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2024-05-25

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通用10篇)

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篇1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议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乡村振兴战略纳入到2019年必须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提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笔者就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几点个人浅见。

1、政府主导。乡村振兴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导作用。应当明确各级人民政府是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主体,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村振兴工作。要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各有关部门凝心聚力、协同配合,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各项工作。要加强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支持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2、产业带动。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之基。乡村振兴必须大力扶持和发展乡村产业,强化乡村自身造血功能。应当因地制宜,大力实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应当重视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注重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把他们引入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应当深化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和旅游产业。通过品牌创建、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科技支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3、人才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要注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于现代农业技术人员的轮训。要吸引优秀人才支乡。鼓励优秀人才扎根基层,加大对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和鼓励各级农业类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到农企挂职或参与项目合作、兼职或在职创办企业,逐步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和文化人员定期服务乡村机制。要鼓励社会人才回乡。支持退伍军人、大学生、城镇居民等人员下乡创业创新,引导企业家、专家学者、专业人才、退休党政干部职工等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

4、资金保障。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城市发展还是滞后,且投融资渠道有限,资金的解决途径严重不足,发展“本钱”明显不足。因此,应当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同时,搭建融资平台,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吸纳社会资本投入到农村发展中来。同时,要推动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与增产增收。

5、环境改善。污染防治是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农村污染问题关乎这一任务的进展。要突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增设乡镇垃圾中转设施,完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收运处置体系,建立较大规模的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堆放点、推行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农户适当付费的村庄保洁费用分担机制,让村庄生活垃圾治理日常化、长效化。二是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管理,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和生态处理工艺,完善污水处理体系建设。三是整治提升村容村貌。集中清理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突出乡土风情、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加强乡村建筑风貌引导。四是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进一步加强种养业投入品管控,减少农业投入品对生态环境的源头影响,全力打好畜禽禁养区退养收官战。五是大力发展绿色休闲农业,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由过度消耗资源向节能减排绿色发展转变,让农业在文化上有亮点、景观上有看点、休闲上有赏点,不断满足人民对生态产品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篇2

美好乡村是宜居、宜业、富裕、文明、和谐的农村存在和发展状态, 与美丽乡村内涵相同。《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 (2012~2020) 》把美好乡村建设目标定位为:

1.1 生态宜居村庄美

村庄规划科学合理, 农民住房实用美观, 中心村道路、电力、供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村容村貌整洁有序, 自然生态保护良好, 人居环境明显优化。

1.2 兴业富民生活美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 农民就业创业空间不断拓展, 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 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3 文明和谐乡风美

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 村规民约基本健全, 乡村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发展, 农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 生活方式文明健康,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美好乡村建设包括生态宜居、兴业富民、文明和谐等内容。其中, 生态宜居是美好乡村建设的直观层面, 也是突破口。兴业富民是美好乡村建设的核心, 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品质的提升。文明和谐是美好乡村建设的追求和活力所在, 关系着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三个方面彼此相通, 互为转化, 互相制约。处理好生态宜居、兴业富民、文明和谐的关系, 是美好乡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任务。

2 充分认识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2.1 美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在农村的实践和延伸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 (2010年6月) 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并把其作为建设生态浙江的重要内容。2012年9月, 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举全省之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2011年广州市也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美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在广大农村的实践和延伸, 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支撑。

2.2 美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提升工程

新农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等目标任务, 其中蕴含着生产集约高效、生活低碳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等生态文明要素。美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是新农村建设的现实着眼点, 是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提升工程。

2.3 美好乡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最主要的是推动城乡一体化, 让乡村逐步向城镇靠近, 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乡村规模和面积, 让农村人口集中在一起。必须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理念,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把城镇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布局, 形成以县域中心城市为龙头, 以中心镇、中心村为纽带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统筹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 引导农业向规模化经营发展, 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进一步向农村延伸覆盖, 使乡土文明融入现代文明, 优化人居环境, 提升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2.4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的战略举措

与城市相比, 乡村的优势在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美好乡村建设必须尊重这种自然之美, 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应在逐步渗入现代文明元素的同时, 通过生态修复、改良和保护, 使乡村重现优美的自然景观。

当前,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 加上发展方式相对粗放, 农村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恶化问题突显, 可持续发展压力日益加大, 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融入和贯穿到美好乡村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 节约、集约利用各类资源要素, 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3 强化产业支撑, 拓展增收渠道

建设美好乡村, 产业是根基, 富民是核心。要立足资源条件、环境优势和人文特色, 以经营乡村为目标, 以产业转型为途径, 培育发展优势产业, 做强做大区域性特色产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快引进一批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产业项目;大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扶持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建设专用粮油、优质果蔬、畜禽养殖基地。大力发展消费性、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 组建运输、建筑、保洁、物资回收等非农产业服务组织, 开展快捷便民服务。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完善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全面增强科技创新、技术集成、转化应用三大能力。

创办工业集中区和农民创业园, 为农民就业、创业搭建平台, 创造机会。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 减少农民, 增加市民。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 提升农民创业能力和就业技能。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 给予土地、税收等扶持。

