品对消费者的诱惑力是巨大的。这就需要无锡的企业积极行动起来, 不断加大对创新的投入与支持, 加强开发能力, 在国际高端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2.“十一五”的纺织应该是品牌纺织

无锡是纺织大市, 但在国际市场上能叫得响、立得住的知名品牌还不够多。无锡纺织品要做大做强, 必须走品牌发展之路, 通过科技树牌、品质立牌、服务争牌、诚心创牌、文化铸牌, 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 从“无锡制造”走向“无锡创造”, 在国际市场真正获得话语权, 创建发展自主品牌。

因此在配额取消后, 国内纺织服装企业要想在“后配额”时代真正获益的对策如下:

(1) 打造品牌就要注意对品牌内涵的提升, 品牌内涵包括技术含量与文化含量。技术含量包括管理、产品设计、先进的装备等。只有拥有强大的技术含量, 自己实力过硬了, 才使得品牌的支撑在市场上有力度, 才具有与竞争对手对话的资本。需要增加技术研发投入, 从纤维、面料新技术的研发和服装的设计入手, 提高产品档次。文化含量则是更高层次的品牌内涵, 是品牌的灵魂。一个品牌拥有了独特个性的文化积淀, 才会具有穿越时空的延续性。

(2) 结合无锡市纺织服装工业的特点, 企业应该从生产常规纺织品转而生产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型化学纤维, 如具有本地特色的蚕丝、天然彩棉、竹纤维等原料的应用及产品开发。

(3) 加强与国外知名企业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合作, 学习和借鉴其在产品研发设计、质量管理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经验, 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树立知名品牌。企业还应大胆“走出去”, 采取与国际品牌联合或买断、收购国外品牌等方式做大品牌, 有条件可在国外设厂和联合办厂、收购企业、设立贸易公司和原料基地, 主动绕过贸易壁垒、规避贸易风险。

3.“十一五”的纺织应该是绿色纺织

绿色产品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世界性的消费热点, 许多国家要求进口产品要有“绿色标志”, 有些国家还制定了极为严格的产品环保指标, 设置“绿色壁垒”。无锡纺织业也要顺应世界贸易的“绿色浪潮”, 把生产绿色产品作为重塑“十一五”纺织新形象的重大举措。因此, 企业一定要增强“绿色”环保意识, 在纺织服装产品的原料采用、生产制作、设计包装和产品使用后的处理等方面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规来运作。

4. 注意建立健全纺织业物流体系

当前国内纺织业物流体系建设尚不够健全, 产业链发展缺乏有效的分工合作, 物流业与纺织业的协作发展水平也很有限。近年来, 尽管广东、浙江等纺织业发达地区已相继意识到产业对物流业发展的需求, 组建了一些物流平台, 但因规模和管理水平有限, 有的仅停留在进出口贸易层面, 产业价值链的增值发展还不成气候。因此, 着眼于产业升级的需要, 提高对纺织业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的认识、理解与应用, 促进物流服务、物流技术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和创新发展, 建立健全全程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渠道采购、流通加工、货运代理、信息服务、社会化储存、商业配送、多式联送、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高效、优质增值服务体系, 提高纺织服装业产生发展速度与协同发展水平, 也是无锡纺织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无锡正在建设纺织工业园和国际纺织服装城, 首先在无锡地区, 然后逐步在全国、全球范围扩展, 不断使上、下游企业之间, 供应商、生产企业与销售商之间优化配置, 形成相对稳定的产业链和供求链, 组成共赢的“市场共同体”, 进一步提升无锡纺织服装的核心竞争力, 不断扩大市场覆盖面和占有率。进行产业发展规划, 形成集群效应。为此无锡市政府于2004年投入百亿元, 建成了无锡纺织工业园和纺织服装产业集散地。无锡还计划斥资二百亿元, 围绕“红豆”、“华西”等知名企业品牌, 打造五大特色纺织产品集群, 迅速提升无锡纺织业在全球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无锡正在为先进纺织服装制造业奠定“红旗不倒”的稳固地位。

参考文献

[1]王潇.新一轮纺织大战已经开始[J].WTO经济导刊, 2005, (3) :18.

[2]蒋杰生, 董雅宇.中国服装业出口绿色贸易壁垒[J].中国纺织, 2001, (4) :22-24.

[3]李翰如.服装企业能否越过绿色贸易壁垒[J].中国纺织, 2001, (5) :20-23.

