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对话

2024-06-06

让学生学会对话(共10篇)

让学生学会对话 篇1

李锦韬身上有许多传奇:从一名普通高中数学教师破格提拔为校级领导, 将一所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学生生源质量低的初中薄弱校办成了优质校;在担任沈阳市教育专家协会常务副会长之后, 兼任一所国际学校校长, 将年亏损100多万元的学校扭亏为赢, 一跃成为沈阳市民办示范校。离开校长和教育局行政负责人的岗位后, 他又一直担任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 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在李锦韬教育思想暨从教60周年座谈会召开之际, 本报对他进行了专访。

改变观念是最重要的

本报记者:在许多人看来, 您是“改薄”的行家。您认为改变薄弱校的现状和面貌.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李锦韬:在我的教育生涯中, 我改造了两所薄弱校, 一所是沈阳市一三四中学, 一所是沈阳市华新国际学校。在这个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办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是培养人的, 对一所学校来说, 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一个是不合格的, 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不合格, 甚至会酿成家庭悲剧。所以, 我们要对学校的每一个学生负责。

我做沈阳市一三四中学校长时, 正值改革开放。我首先做的是根据面向“四化”建设的任务, 增强改变薄弱初中面貌的紧迫感、责任感, 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广大教师所理解、所认识, 并变成自觉行动。

人才是多方面、多层次、多规格的,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种子”, 学校要创造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让他们生长得更好。在转变教育思想的过程中, 我抓住人才观这一核心,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办学实践中, 我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用一个标准、一个框子要求与衡量学生, 在学习上要求他们各科平均发展是一种潜在的危险, 这样反倒会埋没甚至毁掉一批人才。过度学习、片面追求分数会牺牲学生自由成长的机会, 学校在某种程度就会成为智慧的屠宰场。人才观更新了, 其他观念自然会随之更新, 学校要不断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

本报记者:您如何以理念为先导, 做好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

李锦韬:有了思想上的转变, 我开始和教师们一起共同进行顶层设计与教育改革实践。教育教学的目标如果仅仅定位在知识传授上, 就太单一了, 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 要实现知识传授、发展智能、培养品质、训练方法的有机统一, 彼此相互促进、融为一体。

教育不是简单地通过学校的单项改革就能达成目标, 必须是综合性、成体系。

意识到这点后, 我们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 提出“基础牢、智能高、品质好、体魄强、特长扬”的目标, 构建起“四三一体”的培养体系, 即在教学中形成能学、爱学、会学、创新四个层次, 构建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四个协同教育的主体, 并坚持主体性、整体性、实践性、综合反馈四项原则。正是在这样的共识下, 改革让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我在担任沈阳市华新国际学校校长时, 也是这样做的。就是在这样的实践中, 我越来越意识到:教育必须回归教育本质, 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发展, 是促进人的解放与主体性的发挥。办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同时也要面向每个人, 在这样的理念下, 我提出保证学生每天有5小时左右的自由支配时间, 并开发钢琴课、舞蹈课, 组建合唱团等让学生自由选择, 发挥特长。每年开展两次春秋游活动, 每年两次给学生提供出国考察的机会, 让学生充分亲近大自然, 同时进行国际交流。这样带来的结果, 是让全体学生有了参与的机会, 让他们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成长路径, 这种教育的样态能更好地培养有活力、聪明的学生。直到现在, 许多学生还来看我, 说“这是一生最值得怀念的学校”。

事实证明, 改变学校落后面貌要治本, 而治本的核心是改变教育理念。一个先进正确的教育理念一旦被广大教师所认识、所接受, 就会转化为巨大的力量, 会使学校迸发活力, 实现快速可持续地发展。

从“工具人”到“发展的人”

本报记者:您拥有丰富的办学实践经验, 后来又一直在行政岗位上, 对教师队伍建设有了更多的体会。您觉得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李锦韬:在办学的过程中, 我当时提出要用8年时间把一所薄弱校变成沈阳市一流学校时, 校内就有不少教师嘲笑我说:“真是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教师队伍没有激情, 你如何指望学校的教学有激情?教师队伍能力得不到提升, 你如何指望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综合水平能有跃升?我们总说, 要跳出“工具人”的培养怪圈, 转向“发展的人”的培养, 那么, 首先需要下大力气建设一支政治觉悟高、事业心强、业务素质好、有志气的教师队伍, 要育天下桃李, 先要育好园丁。

教师要有为改革无私奉献的精神。学校开展“以价值观导向为核心, 以事业心、责任感为重点, 以倡导奉献精神为突破口”的师德教育, 非常有用。比如, 我们可以邀请全国劳动模范做报告, 邀请专家做政治形势、改革形势、道德教育等报告, 通过一次次活动、一场场报告, 让教师的心灵中产生强烈的振动, 一种奋发进取、努力工作、自觉投身学校改革的激情便油然而生。我一直要求教师有拼搏献身、求实进取、改革创新、刻苦学习、团结友爱、甘当人梯、爱校如家的精神。教师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学生才能更好效仿。有一次, 有一位从外地到我校“私访”的教师, 深为学校教师的责任心和工作热忱而感动, 当他询问什么原因能使教师们干劲这么足时, 教师们开玩笑地说, “是领导给我们吃了‘迷魂药’了。我们一天到晚只想做事情。”在提高教师思想素质的同时, 我们必须给教师添发展动力, 促成长活力。比如, 组织教师系统进修, 广泛开展群众性教研活动,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教育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重心要由“教”转到“学”

本报记者:育人的主渠道在课堂, 现在许多学校都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您认为我们的课堂存在哪些问题?

李锦韬: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 我发现有相当多的学校教学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课堂讲得多、练得多、作业多、补课多、考试多的问题。这种课堂, 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时间少, 自己安排学习内容的时间少, 参加课外及其他活动的时间少, 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主要的原因在于, 传统的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为宗旨, 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教学大一统呈现出来的弊端日益突出。

本报记者:您觉得改革的重心应该放在哪?在您看来, 什么是理想的好课堂?

