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2024-07-07

如何指导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共13篇)

如何指导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篇1

如何指导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一)经典名著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它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促进人不断地成长。学生在书海中遨游,能采撷到文学之浪花,仙露之琼浆,使其不断地成长,心灵不断地美化。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长篇名著,我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选取适合学生的名著来阅读,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开始阅读课外长篇名著时,学生可能会表现出不耐心,不细心,此时教师应首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后,让学生懂得,名著经过了时代的考验,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很有价值的,对自己的一生起决定性的作用,给学生们讲一些中外许多名人的成长都与青少年时期爱读名著有密切关系的例子。激起学生对名著的兴趣。

古今中外的名著,卷帙浩繁,不可能全部读过来。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年级不同,给学生确定阅读范围和时限,选择《语文新课程标准》建议的有品位的经典作品,如《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简·爱》等,来让学生阅读,这些长篇名著比较适合学生的心理和情趣的需求。读时应合理安排时间,可以指导学生以周为单位,规定每周读多少回或多少字,如每周读一万字。另外,寒暑假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好时机,教师可以将长篇阅读与假期作业相挂钩。

二、合理安排阅读时间,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

阅读长篇名著最难解决的就是时间问题,都在课堂完成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在周六、周日等较长时间的就阅读一些篇幅较长的,养成习惯,才能完成阅读任务,我的一些小做法是,制作一个“名著阅读大擂台”给出一周的时间,不规定必须读多少,一周后先在“擂台表”上,填写自己阅读了几页,然后阅读课上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效果较好。为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老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名著。如学到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介绍读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童话故事。学习了冰心的《荷叶母亲》,我就让学生去读她的《再寄小读者》,《小桔灯》、《樱花赞》等儿童文学作品及诗集 《繁星》、《春水》;在学习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我就让学生去读《西游记》。

三、以作业促阅读,读写结合

布置让学生读了还不行,还需要老师的适当督促,有所反馈,不能放任自流。可以利用课前简单提问一两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把最近的阅读以读书笔记的形式体现;也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做作业,让学生找自己感兴趣的精彩片段、好词佳句、各类描写和精彩的情节等,并加以适当点评,利用自习课读给大家听听。这样能大大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加深了对名著的理解。

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有些长篇名著内容复杂,篇幅较长,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老师可以对重要情节加以点拨,教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方法,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另外老师要经常与学生交谈,了解阅读进展情况,交换对读物的看法,解答学生的问题。最后老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圈点勾画、作批注、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提高他们读长篇圈、画、点、注、评、摘的能力。

经典名著是仙露琼浆,让人回味无穷,经典名著是良师益友,让人不断地成长,心灵不断地美化。

如何指导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篇2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便是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兴趣一旦形成,学生便会在阅读的天地里自由翱翔。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四大名著的兴趣,愉悦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快乐地接受语文知识。兴趣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才能真正建立起来。教师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的方法主要有:向学生介绍名著的价值和地位,以此引起学生的重视;用动人的情节悬念唤起学生的思考;利用知识竞赛激起学生对所需知识的探求,等等。阅读中的思考是叩动学生心弦、震撼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的最关键的一环。抓好这一关键环节,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掀起一阵阵感情的波澜: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或泣或歌,或沉或昂,学生沉浸在“阅读情感”的氛围之中,就会增加阅读的兴趣。如读鲁迅的《无猖会》中有一段:“他记扮《水浒》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稍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娇长夫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发,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读到此,我便特意问学生:“知道‘黑矮汉、稍长大汉、头陀、胖大和尚、茁壮妇人、娇长夫人、青面、歪头、赤发、美髯、黑大汉、赤脸长须’分别是指《水浒》中的哪个人吗?”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水浒》。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热情高涨地看起书来。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阅读的过程应始终贯穿思考的环节。“思”的质量高,阅读的质量也随之高。因此,语文教师要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间,耐心地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以优美的语言、精彩的情节、完美的人物深深地吸引学生,让其勤于动脑,带着问题去读,培养其独立钻研和思考的能力,提高阅读的兴趣,达到“好读书”、“多读书”的境界。

二、指点方法,提高阅读

阅读名著的方法因文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格式,不能强求一律。阅读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 精读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要“字求其训,句索其旨”,这其实就是精读。精读就是字斟句酌,仔细揣摩,反复体味。精读是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学生在讲读教学中学过的读、划、评、写等方法,都可以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遇到难度较大的读物,应鼓励学生在精读过程中努力学会这些本领。“熟读深思”,必见其效。遇到精彩片断,应加以精读,反复吟咏、玩味,并圈点、批注、记录。这样,才会有收获。课外阅读不能书本一开就完事大吉,要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就一定要做好课外阅读指导,尤其对那些有一定深度的课外读物更应如此。如千古绝唱《红楼梦》,这部书最大的诱惑就是:无论什么时代、什么层次的人,都可以读,只是悟得深浅不同罢了。不同的人会看出不同的人物,甚至还可以对号入座,这正是它的神奇所在。对于阅历尚浅的初中生来说,要真正地读好这部名著的确很难,教师就需要选择重要的章节,有目的地指导他们精读,加深对名著的认识和理解。如第四回《薄命女便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这回中的“护官符”揭示了四大家族盘根错节的关系,是全书的总纲。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读一读、谈一谈的方法,认真品味,学生才能体会到“护官符”的巨大作用,以及贾雨存枉法断案的内幕。然后课外再指导学生去细细品读《红楼梦》的其他重要章节,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使名著的阅读落到实处,从中汲取精神营养。

2. 泛读

简单粗略,知其大意,谓之泛读。通读时应以泛读为主,泛读速度很快,可以博览群书。对于一般的课外读物,较快地浏览过去,可以达到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的目的。正如鲁迅说的:“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读。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利用泛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当今科学飞速发展,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突飞猛进,这必然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泛读法,不失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3. 摘录批注

此方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教师指导学生善于抓住关键性词句,抓文眼,抓线索,拨冗去繁,提纲挈领,抽取自己所需知识和信息。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了什么书,在读书笔记本上记下篇名、作者、出处,作为日后考核阅读量的依据。读到好的文章,及时摘录警句格言、妙词佳句、精彩片断,写好心得体会,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这几种方法各有用途,应有机结合,巧妙使用。阅读的书籍不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三、组织检查,有效评价

只种不收,无疑是徒劳。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必须进行考查,促使他们认真对待课外阅读。通过考查,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肯定课外阅读的收获;发现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便更有效地指导课外阅读。

