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

2024-07-26

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精选12篇)

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 篇1

传统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常将教材中的概念、定理、公式等直接灌输给学生, 而不是有效地教学生去推导, 只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重视学习的技巧而忽视了对知识的思考. 因此, 本文通过对问题导学法的分析, 提出了教师应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导学法, 进而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

一、设置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精心设置一些适当的、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问题情境, 这样不仅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进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 在为学生讲解“集合”的概念时, 由于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 所以教师可以结合高一学生军训的经历, 创设出问题情境: “假设今天下午同学们要到操场进行集合军训, 请问通知的对象是谁? 集合在这里有何意义? 集合的对象是整体还是个别?”因此, 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 不仅符合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 而且也引起了学生对集合的好奇心理, 进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 实现了教学的目标.

二、问题导学过程要深入浅出, 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运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时, 应当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并且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系基础上, 逐步地过渡到新的知识体系中. 例如, 在为学生讲解“函数”一节中, 函数的定义是: 设A和B是两个非空集合, 如果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 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a, 在集合B中都存在唯一的一个元素b与之对应, 因此这样的对应 ( 包括集合A, B, 以及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关系f) 叫作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 记作f: A→B. 其中, b称为a在映射f下的象, 记作: b =f ( a) ; a称为b关于映射f的原象. 集合A中所有元素的象的集合记作f ( A) . 定义在非空数集之间的映射称为函数. 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初中函数: 两个变量x, y, 若随着x的变化, 也总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 则y叫作x的函数. 因此, 在学习函数概念之前,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初中所学的函数进行回忆, 在初中函数概念的基础上, 逐步实现对高中函数的理解.

三、问题导学要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运用问题导学法时, 应当强化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此, 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 在为学生讲解指数函数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可以导入这样的事例.

问题1: 某种细胞分裂时, 会由1个分裂成2个, 2个分裂成4个, 然后提问: 当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到x次后, 得到的这个数是y的话, 那么y与x之间是什么关系? 此问题可以使学生主动观察去找寻二者之间的关系, 即引导学生分析: 分裂的次数与细胞个数, 1, 2; 2, 2×2 =22; 3, 2×2×2 = 23……x, 2×2×……×2 =2x, 由此可以归纳出y =2x.

问题2: 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 每经过1年剩留的这种物质是原来的80% , 那么经过x年之后剩留量y与x之间是什么关系? 由此可知, 经过1年之后, 剩留量y =1×80% =0.81; 经过两年后, 剩留量y =0.8×0.8 =0. 82; 经过x年之后, 剩留量y =0.8x. 因此, 通过设置问题, 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问题导学要贴近生活

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连,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数学意识, 鼓励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例如, 案例1: 教师要求学生去银行存款, 假设本金a元, 年利率为3%, 一年后本息是a (1+3%) , 两年后是a (1 +3%) 2……n年是a ( 1 + 3% ) n, 即函数表达式y = a ( 1 +3%) x. 案例2:一根一米长的绳子, 第一次剪掉绳子的一半, 第二次剪掉绳子剩余的一半……见了x次后剩余绳子的长度为y米, 试写出x和y之间的关系. 因此, 通过导入多个应用型的现实案例, 能够使学生体验到指数函数应用的广泛性,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并且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收新知识, 进而提高了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

结论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 运用问题导学法的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学习, 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兴趣,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实现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

摘要:问题导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提出一定的问题导入所要学习的内容, 并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而且也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力, 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应用

参考文献

[1]霍吉智.浅议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的应用[J].教法研究, 2012.

[2]成康荣.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语数外学习, 2013.

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 篇2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探索的主要课题。学生不应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所以,教师要善于设定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

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为“问题式导学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数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它可以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融为一体,让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探究,为学生的创造、数学知识的应用开启了广阔的空间。学生从开放的学习过程中搜集信息、整理信息、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的联系,不断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认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认知结构。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时间、课堂空间、提问的权力、评议的权力、学习的过程都还给学生,要体现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地方。“问题导学法”。即:“展标设疑——自主学习——探究拓展——教师指导——训练提升——达标应用”,问题引领,学生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避免了学生自主学习漫无目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针对性,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能力解决大部分问题,解决不了的再由小组合作解决,既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绝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进行训练,使每个学生每堂课都有收获,在不同层次上有所提高,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问题导学法”首先解决了教师满堂灌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助手,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包办代替者;其次是它导致了课堂行为的变化。为了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探究,教师必须对课堂进行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即要让学生感兴趣,又不能一看就会。课堂环节设计的有梯度,学生能顺着梯子往上爬,不断体验到成就感。

运用“问题导学法”上课,教师的单向活动一般不超过12分钟,教师上课精简,课堂节奏快了,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一扫过去沉闷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灵活,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

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 问题导学法 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022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原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把知识问题化,并实施问题导学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问题导学法呢?