李锦韬:要突破“为教出发”, “为教服务”的“教师讲、学生听”模式, 真正实现四个转变:变课堂同时为学堂;变只传授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质;变教学生学会的同时要教学生会学;变“一刀切”为因材施教, 分类推进,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展现学生的特长。要高效率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既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又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素质, 发挥学生个性特长, 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所以, 课堂教学的好坏, 要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学生能不能积极主动地学, 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是教师能不能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 给予点拨、指导、帮助, 使课堂中的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 实现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的统一。

本报记者: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李锦韬: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 充分利用学生这一重要资源, 不代替教材重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不代替学生自己经一定努力能做出的评价;不代替学生自己应进行的思考。教师应把力量放在全面深刻掌握教材, 研究教材结构特点, 在认识上高出一筹, 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帮助学生用重点统帅全局;研究各类学生学习情况, 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达到充分发展。在教学方法上, 既要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 又要灵活机动, 以适应千变万化的要求, 促进学生更上一层楼。

归根结底,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是一种独立的、主动的认识活动。教只是外因, 最终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只有掌握了这种能力, 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创造性, 提高教学质量才有可靠的基础。经过学习、实践和总结, 我们曾提出过启导、读练、评讲、深化的方法, 成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般程式。为了更好地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活动, 现在不少学校提出了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开展社团活动等, 为学生主动学习、实践开辟了更大的空间, 这些都是很好的举措。有的学校, 不再像过去每节课必须是45分钟, 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长短课时, 有的学校将系统性学习放到上午, 下午多安排一些自习、班会、体育活动、课外活动、报告讲座、竞赛活动等;还有的学校在早些年就开始进行“自学辅导法”、“诱导发现法”、“知能道融合”、“以实验带教学”等各种改革实验, 这些学校都在通过自己的实践深入探讨和实践教育规律, 以点带面, 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本报记者:教育教学的改革, 归根结底是要推进教育走向成功。在您眼里, 您希望看到的教育景象是什么样子的?

李锦韬: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育领域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旧的传统观念、利益固化的樊篱, 这些挑战和障碍必须打破。我希望看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喜人局面, 学校真正变成让学生幸福、家长幸福的乐园。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长处或特长, 但常常被表现出的明显缺点掩盖着, 我们不易发现。所以, 教育者要善于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特长和闪光点, 并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使他们逐步享受成功的喜悦。只有感受到了教师的关怀和信任、集体的温暖、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才能唤起学生向上的积极性, 一批优秀人才才能涌现出来。

(选自《中国教师报》2015-5-20)

让儿童在作文中学会与世界对话 篇2

那么儿童是以怎样的方式与世界展开对话的?我们来看一篇儿童作文。

天下虫虫都可怜

——读《昆虫记》有感

我从小就很怕昆虫,每次有金龟子或者蝴蝶飞进我家的阁楼,我总会莫名的紧张,甚至起一身鸡皮疙瘩。我曾经很喜欢养蚕,但真到了蚕宝宝变成蛾子的时候,我又变得不喜欢了。

妈妈说我不喜欢昆虫,是因为我不了解它们。寒假里,我有幸读到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它让我走进了昆虫的世界,这本书写得很好,我常常沉浸在书中,看到了那么多的昆虫世界的悲喜剧。它改变了我对昆虫的看法。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金步甲的婚俗》,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法布尔在观察自己养的金步甲时,发现一只金步甲肚子被掏空了,他很惊讶,盒子里不少啥呀,可它们怎么会把自己同伴的肚子给掏空了呢?过了几天,又有一只金步甲的肚子被掏空了,就这样每隔不久,都会有一只金步甲被另外的金步甲掏空肚子。

有一次,法布尔亲眼看到一只雌虫在摆弄一只雄虫,最后那只雄虫终于挣脱,逃之夭夭。法布尔又在自己的玻璃盒里不断发现遗骸,总是雄性步甲虫的,这些雄性步甲虫大概都是这样丧命的。从六月初到八月一日,从最初的二十五只雄性减少到只剩下五位,其他的全部被雌性步甲虫掏空肚子。有些昆虫的新婚之夜也会有同样的事情发生。

这个故事让我非常惊讶,昆虫竟然有如此不可理解的行为。同时,昆虫的世界,有着如许的秘密,又让我感到无比好奇,昆虫的繁衍是一个多么悲壮的事啊,看来,真应该爱惜每一只昆虫的生命,它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多么不容易啊,它们的爸爸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读完后,我把自己的QQ签名改成了“天下虫虫都可怜”,来表达我对这些小虫的敬意!

这是一篇读后感。从现今小学生写的读后感来看,很容易陷入模式化,比如总是先介绍一下读该书的背景,接着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最后谈几句读书之后的感想。这样的读后感充其量不过是“主要内容简介”而已,从中,看不到阅读者如何在阅读中引发共鸣,如何在阅读中生发感情,一句话,没有引发对话。

首先,文化认同是儿童作文的对话立场。儿童生活在社会生活之中,经历着文化的熏陶与习染,儿童也在作文的过程中,与世界发生冲突、融合,因此,儿童是在与世界对话也就是作文的过程中建构自我的文化身份,认同自我的这种文化身份,是儿童在习作对话中成长应当持有的立场。

在这篇读后感中,一开始小作者就表明自己对于昆虫并不怎么喜欢,但是通过阅读《昆虫记》之后,她却能发自内心地对昆虫充满敬意。这种态度转变的原因是作者有了自己对昆虫世界的一种感悟,那就是“天下虫虫都可怜”,具有独特的打动人的力量。由此可见,作者是把昆虫作为一种“生命”来看待,把昆虫的生命与人类的生命放置于一个同等的文化地位上。这种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正是法布尔在《昆虫记》中持有的立场,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作者是真正进入了《昆虫记》的世界。

其次,自我故事是儿童作文的对话起点。写作作为一种对话,是需要写作者敞开自我,与世界建立起“我—你”关系的。所以从本质上讲,任何人的真正的作文其实都是在讲述自我故事,也只有讲出了自己的故事,对话才有可能产生。因此,儿童作文应当学会从讲述自我故事出发。

作者一开始就讲述自己的故事,在故事中展现自己与昆虫的故事。作者从小害怕昆虫,“莫名的紧张”和“起一身鸡皮疙瘩”点明了自己的害怕,同时,作者又说自己喜欢蚕,却不喜欢蛾子,这又使得故事的讲述很有戏剧性。

接下去,作者便把《昆虫记》中令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转述了一遍,这就突破一般读书笔记的写法。一般的读书笔记会用“概述”的方式把全书的基本面貌展现给读者,这样的写法有利于展现全书,但是可读性不强,其原因就在于失去故事性。而本文作者则以书中一个故事作为讲述的重点,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使笔墨集中于一个故事,使文章的可读性与感染力大为增强。

因此,好的故事是儿童作文的对话起点。

再次,心路历程是儿童作文的对话呈现。作文需要袒露心迹,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读者,但文章贵在含蓄,表达感情贵在曲折,所以在许多时候,这种心路历程的表达需要蕴含于故事之中,并不是直接表白。而这种心路历程,又恰恰是儿童作文与世界对话“成果”的一种呈现。

