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中粗心的防范策略论文

2024-09-18

小学数学学习中粗心的防范策略论文(精选16篇)

小学数学学习中粗心的防范策略论文 篇1

小学数学学习中粗心的防范策略论文

一、小学生学习中易出现“粗心”的原因

有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不重视,课本中的难点和重点没抓住,导致知识点的掌握就会错乱,就不能把每个知识点完成的结合在一起,也就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所以,学生在日常做作业和考试中就会出现差错。除此之外,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比较差,又因为数学这门学科自身比较抽象,而且逻辑性较强,那么这些学生就不能清晰而准确的掌握好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概念和法则。如果学生在针对出现的漏洞和差错不加以改正的话,日积月累,漏洞出现的几率也就会越来越大,以这样的知识状况来看,这对今后学习新的知识就会形成学习障碍,后果可想而知。比如在做题的时候出现“-3=2”来说,有的学生就会毫不犹豫的填1,有的教师和家长就会认为这个学生是因为粗心填错了。仔细想想,或许这个学生根本就不是因为粗心,而是因为不知道怎么求被减数。就像这种情况“不会”会被认为是“粗心”。我们在正确了解到粗心的真正原因后,我们应该针对上述学生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改正措施。

二、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优越的生活习惯

俗话说“从生活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要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优越的生活习惯和个性,这样可以有效地较少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粗心的问题。首先,我们先从真理自己的抽屉、房间、书架做起,让学生变得有条理,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细心和耐心的态度;其次,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和复习进度表,让学生整个人变得有计划有顺序;最后,构建和谐的民主家庭气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愉悦心境,让学生做任何事情都处乱不惊。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首先自己先要做到。只有这样,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行为和原有的习惯,最后改变个性。经过长时间的改变,相信学生粗心的现象就会逐渐变少。

2、培养学生周密的学习习惯

我们就拿计算教学来说,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交给学生一读二做三说的“三部曲”。所谓的一读二做三说中的一读指的是如果遇到有题目的计算题时,应该先认真地读一遍,如果还不理解,应该多读几遍,直到读懂为止,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学生在坐骑的时候不会因为看错运算符号或者是抄错数之类的情况发生;二做指的是在做题的过程中要细心,把数字写规整,规整的数学能提升计算的准确率;三说指的是做完题后在心里说一下整道题的计算过程,这样就会把计算时出现的问题得到补救的时间。因此,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一定要放慢速度,认真读懂每道题,做完后还应该认真检查一遍,保证作业的正确率。如果在家中,完成作业后可以朗读一遍,防止错误的发生。

3、破除心理定势

我们要破除学生的心理定势,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我们要培养学生优质的观察品质,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训练。其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对消除思维定势也有一定的疗效。

4、辨明真伪,正确引导

“伪”粗心不是真粗心,只是因为没有读懂问题。比如学会了20以内的退位减后,有的学生会受到20以内进位加的影响导致问题的发生,如果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图,用学具摆一下,就会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通过一系列求证,得出正确答案后,教师可以多出几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在进行练习,达到巩固的效果,这样如果下次在碰到类似的题目就不会做错了。如果学生在做错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学生出错的题记到一个专门错题的本子上,经常翻阅一下,跟学生一起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找出规律。建立专门的错题本有助于提升正确率。

5、强化细心

粗心不是说说就能改正的,如果学生因为粗心而犯错,教师只是说因为什么粗心,下次记得要仔细一点,那么这个学生下次还是会粗心。我们在重复说学生粗心,主要是在强化学生的粗心。如果反过来做,在学生不出现粗心的情况下强化内心,那么,就会朝着细心地方向发展了。

三、总结

总而言之,我们要细心地找到学生因为什么“粗心”,并对学生的粗心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改掉粗心的毛病,才会避免因为粗心造成的损失。

作者:汪永刚 单位:安徽省利辛县程家集镇郭湖小学

小学数学学习中粗心的防范策略论文 篇2

而学生的粗心, 概括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类:

一、知识点理解错误

比如在讲完水位的变化后, 测试题中出现了这样的一题:丹尼斯百货的某种商品预计今年平均每月售出500件, 一月份比预计平均月销售量多10件记为+10件, 以后每个月销售量与前一个月销售量比较, 其变化如下表 (前11个月)

(1) 七月份销售量是多少件? (2) 前11个月的平均销售量是多少件? (3) 要达到预计的月平均销售量, 十二月份还需销售多少件?

班级有不少同学第 (2) 小题判断错误, 算出第11个月的销售量, 用500+6÷11算出的11个月的平均销售量, 最后后两问都不能得分, 这就是典型的理解不清而导致的错误, 可我们的学生却认为是粗心、审题不清所致。其实这是由于没有真正理解“前11个月”和“第11个月”的意思。在讲解时, 我分别算出11个月的销售量, 让学生对比自己的做法, 讨论后才得出了正确答案。

二、所用解题方法混乱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比较a+b与a-b的大小, 叙述正确的是 ()

A、a+b≥a-bB、a+b≤a-b

C、由a的大小确定D、由b的大小确定

有个学生第一次做对了, 当我把他叫到办公室重做时, 他却不知道该怎么做了。接着我仔细察看了这个学生的草稿纸, 原来他对这道题有两种解答方法:一是利用特殊值法解决, 一是分析字母a, b的正负解决。他第一次用了第一种解法, 第二次又用了另外一种办法, 结果由于对字母正负决定和差的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到位, 所以在第二次解答时遇到了困难。由此可以看出, 在平时的解题教学中, 教师既要注意向学生展示思维过程, 更要让他们了解其中道理。

三、计算能力低下

一次学生问我:“老师, 帮我检查一下错在哪里好吗?”我浏览了一下, 是一道代数式化简求值的题, 原来代数式化简完后是x2-xy+3, 她第一步写对了, 可下一步代入数字x=-2, y=3时, 应该是 (-2) 2- (-2) ×3+3她却误写成了-22-2×3+3, 这不仅仅是粗心所致, 更是一种对于计算的不熟练和对知识理解的不透彻导致。

