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主动去学习(共5篇)
让学生学会主动去学习 篇1
有一次, 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 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 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 然后按住公鸡的头, 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大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 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 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 把鸡放在桌子上, 自己后退了几步, 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 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 把知识硬灌给他, 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 过不了多久, 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 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 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 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陶先生的话给我们以启发。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确实是一个现实的课题。要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需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 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唤起他们深入探究的动力, 让他们体验成长的快乐。
第一, 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一是生存所需, 二是成长所需, 三是竞争所需。作为一个社会人, 我们每个人在享受社会文明给我们带来的红利时, 自己也需要为社会添砖加瓦, 创造财富。不然我们将无法生存, 或无法有尊严地生存, 这时就需要读书学习, 增长知识, 提升本领。在此期间, 我们要不断地成长。要全面和谐健康地成长, 则需要不断地从理论学习甚至实践学习中汲取精华和营养。另外,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 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社会, 是一个竞争异常惨烈的社会, 每一个想在这个社会上站稳脚跟的人, 每一个想在社会竞争中取得优胜的人, 都需要认真学习、努力学习、刻苦学习。学生明白了学习的意义, 学习才会更加自觉, 更加主动。
第二,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 兴趣从何而来?就学生而言, 他们之所以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有学科爱好, 二是期待获得成功, 三是因为进步时常能得到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分析学生学科爱好和知识兴奋点, 因势利导, 顺势而为, 把他们的爱好与学习任务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这样, 学生就会自发地进行学习。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跟他们对成功的预期也是有密切关系的。因此, 我们要帮助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 勇于面对挫折、面对失败, 做到不达目的, 誓不罢休, 不断超越自己, 不断取得成功。我们对学生在学业上取得的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予肯定, 给予褒奖, 给予鼓励, 给予激励, 这样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就会不断增强, 学习的兴趣就会愈加浓厚。
第三, 唤起学生深入探究的动力。学生能够主动学习, 还在于他们是否具有深入探究的动力。深入探究的动力来自哪里?大致有三个来源:一是学生学习的信念坚定, 二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远大, 三是在学习中做到不断创新。学生能够深入探究, 主动学习, 需要坚定理想信念。要有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的意识, 要为追求真理、探索真理、发现真理而奋斗终身。要立下宏图远志,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 为人类社会长远幸福而读书。宏图远志使得学生读有目标, 读有方向, 读有力量。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 不断解决新的问题, 不断创新思路, 不断创新方法, 就会增加主动学习和深入探究的动力, 就会促进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 要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学生怎么才能快乐呢?需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学思结合, 二是切己体察, 三是享受过程。