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小学生作文三法

2024-06-13

指导小学生作文三法(精选5篇)

指导小学生作文三法 篇1

作文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 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 拟定合适的作文题目, 让他们感到有事可写。结合我的实际教学经验, 总结出具体的方法有以下三点:

一、打开记忆的门

每次作文课, 我都会先把题目公布出来。这样做, 可以让学生有时间回忆生活中的往事, 寻找感受最深、记忆最深的人和事。这样一来, 学生记忆的门打开了, 记忆飞出来了, 各种素材涌现出来, 灵感也有了, 下笔自然顺畅, 文章自然感情丰富, 有血有肉了。有一位学生在《扫树叶》一文中这样写道:

秋天到了, 树上的叶子变黄了。风吹过, 树叶一片片飘落下来。有的像蝴蝶一样, 随风打转, 很好看, 有的随风飘摇, 到处乱飘。校园里落叶到处都是, 有像扇子的, 有像喇叭的, 还有的像粽子的。我和小兰挥动扫帚, 使劲地扫, 树叶很快堆成一座小山。不一会儿, 我身上便汗津津的, 胳膊也酸溜溜的, 不听使唤了……我弯下腰去拣了几片最大的树叶, 当作扇子摇着。小兰看见了, 打趣地说:“华姐姐, 要是给那树叶加个长把儿, 你不就是铁扇公主了吗?”我白了她一眼, 赶忙回击她:“我要是铁扇公主, 那你不就是随从的小妖精了吗!”

这篇习作, 写得形象生动, 逼真地反映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特征。

二、留心生活, 积累生活素材

生活中, 很多令人动情、令人难忘的场面, 常常是稍纵即逝。如果能留心这些瞬间, 就能更好地感知生活中的情感。再加上及时收集整理, 可以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留心与不留心, 虽然只是一念之差, 却有很大的差别。为什么有的人可以看到树下的蚂蚁搬家, 而有的人虽路过很多次, 却毫不知情?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大概知道自己兜里还有多少钱, 而有的只有掏出来数数才会知道?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次, 我要求他们留心观察山羊和绵羊的外形。观察后, 一位学生在《山羊和绵羊》一文中用对比的方法写道:公山羊有胡须, 公绵羊没有胡须……山羊的毛又短又直又松散, 绵羊的毛又长又密又卷曲。这篇作文, 写得具体、详细。我把这位学生请到办公室, 一边批改作文, 一边问他:“公山羊有胡须, 母山羊有胡须没有?”“有!”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我认为这位学生在观察时是留心了, 动脑筋了, 要不然会在我这突然袭击下吃败仗。

留心生活, 不仅能发现事物的表象特征, 还能发现事物的本质特点, 以至引发文思, 从而达到胸有所积不吐不快、下笔左右逢源的状态。

三、以生活为基本, 展开丰富想象

写作并非易事, 要写出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就一定要经过仔细的观察, 认真的分析, 适当的裁剪, 精心的谋篇才行。想象在写作中常常用到。但是, 想象必须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建立在现实生活和科学常识的基础上。如《菜园小景》这个题目, 一位学生通过想象, 写得颇为精彩:“淡红的西红柿, 像一盏盏小灯笼挂在绿叶底下, 又像害羞的小姑娘, 躲躲闪闪, 不敢露面。”文章将西红柿比作小灯笼, 比作小姑娘, 很贴切, 很得体, 更将风吹叶动, 西红柿忽隐忽现的状态比作小姑娘害羞时的动作, 更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由此可见, 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想象, 不但入情入理, 而且生动形象, 很耐人寻味。

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拟定合适的作文题目, 让学生感觉有事可写, 有话可说, 才是让小学生不再把作文作为负担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方法

指导小学生作文三法 篇2

所谓“过渡”,就是事物由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为了使作文中各段落之间自然衔接,连绵一体,我们往往使用过渡技巧,写上过渡语。过渡语,可以是段落,也可以是句子,甚至是一个词语。那么,怎样写过渡语呢?其实,我们可以用设问、反问的形式,或者用平铺直叙的语言,用上关联词语,串起上下文内容。这样,就能自然地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阶段。

“照应”,就是指在文章的全篇行文过程中,必要的、或明或暗的照顾、呼应和反映再现。“照应”,为的就是使文章首尾一体、融汇贯通。

同学们,我们在写作文时不能写了前面不管后面,也不能写了后面忘了前面,而应该前后配合、首尾照应。

前后配合,首尾照应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开头与结尾相照应。

2、内容上的前后配合。作者前面写的事情,后面要有个圆满的交代;后面出现的事情,前面都要有根据,不能写得没有来由,使人感到突然;更不能漏洞百出,使人疑惑不解。

3、行文和标题的相照应。一般说来,标题能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中心思想,因而在行文中注意与标题相照应,能起到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因此,处理好“过渡”和“照应”能使文章显得环环相衔、浑然一体。同学们,不妨你们也试试。