四、个人认识与态度问题

比如平时作业, 有的同学把它当作一种负担、一种任务, 只想尽快地去完成它, 做完后也不检查。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不仅养成了不好的习惯, 同时错误的印象也被加强了, 又比如在考试中发生的错误, 一方面是平时错误习惯积累的结果, 另一方面是书写潦草而致;还有部分学生眼高手低, 做题不规范, 喜欢跳步骤, 丢三落四, 喜欢口算, 动手能力差。

五、过分的心理焦虑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认识观, 端正学习态度。认识是行动的先导, 态度是取得成功的前提。但是, 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 学生往往会变得很浮躁。他们希望取得好的成绩, 但却不愿意付出, 甚至有人还提起了“读书无用论”。要想改正错误, 必须要端正态度, 形成正确的认识。其次, 进行方法指导, 促进反思提高。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们要记住, 一个人到学校来上学, 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 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 一方面, 我们要正视错误, 查找错因;另一方面, 我们要寻求解决的办法, 以求不断进步。第三, 家校联合, 齐抓共管。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家里, 因此学生的家庭教育十分重要。所以, 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取得认识上的一致, 要加强交流与沟通, 及时互相反映情况, 加强监督管理, 尽快解决问题。

摘要:本文对“粗心”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 找出了背后存在的一些本质问题, 并就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 以此来指导初中学生克服“粗心”这一问题。

小学数学学习中粗心的防范策略论文 篇3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堂,计算教学所占的课时居于首位。计算能力也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之一。但是执教以来,低年段的学生在计算并不尽如人意,考试中出现的各种错误也是比比皆是。让教师痛心的是:由于计算错误,出现个别学生的数学成绩落后,并且直接阻碍了其它数学知识的学习。

痛心的同时,反思学生的错误:不是看错数字,就是写错数字;不是抄错符号,就是漏写符号;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加法当减法做,乘法算成了除法;甚至有的错误是无法理解的错误。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却不能简单的将学生计算上出现的错误都归为“粗心”,其实学生的“粗心大意”与学生的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当学生因为的心理因素出现各种各样计算错误,教师该如何应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教师试图纠正学生常常出现的计算错误的这场博弈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出招,出管用招,甚至出奇招来与学生计算错误中暴露的所谓的“计算粗心”过招。

一、见招拆招,出对应招

学生出招——感知粗略 如36+9看做63+9 54÷9看做54-9

错因剖析:由于年纪小,低年段的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糙,不具体的,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外在的现象,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学生在进行计算时,常常是感知不全面、不精细、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容易产生感知失真,造成差错。

教师出对应招——强化首次感知 在教学中,强化首次感知,正所谓,先入为主,在学生最先接触这些易错内容时就为学生提供准确、鲜明、生动的首次感知材料,对那些容易混淆造成视觉错觉的数字与符号,如“6”和“9”,“+”与“×”等,在初次教学时就要提醒学生予以充分注意,提高一次感知到位的目的。

二、见招拆招,出管用招

学生出招——注意失调 例如:8-8和8÷8的计算,学生都能计算正确,但是把两题合起来,变成8-8÷8,错误率就会大增。

错因剖析: 低年段的小学生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特点是不稳定,不持久、容易分心,注意的范围不广,易被无关因素吸引而出现“分心”现象。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学生既要看,又要算,还要写,需要经常转移注意力,把注意力分配在不同的对象上。由于低年段的学生注意力所顾忌的面不宽,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顾此失彼,丢三落四,造成计算错误。

教师出管用招——培养有意注意 注意失调的错误多是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往往以无意注意为主,且注意的品质较差,而作为学生,总有一些让其不感兴趣而又非做不可的作业。为使学生的注意力有意识地集中并保持在作业上,要求学生计算时,从审题、到计算、书写、一气呵成、中途不东张希望,玩东玩西。从早先的一两分钟开始,到能坚持五六分钟,十分钟,到二十分钟,渐渐锻炼学生有意注意的意识。

三、见招拆招,多出奇招

学生出招——思维定势 如学生的初学小数乘法计算,许多学生易受小数加减法的影响,列竖式时把小数点对其,而不是末位对齐,导致计算出错。再如,受小学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的计算方法的影响,确定积的小数点时也会对齐小数点。

错因剖析:思维定势可以使学生运用自己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与旧知识类似的问题,但是连续用用类似的旧知识,则会强化定势,形成思维上的障碍,使思维处于抑制状态而产生消极影响。消极思维定式往往会影响学生对运算概念、法则、性质的正确理解,导致计算出错。

教师多出奇招——防止定势干扰 在计算教学中,学生那里容易糊涂,就把容易糊涂的问题专门提出来,放大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同时,教师要把所学的新知跟与它相联系的旧知进行比较,以突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异点和相同点,有利于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中去,使原有知识得到完善和发展,有效防止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在教学时,教师还要经常变换练习形式,避免刻板、机械、单一的练习,提高解题思路的灵活性。小学数学中的许多计算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在教学时应考虑到负迁移,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将几种易混淆的概念、法则、定理、公式等放在一起让学生充分感知,加以辨别,让学生在辨析中明确事物的本质特征,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积极预防消极的思维定势。如:同组计算练习36+9,36-9,36÷9,帮助学生在对比中,克服感知粗略的问题。

四、见招拆招,出致胜招

学生出招——情感态度 如125×8÷125×8,直接原式=1÷1=1。

錯因剖析:学生的情绪、做题时的态度容易导致计算错误。当计算数目小,算式简单时,学生往往处于放松的“轻敌”思想,造成计算错误;当计算数目大、算式繁琐时,学生烦躁不安也容易导致计算错误;还有的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会突然“卡壳”形成暂时性遗忘;还有的孩子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错误,而以上的错误背后往往是学生检查习惯的缺失。

