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

2024-07-21

初、高中数学(共12篇)

初、高中数学 篇1

“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这是经历过高一数学教学的每一位教师都普遍反映的问题一些学生在初中学得比较成功, 信心十足地跨入高中的大门, 但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 数学成绩出现大幅下滑, 对数学学习不知何从下手, 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 没有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是一个重要因素, 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以便寻求解决的办法.

一、影响初、高中衔接因素

1.教材方面

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在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压缩, 因此, 知识内容的“量”少, 浅、难度小, 内容选择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现实,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教材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调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另外, 教材中的叙事方法也比较简单、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达.而高中知识广泛, 容量大、数学能力要求高, 解题方法和技巧灵活多变, 语言严谨, 简单, 叙事方式较为抽象, 概括、理论性强.特别是高一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到集合、命题映射等代数知识, 概念多且抽象, 难以理解.思维还来不及转变, 紧接着又到要求推理论证严密的函数问题, 加大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

2.教法原因

由于初中课堂量少、知识简单, 所以在上课时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来反复强调重点, 上课讲得详细, 进度慢,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小组合作讨论等课堂活动形式形成对定理, 规律的认识.教学上多采取讲练结合的方法, 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黑板上板演, 能够及时进行反馈和纠正.同时, 通过布置作业, 课堂内、外大量的练习、课外指导达到对知识的反反复复的理解, 直至掌握.而高中内容多, 单位课时容量大, 教师在上课时只强调重点, 突破难点, 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 要求能触类傍通, 举一反三, 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 知识和能力并重.而大多数学校的高中教师都是循环教学, 有些教师在教学上不知不觉地用高三的要求去教高一学生, 给高一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更难适应高中数学教学.

3.学生自身原因

由于高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 随身体的迅速发育, 他们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 独立思考和处事能力有了很大发展.在他们的意识中, 自己已长大成人, 很多事情都不希望家长和老师干涉, 甚至也不愿向同伴倾诉, 缺乏自信、烦躁冲动, 抗挫能力差, 自我锁闭.课堂上对老师的提问不举手发言, 讨论气氛不够活跃, 给教学上带来一定的困难.

4.学法原因

在初中, 内容相对简单而集中, 课堂上教师讲得详细而全面, 在教学上, 教师将各种类型进行归类, 让学生对各种类型进行反复练习, 学生只要熟记概念、公式和类型, 一般都取得较好成绩.因此, 学生的依赖性强, 习惯围着教师转, 没有养成独立思考和总结归纳的习惯, 学习没有主动性.而高中更重要的是发散思维和创造意识.进入高一的学生, 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还没有及时转变, 还是沿用初中的习惯来学习, 也给学习数学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解决衔接问题的方法

1.把握教材内容, 实现初、高中的平稳过度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教材都作了较大的改动, 而高中教学一般都是循环教学, 有些高中教师对现行的初中教材不是很熟悉, 因此, 高一教师在钻研高一数学教材的同时, 不妨也去了解现行初中教材及知识体系, 了解哪些内容在初中没有学, 但在高中却要用到的知识 (如立方和、立方差公式, 十字相乘法、分母为多项式的分母有理化等) 在教学上要进行补充, (例如, 在高一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时, 要补充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 同时对初高中衔接知识点, 如四种命题、函数概念等, 在讲授新课时要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 加以比较分析, 达到温故而知新.保证了知识的连贯性, 学生容易接受, 感到数学并没有那么难学.同时适当放慢些速度, 降低难度, 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在与高一学生互相交流时, 学生普遍反映, “上课时都听得明白, 就是做作业不会做”.单从这点, 我们可以看出高一的学生还学不得法,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包括制订学习计划, 课前预习, 上课注意力集中, 专心听课, 巩固复习, 独立完成作业, 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这几个方面,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改进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制订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有长期的、短期的, 制订之后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去进行学习和安排时间, 防止没有目的和盲目地去学习.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预习是对所要上的内容进行初步阅读, 了解下一节课的新内容 (如概念、公式、定理、性质和证明) 对于不明白的地方标识出来, 这样上课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 听课才有针对性.通过复习达到“温故而知新”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 同时对上课不明白的地方及时得到排查和解决.作业是反映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理解及掌握的程度.通过独立完成作业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都得到提高, 是学生掌握知识由“会”到“熟”的一个过程, 也是锻炼学生意志的一个过程.通过小结, 使所学课本由“厚”读到“薄”, 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 求知欲望强, 上课时积极思考, 思维活跃, 注意力集中, “我要学”的意识增强,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 , 一般情况下, 学习兴趣越浓, 学习效果就较好.不少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 难学, 甚至厌学.主要的原因是对数学缺乏兴趣, 因此, 在教学中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在这种氛围下, 师生关系融洽, 双边互动积极, 学生心情轻松, 愉快地听、说、做, 思维活跃, 兴趣浓厚, 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也可以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上, 教师也可以采取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使学习好的同学吃得饱, 学习困难的同学感觉到数学也没有那么难学, 让学生在作业中、考试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增强学习信心.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与数学教学相结合, 特别是多媒体能够把抽象的图形转化为直观的图形, 这样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同时学生参与的机会多了, 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课堂上教师的一些巧妙的解题方法或一题多解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好的解题方法不仅事半功倍, 而且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 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能力

1)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生的自学能力较低, 没有形成自学的习惯, 作业或考试用到的数学方法或数学思想方法, 都是经过大量的反复的训练形成的, 只要记好类型题, 对号入座, 问题一般都得到解决.而高一教材知识点多, 课时容量大, 教师在上课时不可能面面俱到, 只能通过讲解一两道典型的例题去融会贯通, 而习题的解答需要的知识面更广, 技巧性更高, 如果不自学, 不靠大量的阅读理解是不可能的.因此,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更为重要, 学生养成自学习惯后, 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是指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渗透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引导学生概括、领悟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如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价转化思想等) 准确地理解, 概念、公式和定理.同时加强解题技巧 (如一题巧解、一题多解) 及各种题型的变式训练, 开阔学生的视野, 对自己的解题活动及时进行回顾与反思, 总结, 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影响考试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很多教师上课强调的是数学思想方法、思维过程及解题技巧, 有时候由于运算量过大, 复杂, 课堂时间有限, 所以老师只把运算结果留给学生, 而运算过程由学生课后去自行解决.给学生的运算能力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 要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公式、定理及运算法则这些数学基本知识, 掌握它们的使用条件, 避免盲目套用公式造成计算错误.同时认真审题, 挖掘题目中隐含的条件, 寻找合理的、简便的计算方法.加强习题训练, 让学生亲自做足够的习题获得能力, 强调在运算过程要耐心、细心和及时反思运算过程, 形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4) 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进入高一的新生, 由于环境陌生、老师陌生、同学陌生, 心理上还是初中那种依赖心理, 对新环境缺乏适应.不适应多学科的学习, 手忙脚乱, 同时沿用初中的习惯来学习数学, 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甚至失去学习信心.正因为如此, 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更为重要.在教学上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让学生认识到困难和挫折是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 只有正确认识挫折, 才会有适当的反应和行为, 才能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引导学生要经得起逆境和艰苦的磨炼, 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 勇敢地面对挫折.同时教育学生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摆脱因挫折产生的消极情绪的困扰.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 减轻心理压力, 发挥自己最大潜能.