4 抓住关键, 强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4.1 规划引领, 示范带动

规划是调节空间布局、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要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根据区域差异明显的特征, 综合考虑地理、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关系等因素, 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的要求, 考虑人口变动、产业发展等因素, 合理确定中心村位置、规模和保留的自然村数量;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布局、风貌特色等, 将水利、机耕路及机械库棚、维修点、粮仓、晒场等一并纳入规划。保护耕地和自然资源, 保护传统建筑, 尊重乡风民俗, 体现文化内涵。

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既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又要积极主动, 量力而行, 分期实施。必须通过一定的示范, 检验工作思路准确度, 带动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4.2 因地制宜, 彰显特色

农村地域广阔, 各地在自然条件、人口规模、发展基础、民俗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这就决定了美好乡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体现各自特色, 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立足于更加方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更有利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科学选择适合本地特点的建设模式。

与彰显文化内涵相结合。挖掘历史文化内涵, 以古村落保护及历史文化名村创建为切入点, 不断提高美好乡村建设的文化品位和人文内涵。保护古街巷、古民居、祠堂、牌坊等历史遗存和古树名木、山体水系等自然地貌, 传承乡土文化。合理利用地形, 保持田园风光, 体现乡土气息。

4.3 重组村庄, 改善人居环境

村庄重组是农村地区城镇化的积极手段, 也是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必然选择。现行村落集聚度不强, 布局松散、零乱;人均用地规模大, 建筑容积率低, 配套设施不完善。要采用改造提升、拆迁新建、旧村整治、特色保护4种模式, 建设一批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鲜明、乡村文化繁荣、农民生活幸福、可憩可游、宜商宜居的示范村庄。

全面提升村庄整治和农房改造建设的水平, 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环境。要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 引导和帮助村民妥善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扶持建设农村环保设施, 开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等项目建设, 绿化美化村庄, 改善乡村环境。

4.4 突出基础设施, 提升公共服务

以提升改造道路、供水、排水、垃圾集中处理等基础设施为重点, 配套农民文化活动中心、便民商业网点、医疗点、公共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 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 形成集中、整齐、舒适、方便的农村新型社区, 让公共服务覆盖广大农村。

4.5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农民是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 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挥他们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智慧和力量。以村庄为单元, 民主推荐有威望、有能力、公道正派的村民组建村民理事会, 按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自主建设的方式确定建设项目和内容, 把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土地流转等主动权交还农民。开展美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 倡导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 提升农民文明素养, 形成文明新风尚。

4.6 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美好乡村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和普惠性特征, 是政府的责任所在。要在公共财政中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 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美好乡村建设。

4.7 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推进民主乡村和法治乡村建设。不断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 提高领导能力。规范工作机制, 提高两委班子和谐度, 实现“两委”决策程序化、民主化和科学化;创新农村党建载体, 加强新型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 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 强化组织功能, 增强组织活力;完善构建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的组织架构,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夯实基层基础, 建立依靠群众的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钱国祥.美好乡村建设的理论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33 (7) :58-59.

[2]管叔琪.勇于开拓创新, 建设美好乡村[J].管理观察, 2013 (5) :84-85.

[3]彭建涛.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思考[J].会展经济与科技, 2013 (5) :4-6.

[4]黄克亮, 罗丽云.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的广州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探求, 2012 (5) :5-11.

[5]白金贵.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思考[J].才智, 2013 (24) :284.

[6]陈扬年.开展美好乡村建设,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J].工程与建筑, 2013, 27 (1) :19-21.

[7]汪洋.美好乡村建设的当涂探索[J].农村工作通讯, 2013 (2) :54-55.

对振兴东北的几点思考 篇3

历史辉煌的积淀是振兴的基础

中国版图的轮廓犹如一只雄鸡,而东北三省则正好处于关键的鸡首位置。事实上,中国的东三省在上个世纪的50—80年代里,在重工业方面曾拥有过辉煌的昨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东北有近百年的大机器工业历史。20世纪30年代初,日伪统治东北时期,出于战争的需要,在东北强制推行“产业开发”政策,客观上使东北工业有了一定发展。1945年日本投降前,东北区拥有工作母机达1312台。各种产业工人总数约为127万。这些遗留的工业,很早就奠定了东北作为中国重工业中心的地位。20世纪40年代末和建国初期,东北依托毗邻苏联的地缘条件,最早引入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当时新中国建立后,仿照苏联模式发动以重工业为主的第一轮工业革命的重心地区。“一五”计划时期(1953年—1957年),中央将156个重点项目中的58个投放在东北。这一时期国家仅对辽宁工业的投资,就占同期全国工业投资总额的18.5%。通过集中投资,在东北三省创建了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为主的“新中国工业摇篮”东北工业基地,以此形成了能源、重工业、化工为主的东北产业体系。

当年的东北工业基地在中国的地位之重在全国可谓无出其右。东北为新中国工业崛起,曾孵化无数神奇。第一炉火红的钢水喷涌、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凌空、第一艘万吨巨轮入海、第一台深海机器人大洋探秘、第一个软件园……。无数个新中国第一,就从这里冉冉升起。1956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正式建成投产,中国制造的第一辆汽车下线,长春从此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中心。在日本丰田、日产、本田等汽车巨头出现之前,长春一汽曾是当时亚洲汽车业的老大。

在钢铁工业方面,鞍山钢铁公司的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第7号自动化炼铁炉,从1952年开始到1953年11月建成。该公司薄板厂、第二初轧厂也分别于1954年和1956年竣工投产。此外,北满钢厂、本溪钢铁公司也相继竣工。辽宁的钢铁工业成为中国重工业的基础工业。

