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提问式教学法(共12篇)
高中数学提问式教学法 篇1
基于问题学习是一种研究性学习, 即以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过程, 由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构成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传授—接受的学习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在提问题为主的学习中, 教师是指导者,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它要求学生要会主动地去寻找学习中的问题, 然后带着问题, 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概括和应用知识, 运用各种已有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几年来, 运用这一教学方式, 笔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下面就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把课程设置的数学知识加工成“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基于问题学习的核心, 所有学习活动都围绕问题而展开.“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提问, 学会思考问题.”那么, 数学教学中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课程设置的数学知识这条主线, 以具体的数学知识特点以及在知识系统框架中的地位和学生的数学现实、认知特点为依据, 对教材内容合理地进行二度开发, 通过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和采用恰当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 引导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中, 我们必须寻求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 把数学知识还原到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去,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从现实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教学有关“8”的加减法时, 让8名同学上台模拟买铅笔的生活场景, 选取的8名同学有不同特征, 性别上有男有女, 穿戴上有戴帽子的、有戴眼镜的、有戴红领巾的.这样学生可从不同角度思考, 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台下的学生通过观察提出了“共有几个小朋友?”“有几个男生?”“有几个女生?”“戴眼镜的同学有几个?”等好几个数学问题.在课堂上, 学生兴趣盎然, 毫无倦意, 不时闪出智慧的火花.
2. 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推理”提出问题.
数学知识是数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依据它们本身之间的逻辑关系组成了一定的知识结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依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已有数学知识和经验基础上提出自己还想学习的知识和解决的问题.如学习了关于“9”的减法后, 教师提问:“你们还想学习什么?”在此基础上通过“推理”提出自己想学习的问题.
3. 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产生问题.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观念从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逐步发展的过程中, 数学教学中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有效地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教学中, 我们可以抓住新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不一致”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 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时, 一位老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能被2, 5整除的有哪些特征?请举例.……教师接着问:“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迁移”很快说出“个位上是3, 6, 9的数, 都能被3整除”.教师紧接着问:“13, 16, 19能被3整除吗?”使学生在矛盾中形成“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呢?”的问题, 产生急于探究的心向.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相信学生能探究.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在日常生活中, 在以往的学习中, 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对很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问题, 即使他们没有接触过, 没有现成的经验, 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 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 依靠自己的认识, 通过探究活动, 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因此, 要相信学生能解决问题, 同时要注意观察学生解决问题时的种种反映, 捕捉点滴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2. 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 绝不能流于形式
只有在充足的时空保证下, 才能有更多的成功探索, 进而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使学生的学习实现由传统的盲从学习到现代的“有独到见解的学习”的跨越.
3. 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 能减少思维的惰性, 能令学生思维活跃, 思路开阔, 形成思维的碰撞, 进而互相启发, 互相激励, 共同完善.从而, 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
三、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顺利地内化问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学有用的数学, 就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的办法;同时学生将问题解决, 只能说明已经理解, 但要真正掌握, 成为自己的本领, 还必须将所解决的问题内化.由此可见, 学生内化知识的有效途径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后, 学生探究出长方体的特征后, 我让学生根据长方体的特征, 利用手中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并说说:你选用了几根小棒?为什么?你选用的12根小棒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选?又如, 学习“轻重”后, 让学生去比较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轻重, 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找到了多种比较的方法.这些教学设计, 都是对知识的内化,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反思, 内化真知, 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基于以上的做法, 学生有了较强的问题意识, 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和组织, 学生必能在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激发创新意识, 闪现出“智慧的火花”与“灵感”, 促进学生基于问题的有效学习, 让学生的大脑真正“活”起来.