一.内容求真

从历年来的中考作文来看,选材的雷同是最大的通病。作文材料缺乏现实性,没有新鲜的时代感,缺乏个性化的处理,事件公式化,人物脸谱化,给人以“千佛一面”的感觉。如在写《生活告诉我》时,有许许多多的学生或写父母下岗、或遭车祸、或身患癌症、或残疾瘫痪等等。为了达到符合作文要求,不惜“牺牲”自己的父母以表明自己能够承受生活的磨难,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情感,缺乏生活基础,不仅不能激起读者的共鸣,反而让人大倒胃口。许多老师阅卷之后摇头调侃:“想不到在这些孩子眼中,国人大多还是‘东亚病夫’!”

材料雷同的根源是失真。因为许多同学的应试准备是在考前背几篇作文(也有老师这样要求学生),然后根据不同的题目去套。因此,出现上述现象也就不奇怪了。要避免雷同,就要选用真实的材料,写属于自己的事,写自己眼中的世界。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过滤”后的材料就有了独特性,当然不会与他人“撞车”了。

当然,在“真”的基础上要求健康积极,不能有病态、消极的思想内容,更不能有违法乱纪的思想观点和腐朽堕落的感情倾向,否则,就是最真、最切题也是不符合我国人才素质的要求的。如在《初中生活的苦与乐》中,有的考生写学习之“苦”,写早恋之“乐”,也有的写到校外桃园偷桃之“乐”。这种感情可能是真的,但是对一个初中生而言却是不适宜、不健康的。

二.形式求新

这里的“新”主要是指新异、独特。因为中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要求在几千份卷子中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要在长时间阅卷的疲惫中引起阅卷老师的兴

奋,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选用新异独特的形式。

首先可以在题目上做文章。拟出一个不同凡响的题目,用新颖的题目来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如《成功要有怀疑精神》改用《成功在于“?”》是不是独特一些?当然这需要平时注意收集积累一些类似的好题,看得多了,拟题的功力自然也就增加了。

其次可以在结构上下工夫。如像冰心的散文《笑》那样的并列式结构;采用小标题的结构;采用倒叙式的结构;采用悬念式的结构;采用误会法式的结构等等。在考前选用几种反复加以练习,熟能生巧。再次,还可以在文体上做点文章。如记叙文、议论文是不是可以采用书信的格式?是否可以采用演讲稿的格式?此外,在题目下写上一段题记,也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主题求异

如果把结构比喻为文章的骨架,材料为血肉,那么主题就是

文章的灵魂,是至为重要的。

虽然说我们不能要求初中生对社会有深刻的思想认识,但在考试中,要“标新”要“立异”,就要出奇制胜。因为只有不落俗套的想法才会让阅卷老师为之心动。可以说文章的优劣,主要取决于立意的高下。

为了与众不同,最常见的是用“反弹琵琶”法,也即运用求异思维来立意,力避大众化的想法,以求在立意上独树一帜。如1990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要求考生对一段材料发表看法。材料主要写几个人对带刺的玫瑰花的对话。当绝大多数考生对玫瑰花的刺进行非议,把它喻为缺点、错误以至社会阴暗面的时候,有一位考生却提出了“采花莫怕刺”的中心,并运用道理和古今典型事例证明:如果说别人的“批评与劝告”是花,那么“言语犀利的批评”则是带刺的花,作为领导者,就要“善于听取下面的意见”,特别要听取带刺的意见。文章立意别出心裁,自然高人一筹。

当然,这种新颖的立意也并非空穴来风,需要自己平常注意收集积累一些新颖独特的观点,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惑是无可避免的四.文面求美

考试时,由于时间限制,许多考生忽略文面的美观,有的涂了又改,改了又涂;有的大段大段地删除或插入;有的反复用透明胶撕揭,以至“漏洞百出”;有的用修正液大片大片地遮盖,满目“疮痍”。看这样的卷子怎会有愉悦的心情呢?评卷时有明确的规定,字迹清楚美观的可以酌情加2~3分,而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的可以酌情扣除2~3分。里外相差就是5~6分,再加上阅卷老师的心情影响分,更非少数。可见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

下笔一定要慎重,不可随意。写了以后一般不要大段地删改(除非有致命的失误,如离题),有了一些小毛病尽量在下文补救,以求整体的美观。这虽然要靠平常养成习惯,但考前有意

