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共11篇)
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 篇1
目标与任务--宁波LED行业分析
一)发展目标第一阶段(2008年):促进传统灯具产业的融合与升级,在LED背光等高端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扩大封装产业规模,实现外延芯片环节零的突破;相关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培育应用龙头企业3-5家,封装龙头企业2-3家,外延芯片企业2-3家。
第二阶段(2010年):在LCD背光等领域形成特色产品与核心产业;成为周边区域重要的封装生产及研发基地;扩大外延芯片产业规模;构建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形成集群效应;相关产业产值达到350亿元,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LED灯具、LCD背光以及封装、芯片企业。
第三阶段(2020年):至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并在照明、背光、景观、配套材料、控制电路等领域形成国际竞争优势,打造国内和国际半导体照明产业核心集聚区。
(二)重点任务
宁波LED产业发展应该着眼于以下3项任务,重点完成5项具体工作。
三项任务:一是通过工程示范与政策引导,着眼于优势企业,促进LED与传统灯具产业的融合;二是通过招商引资与产业承接,加大薄弱环节的引进与承接,并完善产业配套体系;三是通过区域合作与专业协作,着眼于整个长三角地区整合资源,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项具体工作:一是建立半导体照明产业联盟,加强产业间合作,为产业持续创新发展提供支撑平台;二是搭建公共研发创新平台,成为资源有效整合、成果中试及后期产业化示范平台;三是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围绕用户需求的全方位信息服务系统;四是建设示范引导工程,展现宁波特色、满足功能需求,起到示范带动和展示作用;五是培育跨区域合作机制,推进多层次的区域互动与合作,加大资源整合范围。
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 篇2
一、案例来源
二、案例分析
1.目标分析 (如表2)
2.任务分析 (如表3)
3.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过程片段分析 (如表4)
三、反思和建议
1.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英语有效教学的创新点
(1) 在课堂中,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电子白板交互式功能进行英语的有效教学。白板的功能是围绕教学过程设计的, 尽量做到合理的使用白板功能, 辅助教学。电子白板把师生互动、人机互动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通过电子白板的功能很好的创设了情景, 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知识整合。使用电子白板能更快捷、更直观的把知识点呈现给学生和进行练习, 在活动过程中真正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教学氛围。例如在此教学案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电子白板的聚光灯效果看农场动物的身体部位来猜是哪种动物,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运用白板的拉幕功能依次呈现每个句子, 使学生认真的读每个句子。运用白板的直接书写功能, 更清晰的示范如何进行调查和填写, 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 为他们在后面的小组调查中降低难度。插入课文对话的课件, 让学生更容易了解课文大意。
(2) 结合学生的特点布置学生进行前置性的学习, 充分发挥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 尽可能创设语言环境和机会让学生开口说英语, 让他们多讲多练,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来。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现想现说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学生在实际交际打下扎实的基础, 尽量做到人人敢说, 人人会说。
(4) 以探究式学习方式、合作性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5) 注重轻松学习氛围的营造, 以及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2.注重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
(1) 抓住主线, 利用信息技术灵活和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在此教学案例中, 广州版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5《I Have Cute Pets》一课的教学中,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有喜欢动物的天性, 对于动物的话题, 学生兴趣浓郁, 而且学生在一、二年级上口语课的时候已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名称, 因此, 课堂以常见农场动物和家庭宠物为主线, 展现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所认识的小动物。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电子白板的聚光灯效果看农场动物的身体部位来猜是哪种动物,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运用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功能让学生通过观看温馨的人和宠物相处的短片, 使他们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和一起嬉戏玩耍的乐趣, 激发学生对宠物的喜爱之情。最后在设计和分享自己宠物卡的时候,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在电子白板上设计宠物卡和现场展示及交流自己作品, 真正做到了电子白板的交互性。再加上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设计相关活动, 让学生通过观察, 收集资料、讨论、交流、制作宠物卡等环节, 使学生体验到认识动物、爱护动物的乐趣, 使英语课堂充满了爱、和谐和活力的气氛, 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 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2) 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渗透德育
1组织学生合作。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在于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 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适宜、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例如案例一中, 在学习描述新的动物外貌特征时就是要小组成员一起观察并轮流描述。在这种情景中 , 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 , 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 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是一种渗透德育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为了共同的目标, 学生们都能做到认真和投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不会的同学虚心请教, 他们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准备着。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 尊重每个同学的练习成果, 不嘲笑同伴。课内外要学生争做“师”, 真诚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形式中, 我欣喜地感受到了学生之间的互勉互助, 在为集体争取荣誉的过程中, 每个人都努力地成为最佳的自己, 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油然而生。
