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法

2024-07-25

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法(精选12篇)

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法 篇1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有效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实现学生学习成绩,解题能力的提升,还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的过程.从而使他们成为发展和变化的主体,促进学生思维创新、动手实践、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有效性教学活动的探究.

一、有效导入

课堂是学习的第一场所,也是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有效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对教学任务的顺利实现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1.直接导入法

讲课前先把本节课要求的教学目标说清楚,以争取学生的配合.当一些新授的数学知识性难以借助旧知识引入时,可以开门见山地点出课题.立即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内容之上,例如,在平面向量的学习中,可以这样引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量,其中一些量在取定单位后用一个实数,就可以表示出来,如长度、质量等,还有一些量,如我们在物理中学习的位移,是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这种量就是我们本章所要研究的向量.这样导入,直截了当,促使学生迅速地把精力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追求中.

2.实验导入法

教学离不开实践活动,学生的许多认识是从亲自操作规程开始的.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真正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激发学习兴趣,快速进入新知识的最佳学习状态.如讲解“随机事件的概率”时,可明确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实验,发现实验结论.这样使学生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体会知识的实质,进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实践能力.

3.人文化情景导入法

传统的数学教学,比较注重记、练等方面的训练,形成了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模式.造成多数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没有意义.新材料注重人文性,如阅读材料介绍了中国古代数学学习家所取得的成就,介绍了名人用数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性格、追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妙.如学习二项式系数时,在引入“杨辉三角”前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杨辉在数学中的贡献,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有效提问

课堂教学中,问题是核心、是灵魂.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有技巧地引入学生作答.只有有效的问题及有效的提问方式,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要精心地设计问题的情景.问题的设计要符合知识的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易于引发学生思维,收到省时、省力的效果.提问的方式应根据问题的内容和功能灵活掌握,不可处处直问式,可以是“是非”式,也可以是导思式,甚至还可以设而不问——教师铺垫,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甚至由学生向教师提问.

其次,要把握提问时机.提问时机要结合课堂教学而变化.什么时候问,什么时候该问,要把握好这些基本时机.在授课前的复习提问,预习提问,授课时的疑问处、矛盾处、精华处提问,结束时的总结提问.教师都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关键点,问在该问处,问在当问处.

再次,提问的数量要具体分析,周密计划、精心预设,既不能满堂问,也不能满堂灌,提问要切中要害,就必须少而精,应抓住关键性本质性问题进行提问,讲授新课时,围绕教学重点提问;复习课时,从知识的规律方面,从易混淆的知识点提问;习题讲评时,从思考方法,解题规律上提问.

三、有效的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体现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好的教学方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迅猛推进,多媒体教学已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数学教学内容,还可做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是传统的口述加板书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的.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能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但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先进不等于教学思维的先进,多媒体教学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无法也不可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多媒体的滥用同样会带来很多弊端.因此只有有效的多媒体教学,才能出色地完成每一堂数学课.

1.运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复杂抽象的认识活动变为简单而直观,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数学教学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的核心,多媒体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继而进行开拓和创新.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多媒体可以辅助教师解决一些数学重点及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

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法 篇2

摘要数学教学是一个需要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这互动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分层教学,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调配潜在的教学资源,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关键词个体差异;分层教学;措施策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的使命,就是让学生各方面和谐地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园地里获得耕耘的快乐.但是,在数学的课堂里,不少学生是茫然的,而且他们的数学成绩分化现象十分严重.因而,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必须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意识.数学课堂上,如何关注个体差异,调配潜在资源,组织分层教学激发学习潜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是值得广大教师深入研究的数学问题.一、优秀生――自主学习激活思维

何谓“数学优秀生”?是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吗?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数学资质显然是不当的.数学优秀生,应当指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数学的感觉、直觉和思维等方面特质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掘这类型的学生,给他们提供更优质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质疑、探究,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地中勇于探索,体会探索的喜悦.1.多给学习时间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优等生尤为适合,他们无需老师手把手地教,他们有能力饶有兴趣地自主学习.对此,我总是为这类学生设计独特的预习作业,鼓励他们自主探究,课堂上给他们提供思考、实践、展现的机会.例如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这课时,首先把学生分组,留给学生大半节课时间自主画图,然后把他们有代表性的错误展示出来,有尖突型的,跑偏型的,封口型的,图象丑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过讨论补充,学生很快找到犯错的最大原因是忘了先确定图象的对称轴,忽略延伸性、平滑性,紧接着一条条完美、平滑、对称的抛物线展现在眼前,变形的图象再也没出现.2.重视求知过程

