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设计(精选8篇)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设计 篇1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课堂提问形式过于单一
大部分数学老师只顾自己的感受,一股脑地提问,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知道,提问的方式学生是不是感兴趣,是不是留了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
大多数小学数学以学科内容为主要提问对象,其它的延伸知识或发散性思维的问题非常少。
另外,课堂提问的评价机制比较死板,只是单纯的以“数学问题的正确性”为标准,从不考虑学生答题过程评价,不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有时甚至出现课堂提问针对性不强,提出来的问题窘况,根本引不起小学生的兴趣,最终造成“只问不答”的局面。
(二)“问答式”的提问多于“启发式”的提问
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育学理论,只是机械化将课堂教学内容转变成“问题”,为了“提问”而简单地“提问”,“问答式”的提问多于“启发式”的提问。
大多数小学教师没有完全理解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精髓,提问过于形式化,表面上看上去师生互动良好,有问有答,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实质内容。
教师只是简单的针对学科的知识点提些记忆性的问题,问题的深度、广度明显不够,并不能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
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心理学应用不够理想,数学问题设计不够准确,不够科学,只是简单的、单纯的为了提问而提问,没有深入理解新课程改革理念。
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并没有经过认真的准备,具有随意性。
通常只是从网上或教科书直接照搬现成教案,这样设计出的提问自然缺乏针对性、科学性与启发性。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效率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小学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渠道,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素质教育,实现课程知识的宣讲。
高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有效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完成学习,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让学生快速消化知识;反之,无效的课堂情境让学生感觉情绪低沉,无效的课堂提问让学生解答迟钝,师生教学互动性不强。
小学数学与小学语文组成了小学教学体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
如何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具有非常重的现实意义与教学意义。
只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才能保证小学生轻松快乐地接受小学数学知识;只有启发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才能体现新一轮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气氛融洽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地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通过仔细分析学生所学的知识,通过设计课堂问题,在考核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效率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积极运用提问技巧,提高课堂提问效率,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活跃,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点开展启发式教学。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设置具有启发式问题,直接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设置、讨论和寻找答案。
启发式提问可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可以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智力。
问答式提问,只能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不强。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小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课堂提问应通俗易懂
小学生年龄偏小,理解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偏弱,理解问题时往往会表面化,或简单直接。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设计通信易懂的问题,不能太书面化或理论化,尽量做到通俗化、形象化。
提问的方式应该游戏化,让小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回答问题,尽量让小学生自我完成,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争着回答,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三)课堂提问应结合问题情境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的原因,对于抽象思维难以接受,形象思维有利于小学生接受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结合问题情境,尽量使用图片、演示等具体的情境,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在参与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趁热打铁,由兴趣引出问题,及时引导和答疑,让学生在问题解答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四)课堂提问应具有针对性
小学数学教课堂提问应该有的放矢,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针对某一具体的.数学问题,设计针对性强的课堂提问。
这种针对性强的数学问题,能够让学生及时掌握课堂内容,消化课堂知识。
另外,课堂提问的针对性还应该保持连贯性,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锻炼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数学思维,当然这种推断式的课堂提问也会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四、总结
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可以直接反应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直接影响教与学的互动。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高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小学数学教师认真分析课堂提问效率的影响原因,深刻意识课堂提问效率的重要性,反思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效率的必要性,
