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任务分解教学法

2024-10-19

目标任务分解教学法(精选11篇)

目标任务分解教学法 篇1

《汽车保险与理赔》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汽车专业核心课程, 有很强职业性和实用性[1], 它广泛应用于汽车维修、汽车运用、汽车服务工程等专业学习中, 是汽车保险营销、保险定损员、维修服务顾问等人员必备专业技能。为使学生快速熟练掌握这些技能, 就要采用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经近几年《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示范教学, 经采用“目标任务分解”教学法, 实践表明, 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

“目标任务分解”教学法

该教学法是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任务, 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模式。即师生有一个共同任务目标, 如何完成此目标任务, 是该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教师凭教学经验, 对教材内容分而割之、重新整合、综合设计, 分解为一些详细具体的小任务, 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小任务来掌握内容、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当然, 这些工作都需要师生一起共同协作来完成。

课程教学任务的分解设计

该教学法实施中, 关键是设计分解任务, 即把教材内容凝练成一个个小任务, 但也要注意与知识点的紧密结合。所以, 教师应熟练掌握教学内容, 确定内容基本点、重点、难点, 进行归纳综合。最后以教学重点内容为主线进行细分几项大任务和若干小任务等,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一去完成。比如《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教学中, 汽车理赔就是一项大任务, 可将它分成若干小任务来完成。如图1所示。

当设计某一具体任务时, 教师应从多角度出发, 综合考虑每一任务的现实性、可行性、层次性, 最好把一个个教学任务密切仿真汽车事故再现, 增强趣味性, 突出实用性。

“目标任务分解”教学法实施过程

其实施过程就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自身能力一步步完成任务的过程。期间, 师生要密切配合, 要发挥好教师的组织、主导作用, 使学生能有序高效地完成任务。

每项具体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一般为:创设情境布置任务→分析讨论→实施→总结→再实施五个阶段, 且各阶段要合理安排时间。

1.创设情境布置任务

创设情境是其重要环节之一, 它需要教师创设出富有现实性、启发性和感染力的情境, 让学生在此情境中思维激宕起来, 自然地引出任务[2,4]。可利用现代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 也可在实践现场创设情境。例如, 在现场勘查环节, 如何勘查、怎样勘查、需注意问题等, 可用实验室的实例来完成。这样才能使学生处在“乐学、好学”的情境之中。

2.分析讨论

实施任务前, 要详细规划、重点分析、组织讨论, 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任务实施方法和技巧。比如, 在赔款计算环节中, 如何提高计算准确度和速度等关键问题进行讨论。

3.实施

实施, 能体现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综合知识运用的能力。实施过程中, 要充分体现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思想。

4.总结

总结可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促进提高。每次实施后, 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 就针对完成任务的过程、情况、结果的合理性等各方面要进行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 以引起学生重视和反思。

5.再实施

再实施就是要求某些“不完美”或“不胜任”的同学再利用业余时间去重新对所分任务进行探索、解决。由此可弥补自己的不足, 提高自信, 锻炼自己, 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

1.学习小组分配要合理

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把4到5名学生交叉组合分成一个个实训小组, 并择优选取一位同学任组长, 以便带领大家团结协作、提高学习能力、最终圆满完成所分任务。

2.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要恰当处理

要转变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 让学生主动接受, 亲自动手探索知识的奥妙, 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精心组织分解后, 形成一个个小任务, 让学生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达到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的目的。

3.“四项原则”要坚持

实施中, 须坚持“可行性、实用性、开放性、启发性”四项原则。如此根据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 结合创设与现场对接的情景, 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独立思考, 有效圆满的完成任务。

结语

随着《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开设, 结合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渐进性、层次性强的特性, 通过采用“目标任务分解”法教学, 学生学会了怎样去学习、去探索、去总结、去提高自己。最终使学生要树立起汽车保险市场和顾客服务意识以及现代市场营销的观念, 进一步掌握汽车保险与理赔方法步骤, 以期培养学生能解决汽车保险与理赔在现实中常见的一些问题的能力, 这对贯彻国家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蒋玉秀.高职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教学的总体设计[J].大众科技, 2010, (6) .

[2]袁天奇, 马开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非测绘专业测量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6) .

[3]刘林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 2004, (6) .

[4]孙朝晖.任务驱动教学应把握好的几个环节[J].现代信息技术, 2007, (8) .

目标任务分解教学法 篇2

一、教学工作

1、新增特色专业1个:园林(类)专业,以园林技术专业为例——负责:陈晓梅;协助:沈建忠

2、精品课程建设1个:待定

3、精品教材建设1部:待定

4、校本教材建设1部:园艺植物识别与应用——负责:唐义富;园林效果图制作——负责:张辉明

5、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10个(每个专业2个)——负责:朱加平4个、陈晓梅6个;协助:沈建忠

6、顶岗实习率70%以上——负责:朱加平、陈晓梅;协助:沈建忠、负责就业辅导员

7、按期毕业率97%以上——负责:朱加平、陈晓梅;协助:张辉明

8、社会考试通过率:英语(70%以上)、计算机(85%以上)、职业技能(每生2个)——负责:朱加平、陈晓梅;协助:张辉明、唐义富

9、教研立项1~2项:负责:朱加平1项、陈晓梅1项;协助:沈建忠

10、优秀教学团队立项1个:《园艺植物栽培与养护》教学团队——负责:朱加平;协助:沈建忠

二、学生工作

1、综合指标:无较大责任事故,违纪处分率(不含系部处分)小于0.3%。文明宿舍率大于25%,宿舍不合格小于6%。发表或获奖学生管理论文1篇以上。学生教育特色至少1项。——负责:杨献娟;协助:辅导员

