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精选8篇)
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 篇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摘要]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本文从深刻理解把握中央一号文件的特殊重要意义着手,深入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并且对中央一号文件的新提法和新部署进行了思想观念层面和任务安排层面的解读,有助于更准确深入地理解党中央一号文件的内涵与意义。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三农”;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8)04-0046-0
3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岁末年初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的一号文件,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5年关注于“三农”问题。这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深刻理解把握中央一号文件的特殊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以及广大农民群众和“三农”工作者的衷心拥护。三个月后,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赋予了中央一号文件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为什么要干”:中央一号文件使我们更加准确理解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解决了关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必然要求。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最突出地体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发展不充分。其次是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战略部署,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三农”问题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再次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应当看到,这些年来我们的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城市,体现在大中城市及其居民,农村和农民受益相对不多。尽管我们一直在努力改善这种分配格局,且城乡居民收入倍差实现了逐年缩小,但是与我们的综合国力和发展水平相比,我们还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二)“应该怎么干”:中央一号文件使我们更加全面理解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总体部署。但是,鉴于信息不够直接和不够全面,难以满足社会各界的知识和信息需求。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向全社会明确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指导思想,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中央一号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重点明确了到2020年和到2035年的目标、任务,并且从七个方面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将党管农村工作作为首要原则提出,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了原则要求,强调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形式主义,等等。
(三)“具体如何干”:中央一号文件使我们更加系统理解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任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任务繁多而艰巨。中央一号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重点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的“人、地、钱”三大要素,从十个方面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重大任务。
中央一号文件的新提法和新部署
中央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农情,顺应新时代发展新要求,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政府的农村工作重点,形成了诸多新提法和新部署。这些新提法新部署主要体现在“知”和“行”两个层面:一是思想观念层面,二是工作任务安排层面。中央一号文件切实做到了逻辑严密、知行合一,表达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新境界和新做法。
(一)在思想观念上,中央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新境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中央一号文件系统深入地论述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具体路径,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要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之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是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定位,这是前所未有的新提法,以前中央文件只是在教育和就业问题上用过优先这个词。中央一号文件还要求,体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就是要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二是要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新安排,以前我们主要是讲农业现代化,这次明确将“农村”加上,主要是在空间上对应于城市现代化,更加科学更加全面。
三是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城乡融合发展是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新主张,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党的十九大和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
四是要走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之路。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针对我国特殊国情农情而提出的农业现代化新要求。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五是要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之路。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是实现从民主管理乡村到有效治理乡村的新举措。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既符合国家基本制度和基本国策的要求,也适应乡土中国的传统道德。这对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任务安排上,中央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新做法:顶层设计和工作任务创新。
首先,在顶层设计层面,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至少体现在以下15个方面:1.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年—2022年),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2.制定和实施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3.研究制定扶持小农生产的政策意见;4.抓紧研究提出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意见;5.制定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指导意见;6.加快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7.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8.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9.研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10.探索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11.抓紧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和加快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12.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和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13.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14.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的有关工作;15.建立乡村振兴专家决策咨询制度。
其次,在具体工作任务层面,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行动和重大工程,其主要包括以下15个方面:1.实施国家农业节水行动;2.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3.实施兴林富民行动;4.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5.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6.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和实施乡村绿化行动;7.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8.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9.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10.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11.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12.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13.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4.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15.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组织实施好这些新的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行动和重大工程,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继续为全球解决乡村发展问题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韩 俊.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J].求是,2017(5).[4]栾相科.三问乡村振兴——国家发展改革委“周三大讲堂”深入解读乡村振兴战略[N].中国经济导报,2018-01-30.(作者简介:吴晓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 篇2
