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爱自己

2024-05-20

让学生学会爱自己(共7篇)

让学生学会爱自己 篇1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花费时间最多、消耗精力最大的就是批改学生的习作,可是收效却往往不是很大。对此,教师们常常是无可奈何,甚至是苦不堪言。那么,怎样才能增强习作教学的效果呢?《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我想何不把修改习作的权力交给学生呢?

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呢?结合自己的课改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养成习惯

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必须强化训练,养成良好的习惯。每次习作,我都要求学生必须先打草稿,写草稿必须写一行空一行,留有修改的余地。稿子写完一段,先检查有无错别字,后看词运用是否得当,再看句子通不通顺。如果这些都满意,就要考虑句子之间是否衔接。最后通段念两遍,看看整段意思能否贯通一气,表达一个中心。这样一段一段写,一段一段修改。整篇文章写完了,再通读两遍,检查段与段之间过渡是否自然,整篇文章是不是围绕中心思想写的,文章的前后照应了没有……如此检查修改,养成习惯。当然,有的学生喜欢整篇文章一气呵成,然后修改,效果也是一样的。

二、确立观点

古代的韩愈、贾岛、白居易,现代的鲁迅、朱自清、毛泽东等,他们的每一首诗词每一篇文章无不是经过多次修改、反复推敲才定稿的。教师要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习作更需要多加修改,要让他们懂得:不打草稿,一稿定论,直接往习作本上写是完全错误的,这对提高写作水平极为不利,从而让学生逐步养成认真地、反复地修改习作的习惯。经常让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谈谈写好习作的心得体会,树立起身边的典型,这样效果会更佳。

三、教给方法

1.教师示范

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要通过教师具体教、自己实际练去获得。教师可以根据每次习作的训练重点,选择缺点多、有代表性的习作,事先抄写出来,或抄在黑板上,或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从字、词、句、段、标点符号到篇章结构等师生共同修改。如此多次训练,学生自然会掌握修改习作的方法,逐步提高修改能力。

2.遵循规矩

教师批改习作,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学生修改也同样如此。要规定几种批改符号,让学生掌握这几种符号的用法,批什么,改什么,形成惯例,比如错别字、颠倒的词序、多字掉字、删除或添加文字等应标注的符号,都须明确规定,使学生知道这些符号的意义、用法,在实际修改中掌握运用,这样做也能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教师批改的意图,修正习作中的毛病,提高写作水平。

四、批改促进

叶圣陶先生说:“改是为了不改。”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精当的批改,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自改习作。教师可以用批改来促进学生自己修改,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水平。

1.口头批改

在学生打草稿时,教师巡回指导,对于先完成草稿的学生,及时进行口头指点,让其修改;对落后生更需要具体指导。落后生遇到的困难有:不会选择、组织材料,不会布局谋篇、错别字、病句多等。口头批改可以帮助他们减少困难,同时,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起到鼓励作用。对于大多数学生的草稿,可以让他们自己当众朗读,而后由同学评点、教师指导、自己修改。也可组织学生讨论、质疑、互改。这样能使学生的习作做到材料安排恰当、中心比较突出、语句通顺、错别字少,又可以从评点别人的文章中受到启发,获得较多的学习机会,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谁都愿意自己的习作受到好评,这样做更能促进学生认真写好作文。

2.书面批改

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批改应遵循“多批少改、鼓励为主”的原则,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确定批改的重点。比如,水平较高的学生一般用词恰当,语言流畅,叙事条理清楚,但有时会出现中心不突出、结构不严谨等缺点,所以批改这类学生的习作时,应重点指导他们进一步改进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中下水平的学生习作中的毛病较多,教师应在尽可能保留原意,珍惜学生劳动成果的前提下,精批细改,以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千万不能改得面目全非。学生习作,只要比上次有一点进步,即使仅仅是个别词语使用得当,也要予以充分肯定,予以表扬,千方百计树立写好习作的自信心,做到为了“不改”而“改”。但是,所有批改,教师不能统包下来,对较大的问题应用符号标出,要求学生自己修改。对篇章结构、表现手法上存在的问题,可通过眉批和总批解决。有的习作可以暂时不评等第,待学生修改后再评。这样才能起到督促学生自学、主动求索知识、提高能力的作用。

