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选材

2024-08-06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选材(精选10篇)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选材 篇1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选材

素材是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时,能否选准新颖恰当的素材是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蚂蚁之所以能够安然过冬,是因为它们有储备丰富的食物;蜂蜜之所以香甜,是因为蜜蜂采集好多的花朵。我想在写作时就要像它们一样,在占有一定数量的材料中,善于精选,撷取那些感受最多、感触最大、感悟最深的材料,从而写出具有新意的佳作来。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美味佳肴须用材料来烹饪,锦衣绣服须用材料来制作,亭台楼阁须用材料来筑造,同样,佳作华章须用材料来构建。作文需要材料,尤其是质地美好的材料。有了质地美好的材料才可能拥有好质量的作文,因此材料必须经过遴选,即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从平时积累的写作素材中,挑出作文所需的一则或几则材料。

一般来说,选材有如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

一、选材的原则

1.真实性。

所谓真实,就是要合乎实际,是客观存在的。它包括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指,虽然材料是虚构的,但它来源于生活,能够解释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生活真实,就是指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是客观存在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事信而不诞”,说的正是此理。材料要以真实为基础,写自己熟悉的东西。作文写的感情真挚动人,材料就要感人。作文的材料真实不是指材料的原始再现,而是指经过提炼,比现实生活更加鲜明,更加强烈,更加集中。比如事情的完整性、材料的理想性人物典型性等方面,要适当的进行加工。我们可将几个人的事情加在一个人身上,几个人的品质加在一个人身上,来深化人物和主题。

真实可信,是写一切记叙文的基础,只有事真,才能情真。编造的故事,虚假的人物,无论怎样写,总不自然,总会露出破绽,而且根本不可能动真情。好的文章无不是人们传情表意、激情感慨之作。从目前情况看,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无话可说,无病呻吟,写出的文章胡编乱造。千人一面的“新八股”。究其原因:其一,生活内容单一,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学习几乎成了他们的全部;其二,缺少真切而深刻的感受,优越的物质生活,百般的家庭呵护使他们很难品味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其三,枯燥、呆板、毫无活力的作文指导使他们缺少兴趣,甚至于产生厌恶、惧怕心理。针对这些情况,应鼓励学生多写见闻感受。

2.新颖性。

选材要新颖而生动,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有的时间,换个角度想问题,可以老材料出新意。比如:“让座”是老掉了牙的材料,有一考生把“让座”写成“谢座”,使材料新颖了。有一位中学生让座给一位带小孩的妇女,这位妇女教小孩“谢谢大哥哥”,借孩子之口表达感激之情,到站了,这位妇女让孩子再次说“谢谢大哥哥”,“大哥哥再见”,再一次借孩子之口表示谢意。作者从中感悟,做了一点“好事”,得到的回报是一谢再谢。

在选择材料时要做到新颖妥贴,避免陈旧乏味。据说在宋代,一次,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怎样表现这个主题呢?怎样把这个古寺“藏得”更好更妙呢?有的人在崇山峻岭间画上一座古庙,有的人在茂密丛林中伸出庙的一个角,或露出一段残垣断壁,但主考大人都不甚满意。另有一位画家则独辟蹊径:画面上画有崇山、清泉,还有一个老和尚正一瓢一瓢地将泉水舀进桶里。画和尚而不画庙,有和尚则必有庙,这就把这座古寺深深地“藏”起来了,真是别出心裁,令主考官拍案 称绝。选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主题往往可能用这样的题材来表现,也可以用那样的材料来说明,但要选择最新颖的。

要选择新颖的材料,首先,要求我们对于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要独具慧眼,有伯乐相马之才,并能迅速地判断、和表现;其次,我们一定要留心观察、体验生活,从众多的表现角度中选择一个新奇的,给一些本来并不新鲜的材料赋予新的生命;第三,要做到材料新颖,必须注意扩大阅读视野,多读书报,多关心时事,勤摘录、善整理鲜活材料。要指导学生观看“焦点访谈”、“实话实说”、“东方时空”、“今日说法”、“新闻调查”、“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这些都不失为积累新颖材料的好途径。

如何在选材上出奇制胜,言他人所未言,选他人所未选,必须经过“放弃——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的思维活动过程。要放弃那些“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抛弃“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的构思,精心选择刻骨铭心的人和事,尽情抒发震撼心灵的感情,细致描写令人回味的故事,勤奋点击精彩多样的生活。

要避免作文选材“撞车”现象,很简单:当你拿起作文题来,不假思索,马上就想到的那个“题材”,千万不能写!稍加思索所能想到的那个“题材”,最好不要写!正确的做法是:你花上3-5分钟,定下心来,自我掂量一下,自我估测一下,自己要写的“题材”别人熟悉不熟悉,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发现,自己的发明。

3.典型性。

选材要典型有意义。所谓的典型,就是指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能够起到以一带万之效。典型材料是指能够深刻反映事物本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材料。写一个人,要能够说明某一类现象;写一件事情,要能够体现他人的一贯作风;写一句话,要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典型是指所选的材料有代表性,有意义。因为有代表性的材料能以一当

十、以个别反映一般,从而深刻而全面的反映事物本质。典型可以是整个事件,当然也可以是典型的局部。鲁迅先生在《祝福》中通过外貌描写刻画祥林嫂的形象:祥林嫂刚到鲁镇的时候:“头上扎着白头绳„„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第二次见她的时候:“„„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最后一次见她的时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岁上下的人了,脸上削瘦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转,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如此典型的脸部表情描写,入木三分,祥林嫂在封建社会中逐渐麻木的形象呼之欲出。

4.感动性。

在选材时,我们要首选“打动自己”的材料,如果所选材料“一提起来自己就很感动”,“亏他想得出来”的事件,是写出来一定能打动人,只有先“打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他人,这样的材料行之以文,感情真挚,得分一定会高。凡是考场上的满分作文,首先得力于选材的成功。材料感染了阅卷老师。

5.时代性

多元化的社会,各种信息、现象、问题充斥着生活,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理想的素材。而且,大凡好的文学作品总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揭露社会丑恶,歌颂时代新风。

比如去年5.12汶川地震,牵动多少中国人的心,多少作家,多少学生,多少爱心人士纷纷在用自己的笔表达着殷殷祝福与无尽关怀。我想,此题材下的作文,定能特别温暖人心,令人倍感亲切,受人亲睐。