高中数学提问式教学法 篇2
一、循循善诱,注意启发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给学生提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对这些数学问题乐于探索。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是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都能使学生的探索能力逐步提升,并在这些探索活动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深入贯彻启发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逐步获取新的知识内容。
因此,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循循善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索能力。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苏教版必修1第二章中的指数函数时,数学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在黑板上板书两个解析式:y=2x;y=1。53x(x,x≤20);教师让学生进行比较后,再对学生进行提问:这两个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两个解析式能否构成函数呢?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启发,与之前学过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比较会发现这两个解析式是一个新的函数模型。数学教师通过对教材重点内容的解析,让学生对教材章节中的重、难点有基本的掌握。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从而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热情。
二、以问引趣,拓展思维
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要注意挖掘一些新颖、具有吸引力的数学问题,让数学教学中的抽象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教学效率自然也会得到逐步提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提问以“问”引趣,使他们的思维能够得到有效的延伸与拓展。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苏教版必修2第一章中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时,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先在黑板上画好长方体、正方体的三视图,学生必然会对教师所画的图形颇感兴趣,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知道长方体的三视图是怎样的吗?”教师的问题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再结合教材给学生讲解知识重、难点,让学生对教材知识有整体的掌握。
教师根据所讲的知识点延伸到生活中的空间几何体,如圆锥的三视图、圆台的三视图等,让学生对空间几何体充满了学习的欲望。教师对学生提问,要注意引导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方式都能得到逐步提升,思考问题逐步深入。这比起以往教师的一味灌输,更能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深刻地领会知识,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以问过度,突破难点
教师要注意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在给学生传授新知前,教师要注意把之前讲过的旧知识进行回顾,以旧导新,再对学生进行提问,有效迁移,突破难点内容。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把旧的知识点作为前提,促使学生积极融入到新知的课堂学习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苏教版必修1第一章中函数的奇偶性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函数概念、表示法、单调性与最大值,再对学生进行提问:“函数的奇偶性是什么性质呢?”教师通过提问直接过渡到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函数的奇偶性,对函数的定义域有更深的理解。教师通过回顾旧知识,掌握新知识,逐步深入,将已有的知识重点融入到新知识的`思维中去,不仅可以助推学生将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更可通过学生熟悉的知识,消除学生对新学知识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在异常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四、及时转换,注意灵活
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提问环节中,还要注意提问的方式,这种提问的方式必须要与教学效果相吻合,二者达到统一。如果只注重形式而忽视效果的提问,将会浪费课堂的有效时间;如果只注重效果而忽视提问的方式,将会让学生非常被动。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时,必须要注意提问形式与教学效果相互协调、统一,及时转换提问方式,非常灵活地对学生进行提问。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苏教版必修2第二章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在上课时,要注意灵活的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线与线之间除了平行、相交的关系外,还有什么其他的位置关系吗?”学生可能想不到其他的什么关系了,这时教师顺着学生的疑问,给学生讲解线与线之间的另一种关系―――异面。教师在给学生讲解问题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有节奏地给学生讲解。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教师要注意简单讲解;反之,如果很难的知识点,教师就要给学生仔细讲解,注意灵活地对学生进行提问。教师在给学生提问的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转换提问的方式,让提问方式与教学效果达到相互统一,既给学生形成了耳目一新之感,更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掌握更多的知识,使数学在学生的心中产生了新奇。
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式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374-01
师生问答是课堂教学中互动交流的方式之一,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它能诱发学生参与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某些线索,使学生注意到教材中的某些特定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与反馈机会;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以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呢?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以问引问,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提问的确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开发学生的智力,如果能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发学生反问,则会出现另一番教学效果。然而,我发现多数学生不敢在课堂上提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对提问的方式、方法、内容叙述形式等把握不好。
如解答应用题:“学校把360本故事书分别放在上、中、下的书架上,上层的1/4等于中层的1/5,等于下层的1/6,求下层书架上放多少本书?”这道题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很容易在此产生思维障碍,这时教师点拨性地提问:“如果我们从这三层书架中每一层书各有多少份入手,会发现什么呢?”老师的话音刚落,一个同学就自告奋勇地回答:“上层有4份,中层有5份,下层有6份,一共有15份”老师趁热打铁接着问:“既然知道了总的份数,下面是不是该考虑每一份的本数了呢?”还没等其他同学回答,就有一位同学站起来问道:“老师,既然每一层的份数不同,那么每一份的本数是不是也应该不等啊?”听到这位同学的发问,因为他说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教师对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后,接着问道:“这位同学问得非常好,为什么每一份的本数会不等呢?如果我们从份数角度考虑,是不是就可以求出每一层书架上放了多少本书呢?”经这样一问,学生思路顿开:下层占故事书总本数的6/15,也就是360本的6/15。[2]如此一来,这道难题就很容易地被解决了,其中的奥秘就是老师的提问在了知识的要点之上,加之学生富有灵性的反问,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最终得以拓展。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问”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天生是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的和求知欲的,但由于受长期以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传统教学观的影响,学生在上小学数学课的时候往往过于依赖教师和教材,教师讲的,学生就一个字不差的记在笔记本上,书上写的,学生就按要求练、读、背。长期下去,她们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质疑的能力。当他们考上大学以后,在大学教学模式下,要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向老师提出问时,他们这才发现自己没有提问的能力了,老师要求提问题也提不出问题,这应该就是当代中国教育的悲哀吧。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生在小学数学课上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教学的效果,首先应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入手。
教师要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虽然,目前在数学教学中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手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老师还是习惯于以自己为中心有效教学,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是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敢于思考,敢于提出疑问。