在21世纪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里, 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 工作的压力不断增大, 人们渴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通过旅游放松自己的心情, 而乡村凭借舒适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景点以及轻松的节奏备受人们的喜爱, 正是因为如此, 乡村旅游得以迅速发展, 农家乐、农业采摘、颇具特色的农业服务以及独特的人文景点观望等都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项目。但是, 要想真正实现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就必须要不断推出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的乡村旅游特色服务。由此可见, 对于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探讨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二、乡村旅游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乡村旅游不仅仅可以让人们体现到来自乡村的独特乐趣, 给人们提供一个放松心情的良好场所, 更为重要的是乡村旅游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乡村旅游对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作用
中所周至, 农业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就必须要有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的结构, 而乡村旅游恰恰可以很好地达成这一目标。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中, 种植业为主, 养殖业和畜牧业以及农产品的加工为辅, 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农业经济, 但是上述这些往往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而且科技性也不强, 为此特别需要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现, 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起到良好的调整作用。
乡村旅游可以有效拉动农作物的供需关系, 同时对于农村一些诸如道路、运输等硬件设施的改善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等, 由此可见, 凭借乡村旅游的这些独特的优势, 恰恰可以很好地优化现有的农业经济结构。事实上, 这种优化与促进是星湖的, 因为这些产业的增长和加强反过来也能帮助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因此可以说, 乡村旅游与农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农业、加工业、贸易、以及餐饮业这些产业都能对乡村旅游有很大帮助, 同时乡村旅游也能拉动这些产业快速增长, 从而实现联动效应。
2. 乡村旅游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 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 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乡村旅游的出现同时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可以让更多的村民找到合适的工作, 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进一步缩小城市和乡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与此同时, 由于乡村旅游的火热, 也拉动了当地其它产业的经济增长,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发展乡村旅游振兴农业经济的策略分析
要想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 更好地发挥乡村旅游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产业链, 实现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提及旅游的产业链, 我们通常认为它就是以旅游者为核心, 以全面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实际需求为主要目的将旅游者最关注的目的定义为链核, 其他一些如农产品、自然景光、服务质量等相关产业为链条, 提供给旅游者以一整套的服务整体, 帮助旅游者完成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旅行和游览。
简单地说, 就是以自然景光为产业链的链核, 将旅行社、饭店、住宿、当地特产等行业链接成一个旅游链提供给旅行者。而通过加强旅游产业链的作用就是在于将这些链条上的资源强化, 比如产业链上的饭店就需要主打城市里吃不到的当地特色食物;农业链就需要以价格低、无污染的农业产品来吸引旅游者、土特产就需要在质量上和便携性上做文章;当这些产业链条都得以加强时, 就会极大的刺激旅游者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付出消费, 从而达到拉动当地农业经济各个行业协调发展的目的,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向着更高、更强、更广的方向发展。
2. 进一步深化城乡旅游合作, 有效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进一步深化城乡之间的旅游合作, 就是要尽可能地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及优势的互补等。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当下特别流行的城市的名片效应, 就可以有效吸引更多的投资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实上, 乡村的旅游虽然颇具特色, 但是在经营的理念、经营的意识以及信息化的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的差距, 通过城乡之间的旅游合作, 可以有效改善乡村旅游在上述诸多方面的不足, 更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积极效用。
3. 发展乡村旅游循环经济, 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乡村旅游而言, 最为核心的部分当然要数自然风光了。换句话说, 自然风光是乡村旅游的有效载体, 如果这个载体一旦遭受了破坏, 势必会产生某种程度的不良影响。为此, 我们一定要有效保护这种自然风光, 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为此, 笔者认为在对乡村旅游进行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 一定要严格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对当地的旅游资源和环境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的开发与保护, 切忌不可过度开发, 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 近些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之快。但是, 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的是, 只有真正实现乡村旅游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发展, 才能持续发挥乡村旅游对于农业经济的良好推动作用。如果为了一时的经济效益, 而过度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话, 势必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不仅仅会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发展, 也会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较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与改善, 对于生活的要求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满足最为基本的满足, 而是更加注重追求生活的质量和品质, 旅游尤其是乡村旅游开始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喜爱。也正是因为如此, 乡村旅游开始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 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着积极的贡献。如何在乡村旅游的道路上不断谋求新的增长点, 进而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重要作用已经逐渐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 文章以“发展乡村旅游, 振兴农业经济”为主要研究对象, 并对其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希望能为大家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业经济,思考
参考文献
[1]赵承华.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 2007, (3) :28-29.
[2]荣聘.浅谈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4) :243.
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 篇3
夏铸九:区域不均的问题是改革开放纳入全球经济之后都市化中国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结构性趋势下,广大乡村地区的首要课题是地方产业的振兴与地方社会的活力与自主性如何确立。面对地产资本、旅游投资与游客进入,地方能在规划上,由战略定位、保护与保育规划、到负责任的旅游,以至于草根小区营造上预做准备,可以将破坏减低,为乡村地方谋福祉。
海峡旅游:对于一个乡村而言,什么样的规划才是好规划?
夏铸九:规划的目标、规划的内容、执行的手段必须讲究,首先,认识地方村落的真实问题,从而,站在地方的立场出谋献策,以及,针对地方文化的活化保存与地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未雨稠缪,而非放任造成不可逆转破坏。
海峡旅游:“乡村营造”的终极理想是什么?应该如何推进乡村营造?
夏铸九:乡村营造的理想是有自主性的草根小区与有自主性的农民的诞生,他们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真实需要,有自觉与自我组织能力的地方小区是乡村营造的条件,他们不但是自在的农民,而且是自为的农民。期待地方政府的角色能发挥关键的作用,对地方小区开放而包容,过程宜平等对话,对地方发展则避免短视,避免造成地方文化与生态上的破坏,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至于专业者则为提供技术支持的角色,而不符合地方水土、移植套用则是专业大忌,反客为主的专业者是装了半瓶子水的专家。尤其期待发挥“互联网+”的力量推动乡村营造,造就21世纪网络社会才可能发生的,结合电子商务与有机农业生产、深度文化旅游以及生态旅游,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海峡旅游:旅游被很多人看作是乡村在农业之外的重要新兴产业,您怎么看?