纺织品出口行业 篇8

自愿出口限制是进口国的政府安排的, 对出口国出口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产品的数量加以限制的措施。自愿出口限制看似是两国政府的双边协议, 实质上是进口国政府单方面采取和执行的行动, 其性质与其他非关税壁垒 (NTBs) 一样。就中美纺织业贸易而言, 由于中国具有廉价土地和劳动力, 中国对美国而言具有绝对优势, 中国纺织品大量出口美国就会对美国本土纺织业造成巨大冲击。美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土企业并维持纺织品价格, 必须以各种非关税壁垒来限制中国纺织品的大量进口,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配额限制。而当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限制取消后, 中印等国纺织品出口对美国, 加拿大, 欧盟, 挪威等国造成严重的冲击。在欧盟市场上, 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迅速扩大对土耳其影响最大, 它在欧盟的市场份额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其服装市场份额从百分之九降至百分之六, 纺织品市场份额从百分之十三降到百分之十二;在美洲市场上, 墨西哥首当其冲, 服装市场锐减7个百分点, 纺织品市场下降2个百分点。由此不难理解, 为何这些国家要借助自愿出口限制等非关税壁垒限制中国纺织品的进口了。

二、自愿出口限制压力下中国纺织品发展策略

1. 加大科技投入, 增加产品附加值, 力争全球价值链的上游。

相较于普通的纺织品, 若增加其科技含量, 将会使其附加值大大增加, 同时也降低了进口国使用非关税壁垒进行进口限制的可能。中国纺织品之所以会受到进口国“自愿出口限制”, 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改革开放以来, 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切入全球价值链, 我国迅速发展成为全球价值链体系的重要环节。这种模式虽然使得我国本土企业有机会直接参与国际分工, 但价值链的高端始终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控制, 中国本土产业始终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 利润微薄, 依靠发达国家技术外溢的机会逐渐减少, 发展路径长期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此外, 中国纺织业一贯以低成本获得的优势受到东盟国家的挑战将难以维续。单从日本市场来看, 在服装领域, 2012年日本从各国家和地区进口额中, 来自中国的进口额首次低于80%。相较于进口额降低的中国, 以东盟为中心的亚洲地区的进口额正在大幅增长, 印度尼西亚同比增长60.9, 越南增加18.2.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其成本优势已逐渐被菲律宾, 越南, 孟加拉等国超越, 因此必须大力向科技水平高, 规模报酬递增明显和盈利性强的产业结构转变, 力争价值链的上游。

2. 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大力发展生态友好织物, 开发绿色产品。

中国的纺织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 创新性发明欠缺已成为中国纺织品发展潜力不足的重大原因。出口的纺织品多以传统为主, 多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生态友好织物是未来纺织业发展的趋势, 泰国丝绸业通过木薯叶养蚕生产出类似于蓖麻丝的蚕丝取得了成功, 菲律宾也利用香蕉菠萝纤维生产出了环保纺织品, 中国应积极学习这些有益经验, 大力创新清洁生产方式和生态生产工艺, 将环保绿色的时代主题植入纺织品生产加工的每个环节, 改变中国纺织品的传统理念。同时在包装环节, 同样要加大技术创新, 采用无害易分解的材料进行绿色包装, 使纺织品实物与概念统一于生态友好的主题下, 才能减少进口国进行非关税壁垒进行限制的可能。

3. 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为纺织企业争取良好的外部与内部环境

面对汹涌的中国威胁论, 中国政府应极尽所能利用外交途径和国际组织将此种过分渲染中国纺织品威胁言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如在2004年10月1日, 中国常驻世贸组织孙振宇指出, 中国坚决反对美国欧盟等发达成员国试图利用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制约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因此, 中国应利用其越来越强大的国家实力, 利用世界贸易组织提出合理诉求, 解决别国设置的贸易壁垒。从内部环境来看, 中国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 一方面健全法制治理纺织品出口秩序, 规范企业行为, 使出口增长速度平稳过渡, 消弭欧美国中国纺织品威胁世界的忧虑。另一方面应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纺织品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如降低纺织品消费税, 增加出口利率补贴等, 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 鼓励其扩宽销售渠道, 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

摘要:今年是WTO取消纺织品配额限制的第八个年头, 纺织品服装行业已进入了自由贸易的新时代, 纺织品和服装贸易不再作为一种例外商品保留特别的贸易限制措施, 而纺织品迎来“后配额时代”后却依旧存在各种非关税壁垒, 其中最具特征的便是“自愿出口限制” (简称VERs) 。本文将重点探讨自愿出口限制以及中国纺织品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自愿出口限制,纺织品,全球价值链,生态友好织物

参考文献

[1]Hildegunn kyvik nordas, the global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y post the agreement on textile and clothing.WTO.aug.11.2004.[1]Hildegunn kyvik nordas, the global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y post the agreement on textile and clothing.WTO.aug.11.2004.