教师出制胜招——培养良好习惯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的巨大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不良的习惯贻害无穷,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发生计算错误,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学生不良的计算习惯造成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为了让学生养成喜欢、认真计算的好习惯,在计算中教师要要求学生做到四点:①坚持计算练习,定期反馈,对认真计算的孩子给与必要的奖励(包括要求学生在草稿上所写的竖式也要条理清楚);②看清数据、运算符号,明确运算法则;③想算式的特点,思考可否利用运算规律、性质进行简便计算;④自觉检验,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这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教师遇到学生计算的错例,不要简单归结为学生“粗心”与“马虎”,应该深入探究错误根源,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注意寻找心理对策,坚持

不懈地训练,运用不同策略与招数与学生的错误斗一斗,以此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作者简介:

小学数学学习中粗心的防范策略论文 篇4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小学数学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不断创新。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充当教材内容的传递者,而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对于学习知识的过程没有什么创新可言。 我们在现代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探索。只有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才能增强交流,形成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彼此竞争,很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才能,自我创新。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笔者对合作学习的意义与实施策略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意义和现状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 系统地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能够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交流与互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

目前, 许多教师都满怀热情致力于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但学生合作效果很不理想,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不会合作或对合作兴趣不浓,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缺乏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如有些教师对学生分组不科学,随便抛出难易不辨的问题让学生去合作探究,导致学生合作学习失去必要性,同时也使学生失去合作乐趣,从而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二、小学数学教学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 )创设合作学习情境 ,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 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 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动手能力强的心理特点,根据数学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组。教师要积极创设合作学习情境, 为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机会, 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开放的数学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例如,在教学“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一课时,教师先创设合作学习情境,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石头, 提问学生如果比较两个石头的大小,能比较出大多少吗? 引出教学的内容,要认识物体的大小,准确比较两个物体大小多少,就要认识物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 在学习物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时, 教师可以组织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教师出示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玻璃杯, 让学生看清两个杯子里水面高度一致。 按照以下的步骤让学生动手操作:

1.在 一个杯子里放入小的`石头 ,让学生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

2.在 另一个杯子放入大的石头 ,再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

3.让学生思考并在小组里互相讨论哪一个石块所占的空间大, 哪一个石块所占的空间小。从实验中得出体积的概念即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通过合作学习情境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养成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主要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 活动单导学是指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探究教学内容,展示、交流学习结果,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而教师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组织合作学习时, 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积极引导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例如,在教学“圆的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圆的认识”活动单。 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三个活动项目。活动一:画圆,让学生互相帮助画圆,让学生初步感受圆形的特征;活动二: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后,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已经了解的圆具备哪些特征;活动三: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圆的特征,可以安排学生分组操作, 一学生做, 一学生记录,而其他小组内学生进行监督指导。最后针对实验的结果,展开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在教师的帮助下探究圆的特征。 采用活动单模式, 能使学生主动参于教学内容,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

( 三 ) 整合教学资源 , 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数学知识多是抽象的概念、数字、符号等,而小学生多是运用形象思维去认知,这就造成部分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是枯燥、乏味的,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效果也不好。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充分整合数学教学资源,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作用, 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组织易于学生操作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实践探究的过程中, 增强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逐渐形成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

小学数学学习中粗心的防范策略论文 篇5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是小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良好的数学学习和应用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阶段的学习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通过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来引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动机;激发策略;有效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正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数学具有抽象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这对学生造成了不小的学习难度,使得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应用科学的数学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一、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往往会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有所成就,就是因为人们愿意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而取得成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是这样,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要通过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学习成绩也就会不断进步。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就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会更加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突破传统数学课堂模式,通过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内容,调节课堂气氛,进而促进学生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来丰富课堂内容。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教学视频,教学生认识人民币,并了解鉴别人民币真伪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开展特色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这个年纪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天性明显喜欢创新,也热衷于参加集体活动,教师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也应该对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充分的利用,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内容,为学生设置相应的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也更容易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认识时间”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开展活动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可以将一个真实的钟表带进课堂,教师一边讲解,一边让学生观察表针的运动特点。在讲解之后,选一部分学生,三人一组,分别扮演时针分针和秒针。由老师说出一个时间,学生用手臂代表指针,正确地指示出时间,让其他同学判断对错。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且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课程内容。

小学数学课程是小学阶段的重点学习内容,通过数学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促进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一阶段的教学,通过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打造多元化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学习中粗心的防范策略论文 篇6

1 因基本概念或规律混淆不清而导致的“粗心”。

比如在学完物体的质量和物质的密度这两个概念之后, 经常会遇到类似于这样的习题:“铁的质量比棉花的质量大。”有不少第一次接触到这样问题的学生会想当然地认为它是对的, 因为生活中常常能感受到铁块是硬邦邦、沉甸甸的, 而棉花却是松软、轻巧的, 又加上刚学过铁的密度比棉花大, 更加坚定了他们的选择, 殊不知质量与密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质量是指组成物质的多少的物理量, 组成铁和棉花的物质多少的关系决定了它们的质量大小关系, 题目中没有提及这个关系, 自然各种可能性都会存在。当然有些学生还是会产生疑问:难道质量和密度没有关系吗?答案是当然有关系。但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很明显这个概念中出现了另外一个物理量——体积。当研究质量和密度关系时, 体积这个物理量是一定要做好控制, 只有在体积保持不变的前提下, 才能说密度越大, 质量越大。而上面的问题中并没有提到铁和棉花的体积关系究竟如何, 所以质量谁大谁小就无法确定了。

与此类似的问题还有“水吸热升温一定比沙子慢”、“铜的导热性一定比铁好”等等。当遇到这类问题时, 只有真正将各个基本概念弄清楚之后, 才能深入地分析出题目中所给的条件以及背后所藏着的“陷阱”, 当知道了“陷阱”的所在, 自然就没有了粗心的可能。

