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学会积累

2024-07-16

指导学生学会积累(精选12篇)

指导学生学会积累 篇1

近年来, 我们身边的语文课堂基本是这样的:读一读, 画一画, 品一品, 写一写。更有甚者, 有的教师读一遍课文便开讲, 学生还未感知课文内容, 便被拉去赏析, 去体验, 或者去迁移。一节课讲完, 可能有很多学生课文都还没读熟, 课文写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写, 还都不了解。试想, 这样, 学生读写能力怎能得到提高, 又谈何积累及运用呢?

其实积累与运用应贯穿课堂的始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积累, 是人生的永恒课题之一”“没有积累, 世界将永远是一片荒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那么, 语文课堂该如何积累呢?

一、强化积累

1. 在背诵中积累

关于背诵, 周振甫先生引述张元善老先生的话说:“读书要追求‘立体的懂’, 它的关键在于熟读背出。即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背诵, 不光有利于语言的积累, 还有利于记忆能力的提高。然而,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 较少看到有背诵的, 或者是只背书中须背的部分。因此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多一些背诵, 少一些琐碎的理解, 并将背诵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常抓不懈。

背诵也是有法可循的, 而非死记硬背。背诵是可以训练的, 背诵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如:借助关键词背诵;运用“总—分—总”的方法背诵;按文体特点背诵, 写人记事的文章, 按其线索或“三要素”来背, 参观游记一类的, 抓住浏览线索来帮助记忆等。不仅要背准内容, 更要能体会其情感, 这才是更高层次的背诵。

另外, 背诵的形式更是多样。如齐背、抽背、比赛性背诵等, 总之要多角度、多感官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方可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正如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 因此熟读成诵就是学好语文的最起码的条件。

2. 在阅读中积累

的确, 好词须背, 名句须背, 优秀篇章更要背;但背诵不能成为积累的全部, 因为广义的积累更得益于阅读。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 是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丰富学生语言的有效措施。教者可以从名著篇目的选择、阅读计划的制订、阅读方法的指导等方面, 让学生学有所得, 学有所获。

语文教师可结合本班学生的实情, 制订一个长远的阅读规划, 分阶段, 分目标, 并根据不同年级或是不同水平的学生, 选择不同层次的书目。课外阅读的积累不仅有语言文字的积累, 还有思想情操的积累。让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学会分析、学会欣赏和评判。积累的方法和途径很多, 可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 然后可以写读书心得, 以达到模仿、创造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素材积累得越多, 越有助于表达;越有助于观察生活、感悟道理、积累知识, 从而使积累得到更好的延续。

老舍说:“只有入口成章, 才能出口成章。”多阅读便是“入口”。在阅读中积累, 在积累中运用, 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实现了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表达水平。

二、指导运用

积累不是最终目的, 它只是手段, 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才是目的, 学会写作才是目的。积累是“存”, 写作是“取”;积累是吸收, 写作是表达。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 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 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 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 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也规定中学生每年各种练笔不得少于5万字。因此, 教师应在强化学生知识积累的同时, 也给予其练笔指导,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是词句的运用。中央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挑战主持人》, 其中经常安排一个测试题, 那就是选用单个词语, 或多个不相关联的词语组合, 口头造句或即兴表演短剧, 这跟我们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大相径庭。或选择几个不相干的词语, 进行情景模拟写作;或利用几个成语连词成段;或在课堂上进行仿写练习, 通过这些训练, 久而久之, 定能使文本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二是优秀诗文的运用。苏教版教材中, 每册都有优秀的诗文赏读, 教师也可以将此迁移到写作中去。一方面是在写作中准确引用, 理解诗文意蕴, 在习作运用中加深学生对优秀诗文的理解和品味;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多做诗文改写、续写、扩写之类的练笔, 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诗文的意趣和意境, 并有所创新。如教授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 让学生把该篇古文改成记叙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真是“一举多得”。通过这些训练, 学生能将名篇精美的语言最终变成自己的语言。

三是名家名篇的运用。朱光潜谈学习写作时的主张:“最简单的办法是, 精选模范文百篇左右 (能多固好, 不能多, 百篇就够) , 细心研究每篇的命意、布局、分段、造句和用字, 务求透懂, 不放过一字一句, 然后把它熟读成诵, 玩味其中声音节奏与神理气韵, 使它不但沉到心灵里去, 还须沉到筋肉去。”是的, 揣摩名家名篇的写作方法、写作要领, 如此一来, 怎能不行云流水呢?

古语说:“观千剑而后识器, 操千曲而后知音。”运用到我们的语文学习中, 就是说, 只要把握好课堂, 多阅读, 多背诵, 广撷博采, 学以致用, 就能“下笔如有神”, 就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富有生命!

指导学生学会积累 篇2

摘要: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一种由内而外的倾吐。在语文教学中最让学生困惑的就是写作了,对于写作,很多学生普遍反映较难,总感觉无话可讲,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平时不注重积累写作素材。所以我认为,我们老师要指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把握时机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练笔,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说,就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关键词:学生 积累 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句话形象地点出了文章内容与生活的关系。学生习作中无话可说常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如何引导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值得教师们在作文教学中深入探讨与思考。

一、写作素材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古人常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蜜蜂每酿一公斤蜜,需飞行45万公里,要在100万朵鲜花上辛勤采蜜。同样的道理,要想写出好作文,也如“读书破万卷”、“蜜蜂采蜜”一样,应掌握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采集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材料仓库。

二、积累写作素材的途径。

(一)通过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观察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法国雕塑家罗丹也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生活现象是学生常见或比较熟悉的,但他们往往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像大自然的花开花落,社会的人情冷暖,个人的兴趣爱好,一盘棋局,一场游戏,俯拾之间都是写作素材。那么教师应如何让学生留意到这些呢?