二、选材的方法

1.从熟悉处寻真。在平时,大家头脑中一定储存了大量的资料,这些素材应该作为首选材料入文。因为只有自己熟悉的材料,才有可能写得真切感人。只有自己熟悉的材料才有可能对其产生深刻的领悟,发掘其价值意义。只有自己熟悉的材料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真实是文章的根本,好文章的材料对作者来说应该是最真切,最熟悉,最独特的。

2.从感悟点引发。在作文时,审题之后会有所感悟,这时要紧紧抓住自己的感悟点,在记忆的仓库中搜寻;以这一点为契机,向四周辐射,就会打开思路,找到理想的材料。在搜寻的过程中不仅要正向思维,而且要学会逆向思维,这样选择材料的路径就会开拓若干倍。如在清明节这天,一位学生去扫墓,他被围绕在花圈旁欢蹦乱跳的孩子所吸引,并且感受到这些孩子正生活在幸福中。于是他从这一点出发,联想到这正是先烈的心愿,由此取材构思,写出了新颖别致的好文章。

3.从动情处着手。文章要想感动别人,首先必须感动自己。因此在选择材料时,应该首先选择打动过自己,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材料,并且要注意围绕这一情感点向纵深开掘,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是围绕“父亲为我过铁道买橘子,使我感动得流泪”这一情感点,组织材料,构思成文的典范。感动了自己,也就容易让别人动情,动情了,也就产生了共鸣。

4.从联想点开掘。在选材过程中,你会发现有些材料特别能够引起你的想象和联想,抓住这类材料,将它与联想材料进行巧妙组接,会写出内容丰富,思路开阔的好文章。我们学过的许多文章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如《荔枝蜜》,作者就是从蜜蜂的勤劳、无私,创造甜美的生活联想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幸福生活,农民的辛勤劳动„„抓住联想点,深入开掘,这是选材的一大技巧。

5.从新颖中探索。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这话道出了选材的一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材时,注意优先选择新颖别致的材料。在取材时,遇到大家都很熟悉的材料要尽量避开,以免落入俗套。如果非选不可,也要尽量变换角度使用这些材料,或者用与之相对的材料衬托,以求出新。

新语文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必须首先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方式,教师作前指导,定下写作思路,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创新。多数学生虽然平时积累了不少素材。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思维方法,作文时感到无从下手,写出来的作文人云亦云、老一套,“旧事重提”。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教会学生变换角度看问题,注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写出鲜活的作文来。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呢?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

(1)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引导学生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老师一布置作文,他们常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秽,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 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因此,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如,指导学生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时,我首先让学习小组讨论:你是如何理解“爱”的?有的学生说,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比如:《有一种爱叫伤害》。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其实,这种逆向思维,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两种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这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反相成,顺理成章,是一种巧妙的方法。

(2)纵横驰骋,丰富想象和联想

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技能。学生完成一篇作文,一般要经过审题立意、选材谋篇、表达修改等阶段,都有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想像力等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就这一点来说,进行作文创新指导,培养学生的联想力、想像力等这方面的思维力尤为重要。因为作文的思想也好,思路也好,思绪也好,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思维的问题。在日常作文指导中,学生要想写出别具一格的作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觉审察,关键在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联想,培养联想力;要引导学生有意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学生的联想力强化了,想像力丰富了,作文创新的心胸也就开阔了,学生在作文中就能思路独创,文思敏捷,写出创新作文来。

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写出奇、新、美的境界。如,今年是牛年,开学之初,布置了一篇以“牛”为话题的作文。我就引发学生通过多向思维,引发若干观点:(1)、从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到郭沫若自比为“牛尾巴”,再到茅盾自比为牛尾巴上的“一根毛”,由此想到为人处世应谦虚;(2)、从牛耕地时奋力向前的形象,想到人们生活中应象牛一样充满活力、负重不辞;(3)、从牛的“韧”劲、“强”劲,想到学习中遇到困难,应有一股牛劲,知难而进;(4)、从牛的各种作用和牛的多方面的本领想到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像牛那样耕田、运输、提供牛奶„„全心全意为人民做贡献;(5)、从牛的反刍的生理特点,想到学习也应有琢磨精神,要有温故而知新的良好习惯;(6)、从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想到“我为人人”的高尚品格;(7)、像牛一样吃苦耐劳、不计报酬„„有了这么多的观点,学生就能快速作出选择(择奇、择新、择美);写出具有“奇、新、美”的境界的文章。所以,我们在创新作文指导时,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学生才能写出富有创意的佳作

6.从自身出发寻找。选材贵在独特。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你的经历,你的思想,你的发现都是独特的。如果你多从自身出发,挖掘宝藏,就会发现许多别人没有的珍宝。去年冬天下雪,我布置了一篇以“雪”为话题的作文,大家都在赞雪,有一个学生却写“雪中恨”。写自己父亲在雪中丧生,写自己对雪的怨恨。这种经历,这种情感是这位同学独 有的。这种选材就是独特的,新颖的,深刻的。

7.要选“点”,忌写“线”。“写线”,犹如聆听一位老太太不停地唠叨“那过去的故事”,波澜不惊而绵绵不绝,有谁愿意听呢?这种选材思路因其“历时”过长,用笔过“粗”,而往往很难出彩。“选点”,更容易去粗取精、去旧取新,更方便用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现生活,抒写心曲。

下面是以“成长”为话题的两篇考场作文,以此为例,具体说明。

甲文:

我是这样成长的

“哇”的一声,我来到了这个世上。

我降生后,首先“被迫”认识了自己的父母,还“被迫”认了个姐姐。聪明的我,六个月就学会了说话,9个月大时就会走路了。

过了婴儿时期,就进入了童年,童年的生活过得“了无生趣”。4岁“被迫”进了幼儿园,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喊了自己根本不认识的老师,学了最基本的“火、土、水、木”和“1+1=2”„„一切都在进行着。

读完了幼儿园,进入了小学,分别了熟悉的同学们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和老师,成绩平平,没有一点起色,但当我懂事时,就一头扎进了书海中。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让我为海的女儿而哭泣,为玫瑰仙子的幸运而赞叹,为白雪公主的美妙奇遇而陶醉。

可直到六年级,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成绩如梦幻中那样上升到前几名。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六年级时,我们必须进行小升初的考试,面对人生的第一战,我放弃了自己的最爱——课外书,但同时也获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

升入初中后,我告别了自己低幼的童年,逐渐迎来成熟,同时又告别与自己相处六年的熟悉的同学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初中阶段比我想象中辛苦一些,并且有了较强的竞争意识,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成绩自然提高了不少。

这就是我目前的成长历程,以后怎么样,我也不太清楚,不过,从这些成长历程中,我也懂得了许多道理,不信,自己去瞧瞧吧!

