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全面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精神(精选8篇)
大学生全面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精神 篇1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增强全面改革创新意识 我院隆重举行学习贯彻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大会
为学习贯彻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指示精神,全面深化我院各项政治改革,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共筑学院梦,为实现中国梦做出突出贡献。2013年12月5日,我院学习贯彻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大会在二号教学楼103会议室隆重举行。全体教职工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踊跃参加了会议。院机关总支副书记游聪云主持了会议。下午三点整,会议正式开始。护理系党总支书记靳磊首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了中共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部署的新方案、新重点,描绘的新蓝图、新目标,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党全面推进改革胸有成竹的信心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这是我们党向全国发出的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件。
接着,医学技术系党总支书记郭晓莎传达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通知,并要求各部门认真深入学习,严格贯彻落实,以实际行动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号召。
会上,副院长李道南发表了自己学习全会精神的心得。特别是《决定》在教育领域方面改革的新亮点,李院长深有感触。他根据全会精神,语重心长地对全体教职工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第二,发展特色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第三,完善高职教育机制,更新高职教育观念。
随后,院党委书记马明芬根据全会精神作了重要讲话。她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对我国尽快赶上发达国家、富裕国家,进一步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和谐强大的中国
梦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马书记又通过与发达国家文化的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做出了充分全面,详尽透彻的分析。她指出各处室主要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作出表率,牢固树立节约办事、从严从简的意识,充分认识这一条例的意义,是我们走群众路线,反对腐败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坚决执行这一条例,对照我院实际进行查改,对一切浪费现象立即纠正,要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开始,严格各项活动经费、会议经费及公务外出经费的支出,培养节约文化、养成节约习惯、建设节约机关,成为执行这一条例的模范单位。
最后,由机关总支副书记游聪云向大家演示了“中国梦基本知识测试”的网上做题方法,布置大家积极参与知识答题的活动,加强政治学习。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部署。这一次我院的宣讲大会就是一次总动员,院党委决定今后全院党员、各支部还要通过各种方式,继续贯彻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通过深入的学习,更加坚定信心,在党中央正确的领导下,为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而努力工作!
郑州黄河护理职业学院
2013年12月6日
大学生全面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精神 篇2
从表面看, 财税体制改革与钢铁工业面临的这些问题并无多少直接关系, 但只要由表及里, 顺藤摸瓜, 查找深层的原因, 就会发现钢铁工业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几乎都与财税体制不完善、不科学、不透明、不合理与从而带来的央地之间宏观调控取向、步调不尽一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所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是钢铁工业深化改革, 走出困境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税收制度不完善、不统一, 有的央地宏观调控取向不尽一致是造成钢铁工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政策推手, 要通过改革统一规范
第一, 当前, 钢铁行业正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指导意见精神, 研究制定淘汰落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具体措施之际,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在研究制订新措施的时候,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造成钢铁工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内在原因,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地方小钢厂盲目发展, 国家难以调控。从近几年钢铁产能增长情况看, 地方小钢厂发展势头远远超过国有大钢厂, 无论产量还是产能, 目前中小钢厂、民营钢厂之和都超过了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近几年来, 在国家严格控制钢产总量的情况下, 出现了大钢厂减产、小钢厂增产, 大弱小强、国退民进的发展势头。国企先进装备限产, 高消耗、重污染的小钢厂却开足马力增产。从国家发布的减量指标和今后3年化减产能指标看, 主要集中在几个小钢厂盲目发展的省份, 今后3年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减量指标为8000万吨, 仅小钢厂发展较快的河北省达6000万吨, 占化减总量的75%。地方小钢厂过剩产能为什么上得这么快?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央地有些宏观调控政策不尽一致, 有些税收政策不规范、不统一、不合理。比如, 近年来, 根据钢铁产品供过于求的实际情况一直强调控制总量, 而有些地方政策却把发展小钢厂作为财柱子和GDP快速增长提高政府业绩的重要砝码, 在宏观调控中明调暗保, 压大护小, 在税收政策上重点倾斜, 大力支持, 实施地方保护主义的结果。据抽样调查, 同样生产一吨钢所担负的各种税费在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要占销售收入的8%以上, 平均350元/吨左右;而地方小钢厂仅占3%, 只有120元/吨左右, 有的地方根本就不收税费, 甚至还要额外给予各种补贴、优惠。还有的地方对应该淘汰的小钢厂不是限期淘汰, 而是为保GDP增长千方百计支持其发展, 在税收方面给予减免, 国有企业承担的一些地方性苛捐杂税, 在地方钢铁厂一律减免;在土地使用上给予优惠, 在同样地段购地, 国有企业每平米需要几万元, 地方小厂只要几千元或几百元, 甚至免费使用;在入行门槛上给予放宽, 在财政上给予补贴, 在资源能源价格上千方百计给予关照;在投融资政策上给予优先, 有的地方违反财政资金使用规定, 用财政资金建小钢厂或由政府出面借贷款, 利息由政府贴补;有的地方甚至不顾环保部门硬性规定, 对小钢厂任意放宽环保标准, 以牺牲当地环境保护支持小钢厂发展, 使有些地方小钢厂越减越多, 越调越胀, 给化解产能严重过剩带来重重阻力。所以说, 规范统一宏观调控政策, 完善统一税收制度, 深化税制改革, 完善地方税体系, 按照统一税制, 公平税负, 促进公平竞争的原则, 加强对税收的规范管理, 完善国税、地税管理体制, 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从政策层面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一项重要措施。
解铃还需系铃人, 由于各级地方政府, 在钢铁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形成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在化解产能过程中同样应该发挥相应的正功能, 做好相关工作。第一, 以地方政府为责任主体, 推进地区调整做好社会“托底”工作。由于化解产能过剩, 必然要关闭一些地方小钢厂, 一大批职工需要重新安置, 需要地方政府做好培训, 帮助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由于环保不达标, 一些本应退出市场的钢铁企业却在退出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阻力。一是绝大部分职工都不愿离开原单位原岗位, 而国有大钢厂也都因近几年来效益低迷压缩定员, 无力吸纳外来人员;二是有些职工缺乏找到其他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再就业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因此, 政府要认真落实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和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等各项政策, 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免费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 提供职业培训, 为他们建立再就业的便利渠道, 消除后顾之忧。
第二, 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 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项目, 为需要退出的企业有效转型创造条件, 并承接转移的下岗失业职工。受产业布局、结构不合理的影响, 一些需要退出的钢铁企业面临着向何处转型的问题。同时, 由于地方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 从钢铁主业转移出来的职工即使具备必要的技能, 也往往是就业“无门”。这就需要政府从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入手, 因地制宜地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这既可为转型企业提供更多选择机会, 又有助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还可以承接传统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此外, 还要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转移, 按规定落实好各项社会保障待遇, 依法妥善处理职工的劳动关系。
第三, 地方政府要鼓励下岗失业职工自主创业。通过开展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落实相关支持政策, 地方政府可以扶持下岗失业职工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对失业人员创业的财政扶持力度, 出台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为创业者提供政策资讯和项目推介, 并为创业者实施的项目搭建市场对接平台。
第四, 各级地方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 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 认真执行问责制, 做好被关闭小钢厂的债务处理、职工的工作安置、生活安排和思想安抚工作, 使他们顺利渡过转产困难期, 保持社会稳定。