[2]taeho bark and Jaime de melo, export mix adjustment to the imposition of VERs.alternative license allocation schemes.1987.[2]taeho bark and Jaime de melo, export mix adjustment to the imposition of VERs.alternative license allocation schemes.1987.

[3]李丽《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贸易发展问题探讨》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3]李丽《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贸易发展问题探讨》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碳关税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研究 篇9

一、碳关税与纺织行业的关联性

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及一些发达国家陆续出台了针对碳足迹评价的标准或规范, 而国际上大多采用的是英国标准协会制定的《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 (PAS2050:2008) 》及其指导文件。它是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法 (Life Cycle Assessment, 简称LCA) , 即某一产品 (或服务) 从取得原材料, 经生产、使用直至废弃整个过程的碳足迹计算。纺织品出口过程中纺织品的碳足迹核算包含了纤维提取、染色、织造、制衣、洗涤、熨烫、包装、运输、销售、使用和废弃等一系列过程。由于涉及领域多, 数据收集和分析极为复杂, 对以中小型企业出口为主导纺织行业来说, 系统计算各类纺织品的“碳足迹”困难重重。

碳关税的征收基础是出口商品的内涵排放, 影响因素很多, 例如能源结构、生产要素、技术水平等是主要影响因素。我国出口纺织品附加值低, 单位出口贸易额的能源消耗与排放值两者均高, 其内涵排放问题将表现得尤其突出。2011年,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2 479亿美元, 同比增长20%, 对美国纺织服装出口额376.7亿美元, 增长11.7%, 对欧盟累计出口额534.5亿美元, 增长19.7%, 在出口贸易继续保持增长的同时, 纺织行业为主的轻工业则始终处于内涵排放净出口的地位。即使短期内欧美发达国家还不可能对进口纺织品征收碳关税, 但是长期而言, 大多纺织生产企业缺乏环保优势, 碳排放量较高, 没有掌握碳足迹的分析技术, 一旦开征碳关税, 纺织品出口形势势必日益恶化。

二、碳关税开征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一) 增加出口成本, 削弱出口竞争力

如果开征“碳关税”纺织品生产企业为了达到进口国制定的碳足迹评价标准, 势必增加检验、测试、认证等程序产生相关费用。纺织品外观设计、出口标签和产品说明也要做相应调整, 纺织品的出口成本绝对增加, 在国际市场上成本优势相对削弱。假如对我国的纺织行业开征碳关税, 按照美国国内的碳税标准, 那么碳关税总额将占出口总额的3%~7%。而2011年我国纺织行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仅为5.35%、一旦开始征收碳关税, 作为高能耗、低效率、高排放的纺织行业, 整个行业将面临出口严重萎缩的局面。因此, 碳关税的征收将提高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 削弱其价格优势, 致使竞争力下降。

(二) 缩小出口规模, 降低出口总额

国内纺织品出口企业普遍存在着技术水平低、能耗高的现象。在能源消耗及环境保护上短期内很难符合发达国家规定的低碳标准。一方面, 随着“低碳”观念的普及, 国外消费者将更青睐绿色纺织品, 国外采购商在选择纺织品时会重点考虑供货商在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 碳耗高的纺织品或将面临市场萎缩的困境, 从而减少纺织品出口规模。另一方面, 据有关研究表明, 纺织品加工业的每万元产出的隐含碳排放量为2.5~5.5吨, 利用动态一般均衡 (CGE) 模型, 按照30美元/吨或者60美元/吨的两种不同标准征收, 对我国纺织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出口状况进行模拟, 模拟结果显示:中国的纺织品出口量将分别减少3.53%和6.95%。相当于每出口万元产值将被加征6%~14%, 所达到的贸易保护程度已经接近甚至超过部分出口产品所遭遇的反倾销税。可见, 碳关税的征收必将导致纺织品的出口规模缩小, 出口额相应减少。

(三) 恶化出口环境, 增加贸易摩擦

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 全球又一次面临贸易保护危机。我国的纺织品一直以来都是被贸易救济调查的对象, 最长的调研时间是五年, 而金融危机后“碳关税”是一种新的贸易保护形式, 可以长期征收, 涉及整个出口贸易体系, 并且征收标准与额度尚未有统一标准, 随意性大。如果征收碳关税, 纺织品出口企业很可能与欧美发达国家产生严重的贸易摩擦, 必将给纺织品出口带来更大的障碍。无疑将恶化纺织品出口贸易环境。