2、学生社团:有至少1个专业、科技类社团,并至少每两周活动1次。——负责:保云;协助:辅导员

3、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根据院团委的安排,申报至少1支院级重点团队赴基层开展为期一周以上的实践活动。负责:保云;协助:杨献娟、辅导员

4、学生活动:系级主题活动全年不少于6次(包括举办好第二届园艺艺术节),学生参与率高,效果好。——负责:保云;协助:杨献娟、辅导员

5、招生计划完成率90%以上:负责:沈建忠;协助:杨献娟、张辉明、朱加平、陈晓梅

6、就业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0%以上,年终就业率95%以上,协议就业率90%以上,对口就业率40%以上;年终学生就业工作考核成绩90分以上。——负责:沈建忠;协助:杨献娟、张辉明、负责就业辅导员

7、学费收缴:毕业班在毕业前学费缓缴率控制在1%以内,力争全部缴清;年底全系学费缓缴率控制在8%以内,力争控制在3%以内。——负责:杨献娟;协助:胡琳及毕业班班主任

三、科技工作

1、科技项目2项:——负责:朱加平1项、陈晓梅1项;协助:沈建忠

2、科技经费15万元:——负责:朱加平7.5万元、陈晓梅7.5万元;协助:沈建忠

3、论文16篇(其中核心8篇):——负责:朱加平7篇(核心4篇)、陈晓梅6篇(核心4篇)、辅导员3篇;协助:沈建忠

4、学术报告4场(其中外请1场):——负责:朱加平2场、陈晓梅2场;协助:胡琳

四、人事工作

1、拔尖人才推荐1人:——负责:沈建忠

2、教师进修推荐1人:——负责:沈建忠

3、创新团队推荐1个:——负责:沈建忠

五、经营开发:创收20万元——负责:朱加平10万元、陈晓梅10万元;协助:张辉明、唐义富

六、继续教育:培训100人次——负责:张辉明(通过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举办培训班等)

七、综合治理:综合考核“优秀”——负责:沈建忠

八、党建工作:

1、综合考核“优秀”——负责:沈建忠;协助:杨献娟

2、市级以上宣传报道10次——负责:沈建忠;协助:杨献娟(7次)、张辉明(3次)

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目标的设计 篇3

一、任务目标的具体性、多层次性和科学性

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目标必须明确,任务的实施必须有清晰的步骤指引和操作指令。同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任务目标;针对英语基础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缺乏具体性、多层次性和科学性。例如,有的教师所设计的目标不具体、不明确,学生在完成这些目标时心中不明,无所适从,其结果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教师所设计的目标没有层次,没有梯度,要么偏易,要么偏难,没有做到难易适度。有的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目标难度过大,超出了学生的语言能力,缺乏科学性。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设计任务目标时,要做到:1、任务目标明确,其中包括每个活动阶段的具体目标;2、目标的设计应该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推进,成阶梯状,形成由初级目标到高级目标的“任务链”;3、设计任务时教师要考虑学生想学什么,会学什么和该学什么,任务也不应超出学生的语言能力范围。只有这样,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目标才能够实现。

二、任务目标的互动性、合作性和均衡性

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目标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每个学生都应该在其中担任一定的角色,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要在学生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受学生座位安排的限制,教师在进行分组活动时常常按学生的座位分布自然分组,很少考虑各个组员之间的组织能力、学习意识、学习品质、性格特征等个体差异,分工也很少采取轮换制。其结果常常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成了主要角色,其他学生难以参与,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形同虚设。而教师则怕影响课堂教学气氛或者怕延误时间而忽视了学习困难的学生。从表面上看,在这样的任务型课堂教学中,学生们也完成了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目标,学到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可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同步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成功的。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根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对全班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要确定好每个组员的分工,要让小组成员都能尝试每个角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包括差生在内的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真正目的。

三、任务目标的现实性与真实性

有些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目标不切合学生实际,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亲身体验;有的目标学生不感兴趣,参与意识不强,结果没有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语言水平找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的最佳结合点,设计出具有真实意义的实际任务,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真正使用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四、任务目标完成的充分性

许多教师在布置活动时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空间,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个别小组展示了自己的活动结果后,教师就匆忙地结束任务,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许多差生只好被动地接纳别人的观点而无法阐述自己的想法。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就会对任务型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该对小组之间怎样进行合作学习、合作的时间是多少、合作学习的方式怎样等问题都要周密考虑。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形成任务型学习的良好循环。

五、任务设计的延伸性

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任务的课外延伸。实际情况是,有很多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是无法全部解决的。那么,为了更好地课堂教学任务,教师可以把一些相关的问题作为任务留给学生课外完成。同时,在布置任务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确定任务的内容和形式,切实地把这些课外延伸的任务当作对课堂教学的延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目标。

软件项目任务分解的思考 篇4

在软件工程项目进行管理的过程中,WBS(WORK BREAKDOWN STRUATURE)工作(任务)分解结构作为项目管理的一种基本方法正在逐渐的走向成熟,因为无论在计划阶段还是在执行阶段,WBS都是一个有用的综合工具,而且其应用也越来越灵活广泛,目前已成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基本方法。

WBS工作(任务)分解结构简单来说就是将工程项目的各项目内容按其相关关系逐层进行分解,直到工作内容单一、便于组织管理的单项工作为止。合理的分解可以把各单项的工作在整个项目中的地位、相对关系用树形结构或锯齿列表的形式直观的表示出来。这样表示可以使项目的管理者与各参与者直观的从整体上了解工程项目中的各项工作(任务),便于从整体上协调和管理,并使各参与者明确了解自己承担的工作与全局的关系。

WBS具有4个主要用途:

1)是一个描述思路的规划和设计工具。它帮助项目经理和项目团队确定和有效地管理项目的工作。

2)是一个清晰地表示各项目工作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结构设计工具。

3)是一个展现项目全貌,详细说明为完成项目所必须完成的各项工作的计划工具。

4)定义了里程碑事件,可以向高级管理层和客户报告项目完成情况,作为项目状况的报告工具。

通常情况下WBS总是处于软件项目计划过程的中心,是制定进度计划、了解资源需求、统计成本预算、控制可能风险和决定采购计划等工作的重要基础。

2 实际分解中遇到的问题

先来看一个常见的软件项目WBS,这个项目分解来源是Project软件中软件开发项目模板,如图1。

可以看到这个分解非常详尽的描述了一次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所包含的各个部分,应当说是一个相当好的分解。但这个分解在实际应用情况下却有它的局限性。下面来详细分析:

从这整个项目分解的结构中可以看出,其分解的核心思路是按照软件开发瀑布模型思想为基础,按开发的顺序(需求、设计、编程、测试),并在前后增加了一些必要的相关工作。那么,这样一个建立在瀑布模型基础上的分解在实际工作中能够顺利执行么?当然可以!其前提是执行这套分解程序的软件公司拥有非常成熟的管理流程,并在各个岗位都存在经验丰富的人员,才可能顺利按这样的计划执行。但是目前中国的软件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有多少能拥有完善、灵活、标准的管理流程及各方面都完备的人才结构呢?

试想,要在这样一个详尽缜密、按部就班的项目分解流程下完成整个软件开发过程,首先,我们需要优秀的需求分析人员,如果没有,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就需要甲方更多的积极参与,才能得到相对准确的前期需求定义,从而减少后期的设计变更。其次,需要有优秀的开发团队,才能保质保量按时实现需求中提出的功能。再次,还需要出色的培训人员,让客户可以顺利的接受并使用软件产品。但现在的项目能有几个有这样理想的状态呢?在常见的开发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是甲方想法的反复无常,需求的不断变更,随之产生计划无休止调整,有时还会遇到人员无法预期的变动,而同时又有难以变化的交付日期,要在前期就去比较准确的完成这种情况下的一个工作分解,无疑难度很大。

3 解决方法

既然工作分解如此重要并且在实际中有效,那如何才能在项目的计划阶段就做出一个完善又可行的工作分解呢?

3.1 改变思考方法

上面的例子中,分解基本上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或工作实施顺序来分解的。但是WBS分解中并没有要求分解的工作之间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关系,主要的分解的原则是:一横向到边即百分百原则,指WBS分解不能出现漏项,也不能包含不在项目范围之内的任何产品或活动;二纵向到底,指WBS分解要足够细,以满足任务分配、检测及控制的目的。根据这两个原则,没必要一定按照时间顺序或项目实施顺序来分解项目,完全可以按照其他的标准来分解,比如按照项目的最终交付成果来分就是一个不错的分解方式。

3.2 按目标分解

WBS(工作分解结构):以可交付成果为导向对项目要素进行的分组,它归纳和定义了项目的整个工作范围每下降一层代表对项目工作的更详细定义。具体来说,就是在总体上按目标分解,局部可以按成熟的工作流程分解。这样就让项目管理者能够更多的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整个项目的进展情况,而不是注重局部的工作,最终忽略了部分细节,使项目开发成功。

一般来说,需要交付的成果可能会有下面几种:软件,相关硬件,文档,培训,服务。建议建立可视化的项目可交付成果,以便估算工作量和分配工作。

按目标分解的好处还有,在按交付成果分解的方式下,对项目中部分工作以外包方式组织,也提供了便捷的支持,可以很快明确外包部分的任务、目标、成果,为最终集成提供了方便,这点在做较大项目的时候尤其明显。因为分解出来的工作包本身就可以由惟一的一个部门或承包商负责。(用于在组织之外分包时,称为委托包(Commitment Package))。

3.3 其他有效可行的分解方式

WBS的分解还可以采用其他多种方式进行,包括:

1)按产品的物理结构分解。

2)按产品或项目的功能分解。

3)按照实施过程分解。

4)按照项目的地域分布分解。

5)按照项目的各个目标分解。

6)按部门分解。

7)按职能分解。

这些分解方式可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混合使用。

3.4 WBS的实践经验

最多使用20个层次,多于20层是过度的。对于一些较小的项目4-6层一般就足够了。

WBS中的支路没有必要全都分解到同一层次,即不必把结构强制做成对称的。在任意支路,当达到一个层次时,可以作出所要求准确性的估算,就可以停止了。

一个WBS分解中的局部范围可按工作的时间顺序分解,但最好计划人与实施者都能对这个局部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或已经形成了针对这部分工作的成熟模型。

分解后应达到:1)活动结构清晰;2)逻辑上形成一个大的活动;3)集成了所有的关键因素;4)包含临时的里程碑和监控点;5所有活动全部定义清楚。

4 结束语

没有计划的项目是一种无法控制的项目。在高技术行业,日新月异是主要特点,因此计划的制定需要在一定条件的限制和假设之下采用渐近明细的方式进行不断完善。例如对于较为大型的软件开发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WBS可采用二次WBS方法。即根据总体阶段划分的总体WBS和专门针对详细设计或编码阶段的二次WBS。

学会分解任务,只有将任务分解得科学、合理,才能心里有数、有条不紊地工作,才能统筹安排好时间。统一的、标准化的WBS分解体系对解决软件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快速提高我们的项目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ractice Standard for Work Breakdown Structures[M].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2001.

[2]赖宇阳.中文Microsoft Project 2000教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1.