一、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较好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情境中营造轻松、愉悦的求知氛围,可激发学生的潜力,不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为了能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教师一定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读,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

例如,“集合”这个概念较为抽象,如果教师只是单一地进行讲解,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集合”,更难以对其进行运用.因此,教师在教学“集合”这个概念时,可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如以学生的军训活动为例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很好地掌握了“集合”的含义.又如,在教学“并集”概念时,教师可以以军训中参与汇报表演和未参与汇报表演的班级为例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讲解并集的相关概念,让学生快速地掌握相关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且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运用问题导学法:(1)针对不同的数学问题,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来启发学生,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2)如果遇到与之前所教知识、题型类似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找到这些问题与知识间的联系,最终找出解题的方法;(3)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椭圆》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师生间建立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椭圆公式及函数知识当作师生间讨论的话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并对各小组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各小组进行讨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时,学生如果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可以记录在本子上,并在小组汇报环节中提出问题,让教师帮助解决.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要让学生针对活动进行总结.

三、给予适当的点拨

问题导学法最主要的是把有一定联系的问题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有些数学知识内容在教材中一般都杂乱无章、没有规律,没有一定的系统性;而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找出知识的难点及重点,并对其进行分析,找到其内在联系.

例如,《对数函数》的教学难点是函数的性质与图像.教师要根据图像到定义、定义到性质的步骤,开展有效的研究.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学生只要有一项没有学好,那么另一项也会受到影响.想要完全攻破这个教学难点,教师则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完全掌握之前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再开展新知识的教学.

四、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但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有句话说得好:“数学知识大部分来自生活.”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利用问题导学,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教师在讲授《指数函数》时,可以通过银行存款利息的问题给学生讲解指数函数的相关概念.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妈妈把y元存进银行里,银行的年利率是6.5%.那么,三年以后是多少本息?五年以后是多少本息?八年以后是多少本息?n年以后又是多少本息?”学生得出三年后

的本息

是y(1+6.5%)3;五年后的本息是y(1+6.5%)5;八年后的本息是y(1+6.5%)8;n年后的本息是y(1+6.5%)n.这样结合生活进行问题导学,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要合理利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发挥出引导作用,与学生交流沟通,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因材施教

高中数学课程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高中数学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不同,他们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越来越重要。而问题导学法是一种较为简便而且效率很高的教学方法,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合理地运用问题导学法,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可以充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认真探究、发现和总结数学学习规律,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合理创设趣味化的问题导学情境

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主要看教师是否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设置趣味化的问题导学情境就是为了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与热情。所以,数学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本教材,而且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一定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要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创设一个趣味化的问题导学情境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还能够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讲解“集合”这一章节时,由于集合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灌输性讲解,学生很难明白其概念,更谈不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这时,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合理的趣味化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如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去动物园看动物的经历作为问题导学的背景,动物园猴子山上的所有的猴子作为一个集合,在学习交集与并集时,教师可以根据公猴子的数量和母猴子的数量来给学生解释并集和交集的概念,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集合的相关知识点,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降低学生知识理解的思维障碍,进而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积极创设生活化的问题导学情境

由于高中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反映高中数学的学习难度大,有很多知识点理解起来存在思维障碍。数学知识虽然有一些难于理解,但是它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也要应用到生活中去。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进行讲解,可以有效地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还能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并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随机事件的概率》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事给学生讲解。农民播种的种子发芽率是98%,进行播种后,发现所有的种子都发芽了,这是不是说明厂家给出的信息有误呢?设置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去考虑,让学生一边学一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师的“导”,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和讨论是问题导学法最重要的应用环节。因此,教师在运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授课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启发与拓展。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地激发。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详细分析,使学生对问题的本质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再将要讲解的数学知识与创设的问题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在此期间,师生要做好互动,教师要做好引导者,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监控与引导,以保证学生朝着正确的思维方向去思考。

例如,在进行“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教学时,教师在一开始带领学生复习了之前接触过的一些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的求法及公式后,向学生说明了本节课的任务,几何体的表面积等于它的展开平面图的面积,那么,柱体、锥体、台体的侧面展开图是怎样的?你能否进行计算呢?教师将问题由难化简,层层深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分析,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通过自己的探索可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从而让数学教学事半功倍。

结语

总而言之,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比教师的“教”更为重要,只有数学教师通过问题导学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进行主动性学习,不断提高高中数学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夏忠花.“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考(综合版),2014(12):11

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 篇5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新的教学观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新课程 问题教学法 策略

我国当前的数学教学,面临着改革教学方法,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等课题,“问题教学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促进传统的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