(四) 冲击行业发展, 影响国内就业

假如碳关税开征意味着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必将大幅增加, 那么企业会采取提高纺织品价格或减少生产数量等措施。在纺织企业失去价格优势后, 伴随着是国际市场份额相应减少, 最终导致诸多中小型纺织企业失去效益甚至倒闭, 而企业减产或倒闭终将引起大批企业工人失业。另外, 为了符合发达国家规定的低碳标准, 纺织行业将采取产业升级、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的战略, 使得生产一线用工数量也会不同程度的减少, 总之, 碳关税开征必将对纺织行业、国内就业造成负面影响。

三、纺织外贸出口企业应对碳关税的策略

(一) 加快技术创新, 提升产品价值

根据国外低碳技术的发展趋势, 今后一段时期纺织品出口企业应加强产学研合作, 集中优势科技力量, 加强对低碳技术的研发, 以《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为引领, 加强纺织纤维材料的研发与创新, 大力发展超仿真及各种功能性纤维;加强新型低碳面料研发与创新, 大力发展各种再生面料、仿真面料、新型面料;加强纺织品生产中节能减排技术与能源使用效率的技术研发, 积极采用绿色环保技术、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适时推出绿色品牌纺织品, 提高出口纺织品附加值, 从而减少碳关税对纺织出口的直接影响。

(二) 推动产业升级, 促进产业调整

面临碳关税的挑战, 纺织企业应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实行节能减排, 淘汰落后产能;从目前纺织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我国纺织产业结构不合理, 呈现“橄榄型”格局, 即在中间的生产加工环节优势显著, 而两端的产品研发环节和品牌营销环节薄弱, 而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生产加工环节。为了应对“碳关税”, 需要纺织产业结构调整, 向产业链两端延伸, 提升产品设计与研发能力, 推动品牌建设和销售网络的发展, 实现纺织产业向低能耗、低排放、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转化, 从而减轻甚至规避“碳关税”。

(三) 优化企业管理, 减少环境污染

应从纺织行业自身角度出发, 将低碳理念植入到全体员工观念中, 让全体员工认识到减少单位产品碳含量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考核企业减排工作, 从纺织品生产全过程考虑, 把“减少单位产品碳含量”融入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企业可以制定“碳足迹发布制度”, 积极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 即从产品研发、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远洋运输、使用到报废每个环节实施量化考核, 并且将量化考核结果与各个环节的参与者绩效挂钩, 使每个环节的参与者都充分考虑到减排工作的重要性, 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

(四) 建立碳耗评估体系, 储备相关碳耗档案

依据国际惯例, 针对欧美发达国家对纺织品的反倾销、反补贴诉讼, 出口企业应提供:产品名称、规格、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要素投入、销售定价、财务报表、出口情况一系列完整的销售信息。只有具备了完整的销售信息, 在面对国外反倾销、反补贴诉讼调查时, 才有胜诉的可能。为了防止未来可能面临的碳关税贸易壁垒, 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企业也应及早建立碳消耗指标体系, 准备好相关碳消耗信息档案。按国际标准ISO140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4040-2008《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确立》) 的要求, 收集纺织品生产加工阶段的耗费数据、排放系数等资料, 准确估算生产各环节纺织品的碳足迹, 直至建立起涵盖纺织品生产各环节的碳消耗评估指标系统, 从而更好地应对碳关税壁垒。

(五) 进行国际认定, 找出节能环节

ISO14046标准提供了一套透明且可核查的要求, 帮助企业量化、管理、报告及核查其温室气体排放或清除, 并帮助企业寻求潜在的减排机会。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现在非常重视纺织品的碳足迹, 纺织品想要进入其市场销售, 必须进行ISO14046“碳足迹”认证, 假如纺织品没有碳足迹这样的数据, 就不符合标准。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出口市场上纺织品上面没有碳标签, 即生产过程中消耗了多少的碳的说明, 就不符合标准且不能进入其市场销售。反之, 如果能出现这样的数据, 就可以进入其市场销售, 意味着符合标准进口国就不收碳关税。因此出口企业要积极进行ISO14046标准体系认证, 通过碳足迹评价找出节约能源的潜在环节, 采取有效措施力争达到国际标准要求, 从而为纺织品出口拿到免费通行证。

(六) 扩大国内市场, 降低外贸依存

随着当今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变, 纺织品消费在国内有巨大的潜力。目前, 政府建立了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 以及对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等一系列工作的部署, 纺织出口企业应响应国家政策, 调整市场结构, 满足国内需求扩大国内市场, 减少国外市场降低外贸依存度。从而提高纺织品出口企业抗风险能力, 逐步解决贸易利益和保护环境突出矛盾, 规避碳关税的直接影响。