东北工业建设的第二波高潮是60年代初的石油大会战。50年代末,在黑龙江松辽盆地发现了大庆油田,中央决定抽调力量展开石油大会战。来自西北、华北的数万石油工人浩浩荡荡开进松辽平原腹地的荒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1960年4月14日,大庆第一口油井开钻,不久即喷出原油。大庆石油基地逐步建成。

之后的40多年间,大庆累计生产原油17亿多吨,接近全国陆上原油总产的一半,创造了连续27年每年稳产5000万吨以上的纪录,这在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算是奇迹。大庆在近半个世纪里向国家上缴了4061亿元税金,这是大庆向国家总投资回报的87倍。

在力争上游大干社会主义的年代里,有无数响亮的名字跟东北沾边,尽管这些人的原籍可能不是东北,但他们清一色都是在东北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时代巨人,王进喜、雷锋、孟泰……还有一些熟悉的名字中国人也耳熟能详。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浮现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发展和改革中形成的不断加深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中央和各有关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实施债转股、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行政策性破产和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改革,显著地改善了东北地区的经济运行状况。

但从总体上看,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依然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煤炭、石油、木材、铁矿等资源日趋枯竭,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新的市场压力在逐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基础很不牢靠。

发掘已有优势是振兴的方向

首先,振兴东北,要重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要通过积极参与东北亚地区合作和扩大对北开放,建立东北地区开放型经济体系。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全球化并驾齐驱,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的调整与改造,必须要有新思路,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以大开放带动大调整、大改革,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而加强对俄合作是实现上述思路的重要一环。俄罗斯传统上和东北地区的经贸联系比较广泛,应加深这一合作。

日本与我国东北三省有着密切的经济关系。2002年黑龙江对日本的进出口总额达3.73亿美元,日本成为黑龙江省的第二大进出口贸易伙伴。在黑龙江的投资项目达667项,实际利用日资2.7亿美元,在各国和地区对黑投资中列第五位。日本也是吉林重要的贸易伙伴。早在l998年,吉林对日本出口已占吉林外贸出口的27.5%,日本是吉林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地。

目前,日本经济显现出较强劲的回升势头,更将为东北与日本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自1992年建交以来,中韩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l992年,中韩贸易额仅有50.3亿美元,到2001年,中韩双边贸易额已达359.1亿美元,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增加到22亿美元。其中,东北的进出口总额为32.96亿美元,占比为9.18%;实际利用韩资3.59亿美元,占16.3%。在投资方面表现出的问题是:当前韩国对东北的直接投资,无论在项目规模、投资战略,还是在投资区域、投资结构等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华投资相比,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械制造业基础,将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成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我国制造业基础比较薄弱,重要的机械制造产品很多依赖于进口,难以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竞争日益加剧的挑战。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中,制造业产品,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国内需求特快速增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制造业是重大装备制造业,现在仍具有较强的生产、科研和人才优势。重铸东北制造业优势,使之成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第三,要从促进社会发展、增加就业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出发,按照以人为本和发展观要求,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出发点和归宿。东北老工业基地普遍存在国有工业企业经营困难、设备陈旧、冗员多、效益差、历史包袱沉重、职工数量大、下岗人员多、就业压力大、地方财政困难、城市贫困人口庞大、社会保障资金缺口突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它的改造和振兴应该着眼于扩大就业、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上。

第四,要着眼于配套改革,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国有企业最为集中、国有经济比重最高、民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过去由于受到财政、金融、投融资、国有资产管理等一系列体制性因素的制约,国有企业改革是在一个体制改革不配套的环境中进行的,因而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市场化程度有了进一步提高,各领域进行配套改革的条件日益具备,全面配套地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恰逢其时。

第五,建立东北经济区合作框架和协调机制,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随着区域竞争的日益加剧,目前国内很多地区都在寻求加强区域合作,比如珠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区等。东北大区内部由于产业结构比较相似,各地区在石化、冶金、能源利机械加工等行业围绕资源、项目和市场等方面的竞争较为激烈,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跨省间企业联合和资产重组、环境治理与保护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这和国内其他地区不断加强区域合作的局面之间存在明显反差。因此,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应该将构建东北经济区作为其目标之一,加强整体规划、统筹考虑,提高东北大区的整体竞争力。

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篇4

近年来,乡村旅游备受游客青睐,家庭农庄、主题旅游节、农家乐等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在带动旅游市场火爆的同时,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不得不说,通过旅游发展推动贫困村脱贫是一条可行的途径。但如何真正取得实效,笔者认为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监管,资金流向要公开透明。在各大媒体报道十二部委旅游扶贫的新闻后,笔者看到最多的评论或者担忧是“又要肥了一批村书记”。在新一届中央领导上台后,通过一系列“打老虎”、“拍苍蝇”、巡视组巡查、各类学习教育等手段,有效整肃了我们的干部队伍,这类想法未免显得有些偏激。但监管的工作不能因此而放松,反而要进一步加强,要打消个别人为了利益铤而走险的想法。一要定期督查。检查各地发展进度、资金使用明细、项目与资金流向是否统一等。二要定期公布督查结果。督察组在督查结束后要面向民众及时公布结果,有问题的地方要责令其按期整改。