2 思维的滞后造成的“粗心”。

在练习画力的示意图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请作出在空中飞行的足球的受力示意图。”许多同学画完重力之后会毫不犹豫地再给足球画一个“踢力”。当拿回作业本看见“踢力”被老师狠狠地圈起来的时候, 不禁眉头紧锁——没有踢力足球怎么飞出去啊?确实停在地面上的足球必须获得动力之后才能由静止变为运动, 但当动力撤去之后足球仍能在空中飞行, 此时靠的是足球自身的惯性。很明显学生发生错误的原因在于没有考虑到足球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受力情况是会发生变化的, 学生的思维想当然地停留在刚开始的那个阶段, 自然在后一个阶段的受力分析过程中发生了错误, 这种错误不能简单地称之为“粗心”, 如果在思维上不能“与时俱进”, 再怎么细心也是徒劳的。

3 生活经验中不科学的理解造成的“粗心”。

这类“粗心”在力学方面尤为突出, 比如这样一道题目:“小明有力去推停在路边的汽车, 但没能推动, 请问汽车的受力情况如何?”许多学生会不约而同地认为汽车所受的推力小于它所受的阻力。因为生活中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条件不够而达不到某种效果, 比如东西太少, 所以大家没有吃饱;钱太少, 所以没能买到某样东西。那么既然汽车没有被推动, 一定是小明的力气太小, 小于汽车所受的阻力, 所以才没有被推动。乍看起来, 这种解释也是有道理的。但为什么答案却错了呢, 其实只要从汽车所处的运动状态去考虑, 就会很容易找到答案———汽车被推之后仍然处于静止状态, 这是一种平衡状态, 所以在水平方向的推力与阻力应是一对平衡力, 大小应该相等。

再比如在学到物体的漂浮条件时, 总会有学生认为物体漂浮时所受的重力小于浮力, 因为“如果不是浮力大的话, 物体怎么会浮在水面上呢”。很明显他们所说的“浮”实际上是指“上浮”, 是种运动的状态, 而“漂浮”是一种静止状态, 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针对上述所说的问题, 笔者认为, 在力与运动这章教学中, 应指导学生将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和受力分析两方面充分结合起来, 两方面相互推导验证, 可以大大地避免头脑中留下的错误的生活经验造成的干扰。

4 因生活实践的缺乏而导致的“粗心”。

这种“粗心”在“简单机械”这章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比如给一些工具找支点时, 有的学生拿不定主意:若找对了, 沾沾自喜, 若找错了, 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啊, 我没看清呀!”不仅仅找支点是这样, 找动力、阻力就更加有这种“抓阄”的感觉了。特别是像剪刀、筷子、火钳等这类双杠杆式工具。笔者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来十名刚毕业的初中生和十名六十岁左右的农村妇女 (八人小学毕业, 两人初中毕业) , 分别请他们指出扁担、铁锹、火钳等生活或农业用具如何使用能更加省力?结果让笔者很吃惊, 十名农村妇女基本上全部答对 (当然主要借助实物演示) 。而只有三名初中毕业生表现尚可, 其他的坦言有些工具从未使用过, 习题中也没遇到过, 所以不清楚如何才能更好地使用它们。人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物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非常紧密, 所以课堂教学中应多引进一些生活场景, “简单机械”这章内容如果光靠“纸上谈兵”, 留给学生的也只能是一时的记忆, 学生不犯“粗心”的错误才怪呢。

5 张冠李戴式“粗心”。

在运动学和电学这两部分习题中经常会出现过多的研究对象, 容易扰乱学生的思维, 稍不留神就会出错。针对这种想象, 笔者认为, 首先应让学生明确物理量的“一一对应”性, 虽然有些物理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但仍然要做好区别。所以在答题时可以给各个物理量作好下标的习惯, 然后根据各种物理条件或规律列出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最后从已知到未知一步步地求解出各个物理量。

学生所说的“粗心”其实是表面的, 或者说是他们的一种掩饰, 作为教师, 切不可和学生一样天真, 把学生所说的“粗心”当真, 只有拨开表象, 帮助学生找到错误的真正原因, 才能真正让学生甩掉“粗心”这个包袱。

摘要: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出现粗心现象其实是有着各种各样原因的, 作为教师有必要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症结所在, 并以此作为突破口, 帮助学生甩掉“粗心”的包袱。本文分析了较常出现的五种疑似“粗心”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疑似,“粗心”,对策

参考文献

[1]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虞澄凡.新课程伴你学物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小学数学学习中粗心的防范策略论文 篇7

关键词:解题错误; 条理性; 缜密性; 数学本质; 思维定势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16-001

马卡连轲说过:“教师的成长是经验加反思。”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常常需要从学生的学习错误中去反思。在教学实践中,对待学生学习上的错误,我们要有“主动应对”的理念和策略。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在解题时出现错误的原因,并不是完全不会解题,而是似乎会解题但又解错了,我们通常把它们解释为“粗心”错误。学生对某道题的某个地方“粗心”,会导致该题解不出来或得出错误的答案,成绩始终提不高,自信心受挫,从而影响后继知识的学习。因此有必要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方面的“粗心”错误作出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其实,初中生数学学习方面的“粗心”错误是由多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造成的。根据教学实际的反思,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我认为“粗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思维的条理性不够

这类学生心理急躁,急于求成,没有弄清题意,没有认真读题、审题,没有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就开始解题。头脑里很糊涂,没有条理,仓促解题,必然会产生错误。例如:已知二次函数y=-x2+bx+c的图象与x轴的一个交点坐标为A(-1,0),与轴的交点坐标为C(0,3),且一次函数过A、C两点。⑴求出b,C的值,⑵写出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有些学生解题时不认真审题,明明是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他却算成了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二、思维的缜密性不够

这类学生往往能解决题目中的部分问题,对题目的内涵研究不够透彻,被题设的表象所蒙蔽,没有采用准确的判断和全面逻辑推理就盲目进行解题。对几何图形的各种位置关系,对代数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都没有作深入的研究,从而导致解题的不完整性。例如:已知函数y=mx2-6x+1(m是常数),⑴求证:不论m为何值,该函数的图象都经过y轴上的一个定点;⑵若该函数的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求m的值。有些学生在解答第(2)个问题时没有充分思考,对函数的分类没有作仔细研究,只简单地当作二次函数来处理,而没有去研究m的取值范围,从而漏掉了一次函数的情况。