2创设情境活动。道德知识、观念、规范是抽象的, 必须以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 才能为儿童所接受。教学中, 我们要创设有移情效应的气氛, 理想的或冲突的 , 富有趣味性的道德情境。在此案例中, 学生通过观看温馨的人和宠物相处的短片, 使他们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和一起嬉戏玩耍的乐趣, 激发学生对宠物的喜爱之情。其次游戏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 , 这种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 对培养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理解规则, 学习科学知识等是很有用的。
(3) 找准机会, 运用所教内容渗透德育。在英语教学中, 渗透德育依靠的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任何形式的硬灌、勉强 , 都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反有可能产生消极效应 , 使学生产生反感。因此空洞、牵强的说教是必须要杜绝的。课堂上 ,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关注学生的发展, 找准机会, 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教育, 让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 英语教材的课文内容自然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能否充分获得利用, 主要靠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 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 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之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 又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2]。例如在此案例中, 我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不同的情景, 使学生能对保护动物的行为表示赞赏, 对有文明行为的小朋友表示喜爱, 对不爱护动物、不文明的行为表示不赞赏, 并能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从而运用学会的新句型和语言知识培养起正确的道德情感和保护动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 激发学生主动热爱小动物, 并愿意和动物交朋友这种美好的感情和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活动中, 培养了正确的道德情感。
(4) 利用媒体平台和信息技术开展课外德育实践活动。德育应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自我生成 , 它所努力实践着的是让学生在自己亲身参与的生活与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辨别、生成 , 这种精神的生成与建构只有让学生经历了体验、感悟的过程后才能实现[3]。因此在英语教学中 , 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将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所创设的各种学习活动, 而要将课堂上的德育内容扩展到学生的其它生活空间,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进入德育实践探索, 使教育具有针对性 , 使情感体验达到最优化。
实践证明, 要协调好智育与德育的关系, 不能牵强附会。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水到渠成, 润物细无声。只有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德育, 寓德育于小学英语教学之中,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 在新形势下, 英语教师要根据德育工作的特点, 重视德育与英语学科的整合, 正确选择和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 有始有终地坚持德育渗透, 在教学的点滴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摘要:英语课程的学习, 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 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1]。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 从而接受品德教育, 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但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渗透德育呢?本文选取了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具体案例, 从目标、任务、教学过程片段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德育渗透,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02) .
[2]章兼中.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08) .
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 篇3
□张力
作
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民法在人类法制文明史上还素有“一般私法”、“世俗宪法”、“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超级部门法”、“尘世的圣经”等殊荣。这一特殊地位使任何民法典的编纂都当仁不让地成为它所在国家与社会中的重大公共事件与政治事件。这是挑战,更是机遇:通过官方主持之下、社会广泛参与的“私法”法典编纂活动,将有机会促成曾经分庭抗礼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进入持续的和解、协商与协作关系状态,民法典的有效适用由此成为国家与社会之间相互礼让、相得益彰,共同走向持久稳定与繁荣的保障机制。
民法典编纂的基本目标:
法源重整与价值引领
当前的民法典编纂是在官方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开展的,这使其处于显著不同于制定《民法通则》乃至更久远的民事法律制定时的历史背景下。新中国成立以后,立法者认为,中国民法典编纂的最大障碍是当时经济社会,尤其是经济体制的不完备、未定型与探索性,难以稳定与持久地担当统一民法典的社会基础与规范来源,民事立法要防止“闭门造车或束缚群众的手足”。故而,长期以来,民事立法主要围绕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中心任务和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逐步总结地方与群众经验,在经验逐步定型的基础上,遵循“由简到繁”、“由通则到细则”、“由单性法规到成套法律”的“经验主义”的路径,分散形成民法制度体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深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更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与外延、机遇与挑战等逐步取得自上而下的共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体社会构造,足以稳定支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整体建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对民事法律体系的全面总结、整饬与最终系统化——编纂民法典——便水到渠成。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官方宣告不仅不是对民法典编纂必要性的否定,而恰恰是对民法典编纂“时机已经成熟”的宣告,这也就规定了此次民法典编纂的基本目标与“问题意识”。