[3]孙裕君,尤勤,刘玉国.现代项目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屠梅曾.项目管理[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目标任务分解教学法 篇5

突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督查科主办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九日

关于对《政府工作报告》各项目标任务

进行责任分解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部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为了落实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各项目标任务,按照县政府领导指示,决定对报告中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责任分解。并提出如下要求:

一、深入领会报告精神

今年是我县深入实施 “3331”发展战略的关键一年,全县经济社会各业发展能否实现突围突破、快速崛起,做好今年各项工作至关重要。《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各乡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深入领会报告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县政府今年的工作重点。

二、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敢于负责的态度,结合实际,制订周密工作计划,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要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工作任务的落实。

三、及时开展督查反馈工作

各责任单位要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工作责任,定期对工作落实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并把各项工作开展落实情况分三个季度于6月10日、9月10日、12月10日前报县政府办公室督查科。县政府办公室督查科将对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开展跟踪督查,并定期进行通报。

联系电话:5188040,邮箱:tqzwdc@163.com

附件: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督查责任目标分解表

主题词:督查 政府工作报告 通知 突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10年4月29日印发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解读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与任务;解读

在过去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概括起来可以用明确、集中、恰和公开来表述,这些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中教学目标的确定,起到了重要参照作用。也使学生更加明确了初中语文学习中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这些目标要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初中语文的教材,每一个单元都设置了导语,这些导语同样明确地指出了教学的目标和学习的任务,教师在导入新课之后,也会结合这些导语,以不同的方式展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这些教学目标展开教学,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理解教学的目标和认为呢?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做了如下几方面的论述。

一、结合学生实际,确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环境,人生阅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语文的学习上,用统一的目标标准和任务来要求全体学生,显然是盲目的,我们所制定的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和任务,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中,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每篇课文以及每一堂课,都有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来实施,但这些目标并不是不可改变的,一些情况发生了改变时,应及时的调整和变动。

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的目标和任务,也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一个一般性的目标,是对全体学生的一个共性的要求,但是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扩大学习的内容、降低学习内容的难度等等。教师在调整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知识、信息等多方面的变化。

从教学的评价的角度分析,我们不能看学生在学习中是否达到了目标的要求,也就是说,是否完成了学习的任务,还要看学生目标达成的情况,因此,教学的目标的制定要合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目标时使用的方法,是不是适当,要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一个动态的评价,更好地发挥出教学目标的效能,教学目标的恰当还表现在结合学生的语言的感受,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因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重点难点,确立教学目标和任务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每篇课文在讲读之前,一般都会有几条训练的重点的内容,那么,结合重点,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的切入点,课本中每一篇课文,我们可以传授的知识是很多的,如果老师追求教学目标的完满,惟恐有一点的缺失,是没有多大必要的,在教学中,应该以是否真正领会和理解课文的主要精神,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标准。所谓教材的难点,主要是指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内容,是需要学生做深入的探究才能学到的知识,作为教师,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的问题上,要充分地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水平,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仅是被课文的教授,还要注重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完成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 鲁迅的《故乡》这篇课文时,训练重点有两条:其一是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方法;其二是理解“议论”在小说中的所起的作用。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分析,第二条就是一个难点问题,因为本学期最重要的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议论”这种表达方法,但这个问题却是叫学生理解议论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这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有的半知半解,有的对此是完全陌生的。这样的问题,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文分析时,作为重点内容,加大讲解的力度,通读全文,我们会明白。课文的末尾三段正是实施这一目标的关键之处,

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个问题找到答案,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三、通过“温故知新”,确立教学目标和任务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总的说来,一般是引导学生在“知新温故”和“温故知新”的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所以,我们在确立教学目标的问题上,要合理地运用好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关系,善于用旧的知识来引出新的知识,或者,是通过对旧知识加以巩固,但是,无论是什么方法,我们在教学生学习知识,就要确立好主要的目标,分清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正如本文前面所提到的,一味求全是不现实的,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和巩固学生的学習习惯,促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我们教学的一节课中,要有相对的集中的培养和巩固学习习惯,掌握和巩固学习方法的目标,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的同时,还要明白如何学习,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的特点和性质等等决定了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情感的因素,情感的目标和教学的内容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教学中还要主次分明地确定情感的目标。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的要确立好教学目标和任务,才能有的放矢开展教学,避免教学的盲目性,要正确地确立教学目标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通过温故知新等等手段。这样残能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使学生自觉地达成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振华。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再认识[]学科在线2010(1):109

[2]张金玲 李志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考[]初等教育2009(7):53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目标和评价 篇7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目标

任务型语言教学最基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关于如何界定“语言运用能力”及它与语言能力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外语教学界对此有许多不同的论述。《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关于语言能力的解释是:语言能力指一个人语言语法的内化知识, 指人能够理解并说出句子, 包括从来没有听过的句子。关于语言运用的定义是:语言运用指人对语言的实际使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 不同于他用这种知识来造成句子和了解句子的方式 (语言运用) 。乔姆斯基认为, 语言能力或知识是指“说话人或听话人关于语言的知识”;而语言运用则是“在具体情景下语言的实际使用”。现在学者们讨论语言运用时, 通常涉及的是如何考查出学习者语言运用的能力, 即能力表现。