三、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

思维定势即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定向思维。学生在某种题型的长期训练下会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的程序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而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一旦题目的条件有一些变化,学生不能自主地解决问题,只能利用贯性解题,从而产生错误。例如:计算■÷(■-■)时,学生常常将除法变为乘法:■×(■-■)=■-■。他们有着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势,在做二次根式的乘除时,常常将除法变为乘法,以简便计算,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除式变为一个多项式时就不能这样计算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的各种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减少出错的频率,尽量减少学生错误的出现。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深刻反思,正视学生的错误,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错误,应开出不同的处方,然后对症下药。

针对学生解题常因“粗心”而产生的错误,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转变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的陈旧教学观

在新课程的发展时期,我们的教学中心要从教师的高效讲解向学生的高效学习转变,不能盲目追求课堂中传授了多少数学知识,而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形成正确的概念,深刻领会数学结论,从而启迪学生的数学智慧,训练数学思维,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高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

二、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努力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程设计时,要面向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需要,而不是照本宣科。全面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精讲多练,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练习时间,引导和督促学生勤动脑、勤动手、勤观察,参加讨论,相互协作,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及发现规律中对数学产生兴趣,积极发展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加强变式训练,防止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

数学思维定势的形成基础是某一单项思维的强化訓练,有时会对解题产生错误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克服这种思维定势造成的负面影响。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本质属性,我们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定义、公式以及知识点的本质属性。在数学教学中,对类似的或形同质异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异同,挖掘其内在的本质。在对数学问题下结论时要准确,总结经验时要全面。在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时要增加变式训练,让学生在不同的条件下产生困惑,出现差错,从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根据实际的问题和条件去剖析错误,深化思想。

小学数学学习中粗心的防范策略论文 篇8

听了周教授的讲座,我收获颇多。我深刻体会到了学会探索、学会思维、学会分析、学会推理,这是推理教育的宗旨。就数学教学而言,教学中应通过教师推理性的活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的推理计算能力。

一、相信学生的推理潜能,引导学生主动探求,唤起其推理计算欲望。

在老师的眼中,一直认为小学生年龄小,没有什么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其实不然。人人都有探求欲,人人都有推理潜能,小学生也不例外。实际上如果小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求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力量会驱使他有效持久的探究活动。教师应因势利导,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推理潜能和聪明才智。

二、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如学习了面积计算,让同学们测量一下花池,计算出花池的面积,如果用砖在其周围砌一圈需要多少块呢;等等。通过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推理的激情,充分发挥他们的逻辑思维意识,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

粗心的后果小学作文200字 篇9

粗心的后果小学作文200字

有一天,小白兔出门散步,半路上遇见了小松鼠。它问小松鼠:“你这是要去哪儿?”小松鼠回答说:“我要去参加森林大会”。小白兔说:“我也想去参加森林大会”。小松鼠说:“那你有没有参赛入场券?”小白兔说:“参赛入场券放在家里了!”小松鼠说:“那你赶快去你家拿吧!”小白兔急急忙忙的.跑到家里拿了参赛入场券,就朝刚刚遇见小松鼠的地点跑去。等它气喘吁吁的跑到目的地,发现小松鼠早就不见了。

原来它并没有告诉小松鼠要等它一起去参加森林大会。小白兔只好自己单独一人去参加森林大会了,它拿着入场券一瞧,发现森林大会就在它家附近。小白兔不得不朝着家的方向重新跑一趟,等到小白兔到达森林大会的地点后,森林大会已经结束了。小白兔拖着沉重的脚步懊恼急了。从此以后,小白兔再也没有粗心过了。

试论应对“粗心”的有效策略 篇10

一、筑牢根基,让粗心无处隐藏

小学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开始,小学数学课程是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基础。所以,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小学教育的初期,我们就必须抓紧抓实各项知识要点,使学生真正掌握必需的数学,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有了自信,学起来就轻松,粗心就不容易产生。

比如说,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第一学段能够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目的就是为了以后的计算打好最坚实的基础。可是,在这一环节中,很多学生就没有做好。他们只会算,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算出结果来,但是却不熟练,经常出错。我认为,要夯实基础,对于20 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要能够脱口而出,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做到不滞纳、不迟疑。我们老师在教授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时,可以在每节课的课前专门用一至二分钟的时间来进行训练,直到让学生能够不经思考就说出答案。实践说明,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是“粗心”惹的祸,夯实基础就是解决假性粗心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阅读,提高应对粗心的免疫能力

阅读是人们汲取、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形成的首要条件。学生的阅读量越大,他的思维就越清晰,知识的领悟能力和巩固水平就会达到新的高度,也就可以从更大的程度上防止粗心。人们一直认为,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任务,跟语文学习密切相关,殊不知,阅读,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一步。在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数学阅读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了。学生的阅读量越大,因理解偏差而出现错误的几率也就会越小。

我在执教二年级数学时,总是会碰到这样两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2个9相加得多少?”“ 2和9相加得多少?”部分学生被这两个问题搞得头昏脑涨,我想,这未尝不是学生理解能力较弱的一个体现。我没有急于求成的强迫学生去记忆,而是带着学生读《小学生数学报》、《小学生数学读本》等数学杂志上对这部分内容的相关介绍,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慢慢引导他们发现“个”和“和”所代表的不同意思,也让他们明白,虽然只是只字之差,结果可是大相庭径的。这样的引导,虽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却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逐渐对问题有新的认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当我们对学生的粗心束手无策之时,不防相信书籍的力量,让学生从小开始,从基础开始,用阅读武装自己,循序渐进,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注意生活,养成良好的细心习惯