托尔斯泰曾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重视学生的求知过程,在教学时要重视揭示和构建新旧知识的内在关联,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习《多边形内角和》这节课时,有同学先提出从一个顶点出发将多边形分割成(n-2)个三角形,从而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为(n-2)×180°,提出还有别的办法吗?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提出把这一点改成一边上或图形内部,通过推导也能得到公式,并对公式中减去2给出合理解释与强调,并牢记了此重要公式.学生通过课堂参与讨论,和教师形成互动,不仅能得到更巧妙的思路、更完美的答案,而且在讨论中体会到质疑、问难的快乐.3.做老师的助手

班级中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多,而数学老师又不可能一直在班上,因此要发动这些优秀生做老师的助手,帮助同学解答数学难题,教给同学正确的学习方法或者解题思路.根据班级学情,我开展自愿的“一帮二”结对子活动,后进生不懂的,可在课堂练习时间随意走动问优秀生,每天课后作业给优秀生检查,既可以让优等生二遍消化,教学相长,又可以在帮扶活动中提升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中等生――搭建平台激发斗志

数学中等生成绩居中,容易受环境、情绪的影响,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等方面均有不足.而这部分学生占班级学生总数近一半.其实中等生与优等生在智力上是没有太大的区别,正是由于一些非智力因素,使他们的成绩拉开了距离.如何使中等生上一个台阶,缩小与优等生的差距呢?

1.多给表现的机会

让中等生展现自我展示才能,这是中等生转化为优生的前提与节点.数学试卷讲评时,我特别注重与中等生互动,把教师常问的“你为什么错”改问为“请说说你的解题思路”,“他为什么错”改问为“你为什么没错”,“如何防止下次再错”改问为“如何让他出个错”.这样鼓励性的课堂对话,让中等学生也敢于在课堂大胆地表现自己,让更多的孩子体验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自己的表现同样可以赢得阵阵掌声,这样中等生的斗志就来了.2.培养良好的心态

中等生容易满足现状,遇难就退、见苦就避.面对满足现状的学生,教师应当头棒喝,明确指出他们与优等生的差距,鞭策激励他们勇于向强者挑战,敢于向先进看齐.我会用一个习题的小小突破,或一个概念的突然领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学有所获带来的快乐和自信,从而激发他们知难而上,迎难而进的斗志.面对自我封闭、性格内向的学生,我会加大关注的力度,特意亲近他们,多与他们沟通,关心他们的生活中的细节、思想上的变化,融入他们的情感中,成为他们的朋友.3.设立恰当的目标

中等生往往没有远大的目标,教师要设置一个个小目标,让他们经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进而赢得大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有哪些呢?一种是课堂目标,课前给出目标,然后通过一节课的教与学使学生明确应掌握的知识,并实现目标.另一种是阶段目标,即根据学生原有的水平,指导学生在上次测试成绩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通过阶段的努力,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当学生达到他们的目标时,动力和能力就会猛增,使中等生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三、后进生――降低门槛激励信心

后进生是学生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学习态度不端正,数学基础薄弱,跟不上学习进度,导致越学越没信心,甚至放弃.对于他们,我没有放弃,我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可塑之才,他们也有美好的初衷,也有梦想,当教师找到了适合他们的方法,帮助他们拨除学习园地的杂草,同样可以获得学习的喜悦.1.把握试题难度

土耳其有句谚语:“上帝为每一只笨鸟都准备了一个矮树枝.”对于一些看上去的笨鸟,教师要给予他们一个矮树枝,让他们也能飞上枝头高鸣.而难度大的试题,势必打击后进生的自信心,因此,降低难度,设置一些后进生稍微踮起脚就可以采到的“苹果”让他们尝到甜头,逐渐树立“我也行”的意识.比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课堂小测设计四个有梯度的问题:①已知等腰三角形腰长6,底边长为8,求周长.②已知等腰三角形腰长6,周长为20,求底边长.③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6,另一边为8,求周长.④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为8,求周长.学生在一连串的问题下,在纸上动手画图探究,记得后进生李小福学生不但给出了正确的回答,而且还说明了理由,我及时的肯定和同学雷鸣般的掌声,他从此乐学数学了.清朝大学者颜元先生有一句话颇有哲理: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后进生尤其如此.2.设计奖例体系

