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变得主动

2024-10-19

让学习变得主动(精选12篇)

让学习变得主动 篇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第二课堂,实验法

研究性学习在实施中存在2种形态, 一是作为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 广泛渗透于所有学科、学习活动中, 主要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 积极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指向这种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形态, 有学者称其为研究型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形态存在的价值在于, 冲破传统分科课程中惯于接受、灌输学习方式的阻力, 为充分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相对独立、有计划的学习机会, 同时也引导课程文化与价值的创新, 具有深层课程意蕴[1]。

1 研究性学习方法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针对中专生以及中专教育的特点, 利用课余时间, 开设第二课堂, 进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初步探索。研究性学习方法也是科学探索方法, 一般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笔者主要介绍实验法。

1.1 实验方法与步骤

实验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一般指在人为控制条件下, 从研究对象的变化结果中抽象出科学结论的方法。根据实验法的方法步骤以及设计思路, 笔者利用研究性学习的实验方法设计实验, 实验名称为水的硬度测定。此实验原为利用EDTA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的化学特性测定水的硬度, 现经过设计变成研究性学习的实验课程, 以下为实验设计步骤。

1.1.1 提出课题

先提出课题:最为常见的物质——水, 它无色无味, 那么如何鉴别它的好坏?检验水的标准有哪些?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题查找资料并整理, 在规定时间内上交。通过此过程使学生对研究课题有所认识。以下为一个小组整理的资料。

硬水是含有钙盐和镁盐的天然水。硬度单位常用‘度’表示, 1度相当于每升水中含10mg的CaCO3, 生活饮用水的总硬度要求小于25度, 见表1。

软水是只含少量可溶性钙盐和镁盐的天然水, 或是经过软化处理的硬水。天然软水一般指江水、河水、湖水 (淡水湖) 。经软化处理的硬水指钙盐和镁盐含量降为1.0~50.0mg/L后得到的软化水。虽然煮沸可以将硬水暂时变为软水, 但在工业上若采用此法处理大量用水, 则是极不经济的。

在这个过程中, 指导教师通过审阅汇总的资料, 对学生进行评价, 让其对科研形成初步认识, 即科研就是根据课题, 查找、筛选资料并逐步理解。

1.1.2 实验确定

这是实验法中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核心步骤, 选择什么样的实验材料, 如何设计实验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等, 都是指导教师需要考虑的。根据学生查找资料、现有实验条件及学生知识水平情况, 目前最适合的实验就是水的硬度测定。

1.1.3 推断

第一步, 查找资料, 学生查找关于自己生活区域内水的硬度资料, 并把自家生活用水作为实验水样;第二步, 作出预期 (推断) , 学生根据查找资料进行推断, 得出自己所在区域水的硬度值范围, 对于水样硬度进行推断, 亟待用实验进行验证。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以对水样形成初步认识, 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激发开展实验研究的兴趣。

1.1.4 验证

根据实验条件, 最终确定用EDTA滴定法测定水的硬度。根据实验方法, 进行标准、样品溶液配制, 滴定, 测定, 平行实验, 数据汇总 (见图1, 图2) 。

整理数据时, 水样数据与之前查找的资料有一定差别。图1、2为学生对水样数据的汇总, 其中图1的前2组数据较符合门头沟区水的大致硬度值, 但后2组, 就出现极硬水——门头沟斜井水样, 硬度为941.2mg/L及极软水——门头沟圈门, 硬度为7.9mg/L, 其中硬度指每升水样CaCO3的含量。根据数据的出入,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得出结论。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入核心科学实验论证阶段, 让他们认识到每一个步骤对实验数据及结论有着重要影响。实验的价值在于获得验证性的结果。因此, 在实验中要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最后得出结论。科学实验必须遵循客观、真实的基本准则, 即实验中获取的材料 (事实、现象、数据) 客观地反映事物。

1.1.5 结论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查找到的资料, 对数据分析形成初步认识。以下文字来自于一组学生所写论文结论部分中对于数据的思考及分析:系统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方法误差:由于分析方法本身的某些不足所造成的误差。例如:滴定分析中, 由于滴定终点和化学计量点不完全符合而产生的误差。在本次实验中, 在滴定操作中的半滴操作部分易出现上述错误。

(2) 仪器误差:由于所用仪器本身不够准确或未经校准所引起的误差。如天平两臂不等长, 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等容量仪器刻度不够准确, 使用过程中会使测定结果产生误差。有些滴定管在使用过程中, 开关处可能较松, 易导致管内标准液外流, 从而使滴定数据不准确。

(3) 试剂误差:由于所用试剂或蒸馏水不纯而引起的误差。如试剂中存在有干扰的杂质或操作时溶解不完全则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4) 操作误差:主要指在正常情况下, 由于操作者的因素造成的误差。如滴定管读数偏高或偏低, 对某种颜色的辨别不够敏锐等。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选择的课题方向及研究方法进行必要的指导, 在方法原理和技术操作上进行一系列讲解。

1.2 实验设计思路

1.2.1 实验设计的含义

实验设计是指实验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 运用有关科学知识、原理, 对实验过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骤等方案进行制定。

1.2.2 实验设计原则

根据现有实验条件及学生知识水平, 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前提下, 筛选实验, 要求符合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简便性原则、可重复性原则。另外, 所选择的实验也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1]。

1.3 实验设计内容

实验设计通常包括:实验课题、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方法类型、实验对照类型、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实验假说、实验预期和实验结果与讨论等项目。

