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精神

2024-07-25

改革精神(共12篇)

改革精神 篇1

人文科学源于拉丁文humanities, 意指人性教养。人文广义一般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研究。人文主要包括“文、史、哲”, 同时包含美学、艺术学、宗教学等。人文分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人们对自身文化的一种了解, 是一种学问, 是“知道”。人文精神是对文化内在的价值和意义的自觉。它通过人们的行动体现出来, 是“体道”。人文的本质首先在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精神。21世纪, 国际竞争的重点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终究是人文社会的基本要素。人文精神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广大教师不妨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的革新方面展开探索。

一、虔诚“洗脑”, 坚持“以人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德育是首位。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过, 我们的教育是“育人”, 不是“制器”。爱因斯坦在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著作中也谈到,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不是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 那是最基本的, 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 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 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谆谆告诫, 发人深省。为了不让历史教育在某些教师的手中沦落成传播知识, 技能培训的悲剧重演。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的观念, 使学生成为和谐、健康,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优化教学内容, 挖掘人文精神素材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优化历史教学内容, 挖掘人文精神素材, 为培养人文精神打下坚定的基础?

其一, 经济史中, 突出人与自然相和谐。我国古代素重人文精神, 主张“天人合一”, 人与人之间和睦, 人与自然相和谐。以此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保护生态平衡,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保护文物等。

其二, 科技史中, 突出革故创新, 改变世界。如瓦特、李四光、侯德榜、邓稼先、袁隆平, 以至于现实中的比尔盖茨等, 启迪学生沿着他们走过的足迹, 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不断进取, 开拓创新。

其三, 政治文化史中, 突出华夏民族主义精神。梁启超说:“史学者, 国民之明镜也, 爱国心之源泉也”。可见, 以此可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明确个人对民族、社会、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真正体会“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体会正是这种人文精神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内在凝聚力。

其四, 强调历史人物的嘉言义行。名言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裴多菲的“纵然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 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等等。这些语句, 读起来令人激动、振奋, 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甚至指导一个人的一生。轶事方面, 侧重名人、名臣、名相、科学家、史学家等的故事, 以此催人奋进、给人启迪。如:邓小平同志经历三起三落, 始终以大局为重, 为振兴中华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并且他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多么伟大的中华魂, 多么深的民族根!这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结晶!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 在其道德品质方面, 也许比单纯是才智成就方面还更大”。可见,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通过这样介绍历史名人轶事和运用教师人格魅力, 教化学生, 定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热情、高尚的做人品德, 建立科学的人生观, 价值观和正确的世界观。

三、用多媒体技术, 给人文插上腾飞的翅膀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历史的最大特点是过去性,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就可最大限度地再现或还原昔日辉煌的文明, 如播放《上下五千年》的VCD, 近代史影剧, 文物荟萃, 书画集锦, 民情风俗等, 让学生置身活生生的人文环境, 浸没于人文氛围中, 耳孺目染。达到既“知道”, 又“体道”, 知行合一的境界, 避免了空洞说教。

四、运用教学相长与学生平等,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第斯多惠说:“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们应大量采用发现--探索式等教法, 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大胆发言。如让学生扮演墨、儒、道、法四家代表人物, 进行“百家争鸣”的辩论。在活动中, 学生就切身感受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以及相互尊重, 谦虚谨慎的人文精神。

五、积极开展课外人文活动, 在实践中培养人文精神

众所周之, 实践出真知。实践活动是提高人文素养, 培养人文精神的乐土。如举办人文知识讲座、文史哲名著读者俱乐部, 人文墙报, 板报, 书报等, 使学生博览群书, 文、史、哲相通相融, 厚积薄发。并且引导学生积极了解国情, 参加服务社会, 报效祖国的实践。这样使作为内在品质的良好素质在不断外现中得到检验、得到巩固和提高。如我校举办的“知我中华, 爱我中华”历史知识挑战赛。以中华人文知识为载体, 辅之以多媒体技术, 分必答、抢答、风险答、历史辩伪、相互挑战等形式,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史的兴趣, 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 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高度的爱国热情, 传承文明, 开拓创新的能力, 挑战自我, 挑战人生的人文精神。

改革精神 篇2

人民日报评论部:“精神懈怠”是改革大敌

2011年07月14日06:30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如果说改革之初要突破的是思想“禁区”,那么今天的改革,要突破的则是利益“雷区”。

能否革除那些久改不革的积弊,推动那些久推不转的工作,关键在于敢不敢触动既得利益,能不能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主动性。

历经三大历史性巨变,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穿越90年激流险滩,行走在一段相对开阔平静的水域。枪林弹雨的考验已成往事,筚路蓝缕的建设写入历史,但是,新的航程中,风险与挑战并未减少。正如先哲所言:“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也正因此,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胡锦涛同志谆谆告诫全党,必须警惕“精神懈怠”的危险。

最大的危险是意识不到危险。我们仍在穿越历史的三峡,要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在未来不到40年时间里带进现代化。巨大的社会转型隘口,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世所罕见”、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前所未有”。如何克服倦怠情绪保持旺盛斗志,以坚强的决心和勇气在深化改革中不断闯关夺隘,历史的责任就这样现实地摆到我们面前。