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具体表现在准确度、复杂度和流利性三个方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任务型语言教学不仅仅追求语言的活动量与学生的参与, 而且还把语言的准确性、掌握语言的词汇和语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准确性是指使用规范的语言, 按照语法的规则表达。许多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倡导者都把语法、语言的准确性放在第一位, 有些学者认为, 应该让学习者知道为了交际的目的, 这些语言的形式是如何使用的。复杂度是使语言系统更加复杂、更精细, 体系更完整的过程。复杂度可以使语言使用者在交际时更有效地表达, 减少词不达意或由于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而采取迂回的表达方法。任务型语言倡导者认为完成任务可以使学习者的外语得到发展。流利性是学习者在真正交流时在不过长的停顿或犹豫的情况下表达的能力。一些语言学家指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头脑中存储的不是单个的词语或支离破碎的语言, 而是一些预先组织好的短语和固定的表达方法。所以任务型语言教学倡导者认为, 教师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时, 重要的不是单个的语法结构, 而是综合的语段能力, 是学生可以掌握多少预先组织好的短语和固定的表达方法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第二个目标是素质教育。任务型语言教学不仅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认识任务的作用, 还从人的发展与培养方面看待任务的作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有三个层次的任务:第一个层次只涉及到交际;第二个层次涉及认知;第三个层次是人的全面发展。第一层次任务是在某个特定的情景或某个特定的语言范围内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 任务通常是围绕特定的功能或解决简单的问题进行。第二层次任务不仅发展学生的交际技能, 而且也发展一般的认知策略、处理信息与组织信息的能力。第三层次任务的范围则不仅要培养交际能力与认知策略, 还要通过学生学习外语的经历和体验, 发展学生的个性。这就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目标, 而是有更深层次的教育目标, 包括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等, 也包括发展创造性与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评价

1. 现代外语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从国际英语测试的发展趋势看, 现代教学评价需要根据学生需求和实际能力与表现来进行。应有如下特点:要学生能表现、能创造、能用语言来做事情;用真实生活的情景或模拟这样的情景;是日常教学活动的延续, 不干扰正常教学;可以通过学生每天在课堂上做的活动评价学生;选择有意义的、能代表教学活动的任务;关注结果, 也关注过程;涉及到更高层次的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提供有关学生强项及弱点的信息;用人工而不是机器评分, 利用人的判断力;在这样的评价活动中, 教师的角色与以前有所不同。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 现代外语教学评价更注重通过学习者语言能力的表现, 即语言运用来对学习者进行评价, 同时还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 测试与教学结合。现代外语教学评价发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 从注重语言形式转向了重视语言的运用。 (2) 语言测试题型中主观题的比例增加。语言测试总的趋势是尽量减少选择题, 因为这种试题难以测出学生真实的语言能力。 (3) 增加更多的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试题。 (4) 从间接测试转向直接测试。间接的考试方式有单词的选择填空、改错、完形填空等。直接的考试方式是口试、作文、完成如信息差、信息转换之类的任务等。 (5) 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估, 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并综合分析学生日常学习的信息, 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以及需求, 着眼于学生潜力的发展;终结性评价测试检测结果, 二者相结合能更好地反映学生水平。

2.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评价方法

根据任务型语言教学评价的理念, 测试的目的不是考查学生零碎的语言知识, 而是考查学生在语篇中运用语法知识;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 还要考查策略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考查的重点不是学生知道什么, 而是学生可以做什么, 并推断他们将来在实际交际时会如何表现, 即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1) 任务型语言评价

任务型语言评价是通过学生完成任务来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表现, 并关注学生完成任务的思维过程。任务型语言评价强调测试任务: (1) 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有意义; (2) 布置任务时需要有明确的情境提示, 阐明任务完成的条件和要求; (3) 注重语言的交流和运用, 并且要与实际的生活相关; (4) 测试任务的评价取决于结果。任务型语言评价的目标在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也可以包括某些“间接性”的考试方式, 如选择填空等。任务型语言评价并非不重视考查语言的形式, 如词汇、语法、结构等, 而是通过综合运用语言的方式来考查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采用任务型评价, 所设计的任务要符合课程的目标并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任务的难度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语言的难度应与教材内容相吻合。任务的内容应对全体学生都是公平和无偏见的, 以使学生展现出实际能力。通过考查学习者完成实际语言任务的情况可以测定他们的综合能力并预测他们今后的能力表现。设计任务型测试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评分体系也比选择填空更加费时和复杂。但是, 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评价可以引导教师和学生重视语言的实际使用,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正是外语教学的基本目标。

(2) 语言能力表现评价

语言能力表现评价是通过让学生完成模拟真实生活情景的任务, 展现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语言能力表现评价是一种直接的考查方式, 通过听、说、读、写、译等单项或综合的语言技能将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表现出来, 以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它要求学生使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这些任务应该能够表现学生的知识和运用知识做事的能力。评估活动可以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信息与思想的交流、问题的提出与答案的寻求、讨论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语言能力表现评价可以考查学生用语言做事的能力, 我们可以模拟生活的真实情况, 向学生布置任务。通过让学生完成任务, 能够有效地检测他们的真实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力, 并预测他们在真实语言情境中完成语言任务的情况。比如, 让学生看自己所处城市的交通指南, 然后用给定的介词完成句子。如果学生能够完成这个任务, 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学生掌握了介词方面的语言知识, 同时具有建筑物和商店等公共设施的词汇知识。语言能力测试还可以与日常的学习相结合, 使评估过程与方式更贴近课堂教学和学生实际。

语言能力表现评价的设计需要有广度和深度, 完成任务的方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是开放的。语言能力表现评估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如传统的写短文、面试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完成交际任务等。增加语言行为测试内容, 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显露语言行为与思维活动, 从而推断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还可以提供有关学生的多方面信息, 包括语言与文化和非语言方面的因素, 如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以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参考文献

[1]龚亚夫, 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刘瑞琴.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实施理据.教学与管理, 2008 (3) .