1.3.1 实验课题

水质检查———测定水的硬度

1.3.2 实验目的与要求

(1) 学会如何查找资料, 进行实验预期推断。 (2) 学会如何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方法。 (3) 学会用EDTA滴定法测定水的总硬度。 (4) 熟练掌握减重法基本操作。 (5) 熟练掌握滴定分析基本操作。 (6) 学会进行误差分析及对实验结果与所查资料不符的原因分析。 (7) 学会团体合作, 分工到位。

1.3.3 实验材料与用具

仪器:分析天平、锥形瓶、酸碱滴定管、容量瓶、烧杯、玻璃棒、滴管。 (2) 试剂:EDTA、铬黑T、pH=10缓冲液。

1.3.4 实验方法与步骤

(1) EDTA标准液的配制:精密称取EDTA____克至100ml烧杯中, 加热水溶解放冷后, 定量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 加水稀释至刻度, 混匀即可。 (2) 水样的测定。 (1) 精密量取水样25ml至100ml三角瓶中, 加pH=10的缓冲液1~2ml, 铬黑T指示剂少许, 此时溶液为紫红色。 (2) 将EDTA标准液装入滴定管中, 排气泡, 调零点。 (3) 用EDTA标准液滴定水样, 至溶液呈蓝色, 即为滴定终点, 记录读数。 (4) 平行实验3次。

1.3.5 实验结果与讨论EDTA-2Na浓度:

经过一系列实验, 每个小组在教师指导下, 整理实验资料、撰写论文。

2 总结

此次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共用16个课时, 检测近130个水样, 为保证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及准确性, 共做实验千余次, 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次学习过程中, 还开展了技能大赛, 让学生受益匪浅。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成果展示活动, 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是当代教育改革的要求, 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专实验教师, 应积极探索、努力实践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华, 刘万海.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与教学论意义[J].教育科学研究, 2005, (1) :5~9.

让学习变得主动 篇2

课堂上,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的动态画面、逼真的声响效果、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有利于对知识的获取、保持和有效运用。

课后作业再也不愁了,碰到疑难问题,只要打开电脑,输入问题,“百度”一下,问题容忍而解。

课余生活丰富多彩。过去的玩泥巴,投砖头,打弹子,早已经不玩这些了,我们现在有游戏机可玩,有动画片可看,有仿真玩具可玩,这些都要归功于科技水平的发展。

课外阅读变得更加广泛。局限于课本的那几篇

等,知道了相亲相爱的大家庭----------太阳系;宇航员也是一日三餐,

科技让我们的学习变得轻松,我们就应该更加热爱科学,在科学的道路上勇于探索,让我们的生活也在科技的推动下更加丰富更加多彩。

★ 展开想象的翅膀作文

★ 展开反义词

★ 科技让我们的学习变得轻松了作文

★ 激发兴趣,让学生展开音乐的翅膀论文

★ 纵向展开议论文范文

★ 展开的反义词是什么

★ 展开的近义词

★ 让我们扬帆远航作文

★ 让我们一起勤俭节约作文

让学习兴趣变得更持久 篇3

关键词:兴趣;吸引;快乐;价值

传统的数学课堂把丰富复杂、动态变化的教学过程简约化归为“明算理,重练习”的特殊认识活动,导致数学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机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学生学习起来觉得枯燥、乏味,没有激情。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用新颖有趣的教法诱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这就要先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学生的心,他们就越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要善于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好奇感,从而神情专注、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果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说:“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开展计算比赛,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接着我出示了如下题目:3+3+3,7+7+7+7+7,8+8+8+8……+8(100个8)。看了题目以后,小朋友们马上投入到紧张的计算比赛中去,正在兴致勃勃的把数字一个一个的加,我却立即说出了得数。小朋友们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觉得很奇怪。这时我说:”其实,老师做加法的本领并不比你们强,只是我掌握了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时,速度就会快多了。这种运算叫乘法,你们想学吗?“正是这一举措,展示了乘法这一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和巨大作用,无疑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了,从而诱发了学生急切学习乘法的需要和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用数学本身的内在力量唤起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种数学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解决数学问题时思路的开阔和敏捷,数学思维的各种特殊而巧妙的形式……构成了数学这门学科的潜在的吸引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这种内在力量显示出来,使学生看到一个“快乐的数学王国”,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对数学产生深刻的兴趣。如在教学“20以内个数的认识”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同学们排队做操,小华的前面有5个同学,后面有8个同学,这一队一共有多少同学?让学生解答,结果学生们不假思索的告诉我:5+8=13(个)。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神气的神态,我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讲了一个故事:兔妈妈带小兔们到草地上去做游戏。天黑了,兔妈妈让小兔们把队伍整理好准备回家。她认认真真的数了数,大吃一惊:“不好,丢了一只小兔”。她又仔仔细细数了一次,小兔却一只都没少。为什么14只兔子变成了13只呢?这时学生们顿有所悟,边笑边喊:“兔妈妈把自己都忘了数了。”也正是此时,学生们马上意识到刚才那道题存在的错误。纷纷表示怎么把小华给忘了。如此妙趣横生的数学内容,当然深深的吸引了学生。