夏铸九:旅游无疑是有巨大市场的新兴产业,旅游产品提供与消费者的条件俱足,但是,大众旅游若是不经规划与引导,很容易造成地方文化与生态上的破坏。大众旅游本身经常造成“上车睡觉,下车尿尿”,高峰期间游客过多,人车船拥堵,廉价仿制地方特产一扫而空,留下遍地垃圾,不但旅游本身质量难以提升,旅游者自己不满意,对地方的冲击也是灾难。要经过有地方自主性的旅游规划与地方小区的营造,才能转往深度的文化与生态旅游,或是养生旅游,以及朝向负责任的旅游,才能形成旅游者与乡村之间的良性互动,既使地方受惠,旅游者也获得身心的满足。
海峡旅游:乡村要发展需要采用什么有效的产业模式?
夏铸九:使乡村产业的发展模式加入人的因素,地方的参与者具备自主性经营的能力,才可能形成有意义的产业模型。譬如说,养生产业中的养生旅游,地方首先要有懂得禅修养生之道的大和尚、大师父或是道长,然后,塑造适当的地方与时间,规范参与修习者,这是一种可以参考的个案。
(本文仅代表受访者观点。)
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 篇4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我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振兴乡村教育,乡村教育的落后面貌不改变,乡村振兴战略就无法全面落实。”民进海南省委副主委、海南省政府教育总督学潘惠丽委员说。
潘惠丽委员表示,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正在逐步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但是,乡村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最大的短板,教育发展中最大的不平衡仍然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仍然是乡村教育发展的不充分。
“现在农村教育体系不健全,幼儿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都有待完善,还没有形成全链条推进的有效机制。同时,农村各层级段教育呈现出来的突出矛盾也十分复杂,农村劳动力培训、职业农民培养的主体、职责、机制不完善。”潘惠丽委员摆出了自己在调研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对此,潘惠丽委员建议制定乡村教育振兴发展规划,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中统筹部署、统筹推进。她说:“以构建学习型社会、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科学、系统地做好农村学校(含幼儿园,成人学校或站点)布局规划,使乡村各类教育有场所、有阵地,尤其要及早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指导标准,优化和稳定农村义务教育布局。”
除了做好顶层设计,潘惠丽委员还建议研究制定支持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流动的制度措施。比如:进一步细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切实解决城乡教师交流和流动的制度障碍;依托特色小镇、风情小镇建设,制定政策,积极引导城市公办优质名校在小镇办学建校,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下沉等。(记者 王晓樱)
上一篇:培养一流大学师资
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篇5
本文来源:铜仁日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和总要求,石阡县积极探索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聚焦振兴主题,突出需求主导,抓牢人才主体,念好人才引、育、用“三字经”,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以聚才蓄水之功开振兴赶超新局。
紧扣乡愁纽带引才,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以乡村两级党组织为主体,开展本地外出务工人员、在外经商人员、机关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摸排,分类统计并建立人才数据库,掌握人才基本情况、联系方式、能力特点及创业方向等。加强联系网络信号源。在掌握人才基本情况基础上,扎实开展人才定期联系、节假日问候、亲属关怀等工作,点对点动员、激励和引导人才返乡创业,持续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吸纳,针对心系家乡、政治素质较强、有技术特长和带富能力较强的本土人才,按程序有计划吸纳入党,择优按程序充实村两委班子和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打造“留雁行动”升级版
。把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深化留雁行动统筹结合,加大政策宣传、扩展工作思路,使出“亲情招”,打好“乡愁牌”,积极动员本地在外务工人员、经商人员返乡创业,鼓励支持本地在外企业家返乡投资兴业、创办领办企业、合作社等,充分用好此类群体人脉、资源等优势带动其他在外乡土人才回归。
围绕势能转化育才,培育“农博士”人才。充分利用留乡人员熟悉情况、乡情浓厚等优势,以开展各领域人才分层分类统计为契机,直接掌握和联系一批各行业各领域的优秀专家人才,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加强帮带培育,将本地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势能优势,大力培育“田秀才”“土专家”等本土实用人才队伍。用好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干部、农村知识青年、退伍复员军人、外出经商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人才群体,加强吸纳引领,充分发挥其熟悉政策、熟悉基层、熟悉群众、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等优势,组织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信访稳定、环境整治、组织建设、基层治理等中心工作,反哺家乡发展。培训“新职业”农民。充分利用县、乡党委党校,职校、农推站等培训机构和农业、人社、扶贫等部门资源,聚焦发展主题,坚持需求导向,问需于民,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加大培养乡村工匠、农民职业经理人、非遗传承人等新型职业农民。
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 篇6
[摘要]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并对具体的振兴乡村行动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中国过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乡土文化,故而,振兴乡村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中国走出“中等发达国家陷阱”,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九大是我党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的一项重要成果便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共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成果,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科学阐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前启后的伟大理论贡献,是今后较长时期党的政治纲领和各族人民的行动指南,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武器。新的思想,闪烁着全党智慧的结晶,必然有丰富的创新理论支撑和科学严谨的思想体系;
新的思想,必然提出解决中国现实和未来的宏观性、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的总体战略,而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振兴”与“衰落”是一对反义词。人类文明史上,乡村的“兴”和“衰”是一对矛盾,有兴则有衰,“衰”与“兴”有时又互为转化。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乡村衰落的诱因,如何吸取和借鉴人类文明史上的经验教训,使城乡发展能够优势互补、互为促进,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乡村社会的“兴”与“衰”,基本可以这样界定,中国乡土社会的兴盛应为“唐宋时期”。唐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黄金时代,以乡村农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特征的经济生活稳定富足;