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迷惘状态中的学习不是快乐状态的学习。学习需要思考, 思考常常让我们顿开茅塞, 心情舒畅, 所以学中思考往往让我们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学习中还要做到切己体察。朱熹读书六法中强调, 读书要“切己体察”, 即读书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要求读书时不能只在纸面上下工夫, 还必须将书中道理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他说:“读书穷理, 当体之于身。”他又说“读书须要切己体验, 不可只作文字看。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 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等。切己体察, 方知读书之妙, 读书之用, 读书之乐。学习的过程是享受的过程, 不论是辛苦付出、克难攻坚, 甚或是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都是值得玩味、值得体会、值得享受的过程。享受过程使得学生学习更加富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 教是为了不教。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并施以科学正确的方法, 学生主动学习的局面就会逐步形成, 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水平、学习质量就会得到提高。
让学生学会主动去学习 篇2
想要让孩子专心学习,主动学习,一定要在小学之前帮助他,小学之后就慢慢放手,让他自己来。等到一进入初中,就要让他安排自己的时间,懂得调适生活及学习基本规范。如果家长还是不断地指使他、干预他,孩子和父母就容易有摩擦,反而影响他专注地学习。所以,孩子主动学习、主动向上的习惯,一定要在幼儿园、小学这个阶段逐步养成。父母的基本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往往喜欢“包办”。他们在孩子的探索范围内设置障碍:他们试图替孩子洗手、穿衣;抱着他们或用小车推着他们到处走动;每天整理孩子的房间而不让孩子插手。我们常常听到父母在对孩子说:“别跑。”“别乱动。”“我不拿吧,你会打坏这只杯子的。”“你去听磁带吧,我不整理被子。”缺乏儿童心理发展知识的父母,不理解孩子的需求,往往出于“爱孩子”或者担心孩子受到伤害,而推迟了孩子感知世界、开发智力、主动发展自我的时间进程,错过了宝贵的发育敏感期。
谁都知道,教孩子自己洗手、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过马路、自己整理衣物,比起替孩子洗手、喂孩子吃饭、帮孩子穿衣、拉着孩子的手过马路、为孩子整理衣物更加乏味,更加添麻烦,更加困难,更加需要耐心!但是恰恰这样,前者是一位教育者的工作,帮助孩子主动成长;而后者只是一个仆人简单机械的工作,扼制了孩子发展的道路。
不让家长包办代替,并不等于置之不理。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陪伴,需要是的一下真正尽责、能鼓励他们、对他们有所期许的父母。如果父母经常不在孩子身边。经常不和孩子交流,下班后不是抱着电视看电视,就是喝酒打牌、唱歌玩乐,那么孩子们是没有办法主动学习的。因为他们失掉了主导的力量,失掉了能够源源不断温暖他、给他期许的太阳,他们又如何能够主动学习呢?为人父母者只要肯尽一点责任,能够时不时地抽出点时间带孩子去大自然感受、观察、学习更多的经验,那么孩子通常就会自然而然地主动学习。
做好学习的准备
所谓准备,不能只准备白纸黑字的东西,而要用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生活经验、乃至于与孩子一起做风筝、做水枪的过程,帮助孩子学得经验、观念和思考的方式,懂得怀疑、懂得好奇、懂得去问问题。这是一生受益无穷的本事。
如果你希望孩子能有真正的好奇心,你就必须掌握四个基本原则:
1、仔细聆听孩子的发问。
孩子问的任何问题你都要听清楚,因为注意聆听就表示重视,无形中就会鼓励孩子问问题。
2、避免直接给孩子答案
有很多父母会按捺不住,把自己知道的一下子就讲出来。这样会造成一种不好的现象,那就是所有的学习就是我问,别人给我答案,我把答案记住就是了。这样会压抑孩子的好奇、思考和继续追问问题的天性。
3、给机会让他想想
你不见得知道答案,但是你要很认真地表示,对他的问题很有兴趣,愿意和他一起想,甚至和他一起查资料,或去询问亲朋好友。
4、带着孩子做一些实验和学习
你曾带孩子去钓鱼或一起做风筝吗?钓鱼和做风筝的过程都能让孩子积累经验。经验的学习对孩子将来学习很有帮助。我很喜欢带孩子学习,一起布置家里原房间,一起修补图书。这些事情可以帮助孩子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
掌握这四个基本原则,孩子才会慢慢地学习观察、归纳,成为一个真正懂得思考和逻辑的人,真正做好学习的准备。
父母还要随时准备和孩子分享学习成果,这样孩子才会感觉到学习是值得的。一旦分享气氛和习惯形成了,家里就有很多谈话的题材、沟通的渠道。当你清楚了孩子在幼儿园里的进步后,你就可以适时地给他们一些鼓励和支持,这样孩子就会产生正面的学习态度。不要凭空训斥孩子不用功,千万不要对孩子说我多辛苦,你不要对不起我之类无的放矢的话。家长可以拿自己的工作与孩子分享,同时也分享孩子的学习成果,肯做这样的准备,孩子当然会变得好学,而且越来越有长进。
与老师合作
无论是在幼儿园、小学、初中或是高中,孩子都要从老师那里学习新的知识。所以他们必须对老师表示欣赏、羡慕才乐于向老师学习。有时候孩子会谈一些对老师的不满,或者反映老师处理事情不得当。就我所知,这个时候有许多父母会很快地瓜出批评或贬抑老师的态度,其实这样是不合适的。做家长的假如在孩子面前批评或贬抑老师,那样孩子就会看不起老师,不愿意跟老师学习。这对孩子来讲是学习上的障碍,并不是适宜的,受害的仍然还是孩子。
有许多孩子,特别是当学习遇到困难时,回家后会用一种比较负面的方式来表过与老师相处的经验。他可能会夸张老师的不是或笨拙。这个时候,父母应该一笑了之,不要告别贬抑老师。要注意的是,如果父母和老师的沟通不良,很生气地跑去和老师理论,发生冲突,这对孩子的学习也是不利的。因为孩子看到老师与父母起冲突,怎么可能静下心来读书,专心和老师学习呢?