识地进行训练也是必要的高考作文在全卷中占据“半壁江山”,这话一点也不夸张。据统计,每年因作文成绩不理想而与大学失之交臂的考生不在少数(“20%的考生因为作文写不好而落榜,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意味着高考作文面临‘大革命’。”近日,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组长巢宗祺在宁召开的“作文大革命”会议上透露了明年高考作文的最新动向)。

决定高考作文成绩的因素尽管很多,但从评卷实践来看,制约作文成绩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语言表达”。因为,在审题、结构、内容等方面不出现“硬伤”的前提下,语言成为感动“特殊读者”(评卷人)的主要因素。试想,赤日炎炎,挥汗如雨之时,评卷教师每天要评阅大量的试卷,难免身心疲倦。读着语言无味的文章,更加重了疲惫感。评卷时“一个读者,两三分钟”,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要打动评卷人,文采显得尤其重要。因此,科学备考高考作文,就不能不重视文采训练。而且,文采训练也易见成效。那么,如何进行文采训练最有效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善于联想,比喻描写。

语言无味,往往是由于缺乏联想,不善于比喻、描写。其实,直陈的效果,不能引人联想和想象,审美效果一定很差。如说“生活中处处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很乏味。但如果善用比喻、描写,再辅之以排比,写出下面的句子,效果迥然不同。

美是游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缕浮云,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夕阳,美是回荡在密林中的几声鸟鸣。

这几个句子的铺排,由于有了比喻、描写、排比的运用,将美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既点明了美“处处都有”,又表现了美的“多姿多彩”。十分形象,有感染力。

二、引用或化用古诗词

灿若星汉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古诗词(或名句),考试作文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善于引用或化用古代诗词,让诗词之花在作文中大放异彩!请看下面的文段:

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这段文字直接引用古人诗词,阐释了生命的内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种方式就是不直接引用,而是化用,这就有了自己的“创造”成分在里面了。如: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这里分别化用了古人诗词,恰到好处,增强了句子的意蕴。

三、注入人文精神,增强文化含量。

在阐释某一概念的内涵,如果能在文章中把比喻和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或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就能使语言更有意蕴。可以在平时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开掘和训练,这包括名人掌故、典故、名言警句等方面。如:

命运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啸,命运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命运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指尖下所击出的那一曲曲悲壮的交响,命运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后写下的那一页页辉煌的华章。这段文字,巧妙地将名人的事例从不同角度排比运用,构成了含意丰富、有文化意味的句子,构成了文章的文采,有感染力。

四、善用铺垫、映衬。在写作中,如果仅把要表达的意思直接传出,文句显得单调、乏味。其实,如果只有红花而无绿叶陪衬,花也将显得单调。作文时,我们何不采用铺垫、映衬手法?先确定好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铺垫,然后推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句,就更有韵味和文采了。如,要表达“真诚是友谊的桥梁”这一中心,就可以用这种方式组句——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

文章的本意是要突出“真诚”的重要,却未直接道出,而是首先用四个形象生动的句子从四个方面铺垫,然后才“隆重”推出中心句。这种写法,避免了一览无余式的惯常写法,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拓展了语句的想象空间,使文意丰满、流畅,留有审美余味。

这种写法还可以先确定好中心句,再从其他角度反向展开,进行强调。如,要表达“生命因追求而美丽”这个中心意思,可以这样写——

生命因追求而美丽。(中心句)生命中如果没有追求,就像大地上没有群峰,就像山川内没有飞瀑,就像河流里没有了浪花。(反向强调)

五、巧用仿拟。仿拟,即仿照、摹拟。指有意仿照、摹拟已有的语言形式,创造出新的语言形式,表达新的思想内容的一种艺术手法。我们在课内外读了大量的名着名篇,考试时不要忘了借鉴、仿拟。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好”的学生,敢于购买各种资料,敢于要求的作业,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以老师为本,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升学率,仅给学生们留下童年和青少年的空白,在这样的空白中,又给人感到无奈,维持着这所谓的学生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很明显,这段文字,完全仿拟了课本中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段,形神毕肖,收到了良好的审美效果。

六、运用层递。即层层深入,造成语义上的不断深化,使之层次分明,有力度,有气势。例如:

宽容的朋友一定情同手足,宽容的家庭一定幸福美满,宽容的民族一定强盛不衰,宽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丽。