乙文:

点击成长

打开青春的电脑,点击成长的图标:

“哇!怎么搞的,是不是我眼睛花了。”我揉了揉眼睛。定眼一看,我鼻子下面一丁点小绒毛在向我招手。“怎么一惊一咋的。”妈妈走进屋里。“妈,你瞧,”我指了指。

“唉哟,长胡子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你现在可14岁了!” “好啊,多吃点饭,身体长得壮壮的,为咱们家又添一名男子汉。”爸爸附和着。

一张画满“红灯笼”的试卷飘到我手里,居然这么差,真笨真蠢!我拧了一把大腿„„“怎么搞的,饭白吃了,这么差。”试卷被重重地摔在地上。

我捡起来,迈着沉重的步子走进了我的小巢,真想哭,可又哭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呀?

拼 “你连续这几次考试都不理想,真不知你这阵子在干什么。下去认真反思一下,好好抓一下学习。”

我带着班主任那恳切的教诲灰着脸从办公室走了出来。回到教室,我重重地拍打着书——拼了,看谁与谁争锋。埋头于题海书丛中„„

“哈!我就知道能行的,果然不出所料。”

我接过那布满红勾勾的试卷,一吐晦气,抬着头,向春光灿烂中走去„„ 成长的脚印一个个清晰可见,有惊,有奇,有忧,有喜„„ 我明白自己会走得更稳更坚定„„

这两篇文章的作者语言功底都不错,可是因为选材的原因,前者成了低分作文,后者成了高分作文。前者从出生落笔,婴儿幼儿小学初中全不放过,所选材料呈线条状。后者撷取成长路上的几朵浪花,精彩呈现,所选材料就是几个“点”。

三、选材应注意的问题

1.不涉禁区,积极健康。

“文以载道”,文章要表达思想。思想健康的文章才能给人积极的影响。作文的思想内容必须与社会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才能得到认同。《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思想健康”,作文只要思想不健康就不及格。那些不健康的内容绝不能写,不能越雷池半步,选材就绝不能进入禁区。

2.避生就熟,得心应手。

中学生不可能是“百科全书”似的人,什么都懂。人们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方面千差万别,知识积累自然就不完全相同。选材时要有“自知之明”,避开自己陌生的材料,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亲耳所闻的,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深切感悟的,了然于心的),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如果不懂装懂糊弄读者,只能是费力不讨好;如果出现错误,则更是画虎类犬弄巧成拙。

3.弃故纳新,与时俱进。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时代的进步一日千里,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选材应当与时俱进,作文才具有时代感。隔夜好茶不好喝,干花不如鲜花美,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陈谷子旧芝麻,谁会喜欢呢?“至今已觉不新鲜”,怎能激起人们的兴趣?“听唱新翻杨柳枝”,才会给人带来惊喜!

4.避同求异,独特出众

有些材料人人皆知,当学生就同一题目写作文时,许多人往往会不约而同的想到这些材料。用雷同的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缺少新意。因此,选材时要尽量避开人们容易想到的材料,尽量选取别人不容易或不能够想到的材料。材料新颖独特,文章才能引人入胜。

一下子就想到的材料,往往是别人也容易想到的,不要轻易选用;稍加思考就能想到的材料,也别急着使用;再三思考之后才想到的材料,往往才是独特的。

5.去粗取精,以一当十。

围绕文章的主题选材,这是必须坚持的原则。要根据立意精心选取精当的材料。典型的材料才有代表性,更有说服力,更有表现力,更有感染力,更有震撼力,能以一当

十、以少胜多。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从一百多个材料中精选出三个典型材料,充分反映了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德。

选材需要慧眼识珠的高见,不能以“捡到篮里就是菜”的态度来敷衍,否则,就不可能选出典型的材料。6.推陈出新,旧材新用。

有些材料内涵丰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的材料,即使不是新的,但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来点化、引申,用来表现新的主题,也能出奇制胜,让人耳目一新。

总之,作文无定法,真实、新颖最重要。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选材 篇2

一、立意贵新颖

立意新颖指对问题或事情有独到的见解、主张和认识,不落俗套。

清代画家郑板桥曾有一句诗:“领异标新二月花。”意思是文章应像二月的春花一样,标新立异。英国文学家王尔德也曾说过:“第一个把女子比做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那简直是蠢才了。”由此可见,文贵新,立意更应该有所创新,不能老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立意怎样才算有独创性?好文章的立意应该是“从意中所有,从语中所无”。也就是说,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大家未能表达出来,让你给写出来了,这就是新颖,这就是独创。

立意的独创性并非凭空而来,也不可随意杜撰,它是从生活中来的。只要平时注意观察和体验周围的生活,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认识到新的东西,领略到新的涵义,并多从诗文名篇中汲取营养,写文章就能写出新意。

训练学生立意创新,就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有创造住地思考,善于从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要善于摆脱思维定势的约束和影响,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具体来说,可以引导采用发散思维用导学生要善于围绕题材或题目进行多角度思考,特别要善于逆向思维,善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敢于突破常规,独辟溪径,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以独特的构思和材料表现出来。以前,由于作文考试的一些弊端,我们常鼓励学生得放心分,大家说什么你说什么,大家写什么;你也写什么,作文出不了高成绩也跑不了大分,这样的作文永远不能创新、在平时中,我们只有涉猎别人不敢涉猎的雷区,才有可能创新。铁棒成针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有一次我让学生以这个故事为题材写二篇议论文,许多同学都以做事情要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才能成功进行立意,而有一个学生却持反面观点,立意为“磨针者愚,引进者高,改进者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见解不能因幼稚而忽视,也不要因无理而棒喝,而是要首先肯定其积极性,然后作出他们能理解的解释。