首先,让学生多观察自己的生活,体会自己的生活。

教师平时要恰当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的快乐,通过观察让学生去认识生活,理解事物,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逐步学会观察生活。只要我们教师有计划地长期指导、跟踪、交流、讲评,我相信学生写作一定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积少成多,汇成写作素材的大海。

其次,学生观察要仔细,要全面,要有一定的顺序。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要细致,作文内容才会具体生动。全面观察和细致观察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全”和“细”结合起来,既要观察全面,又要观察细致,突出事物的特征。例如观察一种动物时,不但要注重它的外貌,还要从它的爱好、生活习性等等方面入手,这样才能写出一篇好的作文。当然老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还应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和顺序,使他们有条理地观察事物,这样写出作文才会条理清楚。

(二)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可以使人增加知识,使人明理,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阅读还能为学生打开通向世界、连通古今、通向内心的门户,能为习作找到数不清的“切入点”并树立许许多多的“习作的范例”。叶圣陶先生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他还说:“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可见阅读确实是写作素材积累的有效途径。

1、从阅读中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

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学生的阅读训练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和技巧。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只是一味的模仿他人而无自己的见解,这就要靠老师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来提高学生分析和创造的能力。

2、加强学生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等人,他们没有学过专业的语文知识,但是他们还是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平时生活中,熟读背诵大量的优秀作品之后形成了敏锐语感的结果。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依赖于多读多背。实践也证明,正确运用语言文字,以及形成写作能力,也需多读多背,不仅仅要读课内的文章,同时也要多读课外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把生活中不同的好词句段篇储备起来,为写作随时提供丰富的素材。

3、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指的是人们在阅读书籍时所做的一些记录,可以记录好词句段篇,也可以记录文章的结构等。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具体的方法可以指导学生摘录好词佳句、优美片段等。对于学生摘抄的内容,教师可采取点名背诵、同组互背等方式,让学生摘抄的内容牢固地储存到记忆的仓库里。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经常谈读书体会,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得到感受。只有经过长期积累,作文素材才会丰富,作文内容才会更精彩。

当然读书也像开矿一样需“沙里淘金”,而今的书籍杂志如汪洋大海,数不胜数,缺少鉴别力的学生会显得无所适从,老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筛选,做到广而精。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实践中积累素材。

实践出真知,我们要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甚至讽刺打击时的愤慨„„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上如能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多练习口语交际等让他们学会说恰当的话,这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条途径。

(四)感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写日记是感悟生活的好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力,而且学生能迅速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首先,内容、题材不限。日记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因此,学生可以记事,可以写人,可以状物,可以写景,当然也可以记述活动,凡是自己在一天中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是日记的内容。当然,日记可以是简短的几句话,也可以是一篇小小的散文,只要是学生的有感而作就行。

其次,贵在坚持。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很多学生对写日记则抱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心态,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力,使学生养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习惯,让日记成为学生吐露心声的朋友。从日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家庭情况能一一得到反映。当然通过写日记,学生的思想也能得到良好的自我锤炼,对生活、身边的人、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关注。日积月累,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就积累了写作文的素材。

总之,如果没有花朵,再勤劳的蜜蜂也酿不出甘甜的蜜;如果没有建筑材料,再高明的工程师也建不出高楼大厦。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素材,再优秀的作家也写不出文章来。所以,学生如果想写好作文就必须有一定的写作素材。

学生的写作素材,既来自观察生活所得、来自课外活动,也来自阅读的积累。长期观察,就会有所发现;坚持体验生活,就会有所感悟;坚持把阅读和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结合起来,更能相得益彰。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是非常宝贵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写日记的形式及时记下来,不管长短,不限体裁。经过长期的积累,写作的素材有了,学生作文时思维活跃了,思路也能打开了,写起文章便游刃有余了。参考文献:

[1] 邓泽棠,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实践与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9第一版。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一版

如何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篇3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粮草”和“米”又是什么呢?写作素材也。因此,积累写作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观察社会,用不同的方法发现、搜集和整理素材,既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素质、面向未来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

(一)、观察在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中,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

1.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

丰富多彩的生活、千姿百态的事物是学生写作的源泉,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多观察。不仅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还要用脑子去想。要求他们时时留心身边的人物和事物。随着写作的素材不断地输入,学生在写作时当然也就有话可说了。

如:我们地处农村,春天,果树开花,可以布置学生跟随父母到果园看一看、闻一闻,再把感受写下来;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再次跟随父母到果园,把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实的记录下来;冬天,雪花纷飞的时候再一次来到果园,学生会浮想很多,感受很多。

记得有一次,秋天到了,家乡到处呈现一片丰收的景象,为了让学生写好秋天,我把学生带到家乡的大山,站在高山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心观察,可以倾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看,可以触摸,可以作诗,可以画下来……学生完全被美妙的丰收景象陶醉了,观察之后,学生有了真情实感,有了真实素材,写出的作文令人惊喜,一篇篇活生生的家乡风景跃然纸上,实在令人惊喜。

2、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是有限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这一局限性,有利于积累材料。在活动中多观察,教师一定要现场指导,先让学生说观察到的事物,然后,纠正观察的不足及语言组织的不足,使学生及时、准确、生动地把观察到的事物“翻译”成语言,养成仔细观察、捕捉观察素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

如:班上有一部分学生课外活动要参加体育训练,短跑的、跳高的、跳远的、发垒球的,亲临现场,引导学生观察训练时老师传授了动作要令后,自己在单项训练时的动作、神态、心里想的,某一次失败,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神态、心里想法又是什么,总结了经验,又成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神态、心里想法又是什么。经过这样的几个来回,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了,写话时再不是愁眉苦脸了,眉头舒展了,语言也丰富了。

(二)、大量阅读更是积累素材的有效途径。

大量阅读有两个功效:一是通过阅读感知语言材料,积累词汇和语句,学习他人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二是通过阅读感知文章整体,借鉴他人谋篇布局的写作技法,积累写作知识。为此,在进行阅读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积累语言材料

阅读不同类别的文章,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和积累语言。仅以三年级下册《松鼠》一课为例,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表示顺序的词语将松鼠搭窝的过程写得十分具体的。

松鼠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常常把窝搭在树杈儿中间。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来一些小树枝,交错着放在一起,再找一些干苔藓铺在上面,然后把苔藓压紧,踏平。窝打好了,还在上面加一个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这样就不怕风吹雨打了。它们带着儿女住在里边,又暖和,又安全。这一段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把松鼠搭窝的过程写得十分具体。学完后可以让学生用上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件小事情,如晚学、洗手…….学生有这样的例子仿写,学生写来不觉得困难了。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时,随时随地把好的词语和句子摘记在专门的笔记本上,经常翻阅,是丰富自己语言仓库的好方法。如语文天地中日积月累中四字词语的积累,在理解了词语意思后,可以让学生选择几个喜欢的词语写一段话,在积累中锻炼了学生的写话能力。

2、积累写作方法

写作方法不能靠简单的传授,在阅读文章时,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在感悟文章外在的语言美和内在的情感美的同时,细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技法,并巧妙运用移花接木的方法,把所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这样就能既巩固课文知识,又能写出自己的情感和认识。

如学习《颐和园》,在“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环节中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勾画、探究,再组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进了、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度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课后安排學生观察校园运用学到的移步换景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写篇日记,学生都能尝试运用移步换景的词语来表达。