从课堂提问的启发性、通俗性、针对性和情境四个方面,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重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就能够真正发挥课程提问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余静芳 单位:景德镇市第一小学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设计 篇2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随着近年来我国不断地进行新课改以及对教师们的培训, 使教师们注重起在课堂上提问的重要性。然而教师在试图将提问策略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这一环节还是有一些困难需要去解决, 例如在数学课堂上老师过分地注重提问策略, 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提问, 这样会造成学生不仅不认真思考问题, 还会想办法应付老师提问的情况。或者老师的提问有时候没有太认真地进行考虑和规划, 提的问题不是超过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的难度就是太简单不足以达到让学生认真思考的程度。以上种种的问题, 使提问策略不仅没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反而导致学生为了应对老师问题, 使用各种招式混乱课堂气氛。提问策略必须要考虑一个提问度的问题, 超过这个度会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 没到这个度会达不到这个策略想要改变的目的。所以我们总结如今提问策略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 改进提问策略, 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精心研究提问的问题, 保证问题达到有效性
1.对于小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提出问题, 在学习时学生们会出现一些理解不正确、知识点太多、容易弄混的情况, 老师通过提问, 可以让学生认真思考这个知识点, 以及知识点应用在什么问题上, 增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与该知识点相关的部分。
2.老师要在平时上课中观察学生的上课状态和习惯, 针对他们的不良习惯提出问题, 从而使他们改变自己的坏习惯, 加强学习主动性。
3.在讲解数学概念上, 老师要设计一些有助于理解该知识点概念的问题, 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性的概念, 因为在数学学科中概念是最基本的东西, 只有理解了一些概念才能更好地应用在数学的习题上。
4.对于一些公式的记忆和应用, 还有该公式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等一些方面, 老师应根据学生自身对数学的学习能力来适当地对每个同学提出问题。这样会有助于学生记忆公式和正确地应用公式。
5.最重要的问题是老师对于留的课后作业上习题提问的设计, 因为课后习题是帮助学生们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点, 还可以检验出学生学习中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有的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 尽管知道自己不会的地方也不会主动去学习。所以老师一定要在下一堂课上针对课后习题提出一些问题, 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尽量不要落下学习进度。
三、讲究提问的方法, 使提问具有可接受性
教学要讲究循序渐进的方法才可以更好地学习, 数学这门学科知识点和公式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在学习新的知识前可以通过对知识点的提问和对公式的讲解来复习旧的知识点和旧的公式。学生通过对于新旧知识点间联系进行更深层的思考。还有对于数学上的综合题, 我们采用逐个攻破法, 先把问题涉及的知识点一个一个地理解, 逐个攻破之后再进行综合分析。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解决复杂的问题时不再胆怯, 反而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也加强了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4.采用比较分析法, 拓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这个学科很有特点, 一个问题会有好多种解题方法, 有的学生掌握得不太好只会用笨拙的方法, 有的学生思维比较灵活, 有简单巧妙的解题方法, 还有的是综合方法等许多种解法。老师可以把学生的多种解法总结出来, 提问学生各种解法的特点、优点、缺点, 自己是怎么解题的。通过对不同解法的比较加强学生从多方面来思考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策略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设计提问;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43-01
一、哪里入手——“五抓”
1、抓课题,了解需要。
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以课题为抓手进行提问有利于学生了解课题相关的学习内容与相应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有助于教
师在第一时间把握学生的学习需要。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分数”一课时,手指向课题并提问:“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新的一类数——分数,对于分数,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要有分数?分数怎么读、怎么写?分数如何计算..一系列关于分数知识的问题,这些不都是后续学习的知识目标吗?还可以说,从课题处提问,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是一种较好的学习品质。
2、抓重点,启发思考。
课堂提问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牛的积极思维,所以教师要善于从知识结构出发,要把提问的启发点指向教材的重点。在提问时应尽量避免那些没有启发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等毫无思考价值的问题,或者有某些暗示性的问题,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这样提问:(1)你见过圆形物体吗?举几个例子。(2)你画过圆吗?用什么方法画圆?(用圆规画圆,也可伸直两臂,在原地上转一圈,得到一个圆。体育老师在操场k画大圆时,用绳子环绕一个木桩一周,得到一个圆)(3)在这些不同的画法中,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点?(①它们都有固定的一点。②从固定点到画出的圆上都有一条不变的长度。③它们都转了一周。)于是教师抽象出:一条线段绕着它的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就得到圆。
3、抓难点,理解算理。
学生学习新知时都不同程度地会感到难学,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往往将成为他们今后学习的障碍。因此,难点的突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我认为在难点之处设问,有铺路搭桥的作用,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如相遇问题中的“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其道理比较隐蔽,绝大部分学生能模仿例题解答,但不明白算理。为此,我待学生尝试列式后,问“为什么要先找出两人相遇时走的路程和?题中问题是求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为什么却要用路程去除以速度和呢?”