二、材料贵典型

所谓典型材料就是在诸多材料中,最有说服力,最具代表性,最能深刻揭示事物本质的材料,运用典型的材料能以少胜多,以一当十地说明问题。文章总要受到篇幅和表现形式的限制,在这一篇文章里,决不能把一切能说明中心思想的材料都充填进去,而只能选择其中最典型、最有表现力的。有一些材料虽然能说明中心思想,但并不一定是典型的。因此,要精心筛选,全面平衡。

典型材料,并不一定都是大事件,有的事件很平常,很小,却能以小见大说明问题,起到重要作用。要做到选材典型,道德要本质地、全面的看待一切事物,不为事物的的表面所迷惑,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其次,不能浮在生活的表面,浅尝辄止,抓住一点就写,要如沙里淘金一般,反复筛选,仔细鉴别。

材料是作文的核心,情与理都要材料来表现。选择材料时应努力避免用那些陈旧的平淡的材料,多用能给人新鲜感、时代感、现实感的材料。一个新鲜的材料可以弥补语言能力的欠缺,显示良好的语文素养,胜过许多苍白无力的说教。平常学生作文中的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如:下雨父母送伞;生病老师补课;帮助孤寡老人;车上给老人让座等等。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只要用心观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见所闻均可入作文。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都是写作的好材料。

三、构思贵巧妙

构思的巧妙是好文章成功的关键,根据材料、主题的需要,安排恰切的结构形式能使文章增色。学生习作有先摹仿后创新的过程,学生学习文章基本布局模式熟练运用后,就不必拘泥摹仿,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文主题、篇幅的需要创新破格了。作文的布局有法而无定法,学生学步成熟后完全可以根据需要推陈出新,创新发展。写《我的妈妈》一文时,一个同学构思就比较独特,他没有按一般的结构模式先写妈妈的外貌,再通过一、二件事,写妈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或写妈妈某个特点,最后写爱自己的妈妈或表决心报答妈妈,而是先用倒叙写出妈妈的腿残废了,给她带来不便,引人入胜。接着写残废的原因,是给奶奶夜晚拾药时被一辆三轮车扎的,中间插叙了妈妈的身世,记叙了妈妈对自己;对奶奶的关心照顾,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来照顾自己和奶奶是很平常的事,然而作者用巧妙的构思,使这篇文章与众不同,成为佳作。

四、语言贵创新

生动、新鲜的语言能使文章出色、升格,生活是多姿多彩,瞬息万变的,要训练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将鲜活的生活本身展示出来,语言就会活泼生动。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文章的选材 篇3

一、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是主旨

我们现在的习作题材非常广泛,学生在习作时往往会挑花了眼睛,会在习作中罗列大量的材料,由于水平有限,往往会出现材料与作文要求背离,不能为中心服务,因此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指导学生选材时要精,要一切服从于文章中心,不但那些与中心相游离的材料不选,就是那些虽能表现中心,却简单重复的材料也应舍弃,否则就会背道而驰,脱离中心或中心不突出。

二、材料一定要选择最有典型性的

选择典型材料,即选最有代表意义,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典型材料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能表现出任务的个性。正如老舍先生所说:“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选材就要以百里挑一的态度去精挑细选,达到以一斑而窥全豹的效果。

三、材料要有真实性

真实的材料是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保证,如果内容凭空编造,说的话不合情理,即使用上许多漂亮的词句,人家也不会相信,更不会感动人,正如鲁迅先生说“唯真实才有生命。”这就是说,只有写的真实,文章才能感动人,教育人,使人百看不厌。

四、材料要有新颖性

要注意,从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新鲜事务来写,不要老写别人重复写过的陈旧材料,这样才能吸引人,俗话说“肉吃新鲜鱼吃跳,公鸡要吃喔喔叫”。新鲜的材料人见人爱,让人一读即被吸引,使人耳目一新,百读不厌,而陈旧、过时的材料,只会使人感到乏味、发腻。

五、材料要有时代特色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选材 篇4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伙牌镇姜沟中心小学刘荣 马红伟

作文就是指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对小学生心理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最难的莫过于写作文,一提到作文很多学生都望而生畏。为什么呢?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无话可说。要么作文就像在记流水帐,短短几句应付过去算了。

我认为作文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觉得有内容可写。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用上生动的描写,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就会有比较大的进步。怎样让学生找到写作内容呢?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抓住让学生写作的机会

作为教师如果可以给学生一次写作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要学会抓住机会。曾经有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晚自习中,我正准备给学生讲题,教室突然飞进了一只蝙蝠,这只蝙在教室里飞来飞去,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蝙蝠身上去了。我本来想批评学生,但又一想,这样一来效果并不会好。于是我没有先讲题,而是让三四个男生拿起扫把,把蝙蝠从教室里赶出去。这下教室里热闹了,男生的追逐,女生的惊呼,教室里像炸了锅一样,经过了四五分钟的折腾,那只蝙蝠总算被赶出了教室。学生们也在短时间内恢复了平静。等到学生们都坐好后,我说:“同学们,老师想请你们就刚才的事情写一篇作文,题目自己命,大家觉得有问题吗?”“没有。”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三十分钟之后,大部分的同学都交上了自己的作文。我仔细地阅读了每位同学的作文,单是题目就有好多,有《今天太意外了》、《难忘的一节课》、《赶蝙蝠》、《怪事》、《今天我太高兴了》……作文的开头也是各种各样,有“你见蝙蝠吗?你赶过蝙蝠吗?没有吧!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还是我来告诉你吧……”“这节课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因为它让我觉得上学是一件快乐的事……”“如果是以前老师肯定要批评我们,今天却很奇怪,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们,而且允许那样做……”等等。作文的内容有以描写自己心理为主的,有以描写几位同学赶蝙蝠的动作为主的,还有 1

给老师提意见的等等。可以说,在多次的作文批阅中,这次的作文是所有作文中全体学生都写的比较好的一篇了。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我抓住了让学生写作的机会。