总之, 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是摆在面前的、有待于我们在教学上不断总结和研究的课题.希望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去探索和总结, 提出解决的办法, 共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初、高中数学 篇2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一单元

5、童趣(沈复)第二单元

10、《论语》十则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西江月(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第四单元

20、*山市(蒲松龄)第五单元

2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第六单元

30、*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一单元

5、伤仲永(王安石)第二单元

10、木兰诗 第三单元

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四单元

20、口技(林嗣环)第五单元

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 两小儿辩日 《列子》 第六单元

30、*狼(蒲松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陶渊明)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核舟记(魏学洢)

24、大道之行也(《礼记》)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第六单元

26、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8、观潮(周密)

29、湖心亭看雪(张岱)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陶渊明)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登黄鹤楼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29、满井游记(袁宏道)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六单元

21、陈涉世家(司马迁)

22、唐雎不辱使命(刘向)

23、隆中对(陈寿)

24、出师表(诸葛亮)

25、词五首

望江南(温庭筠)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渔家傲(范仲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武陵春(李清照)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五单元

17、公输 《墨子》

18、《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鱼我所欲也 《孟子》

20、《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左传》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23、愚公移山 《列子》

24、《诗经》两首

关睢 蒹葭

高中文言文目录

人教版: 第一册 第一单元 1.毛泽东词二首 沁园春.长沙 采桑子.重阳 16.*《名人传》序 17.烛之武退秦师 18.*勾践灭吴(节选)19.邹忌讽齐王纳谏 20.*触龙说赵太后 第六单元 2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2.寡人之于国也 23.*劝学 24.*秋水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探析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 衔接问题 对策

初中是对基础知识进行教学的阶段,而高中则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进行培养,初中的学习方法难以适应高中的教学,因此很多学生升入高中后难以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学习。所以,对初中和高中的教学衔接问题需要重视并找出解决的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高中的学习。

一、初、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衔接问题

(一)初、高中教材出现的相关衔接问题

1.教材内容方面。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梯度。初中数学的教材较为简单,更为注重对题目进行计算,并不善于归纳题目的本质,对教材中的内错角定理、平行线性质等,都没有加以证明,而只是由教师直接给出结论。但是高中教材较为严谨,对于定义有着严格的要求。例如: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叫做圆。在这个定义中,如果去掉“平面上”这个条件,那么这个定义也有可能是在描述球体,所以对定义一定是非常规范的。

2.高中数学教材自身的特点。首先,是书本的容量大。以教材的第二章“函数”为例,教材介绍了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对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作出了定义,最后介绍了函数与方程。当然,这些内容都是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但是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得到补充。但是,如果进行补充就会超出教学参考的要求,但如果不能讲解完全就会对下一个环节的学习造成困扰。

(二)与教师相关的衔接问题

初中教师一般针对中考的考点会对学生进行重点的训练和反复强调,要求学生牢记,形成很强的心理暗示。但是高中教材则注重快、狠、准。因为高中的教学内容很多,课时较少,课堂的教学进度很快,题目具有较高的难度和综合性,因此教师只能针对一些典型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讲解,这使大部分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初中只需要牢记相关公式、定理和法则就可以获得较高的分数,但是高中教师要对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行透彻的讲解,还要训练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三)与学生学习有关的衔接问题

1.初、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高中生一般处在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期,有自己的独立意识,面对高中教材和新的学习环境,学生对自己不懂的知识更愿意自己消化,不能消化的知识点就会成为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障碍点,初中升入高中后,对数学产生了恐惧心理,认为数学很难。这些都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学习障碍。

2.初、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初中的主要思维是形象性的逻辑思维,而高中生则是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高中要求具备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全面考虑问题,擅长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3.初、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初中学生在学习中是机械模仿,而高中生则要求具备逻辑思维能力,高中学生难免会感到吃力,没有充分做好心理准备接受新的知识。

二、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针对教材衔接的对策探讨

1.教材衔接。在进行函数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部分知识的补充,举出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来解决函数问题。例如,将截面的半径是20厘米的圆木锯成矩形,设矩形的一个边长为x,面积设为y,然后将y表示成x的函数。这就能够做好初期的知识补充和衔接。

2.分散难点。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时,要善于列举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对教材中的抽象知识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渗透类比的教学思想,比如在学习椭圆的知识以后,可以在学习双曲线知识时,类比椭圆的知识将双曲线进行定义,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二)针对教师的相关衔接问题的对策

1.课前准备。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学习,实行分层教学,提高针对性。

2.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的速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其次,要对考卷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时间过长会使学生对解题思路感到模糊,难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讲。

(三)针对学生学习的相关衔接问题的对策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表扬学生,学生要养成自学的学习习惯,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其次,学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间相互交流和探讨,教师以点拨为主。学生要建立错题集,将错题经常拿出来看一看,并对同类题目加强练习。第三,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讲,善于总结。第四,学习时要有条理,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做到准确计算。最后,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勇敢面对一切困难。

通过以上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教师解决好初中和高中的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数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困难对症下药,尽快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探析 篇4

高一数学相对于初中数学, 知识与能力要求都大。“学生感到难学, 教师感到难教”的问题一直困绕着高一师生。经过高一近一个学期的学习, 相当部分学生已感觉到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学, 甚至觉得茫然, 数学成绩出现下坡趋势, 已开始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他们从初中升上高中, 面临着以下几大难题或变化:

1.学习环境、心理的变化

升入高一, 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 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等, 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 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 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 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 进入高中后无紧迫感, 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 他们在入学前, 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 高中数学课一开始的确有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 如集合、映射、函数等, 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2.课程内容的增加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 课堂容量小, 而到了高中, 知识点增多, 课堂容量大。高中数学一开始, 概念抽象, 定理严谨, 逻辑性强, 教材叙述比较规范, 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的内容较多, 知识难度加大, 且习题类型多, 解题技巧灵活多变, 多为研究变量、字母, 不仅注重计算, 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 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大”的特点。相对初中数学很有“生活味”来讲, 高中数学更有“数学味”。

3.教材难度增加

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 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 但相比之下, 初中降低的幅度大, 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 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 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讲, 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 反而加大了。

4.教学方式改变

教师教法的改变, 在教学方式上, 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初中也有所不同。初中时由于所学内容少, 涉及题型简单, 课时较充足。因此, 教师有充足时间对重难点内容进行反复强调, 对各类习题的解法进行举例示范, 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演练、巩固, 简而言之是一种重复机械的模仿式教学。而到了高中, 由于知识点剧增, 教学教材内涵丰富, 课堂容量大, 进度自然加快, 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反复强调重难点内容, 而课后安排的习题类型也不可能与课堂上所讲的配套、类似, 教师在授课时更多的是讲解核心概念、基本原理, 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培养,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学生的心理转变与衔接