指导学生写作三法 篇3

一、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每当教师要求写作文时, 有些学生总会报怨没什么写的, 于是东拼西凑, 生搬硬套, 使作文内容出现虚、假、空的现象, 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实,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师要指导学生走出课堂, 亲近生活, 观察生活, 积累生活, 感悟生活。让生活中的真、善、美撞击学生心灵的火花, 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从而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二、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将作文与课文分析相联系, 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有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接下来就要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对于中学生来说, 应将作文与课文分析联系起来, 以课文为写作范例, 在分析课文时学习、摸索、借鉴写作方法。

但凡选入课本的文章, 一般来说具有典范性, 其文质兼美, 题材、体裁、风格多样, 是指导学生写作文时学习、借鉴的绝佳范例。因此, 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时, 应与课堂上分析课文相联系。

1. 引导学生学习全篇文章的写法。

有些课文对学生作文入门很有帮助, 譬如《苏州园林》一文引导学生学习按空间顺序写作的写法;又如《反对自由主义》一文, 让学生学习、借鉴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论证方法;再如《白杨礼赞》一文让学生学习托物抒情的写法。

2. 引导学生学习某一段落的写法。

有的课文某一段落很有特色。如《回忆我的母亲》第一段中有点明主旨的句子“有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 有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全文围绕第一段写, 有条不紊, 值得学生学习。另外, 有些段落承上启下或总括全文, 都是学生学习的好范例。

3. 引导学生学习精彩的句子。

课文中有些句子精炼生动, 句中采用了一定的关联词, 句式较为固定, 可指导学生仿句造句,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概括了百草园有趣的景和物, 为的是突出下文“单是”的内容。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整体上说是从植物写到动物。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既写出了儿童好奇的眼光, 又使所写的景物符合人们的观察顺序。“单是”一句统领下文, 表明园里有趣的东西比比皆是, 起到以一概全的作用。

三、解决“写得好”的问题

作文要与平时阅读背诵相联系, 解决“写得好”的问题。有了对生活的感受和积累, 知道“写什么”、“怎样写”不一定就能写出生动、优美的好文章。这是由于学生语言表达不过关, 词汇贫乏所致, 这就需要学生广泛阅读书籍, 加强语言积累。

1. 广泛阅读。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应该培养学生养成读书看报, 阅读名作名篇的习惯, 夯实语言功底。在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中时就首先从几个图形中得知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因此, 学生在阅读课外文章时, 首先应知道文章体裁及其创新成分, 其次要达到对文章的感知, 对字、词、句、篇的掌握, 对文章结构和表现形式的了解, 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认识, 这样才能为今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精读与摘抄。

在广泛的阅读基础上让学生精读、摘抄一些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诗文名篇、精彩段落、名言佳句, 以及成语和优美词汇, 反复阅读, 仔细赏析, 都可以从中得出属于自己的奇思妙想。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无形中点出自己的遭遇, 又表现出了自己的高风亮节;再如培根的“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都是发人深省的句子, 像这样的语句, 学生应该多积累、多思考其中的韵味。

3. 背诵。

教师要指导学生背诵那些精读和摘抄的内容, 把那些精读和摘抄的内容全部储存在大脑中, 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便可得心应手, 不再难以下笔。

中学作文教学指导三法 篇4

一、重视作文教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教师不能把作文教学当作是可有可无的,也不能因为学生的语文基础普遍较差,课外阅读少,书写习惯不好,表达能力不强而束手无策。教师在面对学生的缺点时,就要以退为进,降低要求。首先,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要有一个好的书写习惯,喜欢阅读课外书,勤做摘抄等。其次,教师要作总体安排,分步落实。依据课标、教材、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整个作文教学作一个系统的规划,总体的把握,认真处理好各年级阶段性的作文训练重点。

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言为心声、情动于中,辞发于外。好的文章无一不是人们激情感慨之作。有了情感,思维自然活跃,心潮涌动澎湃,思想的浪花碰击飞溅,很想一吐为快,哪里还有冥思苦想的窘境?有了丰富的情感,常常会产生奇妙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样作者笔下便如“自有源头活水来”,下笔千言,如有神助。有了丰富的情感,还常常能产生灵感和美感。文章要感人,作者首先自己要对生活有所感悟,要把生活这股活水引入作文的“水池”。同时,借助各种传播媒介,如报刊杂志、电视、互联网等,也可以利用好班级黑板报和学习园地,张贴学生优秀习作,开展优秀作文评选,进行名篇名作的读书比赛,以多种方式创设一个良好的作文教学氛围。这里,有学生熟悉的事物、喜欢的东西,更有许多蕴含深意的素材,如果再加上教师的挖掘和引导,或抓住社会热点问题,或展示含蓄隽永的材料,或创设激动人心的情境等,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抓住阅读这个核心,积累写作材料