二、让学生从身边寻找写作材料

常言道:身边的一滴水虽小,也能见太阳。秤砣虽小,能压千斤。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作为学生的写作材料。学生往往不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所以他们写作文时就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时刻注意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多想一想,多进行小练笔。如:让学生写有关环境方面作文,可以让他们先观察周围的河流、树木等和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由这些变化想到了些什么。让学生写人物,就让他们先对要写的人物作细仔的观察,比如这个人长的什么样,有何特点,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非常难忘或者感动。写《我的妈妈》,可以写妈妈的外貌,妈妈是怎样辛勤劳动或工作的,是怎样对待家人的。如果让学生写记事的文章,可以提示学生,在我们的身边发生许多事,有难忘的、有趣的、伤心的、高兴的等,要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让学生从模拟训练中寻找写作材料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在作文时,一时找不到写作材料确实无法下手去作文,但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手中都有《作文指导》、《小学生作文指南》等,这些学习资料中有很多范文,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寻找一些和我们此次作文有关的范文让学生去仿写。模拟小作者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从别人的写作材料中得到启示去进行自己的作文。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好的文章,这样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也能够增强学生的作文能力。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选材 篇5

怀集县甘洒镇中心小学

邓雪琴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脊梁,是区别其它国家、民族的重要标志,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印记着中华民族鲜明性格,印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而诵读国学经典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数量众多,我校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从经典著作中加以选择,分低、中、高三个年段展开。低年级侧重以兴趣入门,提供一些简单的、读起来琅琅上口的《三字经》、《千字文》部分作为诵读内容。中年级则在巩固的基础之上,拓展学习《孝经》、《大学》部分内容,作为诵读的内容。高年级随着学生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水平,则安排重点诵读《中庸》、《论语》,以及一些文言文的经典篇目分篇章读。诵读材料有了,那么如何来指导学生有效地诵读呢?我在实践中采用了以下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一、从绘画中拓展

可以是教师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动手,这样学生在背诵时,头脑中就有了画面作为依托,不但背得快,而且背起来也是言之有物。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二、用故事中引导

古诗的语言简练,有的诗本身就是一则故事,如《石壕吏》写了石壕村的官吏夜里抓壮丁,连老妇人都不放过的故事。再如《七步诗》写的是曹操死后,曹丕做了皇帝,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类似此类的诗还有《送元二使安西》《寻隐者不遇》等等,针对小学生都爱听故事的特点,在诵读前,先把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明白了诗的大意,背诵起来诗中的句子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字眼构成的了。

三、用歌唱中表现

诗词吟唱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艺术起源讲,诗、乐原本一体,或者说诗歌、舞、乐原本三位一体。《礼记·乐记》所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毛诗序》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讲的都是“诗、乐原本一体”这个道理。

现在,好多儿童歌曲作曲家认识到古诗是儿歌的歌词资源,把古诗谱上曲调,便于儿童唱诵,我觉得,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对于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是有效的,也实现了寓教于乐。像谷建芬老师谱曲的《咏鹅》、《春晓》、等曲调优美、活泼明快,而且曲调与诗的内容、意境吻合,学生唱诵古诗,还受到诗情、音乐的熏陶。因此这是不错的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特别爱听流行歌曲,像周杰伦、林俊杰、王力宏、吴克群等等,问起崇拜的原因却是说不清,含糊其词。为了能与他们交流,教育更有针对性,业余时间我选了他们爱听的几首歌曲,发现还真值得研究与品味。周杰伦的作品中总是有着一种浓浓的古典情结,几乎每一张专辑都要有一首属于中国风的歌曲。比如《东风破》中旧地重游物是人非般的淡淡哀愁,《发如雪》中前尘后世轮回不息般的轻轻喟叹,《千里之外》的天各一方生死难忘的一生等待,《青花瓷》 里自顾自美丽的青瓷极品„„配以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二胡悠悠„„大量传统意象意境的融入,使歌曲听起来古朴而典雅,中国的古典情结是非常突出的。

即使是没有被谱成曲的古诗,也可以让学生和着诗的节奏,击掌而诵,这样学生把诗当作童谣,有时在课间游戏时,也听到他们的诵读声。

四、引用活动展示

学生背诵积累的多了,老师就要创建一定的平台让学生展示。平时我间隔一段时间就会举行一些“背诵比赛”“朗读擂台赛”等,让学生将自己的所学进行充分的展示,表现优秀的给予奖励。黑板报也是学生展现的舞台,学生将自己背诵古诗文的方法,对古诗文的所思所得都可以写下来,刊登在黑板报上供大家阅读欣赏。

五、家校配合,双方监督

学生的成长,要靠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我取得了家长的大力支持,老师和家长密切配合,共同督促。特别是低年级时,学生刚开始接触少儿启蒙读物,既不识字,又不理解文中的内容,我要求有能力的家长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为孩子引读或陪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使孩子领悟诗文真谛,受到经典的熏陶。学生年龄大一些后,家长还要经常检查孩子的读书进度、阅读数量和读书笔记等,及时巩固孩子的读书成果。

六、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选材 篇6

任洪军

为扎实有效落实“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必须科学指导学生有效进行自主学习。

一、指导学生有效进行自主学习,要注意几点:

1.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得好,要真心实意地尊重、爱护每个学生,更要鼓励、欣赏后进生,发现闪光点就表扬他们。否则,课堂难以生动活泼,学习的效果会受到影响。

2.既要坚持全过程引导学生这一原则,又要灵活运用操作方法:低年级多“扶”一点,高年级多“放”一点;学生基础差或教学难度特别大时,就多“扶”一点;学生基础好或教学难度小时,就多“放”一点;学生自学后不会的多,教师就多讲一点;学生自学后不会的少,就少讲一点;学生自学后没有不会的,老师就不讲。科目不同,年级不同,课型不同,运用时可有所变动,一切从实际出发,怎么教效果好就怎么教。

3.给学生看书、练习的时间长一些。教师的过渡语要少一些,教师的讲要少一点,尽量节省时间,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突破重点、难点,不可使学生的自学、练习、更正、合作、讨论走过场。

二、指导学生有效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板书课题

上课开始,教师三言两语导入新课(语速要慢,不可东拉西扯,离题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板书课题;或者通过屏幕显示课题;或者教师直接一边慢慢读课题,一边板书课题。课题写在黑板上方,字不宜小,不能潦草,笔画、笔顺不能错。

2.出示目标

板书课题后,教师要通过投影(或小黑板或口述)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操作要领:

1)为了让学生看清楚学习目标,屏幕上的字要工整,不要太小,屏幕上不要配鲜艳的画面。

2)学习目标的内容主要是理解知识、培养能力,至于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应有教师把握,靠教师的形象、情感等渗透进行,一般不作为向学生揭示教学目标的内容。)学习目标要准确,不能偏,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既不降低,该“会运用”的,就要能当堂运用,不能人为地降低到“知道”的程度上;也不拔高,该“知道”、“了解”的,不能要求“运用”。

4)学习目标要具体,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不要急于切换投影。使学习目标一闪而过,学生看不清楚。

6)揭示学习目标,教师要注意情感投入,诱导学生尽快明确目标,教师不宜节外生枝。说闲话。

7)用恰当的话语激励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3.自学指导

揭示教学目标后,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自学。自学指导的呈现方式通过投影(或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容易看得明白。自学指导包括:自学的内容、方法、时间、要求达到的标准、如何检测,要有恰当的思考题和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解决问题。

操作要领:

1)自学的内容要涵盖目标中所有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要精心出好思考题。因为思考题直接关系到学生自学的路子和效果。自学指导中常有思考题。思考题不宜太多(一般3-5题)。不能大而空,要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便于学生理解新知识,找到规律,能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自学的方法。怎样学得好就怎样学。一般要让学生独立看书(大字部分精读慢读,小字部分快读,指导说明的观点),逐个找出思考题的答案(学会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做上“记号”,在答案下画线,重点词语加着重号,难点、疑点画双线打“?”,可以做适当批注),写学习笔记,可质疑问难。

3)自学的时间。安排自学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6-8分钟),要让学生紧张、快节奏地完成自学任务;时间也不宜过短,让学生有认真看书、思考的时间,切不可走过场,因为,看书是练习更正、讨论、当堂完成作业的前提,一定要讲究实效。

4)自学的要求。要鼓励学生认真看书,比谁自学效果好,能做对检测题。这样使自学变成检测前的准备,使学生看书能够紧张地思维。

5)教师要满怀激情,精神抖擞,稳重端庄(不可用力拍手、敲桌子、敲黑板),语言要简洁,有条理,语调抑扬顿挫,能流露出关心、信任学生的情感。

4. 学生自主学习

出示自学指导(提示)后,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按照自学指导,学生带着思考题默读教科书(课文),认真思考,找出答案。

操作要领:

1)学生看书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用目光巡视每个学生,关注并确保每个学生专心读书,紧张思维。教师不宜多走来走去,不能在黑板上写字,不能走出教室,不能东张西望,不能辅导学生。教师对认真自学的同学流露满意的神情,对不够专心的后进生,可以说上一两句悄悄话,但不宜讲话过多,且切不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看书的时间不宜过长,要让学生紧张、快节奏地完成自学任务;但时间不宜过短,要让学生有认真看书、思考的时间,切不可走过场。

3)巡视学生书面练习,书面练习最容易暴露理解、运用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存在问题就是下一个环节教师点拨的着力点(因为教师的“讲”不是教课本,而是引导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

4)重点观察后进生,因为后进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最多,最具有典型性,如果只关注优等生,不能发现问题,就不能解决问题,就不能上好课。关注后进生,要搜集学生中的错误并分类,思考学生中的错误哪些属于新知方面的,这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旧知遗忘或粗心大意的,这是次要矛盾。思考如何“讲”,这实际上是在进行第二次备课。

5)学生集体自学时,教师不宜辅导后进生,因为这既不利于培养后进生独立学习的习惯,也会影响全班同学独立思考、紧张练习。

5.初步合作学习

学生自学后,就进入“合作”的环节。合作学习是“兵教兵”,学生与学生合作,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与学生合作。通过“合作”这个环节,让学生能解决自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达到加深理解知识,并能运用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进行自主学习

任洪军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篇7

1. 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 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 个个精神抖擞, 双耳竖起,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 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 或惊险, 或奇特, 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叠, 期待大白结局之际, 教师戛然收声, 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 后面的更精彩!欲知后事, 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例如拿出《一千零一夜》一书, 并告诉他们, 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 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 会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 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 主动去进行阅读, 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 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 (或组织学生讲) 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 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 进行对比、教育, 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 对书的渴望, 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 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 只凭兴趣毫无目的。有的学生凭着兴趣, 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 也不懂得积累知识, 吸取技巧, 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 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 而且会读, 要读得更好, 更有收效。在这里, 我们向学生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 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 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 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 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 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 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 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 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 集中精力, 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代学者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 然后通解一句之意, 又通解一章之意, 相接连作去, 明理演文, 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 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 调动多种感官, 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边读、边想、边批注, 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 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 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 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 要集中注意力, 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 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 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 要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 采用速读法。

4. 摘录批注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 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 可以摘录下来, 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 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将自己订阅的报刊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 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 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 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 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 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 阅读才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三、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

浅析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作文写作 篇8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它不仅体现了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基本观点,而且体现了教书育人辩证的教学思想,也符合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规律。那么作文指导该如何从内容入手呢?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丰富生活,指导学生获取作文的材料

叶圣陶曾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难,老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指导学生作文如何从内容入手。

1、开展活动。

为丰富学生的生活,老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结合学校的专题教育,利用班队会、课外活动时间,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并努力使思想教育和作文训练同步。如为配合学校开展以“学雷锋、讲奉献”为中心的学英雄、讲礼议、创文明的教育,我设计了“读介绍英雄的书籍”、“讲有关英雄的故事”、“唱颂扬英雄的歌曲”、“学英雄的优秀品质”等系列主题活动。“读介绍英雄的书籍”,要求学生查找有关书籍,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阅读,并认真作好笔记。讲“有关英雄的故事”,要求学生在故事会上人人讲一个不同英雄或同一英雄不同内容的故事,力求做到脱离书本、声情并茂。“唱颂扬英雄的歌曲”,要求学生每人唱一首颂扬英雄的歌曲,或独唱,或小组唱,或表演唱,然后举行演唱会。“学英雄的优秀品质”,要求学生在学校尊师守纪、勤奋好学、关心集体,做学校的小主人;在家中尊老爱幼、勤俭朴素、学做家务,做家庭的小主人;在社会上大做好人好事,送温暖、搞调查、提建议,做家乡的小主人。然后举行系列活动事迹报告会和成果展览。通过开展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增进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为学生作文“有话可说”作好了铺垫。

