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设计

2024-09-05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精选12篇)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设计 篇1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和发展,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提问设计的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目的.该类教学模式除了巩固和加深学生的基础知识外,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数学中遇到的难题,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设计

在以往的高中教学模式中,多以教师讲解题目为主,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动地接受知识和解题思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缺乏思考能力,进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提问设计的教学方式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教师适度地进行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从提问中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快速调整教学策略,达到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一、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抓住提问时机

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会比较随意,这个过程容易与学生的思维产生摩擦,有时甚至还会错过最佳的提问时机,致使后面的提问没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提问的心理.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注意学生的面色表情和课堂表现,选择恰当的时机提问.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求,激发学生在提问过程中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函数》这一章节时,由于函数的定义较为抽象,大部分学生都会比较困惑,教师可抓住这一特点设计引导式提问.如“请观察一下,课本上的函数与老师黑板上给的函数有什么区别”“谁能说出这些函数的相似点”等问题.经过一系列的提问,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的同时,抓住知识的重点,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达到快速理解课程内容、巩固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及时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把握提问力度,有效设置提问梯度

一般来说,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中数学知识相对于初中的来讲,内容更为丰富难懂.所以,对于课程中学生难以理解和领悟的内容,教师可通过设计巧妙的问题来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接收和掌握知识.另外,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需要把握提问的力度,层层深入地提问.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度发展.

例如,在“函数与方程”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虽然存在着不同的两个概念,但都是等量以及两者之间互相转化的关系.教师可以针对函数与方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问题,如“函数与方程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等问题.然后在学生正确掌握知识后,用梯度式的提问来引导学生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如“已知f(x)= x2-ax+2在(-∞,1)上单调递减,求a的取值范围”等问题.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充分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 问题不能太过简单,因为简单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如果问题难度太大,会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也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专注力和兴趣.所以, 合理地设计问题,巧妙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能促使学生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同时也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根据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主提问

目前,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却仍然存在“教师在讲,学生只听”的教学现象,没能很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导致大部分学生恐惧课堂学习,害怕提问,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吸收新的知识.为此,构建新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尤为重要.

例如,在空间几何体“旋转体”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进入本章节教学之前,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如“在实际生活当中,哪位可以向我描述一下与本章节相似的物体呢”等.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提问,若学生不敢提问,教师可指名提问或者采取鼓励的方法让学生提问.比如,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柱体或圆锥体,并在旁边给出详细的计算公式或方法,让学生A根据黑板上的内容向老师提问.然后再根据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通过自主提问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学习内容,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分析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树立敢于表现自我的信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以后的课堂学习中.

近年来,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设计的教学,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当前和未来数学教学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教师应能有效改变传统、单一的提问方式,并有机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探讨教学.同时,把握提问的时机以及提问的力度,有效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发问,帮助学生积极地探索学习数学的知识, 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设计 篇2

“问题导入”是很多学科常用的教学手段,高中数学也不例外.巧妙地运用导入式提问可以在课程开始时便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问题的刺激下形成求知欲,使学生能够尽早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率.在设计导入式提问时,教师要明确提问的目的,将问题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问题能够为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而且设计的题目不宜过长,避免繁琐嗦的题目引发学生的误解和烦躁心理.为了使问题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还要尽可能提高导入问题的趣味性,例如将问题融入到教学情境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构建生动的数学模型,使学生能够更自然地进入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了帮助“互斥事件”概念的引入,老师可以在上课时先拿出一枚硬币,和学生玩了几次“猜正反”的游戏.然后突然停下来问道:“每次猜正反的时候都是要么猜正面,要么猜反面,为什么没有猜正反都出现呢?”“因为只有一枚硬币,不可能同时出现正面和反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互斥事件.”这样一来,不仅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还使教学内容自然的引入到课堂中.

二、加强趣味性提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高中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这种主动思考、积极求知的学习效果要远远强于教师施压下的灌输式教学.因此,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在运用课堂提问时,要不断提高问题的趣味性,为学生设计一些生动形象、新鲜有趣的数学问题.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还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语言技巧的学习和运用.特别是面对一些抽象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教师要通过一些趣味性提问将知识具象化和简单化,让学生感受到枯燥的数学知识的另一面,帮助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总之,合理运用趣味性提问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先讲了一个小故事:“数学家高斯在学数学时遇到了这样一个题目,计算2+4+6+8+…+998的和.老师想到了一个公式,几秒钟便把答案算出来了.那么这个公式是什么呢?”通过一个简单的小故事,教师将枯燥的数学公式变得趣味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活用递进式提问,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高中数学知识之间都有很强的关联性,在学习某一数学知识时,往往都是由浅及深、层层递进的进行的,高中数学的课堂提问同样要这样.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每节课都有要求学生掌握的简单内容和难点内容,对于这些重难点,即便教师反复强调和讲解也会有很多学生难以真正掌握.这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活用一些递进式提问,先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然后慢慢延伸,提高问题难度,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能够在整个递进式提问中找到问题的难点,深化对问题重点的理解,进而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在设计递进式题目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较好的了解,把握好学生已知问题、未知问题、深化问题的比例,并尽量减小问题间的难度跨度,努力做到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在学习多边形面积时,教师先从简单的三角形面积求解入手,然后提出四边形的面积求解、五边形的面积求解和六边形的面积求解的问题,让学生在这当中寻找面积求解的规律.最后提出“如何求n边形的面积?”这样的递进式提问是基于学生已知知识的水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具象变抽象.使学生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同时,接受和掌握新知识.