文章从一开始表达的对昆虫的“厌恶”到读到《昆虫记》时感受到的“震撼与惊讶”以及最后作者的“敬佩”,均是对话成果的一种呈现。先说“厌恶”,儿童对于昆虫的“厌恶”感,很有可能来自于生活体验,例如蚊子会吸食人血,蜜蜂会蜇人,有的昆虫有很怪的气味等,这些生活体验导致了作者对昆虫的“厌恶“;当然也有可能来自于成人世界的影响,成人对昆虫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儿童的态度,这两种情况恰恰是儿童与生活世界对话的结果;然而儿童与生活世界的对话毕竟不能深入到生活的内部,直至作者读到《昆虫记》,这部基于研究的作品展现的昆虫世界突破了儿童的已有经验,细致深入的描绘令儿童看到了超越经验的世界,因此,“震撼与惊讶”就产生了。而“敬佩”感的产生,则与儿童对昆虫产生了新的理解有关。作者写道:“它们来到这个世界多么不容易啊,它们的爸爸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从这句话中可以窥见,作者是以人类的亲情的视角来看待昆虫世界的现象,可以说,此时,对话已然形成,视界得以融合。

最后,建构理想是儿童作文的对话指向。对话为何展开,何以需要有对话?实际上,对话都指向理想生活的建构,都基于对未来的理解与畅想。失去了理想的支撑的对话是无法想象的。对于儿童尤其如此,他们对未知充满好奇,对未来充满渴求,他们天然地具有“理想气质”。因此,真正的儿童作文会表现出儿童对理想的向往。在本篇中,最突出的让文章具有“理想气质”的是作者从金步甲虫的故事引发出对昆虫的怜爱之情,从一个故事引申出对昆虫的爱,对于小动物的怜悯,这是一种由此及彼式的人文关怀的萌芽,这使得文章获得更为广大的境界。

引导学生学会“对话” 篇3

一、在旁批注解中对话。

学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 对课文语言文字、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的感知, 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 与作者或书中人物进行对话沟通。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指导学生做课文批注实现自己与作者及文本的对话, 强调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爱怎么批注就怎么批注, 对话时充分体现阅读自主权。同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文本空白, 指导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经验、想象来填补空白。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或进行自我反思, 就可有感而发, 有得而写, 向作者发问, 向教师同学解说, 逐步提高理解、感悟、欣赏和评价能力, 满足个体学习的需求。

教师不要刻意寻求“统一答案”“标准答案”, 要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创设空间, 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 允许有不同的结论, 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结构来表达这种结论, 甚至允许暂不作结论, 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探究性的问号, 将问题延伸到课外, 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寻求答案。

二、在交流探讨中对话。

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是新课程确定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合作是在交流中形成, 也是在交流中结束, 交流是学习必不可少的形式之一。交流从人数来看, 小到合作小组, 大到全班乃至全校学生。交流从对象来看, 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 也可以是学生与作者之间, 还可以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进行的活动。“一种理解就是一个视界。利用同学之间不同的视界互相启发、补充, 拓宽自己的视界。”这种对话, 就体现出交流的多维度、多向度, 体现出语文的开放包容性, 更符合语文学习的需要。交流探讨不仅是检验学生与作者、文本、编者等多人的对话形式, 更是对学生认识的一种概括和提升。在课堂上, 应该充满着交流的机会与空间,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 表达自己的观点, 抒发自己的情感, 调整自己的思路,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架构。

三、在朗读背诵中对话。

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最基本的教学手段之一。“诵读是表现文本之声, 是诵读者语感与文本言语之声的碰撞、交流、融合, 是诵读者与文本言语的对话。”朱熹在《读书之要》中就非常强调诵读的作用, 主张“书须成诵”。“朗读是一种对文本创造性的感知过程, 它既是对文本意义的一种建构、内化, 同时也使文本的言语积淀为读者语感过程。”巢宗祺先生在对《语文课程标准》作解读时说过:诵读不仅记住了优秀的语言材料, 在头脑中储存起感性的语言模型, 而且, 诵读的过程就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学生不断地与作者对话交流, 从而受到文化和审美的熏陶。

四、在抄写默写中对话。

与朗读和背诵紧密相连的是抄写和默写。前者要求的是“烂熟于口”, 后者要求的是“烂熟于笔”, 最终都为“烂熟于心”。在抄写和默写中, 学生往往执著于原有的语感图式, 从自己的“前理解”出发来操作言语对象, 容易犯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化毛病。而通过对比原文和自己的文字, 正是修正语感图式的好办法。

对话,让学生做文本的知音 篇4

[摘 要]阅读教学是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多元立体对话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针对性导读、层次性悟读和开放性创读等活动,让对话更真、更厚、更深,以实现言语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让文本以鲜活的生命力给学生以感染和熏陶。

[关键词]对话 文本 导读 悟读 创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5-033

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载体,也是推动高效阅读课堂的基石。因此,做文本的知音,将学生引入言语的世界中,让学生邂逅、聆听、静享文本,是语文课堂的应然要求。

一、设计针对性导读,让对话更“真”

文本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已毋庸多言。然而,一些课堂上,教师一味地追求对话的开放自主,对话内容往往浮光掠影,流于表面,学生不能真正地感到对话的真诚与恳切。因此,让学生做文本的知音,教师首先要将学生引入文本的世界,搭建“纯净”的对话舞台,设计针对性的导读,让学生向“真”对话迈进。请看《黄山奇松》一课的教学导读。

师:读完了课题《黄山奇松》,你觉得它奇在哪里呢?

生:形态奇、位置奇……

师:同学们阅读的速度真快啊!能不能描述一下奇在哪里?

生:比如迎客松——优美、遒劲、郁郁苍苍。

师:松树郁郁苍苍不是很正常吗?再想一想它最为奇特的地方。

生:我知道了,“饱经风霜”。

师:那我们就仔细地读一读,看看它是如何“饱经风霜”的。

……

窥一般而知全貌。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紧紧抓住了课题这一关键之处,设计导读问题,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中,读题、品字、赏文。这样的对话剥去了作“秀”的浮华,每一个细节都透出了“真”的气息。

二、设计层次性悟读,让文本对话更“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文本对话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层面上,要从多个层次渗透,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品读感悟能力。因此,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的层次性,给学生创造契机,使生本对话更加丰厚。如,教学《莫泊桑拜师》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福楼拜的话,教师另辟蹊径。

师:同学们,你们读福楼拜大师的话,老师朗读莫泊桑的话,好不好?

