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课堂策略

2024-10-14

小学数学的课堂策略(精选12篇)

小学数学的课堂策略 篇1

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阵地, 是实现教育教学计划的关键场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的追求。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大环境下, 如何通过合理的教学策略来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是很多教师共同的目标。

一般来说,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结合学生实际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来实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计划。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实施, 最突出的特点是教学的出发点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 也就是从学情出发, 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施有效地教学策略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积极性

最好的教育就是要变学生“要我学”到“我要学”, 也就是让学生主动去参与课堂学习。但是, 好多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往往是所授内容准备充分, 但学生情况没有做到认真分析, 从而教师教和学生学脱节, 教学效果就比较差了。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一些学生来说, 知识积累相对较弱, 自控能力相对较差, 在这样一种学情下, 调动学生兴趣就非常关键了。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烈的, 只要我们合理设计, 很快就能把学生带入课堂。我们可以在教授新知识前不要急于讲授知识, 而是巧妙设疑, 吊起学生胃口, 学生有问题往往会更有动力。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

一些实际问题要多鼓励学生动手参与, 这样他们不但会获得所需的知识, 还会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二、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

数学是一门在生活中应用很频繁的学科, 学生实际上很早就接触数学了,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 可以说数学无处不在。所以, 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数学知识的讲授, 要尽可能得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实际上就在他们身边, 数学是摸得着、看得见、用得上的。而且, 学生的好奇心往往会鼓动他们去实践,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之后, 就会从自己内心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习动力自然就提高了。

三、营建宽松氛围, 鼓励合作

课堂氛围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是非常重要的, 宽松和谐的氛围往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呆板压抑的课堂会使学生反感, 甚至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也就是引导、安排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知识的学习与讨论, 当他们的回答出现问题或偏向时, 要耐心地予以引导和纠正, 而不是呵斥和责备。这样学生才敢于参与课堂, 表达自己的真实见解。

当然, 由于小学生积累不足, 在解决一些问题是有难度的, 这时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 同时启迪智慧, 在合作交流中也体会到了他人的重要性, 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

四、教师自我的不断完善

有些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对教师的地位有些模糊不清, 认为在新课改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那么教师的作用是不是就被淡化了呢?实际上不是, 教师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新的教育形式下, 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实际上是比以往提高了, 每一名教师都要清醒地认识到, 我们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最终有收获, 有提高。所以, 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 不断完善课堂教学, 结合学情, 有目的地促进学生进步和全面发展。

教学者工作的特殊性就在于他所工作的对象是有思维、有主见的人, 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是我们教学的目标。所以我们应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结合学生实际, 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改进自己的数学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小学数学的课堂策略 篇2

毕业论文

(2014界)

论文题目: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毕业生姓名 李闪闪 毕业生学号 2009135 指导老师姓名 胡元明

专业名称 小学教育(理科)所属系科 数理系 论文提交日期 2013年12月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摘 要:数学教学活动,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关键字:小学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

提问的策略

善教者必善问。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助于反馈教学信息,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堂提问是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大家往往习以为常,但研究表明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认真地思考过课堂提问的内涵,也不是每一个教师都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小学课堂提问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在数学课堂中起着纽带作用,是师生之间一个沟通、了解和创新的过程。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好课堂提问,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系到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训练,数学能力是否得到有效培养;关系到教学的信息是否得到及时的反馈。

1、提问能增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提问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恰当的提问能启发和引导学生对知识重难点进行积极的分析和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观设计一个出一个好问题,如一条纽带架起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2、提问能引发思考,训练思维

著名教育家特别强调勤学多问,他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知识重难点,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重难点。当学生头脑中有了解不开的问题时,就会使其在认知上产生矛盾,从而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以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3、提问时及时反馈信息,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力

在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要保证教学的质量,及时得到信息反馈是十分重要的。提问比其他形式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更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和及时性,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提问,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根据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差异程度,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度,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得有的放矢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题的勇气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1、课堂提问的对象要明确。

目前很多教师忽视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常为了课堂气氛活跃,获取完美答案,提问主要集中在几个优等生身上,或为了不让后进生不分散注意力,挑些简单的问题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把我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留给优等生解决。此法往往无法突出重点,很难搞活课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提高后进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提出的问题尽量放宽广,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求。问题的难易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来提问,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的问题能够使学生“跳一跳,摘下那个桃”。

2、课堂提问要注重度。问题的难易程度,决定着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提问要抓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思维发展特点,针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实质问题的难易度在学生的知识水平内。问题太过简单,没有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会不似考就作答。问题难度过大,超过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会使学生不能作答,时间久了学生会看到难题直接放弃思考。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回答。例如,教师在讲解“平均数”时,列出了下面的数据:上学期期中考试我们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是 85 分,期末考试数学的平均成绩是 89 分。接着提出问题:“上学期期中考试我们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是 85 分,是不是每个学生的数学成绩都是 85 分呢?”引导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进行思考,然后讲解平均数的具体意义,使学生能够对平均数的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勇于探究,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在提问的效果与提问的时机有关。在教学的知识关键和本质之处及时提问,可引导启发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的实质,使学生能快速的进入学习情境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顺利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教师在新旧知识衔接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教学重点处提问,根据教学重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提出深浅适度、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教学难点出提问,设计指导性提问,已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还可在定律、法则性质推导处提问设计探索性提问,使学生在观察、动手实践中得出结论,学生独立思考出来的知识,可达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目的。