在高一教学中, 因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 学生小学、初中数学成绩一直很好, 高中数学成绩可能有不如意的时候, 要多鼓励学生, 要教育学生调节好自己的期望值。在高一教学中, 要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学生学不好数学, 少一份责怪, 多一份关爱。要多找自己的原因, 要深入学生当中, 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 特别是后进生, 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 培养其自信心, 激发学习热情。由于高中数学的特点, 决定了高一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大挫折多。为此,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 能冷静地总结教训, 振作精神, 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 并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情绪变化, 开展心理咨询, 做好个别学生思想工作。

三、教学方式的衔接

1.巧设情境, 引起学生无限遐想

很多老师在备课时认为情境不重要, 关键是教学内容要精心处理, 其实不然。数学教学中, 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不但能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欲,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 常见的是问题情境。通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形成克服困难的主动积极的心理倾向。可以使学生利用已知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 这样获取知识, 不但便于保持, 而且能给学生一种成功的喜悦感, 也在思考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花样百出, 让课堂充满期待

有些老师沿用传统的“复习、讲解、练习、小结”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教学方式单一, 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少, 让学生感觉课堂无味。如果能改变观念, 多动动脑筋, 多一些花样, 数学课堂一样能让人期待。当然,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不能用, 关键是要有一些变化, 有新意。如分组学习课、自学课、研究性学习课。这就要求老师前期准备工作做得充分, 目的明确, 并能有效反馈。

3.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学习基本采用“已知理性认识——新的理性认识——实践”的方法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有:预习习惯、审题习惯、演算、验算习惯、艇题习惯、解后反思的习惯、纠错订正的习惯、善于交流的习惯、勤学善思的习惯、归纳总结的习惯、做笔记的习惯、写学习心得的习惯、上课专心听讲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工整的习惯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怎样观察与思考、怎样理解与分析、怎样综合与应用, 是高中数学的难点所在。掌握学习方法是攻破这个难点的措施之一。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 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毅力, 要有足够的学习信心。

4.教师亲切幽默, 营造和谐学习气氛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数学语言力求简练准确, 但并不是说数学课就只能是枯燥没有感情的说教。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很有帮助。要想做到这一点, 首先应将师生关系准确定位。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伙伴, 教师与学生彼此平等, 共同成长。师生人格的平等, 能使学生享有探究的自由,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善待差异, 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感受学习的快乐和价值。满足学生精神的需要, 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另外, 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很重要, 如亲切的笑容、幽默风趣的语言、耐心细致的帮助学生、宽容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的成长等。

四、总结

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 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不仅学会, 而且会学。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师的有效衔接下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才能学好高中数学, 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摘要:高一数学的学习是学生阶段一个关键的时期。升入高中后, 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高一数学的学习, 这使一些学生失去了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本文对高一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一数学,初中数学,教学衔接,兴趣教学

参考文献

[1]范安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魅力中国, 2010, (3) .

[2]刘小丹.浅谈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教育[J].教学研究 (河北) .

高二优秀抒情作文:高中初体验 篇5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蓦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奋斗的泪腺,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当你拥有美丽的时候别忘了所需的奋斗。 ——题记

提笔凝思,眼前摩挲过一幕幕烈日下新生们身着迷彩服笔挺站立的画面。军训的生活好似一场梦,唯一真实的是:同学们晒得黝黑的皮肤和酸痛的身体。每天的五点半,手忙脚乱地梳洗穿衣,匆忙地集合,开始一天漫长的训练。立正、稍息、向右看齐,这一句句的口令,已深深刻在记忆里,挥之不去。

本以为军人是神气的,英武的,但军训让我重新认识了军人。他们是辛苦的,坚韧的,更是可敬的。那笔直的腰身,挺起的胸膛,昂扬的势气,告诉我那是军人的飒爽英姿。那骄阳下伫立的身影,那汗水中神采奕奕的双眼,那支撑着沉重身躯却丝毫未动的`双腿,告诉我那是军人的坚强意志。而今,因为军训,我们也在潜移默化中。为此,我们也付出了汗水和努力。军训是苦与累的代名词。炎炎夏日下站军姿,我忘不了;每天重复单调的步伐练习,我忘不了;酷热下午不计其数的会操训练,我也忘不了……但我更深刻体会到的是:苦与累之后的甜蜜快乐。

军训唯一令人欣慰的是“拉歌”。每次训练休息时,教官就带我们去和别的连拉歌。“某连的”,“来一个”!“来一个”,“某连的”……田径场上掠过我们的口号,氤氲着欢声笑语。同学们的脸上也淌过灿烂的笑容,汇成一抹暖流,萦绕绿茵场。军歌比赛中,我班跃跃欲试,展现最好的自己,勾勒出最美的音符。

灿烂明媚的阳光,参差斑驳地捻在我们的脸上。那时,我们正在接受军训的检阅。那整齐有序的步伐,那昂首挺胸的气魄,那毫不服输的气势,那嘹亮恢弘的口号,无一不在展示我们训练的成果。最后我们班得了军训会操一等奖,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的嘴角都勾起了丰盈沉甸的一念微笑,守护执着……

初、高中数学 篇6

关键词:教学衔接;方法;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05-02

我从2009年开始接触高中数学新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使用高中新教材,进行模块教学,感觉内容多,时间紧,学生难学,教师使用教材困惑多。现在的高中数学教师大多数没有接触过课改后的初中数学教材,师生的首要任务是找出影响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因素并找出解决衔接问题的方法。下面结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浅谈如何处理好初、高中的数学教学衔接。

一、影响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因素

教材方面: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相对具体,多为常量,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不仅注重计算,还注重理论分析,对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而且高中由于受高考的指挥,即使教材内容要求降低了,教师也不敢降低难度,从而加大了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教学方面:初中数学教材课时安排内容少,习题内容较单一,教学进度一般较慢,对重点内容及疑难问题教师均用较多的时间反复练习,答疑。而高中课时紧,每课时内容通常较多,习题类型多,且灵活。许多题目都容纳多个知识点。学生学习方面:初中学生习惯跟着老师转,多数是记忆与模仿,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缺乏归纳总结能力。而高中学习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钻研,探索规律,强调数学能力与数学思想的应用。因此高一的学生沿用初中的方法,也就不能很快的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如学生的心理因素等。