四、开发创新性提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设计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 问题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60009

“数学思维”这一概念在2011版的新课标中被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数学围绕问题展开,而对于问题的思考则需要出众的思维意识.解惑的过程中涉及更多的知识体系,也就是知识的再补充.高中数学教师应当立足于教学内容,以情境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讨和研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拓自己的思维,从而掌握全新的知识.那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启思式”课堂提问呢?

一、基于知识重点,设计“启思式”提问

现在,很多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存在“随意发问”的现象,从而使数学课堂成了问题的堆砌.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提问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因此,教师要善于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问点的选择,要善于在知识重点处设计“启思式”提问.

例如,《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高中生探究椭圆的标准方程.我在教学这一课时,设计以下三个问题:①系数、符号、运算是方程的三大要素,你能够从这三大要求说一说椭圆标准方程的特征吗?②在椭圆的标准方程中,x2、a2、y2、b2与椭圆的焦点有怎么样的对应关系?③是椭圆的方程吗?请验证.

以上案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是紧紧围绕椭圆的标准方程这一重点展开的,因此,能够有效地引导高中生对椭圆的标准方程进行自主化探究.这样的提问设计对于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很有好处的.

二、基于知识难点,设计“启思式”提问

难易总是相对的,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只要不断掌握新的知识,难题也最终会变为简单的题目.教师应当在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与新的知识体系,在学生遇到难题时可以主动地进行思维扩展,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难题以拆分的方式化解为几个简单的题目,用抽丝剥茧的手法从问题的表象入手,以小问题为跳板,将拆分的题目一个一个解决之后,最终攻克难题.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的个人成就感得到满足.

例如,在教学“函数的概念”一课时,学生对于函数这一抽象的概念比较难理解,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化难为易,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函数的概念,教师设置了具有坡度的以下4个问题:①我们初中是怎样学习函数的?②教材中的这些例子是不是具有函数关系?为什么?③函数的概念,你能用集合论的观点来表述吗?④在一个函数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这四个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通过独立思考,进一步探究函数的概念.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发现,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以解惑的方式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难题之所以难以解决,是因为学生的思维不够发散,他们无法发现问题的本质,这个时候教师应当起到掀开“迷雾”的作用,几个问题的引导后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将思考的层面深入到问题本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最终解决难题.引导的成功与否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影响学生思维的改变.

三、基于知识关键点,设计“启思式”提问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的数学学习.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不是很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放手,很容易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迷失方向.因此,我们要善于在数学知识的关键点设计设计“启思式”提问,以此引导高中生进行自主化的数学学习.

例如,《函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的教学中,要让高中生通过学习掌握用函数的定义去自主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因此,为了让高中生能够在数学课堂上进行高效化的自主学习,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函数的概念是什么?②什么是函数的单调性?③f(x)=-x5+1是不是有限函数?请你用函数的定义及单调性去证明.

在课堂上,学生在这三个问题的引导下,对函数的基本性质进行了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关键处通过设问进行疏导.因此,就有效地让学生零散化的数学学习走向整合化,从而促成了课堂教学的高效化.以上教学中,学生的数学探究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来自学生学习上的需求.教师把握了有效提问的时机,就能够很好地启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他们在动手操作中经历探究梯形面积计算的过程.

总之,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基于高中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追问,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数学学习的深入化.提问是一门教学技术,同时又是一门教学艺术,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灵活运用,以此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引导式的问题是否可以成功发散学生思维,是教师个人智慧以及个人教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思考,不断创新,以引导式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引导者的身份提高教学效率,掌握教学节奏,提高预设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4

一、紧扣目标, 讲究问题的针对性

在新课改下, 数学课堂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故而有的教师认为, 课堂中师生交流越热闹越好, 而交流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问, 于是, 课堂中问题的密度较大, 低层次低水平的简单容易的问题让学生很轻松地就解决了, 学生表现的较为积极, 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 但这种提问多是为提问而提问, 对目标的达成度作用不大. 另一种现象则是课堂中的提问过于随意, 没有关注目标, 甚至是口头禅似的提出 “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 不利于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而达成目标.

提问首先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而问”, 这就自然涉及目标问题, 即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而达成目标.如《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教学中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通过对对数函数图像的分析而初步掌握对数函数图像的性质, 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画出y=log2x和的图像, 此时提出问题“两个函数图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以此引导学生从定义域、值域、所过点等交流, 如果已知y=log3x的图像, 能不能作出, 以此引导学生作图, 然后结合y=log2x和和的图像归纳其性质.如此, 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结合图像展开交流, 在交流中能更好地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 促进了目标的达成.

二、循序渐进, 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 问题设计不仅要考虑目标的达成度, 还要充分考虑问题是否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 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否则, 问题太简单, 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解决, 启发的价值也就难以体现. 当然, 如果问题太难, 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 也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 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 在梯度上要利于让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 在数学实践中, 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 目的就是要结合目标而让学生通过由浅入深、由简而难的问题探究而更深入地去探究知识, 最终形成系统性的掌握.