三、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体验数学思维的过程
作为课程目标之一的“数学思考”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数学思考弥散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解决问题之中,融合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思考是一种搜寻更广、潜入更深、更富挑战性的深层智力活动,是学生对数学对象深刻、理性的认识过程。要让学生思维进入更深层的思考,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尤为重要,我们都知道,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并不重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更不要说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有时是教师缺乏这样的意识,有时是教师有这样的意识并给学生提供了机会,但学生却不“配合”,要么自认为提不出什么问题,要么提出的问题都千篇一律,没有研究的必要。因此,为学生营造大胆提出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显得十分必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在极力唤醒学生心灵深处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个性。
四、巩固评价提问,了解学情,反馈教学
巩固评价提问一堂课或其中的一个环节结束后,为进一步巩固或检验评价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而设计的一种提问。通过对概念、知识的复述、回忆、理解提问,引导小学生回顾、记忆、巩固所学知识,及时了解、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反馈评价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利于教师反思教学不足、进一步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五、课尾提问,设置悬念,延伸思维
一堂课的结束,并非意味着教学内容与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学生探索新知永久动力。课堂教学结束时,提问设置悬念,既巩固深化教学内容,又为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同时保持兴趣与思维的持久性、连续性。
高中数学提问式教学法 篇4
1.1 课堂提问目的不明确
只有明确的提问目的, 才能确保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很多老师在课堂教案的准备阶段没有足够重视, 对于课堂提问没有认真规划,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时显得随心所欲, 往往视课堂教学进度自由提问, 没有服务于课堂教学教学内容, 也使得整个课堂教学环节支离破碎, 整个教学思想混乱, 学生的学习过程很难连贯进行, 学生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对于问题的理解和回答上, 不仅会使自己的学习变得非常吃力, 也会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
1.2 课堂提问缺乏互动性
课堂提问不是单方面的事情, 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进度的必要手段, 但是教师很多时候都是在上面提问, 学生在下面回答, 对于提问没有足够的铺垫, 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仔细分析, 课堂交流限于停滞, 提问与回答相互脱节。而有的老师问了开展后续的教学环节, 或者缺乏足够的耐心, 当学生思路和老师不同时, 快速打断学生的回答, 进入点评环节, 控制学生的思维, 也扼杀了学生回答的积极性。
1.3 课堂提问注重数量, 不注重质量
教师往往把课堂提问作为展示素质教育的武器, 将提问数量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水平的标准, 所以把一堆问题罗列给学生, 学生没有足够的思想思考, 而采用一对一的提问又会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拖沓, 影响其他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二、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分析
2.1 切实抓好教师自身素质建设
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也是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者。高素质的教师应该通过精美的提问教案、流畅的提问环节和专业的提问讲解来贯穿整个教学环节。首先, 教师必须有足够的知识量, 这样才能为制作精美的提问教案做准备, 也才能支撑起整个提问教学环节。其次, 教师必须有良好的教学风格, 这样才能保证实施流畅的提问环节, 才能保证传达出提问教学的重点, 也才能保证学生足够的学习热情。最后, 教师必须具有关怀精神和责任感, 这样才能保证做到专业的提问讲解, 才能解析学生的学习困扰, 真正将课堂提问教学所要传达的知识做到透彻的解析, 也才能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也能更好地融入到提问教学环节中来。
2.2 抓住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问
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 教师想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实现教学内容讲解、课堂教学互动和教学成果检验, 就必须加强精品战略, 加强对于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问, 从而实现教学主体的支撑和教学效果的突破。首先, 抓住重要的数学概念进行提问, 初中生在数学逻辑思维方面还比较匮乏, 教师就需要通过提问将教学重点进行一点点剖析,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感性思维来理解抽象的概念。其次, 针对重要的数学方法进行提问, 因为只有正确的数学方法才能解析数学问题, 教师通过提问可以将重要的数学方法引导到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中, 在提问的过程中纠正他们的思维定势, 引导他们运用数学方法来创建发散思维, 运用数学方法来思考生活问题。最后, 抓住教学内容的发散点提问。数学是一门注重衍生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科学, 通过提问来引导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发散, 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他们的学习成就感。
2.3 抓住初中生的特点提问
初中生摆脱了小学生的懵懂时期, 他们的生理和心智都有了飞跃的发展, 他们对待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是缺乏分析判断能力, 对事物充满感性色彩但是缺乏理性思维, 反映到初中数学教学课堂, 他们往往能够提起学习兴趣, 但是很难做到注意力的持续集中, 接受能力有限。首先, 通过课堂提问, 教师就可以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地提问教学, 将课堂教学与师生互动教学进行有机地结合。其次, 通过课堂提问,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保持学生的学习关注度。最后, 通过课堂提问, 教师可以做到循序渐进, 通过提问难度的把控, 可以将提问式教学和其他教学方式实现有机地结合, 真正5C06 教学的有效性贯彻执行下去。
三、总结
综上所述, 提问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帮助他们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提问式的课堂教学, 初中数学老师能够真正把控课堂教学氛围, 掌握学生学习进度, 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程度, 真正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徐赟.有效提问, 问出高效课堂——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类型[J].新课程 (上) .2013 (01)
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式教学研究论文 篇5
1开展小组合作式教学的前提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主要就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情感。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加强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将其看成是合作的对象,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将学生当成是朋友。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可以始终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自信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小组合作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学生的合作探究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而产生认知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由此可以看出,老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将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且和合作探究教学有着一定的联系。