(学生先是惊讶,继而雀跃起来)

师:(做万般无奈之状)“我按照您的教导,看了几天马车……”

生:“不,不不!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呢?”

师:(急切打断学生的话)真的吗?

生:“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

师:(双眉紧锁,做疑惑状)好像不一样!

(学生似乎领会了老师的意图,显得兴奋)

生:“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

学生渐入佳境,时而用心发问,时而语调高扬。最后,教师提问:“从福楼拜的连续九问中,你读懂了什么?”这样将对话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

敲响鼓还需重锤。正如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从文章的空白之处入手,设计层次化阅读,引导学生想象补白,增加对话的厚度。

三、设计开放性创读,让文本对话更“深”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因此,要让学生做文本的知音,亲近文本,并沿着文本指引的方向探索,寻得更广阔的天空。请看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的一个片断。

生:“倒抽一口气”怎么理解呢?

师:你的问题很有价值。我们不妨换个说法:‘我不禁惊讶极了!大家看可以吗?

生1:可以,意思是一样的。

生2:我觉得不可以,换了之后只表示一般的惊讶,惊讶程度不如原文给读者的印象深刻。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读“倒抽一口气”,让人觉得自己的气息也同步了,感同身受。

师:对啊!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之处。一个意思不同说法,就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说“惊讶”也没错,而说“倒抽一口气”则更形象、生动了。

教育本质是一种师生与文本间的平等交往和心灵对话。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设计开放性问题,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对佳词妙句的创造性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总之,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也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对话文本,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回应,让学生的对话更精彩 篇5

一、回应———指导学生要独立思考,先有自己的看法

对学生而言,形成有效对话要抓住两个学习的关键点,一是要积极独立思考,先有自己的想法;二要善于倾听,在分享同伴学习成果中完善自己的想法。

基于以上理解,让学生在对话中能多维度、更深度地参与到对话话题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凡事先自己想想,再听听别人的,再自己想一想,当他们再进行对话时,就会把话题引入的更加深刻,当学生在对话中能够积极地相互回应的时候,对话就有了更多相互分享的成份,就真的是学生在学了。实践中,我们实施学习前置与教学后置的预习单策略,即课前自学(学生)、课始共学(学生)、课中助学(教师),教师的教学是以预习单为起点的,课前学生们自学新知、搜集资料、提出疑问、找寻重点等这些预习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了更多、更深刻的对话结点,他们从预习单开始了与文本、与自己、与同伴、与教师的主动对话,实现了对教与学的翻转,学生有了更加渴望的对话需求,学就自然成为了课堂的主导,因为有了对学习内容的先期思考,学生间更有了对话的互动话题和需求,也就出现了更多基于倾听与思考的相互回应,这样多维交互的对话让学习实现了同伴互惠、成果分享,促使探究进行得更为深入、有效。

二、回应———鼓励与同伴产生思维的碰撞

互惠学习实现了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并有效习得学习方法的双赢,它要改变学生单向接受教师指令的任务式学习,而把学习权彻底教给学生。“惠”的核心是相互给予、互助分享,在对话中的深层回应是实现学生间互帮互学、合作共赢的有效策略。实现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对话,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三个意识。

1. 善于听取对方想法的倾听意识。

倾听是学生独立思维的进行时,有思维才有碰撞,进而才会有学习。倾听是产生对话的关键,是学习在学生身上发生的重要表现形式,我们认为倾听不仅是听取别人的发言,读书、实验、观察等都是学生在倾听中探索认知的过程,善于倾听是学生能够在对话中“惠及”同伴和从同伴那“受惠”的关键,有效地倾听可以让学生在对话中产生回应,将基于探索的对话推进深入,学习就在倾听、回应、再倾听、再回应的过程中,彼此更多地分享着而实现了互惠成长。可见,培养倾听意识,构建相互倾听的学习关系是产生精彩对话的根本。

2. 敢于坚持自己观点的自信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对学生自信意识的培养和保护,在对话中淡化对认识对与错的表彰与否定,要多鼓励学生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被动接纳或盲从于权威,鼓励学生积极回应同伴的追问,在与同伴的积极对话中,实现自我修正与完善,进而走向真正的学习。

3. 能够自主辨析的探究意识。

对话的精彩不是场面的激烈,而是探究过程的深刻。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对话中积极地探究意识,有探究的对话才会产生更多的、更深刻的回应,我们的课堂对话才更精彩、更有意义。

三、回应———形成基本的学科思想与方法,增强回应的能力

具备良好的学科思想是学生能够形成精彩对话的支撑。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着重实现课堂教学由单纯的获取知识量向形成学科思想、掌握学习方法的转变,获得思想与方法、启迪学生的智慧才是教学的真谛。当学生基于自己具备的学科思想与方法展开对话时,他们会有更多的问题与回应,对话才会真正成为同伴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的探究学习。

把学习权教给学生是互惠学习的主要目标,帮助学生习得有效地学习方法是提升综合学力的关键。在引导学生开展互惠学习中,我们帮助学生形成了自学前置、互惠跟进、自理建构的互惠学习模式,并采取“一听二说三理”的思维训练策略,着力从“听”“说”“理”三个环节培养他们的学习素养。

1.“听”是学习在学生身上正在真实发生的重要状态。

听是倾听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听,倾听是带着自己的观点审视他人的想法,进而生成或完善为新的认知的学习过程。会学习的人首先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听是学的开始,带着自己的想法听就是思考,对照文本以及每个人的观点听就是学习。因此,阅读、实验、观察、分析的学习状态都是面对不同学习对象的倾听,教给学生倾听的意识和方法是提升他们学习素养的关键。

2.“说”就是学生正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进行中,说的意义在于自我阐述、相互辨析、共同分享。

如果听是知识的入口,那么说就是知识的出口,强化出口在学习中的作用,既是对学习入口的深化,更是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必须途径。通过相互说自己的想法,说疑惑,说评价等,在积极、民主而自主的研讨氛围中,培养学生大胆而有调理的阐述能力是对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素养。说是实现学习互惠的主要方式,教师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发言氛围,交给学生清晰而富有感情的表述自己的想法的教学,就是让学习成为了学生自己的事,这样生生争鸣的课堂学习就就是互惠的学习,更是富有意义的相互启发,合作探究式自主学习。

3. 学生学习的深刻意义不仅在于学会新的知识,还实现了对知识结构的整理和知识间关系的建构,尤其是这种建构是要由学生来完成才是有意义的。

“理”的意义在于基于自我思考、彼此分享基础上对认知的结构化处理,通过自己梳理,将书本、同伴的认知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在听、说的过程中完成学习分享,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初始认知到当下的生成认知在头脑中进行整理,自我梳理的意识和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并很好地将知识用于解决问题,形成学力的重要环节,它不是简单地总结,而是基于自我理解的认知提升。