二、税收不统一、不合理, 是造成钢铁行业竞争不公平, 国企竞争不过民企的重要原因, 要通过改革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装备先进、节能减排的大型现代化国企应该优先发展, 但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近几年来, 在钢铁行业中国有大型钢铁企业, 无论在钢产量、还是效益提升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民营和地方中小企业。以2012年为例, 国有大型钢铁企业产量增幅是负数, 地方中小钢铁企业增幅却高达7%以上, 而且呈上升趋势。今年9月份年产钢20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钢产量同比下降1.23%, 200万吨以下的小钢厂日产水平却比8月份增长14.65%, 所以今年9月份全国钢产量环比大幅度增长主要是地方小钢厂增速过大拉动的;从建设投资上看, 今年前9个月66家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完成总投资705.7亿元, 同比下降12.72%, 占钢铁总投资的16.88%, 非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完成总投资3474.74亿元, 同比增长8.57%, 占全国钢铁总投资的83.12%, 从而反映出非重点钢铁企业仍在继续加快扩张之中;从效益上看据2012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的大中型企业钢产量占总量的一半左右, 而实现利润只有15.81亿元, 民营和中小钢铁企业钢产量与大中型钢铁企业基本相当, 实现利润却高达180多亿元, 按吨钢平均利润计算, 中小企业相当于大中型钢铁企业的11倍以上。今年前9个月钢铁行业实现利润776亿元, 其中大中型钢铁企业为112亿元, 销售利润率为0.41%, 不足工业行业同期平均利润率 (5.49%) 的十分之一。民营中小钢铁企业达664亿元, 相当于大中型钢铁企业的6倍左右。为什么装备水平、资源条件都占优势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却比不过中小企业?是大中型钢铁企业工作没做好吗?当然在任何时候, 个别企业间的工作差距都会客观存在, 但在整体上出现这么大的差距非属正常。其实这个问题早在2010年就已显现。当年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率明显低于中小企业。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为了弄清原因, 笔者曾对2010年的实际情况做过一次较详细的调查, 现将主要数据抄录于下。
2010年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与地方中小企业效益差异比较:
从2010年的效益情况看, 民营、合资和地方小钢厂的利润水平明显高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的77家钢铁企业中, 销售利润率超过5%的有16家, 其中, 国有大中钢铁企业中只有宝钢集团和凌源钢铁集团两家, 其余14家均为民营、合资和地方小厂。唐钢和国丰同在唐山市, 距离不过20公里, 前者销售利润率2.56%, 后者为5.60%, 高出一倍以上。港陆钢铁公司也是唐山市附近的小厂, 利润率高达8.38%, 仅次于宝钢 (8.84%) , 位居全行业第二名。为什么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效益低迷甚至有不少企业亏损, 而民营、合资和地方小厂却能挣钱甚至挣大钱?为了找出原因, 寻求迷底, 笔者从经营环境的几个主要方面的差异做了比较, 算了几笔账。
第一, 由于用工制度不同带来人工成本上的差异。民营、合资或地方小厂一般都是新办厂, 没有或很少离退休职工负担, 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一般都建厂多年, 有一大批离退休职工, 他们的工资、保险、住房、医疗费用等负担一般吨钢平均分担80元左右;民营企业人均工资2957元, 国企为4411元, 高出民企1454元, 带来人工成本大大提高;销售收入工资率民营企业为1.39%, 国企为3.43%, 高出一倍以上, 这两组数字说明, 在人工成本方面, 国企明显高于民企。
第二, 国企和民企承担的社会负担差异较大, 不少大中型钢铁企业都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 要分担由社会负担的医疗卫生、学校、医院、俱乐部、公安等项社会费用, 吨钢平均分摊50元左右, 民企却很少甚至没有;职工集体福利, 娱乐设施等费用国企吨钢平均要分摊50元左右, 民企却没有;国家规定的各种保险、基金等开销国企都按国家标准执行, 吨钢最低也要平均分摊60元左右。地方小钢厂在执行中却有很大的弹性。
第三, 由于收费标准不同带来管理费用上的差异。从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看, 2011年前9个月77家钢铁企业的吨钢期间费用平均为355元, 大部分大中型钢铁高达700元以上, 有的达1000元以上, 而许多小钢铁厂不足百元, 相差600元以上。民营企业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远远低于国有企业。其中民营企业期间费用率为3.12%, 比国有企业6.61%, 仅是国有企业一半;民营企业的管理费为75/吨, 国有企业高达221元/吨, 高出146元;民企的销售费用为22元/吨, 国企为60元/吨, 高出38元;民企财务费用79元/吨, 国企为120元/吨, 高出41元。以安全环保费用为例,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 安全环保门槛越来越高, 治理费用逐年加大, 这笔费用民营或地方小钢厂都有一定伸缩性、灵活性。而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一般都要按国家规定高标准治理, 其费用明显偏高, 按吨钢平均分摊, 要高出50元左右。
第四, 由于税收标准不同带来税费优惠差异。各地政府为了加快当地发展, 出台不少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对地方小厂又采取一些地方保护主义, 对各种税费给予优惠。这些优惠政策原有的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是享受不到的。粗略估计, 在一般情况下, 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与民营、合资、地方小厂相比一吨钢平均多交税费200元左右。
第五, 由于执行国家政策力度不同带来政策成本上的差异。国家为控制钢铁总量, 曾几次实行限产。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都是严格按国家下达的指标执行, 带头限产, 从而大大提高了政策成本;地方小厂往往大打折扣, 每次大的限产, 往往只限了国企, 放开民企。2012年在国家总量调控情况下, 大中型钢铁企业产量下降, 而中小钢铁企业产量迅速增长。据统计, 2012年钢铁协会会员单位粗钢产量为58959万吨, 同比下降0.6%, 会员外中小钢铁企业生产粗钢10195万吨, 同比增长24.5%, 等于限了国企, 放松了民企, 在效益上肯定会带来很大差异。
以上五项合计, 国企吨钢成本要比民营、合资、地方小厂高出300元-350元。如果按公平竞争的原则计算, 在国企现有吨钢平均利润基础上增加300元, 其利润水平不是低于而是大大高于大部分民营和地方小钢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由于税费政策上不合理、不统一会给国企和民企不同类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巨大差异, 甚至在对国企和民企的业绩评价上出现本末倒置现象。所以, 要营造平等竞争的外部环境, 对央地的税收优惠政策一定要规范统一, 按照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 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尽量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条件。
三、财政预算不科学, 央地税制不统一, 加剧了钢铁行业的高消耗、重污染, 要在改革中实现优胜劣汰
钢铁工业本身属于高消耗、重污染行业, 应该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加大治理力度, 向着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方向发展。但目前, 央地在项目审批和税收双重标准及地方保护的条件下, 往往会背道而驰。加剧了钢铁工业的高消耗、重污染。
按照国家制定的科学发展观和钢铁工业发展实践, 凡是采用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型钢铁厂, 资源消耗低, 污染排放少, 属于节能减排项目, 国家在项目审批中理应降低门槛, 优先安排。但长期以来有关部门的审批标准则越是大项目, 门槛越高, 要求越严, 越难通过。越是小项目, 标准越低, 越好通过。而技术先进的大项目大部分属于国有大中型企业, 小项目大部分属于地方中小企业, 有些地方政府往往采取地方保护主义, 使地方企业在投融资和相关政策上享受各种优惠, 这样, 就使一大批技术装备差、环保能力低的小铁厂、小焦化厂、小烧结厂、小钢厂、小铁合金厂等“五小”优先入行, 蜂拥而上, 而使一些技术装备水平高、环保设施完备的的大钢厂被关在门外。甚至迫使一些大钢厂为缩减规模化整为零, 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几, 不得不把生产和环保分开, 先上生产, 后上环保措施, 使一些大钢厂也加重了污染, 使吨钢平均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大大提高。从一些统计报表看, 目前大钢厂的综合焦比只有500公斤左右, 而一些小钢厂的综合焦比达650公斤, 高出150公斤, 提高30%, 如果按去年产钢7.1亿吨计算, 大钢厂生产要比小钢厂生产减少标煤上亿吨, 相应减少了大量污染物排放, 而且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按目前焦煤价格1200元/吨计算, 吨钢节煤150公斤, 使成本下降180元, 7亿吨钢, 可降低成本1260亿元, 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改变钢铁厂的社会形象, 造福于人类和社会。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一定要按照《决定》中提出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 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等市场准入标准, 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等指标权重, 更加重视社会保障、人民健康、加大财税体制改革力度, 推进税制转型, 由生产型向消费性转变, 加大营改增力度, 坚持统一税制, 公平税负, 促进公平竞争原则, 废除央地在相关政策上的双重标准, 彻底铲出滋生高消耗、重污染的土壤, 改变钢铁工业形象, 使钢铁工业尽快走出困境, 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财政预算不规范、税制优惠不稳定带来钢铁工业布局不合理, 集中度偏低, 需要在改革中从源头治理
目前, 钢铁工业布局不合理和集中度低的问题比较明显。人们形象地概括为北重南轻、东多西少, 东北为重中之重, 西北为轻中之轻。带来的主要问题是产品产地距用户较远, 提高了物流成本, 加重了厂家和用户双方负担。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造成今天这种不均衡、不合理的布局也非一朝一夕,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形势的发展变化与财税政策不同时期的不同取向不无关系。建国初期, 由于受矿产资源的制约, 在钢铁厂建设上强调靠近矿山建厂, 由于铁矿资源分布不均衡, 大部分矿区在北方, 所以在北方建钢厂财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和优惠, 逐渐形成了北重南轻格局, 80%以上的钢铁厂建在北方;上世纪70年代为了实现备战备荒为人民, 过分强调靠山隐蔽, 在山区、偏僻的三线建钢厂作为政治任务给予优惠, 所以当时新建钢厂多在三线山区;上世纪90年代以后, 由于我国实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进口矿大量增加, 为减少内地运输, 降低物流 (主要是进口矿) 成本又过分强调沿江沿海建厂, 所以当时对于在海边建钢厂在财税政策给予不少优惠, 不管是投融资政策上还是生产经营中的所得税、增值税、关税等政策上都向海边建厂倾斜, 所以很快在海边出现一大批新钢厂;近几年来, 受强化市场功能的影响, 有些钢厂的选址又比较注重靠近用户, 相关的投融资政策、税收政策又开始向用户附近建钢厂倾斜。由于财税政策的复杂多变和不稳定性, 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方案也很难制定, 什么是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又有不同的解释, 不易形成共识, 很难说清。应该说, 我国对钢铁工业布局优化调整一直是比较重视的, 也做了大量工作, 但由于形势和政策的复杂多变, 很难做出科学合理的综合考虑, 成效甚微。《决定》为解决这个问题指明了方向, 明确指出市场是在资源配制中起决定作用的基础, 同时指出, 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 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 反对地方保护, 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 褒扬诚信, 惩戒失信。我们一定要按照《决定》指明的方向, 实施科学预算管理, 综合考虑合理布局的各项因素, 全面权衡, 综合治理, 一定会优化钢铁产业布局, 化解难题, 走向正规。