4、抓反馈。突出依据。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逐步培养学生能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提醒学生做题要有依据,要有序地进行思考,决不能凭感觉,想当然,并逐步养成做题后叙述思考过程的习惯。若要做到这一点,不妨多在练习后问一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等等。
5、抓结尾,画龙点睛。
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有些教师把课堂小结当作“鸡肋”,通常是例行公事般草草了事。其实,有时以问“为什么”的形式进行小结,能使学生回忆获取新知的过程,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和条理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减轻记忆负担。
二、注意什么——“四忌”
1、面向全体——忌片面。
有人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总是单向地向少部分学生(总发言的优等生)发问,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岂不知,这样做,热了少数,冷了多数。同样,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频繁地面向全体学生问一些“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对于这种一呼百应“假热闹”场面,留给学生的只是随声附和,同时也为教师“口头禅”的养成提供了温床,表面轰轰烈烈,实则效果甚差,更何况这类无需多少思维参与的集体式回答,扰乱旁人思考,这是逻辑思维学中最忌讳之事。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要有层次;人选要不拘一格。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问差等生。
2、因材施问——忌随便。
课堂提问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从倾听反馈信息到讲评,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只把提问流与形式,把课堂当做过场。如果教師不管教学需要与否盲目设问,或无计划、无针对性地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想怎样问就怎样问,想问谁就问谁,则会适得其反,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紊乱,使学生疲于奔命,穷于应付,课堂提问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提问是一门艺术,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中、差面面俱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要有的放矢,绝不能随意发问,仓促上阵。
3、难易适度——忌过度。
课堂提问设计必须科学合理,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安排。问题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梯度,否则不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失去提问的价值。既不能让其觉得轻而易举、唾手可得,也不能让期感到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只有那种高于学生原有心理、智力和能力水平,经过学生主观努力后能够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创造的源头活水。
切忌提问时的极端化,那种过简单、过肤浅,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会降低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反之,如果提问太深、太难、太繁、太偏,高深莫测,会使学生望而止步,不敢问津。恰当地提问应是“若隐若现,可望可及”,要由易到难、由简而繁、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4、充分预设——忌失足。
课堂提问是落实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即时反馈的一种方式。如果不管学生会如何应答,只管自己提问,那么设计地再有价值的问题都会大打折扣,甚至离教学目标越走越远。听课中不难发现,部分教师只设计了个别关键性的提问,没去预设假如学生答跑了,我又该如何追问引导?这样就导致上课时总出现应对无策,甚至失措、落魄,课后丢下一句——“哎,失算了”!其实,每一个大问题下的小问题预议同样至关重要,教师要学会看准时机撒网,更要学得如何更好的收网。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设计 篇4
作者:夏吉宏 单位:重庆市涪陵区李渡小学校 地址:重庆市涪陵区李渡镇和平路7号
邮编:408100
联系电话:*** QQ:393420506
【摘要】课堂教学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形式。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与学生思维的驱动力,能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和促进学生观察、探究,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任务。本文就当前课堂教学提问存在问题、有效课堂教学提问的作用、原则和实践策略进行粗浅探究。
【关键词】课堂
教学
提问
策略 初探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教材教学内容,围绕课程教学目标、重难点及学生实际,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观察、探究的重要教学手段和方式。它是教师课堂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语言技能之一。教学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学生探究“新知”的引领,能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思考,有效引导和促进学生观察、探究,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为此,增强提高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和探讨。
1.课堂教学提问中的常见弊端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等教学方式已不再有市场,取而代之的是重视开发学生智能的启发式教学。但在平常教研活动的“听”、“看”课中发现部分教师将启发式教学片面地理解为“师问生答”式教学,课堂教学中“满堂问”,“一问到底”。尽管这样,课堂学生发言仍然不积极,气氛依旧缺少活跃性,教学效率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无的放矢、主观随意、时机不当、缺乏驱动力等诸多弊端。
1.1提问随意无矢,缺乏针对性。少数教师教学中提问无目的,主次不分,“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随意而问,问题目标与提问对象不明,指向不集中,甚至离题遥远,脱离目标,问什么,向谁问等,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目标不明,重点难分,思维模糊、紊乱,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课堂教学收效甚微。
1.2提问或难或易,流于形式,脱离学生实际。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过于笼统深奥或过偏、过难,问题外延过大,超过学生知识与心智水平,远离学生思维“萌动区”,让学生摸不着头脑,难于理解和接受,导致学生思维梗阻,思维激情骤然退减,启而不发;或提问流于形式,问题简单化,蜻蜒点水,未设置思考台阶,缺少思考性,学生不假思考就可齐声回答,看似形势一片大好,实则既未能促进学生思维,又无法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和有效诊断学生知识缺陷,导致教师诊断结果失真,不利于教学过程调控。
1.3提问对象面小,忽视整体参与。教师提问的范围缺少普遍性。教学中,教师仅是总只围绕三两个优等生发问,提问对象范围缺少普遍性与层次性,让大多数学生坐“冷板凳”,成为被遗忘的一角冰川。教学课堂犹如平静的湖面偶尔泛起星点涟漪,时而“冷场”,多数学生无精打采,无动于衷。
1.4提问不精准简炼,忽视“火候”。课堂提问中,问题指向、目标模糊,缺乏“如何问?”斟酌推敲,问题语言表述含糊、冗长,忽视提问陈述核心点、准确性与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升华点等关键处思考,提问未能起到断层桥梁引路,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学生不易理解,思维难于跟进,影响教学调控与效果。