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乡绅治理结构日趋完善;
以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为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深入人心。这就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而中国乡土社会的“衰落”则是在元明清时期。元朝统治者用游牧军事统治方式来治理被征服的农耕社会的极不协调,导致中国传统乡土社会遭到前所未有的摧残;
明朝的专制集权,窒息了中国乡土社会复苏的生命活力;
清朝的黑暗统治,彻底使中国乡土社会走向衰落。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入侵,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下,进一步加剧了中国乡土社会衰落的步伐。诚如鲁迅在《故乡》里所描写的:“……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正是中国近代乡村衰落景象的真实写照。
从人类文明史上来看,乡村衰落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城市化和工业化驱动的必然结果。乡村衰落主要有“英国羊吃人式”和“拉美超前城市化式”两种形式。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也带来了英国自身的高速发展,但同时却是以牺牲广大农民利益为代价的。英国在17世纪进入了世界强国之列,成为“日不落帝国”,殖民地的迅猛扩大,使英国的羊毛生产和纺织品生产获得了巨大市场空间,殖民统治者为满足新市场需要而强迫广大农民破产,农田变成牧场,农民被迫转化为工人。这便是被史学家们称为“羊吃人”的英国工业发展之路,同时也是英国农村衰落的根本动因。拉丁美洲式的乡村衰落——过度城市化和超前城市化方式。拉丁美洲国家独立后城市化速度明显超过工业化速度,甚至有的国家还走上了无工业化的城市化之路。政府放弃了乡村建设,农民自己也抛弃了乡村家园,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步伐滞后于人口增长速度,不能为居民提供充分就业机会和必要生活条件,使得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实质性转换,带来严重的“城市病”。除殖民时代建筑的城市中心区域为富人所拥有外,大量贫民则居住在城市周边的“贫民窟”。这些贫民窟成了脏乱差和“犯罪”的代名词。政府和农民自己都抛弃了乡村,致使乡村严重衰落破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一场激烈的变化,尤其是西部地区,乡村衰落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改革开放使我们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创造了人间奇迹,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自然风貌。2.6亿农民工进城,使城乡人口流动带来了许多变化,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建设市场的转稳,改变着中国社会结构,由是空巢村、老人村、留守儿童村和贫困村……已成为当下中国(尤其是西部)广大农村不争的客观事实,留给人们的不是乡愁而是实实在在的“乡衰”。据住建部《全国村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1978—2012年,中国行政村总数从69万个减少到58.8万个,自然村总数从1984年的420万个减少到2012年的267个,年均减少5.5万个。
二、作为国家战略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列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足见对其的高度重视。作为国家战略,它是关系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国家总布局,它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乡村振兴正是关系到我国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别、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整体发展是否均衡,是否能实现城乡统筹、农业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为此报告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报告再次重申我党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方针,特别强调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来,中央一以贯之地坚持“三农”优先,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基本都是有关“三农”问题的内容,这基本成为一种惯例。坚持“三农”优先,在许多政策倾斜、支持力度方面自十八大以来显得更加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乡村,关注“三农”,心系人民,把农村精准扶贫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来抓,特别是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关爱有加。2016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的志向,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总体要求,就是坚持农村优先发展,按照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的发展必然要有兴旺发达的产业支撑,只有在乡村实现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发挥优势,形成居于市场竞争力又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才能有活力,经济才能大发展;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充分科学合理利用自然山水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祛除乡村生活陋习,治理美化乡村生活环境,真正使乡村成为山清水秀、天高云淡、风景如画的充满希望的田野和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要弘扬乡土气息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尚,使整个乡村社会更加互助发展,乡邻和睦,乡风文明。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最基础,要坚持法治、德治、村民自治相结合的治理结构,让村民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要弘扬和传承优良的传统道德观,把尊老爱幼、济贫扶弱、维护公益作为道德标准去衡量。每一个村民的言行举止,要把乡规民约、村民自治整合起来,在保障宪法和法律实施的基础上,把乡村治理结构中的切合当地实际的村民自治与法治、德治结合起来,形成治理有序的规范体系。只有有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每个人有尊严地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大家庭里,这才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归宿。
为了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制度和体制机制上切实保证政策的延续性,真正保障广大村民的利益,报告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行了明确规定。报告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我们一般界定土地承包制第一轮大致以1978年开始到1998年结束,第二轮为1998—2028年,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那就是2058年,到那时中国可预见地是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阶段。这项改革政策规定让农民吃了定心丸,能够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从而解除政策多变的后顾之忧。同时在体制机制上创新,强调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以增强农村党的建设的实力与活力。在生产方式上强调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进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从根本上将传统农业纳入现代农业的体系之中,变自给自足的小农业向市场化商品化的大农业转化。