并行测试系统测试任务分解研究 篇8

并行测试技术是支持下一代自动测试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 相对于传统串行测试系统, 其技术特点与优势在于提高了测试系统的吞吐率、提高了测试仪器资源的利用率、缩短了测试执行时间。实现并行测试技术的关键在于测试任务的调度, 而并行测试任务的分解则为并行测试任务调度的基础。

1 并行测试任务分解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在传统的串行自动测试系统中, 测试任务被事先整体规定, 然后测试中按照一定的顺序流程运行, 测试任务的安排由于不涉及并行性, 所以待测任务之间可能无法进行并行测试。因此, 将一个总体的复杂测试任务, 经过分解形成多项容易被测量的子任务, 通过完成子任务测试从而解决复杂测试的思想, 对于并行测试系统来说是尤为必要的。

并行测试系统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总体的复杂测试任务分解的可行性:对于并行测试系统本身而言, 现阶段的自动测试系统均采用嵌入式计算机控制、模块化的测试仪器资源, 这就使得各个资源模块可以根据测试系统的需求同时单独工作, 相互之间没有影响;新的接口适配器技术, 使得自动测试系统与待测设备间的连接、信号转换更加灵活;计算机多线程与多核处理技术, 使得控制软件能够同时控制运行多个测试任务。上述的这些自动测试系统本身的特点, 均为经分解后的多项子测试任务能够实现并行技术奠定了基础。

2 并行测试任务分解所遵循的原则

子测试任务的大小能够通过增加或减少测试参数来改变, 那么子测试任务的大小即表现为测试任务粒度的粗细。任务粒度能够体现某测试任务集合的层次结构, 同时也能体现整体测试任务的规模与数目。任务粒度与任务数量存在反比关系:任务粒度越大, 任务数量越小;任务粒度越小, 任务数量就越大[1]。反映到并行测试技术上来说, 就是任务粒度与子测试任务的并行性和可求解性质是相关联的:通常来说, 子测试任务的独立性随着任务粒度大小的增加而增加, 但子测试任务的信息接口、交互性、任务之间的并行性却随着子测试任务粒度大小的增加而减少。因此, 测试任务分解, 要控制适宜的子测试任务粒度。

并行测试任务分解的目的是把复杂测试任务分解为多个简单易处理的子任务, 子任务之间尽可能错开资源竞争, 从而有效地加快执行速度, 缩短测试时间。但是过度的分解将使系统中有大量的任务, 经常进行任务的切换, 任务与任务之间还需要很多的同步和互斥控制, 将大量增加系统服务工作, 降低系统的速度和有效性。

因此, 在进行任务分解的过程中, 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测试任务分解的原则有以下几点[3]:

(1) 独立性:任务应有相对的独立性, 任务间的相互协调、通讯工作应少, 以减少系统的开销;

(2) 层次性:对总体测试任务依次从被测单元、被测参数到具体功能操作进行逐层分解;

(3) 均匀性:任务粒度的大小要适中、均匀, 避免某一任务的执行时间过长, 导致资源负载不均, 同时也要避免任务过细, 导致系统任务切换开销过大;

(4) 相似性:不同的测试任务分解的子任务应尽可能的相似, 以便软件设计时可用相同的程序代码实现, 提高软件编程效率。

实际工程中可根据被测对象的特点, 采用自顶而下逐层分解的策略对测试任务进行分解。被测装备通常会包括多个被测单元, 而被测单元一般会有多个参数需要检测, 在这一层按被测参数对测试任务进行分解, 在各参数的检测中一些参数的检测可能存在相同的初始化操作, 可以提取相同的操作, 提高系统效率。

3 并行测试任务分解策略方法要点

在弄清并行测试任务分解要遵循的原则后, 要明确子测试任务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那么, 分解后的子测试任务之间是否可以进行并行测试, 如果不能进行并行测试, 子测试任务之间的执行优先顺序又是怎样的。子测试任务之间的相互关联, 决定了上述问题。

在讨论并行测试任务分解策略方法要点与方案之前, 先对测试任务之间的关联引入形式化定义[3]:

定义3.1设t1和t2为两个测试任务, I1和O1分别为t1的输入变量集和输出变量集, I2和O2分别为t2的输入变量集和输出变量集, 若I1与O2, I2与O1, O1与O2之间均无交集, 则称t1与t2数据相关;否则, 称之为数据无关。

定义3.2设t1和t2为两个测试任务, 若t1的测试能够决定t2是否测试, 则称t2控制相关于t1;否则, 称之为控制无关。

定义3.3设t1和t2为两个测试任务, R1和R2分别是t1和t2占用的资源集, 若R1和R2无交集, 则称t1和t2资源相关;否则, 称之为资源无关。

定义3.4设t1, t2, …, tm为测试项目中的各项测试任务, 若t1, t2, …, tm按所有可能的任意顺序测试的结果相同即t1, t2, …, tm任务优先级相同, 且t1, t2, …, tm资源相关, 则称t1, t2, …, tm是可并行测试的。

对上述定义作出说明:对于测试任务t1和t2, 若其满足数据相关, 那么t1和t2是不能够进行并行测试的, 但反过来, 若t1和t2数据无关, 不能肯定t1和t2能够进行并行测试。例如, 两个测试任务中可能含有中间测试变量或任务, 使得t1和t2虽然数据相关条件, 但实际只能依次测试。同理, 对于测试任务t1和t2间满足控制相关也存在相应不能同一时刻进行并行测试的问题。

在明确测试任务之间所能存在的相互关系后, 便可以根据这些相互关系, 对一个总体复杂测试任务进行分解。由于随着被测设备的不同, 一个总体任务能被分解的程度、依据就不同, 因此, 没有一种具体有明确步骤的详细方法, 能通用所有自动测试系统的测试任务分解。通常总体分解方法要点如下:

(1) 详细了解被测设备特点, 明确被测设备的测试需求, 明确各个被测单元以及各被测单元所需测量参数;

