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如何防止孩子粗心大意(精选5篇)
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如何防止孩子粗心大意 篇1
孩子成绩无法提高的原因之一,在于粗心大意,不信,看看他们的算术考卷就知道了,
明明有实力,却为了一点疏忽而无法提高成绩,对孩子不用说,一定很难过;对父母来说,也觉得非常遗憾。因而要孩子去补习,以便多练习做试题。可是,多接受模拟考试,并不能防止这种粗心大意造成的疏忽。
疏忽的原因,其实在于太钻进问题的细小部分,也就是被问题淹没了,
备考资料
以算术来说,如果精神太集中于细小部分的计算,结果反而疏忽了几位数或小数点。因此平常明明会做的题目,到了考试的时候却答错了。正如有一句俗话说“见树不见林”的现象一样。
对于经常犯这种粗心大意毛病的孩子,与其让他们多接受考试的机会,不如训练他们在平常读书时养成“见林”的习惯。例如,当他们练习计算时,先让他们对答案的方向心里大致有个谱,也就是先让他们“看见森林”,其次才让他们仔细看每一棵“树”,即进入细小部分的计算作业。这样做相信对孩子必会有益。
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如何防止孩子粗心大意 篇2
四年级是培养学生概括段落大意到概括课文内容的过渡阶段。这个年段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 其主要特点仍是具体形象性占优势, 因此从概括的角度看, 大多数学生停留在第一、二种水平, 其思维是不系统的, 说话往往不是抓不住要点就是概括不全, 不是词不达意就是冗长啰唆, 不符合“明确、完整、简要”的要求。
那么到底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文大意的概括呢?下面试以两个案例做一简要的剖析。
[案例1]《巨人的花园》教学片段
检查学生初读情况后———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巨人的花园很美丽, 孩子们很喜欢玩, 可巨人赶走了孩子, 于是春天来了, 而巨人的花园里还是隆冬。一天早上, 春天来了, 巨人看见孩子们又来玩, 又发脾气, 与此同时, 冬天又来了, 然后一个小男孩看着他, 一伸手, 春天又来了, 巨人明白:原来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从此, 巨人开放了花园, 让孩子们玩。
师:他讲得很好, 但太长了, 把所有东西都讲进去了, 听老师讲, 好吗?
(教师简练地讲了一下课文大意)
[评析]《巨人的花园》是一篇童话故事, 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就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虽然回答比较具体, 但基本抓住了课文的要点, 在初读课文阶段能这样回答应该说很不错了。但此时教师急于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 并匆匆用自己的概括代替学生的自主建构, 使学生缺少了概括“从具体到抽象”的必要的思维过程, 与学习规律不符。
[案例2]《去年的树》教学片段
检查初读后———
师:故事的主人公是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鸟和树。
师:一个还是两个, 是谁?
生:鸟, 都是写鸟的, 树只是鸟去找的朋友!
师:发生了什么事?
生:一只鸟和一棵树是好朋友, 冬天来了, 小鸟离开了树。第二年春天, 小鸟回来了, 树却不见了, 于是小鸟去问树根: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去问大门:我的好朋友树在哪里?去问小姑娘:火柴在哪里?最后, 小鸟终于找到了变成灯火的大树, 最后它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飞走了。
师:鸟儿一次一次地问, 可以归纳为怎么说啊?
生:鸟儿到处去打听。
师:对啊, 结果怎么样?
生:最后找到了变成灯火的树, 对着灯火唱了一会儿歌, 飞走了。
师:那现在可以怎么归纳课文呢?
生:一只鸟和一棵树是好朋友, 冬天来了, 小鸟离开了树。第二年春天, 小鸟回来了, 树却不见了, 于是鸟儿到处去打听, 最后找到了变成灯火的树, 对着灯火唱了一会儿歌, 飞走了。
[评析]《去年的树》这篇童话出现了许多人物, 其中“鸟”和“树”这两个形象一直贯穿全文, 那么到底谁才是主要人物呢?教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有利于理清学生的思路, 更加容易只奔主题。当学生大量引用课文语言、无法做好归纳时, 教师立刻提出:鸟儿一次一次地问, 可以归纳为怎么说啊?那么多的次数, 当然可以归纳为到处去问。这样设置了一些坡度, 学生得出这个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然而这个案例的主要问题就在于, 在初读课文阶段就进行这样的训练, 似有吃力不讨好之感, 因为学生还未对课文进行深入的解读, 只能由教师一步一步地牵着学生走, 而且这样的概括恐怕也只有少数学生能达到, 多数学生还是感到茫然。学生的这种概括水平属于上述的第二种水平, 语言不够简练。
[反思]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 教师非常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但同时也存在“时机选择不当、方法操作不够科学”的缺陷, 那么如何弥补这些缺陷, 更好地指导学生概括童话体课文大意呢?