另外,为了增强教师对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指导作用,每次作文本发到学生手中后,必须要求他们做两件事。

(1)将老师批改的习作认真读两遍,弄懂老师为什么这样批改,对提高文章的表现力有什么好处。(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再誊清一遍,誊写的过程也是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

(2)对老师要求修改的地方进行认真修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修改习作的权力交给学生,并且坚持做下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将会不断提高。同时,他们在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的本领也会不断增强。这样,我们的习作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学会爱自己 篇2

七里汤中学曲文梅

托尔斯泰说:“黄金要经过淘洗才能得到,精辟的、被表达的、很好的思想也是这样”作文是学生思维外现和思想表达的一种书面形式。任何一篇作文,它的初稿无论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分文章七分改”。这就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写作训练不仅仅要注重写,而且要注重改。以往小学生作文修改大多是教师越俎代庖,学生隔岸观火,结果收效甚微。如何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呢?必须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会自改。

一、训练学生自改能力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示例范改。即教师批教师改。教师先浏览学生作文,发现并归纳出几个与这次训练目标和作文基本要求不相符的共性问题,然后选择一两篇较典型的文章为“病例”,边总结边修改。修改时,讲清每一个问题“怎样改”、“为什么改”,修改后将“病文”与“范文”进行对照,让学生领悟修改程序及方法,即“三读三改”。一读改内容,看看文章是否离题,中心是否明确,详略安排是否妥当,哪些内容需要增删。二读改词句,放声逐字逐句地读,以有声的语言支持思考活动,指出错漏的字词或标点,改正拗口的词句,删除重复的词语,补充合理的内容。三读促提高,如朗读课文般复读,能朗朗上口了,才算完成了任务。读时可以自己读自己听,自己读别人听,请别人读自己听。第二步,点拨修改。即教师批学生改。首先,教师在通读学生作文时,紧扣训练重点,把需要修改的地方用符号画出来,并以商量、提醒、指点、希望的口吻把出现的问题归纳成几点,作为修改意见,反馈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参照修改意见,逐条逐项地检查自己的作文,有针对性地删,添,调,换,断。第三步,互批互改。即同学批同学改。小学阶段,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一般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他们往往能正确地分析别人的行为,却不善于全面确切地分析自己的举止。因此,学生互批互改时,把基础好、基础差的学生搭配编组,鼓励基础差的学生敢于挑出别人作文中的毛病,还要鼓励学生对看法不统一的问题进行争论。

第四步,独立修改。即自己批自己改“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习作文的最终目的,是在走上社会以后,能够随时根据社会需要独立写作。独立写作和独立修改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学生缺乏这种独立性,而仍然保留初学时的那种依赖性,就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为此,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独立修改的能力。学生独立修改前,重温训练目标、修改程序及方法;修改时,按照作文训练目标检查不足,进行针对性修改;修改后,教师分享学生的修改,进行总结。

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要注意“四性”

1.针对性。作和改的要求统一。自改作文能力最终目标是要求把自己作文中的所有毛病修改好,但在培养过程中,应分项进行,不要把所有要求都在一次中进行,可根据每次作文的训练重点,提出不同侧重的修改目标。当然,在重点之外,应全面考虑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考虑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既有重点,兼顾全篇,但在批阅评分时,只依据该次训练的修改要求,其他的问题允许存在,可以指出,但不作为自改评分标准。

2.层次性。小学生能力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注意三个过渡:从教师的示范改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修改,从教师指导下的修改过渡到互批互改,从修改别人的文章过渡到修改自己的文章,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根据不同年级段的目标要求因材施教。如指导低年级学生修改自己写的话时,重点宜放在“语言通顺”、“前后连贯”方面;指导中年级修改,重点宜放在“条理清楚”方面;指导高年级修改,宜以“中心明确”为重点。

3.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运用风趣的语言讲述古今中外名人名家修改文章的故事,让学生“当语病医生”,做“攻堡垒”游戏,看物改稿。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描写一种实物(动物,植物,景物)的作文很多,可是有的学生观察不到这种实物(如桃,草莓,蜡烛等),因而可以把学生带到具体场所,让学生用手摸,用鼻闻,用眼看,用嘴尝,然后再指导学生作文。这样,学生的兴趣会倍增,认识会加深,改文也会得心应手。