二是统筹规划,旅游主题要切合当地实际。笔者有一种感受,一到夏天,各地要么是葡萄采摘、要么是荷花观赏、要么是看油菜花等,主题相似度非常高。这会逐渐造成游客审美疲劳,从而降低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和村民收益。因此,建议由全省成立一个牵头机构,统筹规划各地的发展计划,充分结合当地特色与实际情况,科学打造旅游发展项目,避免盲目生搬硬套、避免出现一大批同质性很高的旅游景点。同时,旅游扶贫较为集中的地区,可考虑以片区的形式进行规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优秀旅游项目。

三是脱贫致富,别忘了贫困村的“特殊群体”。“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工作目标提到:“十三五”期间,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使全国1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笔者了解过周边贫困村的情况,每个村都存在这样一部分群体,他们或是因为年事已高,或是因为重大疾病或慢性病而缺乏劳动力,导致家庭收入少、金额低、支出大,从而成为贫困户。针对这部分群体,笔者认为除了政策兜底、医疗救助以外,也应当尽量让其享受到旅游脱贫致富的红利,而不是人均旅游年收入“被平均”达到1万元以上。具体操作上笔者建议,一是家中有外出务工子女的,可积极动员其回村参与旅游扶贫项目;二是针对年事已高且无子女的家庭,可考虑以其土地资源入股参与当地旅游经营活动。

乡村文化振兴思考建议 篇5

一、基层组织对乡村文化振兴重视和投入不足。

部分基层组织和干部将乡村文化振兴看成“软指标”而非“硬任务”。财政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足,缺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其中的激励机制。

二、人才的“凋零”和文化传承的断裂。

不但乡村文化专干队伍力量不足,而且乡村文化活动缺乏主要参与人群。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只剩老人和孩子留守,使乡村逐渐丧失活力。传统的节庆、风俗、技艺、饮食等传统文化正失去传承的土壤,走向衰落。

三、乡村文化与产业融合亟需提升。

政府对乡村文化产业缺少专门政策与规划,农村传统手工艺品、土特产的创意、设计、工艺、品牌都比较初级。乡村旅游,业态单一、模式趋同、回头率低、竞争力弱。

四、文化供给与居民的文化需求不符,供需结构部分不对称。

文化建设模式过于标准化,缺乏因地制宜、精准定位的系统分析,忽视了当地居民的实际文化需求。文化设施存在重视投入而轻视管理的现象。

五、各县、市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平衡。

从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有些乡村利用当地非遗的特点结合文旅、民宿等方式,把文化建设搞得有声有色,但更多的乡村,没有文化礼堂,没有流动图书室,更没有送文化下乡活动。有流动图书室的,图书种类不齐,数量不足,更新缓慢。

建议:一、构建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乡村文化振兴领导小组,逐级建立相应的组织,并确保每个村至少1名文化管家(或志愿者)专职负责文化工作。完善目标考核机制,把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

二、激发农村基层文化人才活力,培育一批农村文化服务的本土化的骨干工作队伍。

针对乡村文化人才引进难、留住人才更难的现象。制定更加宽松的乡村文化艺术人才评价和扶持相关办法,提高乡村文化艺术人才的待遇。发展村级文化员队伍,组建业余文体团队、发展志愿者等多种形式充实和加强基层队伍,培育一批农村文化服务的本土化骨干工作队伍。

三、制定符合群众需求的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政策。

制定符合当前农村群众所需求的公共文化政策。建立图书室互通,电子资源共享机制,鼓励村民跨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建议用“菜单式”文化服务模式实现让农民“自主点菜”,以增强“送文化”下乡的精准度。

四、注重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推广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结队帮扶、扶持非遗传承、民间艺人,保护当地特色的民间艺术。开展非遗衍生品的生产、设计大赛等,发现、扶持传统工艺创意人才。

保护古桥、古祠堂、名人故居、地标性文化景观或代表性近现代建筑,实施“美丽乡愁”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工程,保护乡村原有建筑风貌和村落格局,深挖历史古韵。构建古村落保护与村落发展相统筹、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五、村校联动,艺术赋能。

倡导和鼓励高校师生下村蹲点,艺术赋能,充分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如宁海的葛家村。引导更多的高校像宁波大学那样的“美育下乡”类似文化活动。

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思考认识体会 篇6

(一)把绿色发展作为我区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

总书记反复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以绿色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把生态保护修复与农牧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既落实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又体现我区农牧业优势和高质量发展方向。培育更多绿色发展的生态乡镇苏木、嘎查村,是具有内蒙古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二)实现绿色发展关键在知行合一。

X镇发展经济林产业的实践启示我们,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既要牢固树立更要全力践行“两山理论”。发展绿色产业需要较长的过程,要打破粗放经营方式下的既得利益格局,更面临各种困难和风险。要取得绿色发展成绩,必须要把道理和干事紧紧结合,善作善成。

既要有想干事的忠诚和激情,又要有干成事的担当和本领;既要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又要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思维新能力;既要有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谋产业”的智本领,更要有坚定不移“抓落实”的硬本事。

(三)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农牧业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要以现代产业理念谋划产业兴旺。X镇发展经济林产业走出了“种得好”第一步。而要实现“卖得好”,实现“绿色银行”的经济效益,更要不断增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本领。不仅要提高以绿色技术防控病虫害等自然风险的能力,更要提高防控行业管理、市场风险的能力。