以《数列》巩固环节的提问为例, 其中问题的题干为“已知数列{ an} 是等差数列, 其前n项和为Sn”, 给出既定条件为a4+ a5= 0, 要学生比较S7和S1, S6和S2, S5和S3之间的大小关系并将它们的关系整合为一个等式或不等式. 对于这个问题, 只要学生能根据数列的知识稍加思考就能解决, 但如果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 是否也要一一去推论呢? 此时就可提出问题“如果存在正整数k, 要使ak+k + 1= 0成立, 是否可根据上述问题的结论而得到推论?”以此问题而引导学生结合第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得出推论并推断是否正确, 再引导学生合作对等比数列{ bn} 作类似研究并写出结论和理由. 如此, 有点向面, 以问题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形成系统性的知识构建, 更利于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把握时机, 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要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时机是较为关键的, 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只有当学生“想知道而又不知道”“似懂非懂”的时候提出问题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 也才能通过问题思考而更好地得到所要的答案.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总在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 教师如何根据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这就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以《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为例, 在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探究后结合a是锐角时的情况进行交流, 那么, 如果只知道角终边上的一点, 但这个点不是交点 ( 终边与单位圆) , 此时又怎样求三角函数的值? 通过对该问题的探究而理解三角函数和实数函数之间存在的关系 ( 即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 在对三角形函数的定义域列表探究基础上思考 “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到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的计算公式, 然后再探究三角函数线. 在该课时中, 对定义的学习并不难, 但要理解三角形函数和实施函数之间的关系则较为困难, 故而借助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 接着围绕“终边”和“点”的关系对同一三角函数值展开讨论,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公式.

四、讲究方法, 关注学生差异提问

在数学课堂中提问, 因教师面对的学生不同, 故而在提问方式上也得考虑, 不能“一刀切”, 以相同的问题去问全体学生, 而要根据课堂中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探究情况, 及时诱导学生, 以问题追问学生, 启发学生, 甚至可以用反问的形式和学生形成互动, 帮助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一般而言, 在复习导入或概念学习中, 针对基础知识点, 可用询问的对话进行, 可对全体学生进行, 也可对学生个体进行. 对于易错点, 则可先诱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 然后引导其他学生找出错误点, 根据错误点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针对学生存在疑问的地方, 可根据学生的描述而采用反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思考. 在教学中, 尤其要注重以追问形式引导学生思考. 如“求圆的切线的方法”的探究中, 对于“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一定有两条”的 “几何法”, 引导学生设出切线方程y - y0= k ( x - x0) 后追问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什么? 由此可以求出什么, 进而可求出什么?”通过追问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几何法”的关键.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分析论文 篇5

课堂提问要有预设性,但这种预设性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具有循序渐进性,具有启发性与创新性。作为老师我们要明白,我们的提问不是给学生“制造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能发现逻辑中的悖论,即实际中的矛盾或问题,进而让学生在思维中产生震撼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也就是说我们的提问是为学生铺设思维通道,而不是“制造问题”。例如,对“数学归纳法”这一节课进行教学时,有老师一上来就提问:“什么是数学归纳法?”然后让学生自己看书先了解,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有学生回答说:“数学归纳法,就是数学中的归纳方法。”说的同学与老师哄堂大笑,其实这种提问可以说无效的,起不到任何的教学作用,相反只会平白无故的在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其实我们这样做可能会收到不一样的课堂效果:我用了一个小学都会的“动脑筋”,1、3、5、7,问后面的一个数字有可能是什么,学生都会,接着问,你是怎么判断的?学生会把一条规律性的东西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其实这就是归纳法,此时学生瞪大了眼睛感觉不可相信,就这么简单。此时教师要继续发问,7后面的数字大家都知道,谁能告诉我第100个、1000个10000个数字是什么呢,顿时学生傻眼了,有在纸上奋笔疾书的,也有发呆的,更有学生认为老师你傻啊,让我们做这事,不是讲归纳法吗。此时才归于本课时的重点―――归纳法,告诉学生归纳法就是通过不完全列举先通过观察与想象得出一般性的规律,但为了表明自己的观察所得规律是否正确,我们就必要要证明了,这一过程就是归纳法了,小学时我们是看,今天我们是算,是证明而已。顿时学生恍然大悟,学习的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时间也在不经意间逝去。由此可见,好的提问引导可以提供数学课堂效率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给自己的教学衍生出非常重要的课堂资源,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所谓课堂提问不可简单化、笼统化,要有一定的预设性与生成性。

2提问超出学生理解能力与范围

从教学实践中看,很多初中生从初中到高中感觉思维的跨度很大,很多无法及时转换,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就要从学情出发,了解学生本身的知识层次与思维层次,切忌生搬硬套,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所提出的问题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范围,从而对学生造成“厌学”与过早放弃的情况。

3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合理性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提问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提问 课堂效率

一、引言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某种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对学生进行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课堂提问是中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效率重要的一环是课堂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一方面教师要思考如何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实践,深刻反思,改进和提高课堂提问的基本技能。