其一,民法典编纂不是在一张法制白纸上全新立法,而是要充分依托并尊重由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继承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乃至由在这些法律法规适用过程中发展出的配套性司法解释体系所共同确立的既有民事法律制度体系,尊重这一法律体系赖以立基的中国社会经济的基本格局、改革开放的的基本任务,故法典编纂仍旧偏向于对过往法律实践中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的及时总结,形成立法成果。比较法上的成功经验的引进当然必要,但要防止脱离中国实践、文化传承与既有法律体系大格局的单纯知识概念引进。
同时,此次民法典编纂也不是将现有民事法律法规简单汇编为法规“数据库”,而是明确针对现有民事法律体系的症结所开展的高度技术化、科学化的法律渊源重整。现有民事法律体系的病症表现在:缺乏可有效统帅民事法律体系全局的总则性顶层设计,单行法内部、单行法之间在规定效力、概念表达等方面的重复、矛盾、错位,或者对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立法回应,形成缺位,导致法律适用中的混乱,以及民事立法技术不能满足民事司法需要,造成极富中国特色的“二立法”——司法解释——膨胀,越位立法普遍等。此次民法典编纂,就是要重新确立民法总则与各分则(过去的单行法)之间的统帅关系、各分则之见的分工调整与协调关系、成文法与因成文法的固有不完全性而导致的续造性法律渊源(司法解释、民事判例、习惯与法理等)之间的关系。最终是理顺由民法总则到分则,由基本原则到具体制度,由一般性规定到特别规定的规范体系逻辑,最大限度地让社会公众与法律工作者感受到民法规范的公平、高效与便捷。
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 篇4
1、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人的生存与发展是离不开环境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环境是人力资源健康成长和合理使用的基础。良好的环境将有助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恶劣的环境将阻碍人才的成长,甚至是扼杀人才。所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创造和提供良好的环境,有助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2、改革旧的人事行政管理体制。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公共部门如何选才与用才;决定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成长的方式与途径。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是国家政权稳定的基础,陈旧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成长与供应,甚至将阻碍社会的进步。所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改革我国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旧的人事行政管理体制。
3、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机制。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有助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是目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和迫切要求。积极实施和完善中国公务员制度,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新陈代谢机制、监控机制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4、加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法治化作为现代社会一个基本的治国原则,它也是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应坚持的原则。加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其目的是为了规范政府的人事行政管理行为,避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失误与偏差,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吸引优秀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拥有优秀人才提供制度保证。
5、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
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 篇5
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和刚才分享的几位家人的情况不太一样,他们亲自用脚步丈量了开封到郑州的距离,9个小时50公里,我却只走了20多公里,但是我身体上的痛楚一点不比他们少,我的小腿拉伤了,起了一个包。身体的痛楚似乎抵消了一些因为没有完成XX年的工作目标而产生的自责和心理愧疚。
XX年我们没有完成任务,每当亲朋好友以及越人的领导特别是管总问起我时,我都无地自容:“段总,你的货什么时候可以卖?”;“段总,你的饮片什么时候可以出来?我们已经开始有订单了”……每当听到这些话,你们可能没有注意,我的心跳是加速的,我的脸是发烧的,这种心理的煎熬甚至比身体上的痛处更甚。
XX年元月份我们制订了我们的目标:5月份完成整个硬件的建设,7月份拿到gmp证书。我们没有完成,没有完成就要兑现自己的承诺。xx的企业文化和越人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说到做到,那叫诚信,承诺了就要兑现,那叫格局。我经常告诫我的团队:一个人、一个部门没有完成任务,原因可能是资源不够,也可能是能力不足,这是可以原谅的,但是一个人、一个部门如果承诺了不兑现那是人品问题,那是道德问题,是原则问题,不可原谅。
我们没有完成任务,但是不代表我们的团队不优秀,今年的12月16日,当开完年终会,吃完晚餐,已经是9:30了,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连续看了三遍xx发展历程。这个视频是12月25日我们的车间主任xx深夜12点才搞出来的;看完以后我泪流满面。男子有泪不轻弹,我不是认为自己委屈,也不是认为付出了没有回报,而是感觉到我的团队、我的高层、我的员工太不容易了。
当XX年的6月17日,我们 在开封,今天早上3点30分早餐,4点集合,而我们的员工1点50起床,从郑州坐车来到开封,没有任何怨言。就在前天的培训中,<莲山课~件 >全场21个组,我们也取得了
简洁励志演讲稿范文
我是有价值的吗?我的人生是有目标的吗?我为什么活着?唯有对生命意义和人生目标的追寻才能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有真正的价值。
很多时候,那些我愿意做的事因自身的软弱没有去做,而那些我不愿意做的事却做了。当我将自己的价值奠定在与他人比较的基础上时,我总是在骄傲、自卑和嫉妒之间徘徊,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处在焦躁不安的状态。我渐渐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有价值的。然而当骄傲覆盖我的身心时,我成了一个看见却不明白,听见却不清楚的愚昧人。当我悔改,我还可以选择新的生活,做全新的自己。我要做一个正确的选择,选择一条不断磨练我心智的人生之路。
语文教学的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 篇6