怎样指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篇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查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查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讲,从一篇作文能看出一个学生的作文的综合积累。作文的综合积累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而作文素材的积累是这些积累中的关键积累,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作文素材积累呢?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结合多年指导学生作文积累的具体实践,谈谈这方面的实践与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开展各种读书汇报活动

在开展作文教学的同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订阅各种有益的书籍报刊,在课内教学时间中,抽出一些时间进行读书交流汇报活动。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帮助学生制定优秀书籍报刊等阅读计划,要求学生制作优秀书籍阅读卡片。可以让学生交流汇报阅读书籍报刊的情况,例如什么时间读了什么书籍报刊的什么文章,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读后有哪些主要想法,自己做过哪些读书笔记,等等,组织学生定期交流读书笔记或阅读卡片,在交流互阅的基础上,组织评比,评出阅读冠军、亚军和季军,进行一定的表彰奖励,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书籍报刊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书籍报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领班级阅读书籍报刊活动向纵深发展,为学生作文积累丰富的、生动的、新鲜的和深刻的素材,解决学生作文无话可写的难题。

二、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媒体

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VCD、DVD、调频广播、有线电视、电脑、网络也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这使农村学生利用现代媒体的学习语文,拓展自己的生活时空成为可能。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收看有益的电视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开学第一课”、“百家讲坛”、“焦点访谈”、“实话实说”、“非常6+1”、“人与自然”、“新闻纵横”、“科学发现”和“卫生与健康”等优秀节目,使学生开阔眼界,增加知识,增强生命意识,加强过程体验丰富情感体验,为丰富作文积累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教会学上网上阅读与交流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种现代媒体已走进千门万户,走进各级学校的校园。多媒体有着无比巨大的优势,它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还是运动变化着的,携带的信息量大,而且能不断更新。根据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的规律,多媒体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积累的效率。根据多媒体的这些特点,语文教师可以运用它更好地为学生的阅读积累、拓展生活时空和加强过程体验服务。

和过去相比,农村虽然有了大的发展和提高,但和作为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相比,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信息比较闭塞,农村学生的祖辈和父辈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家庭对读书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严重不够,有不少家庭找不出一份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籍报刊。鉴于此,语文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利用多媒体电脑进行网上阅读和交流,弥补现实生活中的不足。

我曾经教会不少学生学会网上阅读交流,对学生的阅读积累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利用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我教学生如何在网上搜索自己需要的资料。先让学生打开网页浏览器,在百度搜索方框中填入诸如“文学”等词语,然后单击“确定”按钮,经过搜索,相关的文学信息就呈现出来,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网站点击后浏览或阅读。如需要阅读http://www.hongxiu.com(红袖添香,全国最大的中文文学网站),就点击选择自己需要阅读的内容查阅。此外还教会学生在网站注册,这样就可以获得发表文章,和作者及其他读者发帖交流的权限,可以实现和作者、其他读者与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学生阅读和交流的积极性更高,阅读交流向深层次跨越和发展。

四、开展师生同题作文

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除了上面所说的方法外,教师和学生一道写同一个题目的作文,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切实引领学生作文,全方位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与能力。

我们要用好优秀学生的作文,把它当作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优质教学资源,让更多的学生看到优秀的作文到底是啥样,有什么特点,通过阅读得到生动的了解,得到切实的借鉴和提高。学生的好作文如此,语文教师精心撰写的下水文,对学生更有无穷的魅力和吸引力,它能让学生看到老师是怎样拟题,怎样选取作文材料,怎样遣词造句,怎样构思行文,怎样结构段落层次,怎样使用修辞与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怎样立意和确定详略,怎样很好的表情达意的,等等。在学生作文后,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下水作文打印分发给学生,供学生揣摩领悟,充分发挥教师作文的示范引领作用。当然,在写下水作文时,语文教师要注意,下水作文是和学生同题作文,作文阅读对象是学生,阅读目的是学习和借鉴,撰写是尽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选择作文材料,用学生看得懂的语汇遣词造句,用学生学习过的修辞和表达方式,详略要精当,语言要典范。总之一句话,教师的下水作文,要源于学生,又要略高于学生。让学生看得懂,但又有东西学,学得上,用得起来。

指导学生学会积累 篇5

石河子第一小学

何萍

陈有辉

一、研究背景与基本的事实依据

语文学习中,成语的积累非常重要,它对文学素养,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写作水平的提高都很有帮助。但是中国语言博大精深,有大量的成语流传下来,如何有效记忆,这就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鉴于以上现状,我们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七八两册中的成语和课外常用的成语为考察材料,以石河子第一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希望通过调查他们对成语语音、形式、意义及应用的掌握,了解他们的实际成语水平,分析他们在成语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偏误,为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成语提供一些建议。

本段学生阅读与积累现状:①学生课外阅读量很大,涉猎范围广。②学生课外书欲望强烈,习惯良好。③阅读中不注重积累。④学生课外知识面较窄。⑤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不强。

《课程标准》的新精神强调“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言”。重视语言积累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精神。新课程标准强调“成语的积累”,在总目标中要求“有较丰富的积累”,在各阶段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在第二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语言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对象,因此,成语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任务。重视成语积累,既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也寻找到了一个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突破口。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成语积累:“积累”是指(事物)为了将来发展的需要,逐渐聚集起有用的东西,使之慢慢增长,完善。在小学阶段积累大量的成语,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之路有大有裨益。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本学校中段的学生,以四年级学生为主体。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1、调查四年级学生成语积累量现状。

2、了解四年级学生成语积累的要素。

3、探索指导四年级学生进行成语积累的策略。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发放问卷调查、测试卷,回收并统计分析。

2)举行班级成语听写大会、成语接龙、看图猜成语、讲成语故事、表演成语故事等活动。

3)策划大型的与成语相关的读书活动,在世界读书日交流展示。

4)学生制作成语积累卡,成语记录本等。

5)抽样进行成语积累水平测试,以及相关调查问卷。

五、测试卷结果分析

1、成语积累量掌握情况分析

对问卷中整体答题情况进行统计以后,可以看出,不及格的学生比例为4.3%,其中三年级积累成语量比较少。四年级学生的优秀率超过了70%,说明随着识字量、词汇量的增大,阅读量的加大,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积累成语的量增加。同时,由于阅读能力不同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较为严重,此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做好复习巩固工作。