(2) 根据被测设备中的某些具体带有测试时序要求的测试任务, 从总体上即采用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方法对各个被测任务划分层级网络, 明确哪些测试目标任务经层级划分后是复合任务, 哪些是不可在分的测试任务;

(3) 分析初步划分后的测试任务, 看是否有哪些被测参数可以进行层次的调整, 是否能够合并成新的测试任务。例如, 某些参数的检测可能存在相同的初始化操作, 可以对这些操作进行提取公因式, 提高系统效率;

(4) 经细化、合并、调整顺序后, 完成任务分解, 形成测试任务集合。

4 总结

并行测试系统测试任务分解是并行测试系统实现并行测试任务调度这个NP-HARD难题的前提, 遵循怎样的分解原则和分解测量方法要点对总体测试任务进行分解, 对分解后子测试任务的粒度有着影响。根据本文提出的分解策略方法要点进行并行测试任务分解, 能够较好的控制子任务粒度, 为后续并行测试任务调度打下基础。

摘要:并行测试技术是支持下一代自动测试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分析了并行测试系统测试任务分解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通过介绍并行测试任务分解的原则与并行测试任务形式化定义, 总结给出了并行测试任务分解策略方法要点。

关键词:并行测试,任务分解,分解策略方法,分解策略方案

参考文献

[1]何玉安.基于本体的制造网格任务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 2008.

[2]卓家靖, 孟晨.并行测试系统的任务分解和任务过程模型[J].电子测量技术, 2008, 8, 31 (8) :109-112.

目标任务分解教学法 篇9

一、明确教学法优劣开展任务型教学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我们的英语教学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激发他们英语学习的热情, 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传统的教学法 (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 即讲解、操练、运用) , 曾经一统天下。教师只从教材出发, 不顾学生的认知和兴趣, 教师讲、学生听的结果是课堂气氛乏味、沉闷, 没有趣味可言;小学生所具有的好奇心、探索欲以及渴望欲, 需要肯定和表扬的心理得不到实现。如此教育的学生, 只会机械学, 按部就班考, 而不能自由灵活运用英语, 造成离开书本不会说英语的怪现象。我对这种教学法早就反感至极, 也曾努力尝试活动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但是发现在小学中高年级的英语教学中, 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主, 灵活穿插运用其他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任务型教学法提倡3T教学模式 (Test—reconstruction;Task—based;Team—work System) , 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任务设置都有明确目标和要求, 训练都指向语言技能使用。强调通过师生、生生地交流学会交际;将教材与生活结合, 调动学生参与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获得社会知识, 丰富素养。如此, 任务型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 让他们自己主动积极地寻找知识,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 养成学生的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Friends” (4A M2 U3) 通过“The lion and the mouse”的寓言故事生成学生对“朋友”“友谊”等的理解并对此产生思考。课导入一些关于朋友、友谊方面的语言材料作为展开任务的前提, 以教材内容为切入点, 给学生指明任务, 利用任务驱动进入新课学习, 让学生使用语言, 才采用情景教学完成相关任务, 实现学生知识迁移和知识运用,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表现能力。

二、探讨任务型实施突破教学重难点

任务型教学是把教学要点设计成学生愿意接受和参加的任务, 调动他们积极性, 参与教学活动。因此, 我们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时, 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结合并对教材研究和分析, 从而得出可行性任务, 为开展任务型教学找到突破口, 其次, 在教学活动中, 要对含有重难点的任务展开互动, 通过交流、讨论, 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采用游戏法、竞赛法等让学生进行语言实际运用。课后, 要求学生就任务活动的结果写心得体会或感悟, 推展、提升学生对任务的理解和深化, 锻炼他们动手能力, 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如此, 学生不仅掌握了教学的重难点, 而且在语言表达运用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提升。当然, 我们在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任务要人文性、科学性、富有启发性, 如此, 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还能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我曾经以任务型教学法开设公开课, 选 (4A M2 U3) Friends为教学内容, 我以“Who is your friend?”引出话题, 调动学生投入, 联系教材内容提出“What is a friend?”的任务, 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任务, 以此突破教学中的重要句式和新词这一教学重点, 继而以“Why do you need a friend?”“How to be a friend?”两个任务让学生进行语言活动。这节设计新颖的公开课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和现实生活的真实任务结合起来, 目标明确, 教学要点鲜明, 而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落实, 教学效果明显。

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时的教学效果不是可以追求的, 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任务型教学的任务要真实, 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 让学生由课内至课外, 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实施任务型教学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 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的英语教学能够实现我们素质教育的要求, 对学生长远的学习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雷虹.任务型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青年文学家.2011 (17) .

[2]杨成霞.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J].学生之友 (小学版) .2011 (06) .

目标任务分解教学法 篇10

在网络技术支持下的网络化协同开发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合作方式。不同设计师、设计机构、人员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实时互动协作参与、合作设计, 避免了重复工作, 提高一起工作人们的整体效率, 从而提高产品设计的质量, 产品设计和开发, 降低成本, 缩短产品的设计开发周期, 提高产品服务, 实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产品设计存在着大量复杂的、有依赖关系的设计活动, 产品的设计过程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这些设计活动的过程。因此, 产品协同设计的前提是任务分解, 任务分解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 将总设计任务分解为多个子任务, 确立各子任务之间的关系, 便于设计人员进行协同设计。

1 协同设计概述

网络化协同设计是指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 将在地理位置上分散的各设计人员, 通过协同设计系统平台合作协同、充分利用各种设计资源, 实现协同产品的设计开发的过程。