(一)、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总要经历导入、展开、总结几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的、任务。如导入阶段主要目的是创设情境,明确学习任务,激发思考,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展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形成知识与经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而总结阶段则主要引导学生疏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提升思维方法。因此提问时要围绕教学各阶段环节目标,明确所提的问题预计要达到怎样的目的,这样才使提问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然而有的课堂提问往往目的不明,随意性大,片面强调开放性,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

如:教学“可能性”时,在抛硬币游戏之前,教师就要有意识的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抛硬币游戏之后再提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从而引出“可能性”,这样有目的的让学生从问题的解决中感知不确定现象。

(二)、问题要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设计课堂提问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用词简洁明了,语义正确。对小学教育而言,尤其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征用,小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若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若问题太过简单,学生会不动脑筋轻易回答出来,也起不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提问最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使学生“跳一跳,摘下那个桃”。提出的问题在最近发展区,可以使学生形成一个兴奋中心,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知识来积极探索。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才能找准最近发展区,设计出适合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问题。提问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尽量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这样就容易被学生理解,进而作出回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某一问题在关键处或疑难处进行追问或补问,可以让学生理解概念或问题的本质,强化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三)、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鼓励学生广泛的参与教学活动。小学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不是仅培养一小批尖子生,而应该是立足于全体学生。但在现代小学课堂中大部分教师没有做到这一点,教育心理学研究,教师在课堂中提问叫成绩好的同学起来回答的次数比较多,叫男生起来回答问题的比女生多,而且教师即使叫成绩比较差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时,也往往缺乏耐心,常常会流露出不耐烦、不介意的表情。一旦学生回答有错,就马上打断回答,叫他们坐下。反之对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及时回答问题时遇到困难,教师也往往会“热情”地去引导和启发。

教室上课不管是闭合型的还是开放型的,目的不仅是寻求同学们的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唤起全班每一个同学的参与与思考。即使提出的问题有一个同学答对了,并不等于全班同学都在听这位同学回答,更不等于全班同学都理解了问题的答案,所以要多让一两位同学回答,或是全班一起多重复几遍。要做到优等生要吃饱、中等生要吃好、学困生要消化好。如教师在讲《认识小数》在练习环节中,给出了四题喊了优差生混合做,差生回答错误教师没有立即做出改正,而是让同学说出关键词,指出错在哪里,从而使会的同学巩固了新知识,不会的同学更清楚地知道错在哪里。最后教师再次举出反例,利用书写、批注等功能将反例呈现,让全班学生可以直观地感知。

(四)、提出的问题要留有足够的等待时间

提问的等待时间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在提问后等待学生回答的这段时间,另一种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作出反应的这段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据美国心理学家罗(Rowe)的研究表明,教师在提问后等待学生做出回答这段时间平均不到1秒钟,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作出回应的时间也不到一秒钟,而且常常用一些简单的评语,如“很好”、“真棒”、“嗯”、“不错”来结束。研究表明,不管是哪一段时间,增加等待时间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把时间增加3倍(3-5秒钟),学生回答内容会增加4-8倍,作出回答的人数也会大大增加。同时,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增加,学生今后回答问题就会更积极,课堂纪律也改善了。延长等待时间能吸引更多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他们也会慢慢改变参与回答问题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成绩。这样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爱因斯坦:“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刨根问底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教师要学会认真、耐心地听学生的回答,这也就是第二种等待时间的问题。对一些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也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组织、调整自己的想法。在我们现在课堂教学中,一旦学生回答错误或者与问题不相关,教师就不耐烦地将他们的思路打断,讲出正确答案或去寻找另一位同学的正确答案,实际上教师的“不耐烦”更多时候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教师不是判定学生回答“对”与“错”的法官,而是应该更像一个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用各种方法耐心细致的去启发他们的积极思维活动。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在我们实际操作中,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主要内容的奇巧之处,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知识提出问题,从而引起、思考和探究。教学中老师是引导着,学生的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84-0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利用问题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将复杂的知识融入到一个又一个细小的问题当中,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达到预先想要的教学效果。可是,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发生了质变。一部分数学教师一味地追求“热闹”的课堂,设计出一波又一波的“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种毫无意义的问答式教学虽然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上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在滥竽充数,教师也仅仅是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并非锻炼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学生也就依赖教师的问题而学习,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学习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把握“提问”的环节,让“提问”成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彩呢?