仅仅口头表扬是不够的,对于后进生,要有长效机制.我的做法是:先要给后进生一个助推力,就是给后进生开小灶,如定期定量的补缺补漏;再把后进生每五人分为一个小组,通过每周一次小测,比比谁的进步大.并制定一个规则:每次小测中成绩最后的两位同学给成绩前两名的同学发一面签上小组成员名字的小红旗,一个月四次小测后统计一回,红旗数最多的两位将得到红旗数最少的两位同学的“奖励”――电影票或游乐场门票.好胜心带着强有力的刺激作用,使后进生不甘示弱,决心好好学.有的学生居然提出要到比自己更强的同学一组,具有了敢于和更强的对手比一比的勇气和实力.3.满足认同心理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30014

新课改全面实施后,面对课时少、内容多,普通高中学生基础差的现状,大多数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还是坚持沿着“教师主讲,学生跟着学”这一条老路走.他们最多是在就如何开展课堂教学上下工夫,而很少去顾及学生学习的心态.一句话:我教你学,否则你就会被淘汰.如今,新课程标准确定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且要求“三维一体”.这样的教育教学定位,让我们不得不从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角色转变中认真对待.对于教师来说,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丰富他们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既是学习的地方,也是个人能力得以发展的地方.课堂作为课改的主要阵地,是新课改是否有成效的直接体现.课堂上如何让学习的氛围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是对教师的一个考验.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最有效途径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在上课时,充分吸引与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自觉地探索学习,这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教师要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例如,对课本上的概念、定理、公式的讲解,教师可以利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联系到数学概念和方法上,从而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再发生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效课堂的建立.

二、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在资源配备上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变化.如今大多数学校都配有多媒体、投影仪、语音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设备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若遇到一些较为抽象、难懂的知识,教师可以将原本只在纸面上显示出来的知识通过多媒体活灵活现地展示到学生面前.例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转换能力,学生在刚接触立体几何时,可能还不具备这些能力,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把整个空间转换过程真实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加深对空间图形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立体几何思维,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也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三、练习题精益求精,强化交流和合作

练习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做练习题不能过度盲目追求量多,忽略质量效果.首先要了解练习题的真正目的性,找出练习题的内涵与精髓,注意各种练习题之间的联系,学会举一反三.数学练习不只是追求数量,更注重彻底掌握吸收.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或者小组合作,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活动.学生之间毫无拘束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数学思维,同时学生的情感和技能也得到锻炼.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指的是不用在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下,学生自己能以一种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坚持不懈学习的一种行为.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观察,后进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良的习惯,比如,不会充分利用时间、遇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不能独立思考、不会课后总结与复习等.针对这些问题,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或课后采取一些恰当的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有目的性的课前预习;做好课堂笔记或课后总结;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发现新的解题方法.通过这些良好习惯的慢慢养成,逐渐能达到提高高中数学有效性的目的.

总之,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投入进去,要正确看待课堂教学,要转变思想,不断总结教学上的经验与教训,走出过于注重成绩的误区,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将这种理念贯穿于一切教学活动中,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和动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篇4

有效教学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 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从广义上说, 凡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完成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 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那么如何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呢?本文结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性环节来提出“有效教学”的几点个人见解。

一、课堂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根据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 以教材内容为载体,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所创设的情境要符合以下的要求: (1) 符合学生的经验 (生活中的、数学学习中的) ,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 (2) 能反映数学的本质; (3) 能引发学生思考, 并能迅速引入主题。其具体做法有:

(1) 引趣激趣法。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 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有趣味感、新鲜感, 能激起学生的思考, 能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椭圆时, 先提出宇宙中的行星绕太阳转行, 它们的轨迹都是椭圆形的, 为什么行星运行的轨迹都是椭圆形的呢?椭圆有什么特性?学生都会抱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去学习, 求知欲一旦被调动了就不愁教学没效果了。

(2) 设计坡度法。设计问题应当合理适度, 突出坡度, 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应像攀登阶梯一样, 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达到掌握知识、激活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时, 设计如下的问题链:已知图C:x2+y2=2, 直线L:y=kx+b, 问题 (1) 请你具体给出一组k, b的值, 使直线L与圆C相交; (2) 直线L与圆C相交时, 应该满足什么关系? (3) 若k=1, b=2时, 试判定直线L与圆C的位置关系。问题 (1) 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想象空间,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不仅可以从形的角度直觉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去寻找一组符合题意的k, b的值, 而且还能从“数”的角度引发思考, 转化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 从而在解决第 (2) 小题, 水到渠成, 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动的状态, 从而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3) 巧设悬念法。通过学生的认识冲突设计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 以激起不断探求的兴趣, 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激发学生的思维, 又呼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课堂中创建有效的提问