(七) 开拓新兴市场, 拓展外贸空间

碳关税主是由美国、欧盟一些发达国家提出的;而欧美市场目前是我国纺织品的主要出口市场, 其他国家尚未提出征收碳关税。尽管我国会尽力阻止碳关税, 但在短期内WTO的谈判困难重重, 谈判胜算的概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 纺织出口在稳固欧美市场的同时, 积极拓展新兴经济体市场, 如东盟、南美、非洲等地区, 这些地区纺织品出口市场份额相对比较小, 但市场潜力巨大。这样既可以减少对欧、美、日等市场的过度依赖, 减缓“碳关税”对纺织品出口造成的冲击, 也可以实现多元化贸易市场结构, 解决贸易平衡问题。

参考文献

[1]沈红霞.低碳经济背景下河北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 2011 (9) .

[2]郑春芳, 陈仙丽.碳关税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四大影响[J].对外经贸实务, 2011 (1) .

[3]蔡苏文, 于淼.碳关税对山东外贸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山东纺织经济, 2012 (1) .

[4]李平, 李淑云.碳关税问题研究:背景、征收标准及应对措施[J].国际金融研究, 2010 (9) .

[5]陈健.对碳标签、碳关税与外贸纺织服装业碳减排的思考[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 2011 (22) .

[6]钟娜.碳关税征收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中国市场, 2011 (15) .

纺织品出口行业 篇10

(一)出口量逐年增加

纺织品行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特别是在解决就业、扩大出口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发展相较于其他国家非常迅速,出口额年年增加,连年顺差,是我国外汇收入中相对比较重要的来源(见下图)。

(二)绿色环境标准较低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国外的大多数产品标准都是基于产品的使用,并对产品生产制造的监管更加简洁、灵活。然而我们国家的纺织品生产标准却因我国纺织企业的生产水平情况而不同,一些企业认为标准太低,但另一些企业却认为标准太高,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要求、标准和评价,所以在不同的地区,企业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即使一些企业实施绿色环保标准,国家也很难依照法律法规来处理,更难以执行。综合来看,我国现有的纺织品标准中能够符合国际标准的还不到一半。

(三)环境污染相对严重

我国的很多纺织品企业只重视产品的数量和收益,而不那么重视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等环保问题,所以在中国,纺织品行业是污染度较高的行业。我国纺织品生产所产生的污染中,废水污染是最厉害的,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水资源与人们的正常生活。除此以外,纺织品的生产加工制造过程中还存在有毒、有害人类健康的一些废气、废渣、扬尘及噪声等,这些污染问题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纺织品的出口,非常不利于我国纺织品的发展。

(四)目标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地区

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出口过度集中在发达国家(地区),例如美国、欧盟、日本和我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地区,且每年的出口量在逐年上升,但对其他地区的出口却很少。这样的情况减少了对外贸易出口的弹性,增加了对市场的依赖性和不稳定性。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业出口的影响

(一)有利方面

1. 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

绿色壁垒是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发达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措施限制非绿色的产品进口,而我国现阶段部分纺织品出口企业水平都还很低,就会遭遇禁止出口及退货的现象。我们意识到,只有增强环保意识,提升产品的质量,加强发展高新技术的产品等,才能够突破绿色壁垒,才能使我国的纺织品有更远的发展。

2. 有利于企业重组

我国的很多纺织品企业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及工艺,降低产品的资源消耗,提高环保技术含量,以此来突破绿色关税壁垒。同时,我们还要加强行业内部的组织管理,明确地规定企业生产出口、耗能、工艺等问题,通过实现行业的整体管理进步,最终会带来我国纺织品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因此,绿色壁垒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的重组、出口行业管理体制的强化。

3. 为我国纺织品企业的出口带来新的机会

随着近年来世界绿色纺织品需求的不断上升,很多公司己经领先研发出了绿色环保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开辟了新的领土。如果此时我国纺织企业能提高技术,增强研发水平,先别人一步研发出绿色新产品,就会大大增加我们新的出口优势,也就能使我国的纺织品顺利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突破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关卡,为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创造更多的机会。

(二)不利方面

1. 出口市场范围变小

我国的主要贸易地4/5以上是在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这些地区都是倡导绿色贸易主义的国家。我国推行绿色贸易概念比较晚,又长期不重视环保问题,所以,我国出口的纺织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部分发达国家的标准。如果发达国家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及在绿色环保方面的优势,通过国内立法,以此制定的高要求不适用于我们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以限制别国产品的进入。那样,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就会大幅度缩减,外贸出口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 增加出口成本