2、成语分类掌握情况分析

此测试卷中,按照不同的分类形式,将成语分为七大类。其中含有近义词、反义词、数字、颜色等类型的成语,学生掌握情况较好,关于动物、人体部位名称的,掌握情况相对较差。关于动物类型的不及格的比例为33.27%,高于前一题中不及格的比例,这说明对于中段的学生来说,扩大阅读范围,增加成与积累量仍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近义词、反义词两大类型的优秀率为38.19%,说明就学生整体而言,对这一类成语掌握情况比较情况好。

4、成语运用情况分析

从学生所选用的高频成语中,能看出学生选用成语的两个倾向:

(1)选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成语

学生经常选用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成语,譬如描写人的动作、神情的,如小心翼翼、摇头晃脑、垂头丧气等等;描写人的心情的,如闷闷不乐等等;描绘自然环境的,如景色宜人、山清水秀、一望无际等等。对于这一部分成语,他们有较为丰富的感性经验,使用时正确率也比较高。(2)选用能从字面部分地推出整体意义的成语

大部分成语的意义具有两层性,即从字面上不能推出整个成语的含义。有些成语如九牛一毛、坐井观天、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即使每个字都会读,会写,也不代表能正确理解这些成语。但也有部分成语的意义从字面就可以推测出来。譬如:欢蹦乱跳、高楼大厦、应有尽有、回味无穷等等。学生运用时,选用后一类的成语较多。

六、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分学生卷、家长卷和教师卷,其中学生卷40份,家长卷30份,教师卷10份。从调查问卷结果看来,我校的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很重视课外阅读,并有意识选择性积累成语。下面将家长卷和教师卷合在一起进行统计分析,对学生卷进行单独统计分析。

家长和老师们普遍认为学生对语文的掌握能力还可以,对成语了解。面对不懂的成语97%的家长和老师知道学生会查工具书或网上求解或询问他人。100%的家长和老师都选择学生有参与过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第十一题,学校组织过的活动全部参与过,可见普及率是相当高的。学生卷真实反映了学生在这一年当中对成语的敏感度和积累量。95%的学生对成语了解,100%的学生对成语感兴趣,86%的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很关注成语,并且有选择性进行积累。100%的学生积极参与过学校组织的相关的活动。

在问卷最后一题中,家长和学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比如,加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进行亲子互动,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和孩子们一起进行读书活动。

调查问卷真实反映了我校学生课外阅读量大。课外积累深厚的优势。学生们通过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两条主要途径,积累了大量的成语,并学以致用,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交流、比拼,加深对成语的理解。讲成语故事、画成语故事,演成语故事、玩看图猜成语游戏都是他们的最爱。

七、研究成果

(一)隐性的精神成果

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是现代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用好成语,不仅可以利用成语典故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思维、说话、写作的能力都大有裨益。那么,怎样去记忆和积累成语呢?实践证明,从用法上、从结构形式上、从成语的来源上、从成语的感情色彩上进行归类整理,或以主题归类积累,就能加强我们的记忆,写起文章来,就可以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1、课堂上积极引导,成语大显身手 教材中,蕴涵成语的资源非常丰富,值得好好利用。因此,课堂上有很多机会让成语大放光彩。

课前预习时,就让学生先画出文中出现的成语,通过查阅辞典、请教等形式达到初步理解、读熟记老的程度;在进行课堂交流时,教师引导、鼓励运用成语。如:概括课文内容时,尽量用成语,因为成语能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含义。

2、作文中鼓励使用,成语优先受表扬。

在学生的作文中,教师鼓励他们用成语,凡是有用的好成语,都要圈化出来,学生没有表达出来,教师还会在旁边写上某个成语,提示使用。但是,并非通篇都是成语就是好,教师加以引导,是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度”的问题的。

3、多彩活动,成语积累乐趣多。

第一,成语接龙游戏是随时可以开展的活动,有趣,有益。第二,举行成语故事会,不但帮助学生肚子里存了货——记得了许多有历史味道的故事,记住了许多历史人物,进行了自我教育,而且能够锻炼胆量,培养了学生大胆、绘声绘色地说话的能力。

第三,“成语积累卡”对鼓励学生在观察中积累很有效。教师让学生要留心校园生活,用成语来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现象。例如,某个同学说看到一个小同学因为找橡皮弄翻了桌上的墨水,墨水又把前排同学的衣服弄黑了。这就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第四,画成语故事、演成语故事将成语故事变为“画”与“话”,有声有色,学生在无穷的乐趣中积累成语。

第五,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是“看图猜成语”,在竞猜游戏中体会惊喜,积累成语。

4、厚积薄发,成语放光彩。

通过多种形式的指导,现在我们年级学生的积累成语已经形成了较浓厚的氛围,老师们也明显感觉到学生说话作文的“文化含量”多了,说话水平提高。在他们的课堂发言中,成语让他们“唾金吐玉”,习题中,成语使他们“妙语如珠”,作文中更是可见成语“花开遍地”。在说成语,用成语中,学生不但感受到了成语的独特魅力,而且体会到了成语带来的“现实好处”,那就是语言应用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显性的物质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凝结了许多成果,为以后论文写作积累了材料。主要有:1篇课题研究方案,1篇中期调研报告,5篇论文,3份调查问卷,1份成语测试卷,1份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后的思考

尽管这次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又在研究中发现了新的问题。如:如何根据低、中、高不同学段对成语的不同要求,设计每个学段的成语积累应用的目标?如何让学生对成语的积累应用持续保持兴趣等,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

八、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4次印刷。

【3】吕叔湘:《语文常谈》,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8月第1版。

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积累 篇6

关键词:作文 教学 积累

鲁迅先生在谈到写文章时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因为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甚至专家都非常强调作文的方法的重要性,认为方法到了位,学生作文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学生作文就会水到渠成,即使不能写出惊世骇俗的杰作,也一定能写出可簦大雅之堂的优美文字。于是,在研究作文的教法上用足了时间、下足了功夫。我以为学生写作文困不困难,爱不爱写作文,写不写的好作文,方法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写好一篇作文的材料。就像盖一座房子一样,房子的式样固然重要,但没有盖房子必须的材料——砖、水泥、钢精、木材……是无论如何盖不出房子的。只有准备好了材料,才需要考虑盖成什么式样的房子,盖多大的房子,怎样装修房子好等问题。作文亦然,只有积累了足够的语言材料,生活材料,情感材料,才能写出一篇语言优美、内容丰富、感情真实的文字。