可见,注重培养良好的学科思想与方法,是实现课堂学习中精彩对话、深刻学习的重要学科素养。

四、回应———具备互帮互学,互惠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构建和谐有序的对话氛围,教师要关注四个方面:

1. 深刻而有意义的互惠不仅局限于学习内容,更要涵盖学习方法、学科思想、人格、态度等多个维度。

要注重学生基本交往素养的培养,如相互尊重、彼此欣赏、互帮互学、相互倾听等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养成,一些善意的批评、建议的技巧,会促进对话的和谐融洽,这些交往素养都是推进学生间互惠学习的必要条件。积极友好的对话情景会生成更多的善意回应,进而形成波纹效应,实现学生对知识获取方式的有效转变。

2. 基于尊重的学习氛围是形成互惠回应的关键。

教师要注意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安全感且有序的课堂对话氛围,在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对、错、快、慢不再作为学习优略的考量依据,让每个学生都愿意发出自己“声音”,每个学生和各种观点都会得到同样的尊重和关注,当对话是基于充分的自愿、自由和平等的时候,它的精彩就会在学生天性思想碰撞中迸发出来,可以说,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也正是促成精彩对话的重要因素。

3. 建立对话模型。

有条理的表述能力是有效回应的保障。在学生对话环节,我们提出了“三阶段思维模式”。此模式具体操作如下:第一阶段:由教师面向全体学习者提出“互动”要求,先请一个学生上讲台,向全班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问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观点有什么问题;第二阶段:第一个与台上互动的学生先概括评述对方观点,然后阐述自己观点,最后面向其他学生抛出下一个问题;第三阶段:此时,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与前两个学生互动,表明自己所支持、赞同的一方,或是自己另有其他的观点。这样就达成了“互惠学习”课堂教学中学习者在互动过程中的互利互赢,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4. 培养以“一帮一”为模式的互助分享习惯,让回应更有效、更实用,增强回应的针对性和深刻性。

在学生间建立起相对固定的“一帮一”互惠对子,有利于让施助者与需求者及时实现互惠对话,进而让学习在每个学生身上得到有效地发生,这就是互惠学习所追求的对话的意义所在。实践中,教师把学习存在差异、比较合得来的学生结为学习联盟,给他们搭建随时相互关顾的互惠关系。让学生通过“一帮一”把自己的想法、收获分享给同伴,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疑惑。同时,在长期的密切交往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得以有益的相互影响和补充,这种相伴共学状态是助长学生学力的很好策略。

让学生在对话中张扬个性 篇6

一、在师生的对话中张扬个性

在新的平等的对话环境中,师生不再是传统的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互为不可替代的主体。尽管教师与学生分工不同,一方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另一方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平等的对话环境里,他们之间已是人格互重、思维互动、智慧共享,教学相长的新关系。如教学《军神》一课是这样设计片段的: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不小心受伤的经历?

生:我有一次被石头绊倒,裤子破了,腿上流了很多的血,我还哭了呢。

生:有一次,我急于打开高压锅,手被水蒸气烫伤了,很疼,当时我就大哭了。

师:同学们,摘除眼球比摔伤腿和烫伤要疼几百倍、几千倍。刘伯承在没有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整整承受了多少刀?

生(齐):七十二刀。

师:沃克惊呆了。他大声嚷道———

生(齐):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师:这是沃克医生发自内心的由衷赞美,请再读一次!

生(齐):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师:刘伯承超凡的意志震撼着沃克医生,也震撼着我们的心。拿起课本把课文第十六、十七自然段再读一遍,让刘伯承在手术台上的表现永远留在我们心中!(生齐读)

让学生回忆自己受伤时的感受,通过小伤小痛和不使用麻醉剂摘除眼球的对比,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刘伯承强忍巨痛的刚毅。深情的朗读和由衷的赞美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军神的高大形象也就悄然铸于学生心中。

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张扬个性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教师不要以简单划一的答案扼杀学生的个性,应放手让他们思考文本予人的深层启示,从而使学生的灵性和智性得到张扬。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问学生:“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人?”学生形成了两种观点:

生:花生埋在地里,默默地奉献,不像石榴那样炫耀自己。

生:苹果、石榴挂在枝头上不是炫耀自己,而是展示自己,就像有特长的同学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才华一样,是自信的表现。

生:我们国家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像花生一样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人,才能够逐步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才能够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生:现代社会需要善于表现自己的才能,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是可贵的,但苹果和石榴的自我推荐也值得赞赏。

唇枪舌剑中,一方认为当今社会需要不求外表、不慕虚荣、默默无闻、踏实干事、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另一方则认为当今社会同样需要外表美丽、善于推荐自己,并有真才实学的像“苹果”“石榴”一样的人。通过师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争辩,最终大家统一认识:默默无闻和自我认可是现代人都应该具备的两种品质,把它们内化成自身的修养,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三、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张扬个性

课堂教学是群体智力活动。学生的话语权不是单一个体的话语权,而是许多个体的话语权在同一空间里的交流和碰撞,如果组织调节得好,可以在参与者的智力角逐中引发一场头脑风暴,实现思维互激和智能互补,使每个人获益匪浅;如果组织调节得不好,也可能导致参与者“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钻牛角尖、抓小辫子,赌意气、比输赢,使对话教学误入歧途。如何既充分维护每个学生的话语权,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又适时引领,让学生在互动中互补,就有赖于教师适度发挥自身的话语权进行合理组织。著名特级教师张伟执教的《将相和》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细节:

师:蔺相如对秦王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你们觉得蔺相如是不是在说谎。

生:蔺相如当然是在说谎,秦王愿意用15个城池来换的宝贝,是不可能有毛病的。

生:我也觉得蔺相如在说谎,因为课文中说秦王双手捧着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秦王是什么人,他见过的宝贝可多了,让秦王那么看重的和氏璧,怎么可能有毛病呢?