如果中国纺织品打算突破贸易壁垒进入国外市场,那么就必须建立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我国的纺织品企业就要不断改变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技术,严格要求产品的生产,制造、包装等过程绿色环保,这样会极大地增加纺织品的生产成本,削弱产品的竞争能力。

3. 增加贸易摩擦

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其纺织行业,往往会采取一定的贸易保护措施,限制从他国进口纺织品,这样的贸易壁垒导致了国家间的贸易摩擦。而且在世界区域贸易集体化的大趋势下,例如在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均为发达国家,发达国家间制定统一的区域环境标准,极大地限制了区域外的产品进入该市场。这样,非区域内的国家将没有机会出口产品到他们的国家,致使出口的环境进一步恶劣。

三、绿色壁垒下我国纺织业出口的策略

(一)增强绿色纺织的意识

政府应该按国际标准指导和要求我国纺织品的生产加工,在前期采用强制性的政策,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生产意识,建立绿色壁垒警铃,时刻关注分析产品进口国的政策变化跟技术标准变化,使企业的生产能够跟上世界的轨迹,有利于企业更加准确地确定绿色经营目标、设定产品的绿色经营方案,为能够实施绿色经营策略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企业自身也要提高改变环保思想意识,树立环保及绿色观念。

(二)完善绿色纺织标准

政府要加快国际标准化组织框架的进入,同时提高我国企业产品标准,使其与国际标准同步,利用发展中国家贸易技术壁垒协定的要求,制定出适应我国、保护传统产业和特有资源的技术法规及强制性标准。从企业的角度考虑,企业需要争取通过ISO9000国际标准体系的认证,从而使企业产品更好地打入国际市场。此外,我国需要建立一个纺织品检验机构,在得到国际认可的前提下,既有利于我国对其他国家的产品建立贸易壁垒,也可以保护我国的产品。如果我国拥有自己的检测机构,它不仅有利于我国纺织工业的长期发展,而且可以帮助我国企业打开跨越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之门。

(三)研发先进的绿色纺织工艺

绿色纺织工艺的研发关键在于绿色新能源的研发,节能和节约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新技术提高产品的成本和原材料的利用率。绿色产品的设计是绿色纺织品研发的首要任务,绿色产品的设计要注重产品材料的选择,要结合产品的结构和功能的设计需求,使产品在整个过程中都符合特定的环保要求。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要进行绿色生产。生产出的产品在质优价廉的同时又兼顾环保的绿色产品,也就是产品要选择清洁的原材料、能源,无论在卫生环境标准上还是在技术安全上都要符合绿色消费要求。提高产品生产过程的中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产品使用过后的废品应具有回收再利用的能力,确保对环境无污染。

(四)重点发展我国的绿色纺织品的生态区

政府要积极推动绿色的纺织生态区的发展,走产业集群化的道路。近年来,国际纺织品市场变化显示出绿色纺织品逐渐吸引了更多的购买者,尤其是比较发达的国家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绿色纺织品,同时也体现了当代社会人们对纯天然、健康等产品的追求。在中国发展绿色纺织生态区,政府应当加大支持力度,一方面,考虑国际消费市场的趋势,增加纺织品出口额;另一方面,发挥中国丰富的资源优势,解决中国的劳动力过剩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行业作为出口量最大、发展势头最好的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但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新的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正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严重阻碍。我国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突破绿色壁垒障碍、解决问题,实现贸易经济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因此,分析我国纺织品产业现状、绿色贸易壁垒对其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纺织品出口,国际分工,绿色壁垒

参考文献

[1]张爱东.争议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出路[J].经贸论坛,2009,(4).

[2]邢洪涛,张亚军.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11).

[3]于长永.浅议应对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J].国际经贸,2007,(2).

[4]朴海锦.非关税壁垒应对问题[J].延边党校学报,2010,(6).

[5]徐华.纺织品出口受阻非关税壁垒[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2-01-25.

人民币频跌停利好纺织品出口 篇11

当2014年年初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创下6.04的历史新高,市场分析认为人民币汇率必将“破6”的时候,持续8年的人民币升值走势却戛然而止,并逆向踏上贬值之途,迄今累计贬值3.5%。

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长期、稳定升值,让不少出口型企业承受重压。2014年,人民币出现贬值,自然也让这些企业因此获得喘息的机会。对于不少利润被结汇环节吞噬掉的纺织服装企业而言,人民币贬值将是刺激其业绩增长的最直接手段之一。

因此,虽然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仍然复杂,国际市场仍有所低迷,人民币短期贬值可能不会为纺织服装公司带来明显的增量订单,但相关企业的出口成本仍将明显减压,这对于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构成利好。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也称,人民币贬值1%~2%,对外贸企业来说可谓“久旱逢甘霖”。劳动密集型外贸企业靠量打市场,亏1分钱跟赚1分钱,差别很大。