一、以“兴趣”为基石进行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不仅会让学生感到做作,而且会使学生感到厌烦无趣。因此,要想让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独有的作用,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地改变自己的提问策略,以“兴趣”为基石进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提问”激起千层浪。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面积》时,一开始,笔者一改以往多数教师所用的欣赏导入。在课始,笔者让学生观看了羊兄弟俩之间为了吃草多少的问题发生争吵的动画片(羊老大在一个正方形的草地上,羊老二在一个圆形的草地上),接着抛出:“它们俩为什么争吵?”“你有办法帮助它们吗?”两个看似与数学不相关的问题,却激起了学生往下学习的欲望,不少学生都随之想到了要比谁吃到的草多,就要比正方形和圆的面积谁大。圆面积的学习正是本课所要学习的新知,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习变成了发自内心的需要。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笔者主要是以“问题”为导线:“圆的面积也就是圆的什么?”“圆的大小是由什么来决定的?”“求圆的面积可以转化成求什么的面积?”在一连串的提问之下,学生饶有兴趣地自己探究着,最终得出了圆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所要学习新知的问题细化,将提问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学生才不会感到空洞、无趣、无想法。

二、以“启发”为动机进行提问

好的“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开拓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提到点子上,让提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教学时,教师的提问不能直截了当,而应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利用启发式提问,将问题指向新旧知识的衔接处,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的思考,让新知识不断滋长。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找准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在学生理解的疑难之处进行启发式提问,这样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学生的心结,同时又起到弱化难点,细化重点的作用,使得课堂教学顺畅无比。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时,笔者先让学生在作业纸上点上一个点,然后再让他们从这个点出发画2条射线后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呢?”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最后不仅仅认识了这个图形是角,而且还知道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等等。教师一个启发式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动机,无形之中淡化了学习的难点。

三、以“理解”为目的进行提问

课堂教学提问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生通过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将所学知识逐渐内化,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巧妙的提问不只是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开动脑筋,更能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到问题的中心去解决,从而真正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不能随性提问,不能毫无目的地提问,更不能是只求答案毫无过程的提问。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认识》时,笔者先让学生用小棒去摆2个3根,通过让学生观察小棒的根数,发现2个3相加之后,笔者提问:“如果要摆100个3根呢?要求它们的根数,你还想用加法算吗?”只见学生都摇摇头。“那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学生在问题的迫使下,通过讨论发现了几个几相加就可以用几乘几的规律,乘法的学习一下就攻破了。

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篇4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随着近年来我国不断地进行新课改以及对教师们的培训, 使教师们注重起在课堂上提问的重要性。然而教师在试图将提问策略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这一环节还是有一些困难需要去解决, 例如在数学课堂上老师过分地注重提问策略, 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提问, 这样会造成学生不仅不认真思考问题, 还会想办法应付老师提问的情况。或者老师的提问有时候没有太认真地进行考虑和规划, 提的问题不是超过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的难度就是太简单不足以达到让学生认真思考的程度。以上种种的问题, 使提问策略不仅没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反而导致学生为了应对老师问题, 使用各种招式混乱课堂气氛。提问策略必须要考虑一个提问度的问题, 超过这个度会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 没到这个度会达不到这个策略想要改变的目的。所以我们总结如今提问策略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 改进提问策略, 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精心研究提问的问题, 保证问题达到有效性

1.对于小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提出问题, 在学习时学生们会出现一些理解不正确、知识点太多、容易弄混的情况, 老师通过提问, 可以让学生认真思考这个知识点, 以及知识点应用在什么问题上, 增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与该知识点相关的部分。

2.老师要在平时上课中观察学生的上课状态和习惯, 针对他们的不良习惯提出问题, 从而使他们改变自己的坏习惯, 加强学习主动性。

3.在讲解数学概念上, 老师要设计一些有助于理解该知识点概念的问题, 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性的概念, 因为在数学学科中概念是最基本的东西, 只有理解了一些概念才能更好地应用在数学的习题上。

4.对于一些公式的记忆和应用, 还有该公式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等一些方面, 老师应根据学生自身对数学的学习能力来适当地对每个同学提出问题。这样会有助于学生记忆公式和正确地应用公式。

5.最重要的问题是老师对于留的课后作业上习题提问的设计, 因为课后习题是帮助学生们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点, 还可以检验出学生学习中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有的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 尽管知道自己不会的地方也不会主动去学习。所以老师一定要在下一堂课上针对课后习题提出一些问题, 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尽量不要落下学习进度。

三、讲究提问的方法, 使提问具有可接受性

教学要讲究循序渐进的方法才可以更好地学习, 数学这门学科知识点和公式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在学习新的知识前可以通过对知识点的提问和对公式的讲解来复习旧的知识点和旧的公式。学生通过对于新旧知识点间联系进行更深层的思考。还有对于数学上的综合题, 我们采用逐个攻破法, 先把问题涉及的知识点一个一个地理解, 逐个攻破之后再进行综合分析。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解决复杂的问题时不再胆怯, 反而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也加强了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4.采用比较分析法, 拓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这个学科很有特点, 一个问题会有好多种解题方法, 有的学生掌握得不太好只会用笨拙的方法, 有的学生思维比较灵活, 有简单巧妙的解题方法, 还有的是综合方法等许多种解法。老师可以把学生的多种解法总结出来, 提问学生各种解法的特点、优点、缺点, 自己是怎么解题的。通过对不同解法的比较加强学生从多方面来思考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5

庄河市城山镇中心小学

王传龙

联系电话

***

坚持以学为主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学施教,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让学生发挥潜能,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勇于质疑,善于拓展,大胆创新,改变以往无效课堂变为有效的教学课堂。