课堂教学中, 问题是核心, 是灵魂, 只有有效的问题及有效的提问方式, 才能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技巧地引导学生作答”。

课堂提问遵循的原则有:科学性原则、启发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循序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以此为依据, 所提出的问题要体现: (1) 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提问要有的放矢, 让学生所思有所得, 要有创意, 要有一定的思维负荷及生成思维的驱动力, 给学生提供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性; (2) 问题要适时、适人, 课堂提问既要注意把握时机又要立足于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 更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3) 提问要适量、适度, 提问时要具体分析、精心预设, 既不能满堂问, 也不能满堂灌, 提问要切中要害, 少而精。

三、课堂中师生要有效互动

课堂中如果缺少了互动、交流就缺少了课堂的生气, 就缺少了生命的灵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而思维方式的训练, 单靠老师的讲和学生的练, 效果是不高的。关键在于有效的师生互动, 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中应该做到: (1) 师生平等的交流互动。成功的课堂, 离不开师生间的和谐交流和平等讨论, 师生间通过语言的讨论和交流, 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 通过心灵的对接, 意见的交换, 思维的碰撞, 合作的探讨, 促进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2) 关注与倾听有效互动。老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 更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意志等, 教师倾听学生的见解, 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独立思考。倾听的质量是有效互动的保证。 (3) 注意学生“再创造”, 实现互动的有效生成。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即进行“再创造”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数学思想和奥妙, 获得启迪和灵感。

四、实施有效的课堂训练

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法 篇5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适当地还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选择例题时,例题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我在准备一堂课时,通常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再针对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目,往往每节课都涉及好几种题型。

3.要善于应用 现代 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0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 总结 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4.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5.关爱学生,及时鼓励 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 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 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用心

爱心

专心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6.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刚毕业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用心

爱心

论高中数学课堂的分层教学 篇6

一、晓之以理,让学生认识到分组学习的意义

高中生相比初中生独立性增强,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闭锁性,如不愿意与家长、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而将其隐藏的内心世界诉诸于特殊的笔记本中。在课堂上表现为,高中生少了初中生争先恐后回答问题的场面,很多学生不愿意或者不敢在课堂上表达观点,有些时候老师不得不自问自答。为此,在推行分组教学之前,应当首先向学生说明数学学科分组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帮助学生了解分组教学的意义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针对某些具体的问题,如函数的概念,自学往往很难理解,甚至可以说是费解,但是在与同学的讨论中能够更快地找出自己的疑惑所在、找出概念的关键所在并尝试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听老师的讲授,目标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从而达到提高听课效率的目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层搭配,做好学生的分组工作

分组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把一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开展课堂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是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载体,为此,适当地分组成为分组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笔者主张在教师在对学生高中数学的学习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学习态度进行综合量化考评,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等级,以此为根据,按照ABC的组合进行分组,每组4~6人为宜。

这样,遵从“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数学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到一起,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既有利于小组之间公平竞争,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又有利于组内学生互帮互助,形成互促共进的学习氛围。

三、过程评价,激发学生分组学习的热情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对学生评价提出了新的建议:“相对于结果,过程更能反映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学生成长的历程。因此,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态度,数学学习的自信、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数学认知的发展水平等方面。”在“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态度、数学学习的自信、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数学认知的发展水平”四方面中,认知的发展水平是最容易测量的,可以直接通过考试分数来衡量;而其他三方面其实也可以量化,如根据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踊跃回答问题而答错者获得0.5的加分,回答问题而答对者获得1.0的加分,同时其所在组的其他成员能够获得0.1的加分,不积极参与讨论、上课走神者将受到0.1的扣分,同时当日轮值组长将被扣0.05分等等。如此,量化了的成績让学生感受到分组学习和他们自身息息相关,认识到同组同学的表现和自己的成绩息息相关,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有助于分组教学良性发展。因此,科学评价是分组教学有效开展的关键。

四、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理解解决问题

对教师来说,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图形进行授课,是其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对学生来说,这也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一种解题思想。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把相关的知识点、概念等内容教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把 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教授给学生,这事才是我们教育的意义所在。一种思想掌握也是从接触、理解直到灵活运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一点一点把“数形结合”的思想灌输给学生,这样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达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效果。