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问题也是如此, 多年来钢铁行业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 几乎每年都提到这个问题, 而且陆续采取了许多措施, 如关停小钢厂, 实行联合重组, 成立钢铁集团公司等, 但由于国家在财税方面的优惠政策多变, 政策的不稳定带来许多后遗症。比如为支持沿江沿海建钢厂有政策优惠;后来支援东北老工业区, 又在东北地区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要加快西部地区发展, 相关的优惠政策也接踵而来, 不仅新厂上得很快, 而且连过去已经淘汰掉的小钢厂、小铁厂、小矿山、小铁合金厂等也会死灰复燃。这样, 随着国家对不同地区轮番实行优惠政策, 又没有及时清理, 到处都有优惠政策扶植起来的钢铁项目, 使全国各地的小钢厂星罗棋布、遍地开花。在全国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中除台湾以外, 几乎各地都有优惠政策扶植起来的小钢厂, 而且是建厂易淘汰难。所以, 在全国7亿多吨钢产量中有大小8000多个生产厂家, 从近几年来的发展趋势看, 钢铁工业产业集中度不仅没有提高, 反而逐年降低。2012年钢产量前10家企业钢产量仅占全国钢产量的45.94%, 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
大学生全面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精神 篇3
一、进一步统一全面深化职称改革的思想认识
(一)全面深化职称改革是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我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奋力实现“两个建成”目标的关键一年。目前我区的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后一段时期将呈现出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经济发展加快转型、需求结构趋于协调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区正处于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
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提出,广西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在人才,要通过人才工作,进一步推动广西各方面的改革和发展。职称工作是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全面深化职称改革,通过完善职称政策合理引导广大专业技术人才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服务广西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学科和优势企事业单位;通过职称评审和各类职业考试,切实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水平,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
(二)全面深化职称改革是服务专业技术人员成长的需要
长期以来,职称工作的导向主要是满足行业管理的需要,忽视了职称工作的主体,也就是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和发展需求。随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职称工作的导向应当由管理为主转变为服务为主,由满足行政部门的需求转变为服务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成长的需求。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通过全面深化职称改革,完善制度设计,探索建立公开规范的评审程序,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创造公平公正的职称评审环境;设置科学合理的评审条件和评审方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作出准确客观的评价;逐步优化完善职称管理措施,减少评审管理的环节,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提供便利。
(三)全面深化职称改革是还原职称工作本质的需要
自1988年恢复职称工作以来,从国家层面到各省、自治区都始终把改革作为方向,“职称”与“改革”密不可分。职称改革的历史就是新中国知识分子政策、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的缩影,职称改革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承担了不同的历史使命。从职称工作本身来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难免存在不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职称改革需要盘点一下得与失,通过总结与回顾,还原职称工作本质。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出发,要求我们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建立聚集人才体制机制,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健全完善人才的流动、激励和评价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全面深化职称改革,就是要敢于打破现有人才政策的体制机制束缚,使职称制度回归对人才能力和水平评价的本质属性上来。
二、全面深化职称改革的目标方向
习近平同志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全面深化职称改革就需要在准确把握国家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以及国家关于职称制度改革的部署安排的基础上,找准广西职称改革的目标方向。
(一)职称改革要为经济多元化发展服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职称改革应顺应经济成分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以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重点推进各项制度的完善。
职称改革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应当以推动制度公平为核心,适当倾斜。长期以来,包括职称制度在内的各项社会管理制度都是围绕公有制经济或者说体制内管理单位来设计的,导致很多制度设计上,对非公有制经济有诸多限制或不平等对待。因此,职称改革应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通过制度上的调整完善,进一步清除人才政策准入障碍。同时,由于历史原因,非公有制经济中专业技术人才与体制内专业技术人才存在一定的发展不均衡状况,这就需要在职称改革中,注意在不以单位性质区分人才管理政策、平等对待的基础上,针对非公有制经济主体人才队伍的特点,出台必要的倾斜政策,扶持非公经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发展和壮大,进而推动非公经济发展。
(二)职称改革要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
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必须整体推进,才能防止顾此失彼。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职称改革是整个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深化职称改革,必须在目标方向上注重与其他人事制度改革协同配合。长期以来,广西职称评审采取的是评聘分开的管理模式,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尤其是岗位设置管理的全面推开,评聘矛盾、人才分布不均衡导致的结构性矛盾等在部分地方、部分行业、部分单位日益突出。因此,职称制度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必须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衔接配合,通过加强政策研究,采取合理的控制与调整方法,化解评聘管理中的结构性矛盾,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
(三)职称改革要注重向生产和科研一线倾斜
随着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需要一大批生产和科研一线的技术骨干,通过他们的创造性劳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全面推进工业强桂战略的实现。当前在职称制度,尤其是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均衡把握,但缺少对生产科研一线的必要倾斜,导致生产科研一线的技术人员参加职称评审存在先天的劣势。因此,下一步职称改革的方向要在把握评审条件和评价方法整体科学有效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不同群体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对生产科研一线的人才给予必要的倾斜照顾,服务广西产业发展需求。
nlc202309011817
(四)职称改革要体现分类改革的思路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明确提出要开展职称制度改革总体思路论证,以分类改革为核心深入推进职称管理体系改革。下一步,国家层面的职称制度改革将会以分类改革为目标,在中小学教师系列、工程系列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以分类管理为核心的职称制度改革。广西各项职称改革工作,必须服从和遵循国家职称改革的制度设计,按照国家有关改革的总体部署和安排扎实推进。
三、全面深化职称改革的原则方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现行的职称管理工作实质依托的是政府行政管理权力,因此,全面深化职称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就是全面正确履行职责,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
(一)简政放权,进一步扩大人事管理自主权
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基础,要把减少行政审批作为职能转变的突破口,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今年,广西将选取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等开展扩大卫生系列自主评审权试点改革,同时选取广西大学作为扩大高校自主评审权试点。这项改革是职称改革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精神的具体体现。通过简政放权,赋予试点市和用人单位更多的用人自主权,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试点市和用人单位发挥自我调整和自我约束的机制,有效衔接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解决评聘矛盾;同时,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卫生人才队伍高层次人才过于集中,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等结构性矛盾,从而推动广西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下一步,职称工作将通过简政放权,进一步扩大地方、单位的人事管理自主权。
(二)正确履职,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规范作用