二、教师备好每一节课,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理念给我们教师备课理清思路。我们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对于这节课学生会有哪些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我的提问?我们都要考虑周到,想得更要周全。教师应把自己放置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来备课,这样的出发点,会让我们在课堂上充分、流畅地进行表演。所有的这些都源于我们对新教材的钻研程度,所以备课首先要把教材备好。新教材对于教师的备课是一个挑战,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新知识不是过去的“注入式”,而是“引入式”,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想好应以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打一个比方,备课时教师要想好,每一节课好比是一场戏剧,学生是主演,而我们教师既是导演又是配角。所以导演能否导出一场好戏,一定要在备课上下一番苦功。

的动物》一课时,课开始是这样设计的:(幕示情景图)6只小鸭、3只小猴,老师问6只小鸭里面有几份3只小猴那么多?学生有兴趣但不知怎样做。师又说,请你画圆表示,然后再圈一圈,看一看,学生动手操作后兴趣盎然地说:2份。师又问:小鸭数是小猴数的几倍呢?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去。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自主探索是指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有效的课堂教学,没有自主探索就不会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一要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二要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空间。自主探索是每一节课都要有的环节,同时合作学习也是丰富学生经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学时要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借助手、脑等器官,自己总结结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组织者、辅导者。

4、师生互动、活动化学习过程,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另一重要途径。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

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策略 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策略

课堂练习不仅能够为课堂教学带来积极的辅助功效,有效的课堂练习还能够极大的巩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并且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灵活的设计课堂练习来为知识教学提供辅助,这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练习的完成中也能够让教师很好的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而更有针对性的展开后续内容的教学。

一、设计作业时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在进行课堂练习的设计时,教师首先要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分层式的练习题往往能够更好的起到锻炼的作用。鉴于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并不是一个问题适用于考察所有的学生,这是教学在进行随堂练习时应当有意识地考虑到的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可以通过分层式的作业练习来更全面的训练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同时,这样的练习题目也能够适用于更多的学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习练。这样的练习设计还有一个好处,可以带给学生一定的激励作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水平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习题,随后,可以让学生尝试一些更难的题目,这不仅是对于自我的一种挑战,也是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激励,这才是更为合适的课堂训练类型。在《圆锥的体积》这堂课的教学中,在带领学生探索了圆锥的体积后,教师可以出示三组不同深度的题目。学生在选择题目时首先要观察哪一组适合自己,学困生就可以选择较为基础的那一类题目,优等生则会选择有挑战性的题目。以人为本的练习设计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了每一名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能力训练目标。教师在课堂练习设计时首先要遵循的原则便是差异性原则,这样才能够让班上每一个层面的学生的能力都有锻炼的机会,并且促进学生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

二、设计趣味化的课堂练习类型

在课堂练习的设计时教师同样应当设计一些趣味化的问题,这一点也很重要。不少教师设计的练习题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较为单一,这类题目通常很难吸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且无法让学生感觉到数学课程的学习乐趣。教师要尝试进行灵活的教学转变,可以多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课堂练习来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往往能够发挥更好的教学功效。既可以在题目的形式上有所变化,例如,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生活化或者趣味化的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也可以在练习的内容上做出调整,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新颖多样、让学生觉得眼前一亮的练习类型,这样的问题才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实现良好的教学效用。如在《循环小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练习:1÷7=?,2÷7=?,3÷7-?这三个问题的结果既有趣味又有规律,会很好的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就会生疑,产生求知欲。课堂练习设计应新颖有趣,注意趣味性。教师应当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形式的新颖、生动、有趣,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教师还可以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当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实验题,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练习。这种趣味化的练习形式才能够更好的为知识教学带来辅助。

三、设计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同样可以尝试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往往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于知识展开更好的应用实践。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有很多不同形式,教师可以让问题和学生们熟悉的一些生活场景有直接联系,或者设计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来让学生们解决。这都是可以有的练习设计方式。同时,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也要以开放的态度面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不能简单的以是否得出最终答案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教师要看到学生在过程中的思考与表现,尤其是对于那些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与分析问题的方案,即使没有得到最后的答案,这种思维也应当受到积极的肯定。这才是开放性问题在训练时应当收获的目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与多层面来理解与思考问题,这才是数学课程的教学应当实现的功效。

设计开放性的练习,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空间,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点与点之间距离”时教师可以出示问题,小明家离学校350米,小红家离学校550米,小明家与小红家之间有多少米?要求:每名同学独立思考,安静地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能够想出一种方案,有些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则想出了多种方案。这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这样的练习,为学生学习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能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将会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设计课堂练习时教师应当注重一些原则。首先,教师在进行练习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多层面的训练题目才能够让更多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设计课堂练习时同样应当体现趣味化原则,并且要多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够巩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与多层面来理解与思考问题,这才是数学课程的教学应当实现的功效。

【参考文献】

[1]黄晓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4

[2]刘净.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 2014

[3]姚永妃.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4

[4]李秀芬.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智慧生成的案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小学数学的课堂策略 篇7

一、揣摩概念, 理解教育本质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还得要回过头去审视“数学教育”。在2011年版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对其有这样的注解:一是在数学方面, 要正确体现数学的本质;二是在教育方面, 要充分体现教育的社会目标并符合教育的规律。前者强调教育的特殊性, 后者表明数学教育与一般教育的共同性, 两者构成数学教育的基本矛盾。

一位教师在教学正反比例时, 教者对于正反比例的意义讲解并非局限于概念本身, 单纯强调比值与积一定, 而是引领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去理解比例的真实面目。他设计了以下情境:

“小王和小李分别从相距96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而行, 小王每小时行60千米, 小李每小时行40千米。”

教者并未出示任何问题让学生失去探索的热情, 而是让学生大胆地在图形中估计相遇点, 在学生的一番分析与争论中, 教师指出相遇问题中, 时间一定, 路程与速度应该成正比例, 因此相遇时小王行的路程应该多一些, 在学生初步确定了相遇点后,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去思考相遇时小王与小李行的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 进行引导学生得出两人的速度比是3∶2, 那么相遇时行的路程比也是3∶2, 在探索过后, 教师让学生用比例分配的方法求出相遇时小王和小李各行了多少千米时, 学生易如反掌。这样将数学概念教学融于生活, 让学生触及数学本质, 让数学生活化、形象化。

二、研读教材, 弄清数学本质

作为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教师, 我们自己首先要深刻认识知识本身, 弄清它的前因后果, 知晓其蕴涵的思想方法, 当胸有成竹时才可以让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洒脱。这样的高明解读教材不是脱离实际教科书而另起炉灶, 而是入木三分地认真研读, 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 弄清教材编写专家的编排意图, 用自我的思想去解读教材, 从而实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在教学分数和小数时, 教师有效引用数轴, 让学生在数轴上填写不同形式的数, 弄清0.3、0.75、3/4、1/2、1.0、1.5等数的顺序, 认识不同形式的数都可以表示事物的数量, 他们都是数。正是数轴建构了学生对分数表示实际数量的认识, 因为在分数认识时都是建立在分事物的情境中, 强调了分数表示分率而弱化了表示实际量。数轴把联系显现化, 凸显了数的不同形式, 从而更深层次地认识了数。

三、归纳概括, 凸显数学本质

从教学过程来说, 数学学习的事例都是源自于实际生活的, 而且还提倡是源自于学生身边世界的, 这样才会是有效和真实的, 但数学学习的重要指向不仅于此, 还要让学生获得可推广应用的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这才是更高层次的知识。因此, 数学学习不能在生活经验上徘徊, 还是重在提炼问题、解决问题、寻求规律和推广应用上, 从情境化的感性愉悦上升为问题化的理性成功。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式时, 速度、时间和路程是一组数量, 单价、数量和总价又是一组数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也是一组数量, 一下子接触这些生硬的名词, 学生就很吃力, 再让他们灵活转换关系式更容易颠三倒四。要是硬靠死记硬背显然是不能长久的, 寻求三者之间的本质联系才是硬道理。速度是单位时间内的路程, 单价是单位数量的价格, 而工作效率也对应着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 他们与除法认识时的每份量不就可以联系起吗?而两外两种量就可以对应着份数和总量, 再在呈现方式上对做到对应归纳, 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从而凸显数学知识的本质联系, 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建立模型, 理解数学本质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着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数学模型正是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应用之间的一座桥梁, 它的建立就意味着学生建立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当然数学模型仅仅是一种数学形式的表达, 本身并不能解决问题, 只有通过数学工具对其求解, 获得我们希望的结果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 虽然教材安排了9加几、8加几等, 但我们在教学时的侧重点一定是不相同的。先学习9加几, 一个一个接着数, 把9分成两个小一点的数再连加, 把另一个数分成两个数让9凑成10等, 教师热情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 在比较中发现凑十法的计算优势, 从而形成“凑十”的数学模型。接着在8、7加几时把这种模型进行应用, 在应用中深化认识, 最后在6、5加几的计算过程中得以建构, 最终“凑十”的模型在后续百以内加法的简便运算中得以推广应用。从“凑十”到“凑整”不仅是学生经历数学模型化的过程, 更是实现了数学认识的“再创造”, 这对数学运算法则的理解是入木三分的。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策略 篇8

因此, 有效的课堂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学生经历数学应用的过程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过程。所以提高课堂效率, 充分发挥40分钟的作用, 用最少时间使学生掌握最多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用课堂的“满负荷”来减轻师生课外负担, 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数学教学过程, 使学生在“做”中明确概念、学习方法, 从而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要提高课堂效率, 就必须彻底改变“课上教师机械讲解, 课下学生模仿做题”的传统教学模式, 使学生从课上到课下都必须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使教师变为学生的导学、助学和促学的领路者。其具体措施是:

一、积极前进, 循环上升

学习在“前进”与“巩固”的矛盾统一中进行。“前进”是目的, “巩固”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前进”是学习的基点, 只要前进就应巩固, 这样才能保证有较快的进度, 省出较多时间。有了时间, 就有了主动, 就更能因材施教。传统教学中往往机械地理解“循序渐进”与“打好基础”的含义。为了“稳妥”, 加大保险系数, 奉行“前不清, 后不接”“不煮夹生饭”“层层夯实”的“毕其功于一役”的教学观。在每个知识点上反复讲, 重复练, 使教学在同一处, 同一水平上重复过多, 停留时间较长, 势必效率低下, 并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以为, 只要理解基本事实, 会基本操作, 就可以前进。认识总是按“否定之否定”规律前进的。高效的教学, 只能在积极前进的基础上, 用循环来完善和加深认识, 熟练操作, 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 在引导学生探究完长方体的长、宽、高后, 我没有让学生死记定义和各个棱长, 而是直接引出长方体的棱长之和。学生由棱长之和的学习进而巩固了长方体的12条棱, 长、宽、高三组棱的分法。学生学得轻松自然, 对知识系统掌握较好。