1. 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评。评价的内容可以多样化:可以对作品的主题、情节等谈体会,说看法;其次,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既可以师评,也可以学生互评,在此基础上,教师以“平等的首席”加以引导、点评,并为学生修改自己的读书心得提出宝贵的建议,优秀的在一定范围内展出。这样,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定期开展故事会,让学生就读的课外书讲一个故事,看谁讲得最引人入胜,由同学评出“故事大王”。这样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一人谈一文”活动,选出优秀者举行校级阅读交流会。

4. 搞征文比赛或办手抄报,这对开展课外写作活动、促进学生思想进步、活跃学生的学习生活大有好处。

5. 同学之间的交流是最直接最贴近的思想传递,最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可以使同龄人之间取长补短。教师可以每两周安排一节课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交流活动,限定篇目,设计题目,开展多层次的阅读竞赛。

如何指导高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篇3

一、经典名著不受学生青睐的原因

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读起来费劲

由于时代、文化的差异性,使得经典名著与中学生有隔膜感,读起来费劲,还有很多地方读不懂。一位学生说自己曾经翻过《子夜》,看了不到十页就看不下去了,"根本不知道他写些什么";另一位学生也说《巴黎圣母院》中有一章专门介绍建筑,很让人费解。

2、节奏沉重缓慢

经典名著大多篇幅很长,叙述节奏缓慢,不如网络小说和漫画轻松有趣。一位学生曾说 :"经典名著太枯燥了,我们喜欢流行和时尚的作品。或许在你眼里,我们的这种选择,只是庸俗和平凡,只是无用的吸收。但在我们眼里,这是一种无上的享受。它贴近我们的生活,引起我们的兴趣,符合我们的口味,让我们有读下去的欲望,就像我们现在明知道麦当劳、肯德基是'垃圾'食品,但是我们还是会去津津有味地吃它。"

3、怕多花时间,怕影响考试成绩

由于目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很大程度上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要参照,而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考试成绩好坏关系不大,而且占去了相当多的时间,因此很多教师和家长并不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学生自己也不愿意在名著阅读上多花时间。

二、如何引导学生走进经典

现代流行、时尚的作品虽然让人感染到时代的气息,跟上潮流的步伐,但是经典名著,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能讓我们摆脱平庸,有感于外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义的丰富。学生通过不朽的经典名著而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我们老师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从而走近经典。在这方面,本人作了一些探索,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在谈到名著阅读时曾说:每个人应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作品开始阅读,不要迷信任何模式,"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因此,在推荐学生阅读时,我就从比较浅显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经典名著入手。首先让他们阅读的是《三国演义》、《雷雨》、《堂•吉柯德》等故事性比较强的作品,同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作品,我还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导读材料,材料主要包括作者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简析、艺术特点简析等,让学生在读之前对作品先有个大体的了解,从而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此后,我们经常性地交流阅读心得,我们会抽出课前5分钟,让两三个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进程和心得体会,通常两周左右会抽出一节课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这一阶段来的阅读体会。通过开展这项活动,我发现学生不仅在说话的胆量和兴趣上有了提高,而且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也有了提高。因为其他同学和老师的点评为他提供了参考,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认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以电影、电视等媒体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削平了经典作品的意义深度,破坏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严格区分,使得学生对经典有一种疏离感。更可恶的是一系列"戏说"、"重拍"使原作的精神面目全非。但我们要面对现实:对抱着电视长大的一代来说,没有什么比电视对他们更有吸引力。很多学生表示:他们往往是先从电影或电视上知道了名著,然后再去阅读名著的。也就是说电影和电视成了学生和名著之间名副其实的"媒介"和"桥梁"。既然如此,我就让它扮好这个角色,为我所用。我一般两周安排观看经典著作改编的影片,同时印发名著赏析,以此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多数学生都能在看后找原著来一读。当然对影视作品还得有所选择。另外,本人定期给学生播放"读书时间"等电视节目,学生能够从中直接聆听作家以及一些专业学者的论述,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3、"包装"经典,再现历史语境

我们这里的"包装"并不是把经典拍成电影、电视,而是为经典的解读一些相关资料,包括一些历史图片、历史文物、历史场景的纪录等,努力减少跨语境所造成的接受困难。如: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我播放了《唐之韵》,其中出现的许多图片、画面,对学生解读唐诗帮助较大。学生普遍反映看《唐之韵》时,自己宛如置身唐朝,聆听李白对山河雪日的歌咏,傲视王侯的长啸;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心情,悲天悯人的胸怀。

4、以考试引经典

在传统的观念中,一些人会觉得阅读经典名著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在近几年的不少地方的语文语文试卷中出现有关名著阅读的试题,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更加重视名著阅读。如2009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第22题: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鲁迅《呐喊•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固守旧制度、旧习惯,她的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代",这表明她与赵七爷一样,是维护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 

B.沈从文《边城》叙写了一个情节曲折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物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歌颂了淳朴善良的人性,洋溢着浓厚的湘西乡土气息。

C.曹禺《雷雨》中有多组戏剧冲突,如周朴园与繁漪之间、周朴园与侍萍之间、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其中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中心。

D.《三国演义》中,吕布追赶曹操时,曹操以手遮脸,轻松逃脱;马超紧迫曹操时,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两处描写显示了吕布与马超的不同个性。

E.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历尽艰辛,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归航途中与一群鲨鱼殊死搏斗,终于保住了马林鱼。这是刻画硬汉形象的重要情节。

这道试题均取材于经典名著,涉及五个名著,考查学生对经典的阅读。如果考生平时没有读过这些名著,临场发挥能奏效吗?所以,在平时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定期会出几道文字名著阅读试题,考查学生对所推荐的经典名著的阅读情况。因为有了分数的压力,学生也就会重视去阅读这些经典作品。

三、结语

如何指导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篇4

首先,必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是这样来做的,先给学生讲有关这本名著的故事,或社会背景或有关作者的创作意图,再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读下去。一本长篇巨著一般都会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意图,学生知道这方面的知识越多越对这本书感兴趣,因为他们也想知道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由此所反应出来的一些本质性的东西。

其次,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巨著一般都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事先帮助学生理清,阅读会比较容易一些,就不会读着读着半途而废了。我在指导学生读《红楼梦》时,先做了一个调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说,怎么读不懂呀,谁谁他们什么关系呀,看了前面忘了后面,这样就很挫败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先帮学生理一理比较好。