上海市建平中学
廖
飞
刊载于2008年12期《语文教学与研究》
一堂好课,绝对是事先精心设计的,且课堂上又经过教师创造性劳动,适度调控事先的教学预设与实际的课堂情境之间的差距,从而自然生成出的有活力、有灵动的智慧课堂。因此,课前的教学设计(教案)的质量,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与保障。下面以语文教学设计为例,结合个人语文教学实践案例,谈谈如何做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
完整的学科教学设计,应该包含三大部分:
①教什么——教学目标设计;②怎么教——教学过程设计(教师的教学艺 术);③为什么这样教——基于什么样的教学价值观。
完整的“教学预设”总是包括以下基本环节环节:
课前分析(学情分析、环境分析、教材分析)——目标设计——评价量规设计——过程设计(导引——观察、体验、解析示范——归纳——巩固迁移)——评价反馈
其中,“目标设计”、“过程设计”是核心环节。对这些核心环节加以优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但日常教案写作的实际问题是,“目标设计”常常形式化,笼统模糊,难以科学量化评估其教学的效度(即有效性程度);对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也常常是贴标签式的罗列,缺乏外显的形态设计。而“过程设计”又只是机械地预设课件程序,导致“课堂跟着课件走”,教师死守预设,逐一展开程式化教学。
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必要重新审视学科教学中“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的基本规范问题。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1、“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
“教学目的”是指教学行为所追求达到的终极愿景,属于定性分析的范畴;而“教学目标”是指实施教学行为后,在学养、技能、情感、方法等方面预期实现的变化幅度或影响程度,是可以也必须衡量的学科教学效度的具体标杆(或指标)。“目标”的表述尽量不使用“理解、掌握、了解、培养、学会”等模糊用语;“目标”的内容尽量不使用愿景性的语言,而要用可量化评估的描述性语句。
课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若把“学习因果分析的说理方法”做为教学目标之一,在表述上,可以这样描述:
①能在课文中找出运用因果分析的句子。
②能以课文为例,用自己的话解释运用因果关系的基本要求(对应分析;互相推导。)
③、能写出用因果分析表达观点的句子。
2、衡量教学目标有效性的六个维度
①范围:目标必须符合学科知识能力系列的规定以及单元目标意图 ②连续:结果必须互相关联,反映同样的价值倾向。③适合:目标必须适合该年级水平的学生。④有效:目标必须反映和说明我们对它们的定义。⑤弹性:目标是所有学生都可以达到的。⑥具体:目标不能模棱两可,而要用词准确。
3、语文目标定位的“根据”
①学生需求(即学情分析)——关注目标的“适合”、“弹性”纬度,不同年级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层次学生,需求是不同的。
②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即知识系列与序列分析)——关注目标的“范围”、“连续”、“具体”纬度。
③课文的功能(即教材分析)——关注目标的“有效”纬度。语文课文的主要有德化、审美、益智、文化、研究、语言思维与训练等基本功能。例如,教学《合欢树》一课,就应该是以体悟“至真至诚至情”的德化为主,不应无动于衷的做支离破碎、寻章摘句的段落分析。
【目标设计课例】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课文《老王》。教学目标有三个: 第一,体悟不幸者的善良;以善良体察善良(道德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内化目标)。教材设计了两个外显行为的练习,来保障落实这一目标并能量化: ① 能概括出老王的善良及杨绛的善良之处。(基本目标要求)
② 能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较高目标要求。这一设计比前一个目标要求更高,且很高明,既在过程体验中潜移默化受到感染教育,也落实了语文学科的读写能力目标)
第二、体会杨绛朴素中见深刻的语言(学科知识内化目标)。教材以“前任、强笑、镶嵌”为例设计了一个外显行为的三组比较练习让学生比较体验。
第三,字词积累的教学目标(学科知识内化目标)。教材设计了一个外显行为的练习:会读会写“愧怍(zuò)”等词语。
这样的目标设计具体、清晰、有效、适合、有弹性。
上海实验版高一下学期教材也选了《老王》做课文,高一教学该如何确定《老王》目标设计?可以这样设计三维目标:(1)、思想内容(情感目标)的解读定位——
对《老王》文本内涵展开讨论,多元理解、把握深刻的意蕴(如:关爱生命,关注弱者;平等思想与人道精神;两个不幸者对不幸命运的抗争与互勉,等。)(2)、学科知识能力目标——
①语言风格的体验(平淡朴素,含而不露)
②选材立意的感悟(透过生活琐事写人情、人性,展示平凡人生及其生活况味)
③能以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一节为例,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3)、过程方法目标——研究性合作学习
① 学会结合背景资料,研究体悟文本中特定时代的行为心理。② 能用批注法精读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的语段。
二、教学过程的预设
1、教学过程预设的关注点 ①各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最优化 ②各环节的教学方法、策略设计
③问题情景设计。“好钢用在刀刃上,课堂智慧用在问题上。”问题教学设计是预设教学过程的关键核心环节。④ 可能障碍的应变预案设计
2、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
①导入课题 ②体验发现 ③迁移巩固 ④评价反馈
前两项属于“课堂教学任务”的范畴,后两项属于“课堂教学效果”的范畴。前者对后者有着决定作用,因此教学设计上尤其要注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着重谈谈导课设计与“体验教学”设计的操作方法。
3、导入课题的方式选择
导课的基本原则:创设适合本课教学目标的学习情境,以求在最短时间激发学生兴奋点,吸引学生注意转移到课堂来,自然贴切引出后续新课题。下面列举几则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课前导语设计: 解题导入式。课例:人教版初一(下)《夜走灵官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小说《夜走灵官峡》(板书),题目交代了故事的情节、时间、处所。作者特别用“走”,而不用“奔、闯、到、过”之类的动词,这涉及到灵官峡的地理特点。请浏览全篇,弄清楚灵官峡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作者导入式。课例:人教版初一(上)《枣核》
有一位老人,“在没有地图”的人生旅途执著地寻梦,84岁还写了《年轮》的生命宣言。他的名字叫萧乾,现代文学史上很有个性的作家、记者、翻译家。他热爱生命,热爱祖国,即使受到不公命运,也不改一个中国心。1957年错划右派,蒙冤22年才平反。1980年70岁时应邀访美,写下散文集《美国点滴》。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篇——《枣核》
故事导入式。课例:沪版高一(上)第二单元“家庭亲情”
当今世界首富的光环,已经从比尔·盖茨转移到墨西哥电讯大王埃卢身上了。世人更多关注到他财富人生的一面,羡慕每天220万美金流入他的腰包,却很少关注他注重亲情的一面。他常感慨“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他妻子的病逝,更改变了只顾工作的习惯——每到周六,不论多忙,不论在世界哪个地方,他必定要赶回家与家人共进晚餐,享受亲情。“珍惜亲情,学会感恩”,真的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课题。下面,我们就走进表现“家庭亲情 ”的第二单元。
问题导入式。课例:《诗经•卫风•氓》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内涵丰富,不仅具有语言艺术价值、社 会德化功能,还因其现实主义传统而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请运用抓关键词语的方法,用发现的眼光审视《诗经•卫风•氓》,你看到两三千年前中国黄河流域哪些历史风情?