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篇7

一、常德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因素分析

(一) 优势

1、政策优势拉动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 要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了落实中央精神, 常德市将发展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 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契机, 这是常德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支点之一。这些政策对当今常德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2、资源优势突出

丰富的资源, 是常德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另一个支点。常德市是我国农耕文化的最早发源地之一, 是久负盛名的渔米之乡, 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特别是在农业结构调整中, 打绿色牌, 走特色路, 农业发展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特点, 如花岩溪的乡村旅游已成气候、石门秀坪的柑橘采摘游成规模、澧县城头山的葡萄采摘游已经全面启动。这些基地特色鲜明, 差异性大, 是常德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质资源。

3、区位优势明显

常德市距省会长沙仅160公里, 距世界闻名的张家界自然风景区170公里, 从常德到两地均不到2个小时。根据中央和省委领导的指示精神, 常德市的发展目标定位为:省会长沙的后花园, 张家界的后勤基地。2010年, 常德城区人口突破了100万, 成为五省、市边境地区名副其实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城市, 这更加有利于广阔的客源市场的形成。

4、市民经济收人的提高

国际上有这样的统计, 当某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1000美元时, 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据国家统计局资料, 2009年度经济报告指出, 我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大关。目前, 常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28元, 比2009年增长12.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082元, 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47元, 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3336元, 增长12.2%。今后, 常德市市民的出游动机、频率都将大大增强, 这为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客源大环境。

(二) 常德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劣势

1、无规划的自发发展状况占主导地位

从全国范围来看, 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多为自发发展, 常德市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不例外, 不少地方并没有将乡村旅游的规划开发纳入到本地区区域旅游的大系统之中, 没有展开全面的统筹的规划设计, 导致盲目发展、遍地开花、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2、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社会和政府投资不足, 使得大多数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环境建设落后, 严重缺水电, 通信设施不配套, 缺少游客服务中心和固定停车场以及排污设施, 卫生条件和城市相比相差甚远, 影响开发进程和旅游质量。另外, 通往各个乡村旅游景点的交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一状况成为当前常德市旅游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3、旅游产品相对比较单一, 没有形成特色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活动内容单一, 千篇一律, 这在常德市也比较的突出。即便“农家乐”提出的“吃在农家, 住在农家, 参与农家活动”也未能完全做到。“乐”的内容不外乎是把城里的扑克、麻将拿到农家里来玩, 大部分游客无所是事, 吃一餐饭就离开了。单调重复的活动, 既没有达到交流、消费的目的, 反而导致许多市民产生了失望甚至厌恶感, 乡村旅游者的重游率迅速下降。

4、对旅游市场调研和营销策划不重视, 营销手段单一

常德市的旅行社普遍不重视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旅游市场的动态变化, 进行过旅游市场调研的旅行社仅有2家。旅行社对旅游产品的营销策划也不重视, 仅有5家旅行社进行过营销策划, 旅游产品主要依赖于人员直接推销, 利用报纸、电台进行宜传的只有1家, 建立门户网站的只有6家, 且网站制作简单, 内容更新管理较差, 访问者缺乏与旅行社交互的平台, 从对游客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 游客通过网络了解乡村旅游点信息的人数极其少。

二、常德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与对策

(一) 走规范发展之路

对常德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要规范发展。可以遵循先近后远、先郊区后县市、沿交通线、靠近主干线的发展原则, 由点到线, 由线及面的发展顺序, 从近处入手, 波纹式向远郊扩展, 循序渐进的开发手段。先构建人们触手可及的精品旅游点侧重发展一些重要的乡村旅游景区, 规划时以交通要线为主线, 有主有次, 沿线带动内地, 切勿遍地开花, 各自为政。

对于那些没有优美的景色依托的乡村旅游点, 可以采取挖掘资源本身的特色的方式进行开发。如澧县的城头山遗址,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稻田, 又加上现在新建的城头山葡萄庄园, 有可向游客展示的资源, 在葡萄成熟的季节, 又有供游客参与的葡萄采摘活动, 这两种资源整个在一起, 很好开展乡村旅游。

(二)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交通设施

乡村旅游接待基础设施薄弱和可进入性差, 是制约常德市乡村旅游开发的一大“瓶颈”。虽然说常德市2008年全市新农村建设共投入资金5.3亿元, 用于乡村道路建设、生活卫生条件改善、主导产业提升等方面, 使得全市部分乡村的可进入性加强, 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大多数的景区基础设施和交通的可进入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各景区的基础设施和乡村旅游景点周边的道路交通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基础设施方面, 主要是对通讯、供水供电系统、排污系统、公厕等设施加以改造, 改善农村风貌, 来增强乡村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交通方面, 做到通路、通公交, 针对当今家庭出游、自驾车旅游日趋火爆的特点, 应增加交通标志。“要想富, 先修路”, 这是农村的一种真实写照, 交通通达性对旅游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完善交通设施建设对改善人们的出游环境, 缩短出游半径, 减少旅程时间, 提高出游率起到关键性作用。如英国就把乡村旅游纳入农村发展课题, 英国在2001年大选后将原农业、渔业及食品部 (MAFF) 改为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 (DEFRA) 并增加了“环境”与“农村事务”, 采取了更具竞争性、灵活性, 对环境更加负责的政策。政府每年投入约5亿英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了继续提高对农村事务的支持水平, 到2007年预计拨付16亿英镑来支持英国农村发展计划。英国环保人士巴彻勒说:旅游业是英国最大的产业, 截至目前, 到英国乡村休闲农作和生态旅游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0亿。为此, 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的做法。