在网络环境中, 处在异地的开发人员进行产品信息的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进行设计方案的讨论、设计协同、设计结果的审核和修订。协同设计结合了网络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 包含了行为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研究, 深化了并行工程、敏捷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根据现有研究发现网络化协同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 多主体性:协同设计过程中协同人员构成较为复杂, 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 在设计之初就需要整体考虑整个设计过程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因此协同设计具有多主体性的特点。

(2) 协同性:在整个协同过程中, 信息的交互方包括领域内也包括跨领域信息交互, 其信息交互方式也存在同步和异步交互, 协同设计产品开发过程的实施有多个工作组, 根据设计的需求采用不同的交互方式来组织和完成设计任务。

(3) 灵活性:协同工作的过程会因为个体的不同而不同, 协同工作的结果也可能会因为协同工具的增强或者个体的增长而改善, 整体比较灵活没有固定的模式。

(4) 时效性:在协同设计工作中, 多个用户组成一个小组围绕着同一个产品任务来完成, 任务完成后, 协同小组也就解散。

(5) 共享性:协同的基本特点就是实现资源的共享, 信息在知识源之间可以交流互补, 以完善协同任务的效果。

(6) 异地性:参与协同设计的成员分布在不同地域。

(7) 互补性:参与协同的成员可以是来自不同专业, 互补之间的知识。

(8) 并发性和一致性:在同一时刻协同设计系统中分布在各地的协同人员有可能进行并发操作, 所以系统需要保证资源数据的一致性, 避免数据遭到破坏。

(9) 冲突性:产品开发过程存在约束及资源冲突。另外, 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设计需求的多样性及设计人员的学科背景差异, 造成合作必然存在冲突。

2 任务规划及其任务分解

在设计过程中, 设计人员以任务作为工作和调度的基本操作, 任务的产生有几种情况:可以是设计人员创建产生任务、协作小组中其他协作人员发送的任务和上级下发产生的任务。任务产生后生成任务完成计划存放于任务队列中, 任务完成计划的产生要考虑相关任务的时间、优先级、调度原则等参数进行指定。整个设计任务按照一定的划分规则及原理进行任务分解, 将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

进行任务规划的复杂性在于:子任务之间具有串行和并行的时间约束关系;子任务之间具有依赖性, 某个子任务的修改会影响到和它关联的其他子任务, 导致关联子任务的修改。

任务分解是按照一定的划分原理和规则, 将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 同时确定子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分解粒度较粗, 子任务个数太少, 会导致任务的复杂度太高, 影响子任务的完成, 不利于协同设计;反过来, 分解粒度较细, 产生的子任务个数较多, 任务复杂度会降低, 但对子任务之间的控制和管理会提高难度。因此, 任务分解是否合理, 会影响整个协同设计的顺利进行。

3 任务分解的原则

产品协同设计任务分解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设计人员对于分解后的子任务是否满意。

(2) 分解的任务应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减少子任务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减少设计人员之间的信息交互。

(3) 分解后的子任务要便于控制与管理。

(4) 分解后的子任务完成后应易于组合装配。

(5) 子任务分解粒度要适中。

4 任务分解的方法

定义1满意度Sij为设计组j对任务Ti的满意程度。

满意度分别以数值{O, O.25, 0.5, 0.75, 1}来量化, 通过模糊变量集{很不满意, 不满意, 一般, 满意, 很满意) 来表示。

定义2平均满意度

式中m为设计小组的个数。

通过分析产品设计任务的功能和结构, 将整个设计看成总任务, 对其进行按层次分解, 当分解的子任务不能再继续分解, 判定为最小子任务不再进行分解, 否则, 对子任务进行满意度测评, 如果子任务的平均满意度达到阀值λ (0<λ

具体的分解步骤如下:

(1) 按功能与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将任务T分解成子任务Ti (i=1, 2, …, n) 。

(2) 若Ti是最小子任务, 则不必再分解, 否则对其进行满意度测评。

(3) 若Si’>λ, 则不必再分解, 否则继续对Ti进行分解。

分解后的任务是一种树状的层次结构, 如图1所示任务结构树描述设计任务。在任务结构树中, 用符号T表示设计任务; 符号T1, T2……, Tn表示其子任务;符号Ti1, Ti2, ……, Tin 表示Ti的子任务。总任务为树的根节点, 然后分解成多个子任务, 叶子节点为最小子任务。

5 结束语

产品协同开发中的设计任务分解与分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的影响因素和需要处理的信息较多, 需要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协调配合, 本文在分析协同设计过程特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任务分解的原则及任务分配的数学模型, 实现了整个设计任务按照一定的划分规则及原理进行任务分解, 将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 将合适的任务分配给合适的人的目的, 对协同设计实施产生了有效驱动。

参考文献

[1]高曙明.分布式协同设计技术综述[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 2004 (16) 149-157

[2]贺东京.基于云服务的复杂产品协同设计方法[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1 (17) 533-539

[3]彭可.网络化控制系统的协同设计与形式化建模[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1 (17) 433-441

[4]王生发.产品协同设计过程中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重庆大学学报, 2008 (30) 1899-1903

[5]徐路宁.基于网格的协同设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 2008 (39) 122-126

目标任务分解教学法 篇11

课堂“任务活动”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组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意义的活动任务, 使学生在“做中学”, 以活动为载体来获取知识。“四层次”目标即了解层次、操作层次、领会层次、探究层次, 是用任务型学习加以整合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来说, 是教师以“四个目标层次”为前提, 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任务, 学生以“四层次目标任务”为动力, 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任务, 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完成是在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挑战的过程中进行的。本教学模式的特色: (1) 学生学习具有目标性和任务性; (2) 教学设计具有层次性; (3) 学习方式具有驱动性; (4) 作业、练习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摘自《上海教育科研》

上一篇:改良阴式下一篇:让学习变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