数学来自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数学中的粗心与生活中的粗糙密切相关。我们作为孩子的引路人,理应帮助孩子们发现自身的缺点并努力改变。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可以发现一个班级中,物品摆放整齐、从不丢三落四的学生在测试中很少出现粗心的现象,相反,如果一个学生课桌上面横七竖八,抽屉里面乱七八糟,那么即使他的智力很棒,课堂反应很灵敏,在测试中,也从不会取得较高的分数,这样长此以往,很多原本可以很优秀的孩子都失去学习的兴趣,丢失了信心。在平时跟学生的相处中,我们可以从点点滴滴入手,帮助孩子养成一个较好的习惯。从文具盒里物品的摆放,到家庭作业时间的安排,甚至暑假在家的活动安排,都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计划,养成一个有条不紊的行事风格,当孩子稍有进步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帮助孩子成长。那样,孩子在对待每一件事或每一次测试时,都可以少一分浮躁不安,多一份沉着冷静了,粗心的问题,或许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四、专项训练,提高注意分配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是可以分配使用的。人在一定的情景下可以依照环境的需要调整注意力的指向,通常注意指向可以是两个或更多的对象。注意分配能力是后天习得的,是从事复杂活动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很多情况下,学生的粗心是由于注意力分配不合理造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指向能力是克服粗心习惯的重要基础。

比如,我在教学乘法口算的时候,安排了部分加法和减法的内容参与计算,考量学生准确判断是非的能力。在学生学习两部计算的实际问题后,我在专项的训练中植入一步计算问题,对解题思路进行适度的感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粗心的爸爸小学生作文 篇11

我的`爸爸高高瘦瘦的,笑起来脸上挂着一对酒窝,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的,爸爸什么都好,就是有点粗心!

有一次,爸爸去钓鱼。爸爸回来的时候,一脸的沮丧。我问:“爸爸,‘空军’了?”爸爸说:“你怎么知道的?”我说:“我猜的。”其实,我心里想:看你的表情就知道了。然后,我又问:“爸爸,为什么‘空军’了?”爸爸沮丧地说:“我忘了带鱼饵了。”你看,我这个钓鱼都会忘记带鱼饵的爸爸是不是很粗心?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但是我还是喜欢我那粗心的爸爸!

粗心的的我小学作文 篇12

Hi!大家好!我叫丁玉洁,已经是四年级的小学生了,下半年我就可以升到五年级了!

可是粗心的这个坏毛病我总是改不了,这可怎么办?

有一次,老师给我们写《心算口算天天练》时我一不小心把“236×12”看做“326×12”了,哎!把老师气死了。害得我作业本上有了一个大红叉,可真是丢死人了。

还有一次,英语考试上,听力部分,第一题的第一小题自己明明知道是“C”可是自己写着写着就是写成“A”,就白白的`减掉一分,只考了99分,我可是真的太粗心了!!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 篇13

关键词:合作学习 运用策略 小学数学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所接受。这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学生合作学习时机,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且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互补互促,共同提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也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事业心、责任心、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已成为公民上岗就业的普遍要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可能一个入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尤其是进人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因而今天的学校教育,在兼顾高尚品格与聪明才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同时,必须把培养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的任务放在首要位置,让教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小组合作状况的分析

合作能力如此重要,我们每一个人应该从小加强培养、努力形成,以适应时代需要。但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它却处于被我们忽视的境地,家长、学校、社会都没能给合作能力以应有的重视。学生方面,现今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排他性强,从小就不愿意、不善于合作,很多人长大了就明显地表现出缺乏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学生从上学第一天起,就直奔成绩、分数,一切都围绕分数转,学生间的交往多表现为敌对,只顾自己好,怕别人超过自己的嫉妒心理严重,在学习生活中,过分认知自己而忽视认知他人,過分强调竞争而夸大脱离团体和社会责任的个人成功,过分重视自己及自己所属团体的个性而忽视了共同协作的精神,这种缺少广泛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看重竞争忽视合作的现象必将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方面,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只见三尺讲台上惟我独尊,难见黑板面前人人平等,尽管教育改革的深入使旧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进,但教学不民主的现象还相当普遍,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教学方法多以灌输为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得不到培养,以“教师为中心”与我们今天“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教育观念显然是相悖的。

二、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要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进行。一般4~6人为一组,组内成员都要有具体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讨论的组织人、记录人、发言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他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依据

心理学家多伊奇从动机的角度指出,在团体合作中合作型目标构建使团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更为频繁,他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每一名成员都更大程度地感受到自尊和被其他成员所接纳,因此,使得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为积极,成就水平也提高的更快。皮亚杰则从认知的角度提倡在学校中展开合作活动,认为通过孩子的相互作用,可以更迅速的掌握知识,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讨论问题,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教育学家认为,一个人在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必须看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组织教学应是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学生合作,让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相互影响、相互启发,在学生主动参与中使之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能力的提高,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扎实基础。由是观之,走合作学习之路,构建合作学习模式,已成了21世纪培养人才的要求。

四、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适时地为学生提供具有探究和讨论价值的学习内容,通过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为学生创造交流合作学习的机会。

例如,分数应用题的教学: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1/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惟恐占据学生的时间,不敢多讲话,不敢评论,充分发扬民主,由学生解,由学生讲,让学生把各种解法都搬上了黑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可就是未见老师对本题“一般性”解法进行总结性的归纳,对“普遍性”的解题原理进行概括。

五、学会合作交流

经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在合作学习时,首先应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这样做就避免了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学困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是直接从好学生那获得信息。合作学习要给所有的学生,特别是给学困生提供动脑思考、进步的机会,以使人人教我,我教人人。交流有两种情形,一是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一是小组间的交流。前者是小组成员在独立思考获取个人想法后在小组内阐述各自观点,与人倾听,对疑问的地方进行集体研究。后者是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请其它小组帮助解决。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合作精神、融洽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培养。针对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烈、缺乏合作能力的弱点,教师应经常教给训练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倾听、归纳别人的意见,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争论和辩论。

小学数学学习中粗心的防范策略论文 篇14

慕课,一种新型网络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将学习资料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供学习者使用。慕课也称MOOC,“M”为Massive(大规模),代表参与的学生相当多,“O”为Open(开放),代表了开放式学习,“O”为Online,代表了学习只需在线完成即可,“C”为Course(课程),连起来即为大规模的开放在线课程。