无论如何,别人能在这个老师身上学到东西,你就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也可以学到东西。当然,老师可能对孩子产生不适当的反应或误解,应该找机会与老师单独沟通,不应该在孩子面前直接批评,或者带着孩子与老师发生冲突,这对孩子的学习有不良影响。
做父母的要与老师多合作,多谈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你越能跟老师合作,越能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家长要对老师保持以下基本态度:
1、懂得欣赏老师。有欣赏帮有机会接近老师,与他做一些沟通和交流。
2、愿意支持老师。只有愿意支持老师,老师才会有信心,才会觉得与孩子及家长之间有一种安全感。
3、尽力帮助老师。帮助学校、帮助老师处理一些问题,比如老师带孩子去郊游或旅行、参观时,做家长的应该担任义工,这样才能使彼此之间的合作更为密切,老师也会受很大的鼓舞。
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 篇3
关键词:激发 学生 主动 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236-01
1 创设例题和习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题和习题的呈现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极大地吸引力,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有利于学生多感官、多角度、多层次的获得数学信息。如一年级数学加法一课中,利用多媒体演示美丽的大森林,同时伴随着松鼠的叫声,这时就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好奇心。这时老师提问,这是谁呀?接着播放,出现3只松鼠,又跳来2只。老师提问,那一共是几只?谁来帮帮老师,你是怎么想的。這时课堂上出现一个高潮,学生踊跃举手。接下来一堂课中没有一个学生不是兴趣盎然积极动脑。
2 任务驱动,激发兴趣
学生上课都是带着任务的,但我们上课不能盲目让学生盲目一通高兴,也不能让学生一节课毫无生气。课堂中可以从任务着手,激发兴趣。“摆一摆,想一想”既要摆,又要想。所以,几次摆棋,从随意摆棋写数到怎样摆不遗漏又快一直到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摆验证猜想最后不摆棋直接写数,都要求学生经历动手、思考、验证、总结边想边摆。既带有任务有不被任务所累,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轻松进入下一环节,由此引入不愁学生不爱上数学。
3 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我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各种形状的积木、乒乓球、魔方、牙膏盒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箱子子里,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谁想上来摸一摸?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接着让学生说说,摸到什么东西,你感觉是什么样的,这样让学生边摸边说,再拿出来让其他学生来说,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4 小组合作,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
现代的小孩子不象过去大杂院的小孩子天天和小伙伴在一起,养成凡是与人交流合作的习惯,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住着楼房,对面不认识,家里娇生惯养,,家长的保护意识比较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交流,缺乏合作的经验,但多数孩子乐于交流,因而为了帮助孩子形成与人合作的能力,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让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首先从倾听他人说话开始,逐渐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如小学从一年级开始,数数、摆小棒都是同桌合作完成,互相交流。在有些必要的课也大胆尝试4~6人一组,围坐一起互动完成。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从知识方面得到提高、能力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对他们今后与人交往,学会共同生活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让学生学会主动去学习 篇4
一、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 把教学活动安排在一定的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之中,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 积极进入到问题情境之中, 自觉地思考问题, 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教学“10的加减法”时, 我在课前安排这样的情境:电脑演示“小鸡吃食”的动画故事情节 (有一个小朋友拿出两个食盘喂小鸡。出现了左盘4只, 右盘6只) , 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要求学生根据这个画面提出问题, 并列式计算。这个问题提出以后, 学生就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激发了想象和猜测的欲望。他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 一共有几只小鸡吃食? (6十4=10)
(2) 左盘吃食的小鸡比右盘少几只? (6-4=2)
(3) 一共有10只小鸡吃食, 左盘4只, 右盘有几只? (10-4=6)
其中, 提出第1、2、3个问题的学生人数依次递减, 也有极个别的学生提出其它问题, 共提问题6个, 有两个错误。我再顺水推舟引入新课。这个情境问题的创设不仅包含了与数学知识内容有关的信息, 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事物背景。它使学生发现了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知识, 反映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这样一个道理,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提高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还可以在课中或课尾进行。如教学“米、厘米的认识”时, 当学生初步认识了米和厘米之后, 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你们的身上也有尺子!”这句话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一个问题的情境中。“身上的尺子到底在哪里呢?”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 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发现了谜底:食指宽大约为1厘米, 两臂伸开是自己的身高等。学生在动手量一量的过程中, 了解了身上的尺子在哪里, 从而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更直观、更形象的感受, 形成了更清晰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表象。