在开展具体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差异等,选择一些学生身边的情境进行导入,让学生可以对知识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学习,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圆”这一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教室、学校、生活中的一些图形,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之后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联想,“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这样就可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加强激励机制的落实,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应用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进行课前的预习,同时,还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些激励机制,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提问,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价值进行一定的表扬,给予加分,或者让其他小组进行相应的评价,之后给出一定的分数,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不断优化小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如,在学习“二次函数”这一内容的时候,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的预习,之后根据学生自己预习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思考,并且提出相应的问题,如“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是什么关系,是否可以互相求解?”提出问题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得到相应的答案,此时,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三)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提问探讨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提问;具体策略
课堂提问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所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堂提问将教师所要讲授的知识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图层进行相互碰撞。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很自然的将新知识体系引入学生的大脑,辅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同时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图层,进一步深化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加强其对知识的理解力和掌握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参与度是衡量高中数学中有效提问方式及内容成功设置的一项主要指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自身的问题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在对高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建的过程中,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应结合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及学生近期的学习状况对所提问题进行合理的设置,确保所提问题能够引发学生内心疑点的产生,从而将课堂知识点顺利的贯通下去。第二,采用小组合作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合作小组的交流和探讨中去。第三,因课堂学习时间和探讨时间较为有限,学生就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具备不完整性,因此,教师应为学生留有充足的课下思考时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大幅提升。笔者在对某一高中学校的某一班级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调研中发现,该教师的问题情境创设较为成功,取得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讲授平均变化率一课时,为学生例举了两个通俗简单生活实例。A市2014年4.23号的最高温度为34度,而4.22号和4.21号的最高温分别为25度和19度,温度差的较大悬殊使得当地居民感叹气温升高速度之快。B市2014年4.20号的最高气温与5.20号的最高气温的差值较之A市来说要其幅度要大很多。但当地居民却未感受到气温变化速度的猛烈。教师就两市温度变化的现象设置了相应问题“为什么前者明显感受到温度变化之快,而后者却未曾由此感受呢?”这一浅显的道理便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平均变化率很好的引发出来。问题情境的创设将理论化、抽象性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化复杂为简单,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充分调动。
二、教师需把控好提问时机,确保课堂提问的张弛有度
在开展高中数学的课堂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在参照预设的课堂提问内容并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师应当根据课堂教学活动的进程,合理安排发问时间,确保提问的有效性。在进行新知识教授的过程中,教师需鼓励学生积极且充分的参与到课堂问题的探讨中来,使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就对问题的认识达成一致;引导学生就教材中的具体范例和课堂实训内容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尝试,在已有图式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图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方法的共同点和规律;教师应辅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图层中概括和提炼出知识结构,使之得到进一步深化;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并通过有效提问,激发其数学学习的情趣,使其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喜爱;教师在抛出课堂问题后,应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迅速的在头脑中找到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点,从而达到激活其“反思点”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需注重语言组织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使得数学语言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在开展课堂提问活动的过程中,需注重提问的数量和质量,采用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提问方式,确保问题能够为全班级学生所接受。通过设置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问题来满足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各异的学生的需求。把学生作为课堂教育教学的主体,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建立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尽可能多的为每位同学制造和预留课堂发言和讨论的机会,并通过表扬鼓励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其内心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三、问题设置难度需适中,确保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问题的设置需具备较强的针对性。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班级整体学生的学习水平,确保预设问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倘若课堂问题设置的难度较大,一方面不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打压,其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消失殆尽,课堂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无法得以真正凸显。所以,教师在问题设置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实质性提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此外,教师应加强所设问题的营养价值,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化,部分知识点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怎样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的牢固掌握成为高中教育者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现阶段,在我国众多中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对有效提问的把握还远远不够。因此,教育者需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从实际出发,确保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质性提升。
【参考文献】
[1]卢正芝,洪松舟.教师有效课堂提问:价值取向与标准建构[J].教育研究.2010(04)
[2] 沈建红, 郦群.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 中学数学研究.2007(07)
[3](美)MarylouDantonio,(美)PaulC.Beisenherz著,宋玲译.课堂提问的艺术[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黎明彦,女,1984年4月,籍贯:河南省清丰县,工作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铁路第一中学,研究方向:高中数学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 篇7
一、有效提问的原理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快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基本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效课堂提问的主要作用。在数学课堂中, 有效提问需要根据以下几个原理。