图形在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但是它不能代替严格的数学定义。“图”只是辅助“数”的一种手段,数学知识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是有着严密的逻辑在内的,图形只是很直观、形象的表达数学的定义的意义,但对于很多严密的细节条件(如,从图像不能看出对数函数的底必须是大于且不等于1的数)图形是不能表达出来的,图形的重要意义是在理解数学定义的基础上通过图形这种感性的理解反过来加深对数学定义的理解,这样才能我们的教学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不能简单的因为对图形的感性理解而忽视了数学定义的理性思考。

五、因“材”施教,最大化地提高分组教学的成效

抽象性和概括性是高中数学的主要特点,这两个特点也成为导致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有学生这样说:数学太抽象了,不如化学有那么多实例,那么生动有趣。鉴于上述特点,加之高中生的逻辑概括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数学课堂不能完全依赖于分组教学,教师讲授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时候运用分组教学合适呢?笔者认为这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主要依据标准是教材,是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取某些内容进行分组教学,如“函数的单调性”、“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还可以在课堂上抽出一段时间针对某些具体问题开展分组教学;此外,新教材开辟了“阅读材料”、“想一想”和“研究性学习课题”等栏目,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栏目组织分组教学。只有因“材”施教,恰当使用分组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分组教学的功效。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课堂的创设 篇7

1. 注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如果丧失了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的兴趣, 学习自信心就会丧失, 就愈加感觉数学难学, 进而导致恶性循环的形成, 这对于学生而言非常不利。而学生如果对学习数学知识充满趣味性, 就能够激发自身的学习欲望, 进而可以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 最终大大地提升学习效率。因此, 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 教师应要求学生切实明确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意义和价值, 以使学生清楚人们的生活实际跟数学知识密不可分, 进而对学生形成一致暗示的影响。其次, 教师应借助一系列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和巨大魅力。倘若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就能够大大地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 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创设立体式的教学结构

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影响下, 多媒体技术也被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上。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 能够使教学任务简化, 由计算机辅助完成很多教学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实施教学, 这不仅仅使教学的层次感提升, 还使学生对数学概念及其模型的理解变得更加容易, 学生的学习难度降低。因此,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课堂的创设应当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创建立体式的教学结构。当今的高中数学教学中业已应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 这方便了学生对数学定义与概念的理解, 实现了理想的成效。为此, 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方式实现立体式教学结构的建设, 这是创设高中数学高效教学课堂的趋势和方向。

3. 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

新课标指出, 应当有效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启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这门课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 与此同时, 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其它学科。在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要求学生掌握教材内容, 还应当重视学生积极探究与自主思考能力的提高, 这也是创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终极目的。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课堂的创始, 并非一味地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也应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数学教学课堂应重视学生学习技能的提高, 这重点涵盖归纳反思与自主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 充分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以使学生真正地通过问题质疑及自主思考的途径学习和掌握知识。

在高效数学教学课堂的创设中, 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与主动探究能力非常关键, 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在数学教学的规划当中着重地提高学生的这两种能力, 让学生形成自主思考与积极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从而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 实施分组教学模式

从客观上而言, 高中学生在学习基础和智力上存在相应的差距, 承认这种差距, 不但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需要, 而且也是实施分组教学的前提条件。分组教学就是立足于学生存在的相应差距, 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爱好兴趣、发展优势、学习成绩等一系列要素, 科学、客观地对学生实施分组, 在条件相似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 如此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 减少心理上的落差感, 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高效的教学课堂。教师能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 结合层次不同的学生实施更加有效的教学。针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 教师能够重点地讲解教材上的知识, 而针对学习基础较好、学习潜力较大的学生来讲, 教师能够在更加广阔的范围与更高的层面上实施教学, 进而使层次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取得发展和进步。具体而言, 将整个班集体的所有学生划分成为若干学习小组, 通过小组的方式实施教学。在正式上课前, 由各个小组的组长结合教师预留的提纲安排小组学生进行预习, 以及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难之处。而在教师正式上课的时候, 首先对学生的预习成效进行检查, 然后对各个学习小组的提问进行解答, 紧接着教师在教学课堂上检测学生, 在检测完学生之后, 教师进行必要的评价, 最后, 教师为学生讲解下一堂课的预习内容和重点问题。这种高效课堂的载体是问题和导学, 实现了协作和平等教学关系的创建, 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也便于教师锁定问题, 将所有的学生作为教学对象, 以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在教学课堂上回答问题与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这样的教学课堂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弘扬了学生的人性与个性, 教学课堂变成了学生沟通和互动的学堂。