第三,抓住主要人物形象。主要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进步的要素,也是反应社会现象和本质的重要因素。抓住了这些人物的形象就抓住了阅读的重点。

研修日志

通过广东省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交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通过这次的研修,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发生着变化,促使不断反思自己,同时对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一种新的理解。

一、研修解决了教学中许多疑难问题。

在这次研修过程中,我坚持每天进行网上学习,认真观看各个专家的视频录象,通过学习,解决了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使自己在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驾驭课堂、把握教材、交流沟通、教学设计、班级管理、教学反思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更新了教育理论,丰富了教学经验,为今后从事数学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已。

二、研修,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

我积极投身网络研修的学习当中,切实做到了三个自觉:自觉参加上级组织的网络学习培训,自觉参加讨论,自觉上交作业。通过研修,使我更熟练了课堂教学设计的新方法、新思路;明确了现代教育的本质及课改给教师提出的高要求;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增强了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三、通过研修,引发了自己多层面的思考及深刻的感悟。我积极参加网络研修培训,聆听专家的讲座,细心琢磨每一节的课程资源,对语文几大版块的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如:阅读教学不能很好落实读的问题,作文教学中轻真情实感表达的问题。对做怎样一个教师有更深刻的感悟:如何做有魅力的语文教师?如何做反思型的语文教师?如何做研究型的语文教师?所以这次学习是我人生历程中一段含义深刻的文化旅程,也是生命与智慧绽放的过程。我通过课程作业反思了以往和展望即将启动的教学改革;通过网上探讨寻找到了思想的沉淀和共鸣。没有震动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评价体系都使自己对语文教学与教研工作不得不重新审视和重新思考。

四、通过研修,激发了动力,加快了继续努力、力求完美的步伐我的研修虽然己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待加强和完善的内容,研修的动力将驱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克服惰性、无计划性,要通过各种学习,力求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切实为提高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而不懈努力。继续强化教师素质意识,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向名师迈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完善,争取有更多的、更新的教研成果。

如何高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 篇5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当然离不开对名著的阅读。那怎样引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下面我谈谈通过实践获得成果的一些方法:

一、以说寓意引导名著阅读

有些名著意蕴深刻。如《伊索寓言》中有这样的故事: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它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学生读后写出了新的见解,如下寓意:

1.遇到困难时,不能放弃,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2.尽力做某事,却做不到。不要沮丧,要学会安慰自己; 3.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就不要怕别人得到,就不要怕别人尝甜头; 4.做事应灵活,应讲究方法。

这样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写出自己的看法,充分体现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二、以分析形象引导名著阅读

名著中,人物众多,形象典型。如何分析人物形象?一般从分析人物性格及表现手法入手。如学生阅读《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武松打虎”片断。“武松把一只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项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弹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学生这样分析:大虫“咆哮”“扒起”“动弹不得”“兀自气喘”。这此变化衬托了武松的勇猛。武松是一个勇敢的壮汉。

这就使学生学会了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以影视引导名著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利用电视等媒体观看影视作品是激发学生品赏名著的情趣,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在初一新生课外名著阅读兴趣的培养方面作了一点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生活中我们发现,当电视台播放某部电视剧时,与之相关的东西便成为初中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与它们有关的书也就成了初中生互相传阅的热门书。连续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播出之后,文学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不同程度地带动了相应书籍的流行。因此,为了有效地推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我尝试从初一进校后就班级开设影视活动课,把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影视作品搬进课堂,让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先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和大体的了解,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同时选择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片段在学生中播放,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阅读,在比较中理解名著的精彩之处。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光看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读名著。因为,影视作品与小说在欣赏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别:小说讲究文字描绘的形象化;影视作品讲究人物的行动化和视觉化。因此,读小说要将文字转化为“意象”,这是一种积极的再现过程,需要联想、想象,需要心灵体验,需要集中精力,需要进入心气平和的状态,需要沉浸在宁静和谐的状态之中。这样,就陶冶情操,增进智慧,提高语言感受能力,获得难以名状的读书愉悦,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四、以活动推动名著阅读

开设读书活动课。我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为开设读书活动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学生进入中学后,根据教师开列的书目,要求学生每人至少提供一本名著,存入班级图书柜里,由专人负责,每周开设一节读书活动课,来阅读经典名著,以创设阅读名著的浓厚氛围,推动名著阅读的开展。

通过故事会,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讲故事、听故事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学生很乐意接受和参与。文学名著中有一些很生动的、故事性很强的情节,如“空城计”、“草船借箭”等。

开展读书交流。定期(半月或一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交流独到的感受。

五、以方法指导优化经典阅读

由于名著的内容大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加之篇幅较长,学生要真正读懂读完并不容易,毕竟学生进入中学之后的课业负担太重,所以有了阅读兴趣之后还要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才能使他们在阅读中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并且有所收效,愿意花时间读名著。

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反复读。不管阅读哪一类的名著,都必须要有层次地反复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日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小学阶段读过的名著,进入中学以后引导他们再来重读,而且要有层次、有坡度、从浅入深地读,沉浸在经典名著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第一步,教师向学生提供导读材料,材料主要包括作者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简析、艺术特点简析等等,让学生在读之前对作品先有个大体的了解。第二步,整体感知阅读,这一遍阅读一般在节假里。同时对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查阅工具书,记在阅读笔记上,开学后交流、检查。第三步,咀嚼阅读,主要在每周的阅读课上进行。这一遍阅读是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交流对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的赏析,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对公认的好句子、段落朗诵甚至背诵。第四步,评析阅读,一般在作文课上完成。在大体了解——初步阅读——咀嚼阅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设计题目,或从内容方面或从形式方面对小说进行评析。在学生有层次的阅读中,教师要和学生一样,一遍一遍地阅读,并在书中作评点,随时和学生交流心得。一方面可以给学生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自己也会在反复阅读中不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

如何指导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篇6

摘要:经典名著是人类宝贵的文化和思想的精华,它不仅能使人们在艺术中受到熏陶,也能激发阅读者的人文情怀,还能拓展我们的视野。根据中学生新教材的要求,学生应多阅读一些名著,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近年来,经典名著的阅读已经列为高考考点,这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及学生学习语文这门课程都有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经典名著;解题指导;阅读

一、近年来经典名著考试的趋势:

1.经典名著的特点:

名著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它是经过历史的洗礼而保留下来,具有典型性、权威性,而且在书中能够寻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它是成千上万的人们通过历史的长河检验出来,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并能够经久不衰。它可以给阅读者深刻的思想启示,启迪人生。

2.经典名著的设题及题型:

基于经典名著的特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其主要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读书”。设题角度和范围主要包括名著故事、经典情节和场景、人物性格、作品主题、结局等方面,侧重于对经典名著内容的分析与鉴赏,如对人物形象、思想主旨、表现手法等进行简要鉴赏。它要求学生在识记作品人物、情节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和概括。题型上采用主、客观题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单一的识记。在高考试卷中可能是阅读题,其中阅读题包括的题型有识记辨别类、理解概括类、赏析评点类等;也有可能是写作题,要求引用经典名著中的名言名句,或者从某句名句中延伸开来,但是即便是没有要求,在写作中引用经典名著的名言名句,尤其是开头和结尾中出现,可以为文章添彩不少。

二、教师和学生应该注重名著的导读:

1.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首先,教师应倡导学生自主阅读,激发学生对名著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其次,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变教为导,多给学生时间,与他们成为学习伙伴,共同阅读并学习。再次,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己深入探究,到图书馆借阅相关的经典作品。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后,可以和他们一起分享学习心得,让学生们写读书笔记或随笔。

2.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教程的改革,使得对教师和学生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阅读经典名著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应加强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外,还应该培养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他们加以科学的管理,丰富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涉猎和积淀,提升他们的鉴赏水平。和平时课本的教学相结合

在给学生教授经典名著中章节的时候,要更多的将章节内容和名著结合起来。

比如,《红楼梦》与《林黛玉进贾府》的结合,《官渡之战》与《三国演义》的结合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演短剧、写点评、读课文)将课本上的内容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名著上的知识。

4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尤其是经典名著的阅读指导中,若能渗透文学欣赏的知识,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从而提升他们鉴赏的能力。主要包括增加基础知识、明确目标、总体认知、增加学生的体验、教会学生品评等五个方面的技巧,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1.经典名著的备考技巧: 在复习备考中,主要注意两点:

4.1熟悉考纲中所限定必读的名著,了解全书的情节和结构特点,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全书的中心思想、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精读代表性章节,做到点面结合。

4.2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组织答案,答案应简明、通顺、连贯,字迹应工整,答题要规范。

三、解题指导和练习探究:

1.解题指导:

根据不同的题,一定要符合答题规范。

1.1 识记辨别类题,该类题型主要有填写名著名称、人物或故事。例如:请根据“怒鞭督邮、割须断袍、单骑救主、辕门射戟、白衣渡江”五个情节写出《三国演义》里对应的五个人物,他们分别是张飞、曹操、赵云、吕布、吕蒙。这就要求学生熟悉名著的人物及故事情节,并加以辨别。

1.2 理解概括类题,该题型主要要求概述故事情节或场面,交代清楚主要人物及事件过程,并分析人物性格。例如:人们讲办事不成功成为“走麦城”,请简述这个故事。答题时,首先要知道该典故出自《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关羽、吕蒙,再围绕关羽被困麦田介绍“走麦田”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突出重要情节。

1.3 赏析点评类题,该题型主要要求用简要文字对名著的意义作鉴赏,题型包括名著人物、内容及人物思想等的评析。例如:请赏析雨果的名言“丑就在美的身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讲述出这句话的含义。首先要知道这句话出自《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丑陋却善良勇敢地救了漂亮的爱斯梅拉达,体现了丑就在没身边,畸形靠近优美。而弗罗洛道貌岸然,内心毒辣,指使卡西莫多并嫁祸爱斯梅拉达,这正体现了粗俗藏在崇高背后。

2.文题举例: 2.1 客观题

关于下列名著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A. 不止一次出现在大观园中的平凡农家老妇,常被取笑戏弄的是刘姥姥。(《红楼梦》)

B. 阿纳斯塔齐用撒娇哄骗的方法向父亲要钱,而菲纳则用勒索的方法。(《高老头》)

C. 哈姆莱特用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的胜利,使人们透

过悲剧看到了黑暗之中的希望和光明。(《哈姆莱特》)

D. 官渡战役时,袁绍自恃兵多粮足,率大军南下,曹操兵少缺粮,以劣势迎击袁绍。袁绍不听许攸建议,许攸弃袁投曹。曹操采取许攸计谋,领兵抢走袁绍积屯在乌巢的粮草,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三国演义》)

参考答案:B、D。(阿纳斯塔齐用勒索的方法而菲纳用撒娇哄骗的方法;曹操领兵烧了粮草而不是抢走。)

2.2 主观题

《家》中告老太爷的形象是什么? 参考答案: ①高老太爷是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专制。但他也有慈祥、温和、富有人情味的一面。②高老太爷这性格矛盾的两面,统一于他的维持、发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人生理想。③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行将崩溃时期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参考文献:

【1】 郭凤荣.充分利用经典名著,让学生自由写作.中学教学参考.2011(9)

对学生名著阅读的指导 篇7

一、培养兴趣, 激发阅读冲动

人的思想行为往往受兴趣的支配。兴趣, 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冲动。

1.捕捉猎点 , 顺趣而为。

学生常常会为某种需求选择书目。这种需求, 就是学生的涉猎点、注意点。如, 3D电影《大闹天宫》播放时, 学生议论孙悟空;《好汉歌》传唱时, 学生畅谈《水浒传》。在特定时期、场景, 学生会对某名著的情节或人物特别感兴趣。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顺趣而为, 引导学生拓展阅读, 以实现教学目标。

2.利用媒介 , 激发热情 。

电影、电视剧、百家讲坛等现代媒介, 把纯文字描述转化为可观可感的声像形象, 提供直观、丰富的资讯;同时, 它高度浓缩, 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概要。教师可以因势利导, 把现代媒介与阅读名著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

3.随文推荐 , 延伸阅读 。

教师授课时, 有意穿插名著内容, 既能丰富教学内容, 又能给学生以主动阅读的暗示。如教学《美猴王》时, 告诉学生, 这只是《西游记》故事的开始, “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等故事亦非常精彩;教学《孙权劝学》、《赤壁》、《出师表》等, 穿插相关人物故事、诗文等, 把学生带入《三国演义》的天地。