中等收入的“拉美陷阱”,以权力支撑财富的“西班牙幻影”,创新乏力的“日韩困境”……当改革从“摸石头”进入“深水区”,各种新的危险随之而来。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在现代化关键期,如果不能顺利转型乘势而上,就可能不进则退,失去发展的机遇,陷入长期的停滞。反观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有的躺在功劳簿上当“太平官”,患得患失不敢改革;有的面对风险难题当“葫芦官”,畏首畏尾不愿改革。民谚为之画像:“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群众讥之为“庸官”,讽之为“昏官”,既责其尸位素餐,更忧其贻误发展。

“政怠宦成”,或因既往成就遮住了视线,或因既定格局缚住了手脚,更深层的原因,是囿于个别利益、局部利益、短期利益。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中,利益不断分化,主体日益多元,诉求日趋多样。从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政务、财务透明化到收入分配合理化,很多改革必然触动个别利益、涉及深层利益,带来阵痛甚至风险。如果说改革之初要突破的是思想“禁区”,那么今天的改革,要突破的则是利益“雷区”。

能否革除那些久改不革的积弊,推动那些久推不转的工作,关键在于敢不敢触动既得利益,能不能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主动性。面对大有可为的发展战略机遇期,面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要求,只有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永久奋斗的朝气,才能打破利益的樊笼,克服前进的阻力。假如让精神在利益的温床上懈怠下去,只会滋生暮气、惰气甚至邪气。

对于可能出现的骄逸和懈怠,我们党始终高度警惕。从毛泽东同志勉励全党“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到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有“闯的精神”、“冒的精神”,要有“一股子气呀、劲呀”。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是一个决意永葆先进性的马克思政党必须一以贯之的政治本色。

毛泽东曾开出根治“精神懈怠”的药方。1945年,黄炎培到访延安,发出周期率的警思:“大凡初时聚精会神,……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放下了。”毛泽东回应道:我们已经找到跳出周期率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唐代的改革与创新精神 篇3

以唐高祖建制为基础,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使广大劳动人民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恢复;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实行三省长官共为宰相,以及其他官员加以“参预朝政”等名号也可为宰相的宰相集体负责制,扭转了秦汉以来容易出现的宰相专权的局面,也改变了六朝以来设官分职的混乱局面,后来进一步形成了十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为保障政治清明,唐太宗创立了“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制度、中书舍人“五花判事”制度(在研究军国大事与起草诏敕时,中书舍人六人可各执己见并在文件上签署自己名字)和门下省审核正式官文书可以“封驳”并“涂归”制度(中书省起草的诏敕交由门下省审议,如果发现有处置不当之处,则可以直接在诏敕文本上涂画改动并退回重拟),谨慎施政,尽量减少错误;确立科举制度,制定国家法律,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武则天以铁腕治国,修《姓氏录》,提拔新贵,沉重打击旧势力,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创设殿试和武举,并使南选(在江淮以南特别是在岭南、黔中、闽中等地举行的特殊铨选制度)制度化,又在考试中采用了糊名等新办法,广泛搜罗人才。

唐玄宗即位以后,大举裁汰冗员,“大革奸滥,十去其九”,精简政府机构,又组织编定《大唐六典》,从法律上杜绝冗官滥吏,还改革食封制度,抑制贵族势力,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劝课农桑,发展社会经济。

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果断废除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租庸调法,改行两税法,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成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具有创造性的划时代大事,影响极为深远,以至明清的赋税制度也留有它的痕迹。唐宪宗时进一步改革两税法,整顿漕运,平定藩镇,一度实现中兴。唐武宗大力灭佛,裁制不法藩镇,革除科举弊政,卓有政绩。这些均突出体现了根据形势发展之需而力矫时弊、有所作为的改革创新精神,而且这种精神几乎贯穿有唐一代。唐代各项制度的改革创新保障了国家政治体制的完善和活力,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制度史巨著《通典》产生于唐代,正是当时制度文明高度发展的结晶。

唐代知识分子也具有强烈的锐意进取的创新变革精神。大量史实表明,唐代知识分子敢为人先,当仁不让,反对模仿他人,鄙视因循守旧,主张通过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社会问题的体验而独立创造,做出独树一帜的成绩。这突出表现在唐代文学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锐意进取,努力摆脱浮艳萎靡的诗风,创作出大量内容充实的作品,为当时的诗坛注入一股新鲜活力。陈子昂以更坚定的理念倡导诗歌改革,推崇“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开创出清新刚健的新诗风。盛唐诗人群星灿烂,大胆探索,流派纷呈。孟浩然、王维等创作的清幽自然、恬淡闲适的田园山水诗,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开创的豪迈雄浑、大气磅礴的边塞诗,均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以韩愈、柳宗元为主将的古文运动,以自由质朴、内容充实的新体散文代替奢丽空洞、讲究形式的骈文,是一场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方面进行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