二、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性

数学课堂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需要学生们自主的积极的思考。发出问题便是最普通最有效的办法。可是所发的问题,不是教师随便想到的主观意见,而是要在教师备课时,环绕课文设想若干有关的重要问题。要依据本堂课程内容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弄清针对哪些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地方展开提问,这些提问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有了明确的目的,在提问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为着顺应一种情境,利用时机,发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当亦可行。但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发问,并非无的放矢。在发问之先,总须有所考虑,不论是对于教学的目标,教学的过程,教材的内容,学习的动机,学习的方法,学习上的困难、进度、评价等方面的检验与推进,皆可发出问题。一般的教学情境中,发问的目的可有几种:

1.知识结构形成时

学生将获得的数学新知识,能与已学习得的旧知识,形成结构,联系一体,教师可以发出问题,使学生明白其内蕴的关系,而可产生优良学习效果。

2.激动顿悟作用时

数学教学过程中,如遇到数学知识困难,学生茫然不知如何克服,这时教师可发出问题,促其发现学习中的意义重点与其间的交互关系,而使之产生顿悟作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教师也要参与到问题的思考。

3.学习目的检验时

关于一个课题学习后,是否已经达到目标,或达到了什么程度,教师可发出问题,以资检验。积极的则反馈促进,消极的则指导学生自行弥补或矫正。

4.启发学生思维时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听教师讲演,只用听觉;阅读教科书,只用视觉,没有机会运用自己的思考,这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关系至为微弱;唯有发出问题,使学生不得不用头脑来思考,俾可作出适当的回答,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作用,极为重要。

5.考察理解程度时

一个课题的内容学习之后,学生是否对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的应用理解清楚,教师可发出问题,考察究竟,藉以反馈,促其进步。

6.学习经验总结规律时

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上述的这几种情况下,教师皆当发出相应的适当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作用。这种思维能力,虽然没有直接联系着创造的行为,但可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培植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课堂提问应把握合理的适度和难度

教师提问要抓住知识的关键和本质,对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对于每一个教学内容,能直插主旨的提问。我们提问时要把握住时机,要少而精,要切中要害。这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不见得都能提出几个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如果非要提出那么几个问题,则问题必有难有易、有大有小,难难易易、大大小小的问题凑在一起必然会把主要问题淹没,就只会起到混淆教学重点,模糊学生认识的作用以及知识训练项目要了然于心,然后考虑用什么技巧和策略来提问。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注意运用归纳和合并的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和效度。

四、课堂提问应追求技巧和方法

在我们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怎样的提问能使教学效果更好,要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课堂提问方面有很大的技巧和方法,每一位教师都在教学实际中极力的探索课堂提问。有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能“吹皱一池春水”,而有的毫无反应。如何使课堂提问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呢?课堂提问要寻找技巧和方法。

首先,数学教学中要明确目的提问,积极调动学生思维,能够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引起学生注意,检查教学效果,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等作为目的提问,切忌随意发问。其二,提出问题要围绕中心不能盲目,这些目的要围绕一个中心,都要为完成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其三、数学提问要求言简意赅,学生明白问的是什么?第四,由于有趣味的东西容易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维问题,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语言精练,富有趣味。最后,启发思维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教学中,什么时候提问,先提哪个,后提哪个,都应遵循一条原则,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是激励学生积极思维的信号。

五、结论

回顾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课堂提问是取得良好课堂效果的重要方面之一。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讨的课题。为了确切地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要求,为了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了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目标,能让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有所改善,常常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构思并恰到好处地设问,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促进他们积极动脑,使一堂课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霞.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探索[D].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2]凡成.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年05期

[3]欧阳品林,钟建新. 高中数学课堂展示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数学教学通讯 2013年36期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谈 篇7

1.提问要启发学生思考

作为教师, 在上课之前一定要深入了解所讲授的内容, 不能将课堂讲授的内容简单化地处理为一些知识点直接告诉学生, 而应该将这些教学内容精心转化为有意义的问题在课堂上对学生提问, 这样课堂提问才能起到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如果这样处理教学内容, 用提问的方式向学生讲授知识点, 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聚精会神地听讲, 同时还能启发他们不断思考, 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最终达到启发学生的智慧, 提高他们的能力这一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对于由知识点而生成的问题一定要把握好难易标准, 设计问题时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特点, 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自然失去兴趣, 如果问题太复杂学生同样会不感兴趣, 这就要求备课时精心地设计.

2.提问要面向学生全体

课堂上的问题多种多样, 对于那些用来帮助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基本知识点的问题, 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面向所有学生, 使得全体学生都有积极回答并努力回忆的可能.数学知识纷繁复杂, 学生经常遗忘是正常现象, 某种程度上说是肯定会出现的.人都有正常的遗忘生理周期, 所以在课堂上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顾性提问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在高中数学课堂中, 如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最重要的一条是在设置问题时, 既要考虑到知识的全面性, 将大的问题分散为几个小的问题, 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给他们思考的时间, 同时要耐心地让学生通过补充提问来完整知识点的复习.当然, 也要考虑到新授课的内容, 在回顾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提问时要注意与新知识的联系, 这样的提问才能做到“温故而知新”.比如, 在讲授“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时, 可以让学生先回顾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主要研究了哪些性质?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后, 再紧接着提出下一个问题:椭圆的这些性质是用图像还是方程加以研究的?如何研究?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 再问如下问题:对比研究椭圆性质的方法, 我们如何研究双曲线的性质?通过这一系列环节, 不但回忆了椭圆的几何性质, 同时也体现出了椭圆与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3.提问要突出重点问题