三、用数学的应用价值调动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也都直接或间接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和生产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要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可设计让学生很快翻书找到指定页码的练习;应用题的练习,要尽量设计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在教室里布置了一家超市,里面摆了好多商品,琳琅满目,选一位小朋友扮演售货员,其他小朋友先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使课内的数学知识得以巩固。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既看得见也摸得着,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用学习的成功感增添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是在自身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责任在于相机鼓励、诱导点拨、帮助学生学习获得成功。当学生想独立的去探索某个新知时,要十分注意情绪鼓舞:“你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你一定能行!”等。当学生的学习停留于一定的水平时,要注意设“跳板”引渡,使他们成功的到达知识的彼岸。当学生的学习活动遇到困难,特别是后进生泄气自卑时,要特别注意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使他们“跳一下也能摘到果子吃”。这样,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就会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感油然而生,进一步增添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五、用数学课外活动发展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并激发了学习兴趣后,就会不满足于课堂内所学的知识。这时,教师应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为其创造一个非常自由的、宽松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更加趣味化,实践化。例如,在低年级组织全班性的数学表演会,通过讲数学故事、猜数学谜语、做数学游戏等活动,发展学习兴趣;在中、高年级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介绍国内外数学家的故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小常识,出数学墙报等活动。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而且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让语文学习变得简单而又快乐 篇4

一、制订简明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 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 统率着教学的全过程, 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简明的教学目标正是是简明高效课堂的保证。简单的学习目标, 可以让学生明晰自己的学习任务, 较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心理指向, 较快地进入学习角色状态之中。不少教师在教学预设时把目标设置得过高、过多、过虚, 尤其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设置不明, 导致实施过程中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或被冲淡、或被虚化、或遭失落, 特别是最应该落实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没有得到落实, 一堂课下来, 看不出有什么教学效果。所以, 首先要制订简明的教学目标。简明教学目标的制订, 首先要依照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 明确学生学什么, 不学什么;教什么, 不教什么。只有以此为宗旨, 才能不迷失方向, 才能让语文教学轻装上阵,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 教师教的智慧, 首先是要将每次的学习目标制订得简洁、明了。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要明白, 什么是我们要教的, 什么是不要教的, 什么是可以教的, 什么是不可以教的!什么内容你是教得起来的, 什么是不要教学生也会明白的!只要我们做到这些了, 我们学生的学习就才会变得简单而有效起来。这样, 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更有效。也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 完完全全为学生, 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正像一位哲人说, 简单到极致, 就是美丽。

二、提炼简约的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 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 可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 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可有些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 会绞尽脑汁地搜集很多资料, 点点面面考虑很多, 恨不得将所有好的设计都能够用上, 常常将课堂安排得过于饱满。学生上课时, 就像“赶场子”, 急急匆匆往前赶, 来不及领悟, 也来不及思考, 课堂教学变成了一场“表演课”。也有不少教师虽然辛辛苦苦地教, 但效果不理想,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的内容太多、太杂, 分不清主次, “眉毛胡子一把抓”, 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 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因而一篇课文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想课堂上是高效的, 老师就必须深入研读教学内容, 发现那些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 以求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切实做到“任你弱水三千, 我只取一瓢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修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避免了学习一些“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 而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 也应该精选教学内容, 使学生学习有用的语文。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搞“语言霸道”, 走“形式主义”, 导致语文课复杂而又乏味。比如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 为了体会阿炳的精神, 我引导学生闭眼倾听《二泉映月》这首曲子,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阿炳的心情, 也可以边听边想想自己发生过的伤心难过的经历。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 我动情地渲染:“也许这是一个冬天, 大雪纷飞, 寒风刺骨, 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也许这是一个夏天, 骄阳似火, 烈日炎炎, 步履蹒跚的阿炳不小心摔倒了……也许有一天, 阿炳生病了, 烧到39、40度, 浑身发抖也要上街卖艺……也许……”。当曲子播放完, 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流下了眼泪。很多人听这首曲子都不会流泪, 这些孩子流泪了, 说明他们听懂了, 感受到了阿炳坎坷的一生。接着, 我让学生把刚才想到的写下来。这样的训练, 没有过多的讲解, 没有繁琐的内容, 却让学生深刻的体会了课文内容。因此, 我想说, 要想课堂上是高效的, 老师就必须深入研读教学内容, 发现那些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 以求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学内容应该简约, 应该有所选择, 应围绕一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有效的教学, 把最精华、最真格的知识奉献给学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教材的教学价值。总之, 简约化教学并非单纯的简单化, 它是一种教学策略, 教师要善于将各种知识模块有机整合, 用最低的教学成本取得最大的教学收益。我们的课堂只有追寻简约化教学, 切实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思, 学有所得, 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简化教学环过程

张田若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 第二是读, 第三还是读。”因此, 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应以读为本, 把它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始终, 充分发挥它对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了, 字词句的训练有了, 语感训练有了, 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有了, 人文性也就在其中了。不久前, 区领导到我校听了我上的《七律长征》一课, 评价很高, 可以说受到了与会领导、老师的赞许。本堂课的成功靠的不是华丽和精制, 而是朴实无华、扎实有效的教学环节:读诗,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的内容;再读诗, 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比赛朗读 (去掉重点词语背诵) 。

四、简便教学方法

我们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教学方法, 应努力追求指导得精当, 指导得明白, 指导得科学, 使指导的内容具有提示性、启发性、示范性。朗读是一种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课必须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朗读时间, 这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 新课程对不同年段的小学生朗读的共同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然而, 究竟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除了教给学生必要的朗读技巧外, 更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听学生朗读时相机指导, 尤其是教师的范读能直接让学生体悟并较好把握朗读时应有的语气、语调和感情。我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碰到学生语气、语调、语速把握不准时, 我干脆范读, 再让学生练读, 让学习变得简单而有效。