1.5提问语言抽象生硬,缺乏趣味性。教学提问忽视问题与学生熟知事物的联系和学生生活情趣,问题缺乏吸引力,缺少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听来索然寡味,兴趣无生,影响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发挥,削弱课堂教学效果。1.6提问频繁无效,学生缺少思考空间。教学中处处开花,“满堂问”,“懂了吗?”、“会不会?”、“找到(发现)没有?”等无效提问四处横生,提问频繁,不给学生学生思考讨论空间,缺乏互动,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洞无效。提了问题时不能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讨论空间。提问缺乏互动性,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也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反复重述或打断学生发言等现象却普遍存在。
2.课堂教学提问的作用和原则要求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师组织、引领和实施与调控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是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发明千千万,起点就一问”。为此,教需有疑,问须有用,疑须有果,问须有据。有效的教学提问应具如下作用和原则要求。
2.1课堂教学提问的作用
2.1.1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恰当有效的提问,可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望,并将学生将注意力迅速指向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处,明确探究方向、目标,强化教学针对性。
2.1.2启迪学生思维,促进思考,培养能力。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思维的第一步。没有疑问,就不会思考,就没有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也就没有学生创造力的养成。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观察、探究,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释放情感,提高增强听讲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并在互动交流中完成知识迁移,获得新知。
2.1.3迁移过渡,调控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教学知识内容和教学程序是相互联系,通过提问,承上启下,调控教学,构建思维与知识理论的严谨逻辑和知识体系;同时,通过提问,调整学生学习状态,强化兴奋,避免学生由于注意力集中时间较长引发疲劳、分心走神,维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保持和良好课堂秩序。
2.1.4反馈教学,评价学生,促进反思。通过教学提问捕捉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提高信息交流效益,反馈评价教学效果,反思调整教学目标、手段和方法,高效优化课堂教学。
2.2课堂教学提问的原则要求
2.2.1针对性原则。课堂教学提问,无论是启迪学生思维,复习铺垫,反馈信息,了解学情,还是突出重难点、关键处等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问题目标具有导向性,提问对象要有明确的指向性,把握问题目标,明确提问对象,弄清“问什么”、“向谁问”,有的放矢,因材施问。
2.2.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是课堂教学提问的灵魂,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可在瞬间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启发思索、引导探究发现。课堂提问,应富有启发性,所提问题,要能揭示矛盾,指引思维方向,点拨思维方法,“投石激浪”,引发思索,促进思考,引导探究,帮助发现,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
2.2.3趣味性原则。人对事物的关注和认识总是从兴趣开始的。学生对教学提问有了强烈兴趣,就会萌动参与意识和激情,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思考探究动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设计提出适合学生情趣、意味,引发学生好奇心,触击学生兴奋点,激发强烈探究欲望的问题,学生就能以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思考、探究和发现,寻求获取新知。如果教学提问平淡,引不起学生兴趣与好奇心,必然会削弱教学效果。
2.2.4量力性原则。课堂教学提问应坚持由浅入深,要难易适中,高低适度,梯度适当,问题设置要依据学生知识与心智水平,量力而提,保证可行,让学生“够得着”、“上得去”。如若提问深奥,偏高过难,造成学生思维梗阻,就会望而生畏而止步,导致问而不动,启而不发;如若问题偏浅,过易太浅,缺失思考价值,学生会不假思索,思考方法与思维能力难以培养提高。
2.2.5精准性原则。课堂教学提问要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指向明确,直入关键,切忌离题遥远;问题语言表述准确、简洁、清晰,逻辑严谨,经得起斟酌,受得住推敲,规避模糊、冗长,繁琐;问题数量、密度精练,宁精勿滥,避免“满堂问”与无效提问。
2.2.6广泛性原则。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基础、素质在微观上又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为此,教学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根据教学内容与问题难易,结合学生基础素质层次与个体差异,统筹兼顾,分类,“因材施问”,点、线、面结合,“金凤凰”与“丑小鸭”并重同育,既照顾个别学生的引导点拨,更重视全体学生启发诱导。
2.2.7时机性原则。在对的时间提出有效的问题,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中应把握提问时机原则。一是要把握好学情了解、激趣设疑、思考导疑、疑惑释疑、承上启下、知识迁移升华、小结评价等提问时机;二是给予学生思考时间与思维空间及回答问题的时间。
3.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技巧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活动”。启发式教学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教学提问,设疑激情促思,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学贵有疑,教贵善问,善教者必善问。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提问的作用,必须重视课堂教学各环节有效提问的技巧和策略,讲究提问艺术。
3.1导入情景提问抓联系,明方向。课堂教学引入前,教师结合学生原有已学知识,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握连接点、结合处、生长点,设计启发导向性提问,铺路搭桥,构建认识新知桥梁,促进新旧知识的渗透过渡,迁移升华,加深理解,并建立完整认识结构。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先让学生板演:①286+37(列竖式);②13.8+2.16(列竖题);③5/9 +2/9;然后提出问题:“第①题在列竖式时,为什么要把末位对齐?第②题在列竖式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第③题为什么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学生经过比较以上3题的计算过程,展开紧张讨论,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就能得出共识:“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最后教师出示问题:1/3+1/4=?并提问:“分数1/3和1/4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时的分数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能将1/3和1/4化为同分母的分数吗?”学生在提问启迪引导、点拨思考中推陈出新地发现:“先把异分母分数通分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