首先是心理学中的原理。第一, 好奇心。思维的扩散源于好奇心的驱使,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充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第二, 需求性。高中生的个性独特, 乐于独立思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 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提出恰当的问题。第三, 认知心。在高中教学课堂中, 教师要在充分把握学生认知心理的前提下, 合理设计提问, 从而使课堂提问达到预期的效果。第四, 反馈性。对于学生做出的回答, 教师要尽快反馈, 在尊重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启发, 在学生充分掌握之后再进行下一个问题的提问, 从而达到课堂提问目的。第五, 记忆性。相关研究表示, 教师在课堂中的有效提问不仅能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还能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
其次是教育学原理。教师将教育学贯彻到数学教学中, 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数学教育学有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是情景化、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在合适的情境中学习, 教教材中的知识有效地转移到生活情境中, 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二是启发式教学。根据课表要求进行合理的课堂提问设置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 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为核心, 是学生能掌握高中数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三是应用性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适当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进度, 从而让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四是个性化教学。教师应从学生的个人能力出发, 对于课堂提问的问题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发展, 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 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二、课堂有效提问的方式
1. 良好的课堂氛围
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不仅能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还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观能动性, 提高数学知识水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体谅学生、关爱学生, 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课堂教学时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 是师生交流、共同学习的一个发展过程。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把握基本数学技能, 开拓数学思维, 还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学习乐趣, 感受成功的喜悦。另外, 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还能发散自己的数学思维, 同时, 教师也能因此提高课堂效率, 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比如, 在教授余弦定理时, 教师可以把卸货车作为设置问题的情景, 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 得知卸货车身上存在的数学原理。如下图所示:已知车箱的最大仰角为60°, 油泵顶点B与车箱支点A之间的距离为2m, AB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6°20′, AC的长为1.40m, 从而让学生根据余弦定理得出BC的长。
2. 积极的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通过学生在思考问题中产生的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解决,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不仅能保证教师的教学目的, 还能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比如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也参与到问题的提问中来,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并让其他同学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 也能判断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 在教授三角函数、平面几何的课程中,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图形图像的制作过程中, 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中的“主人翁”,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
比如, 在学习等比数列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参照等差数列的教学内容独立思考等比数列的性质。1、若m、n、p、q∈N*, 且m+n=p+q, 则am*an=ap*aq;2、在等比数列中, 依次每k项之和仍成等比数列;3、等比数列中, 连续的, 等长的, 间隔相等的片段和为等比。从而也能在自主学生中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不同。通过这样的自主学生,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还能有效地巩固课堂知识, 帮助学生深化数列这一问题。另外, 在教师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师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问题, 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不断调整教学进度, 尽最大可能加强学生的数学能力。
3. 问题难度要适中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整体水平, 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问题难度的适合合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不仅不会让学生失去信心和兴趣, 还能保持学生长久不衰的求知欲, 从而凸显课堂提问的价值, 保证课堂教学的成效。所以, 教师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中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从而提出有利于学生提高数学能力, 发散数学思维的问题。另外, 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还能让学生在解题中更好的运用数学知识。
总之,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综合水平、发散数学思维的主要方式。身为教师, 应把课堂提问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 从而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董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03:151-152.
[2]徐小芳.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与评价[J].中学数学月刊, 2008, 09:15-18.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模式的探讨 篇8
一、课堂提问的功能
1. 复习旧知, 引入新知
“提问”是课堂里回顾已学知识, 检测学生掌握状况的有效方式, 为学生做好在数学知识、方法上的准备铺平道路。通过“提问” (复习) 引入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引入方式之一。
2. 激趣激疑
在教学伊始, 有经验的数学教师有时会通过设置有趣的问题, 或者设置与学生的当前认知水平相冲突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以问题为媒介, 启迪思维
这是数学课堂“提问”承载的主要教学功能之一, 有经验的数学教师总是通过一系列有一定梯度的、内在联系的问题链, 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 直至揭示问题的本质。这时候一个个设计合理的数学问题便成了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的媒介,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4. 课堂管理
教师有时会通过“提问”的方式提醒在听课中“开小差”的同学, 或在课堂秩序比较混乱的时候, 通过“提问”达到维持课堂纪律的作用。
5. 教学效果检测与反馈
教学是师生双向交流的活动, 课堂“提问”由于其直接、快捷的教学反馈功能, 成为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常用手段之一。来自提问的反馈信息, 既是最方便、最经济、最及时、最直接的信息, 又是最真实的信息。作业会有抄袭, 考试也有作弊, 而提问则无法“冒名顶替”。
二、问题教学的实施策略
1. 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 即教师首先应对教材进行分析, 明确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 明了本节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 明晰考纲要求, 并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 使设计的问题既突出章节知识重点, 明确易懂无歧义, 能反映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使学生找得到问题的切入点。心理学上把人的认知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 并认为人们对问题的认识过程就是这三个层次间的逐步转化过程。课堂提问不宜过多地停留在“已知区”和“未知区”, 即不能太难或太易。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 无法保持经久不息的探索心理, 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教师应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 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 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完善, 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相信通过教师的讲解, 学生会对此类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产生有机联系的倾向, 从而获得新知识, 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2. 精心地设计问题的情景