在课堂提问中, 属于回顾以前所学知识的提问, 教师要面向学生全体, 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通过准确的回答回顾前面所学知识.但教师更多的时候应该精心地设计出一些新颖别致的问题, 激活高中数学课堂, 让学生积极地思考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每一节数学课都有讲授的重点内容, 在这些重点教学内容之处,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疑问留给学生, 引导学生去思考, 发现问题并且发动他们通过互动、探究和交流等方式, 集体讨论, 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在高中数学课堂上, 在讲授新的数学知识和概念时, 教师一定要强化重点内容, 针对教学中的难点设计问题.在课前准备时教师一定要对课上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才能通过有效的提问, 强化教学的重点内容, 从而激起学生思考的热情, 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函数的基本性质”时, 为使学生能会用函数的定义来证明函数的单调性这一重点, 可以先用下面的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你能用函数的定义来证明函数f (x) =-x5+1在 (-∞, +∞) 上为有限函数吗?

4.提问要注意合理坡度

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注意合理的坡度, 这样的提问才能起到激活课堂的作用.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假如我们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直接把一个难题抛给学生, 学生最常见的表现是茫然无措, 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更不知道如何去回答, 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情绪, 甚至更可能让学生丧失学习高中数学的自信心.这就要求我们高中数学教师在把一个难题抛给学生之前, 一定要将这个难题适当地分解, 把这个难题转化为一个一个和这个难题有关联、对回答这个难题有帮助的小问题, 这种合理的坡度才是合适的提问思路.设置了有坡度的一系列问题, 就能做到把学生的思考逐渐引入更高的台阶, 由浅入深, 从易到难, 层层递进, 最终达到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有坡度的连续提问,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成功解决难题的收获,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增加数学学习的信心.这一系列的问题重点是要有坡度, 而不在于问题的多少, 最核心的是要关注提问有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如有没有激发起学生自我探究的热情, 有没有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 有没有起到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 等等.假如老师连续发问太多, 学生连自我思考的时间都没有, 肯定会造成学生精神紧张, 甚至疲劳、不耐烦, 他们只能是埋头应对密集提问, 而不会深入地思考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 不利于他们能力的发展.同样, 如果课堂提问太少, 就会使得课堂气氛沉闷, 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缺乏, 这样也不利于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操控.因而, 高中数学课堂上的提问关键是适中, 不能多, 不能少, 把握时机、注重效果是最关键的.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探讨 篇8

一、趣味性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成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的活动才能让学生在探究中智力角逐的乐趣,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只是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认知水平,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与情感的激发,激起学生对问题本身的关注,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在学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如果让学生来计算1+2+3+4+5+…+100,探究有没有比较方便快捷的方法,以总结出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这样的问题虽然与知识点密切相关,直接指向教学目标,但并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主动性,这样的提问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并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与主动思考。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讲究艺术性,为问题披上多彩的外衣,这样才能以趣味性彰显知识性,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思考的积极性。如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以故事来呈现,增强问题本身的吸引力与教学的趣味性,著名数学家高斯在上小学时,数学教师在教完加法后,让学生来计算这样一道题:1+2+3+4+5+6+7+8+9+10=?学生可以运用加法算理准确而快速地计算出来。接着再让学生来计算1+2+3+4+5+…+100=?在大多学生还在埋头苦算时,小高斯已经得出了结果。此时让学生来思考,如何快速而简便地计算?这样的问题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更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思维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中来。

二、探索性提问,诱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问题是学生探究的主线,这就对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的深入性,问题过于复杂同样无法引发学生思考的独立性,这样的问题都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与主动探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提问时不能盲目地认为学生会怎么样,而是要切身站在学生的角度,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所要学习的新知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以此为问题的切入点。这样所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具思考价值,更能引导学生运用已知来展开新知的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新知。一是深入解读教材,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要将各知识点孤立开来,而是要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一张系统化的数学知识结构,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教师自然就可以将已知与未知联系起来,找到问题的切入点。二是全面了解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才能设计出贴近学生,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进而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展开主动探究,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三、启发性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正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说的就是教师要在学生思维困惑、急于求知时给予必需的启发与诱导,这正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型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步步引导学生展开层层深入的思考。这样的教学才能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并不能深入本质的理解,灵活地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即使教师讲解得再详细,学生依旧是一头雾水。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能够透过纷繁的表象深入本质的理解与掌握。如在立体几何中不规则几何的体积求解问题,学生较难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思考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将不规则几何体转化为规则几何体。将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渗透于教学中,这样才能让学生进入“山穷水路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状态,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以让学生深入本质的理解。

四、实践性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以致用是最终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我们的学习不能只是局限于理论层次,局限在教材上,而是要延伸课外,让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为此,教师在提问时要着眼于学科与生活的关系,为学生提出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实践性的问题,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原本抽象深奥知识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更能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娄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自己更加有信心。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9