为了切实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报告特别强调了要培育和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懂农业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深刻理解和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真正理解和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敢为农业发展的开路先锋而不是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空想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代言人,到农村瞎指挥、乱决策、祸害农民。爱农村,就是要让我们广大涉农机构和基层干部,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去关注农村,深刻认识中国本质是一个农业大国,认识农业兴则国家稳,农业旺则国家强的道理,把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打牢,是相关涉农机关工作人员的基本职责,增强事业心和责任心。爱农民,就是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要真正培育对农民兄长的浓浓情感,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关爱农民的生产生活,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农民,拜农民为师。只有建立起这样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党和国家制定的乡村振兴战略才可能得到有效实施,才能达到和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三、近年来党和国家为振兴乡村采取的措施
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的统计公报,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4.77%,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如何处理好城乡一体,避免其他国家城市化进程中所走过的弯路,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镇化之路?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提出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等。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正是这一系列探索的集大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饱含了“乡村振兴”的诸多思想。简单梳理大致有以下主要思想:
一是“两山理论”的提出。2005年8月15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调研时提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便是如何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发展经济相互关系的著名的“两山理论”。
二是“记住乡愁”的呼唤。2013年12月12—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到会并作重要讲话,他指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他还指出:“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三是明确“新农村建设原则”。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提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四是寻找脱贫攻坚的新路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省代表团审议报告讨论时说:“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渠道。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本,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同时,要对乡村旅游做分析和预测。如果趋于饱和,要提前采取措施,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五是要把厕所革命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两年多来,旅游系统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体现了真抓实干、努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丰富的过程。在国家行政管理和具体执行层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一是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
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下,2008年浙江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考察安吉后说:安吉进行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标本。
三是特色小镇建设。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此后,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中央部委出台系列文件对特色小镇建设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和工作要求。
四是大力推进“田园综合体”试点工作。2017年2月5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业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2017年6月5日,财政部下发《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18个省份开展试点工作。每个试点省份安排1个试点项目,按3年规划,共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5亿元,地方财政资金按50%投入,3年共投入2.25亿元,最终实现“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的目的。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意义
第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是回归并超越乡土中国。中国本质上是一个乡土性的农业国,农业国其文化的根基就在于乡土,而村落则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振兴乡村的本质,便是回归乡土中国,同时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超越乡土中国。
第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身是对近代以来充满爱国情怀仁人志士们理想的再实践、再创造。20世纪30年代,兴起了由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等人为代表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诚如梁漱溟所言,乡村建设运动,是由于近些年来的乡村破坏而激起来的救济乡村运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方案是: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乡农学校作为政教合一的机关;
向农民进行安分守法的伦理道德教育,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
组织乡村自卫团体,以维护治安;
在经济上组织农业合作社,以谋取乡村的发达,即“乡村文明”、“乡村都市化”,并达到全国乡村运动的大联合,以期改造中国。晏阳初是另一位“乡村建设”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倡导者。晏阳初发起并组织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率领他们进行“博士下乡”,到河北定县农村安家落户,在乡村推行平民教育,以启发民智来实现他的“乡村建设”理想。他提出以文艺教育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乱,以此达到政治、经济、文化、自卫、卫生、礼俗“六大建设”。再一位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便是卢作孚,他是一个实业家,他认为中国乡村衰败的根本在于乡村缺乏实业做支撑,于是他在重庆北碚开展了一系列的实业救乡村的活动,在那里修建铁路、治理河滩、疏浚河道、开发矿业、兴建工厂、发展贸易、组织科技服务,进而探索以经济发展来推动乡村建设。