(三) 完善产品要素, 强化产品特色

我国乡村旅游在产品要素和产品功能上还很残缺, 尚未最大化地调动旅游者的感知系统, 大多数仍停留在视觉观赏的方式上, 未能让旅游者获得更多的旅游体验。完善产品要素, 提升产品功能就要深入挖掘乡村要素的旅游价值。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知识含量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 也是留住游客、延长其逗留时间的最好方法。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农家气氛及农事活动, 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 营造出一种真正的“农家乐”。如可让旅游者与渔民一起随船撒网捕鱼, 和农民一起纺线织布, 制作工艺品、绿色食品, 一起参加民族节庆活动;可以根据季节的推移、经济作物成熟期的不同, 推出具有知识性和乐趣性的、新的农家旅游项目, 如举行采茶节、竹笋宴、桃花节、杨梅节、葡萄宴等。通过提炼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 让旅游者体验返璞归真和乡野的乐趣, 通过收获劳动成果使旅游者从中获取一定的知识, 满足旅游者寓教于乐的需要。

(四) 加大促销力度, 提高产品知名度

昔日“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远去了, 现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 只有积极地营销, 才能使旅游得以实现。常德市乡村旅游产品成熟度与知名度都不高, 一个新的旅游产品诞生, 应该采用多种促销方式, 加大宣传力度, 从阴影下走出来, 迅速赢得客源市场。我认为主题促销是收效显著的一种促销形式。如常德市政府自1992年举办第一届桃花源游园会以来, 每年都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宣传常德, 形成了桃花节、白鹭节、诗人节、柑橘节、葡萄节等一系列节庆活动品牌, 大大提升了常德的知名度。2009年3月举办了首届中国·常德桃花源旅游节, “欢乐中国行———魅力常德”旅游节开幕式晚会、“世外桃源”田园休闲观光体验、“世外桃源”中国常德油菜花暨田园风光摄影大赛、大湘西旅游经济协作区高峰论坛等四大主体活动精彩纷呈, 打出了大湘西旅游经济区的品牌, 今后常德市应该根据自己产品的特色善于营造事件, 善于做大影响来推介。同时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旅行商、新闻记者和艺术家, 到常德实地踩线、采风, 策划制作高水平常德旅游形象宣传品。

参考文献

[1]、温家宝.2009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DB/OL].新华网, 2009-03-14.

[2]、常德市旅游局.2009常德市乡村旅游发展会议[R].2009-10-12.

[3]、常德统计年鉴[M].常德市统计局, 2008.

[4]、刘红艳.关于乡村旅游内涵之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2) .

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篇8

落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体会和思考范文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在乡镇工作的几年,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农村现状,浅谈几点体会和思考。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但目前城市发展迅速,农村却比较落后。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就是“中国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城市、农村发展极不协调,所以必须改变这种现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一方面表明了“三农”问题在党中央工作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这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如何落实推进,我认为一是村居环境的改造。二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园。三是乡风文明的建设。移风易俗、文明村镇、文化建设等。

目前农村普遍环境卫生差,垃圾围村,经济发展落后,大多数没有自己的产业,只是单纯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同时目前种地并不挣钱,大多数农民都依靠出去打工挣钱。现在政府也正积极通过政策和措施改变这种现状,比如农村垃圾我区实行统一管理,“农村四好公路”到2020年农村全部道路进行修建硬化。土地确权工作正积极推进,实行土地“三权分置”,鼓励农民土地流转等。

以我个人工作的漕河镇为例,我镇为农业大镇,奶牛养殖、双孢菇种植、果蔬大棚具有一定规模和历史。通过近几年政府的鼓励与倡导,农业产业化步伐较快,高效设施果蔬、采摘休闲观光等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几个大型的现代农业科技生态园已基本建成,旨在发展成为集生态观光采摘园、休闲垂钓园、农产品科研中心、有机果蔬大棚种植区、绿色谷物杂粮种植区、农家特色餐饮区为一体的生产经营模式,规划打造成集休闲、采摘、餐饮、观光、文化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园区。乡风文明建设,以我镇为例我认为可以通过打造先进示范村,通过示范带动,逐步推进。我镇梁家营村于2016年开始建设美丽乡村,经过两年多的建设现在已经基本成型。梁家营高标准打造“梁家营生态创艺小镇”,村庄环境优美、创建氛围浓厚,全村移风易俗创建效果突出,通过整改红白理事会,制作设立善行功德榜,乡风文明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我相信伴随着乡村振兴的实施,不久的将来,农村一定会比城市更加的宜居。

落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体会和思考范文二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扮演着食物供给、要素贡献的角色,生产功能、增产导向占主导地位。当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结构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发展对资源要素量的投入依赖程度下降,这需要农业从增产转向提质,农村从要素供给向生态空间、文化传承、新消费载体等转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和城镇化的不断加快,虽然农业产值和农村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但依然有占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和农业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需要解决,如果不解决他们的问题,我国的现代化将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三、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

(一)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增强领导农村工作本领,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坚持规划先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必须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典型引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前所未有的长远性和全局性,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引领作用。要始终坚持以各级相关文件精神为引领,根据农村实际,认真谋划乡村振兴发展。