二、让学生在竞争过程中主动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健康的竞争, 激发雄心壮志, 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
1. 课堂上创造竞争的环境, 激励学生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激情, 将会调动学生身心的巨大潜能去克服困难, 去积极思维, 去大胆实践。如我在计算教学中经常设计“争当速算标兵”、“夺红旗”、“开火车”、“数学接力赛”等游戏活动, 学生对这些游戏特别感兴趣, 并且在竞争中把个人与集体融合起来, 形成了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道德品质。在应用题教学中我设计一些“解题能手”、“争当智慧星”、“评选火箭组”等竞赛活动, 培养了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 更鼓励了肯动脑筋、勤于思考、勇于攀登的奋斗精神。
2. 设置合理科学的评价方式, 引导学生沿着健康轨道开展竞争。在学习上学生不仅要赛知识、技能, 还要赛习惯、意志力, 赛学习方法, 赛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独创性, 赛语言的表达是否流利、简洁、完整、准确。教师不应将考试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经历了艰苦努力, 取得了进步, 对他们, 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和赞扬;对取得同样高的分数的学生, 教师则要评比谁的方法更优越, 谁的解题思路更简捷, 从而让他们朝着更高的标准努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 培养学习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 教师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 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 主动学习, 会听会看。学生要边听边记, 抓住重点, 不仅要听教师讲, 还要听同学发言, 并且注意发现发言中存在的问题。此外, 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 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 教师应带领学生观察, 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 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会想会说。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 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教师提出的问题。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亲其师, 信其道”。要想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情境中, 教师必须注意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 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1. 教师与学生平等。
课堂教学中,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 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 深入学生中间, 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 和蔼可亲, 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 主动地参与学习。
2. 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 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 多接触学生, 主动找学生谈心, 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 进而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 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 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 教师不应过分批评指责而应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 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 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让学生主动地学会互改作文 篇5
当然, 目前社会和家长并不赞成这种作文批改方式, 甚至连学校领导和主管部门都不认可这种方式, 认为让学生批改作文是老师不负责, 偷懒的表现。事实上在教师的认真指导和精心点拨下, 让学生自批自改作文, 这在中学学生作文教学中是事半功倍的有效方法。
前教育部部长蒋南翔说过:“一个教师是交给学生已经猎取的猎物, 还是交给学生‘打猎’的猎枪并授之以方法呢?我以为给学生的‘猎物’不管多少, 总是要吃尽的;而把‘猎枪’交给学生并授之以打猎的方法, 他就永远取不尽, 用不完了。”的确, 满纸红批的代批仅是给学生以“猎物”, 而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才是交给学生“猎枪”。这样看来学生批改作文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和作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经过多年实践, 笔者认为传统作文评改方法存在着弊端, 让学生主动地学会如何互改作文已成必然。
1传统作文评改方法的弊端
传统作文评改一般都提倡老师精批细改。“深夜、头发花白、伏案批改作文”似乎早已成了优秀语文教师的缩影。按常规, 每位语文教师教两个班100多位学生的课, 每两周一次大作文, 批改量是相当可观的, 它占用了教师很大一部分工作时间。教师这般费心劳神地精批细改, 效果如何呢?在教学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恐怕皆有同感, 详批细改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作用微乎其微。叶圣陶先生说:“好作文是写出来的, 不是改出来的。”究其原因何在?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发现许多学生拿到批改过的作文本后只注重老师打的分数, 极少琢磨评语内容。偶有几个耐着性子看了评语, 有时觉得老师的评语与自己的水平相去甚远, 似乎写好作文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况且批改周期长, 作文回到学生手中, 已没有写作时的那种激情, 批改也就失去了及时“点拨”、“指导”的意义。于是久而久之, 作文本发到手后, 高分者多瞟几眼, 低分者马上打入“冷宫”——塞进抽屉, 可想而知老师的辛劳只能事倍功半。
2指导学生互改作文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理论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认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学习状态, 才能使学习主体达到锻炼能力、培养素质的目的。而传统作文批阅方法正是把学生当做知识容器,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长期的包办, 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 抑制了其参与写作的兴趣。找到其症结所在, 就要着手改革。教师腾出时间去做好引导工作, 放手把作文批改的大权交给学生, 让写作进一步延伸, 使互改成为写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以学生为主体展开作文互改, 教师应切实做好指导工作。