情景导入式。课例:人教版初一(上)《散步》
1994年9月3日,央视〈综艺大观〉节目为中年人开办了一台专题晚会,展现了中年人内心深处的真实世界。你们的爸爸妈妈此时正步入这个年龄层,你们是否走进过他们的心灵世界,感受过他们的艰辛、重负与情怀吗?今天我们借助莫怀成的散文《散步》所描写的生活细节,感受一家三代之间的理解、尊重与浓浓亲情。
温故知新式。课例:人教版初一(上)《大自然的语言》
课前请大家背诵《春》“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一段。
不错的,冰雪融化,草木萌发,那是春的消息;知了鸣唱,荷花玉立,那是夏的歌舞;金风送爽,丹桂飘香,那是秋的名片;雪花飞舞,银装素裹,那是冬的盛装。这些景物出现,传递了季节更替的消息,成了报告大自然变化的语言(板书)。他们的学名叫“物候现象”(板书: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
开门见山式(最常见的导入课题方式。课例略。)
4、课题体验的展开方式
所谓“教无定法”,因人而异多种多样。凡是合适的(适合课文类型、学生层次、教师特长的),就是最好的。大体来说有下列几种方式:
① 逐层推进式。这是教师常见的教学展开方式——题解、作者、背景、段落 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布置练习。
其优点是简约、流畅、自然,但易陷入按部就班程式化。
② 中心开花式。抓住文中堪称“文眼”的或对前后文起关联作用的关键词句,设计问题情景,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教学《三棵树》,可抓文中“两棵树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一句设问:“这意味着在获得两棵树前,‘我’与外部世界是有‘裂痕’的,那么文章哪些地方写了这些裂痕?两棵树用什么来‘弥合’这些裂痕的?”由此展开全文的研读)
③ 结尾反观式。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深化主题、补充交代式的文章结尾处,往往可以关照全文的。如:《老王》结尾难点句“这是一个多吃多占者对不幸者的愧怍”就可作为全文突破口来展开全文研读;《陈焕生上城》的结尾写到:陈焕生上了一趟城,身份显著提高,他变得很神气,做事也更有劲了。据此设问:“陈焕生这趟进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对于从城里回来后乡亲们对他的态度变化以及他自身的思想变化,你是喜还是忧?”由此而展开全文研读。
④ 沙龙式。即开放课堂,让学生自由讨论碰撞交流,不同的人不同角度解读 出不同内涵,感悟文本深厚意蕴,让每个学习个体都有收获。这种方式特别适合多元化主题类型文本的研究性学习。
课例:对《项链》的主题立意做开放性的理解讨论,学生可能会得出三种解读:
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 篇7
1 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和任务型教学
1.1 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
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科学研究组提出来的, 是由三个分理论和一个教学设计组成的。三个分理论包括:智育目标论、知识分类学习论和知识分类教学论;一套教学设计技术以新教案规格为中心。智育目标论中将传统教学中的知识、技能、智力三个重要概念进行了重新地审视, 进行了更新。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这两种知识在人脑内存储、激活和提取的方式不同, 自然而然他们的作用也不同。而技能又分为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 两种技能相互作用, 共同协作来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知识与智力统一起来, 学习知识的过程其它就是智力发展的过程, 只有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技能也就能得到提高。
1.2 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法是在Krashen的理解性输入 (1982) 和自然教学法 (1983) 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教学的理念和原则。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 通过执行任务, 激发学习者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使他们能够在任务的实践过程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 从而完成对目的语的学习。
任务型教学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 力求以任务驱动, 以某个实例为先导, 进而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通过学和做, 掌握教学内容, 达到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是任务型教学的核心。有些学者将所有的课堂活动, 小到简单的句型操练, 大到复杂的集体课堂活动都看成是任务。任务包括了目标, 内容, 程序, 输入材料, 教师与学习者的角色, 情景这六个元素组成。
2 任务型教学模式
作者结合Jane Willis的三步式任务型教学模式, 提出“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为基础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先将任务型课堂教学分成三个步骤:前任务, 任务周期, 语言点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索, 用已经掌握了的语言知识来完成任务, 再对任务中涉及到的语言点进行学习, 这样一个良性循环 (如图1) 。在对任务目标进行分析时, 也需要对任务的教学目标按照学习结果类型进行分类, 一般现行的知识分类都是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分类体系为基础的, 综合考虑加涅的学习成果分类以及相应学科的地要求, 从陈述知识、技能、策略和情感态度四个方向对英语知识进行分类 (如图2) 。
3 任务型教学实验与结果分析
作者通过自己所教的英语课程实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任务教学型外语教学实验。为了进行实验对照, 作者拿另一个班, 性质, 人数 (60人) , 学生基本素质相当的一个班实行传统教学法作为参照对象。
3.1 对照结果
从表1来看, 传统教学与任务型教学实验整体上来说差表1传统教学班与任务型教学班比较异不大, 但利用任务型教学后最低分下降了很多, 而人数也增加了。从平均分来说, 实验后有比较明显的提高, 从分数档来说也是很明显的。90分以上、80-90分、70-80分三个段的平均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90分以上和80-90分段的提升较大, 而80-90分段的提升最为明显, 人数和均分都有很大提高。若将80分以上定义为优秀, 60-70分段定义为中间成绩, 60以下定义为低分段, 那么优秀的学生比例和分数的提升均较为明显, 中间段的成绩变化不大, 低分段成绩下降显著。说明成绩优秀的学生表现出较好的综合素质, 适应性也比较强, 因此成绩提高较为显著, 而成绩比较低的学生原本对知识的掌握就不太牢固, 对任务型教学的不适应性表现的较为明显。
3.2 教师和学生的实验心得
主动积极参与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来的, 处理任务的领导者或组织者的同学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学生英语的热情, 也带给了他们更多的成就感, 个体表现比较突出。而那些本身对英语学习就没有主动性, 基本差点的学生对于任务的细致化以后产生了排斥的心理, 有放弃的趋势。对于大部分原来成绩平平, 积极性一般, 没有多少方向性的同学感觉任务型教学给他们下达了比较明确的任务, 在任务的摸索过程中得到了很多鼓励, 有了很多的成就感, 增加了很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并且学习的目标性更强, 学习环境更加活跃。
作者认为这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外语学习兴趣, 最大的受益群体是中等成绩的学生, 让整个班级氛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对教师来说, 任务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高了很多, 对于教学设计, 教学资料收集和准备, 教学材料的筛选都加大了挑战。对教师的多媒体教学, 网络搜索的能力, 多样化知识手段的使用都要求高了很多。
4 总结
过去的一段时间里, 各类研究者都在研究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各类层次的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仍然不突出。任务没有跟知识分类和目标导向相结合, 任务的定义和小任务的确定与个体教师的差异比较大, 现在我们提出基于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的任务型教学。并且也通过实验得出较好的实验结果。这种任务型教学最关键的因素在于知识分类的科学性、可行性;英语知识分类要与教材的内容相关但又不忘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的培养, 自觉性学习的培养, 英语语言背景的培养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与目标导向的确定也是密切相关, 我们要围绕目标导向, 来实施知识点的分类, 时刻紧记目标是我们最终的归宿。