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一方面需要最大程度减少政府部门对微观事务的管理职能,从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领域中退出来;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发挥引导和规范作用,加强制度和标准的制定,优化管理,做好服务。今后一段时期,将根据广西经济社会的特点,结合广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发展状况,探索“创新制度、优化管理、强化服务”的“三位一体”的职称改革基本框架,把广西职称改革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第一,创新制度,切实破除人事人才体制机制障碍。今年我区将开展贯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试点工作,就是从具体制度层面解决两支人才队伍相互独立、流动困难的局面,切实打破身份制约,破除管理机制障碍。从依据上看,国家层面在高技能人才中长期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制定贯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的办法,选择部分工程技术类专业,探索开展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按规定参加相应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试点;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但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全国目前尚未有其他省区提出畅通两支人才队伍的具体制度设计,因此,今年我区开展此项改革试点工作,既符合国家顶层制度设计安排,同时也是结合广西实际在全国首开先河的大胆探索。
今年将统一无职称申报管理的规定,探索建立无职称直接申报中初级职称的制度。对现实中很多工作年限较长、具备中级能力水平但因未取得初级职称放弃申报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无职称申报的机会,使职称评审从能力水平角度而不是简单的资历条件角度评价专业技术人才。
第二,优化管理,合理设计和减少内部管理的流程。对于很多参评人员而言,职称申报评审的经历是一个相当漫长、痛苦、煎熬的过程。从政策的理解、材料的准备、软件的使用,到逐级的申报、评审审核、结果的公示、证书的发放等等,在现有职称行政管理模式为主的背景下,需要经过很多环节大多数参评人员是能理解的。但作为职称管理工作者,应换位思考如何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下,尽可能地满足广大参评人员的合理要求,今年自治区层面将采取有效措施,优化职称申报审批流程,包括优化职称信息化管理系统、审批流程设计等,减少内部管理矛盾,加快评审结果的审批进度,服务广大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运用多种手段,强化服务。加强政务公开力度,确保职称政策的透明和可查询;加强技术服务和保障能力的提升,减少申报人员申报环节,推动申报过程的信息公开;开发职称证书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完成职称证书的发放领取管理以及后续的注册验证管理,避免证书造假,服务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和经济社会的需要。
(三)改进作风,进一步加强职称评审各环节的监管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以改进工作作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职称工作直接面向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是党的人才工作职能的延伸,因此,要求各级职改工作部门、各职称管理活动的参与者,必须要严格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关规定,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坚决杜绝职称评审环节中的各种请托、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严格防范职称管理工作人员、评委利用职权收受不正当利益的违法违纪行为。
各级各系列职改部门应落实管理责任,加强监管。一是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申报人员材料造假、违规申报等行为查处力度;二是加强评委以及学科组的管理,坚持评委随机抽取,评委名单保密等基本的工作原则,防止评委请托、利用职权收受好处;三是在近几年规范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严格落实评委会封闭评审管理等手段,切实加强对各级评委会评审活动的监督指导。自治区层面也将在今年创新职称评审组织管理手段,在中小学教师系列下放评审权的各市,采取异地委托交叉评审方式组织中小学教师系列副高级评委会评审,不断提升职称评审社会公信力,确保评审公平公正。
(四)加强领导,进一步营造职称改革良好外部环境
职称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其中每一个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因此,应共同营造职称改革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一,加强领导。多年的职称工作经验告诉我们,职称改革的成效往往取决于领导的重视程度。领导重视往往职称工作就会推进顺利,管理规范、群众意见少,而领导不重视,则职称工作就会出现种种矛盾、重重阻力。因此,各市、各单位、各部门都应把职称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人事人才工作抓紧抓好。
第二,加强政策宣传。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是各项职称工作的主体,做好职称政策的宣传工作,是落实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知情权的重要体现。同时,广泛的宣传职称改革,增强职称改革的透明度,也是让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并顺利推进职称改革的有效手段。在职称政策的宣传过程中,应更多地考虑受众的特点,找准政策对象的需求,学会换位思考,尽可能使专业技术人员感受到政府和社会对他们的尊重,体现人才的价值。
第三,加强队伍建设。各级职称工作者队伍是我们职称改革的基础。要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做好人员培训工作,切实提高职称工作者的素质。职称改革工作政策性强,各级、各部门应配足配强干部。职称改革涉及每个专业技术人员的切实利益,在职称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各级职改部门工作人员,都应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踏踏实实推进工作,切实维护好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利益。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是职称工作不变的主题。全区各级职称改革工作者将在自治区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奋发有为,努力推进职称改革各项任务完成,为加快富民强桂新跨越,实现“两个建成”目标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自治区公务员局局长)
大学生全面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精神 篇4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动力由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出口带动,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十二五期间,自治区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重视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持续培育各种创新平台、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使全区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创新驱动能力持续提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十三五谋篇布局,其中,创新被提及71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将创新放到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战略位置,我们也有理由乐观地期盼,通过创新驱动的力量,将为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为此,结合全会精神和十二五以来我区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就内蒙古如何在十三五期间坚持创新发展,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院长马永真近日接受了记者专访。
国家十二五规划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等三个方面对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做了具体详实的部署。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要求我们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以此为目标,整个十二五时期我国的创新能力、科技实力、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就。马永真说,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自治区党委、政府结合区情实际,于2011年1月出台了内蒙古十二五规划纲要,决定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建设创新型内蒙古。要求从加快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强化创新载体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环境、重视学前教育等15个方面着力,为内蒙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关于十二五时期我区在创新发展中取得的成绩,马永真说,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抓住创新驱动发展这个关键,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推动经济增长由投资和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新型煤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不断实现理论与技术突破,不断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支持各类高新科技园和留学生创业园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以技术跨越带动产业升级,形成了各类创新要素充分集聚、人才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
马永真告诉记者,在十二五时期创新驱动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居于首位。不仅如此,十三五规划建议还根据国际国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创新规划方面提出了不少新理念、新思路,如要求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等。这些都是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立足当下、谋划长远作出的重大部署,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的必然要求。
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因此,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要想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就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使创新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具体到我区,下一步遵循国家的十三五规划,内蒙古在创新方面还要做些什么?马永真认为,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国内发达省区相比,我区创新能力不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务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部分群众生活仍然较为困难,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急需创新社会管理方式,这些都需要在十三五规划中加以解决。