结语

总之, 无论是从教学过程、教学知识, 还是从教学理念上, 高中数学新课标都出现了非常大的改变。为此, 高效教学课堂的创设非常迫切, 这对高中数学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想要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积极地创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教师务必摆脱陈旧教学思想、模式的束缚, 立足于高校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并且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和分组教学模式等, 只有如此, 才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摘要:教学课堂是高中数学讲解知识的主要途径, 为此, 高中数学教学的基础是教学课堂。在新课标实施之后, 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教学时间,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是当今高中数学教学应面对的问题, 因而也是创设高中数学高效教学课堂的根本所在。为此, 本文阐述了创设高中数学高效教学课堂的策略。

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法 篇8

一、复习,温故知新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课堂的第一环节是复习,温故知新。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节课的特点,新课开始,通过练习、提问等形式,设计上节课知识点复习。如在讲《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时,我设计如下问题:1、椭圆的定义是什么?写出标准方程。2、椭圆方程中,你能推出哪些结论?复习椭圆定义及标准方程,并为讲授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奠定基础。

二、引入,激发兴趣

精彩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三个臭皮匠挑战诸葛亮,看到底谁是英雄。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臭皮匠老大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5,老二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45,老三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4,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谁大?

三、讲授,思考探索

在讲授知识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概念讲解清晰,并结合实际去示范,增进学生理解。教材的概念一般比较抽象,教师往往要设计实际背景,通过启发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概括出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概念。

例如,在讲授“线面垂直”定义时,我用多媒体图片展示生活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实例,如天安门前旗杆与地面,金水桥的桥柱与水面等,通过实例让同学们感知概念。教师再引导学生从实际背景“观察直立于地面的旗杆及它在地面上的影子”出发分析、归纳,师生共同活动,归纳定义:如果直线l和平面α内的任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说直线l和平面α垂直。

四、练习,巩固提高

利用典型例题,设计变式练习,一题多用,一题多变的拓展中,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以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比如,在讲完“抛物线”定义后,我选用一道例题:抛物线y2=4x上一点到焦点的距离为3,则这个点的坐标是______。通过讲解,师生共同研究,用定义解决问题。还将例题变式、推广,得出一系列题目。

变式一:抛物线y2=4x上一点的横坐标是4,则这个点到焦点的距离为____。

变式二:抛物线y2=2px上有一点A(4,m)到准线的距离是6,则m=_____。

变式三:抛物线上有一点A(-5,m)到焦点F(n,0)的距离为6,则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_______。

变式四:已知点A(0,-1),点P是抛物线上一动点,则点P到定点A的距离与到点P到抛物线的准线的距离和的最小值为_______。

五、小结,设疑解难

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提纲挈领、画龙点睛、总结升华等功效,在教学中可以考虑让一部分课堂,教师不作小结,由学生来作小结,然后同学补充,最后由教师点评,可以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来完成。例如:学到了哪些知识,用到了哪些方法,采取了哪些思维策略,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教训等等。还可以在部分课堂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和同学们共同解决。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 篇9

一、师生互动策略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课堂活动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积极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传统的课堂活动中,信息的传输不是双向的,只有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师生没有互动。结果整堂课死气沉沉,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时,就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采取策略,实现师生互动;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过程中,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然后有意识地进行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通过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对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这样的轻松环境下,方能畅所欲言,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策略

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学生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要与学生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先提出一个通俗而有趣的问题:用一张报纸 (厚0.1毫米) 对折30次,想一想,这叠纸大概有多厚?如果对折100次呢?在学生作出了种种估计后,教师提出其厚度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感到惊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教师引出课题,师生共同分析,推导出通项公式,并计算出h=a30= (2×0.1) ×229=0.1×230 (毫米) ≈105 (米) ,远远大于8848米。这样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了,同时也趣味化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想创新,教师就应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然而学生普遍认为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是不可侵犯的,习惯于接受教师和教材讲述的一切,不会去思考、怀疑、批判,所以很难有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提出的问题大多是陈述性问题,并让学生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大量的题海战术,缺少对开放性创新题型的设置。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开放性数学题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去解决,而必须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寻求新的处理方法。如求过点P (2, 3) ,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这道题的正确结果有两个:x+y=5或3x-2y=0。如果按常规思维方式去解决的话,学生就会忽视截距是0的特殊情况,而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如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等,让学生发现和寻找数学的规律及其表现形式;要把概念形成、结论的推导、方法的思考过程作为教学的主要过程,从根本上改革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现代教学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策略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数学的整合,是解决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多媒体可以提供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能使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公式形象化。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感官同时接受信息,从而大大增加课时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不再感到单调枯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高中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很多,而这些内容往往很抽象,学生学起来很枯燥,难以接受。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能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定理。如通过投影,可以将物体点、线、面之间的关系表现得生动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进行点、线、面投影规律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分析形体上的几何元素在三面投影中的位置和三维几何元素与二维投影图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观察当几何元素的空间位置改变时,投影图上的对应投影又是如何变化的,从而可以更好地帮助其掌握点、线、面的投影规律,记忆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再如,在讲到三垂线定理时,教师可以制作一组幻灯片,以立方体为模型,使之从不同方位转动,得到不同位置的垂线。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定理中各种情况的理解,增强对该定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浅谈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 篇10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自古就有.如我国古代的思想家韩愈所著的《师说》一文中指出: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与弟子的座谈, 还有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 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行者.要使“师生互动”真正地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不能是单纯的讲授者, 而应该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引导者.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这就决定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大脑智力因素,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更为重要, 所以, “师生互动”表现得更加突出, 教师不能满堂灌.据我所知, 多数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取的互动形式主要有这样几种:1.提问, 一堂课由问题串组成, 不断地提问, 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中进行探究, 从而得到所要掌握的知识.2.讨论, 提出问题之后, 由学生互相讨论, 最后总结出结论.但我认为这些做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并不是真的以学生为主体, 真正的“互动”应具备以下几点:

一、师生平等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是“居高临下”的教授者, 而应作为引导者, 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实施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之后, 要求教师一改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因而, 有的教师就把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评价一堂课是否学生活动丰富的一个标准.然而, 在课堂上由于问题太多, 学生忙于应付, 看似课堂很活跃, 师生交流频繁, 实际上教师提出的很多问题没有什么价值, 学生对这些问题也没有留下印象.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消化与吸收的过程,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

应该说, 通过各种学习, 尤其是课改理论的学习, 我们的许多教师都逐步地树立起了平等的意识, 但在实际问题当中, 师生之间不平等的情况仍然存在, 教师闻道在先, 术业专攻, 是先知先觉, 年龄比学生大……见识比学生多, 有时很难倾听学生那些还不那么成熟, 甚至错误的意见.因此, 师生平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其实是比较难的.

怎样才有师生的真正平等?这当然需要我们教师继续学习, 深切领悟, 努力实践.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是传统的角色, 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 学生就仍然是知识的容器,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平等的地位, 只能来于平等的角色.只有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发生改变,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地参与.转变教育理念, 改革学习方式, 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是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首要任务.

二、师生角色转换, 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变为“导”, 学生的“接受”变为“自学”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要形式, 课堂教学应用, 师生共同协作的过程.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 而只能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举个例子, 在讲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 教师可以从学生最熟悉的数学案例入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 在小学读书时, 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 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 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那么, 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就是要讲的等差数列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用这样的例子引入, 一下子拉近了抽象的数学公式与学生思维间的距离, 因为这个故事很多学生都清楚, 而且印象深刻, 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倒序相加的求和方法.“聪明的教师总是跟在学生的后面, 愚昧的教师总是堵在学生的前面.”通过这样一个引导, 学生自然的会想到要求一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要首尾相加, 再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 由学生自主推导出求和公式.正如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生学,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总之,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 更多的在于“导”, 将探究知识的过程大胆地交给学生去完成,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学生才能真正的获得知识.

三、师生互相尊重

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 才能相互信任.只有相互信任, 学生才能想学习, 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人可能觉得数学的课堂教学是枯燥无味的, 是死板的, 不需要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 只要能讲好题目, 学生会做各种题型就可以了, 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 任何一个学科的课堂教学应建立在师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 如果一个教师只会讲题、做题, 那么他教出来的学生也只是解题的“工具”.

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数学课的课堂教学更应该贴近学生, 让学生觉得学数学有用, 学数学有趣, 让学生觉得教师不再那样“高高在上”, 让学生觉得数学不再那样难学, 不再成为他们通向高校之门的阻力和障碍,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放低自己,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解决问题、教授知识之前, 能够首先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 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去探索新知, 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 学生活动既不能发生也难以持久, 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在许多情况下超过了智力因素的作用.