参考文献
[1]丰玉芳, 唐晓岩.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6) :35-38.
[2]李广凤.任务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 2007 (8) :69-71.
[3]郑敏, 陈丽君.3P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对比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1 (6) .
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 篇8
一、落实高中化学必修模块“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有效途径
目标的制定仅仅是一个计划,是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基本前提,能否达成此目标关键是要有正确的实施途径。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是伴随着掌握知识的过程形成的,但知识的获得不能靠死记硬背,而要亲身感受它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体会它经历了哪些智力活动,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活动以保证“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的体验获得感悟。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分析“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的比较主要的三个途径。
(一)通过实验活动,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等化学学科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实验活动不仅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还是学生获得科学实验方法和发展化学学科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组织有效的实验活动,在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等化学学科研究思路与方法,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必修1钠的化学性质的教学,本节课知识与技能目标包含了要学生了解钠的物理性质(如:密度小于水,熔点低、硬度小等),掌握钠的化学性质(与水反应),但性质的学习不是结果的呈现,学生的死记硬背,而是要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得;同时也能在实验活动中落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即通过钠与水的实验,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学会对化学实验的有序观察。
具体实验活动设计如下:首先学生实验活动,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尽可能多地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如何解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并思考回答问题:现象为金属钠浮在水面,熔成闪亮的小球,小球向各方向迅速游动,发出嘶嘶响声,最后消失,溶液变成红色。解释是密度比水小,钠的熔点低,反应放热,反应剧烈,有气体生成,反应后溶液显碱性。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学生自主建构了钠的物理性质,真实的感受更容易让学生掌握知识内容。然后教师适时地设置问题:请问你观察实验现象是按一定顺序还是随便观察?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注意体会实验的方法。学生回答说是按照时间的顺序观察的,也就是反应的前后顺序。这时教师应该再次利用实验活动不断拓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设置问题:还有没有其他的顺序可以观察实验现象呢?请大家再做一次实验,仔细体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实验现象的意义,同时寻找其他的观察方法。最后学生再次实验,体会时间顺序观察实验现象方法,并找出空间顺序、状态顺序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
通过上述实验活动的设计,不仅教会学生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更能让学生学会全面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时间顺序: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空间顺序:反应装置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状态顺序:“海陆空”=“固液气”。该观察方法几乎适用后续学习中的所有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实验,只是不同的实验侧重点不同。
实验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还能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等化学学科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例如Fe3+的检验方法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实验活动如下:环节一,用两只试管分别取饱和的氯化亚铁和氯化铁溶液2ml,让学生观察两种溶液的颜色,判断哪个是氯化铁溶液;环节二,用两只试管分别取饱和的氯化亚铁和氯化铁溶液2ml,分别向两只试管中滴加2mol/L的NaOH溶液,并观察现象,判断哪个是氯化铁溶液的;环节三,将饱和的氯化亚铁和氯化铁溶液稀释20倍后,用上述两种方法都无法鉴别哪个是氯化铁溶液,这时教师向两只试管中分别滴加几滴KSCN溶液,学生观察现象,一只试管溶液呈血红色,教师讲解Fe3+能与SCN—结合成红色的Fe(SCN)3,而Fe2+则无此性质。Fe3+的检验:Fe3+ + 3SCN— = Fe(SCN)3(红色);环节四,提问通过以上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比较几种Fe3+检验的方法,分析溶液的浓度都比较大,可以从颜色上或加入NaOH溶液,通过产生不颜色沉淀的现象来鉴别铁盐和亚铁盐的溶液,当两种溶液的颜色均接近无色即溶液的浓度很小时,我们无法从颜色上或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不颜色沉淀的现象鉴别铁盐溶液和亚铁盐溶液。此时如果滴加KSCN溶液,就很容易鉴别它们,说明用KSCN溶液检验Fe3+的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在实验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掌握Fe3+检验的方法,还能提高运用比较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问题讨论活动,促进学生分类、类比等逻辑思维的化学科学方法的形成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知识的学习是中学化学课程教育的重要基础部分,应着眼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分类、类比等逻辑思维能力,要想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它们,就必须对其提出问题并加以讨论,利用问题讨论活动促进分类、类比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在利用问题促进分类、类比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时,设置的问要具有吸引力、启发性、逻辑性、阶梯性,并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
比如在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的教学中就可以采取利用问题讨论活动,初步建立同类物质性质相似、不同类物质可以转化的观念,促进学生分类、类比等逻辑思维能力初步形成,以指导元素化合物新知识的学习。
具体问题讨论活动设计如下:
问题1、下列变化是我们初中学过的,请同学们写出这些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2、请分析上述物质分别属于哪种类别?