3作文互改的方法
互改是一种同学间交换批改的方式。这种方式简单易行。这样的批改可以使同学之间及时交换批改意见, 当遇到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时, 可以立刻与作者商量, 研究其写作的初衷、意图, 达到更有利的批改目的。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自改的缺陷, 它可以通过同学间的互改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那么, 怎样进行作文评改呢?我与学生共同商讨作文评改标准, 大致分为字体和标点、题目和内容、结构、表达、语言、立意、主题概括、优点、不足及改进措施等几方面:
3.1 字体和标点
(1) 字体是否美观、端正、书面是否干净、整洁。
(2) 要求将错别字在原文处打上标记, 并在旁批处进行修改。
(3) 看标点符号是否正确, 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书名号的运用, 错误的在原文中打上标记, 在旁批处修改。
3.2 题目和内容
(1) 中心是否鲜明、集中、突出。中心是否切合题意, 内容是否真实可信。
(2) 选材是否围绕中心, 是否符合生活实际, 是否具有典型性。
(3) 看人物形象是否丰富, 性格是否合乎情节, 材料是否丰富。
(4) 文句是否有意蕴, 感情是否丰富、真挚感人, 是否让人有回味, 或引人发笑, 或为之感动, 或为之深思等。
3.3 结构
(1) 层次段落划分是否清晰, 结构是否完整, 构思是否新巧, 如倒叙、插叙等。
(2) 看段与段之间是否有联系, 过渡是否自然。
(3) 前后是否相照应, 看开头和结尾是否简明扼要, 是否得体。
3.4 表达
(1) 如记叙文, 要求做到夹叙夹议, 有议论、抒情、描写, 对事情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或感情, 能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2) 如说明文, 要明确说明对象的特征, 有丰富的说明办法, 有恰当的说明顺序。
(3) 如议论文, 要求有自己明确的观点, 有理有据, 能自圆其说,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能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3.5 语言
(1) 语言是否简练, 即不重复、不啰唆, 精练简要。
(2) 语言是否流畅, 即读起来很顺畅, 不疙疙瘩瘩的。
(3) 看遣词造句准确生动, 即用词生动新颖恰当, 句式灵活, 错落有致, 如长短句交错, 陈述、反问、设问交错等。
(4) 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如比喻、夸张、排比、引用等。
(5) 要将病句在原文下画横线, 在旁批中或原文中批改。
3.6 立意
(1) 见解新颖, 材料新鲜, 构思新巧, 包括题目、开头、主体、结尾新奇巧妙。
(2) 推理或想象有独到之处。
(3) 看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 能否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
3.7 主题概括
(1) 记叙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或记叙了什么人等, 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2)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等。
(3) 议论文所阐明的问题及观点等。
3.8 优点、不足及改进措施
(1) 写出2~3个优点 (可参阅1-6点) 。
(2) 写出1~2个不足之处 (可参阅1-6点) 。
(3) 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4在互改习作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引导学生本着虚心学习的态度, 自己亲自订正。
(2) 敢于把自己的习作展示给同学。
(3) 在互相修改的过程中, 要互相尊重, 讨论时要用商量的口吻, 辩论时有理有据, 互相不能说服对方时, 请教老师, 听取老师的建议。通过向同学、老师请教, 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
(4) 教师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采用鼓励的方法, 适时地、恰当地给积极修改习作的学生以表扬, 使学生养成自主求知、虚心请教的学习习惯。
5学生互改作文的意义
(1) 经过多次批改实践, 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 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他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 不应该怎样写, 自然也增强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2) 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 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的缺点短处, 自己引以为戒, 也是好事, 学生的思想多了一个相互交流、开放的机会。
(3) 每次批改作文, 每人只批一本, 负担不重, 每次又都抽签换人, 批改的人有新鲜感、有兴趣。每位同学的作文, 每次又都换一位同学批, 看不同的同学对自己的批语, 当然也有新鲜感。这种新鲜感, 有利于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和看别人批语的兴趣。
(4) 批改作文时, 学生站在批改者的角度, 进入教师的角色思考问题,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平衡能力、角色互换能力, 促进学生心理走向成熟。
叶圣陶先生曾说:“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要让学生自觉养成勤于互改作文的好习惯, 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 要注重学生情感的交流, 心灵的体会, 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能力发展, 从而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摘要:作文教学这一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备受关注。近年来, “作文评改”这一语文教师的“苦差事”, 社会各界诟言颇多。旨在阐述指导学生互改作文的必要性、方法和意义。组织指导学生自己来互改作文,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会互改作文。
【让学生学会主动去学习】推荐阅读: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10-18
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07-02
如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07-25
让学生学会思考06-03
让学生学会对话06-06
让学生学会飞翔08-22
让学生学会感恩07-29
让学生学会提问08-31
父母要学会让宝宝主动吃饭08-30
让学生学会爱自己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