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法 篇11

【关键词】数学史 高中数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89-02

一、引言

早在2003年,国家教育部在出台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便提出:“高中数学课应该适时地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推动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为具体落实这一思想,近年来,人教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中也不断地引入了一些有关数学史的教学内容,例如,人教版选修3-1中的《古埃及数学》,人教版必修2中的《祖暅原理与柱体、锥体、球体的体积》等,都是很好的数学史教学素材。

然而,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禁锢,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旧习惯性地采用“填鸭”、“灌输”的方法,开展教学,仅仅注重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点拨,数学史的知识完全不能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学的趣味性、延伸性十分有限,课堂也容易陷入“高耗低效”的恶性循环中。本文在研究中,将提出切实可行的数学史教学策略,全面挖掘数学史的教学拓展价值。以下,我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具体的实施方案。

二、融入数学史,营造爱国情境课堂

斯大林曾经指出:“青年应该重点学习科学知识的发展历史,培养科学爱国观念。”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过很多著名的数学家,他们的数学造诣十分深厚,可谓贯穿古今,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它充分反映出我国数学家的智慧,倘若能够将这些数学史作为爱国主义教学的素材,融入高中数学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观,延伸数学教育的外在效益,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常采用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作为引子,激发全班同学的爱国情感观,营造爱国情境式课堂,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我则常常以“说书”的方式展开实践:“在2000多年前,德国有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名叫哥德巴赫,他比较喜欢猜想,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新颖的内容,可谓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着,即:凡是大于2的偶数,都能够被表示为2个素数之和。这便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之后,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有很多数学家为了证明他的猜想,废寝忘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但都无所获,为此,哥德巴赫猜想也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凭借自身超凡的数学天赋,以及坚韧的毅力,最终证实了他的猜想,成功摘取了这颗明珠。”我的故事一说完,大家的兴趣被立刻点燃,纷纷要求我继续“倒出”陈景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细节,而我则一这个故事作为切入点,营造了一个爱国氛围浓厚的数学课堂。

在高中数学教材中,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它们都能够成为教师教学的经典素材,融入课堂教学中,激起学生们对我国数学史的兴趣,燃起他们的爱国情感价值观。多年的教学中,很多同学常常向我抱怨:“数学知识太过深奥,一味学习解题过于乏味”,如果教师能够将这些励志,充满正能量的数学史故事引入教学中,不但能够培养同学们的爱国情操,更能够有效激发起他们参与课堂探究,有效学习数学的兴趣,构建数学教学的高效课堂。

三、融入数学史,打造实践应用课堂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教会学生学以致用!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曾经说过:“衡量教师成功教学的标准有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便是教会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高中数学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亦可发挥传统数学史的魅力,利用丰富的教学素材,打造实践应用型课堂,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例如,在《等比数列》内容的教学中,常常会遇到“知三求二”的问题,譬如例题“前n式中包含首项a1,末项an,公比q,前n项和Sn和项数n这5个量”,便是一道典型的题目。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列举一堆公式进行教学,十分枯燥乏味,而我在教学中,则引入《九章算数》中的案例问题,实施数学史教学:“今有女善织,日自倍,五日织五尺,问日织几何? ”该问题一列出,同学们马上意识到,早在我国古代,便有关于等比数列的研究,且等比数列能够用在日常生活劳作的计算中,他们对等比数列的认知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计算,而变成了生活实际应用的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乐趣顿生!

类似的教学素材还有很多,例如,在《概率统计》教学中,可以引入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的“男女婴出生规律统计论”,捷克修道士孟德尔的“自由组合规律”等。只要善于发现,并科学引入,在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数学史教学的魅力可以处处彰显,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能够得到全面体现。上述教学模式下,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不再是乏味而枯燥的“强制记忆-技巧解题-反复练习”过程,而变成了“知其作用,学习应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质量必然得到升华。

四、结束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史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们正等待被发掘,被传递!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应该用于尝试,大胆创新,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更多的数学史素材,在为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实践,让他们通过对数学史的了解,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文林.数学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浅谈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 篇12

以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 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 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 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 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复数的引入》这一课是整个复数这一章的第一课, 在备课时应注意,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 使学生能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复数的形成和发展, 体会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解决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引申到现实生活中, 就是当我们遇到矛盾时, 也要勇于面对矛盾, 要有解决矛盾的决心和信心, 促进矛盾的转化和解决, 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 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 教师在上课开始时, 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 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 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 刺激学生的大脑, 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 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三、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教师来说, 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 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 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 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 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 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 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 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 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 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

四、要精讲例题, 多做课堂练习, 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实践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 教师要精选例题, 可以按照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 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 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解答过程视具体情况, 可以由教师完完整整写出, 也可部分写出, 或者请学生写出。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 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 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包, 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 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或解答学生的提问, 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 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提出适当的要求, 为下一次课作准备。

上一篇:改革精神下一篇:脑外伤硬脑膜下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