4.赏识性。教师在浏览学生作文自改情况后,对于那些在自改中改得好的学生,应及时给予表扬,或经老师宣读,或让学生传阅,或请本人上台讲述修改感受,或编辑出版,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兴趣大增。另外,随着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回过头来看看前一时期修改的作文,学生一定会发现当初的修改存在有没发现的问题,会想出新的修改意见,于是学生在不断发现与反省中提高了作文自改能力,养成了自改习惯。

要让学生自己学会“针灸” 篇3

关键字: 举一反三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0)7(C)-0000-00

医生针灸,表面看来似乎是很容易的事情,只要把针注入肌肉内,就会起到病除的效果。其实并非如此,针灸大有学问。穴位与病症有着明显的关系。如果不注意身体的穴位的位置,胡乱扎针是起不到一定好的效果的。因此,针灸要讲究学问,说白了就是方法问题。

大数学家笛卡尔曾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烹调作业中,一些烹调大师们使用的,也只是我们日常做菜同样的原料,而通过各自不同的煎、炸、熘、燉、蒸、煮、烤、焖、扒、烩、涮、熏等种种烹调方法,可获得与家常菜肴不大相同的色香味俱全的烹调艺术品。由此可以看出方法的重要性。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方法得当,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不能解决方法问题,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得困难重重。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要过河就得解决桥和船的问题。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只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我们的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如何来解决桥和船的问题。

教就是为了不教,其中的妙处就是方法。比如说,有些很枯燥的东西,如果把学生教活了,那么枯燥的东西也就会变成学生自己的有兴趣的东西,才能够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有这么一个数字“94607”,表面看来,这个数字之间没有丝毫的联系。单独去记,今天记住,明天就很可能会忘。如果你给学生讲上这么一个故事,就会使这个枯燥的数字变成感兴趣的东西。故事是这样的:有个调皮的小孩,到他邻居家去玩,看到他邻居家的石榴树上挂了很多石榴。这时他顿生偷石榴的念头,凑他邻居不注意,他跑到石榴树下,摘了几个石榴。正当他拿起要逃跑时,恰巧被他邻居发现。他邻居问他,你揪石榴干什么?那小孩不假思索,很爽快地答道:“揪石榴零吃{94607}.”本来很枯燥的一个数字,这样一讲,让学生去记,那么就会使学生终生不忘。这也是教学中一种方法——谐音法。

教师在知识传授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最重要的。方法的教学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常规性的方法之外,还要创造一些与知识相关的趣味方法,以达到学生能记忆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开拓思路,发奋联想,尽可能寻到与知识相似的相关事物。比如在地理教学中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教学,如果采用漫画的形式,比如用“钓鱼者的困惑”这幅漫画,漫画反映是,钓鱼者钓上来的鱼都是没有肉的鱼骨架,他旁边的河水发黑,周围是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这样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学生才易于接受。用这种方法来加强记忆,就会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达到记忆的效果。

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思维方式,那就是趣味性的东西记的比较准,甚至有的会终生不忘,教条性的东西十遍八遍也不可能记住。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趣味记忆法是最重要的。

巧记活解、图文互换。这是由地理学科性质所决定的,中学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知识综合的学科。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称它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多种学科相互联系,影响很大。我们平时称它为“文科中的理科,理科中的文科”。所以学生学习地理应巧妙记忆、灵活理解。地理该记忆的基础知识必须记,但应引导学生寻找记忆的方法,要巧记。例如:在记忆地图轮廓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如把黑龙江想像成天鹅、陕西为一尊跪俑、意大利为一支高跟靴子等。地理只记住还不行,还要“活解”,一是灵活理解,二是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学以致用,如学习工农业的区位因素后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局工农业。总之,地理有“死”有“活”,要让学生能够做到“死去活来”

地理学习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地图的运用。地图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即以图释文、以文解图、图文转换。如教学生读图的步骤:第一步读图名,第二步读图例,第三步读图的具体内容,分析图。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就是点拨,启动学生去思维,对某种知识是否能找到最佳的记忆方案,同时也要求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学习,互为补充,以达到在学习过程中不走弯路,甚至少走弯路。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教师也要善于在学生中总结,开展思维交流。英国著名作家肖伯纳关于思维交流有一段名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那我们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则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两种思想。”这很能说明思维交流的重要作用。