二、淡化形式, 注重实质

传统教学是按知识的逻辑顺序, 先概念、性质 (公式) 、操作步骤, 再例子, 最后是学生模仿解题。这是一种“理论+例子+练习”的模式, 着眼点在知识本身, 它与人的认识规律恰好相反。一般是从问题出发,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相关的概念和结论, 力图让学生在“做”中领悟知识, 着眼点是通过知识, 发展学生智能。所谓“淡化形式”主要是指:

1.“淡化概念”。主要是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片面理解科学性原则, 在名词、术语上孜孜以求, 对概念的文字叙述字斟句酌, 正、反例子反复讲, 要求学生朗读、背诵等不恰当的“形式主义”而提出的。其实, 概念往往带有人为因素, 并非百分之百不可变动和神圣不可侵犯。概念应与知识相结合、相适应, 不宜单纯在概念上下功夫。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要尽快进入实质问题, 就需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相关概念。

2.摒弃形式理论。追求形式的严密、完整, 在教学中增加了师生不必要的负担。时间没有用在刀刃上, 得不偿失。“注重实质”是指要注意适当说理, 这不但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需要, 也是掌握知识的需要。“理”可以把知识组织联系起来, 知识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掌握。

三、动手实践, 探究合作

数学实践的过程, 就是学生体验从实际情景中发展数学的过程。因此, 数学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通过各种活动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思考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由此发展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实际上, 学生数学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语言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学习, 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与转化, 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的重要途径。具体实施如下:1.让学生动手操作, 老师要不断挖掘能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的内容, 如用小棒、圆片来理解均分, 用小棒搭建若干三角形、四边形并探索规律;用搭积木, 折叠等方式, 理解空间图形、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并且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2.将学生分组并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 分组人数一般为4~6人为佳。3.学生通过协作完成任务, 教师适时引导, 主要以监控、分析和调节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为工作重点。4.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各组之间可以互相提出意见或问题, 教师也参与其中, 从而共同完成数学建构过程。

四、先做后说, 师生共做

一般来说, 在课堂上, 对教学的新知识, 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 配合小结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他们自己通过归纳、综合和概括来反映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数学的一般原理。例如, 教学“口算乘法”, 先引导学生口算并写上每道题的得数 (题目如下) :

例1.100×4=4004×100=400

100×12=1200 12×100=1200

例2.7×200=140012×300=3600

接着教师启发提问:请观察例1、2左右两边的算式, 用整百数乘的口算,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 学生通过观察、综合、归纳和概括, 得出了其规律:用整百数乘的口算, 两个因数的末尾共有几个0, 积的末尾就有几个0。这样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要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培养其能力, 必须通过自身的实践。即教学中, 使学生从“做”中去体会, 去巩固, 掌握知识, 尽量减少说教式、结论式教学。“做后说, 师生共做”是实现高效学习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它把学生和教师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 主要功夫用在“导学、助学、促学”上。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策略 篇9

课堂教学, 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 如果从夸美纽斯 (1597—1670年) 数起, 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因其优越性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采用。而且无论现在还是将来, 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因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我们认为, 追求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虽然不可能找到固定的模式, 但是可以提出几项基本策略, 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

2.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新课程改革的本意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但实际上学生的负担非但没减反而更重,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不但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还造成了学生严重的厌学问题, 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数学真的难学, 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没有跟上呢?我们认为, 应当从后者去深入思考, 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2.1缺乏对学生认知心理和教学规律的分析及科学把握。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脱离了学生的“学”。

2.2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引导下, 出现了题海战术, 加班加点, 教学方法没有针对性, 不适应学生的需要, 教学手段落后, 甚至还存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搞“填鸭式”教学等不良现象, 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枯燥乏味。

2.3教师对教材精神把握不准确。教学资源脱离学生生活, 缺少唤醒学生学习兴趣的生活情境。

2.4小学生生活阅历少, 缺乏认知经验,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加之注意力不易集中, 这样使得小学数学课不易组织, 活动难以有效开展, 极易造成秩序混乱, 学生感觉学习枯燥、不懂、课堂效率低下, 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3. 追求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 它是一门基础课程, 增强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 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3.1 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 结合学生感兴趣并熟悉的事物, 把生活中的数学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 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 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并且教师简洁、清晰、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巧妙创设, 会以最佳状态引领学生思维逐步深入。

另外, 开展多种形式的辅助活动, 开阔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有趣的思考题, 出版数学墙报, 介绍数学家的故事, 举办数学晚会等。还要注意保持学习过程、教学过程的愉快的气氛, 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 教师对学生的听讲、发言、作业、考卷都要及时、正确地予以评价, 评价要把肯定成绩与指出不足相结合, 以表扬鼓励为主。通过评价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增强信心, 激发求知欲。

3.2 创设科学导入的问题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不是知识的消极接收器”。在教学新知识前, 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 揭示知识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从而增强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 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小红、小兰两人吃一个蛋糕, 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一个数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会感到很有趣, 并急于想了解, 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 引出教学内容, 带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由此可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 也就是说, 将数学“生活化”。这样, 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而且能把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3.3 提高讲授教学效率的策略。