2、参观访问。

当学生对某些题材缺乏细致了解时,可指导学生到实地去参观访问。如,我们学校位于市儿童公园附近,班上所有学生都去过儿童公园,可一写有关儿童公园的作文时,却写不清楚、写不具体,可见,他们平日对一些景物观察没有留心,对一些游乐设施了解不具体。于是,作文前我就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再次游览儿童公园,并布置学生回来写游记。游览时,我指导学生注意观赏园中的花草树木,逐个了解各种游乐设施的名称、特点,认真观赏园中悬挂的字牌,重点观察几处并作好笔记。回来后,稍作指点,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内容具体的好文章。

3、观察积累。

这里的观察,不是指一般的对事物的即兴观察,而是从积累的角度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向观察。老师指导学生观察积累要狠下功夫,要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才是解决学生写作缺乏材料即“治本”的有效措施。指导时,老师要培养学生两种学习能力:一是学会从观察中发现以前未发现的事物特点;二是学会记录这些新的发现,并加以合理想象,通过整理、分析,转化为作文材料。同时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观察积累,充实了材料仓库,必定会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4、阅读积累。

学生的作文材料有的来自直接的生活,也有的来自间接渠道的生活。要经常组织指导、鼓励学生阅读书报、收听广播、观看影视,从他人他地区的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的报道与介绍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并触发联想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这样积累吸收得越多,运用时越能得心应手。

5、创设情境。

作文指导课上,为帮助学生作文,老师可创设一些情境,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观察录像、幻灯片,听录音或动手演示,也可进行课堂素描、拼图剪贴、观察图片,或小实验、小制作,让学生动手演示、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用口描述、拿笔记载。

二、加强交流,让学生打好写作文的基础

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已证明,从说到写是行之有效的训练途径。文字是表达思想的符号,“说”是内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桥梁,想得清楚,说得就清楚,写出来就明白。作文指导中,应安排课堂交流这一环节,让学生把生活中的人和事搬到课堂里,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这样做,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克服没有材料可写的困难,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事物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组织学生交流信息、口述作文时,教师要注意抓住典型事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评论,遇到不同的看法、不统一的意见,老师不要急于纠正、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再去搜集资料,进行学习、观察和研究。在交流时,老师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做到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有条理地具体讲述。学生在这样的交流中回忆生活、想像情境、再现情境,“常说口里顺,提笔手不笨”,写起作文来就能下笔如有神了。

三、灵活训练,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

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材料,产生了写作的欲望,老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倾吐、表达的机会,为学生开辟用武之地。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选材 篇9

谈一谈如何对学生进行作业习惯的有效指导

作业是对教师教和学生学进行信息反馈的重要桥梁。教师批改过的作业,如果学生对其置之不理,那么学生做作业和教师批改作业都是无用功。反之,如果学生能对错误的作业及时找出错误的原因并认真改正,将会对所学知识起到查漏补缺、巩固加深的作用。也正基于此,所有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的作业,也特别希望学生能及时知道自己作业中的问题并及时改正错误。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及时改正作业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作业评价的有效性?下面我结合日常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要认真分析,找出错误原因。

学生作业出现错误的原因多种多样,教师在给学生批改作业的过程当中,不但要发现错误,而且还要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尽可能在作业中做出标记或注上指导性的评语,使学生一目了然,知道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能及时改正。有些错误是因为学生对知识不理解,如果是普遍性的错误,教师就要及时在课堂上讲解;如果是个别错误,就要个别讲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改正作业成为可能。

二、引进奖励机制,激发学生改 正作业的自主性。

有些学生的作业没有改错是因为不会改,也有些学生知道自己作业的错误所在,却不愿意动手去改。这样一来,老师从作业本上就得不到学生知识的反馈。怎样改变这种现象呢?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学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产生很高的积极性。而得到奖励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可以引进奖励机制。如:当学生的作业因为有错没有得到 A 而又及时改正后,教师仍然给一个 A,并把所得的等级写在作业本的封面上。当学生的作业本上满若干个 A 时,就给更高一层的奖励。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对改正作业也就产生了兴趣。奖励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改正作业的自主性。

三、发挥监督作用,不使改正作业流于形式。

有些学生或者是害怕老师的批评,或者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奖励,在自己对知识不理解的情况下把别人的正确答案抄下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主要应该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但是,不可否认:实际教学中,无论老师怎样教育,总是有个别学生不能自觉地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只能发挥监督作用,逐步培养学生主动、独立地改正作业的良好学习习惯。如:教师在讲解错误作业之后,让学生当面改正。对于那些学习上确实有困难的同学,教师再进行个别辅导;也可充分发挥“一帮一”小组学习的作用,请学有余力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进行讲解、指导,督促他们改正作业。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选材 篇10

石河子第一小学

何萍

陈有辉

一、研究背景与基本的事实依据

语文学习中,成语的积累非常重要,它对文学素养,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写作水平的提高都很有帮助。但是中国语言博大精深,有大量的成语流传下来,如何有效记忆,这就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鉴于以上现状,我们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七八两册中的成语和课外常用的成语为考察材料,以石河子第一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希望通过调查他们对成语语音、形式、意义及应用的掌握,了解他们的实际成语水平,分析他们在成语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偏误,为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成语提供一些建议。

本段学生阅读与积累现状:①学生课外阅读量很大,涉猎范围广。②学生课外书欲望强烈,习惯良好。③阅读中不注重积累。④学生课外知识面较窄。⑤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不强。

《课程标准》的新精神强调“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言”。重视语言积累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精神。新课程标准强调“成语的积累”,在总目标中要求“有较丰富的积累”,在各阶段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在第二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语言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对象,因此,成语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任务。重视成语积累,既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也寻找到了一个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突破口。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成语积累:“积累”是指(事物)为了将来发展的需要,逐渐聚集起有用的东西,使之慢慢增长,完善。在小学阶段积累大量的成语,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之路有大有裨益。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本学校中段的学生,以四年级学生为主体。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1、调查四年级学生成语积累量现状。

2、了解四年级学生成语积累的要素。

3、探索指导四年级学生进行成语积累的策略。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发放问卷调查、测试卷,回收并统计分析。