4.设疑质疑 , 引导探究。

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教师要有意就后续情节、人物转变等设疑, 引导学生在求疑中探究阅读。如《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后唐僧赶走孙悟空还能西去取经吗? 假如孙悟空头上没有紧箍咒会怎样?《水浒传》中, 宋江后来为什么又极力主张招安? 因“材”设疑, 学生有疑, 就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

二、授之以渔, 指导阅读

1.科学计划 , 有序推进 。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 学生要“学会制订阅读计划”。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 指导他们制订读书计划:一是安排阅读书目, 即每学年、学期要读完哪些书籍;二是把握阅读时间, 争取一定时间段内读完某章节、书籍, 或者每天都挤出时间阅读。只有学习任务、时间方面制订科学计划, 学段不少于260万字的课外阅读总量才能有序完成。

2.用 好 引 读 , 读 好 原 著 。

教材后附有“名著引 (导) 读”, 包含创作背景、故事梗概、主题思想、人物分析、艺术特色等栏目内容。“引读”因为其概括、简要, 略去原著中的许多精彩细节, 而为了省时省力, 学生常以“引读”阅读代替原著阅读, 这是不可取的。“引 (导) 读”可用却不可替代, 必须以“引读”为纲为线, 详读原著, 两者相辅相成, 才能更好地阅读名著。

3.理 性 取 舍 , 把 握 要义 。

学生阅读往往有偏好。教师要引导学生作理性取舍, 即从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决定主次;要穿越文字层面, 把握要义。如关注时、地、人、事、因、果等重要细节, 把握名著情节梗概, 理清人物关系, 理解作品主题等。

4.拓 宽 渠 道 , 随 时 阅 读 。

拓宽阅读渠道, 让阅读方式灵活多样。学生不仅可以以传统的方式阅读纸质书籍, 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电脑、MP4、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数字化阅读。一方面阅读方式多样化给学生以新鲜感, 另一方面像手机、MP4等存储、携带方便, 可以随时随地阅读, 而且饶有趣味。

5.联 系比 较 , 加 深 阅 读 。

联系、比较都是认识事物的方法。把名著中的几个片段、不同艺术表现进行联系比较, 不仅调动学习积极性, 而且有利于学生加深阅读。如《水浒传》中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 情节相同, 但动机、用具、打法迥异, 体现了各不相同的性格。又如3D电影《大闹天宫》与《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 情节不尽相同, 电影除了在主要角色、主题思想上尊重原著外, 更多的是再创作, 甚至是虚构、颠覆。又如《西游记》与《红楼梦》故事都源于石头, 孙悟空、贾宝玉同为灵石孕生, 但其性格、隐喻各不相同。

6.建 立 结 构 , 巩固 阅 读 。

名著阅读是碎片式的。长期阅读中, 如果不对知识点加以组织, 使之明晰化、结构化, 就容易混淆、遗忘。因此, 要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进而构建知识体系。如阅读《三国演义》、《红楼梦》, 可以对其中庞杂的人物关系进行梳理。又如梳理《水浒传》中的林冲人物情节, 有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等。建立结构, 知识明朗化, 使学生在体验成就感的同时巩固阅读。

三、纳入教学计划, 落实阅读

把名著阅读纳入教学计划, 以课内带动课外, 阅读将得以更好的落实。

1.开 设 “讲 座 ”、“读书 交 流 ”课程 。

叶圣陶说:“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必要的引领和指导。如开设读书交流课, 让学生谈感想、发现、体会, 或者开设“名著阅读指导 (欣赏) 讲座”, 于事先给学生引导提示, 于事后作指导总结。

2.利 用 课 前 五 分 钟 。

名著阅读具有长期、零碎的过程性特征。因此, 教师要着重跟踪、指导, 引导学生以学习任务为驱动, 分阶段有序推进。如利用课前五分钟, 让学生根据阅读进度讲述内容。这样不仅能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其他学生也可以在听述时回顾、把握名著内容。

3.开展 名著 阅 读 综 合活 动 。

名著阅读综合活动具有浓厚的情境氛围, 它丰富了阅读途径, 避免了教学的单调。如名著故事会、小讲坛、知识竞赛、选择片段情节编演小戏剧、串联情节说相声等。活动拓宽了学生展示体验的舞台, 有助于知识的生活化、系统化。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 提升阅读境界

阅读品质指一个人在阅读行为、作风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等, 包括阅读习惯、态度、心理等。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阅读、专心持恒、辨伪存真等良好的阅读品质。阅读境界指阅读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 不仅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还要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个性解读不落俗套与庸俗是一种有品质、高境界的阅读, 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红娟.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反思[J].语文天地, 2009 (21) .

如何指导农村小学生阅读经典诗文 篇8

一、选择合适的诗文,让学生有能力读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先贤们给现代人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诗文,但在浩如烟海的诗文中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旧时蒙学的教材现在也成了学生阅读的材料,但是这些教材却并不完全适合现在的学生。如常见的《三字经》中有“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等句子,宣扬读书是为了报效君主,为了当“父母官”,为了扬名,为了光耀门楣,为了恩泽后人。这样的读书有了明显的功利目的,显然和今天的学习目的有差距。

同时许多成人有能力欣赏的诗文,却未必适合学生。唐诗宋词经常被教师推荐给学生阅读,特别是《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两个选本更是广为传播,但有些诗词如果不加挑选也不适合学生阅读。例如,《唐诗三百首》中描写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爱情的《长恨歌》是经典名篇,但这首诗充满了神仙鬼怪的描写,把“安史之乱”的根源归结于杨玉环,加上它较长的篇幅,实在不适合阅读量有限的小学生阅读。《宋词三百首》中不乏士大夫们在风月场时的赠妓之作,这些显然不适合小学生阅读。有的感情丰富,格调较高的词也不一定适合学生。

所以要让学生阅读经典诗文,教师首先要挑选适合学生读的书籍,更应在教师仔细阅读后,挑出书中那些意思简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又符合儿童心理和情感特点的句子、小诗等提供给学生,让他们有能力通过自学明白自己在读什么。

二、介绍作品的背景,让学生理解诗文

小学生的阅读量是十分有限的,而使用文言文的年代和学生有遥远的距离,农村学生中,小学生了解的中国古代史也十分有限。据了解,即使在六年级学生中,能把中国各个朝代的兴替过程和著名历史事件说清楚的也寥寥无几。

而要把经典诗文读懂,常常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知道作者的个人经历。例如李清照的诗词,前期轻松愉快,后期慷慨悲凉,如果不了解她在靖康之变后,全家逃难到南方,国破家亡的不幸遭遇,是很难理解这种变化的。