教学也和农民种地一样,如果只一味地说,种地不讲究方法不行,不讲究方法就会影响土地的收成。如果只是笼统的、概括的讲方法,这是任何人都接受不了的。在这里你若把方法具体的来讲,比如:如何施化肥、喷药、地如何整、庄稼怎么进行管理等,那么就会起到一种积极的效应。他们就能够接受,就能够在以后的应用中推广延伸。教学不也如此吗?要教会学生如何来进行指点迷津。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管如何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但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学会“针灸”。

参考文献

“学会表扬”让教育充满爱的气息 篇4

一、表扬的目的

通过表扬,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所占的分量和地位, 并且觉得自己受到了来自老师的关心与重视, 从而让他们充满自信与勇气, 能在困难面前挺起胸膛, 百折不挠, 走向成功。从我们的教育传统与教育现状看, 可以说我们的学生大都是在批评与斥责声中长大的, 缺少正面的表扬与激励。因此, 一遇到什么事, 明明有能力去做, 也总是畏首畏尾, 裹足不前, 其创造性自然也就无从发挥。

二、表扬的范围

表扬应面向全体学生, 而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优生”所独享的专利。有的学生可能缺点很多, 优点较少, 但不至于一无是处吧, 恐怕是我们对学生求全责备了。所以一定要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 多为学生考虑, 保持一颗平常心, 对学生多加宽容。换个角度看, 学生即使犯了错, 其中也不乏可表扬之处。只有那些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思维又特别活跃的学生, 才会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 才会忙这忙那地闲不住。做得多, 犯错误的机会自然也就多了。这样说来, 这错误不正是学生爱思考、爱动手的优点的曲折反映吗?这很符合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试错”原理, 如果不知道什么是错, 又怎能深刻领会什么是对呢?况且要犯一个高级的错误, 也需要学生有很高的水平才行。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容许学生犯错误, 就是保护了学生的上进心和创造性。

三、表扬的作用

一是高水平的表扬能密切师生关系, 有利于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我们知道, 每个人都有本能的自我保护心理, 学生也不例外。学生做错了事的第一个念头, 一般情况下都是先找有利于自己的理由, 为自己的错误百般辩护、开脱——即使是没有一点对的地方也要无理争三分, 如果尚有一点可取的地方那就更振振有词、理直气壮了。如果教师这时一味训斥, 那恐怕就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与抗拒心理, 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如果我们换个策略, 在学生犯错时能平心静气, 先肯定学生的长处, 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解除他们的戒备与敌视心理, 打破他们等着挨批的心理准备, 然后再循循善诱, 那教育效果肯定会好很多。也许会触动学生的心弦, 使他们入耳入心, 心悦诚服, 从根本上解决思想问题。

二是可以通过表扬的方式给学生定目标、提要求, 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进步。当然, 目标的制定要依照具体情况确立一个标准。要像摘桃子一样, 既不能太容易——伸手可及, 让学生产生轻视懈怠心理;又不能太困难——高不可攀, 让学生可望而不可即, 丧失前进的信心;应有一定难度, 要让学生尽力跳一跳才行。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斗志和好胜心, 完成自己的目标。目标达成之后, 学生就会有一种充实感和成就感。抓住这有利时机, 再辅以适当的表扬与肯定, 学生就能产生永不衰竭的上进动力。

四、表扬的原则

一是要适时、适度、适当。所谓适时, 是指要把握住表扬的最佳时机。在学生做好一件很漂亮的事时, 我们应满足他们想受老师表扬的心理需要, 及时给予肯定、鼓励, 以激发他们的热情, 增强他们继续做下去的心理动力, 并且产生连锁效应, 促使学生认真做好其他方面的事。所谓适度, 是指对学生的表扬既不能夸大其辞, 也不能不屑一顾;而应实事求是, 掌握好尺度, 让被表扬的学生和其他学生都觉得老师的表扬切中肯綮, 恰如其分。所谓适当, 是指在表扬的方式方法、时机的选择和分寸的把握上都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有所区别, 有所选择, 不可千篇一律, 以达到最佳效果。