佛教在唐朝时期也进一步变化成为人世的宗教,它的世俗化与本土化的代表就是禅宗。禅宗相传为印度高僧达摩始创,唐朝慧能时已传六世。慧能提出“我心自有佛”“众生是佛”,认为人人可以依靠净心诚意“顿悟”成佛。他最有名的偈语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而提出的。慧能的学说得到普遍欢迎,禅宗因此也更加中国化。

在大唐帝国的政治体制下,时代和社会发展有一条主线,既提倡思想解放又有思想的统一,也就是统一在儒学思想之下。唐太宗李世民把儒学视为关系唐王朝生死存亡的根本,他曾说:“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唐太宗亲自参加名儒的讲论。他发现“儒学多门,章句繁杂”,异说纷纭,就命令大儒颜师古等人考定五经,颁于天下,这就是《五经定本》。《五经定本》的颁行,结束了长期以来因辗转传抄儒家经典所造成的文字上的混乱,完成了五经在文字上的统一,避免了由于经文文字的不同而引起的解释上的混乱状况。同时,还诏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正义》,并在唐高宗时颁行全国。《五经正义》吸取了前人研究儒学经典的成果,又不乏新的见解,对以前繁杂歧异的经说作了一番整理,统一了经书的注释,让天下读书人有所依据,科举取士也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就结束了东汉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混乱的局面,使儒学重归统一,儒学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正统地位也进一步得以巩固。

显而易见,在意识形态领域,唐朝政府的思路是清晰的,所做的引导也是富有成效的。国家兴办官学、弘扬儒学、统一五经,体现了政府之开放而不放任,解放而不迷惘。这一切,最终成为唐朝国家走上盛世的思想源泉与强大动力。

(选自《盛唐气象》,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作者为历史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五

代史)

贯彻《决定》精神深化企业改革 篇4

《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从而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具体到国有企业, 就应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提升企业发展质量, 大力引入新的人才、资金、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手段, 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力军作用。

《决定》明确提出, “要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使公有制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客观要求。国有经济发展的得失成败, 是否具有控制力, 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因此, 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意义重大。一方面, 国有企业应大力推进改制重组, 与各类所有制经济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另一方面, 要进一步优化国有资产布局结构, 将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公益性行业、重要产业和关键性领域, 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 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决定》明确提出, “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这是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重大举措, 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近年来, 国有企业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 积极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加快, 产权流动和重组会更加频繁, 企业的产权所有结构也会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要求企业必须进一步完善资产监管体制, 确保各类资产保值增值。

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推进,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成效显著, 但是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 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在《决定》精神指引下, 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下大力量解决深层次问题, 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京二商集团是一个拥有16个中华老字号的大型国有食品产业集团。当前, 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就是深入贯彻落实《决定》精神, 全面深化企业改革, 进一步把二商集团做强做大。

我们要以市场为导向, 加快实现“五个转变”, 即:从生产制造加工向产业品牌经营适度多元转变;从中低端向高端产业转变;从独立分散的经营模式向互利共赢的联盟合作转变;从依赖资源的传统制造加工向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的传统食品行业与新兴产业并存转变;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同时, 要处理好“五大关系”, 即: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规模扩张与质量效益提升的关系;品牌与能力的关系;北京市场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关系;传统食品和现代食品、大众化市场和个性化商务市场的关系。

我们要围绕核心竞争力、企业改革、领导能力、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管理体系、人才素质等各种元素, 进行战略谋划, 进一步增强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全面深化集团改革的重点是加大公司制、股份制改造, 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企业运营机制。股份制改造和公司制改造并行, 通盘考虑二三级企业, 加快寻找战略合作伙伴, 推进产业链的延伸。加大上市公司培育力度, 加快推进IPO二商股份上市, 推进集团企业特别是国有资产市场化证券化进程, 培育好集团的品牌资源。同时, 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为集团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一方面合理增加经营层人才市场化选聘比例, 另一方面建立市场化退出机制。通过改革改制重组来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加强, 促进企业实现跨跃发展。

我们要突出转型创新, 加快从区域性企业向全国知名企业发展。要按照投资拉动、项目推动、创新驱动的发展原则, 加快推进“立足北京、面向津晋冀、延伸环渤海、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品牌拓展战略。通过资产重组、上下游配套, 既做大自己又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发展;通过产业价值链、技术传递链, 带动行业发展;通过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横向联合以及产品、品牌、资本、市场、管理团队的全国布局, 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提升价值, 强强联合, 打造优势, 以有限的国有资本吸纳带动激活大量社会资本, 促进实现集团转型升级。

以改革精神建“美丽乡村” 篇5

我们信阳平桥区有个叫郝堂的村子。这里本是个普通的小山村,但自从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名声一下子就大了起来。附近的农民,周边的城里人,还有一些外地参观者接踵而至,多时一天达几千人。出去打工的年轻人,过去自己都不常回家,而现在时不时带着客人回来,炫耀自己的房子,炫耀自己的村子,自豪得不得了。美丽乡村建设改变了这里的一切。对此,一些专家把它称为“郝堂现象”。

总书记曾就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国务院也正酝酿出台相关意见。建设郝堂一样的美丽乡村,正是我们在中央精神指导下搞好农村工作的具体实践。的确,忽视农民、忽视农村,那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从事农业的人口会越来越少,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变。实现中国梦,“三农”仍然是重中之重。农民不该一直处于弱势,农村也不能走向衰败。“郝堂现象”正说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把农村建设好,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当地实际,深得人心!