其实,对于积累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们不是不知道。唐代大诗圣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熹有诗“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还有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些都告诉我们积累在作文中的重要性。老舍先生也曾说:“你要仔细观察身边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征,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纪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文字的表达能力。……要天天记,养成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中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样的积累,就写不出丰富。”还有我国文坛流传的“积叶成书”的佳话——元末明初时的陶宗仪,家住浙江黄岩的陶宗仪,进士落榜后,回乡边劳动边教书。他常利用田间劳作休息时间,坐在田埂边上看书。看一阵书,他放下书本,捧着早已备好的笔砚,走到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信手扯下数片树叶,在下面尽情地写着。原来他就地取材,以树叶当纸,记下阅读的心得体会和耳闻目睹的重要事情。待到片片树叶上写满了字的时候,他把它们小心翼翼放在大树下晾着。收工时,陶宗仪把带字的树叶带回家,将它们存贮在瓦罐中。貯满了,就把瓦罐埋在屋后的大树根下。就这样,陶宗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写书,不断积累。十几年间,竟然积满了数十瓦罐。到了晚年,他让学生们挖出那些瓦罐,指导他们把树叶记载的资料,分门别类,抄录整理,编写了一部三十卷的《南村辍耕录》。这些都告诉我们积累的在写作中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积累呢?

1、让课堂成为学生表现的舞台。教师应加强与其他各科教师之间的联系,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亲自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唱唱跳跳,展示自己优美的舞姿动人的歌喉;让他们涂涂画画,尽情挥霍自己的灵感创造出出色的有灵气的作品;让他们在百米跑道上拼搏冲刺,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让他们亲手实验探索,享受其中的欢乐和愉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不断地进行思考、感悟,同时也积累了许多极富生命活力的素材。

2、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平时应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带学生到田野里去春游,去各地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为生活有困难的人献爱心,组织学生到郊外放风筝、挑野菜,到名人故居、历史博物馆寻访名人和历史的足迹,到附近的工厂、养殖基地去参观访问。让他们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访一访,大自然与现实世界不断给他们以新鲜感,使他们的内心受到触动,留下深刻的印象,等到写作时自然有话可说随手拈来。

3、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教师应多与家长进行联系,对一些家长进行家庭、社会生活方面的指导。让孩子多参加家务劳动,做父母的好帮手,多带孩子走走逛逛,看看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多带他们去走亲访友,感受纯朴的亲情,学会交往的礼仪。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使他们的视野更广阔,知识层次更高,知识容量更广阔,写作的题材库更充盈。

小议如何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篇7

一、到生活中去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源泉,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只有用心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关注大千世界、人生百态, 写作才有源头活水, 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文采熠熠的个性化作文来。

1. 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因为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有限的, 这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 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 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 努力找出使自己心动的东西来, 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 做生活的有心人, 用心灵来感知周围的世界, 丰富储存, 激发情感, 发展观察力、思维力, 为学生的感情抒发提供机会。这样, 学生写起作文来轻松愉快, 而且往往能写出真情实感来。例如, 观察身边的每个人, 观察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有意义的事。如和蔼可亲的长辈、终日劳碌的父母、辛勤耕耘的老师、淘气顽皮的弟妹;如大自然的花草树木, 鸟兽虫鱼, 电闪雷鸣, 日出月落……只要我们留心身边的事物, 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写作素材。

2. 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认真体验生活

作文构思的过程也是作者对生活重新体验、审视的过程。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生活即体验。”这种体验, 是学生带着他自己的思想、心灵和生命经验对自我、对生活、对自然、对世界的叩问和发现, 而不是在老师“指导”、规定或暗示下的所谓的“观察生活”。没有真切体验, 作为一切作文的精神底色的“真情实感”是无从谈起的。要让他们从五彩缤纷的生活中挖掘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 把平时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表达出来。学校每学期组织的各类竞赛、主题队会以及各种兴趣小组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我们不但要动员每一个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借以增加他们的阅历, 而且每次活动结束后, 都要组织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如获得成功的喜悦、遭遇失败的懊恼等, 这就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写起作文来就如鱼得水了。

3. 写好观察日记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日记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把日记、随笔当做“自我积累”的阵地, 写自己的新发现, 写生活中的新事物, 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教师还要帮助那些缺乏观察意识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 逐步形成观察习惯。无论是一句话, 一段话, 抑或是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 只要自己写得痛快, 不带任何的假面具, 就算成功。长久坚持, 写作的素材就会大大丰富, 写作的个性化风格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作文之中。

二、在阅读中积累

小学生的生活圈子是有限的, 接触社会少, 对社会的了解也十分有限, 生活中的积累是远远不足的, 这就需要一种间接积累的补充, 就是在阅读中积累。

1. 课内阅读积累

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均是经典的名篇佳作, 让学生阅读、感受、领悟其中博大深邃的思想内容, 真挚动人的思想情感, 鞭辟入里的思辨论述, 独辟蹊径的结构章法, 变化多样的语言风格等, 甚至背诵记忆诗词、佳篇、名句, 意蕴深刻的句子段落。长此以往, 好的构思、佳句、修辞方法和写作技巧, 学生就会下意识地去模仿、转化, 甚至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2. 课外阅读积累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大量的古今中外的经典文本和优秀文本, 学生对这些瑰宝了解、掌握得越多, 积累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就越多, 就容易向写作转化。经过结合现实生活、人情、人生的内化, 可以成为学生个性化作文的写作素材。

总之,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让学生用独特的视角去观察, 用独特的方法去体验, 努力做生活的有心人, 积累的勤快人, 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无米下锅”“无病呻吟”“千人一面”的写作转变成“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个性张扬”的作文。

如何指导学生积累语文写作素材 篇8

一、在广泛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 阅读是积累素材的直接手段, 也是开阔学生知识视野,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所以, 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要让学生阅读教材文本, 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同时, 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一些好的词汇、语句等等, 并通过朗读或者是背诵来灵活地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进而为学生的作文增加亮点。比如, 在引导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 因此,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 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因为即使是一场暴病或意外都可能终止生命。”学生就可以在写有关“生命”的文章时灵活地应用其中, 这样不仅让阅读者眼前一亮, 而且, 也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所以, 在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摘抄意识, 将一些好词好句进行总结, 进而, 在反复阅读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在生活体验中积累写作素材

罗曼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的, 对于写作来说也是, 生活中处处都有写作素材, 只是我们不懂得观察, 不懂得体验, 导致我们的作文总是缺少一份真情实感。因此, 在素质教育下,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要让学生学会用眼睛、用心去看、去感受生活, 最终, 为写作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做出相应的贡献。比如, 在假期或者是周六、日的时候, 学生可以走出家门, 去公园、去田野里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去感受形形色色的人、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这样当学生描写某个事物的时候才能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的文章, 而不是千篇一律, 闭门造车, 进而, 为学生写作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励志歌曲中积累写作素材