二是老师应特别会表扬那些在某些方面大有潜力的学生。当然, 这需要当老师的拥有一双识别人才的慧眼, 找准学生的优势所在, 通过表扬鼓励, 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取得老师所期待的进步。这时, 学生看到老师帮助自己确定的目标已达到, 就会增强对老师的信服感, 也就会信心百倍地去为更高的目标而努力。当一个人有了坚定的信心, 还有什么能挡住他上进的脚步?自然会形成良性循环, 由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三是表扬应该公正、真实。所谓公正, 是指老师应公平正直, 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不能有丝毫的歧视。无论谁做了好事都能得到应有的表扬, 不能对某些自己不欣赏的学生所做的一切都不理不睬, 甚至冷嘲热讽, 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更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不信任学生;或带着过去对学生表现不好时的老印象来审视学生, 从而连带着把现在的成绩一笔抹煞。所谓真实, 是指一定要走到学生中去, 和他们打成一片, 以加深了解。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看看他们做好事的具体情况, 防止学生为受表扬而弄虚作假, 助长其虚荣心;也要防止表扬错了, 而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尴尬。二是让学生觉得老师掌握了真实的情况, 其表扬是众望所归。学生看到该表扬的人受到了客观公正的肯定评价, 心里自然觉得高兴、服气。这样, 教师就为同学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为班级弘扬了正气。

五、表扬的方式

表扬方式当然有很多, 如口头表扬、书面表扬、个别表扬、集体表扬等。在这里, 我着重谈以下几点:

一是充分运用“罗森塔尔效应”, 用饱含期待的话去鼓励和暗示。罗森塔尔是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一天, 他来到一所学校, 参观完后, 他写了一份名单给了学生所在班级的主管教师, 并告诉他说这几个学生将来会很有出息, 这位教师对这位著名心理学家的话深信不疑。回去以后, 他就认真观察起这几个学生来。这一观察不要紧, 他果然发现这几个学生有些与众不同的优点, 于是就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鼓励。也真奇怪, 这几个学生真的进步很大, 个个都变得优秀起来。一段时间后得知, 这几个名字都是罗森塔尔照着这个班的花名册随意写的。于是, 人们以后就把这种现象叫作“罗森塔尔效应”。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在教育工作中, 老师的鼓励与暗示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 我们一定要用好这个原理, 让它发挥出更大的效应。

二是发表扬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订立发展的目标, 规定好达到多少次就用书信的形式向家长报一次喜, 并且可以累计。学期末, 就以得到表扬信次数的多少确定等次, 以表彰会的形式在班级进行宣传表扬, 扩大影响, 以起到激励与教育作用。

三是捕捉时机, 不拘形式适时表扬。可以通过赞许的目光、亲切的动作等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与肯定;还可以让学生做老师的助手, 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让学生觉得自己受到了老师的欣赏与变相表扬, 等等。

学会爱自己作文 篇5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是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而人却是海上的一艘孤舟,茫茫前路是要你自己去掌舵。

老天爷很公平,给予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但却给予每个人不同的经历,每当看到那些因爱因生活而伤痕累累的故事时,一种痛惜的心情不禁油然而生。或许,一句感人的话,一篇让人感动文字,一个伤感的画面,都会让人产生一种与生惧有的情绪。

生活每天都在考验我们,同时也赋予我们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在失败中学会勇敢和坚强,在逆境中学会坚韧和不屈,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所经历的事会让自己成长,会让自己变得成熟。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故事相伴。只要细心地品味就会发现,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本故事书,而且都是经典之作。

对万事万物,我们都不可能有绝对的把握,对不能拥有的美好事物,刻意去追逐与拥有,就很难走出患得患失的误区。生活很多时候需要学会自觉地放弃,放弃不属于自己的快乐,因为世间还有很多属于自己的美好的事物。懂得放弃会让你拥有快乐,懂得牺牲会让你明白真情,懂得生活会让你享受幸福。

每一个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总有一个思维时刻在催促着你我前行。在前进的路上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着自己努力的方向,朝自己理想快乐的方向前行,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人不可能都生活在自己的意愿之中,只能是生活在对环境的适应之中。

生活,我不是因你而来到这个世界,却因你而更加眷恋这个世界。如不想给生活淘汰,那就要爱上它,接受它。爱上生活,爱上他人,要先学会爱自己。学会尊重感情!学会尊重生活!