虽然他们的实践在抗战烽火中被中断,即使不被中断,实践也必然会失败。因为不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没有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共和国,爱国知识分子们的满腔热血最终只会化为一盆冰水。但是他们提出的发展乡村教育以开民智,发展实业以振兴乡村经济,弘扬传统文化以建立乡村治理体系等思想,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尝试,对于我们今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仍然有着启示作用。
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核心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中央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农业不发达、农村不兴旺、农民不富裕的“三农”问题。通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协调,促进农业、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的“三业”融合发展,真正实现农业发展、农村变样、农民受惠,最终建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的美丽乡村、美丽中国。
第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乡土文化,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我们常说乡土、乡景、乡情、乡音、乡邻、乡德等等,构成中国乡土文化,也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就是重构中国乡土文化的重大举措,也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战略。
第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有力抓手。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历来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说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粮食生产这一农业生产的核心成为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使农业大发展、粮食大丰收。要强化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被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而不会受国际粮食市场的左右和支配,从而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重大战略,这是基于我国社会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是符合我国全面实现小康,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而明确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乡村不发展,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发展;
乡村社会不实现小康,中国社会就不可能全面实现小康;
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 篇7
那么, 阜新应如何实现打造活力迸发新增长区的奋斗目标呢?我们认为, 应重点研究以下八个问题。
一、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结构性矛盾是阜新的根本性矛盾之一。《规划》指出, 坚持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加快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攻方向, 推进资源型城市由单一的资源型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
1. 在推进工业内部结构协调发展上, 要引导产业集群升级。
产业集群是阜新的立命之本。从2008年到现在, 阜新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己经六年了, 已形成了十大产业集群, 现在应把产业集群升级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产业集群升级有别于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发展是指产业集群从萌芽经历成长、成熟和衰退的自然过程, 产业集群升级则是指能够带来较高收入的经济活动过程的转移。
怎样推进产业集群升级?一是对十大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有所侧重。当前, 应深入研究如何使农产品加工、液压、煤化工、皮革、板材家居等重点产业集群领先发展, 以利于培育阜新的接续替代主导产业, 尽快形成对全市经济的重大拉动效应。二是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要提高产业丰厚度、关联度和完整度, 做大拉长产业链、供应链、销售链、物流链, 积蓄产业集群的放大功能;三是转变产业集群的生产经营方式。要由粗放式转到依靠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附加值的集约式上来;四是要从价值链低端的制造转向高端的设计、研发、营销及打造产业集群品牌上, 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经济收益。
2. 在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上, 要重点“补长”服务业这块“短板”。
2013年, 阜新第三产业的比重占31.98%, 比全省平均低近7个百分点。要想“补长”服务业这块“短板”。一是发展总部经济, 做大做强中央商务区等4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二是重点打造玉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 矿山文化和玛瑙文化四大文化品牌, 推进文化旅游业发展。三是推进金融业发展。目前, 国内、省内金融业融合发展已成为一个大趋势, 阜新应乘势加快金融业发展。
3. 在推进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上, 阜新在注重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 应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上重要议事议程。
阜新“十二五”规划提出, 要积极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使其真正成为阜新未来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最近,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大幅增加国家创投引导资金,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阜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已经到来。
4. 在推进各种所有制结构协调发展上, 要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的比重。
2013年, 阜新民营经济的比重由2001年的27%上升到62%。这是转型取得的一个不小的成绩, 但这样的比例, 同阜新的发展需要相比, 同省内外同类城市相比, 还有不小的差距。民营经济潜力巨大、活力无限。我们应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使阜新民营经济有一个更大的突破。
5. 在推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上, 要重视矿区发展。
近几年, 由于受国内产能过剩, 煤铁价格持续走低等影响, 阜矿集团生产经营遇到了暂时困难。怎样克服这一暂时困难?出路有三:一是要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步伐。要加大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 努力提高“三率”, 即提高煤炭资源开采回采率、就地转化率和综合利用率;实现“三个转变”, 即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由高耗能发展向低碳绿色发展转变;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二是要向改革要动力。要借鉴上海等地先进经验, 结合企业自身实际, 深化国企改革。通过改革, 去掉国企的一些弊端, 增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借贯彻落实《规划》之机向中央和省进一步要扶植政策。
二、提升阜新经济总量