二、解决衔接问题的方法

1.研读初中教材,了解初中数学新课标要求。初中课改采用的教材,从内容,编排及要求上都比以往有了较大的的改变,不了解这些,在衔接教学方面就会出现问题。如初中课标降低了运算复杂性和速度的要求,提倡使用计算器,注重估算等,这些和以前差别较大,中招考试试题的难度比以往降低不少,允许考生携带计算机进入考场。这些政策对初中数学教学不可否认地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导致现在的初中生对计算器的使用依赖很大,离开计算器,学生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会大大降低。初中数学新课标降低了一些要求,如只要求解简单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只要求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并且明确规定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无理方程,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和三元一次方程组没有列入《标准》中,高中教材在必修2的解析几何内容中,求直线和圆的交点坐标,求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时,教材的例题和习题都出现了二元二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二次方程组等。初中的老师为了对付中考,很多与高中知识有关联但是中考不考的数学老师课上不重视,给我感受比较深的如: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这个内容很多在初中只是提一下,有的甚至连提都不提,但是高中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经常要用的,当然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如配方法、公式法,但是对于系数大的方程,学生就无从计算了。所以就造成很多高三的学生都面对一元二次不等式都是一个难点。在这里举一个例子:高一必修1集合章节,设A={x|6x2-11x-30<0},B={x|7x2+13x-60<0},求A∩B,A∪B。在讲这个题目的时候很多同学都用公式法求解,但是结果大部分不正确。如果会用十字相乘法求解就会非常方便。再举一个例子:韦达定理x1+x2=-■,x1x2=■。我在上课的时候说出这个定理很多的学生都说没有听过,但是高中这个定理却在高中非常重要,比如必修四三角函数章课后有这么一道习题:已知tanα,tanβ是方程2x2+3x-7=0的两个实数根,求tan(α+β)的值。这个题目是A组的一个简单题目,只要用和角的正切公式展开,在结合韦达定理就可很快解决,但是我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包括好的学生展开后就不知道如何做了。还遇到过很多这种类型的练习。还有就是完全平方和(差),平方差,立方和(差)及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都是高中必备的基础而学生又是初中学的很薄弱的环节,这里不一一举例。若教师不了解这些,在相关内容上很难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上做到有的放矢,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2.做好初中数学内容的针对性复习,加深和补充工作。高一的必修课程不管采用那个顺序,都要先教必修1,从实践过程来看,必修1的内容学生普遍感觉抽象,难学,初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包括原有的知识结构,都不大适应高中数学的要求。因此,不论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还是人文关怀的角度,对高一新生的数学教学要安排一个过渡和缓冲,查漏补缺。根据各校的实际,用一个周的时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和补充初中的数学内容。复习拓展的内容主要有: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②函数的概念及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联系,初中教材有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内容,相关的探究方法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对这个做法目前争议不少,有些老师认为高——个学期要完成两本必修教材的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这么做不可行。但是从课改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这么做有三点理由,一是有利于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前面的复习有助于后面教学的展开,为学习高中新课程做一些必要的知识准备;三是有效解决高中数学新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及其配套教材存在的脱节问题,避免以往必修1刚学完学生开始出现滑坡,产生了两极分化,对高中数学失去学习兴趣的尴尬局面。

3.教师要切实把握教学要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对整个高中数学教材的结构体系,对模块的要求等要有整体把握,避免增加一些《标准》和教材中没有的内容,或者把后面的一些内容提前从而增加高一新生的负担。如在必修4中,有些老师出于为了和第一章的三角函数连贯把第三章的三角恒等变化提前到第二章,造成结果是学生本来就是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公式多,还要加上第三章的公式,记得一团糟,而且第三章的第一个公式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要用到向量的知识证明。而且因为三角恒等变化那章知识比较灵活,所以很多老师就不断增加和补充课本上没有的只是增加学生的负担。

解决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关键 篇7

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相比较,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法以及能力要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 表现出对高中数学学习的不适应.如何处理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已成为中学数学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学习是积累性的, 在初中阶段就开始重视与高中数学的衔接, 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工作是有重要意义的.

本文在调查影响高中新生发展数学能力存在的多方因素后, 继续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进而剖析初中学生数学能力的结构, 反思现行初中数学教学中在数学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然后提出解决的策略以及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注意点.

一、初中生数学能力分析

在新课改背景下, 数学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年龄特征, 对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强调了在学生的数学活动中, 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根据课标的要求, 我们可以把初中生的数学能力分为两个层面:数学基本能力和数学综合能力.前者指基本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基本应用能力;后者主要指应用代数知识、几何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用基本数学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研究型、探索型、开放型问题的能力, 以及综合运用多种数学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的综合运用能力反映出一个人的数学素质.

二、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分析

初中生已经具备那么多的数学能力, 为什么到高中后还存在衔接问题呢?对比初、高中学段, 由于学生年龄段的不同, 课程标准要求不同, 再加上教材、教师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等外部条件的“突变”, 高中新生适应不了高中数学学习也是情理之中.具体来说, 可以把衔接问题归因于以下三个方面:

1.教材内容变化大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下, 初中阶段的教材为了适应义务教育的需要, 教材内容相对较少, 通俗易懂, 老教材中难度较大的知识, 例如十字相乘法、韦达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等都做了大幅删减, 而在高中数学中又离不开十字相乘法等知识;和高中内容衔接较为紧密的三角函数等知识的要求降低.高中内容受多方影响, 难度难以下降, 删减相对较少, 反而增加了一些初中老教材中较难的内容和现代实用性较强的知识,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 反而加大了初、高中数学内容的台阶, 从而对高中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使得初中生升入高中后感到数学难学, 甚至成绩下滑, 影响了数学能力的发展.

2.教学方法变化快

初中数学课堂, 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中, 每课时安排内容不多, 课堂教学速度慢, 教师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 鼓励学生积极讨论, 小组合作, 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可以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可以在一个时间较为从容的过程中进行.例如一位初中教师是这样教“函数”第一节课的:教师先营造一个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

3.学生思维难跟上

根据认知心理发展规律, 初中学生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级的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 进入高中后马上开始理论型抽象思维, 并向辩证思维发展, 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例如在教“数列”时, 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能够直观归纳规律, 2006年一道中考题是这样的:用同样规格的黑白两种颜色的正方形瓷砖按如图方式铺地板, 则第 (3) 个图形中有黑色瓷砖块, 第n个图形中需要黑色瓷砖块 (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

答:10;3n+1.

高中阶段则是先给出数列的定义:从函数的观点看, 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 (或它的有限子集{1, 2, 3, …, n}) 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 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然后用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 典型的例题是:已知数列{an}的第一项是1, 以后的各项由公式an=1+1an-1给出, 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

高一新生入学后马上接触到的许多内容, 如集合、映射、数列与极限等都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这对于以前习惯于直观形象的新生来说还很不适应, 一下子提升数学能力必然遇到许多障碍.

另外, 初中阶段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不高, 不少学生已经思维定势为在平面图形中解决问题, 进入高中马上学习立体几何, 他们一时难以改变, 经常出现用平面图形的方法来处理立体图形, 这种思维上的负迁移, 极大地影响了立体几何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掌握.

以上种种, 造成初、高中的数学衔接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三、加强能力培养的培养是解决衔接问题的关键

为了解决初、高中的数学衔接问题, 我们可以从初中和高中两个方面入手.根据笔者的认识和实践, 对于初中数学教师而言, 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乃是关键.