方向认准了,任务明确了,就要迅速行动,真抓实做。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定要谋划好、协调好、实施好。

郝堂村没有宽马路,没有大高楼,就是把房子改了改,垃圾清了清,增加了一些必要的公共设施,群众很满意。可见,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像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中国地域广阔,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建设美丽乡村,为的是改善生活、发展生产、保护生态,给乡亲们造福。在建设中不能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要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小区的建设模式,防止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防止贪大求洋,防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建设美丽乡村,不能仅仅体现在“美”上,还要体现在“村”上。自然村落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代表着传统的居住文化和生活生产方式。郝堂村的改造建设,重视传统村落人文价值和建筑风格的传承,保护抢救,推陈出新,追求现代文明与历史传统有机融合,厚重又和谐。中国美丽乡村的特征是中国印记,不能丢掉历史文化传统,不能脱离地域特点搞建设。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美丽乡村就是农民群众心里的中国梦。美丽乡村建设,农民群众是主体。我们应当引导、支持,但不能包办,更不能强迫。郝堂村作为可持续发展试点村,派有驻村干部,请了几位专家搞规划,但是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依靠群众、按民主程序办事。特别是房子改造,改不改、怎么改,尊重户主的意见。作为地方党委政府,我们要牢记自己是服务者,要自觉为广大人民群众追梦圆梦服务。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住房和环境的改善,也是文明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例如,郝堂村围绕群众所需所盼还做了很多事情,如民主议事、资金互助、居家养老等等。在这个意义上,深化农村改革,才能让美丽乡村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农民真正“美”在心里。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深化改革进军号,继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打造中国农村升级版,可谓正当其时。

奥运精神助推中国改革步伐 篇6

回顾起筹办奥运会的日日夜夜,令所有中华儿女感慨万千,终身难忘;盘点起承办奥运会的成败得失,让各行各业话语不绝,惊喜无限。直接的、间接的,谈起收获和影响,盛赞奥运从多方面改变了中国。

变化的确是无处不在。当奥运火炬在海内外传递期间,有一个领域的变化引起了大家强烈关注:年初,从南京将47个政府部门一把手进行公推公选开始,贵州、重庆等省市也都接连拿出一批县处正职岗位实行公推公选,使这一项前几年还在议论及试点的干部选拔改革,迅速形成了热点;5月份,深圳市出台了一个更具轰动效应的《深圳市近期改革纲要》的文件,透露出深圳下一步拟推行市长差额选举。为积累经验,先期在区政府换届中试行区长差额选举,候选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演讲、答辩。此举不仅在国内被认为是“政治体制改革具历史意义的一步”,连外国媒体也称赞为“迈向民主的新步伐”;7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简短消息“上海市规定领导人员称职票低于60%可能将被免职”。这个举措迅速被国外媒体捕捉,解讀为“中国政改的积极信号——开通权力制衡之路”。

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无关。本文将北京奥运与正在推进的政治体制改革联系起来,决无将奥运政治化的意思。奥运不能与政治挂钩,但其铸就了伟大的奥林皮克精神,则已成为了人类的共同梦想,是人类追求多元、宽容、公平、开放与和平的象征。奥运精神所凝聚的博大文化与理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我想用奥林匹克精神来解读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的信号,应该是有积极意义的。

奥林匹克精神之一是公平公正竞争的伦理理念。在奥运赛场上,人们期望建立一个没有任何歧视与压迫的平等世界,强调在平等条件下所有人的公平竞争,并企求通过严格的规则,培育起公平竞争、和谐共处的世界秩序。在我国的干部选拔体制上,大家期盼的正是这样个公平公正的竞争规则。从过去干部选拔的“伯乐相马”到现在的“赛场选马”,其根本改变就在于:一是给大家“选手”的资格,二是靠竞争“赛”出高低,保证了人们平等条件下的参与权与竞争权。尽管许多规则有待制定与完善,但就竞争选拔这一改革,就被认为已经逼近民主的内核。

奥林匹克精神之二是更快、更高、更强的德性品质。奥运会不是单纯为了体育竞技,其真正意图在于推广崇尚健康体魄和高尚品行的理念。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顾拜旦在《体育颂》中就表达这一点:“你塑造的人体变得高尚还是卑鄙,要看他是被可耻的欲望引向堕落,还是由健康的力量悉心培育。”奥林匹克精神的培育对象不仅是体育运动员,还包括普通民众。我国干部选拔制度的改革,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扩大民主,提高透明度。无论是公推公选,还是差额选举,都是为了改变打破过去选拔干部的领导意志、上级钦点、暗箱操作、带病提拔等等弊端。特别是被选拔干部的品行德性,能通过民主评议,更大程度接受公众的检验,接受百姓与舆论的监督,一定程度上减少干部腐败的前赴后继现象。