问题的设计, 既包括上面所讲提问内容的确定, 还包括问题的切入点、问题的表述以及提问的方式等多个方面。切入点符合知识的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就易于引发学生的思维, 收到省时省力的效果, 这就犹如庖丁解牛的道理。问题的表述也很重要, 教师的设问要语言简洁、准确、切中要害。提问的方式应根据问题的内容和功能灵活掌握, 不可处处直问式, 如可以是“是非”式, 也可以是导思式, 甚至还可以设而不问——教师铺垫, 引发学生提出问题, 甚至由学生向教师提问。
3. 提高提问与问答技巧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 教师不要只满足于学生思考结果的正确与否, 教师的提问应该贯穿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中。在弄清问题阶段, 可以让学生说出题意, 启发学生揭示问题的实质或者重新表述问题。在拟定计划阶段, 可以启发学生去注意关键点、联想搜索相关知识、重新审题、逆向思考或者先把问题特殊化, 让学生说出联想、说出思路, 并能评判思路。在实行计划阶段, 可以启发学生观察关键运算步骤, 寻找解答过程中的漏洞和不足, 让学生说出详细过程。在回顾阶段, 可以启发学生转换思路、改变条件, 让学生说出其他想法, 把问题进行总结和推广。具体说来有三点:首先, 教师要正确把握提问的时机。其次,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教师所提的问题, 对优生可合理“提高”, 对普通生可逐步“升级”, 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 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 满足胃口。教师提出问题后, 宜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 然后或个别解答, 或小组代表回答, 或自由竞答, 以中等生为主, 兼顾优生和差生, 同时应将机会适当向后进生倾斜。再次, 对答问的评价, 要及时、准确、积极。教师的评价要及时, 要指出答问正确与否。评价可教师评价, 也可适当放手, 让学生评, 无论是教师评价, 还是学生评价, 都要体现激励机制, 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根本, 从而提高学生的答问兴趣及质量。好的评价能使师生思维融为一体, 使教学活动有序和谐, 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9
一、有效提问的重要意义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一个成功的提问可以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以及求知欲, 反之, 一个失败的提问往往会是课堂瞬间变的紧张, 气氛瞬间尴尬。记得曾经有一位高中教师执教《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像》一课, 这位教师的备课是比较充分的, 对教材的处理及课堂的调整能力不错, 唯独中间部分有一个微小的瑕疵。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向学生展示了一些正切函数的图像让学生们进行分辨, 然后向学生们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正切函数的图像和下列图像中哪个最有可能是一样的?”当问题提出之后便随即点了几名同学进行回答, 但是学生却不知道应该如何进行回答, 这时课堂的气氛瞬间变得严肃和紧张起来。对于这个问题, 有没有提出来的价值或者应该如何去提问效果才会更好, 教师课上并没有处理好。
二、设计有效提问的策略
1. 与教材内容相连接
在对问题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与教材中的内容紧密相连, 不能偏离教材原有的轨道。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经常会在课本知识和例题讲解完之后再对学生进行布置题目, 让学生使用解决例题的方法去解决题目。例题是对教材中最为基础的知识进行阐述, 而有效提问是以例题作为基础进行更近一步的延伸。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突破例题的枷锁, 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在更大的范围中。教师在对有效提问进行设计时应该设置更多的限制条件和应用环境, 让学生逐渐的对新的限制条件和环境进行适应。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透过题目看待问题的本质, 让学生对课本的知识有着更深一步的了解。
2. 设置具有梯度性的提问
教师在对提问进行设计时一定要掌握提问的难度, 应该具有一定的梯度性, 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如果问题不具有梯度性, 刚刚开始就是一个很难的提问, 是非常容易打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丧失解题热情。此外, 在设计题问的过程中具有梯度性可以让学生逐步深入, 结合上一小题的分析和结论让学生对提问的深意更加的了解, 从而使学生在层层探索当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3. 打破思维定性
随着教育不断的改革, 题海战术成为了教师最为常用的方式, 题做的多了, 当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会将自己最常用的方法套进去。这种做法容易使学生陷入到思维的束缚当中, 导致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性的凭借惯性思维。因此教师在对问题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利用学生的惯性思维来设置一些“陷阱”, 让学生习惯“陷阱”的存在, 当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不再使用自己的惯性思维。同时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也可以多设置一些一题多解的提问, 鼓励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使用不同方法, 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继而引导学生对解决方法进行分析, 选择最为简单、方便、快捷的方法。
4. 对提问的逻辑内涵进行解析
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来说, 每一个问题都有着一定的逻辑, 不论是明面上的逻辑还是隐性的逻辑都一样, 所以教师在对有效提问进行设计时一定要保证逻辑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这可以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有迹可循。让学生在解题的工程中寻找提问中的逻辑, 不但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提炼题干能力和解题能力, 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逻辑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
5. 结合实际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数学和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设计有效提问时应该与实际的生活和热点问题以及事实新闻想结合。对于高中学生来说, 经历的事情相对来说也很多了, 实际的生活经验也是非常丰富的, 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以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从而向学生展现出现实生活和数学之间的密切关系。遵循这个原则对有效问题进行设计, 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出学生的共鸣, 利用实际的生活对学生进行引导,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通过对现实时间的设置和引入, 可以使学生对其更加的感兴趣, 从数学问题引发到其他问题, 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可以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同时还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 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对身边的世界进行观察, 对背后的数学原理进行分析,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科学、合理的运用有效提问不但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同时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让学生解除对数学的陌生感, 从而整体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江锦元.高中数学有效提问的意义探索[J].学周刊, 2014, 08:160.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10
一、进行充分的提问准备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更好的提问效果,应该做好充足的课前提问准备。在课前提问准备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内容。教师提问的内容是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应该贴近教学内容,进而使提问的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2)问题的难易度。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问题的难易度,如果教师没有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将严重影响到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制约了学生学习上的进步。教师应该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而在进行问题的设置上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使自己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相适应,这有助于学生在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相关的知识点能够进行充分的掌握,促进他们学习上的进步。