但一位纺织出口企业负责人也指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贬值幅度并不大,因此对纺织企业所产生的利好作用非常有限。“劳动力、原材料、资金成本等都在上升,相比而言,贬值幅度并不是很大,对企业利好作用有限。”

另一个问题是人民币对美元贬值是否成趋势。民生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管清友称,此轮人民币汇率贬值在年内不会成为趋势,因美元暂已见顶,且基本面亦不支持大幅贬值。中国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指出,未来央行将对外稳汇率,对内放流动性做对冲。由于央行对人民币汇率有充分的掌控力,人民币汇率仍将保持稳定。

纺织品出口行业 篇12

关键词:纺织品出口,贸易摩擦,金融危机,出口策略

1 纺织品出口环境变化

我们处于复杂变化的世界,国际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经营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主要分析人民币升值,贸易摩擦及金融危机等因素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1.1 人民币升值压力

自2009年第2季度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整体强势反弹,20国集团匹兹堡峰会与7国集团意大利会议均提及全球经济失衡与再平衡,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加大,国际热钱也加速流入。与此同时,2009年11月11日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一个微小的措辞变动,让国内外加大了对人民币升值的揣测。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已经转变为人民币升值预期,境外NDF市场预计一年后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升值3-4%。人民币升值压力是内外多重因素叠加的集中体现。一旦人民币升值,我国纺织行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可能会逐渐消失,可能发生纺织业向国外转移。

1.2 国际对华贸易摩擦升级

商务部部长助理王超在去年12月“第五届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高级研讨会暨2009北京国际并购研讨洽谈会”会上指出,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盛行,我国已处于国际贸易摩擦的中心地带。随着全球产业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对外贸易将长期面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遏制。当前,国外对华贸易救济案件激增,案值越来越大,贸易救济措施多样化,反补贴和“特保”渐成焦点。不仅如此,国外对华贸易保护的领域正从货物贸易向汇率问题、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领域扩展,贸易摩擦的争执点也从单个产品向整个产业扩散,最后直抵政策和制度层面。对于纺织行业而言,贸易摩擦的出现产生不利影响:第一,纺织品出口减少;第二,纺织业就业人员减少;第三,纺织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相应减少。

1.3 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

纺织行业是我国出口的重要行业。由于出口依存度高,发达国家的需求萎缩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有着直接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一些无品牌,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资金实力较弱的企业影响最大。我国大多数纺织企业由于附加值不高,产品趋同化严重,劳动力密集,利润空间狭小,处于产业链的最底层,其困境显而易见。国家纺织工业协会调查广交会的结果显示:欧美客商订单大幅减少。由于出口的增速下降导致纺织企业的盈利水平进一步下滑。

2 我国纺织品出口现状

据中国纺织报2009年11月17日报道,2009年1月至10月我国纺织品累计出口1,362.9亿美元,同比下降11.32%;与前9个月负11.17%的增速相比下降0.15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累计出口483.94亿美元,服装累计出口878.96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2.9%和10.9%。而10月当月,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共146.51亿美元,较上个月减少21亿美元,环比下降12.54%,未能保持2009年上半年连续数月环比增长的局面;和2008年同期相比出口减少20.94亿美元,增速为负12.51%,同比降幅再次扩大。可见,行业整体形势仍处于僵滞,尚未产生实质性复苏。

3 我国纺织行业出口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生产成本提高

纺织行业是中国的传统优势行业,但纺织品出口一直是简单的加工和基于中国劳动力的低价格策略已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南亚的国家,如印度,泰国,巴基斯坦等比我们更有劳动力优势。这要求我们必须要寻找新的生产模式,来改变现状。

3.2 企业自主生产性不强

发达国家的企业拥有技术垄断优势和销售网络以及品牌资源,占据了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的两端,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主要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来从事产业链中的生产加工环节。纺织企业自主生产性不强。我国纺织企业生产以大量的加工为主,缺乏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由于我国纺织品的加工能力和加工规模只在中低档产品市场有优势,所以出口企业的利润率比较低,赚取的只是制造加工环节微薄的利润,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

3.3 信息渠道不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通讯设备逐渐代替了传统的通讯方式,信息化日益成为国际比较优势的新要素。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信息要素的不足导致传统要素的优势凸现不出来。由于信息的不完善,纺织企业对欧美国家制定出的新法规、新标准缺乏及时的了解,致使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符合国外的标准而被迫削价处理。