奥林匹克精神之三是宽容友爱的价值观念。这个价值原则不仅表达了人类企望远离战争、建立和谐和平世界秩序的追求,同时期望不同国家、民族、宗教、价值观念人类群体的相互宽容和理解。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应该完全独立与各种利益之上,不受任何政治、经济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干扰。国际奥委会的职责被规定为用忠诚和公正保证奥林匹克理想和原则的实现的国际组织。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选拔要增强公开性和竞争性,除了确保能力和品德为大家所公认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确保其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不能代表集团、帮派、团伙的利益。要以人为本,有宽容之心、大海之胸怀。

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已经熄灭,而奥林匹克精神的灯塔却光照神州大地。人们通过奥运盛会,体味并实践着人类真善美的理念,让它化作我们内心不懈的追求。这种追求,当然包括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美好愿景。

改革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篇7

一、在兴趣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人对某一事物有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可见,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非常重要。学生对习作产生了兴趣,也就有了写作的动力。教师应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创作欲望。

(1)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不断普及与发展的现代电化教育技术,为作文教学提供了更加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教师运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一种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会使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投入到习作创作中,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小闹钟》是一篇写静物的习作。通常教师会采用展示小闹钟实物让学生观察的方法让他们写作。这种方法虽然较直观,却很老套,无法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创新。教学这篇习作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做成妙趣横生的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首先,在一阵清脆悦耳的闹铃声中,卡通小闹钟一蹦一跳地出场了,从她的上方飞出了三个字“小闹钟”。然后小闹钟欢快地转着圈跳起了舞,让学生在欢笑声中不知不觉地观察着小闹钟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接着小闹钟指了指自己的透明口袋,小闹钟家中的三个兄弟就住在这里。时针是大哥,他边慢吞吞地走着,边介绍自己:“嘿!大家好,我是大哥时针,在三兄弟中我长得最矮最胖,所以我走路的速度也最慢。”这时,二哥分针赶忙说道:“同学们,我是老二分针。大家看,我不但比大哥长得高,而且走起路来也快多了。”小弟秒针生怕同学们把他忘了,迫不及待地说:“还有我呀!我是秒针,是家中最瘦也是跑得最快的一个。”小闹钟满意地对三个兄弟说:“你们日日夜夜地坚守着岗位,从不偷懒,真是好样的。”三个兄弟都笑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还得感谢闹铃姐姐的大力配合呢!”最后小闹钟又一蹦一跳地离去了。

通过观看动画课件,学生对这篇习作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学生结合刚才的观察,运用想象、对比、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把语言写得极为生动,富有情趣。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创作兴趣。我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无从下笔,无话可说,对写作缺乏兴趣。因此,习作指导应和丰富多彩的活动紧密结合,积极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为了增强学生写作兴趣,我时常在课堂上开展活动,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例如在一次练习写景的习作中,我先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物画在纸上,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被调动了起来,纷纷拿出纸笔进行绘图。然后,我再让学生把图上所画的景物用文字描写出来。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我先把图贴在黑板上,然后让他们朗读自己的习作。这样,学生的兴趣很大,自然习作也完成得很好。

另外,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充分的发展,我在课外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如开展小制作、小发明评比,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这些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为学生开阔了知识视野,活跃了思维,让学生感到趣味无穷,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二、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

作文要创新,观察很重要。有些学生觉得习作没内容写,主要是缺乏对大自然、对周围的一切进行细心的观察。乌申斯基说过: “注意是打开人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里的一切都必然要通过它。”由此可见,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

(1)在校园里开展观察活动。让学生在校园里多走走、多看看,细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事、物,并准备记录本把它写下来,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通过这个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写作材料也日渐丰富起来。

(2)在大自然中开展观察活动。一位作家曾经说过:“写作离不开观察大自然。”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我们应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用自己的慧眼去观察美妙的大千世界。学生在观察后写作的积极性很高,乐于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

三、在想象中发散学生的创作思维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象可以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通过练写续写习作、想象习作等多种形式,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 让学生在想象中发散创作思维。

(1)情节延伸想象。教材中有的课文结尾给人留有想象的空间。这时就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进行合理充分的想象,延伸故事情节。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发散了创作思维,就能写出好的习作来。

(2)虚构想象。它所描写的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事,但又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是在现实基础上的一种想象的飞跃。少年时代是极富想象的时代,学生既可写神秘的宇宙,也可以憧憬自己的美好未来。我以《时光隧道》《我的梦想》《二十年后的我》等为题,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写出充满奇思妙想的想象习作。这类想象,不但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四、在鼓励中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

当学生在写作上取得成功的时候,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这样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产生积极的写作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习作中的“亮点”,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改革精神 篇8

一、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促进个性的发展

专家指出, 2l世纪最重要的资源将是以人的创造能力为特征的智力资源。21世纪的人才所需要的就是思索、创新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 人才本质上都必须是有个性的人。因为创新的本质是新颖, 是独特, 是与众不同的;而个性则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其本质也具有独特性。传统教育中, 重知识轻方法、重应试轻应用、惟师是从等无形的束缚弱化了学生鲜活的个性, 窒息了学生与生俱来的创新潜能。只有打破束缚, 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自由发展, 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才得以激发。