1问题教学法及其实质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习者探索和研究他们所关心的特定问题,并同时发展他们的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通常围绕一个来源社会、科学和生活中需要探索的特定问题而展开,让学生参与设计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这样,将教学活动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问题的过程,学习和运用知识,获得技能并定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学生要明确并分析问题制订研究计划,收集可靠、准确的信息,了解问题所在领域的现状和发展,分析和研究所有的可获取的与问题有关的资料,提出各自的方案,还要在此基础上比较几个可能的方案进行选择、决策。这就让学生学会了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决策能力。

2问题教学的程序

2.1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教师所提出问题,一方面是要巧妙的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要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紧密衔接起来,让学生有熟悉感,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从而激发他们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入到学习状态。

2.2适时点拨,探求问题。现行教材所体现的数学知识是经过逻辑加工而形成的演绎体系,其表现形式为:概念??公式;定理??范例与应用。学生一开始往往很难看到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知识点(如:概念,性质,定理,公式等),分解为若干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使问题能充分反映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框架结构,运行规律。同时,要注意激励学生踊跃发言,勤于思考,对有根据,错有原因。教师还要时时注意,积极引导,适时点拨,层层剖析,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成去脉,牢固地掌握知识。

2.3共同参与,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探索、分析、讨论后,得到了各种各样的新观点,新思路,这时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的各种想法去伪存真,形成知识。

其次对所形成的结论,推理,必须进行补充说明,以确保知识的完备性。再次,组织对问题进行检测,使学生所学知识达到《考纲》和《大纲》的要求。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

2.4归纳小结,深化问题。当新知识形成以后,为了进一步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应该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设向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的深层次的联系,使学生对新学到的知识点,结论得到再推广、再深化,使问题进一步完备可靠。与此同时,教师要通过整理归纳,使本节知识点,上串下联,形成网络,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规律化。

3问题教学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问题是数学的生命,数学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生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能获取新的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去深入问题,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英国科学家波普曾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触发新问题的问题。”我国的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在真实问题中体验探究的乐趣。要引导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去发现一些需要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一种现实需要当中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不仅体验问题解决的困惑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那么的有用、那么的亲切。如:易拉罐是由金属做成的,若做成圆柱形,为了让成本最省,该怎样设计?这类题目用数学知识对实际问题作出决策,真实的问题情景能使学生以积极、主动、愉悦的情感解决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发生的情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3.3在问题探究中构建新知识。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问题包括起始状态(问题被认知时问题解决者所处的情况,旧知识的储备)、目标状态(问题解决者所要寻求的结果,新知识的形成),以及由操作引起的从起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种种中间状态(探究过程)。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学生的学习是根据其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显然问题解决法教学中构建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学习者的经验(个体体验、个体认知),利用个体参与探究,有利于学习者梳理已获知识,形成选择并运用经验去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同时对新知识的认知并不全部源于接受简单的供给,而来源于亲身的探究,生成于自己的思维之中。新经验的获得并不局限于知识的本身,而在如何去获取知识的一种知识。按简单的说法就是活学活用。

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 篇6

关键词:高中教育;数学教学;“问题导学”;教学法;实践

所谓的“问题导学”教学法,就是教师以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学”教学法,教师针对主要的数学教学内容设计问题,系统的数学教学内容就形成了一系列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并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已经掌握的数学课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新的数学知识,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且数学教师的引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另外,数学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数学知识,并探索新的数学知识,有助于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的深化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素养。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教学法的背景

现行的高中教育更为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为了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参与意识,就要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特别是高中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数学教师模式,很显然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将“问题导学”教学法引入到高中数学教学中,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这是需要学习数学知识,以减轻学习负担。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就必然会提高知识创造能力。

二、高中数学采用“问题导学”教学法要明确教学思想

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学”教学法,就是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已经学习的数学知识,探索本次课堂教学主要内容。数学教师要能够对“问题导学”的教学思想以明确,能够认识到“问题导学”要以教学活动的形式展开,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从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进行问题设置,以促使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积极意识,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

对于教师而言,“问题导学”对教师自我职业素质的提升还起到了促进作用。高中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学”教学法,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充分互动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发挥指导作用。高中数学教师在设置数学问题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确保“问题导学”数学教学法顺利展开的关键。

三、高中数学“问题导学”的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1.“问题导学”的教学法要在问题情境中展开

“问题导学”,顾名思义,就是以数学问题为载体展开教学。随着问题的展开,数学课堂教学的主线随之延伸,教师从中就发挥“导”的作用。这其中,教师的“问题”和“导”并不是主要目的,而是要以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认知为主要目标。这也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问题导学”教学法的重点所在。