没有广泛的阅读,是不可能写好作文的。只有多读,以读带动写,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要写出好的作文,必须积累大量的材料。首先,要下苦功夫读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都说明了读书对于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因为文章是由字、词、句、段组成的,只有具备了丰富的词语、词汇,具备了表达的基本功,具备了丰富的史料、信息,才能写出生动完美的文章。其次,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将课文中的语言、语法、句法和文章结构知识转变成学生的写作素材。教师要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作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的“三味书屋”,扑向生活的“百草园”,拓宽教学的处延,让生活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

三、指导学生模仿写作,强化训练

作文是创造性的工作,中学生所处的阶段决定了他们在学写作前,需要吸取别人写作的方法和经验,即模仿。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依。模仿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树立好的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教师也应该加以肯定。同时要加强写作练习,教给学生写作技巧。具体写作时要做到:首先,在写作文前教师要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减轻心理压力,要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告诉学生写什么、怎样写,如何下笔,树立学生的写作信心。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审题、立意、谋篇,怎样安排结构,怎样选用表达方式等写作技巧。

指导教师有效选择小课题三法 篇5

卖票法

为让教师及时搭乘“校本科研”这趟列车, 培训是最好的“火车票”。我们不苛求人人都会从培训中得到“乘车的票”, 但求有人能买到票上车。作为学校科研管理的领导者, 服务教师开展好真实有效的培训是搞好课题研究最好的动力。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 能够一边工作一边把经历过的事提炼出文字 (随笔、案例、心得体会等并进而上升为教育经验总结与论文) , 也是一条步入科研的路。为此, 我校尝试了卖“引导教师做即时性研究再进入专题性研究”这张票:把“?”带身边———即时搜集, 让教师有问题意识;把笔用起来———即时积累, 让教师丰富研究素材;把事放大看———即时总结, 让教师学会提炼课题或是工作经验。对于一个需长期去研究才能得出结论或指导我们工作的经验与存在的困惑, 那就需要我们进行小课题研究。通过从教师需要之处选择实用的培训, 如, 怎样写案例、反思、随笔, 怎样写小课题方案等。或者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只要教师喜欢思考, 初步有了研究意识, 我想都离有效选择小课题也就不远了。另外, 作为管理者也需要学会等待, 对于部分“买票上车后不会看沿途的风景只有旅途劳累”的教师, 请给他们一些时间, 因为接受总需要一个过程。

买票法

旅客总是清楚了所要到达目的地之后, 查看或询问列车时刻表才会有选择地进行买票。同样道理, 教师只有清楚了校本科研小课题研究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有价值的问题, 他才能主动去申请小课题研究。以前学校总是大会上强调哪些教师应参与科研, 哪些教师自愿参与。到近年来学校规定了参加课题研究自愿, 把此项工作纳入了学校考核细则中。尽管还是有许多人不愿意参加, 但毕竟有人参加啊。把列车时刻表———学校科研领导小组负责人带领各教研组长静下心来归纳在工作中尚需解决的问题整理成小课题张贴出去, 任由教师选用或在此基础上受到启发自行申报课题或是直接加入不同级别的课题组。归纳出来的小课题, 如:课后作业布置的研究、班干总轮换方式的研究、有效设计学生评价表的研究等等。只要是教师认为有可抓手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主动买票旅游一番的必将越来越多。

检票法

检票员把票剪了个小口, 这才是它生效的标志。同样学校领导如能给教师所选的小课题把关, 是对教师工作最大的负责。小课题研究要想有效, 唯有为教师个人或小组的课题把关。我校以学年组或村校为单位填写各团队每人的课题名, 待科研室批阅后给出相关意见修改后才能形成自己的小课题名, 方可进行课题立项与研究。后来, 为了节约时间, 我们采用了电话或是邮箱、QQ群等方式与每位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进行沟通。沟通的时候不免要碰到三类人:一类是帮他起课题名的;二类是查找可借鉴的课题卷宗的;三类是请他人帮忙完善成课题名的。这里说说一类与三类的人吧。第一类帮起课题名的同时, 你必须了解他处从事的岗位, 需要引导老师一同找寻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哪些困惑整理成课题。第三类的需要把一些课题名缩小或是放大。如,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 缩小后为“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调查研究”“规范班级学生行为习惯的研究”“规范学生学习用品摆放的研究”这是把大课题缩小的例子。再如:“让学生及时完成假期作业的研究”把问题放大为“小学生课业完成效果的调查研究”等, 这是把问题放大的课题。

上一篇:当代文学的发展要求下一篇: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