新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自主性和灵活性。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题材, 自主地寻找资料, 自主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最后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可以做的是给出建议和意见, 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要使每个受教者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我们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建立平等、自由、宽容、轻松、激励、赏识的师生关系与民主教学氛围。只要是利于个性自由发挥的, 我们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赞赏。让学生敢问、敢疑、敢思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张扬, 决定权掌握在学生自己手里。这样, 就彻底解除了学生的束缚, 也使之打消了依赖他人的念头, 自己动手, 发挥主体性, 激发个性, 锻造其创新意识。

二、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现状.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学以单一的个体学习为主, 片面强调独立思考, 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 师生间缺乏必要的合作与交流;学生合作精神欠缺、交往能力偏弱, 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新课程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 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因为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 彼此互通见解, 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 在交流中反思, 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 在合作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中进行学习, 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合作学习就像合作游戏一样, 教师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的不同,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当然, 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 考虑到学生能力水平的高低, 鼓励他们自由组合、团结互助, 让所有的孩子都有锻炼的机会, 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著名特级教师袁浩在作文课《, 我想对你说》的讲评中, 就让学生根据题材内容的不同自由组合成几个学习小组, 进行交流与评议。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让学生主动地学,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国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扎实已是不争的事实, 令欧美人士折服。与此同时, 中国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缺乏, 也令中外教育人士惊讶和困惑。当我们苦苦反思中国教育的弊端, 就会发现, 我们较多地注重记忆、复述、模仿、再现的能力和应试能力的习得, 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动手能力、实验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改革精神 篇9

一、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 牢牢把握正确的群文工作方向

“改革、发展”是当前文化建设的关键词和核心任务, 改革是动力, 发展是目的, 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改革涉及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文艺院团主要是转企改制、解放和提高生产力, 作为保留事业性质的公益性群文单位重在转换机制、提高服务力。这并不意味着公益性单位的改革工作次要、任务轻、要求低。群文单位承担着文化系统大部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肩负着满足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职责, 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又是满足群众基本权益、提高公民文化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做好新时期群文工作, 不能沿用过去的旧有模式和机制, 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发扬改革创新精神, 着力树立新的工作理念、建立新的工作机制、完善新的工作体系, 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 开创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为此, 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基本文化权益与全面文化权益的关系。群文单位作为财政供养、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部门, 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根本任务。应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 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服务能力。而满足群众更高层次、更加全面的文化需求, 则需要多种途径、市场化的手段来完成, 群文工作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把握好出发点和落脚点, 防止顾此失彼、事倍功半。

二是一元与多元的关系。群文单位提供的是公共文化产品, 必须弘扬主旋律, 倡导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同时, 应充分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 人们思想意识、文化观念不断变化革新, 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明显的特征, 从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题材体裁、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造, 使其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更富有感染力、亲合力、吸引力。

三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努力做到“两个效益”有机统一, 在改进服务水平的同时, 充分借鉴市场化的机制, 提高公共服务效能。

二、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提高群文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做为群文战线的职工, 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提出关于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实现思想上的新提高, 认识上的新飞跃,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要冲破阻碍发展的陈旧观念和体制机制制度弊端, 改变束缚发展的惯性做法, 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断增强群众意识、实践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 虽不在转企改制行列, 但也不能再按过去的模式的机制来运营, 必须在产品生产、资源配制、资金筹措、人员管理、业绩考评、运营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创新公共服务运行机制。要深化单位内部的人事制度改革, 实行领导干部竞争上岗、职工全员聘用、职称评聘分开、工资拉开档次等措施, 逐步建立符合群文事业单位特点的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 增加内在的发展活力。要按照提高服务效能的要求, 创新机制和手段, 拓展服务领域, 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坚持把建设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 着力改善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 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为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上来, 为加强和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强大动力和精神源泉。

三、丰富服务内容, 拓展群文事业新局面

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基层, 以上海“世博会”精神为主题, 紧扣时代脉搏, 大力推进群众文化“精品优品新品”创作。要以合唱、小品、朗诵、舞蹈等文艺样式为重点, 创作一批展现河北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取得的巨大成就, 展示大都市社情民情, 反映人民群众愿望和呼声的现实题材作品, 提升河北的文化内涵。要积极调动群文干部职工和群众的创作热情, 鼓励制作和运用健康向上的数码、网络、动漫等时尚样式的文化产品, 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吸引力、感染力。要整合力量, 完善群文创作推动机制, 建立交流、展示、推广、普及群文优秀作品的宽广渠道, 为繁荣群文创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积极发挥河北群文协会和河北大众文艺刊物的作用, 为群文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要着力策划和设计一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群体需求的群文产品, 推出一批具有吸引力、影响力、为广大市民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群文活动项目, 引领全省形成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全民共建群众文化的良好局面, 推动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校园文化、机关文化、农村文化、家庭文化、老年文化、未成年人文化、外来建设者文化等各类群众文化的全面发展。要充分发挥省级群文专业队伍对群众文化的引领作用, 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的安排专业文化工作者走进企业、学校、军营、机关、农村, 传播和培育高雅艺术, 让人民能够亲近文化艺术, 提高欣赏水平, 享受文化生活。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医院党建工作 篇10