他说,自治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制定中,要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上,立足内蒙古欠发达的基本区情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重大战略判断,在全球化视野和全国大局中谋划内蒙古的发展。要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时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完善和实施8337发展思路,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机遇,按照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进一步推动内蒙古创新发展。要把创新发展贯彻到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到工作的各方面,积极探索和完善符合自治区实际的创新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把创新发展战略同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统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引领发展转型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确立为十三五必须坚持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结合内蒙古科技创新实践,自治区科技厅厅长李秉荣就自治区科技工作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接受了记者采访。
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对经济发展的含金量要求更高。同时,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创新正在成为影响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主导因素。因此,五中全会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十三五期间重大战略任务予以部署,不仅是未来五年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关系到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抉择。李秉荣说,科技创新是各类创新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具有决定性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缩小城乡差距等许多问题都需要科技创新破题。
李秉荣说: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工作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求真务实、行之有效的措施,完全符合此次五中全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要求和部署。他将十二五时期我区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成绩总结为6个方面。一是紧扣发展,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围绕8337发展思路开展创新顶层设计,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规划》,制订了系列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了科技创新的目标任务和方法路径。创新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出台实施了《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储备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建设了自治区科技项目储备库,从源头上解决了科技项目和经济需求两张皮的问题;二是强化激励,系统设计科技创新保障措施。修订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同时在政策、制度和人才三大措施保障方面,正在制定系列实施办法和方案,这些措施在全面实施后,将使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创新主体充满活力、高效协同,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创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三是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制定了《内蒙古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强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意见》,在整合科技计划布局,改革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创新科技投入方式,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大力度改革和整体部署。四是扩大开放,深化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建设了国家、自治区、盟市、旗县四级科技联动机制,强化国际交流合作,推进一带一路 建设。深化与中科院、工程院的全面科技合作,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重大工程科技战略咨询等活动。完善与发达省区的区域协同创新合作机制,促进产业转移、延伸和升级;五是尊重规律,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组建了38家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和22家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覆盖全区12个盟市。科技重大专项的87.6%的经费投入到企业,解决产业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带动企业投入36亿元。十二五以来,自治区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的获奖项目有42.5% 的奖项由企业获得。设立了总规模4.8亿元的内蒙古协同创新股权投资基金,通过科技与金融融合,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六是突出重点,全力实施三大工程。围绕8337发展思路中重点领域的技术需求,实施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工程和实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程。突破了一批重点领域发展瓶颈,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转化了一批技术成果,助推了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和综合竞争能力提升。实施创新人才和平台体系建设工程,按照项目、平台、人才三位一体建设思路整体推进。国家级平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新增2家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高新区发展到2个,总计形成20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成了内蒙古科技创新综合信息系统,为信息化体系建设奠定了核心基础。
《内蒙古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使我区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全国中等水平的发展目标,这是一个巨大跨越,因此,创新型内蒙古建设需求迫切,任务艰巨。李秉荣认为,十二五以来,我区开展和实施的这一系列改革措施,走在了全国兄弟省市的前列,并初见成效。但要清醒地认识到,自治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仍处在全国第三梯队靠后的位置,持续实施好科技创新三大工程,是十三五时期自治区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创新驱动作为一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按照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系统解决创新中的问题,真正把创新贯穿到各项工作中,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发挥引领作用,把五中全会对创新的更高要求落到实处。
【篇一】
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闭幕,本次会议通过了十三五规划,对下一个五年工作做出了全面规划。会议就发展、创新、协调、民生、对外政策、党的建设反腐等多个方面全面布局。值得重视的是,美丽中国建设及绿色环保手册纳入规划;从媒体报道看,反腐依旧是今后工作重点。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布局,而这个布局的主线就是十三五规划。因而确保经济增长依旧是本届会议的首要任务。据专家分析,为了完成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十三五期间需要年均6.6%的增速。近年来,国际发达国家普遍经济发展减速,甚至陷入停滞或衰退。中国虽然有所降低,但依旧保持着7%以上,令世界羡慕的发展速度。由于中国较低的人均水平和庞大的人口基数,加上较为严峻的就业压力,保持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是必须的目标,既是社会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也是国家在现阶段经济水平自身的需求。笔者明显注意到,在对增长速度的表述上,留有较大的余地。一是世界经济的放缓外需拉动效应减弱,二是从前一阶段国内的经济发展的阐述看,更重视经济发展的质而非量、强调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在经济发展增长动力转换期,必然有增速的调整。
笔者认为,尽管目前存在较大压力,但由于中国目前具有的独特优势,保持中高的经济增速是有保障的。首先,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及世界第一的个人储蓄率是经济中高速发展最坚实的后盾,保证了政府有足够空间运用经济金融政策调节经济发展速度。中国的外汇储备和个人储蓄资金曾引起广泛争议,但在这个世界经济放缓时刻,无疑起着定海神针的作用。其次,基础建设还有着巨大的空间。毫无疑问,近年来中央主动放缓了基建投资,特别是房地产业以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但是在交通运输、能源动力、环保水利、信息网络等方面,结合西部开发和一路一带还有广泛的发展空间。其三,中国的小微企业、新兴经济方兴未艾,将会成为下一个五年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在本个五年规划中也即将逐渐崭露头角,起到推动经济的作用。其四,万众创业,科技创新拥有巨大的潜力。其五,养老政策的落实细化及生育政策的放开将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综上所述,目前政府就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还有许多可用手段,但基于以下考虑,仅保持适度发展速度,维持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一则是倒逼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二是促进经济转型,改进经济发展模式,优化经济结构;三则是为机制改革和国企改革留足转圜余地。我们要看到中国面临着的巨大挑战和风险:国企效率低下;地方财政债务风险;中小企业融资难;产业结构失衡;人口老龄化;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以及消费疲软等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定的增长而又不能为增长进一步让他们恶化发展。