3、小组讨论:请大家根据这两条转化关系式,归纳出其他类物质间的转化方法。
小组归纳:同类物质性质相似;不同类物质可以转化:
4、BaO是碱性氧化物,请归纳其化学性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通过让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讨论过程,使学生明确了同类物质性质相似,不同类物质可以转化的观念,发展了学生分类、类比等逻辑思维能力。当分类、类比这种化学学习方法被学生掌握后,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指明了方向,用分类的思想来学习化学,不仅可以使化学更加简单,也可以预测物质未知的性质、用途。基于上述案例的设计过程可以说明,通过把隐含了分类、类比等逻辑思维的化学科学方法的知识设计成适当的学习问题并作为载体,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合适的探索空间,让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再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问题讨论来解决问题,而化学学科科学方法的学习始终置于问题的情景脉络中。
(三)通过数据、图表分析活动,充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数据、图表是一种信息给于方式,利用数据、图表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思想、研究思路和科学方法,从而开发学生学习的思路,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水平。
例如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教学,这节课知识层面主要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和特征,但我们可以选择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图2-20的内容,逐步形成平衡的概念和特征,这样设计不仅能让学生在分析图表中感受平衡的概念和特征形成的过程,还能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借助图像分析问题的能力。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图中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代表的意义,使学生掌握读图分析问题的顺序。再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以下问题:
(1)从图像中可以看出,反应刚开始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你知道为什么吗?
刚开始时,反应物浓度最大,所以正反应速率最大,生成物浓度为零,所以逆反应速率刚开始也为零,从图上看也是从坐标原点开始。
(2)从图像中可以看出,随着反应的进行,为什么正反应速率逐渐较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提示:此时反应速率与溶液的浓度有关)?
引导学生结合图像分析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的原因,关键是抓住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变化。
(3)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的浓度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一种表面静止的状态,我们称为'化学平衡状态',此时的化学反应速率是否为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是指哪一速率?
引导学生明确:这里的v(正)和v(逆)应理解成同一物质表示的消耗速率和生成速率,正因为指定某物质的消耗浓度等于生成浓度,浓度不再改变,这是化学平衡建立的本质原因,浓度不再改变又是化学平衡的特征,是判断达到化学平衡的一个重要依据。可逆反应是一个动态平衡。
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平衡特征结论很简单,也很容易记忆,直接告诉学生,几分钟就能解决问题,但却失去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归纳、概括能力的机会。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些方法的获得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因为这些方法对学生将来解决实际问题有更重要的迁移价值。所以通过数据、图表分析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二、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是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必要保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真正地体验了学习过程,并掌握了化学学科思想、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化学学科基本观念,才能达到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反思,主动地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对已形成的化学学科思想、方法和知识从另一角度,以另一方式进行再认识。学生的自我反思是学生不断地监督、评价自身学习方法与学习结果的行为;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反思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和方法并内化为个人能力和学科素养。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掌握的不仅仅是零散的事实性知识,而是化学学科思想、研究方法和基本观念。
例如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学中,要及时的注重引导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知识进行反思,从而让学生理解周期律的本质。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请问在元素周期律这节课中你都学到了什么?不同的学生思考后会有不同的收获。学生甲:第三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渐弱,非金属性渐强;学生乙:除第一周期外,周期表中每一周期都是从活泼的金属逐渐过渡到不太活泼的金属元素,再到非金属元素,最后到性质极其稳定的稀有气体元素结束;学生丙: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学生丁:周期表的主族元素、同周期元素的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都是由原子结构决定。甲、乙、丙三名学生都体会到了本节课内容的一部分,而丁学生则从元素原子的结构进行分析判断,紧扣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来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容,真正掌握了元素周期律的本质内涵,丁学生的反思过程不仅仅提升了他本人的思维能力,对其他学生深刻理解元素周期律也起到促进作用,在反思过程中能更加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意义,对今后的其它元素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方法比事实更重要”。因此,在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和领会“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涵,通过实验活动,问题讨论活动,数据、图表分析活动来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并重视引导学生积极自我反思。通过几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证明,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并积极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有效地促进知识向能力、素质的转化,从而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广州市育才中学)
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 篇9
Gain attention of learner 让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生活中哪些是有理数,再比赛,看正确率
Inform learner of objective 给出学习目标,什么是有理数,学习有理数的概念 Stimulate recall of prerequisite 举例说明学生之前讨论的哪些是有理数,哪些不是 Present stimulus material 分类数的名称
1,2,3,4„„叫做正整数;
-1,-2,-3,-4„„叫做负整数; 0叫做零;
2,2.5(即2)叫做正分数;
321
211823
环保目标任务总结 篇10
合阳县环保局:
按照(合环委发[2011]3号)《关于下达2011年重点企事业单位环境保护目标任务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要求,我公司进一步强化环境目标责任制,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和措施,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的各项管理制度,很好的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现就全年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落实专人负责管理公司有关环境保护工作,收集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收集整理公司环保资料,建档管理。组织全体员工学习有关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及县政府、合环委下发的文件精神,落实公司环境保护法人负责制,完善相关组织机构,建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副总经理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公司环保工作顺利进行。年初对任务进行分解,分时段对工作进行验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积极征订《中国环境报》,及时掌握国内外环境动态及环境信息,利用板报张贴标语,参加“与绿色同行、与环境友好”启动仪式等形式纪念六.五环境日。通过学习、宣传,使我公司广大干部员工深受启发,并举办员工环保法律法规培训会四次,进一步明确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了企业环境保护的责任,充分认识当前形势下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升了环保法制意识及环保素质,不断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自觉