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认识到“问题导学”教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数学问题”、“引导”、“学习”。其中,“数学问题”是确保教学展开的载体,并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需要数学教师设置数学情境,在情境中创设问题、根据设计方案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随着教学法的不断扩展,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程展开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以确保数学教学有序展开。其中,数学问题所发挥的作用就是让学生通过探索问题而独立思考,并能够与同学和教师合作解决问题。

2.“问题导学”要以“导”为教学主线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教学法要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的过程中,要按照所设定的教学标准将导学的标准确立下来,即所提出的数学问题要对数学教学具有延展性、能够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索的兴趣、还要体现为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导学标准也是对“问题导学”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

3.“问题导学”的标的是“学”

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法的标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中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中,由于要面临高考,所以会以应对高考为目标。“问题导学”可以让学生走出数学学习误区,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是自我成长的重要环节,所以,要对学习方法以充分掌握,以能够做到迁移学习;要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要对数学知识以积极地探索,通过探索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创新知识,以解决所面临的各种数学问题,只有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主性发展,才能够提高数学素质;在“问题导学”的数学情境中,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会不断总结学习经验,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问题导学”教学法的教学实例

采用“问题导学”教学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不局限于思考,还要以动手的方式与教师配合。

比如,教師讲解数学题:以边长为60厘米的正方形铁片,在每一个角都切去面积等同的正方形,之后沿着边将铁片折起而成为一个盒子,求解盒子的容积是多少?

当数学教师将这个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都按照数学题的条件用纸做纸盒。学生在做纸盒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在制作中思考相应的数学问题,诸如切去的正方形面积的大小会对纸盒的容积有什么影响,如果没有将纸片折起后如果计算纸盒的底面积等等。让学生在折叠纸盒的时候,不是局限于动手,而是要在动手的过程中思考数学问题。随着学生对数学产生认知,就必然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主动意识,由此而达到“问题导学”的目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教师在设置数学问题的时候,要认识到数学问题所发挥的作用是对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以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所以,需要数学问题中要囊括数学知识的传递、解题能力的培养,同时还渗透着数学思想和数学学习方法,使得高中学生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钟露影.“问题导学”下高中数学的习题课教学模式研究[C].2015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5.

[2]梁竹.“问题导学”下的说课设计——《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法》之我见[J].广西教育,2015(02):80—81.

[3]王瑞祥.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以高中数学教学为例[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李正卫.浅谈“导学案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C].2015第一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2015.

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 篇7

一、利用教材生动特性,实施场景导学法

教育心理学指出,导学法运用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振学生的“精气神”。场景导学法作为导学活动的一种形式,在激发学生对学习能动性、提升学生对学习主动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和显著功效。数学教材从表面看,抽象性强、逻辑性强,内容深奥,难以理解,但通过深刻研析,可以发现,数学教材其内容和内涵蕴含了丰富多样的现实内容,具有显著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真实性。高中数学教师在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活动进程中,应利用数学教材所具有的生动、丰富、应用特性,通过设置生活案例、趣味问题、现实事物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提升学生的学习情感,在对知识内容直观感知基础上,更加深入学习探知。如“组合”知识点讲解时,教师通过设置“邮递员有6封信,现在有7个邮箱,它有多少种不同的投递方法?”现实案例,将该知识点内容渗透其中并呈现给学生,高中生在感知现实事物的过程中,对该知识点内容有了初步的感性认知,其内在学习情感也得到显著增强。又如讲解“三角函数的图像性质”内容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有形象直观的理解,借助教学多媒体课件,利用电子白板,用运动、直观、形象教学画面,展示其动态发展过程,让学生领悟其内容精髓,高中生在此场景导学过程中,对数学知识内容准确掌握,深度理解。

二、抓住案例概括特点,实施案例导学法

案例是数学学科知识内涵的“精髓”,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抓手,更是锻炼和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素养和技能的有效“载体”。实践证明,典型问题案例,能够尽显数学教材内容之“精华”。长期以来,数学案例教学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活动,全面掌握数学知识内涵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众所周知,案例教学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师讲解指导和学生实践锻炼相融合、相统一的发展进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指导过程中,要抓住案例对数学知识的概括提炼特性,将案例讲解作为指导、点拨学生深入、有效学习探知的手段,把数学知识点教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等任务,通过案例讲解指导进行实施,提高数学解析技能素养。如“圆锥曲线概念、性质类问题”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正确理解和掌握解决圆锥曲线概念、性质类问题方法”。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利用数学案例的概括特点,研析教材内容基础上,设置“已知椭圆有公共的焦点,那么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是什么?”案例,开展案例讲解活动,学生分析问题条件指出:“本题主要考查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即椭圆、双曲线焦点求法和双曲线渐近线方程”,根据该案例的解析要求,合作分析得出其解题思路为:“由双曲线方程判断出公共焦点在x轴上,∴椭圆焦点),双曲线焦点又因为双曲线渐近线为,教师进行指导点拨,强调指出:“要正确运用椭圆、双曲线焦点求法和双曲线渐近线方程内容”。学生结合教师的指点,开展“先学”活动,针对性的认真阅读研析教材内容,对知识点内容有了初步认知,教师结合高中生“先学”实际,进行“指导”讲解。学生根据教师讲解内容,开展解题归纳活动,得出其解题策略方法。