1.注重数学知识的灵活掌握, 杜绝思维定势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材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许多知识点仅仅是收录了中学数学体系主干线中的部分内容, 例如初中阶段对“数”的学习仅到实数为止, 没有介绍虚数的知识;三角函数只是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 钝角三角函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没有提及, 初中阶段学的坐标、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等, 仅仅是解析几何的一点入门知识而已,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系统性不强, 并且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

这种局限性如果在初中阶段处理不好, 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 那么必然影响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所以初中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 不要把知识教“死”, 而应该指导学生灵活掌握知识.

总之, 教师必须在初中阶段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学习, 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的同时, 为学生以后学习数学在能力上的衔接打下伏笔.

2.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阶段的数学课堂需要“轻松”的氛围, 但决不能成为一个低效的课堂.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数学课程需要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是教师面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在教后进生时, 不能让优秀生停下来“等”;面向优秀生教学时, 不能让后进生变成“陪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持续保持积极思维状态非常重要.

教师对优秀生要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然后再尝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 特别要强调学生在解题后的反思.

后进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观察、联想、对比、分析等思维活动, 重视“过程”的教学, 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课中只有让学生不停的思维起来, 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从而为学生进入快节奏的高中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

3.根据思维发展的规律, 循序渐进做好衔接工作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和年龄相适应的数学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高中学习.

教师对七年级学生, 主要培养数学基本能力, 例如运算能力, 简单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抽象概括能力;进入八年级, 教师要开始对学生加强推理的训练, 发展形式思维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基本应用能力, 渗透一些初步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如数形结合, 分类讨论等;到了九年级以后教师要培养学生数学的综合运用能力, 运用数学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的预见性、反省性和独创性, 为以后进入高中阶段的理论型抽象思维的发展做准备.

在中考前夕的复习阶段, 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面对繁多的复习资料进行主动的选择性的自学, 对整个初中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归纳、系统化, 对综合难题进行分解、化归等, 促使学生综合性的数学能力得以提升, 这将使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受益匪浅!

总之, 在初中阶段, 教师有意识地注意初、高中衔接教学中数学能力的提升, 使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思维发展和高中阶段的要求相适应, 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四、在衔接中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笔者教学实践中发现, 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初、高中衔接的数学能力的教学过程中, 还要正确处理好以下的三个方面:

1.处理好高中衔接和初中生实际的关系

课标对初、高中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如果都以高中的能力标准来要求初中的学生, 则会人为拔高对初中生的要求, 增加初中生的负担, 所以教师要把握好“度”, 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 适时、有效、有度的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

2.处理好优秀生和学困生的关系

从初中到高中, 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将分流到职业高中中去, 而本文中陈述的“高中”是指普通高中, 对于初中后进生来讲, 完成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已经相当费力了, 更高一级的要求显然很难落实, 所以教师做衔接的准备工作时, 要选择性的进行, 对于一些要求较高的数学能力的培养, 应该主要面对学有余力的初中生.

3.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关系

初中教材中的高中知识点往往是点到即止, 或者隐隐约约蕴含在教材中, 在初中课堂是很难讲透彻, 此时教师为了培养衔接高中数学的能力而不吝时间在课堂中讲解是不切实际的, 处理不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淡化教学重点.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把握好教学时机, 鼓励学生在课后作为兴趣活动进行提高.

初、高中两个学段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同, 使得在数学教学中解决衔接问题成为一个迫切的教学任务.解决这一任务的关键是在初中阶段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 .

[2]朱成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导论[M].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1 (6) .

[3]伊红, 钟旭天, 陈士军.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12) .

[4]胡翠红.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浅议[J].陕西教育 (理论版) , 2006 (Z2) .

[5]叶锦义.对初中数学能力把握的几点认识[J].学科教育, 2000 (4) .

[6]谢益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与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003 (1) .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学要点初析 篇8

一、诱导公式的教学要点

对于三角函数学习来说,学生需要把握的是除了三角函数的定义以外,还需要深刻了解三角函数的公式,并且学会举一反三,特别是让学生了解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运用. 例如,sin ( 2kπ + α) = sinα; tan( kπ + α) = tanα 等,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加入“终边相同的角为同一三角函数”的理念( 终边相同的角是指与某个角 α 具有同终边的所有角,它们彼此相差2kπ( k∈Z) ,即 β∈{ β| β = 2kπ + α,k∈Z}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终边相同的角的各种三角函数值都相等. )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多注意选取的角度的特点,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 那么,角的终边 ( 除端点外) 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要特别注意: 如果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就认为这个角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称为非象限角( 或轴上角) ,具体读作x的非负、非正半轴及y的非负、非正半轴,同时演变出公式:等,当学生完成对于以上诱导后,教师则可以提出向学生展示以上三个方面的思想,即1、当三角函数的变角为:(kπ )/2± α,如果k满足为奇数,则需要变换函数; 如果k满足为偶数,则可以保持不改变; 2、象限判断根据符号,而对于诱导公式来说,负号的确定完全取决于 α 作为锐角时,三角函数值的取值正负; 3、象限正负号的记忆: 即对于函数正值的记忆可以遵循原则为“一全正、二正弦、三两切、四余弦”的口诀完成记忆[1].

二、函数变换的教学要点

对于三角函数而言,多样的变换也是教学的要点之一,而教师在教学时也需要格外注重,例如函数的次数升高与降低, 三角函数的算术结构改变,如和式与积式的互相转变; 另外,教师教学时,需要让学生养成解题“三看”的原则,即“一看看角度、二看看函数、三看看特征”. 解题中需要掌握一些小技巧,例如转变角度、公式变形、运用倍角公式将高次三角函数进行降次处理,另外需要注意的要点为: ( 1) 和( 差) 角的函数结构特点以及符号特点; ( 2) 余弦倍角公式的三类表示形式的选择; ( 3) 当三角函数发生降次( 升次) 时,代用公式的符号特点和变化; ( 4) 正余弦“三兄妹”之间的关系,一般多见于还原法之中[2].

三、函数特征的教学要点

对于三角函数而言,函数的特征也涵盖了多个内容,比如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有界性和周期性等. 如果函数不但具有周期性,同时还是一个偶函数,当对其自变量去绝对值,则所得函数依然为周期函数,即像y = cosx为周期函数,那么求解y = cos | x |与y = | cosx |哪个属于周期函数? 一般来说后者的判断相对容易一些,因为y = | cosx |的区分主要是在符号方面,无论取何种符号,y = cosx为周期函数不发生改变,则y = | cosx|一定是周期函数. 而前者的判断则是与x的值域有关; 还需要掌握三角函数图象以及它的几何性质; 三角函数的图形变换主要包含x、y轴上的平移、伸展、压缩操作,以及通过向量的形式进行平移变换. 例如已知y = sinωx图象; 再将函数y = sinωx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 右) 平移| φ | /ω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y = sin( ωx +φ) 的图象; 再将函数y = sin( ωx + φ) 的图象所有点的y坐标进行拉伸( 压缩) 至之前的A倍( x坐标不改变) ,即可得到函数y = Asin( ωx + φ) 的图象. 最后,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绘制三角函数的图形,例如采用函数线法、五点法( 即需要函数的五个点的横坐标满足等差数列) 及转换法[3].