近几年, 一些励志歌曲被广泛纳入语文教材中, 比如, 周杰伦的《蜗牛》、韩红的《天路》、许嵩的《千百度》等等, 目的是要将这些歌曲中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当然, 在写作的过程中, 我们也可以灵活地将自己喜欢的歌词写入作文,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增加亮点, 而且, 还有助于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比如, 在开头引用歌词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可以让人眼前一亮。以“孝顺”为话题, 写一篇作文, 我们就可以借用相关的歌曲为开头, 比如电视剧老娘泪的主题曲《山雨》、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佛教歌曲《跪羊图》等等; 以“友情”为话题, 我们可以借助周华健的《朋友》、毛阿敏的《友谊地久天长》、吴奇隆的《祝你一路顺风》等歌曲来做开头或者是结尾。这样一来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二来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 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会被调动。因此, 我们要鼓励学生听一些励志性的歌曲, 以为写作增加亮点。

总之,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并通过应用来逐步规范自己的写作语言, 扎实语言的应用, 提高自身的写作质量, 最终, 实现我笔写我心的效果。

参考文献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积累 篇9

《语文课程标准》中早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 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言素养的形成应该从感悟、积累和运用三个方面进行, 其任务之繁重可想而知。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凝聚着人类的智慧, 优秀的诗文是人类心灵的交流, 精神的交融。广泛阅读可以穿越时空, 走进历史, 与历史做面对面的交流, 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广泛的积累, 能够积淀文化蕴, 为写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学以致用。积累、感悟, 就在于从丰厚博大的优秀文化中吸取营养, 丰富我们的思想, 提高我们的境界。

现在, 各个学校正在建设开展书香校园活动, 有力地促进了中学生的阅读, 并在阅读方面取得了成效。但很多学生虽然阅读了不少课外书籍, 但语言运用的能力还没有形成。原因是, 很多学生只是泛泛去读, 并没有掌握阅读的方法, 更没有形成有价值的积累, 这样读书的效果不很明显。初中是记忆的最佳时期, 教师指导得法, 能够引导学生正确感悟积累, 那么就能够积淀丰富的语文知识, 丰厚文学的素养。

那么, 如何有效地进行阅读积累呢?

一、指导科学的阅读方法, 丰厚阅读积累的内容

(一) 选择阅读, 明确阅读目标

在信息化社会, 知识知识越来越丰富, 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对于一个阅读者来说, 不可能读尽前人的书籍, 也不可能将前人的知识阅览殆尽。因此, 一个人的阅读就应该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要制定长远的阅读计划, 又要将阅读目标制定得切实可行。在中学阶段围绕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为各门课程的学习提供服务。这样阅读材料尊重了学生的兴趣, 使之乐于读, 精力比较集中于所喜欢的内容。同时, 阅读的内容要与教学内容有联系, 这样可以使学生阅读目标明确, 学用结合, 针对性强。

(二) 指导精读, 引导精思

太公只一卷《丹书》, 箕子只一卷《洪范》, 朱子读一部《大学》, 宋朝赵普更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好书之所以对后世影响很大, 是因为其思想的深厚。对一部好书的阅读不是一般泛泛的阅读就能奏效的, 它需要精读, 读透。读透了, 才能将知识和思想的精华荟萃于胸, 逐渐融化为自己的知识与思想。精读就是要咬文嚼字, 字字斟酌, 句句推敲, 弄通其含义, 采撷其精华, 储存在脑子里, 一定是“飞瀑之下, 必有深渊”。

(三) 反复阅读, 温故知新

很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读过的内容, 隔几天就忘了, 背得滚瓜烂熟的内容, 过一段时间也就不清晰了。究其原因, 是有些学生在识记的过程中, 只是做到了初步的识记。而对读背的内容没有注意保持、重复与再现, 所以遗忘就快。要想保持, 必须反复阅读, 温故而知新。通过重读, 我们很容易发现自己的疏漏处, 并找到新的知识亮点。为了避免死记硬背给学生带来的厌烦情绪,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比如复习、讨论, 讲故事等多种形式, 提高阅读的效率, 增强记忆力。

二、开辟积累途径, 提升积累质量

(一) 在感悟中积累

感悟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一篇优秀的作品, 不只是靠背诵把握思想, 体会感情, 很多情况是靠感悟。在品析中感悟, 在感悟中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描写的好词佳句进行品味, 对那些至理名言进行赏析中, 进而将范文中的语句融化为自己的东西。

(二) 在朗读中积累

人们常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多了, 其意自明。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是语言积累的好办法。现代语文教学理念强调以读为本, 就是让学生自由读, 反复读, 在读中去理解, 在理解中去读, 这样循环往复, 以至熟读成诵, 读出情感, 读出思想。这样的阅读才能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因而, 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 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

(三) 在背诵中积累

背诵是积累的重要手段。古人特别强调背诵的作用, 说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对于中学生, 此时期记忆力最好, 教师要抓住此时机, 指导学生背诵名篇名段, 这些经典的作品, 对学生的写作乃至人生文化底蕴的积淀都有重要作用。

(四) 在运用中积累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的积累在于运用在表达中, 运用在写作中, 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反过来, 学生灵活运用经典名句名段, 也是语言积累有效深化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 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 沉淀语言素材。

(五) 在摘抄中积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说明单纯背诵还不足以广泛积累。所以,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摘抄, 这也是丰富学生积累的好途径, 教师可以让学生做读书笔记, 把好的词语, 好的句子摘录下来。学生可以先从课本入手, 指导摘抄, 然后扩大阅读, 从课外阅读中丰富摘抄。这些文字积累对学生的帮助很大, 中等的学生大多能适当运用, 优等的学生还能把这些句子加以转化。

如何指导中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篇10

一、平等对待, 激发欲望

首先, 让学生知道, 老师是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的。天才很少, 个体差异却普遍, 人与人在某一方面存在差异是正常, 写作也不例外。对学生无须回避这个问题, 但要引导有方。我认为应承认天赋, 但更强调后天努力的重要作用。仲永少聪慧, 后不学, 终与众人无别, 这例子众人皆知。要用此类例子来启发学生, 激励学生。同时, 在教学中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让学生明白:学习面前人人平等, 过去不好, 只代表过去, 只要努力, 谁都有希望做好。

激发欲望的“三步法”是这样的:

第一步是写。入学之初, 在作文课上不直接让他们写文章, 而是比赛写往日看过的小故事, 五十到二百字之间的, 看谁写得多, 写得好。结果往往是:第一次都能交上来, 并且每个人都写得不少, 像写三则四则的大有人在, 写五六则的也不少, 多的能写十来则故事。第二次作文课继续写故事, 这时候, 只要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交上来就不错了, 有三分之一的人交不上来很正常。第三次作文课继续写故事, 这次只要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能交上来, 就已经是万幸了。大部分学生不是皱眉, 就是叹气, 甚至一副不耐烦的样子。不管怎样, 教师必须沉得住气。

第二步是评, 即把三次交上来的故事展评。全班分成五个组, 每个组按顺序展览一遍, 最后投票选出状元、榜眼、探花等。教师必须尽可能做充分的准备, 评选结果出来后, 给他们每人带上一朵大红花, 把气氛推向高潮。

第三步是引。评出的状元、榜眼、探花发言, 讲讲成功的经验, 往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比如有一次被评上状元的学生说自己从小就喜欢读书, 胸中的故事有几百个, 他的话让其他同学羡慕不已。还有一次被评上探花的学生坦言:第一次是吃老本, 第二次是搜肠刮肚, 第三次是提前做准备, 所以才成功。他的发言引起了其他学生的深思。教师必须抓住时机, 及时给学生强调:肚子里故事多, 是平时注重积累的结果, 写着写着就写不出来的, 是积累太少的结果。俗话说过去的已成过去, 而今从头开始不为晚, 努力请从今天开始。

二、分类设法, 学积善累

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但仅仅有了欲望, 没有方法依然不行。在平时的学习中, 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作文是心灵的流露, 是对生活的真切思考, 是正当、健康欲望的表达, 而不是无病呻吟。因此, 收集材料时, 要选取思想健康的、真真实实的东西。在教学中, 可把积累分为两大类, 即直接积累法和间接积累法。积累过程中, 还要适时引导, 让学生乐在其中。直接积累, 顾名思义, 就是学生通过书刊、电影、电视等媒体以及对生活的感受直接获得材料。通过书刊、电影、电视等媒体获得材料, 这就要求学生“读万卷书”。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校期间, 可指导学生看一些篇幅短的材料, 进行积累, 鼓励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引导他们读新闻时事。假期中, 要引导学生读长篇, 读名著, 并写读书笔记。另一种就是个人在生活中直接看到的现象或对生活的直接感受, 也就是所谓的“行万里路”。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生活中, 但生活阅历和环境却各有差异, 就像游泳一样, 有的人搏击海涛, 有的人停留在浅滩, 有的人坐在岸边, 有的人望洋兴叹, 阅历不同, 见闻感受视野不同, 积累自然就不同。要积累, 就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一位学生在材料中这样写道:“我家生活并不宽裕, 而妈妈每次买衣服价格都不便宜, 我常常暗暗责怪她不知节俭。有一天, 我和她一块出门, 在街上遇见了妈妈的熟人, 说妈妈穿的衣服挺好看, 问在哪儿买的, 妈妈告诉熟人说是三年前买的, 一刹那间, 我忽然对节俭有了新的认识, 回头一想, 妈妈买衣服的次数的确很有限。”大艺术家罗丹曾说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美是到处存在的。引导学生, 要积累, 仅仅靠发现还不行, 要把它诉诸笔端, 让瞬间成为永恒。还有一位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众人都说项伯不好, 私而忘公, 我却不以为然, 生死一瞬间, 张良救了项伯, 乃是救命之恩, 项伯救张良, 是感救命之恩, 涌泉都难以相报。项伯之举, 乃感恩之举, 鸦有反哺意, 人报衔环恩, 项伯, 真君子也。”此类素材, 应及时给予肯定, 鼓励大家共同学习, 当其他学生在“我也想过, 为啥没写”中奋起直追时, 效果自然就出来了。

第二种就是间接积累。间接积累就是把别人已积累的材料“借用”过来, 这样既节省了时间, 又增添了素材。在教学中, 每半个月开一次习作素材展览会, 人人参与, 人人做主。五个人一组, 互相借用, 然后再向外传, 最后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 看哪个组积累的多, 积累的质量高, 在此基础上, 举行讲素材比赛。这样, 学生既有兴趣, 又增加了积累量, 还感到了集体的力量。另外, 在学生积累的过程中, 要给予适当的引导。

如何指导学生积累和运用经典诗文 篇11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52-02

2013年7月,笔者参加“区培学习,听了特级教师黄亢美关于经典诵读的讲座,感受颇多。由此也深深了解到,经典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绮丽瑰宝,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让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他们的知识,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民族自豪感。自从我班开展“诵读经典诗文”后,笔者发现学生的诵读水平有所提高,作文中也多了很多经典语句,这是一个可喜的开始。笔者指导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经典诗文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一、多读,勤于积累

常言道:“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是非常必要的,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诗文积累精美的诗词句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达到“口吐莲花,笔下生花”的境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积极性,笔者常常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诵读,如范读、领读、齐读、自由读、接龙读、对读、配乐读等。

1.“课前一吟”活动

笔者利用课前五分钟,把班级分为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要求八个小组长将一首诗或几个名言佳句抄在小黑板上,每半周更新一次,如果背诵得快,也可以加快更新,由组长带领大家课前诵读。

2.注意学科间的整合

除了在语文课上诵读外,笔者还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经典歌唱、利用绘画理解诗文。《只要两个月,成绩提高10%》一书的前言写道:“一次性促进右脑活性化的秘密指挥部其实隐藏在耳朵里。”由此可见听的巨大作用,听能使学生增强记忆,刺激学生的感觉功能,尤其是优美的古典音乐,如《阳关三叠》等;有的古诗是后人给谱曲,如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就给《春晓》《锄禾》等谱曲。教学古诗时,笔者还特意请教音乐老师根据诗歌特点给古诗配上音乐让学生歌唱,加深学生对古诗的记忆。笔者还让美术教师抓住学生爱画画的特点对他们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熏陶,让学生将美术与古诗文的学习结合起来,将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用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学生对经典诗文的感悟升华。

3.以活动激趣

笔者在班级中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经典诵读活动,如“我是小李白”“背诗明星”“古诗配画”“经典诗词书法比赛”“看画面猜诗”等。每一次诵读活动结束时,笔者都会进行颁奖,并且及时地在“学习园地”中展示学生的获奖情况。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积累经典名句,丰富了知识,感受到诵读的乐趣,自然喜欢读。