教师要遵循师生双向参与的讲授原则。通过提问、回答、讨论、讲解等途径, 教师以主导者身份、学生以认识主体的身份直接参与课堂讲授活动。教师不能有“我讲我的, 听不听由你”的想法, 而要善于设问,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要根据学生的情绪和学习接受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讲授方法, 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对特别重要和复杂的问题, 教师要通过直接、精炼的讲述来解决。

3.4 提高提问教学效率的策略。

20世纪初期, 教育界曾流行这样一句话:“知道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自尊心强。因此, 教师对提问的设计要做到富有情趣和吸引力, 使学生感到问题的新、奇、趣, 营造和谐愉悦、妙趣横生的课堂氛围。教师不要用突然发问来惩罚他们的错误, 不要故意用偏、难、怪题使他们感到难堪, 以至于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这对以后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

3.5 主体参与,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这是当前小学各科尤其是数学教学中最热门的话题, 也是当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这要求教师真正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人, 是知识的探索者。有这么一句话, 对我们很有启发, “数学老师不要太相信自己的嘴巴, 学生的知识不是讲出来的, 是他自己学会的”。对此, 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而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要树立新的教学观, 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主动参与、创造发展的结果,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体现在使学生主体发展上。做到给学生一杯水, 并不是教师有一桶水的问题和长流水的问题, 要教育学生怎样去获取水。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果, 必须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 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 我们特别强调会做, 因为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 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4. 结语

新课程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重点体现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多维目标上。教育工作者应当转变观念迎接新的挑战,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加强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认真总结经验, 使自己的教学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摘要:我国从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目的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符合21世纪需要的人才。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和落脚点, 就是要不断追求效率, 努力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本文作者认为, 追求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虽然不可能找到固定的模式, 但是可以提出几项基本策略, 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178.

[2]孙俊三.教育原理.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285.

[3]小学教学, 2010 (9) .

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篇10

一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导入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 好的新课导入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构建高效课堂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 教师应重视新课导入这一教学环节, 根据教学内容, 巧妙设计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导入方法。如在教学有关百分数的应用题时, 教师可以采用“以旧引新”的方法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先做已学过的分数应用题:“有个水桶, 倒进去1/5的水, 正好15升, 问这个水桶可以装多少升水?”然后教师可以把其中的1/5换成20%, 让学生计算。用转换数字的形式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能让学生把握好新旧知识的关联, 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教学内容, 巧妙设计适当的新课导入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教学情境,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创设教学情境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习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引导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对打造高效课堂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 教师应注重这种新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 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和氛围, 提高教学效果, 打造高效课堂。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 教师可以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把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通过影像的形式为学生展示出来,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影像观察初步理解教材中“平移”和“旋转”的相关概念。同时, 教师还可以设置实物演示情境, 通过拉动窗帘和展示旋转风车等方法, 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和区别。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类似的环境中, 可以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快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 为营造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巧设疑问,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把学生“要我学”的消极学习态度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学”。疑问激思是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常用手段, 所以, 教师可以巧设疑问,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几个算式, 如:10÷5=2, (10×2) ÷ (5×2) =2, (10×3) ÷ (5×3) =2……, 然后问学生几个问题:“从这些式子中, 你可以看出什么规律?”“如果把括号中的乘号变为其他运算符号, 这些运算结果还相同吗?”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讨论、探讨答案。这时, 学生会根据教师所给的材料, 认真分析等式, 结合所学知识, 小组成员之间积极交流、探讨, 最后得出正确结论:当括号里的符号为除号和乘号时, 这些等式的值都相等, 当符号为加减号时, 结果不等。用这种方法, 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教师完成教学目标。

四结合实际,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实际,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举手的形式讲讲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以及身边的轴对称图形。学生积极思考, 给出很多生活中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画出轴对称图形, 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又如在教学“百分数”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根据爸爸妈妈提供的数据, 统计出家庭支出的各项费用和总费用, 然后求出各项开支占总开支的百分比, 以此观看家庭的支出情况, 并写出节约开支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方法,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加强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提高教学效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篇11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创新意识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主要渠道;课堂是学生的发动机,只有正常、高速运转,才能生产大量精优产品;课堂是学生的生命线,只有健康、有序运行,才能培育大批优秀人才。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成为一线教师一直关注并执著追求的目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在教学中应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新颖导入,以兴趣引发思维

学生只有对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从而增进知识,增长才干。因此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在导入新课时,我多采用表演游戏、编讲故事、制造悬念、创设情境等方法,使学生兴趣盎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我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课件出示)今年暑假小明要到美丽的苏州去。因为这样既可以领略苏州的旖旎风光,又可以顺便看望住在那儿的姑姑。于是他打电话与姑姑联系:姑姑说:“我连续上班3天要休息一天。”姑夫说:“我连续上班5天要休息一天。”小明一家人决定想趁姑姑和姑夫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们,同时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接待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姑姑和姑夫他们俩,我班同学个个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学生,谁愿意帮他们选一选呢?(同时屏幕上打出姑姑和姑夫的对话和一张八月份的日历)这样创境入课,使课的第一锤就敲在了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吸引其注意力,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理解关爱学生,并给予恰当表扬评价