让学习变得主动 篇5

初一第二学期,通过同学的介绍,我有幸成为同桌100学习网的一名学员,开始了坐在家里享受名师指导的待遇。同桌100学习网的教学设计非常符合我们的学习要求,在学校课堂所学的相关知识、课外辅导书的难题在同桌100学习网都能找到满意的答案。我用四个字来概括网校的特点,那就是“方便快捷”。

以前我的数学成绩比较差,花在数学上的时间却并不少,我的数学学得很“低效”。通过视频课堂的学习,我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学习是一个积累和运用的过程,因此学好数学的一个必要前提便是注重平时的积累和运用。我把老师讲的一些很有意义的解题过程记录在“重点题”本上,反复体会老师的解题思路。

平时在学校上课,想要记的题目来不及记下来,黑板上的字就被擦掉了,而同桌100学习网可以反复看反复记,没有人催着赶紧记下来。这一个学期,有空的时候我把试卷下载区的一些有用的学习资料下载下来,认真做练习,而且还就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疑点向在线老师提问,每次都得到了老师们认真细致的解答和帮助。老师对常考知识点的精辟分析归纳和多种解题切入点的指点,拓宽了我的思路,提高了我的应考能力,使我获益匪浅。通过在同桌100学习网的学习,我的学习变得“高效”起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次期中考试中我数学取得了满分的优异成绩,这一成绩的取得和同桌100学习网是分不开的。

让学习变得顺其自然 篇6

班上有一个聪明、贪玩的男孩子叫代浪,思维非常活跃,但上课却不能认真听讲,经常开小差,还曾在语文课上画画。开学没几天,各学科老师就向我反映他的种种不是,我本想把他叫到办公室训斥一顿,转念一想,顺其自然也许收效更好。

我知道代浪爱画画,第二天便买了一本图画书和彩笔送给他,笑着对他说:“你画的画真好看,画几张来装饰我们的教室吧!”我看见他眼中充满了惊讶。没几天,代浪便带了一摞画让我选,我把画都放到教室让学生们选,大家围着这些画小声地议论:“他画的画还真好看!”当听到同学的赞赏时,代浪脸上露出了从没有过的笑容。我趁机对他说:“你看,你画的画这么出色,可想而知,你很聪明,只要你在学习上下工夫,你的成绩一定会很棒的!”代浪看着我,坚定的眼神让我看到了他对学习的自信。果然,学期结束时,他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魏学东是一个调皮任性的孩子,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魏学东从小就和爷爷住在一起,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分外心痛,生怕孩子有什么委屈,所以魏学东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比较自私。他的学习习惯也很差,上课喜欢做小动作,好在还算聪明,每次考试还能达标。

新学期的第一次考试,他的数学成绩没有及格。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让他自己看看成绩单,他的小脸涨得通红,一句话也不说。我严厉地对他说:“你把卷子放在桌上回教室,我下节课报分数!”他看着我,嘴角向上翘,似乎有话想对我说。我叫住他,问他还想说什么。他放声大哭:“这点分数,同学们知道丑死了!”我恍然大悟,原来他要面子呀!我拉住他说:“今天不报了,明天再报分数!”他擦擦眼睛说:“那明天同学们也会知道的!”“那这样吧,你今天回家复习一下,明天我再发一张同样的卷子让你重考,刚刚那个分数不算,怎么样?”我笑着说。他的眼中闪着亮光,点着头转身跑回了教室。第二天中午自习,他很快就把卷子做好了,我批改了,他竟得了110分。放学时我向同学们报成绩时,他调皮地对我眨了眨眼睛,仿佛对我说:“谢谢您,老师!”

之后的一次测验前,我有意地问魏学东:“这次准备重考吗?”他说:“不用了,看我的吧!”测验的成绩令人很是满意,出乎意料的是那些不好的习惯,他也在尽力去改正。

我和学生的故事还在继续,虽然不甚精彩,却能给我刻骨铭心的记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不良的习惯,每当遇到这些问题时,我总尝试着顺其自然,用引导的方式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改正。

让学习变得主动 篇7

●什么是Small Basic

Microsoft Small Basic是一个经过简化的BASIC编程语言, 于2008年10月发布, 是基于.Net开发框架重新建立的, 电脑中需要安装Microsoft.NET Framework 3.5才可以运行。Small Basic有强大的帮助系统, 输入每一个语句甚至字母都有丰富的解释, 生成的.exe文件可以独立运行, 每个程序都有一个编码, 通过这个编码可以生成在线交流和访问程序 (如图1) 。

在社区交流方面, Small Basic的网站上提供软件的下载和程序的分享, 此外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自学, 在teachingkidsprogramming.com上提供有相应的教程和考试方案 (如图2) 。

●Small Basic的特色

1.Small Basic的编程环境

只有一个代码区和一个语法解释侧栏用于解释标定的语法内容的含义。输入一个关键字后, 会自动弹出可选的关键字和每个关键字的解释, 这个功能与VB类似, 但是作为一门针对儿童的语言, 其关键字的排布方式更加人性化, 使用起来也更加美观。对于每个语句, 在解释栏中都给出了参考的语句和对应的典型代码 (如下页图3) , 图3还给出了常见的类和对象的关键字。