大学生全面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精神 篇5
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性建设。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先后修订并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全面从严治党经验的基础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这些举措鲜明地体现了党中央着力用制度管党治党,即通过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从深化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等多方面健全制度机制,使党的制度建设越来越健全完善,进而夯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
第一,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党内监督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没有党的领导,建立起来的各项制度就不可能调整党内各种关系,也不可能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脱离党的领导来谈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必然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内监督制度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告诉我们,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内监督制度建设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指出,“必须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党内和党外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党组织和群众对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的监督”。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制定党内监督条例。要充分发挥各级纪律检查机关在党内监督中的作用”。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必须加强党内监督”,“建立健全党内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健全定期报告工作和廉洁从政情况的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十八大党章第三十三条增写了干部选拔监督的内容,增写了党重视监督干部的内容。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总之,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党内监督制度的建设。伴随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党内监督制度建设有了新的发展,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六中全会在党内监督制度方面的重大举措充分表明,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必须自始至终坚持党的领导,制定出来的制度必须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党内监督制度建设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
第二,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各项规定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这一原则。民主集中制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是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坚持,任何组织和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以任何理由违反这项制度。党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实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党内监督效力。党内民主是实现党内监督的前提条件,而加强党内监督又不断促进党内民主的发展。邓小平在党的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无论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其关键都在于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发扬我们党的传统作风。”
第三,完善党内监督制度是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讲话中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只有把制度建设好了,形成一切按制度办事的良好传统和行为习惯,才能够有效地避免“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加强党内监督必须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制度的可行性和约束力决定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实现了监督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立一套结构科学合理、运行流畅有序、职能明确高效的执政党监督制度体系是加强党内监督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党内监督工作持续、深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我们必须更有效地加强党的监督制度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加强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进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大学生全面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精神 篇6
会
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记得这次会议在未召开之际就已引起各界的极大关注,除了全国人民翘首以盼,可以说世界各国都在拭目以待。毕竟,这次会议的成果将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在未来的发展走向,关系人民的民生福祉,也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具有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了传达学习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院共青团召开全体人员会议,会上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会议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改革,实际上是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个建设提供了体制支撑,是十八大精神的延伸和扩展,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充分体现了执政党肩负的使命和领导人责任的担当,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表现出空前的改革勇气和决心,让我们备受鼓舞、充满信心。
习总书记的六条基本上构建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的核心框架。“改革”又一次成了重中之重的关键词。但与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主要涵盖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相比,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同时兼顾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改革。再一次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这是《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体现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也契合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可以预期的是,这次会议全面深化改革,也将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必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而我们要做的是怀揣梦想和信心,不断关注改革动向,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在党的号召下积极配合做出相应改变、落实和完善。
大学生全面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精神 篇7
全会立足新形势新要求, 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要体现以改革推动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增强活力的总体思路,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进一步突出重点, 明确攻坚方向, 找准着力点, 完善配套政策, 不断取得新突破。
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 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锻炼活动时间, 提高阳光体育运动实效。完善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 形成合力, 培养青少年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 保证美育教学资源基本配置和相关必备条件, 全面提高美育教学质量, 重点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 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加强科学保教, 着力克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以小学生减负为重点, 标本兼治,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要优化资源配置,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提高教育质量。要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和经费保障制度, 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 尽快使校舍、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出台校长教师交流指导意见, 加大城镇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优质公办学校教师对口支援薄弱学校的力度,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试行学区制, 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完善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入园资助政策和高中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制度。积极协调有关部门, 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机制, 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教育信息化网络。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改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高校教学评估方式,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推进高校协同创新,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争创一流。