爱自己,有太多理由,也有很多的方式。学会怎样保护自己,怎样让自己活得更精彩,而无愧于生命。学会爱自己,在郁闷的时候为自己唱首歌,在孤独的时候为自己送一束花;满意时为自己的精彩来一点掌声;开心时为自己的快乐碰一杯;学会爱自己,也就学会了爱他人,也让别人更爱你;学会爱自己,就会爱上生活爱上这个世界。

生活是一种的态度,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至善人生的境界。学会生活学会爱自己,并不是因为不快乐才忧伤,也不是因为不幸福,才悲伤。现在就是因为过去,现在就意味着将来,好好把握现在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舒心舒畅,充实,快乐。

让学生学会爱自己 篇6

一、给情感——培养爱心

笔者原以为,当教师就得严,严以立威,以严取信,但在和学生的多年交往中,笔者发现占据他们心灵的,不是教师的严而是爱。他们往往把接受老师关爱的一件件小事讲个没完没了,这时,笔者才懂得爱的力量和价值。教师要给予学生真情实感,动之以情,情要切,晓之以理,理要真,这样,才能取信于学生,赢得学生的心。即所谓“以心发现心,以爱博得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在今后的待人处世中也多一份爱心。

学生某某的父亲不幸车祸身亡,本来就不宽裕的家庭,因失去经济支柱,陷入困境,不但学费交不起,连交伙食费也成问题。该班班主任主动关心他,并带头捐献,其他教师也纷纷慷慨解囊,在教师的带动下,全校学生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他解决了暂时的困难。

这件事使笔者感到,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密切师生关系的纽带,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人生的一剂良方。

二、给道理——明辨是非曲直

年轻人缺乏社会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再加上感情冲动,不仅容易做错事,而且还容易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需要做教师的给学生讲道理,教会他们辨别是非,学生做错的事,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自己教育自己,以事论理。

现在的学生,较少经历艰苦的生活和磨练,大多过惯了舒适的生活,容易养成坏习惯。要让他们明辨是非,就得从具体的小事入手。例如把学校贯彻的《学生行为规范》内容结合学生在校的行为进行教育,让学生每周对照表格填写自己的表现。学生深受触动,在评比会上,同学们主动说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看到同学们开始懂得自己教育自己,笔者从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

三、给信心——增强进取的勇气

有人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十几岁的孩子,在人生旅途中刚刚起步,不免会跌跌撞撞,遇到挫折时会缺乏信心,产生就此罢休的想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他们信心、勇气和力量,尤其对一些差生,更要鼓起他们的信心。

有一次,学校为了做好差生的思想转变工作,规定每班抽出几名差生到校长室,参加由校长亲自主持的“谈心会”。当笔者按学校规定点到班上几名学生的名字时,他们心里已明白七八分。笔者就借此机会教育他们不要悲观、难过,不要失去上进的勇气,还对他们说:“你们不应该小看自己,你们也是我们班的一部分,我相信你们,全班同学也相信你们。”后来,这些同学的思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转变。

四、给方法——获得成功的钥匙

过去,在班级管理上对班干部的帮助采取“看、管、跟”,现在转变为“教、扶、放”,即先教班干部“走路”,再“扶着走”,最后放手让他们自己“走”,再用“滚雪球”的方法,以这些同学为榜样,在班级开展“帮、带、赛”,这样一般同学也学会自己“走”了。

班上有个差生,为了教育他,班干部和老师密切配合,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他犯了错误,班干部发动全班同学给他写一句心里话,装订成册,让他每天照本宣科,看看大家对他的希望,他很受感动。在班干部的耐心帮助下,他有了很大的进步。

从小教给学生工作方法,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本领,既有利于形成孩子们的自主能力,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给欢乐——寓教于乐中

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给同学们带来了无穷乐趣,而且能够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创造性的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

充分利用上课前几分钟开展“一分钟演讲”。同学们为了争得演讲第一名,广泛读书,收集资料,充分准备,通过坚持开展“一分钟演讲”活动,拓展了同学们的知识面。

在学雷锋的日子里,学校举行了“雷锋在我心中”的活动,同学们踊跃参加,组织“服务组”到街头义务为民服务;到养老院,帮助孤寡老人;召开学雷锋的主题班会;自编自导自演小节目;体会感情,写出一篇篇激情洋溢的文章。这些活动,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能让同学们从中受到启发教育,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爱孩子,首先要学会爱自己 篇7

李松霖(9岁男孩的妈妈):一说到亲子矛盾,我就无比痛心!当年怀这个孩子时我身体不好,可谓历尽艰险,分娩的时候简直是过鬼门关!他生下来只有5斤半,在医院保温箱里整整躺了一个月。从小到大,我特别疼他,生怕养不活。为了照顾他,我辞了职,做了全职妈妈。没想到,我付出了那么多,可是这孩子从记事起就特别不听话,整天闯祸。我批评他,他就不理我,有时还骂我。我这辈子过得真是不值!