3.2设问把握教学重难点。在教材重点处有效设问,方可突出重点;在教材难点处提问,方可化难为易,突破难点。例如:在教小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概念时,其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分数,老师可以拿出一个月饼小丽和小强分着吃,并且问到:你们认为怎样分才合理?学生答;平均分。老师就把月饼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每人得半快。老师问:你们手里的半块月饼是几份当中的几份我们就叫它几分之几好吗?
3.3提问促成知识深化。学生对事物与知识的认识掌握,总是从特殊到一般,经历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为使学生深化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可进行深化性的设疑。比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内容后,为了巩固知识,可以把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然后问:“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不少学生回答为180°÷2=90°。又问:“对吗?量量看”。通过度量,学生便清楚地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与它的大小形状无关。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深化,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3.4设问解决模糊点。由于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注意力的限制,他们对知识理解往往带有片面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提问引思,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准确理解与全面掌握所学知识,澄清模糊认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5提问过渡迁移,承上启下,调控教学。课堂教学内容及各环节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的整体。课堂教学中,从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到另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要平稳过渡,衔接自然。否则学生会感到茫然,不能同步跟进。为此,在教学中,应根据知识点或教学环节间的有机联系,恰当准确提问,承上启下,以实现知识点间或教学环节间的自然衔接与平稳过渡迁移,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积极参与思考、探究,学习新知,并培养、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能力。
3.6巩固评价提问,了解学情,反馈教学。巩固评价提问一堂课或其中的一个环节结束后,为进一步巩固或检验评价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而设计的一种提问。通过对概念、知识的复述、回忆、理解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记忆、巩固所学知识,及时了解、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反馈评价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利于教师反思教学不足、进一步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3.7课尾提问,设置悬念,延伸思维。一堂课的结束,并非意味着教学内容与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学生探索新知永久动力。课堂教学结束时,提问设置悬念,既巩固深化教学内容,又为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同时保持兴趣与思维的持久性、连续性。
课堂教学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更是实施启发式教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手段。“问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在教学中唯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提问作用,遵循提问原则,切实弄清“问什么、向谁问、如何问”课堂教学提问“三要素”,运用各类教育资源,通过灵活有效的多样提问形式、方法,科学有效设疑提问,激情促思,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才能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设计 篇5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情境创设策略
2016.8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课题已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的研究任务,本学期开始进入第二阶段,为确保本阶段课题研究任务的完成,特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进修学校科研所本学期工作计划为指导,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先导作用,以“十一五”课题研究实施管理为重点,加强科研室规范化建设,以校本培训为结合点,提高课题组教师的科研水平。
二、工作重点
1、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加强科研课题的管理工作,做好 “十一五”课题的研究实施工作,不断提升科研课题的研究质量。
2、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加强科研培训工作,以点带面、创设科研气氛,以“十一五”课题研究为契机,继续系统的进行科研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科研能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观念新颖,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
3、狠抓科研制度的落实,规范科研管理工作。
4、围绕课题研究,加强课题管理工作,注重过程材料的积累,健全科研管理档案。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科研培训,促进专业发展。(1)教师自学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同时定期向教师推荐有关教育科研方面的文章,促进教师自我提高。
(2)组织教师进行科研培训、科研讲座,同时组织教师针对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3)鼓励教师,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反思,提高教师反思质量,促进教师深层次思考。
(4)充分利用教育科研信息网,组织教师学习。
2、积极开展课题课教研活动,围绕课题开展“研升杯”骨干教师风采展示活动,研究行为化,促进教师教研水平、科研水平的提高。3加强课题研究,抓好课题管理。
(1)实行学年组课题式集体备课。引导教师在问题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解决问题。
(2)及时组织和整理课题研究过程材料,组织教师对现有课题进行整理,做好课题总结工作。
(3).开通教师科研论坛,结合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交流,促进课题的顺利实施
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及结果有效性研究》的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情境创设策略
2017,1
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课题研究开始以来,“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教学,因为地域不同、条件不同,有些情景的创设远离学生生活,我们教师都能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作适当的调整,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现将我校的课题研究做阶段总结如下:
一、研究过程及成果