性,在公司形成了人人参与环境保护,共建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氛围。
二、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各项管理制度,积极配合县局工作,做好统计半年及年报,排污申报换证等工作,积极联系搞好环境监测,并按时参加市、县业务学习培训和上级部门会议,按时上报各项材料,主动接受环保部门检查、监督。及时足额缴纳排污费和监测费,保证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三、进一步完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积极进行演练。水泥硬化厂区道路,并进一步搞好公司绿化,利用植树节栽花种草,绿化美化环境,生产区、生活区卫生按区域划分责任到人,及时清理清扫、洒水、消尘、定期检查评比,为员工创造了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做到了文明生产,积极创建绿色文明企业。
四、进一步加强环保设施的管理,确保设施正常运转,经检测污染物达标排放。
一年来,在县政府、环保局、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通过全体员工的辛勤努力,很好的完成了县政府、环保局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请各位领导考核评议。
合阳县独惠水泥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 篇11
关键词:方法释义;教学意义;目标实现
一、过程与方法相关释义
过程与方法,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两个词语来进行解析,在分析两者各自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再置于教育的背景下予以解析。
一般而言,我们会将过程认定为一种持续的动态,是事物的一种不断行进的过程和一种发展的趋势,而由于其自身发展及其时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会有阶段性及其序时性的特点。過程是时间和空间迁移的综合,也是所有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必经状态,同时它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种程序、某种方法或者方式。而方法,我们更多地将其理解为一种应对问题的具体方式、条理或者规律。它既可以应用在思想的发展、言语或者具体行动上也可以应用到一些社会发展现象、规律或者某种精神的研究中。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到过程与方法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统一性,方法存在于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而过程中则包含着方法,两者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使其能够保证事物的顺利发展。“过程与方法”应用于教学中便是对两者关系的充分利用,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表要考虑到过程的程序性和渐进性,同时又要考虑方法之于过程的积极作用。
二、高中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意义
高中历史课程所讲述的内容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演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过程和方法”的应用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该种历史教学中,教学原则的创新应用对于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教学原则及其教学目标的确立,为教学过程的优化及其完善提供有益的指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教学的制约作用,从而能够更好的保证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所要解决的是教师、学生及其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当我们将“过程和方法”作为教学目标进行推广应用时,便能够将其与历史教学自身的特点进行结合,将历史课程自身的规律与教学规律有机集合,能够理顺教学大纲的要求,形成新的教学行为规范,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过程与方法”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能够改善教师在引导学生接近历史、更好的理解和分析历史问题上的教学现状,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使学生们从一个过程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历史,从而能够在对历史资料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使其思维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这一目标的确立,教师对于“过程”和“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具体应用时会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调整和科学化以及教学方法的优化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它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形成,能够实现三者的有益结合,从而保证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现,需要我们从教学理念、原则及其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改变,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原则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照本宣科或者死记硬背,而是要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及其规律等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使历史能够“活”起来。在“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要求下,我们可以采用最近发展区的原则来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作为一个过程,学生学习能力、自身发展等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锤炼,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打开思维,使其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通过学习自身知识与相互合作的结合,使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从而实现“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要求。
2.教学中注重方法的培养
新课标下,更多的要求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为实现该种目标应该在对课程内容总结的基础上得出一些学习方法,并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予以应用,使其认识到该种方法的有效性并转化成其自身的方法。在高中教学中会有许多评论性题目,比如,对于秦始皇的功过评论,这需要掌握一定历史资料并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对于其评价应该全面客观。在教学中教师便可以总结解答该种题目的有效方法,并且进行针对性的锻炼使其转化成为学生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
3.该目标的实现还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过程和方法”作为教学目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思考,通过不断地锻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应用方法,保证教学效果及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杜慧芳.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策略[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11).
[2]程婷.浅论“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比较[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1).
【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推荐阅读:
任务目标定向05-15
目标任务法06-07
目标任务完稿08-18
目标任务落实情况08-29
多目标任务调度06-14
冲刺全年目标任务06-14
办学目标任务完成总结05-15
中心小学学校目标任务08-21
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09-21
工作思路及任务目标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