一、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标

提问作为“老师促进学生思维, 评价教学效果, 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是沟通教师、教材与学生三方面联系的桥梁,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取新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因此在设计一堂课的提问时, 应抓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 弄清针对哪些问题展开提问, 这些提问要达到怎样的目的。

二、课堂提问应注意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 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 问题之间应有严密的逻辑性, 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 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地深化。在数学教学中, 普遍存在执教者粗效提问、随意提问, 而不考虑问题的价值取向、不推敲具体教学目标的情况。要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就必须掌握提问的控制技巧。一般来说, 数学课堂提问的控制技巧主要体现在提问的难度、提问的频率、提问的节奏等方面。问题的难度要适中, 要能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 问题只有稍高于学生实际水平, 才能激发学生思维。控制问题难度的同时, 还要控制提问次数。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决定, 初中生的注意力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 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另外, 控制提问的节奏, 对于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 如果在教师提问后, 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 就会收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 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 则学生听来索然无味。若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创造愉悦的情境, 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如在教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 可先讲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 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教师刚读完题目, 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这时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解得这样快呢?这时学生就会出现惊疑, 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 对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产生浓厚的兴趣, 解决这个问题的积极性就会高涨, 教学效果当然就大不一样。

四、提问要新颖,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激励学习的最有效动力。“一个人对数学有了兴趣就能专心致志, 从而有力地应用和发展他的能力”。因此, 向学生提出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往往能刺激学生的好胜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提问要有针对性, 不能模棱两可

提问必须准确、清楚, 符合学生的知识特点和认知水平, 切忌提出含糊不清, 模棱两可的问题, 让学生无法回答或答非所问。如在复习“三角形分类”这部分时, 若提问:“三角形分几类?”这样的问题就模棱两可, 学生答案也不统一, 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提问也就失去了意义。

六、提问要能抓住恰当的时机

有的教师从上课到结束, 动不动就学生这个问题是不是, 这样做对不对?提问过多过滥。孔子在《论语》中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就是说当学生思考而产生烦闷心情, 想说又说不出来时, 教师把握火候, 提出恰当而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七、提问的语气要温和, 态度要亲切

“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提问时, 表情要和蔼可亲, 不要摆出训人的姿势, 更不能因学生回答错误而责罚、挖苦、嘲弄学生, 让学生产生紧张、畏惧和逆反心理。相反, 教师若在提问时能鼓励性地对学生说一声“试一试”、“答错也没关系”之类的话, 则能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 消除其紧张心理。总之, 教师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才能激励学生大胆思维, 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

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 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 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不断调控教学程序, 实现教学目标。课堂提问的设计技巧, 看似随机应变, 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 又要备学生, 按照教学规律, 积累教学经验,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提问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 启迪学生的思维,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促使他们参与学习, 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的教学目标。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考 篇10

一、什么是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是指教师利用提问的方法, 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 在提问与回答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教师想要阐述的知识重点, 教师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进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有效提问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有效”是重点。 教师的提问要有切入点, 在提问中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二、高中学生学习数学时遇到的问题

对于高中生来说, 高中数学知识比较抽象, 内容比较枯燥乏味、难以理解, 一些学生对高中数学没有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 不但不能很好地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还会为日后数学的学习带来困难。 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1]。

三、怎样在高中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

在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可以根据数学教材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思维方面的训练, 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通过提问与学生进行交流,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适当的时间进行有效提问,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从根本上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有效提问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让学生多思考,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一道题进行多种方法的解答, 从而在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适当添加一些课堂提问, 将问题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解决。 另外, 教师要注意同一班级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的水平是不一样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 对不同学生的提问要体现出不同的切入点。 教师有效利用提问的方式了解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 进而对在提问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总结。

四、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需要注意的方面

我国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高素质、高能力是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 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重视课堂有效提问,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首先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不同的提问, 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另外, 教师可以加入一些有趣的提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并针对问题给出正确的答案, 并用专业的知识进行阐述, 让学生感到豁然开朗。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数学产生兴趣,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最后高中数学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 问题要由浅入深, 这样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

五、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

(一) 问题难度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要考虑到问题的难易程度。 为了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积极性, 不要设计太深奥、难度太大的问题。 因为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回答不出来, 最后只能教师自问自答, 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性。 另外, 也不要设计太简单的问题, 这是因为简单的问题不能让学生进行思考, 达不到提高思考能力的目的。 所以, 教师只有设计难易程度适中的提问, 才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2]。

比如, 在进行人教版《高中数学》第四单元教学时, 教师可以设计例题: 圆x2+y2=9上到直线x+y=1的距离为1的点有多少个? 教师在讲完数形结合的方法以后, 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结合这道题的推导过程, 同学们是不是还能得到其他结论? ”稍等片刻, 有学生回答:“点的个数取决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长短的关系, 随着直线的移动, 点的个数可能是0、1、2、3、4个。 ”教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同时也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 问题要精练有趣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要以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为出发点, 注意问题的数量和质量。 另外要多结合实际设计有趣的提问, 让学生能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和解答, 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提问:“为什么我们在上坡的时候会比较费力, 在下坡的时候会比较省力? ”再进行进一步引导:“在坡度相同的情况下, 是坡面长的上坡省力还是坡面短的上坡省力?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生感到问题有趣后提问:“坡度是什么? 我们怎样表示坡度? ”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兴趣后积极进行思考与学习,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 思考时间