首先, 概括环节的时机选择要恰当。一般来说, 概括课文大意环节宜安排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或学完课文后进行, 切不可操之过急, 如果在学生对课文不熟、对课文内容不了解的情况下就进行概括, 就像做无米之炊, 其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 引导过程要循序渐进。四年级学生在概括课文时存在着啰唆、抓不住本质属性的特点是正常的现象, 这时候教师不必着急, 只要循序渐进, 抓住童话文本故事性强的特点, 设置一些问题, 比如“主人公是谁?为什么这样?经过怎样?结果怎样?”来帮助学生过渡即可。就像案例2中, 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童话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抓住三个要点:冬天和春天的时令特点, 树的前后变化, 小鸟的内心体验, 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冬天, 一只鸟离开了树, 春天回来时却伤心地发现树被人砍掉做成火柴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概括更趋精练、简要。
最后, 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中年级学生概括大意一般比较具体, 还常常用上课文中的句子,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思维过程, 根据课文特点, 设置一些有坡度的问题, 使之从具体到抽象, 逐步要求概括准确、语言简练, 而不是像案例1中的教师一样, 迫不及待地告诉学生最后的答案, 其实这时教师不必急于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 而可以让学生再深入文本进行趣味盎然的阅读体验, 在学生对文本深入理解的基础上, 再提出进一步概括课文内容的要求, 这样从具体到抽象, 逐步要求概括准确, 就能做到训练与感悟两不误。
如何有效指导孩子认真学习 篇3
根据存档成绩,结合孩子的当期表现,我们就知道了孩子的学习优点和缺点,然后进行发扬和规避;根据名次比较, 我们知道孩子的强科和弱科,然后进行保持和提升。
而计划的制定,就需要把上述内容具体化,可操作化。(强调,必须是可操作性的计划,而非笼统的“你做的很好,你很努力”)
计划制定至少包含以下两方面:各科或弱科的,在家学习时间量或额外学习量;过程验收时间截点。
额外学习量:
一般而言,成绩好的学生,学习效率会高于成绩低的学生。即,在相同学习时间内,相同作业量的情况下,成绩差的学生,很难超越成绩好的学生。要想实现成绩和名次的提升,必须有额外的作业量,有学校作业外的额外学习时间。
成绩提升的必然过程:拼学习时间--提高成绩--拼学习效率--再次提高学习成绩。
对中小学生而言,全体学生的学习时间并不是很长,只需在时间上做出延长,即可提高成绩;但对高中生而言,一天24小时,时间上已经拼无可拼了,应注重学习效率。
曾有一位家长问:既然成绩=时间×效率,我们可否先提高效率,让孩子能有更多的时间玩耍?