把历史知识介绍给学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真正含义,同时这些学生对不曾掌握的知识有巨大的吸引力,会把注意力投入到历史知识及所阅读的诗文上。整个过程,不仅让学生读懂了诗文,也为他们以后的阅读提供了一个知识积累。

三、创造氛围,让学生乐于读

帮助小学生阅读经典诗文,不仅要为他们准备好阅读内容,向他们介绍作品的相关知识,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喜欢阅读经典诗文。

利用闲暇时间阅读经典诗文。阅读的时间不一定要长,许多不起眼的时间都是可以利用的。上课的前五分钟,学生常因为课间活动而处在一个休息调整阶段。如果利用这个时间,让学生一起读一首小诗,读几句名言,不仅读了诗文,也可以帮他们调整状态。

自己示范,让学生体验朗读之美。读通、读好诗文是小学生阅读经典诗文时必须达到的要求。朗读诗文时,诗文虽然有标点断开,但只有根据诗文的意思,按照一定的节奏朗读,它才会有抑扬顿挫的美感。可学生在读的时候,尤其在齐读时,总喜欢一字一字地读下去,这样不仅不利于朗读水平的提高,更因为忽视了字与字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掌握所阅读诗文。这时,让学生听听教师的范读,让他们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起在朗读中体验文言文特有的韵律之美。同时,教师的行为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往往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朗读能让学生体会到美,那么学生自然而然也会不断地读下去。

选择适合学生的经典诗文,介绍经典诗文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有阅读经典诗文的可能;提供一个舞台,让学生把可能变成现实,真正热爱自己所阅读的诗文。让农村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学习先人的精妙语言,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围城经典名著阅读笔记 篇9

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毫无疑问是悲剧的典型,重重城墙之内的他早已没了男人的血性。铁的硬,豆腐的淡而无味,轿子的容量狭小,还加点泥土气,这就是他们的民风,就是发财做官的人,也欠大方,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能如周敦颐笔下的盛夏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者,少之甚少。在如此小气的环境下成长,便是方鸿渐悲剧人生的第一重城,钱钟书先生在本书之初便交代出主人公的家庭背景,一番伏笔之下,后来主人公的多少荒唐和怯懦也就不那么让人反感而是觉得可悲了。

第二重城。文凭不过白纸一方,却能将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方鸿渐在国外不学无术、不思专攻,临到毕业在父亲和丈人的催促下才慌乱得在毕业证书上造假。人生如棋盘,一步错步步错。既胸无大志,又不敢随性而活,这样的人是极为矛盾的。虽说造假证是当时国内社会对留洋博士过于推崇之下的不得已,但是这一行为终究为他归国之后遭遇的种种歧视埋下了深深的伏笔。这一重城,是社风世情,是造假证归国之后被无知的乡人盲目吹捧的些许自得,竟幻化成迷境幻影,让方鸿渐难以清醒。

第三重城。封建时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西方自由恋爱的思想在当时中国青年的身上并存,方鸿渐是个矛盾中的典型。一封古文书信回乡想要与周家姑娘解除婚姻,却不敢承认自己真实想法,拿着两不耽误的借口与父亲商量,被父亲痛骂一番立马就收了心思;归国的邮轮上,他既为鲍小姐的大胆举动心神荡漾又觉得不成体统怕人瞧见;归国后他明明心念着唐晓芙,却又不敢对苏文纨挑明心意。如此纠结、不会拒绝的人,如何不会坎坷一生呢?

一个方鸿渐,映射了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迷茫、纠结、既不敢与传统割裂,又不敢真正接受新潮。在这样的人物里,也有当下年轻人的影子。我们也会偶尔迷茫、没有目标、无所适从,可是从这样的人物身上,我们终该明白,所有阻碍我们的城墙并非只是外界造成,没有人可以困扰我们,能够困扰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一个足够睿智的人,可以看穿世事的因由,不为所惑;一个足够洒脱的人,可以不顾世人的眼光,率性而活;一个足够强大的人,可以不惧任何磨难,砥砺向前;一个足够坚定的人,终究可以成为想要的自己。

《活着》经典名著个人阅读总结 篇10

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从富贵到贫穷,从阔少到穷困潦倒,经历了抓壮丁、土改、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 _,也经历了亲人的相继离去。如果说龙二的死,春生的死告诉他人生的无常,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那么当他亲眼目睹他的亲人:父母、儿女、妻子、女婿、外孙相继离他而去时,他从悲伤到麻木,又从麻木到平静,当他真正认识到活着的本身意义时,他就以平常心态面对苦难、面对生活。

小说的结尾写了福贵从屠夫的屠刀下买来一只老黄牛,这是一只老的掉了牙的黄牛,乡亲们看到他买来的这只老黄牛都笑福贵老糊涂了,说这牛最多活不过两年,福贵和这只老黄牛也都以为他们只能活两三年,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十几年过去了,福贵和那只老黄牛谁也没死去,他们相依为命,和平共处,悠然自得的生活着,享受着生命,享受着生活,也享受着活着本身的美好。作者在这里告诉人们活着才是人生的最基本的状态,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心态,成天生活在泪水中,过不了二年人就会走向死亡,走向毁灭。而一旦人们认识到活着的本身意义时,生命才有价值,生命才可延续。

《活着》是一本相册,里面充满了福贵老人人生鲜活的回忆。人生的兴衰荣辱,酸甜苦辣他都尝尽。有时觉着他多少有点阿Q的影子,但他比阿Q强,比他多了一份对现实生活执着的肯定。在任何经历面前,他都不讳地摆着一个态度:“我要活着!”.“我要活着”这句话,贯穿全文的始终。福贵被拉壮丁时认识的老全说过“老子死也要活着;只要想着不死,就死不了。”又有几个人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死呢?在那个喝水都担心噎死的年代,快乐地活着就意味着你能统治生活的一切!在枪毙龙二时,福贵心里对自己说“这下可要好好地活着。”从死亡线上挣扎出来的人,更能深刻地领悟生命的意义,会倍加珍惜“大难不死”的生命,因为生命已经被他赋予另一层意义;家珍得了软骨病之后,卧在床前对福贵说:“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就不在乎什么福分;只求能每年为你做一双新鞋。”原来,有时侯活着之后的愿望可以如此的简单。简简单单的生活没有更多的奢求,没有更多的_。