生:这里只是说有点儿毛病,可能是秦王和没有发现,所以我认为蔺相如说的可能是真话。

生:我认为蔺相如这叫“以牙还牙”,算不上说谎。因为课文告诉我们秦王双手捧着璧,一边看一边称赞,却绝口不提交城换璧的事,蔺相如见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不得已才这样说的。

生:我认为不能给蔺相如定个说谎的罪名,从这句话中我们恰恰可以看出蔺相如诚实守信的品质。因为他在去秦国之前,就已经答应过赵王“如果秦王不拿15个城池来换,我就把璧送回来”。

生:从这里我们更能看出蔺相如的机智。

……

(在学生争论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不发表任何意见,只是偶尔点点头。)

师:大家说得都有自己的道理。演演这个过程,老师演蔺相如,请一个同学演秦王(师生表演)。

师:蔺相如是在既要不回璧,又抢不回璧的情况下,才想出这一招,现在你们还认为蔺相如在说谎吗?

生:不是说谎。

师:所以我们可以给这个说谎———

生:加上引号。

让学生学会创造 篇7

一.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富于个性的想象力

没有想象, 就没有艺术。不睁着眼睛说“瞎话”, 就出不了诗意、诗、诗人, 也出不了自己。比如你能够看纸上的圈, 想象出一连串的“瞎话”, 那就有自己了。诸如:是数字0, 是字母O, 是同意, 是乒乓球、足球, 是苹果, 是瓶口, 是呼拉圈, 是镜子, 是耳环, 是休止符, 是句号, 是靶心, 是月亮、地球……这些显然是“瞎话”, 但显示了人的想象力、自由精神和本质力量。

同样是写瀑布:

李青松诗:“不幸遭到流放/却因此把握人生/在无路之顶上/开辟出令太阳/仰慕的天梯。”

洛夫诗:“两山之间/一条瀑布在滔滔地演讲自杀的/意义/千丈深潭/报以/轰然的掌声/至于泡沫/大多是一些沉默怀疑论者。”

余光中诗:“不是失足更不是自尽/一路从上游奔腾而来/是来赴悬崖的挑战/飞吧, 轰动千山的一纵/把生命扬于半空。”

可见, 艺术是美丽的诺言。太实不是戏, “华而不实”是艺术的生命。自然的瀑布虚拟化了———诗化了, 打上了人的烙印, 成为人化的自然。诗人进入了一种空灵的境界, 创造出诗的意境。

艺术家具有富于个性的审美想象力和敏锐的人生感悟性。这正是一般人缺乏的。我们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家, 但每个学生都需要富于个性的审美想象力和敏锐的人生感悟性。学生作文难, 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正在于此。太实, 被眼睛束缚了想象力。

二.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或“异想天开”

我们要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或“异想天开”, 特别要维护和肯定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的创造性思维。如:为什么打靶瞄准时, 非得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有个学生回答:要是两只眼睛都闭上了, 什么也看不见了。我们就应该肯定这个学生的思考。有一个作文练习《小议懒惰》, 有位学生写了题目之后, 就空了两页, 老师翻到第三页才看到五个字:“这就是懒惰”。这显示出学生思维开放、灵活, 富于思想、个性和创造, 它比那些陈词滥调、瞎编滥抄、假话套话的作文要强几十倍, 应该得到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

作文是最富于学生创新的领空。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想象自由飞翔, 老师必须转变作文限字数的观念, 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日本的一堂小学美术课上, 老师教孩子们怎样画苹果, 老师发现有位学生画的方苹果, 于是就耐心询问:“苹果都是圆形的, 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学生回答说:“我在家里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上, 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坏了, 我想如果苹果是方形的, 该多好呀!”老师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 祝你能早日培育出方苹果。”

听了这则“新闻”笔者感慨不已。把苹果画成方形, 显然脱离了实际, 而那位日本教师却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道出画方苹果的原因, 并且鼓励学生“早日培育出方苹果”, 这种做法怎能不叫人拍案叫绝呢?

三.让学生学会创造

在写作中, 教师要求学生不要人云亦云, 而要勤于思、勤于想。别人的文章都要经过学生的思想“过滤”,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生活中的现象也要经过学生的思想“审问”, 弄清“真相”。“事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让学生不因循守旧, 敢于“异想天开”。表现出他们自己鲜明的个性、主见。

创造的法则:“一个想法是旧的成份的新组合。没有新的成分, 只有新的结合。”

索尼公司把耳机与一架收音机组合起来, 发明了随身听。沃尔特·迪斯尼把米老鼠与旅游结合起来, 创立了迪斯尼乐园。

那么, 流行歌曲与写作组合, 将会怎样?闪电、足球、尸体、筷子这些单词组合, 编一个故事将会怎样?芭蕾舞、农夫与模特儿组合, 编一个故事又将怎样?

因此, 教师应培养学生随机应变, 及时改变思维方法, 打破定势思维, 不受种种局限, 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生活, 才会有新的见解, 新的认识, 才会使我们在面对比较平淡的题目时写出新颖独特的作品。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文章的内容编成小品、话剧等进行表演, 可以续写、改写一些文章, 要求大胆新颖, 结果出人意料。

让学生学会倾听 篇8

一、明确目的, 引导倾听

1. 保持理解的心态

低年级孩子的一大特征就是表现欲强, 总认为自己想的都是对的, 别人说的都是错的.在教学过程中, 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谁在说, 而往往忽略了说的内容, 这就影响了交流的质量.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一是要求学生听同学回答问题时, 一定要耐住性子听完整.二是不随便给予否定, 即使持有不同的说法, 也要以“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等方式参与交流, 让学生学会倾听, 又保持理解的心态.

2. 细化课堂常规

根据学校的课堂常规, 进一步提出“学会倾听要五心”即:一要专心, 无论是听老师讲课, 还是听同学发言, 都要听清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 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 不随便插嘴, 要听完别人的话, 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 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 要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 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四要虚心, 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 要虚心接受;五要用心, 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 要有选择地接受, 做到“说”、“听”、“思”并重, 相互促进.

3. 理解倾听的重要性

经常这样告诉孩子:我们不仅要敢说, 还要会听, 我们好多知识都是通过倾听获得的, 只有认真地听, 才会获得更多的知识, 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而且认真听别人讲是对这个人的尊重和帮助.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或班队课中, 总会抓住机会郑重其事地强调: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 让别人明白, 听是尊重别人, 弄懂别人的意思, 说要大胆, 听要专心, 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同学, 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同学, 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 再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那才是最好的学生.

二、构建和谐课堂, 培养倾听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情感基础.在工作中要以真诚、平等的心态与学生相处, 用真心换取学生的诚意.在孩子心中, 我们不仅是老师, 更是一位可以信赖的大朋友.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就是这个道理.

2. 指导学生倾听的姿势

听同学发言时, 要求学生眼睛看着书上或老师出示的教具, 不看发言同学的脸, 做到神情专一.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致, 则以微笑或鼓掌表示赞同.如果不同意, 可举手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听老师说话时, 眼睛看着老师或黑板, 不看别的地方.