一、了解慕课,夯实应用基础

慕课是一场教育革命,在小学数学领域中,慕课是继班级授课制以来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变革。慕课以微视频教学为基础,课程不是搜集视频,而是将一种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联系在一起互动模式,从而可以看出慕课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的特点。

如果学生们能够很好地利用慕课,那么慕课在学生们的学习中将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慕课是一种大规模的开放学习方式,利用小学生对网络的新鲜感,可以加大学生使用慕课的热情,达到促进学生们学习的效果。接下来将介绍慕课的几点好处:

1.学前预习

慕课可以达成学生们在家预习功课的效果,在学习新的章节内容时,学生们通过回家看视频,大致地明白新课的内容,把视频中的疑问记录下来。教师开讲这章内容时,学生可以从教师的授课中重新掌握知识,学生在家学习的部分就派上用场了,与此同时学生也能将自己的观看心得与大家分享,推动了学习的进程。提前做预习的学生要比不预习的学生接受知识和领悟课程的能力更强。

2.巩固知识

课堂上学生没有听懂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没能及时提问教师的方面,都能够通过使用慕课网来反复观看视频,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根据自己所需的学习进度,暂停、快进或者是重播,学生们反复揣摩视频,达到一种依据学生个人学习效率的高低来调节进程的快慢的状态,使学习变得简单容易,还满足了平常不敢提问教师的学生。有些知识不能积压,积少成多只会导致学习成绩下滑,慕课这一平台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使得不好意思开口问教师的地方也有理可寻。

二、融入慕课,优化应用目标

慕课是一个很好的网上学习的平台,如果学生们普遍对此不感兴趣,将会失去慕课本身的意义所在。那么如何才能提升学生们在慕课上的学习兴趣,如何才能正确使用慕课,以下罗列了几小点:

1.兴趣的提升

要使学生能像玩小游戏,玩聊天软件那样的感兴趣,最好的办法是熟练使用,才能将慕课日常化。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们登录慕课学习,课上大家交流分享经验,从中评选出讲得较为不错的学生,把他们讲的好的题好的例子录成视频放到网上,可以使学生们交流分享,这样大大增加了学生们参与进来的热情,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

2.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康托尔说过:数学的本质在于它的自由。慕课是为学习服务的,过分地依赖于慕课网的学习,不经思考只会适得其反。教师要以教学为目标,不能滥用资源,不能只顾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兴趣,这样一来,学生们仅仅完成了教师布置看视频的任务,却没有自己实实在在地动脑筋,滥用慕课,使得慕课并无意义,所以,教师使用慕课时要注意度的把握。

3.结合和创新

根据我国教育的形式和体系,慕课有很多不适应我们的地方且有些内容对学生不适用。学生们在慕课完成作业后,根据网站所提供的易错点,教师可以整合出一套自己的错题方案,解决学生在虚拟世界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得慕课更适合学生们的学习,还有就是教师要不断推陈出新,总结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边学边用的方案,把慕课优秀的地方结合进去,不足的地方加以创新改造。

三、实践慕课,开展应用措施数学

慕课怎样使用才能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最大作用呢?数学是一种会不断进化的文化,慕课应怎么样应用在数学中去?通过不断的探索分析,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

1.慕课与翻转课堂的结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主导,这种教育模式已经渐渐产生缺陷,数学的教育是头脑逻辑思维的教育,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学生很难自主学习。所以,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将慕课与翻转课堂结合起来,达到一种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状态。2012年由顶尖名校掀起的教育风暴――慕课,震惊了教育界,标志教育走出了工业文明。无独有偶,在基础教育界,借助数字技术的一场翻转课堂的手段迅速来到。例如上海市杨浦区翔殷路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中的《小数的组成》,上海慕课网某网站的教师进行演示及教学。慕课教师带领学生手持Pad进行在线视频观看,播放的为一段动画视频以动画片《熊出没》为背景,由动画引出教学内容。李老板打电话给光头强,说:“喂,给我送2.4米长的木头来!”这下难住了光头强,因为光头强只有一米和0.1米的尺子,光头强怎么办呢?此时由学生来想办法帮他解决,以光头强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迅速掌握小数的知识,过后教师在发下简单的只有几道题的试卷,等学生交上试卷,教师再提出、探讨问题。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学的开心,同时也节省了教学时间。

2.根据数学的种类,选择性教课

小学数学以代数为主,到五六年级才开始接触几何,而且都是浅显的接触。因此,教师能做的是有目的地选择教课,合理利用慕课。例如学生们学习应用题时,有些画面很难想象,比如船顺水走和逆水走,学生们的想象接触不到,或者常见的地球围绕太阳转,这时慕课就派上用场了,教师通过动画形象地展示了船的走向和星球之间的轨迹,不会让学生再产生困惑。例如学习的内容是几何体,那么仅凭视频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亲身感受正方体有几个面,是什么样的柱体,课堂上还需要学生多画多练。因此,慕课要分清楚教学的内容,选择性的使用。

小学数学学习中粗心的防范策略论文 篇15

一、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的意义

数学作为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其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小学数学能够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引起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厌恶,因此,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改革,引导式教学方法对数学教学的开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引导式教学方法摒弃了传统的直接教学模式,教师通过一些简单的实例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使用一些简单的教学道具,让学生在实际教学演示中比较轻松地理解知识点。最后,教师采取课堂问答的方式,设计简单有趣的数学小问题,并且准备一些小奖品,使课堂不再那么枯燥无聊,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方面,小学生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特别当面对枯燥乏味的事,很容易分神。另一方面,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也有比较强的求知欲,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科学引导,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述物体形状时,可以事先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彩色卡片,并且结合提问的方式进行讲解,这样既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又有助于小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深印象。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可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引导式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适当地采用问题教学法,即在课堂中就一些简单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提问,例如,在进行物体单位的讲解时,就可以事先准备一些道具来加深学生对单位的理解。如,手中的铅笔长度为多少,水杯的重量为多少,然后利用事先准备好的量尺或者实验秤进行实际测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知识点,这一方式也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