三、紧扣学生认知冲突,实施矛盾导学法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对象只有在认知矛盾和疑惑的情感状态下,才能主动的探求事件真相或内在规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抓住高中生学习认知上的“缺陷”,有意识的设置与学生认知“相左”、“相矛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出现认知“疑惑”和“不解”,从而带着“疑惑”和“疑问”,深入探析新知内容,深刻探析问题案例。如“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案例讲解时,教师展示其某一学生解题过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探究,辨别正误,学生群体出现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教师向学生指出此解题过程有误,部分学生认知上产生矛盾和“疑惑”,对问题解答过程产生了“不解”,此时,带着疑问,自觉参与到对该问题解析过程的研究和辨析活动中,通过对比分析,合作讨论,认识到该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混淆了向量共线与线段共线”,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运用,提高了自主反思、探究辨析能力。

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 篇8

一、 精心设计 “历史问题”

“ 问题导学法” 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担当次序不能颠倒。 教师处于提出问题、 引导解决的位置, 学生处于按照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位置。 这就要求教师事先吃透教材, 科学合理的精心设计精当的历史教学问题, 并使之优化成为序列, 贯穿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这些问题的提出, 不仅有助于历史课程的学习, 而且有助于学生揭示某一历史现象的实质,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现象成因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思维。 久而久之, 形成良性循环, 保持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设计问题无歧义

准确恰当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寻求答案,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 提问 “秦灭六国在何年? 灭了哪些国家?”学生一下子搞晕了, 不知所措, 无法回答。 这里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产生了冲突。 换成 “秦灭六国是哪一年完成的?先后灭了哪六国?” 后, 学生纷纷举手, 很有条理的回答出了秦灭六国的过程, 积极性大增, 兴趣很浓。 这样前后两个问题的优劣立显。

2. 设计问题有启发性

历史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 而教师也要借助问题的提出培养学生主动散发思维的能力。 这些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让学生问有所思, 思有所得。 如学习 《秦始皇》 时, 教师提出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秦始皇?”“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是什么?” 这个问题就具有启发性, 不去思考、 不去分析、 不去归纳总结, 是无法完成的。 通过生生讨论, 师生研究, 教师引导, 学生思考, 就可以将问题条分缕析, 最终帮助学生获得问题的答案。

3. 设计问题有层次性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对于知识的涉猎各有千秋, 接受教育的基础各不相同, 因此, 历史学习同样要体现 “分层教学”。 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合理进行问题设计, 做到问题的梯度原则,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针对历史现象将思维由浅表向更深层次推进,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收获相应的成功, 享受成功的喜悦, 逐步累积求职的欲望, 最终产生自主探究的驱动力。教师在评价过程中, 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好奇性、 求知欲,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起点来评价, 多鼓励, 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4. 设计问题有趣味性

某种程度上, 历史教材内容的客观性, 无法让教师幽默诙谐地授课, 如果问题的设计点击不到学生的兴趣点, 就得不到学生的呼应, 课堂气氛就会变得异常沉闷。 在学习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时, 导入新课, “请说说列强是如何入侵我国的? 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 学生基本上是照本宣科, 把教材上的原文照读一遍, 毫无激情可言。 换成 “成龙的贺岁片 《十二生肖》 同学们看过了吧, 十二生肖兽首是在哪次战争中被掠走的呢?” 学生瞬间情绪就爆发, 各抒己见, 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所以, 问题的新鲜有趣具有启发性, 很容易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精心准备历史材料

历史教材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对于历史事件的概述, 无法长篇大论进行阐述。 学生想要了解历史现象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 教科书是无法满足的, 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拓展的历史材料, 满足学生的需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助长学生的求知欲, 实现历史教学的探究效应。

教师不能单单提供学生拓展的历史材料, 而应将问题教学注入其中, 让学生在补充相关的历史故事之后, 仍然会产生延伸阅读的渴求, 大有不去探究到底就不罢休的情景。 这才是教学拓展的最高境界。 如学习 《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科学成就和文化影响后, 及时补充西方工业革命的情况, 确定这就是工业革命1.0 的情况下, 提出 “工业革命2.0、 工业革命3.0、 工业革命4.0 的情况又怎样?” 在课堂上解决不了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去解决。有了问题, 学生就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 就会尝试从网络上去搜集资料解决这个问题。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拓展延伸了课堂教学。