常常听人们调侃“好死不如赖活着”,对此只是一笑而过,并不知道活着的艰辛。长期以来,把生命看的很神圣而在心里藐视只为活着而活着的人生观,认为人活着就应活得有价值,活得光彩,活得鲜亮,如果生命中没有了依托,生活中没有了追求,如同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人活着就没有任何意义。我们长期受的教育告诉我们:人要有所追求,人不能没有理想,却忽视了人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好好的活着,不管处境如何,也不管生存的环境如何,人最不能放弃的就是自己的生命,最应该珍惜的也是自己的生命,没有什么比生命本身更有价值,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能表现出生命的意义。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他又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活着”这个词语,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来自于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埋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短暂,表达了时间的动荡和时间的宁静。

如何指导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篇11

关于课外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九年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的标准。《课标》实施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课外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这里就课外名著阅读方法的指导与评价和大家交流。

一、推荐作品的依据和方法

向学生推荐作品可依据《课标》选择推荐。要把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结合起来。既要有教师把关,又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坚持学期授课季统一阅读和假期自选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要上好作品推荐导读课。授课季由教师统一推荐作品,假期由学生根据同学的推荐自选作品。

推荐课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如由影视作品导入,由精彩情节人物故事导入,由作品的文学成就和影响导入等。总之,教师要吊足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阅读欲望。如对于《三国演义》的阅读,可以将影视作品截取出来播放给同学们。选取影视资料时不必在意是否忠于原著,能激发兴趣足矣。

二、确定阅读进度并完成读书笔记

《课标》中在第三学段提出学生完成的阅读目标是不少于260万字。根据七~九年级学生的身心成长特征、认知欣赏水平、学业课程和升学任务等情况,笔者建议七、八、九三个年级里阅读的文字量分别为80万字、100万字和80万字为宜。又根据学生在授课季和假期的不同情况,可以把阅读量一分为二,每年级有两个学期两个假期。以七年级为例,七年级的第一学期完成20万字的阅读就即可。即每周应完成1.5万字。如《骆驼祥子》不到12万字,8周可以很轻松地完成阅读任务。

学生阅读全书,还要完成阅读笔记。可以积累字词,语句,重点人物,阅读体会,内容概要等。每周一篇。

三、周评价和月读书汇报

中学生名著阅读必须配以相应的检测评价,没有评价的阅读是不会有质量的。周评价形式多样。演讲式:讲情节,讲感受,讲喜恶的人物。也可以笔试,与语文基础知识和课内阅读测评结合起来,重点考查本周阅读内容,分数比例为10%为宜。

要将名著阅读活动和其他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每月可举行读书汇报会,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全班交流。展示个人读书的阶段成果和体验,也可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期待。要在汇报中紧紧结合读者的生活实际。

四、教师的专场辅导和对作品的理解交流

欣赏水平和能力决定对作品的认知深度。初中生读完了作品,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只停留在故事情节结局、人物命运上。每部作品读完,教师都要有一节专门的理解交流课,使学生、教师和作品之间有一个对作品的深层认识和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如读《骆驼祥子》,学生很少能全面看待祥子这个人物,也不能理解作品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作者对个人主义的否定。甚至有的学生会说出向祥子的学习的话,因为青年时期的祥子踏实肯干,勤劳上进,有理想有目标。这样理解显然是片面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

五、终结评价和表彰激励

读一部作品,要有最终的评价,总结读书经验,弥补不足,指导下一步的读书实践。终结评价的主要手段是笔试,由教师编写考查试题,学生独立完成。除了考查人物、情节、主题、特色等方面,还可以对作品进行评价、改写、改编、续写等。对学生的个人读书作出评价后,要进行表彰和奖励。既要有精神的鼓励也要有物质的奖励,表彰的面要广,督促后进,保护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下一轮阅读蓄势。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篇12

一、创造条件让学生阅读名著

1. 班级设立名著图书专柜。

作为文一个语文教师, 一直以来, 笔者十分重视班级图书角的建设, 不断开掘图书资源, 提高使用效益。一般来说经过三年的苦心经营, 图书角的藏书量会超过300本, 人均七八本。不过对学生们捐集上来的图书进行分析, 发现, 这些图书主要是一些卡通书、作文书等快餐式的大众通俗读物, 名著少得可怜。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感性化、浅层化的趋势, 学生阅读疏远经典名著的现象十分普遍。如何将学生课外阅读的注意力吸引到能够代表人类文化精粹的经典名著上来, 笔者觉得很有必要设立一个经典名著图书专柜。这个专柜的图书管理方式是私有公用, 专柜对班上学生拥有的名著进行造册登记, 图书仍由个人管理, 面向全班同学开借。这种方法好处有三:一是名著管理方便, 损毁率极低;二是专柜虽无书 (书都在学生手上) , 但对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情况有记录, 便于教师掌握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三是让学生感染学生, 形成一种“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读书氛围。

2. 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让学生有更多课外阅读的时间。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质量观, 不能急功近利, 以大量的书面作业代替学生的课外阅读, 应少布置课外作业, 多读书 (笔者近三年来, 几乎没布置过书面课外作业) 。与学生交谈发现, 许多学生之所以不想读名著, 原因一方面是怕影响学习, 另一方面他们的课业负担实在是太重了, 课间看一看消遣类的书, 仅是为了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要想让学生静下心来读这些名著, 除了引导得当外, 关键要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作为语文教师和班主任, 一方面要和其他科任老师多沟通, 尽量少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另一方面, 与家长进行书面沟通, 大力宣传阅读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让他们支持子女进行课外阅读。

二、大力营造阅读名著的读书氛围

1. 发挥课堂教学的辐射作用, 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

新编的语文教材, 无论是苏教版、人教版还是语文版,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中学生阅读的长篇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同时, 可进行引导点拨, 导向课外。笔者统计了一下, 七至九年级《语文》 (语文版) 节选名著篇目的有《美猴王》 (七年级上册) 、《空城计》 (七年级上册)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八年级上册) 、《范进中举》 (八年级上册) ;此外, 对一些重要的作家比如老舍、鲁迅、冰心、罗曼·罗兰、高尔基等的作品也有所涉猎, 语文教师应多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 上好名著欣赏课、导读课, 刺激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 (语文版) 一共安排了四个名著引读栏目, 七八年级每学期各安排一个专题, 对“课标”指定的必读经典名著进行导读和推介, 教师应重视这四个专题的引读, 并辅以名著欣赏课, 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3. 大力开展以名著为主题的讲故事、朗诵、演讲、舞台剧、征文比赛等活动, 以活动促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和班主任, 笔者觉得一定要把班上所有同学的阅读活动开展并丰富起来。讲故事、朗诵、演讲、舞台剧、征文比赛等活动, 可能要花去教师和学生的许多时间, 但这是一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让活动感染学生, 让学生感染学生, 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调动起来。而一旦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学生的课外阅读会一发而不可收, 收到奇好的效果。比如, 我在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 搞了一个《三国演义》歇后语比赛, 同学们的阅读兴奋点一下子高涨起来了;在引导学生读《水浒》时, 我搞了个水浒人物绰号比赛, 学生阅读《水浒》的热情也非常高涨。总之, 名著的阅读是主题性的文化阅读, 应通过有效的活动, 突出阅读主题, 让学生有阅读的紧迫感。