总之,对于学生来说,高中三角函数的学习并不是一个新的知识点,早在初中阶段,他们就已经通过初步的接触和学习,了解到一些基本的三角函数特点. 不过对于高中时期来说,三角函数的学习偏重于深入化、难度化,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无法把握其中的要点,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进行弥补,即充分抓住三角函数的三个教学要点,如诱导公式教学要点、函数变换教学要点以及函数特征教学要点,从而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的指引学生进行思考,完成知识点的掌握以及拓展,对于未来的高考也无疑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积累和巩固.

摘要:对于数学学习来说,由于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对于数学学习的效率也在逐步提升,但是高中时期数学涉及到的知识和理念都更加深入,对于学生的学习也会存在一定的阻碍,特别在三角函数的学习方面,偏重于复杂化.

初、高中数学 篇9

一、影响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因素

教材方面: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相对具体, 多为常量, 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 多研究变量, 不仅注重计算, 还注重理论分析, 对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 知识难度加大, 习题类型多, 解题技巧灵活多变, 体现了“起点高, 难度大, 容量多”的特点。而且高中由于受高考的指挥, 即使教材内容要求降低了, 教师也不敢降低难度, 从而加大了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教学方面:初中数学教材课时安排内容少, 习题内容较单一, 教学进度一般较慢, 对重点内容及疑难问题教师均用较多的时间反复练习, 答疑。而高中课时紧, 每课时内容通常较多, 习题类型多, 且灵活。许多题目都容纳多个知识点。学生学习方面:初中学生习惯跟着老师转, 多数是记忆与模仿, 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 缺乏归纳总结能力。而高中学习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 钻研, 探索规律, 强调数学能力与数学思想的应用。因此高一的学生沿用初中的方法, 也就不能很快的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如学生的心理因素等。

二、解决衔接问题的方法

1. 研读初中教材, 了解初中数学新课标要求。

初中课改采用的教材, 从内容, 编排及要求上都比以往有了较大的的改变, 不了解这些, 在衔接教学方面就会出现问题。如初中课标降低了运算复杂性和速度的要求, 提倡使用计算器, 注重估算等, 这些和以前差别较大, 中招考试试题的难度比以往降低不少, 允许考生携带计算机进入考场。这些政策对初中数学教学不可否认地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导致现在的初中生对计算器的使用依赖很大, 离开计算器, 学生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会大大降低。初中数学新课标降低了一些要求, 如只要求解简单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分式方程只要求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并且明确规定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无理方程, 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和三元一次方程组没有列入《标准》中, 高中教材在必修2的解析几何内容中, 求直线和圆的交点坐标, 求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时, 教材的例题和习题都出现了二元二次方程组, 三元一次方程组, 三元二次方程组等。初中的老师为了对付中考, 很多与高中知识有关联但是中考不考的数学老师课上不重视, 给我感受比较深的如: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 这个内容很多在初中只是提一下, 有的甚至连提都不提, 但是高中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经常要用的, 当然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如配方法、公式法, 但是对于系数大的方程, 学生就无从计算了。所以就造成很多高三的学生都面对一元二次不等式都是一个难点。在这里举一个例子:高一必修1集合章节, 设A={x|6x2-11x-30<0}, B={x|7x2+13x-60<0}, 求A∩B, A∪B。在讲这个题目的时候很多同学都用公式法求解, 但是结果大部分不正确。如果会用十字相乘法求解就会非常方便。再举一个例子:韦达定理。我在上课的时候说出这个定理很多的学生都说没有听过, 但是高中这个定理却在高中非常重要, 比如必修四三角函数章课后有这么一道习题:已知tanα, tanβ是方程2x2+3x-7=0的两个实数根, 求tan (α+β) 的值。这个题目是A组的一个简单题目, 只要用和角的正切公式展开, 在结合韦达定理就可很快解决, 但是我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包括好的学生展开后就不知道如何做了。还遇到过很多这种类型的练习。还有就是完全平方和 (差) , 平方差, 立方和 (差) 及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都是高中必备的基础而学生又是初中学的很薄弱的环节, 这里不一一举例。若教师不了解这些, 在相关内容上很难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上做到有的放矢,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2. 做好初中数学内容的针对性复习, 加深和补充工作。

高一的必修课程不管采用那个顺序, 都要先教必修1, 从实践过程来看, 必修1的内容学生普遍感觉抽象, 难学, 初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包括原有的知识结构, 都不大适应高中数学的要求。因此, 不论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还是人文关怀的角度, 对高一新生的数学教学要安排一个过渡和缓冲, 查漏补缺。根据各校的实际, 用一个周的时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复习, 巩固和补充初中的数学内容。复习拓展的内容主要有: (1)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直接开平方法, 配方法, 公式法, 十字相乘法。 (2) 函数的概念及一次函数, 反比例函数,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3)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联系, 初中教材有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内容, 相关的探究方法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对这个做法目前争议不少, 有些老师认为高——个学期要完成两本必修教材的教学, 时间紧, 任务重, 这么做不可行。但是从课改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 这么做有三点理由, 一是有利于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前面的复习有助于后面教学的展开, 为学习高中新课程做一些必要的知识准备;三是有效解决高中数学新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及其配套教材存在的脱节问题, 避免以往必修1刚学完学生开始出现滑坡, 产生了两极分化, 对高中数学失去学习兴趣的尴尬局面。

3. 教师要切实把握教学要求,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 对整个高中数学教材的结构体系, 对模块的要求等要有整体把握, 避免增加一些《标准》和教材中没有的内容, 或者把后面的一些内容提前从而增加高一新生的负担。如在必修4中, 有些老师出于为了和第一章的三角函数连贯把第三章的三角恒等变化提前到第二章, 造成结果是学生本来就是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公式多, 还要加上第三章的公式, 记得一团糟, 而且第三章的第一个公式cos (α-β) =cosαcosβ+sinαsinβ要用到向量的知识证明。而且因为三角恒等变化那章知识比较灵活, 所以很多老师就不断增加和补充课本上没有的只是增加学生的负担。

搞好初高中的数学教学衔接, 要根据各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 课改后学生的逻辑思维, 运算能力等都有所下降, 若考虑到高一一个学期要完成两个必修的教学任务, 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了进度而忽略衔接教学, 往往欲速则不能达。总之,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搞好课改形势下的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 需要我们大胆地尝试, 探讨和不断总结经验。

摘要:在新课改形势下, 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 是摆在每一所学校, 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初、高中数学 篇10