三、 用心引导学生去学

高中学科增多, 学生学习负担加重, 而高考的指挥棒指引着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语数英三科上, 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可想而知。“问题导学法” 实施的好, 就会引导学生能在课后主动去学习历史, 对历史教学起到消化巩固的作用。 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去引导。 教师的自身素质、 自身学识、 自身魅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教师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 适应时代教育的挑战, 不断学习、 不断充电, 博闻强记, 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就会赢得学生的尊重, 吸引学生喜欢历史这门学科。 反过来, 教师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如学习 《西安事变》 一节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 播放电影 《西安事变》 中 “华清池捉蒋” 的精彩片断, 在复述故事情节的基础上, 教师提出问题: 张学良、 杨虎城为什么要扣押蒋介石, 发动西安事变? 结果怎样? 影响如何呢? 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如何? 为什么? 这一系列的问题地抛出, 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由表及里、 由现象到实质的去分析 “西安事变” 这一历史事件,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驱使他们认真阅读教材, 找寻答案。 随着答案一个个的解决, 导学的效果便凸显出来。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篇9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问题导学法的重要意义

首先,初中数学科目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科目,不仅需要对理论知识的透彻掌握,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将这些数学知识灵活地利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人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1]问题导学法的充分利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并且在这过程中还要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某一个问题进行数学教学内容的导入,如果这个问题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就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用自己已经具备的数学知识进行答案的探究,教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这一个角度来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还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知识转移使用的能力。

其次,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践行者,有义务和责任优化教学。教师除了要认真研究和解读教案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课堂中下功夫,摆脱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增强数学学习范围。问题导学法的充分应用就会达到这一效果,通过问题的导入,让学生充分融入相应的问题情境中,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析和研究,在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性,加强学生的知识印象,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继而激发学生的斗志,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策略研究

(一)针对性地导入问题

问题导入教学法其实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环节,这是凸显教学效果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所以,数学教师要给予重视。在进行问题导入的时候,要保证问题的针对性,也是就问题的提问要根据当前的数学教学内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数学基础进行提问,切勿提问一些“高深”的问题,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得不到预期的问题导入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设计的问题也应该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教学目的,引起学生的重视,加深印象。比如在教学“图形的平移”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的问题设计就应该从基础知识点出发,提问学生关于图形平移的概念以及满足图形平移的必要条件,实施启发性提问,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2]在这个提问过程中,不仅巩固了该教学内容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对概念和需要的条件进行了更深层次地讲解,让学生对该课程的内容掌握地更加牢固。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考

教师在实施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要一味生硬地提问题,而是应该从全局上构建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置身于该情境中,引发学生的兴趣,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构建和谐的生生和师生关系,让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始终怀有极大的热情和动力,更好地深入到问题的探究中,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教学“基本平面图形“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想学生知道平面图形的形成以及对这些图形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平面图形的播放演示,让学生对平面图形进行记忆,让后让学生对平面图形分组,提问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这样的情景构建就有效地提高了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结语

总的来说,问题导学法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相对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利用正确地方式导入问题,从而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数学问题的研究和学习,不断提高数学将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初中数学是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教学科目,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转变教学方式,利用新的教学理念实施初中数学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篇文章主要针对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相应的探究,从而通过问题导学法不断优化教学方式,让学生更为全面学习数学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黄慧群.“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05:119-120.

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 篇10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弊端和不足

1. 缺乏主动思考能力

由于初中属于学生的青春期和叛逆期, 许多学生在初中数学教学课程中, 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 例如:思想开小差、各种小动作和与同学聊天等.对老师的精心备课和讲课完全不顾, 同时在课堂上缺少积极主动思考问题, 不理解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课后复习中, 学生针对老师所提的疑问和问题, 或者对布置的作业不求甚解, 敷衍了事.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思考, 导致失去了挖掘潜能的机会,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 题海战术严重

我国数学教育普遍出现的问题是题海战术, 针对过往应试教育中, 题海战术只能满足短时间的要求, 而新时期的发展, 利用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教育, 并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和需求.据调查发现, 部分初中院校中许多教师仍然使用题海战术教导学生, 造成了学生负担严重, 上课过程中精神疲惫和过度劳累, 丧失了该有的学习热情和激情, 同时也导致学生失去自信心.

3. 基本定义和概念不清晰

初中数学中, 部分学生对于数学公式的基本定义和概念并不了解, 而且也不能熟悉地运用, 总结两个主要原因为: (1) 课前不认真预习. (2) 课后不抓紧时间复习.数学的魅力在于公式的简洁性, 简单的符号表示就能代替繁复的文字理论, 然后能够灵活地使用.而学生有时并不能体会其中的意义, 不明白公式、概念和定理的构成, 不会发散思维, 将具体的概念统筹兼顾, 导致了数学学习出现困难的情况.