2)举行班级成语听写大会、成语接龙、看图猜成语、讲成语故事、表演成语故事等活动。

3)策划大型的与成语相关的读书活动,在世界读书日交流展示。

4)学生制作成语积累卡,成语记录本等。

5)抽样进行成语积累水平测试,以及相关调查问卷。

五、测试卷结果分析

1、成语积累量掌握情况分析

对问卷中整体答题情况进行统计以后,可以看出,不及格的学生比例为4.3%,其中三年级积累成语量比较少。四年级学生的优秀率超过了70%,说明随着识字量、词汇量的增大,阅读量的加大,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积累成语的量增加。同时,由于阅读能力不同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较为严重,此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做好复习巩固工作。

2、成语分类掌握情况分析

此测试卷中,按照不同的分类形式,将成语分为七大类。其中含有近义词、反义词、数字、颜色等类型的成语,学生掌握情况较好,关于动物、人体部位名称的,掌握情况相对较差。关于动物类型的不及格的比例为33.27%,高于前一题中不及格的比例,这说明对于中段的学生来说,扩大阅读范围,增加成与积累量仍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近义词、反义词两大类型的优秀率为38.19%,说明就学生整体而言,对这一类成语掌握情况比较情况好。

4、成语运用情况分析

从学生所选用的高频成语中,能看出学生选用成语的两个倾向:

(1)选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成语

学生经常选用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成语,譬如描写人的动作、神情的,如小心翼翼、摇头晃脑、垂头丧气等等;描写人的心情的,如闷闷不乐等等;描绘自然环境的,如景色宜人、山清水秀、一望无际等等。对于这一部分成语,他们有较为丰富的感性经验,使用时正确率也比较高。(2)选用能从字面部分地推出整体意义的成语

大部分成语的意义具有两层性,即从字面上不能推出整个成语的含义。有些成语如九牛一毛、坐井观天、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即使每个字都会读,会写,也不代表能正确理解这些成语。但也有部分成语的意义从字面就可以推测出来。譬如:欢蹦乱跳、高楼大厦、应有尽有、回味无穷等等。学生运用时,选用后一类的成语较多。

六、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分学生卷、家长卷和教师卷,其中学生卷40份,家长卷30份,教师卷10份。从调查问卷结果看来,我校的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很重视课外阅读,并有意识选择性积累成语。下面将家长卷和教师卷合在一起进行统计分析,对学生卷进行单独统计分析。

家长和老师们普遍认为学生对语文的掌握能力还可以,对成语了解。面对不懂的成语97%的家长和老师知道学生会查工具书或网上求解或询问他人。100%的家长和老师都选择学生有参与过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第十一题,学校组织过的活动全部参与过,可见普及率是相当高的。学生卷真实反映了学生在这一年当中对成语的敏感度和积累量。95%的学生对成语了解,100%的学生对成语感兴趣,86%的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很关注成语,并且有选择性进行积累。100%的学生积极参与过学校组织的相关的活动。

在问卷最后一题中,家长和学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比如,加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进行亲子互动,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和孩子们一起进行读书活动。

调查问卷真实反映了我校学生课外阅读量大。课外积累深厚的优势。学生们通过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两条主要途径,积累了大量的成语,并学以致用,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交流、比拼,加深对成语的理解。讲成语故事、画成语故事,演成语故事、玩看图猜成语游戏都是他们的最爱。

七、研究成果

(一)隐性的精神成果

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是现代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用好成语,不仅可以利用成语典故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思维、说话、写作的能力都大有裨益。那么,怎样去记忆和积累成语呢?实践证明,从用法上、从结构形式上、从成语的来源上、从成语的感情色彩上进行归类整理,或以主题归类积累,就能加强我们的记忆,写起文章来,就可以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1、课堂上积极引导,成语大显身手 教材中,蕴涵成语的资源非常丰富,值得好好利用。因此,课堂上有很多机会让成语大放光彩。

课前预习时,就让学生先画出文中出现的成语,通过查阅辞典、请教等形式达到初步理解、读熟记老的程度;在进行课堂交流时,教师引导、鼓励运用成语。如:概括课文内容时,尽量用成语,因为成语能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含义。

2、作文中鼓励使用,成语优先受表扬。

在学生的作文中,教师鼓励他们用成语,凡是有用的好成语,都要圈化出来,学生没有表达出来,教师还会在旁边写上某个成语,提示使用。但是,并非通篇都是成语就是好,教师加以引导,是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度”的问题的。

3、多彩活动,成语积累乐趣多。

第一,成语接龙游戏是随时可以开展的活动,有趣,有益。第二,举行成语故事会,不但帮助学生肚子里存了货——记得了许多有历史味道的故事,记住了许多历史人物,进行了自我教育,而且能够锻炼胆量,培养了学生大胆、绘声绘色地说话的能力。

第三,“成语积累卡”对鼓励学生在观察中积累很有效。教师让学生要留心校园生活,用成语来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现象。例如,某个同学说看到一个小同学因为找橡皮弄翻了桌上的墨水,墨水又把前排同学的衣服弄黑了。这就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第四,画成语故事、演成语故事将成语故事变为“画”与“话”,有声有色,学生在无穷的乐趣中积累成语。

第五,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是“看图猜成语”,在竞猜游戏中体会惊喜,积累成语。

4、厚积薄发,成语放光彩。

通过多种形式的指导,现在我们年级学生的积累成语已经形成了较浓厚的氛围,老师们也明显感觉到学生说话作文的“文化含量”多了,说话水平提高。在他们的课堂发言中,成语让他们“唾金吐玉”,习题中,成语使他们“妙语如珠”,作文中更是可见成语“花开遍地”。在说成语,用成语中,学生不但感受到了成语的独特魅力,而且体会到了成语带来的“现实好处”,那就是语言应用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显性的物质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凝结了许多成果,为以后论文写作积累了材料。主要有:1篇课题研究方案,1篇中期调研报告,5篇论文,3份调查问卷,1份成语测试卷,1份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后的思考

尽管这次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又在研究中发现了新的问题。如:如何根据低、中、高不同学段对成语的不同要求,设计每个学段的成语积累应用的目标?如何让学生对成语的积累应用持续保持兴趣等,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

八、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4次印刷。

【3】吕叔湘:《语文常谈》,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8月第1版。

上一篇:第一讲职业生涯概述下一篇:雨花台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