(一)、捕捉生活资源,创设活动情境。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最终要服务于生活。在我们生活中蕴含着许多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为我所用。《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如课题组教研老师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
又如在学习长度时,教师利用校园数学资源,开发校园数学情境,在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让学生测量篮球场的长、宽和其它物体的长等。尽管有误差但学生在实践后他们知道了什么叫长、什么叫宽,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学习就成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二、开发创新潜能,创设探究情境。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们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课题组教研老师在教学“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
又如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教师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等,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三、营造数学氛围,创设现实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那我们的情境创设也应以现实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以有趣的情境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远离枯燥与乏味,以富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体验成功后的喜悦。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现实情境,营造数学探究氛围,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严生一种亲和力,缩短与数学的心理距离,从而将生活与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由创设一个猜中央电视台很高的节目,先放一段片头音乐,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节目,课件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这样创设不断找准了学生起点,让学生能够创造“精彩”。而且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学生带着知识、经验来探究,而不是带着容器,带着口袋励盛知识。课中,老师还用一条直线把昨天、今天、明天的关系呈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分界点,也为认识种面的分界点奠定了基础。
又如课题组教研老师在教学《平均数》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今天老师特意给你们带来了大家喜欢吃的泡泡糖,分给四个组,请每个组的组长来拿,每组8人,老师给你们的分别是7、8、9块。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每人分得几块,这样分你们满意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不满意,因为每组人数相等而糖数不相等。要让每组的糖同样多该怎么办?这样很自然的引入课题。这个素材的选取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了研究平均数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篇6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关注的问题
在当前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时刻关注,时刻反省。
1.教师提问时一味追求数量,忽略所提问题的质量因素。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过多的一问一答,会造成一种假象,看似课堂活跃,其实此时的学生缺少一定的思维空间,实际上是处于较低的思维水平及认知能力。
2.学生等候回答问题的时间太短。每个人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时,都需要一些思考及酝酿的时间,尤其是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很多情况下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导致思维活动不能进入到正常的思考状态。
3.数学课堂上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并不能针对全体学生。个别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学习好的学生直接抢答教师所提问题,学生抢答正确后,教师会误认为所有的学生都已经掌握了知识点。这样就会忽略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打击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利于开展数学教学工作,影响整个班的数学学习氛围及学习成绩。
4.教师通常会完全控制所提问题的答案。教师对于所提问题的答案了然于胸很正常,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即便让学生回答问题,也会习惯性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时不时地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论,左右了学生个人的思维,使学生个人想法无法表达出来。
5.实际教学中,教师不注意在课堂上利用学生的回答去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讲课,还要会在课堂上提问题,更高境界则是倾听学生对于所提问题的回答,而且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捕捉有效的、能提高学生能力的生成性资源,否则对学生提问所要达到的目的就会大打折扣。
6.部分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很少甚至不用情境式教学方法。数学知识比较枯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充分运用情境式教学方法,寓教于乐,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燃起学生在数学上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的质疑猜想等,从而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二、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和技巧
1.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问题贵在少而精。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追求所提问题的数量,这只会让课堂看起来比较活跃,教师设计问题时既要考虑课本上的重点、难点,又要顾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教师提出问题时,要考虑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对学生提问就是要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思考、如何解决学习遇到的困难、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所提问题应该面向班上全体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提出的问题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刁钻,要结合班上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体水平进行提问,并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每个学生都想在教师面前表现自己,在同学中凸显自己,都想得到教师的充分信任和肯定。要充分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就要在提问上狠下功夫,行之有效的教学提问方能显示教师的教学水平。假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利用两个向量的坐标来求解数量积?首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根据数学教学经验,对于求解数量积,这个知识点不但是难点,也是需要掌握的一个重点,而且教学课本上对这个知识点的推导也不是很好理解。讲解这一知识点时,要让学生先熟悉这个知识点,然后找出困惑的地方,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当然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出便于同学理解的求解办法。