(三)重视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纠错

小学生在学前教育阶段对数学的学习仅限于简单的数字加减运算。由于思维方式不成熟、理解能力较差,对数学没有形成系统的学习体系,也没有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引导,因此,小学生容易出现错误,教师需要耐心讲解引导,而不能粗暴批评,否则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甚至使学生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自我约束力不足。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讲课方式比较枯燥无趣,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也不够生动,学生因为无法理解,很容易出现厌学心理。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经常提问学生,还要经常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需要注意规范课堂秩序,在学生讨论完后及时对小组讨论成果进行验收,并且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给出中肯的评价,对优秀的回答给予一定的鼓励。以此来实现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结语

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引导式数学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引起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方远荣.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35):12-14.

[2]朱亚芳.提高小学数学有效性的教学行动策略[J].教师,(11):33-34.DOI:10.16681/j.cnki.wcqe.02077

小学数学学习中粗心的防范策略论文 篇16

一、突出数学化——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

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割裂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课堂远离生活。如对于《简单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对于“三角形”,教师常常手持三角板,告诉学生这个三角板就是三角形,由三个角、三条边组成;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个角、三条边”的图形,告诉学生这是三角形……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误会:老师手里拿的三角板是三角形,黑板上画的是三角形。其实不然,数学中的三角形是图形,不单指老师拿的三角板,也不仅仅是画出来的图形,这仅仅是具体的三角形的特例,而不是三角形的一般的概念。也就是说,这样的直观教学法虽然生动、直观、形象,但颇失数学化。

其实,教师用这些三角形特例,也就包含了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日常教学中的使用的三角板,但应注意生活化教学向数学化——数学模型的过渡。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这个三角板就是三角形。如果细细思考,显然,这种说法是不科学,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像三角板一样,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样的概念和定义才是数学化的定义,才是严谨的、科学的。

再如,对于加法和减法的学习,教师只教给学生加法和减法的口算、列式计算、简便运算等,没有對“数学化”而有所揭示,忽略了顺序化的教学。教师应该让小学生明白,正数的加法是“量的增加或增多”、减法是“量的减少”,这样的话,学生在计算时,会根据加号、减号而初步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如64+24=40的情况不罕见,因为学生把“+”看成了“-”,而在检查时,只要稍微观察题目,就会发现64+24一定得大于64,这样,学生学会的不是解决一个计算题的问题,而是掌握了数理和数学思想、数学思维。

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小红第一天看了20页书,第二天看了32页,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容易列出算式20+32=52(页),而如果有学生写成32+20=52(页)的话,有同学就会认为是错的。原因就是平时的教学中,忽略了数学式与生活原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处理问题时,容易“单线”思考。但如果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学生能理解a+b=b+a,而在实际运用时,则又显得“短板”。

二、凸显“凝聚”性——突出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

“凝聚”在数学中领域,是新名词,是指由“数学过程”向“数学对象”的转化而构成的算及极其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如加减法在最初的计算作为“过程”而运用,如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的“凑十法”,教师注重过程的讲授,即如何“凑十”,如8+6的计算,将6分为2和4,8+2=10,10+4=14,从而得出8+6=14,这样,凑十法的计算作为一个过程而引进教学中,但不能就此止步,应转化为其他运算,在其他运算中,实施进一步的加减运算,如8+6=14,由此再让学生举一反三14-6=8,14-8=6,也由8+6的凑十法的计算,再给出更多的6+7、9+4、8+9、5+8等等的计算,让学生熟能生巧。

另外,加减简单计算,也是为了以后的更为复杂的计算。一般情况下,简单的加减计算,被作为计算的过程而渗透和引进,即代表了输入到输出的过程:两个数相加,得到结果是和,两个数相减,得到的是差。在以后的学习中,这个过程被视为特定的数学对象,由这个对象,去研究其各种性质,如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样的心理表现形式,也是数学的思维表现的基本形式,就是“凝聚”。

再如,对于分数的教学,教师们从分数的形式而定义为“两个整数相除的值”,而不是“两个整数的比”。这就要求我们把分数的教学,不能停留在整数的除法的层面,而应该把分数当作一个数来研究。如2/3,不能单单理解为是2÷3,而就把它当作一个特殊的数——非整数而研究,再在此基础上将它们看作“一个数”——“一个对象”而实施加减乘除等运算。

三、注重“互补与整合”——突显数学思维的重要特征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一些概念、定义等方面的东西,学生们容易借助于最初的物体形象而去理解和解释,如对于分数1/2,上课时,教师呈现一个大西瓜一分为二的情境,然后引出1/2的概念,呈现一个圆形的月饼,将月饼分为四部分,再指出其中的一块,占总体的1/4……这样,再提到分数,学生脑海中马上意识到分数是圆的一部分。这样的理解显然与分数的概念相差万里,其实,这样的教学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等,而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则停留在某种特定的解释中,而实际教学中,又不能将这种解释全盘否定,视为互不相关、彼此独立。经过实践证明,局限于“分数是圆的一部分”的方法,会给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甚至是严重的概念错误。

新课改下,把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作为教学的重点,作为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举措。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同,方法也必然各异,如凑十法的教学,教师教学了8+6=14之后,给出8+7、8+9的计算,学生们会仍然采用凑十法,将7和9分别2和5、2和7再计算,也有学生会在8+6=14的基础上,直接进行计算8+7=8+6+1=14+1=15,8+9=8+6+3=14+3=17,这样的思维,教师不能因为不合教学的要求而断然“断之”“斥之”,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事实上,这样的想法的学生,也是“互补与整合”的思维优化的方式。

数学以思维和逻辑而凸显出其数学化,数学教学应改变重视知识、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方式,应凸显其思维形式和思维特征,只有落实这一目标,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上一篇:高二一班班主任工作计划下一篇:工作礼貌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