总量性矛盾是伴随结构性矛盾产生的, 是资源衰退型城市, 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中遇到的特有的矛盾。转型试点以来, 阜新市自身纵向比较, 经济总量发生了很大变化。2001年同2013年相比, 地区生产总值由的70亿元增加到的62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4.5亿元增加到70.5亿元。但从横向比较, 阜新经济总量、财政实力在全省中所占的份额一直没有大的突破。因此, 实现转型振兴, 必须大力提升经济总量。
1. 向项目要总量。
要继续加大项目, 特别是上大项目的力度。要坚持大、中项目一起上, 但要特别重视上大项目问题。2010年, 阜新争来了总投资245.7亿大唐煤制气项目, 大家很受鼓舞, 但仅靠一个大唐, 阜新难以在总量上翻身。应借贯彻《规划》之机, 利用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向资源型城市倾斜的政策, 再上一两个像大唐这样的项目。应优先考虑新能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大项目, 要学习苏州、张家港争项目的精神, 总结阜新上大唐的经验, 总结出一套科学、可行、与当地情况相适宜的方法并予以实施。
2. 向空间要总量。
要扩展阜新经济发展的三个空间。一是地上空间。过去阜新矿区是百里煤海, 现在是百里矸子山, 发展循环经济大有可为;因煤矿萎缩, 一些煤矿企业破倒闭, 遗留下不少小厂房和设施, 可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可以上一批新企业。二是地下空间。阜新矿产资源丰富。要加大矿区深部和外围找矿力度, 力争发现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隐伏矿床。全市要加大矿产资源的勘探力度, 努力挖掘一批新的矿藏资源。三是域外境外空间。转型以来, 阜矿集团在内蒙古白音华建成了煤炭储量为10.4亿吨的现代化大煤矿。今后, 应继续加大开发利用外埠资源力度, 寻找更多的后备基地。另外, 国家“新丝绸之路”建设已开工启动, 阜新应鼓励支持一批企业到俄罗斯、东欧一些国家经商办企业。
三、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带工程
“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工程, 是一项跨区域、涉及面广、面积大、投资多的省级重点工程。
1. 这项工程是对阜新农业结构的一次大的整调升级。
这项工程, 从经济形态上看, 由过去的传统农业, 调整、提升为现代农业;从经济发展层次上看, 由过去的“常态农业”, 调整、提升为“示范农业”;从经济发展方式上看, 由过去的传统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 调整、提升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标志是集种植、养殖、加工、流通于一体。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标志是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
2. 推进这项工程, 是阜新经济转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机结合的重大举措, 是阜新城乡联动转型的一次新尝试。
这对于打破阜新城乡二元结构, 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促进现代农业和重点产业集群的互动与融合,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都具有重大意义。
四、推进社会和谐进步
《规划》强调, 社会和谐进步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1. 抓住阜新被确定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的历史性机遇, 完善试验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分步规划, 深入实施“集团帮村”工程, 完善“大扶贫”体制机制, 加快阜新整体脱贫步伐。
2.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解决生存性民生问题。要拓展就业渠道, 继续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危旧房改造, 进一步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 以提高人民福址。二是解决好保障发展性民生问题。全面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 提升人民的保障水平。三是解决好安全性民生问题, 深入开展“平安阜新”建设, 重点解决煤矿安全和阜新的社会和谐稳定。
3. 重视化解历史遗留问题。《规划》指出:“到2020年, 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目前, 阜矿集团厂办大集体工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阜新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缺口过大问题日趋突出。解决上述问题, 需要国家和省里给予支持。
五、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
阜新想要打造成活力迸发的新增长区, 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那么, 阜新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应放在哪里?
1. 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方针。
新型城镇建设的一切都要围绕人来展开。一方面, 要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另一方面, 要实现城镇居民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使广大城镇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2. 要坚持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
以往的城镇化重城轻乡, 新型城镇化则要求城乡统筹, 坚持城乡一体化,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 要坚持产城互动发展的原则。
要坚持以产业化支撑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产业化, 实现产城融合、互动发展。
4. 要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方向。
这是中央召开的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明确要求。按照上述要求, 农村要建设一批碧水、蓝天、和谐、宜居的城镇, 城市要向建设“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现代化城市方向迈进。
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升级
阜新要在继续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加强城市环境建设、矿区环境整治、群众生活环境改善的同时, 要按照十八大的要求, 大力推进“三个发展”。
1. 推进“绿色发展”。
建国以来, 阜新一直是以煤炭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 城市的发展从总体上是“黑色发展”。今后阜新应由“黑色发展”转为“绿色发展”。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 通过改变企业运营方法、产业构成方式、政府调控手段、居民生活习惯, 实现企业绿色经营、产业绿色重构、政府绿色行政与居民绿色生活, 逐步使传统黑色经济转化为绿色经济。
2. 推进“循环发展”。
鉴于国家已把阜新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市, 因此, 阜新应深入做好循环发展这篇大文章。一是通过大力发展“煤电化建”循环型工业, 拉长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 努力构建工业循环经济圈。二是积极发展沼气、秸秆发电等循环型农业, 推行农村资源循环再利用, 努力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圈。三是大力构建包括节能降耗,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污水循环利用在内的城市循环经济圈。要通过构建上述“三大循环经济圈”, 推动阜新循环发展再上新台阶。
3. 推进“低碳发展”。
推进“低碳发展”既要学会用加法, 如提高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率;又要学会用减法, 要设定一些约束性指标, 把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烟尘、粉尘排放量等指标降到最低水平。
推进“三个发展”, 从本质上讲, 就是要加快转变阜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七、进一步破解体制性、机制性矛盾