3.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堂上利用学生的回答去生成资源。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因而教师要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时,要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教师不但要会问,更要会听,在学生的回答中寻找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备课时设计好重要知识点的相关问题,设计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时很有可能生成的一些问题,并且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性。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师生能否一起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时又发现新的问题。
4.结合实际生活,设计一些比较有趣味性的问题。数学知识虽然源于生活,但比较枯燥,这对于数学教师是一个挑战,教学时必须设计有趣味性的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从而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可适当运用情境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是指,为教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生动而具体的场景,让学生有很好的体验,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以提高。可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一些场景,这样就能在枯燥的数学教学中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当然,对于同一个问题,通过不同的场景设计,学生对于该问题的体验也会有所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提问时要运用一定策略。这样既可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提高整体的数学成绩,又能积极响应国家对于素质教育的呼吁。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式方法,能够融会贯通,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学习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霍超.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1).
[2]奚圣兰.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J].读与写杂志,,11(3).
[3]王春泉.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探讨[J].教学手记,2014,(1).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篇7
一、探索提问策略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 以“问”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并有意识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 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顶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堂提问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 由此可见, 提问以解决问题为宗旨, 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教师必须做好提问这一环节, 以便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法。结合教育实践, 有关专家提出如下策略:
1.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提问。
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就能促进认知结构的扩展。如教学“一位数乘两位数”时, 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你能根据3×2=6类推出30×2等于几吗?一位数乘“整十数”即是新知, 又是表内乘法过渡到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联接点, 学生必须掌握。接着又问:10×4, 20×2, 40×2……算式中, 被乘数是几位数?乘数是几位数?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一位数乘两位数”。然后提问:“课题为什么是‘乘’而不是‘乘以’呢?”这样置悬设疑,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 在知识的对比处提问。
在知识对比处提问, 启发学生联系的学习观念。如教学小数加减法, 整理计算法则之后, 可以向学生提问: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经过讨论得出, 相同点: (1) 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2) 从低位算起。不同点:对位的方法不同。整数加减法是末位对齐, 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对齐。通过计一算法则的对比, 学生更加理解和掌握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发展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3. 在知识的变化处提问。
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 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时, 根据: (1) 0.004m=4mm, (2) 0.04m=40mm, (3) 0.4m=400mm, (4) 4m=4000mm。设疑:以 (1) 式为标准, 从上往下观察, 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两位、三位, 追问:原来的数字4所在的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后, 继续追问:小数的大小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这样提问, 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综合, 悟出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4. 在总结知识的规律处提问。
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 根据算式:60÷20=3, 则有:
可设疑:1.比较上面4个算式的商有什么特征?2.以原式为标准, (1) (2) 式与原式比较, 被除数、除数是怎样变化的? (都扩大了2倍、100倍……) 商怎样?3.追问:“都扩大”是什么意思? (同时扩大) 经过、分析上面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就能概括出商不变的性质。这种提问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
二、课堂提问应注意的事项