4. 制定阅读激励制度, 让阅读名著具有挑战性。

现在的初中生的阅读状况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初中生别说读名著, 就是普通的课外读物, 都读得很少, 这与我们现阶段社会转型期, 人们过多追求功利、过多追求浮躁的物质生活状态有关。在学校里, 阅读不是一种主流动的学习方式, 替代它的是应试和做题。因此, 名著的阅读, 应作为一种挑战行为, 重视激励措施的落实。笔者每个学期, 都会对班上的同学进行阅读分组, 互相挑战, 每期分阶段进行阅读评比、颁奖 (奖品多是书) 。名著阅读除了让学生互相挑战外, 也鼓励个体的自我挑战。有一个典型的个案是这样的, 2007年, 笔者任教班有个学生王某, 基本没有阅读习惯, 笔者和他约法三章, 每读五回目《三国演义》送一张老师自制的读书卡片, 读完一部《三国演义》奖励一部《水浒》, ……在老师的激励下, 到2009年春季, 这位同学已读了近十部经典名著。笔者的心得是:集体的阅读氛围, 会感染个人, 个别的阅读指导, 也会带动全体。

怎样指导初中生有效进行名著阅读 篇13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名家大师们交谈,可以增长见识,启迪心智,并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随着课改的深入,扩大课外阅读量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者的共识。因此,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各年级阅读的要求和数量。名著阅读是课外阅读中的一大重点,新的初中语文教材就增加了《名著的推荐与阅读》专项。与此同时,几乎各级考试也把名著作为一项考察内容,这都为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由于初中教学时间紧,学科多,学生能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少,而名著阅读又是阅读中的大工程,很多学生望而却步。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把名著阅读落到实处,是当前急待解决的艰巨任务。那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谈看法。

第一、给学生明确阅读的必要性。我想,这是学生啃下一本大部头名著的动力。因此,除了讲明读书的好处外,我还搜集了近几年中考有关名著的考题,展示给学生看。如06年中考题为: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上面这段文字出自〈〈〉〉,作品的主人公是。

(2)从整部作品看,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

分值占4分

07年中考题为: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铸成欢乐,正如他那句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

“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1)选文中“他”指的是,他是造就的伟人。

(2)通过阅读〈〈名人传〉〉,你感受到他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

分值占3分。

学生一看到这些与考试挂钩的东西,明白了阅读的实际效用,阅读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这比老师讲任何大道理都有用。

第二、与学生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所以老师要带着学生开始这“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初中三年要求阅读的名著大多是小说类,如《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等,只有少数的寓言、诗歌、散文类,如《繁星》《春水》、《朝花夕拾》等。所以我就重点帮学生制定小说的阅读计划。

每学期课本要求的三本名著,学生必须人手一本。以八年级上册中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我先要求学生看看全书共有多少章,每章大概多少页,自己每天大概能读多长时间,读多少页,综合大多数学生的意见,规定每天必须花的时间,必须读完的页数,要求学生最好以一章为一个单位,2至4天完成一章的阅读,每读完一章想想主要内容是什么。再

在班内贴出一张统计表,选一名学生负责统计每人每天的阅读进度,便于教师了解和调控。比如阅读进度太快的同学,老师可以与之谈谈读后的感受,若效果不好,就及时提醒他注意阅读的质量,避免学生盲目跟风,只求速度,不讲效果。

第三、指导学生阅读积累的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读”要与“写”相结合,以求读出实实在在的效果。进行阅读积累具体的方法有:

1、制作常识卡片。即摘录下书名、作者、国籍及主人公的名字和性格特征。

2、写故事梗概。学生可结合书前面的序言写一则300字左右的内容简介,对全书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3、摘抄精彩片段。可以每周一篇,也可根据书的内容的多少订下总的摘抄篇数,各篇不能是相连的内容,每篇不少于200字。

4、写片段简评。最好是写所摘的精彩片段的评析,及时记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5、写读后感。结合自身的现实生活,体味小说给自己的人生启示。

第四、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这样可以一举多得,既能让老师从中掌握学生阅读的情况,又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产生一种读书的成就感,还能在交流中互相促进,让他们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并为应对中考打下基础,何乐而不为呢?

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下面举一些可行的方法:

1、可以每周利用一节课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请学生作阅读展示。如有感情朗读自己摘抄的精彩片段,说说摘抄的理由,或者读读自己写的片段短评和读后感。在展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看展示者的亮点,保护大家读书的热情。对于学生的误读,可通过教师或同学的质疑、追问等委婉手段,引发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自我反省,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2、还可以举行关于整本书的知识竞赛,题目可以是老师搜集的,也可以是从全班学生自编题目中精选的。学生自己参与设计的活动更会积极主动的去维护。

另外,还可组织读后感写作竞赛、讲故事比赛、记者招待会、片段剧表演等,教师在现场给予指导。

第五、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名著阅读计划的顺利实行需要时间上的保障,利用课堂时间是不现实的,只用在校时间也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学生利用校外时间进行阅读,大多数学生不住校,主要是在家阅读。

许多学生家长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学生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课本上,阅读课外书是不务正业,对学生读名著不仅不支持,甚至横加干涉。所以语文教师应利用家长会与这类学生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讲清现在语文考试方向的变化,努力转变他们这种根深蒂的错误思想,并介绍教师在名著阅读上的教学计划和同学们的读书计划,在此前提下,要求家长在工作之余督促学生抽时间进行名著阅读,鼓励有兴趣的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交流。

上一篇:“网络传播谣言”承担何种责任下一篇:我爱电脑-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