我党早在十七报告中就指出了:中国共产党要站在时代前沿, 引领着广大人民群众去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 引领着中国社会事业的建设。贯彻落实党的十七的精神, 将改革创新并入医院的日常管理中去, 有利于推进党在基层建设和医院行风建设, 是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要保证。

二、推进党建工作, 为医院发展指明方向

近一段时间, 在医院的党建方面, 我们一直围绕着立足, 抓好党建促发展思路, 坚持把党建工作与医院日常工作相结合, 不仅在理论上进行创新, 还在实践上面紧抓不放, 全面的推动医院的党建工作。

在医院人才建设上面, 更要体现我党的先进性与吸引力。我院党委在结合当前医疗技术的发展提出如下目标: (1) 通过招聘、引进等方式来完善本院的人才储备。 (2) 通过对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考察后将其纳入入党重点考察培养对象, 将其培养成在政治上、医疗技术上等方面较为合格的人才。

三、依靠基础党组织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

(1) 在医院的日常管理中, 将党建作为一个课题项目抓, 把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作为切入点, 进一步提升医院党支部的基层堡垒作用, 保持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 在院党委的关注下着重的紧抓与广大群众关心的医疗业务、服务和队伍建设, 将日常工作中的薄弱点以及广大患者关心的各个方面, 作为院党委工作在党建工作方面主抓的要点。在基层的各个科室开展以党员为中心的服务队, 提高门诊、急诊等科室的服务的效率, 力争做到减小患者的在各个部门的等待的时间, 以各个党支部为实践部门, 力争在全院的做到以改革创新推进全院的党建工作[1]。

(2) 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 紧抓党员的先进性教育, 培养党员在工作上积极性、政治上素质过硬, 在技术上能够独挡一面。在全院引导广大党员在工作上开展新风尚工作方式, 对全院的医务人员的工作方式起到引领的作用。同时党委在保持党员先进性方面, 在全市最先开始实行“有困难找党员”、“红色健康之声”等活动, 截止到现在以上两项活动已经为广大群众解决困难2000余次, 在广大患者间得到广泛的赞誉。在服务社区方面, 以院领导为主体的党员志愿者活动, 在全市建立了10多个社区服务点, 开展义诊活动300余次, 有效的与群众的开展了联系, 提高了本院在全市的知名度, 较好的宣传了本院的党建工作。

(3) 在全院开展划片区党员主抓活动, 进一步展现了广大党员的在全院工作中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同时院党委根据日常工作的需要, 在平时的工作中将所划的片区与患者的联系落实到每一名党员, 有效的实现了广大党员的在工作上对业务的专研, 在与群众的联系上加深, 促进了医院党建的工作上展开与落实, 为党员在先进建设指明方向[2]。

四、强化党组织建设, 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 建立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1) 在院党组的建设上面, 加强组织领导, 在我院的党组织建设上面, 明确党委委员责任制, 在各级党组中确立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 院领导成员在各自的分工中落实到各个党支部, 强化各个党支部的党建工作。在责任机制建设方面, 以各个党支部为基础, 在日常工作中, 对每一名党员实施量化考核机制, 提升医院在党建工作的合理、规范、有效。在决策机制方面, 在全局工作上实施民主集中制, 在关系到医院建设方面大事件上, 必须要经过全体党委的集中讨论。在组织建设方面, 以创建“团结、廉洁、高效、开拓的好班子”和争创“示范党支部、示范责任区和示范党员岗”活动为抓手, 充分发挥党委一班人示范带头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带动作用[3]。

(2) 在全院的工作上, 进一步推进党组织的指导, 在各个支部落实党建工作。在落实党建工作中, 改变传统工作中困扰医院与广大群众的联系弱项, 为保障党建工作的开展, 在党群工作会和各支部例会中, 交流各部门与人民群众联系工作的心得, 并相互借鉴和提出各相应的措施。在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建设、医院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推出切实可行、富有实效的解决方案[4]。

(3) 为保持医院在日常工作的纯洁性, 必须加强监督和考核, 监督和考核是党建工作中较为重要的环节, 是日常工作促进党员保持先进的重要机制。在监督机制上面, 时刻的保持广大党员的廉洁性, 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是我党的优良品质, 不论当前还是未来我们都需要保持这种优良品质。加强创新奖励机制的建设:实施奖励机制, 对政治素质好、工作业绩突出、模范作用明显的优秀党员定期进行表彰, 并将他们逐步选拔到管理和业务人才队伍中。对一些日常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党员, 要适当的提供学习进修、晋升的机会。对一些在工作中应付、抱着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态度的人员, 实施相应的考核机制。切实通过过程性督查来解决党员队伍和党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 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党建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加强。

五、总结

总而言之, 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 在医院的党建方面, 以五好基层党组织为基础, 对广大的医务党员工作者,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开展党员先进性活动, 与广大群众充分的结合, 进行一系列有关于党员有意义的探讨, 力争做到在党的活动上争先创优, 促进领导班子团结, 发挥广大党员的先进性作用, 为我院在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整体的提升, 创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 真正的做到以改革创新推进医院党建工作。

摘要: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着:我们党时刻都要站在时代最前沿, 引导着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 始终贯彻改革创新精神, 坚定不移的走为人民服务的道路。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 全面的推动改革创新精神与医院日常管理活动相结合, 进一步推进我党建设和规范行规。

关键词: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创新,人民服务,医院日常管理

参考文献

[1]吉建伟, 谢志娟.创建党建示范点为打造医学高地提供坚强保障[J].中国医院管理, 2008, 28 (8) :52-53.