否。效率的提升,实际是成绩提升的伴生物,没有一定的优秀成绩,绝对不可能产生出高的效率;同时,在幼稚的年龄条件下,对游戏可以产生出高的效率,但对学习,却很难。
延长学习时间,是中小学生,提升成绩的最佳选择。
杏坛要做的,是在这个时间基础上的,效率提升,使时间不成为“假学习时间”。
对于有限时间的家长,则需要进行下述的过程监督。
2.过程监督
我们下面所说的过程监督,前提设定是:家长能用于孩子辅导的时间有限;或者家长的知识水平有限。如果您不在此列,可在下述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增加。
可操作性:
在计划制定阶段,我们强调计划要有可操作性,具体指的是:孩子学习计划的可操作性,以及家长监督的可操作性。
比较两种计划书:要加强语文的学习VS 每3天完成一篇课文背诵,3周内全部完成。
第一种计划,让孩子执行起来很混乱,而且家长怎么监督?第2种计划,家长就可以在每周结束的时候检查孩子的2篇课文背诵,执行和监督都有明确的目标。
强制性:
孩子天性玩耍而非学习,也许在知道成绩的那一刻,或者在制定计划书的时候,会下很大的决心去学习,第一天会100%完成,第2天也许就会有拖延。这就需要家长去监督,督促孩子去完成已经制定好的计划。
计划调整:
新制定的计划,由于对孩子学习能力的掌握不够充分,或者在制定计划时,对执行力的过分自信,往往会制定出过于缓慢或过于急促的计划,导致孩子很容易完成或很难完成。太容易,则起不到额外学习的目的;太难,则打击孩子自信。所以完成计划制定并实施一段时间后,要由家长和孩子一起对计划进行审核,是否太快或太慢,然后进行调整。这个过程也是家长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的过程。
3.结果验收
请注意此结果验收不是学校的考试,而是由家长主导的验收。
一般而言,我们会分阶段制定不同的计划。比如刚开学时候的计划,侧重各单元基础知识的学习和预习;考试前的计划则侧重整册书的复习和整合。再每个计划结束时,家长进行结果验收。
验收时,必须完成计划的全部内容,但效果评估可依照下述进行:对于成绩中等或较差的孩子,能完成目标的50%-80%即可,比如十篇背诵课文,在过程监督的时候,都可背诵下来,但在结果最终验收时,只要有5-8篇会背诵即可。对成绩较好的孩子,则需要完成80%-100%。
对于知识有限的家长,结果验收可单纯的依据“数量”进行。比如买的习题做了多少页,而不关注正确与否(这种方式效果会低,但仍然有效)。
然后依据验收的实际情况,再制定新一轮的学习计划。一般有2个方向:a.已完成的计划的再次学习,时间上一般会较短;b.全新计划的制定。依次,推进孩子学习。
解决孩子学习粗心的建议 篇4
审题仔细再动笔:做作业,答考卷,请所有孩子审题三遍之后再动笔,对于特别粗心的孩子,不要心急,答卷的速度是知识积累后的升华,先保证质量,答一道,对一道,在追求速度,这才是良好的答题习惯。
解题之后要检查:检查你的答卷同审题一样重要,不仅有助于发现错误,也能做好心理的准备。避免粗枝大叶的毛病对你的答卷造成影响。
如何防止孩子一看书就犯困? 篇5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何办法?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是一种条件反射所形成的不良习惯。睡眠本来是与看书活动无关的人的本能行为,但由于与无关刺激建立了联系,就形成了相应的条件反射。如人在疲劳动情况下,仍然坚持看书学习,当拿起书时,又抵制不住疲劳的侵袭,便想抛书睡觉,但又觉得不学不看不行而勉强支持,多次反复以后学习与睡觉两种无关的活动就联系起来了,经过不断强化,这种联系逐渐固定下来,以后看书便成了瞌睡的诱发因素,只要拿起书便想睡觉。当然,有些人并不是因疲劳而引起,也可能因对书不感兴趣或对学习反感等形成这种抑制性条件反射。所以,要克服这种毛病,必须消除抑制性条件反射,建立兴奋性条件反射。
那么,怎样建立这种反射呢?
要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前进的原动力。它对于主体来说,总是带有快乐、欢喜和满意的情感体验。人一旦对看书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激发学习的动力,从而改变抑制性条件反射。有了兴趣,就会促进兴趣,以此形成良性循环。而良性循环的形成也就是兴奋性条件反射的建立。
注意学习方式为了避免产生抑制性条件反射,学习要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科学用脑,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做到劳逸结合,一般情况下要做到:
①疲劳困倦时不要看书。人体机能活动具有一定限度,活动超过限度,大脑皮层就会自动进入抑制状态。这就是所谓的保护性抑制。因此,自己感到疲劳困倦时,就不要勉强支持看书,尤其是不要“开夜车“看书,以避免形成不良习惯。
②饭后不要马上看书。人进食后,消化系统的活动量加大,大脑血液流量相对减少,中枢神经主要控制消化系统,而对其它部位处于抑制状态,如果此时看书,不仅效果差,而且易形成抑制性条件反射。
③睡觉前最好不要看书。有些人习惯躺在床上看书,把看书当作催眠,这种习惯最易形成抑制性条件反射。
【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如何防止孩子粗心大意】推荐阅读:
如何提高小学孩子的学习质量08-08
如何防止和矫正学生学习浮躁的心理12-21
小学数学学习中粗心的防范策略论文10-21
如何在家做优秀孩子小学作文12-21
如何指导小学生把作文写具体08-30
如何指导小学生看图作文10-01
如何有效指导二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05-09
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07-31
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12-08
如何做好小学生作文指导实施方案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