(三)发挥人才作用。

要将本土人才打造成为现代化农业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认定一批带动能力强、有农业生产经验或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农村家庭能人;扶持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培育一批技艺精湛、扎根农村、热爱乡土的乡村工匠。要以更加优惠、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条件增强人才“粘性”,引进一批掌握多元文化、懂农业技术和信息化农副产品营销的复合型人才。

落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体会和思考范文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方面表明了“三农”问题在党中央工作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决胜期来看,可以说“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村荣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在内容、内涵上都有提升,都有转变。同时,乡村文明的内涵要求也不一样。

从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提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这个战略部署实际上是在我们开启新征程的时候新时期的“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它不仅是一场经济社会的变革,而且是一次文化、生态的复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它的目标导向就是按照现代化的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希望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希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也就是“乡村振兴”战略是面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乡村振兴靠的是产业,而产业要兴旺、要发展,首先依靠的是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创新发展最强劲的动力。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都迫切需要科技创新,需要创新的领头人,需要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创新人才队伍。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落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体会和思考范文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到“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繁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我镇是农业大镇,通过反复学习、深刻领会,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使我憧憬无限,非常振奋,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统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十九大精神的丰富内涵,特别是深刻理解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准确把握“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科学论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工作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认真践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打通渠道,让广大农民最大程度地分享改革红利。十九大报告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这有利于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给农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落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体会和思考范文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振兴战略规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湖北省长王晓东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把牢乡村振兴战略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目前,农村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广大农村面临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缺乏稳定收入,医疗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突出。那么,我们作为大学生村官,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知识青年”,如何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践行乡村振新战略,带领农民实现产业振兴,乡风文明呢?

结合近两年来的工作实践和全国各地的先进经验,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应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村官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必须要有舍我其谁、迎难而上的勇猛斗志,不断夯实自身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素质,掌握最新知识和技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要时刻牢记大学生村官的职责,立足农村工作实际,勤动脑、多思考,定期深入村民家中,从村民实际困难入手,竭尽全力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始终与村民心连着心、心贴着心,努力做到知民情、晓民意、解民忧。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要善做理论政策的“宣传员”。作为大学生村官,必须把宣传党的政策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脚沾泥土,口说方言,努力当好理论政策的“宣传员”。犹记得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我们街道青年志愿者在团委领导下,成立“十九大报告宣讲队”,通过开展十九大报告系列讲座,我们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委会,用通俗的语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使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促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家园”等重大政策在基层落地开花。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要争做村民致富的“助推器”。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道路,大学生村官有着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责任和义务,必须争做村民致富的“助推器”。我们村作为全省重点贫困村,拥有光伏发电和油茶种植两大精准扶贫项目,2017年建成80亩油茶种植基地和80kv光伏发电基地,基地建成后,维护油茶生根发芽成为村里的一件大事,我们通过听专家到村讲座,利用互联网学习施肥、除草等方式,成功将油茶成活率保持至80%以上。在荆州的村官同事谭茂林,成功在村里承包20亩农田,采用大棚技术种植广西火龙果,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现在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全省村官创业创新标兵。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要敢做村容整治的“排头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宜居”的关键在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大学生村官,必须当好村容整治的“排头兵”,努力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一方面,我们配合街道环境保护办公室做好“污染源防治”“秸秆禁烧”“打击非法采沙”“保护母亲河—滠水河”等一系列具体而微的环保宣传工作,通过挂横幅、贴宣传画、联合执法等方式,用实际行动引导村民自觉参与环境整治行动,改变以往乱堆乱放、私搭滥建、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的习惯,不断增强村民的卫生意识、环保意识。另一方面,立足农村实际,帮助村委会建立健全环境卫生整治的村规民约,以村规民约的形式规范和约束村民卫生行为,切实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努力优化人居环境。

但在乡村实际治理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矛盾焦点,等待我们去解决,比如在精准脱贫过程中,少数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明明已经达到脱贫标准,却不愿意脱贫,村民间互相攀比,不愿自力更生;征地拆迁过程中,部分村民过于在乎眼前利益,不愿放弃自家的一寸一尺土地,硬磨软泡,希望获得更多补贴,这往往导致整个开发项目陷入僵局;享受政府补助的部分企业缺乏“造血”能力,今年接收政府10万补助,明年想让政府补助20万,他们始终在一家的一亩三分地里小打小闹,不愿意扩大经营规模,转变思路,直面市场竞争……这都是我们面对的现实,也是我们将要努力的方向。

近两年的大学生村官生涯让我感触颇深,让我看到基层广大农村落后的局面以及存在的机遇挑战,让我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理想信念,也是美好青春的体现,我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不断展现新风貌、创造新局面,谱写新篇章。

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篇9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日前,第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首先要衔接稳政策,虽然脱贫攻坚即将结束,但是对于摘帽县、贫困户,一定要落实好“四个不摘”要求,保证政策的稳定接续。乡村振兴阶段,我们要继续保持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在资金、项目、人才、农业技术等方面的投入支持,以此巩固脱贫成果。

同时,逐步将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常规性、普惠性社会保障措施。

其次要衔接好人员,原有的驻村工作队可以继续开展工作的同时,把工作范围从单一的脱贫攻坚拓展到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继续探索乡村振兴工作队制度,优化工作队成员组成结构,根据农村实际需求,把农业农村急需的专业人才纳入这支队伍中来,提升乡村振兴的领导能力。