[2]张宏.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倡导医疗工作新风尚[J].中国医院管理, 2005, 25 (5) :61.

[3]虞云耀.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J].求是, 2008, (3) :1-4.

改革语文教学 培养创新精神 篇11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育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课堂教学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体现出《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来掌握知识这一目标。

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与兴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对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以悬念激趣 悬念激趣法也叫“吊胃口激趣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某一事件或问题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悬念激趣法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时灵活设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

以情境激趣 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情境,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草原》第一自然段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草原景色,这是作者对草原无比热爱的直观因素。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原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创新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为桥梁,以创新问题告终的。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把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得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新课教学后,可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习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做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拨。如教学《穷人》时,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则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正在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马踏飞燕》后,笔者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就是创新。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而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探索和积累教学经验,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优化课堂教学,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改革精神 篇12

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以档案实体的收集、鉴定、管理、利用等为主, 档案信息的流动受到时空的限制, 不利于信息的共享和开发, 因此, 传统档案工作的价值未被充分挖掘, 其服务于临床、科研、教学、办公管理的功能较弱化。但是, 档案作为核心的信息资源, 与物质资源一样具有影响组织和个人价值的能力, 也是核心竞争力。 (1) 因此,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树立档案信息资产意识, 在医院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 主动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 统一规划、整体部署、部门配合, 尽快建立起医院档案信息化的一套标准体系。

二、管理模式的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档案管理模式也急需不断创新, 实现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是解决自身存在问题, 提升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径。近年来, 各级医院在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 但总体来看, 现代化程度仍不高, 有些单位还比较落后, 主要是管理意识, 设备和技术方法比较落后, 档案管理和利用水平较低。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办法, 就是不断更新管理意识, 改革管理方法, 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 从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 提高工作效率, 完全实现管理现代化, 从根本上提高档案的管理利用水平。

加强管理摸式的创新, 需要制定档案管理目标, 健全目标管理机制 (2) , 制定合理的档案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方法, 定期对档案人员进行考核, 对考核成绩优秀者实施奖励, 对考核未通过者进行适当处罚, 起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激励作用。网络技术的应用改变着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 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在网上进行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借阅、统计工作。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中, 档案人员除了具备档案专业知识外, 还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及运用操作能力。因此, 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显得日益重要。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 才能适应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 才能充分发挥档案计算机管理的优势, 这也是创新档案管理模式, 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三、服务形式及内容的创新

第一, 要提升服务意识;近年来, 档案利用率逐年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服务临床、服务科研的意识, 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经常深入临床、医技科室与专家教授、专业技术人员加强联系, 增进沟通、收集信息。既要坚持按规章制度办事, 又要注意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多深入临床一线调查研究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对档案信息的需求, 不断摸索总结出有特色、有针对性的适合医院工作实际的档案管理新路子, 将档案信息加以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发和利用, 推动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二, 要增加服务内容;医院的各类档案种类复杂,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疗技术和设备将越来越先进、科研立项和成果越来越多, 人员素质越来越高, 电子病历的全面推广和应用、医院办公系统逐渐从纸质管理到自动化、精细化管理, 患者的满意度调查和随访管理实现信息化, 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将产生大量的文字、数据、图表、声像等大量信息, 档案工作者的服务内容将大大增加, 这就对档案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相关人员既要具备扎实的档案学基础理论、比较熟悉档案业务工作, 又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档案现代管理技术, 还需对医疗知识和医院业务工作环节有一定了解, 并有强烈的责任感、学习进取精神和开拓创新意识, 能够主动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医院档案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3)

第三, 要创新服务形式;在建设数字化医院的大背景下, 医院将从服务于患者、服务于临床一线医护人员为出发点, 充分整合现有档案信息资源, 按照国家数字化医院的建设标准, 促进信息资源在临床医疗和管理运营中的最大利用。

总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无论是档案本身还是档案管理工作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理论含义不断扩展、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等在不断丰富和延伸。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重新认识档案, 用创新的思维去开展档案管理, 用变革的理念去适应档案事业未来的发展, 只要用心想、用心做, 相信档案工作者在改革的大潮和医院的建设发展中一定大有可为、有所作为。

摘要:档案事业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 如何通过医院档案工作的不断创新来适应和促进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如何通过创新手段开发利用档案资源从而发挥其最大价值, 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本文作者将从思想观念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服务形式及内容的创新等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医院档案,改革创新

注释

1江善东.换一种思维谈档案[J].中国档案, 2013, 11.

2刘利敏.探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与改革[J].办公室业务, 2013, 01, (133) .

上一篇:传媒公共性实践下一篇: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