二、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喜欢数学,变被动学为主动的求知欲。所以,课堂教学的气氛不能过于紧张,应该使学生感受到轻松和愉快,教师可以通过幽默的教学语言,丰富的肢体动作活跃课堂气氛,然后再进行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认真地思考,积极地回答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还应该采取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以进一步调动所有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进而使课堂教学形成非常融洽的氛围,这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能进一步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提问对象应有所侧重
在提问方式上,教师需要采用面向全体和面向个体的提问方式,而提问方式的选择应该本着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设计。像一些大众化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思维以及与本堂课知识紧密结合的问题,教师应该向全体学生提问;一些能够体现学生能力的问题以及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教师应该采取个体提问的方式,向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问;而针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向一些后进生提问,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激发这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四、问题情境的设置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合理的情境中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在相应的情境中,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思考。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置过程中,不能够盲目地进行设置,应该结合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平时生活中的喜好进行设置。设置的情境最好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真实感。在真实的情境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对于学生来说会更加容易,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会更加有效率。在设置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提前准备一些道具,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的时候,在课堂上可以利用提前准备的道具增加情境的真实感,进而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更有效率地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
五、时间上重点把握
在进行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重点把握提问的时间和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提问的时间方面,应该是在教师讲授完相关的知识点之后,留给学生大概5分钟的时间进行消化和掌握,接着让学生针对于没有弄明白的知识点与老师进行探讨最终掌握,然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课堂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教师可以在这个时候提出几个与课堂知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补充和完善。在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上,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至少应该给学生留3分钟的时间进行思考,不可在提出问题之后立刻让学生回答,这样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只有通过充分的思考,才能够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六、评价要客观和科学
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掌握方法,如一些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理想、回答的答案不正确时,这个时候不能立即进行否定,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进行问题的回答,并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使其了解到自身答案中不足的地方,鼓励他们进行改正。而针对于一些问题回答的非常好的学生,教师应以表扬为主,但是不可太过夸张,以防止学生浮躁心理的产生。由此可见,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客观和科学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回答问题,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促进他们的良好发展。
总之,在高中数学课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全方面的考虑,既要考虑教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等,进而运用有效的提问方法进行提问,才能够实现良好的提问效果,促进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大的进步。
摘要: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提问的技巧和有效性将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提问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高中数学提问式教学法 篇11
关键词:问题 数学问题意识 培养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它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有一句至理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当代有的外国学者提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提出问题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促进思考和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问题及提出数学问题的意义
1.问题
什么是问题?问题是认识主题想要弄清楚或者力图说明的对象,也就是主体想要解决的疑难。问题表明主题对所关注对象的“无知”,但仅仅这种“无知”还够不成问题,只有当它被主体所自觉,进入思维活动,即当主体意识到了无知也就是以思维的方式积极反映矛盾时,才会有问题产生。
2.提出数学问题
涉及到数学概念或其相互关系的问题即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则是指在一个独立的数学问题情景中创造新问题或对已知数学问题的再阐述。提出问题重点要求在数学课堂上增加学生的提出问题活动,这种数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创造潜能。
3.提出数学问题的意义
学问学问,贵在会问。李政道说过: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数学发展的历史说明,数学问题是数学生命的源泉,是数学前进的杠杆。数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就是形形色色的数学问题被发现、被提出、被解决的过程。美国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悍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故“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数学问题对每个学习数学的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现为“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形式。即使有少部分问题,也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而不是启发式地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的情境;或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而不给学生提供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机会。即使教师留出时间让学生提问题,结果往往是“没有问题”其实“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待到学生作业或考试时,教师才发现很多学生错误百出,有些概念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至于某些知识的由来和所以然,则更是一知半解。学生为什么会有疑不问?学生为什么不会提问呢?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下列三方面的原因:
1.应试教育观
教师明知道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探索,但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还是不得不抓紧时间,多多提问,多多讲解,仿佛这样抓紧了课堂的分分秒秒,心中才感觉塌实。至于学生提问的能力,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我们还难以考查,因此,教师也就自然的放弃了培养,而把目光停留在让学生解决教师所提供的现成问题上,致使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
2.教师主演观
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必定参差不齐,其涉及面必定广泛,面对这难以预料的复杂情况,教师教学必然不能按照给定方案“顺利”进行,担心无法驾驭课堂。还有教师不重视学生提出问题,不知道怎么做,怕学生给教师出难题,怕浪费时间等等。
3.错误评价观
课堂上没有良好的质疑氛围,使学生有疑不敢问,不愿问。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别人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问题由谁提出,以谁为主,决定于教师的教学主体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教师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问题最有价值的提出方式是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浅显,但它是学生知识内化的结晶。学生对提问的兴趣,远远大于回答问题的兴趣。学生是问题的主人,只要是他自己发现的,他就能在头脑中建立问题的模型,就有积极性分析、尝试、猜想问题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创造出探索的欲望、激情和认知基础。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不仅是一个方式问题,而且还是一种教育观念问题。