一、高一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一) 学法的原因

从跟学生交谈的结果分析, 造成高一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是“学法的原因”。初中教师讲得细, 类型归纳得全, 练得熟, 学生习惯于你讲我听, 不喜欢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 缺乏学习独立性。到了高中, 数学学习要求勤于思考, 善于归纳总结规律, 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如果继续沿用初中学法, 就会出现学习困难的问题。尽管新教材降低了难度, 但对一些学生仍无济于事, 每做一题都会遇到困难, 甚至一道题中会出现多处错误。部分新生在心理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产生了闭锁性, 上课不爱举手发言, 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部分新生存在“只看不想, 只想不练, 只练不思, 只思不悟”的缺点, 缺乏良好的心态, 情绪浮躁。

(二) 教材的原因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 我们发现造成高一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二是“教材的原因”。初中教材对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数学学习内容由“基本内容”、“拓展内容”和“专题研究与实践”三个部分组成。而“拓展内容”是进入普通高级中学学生所必须修习的, 但是有些初中学校对于这些“可教不考”的内容作了弱化和删减处理, 这样就出现了初高中知识衔接上的缺漏。初中教材内容通俗具体, 对许多概念采用描述性定义, 教材坡度较缓, 直观性强, 题型少且简单, 多为常量, 偏重知识的基础性和普及性;而高中内容注重逻辑性、抽象性, 教材叙述严谨规范, 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 解题技巧灵活多变, 计算繁冗复杂, 多研究变量、字母。与初中数学相比增加了难度, 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 但相比之下, 初中降低的幅度更大, 而高中阶段由于受高考的限制, 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 便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的现实。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讲, 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 反而加大了。这样, 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一数学学习。

(三) 教法的原因

通过对不同程度学生的访谈, 我们认为造成高一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三是“教法的原因”。初中数学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 因此课堂容量小、进度慢, 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 对各类习题的解法, 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举例示范, 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消化。进入高中以来, 教材内涵丰富, 教学要求高, 教学进度快, 题目难度加深, 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初中那样反复讲解演练, 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引导、探索、发现, 然后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解答, 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 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高中教师在教学中, 不仅要对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和法则加以认真讲解, 还要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不但要重视书本上内容, 还要补充课外知识。这对习惯于“依样画葫芦”缺乏“举一反三”能力的高一新生, 显然无法接受。初中教师比较习惯于手把手地教学生, 对作业、练习的检查、督促抓得较紧;而高中教师则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有着较高的期望和要求, 因而也往往会造成一部分自觉性不高的学生缺少压力, 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二、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措施

(一) 学法的衔接

针对高一新生学法上的问题, 我们采取“二本三习”的学习方法。“二本”指的是笔记本与错题本, 具体方法是:

1.教会学生做课堂笔记以及读书笔记。在听课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 把老师讲的关键性部分听懂、听会。听的时候也要注意思考、分析问题。光听不记, 或光记不听必然顾此失彼, 课堂效益低下, 应适当地有目的性地记好笔记, 领会课上老师的主要精神与意图。

2.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自觉将—些典型的错误收集在一本错题集上, 并进行适当的注释。“三习”指的是预习、练习、复习, 具体方法是:

1.强化预习习惯, 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环节, 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引导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外, 自己有选择地进行一定的课外练习。做作业时, 不但要做得整齐、清洁, 还要有条理, 这是培养逻辑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作业应独立完成, 这样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题正确的责任感。在作业时要提倡效率, 应该二十分钟完成的作业, 不拖到一小时完成, 拖沓的做作业习惯容易使思维松散、精力不集中, 这对培养数学能力是有害而无益的。

3.强调及时总结复习, 增强理解。总结复习时要学会归纳、整理, 真正做到“由薄到厚”又“由厚到薄”。尝试写知识框图, 建立知识结构, 做好总结, 把握规律, 以便理清概念, 使其系统化, 从而更好地记忆及掌握运用。同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也应进行分类总结, 找出其共性与个性, 区别与联系。

(二) 教材的衔接

就初高中教材衔接的问题, 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利用好初中的知识点, 由浅到深地过渡到高中知识。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高中数学的内容大多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但它又不是简单的重复, 它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展和提升。

1.开学初用一周时间补习相关的初中知识, 从而把初中知识与高中教学内容衔接起来。对一部分初中内容要提高一点要求, 切实提高学生素质。复习的主要内容有: (1) 分式、根式及其运算。 (2) 乘法公式。 (3) 因式分解。 (4) 函数与方程。

2.在高一教学过程中采用“低起点, 小步子”的指导思想, 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 恰当地进行铺垫, 减少坡度。

(1) 在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时, 可以先详细复习二次函数的有关内容, 然后和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二次方程联系起来进行解决。当函数取一确定值时, 求自变量的值即为解方程;当函数值在某个范围内变化时, 求自变量的值的范围即是解不等式。

(2) 在讲函数的定义时, 可从初中函数定义 (衔接点) 出发, 结合初中所学具体函数加以回顾, 再运用集合的语言来揭示“对应”, 给函数以新的解释, 在此基础上对函数重新定义, 使新定义的出现水到渠成, 易于理解, 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深化, 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初中给出了用“变量”描述的经验型的定义, 而高中则从“对应”的高度给出了一个理论型的定义。但后者并不摈弃前者, 而是把前者作为可供对比, 有待深入认识的对象。这一差异导致初中只需求函数表达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而高中研究的范围更加广泛:形式多样的函数表达式、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及抽象函数等。

(3) 在讲函数的单调性时, 可以先提初中教材中的说法:图像呈上升趋势, 即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图像呈下降趋势, 即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然后结合图形引导学生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 也就完成了从动态描述到静态刻画的过渡。

(三) 教法的衔接

为了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教学, 达到“平稳过渡”的目的, 应采用“低起点, 小梯度, 多启发, 分层次”的教法, 重点抓好学生的数学基础教学。

1.高一刚开始, 可适当放慢进度, 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决不能为了应试的需要而在一开始就抢进度、赶课时, 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要一步一个脚印, 尽量做到节奏慢一点, 坡度缓一点, 扎扎实实地打好高中数学的基础, 使学生早日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节奏, 为后面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上课的语言要有紧慢疏密、轻重缓急;讲到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的地方, 语言应该放慢, 语气应适当加重;讲到疑点之处, 声调可以提高, 尾音适当拖长。

2.在知识引入上, 需要精心构思, 创设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情境, 充分发挥直观表象的作用, 帮助学生把研究的对象从复杂的背景中分离出来, 突出知识的本质特点, 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揭示新知识的提出过程。譬如, 在讲函数知识前我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 记录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这段时间内整点时刻的气温。于是, 有的学生将数据制成了表格, 有的学生将数据描绘成了一张折线图。经过这一实践活动, 学生对函数的表示, 函数图像的特征, 以及函数的单调性这些抽象的概念增加了感性认识, 从而为进一步理性思考打下基础。

初高中语文过渡的措施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 高一学生 教学过渡

由于初高中对在语文素养方面的要求衔接不到位,特别是初中新课程有淡化、弱化倾向,从而使学生无法适应高中的学习,这些都凸显了高初中衔接教学研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对目前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是有效地实施语文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必然有求。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意义非凡。