1. 课堂提问应情境化, 动态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 数学知识的呈现又是抽象的, 静态的, 甚至是枯燥的, 为此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善于创设情境, 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 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即教师首先应对教材进行分析, 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并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 使设计的问题既明确易懂无歧义, 又能突出知识的重难点。同时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找准问题的切入点, 既不能太难或太易, 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 问题太难会使学生失去信心, 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 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因此, 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去探索, 去发现。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 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 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 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 而且能发现“为什么”。
总之, 课堂提问做到了以上几点, 数学课堂就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学生的数学水平和能力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简铭勇.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J].新课程.2007.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篇8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的问题及分析
由于应试教育对于现代教学的影响,课堂提问由一种重要的互动教学环节,逐渐沦为单纯应试的一部分。种种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影响下,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缺少问题意识。因为年龄经验的局限,小学生很难对于自身疑点提出准确问题,导致绝大多数学生缺少问题意识,对于疑难点问题主动性不足。甚至还会因为教师的资历水平关系,课堂问题往往质量参差不齐。长此以往,课堂提问对于教学的启发作用不足,学生对于问题的认识不能达到教学所需效果,课堂提问所带来的作用也会大大缩减。
缺乏课堂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互动式教学对于学生吸引力不足,其原因还是学生缺乏课堂积极性。学生往往会因为自身知识的局限性拒绝回答问题或因心态的不成熟而抵触参与到课堂互动中。班内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然导致课堂提问效果不显著。
学科思维不足。培养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数学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然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往往对于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很熟练,却难以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来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是学生缺乏主动思考能力导致,更是教师教学过程欠缺思维方式的培养、只注重机械性解题模式导致的。
2.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课堂提问,这一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方法,许多教学者看似重视,实则流于表面。没有正确策略的课堂提问,无法起到具体效用,对于学生个人数学学科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并不显著。其原因分析如下:
课堂提问重数量不重质量,缺少整体性和层次性。课堂提问本应适应教学构架和教学节奏,针对具体教学情况和个别需求。但部分教师为应付教学时间,以过于频繁的课堂提问来填充课堂,导致学生缺少自我思考时间,难以针对自身疑难提出问题,阻碍了学生的独立发展。
课堂提问拘于陈腐,问题缺少针对性。许多教师盲目相信自身经验,对于教材的更新程度没有仔细研究,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提问而提问。一味地一问一答,甚至自问自答,问题或是过于简单基础,或是晦涩难懂,浪费了教学时间却依旧达不到教学目标。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的策略
要想具体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注意策略和方法,使得每一个问题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此,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如下策略:
1.设计问题应注意科学性
设计问题时,应根据具体课程标准,适应实际教学时间,使得提问具有一定科学性。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知识盲点和易混淆处集中提问,从而加强学生对某个重点知识点的重视度。同时注意发散性设问,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多方面思考,灵活解答。创新型的问题往往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
2.课堂提问应考虑层次性
数学教学是一个极具层次性的过程,讲究循序渐进。提问应该从基础开始层层递进、逐渐深化,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更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际教学时要注重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自身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全面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问对象也不能总是固定,要全面提问到每一位同学,注意整体式教学。
3.问题方向应保证新颖度
由于部分教师长期教学经验所致,设计问题时往往固守陈旧,拘于传统,导致问题答案不新颖,甚至过于陈腐,无法引起学生兴趣。提问时一定要注意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问题切实实用,小学生往往对于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可以借此激发其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学生的主动提问,还是教师的精心设问,如何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从而促进一个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形成一个利于师生双方共同发展的学习环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随着近年来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小学数学的教学情况越来越受到重视,面对仍存在诸多问题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势在必行。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设计】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研究计划09-22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课题上半年研究总结10-26
小学数学问题提问策略09-12
浅谈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06-03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10-12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10-12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05-23
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提问10-15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