2.使编程更易分享

社区的使用, 使编写的程序更容易被他人使用或与朋友分享。让他人导入用户的已发布程序并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运行。使用Silverlight播放器, 用户甚至可以在自己的博客和网站发布编写的游戏邀请他人来参与。

3.使编程代码编写更加简单

友好的环境, 人性化的界面, 一个非常简单的语言和丰富有趣的一套库, 让用户能快速地编写自己的程序。它的语言只包含14个关键字, 并有一系列的开发库, 允许用户创建新的库或者修改现有的。此外, 它还允许加载第三方开发库。

4.使编程更具智能

典型范例的选择, 使编程有了可参考的样本, 智能感知的特性, 帮助用户更快地输入程序。当用户输入一个字母, 系统可以自行进行智能联想, 用户可以通过按上/下箭头键来遍历这个列表。当用户找到想要的, 可以按回车键将选中的条目插入到自己的程序中。

5.使程序更具有兼容性

在与其他语言的衔接上, Small Basic的Turtle对象提供了LOGO语言的所有功能, 并且Small Basic的程序可以升级为VB的程序, 系统会自动地将代码改写为VB兼容的模式。

●Small Basic的典型范例

下面用一个典型范例来说明Small Basic的使用方法。图4所示的代码, 将逐个输入一串数字统计数字中0~9出现的次数。

图4所示的程序, 使用了两个for语句, 在输入语句的过程中, 右侧的注释栏会自动给出语法规范, 图5是程序的输出结果。在Small Basic中, 变量和数组的使用不需要提前声明, 在初学阶段, 这样做便于提高学生编写程序的正确率, 但是接下来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规范性, 做到提前声明, 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

●Smal在程序教学中所处的学段

Small Basic的教学可以放在Scratch之后, Java或者VB之前, 学生通过图形化编程环境, 已经熟悉了程序的基本结构, 把同样的程序用Small Basic改写, 是一个比较容易推行的做法。如图6所示的Scratch程序, 绘制了一幅由随机色彩的圆点构成的图画。

在教学上, 图6的程序可以视作是图7中Small Basic代码的流程图, 学生可以做同一个程序, 比较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Small Basic使用.NET技术, 其作品的表现力较图6所示的Scratch语言有了较大的提高 (如图8) 。

●Small Basica课程设置建议

Small Basic作为一门代码语言, 也会遇到其他代码语言教学的普遍问题。例如, 学生的打字速度参差不齐会影响程序的完成速度, 如何通过学案帮助学生自学, 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评价等, 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北京景山学校已经在八年级尝试着讲授了一个学期的Small Basic课程, 采取的方法是将清华大学出版社版本的Scratch教材中的案例用Small Basic改写, 但是就代码语言的课程体系的问题, 还需要进一步细致的研究。

对于Small Basic在程序教学中的位置处理, 老师们也可以做如下的尝试: (1) 针对已经学习过LOGO语言或者Scratch语言的小学高年级学生, 可以直接进行Small Basic程序设计的学习, 能够使学生较快速地从图形化编程语言进入简单的代码语言。 (2) 可以将两种语言对照进行教学, 如开设“Scratch和Small Basic”比对教学的尝试, 培养学生使用不同的程序语言, 实现目标的方法。 (3) 对于“零基础”的初一学生, 可以直接进行Small Basic程序教学, 将学生较容易、轻松地带入编程的世界, 为后面进行VB、Java等其他程序的学习垫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让学习变得主动 篇8

综合实践课的开设, 遵循了教科书教学设计的思想, 强化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识, 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讨论、互动学习的能力, 让信息技术学习真正变得“如虎添翼”。

教学现状呼唤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课”的开设

现代社会信息丰富并且传递迅速, 学生易接受新鲜事物, 发散思维能力强。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 对教师的按部就班教学并不认可。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学生更不能接受教师的半成品, 认为既不“新鲜”也不“营养”, 他们喜欢标新立异, 追求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张扬的个性。

1. 课堂作业题目固定化, 学生不领情

[案例1]“四大操作”学习中, 笔者下发一些写有具体操作步骤的任务, 让学生按题意进行修改操作。从课前作业到课堂作业, 几乎每节课都让学生享受到这种“贴心”的服务, 可学生大多不领情。有学生感叹:无聊, 不看也知道是会考试题, 看题目都看得我眼睛酸痛, 我还有多少心思操作?

课堂作业题目固定化, 貌似方便学生操作, 但课堂变得机械、枯燥、乏味, 学生不领情。一段时间下来, 学生差不多都成为了修改操作的“熟练工”。尽管教师熟悉教学流程, 从简单的知识点过渡到解答会考试题, 学生都能跟着教师的步伐前进。然而, 一节课上下来, 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东西, 有点失望。可见, 综合实践课的开设迫在眉睫。

2.试水操作如隔靴搔痒, 学生不钟情

[案例2]当上到Photoshop的最后一节时, 笔者提出前半堂课的任务:艺术设计, 而后下发素材, 让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将现成的“地球”和“树苗”素材添加到“关爱地球”素材中, 从而完成图像的合成。后半堂课则开始学习Flash的基础知识。

利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进行艺术设计, 这样的出发点非常不错。当教师一提出这个主题, 学生个个显得非常兴奋。但教师没有放手让学生做:教师已经准备好了所需的一切素材, 并强制学生的思路按照教师的意图发展。显然, 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创新欲望没有得到满足, 时间一长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试水操作还需深入,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势在必行。