一、原因浅析

首先,由于初中属九年制义务,也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这就决定了初中中考语文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较少。虽然考试分数较高,但的学习习惯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如:考前才背书,看课文,记解释等。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考题围着高考转,更加注重考查能力,加上学生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考出来的分数当然不会很理想。

其次,初中的考查,尤其是基础知识的考查,还是以课本为依据,文言文的阅读是从课本上的原文截取的,这种考查形式使学生把精力多放在对课本的死记硬背,考前的临时突击,养成了很不好的学习习惯,这与高中考查注重平时的积累,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相背离;初中的一些教学目标也造成了与高中教学的脱节,如初中的淡化语法,中考不考,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的文言文时遇到了很多,了学生对特殊句式的分析,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再次,高一节假日多,往往时间紧,任务重。教师未处理好初高中的衔接就开快车,抓进度;或者故意出高难度的题给学生一个下马威。这样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挫伤其积极性,必然会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

最后,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似乎人人都懂,但人人都不精通的特点。学生分数往往比较稳定,不像数理化那样松则一落千丈,紧则扶摇直上。因此,学生往往不重视语文学习,随便应付。学生升入高中后,必须针对初中生的弱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抓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和引导学生解决语文学习的困难,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

二、措施浅谈

1.前引后连,过渡。由初中升入高中,对于学生来讲实际上是上了一个新台阶,尤其是初中语文学习处于中等的学生更是上了一个大台阶,教师有必要扶一扶,拉一拉。应针对入学新生,注意适时调整教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教师、新教材。在教学中前引后连,可以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知识。

2.重视实践,培养能力。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即使靠死记硬背记住了所学,只能说明有一定基础,往往不能灵活运用。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除坚持初中养成的行之有效的外,只有多读多写多说多听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这也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一是多读。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朗读、默读、精度、略读,兼而有之。读的内容也要杂,课本要读,报纸要读,文章也要读。什么书籍都应有所涉猎。高中的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广泛的阅读,特别是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的提高。高中生课程紧,时间紧,没有时间去阅读大部头的名著,老师可以推荐品位高,篇幅又不长的文章给学生,如余秋雨、余杰的文章,如《读者》、《青年文摘》,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二是多写。据统计,一个人要达到文通句顺至少要写够十万字。显然,初中一期按规定写六次作文,每次五百字,三年总计约两万字,即使加上小学阶段作文,作文等,写作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写的方式也应多样化,如日记、周记、笔记、感想,小作文、大作文等,鼓励学生主动的写作,学生中好的习作要在班内进行交流,同时要注意,作文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可互相评改,互相启发,拓宽思路。三是多说。传统教学多强调先生讲,学生听。学生明白了,却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换一篇文章,又不知所云。应提倡鼓励学生大胆说,大胆讲,可开展课前一分钟演讲,课末五分钟质疑等活动,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对一些,完全可以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不要急于下结论,为学生提供说的舞台。四是多听。不光听教师讲,听教师泛读,听课文朗诵录音,也要听广播,听别人谈话。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听读训练,将书面阅读的形式改为听读训练,老师读一篇文章,学生认真听,根据听到的信息,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同时还训练了听说能力。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处处皆生活。通过多读“生活”,多写“生活”,多说“生活”,多听“生活”,加强学生实践,从中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语文质量会上去。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思考 篇12

关键词:台阶,原因,方法

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问题, 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难度, 使学生能够更轻松的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客服学生的心理压力, 成为了高中物理教师的首要教学任务.

一、“高台阶”产生的原因

1. 教材设计

初高中物理对于学生的教学重点不同. 初中物理注意的是探讨物理现象比较简单, 注重的是现象本身或者是过程本身, 而且大多都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物理现象. 要求学生知道了解现象, 不需要过多的分析或是定性; 高中物理的教学也主要是集中在力、热、光、电等几大项, 但是对于知识的要求比较高, 研究的现象也变的比较复杂和抽象; 初中的物理教学一般是从生活中的实际出发研究现象的发生, 通过观察现象总结其规律和特点, 学生更容易接受; 高中物理教材更加注重分析和推理, 一般要借助数学工具进行代数算术等的计算, 而且有时还要运用到函数、图象和极值等数学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

2. 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

初中物理教学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 但是形象思维却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一定的物理知识, 但是具有局限性和不严密性的, 之前了解到这些物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会往往会产生定式思维. 这对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产生的影响是消极的.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 物理模型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质点、单摆平抛运动”等, 这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要求都比较高. 因为物理学习的变化性很强, 这就需要学生在大脑中抽象的假设出物理状态或情景, 然后才能真正理解、分析并得出物理结论, 再就是空间想象力也非常重要, 例如学习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时, 就要用到空间想象力.

3. 基础知识的储备

高中物理的学习需要借助数学工具, 对于学生的数学素质要求比较高, 但是由于初中学生刚刚进入高中, 很多的数学公式、定理、算法等还没有学习到, 所以给物理学习造成了很多的困难.

4. 学生的心理因素

好多学生在进入高中前, 就已经通过不同方式了解或者是被告知高中物理的难度, 进入高中后自然就形成了心理压力或者是对于物理学习的畏惧感, 还有部分的女同学, 由于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 认为女生天生学不会物理, 所以更加降低学习的积极性, 有的甚至干脆放弃.

二、消除”高台阶”的解决方法

1. 教师要把握好高初中物理的衔接点, 让知识的衔接更加的自如. 目前的教材知识安排都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逐渐增加难度的. 高中物理教师要明确初中物理教学的教学内容, 在教课过程中注意知识的逐步递进, 让学生弄清楚知识的整个架构, 不能照本宣科一定要注意衔接.

2. 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的物理教学主要是注重现象, 而且教材的编排和学习的内容大都是生活中的日常现象, 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但是高中的物理比较抽象, 学生只有提升了思维能力才能更加容易的学习.

3.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多年的教学经验得知, 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在升入高中后能够顺利的接受高中物理的课程教学, 而对于一些思维不是很活跃的学生, 尤其是学习方法掌握不好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不能很好的进入物理学习状态. 由此可见, 高中物理学习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 补全初高中衔接的知识空白. 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补充一些数学知识, 这对于后期的物理教学也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另外, 教师也要适时的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物理问题, 这样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5. 克服认识误区.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存在很大认知上的错误. 比如, 很大一部分学生一直认为摩擦力就是阻力, 它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其实, 教师应该更清楚的教给学生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并不一定和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最后, 高中的物理教师, 对于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 帮助学生树立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另外, 在平时的作业和考试中尽量控制好难度, 让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 这样才能树立学生坚定学好物理的信心.

本文为课题项目“现代高中生对物理课的学习心态调查研究” ( 编号: ZY - 589 ) 的结题成果.

参考文献

[1]邹前荣.初高中物理学习有效衔接的问题与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3 (8) .

上一篇: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下一篇:少年先锋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