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拓宽学生发展通道。要制定和实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及其配套政策文件, 按照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 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 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 实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 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转换认定制度。
大学生全面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精神 篇8
[关键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精神;新特点
[中图分类号] D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1-0007-04
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就会看到,其改革精神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改革紧密地与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阐述的奋斗目标体现的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具有以下特点:
(一)将改革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远大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决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1]中国梦的改革精神不同于以前的改革:
一是它不仅仅局限于追求富强,而是“强调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这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包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也包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还包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期不远。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使得我们追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也日益接近,充满希望。
二是它不仅仅局限于当前的发展,中国梦思考实际上贯穿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时空。近代以来,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领土主权不完整、经济上被掠夺、社会畸形发展、人民痛苦,一度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每个中国人想起那段历史,都会感到心痛”[3]。中国梦的提出,将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统一起来,昭示了党和国家的宏伟图景,不但反映了中华民族每个人的心愿,也展示了中国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良好愿望。明确提出实现中国梦,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自信和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担当。
(二)将改革与实现中国梦的原则有机统一起来,为全面深化改革并取得胜利明确了政治前提、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找到了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第一次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三大要素统一起来,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全面深入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原则。
一是中国的改革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是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我国经济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二位,民主法制、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了道路自信,并在《决定》中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必须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做了具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4]
二是中国的改革必须要有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侧重于中国梦的国家理想和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侧重于中国梦的社会理想和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侧重于中国梦的个人理想奋斗目标。这三个目标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内在的,相互促进的,是分不开的。同时,这些理想和目标的实现,又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为民族精神是团结的纽带;改革创新思维时代精神是动力。中国精神包含了理想、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领导和动力。正如《决定》所说: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三是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实现中国梦的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实现中国梦。《决定》贯穿了人民性的特征,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7]。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内在、相互促进的。有了正确的道路、有了一往无前的精神、有了力量源泉,改革的成功就有了保障。
二、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具有鲜明的辩证性
全面深化改革深刻地贯彻了唯物辩证法思想,体现在:
(一)三个“解放”使改革更加体现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决定》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8]这里,不但第一次提出了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将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与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紧密联系起来,突出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也就是说,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些年来我们都很重视,我们过去的改革,主要侧重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经济制度、文化体制以及政治体制的改革,这些改革是必要的、重要的,虽然也对社会管理有所改革,但改革的时间不长,也不够深入。如果要将改革全面深入推进,如果缺乏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如果没有全社会的积极性,改革就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如果是这样,改革就不全面,不深入。对此,《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里的“治理体系”,指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国家与社会的改革互动起来,包含着国家与社会协商、协调、协作、协同等多层意义。《决定》专门用了一部分讲“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体现出三点新精神:第一,体现出系统治理的思想。《决定》提出“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9]这里明确了“领导”、“主导作用”、“参与”各自的角色以及党和政府对社会参与的“鼓励”、“支持”态度以及“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目标。第二,提出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改革方向。《决定》提出“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10]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将有力促进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和进一步完善。
(二)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改革方法,这是改革实践方法论的科学总结。
一是它将感性与理性、特殊与普遍、实践与理论、微观与宏观、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自觉能动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摸石头,就是要通过实践,找到不同事物发展的各种特殊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际解决问题。顶层设计,实际上,就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找到普遍规律,在道路、方向、精神、力量等问题上提供指导;摸着石头过河体现了经验的形成过程,而顶层设计主要体现的是经验的升华并指导实践的过程;摸着石头过河侧重于遵循客观规律,里面蕴涵着能动性,顶层设计侧重于能动性,里面蕴涵着尊重客观规律;摸着石头过河有基本原理、道路、方向的指导,顶层设计通过摸着石头过河得到丰富、完善和升华。如,我们党在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就在摸着石头过河,先是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后来,逐步增加了政治文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摸着石头过河并不是没有顶层设计的,在改革伊始,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结合中国实际的过程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我们看到,后者又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步得到了丰富完善和发展并指导着摸着石头过河。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是相互内在的,不可能将二者截然分开,割裂开来就是错误的。作为一个生产力落后、人口众多、国情独特的东方大国搞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在这个复杂时代充满挑战的全新事业,对重大改革措施加强可行性研究,坚持试点先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这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