3.课堂缺乏合作和竞争, 学生没心情

[案例3]课堂中, 笔者经常借一些网上或前几届学生的作品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有学生嘀咕:又不是我们自己做的, 不看也罢;多想贡献我的作品, 愿与大家分享, 可惜没机会;要是让我们制作作品, 我想找几个同学一起合作……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不仅要注意完成教材的教学内容, 更要保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实践拓展操作。通过综合应用课, 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作品设计及相互欣赏,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操作技能的形成和知识的理解。

实施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课”的初体验

根据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知识的学习应当与应用相结合, 这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四大操作”的综合实践课的开设, 让学生有目的、有时间、有创新地制作出更好的作品, 同时也提高了信息技术素养。

1. 主题多样化, 学生很领情

学生应在教师的帮助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题目, 或在教师列出的较大范围的研究领域中确定具体的研究题目。在传统课堂中, 学生习惯于“教师告诉我做什么”的模式, 所以, 应召开讨论会组织学生选择一个适当且值得研究的问题。同时, 还要考虑问题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有关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能否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机会, 而提供的学习经验是否与预期学习结果一致。例如, 教师给出的“利用Photoshop进行艺术设计”这个主题太大, 学生经讨论后, 列出适合自己的主题:如何保护视力、呼吁减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生命在于运动、爱书周海报设计、动漫合成……有了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学生的创作欲才会被激发。

在Excel综合实践课中, 笔者提出“Excel中宏的应用”这个主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制作出“测测你的健康状况” (如图1) , 一学生填入自己的信息, 得出结论 (如图2) , 很是兴奋。

在网页制作综合实践课中, 笔者提出“以网页为平台, 展示身边的事”的主题。有学生以自己的课桌中的书包为载体, 描述校园中的一些人和一些事 (如图3) 。

也有学生以网页为载体, 从学生的角度记录下历史瞬间, 报道2008年发生的事件, 同时展望国泰民安、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生活 (如图4) 。

2. 鼓励原创素材, 学生很钟情

综合实践课中, 从素材的构建、作品的成形、修改完善到保存导出, 要经历“需求分析、规划设计及脚本编写”三个阶段。期间,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每完成这样一个作品, 要经历很大的考验, 使学生的毅力、审美观、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都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每一次综合实践, 都让学生感受到如同播种一粒种子、收获果实般欣喜。

在P h o t o s h o p的综合实践课中, 李帆创作了一组情境画 (如图5) 。当时正逢浙江省七艺节, 而我们绍兴是最后一站。学生以此为背景构思设计了一组情景画面。其中画面的小女孩都是由李帆同学在Photoshop软件中一笔一画绘制而成的。

3. 互动平台分享作品, 学生好心情

对于综合实践课, 可根据“作品”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高效、准确、客观和全面地考查评价学生, 自然少不了学生作品的提交和保存。当学生完成各自的探究任务后, 在互动平台中共享成果时所做的交流、整合和总结提升, 让学生感受、了解和获得其他成员的相关经验, 对整个探究任务形成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 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目前微机教室大多数是“教师机+学生机”模式, 通过“极域电子教室”, 以班级为单位建立文件夹, 供学生提交作品。学生完成任务后将作品按规定命名后提交到教师机上自己所在班级文件夹, 子文件夹以学生自己姓名命名。教师机可开辟公共资源通过FTP文件传输功能供学生下载作品。

教师还可以自主开发平台在线提交, 平台中包含作品自评。当学生提交的作品一目了然地出现在网站平台时, 学生还可以进行作品互评并下载其他同学的作品互相学习。

在共享平台中, 学生展示了利用“变形”工具绘制生活中图形有规律的图案 (如图6) 。有学生制作出转动的风车和自行车, 栩栩如生的扇子、雨伞等, 完全超出了教师的想象。

实施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课”的反思

1.综合实践课的进程可遵循教材思路

综合实践分为模块的应用及模块间的整合。一般模块的应用课可以安排一到两节课。而模块间的综合整合课, 课堂范围内可安排一到三节课, 将未完成部分带到课外去补充。

高一信息技术教材每章节后都设有“实践体验、综合探究”板块, 但部分教师对教材的设计思路视而不见。教师可按照教材的活动建议实事求是地展开探究活动综合应用课, 而不是让学生疲于应付会考试题。

2.综合实践课的开设有益于会考

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篇9

陶先生的话给我们以启发。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确实是一个现实的课题。要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需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 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唤起他们深入探究的动力, 让他们体验成长的快乐。

第一, 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一是生存所需, 二是成长所需, 三是竞争所需。作为一个社会人, 我们每个人在享受社会文明给我们带来的红利时, 自己也需要为社会添砖加瓦, 创造财富。不然我们将无法生存, 或无法有尊严地生存, 这时就需要读书学习, 增长知识, 提升本领。在此期间, 我们要不断地成长。要全面和谐健康地成长, 则需要不断地从理论学习甚至实践学习中汲取精华和营养。另外,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 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社会, 是一个竞争异常惨烈的社会, 每一个想在这个社会上站稳脚跟的人, 每一个想在社会竞争中取得优胜的人, 都需要认真学习、努力学习、刻苦学习。学生明白了学习的意义, 学习才会更加自觉, 更加主动。