二、问题导学法的应用

1. 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

问题属于问题导学法的核心, 只有科学有效地设计问题提问,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获得良好的教学反应, 需要创建合理的问题情境, 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而向学生所抛出了一个个问题, 必须综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 并且须综合各个学生的理解能力, 将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使用, 才能促进问题导学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案例1】针对初中数学“单项式和单项式相乘”的内容教学, 选择题目:“卫星绕地球表面做圆周运动的速度大约7.9×103m/s, 则卫星运行3×102秒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列出的算式是7.9×103×3×102, 则为四个单项式连乘.老师可向学生提问:“我们应该怎样求这几个单项式的连乘积呢?”这时可给予学生几分钟的思考时间, 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老师针对这个问题的提问, 能够统筹前面所学的有理数内容, 利用有理数连乘法, 将乘法化为 (7.9×3) × (103×102) , 103×102属于同底数幂相乘.这样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同时, 也能回顾前面的内容, 方便灵活运用.

2. 综合实际提问

问题的创设具有两方面的内容: (1) 按照实际问题进行提问. (2) 根据数学方法设计提问.设问的方式不同, 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呈现出不同的结果, 只有综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案例2】“花园有一块边长为a的正方形草坪, 统一规划后, 南北方向要加长2米, 而东西方向要缩短2米.问:改造后的长方形草坪面积是多少?”解答算式为 (a+2) (a-2) .老师可按照实际问题进行提问:“如何快捷地求出这个积呢?”让学生进行自由地思考, 探究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差相乘的运算.指导学生使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进行思考, 运用公式 (a+b) (a-b) =a2-b2, 最后研究出答案:a2-22.虽然该数学题对部分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其能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将数学灵活运用到现实当中.

3. 重视导学过程

问题导学法的核心是问题, 而主要过程是如何导学.导学的主要目的是教学过程中, 教导和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问题的提问仅仅属于问题导学法的一个前提要领, 问题的提出或许只需要一分钟或者几分钟, 然而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客观地分析问题、探索自己的未知领域和解决问题, 该导学过程贯穿着整个课程.所以针对问题导学法, 需要老师进行充足的备课和合理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导学法的主要模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属于导学的基本范围, 因此, 全部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均承载于导学的基础范畴当中.学生只有将老师所提问的问题了解清晰, 然后清楚地分析其中的要领, 最后才能将问题合理地解决.而相对应地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后, 又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和创新能力.倘若在导学方法中, 缺少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将导致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失去了原本意义, 学生心中的疑惑也不能够消除.所以必须重视导学过程, 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学习数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琴.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1 (2) :203-204.

[2]佘远明.浅谈“活动单导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运用策略[J], 2011 (3) :163-164.

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 篇11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高中数学;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高中数学是高中教学中的一门重点学科,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分数比例,但其内容涉及广泛,且抽象难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吃力,再加上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方法陈旧,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对知识点理解不透彻,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在新课改下,教师逐渐转变了教学观念,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因此,问题导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被广泛运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下面,本文将对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问题导学法的概念

问题导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教学情境设置问题,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发现问题,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导学法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去,使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质疑能力,拓展了他们的思维[1]。

二、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具体应用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问题导学

教材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基本都是来自教材。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教材基础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是决定学生解题能力和学习成绩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教材知识的掌握能使学生基础功底牢靠,在学习中才能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因此,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中,教师要认识到教材内容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问题导学,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识点,并能在教材知识的学习中发现问题,利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结合生活实例进行问题导学

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许多数学理论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我们也常用到数学理论。在新课改中也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中,老师要结合生活实例进行问题导学,让学生在生活实践经验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2]。例如:在学习《排列组合》这一堂课的时候,有这样一道题: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现在要选3个男同学和3个女同学出来表演节目,并组成3队男女混合的组合,有多少中方法?在解题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几个学生上台进行演示,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同学们自行分析,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对知识合理运用,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学习数学。因此,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在掌握、理解知识点的同时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质疑,多为“为什么”,才能达到问题导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平面几何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知识点:线面平行则线线平行。学生可以就此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定理?然后通过自己的实践,在周围找到一条线和一个平面,证明这条线和这个平面中的任意一条直线平行,以此来解决问题,消除疑问。

三、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拓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是在不断的质疑和思考中达成的,而对问题的分析解决与思维的拓展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思考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才能拓展他们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了才能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中,以老师为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

(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对学生的学习和个人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通过老师的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能锻炼发现问题的能力,也能使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对数学知识进行灵活地运用,在数学学习中能自主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是高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能促使学生理解数学基本理论和知识,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问题导学法作为适应新课改而产生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中,通过老师对教材内容的问题导学、对生活实例的问题导学和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促使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体海.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15(5):30.