二是它高度概括了35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这样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的不断积累过程,就是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摸着石头,着重讲的是局部、微观、战术;顶层设计,着重讲的是全局、宏观、战略。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的统一,就是坚持辩证法。
三是它的运用有坚实的基础。实际上,党的十八大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成功的顶层设计。其中的一些具体的制度实际上是摸着石头过河取得的成功经验,比如,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这方面就有具体的制度要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第四,《决定》从各个方面贯彻了这个方法。《决定》的十六部分就是一种顶层设计;每一部分的原则也是一种顶层设计,而每一部分的具体要求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提出和摸着石头过河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一种顶层设计,而“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又是摸着石头过河提出和摸着石头过河要解决的问题。再比如,其中的第九部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规定:“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这个顶层设计的指导下,“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这既是摸着石头过河提出的问题,又是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解决的问题。《决定》的其它部分都是这样。
(三)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决定》从指导思想到各方面改革,共十六个部分。改革表现了整体推进的特征:《决定》的二、三、四、五、六、七部分阐述的是经济改革;八、九、十部分阐述了政治建设;十一阐述的是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十二、十三部分阐述的是社会建设;十四阐述的是生态文明建设;十五部分讲国防和军队改革;十六部分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每一方面的内容也很全面。因为上述部分是紧密联系的,只有整体推进,才能更好地局部推进,这是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观的体现。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有重点、重点突破。就“五位一体”来看,经济是重点,它在《决定》中与其它部分比较也占了最大篇幅,在《决定》的十六个部分中,经济占了六个部分。《决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1]重点是经济,重点中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突破点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因此,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有了方向:如“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支配,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12]《决定》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13]等等。
二是《决定》在具体改革内容方面有重点,有鲜明的针对性。如在第二部分里提出“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进一步打破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14]又如,第五部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中“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15]再如,第十三部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在支持和发展这类组织上,“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16]等等。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积极,又稳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将极大地推进改革全面深入。
三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清晰。《决定》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7]以发展经济为牵引力,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也是对发达国家发展道路的总结,又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实际经验的总结;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证明;既有清晰的逻辑,又有切实有效的部署。
三、改革精神表现出全面性、坚定性和自信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有以下特点:
一是它突出了全面改革的精神。全会《决定》十六个方面,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军事、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这表现了中央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求真务实、实干兴邦的精神。
二是它表现了改革的坚定决心。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当前,需要改革的深层问题还不少: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国科学技术创新的能力不强,产业结构还是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较多的体制机制障碍制约着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很艰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突出,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居民收入分配较大的差距还没有真正解决;社会矛盾有增多的趋势,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有一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有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还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有少数党员干部缺乏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奢侈浪费问题的解决还须要下大力气,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面对攻坚期和深水区,三中全会明确强调:“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8]全党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19],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20]首先,我们看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充分看到了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其次,因为实践的发展和思想的不断解放,所以,改革开放是不会停止的。这里就明确了改革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再次,紧密地将实践、解放思想、改革统一起来,又进一步发展了党的十八大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党中央的这种决心和勇气是中国古代、近代一切改革运动所没有的。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他们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这种决心和勇气,他们的改革不能攻坚克难,往往因阻力半途而废。党中央有这种决心和勇气,因为,第一,党深刻地认识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重要性。三十五年的实践雄辩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种决心和信心来源于几十年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来源于深厚的实践基础和巨大的成就,绝不是空中楼阁。第二,党中央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担当。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示:“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这个重大责任,就是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21]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他强调:“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有天下为公的宽阔胸襟,摒弃任何私心杂念,把为全中国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鞠躬尽瘁。”[22]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担当。
三是它对改革具有充分的信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23]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之前没有多少实践基础,而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了35年丰富的实践基础。
四是它注意改革精神的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就为落实改革措施提供了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1][5][6][7][8][9][10][11][12][13][14][15][16][17][18][20][2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6.32.39.3.49.50.5.6.11.10.19.50.5.7.2.2.
[2][3][4][19][21][22]何毅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14.22.3.8-9.9.
作者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大学生全面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精神】推荐阅读:
大学生思想汇报——全面深化改革,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11-07
大学生十九大精神学习心得12-04
大学生学习焦裕禄精神12-17
大学生学习两会精神心得体会10-22
大学生学习雷锋精神心得体会05-15
西迁精神大学生学习心得体会06-08
当代大学生学习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10-24
大学生村官应学习吴仁宝什么精神09-07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学习两会精神思想汇报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