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分真情。小学生的荣誉感特别强,其学习兴趣的保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良好效果。他们常常由于获得好成绩受到老师、家长、兄弟姐妹、同窗好友的赞赏而引起荣誉感,为保持已获荣誉而更加努力学习。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他们祝贺和鼓励,荣誉感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正确、恰当的表扬。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眼睛注视他们,以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要注意不失时机给予表扬、鼓励,哪怕是一句表扬的话、一阵鼓励的掌声、一朵小红花,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待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应适当降低标准,侧重表扬,鼓励其进步。表扬是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也是保持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

三、开放时空,放手让学生探究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在传统的自然课堂上,往往被过于严肃地“管教”和“八股式”套话,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压抑下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保证思考、探讨问题的时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及至知识结构的建构过程。在丰富多样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会获得充分释放。教师要在以下几个环节真正留出“时空”,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不要徒留形式,走过场。

四、 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全员参与

司空见惯的课堂现象是,教师提问的大多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放在“遗忘的角落”,这既不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又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在高效的课堂上,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多关心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对他们的回答要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既不是同学的陪衬,更不是教师遗忘的角落,“我参与,我进步,我快乐”的意识一旦在他们心中扎根,学习积极性将会被极大地激發,成绩也会在不断巩固和夯实中得到提高。由于每个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会因各自的知识基础、能力、个性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差异,有效的主体参与实质上是一种有层次的差异参与,即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在目标、方法、评价方面体现出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高效课堂绝不是一言堂,而应是群言堂。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应该在熟练掌握课本、学情的前提下,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取得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中收获幸福和快乐,这是高效课堂应有的追求,也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的真正贯彻。

五、坚持学以致用,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归宿。高效课堂不仅要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更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总之,构建高效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创设生动的情境,重视学生富有个性的思维表现,课堂应该让每个学生自由地成长,人人参与,人人进步,这样课堂上才会闪现最真实的生命活力,洋溢师生之间和谐与温馨,使和谐高效课堂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全新亮点。

参考文献:

[1]王仲益.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初探[J].科学导报,2012,(12).

[2]王维.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初探[J].新校园,2011,(8).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 篇12

关键词:课堂提问,准确性,启发性,关键处,正确评价

国外一位教育家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技术, 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 有效而恰当的提问是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 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发动机, 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教学手段, 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有效途径。提问对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活跃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 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达到这一目的, 教师的提问就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

一、课堂提问语言要准确

教师提问的语言是传达信息、刺激学生思维的主要工具。数学语言要严谨、简洁, 形成符号化, 教师的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 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用语言表述问题要准确、精练, 不能含糊不清, 避免言语的随意性、间断性。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时, 指着相加的两个分数提问: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回答:都是真分数, 有的学生回答:分子都是1。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提问预设的意图, 耽误了时间, 教师非常着急, 这显然是教师提问不明确造成的。如果是这样提问: (1) 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数不同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 (因为分的份数不同, 每份大小不同) (2) 每份大小不同就是什么不同? (分母单位不同) (3) 分母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那怎么办? (变成分母单位相同的分数) (4) 你有什么办法使分数的单位相同吗? (通分) 以上一步一步提问, 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 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并能使学生顺利准确地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所以教师提问的内容、要求、范围要准确, 这是保证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前提。

二、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学生课堂上是否积极动脑思考, 对问题是否感兴趣, 与教师所提问题有密切关系。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 提出既具有思考性和深刻性, 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如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组织学生直观操作, 将自己手上的八个圆平均分一分, 把得到的一份举起来。我设疑:一问:想一想你得到的这一份, 可以用什么分数来表示? (有的学生举起1个, 有的2个, 有的4个) 二问:为什么都是一份, 有的学生举起的是1个, 而有的举起的是2个、4个呢?这是怎么一回事?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分的?三问:同样八个圆, 都是平均分, 都取了其中的一份, 得到圆的个数却不相同, 所表示的分数也不一样, 这是什么原因呢?在这堂课上, 我设计了一个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操作, 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八个圆进行平均分, 所得到的一份 (圆的个数) 和所对应的分数各不相同, 让学生在分与取实践中带着教师的提问探究, 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三、课堂提问要问在知识关键处

要想问在知识关键处, 就要选问点, 所谓问点, 就是讲授教材时提出问题的切入点。问点应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 像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 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的地方。如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设疑:一问:, 括

号内填什么数等号两边的分数才相等呢?让学生探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不可能马上说出正确答案, 于是急于想找到一种新方法来解决这一新问题。这时教师及时转入正题:要解决这类问题, 必须先学习新知识。教师接着出示大小相同的、带有阴影部分的三张长方形纸片, 分别是, 二问:三张长方形纸片中阴影部分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等) , 怎样表示?三问:与分子与分母之间各有什么关系? (2是1的2倍、4是2的2倍) 与呢? (4是1的4倍, 8是2的4倍) , 如果把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8 (扩大8倍) , 新分数与原分数还相等吗? (通过折叠第三张纸片证明相等) 四问:由此你得出什么规律?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乘以相同的数, 分数的大小不变) 由于几个问题都选在新旧知识的过渡处、转化处, 所以通过几个问题, 很自然地导入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提问要正确评价, 注意鼓励性

上一篇:贵生课堂下一篇:公路加宽路基压实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