要想把幸福感一直传递到底,产业才是支柱,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法宝。一村一品,大力发展农村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让大山里的农产品也能飞到千家万户的餐桌,这样不仅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还能充分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关于振兴草原的几点建议 篇10

草原承包责任制是农田承包责任制衍生出来的, 从80年代开始至今已经实行30多年, 如果按照预期效果草原应该像农田一样经济、生态、社会功能均得到长足发展, 但从草原的现实情况看, 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草原退化严重, 导致生态恶化、草原经济发展受阻, 社会功能弱化。

主要原因:一是草原和农田的经济功能不同, 农田的产出远远高于草原, 以初级产品为例, 每公顷农田的纯收益达到15 000元左右, 而草原的纯收入达到2 400元左右, 经济地位不同, 重视程度自然不同。二是经营方式不同, 农田可以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小面积的经营, 同样可以满足一家人的基本需求, 而草原, 特别是半农半牧区的草原如果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小面积的经营基本是不可行的, 面积太小不利于草原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三是功能不同, 如果说农田的主要功能是经济功能, 那么草原的主要功能是生态功能, 草原的保护、利用要从经济目标为主逐步转移到生态、经济、社会目标, 且生态优先上来, 物尽其用, 只有发挥自己的强项, 社会才能和谐, 经济才能得到良性发展。鉴于以上区别, 建议以实施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为契机, 确立草原权属、划定基本草原, 允许已承包的草原在现有的承包方式下依法依规进行流转, 形成以资源入股的形式开展合作经营, 未承包的草原要进一步明确权属, 落实承包经营权, 让当地农牧民以资源形式入股, 将草原形成规模化经营管理的模式, 以红利的形式将草原的收益分给农牧民, 这样真正让农牧民从心里愿意建设和保护草原, 不去破坏草原, 而是主动保护草原, 真正达到保生态、惠民生的目的, 实现草原的经济生态功能。

2 进行沙化草原治理工程

我省西部草原十年九旱, 已经形成了科尔沁沙地, 水是解决西部草原的根本问题, 草原如果哪一年雨水好, 西部草原植被提高, 但是由于草原多年退化, 长起来的多数是杂类草, 草的质量和产量难以提高。治理沙化草原的工程措施是水利工程, 我省提出一个河湖连通工程, 如果水的问题得到解决, 形成水进、草密、沙退进而形成草密、沙退、水生的良性循环, 真正达到治理沙化草原的目的。治理沙化草原的技术措施是选育适合沙地的草种进行种植, 达到草进沙退的目的。

3 建立基本草原保护制度

近几年由于生态环境恶化, 草原的生态功能凸显, 草原作为地球的皮肤, 是生态系统的最后一道屏障, 为了维护生态平衡, 阻止环境进一步恶化, 建立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势在必行。原则是重点保护具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 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 以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经济科研价值的草原。我省的草原90%以上存在盐碱化, 沙化、退化现象, 因此基本草原的划定要以生态意义为主, 将面积大的, 集中连片的草原都划入保护范围, 尤其是“三化”严重的, 要优先进行保护和建设。要像保护农田一样保护草原, 合理利用草原, 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 生态优先的方针, 对于私开、滥垦、过牧等破坏基本草原的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惩处, 确保基本草原总量不减少, 质达100%, 杜绝传染病的发生。今后我们要把检疫监督工作纳入重要日程来抓, 加强对基层检疫人员的管理, 对畜禽屠宰场要重点进行监管, 做到严格检疫, 杜绝病害肉上市, 让全市人民吃上放心肉;四要做好综合服务工作, 千万头猪富民办公室设在牧业局, 这是市委、市政府对牧业局的信任。我们要经常深入实际, 认真开展调查研究, 及时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 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总之, 我们牧业系统要积极开展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活动, 认真履行职责, 及时转变职能, 更新行政理念, 为树立牧业系统的新形象而努力工作。

4 建立草原防灾减灾体系

草原灾害主要有草原火灾、病虫鼠害、毒害草等灾害, 我们要根据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因害设防, 分区施治, 加强草原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防灾物资保障体系及指挥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灾害防治应急反应能力。

修改完善草原防火预案, 健全草原防火体系, 落实层层责任制, 增强灾害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加强草原防火应急队伍建设, 做好防火指挥中心的信息化建设。

由于对草原的过度掳夺, 草原生态系统丧失平衡, 鼠虫病害等自然灾害也呈逐年加重的趋势, 以致达到虽然年年防治, 但年年成灾的恶性循环。草原鼠虫病害要以防为主, 以治为辅, 防重于治, 目前由于受到技术手段, 人员专业素质, 重视程度等各方面原因, 监测工作始终难以发挥优势, 因此建立科学的监测预警体系及监测队伍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草原鼠虫病害防治以药剂防治为主, 但药剂防治治标不治本, 使草原鼠虫病害防治始终处于被动局面。要逐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 改善天敌的生存环境, 恢复草原的生物多样性, 打破鼠虫病害滋养的温床, 创造鸟、兽、虫、鼠、草和谐共生的局面。

5 实施草业良种工程

上一篇:静秋-抒情散文摘抄下一篇:通知清理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