赵凡迪(12岁女孩的妈妈):您的孩子还小,不懂事,我女儿都上初一了,还那么没心没肺,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有一次我问她,如果我不给你吃,不给你穿,你怎么办?她头一扬,说,我去社会福利院。她还说当孤儿多自在啊,不用听妈妈唠叨。

主持人:看来,两位妈妈都有抱怨的习惯。本刊的调查显示,家长的抱怨是造成亲子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请冯教授为我们仔细分析。

冯娜(心理学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为什么有些家长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却换不来预期的教育效果,甚至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好一概而论,但是家长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我认为,家长习惯于抱怨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家长的抱怨针对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李松霖:此话怎讲?怎么是抱怨自己?

冯娜:家长抱怨孩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反复强调自己的付出。这其中有三层意思:第一,撒娇。因为家长缺乏自我价值感和认同感,所以不断地提醒孩子注意。第二,讨债。家长认为自己的人生是失败的,之所以失败,是为了支持孩子的所谓成功,即要求孩子替家长实现某种理想,如果孩子不争气,就是对不起家长。第三,自以为是。家长认为凡是自己付出的,就一定是孩子需要的,如果孩子不领情,就是没良心。这三层意思,抱怨的家长可能感觉不到,但孩子心知肚明,而且能感觉到沉重的压力,又怎么会喜欢听抱怨呢?

主持人:我来举个例子吧。前不久,一条《男子卖血供儿上学被曝光,儿子改名离家15年不归》的新闻在各大网站和论坛流转,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新闻中的主角是一位父亲,64岁,青海省人。十几年前,他靠卖血供养自己的孩子上了大学。后来他遇到一名记者,通过媒体报道了儿子靠父亲卖血来上大学的事情,社会反响强烈。儿子当时觉得父亲出卖了自己,深感“没法活人”了,一怒之下改换了名字,与家庭断绝了关系,至今杳无音信。

冯娜:这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经常强调自己如何疼爱孩子和超量付出,最后发现自己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差的事却司空见惯。很多父母会对生活有诸多的抱怨,例如对工作的抱怨,对人际关系的抱怨,更多的时候还会有对孩子的抱怨,而这些抱怨的背后往往隐含着自己的无价值感,以及对自己生活境遇和成长经历的不满意。作为家长,要避免自己的无价值感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首先要学会自我接纳。

平常心即平衡心

吴永军(16岁男孩的爸爸):听冯教授这样说,我很羞愧,因为我的确瞧不起自己,更谈不上爱自己。我小时候不好好学习,没有考上高中,现在根本不能辅导孩子的功课。我做汽车装饰生意赚了些钱,生活却很节省,因为我要把钱全部用在儿子的教育上。给孩子报课外班,我不懂哪家好哪家不好,只知道哪家学费贵就报哪家。我就怕孩子再吃我吃过的亏。儿子私下跟他妈说,我是“疯狂的土豪”,目标是把他累死。请问冯教授,我该如何接纳自己?

冯娜:从您的发言中可以感觉到您对自己的评价不高,甚至持否定态度。这种自我否定最后都可能会转嫁到孩子身上,因为您习惯性地否定自己,也会习惯性地否定孩子。所以,家长自我接纳很重要。所谓自我接纳,就是认可自己,认可自己的能力,认可自己的价值,认可自己的生活。您白手起家,艰苦奋斗,不仅养活了自己,还供养孩子读书,让孩子上学费最贵的课外班,仅从这一点看,您就是一个光荣的劳动者和爱孩子的好父亲,为什么要瞧不起自己呢?这样想,就有了平常心,平常心即平衡的心态。当您具备了平常心,就不难找到与孩子和谐相处的办法。