第二,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 兴趣从何而来?就学生而言, 他们之所以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有学科爱好, 二是期待获得成功, 三是因为进步时常能得到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分析学生学科爱好和知识兴奋点, 因势利导, 顺势而为, 把他们的爱好与学习任务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这样, 学生就会自发地进行学习。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跟他们对成功的预期也是有密切关系的。因此, 我们要帮助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 勇于面对挫折、面对失败, 做到不达目的, 誓不罢休, 不断超越自己, 不断取得成功。我们对学生在学业上取得的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予肯定, 给予褒奖, 给予鼓励, 给予激励, 这样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就会不断增强, 学习的兴趣就会愈加浓厚。

第三, 唤起学生深入探究的动力。学生能够主动学习, 还在于他们是否具有深入探究的动力。深入探究的动力来自哪里?大致有三个来源:一是学生学习的信念坚定, 二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远大, 三是在学习中做到不断创新。学生能够深入探究, 主动学习, 需要坚定理想信念。要有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的意识, 要为追求真理、探索真理、发现真理而奋斗终身。要立下宏图远志,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 为人类社会长远幸福而读书。宏图远志使得学生读有目标, 读有方向, 读有力量。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 不断解决新的问题, 不断创新思路, 不断创新方法, 就会增加主动学习和深入探究的动力, 就会促进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 要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学生怎么才能快乐呢?需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学思结合, 二是切己体察, 三是享受过程。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迷惘状态中的学习不是快乐状态的学习。学习需要思考, 思考常常让我们顿开茅塞, 心情舒畅, 所以学中思考往往让我们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学习中还要做到切己体察。朱熹读书六法中强调, 读书要“切己体察”, 即读书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要求读书时不能只在纸面上下工夫, 还必须将书中道理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他说:“读书穷理, 当体之于身。”他又说“读书须要切己体验, 不可只作文字看。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 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等。切己体察, 方知读书之妙, 读书之用, 读书之乐。学习的过程是享受的过程, 不论是辛苦付出、克难攻坚, 甚或是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都是值得玩味、值得体会、值得享受的过程。享受过程使得学生学习更加富有积极的意义。

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 篇10

一、创设问题情境

如何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把握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 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 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如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 我出示了“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画面, 问一共有几只兔子?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 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 加上他们细心的观察和饶有兴趣地讨论, 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边的8只兔子加上右边的7只兔子, 一共有15只兔子;另一种是10只白兔加上5只灰兔, 共有15只兔子。学生还发现:看得见眼睛的9只加上看不见眼睛的6只, 也是有15只兔子。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们主动参与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 教师通过巧妙新颖的形式, 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诱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思维活动。

二、改变呈现方式

新课程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教材毕竟是静止的, 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学生往往对活动更感兴趣, 如能把教材中静止的资源活动化, 进一步增加教材的趣味性, 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眼球”。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 我把“0~9”十个数字设计成拟人化的“数字小朋友”, 让这十个“小朋友”一一在黑板上呈现, 看到抽象的数字长上了手脚, 成了会哭会笑的小精灵, 学生的学习热情异常高涨。

三、重视动手操作

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 我选取生活中许多学生熟悉的物体, 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 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 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样一来, 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 我又一次利用学生好玩好动的天性提问:“你们看一看, 摸一摸, 会发现什么?”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 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如在教学“连加连减”一课时, 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天鹅头饰, 并且请班里的九个学生戴着头饰表演天鹅飞来飞去的情景。下面的学生一看到这道活动的“例题”, 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 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教学中很轻松地突出了重点, 突破了难点。

四、学会合作学习

联系生活,让数学学习变得更有趣 篇11

关键词:生活实际;学习兴趣;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怎样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变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并让学生都喜欢学习呢?

一、寻找生活中的原型,直接利用原型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理解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

二、寻找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

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識。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学生由此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数学学而有用的喜悦感。

三、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在教学“认识圆柱”时,先在课前让学生每人设计一个“圆柱”。在亲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学到了很多知识。

四、寻找生活情境,用以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在学习了小数乘法后,我设计了一个“上街购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家长,有50元人民币,到街上应怎样购买物品?要从哪些方面考虑购买?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考虑到物品的品牌、价格等因素,也考虑到交通与家中的实际需要。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而且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篇12

一、在质疑中主动学习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能力, 有助于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增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内在需要, 发展学生的主动性, 使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成为可能。教师应创设充满人情味的教学氛围和开放的问题情境, 以此营造认知冲突,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形成质疑的习惯, 并使学生学到质疑的方法。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 教师创设这样的认知情境:让学生回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 再观察教师出示的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 如90、36、459。这时有学生提出:“能被3整除与个位上的数有关。”其余学生议论纷纷, 马上提出反例:能被3整除跟个位上的数无关。在此基础上, 又有学生提出:“能被3整除跟十位或更高位是否有关?能被3整除有没有规律, 只能一一试除吗?能被3整除与各个数位的和可能有关, 为什么?”师生一起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进而得出结论。后来在练习中有一道题研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 学生马上提出:“它与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课结束时, 学生又提出:“能同时被3和2、5整除时有什么特征?”

本节课教师故意在课始复习旧知, 使学生造成错误定势, 引起认知冲突, 然后学生不断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唤醒, 主动学习的需求被大大激发, 从而有效地培养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则成为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

二、在思索中主动学习

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曾经指出,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思考”是学生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 数学学习知识的本质特征。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 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 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 获得体验, 并作类比、分析、归纳, 渐渐达到数学化、严格化和形式化。

在数学的课堂里, 学生学会理性的思维方法, 不仅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还能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如在小学毕业复习分数应用题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对比性很强的练习:

水果店有苹果240千克……, 梨有多少千克?