教师在设计提问的时候, 要考虑到问题的难易程度再预测学生的思考时间, 充足的思考时间可以让学生很好地解决问题还能巩固所学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思考能力,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 开发性

教师的每一次提问都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 通常的记忆性问题只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不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开放性问题一般没有固定答案, 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3]。

(五) 完善提问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要根据教学内容, 把握教学重点及教学目标。 另外, 教师还要通过良好的交流沟通了解和掌握每一位学生的能力, 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堂问题, 从而达到有效提问的目的。 最后教师与教师之间也要多讨论多交流, 以便能够设计出更完善的课堂有效提问。

结语

高中数学教师要重视课堂有效提问。 在了解学生情况, 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 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有效提高高中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敏.基于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考[J].教育观察 (中旬) , 2014 (12) :62-63.

[2]李金玉.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界, 2015 (8) :36.

浅析高中数学的课堂提问 篇11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启发思维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而且与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既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更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基础。因而,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的提问能力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教师的课堂提问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课堂提问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有目的地恰当地应用课堂提问这一手段可以收到促进教学的良好效果。

一、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1.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合乎教学内容设问不能为设问而设,搞形式。设问不是教师提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去考学生,也不是提一些简单的本身带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或是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就可以回答的问题。设问要突出重点,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于课堂中的同类问题不平均用力,尽量做到前详后略,提高课堂效率.突出设问的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1)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2)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3)针对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的地方,抓住关键词及制造矛盾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知结构。教师在备课中就要钻研教材,发掘问题,巧设疑问。要善于 “于无疑之处见有疑”,即设问与提问要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我认为,数学设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要善于利用学生易混、易错的问题进行提问,通过对例题的剖析,达到解惑的目的,让学生有一种满足感;②数学教师要善于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归纳、筛选,做到删繁就简,择精选萃,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问一问为什么,求一求所以然;③善于利用矛盾式提问,就是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以制造矛盾,引发学生展开思维交锋,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④抓住新知内容的本质与核心,围绕与它有关的旧知进行提问,让学生把新知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这种提问方式有利于培养生思维的广阔性;⑤触发学生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处等等。

2.问点要准。“准”一是紧扣教学目的,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是合乎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

3.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要先提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教师要把提问的机会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考虑中低程度学生的参与面,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时机让他们参与,争取每节课全班大多数学生能有解答问题的机会,更好地激发班级群体积极思维的热情。课堂提问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对个别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错误,教师都要考虑这种回答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什么关系。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很好,那么全班多数学生是否理解他的回答?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需要矫正,那么他所存在的问题是否代表着多数学生?只有把这些情况搞清楚了,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4.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值得研究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时间,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和较为完整的回答问题,这样,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

5.提问的语言要明确。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比如:“观察这两列数列,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不好回答。究竟是问每列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列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呢?是研究每列数列趋向无穷时的特征,还是考虑每列数列之和趋向某一常数?再如:“看到此题,你能想到什么?”这样的提问,学生也不好回答。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1.选择课堂提问的时机。课堂提问的时机是不固定的,需要视教材内容和提问目的而定。它可以在一堂课开始时进行,以便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可以在授课中间进行,针对所讲内容,联系已学知识提出问题,不但可活跃教室气氛,加强学生注意力,而且能使学生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还可以在下课之前进行,针对所讲内容提纲挈领地当堂发问,以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和记忆教材的要点和难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也可留待学生下次上课时回答,以便促使学生为寻求正确的答案而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

2.把握课堂提问的对象和方式。课堂提问的对象应是随机的,但应注意做到使所有学生机会均等。不要只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应先提出问题,经短暂间歇后再叫某位学生回答。反之,若先点名后发问,则可能置该生于十分窘迫的境地而不能从容思考和回答,同时其他学生也不一定能集中注意力,提问时应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以做出必要的调整,学生一时间回答不出或回答有错误时,教师切不可予以批评训斥或讽刺奚落,也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要耐心等待、循循善诱或者请从面部表情上判断有可能解答问题的其他学生回答。

3.掌握课堂提问的语言和节奏。课堂提问的语言要求流畅清晰,言简意赅,易于理解。教师的语气应是和善的,态度应是耐心的,同时需要注意提问的节奏,简单提问可讲得快些,复杂提问应讲得慢些,必要时可复述几遍,以便让学生听明白。

4.注意课堂提问的内容和种类。课堂提问的内容应针对教材的要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根据其难易程度,一般可分为知识测试性提问和知识扩展性提问两种,后者应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大致相适应,不宜过高地超乎其上,提问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由浅入深、循序前进,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提问技巧的掌握和其他教学法一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通过长期实践才能臻于完善。作为教师特别是新手,应将课堂提问列入教学计划中,对提问内容、方式、语言、时机和对象等一一加以考虑,统筹安排,课后再对提问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寻找改进之处,惟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达到促进教学的预定目的。