3. 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听

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 无异于一种苦役, 没有兴趣的地方, 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和积极情感时, 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向往和求知的强烈欲望.如让学生猜谜语, 引出乘法意义教学, 为下面探索新知创设良好开端.又如, 让学生做练习时, 喜欢让学生把书本中出现的人物当作自己, 这样一来, 学生会觉得这道题目更贴近自己, 感觉很亲切.再如, 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 让孩子们用小棒摆5个三角形、3个五角星、一间房子和一棵树等, 并说一说用了几根小棒.我发现班里的几个学困生, 摆得特快, 也很美观, 在鼓励评价下, 学生学得很开心, 情绪高涨因此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给学生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 以有趣的形式呈现, 吸引学生, 使学生乐于倾听.

4.“听”与“说”结合起来

听和说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结合体, 听的目的不只是听, 倾听能力更多是通过说话表现出来, 有了专注的听, 才会有准确的说.而“说”不是只给自己听, 因此, 在教学中, 注重将听与说结合起来,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好习惯.如教“万以内数的认识”时, 让学生用开火车的方式数数, 学生只有听好前面同学说的数自己才能接着数, 所以同学们都很专注地听, 没有走神的.也可以采用复述的形式, 请学生把刚才听到的话,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遍.这样把听与说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培养了学生的倾听习惯, 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三、激励评价, 鼓励倾听

富有激励性的课堂教学语言、生动形象的表情语言、肢体语言等, 同样也能鼓励学生倾听.教育家高尔基说, “有一样东西, 它不是蜜, 却能粘住一切, 它就是语言”.教师准确生动富有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语言, 能紧扣学生的心弦, 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特别是对待后进生, 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1. 多样的口头评价

当学生对于教师经常使用的几句表扬, 已经习以为常时, 就激发不起他们的倾听兴趣, 因此这就要求老师要有多样的口头表扬.如:“你听得最认真, 眼睛都会发亮!”“你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 还有了自己的想法, 好厉害啊!”……在课堂中, 要善于发现每名学生的闪光点, 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 及时表扬注意倾听的孩子.

2. 采取小组记分

每节数学课, 都在黑板的右上方写上1, 2, 3, 4表示4个小组, 在对应小组的下面写上100分, 告诉同学们你们的起跑线是一样的, 但在听课过程中, 有人讲话、转头、做小动作等, 发现一例扣一分, 小组同学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加4分, 其次为3, 2, 1分.课程结束评出“挺好”“好”“一般”“加油”, 在班级小组评价栏上贴上不同的图案, 以示区别.发现孩子们都很在意这个评价, 每当我开始写4个100分时, 同学们已经开始在互相提醒了, 当哪个小组获得“挺好”或“好”的图案时, 都非常开心, 当然教师要鼓励他们, 比赛还没结束, 只要大家齐心协力, 谁都有机会获胜.

让学生在对话中体验语文阅读 篇9

一、师生平等对话,是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的前提

语文阅渎教学中,只有师生平等对话,彼此敞开心灵,并随时接纳对方,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对话,所以,民主平等是对话的前提,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对话就是空谈。而要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友好的伙伴,是出色的主持人,是学生忠实的听众。教师应善于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对话情境,将自己当做学习中的普通一员,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善的合作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同读者,成为学生可亲、可敬、可信的朋友,要敞开心扉与学生对话,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让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对话交往中。

二是教师要不吝赞誉和鼓励。在教师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赞誉;当学生的见解不完备时,教师要适时点拨、补充;当学生的见解明显不对时,教师也应给予婉转的评价和鼓励。学生受到肯定、激励和鼓舞时,其自信心会增强,心态会更开放,表达会更有活力,更显创造性。

三是相互造就,教学相长。师牛对话的过程,是各自心灵交流、智慧碰撞的过程,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在对话中,当学生认识达不到一定高度时,教师要做向导,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化认识,或为学生提供一份“仅供参考”的见解;当学生的观点比教师更先进、更具有理性时,教师应摒弃“师道尊严”的面子,虚心接受学生观点的合理因素;当学生与教师的观点不同时,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就应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见。教师与学牛的对话就应这样互相造就、教学相长,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学生与文本对话,是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的关键

阅读教学过程,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允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使学生直接面向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这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储备”过程。如果学生对文本只读了一两遍,便大发议论,怎么能避免言不及义、错误百出呢?再说,积累语言以及学会读、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学生不充分读书,又怎能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进而运用语言呢?可见,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教学对话的关键。那么,如何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呢?

一是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驱动力。学生只有对文本感兴趣,才会倾注一腔热情去阅读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充分对话。所以,教师要充分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如我教《九寨沟》一课。课始,我播放了一段九寨沟的风光片,学生无不为九寨沟的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而陶醉。此时,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阅读兴趣,我便让学生打开课本,课堂上一片书声琅琅。

二是调整学生心态,鼓励学生以文本为友。有人将阅读活动比喻为“以文会友”,是很有道理的。教师要调整学生心态,鼓励学生以文本为友,让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之间相交流、双向互动。阅读时,主体的各种相关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文本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三是适时引导与点拨,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让小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自然离不开教师适时的调控示范和点拨。那么,如何示范点拨呢?著名特级教师张庆认为:教师在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好像一个“婚姻介绍人”,其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读书。作为介绍人,应当留出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该避让的就要避让,不要过多地居间聒噪、喋喋不休。只有当交流的过程出现了“故障”,介绍人才出面帮助排除。

三、生生自由对话,

是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的精华

学生与学生自由对话的过程,是个体对话走向成熟、全面、深刻的过程,是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是相互切磋,是相互启迪,是语文教学对话的精华。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自由对话更实在、更深刻、更精彩,就要做到这几方面。

一是面对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一花独放不是春”,如果课堂上仅仅是教师和几个优秀学生唱“主角”,其他学生当“配角”或“群众演员”,甚至当“观众”,那就不是真实意义上的生生对话。教师必须树立面向全体的意识,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各抒己见,在每个幼小的心灵中都播下思想的种子,在切磋对话的土壤中生根、发芽、长叶,开出绚丽夺目的花朵,放射思想之花的光彩,吐出回味无穷的芳香。这样的课堂才是“万紫千红春满园”。

二是指导聆听,使学生学会处理信息。学生之间的对话,如钟启泉先生所讲:“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那么,他人的信息如何吸收?前提是要聆听他人讲什么,并且细心揣摩,虚心接纳,然后作出评价,哪些为自己所认同,哪些为自己所反对,从而充实自己的思想。南此可见,学会聆听,学会处理既得信息是对话能否流畅进行的关键。

三是鼓励辩论,让创造性思想大放异彩。一如钟启泉先生所讲:“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学生之间的对话正是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以思想换思想,从而才有所创新的。如我教《说勤奋》一课时,让学生围绕“你认为在工作学习中,是勤奋重要,还是聪明更重要”分组展开讨论。有学生说:“勤奋更重要,勤能补拙嘛。”有学生说:“聪明更重要,一个白痴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多大的出息。”有学生说:“对两个差不多勤奋的人来说,聪明更重要;对两个差不多聪明的人来说,勤奋更重要。”有学生说:“聪明不聪明有一定的先天因素,况且据科学家研究,大多数人智力水平都差不多。那么,起决定作用的只有勤奋,而且勤奋的人因为勤奋也会越来越聪明的。”你看,多么有创新性的见解呀!