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 篇12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初中数学教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有的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有的也造成了一定的弊端,笔者对于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做出了如下总结.

其一,教学形式多样,但本质上转变不大.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一些教师都对教学方式、课堂设计等方面进行改变,在形式上对于传统课堂进行了突破.加之多媒体技术的辅助运用,实现了课堂教学空间与内容的延展.但通过实践的检验,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师虽然在教学形式上有所突破,但在教学本质上突破不大,教师教学的侧重点仍然是概念性知识的传授,最终教学方式的落脚点仍然是灌输式教学,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仍然存在明显不足[1].

其二,受应试教育影响,题海战术仍然存在.题海战术是传统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种模式,但与当前教学有明显不符之处,通过机械练习达到孰能生巧的目的,是题海战术的关键,但整个过程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存在明显的不足,学生大部分所做的都成了无用功.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对于新鲜事物有兴趣,大量的机械重复会导致逆反心理,反而对学习产生阻碍作用.

其三,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多停留在记忆层面.在初中阶段,面对大量的概念,学生往往只是进行机械记忆,对于概念的推导过程并没有大量的记忆,这与教师教学中的功利性有明显关系,且课程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学生根本来不及对教学内容细细品味.

二、问题导学法及其意义

问题导学法是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而被逐渐发觉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针对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问题,然后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问题的解答,并且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进行深入探讨,通过探讨完成教学目标,最终落实到课本中的知识点.通过问题导学法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如下优势:

其一,确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问题导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自主探究兴趣,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在整个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学生发挥了主动作用,在课堂中占据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角色转变,做到以人为本,通过问题导学法刚好可以满足这样的转变[2].

其二,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数学学习特点.初中阶段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正处于模糊状态,一方面,学生已经开始对事物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尽管这种认识是不完全的,另一方面学生对于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与竞争意识.利用问题导学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好奇心与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是帮助学生进行认真的思考,另外,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是较小学阶段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概念上明显增多,需要学生学习掌握的知识量增加.运用问题导学法进行学习,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对概念进行深入的探究,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概念的记忆,而是探究的结论.

其三,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对于概念性的知识教师只是进行简单的讲解、推导,是教师推导给学生看,而对学生的思考能力的训练存在明显的不足,在学习过后利用大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强化记忆,这样的方式实际上是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的.采用问题导学法,能够补上学生思考的环节,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其四,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概念与定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教学内容的掌握,相对于以往单纯的记忆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实现概念的推导,能够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与记忆,而非浮于表面印象.

三、问题导学法展开的策略性思考

1. 问题的制定

问题导学法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问题的制定,问题是问题导学法的核心,在问题制定中,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其一是问题制定要针对性,问题制定的目的就是帮助实现教学目标,因此,问题要针对教学目标开展,而非简单的选择问题;其二,是问题要有高效性,一般情况下,导学的问题都是要满足课堂教学的,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也就决定了导学问题的有限,因此问题的制定一定要具有高效性,高效的问题制定,能够四两拨千斤,用简单的几道有针对性的问题组织教学,推动教学开展,才是问题导学法的关键;其三,问题要有连贯性,问题导学法中的问题是围绕课堂教学展开的,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因此选择的题目前后要有连贯性,服务于最终的教学目标,如果题目前后连接不协调,或者教学中出现无关紧要的问题,会直接破坏教学的连贯性[3].

2. 教师的指导

运用问题导学法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教师的引导作用对于教学过程而言是重要的推动力.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如何发散思维,进行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也在探究之后,教师要对知识点进行再次点拨,学生学习中的研究往往是不透彻的,对于一些问题的思考也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其中,教师在学生充分发散思维过后,能够将一些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内容进行点拨,最终完成学习过程.教师在问题导学法的运用过程中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

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问题的设计以及课堂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精细的问题设定,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点拨,这一系列过程需要教师的设计.

3. 合作学习

采用问题导学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然而对于初中生来说,智力水平、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有较多的不同之处,许多情况下仅凭一人之力是不能完成问题的解答的,因此,小组学习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最佳选择.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还能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促使学生相互间形成监督作用,避免某些学生不能及时参与到学习中去,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好的完成问题的解答.

总之,问题导学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虽然产生的时间不长,但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经显现出来.对于问题导学法的探究,也通过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逐渐展开,教学工作者正在努力完善问题导学法的理论探究,并且进行实践的验证.值得注意的是,问题导学法开展的核心虽然是问题的设定,但教师与学生才是真正推动问题教学法发展的动力,教师发挥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才能推动问题导学法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朱琴.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2):203-204.

[2]徐泽周.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8(7):216-217.

上一篇:二次电缆敷设下一篇:炸药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