数学课堂提问形式是千变万化,多姿多彩,无论采用何种课堂提问,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掌握必要的技巧和方法,使课堂提问、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三者和谐统一。良好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目的。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利用提问与被提问,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在提问的过程中,忌烦躁,更忌不考虑学生的学情,盲目地提问,或者说,盲目地追求课堂的“热闹”,其实,有时恰恰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对于学生的答案和结果,要有理智地做好解答和评价,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求同存异。用自己的行为证明科学,让学生领会探究问题的机智、勇敢,将数学教学实实在在地延伸。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篇12

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实践、积累、总结,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启发、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 把其中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呈现在学生面前。 科学设计课堂提问,可以唤起学生注意,促进知识迁移,营造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笔者通过实践得出课堂问题设计的三条策略。

1.瞄准问题设计的 “出发点 ”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如果教师在问题设计过程中,忽视学生对教材的认知过程,忽视学生的动机、需要、体验和获得,忽视学生活跃的想象,真切的体验,会心的鉴赏,那么就无法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无法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 因此,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要以学生为“出发点”。

以“零点存在性定理”教学为例,教材中设计了如下探究:

观察二次函数f(x)=x2-2x-3的图像 ,我们发现函数f(x)=x-2x-3在区间 [-2,1]上有零点 ,计算f(-2)与f(1)的乘积 ,你能发现这个乘积有什么特点? 在区间[2,4]上是否也具有这种特点呢?

笔者认为,如果直接按照教材设计问题,没有铺垫,没有思路启发,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经验就很难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必然不深刻,难以抓住定理的本质。于是笔者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设计了以下五个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零点存在性定理”所需的条件。

问题1: 如图为某地一天的气温变化图,中间7-11时部分看不清。 请将图形补充成完整的函数图像,并回答是否有某时刻气温为0°C?

问题2: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函数的零点。 观察图像,一个函数何时有零点?

问题3:用数学语言如何描述在x轴下方和在x轴下方?

问题4:如果用闭区间[0,12]表示时间段,则区间端点的函数值有何特征?

问题5:闭区间端点的函数值要异号,即f(0)·f(12)<0。 结合上述分析函数何时有零点?

数学问题设计要从实际生活中寻找背景, 把新知的学习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充分做到以学生为问题设计的“出发点”。 课堂问题设计要能真正以学生为“出发点”,应该做到以下四点:(1)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2)问题提出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及知识背景;(3)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适合学生程度的问题;(4)问题设计兼顾公平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

2.找准问题设计的 “切 入点 ”

同一知识,如果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那么认识的效果将大不一样。 问题设计需引发学生认知的“矛盾”。 “矛盾”能够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而善于揭示“矛盾”、设置“矛盾”,是创造好问题的关键。 “矛盾”引发的认知不平衡可把现象与本质置于学生面前。 “矛盾”是问题设计的“切入点”。 数学课堂的问题设计既要符合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更要找准“切入点”。

教师在寻找问题设计的“切入点”时,可以挖掘教材内容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也可以借助直观手段、显示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产生矛盾。 如《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引入部分设计如下:

问题1:方程x2-2x-3=0有实数根吗 ? 如何判断 ? 如果有 ,怎么求?

问题2: 用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能否求解五次方程3x2+5x-1=0? 如果不可以,是否还有其他方法了解以上方程根的情况?

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矛盾,从图像角度研究方程的根。

再如在“函数零点”概念的教学中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请从多角度理解代数式y=x2-2x-3。

问题2:在y=x2-2x-3中 ,令y=0, 得x=3或 -1, 你对x=3或 -1又有怎样的理解?

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发现y=x2-2x-3可以有三种理解 ,即函数、抛物线和方程;可以看成方程的根,也可以看成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横坐标。 如此设计问题旨在挖掘知识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y=x2-2x-3,以及x=3或-1。 然后设计问题3如下。

问题3:这里3和-1有多重身份,既有数的意义,又有形的意义,其实3和-1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函数y=x2-2x-3的零点 。那么,如何定义一般函数零点?

以问题1和问题2作为铺垫,学生自然能总结“零点”特征,从而顺理成章回答问题3,使该概念的教学自然、到位、深刻。

3.对准问题设计的 “着 力点 ”

不论是新授课还是习题课或是复习课, 都有许多可关注的内容。 教师应该选择本堂课中最值得教给学生的,即问题设计时要对准“着力点”。 唯有此才能创设优质问题,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 笔者认为要符合三点:(1)该内容应是本堂课教学内容中的核心;(2)该内容要与学生的测试内容相关联;(3)该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在这些“着力点”处设置问题能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指明思维方向,集中学生注意力。

如《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中“零点存在性定理”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此处应成为问题设置的“着力点”。 给出“零点存在性定理”后,学生对定理未必能够深刻理解,更谈不上应用。 可以设置以下问题,启迪学生思考定理的深层含义。

问题1:在定理中,如果函数图像不是连续不断的,结论会不会一定成立?

问题2: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是否一定有f(a)f(b)<0呢 ?

问题3:函数在符合上述条件的区间内有几个零点?

问题4:除满足定理的条件之外还需满足什么条件函数在区间内只有唯一零点?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对定理中的疑点、 盲点进行辨析、透视、挑明,以期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定理。

上一篇:面向应用的多层交换下一篇:栽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