体制机制性矛盾是继阜新结构性矛盾、总量性矛盾之后的第三大基本矛盾。
1. 在破解体制性矛盾上, 应在深化市矿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上下功夫。同时, 要继续推进城区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下放行政审批权力。要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来换取市场和社会活力的加法, 进一步激发市场、社会主体和基层的创造活力。
2. 在破解机制性矛盾上, 要按照《规划》的要求, 逐步全面建立可持续发展五大机制, 即开发秩序的约束机制、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资源开发的补偿机制、利益分配的共享机制和接续替代产业扶持机制。要率先研究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问题。当前, 我们应抓住资源型城市全面贯彻《规划》的有利契机, 把中发[2003]11号文件和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4年11月在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率先在阜新建立起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的指示落到实处。
八、充分发挥政策効能
1. 要重视挖掘现有政策潜力。
转型试点到今天, 阜新可以同时享受国家转型试点市、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国家资源型城市生态恢复试点市、国家循环农业示范市、国家扶贫改革实验区、沈阳经济区和突破“辽西北”、现代农业示范带等10个方面的政策优惠。但笔者认为, 阜新在用足、用好、用活政策方面还做得很不到位, 应继续做好挖掘现有政策潜力这篇大文章。
2. 要加大向国家争取政策支持力度。
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 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活动;任务
我们“初中英语主活动任务分层教学法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小组,在研究如何设计“主活动任务课”活动任务的过程中,总结出了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的方法——“主活动任务课的目标任务设计法”。下面我就这一方法做简单介绍,供大家参考。
一、主活动任务课的目标任务设计法的含义
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要实现英语课程的这一总体目标,首先就要求每位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每一节课制订出明确的、可度量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所制订的“教学目标”,为每节课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用英语做事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并在执行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教师根据所制订的课时目标,依据教材内容,先设计出能评价课时目标达成的评价性活动,然后逆向设计促成课时目标达成的任务活动链,最后设计出与教学内容一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活动,这种方法叫“目标任务设计法”。根据课时目标,为主活动任务课设计教学方案的方法叫“主活动任务课的目标任务设计法”。
二、主活动任务课目标任务设计法实施的步骤
1.确定各课的分层教学目标备课时,教师要深入并超越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层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层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层学生“吃得饱”。
2.以教学目标为航标,选择能度量教学目标的主活动类型。如,打电话、调查、问路、采访等。
3.将选择好的主活动类型与教材的评价性内容整合,设计出一个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与学习伙伴合作、协商才能完成的评价性任务。
4.根据设计好的评价性任务,将教材中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活动重新整合,设计出一个适合学习内容的、为评价性任务服务的、小组成员共同参与的、能运用本课目标语言、达到技能目标、激发学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意义、分层次的任务链,即主活动任务。
5.根据主活动任务,将教材中知识呈现和任务准备的活动重新整合,设计出一个为完成主活动任务做语言和情感准备的趣味性活动,即准备性任务。
6.最后按“趣味导入,示范引导—小组合作,交流探讨—集体评价,巩固提高”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这些“任务设计”做合理性的补充、调整和修改,形成一个操作性强、梯级推进、学生喜欢并能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案。
三、实施主活动任务课的目标任务设计法的要求
1.保证有适当的信息输入量,确保信息的质。
2.任务设计目的要明确。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要能用上所学的的知识和技能,避免教师为了表现任务而去设计任务。设计任务一定要有助于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发展基本技能,培养应用能力,发展学习能力。
3.任务设计要有区分度。任务设计有难有易,学生的认知程度也有所差别,所以完成任务的程度也有好有坏,对能力要求较高的任务,可以要求集体完成。对能力要求一般的任务,可以要求学生单独完成。
4.任务设计要有意义,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动内容就要围绕语意、语境、语用而展开,学生在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提高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5.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要考虑到课堂这一呈现的载体,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既不能过于简单,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不能过于复杂,让学生难以完成。任务的设计要贴近学生实际,有层次,有梯度,要使学生时时体验到成功,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调查,观察、发现、思考、实践、讨论、分析、探究,并与他人分享成果。比如,Unit10(1)人才招聘会。在招聘应聘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必定使用本单元的目标语言Can you...?
6.任务设计要富有挑战性。在充满变化的主活动任务课上,学生都处于积极、活跃、变化的活动中。教师设计的活动内容越接近学生水平,学生可理解性信息的输入越多,语言习得就越多。分层次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争论往往会使学生闪现出富有独到见解的、与众不同的思维火花。
7.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B层中等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堂辅导兼顾A、C优差两头,努力为差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做到对A类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技能技巧;对B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C层学生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时进度以A、B两层学生的水平为标准,要遵循“低起点,小步走,常巩固,多鼓励”的原则。同时,授课过程中还要把握好课堂提问与反馈的分类。
【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推荐阅读:
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05-25
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战略06-20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09-21
浅析乡村振兴10-26
乡村振兴工作经验05-22
乡街道乡村振兴07-21
乡村振兴发展评价07-22
司法服务乡村振兴07-26
乡村振兴经验总结10-02
论文提纲乡村振兴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