三、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研究问题,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的人不多,但不等于学生没有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是教师本身没有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少,质疑问难的机会少。因此,教师要充分开放时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提问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1.创设情景,激发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维护自己的觀点或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里平衡。倘若人们的观点或信念中出现了不一致,也就是说产生了所谓认知冲突,他就要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达到认知和谐。一般来说,学生的认知冲突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认知冲突产生于学生的预测同其经验的结果相反时;二是认知冲突产生于学生的观点与教师的不一致时;三是认知冲突产生于学生之间不同观念的碰撞中。认知冲突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向,促使学生进行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实现认知重建。所以在教学中通过精心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最好方式。
问题源于情景,数学情景是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情景,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他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数据。教师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要把挖掘数学情景与数学问题的内在联系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要不断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去理解、解释新的现象和事实,在认知冲突中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冲动感,从而强化问题意识。在课堂上教师有时可以故留漏洞,露点破绽,在讲解过程中设置误区,有意示错,引起学生的质疑。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多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生活情景,以激励学生探索为目标创设开放性问题情景,唤起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活动,引发他们产生揭密的问题意识,使其获得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数学体验。
此外,若把利用问题情景提出数学问题作为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将会引起学生对提出问题的高度重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2.民主氛围,培养自信心,使学生敢问
学生的情绪对他们的智力活动影响很大,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教师要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的情感因素,积极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同时要通过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可信赖的。提出问题是需要勇气的,当学生提问时,教师专注的目光与神情,使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视,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让学生相信即使问题提的不恰当,得到的将是老师耐心的帮助与亲切的关怀。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智慧和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的怀疑,既要敢于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也要勇于提出自己进一步思考后所产生的新的困惑、新的问题,要鼓励学生间互相提问,合作讨论,共同参与,充分培养提出问题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对教师的讲解产生疑问时,教师应加以肯定和鼓励。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会超出教师的预料,甚至于给教师出了难题,此时,教师要尊重学生质疑问题的精神,珍惜这可贵的思维积极性,应该因势利导,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实现对问题的探究,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的主动性,也鼓励了学生用于探求知识奥秘的精神。
3.积极评价,体验成就感,使学生乐问
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一目标是否明确;二对知识理解的深广度;三用语是否准确妥当;四是否有创见性。在做评价时教师应坚持积极评价原则,尤其要做到“对事不对人”。既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古怪,幼稚可笑甚至是错误的,也不能取笑学生、批评学生,应该善意的加以解释、引导。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們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抓不住重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及时加以解决,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解决,也可以让个别学生回答解决,或者老师引导帮助解决。课堂上一时解决不了的,可利用课后查阅资料,然后个别答复解决,这样有利于调动和保持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多提高质量的问题,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正确引导、科学指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才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成为主动发现问题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普通心理学》 叶奕乾 何存道 梁宁建主编 华东师大出版
2.纪尧兵,《如何在数学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与管理,2007,06
3.赵晓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数学教学通讯》,2006,01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篇12
教师备课要认真钻研教材, 吃透重点、把握难点, 同时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现实状况, 让所提问题接近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 让问题能够启发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只有多了解自己的学生, 多站在他们的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 从他们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合理的提问, 才能避免出现无效的提问, 使设计的提问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知识,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掌握好课堂提问的策略, 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尺度, 从而提高自己的提问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要只在乎学生答案的错与对, 教师的提问要始终在学生解题的四个阶段中体现出来。在弄清问题阶段, 要让学生说出问题的本意, 从而引导学生揭示问题的本质。在拟定计划阶段, 要启发学生注意问题的关键点, 特殊化处理问题, 让学生说出联想、说出思路、评判思路等。在实行计划阶段, 让学生说出详细的解题步骤, 并注意解题过程中的漏洞, 做到尽可能的完善。在回顾阶段, 可以启发学生转换思路, 进行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并把结论进行推广。
第三,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地自我反思, 要加强研究提问策略, 经常进行理论学习, 撰写教学研论文。
从一些课堂教学片段中可看出, 教师由于一些客观原因, 难免会在教学中出现意想不到的失误。教师之间应该经常进行教研活动, 互相探讨各自在教学中的不足, 尤其是对提问策略把握得不到位的, 都可以相互学习借签, 从而弥补不足。由于自身的局限性, 我们必须要不断地反思学习, 这样有利于提高自身的课堂提问技能。同时教师也可以自我分析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片断, 对其中的不足加以改进, 整理分析自己的提问问题和策略, 不断完善提问技能,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摘要:在对教师的调查访谈中, 大多数教师谈了一些启发策略, 尽管高中教师认为启发性提问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但在课堂上真正实施启发性提问的情况是不常见的。他们在面对学生对启发性提问的“冷漠或不发”, 常常会表现出很无奈或者困惑。
【高中数学提问式教学法】推荐阅读:
高中数学的体验式教学09-04
高中数学导学式教学09-20
高中数学中的变式教学08-03
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式教学研究论文11-20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设计09-05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10-29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10-24
高中数学素质教学06-05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