(1) 苹果比梨少 A.

(2) 梨比苹果多 B.

(3) 梨是苹果的 D.

(4) 苹果比梨多 F.

(5) 梨比苹果少 H.

整个练习打破了以往匹配题一一对应的关系, 多设计了两个正确答案和一个错误答案, 促使学生不能凭感觉或从事物的表象中得出结论, 从而引导学生去分析数量关系, 运用科学的推理方法, 在联系与区别中得出结论, 并自觉验证所选择结果的合理性。增加了三个备选, 大脑在收集和处理时, 思维不只是增加了三条信息那么简单, 而是各种思维品质综合在一起思考,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辩证性、广阔性, 为后面的创造性学习做了铺垫。

三、在操作中主动学习

心理学认为:儿童学习最基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操作是思维的起点、智力的源泉。现代教学论还强调, “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数学课上操作学具人人动手, 思维随之展开, 更容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同时操作学具学数学, 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 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清晰, 更容易保持和提取。同时学生对动手操作比较感兴趣, 能很好地激发学习主动性。在操作中主动学习就是要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自己动手实验, 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取知识, 以实践促知识的理解, 以知识指导实践。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倍数关系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悟数量关系,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师:我们每个小朋友手里都有6个▲和10个■, 请你摆一摆, 要求■的个数是▲的2倍。看谁摆得对, 而且方法多, 速度又快!

(学生独立地进行操作)

师:谁先告诉大家, 你是怎么摆的?

生:我摆了3个▲, 摆了6个■。

师:为什么?

生:我把3个▲看做1份, ■要摆2份, 就是6个。

生:我把4个▲看做1份, ■摆了2份, 有8个。

生:▲我摆了5个, ■摆了10个, ■的个数也是▲的2倍。

……

师:想一想, 一共可以摆出多少种?

生:6种。

师:还能摆吗?

生;卡片不够了。

师:如果给你们很多很多的▲和■, 你们还会摆出“■的个数是▲的2倍”吗?

生:能。▲10个, ■20个。

生:▲50个, ■100个。

……

师:还有多少种可以摆?

生:许多种。

生:无数种。

……

师:现在我们换一种玩法, 把每个小朋友的6个▲拿出来, 同桌两人合作摆。要求把这12个▲摆成2排, 要全部用完。还要求其中一排的个数是另一排的倍数。看看哪一桌的小朋友合作得最好, 摆得对又快, 方法又多!

(学生合作操作, 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交流、归纳……)

本案例中的学生操作活动安排, 既具有明确的要求, 又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开放性, 为不同学生的数学思考留有合理的空间。教学中, 教师紧紧抓住“■的个数是▲的2倍”和“一排是另一排的倍数”这两个开放题, 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 充分感知数量间的关系。在这两个环节的操作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既有独立的要求, 又有同桌合作的安排;既有基本的操作要求, 如摆出其中的一种, 又有发展性的操作要求, 如摆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特别是“11个▲是1个▲的11倍, 6个▲是6个▲的1倍”这样比较特殊的倍数关系。操作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需要, 最大限度地开启了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四、在争辩中主动学习

争辩主要运用在学生解决问题有错时, 教师不是当即否定, 而是积极提供错误材料, 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辩论、完善的过程。学生的错误是教学中一笔巨大的财富, 如果利用得当, 不仅可以避免冗长的讲解, 而且更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促进思维的发展。

抓错误的例子每堂课都有,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握纠错的契机。例如:学了正反比例关系后, 在判断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时, 有很多学生说成正比例。当出现这个错误时, 教师并不急于否定, 或对错误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而是让出错的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大致有三种:一是认为半径在扩大, 面积也在扩大, 所以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二是认为圆的半径和周长成正比例, 所以圆的半径和面积也成正比例;三是认为因为 (一定) , 所以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

教师又要求其他学生辩说他们的错误, 陈述自己的观点。

生1:半径扩大了, 面积是扩大了, 但根据正比例的意义, 扩大的倍数要相同。例如:半径扩大了2倍, 面积要扩大4倍。所以不成比例。

生2:根据 (一定) , 半径和周长成正比例是正确的, 但并不说明半径和面积也成正比例, 这两者没有因果关系。

生3: (受前两位学生的启发) 虽然 (一定) , 但是r2和r结果不一样。一个是长度范围, 一个是面积范围。我可以举例, 半径原来是6厘米, 缩小3倍为2厘米, 半径的平方原来是36平方厘米, 缩小以后是 (6÷3) 2=4平方厘米, 缩小了9倍。

生4:两个半径的和与一个半径的性质一样, 都是长度范围。

生5:我通过列表发现, 半径的变化倍数与周长变化的倍数相同, 但与面积变化的倍数不同。

讲到这里, 错误的同学都微笑着点起了头, 但教师没有就此结束, 接着问:“半径的变化, 引起圆面积的变化, 有没有变化规律?”这时绝大部分学生都按捺不住兴奋, 高高地举起了手。

生6:根据同学 (生5) 的列表,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半径扩大或缩小几倍, 面积就扩大或缩小几平方倍, 但这两个相关联的不成正比例。

上一篇:目标任务分解教学法下一篇:纺织品出口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