3.4 对贸易摩擦缺乏防范

由于纺织品经营品种的可转换性较强,出口市场的选择余地较大等原因,我国纺织品企业缺乏忧患和防范意识。由于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低价竞争态势,而企业自身自律机制不健全,协调难度较大,很容易给贸易保护主义提供借口,引起进口国的抵制。而一旦发生国外对我纺织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和实施特别保障措施时,不少出口企业不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应诉,又或者缺乏应对的策略准备,客观上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纺织品的抵制提供可乘之机。

3.5 受非关税壁垒影响严重

继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之后,以SA8000社会责任认证为代表的“企业社会责任壁垒”除对纺织服装生产严格控制外,对纺织服装生产商的雇佣、劳动安全、员工待遇等均有严格的核定标准,如达不到,就取消采购;因此,已逐渐成为中国出口纺织品的又一大障碍。虽然我国纺织品出口在价格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纺织企业的劳动力很多是在不被提供任何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工作的。面对进口国实行越来越严格的“企业社会责任壁垒”措施,纺织行业虽已开始积极推行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也按照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国际公约开始实施了符合国际惯例以及国情的行业自律性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但在推行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初期,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阻挠。

4 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对策

为了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稳定纺织的国际市场,中国纺织企业应该按照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具体措施如:

4.1 维护原有出口市场

优化出口产业结构,保持出口平稳增长,关键还是要坚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纺织企业应提高纺织产品的附加值,优化出口结构,从整体上逐步实现从数量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增长转变,提高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从根本上化解各方面的风险,要努力通过技术创新,保证产品质量,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增强设计开发能力和市场反应能力,逐步由代工制造(OEM)向代工设计(ODM),再到自主品牌(OBM)的过渡。对不同产品坚持实事求是的发展方针,对量大面广的大众产品要通过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稳定生产,保持市场份额逐步平稳的升级;对高端自主品牌产品要积极培育、加大产品设计,市场开拓政策方面力度;强化品牌意识,建立场和扩大国际营销渠道,提高纺织服装自主品牌产品出口的比重。

4.2 努力开拓多元出口市场

在保持主要出口市场基本稳定的同时,纺织企业应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国家,如俄罗斯、中美、中亚、中东、非洲和拉美市场,研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消费习惯,开辟新的营销渠道,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整合市场格局提高抗风险能力。通过行业协会继续加强行业外交;随着互利共赢的对外方针实施,与新兴市场国家同行以及相关产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交流会逐步增加。具体讲,企业要针对不同的市场定位来进行市场营销策划,就不同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及市场份额等因素进行产品设计;产品的质量控制要适合出口地区的质量标准的建立以适应国外的鉴定标准;多利用网络资源开拓市场。

4.3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当今国际贸易竞争已不仅是数量和价格的竞争,更多的是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的目的是拉大同竞争者的距离,非价格竞争通过提高价格获得利润。企业只有大力培育自有品牌,才能获得企业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就只能停留在基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基础之上的低端加工阶段。品牌的内涵包括3个层次: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国家品牌。通过扎扎实实的一步一步的前进,才能成为国家品牌,这个过程需要长期的坚持与努力。

4.4 加强纺织品协会的作用

纺织企业要加强与行业组织之间的对话,形成定期沟通协商机制防范风险、规避风险。在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当中,进口国采购商和个人资金能力下降,信用降低,出现资本困难,产品出口不能及时回收货款,或者出现根本无法收回货款。各国所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尽相同,汇率变动也不可避免,这些都会对产品出口造成影响,需要提高防范,一定要重视对进口商资信的评估,通过行业组织及时更新客户的信息;建立动态的客户信息数据。密切关注国外的动向,积极与调查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涉,运用包括世贸规则的国际通行规则,最大限度保障企业在贸易摩擦中的权益。

4.5 重视出口信用保险

参加出口信用保险是防范社会风险的有效措施,企业要完善自身的财务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要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在提高本企业自律水平同时,对已经发生的贸易摩擦,提高自觉关注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对国际贸易保护和贸易摩擦保持高度警觉,实时关注国际贸易环境的动向,通过行业组织,建立共享数据平台,整合国内数据资源,建立健全全方位运行和产经出口检测预警体系,为企业提供客观,全面,及时的信息服务。

4.6 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

充分应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个资源,创造条件在境外投资设厂。采取收购、租赁、合资、合作的投资方式,在劳动力、原材料和利益调整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投资设厂,在销售市场设立物流中心和分销中心,提过对产品终端的市场控制力,改善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境况,实现销售、研发、生产各个环节在全球内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金旭.共享中国纺织业优势[J].中国经贸,2007,(120):16-18.

[2]张耀辉.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2-25.

上一篇:让学习变得主动下一篇:土壤热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