二、精读,细心归纳

《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诗文中都有许多关于劝学方面的名言警句,每诵读到这些有关学习的诗文时,笔者要求学生熟记于心,指导自己的学习。如布置课外作业时让学生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来体验学习的乐趣,达到复习巩固的效果;学习懒散不动脑筋的学生可以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人不学,不知义”中去反思;不会抓紧时间学习的从“幼不学,老何为”“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中反思。学生积累了经典名言,笔者便要求学生分类归纳,例如描写天地山水的诗词有:《饮湖上初晴后雨》《宿建德江》等;也可以从描写日月风雨、花草虫鸟、时令节日、爱国忧民、述志抒怀等角度整理名句,如表示日月风雨的名句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等;表达爱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

三、品悟,身体力行

诵读经典的目的在于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行,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并懂得爱祖国、爱家人、爱父母、爱他人的人生道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虽“满腹经纶”但只闷在肚里,或是“纸上谈兵”,诵读也就没有意义了。因此,笔者强调学习了就要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如当学生因为某种行为不合礼仪规范时,笔者让他们背一背《弟子规》,当背到“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时,学生总会惭愧地低下头。新学期对新来的同学可让学生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体会多一个朋友多一份快乐;同学之间有矛盾或产生误会时,笔者常叫他们背《弟子规》中的“长者先,幼者后”“兄道友,弟道恭”来化解矛盾和误会;在家有“小皇帝、公子哥、娇小姐”言行的则必须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牢记于心。

四、巧记,灵活运用

1.在日记中灵活运用

俗话说:“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写作练笔的最佳途径。新学期一开始,笔者让每位学生都准备一本日记本,及时记载自己课外诵读的古诗文,并记下自己的感想、受到的启发。每半个学期,笔者会在班级中让学生交换各自的诵读感受,从而升华诵读感悟,获得新知。

2.在说话中灵活运用

教语文,目的是为了不教。同样,学生积累了知识就是为了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中建议:“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六年级毕业典礼上,笔者要求学生用诗句、名言对自己的朋友送几句祝福的话。有学生说到劝勉的话时用到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名句,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

3.在习作中灵活运用

读经典与写作结合起来,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生动明了。在没有开展经典诵读前,学生的习作中偶尔也能看到一些美词佳句,但开展诵读经典之后,教师在指导习作时常引经据典,让学生佩服之余有种学习的欲望。例如有学生在描写和同学分别后的思念时引用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名句;在一次写景习作中,有学生写小草,文章中描写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时,引用了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指导小学生积累语言的几点做法 篇12

一、在读中品味,提高感受能力

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学生的感受能力,使得学生积累语言更主动健康。在读中品味,提高感受能力。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小组全班性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学生,教师,书本三者之间产生共鸣。通过增加或者减少词语,让学生比较前后的不同句子表达上的优缺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还可以用换词的方法,在比较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从而促进学生对词语句子感悟的精确,培养他们字斟句酌的品析习惯。想象延伸,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边读边想,让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通过联想的方法把它变成生动连贯的画面,把具体的场景活灵活想的再现眼前,把情景文字语言融为一体,在语言积累的同时提高其使用语言的能力。

二、读写结合,提高积累效果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写读书笔记,既积累语言; 又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必须得多写。即使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但缺乏多写的训练,恐怕也不会形成较高的语文能力。因此, 我们首先要在课内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如经常进行仿写、扩写、改写、续写等; 记得学完《春雨的颜色》一课时,我让学生仿写秋天来了,学生抓住秋风吹落叶的景色,写出了金色的秋天,写出了不同人眼里的秋天,农民眼里的秋天是金色的,“金色的稻浪随风翻”,“硕果累累的金秋让人们的脸上挂着笑容”,“一片片落叶像一只只蝴蝶翩翩起舞”。其次要求学生在课外经常进行写作实践,如引导学生经常写随感和日记等。通过课内课外的写作,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倾注于笔端,真正做的读写结合。

三、复述积累语言

复述是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把听到、读到的材料表达出来的技能训练。复述时,要对材料进行思考、加工,熟悉其中的词语、句式和章法, 进行分析、概括,经过筛选,抓住重点。经常进行复述训练,不但能帮助学生掌握和积累语言,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理解、记忆、概括等多种能力。如果说背诵是小学掌握和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那么,随着年级的升高,复述同样是掌握和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手段,并且是更高形态的一种学习语言的方法。低、中、高年级都会有一些寓言故事,我会经常利用这些有趣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在复述时对原文的某些方面加以改变、扩展等。 如改变人称、改变叙述顺序、扩展情节、续编故事等。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的效果自然就提高了,而且复述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在阅读中还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汇,积累语言。小学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而且还必须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真正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运用所积累的语言

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会用了才是你的。”有的学生积累得多,但忘得也快,主要是运用机会少。要使大脑内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运转,必须加大语言周转的密度。所以我经常让学生练笔。我所教班的学生通常会在作文第一课树立信心: 有信心由不会写到会写,有信心由写不好到写得好,有信心由我怕写到我爱写。能够做到,将对他今后的语文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的语言积累多了,并不一定他的语言能力就加强了,还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

1. 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积累的语言。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我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但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积累的语言时,常常出现堆砌词藻的现象,对学生作文中堆砌的词句,哪些可保留,哪些要删除,哪些应替换,我予以悉心指导。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

2. 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我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我都予以充分的肯定。在语文活动课上,成语接龙方式,找近、反义词方式,指定一个意思要求用各种形式表达的方式等,让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展现自己的语言能力。

3. 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在学习园地上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选登同学摘记的优美词句; 在国庆期间让学生把“优美词句共赏析”作为手抄报的内容,办个人手抄报。交流手抄报时,也交流了优美词句; 同学间定期交换读书笔记,把每个同学的读书笔记作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实现资源共享。

五、摘抄背诵,储存语言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激发学生摘抄的兴趣,我经常鼓励学生以名人为榜样。如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书,留下了100多本读书笔记。他几乎掌握欧洲一切国家的语言,他在头脑里积累储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料。

我每教一个班的学生,总会让他们人手一本摘抄本,取名“采蜜集”,希望每个学生如蜜蜂一样,广采百花,才能酿出佳蜜。引导学生摘抄,词语集锦,句段荟萃,开头妙法,结尾佳句,配以独特的图案,喜欢的花边,整个过程,学生会在阅读、寻找、提取、审美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

光摘抄不巩固还是不行,根据遗忘规律,我定期带领学生“煮笔记”。 打开摘抄本朗读,复述,背诵,同学间再交换摘抄本,语言得到强化记忆,运用时才能信手拈来。

上一篇:广东少数民族下一篇:多通道电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