让学生学会阅读 篇10

一、深挖教材, 精心选择突破口

教学时先要慎重选好文章的突破口, 找到能切中文章要害的问题, 用简单明了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 使之主动地去读去想。解决了这一问题就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为下一步理解全篇、把握文章主旨打下了基础。

如北师大版实验教材《语文》二年级上册中的“诚实”之“可爱的娃娃”, 讲的是活泼快乐的小姑娘珍妮偷偷拿了工艺馆里的一个可爱的娃娃, 变得不快乐了。她觉得人们都在用眼睛盯着她, 好像在问她, 甚至不敢回家, 大雨淋湿了她。第二天, 妈妈带着珍妮去承认了错误, 她又和从前一样活泼快乐了。我抓住“为什么珍妮拿到了可爱的娃娃, 反而不快乐了?”这句话把读书引向深入, 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进行讨论, 再推选代表汇报。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理解了“心惊肉跳”的意思, 明白了珍妮为什么觉得人们都盯着她, 她为什么不敢回家, 更认识到她之所以不快乐, 是因为自己不应该拿工艺馆里可爱的娃娃。这种交流和对话不仅仅培养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更是思想的启迪, 健康情感、价值观的养成。这种交流和对话的过程, 充满了人文精神, 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

因此, 选择突破口对学生阅读至关重要。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刻挖掘教材内容, 还需把握学生心理, 设计一系列问题, 使学生阅读向纵深发展, 最终掌握全文。

二、紧扣重点, 挖掘文章的隐含意思

文本是语言内容的载体, 抓住了文本语言就等于抓住了阅读的源头, 搭建起学生思考活动的平台。要感知文本, 就要从感知语言、品味语言入手, 调动学生已有的语言体验, 衔接起他们的新旧语言感。阅读理解水平大致有两个层次, 一是字面理解水平, 二是深层理解水平。字面理解只是了解字词句, 以及由它们联合起来构成的整篇材料的表面的直接意义;深层理解能够把握材料内隐的实质性的意义, 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评价和创造。因此。品味语言成为架起两种理解水平的桥梁, 她帮助我们针对文本内容和文本特点加以分析, 有选择地去探究文本语言究竟好在哪里, 需要怎样学习。如教《军神》一文时, 让学生围绕“怎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军神”这一主题, 通过深入体味刘伯承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沃克医生的神态、语言, 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与文中的主人公对话, 在实践中对主人公的品质肃然起敬, 产生心灵共鸣。如《落花生》一文中的点睛之笔:“那么, 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在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写法的匠心之后, 引导学生提出逆向性问题:“做一个既讲体面又对社会有用的人不是更好吗?”

从上述两例可以看出, 句子暗含的意思不太容易理解, 但它却与中心意思密切相关, 要使学生准确把握它。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不断实践, 循序渐进, 逐步深化。

三、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 以写带读

叶圣陶先生说:“接受和发表, 表现在口头是听和说, 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 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 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 学生都得学好。这是生活的需要, 工作的需要, 也是参加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学会耐心倾听, 培养听话习惯;边听边思, 掌握听话方法;听说结合, 提高听说能力。

首先要耐心倾听, 培养习惯。“认真耐心, 专注地听”是听人说话的基本态度。“学会耐心倾听别人把话说完”是对说话人尊重的表现。“能把握说话的主要内容并能复述或转述”是通过听话所要达到的目的。教育学生尊重他人, 从学会倾听他人说话开始。其次要边听边思, 掌握方法。在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的同时, 要掌握正确的听话方法, 一方面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边听边思:即一边专注地倾听别人的发言, 一边思考:“他的发言主要讲什么?说话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值得你学习和欣赏的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你的感受如何?有何不同的意见?”另一方面要根据课文内容适时增加听话的内容, 提高学生听话的能力。边听边思还要注意说话人的语气、语调和语速, 如果语言文字相同的一句话, 而语气、语调、语速不同, 你所感受到的意思又有什么不同?最后听说结合, 提高能力。阅读教学中注重听说结合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必要途径。为了加强听说训练, 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结合课堂教学实际, 增加听说训练内容。在日常的阅读课堂教学当中, 教师精心设计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具有思维量较大的话题, 提供学生听说训练的语言材料, 让学生在听说过程中学会倾听, 学会评价, 学会发表自己不同的建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朗读课文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语文实践形式, 因此应先安排自读课文, 吸收语言材料。小学高段语文教学自读课文是一种常用的阅读形式,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 可直接与课文对话, 由外而内地吸收语言材料;通过自读反馈交流, 能培养自读时认真仔细、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其次精读课文, 品味语言材料。如《仙人掌》这篇课文, 通过对仙人掌的具体说明与描绘, 赞美了仙人掌生命力的顽强。“仙人掌, 嘿, 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奇特的植物!”“这么雄赳赳带刺的植物, 谁料想得到, 它们却开着鲜艳的花朵!”通过反复朗读、精读品味, 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 读着读着, 仿佛看到了性格坚韧、再生能力强、花朵鲜艳的仙人掌。最后阅读课文, 内化语言材料。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语言文字的吸收、内化和运用的过程, 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更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语言文字的表达与运用, 光是每学期的7-8次习作训练是远远不够的。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范文, 文体多样, 形式规范, 语言优美, 不仅是学生朗读的语言材料, 更是学生练笔的范本。

练笔的形式有仿写、扩写与补白等。如学习《小珊迪》让学生以“假如小珊迪来到我们中间”为题材进行续写;学习《林海》让学生以“这里的———的确很多”、“目之所及, 哪里都是———的”选择练笔……通过读写结合, 不但强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 而且有助于他们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进一步领悟。

上一篇:夏季猪链球菌病防治下一篇:双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