主持人:我所理解的平常心,就是“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李翱有一句诗写得好,“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也是在说平常心。万物皆有它本来的样子,人心就像天上的云朵,只要卷舒自如,就会自由自在;人心就像瓶中的水,只要清静不染,就会像水一样清澈。有宠辱不惊、物我两忘的平常心,便得到了人生的大快乐。

吴永军:主持人说得太玄了,像我这样从农村来城市打工的家长,哪敢有什么平常心,我们需要奋斗,拼命地赚钱,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

冯娜:平常心与进取心并不矛盾。平常心是指要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赚钱养家,天经地义,值得尊重,问题是,这样精彩的人生为什么在家长看来就变得黯淡无光了呢?大家都在谈“成功”,但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呢?打工者认为有钱即成功,富豪认为有知识是成功,学者认为有权力是成功……似乎大家都在刻意贬低自己的价值。这样的不平衡心态肯定会影响家庭教育。许多家长看不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只看到缺点,这便是贬低孩子的价值。经常被家长贬损,孩子怎么可能愿意跟家长交流?

吴永军:感谢冯教授的指点,我现在觉得自己的腰杆直起来了!

冯娜:在接纳自己的基础上,家长还需要进一步做到爱自己。所谓爱自己,就是不要为了孩子放弃一切。如果因为自身的无价值感,干脆放弃自己的追求,把所有的希望和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其实相当于把自己的人生强加于孩子。家长无限制地付出,必然会有无限制地期望,而这些主观的期望往往会形成对孩子成长的压力,影响亲子关系的和谐。

人到中年莫懈怠

陈慧(17岁男孩的妈妈):我觉得,家长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也没什么错,毕竟我们都四五十岁了,“人过四十不学艺”,这辈子就这样了,不如全力成就孩子,这样对自己也算是一种安慰。

南书海(18岁女孩的爸爸):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天大的事,需要家长全力以赴。如果家长只顾为自己的梦想奋斗,忽略孩子,这是不是一种自私?

主持人: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值得肯定,但家长和孩子有各自的人生,不可能相互置换,倒是可以相互影响。家长牺牲自己成就孩子,孩子学习长辈,也牺牲自己成就他的孩子,以此类推,家族史是奋斗的历史还是牺牲的历史?我看,更像是自卑和偷懒的历史。

冯娜:没错。所以家长在爱孩子的同时也要学会爱自己,先把自己照顾好,生活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孩子是看着家长的背影长大的,家长的形象给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懂得爱自己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一个爱自己,懂得感恩,觉得自己有价值的孩子。许多家长步入中年以后,由于工作忙、子女家务拖累,对外面的事情就不那么关注、敏感了。除了茶余饭后手握遥控器在电视机前坐坐外,书懒得读、报纸懒得翻,更不用说学习和思考了。这种精神上的懈怠往往使他们变得孤陋寡闻、观念落后,知识日益贫乏,思维日渐迟钝,长此下去难免导致智能早衰,并累及心理健康。

主持人:据调查,在一些大中城市的心理门诊,有相当一部分是精神萎靡、不思进取的中年患者。中年是人生的中途岛,前面尚有一段搏击奋进航程,仍可潇洒地做出一番事业。中年是一生当中出成果的最佳年龄,囿于现状,懒得去充实、发展自己,实在有负如日中天的大好时光。

南书海:中年人继续奋斗,总有力不从心之感。

冯娜:那是心力不足,不是体力不济。中年人保持进取之心也是养生之道。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对现实有敏锐的感觉,对外界事物有足够兴趣,广纳新知,积极思维,能够促使大脑产生更多的神经肽,既可激发机体内免疫细胞的活力,又有利于改善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循环代谢的水平,延缓这些组织器官的衰老。所以,往往越是勤奋用脑、求索无悔的人健康状况越好。

主持人:家长爱自己、为自己的梦想奋斗,对孩子至少有两个方面的积极影响:第一,给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鼓舞孩子积极进取;第二,家长努力进取,就不会把对自己的无价值感转嫁到孩子身上,也不会逼孩子替自己实现某个理想,所以对孩子来说就是减压。

冯娜:总之,家长爱孩子,首先要学会爱自己。一个不接纳自己、不爱自己的家长,不可能给孩子积极的爱。其中的道理,想必家长朋友们不难理解。

上一篇:战后日本的素质教育下一篇:航空运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