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2024-08-18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精选12篇)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篇1

颠倒课堂是一种新的在教育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它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是以微课的形式,将原本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由老师用录屏软件将PPT及教师知识的讲解、相关的学习材料等放在网络上,学生根据教师的在线讲解和相关资料在网页学习系统进行自学[1]。课堂上进行个性化的研讨,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在家观看微视频学习新课,第二天学生回到教室进行研讨和做练习的教学模式。下文以《圆的认识》这一节课为例,从前置视频,自主学习;知识回顾,以学定教;合作互助,知识内化三个方面 ,探讨小学数学颠倒课堂的教学实施。

一、前置视频,自主学习

笔者先让学生根据任务清单,在家自学视频,完成用圆规画圆、剪圆、折圆、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等学习任务并做好学习笔记;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转移到课外,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扩大了课堂的容量。学生先在家自学视频,学生在家里看的时候可以自己掌控节奏,不断地看、反复看。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接受知识接受得快,有的学生则相对来说慢一些,在课堂上直接教学,老师需统一教学进度与要求,所以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用视频的形式在课前让学生先去看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充分起到了预习的效果,是个性化教学的体现。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可以使老师能够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展开充分的互动交流,进行自主思考。老师在其中起到的是一种助教、助导的作用而不是像一般的课堂上所处的一个以老师为中心的地位。课堂上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学生,体现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时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教师和同学寻求帮助。

二、知识回顾,以学定教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笔者首先让学生把通过前置视频学习所做的作品带到课堂,并且通过小组交流,作品展示再一次回顾圆心、半径、直径的有关知识以及表示方法,再让学生们小组内互相交流,概括得出半径是线段,有无数条且长度相等,直径也是线段,有无数条且长度都相等的特征以及他们的关系。

颠倒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具体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生的教练,这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学习小组,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进行个性指导。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以注意到部分学生会被相同的问题所困扰,于是组织这部分学生成立辅导小组,为他们举行小型讲座。小型讲座的精妙之处是,当学生遇到难题准备请教时,教师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当教师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就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发展起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让学生们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将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

三、合作互助,知识内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会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因此,笔者采用任务驱动、分层练习来教学。配合学校获取星星换取阳光章制度,激起学生学习兴趣[2]。

用判断题、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出示任务。这里笔者设计了五个任务。第一个任务主要是巩固基本概念,对基础概念进行讨论。任务二围绕生活中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展开讨论,学生互相交流,获得汽车的车轮是因为同圆的半径都相等的性质。任务三中,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感性材料,进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和处理,从实验中感悟、分析、抽象,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获得一定的创新精神。学生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动中思,做中悟”。第四个任务拓展性题目,大部分学生对找圆心、半径还不过关。但是有部分学生已经充分掌握,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3]。这时可以在网络平台,让学生通过求助的方式,求助其他同学或老师。最后,任务五是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让学生试着解决实际问题,也从中得到启发,生活只要多观察、多思考就会有许多的数学道理在里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整个任务的设置,是要求先过关第一个任务才可以进行第二个任务,以此类推直至完成第五个任务,对于不同的任务也有不同的星星奖励。

通过以上任务驱动、分层教学,重点把知识的内化过程消化在课内,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即时、动态的学习反馈数据,教师能够即时把握真实学情,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如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学生自主回帖帮助学习困难学生等,这也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掌握“学习金字塔”里面最高层次的学习即教会他人。而学习后进生,如果在网络平台单元测试显示学习效果总分低于60分,必须退回去重新学习理解有偏差的概念,并再次参加测试。

四、反思

通过这一模式教学,学生在课外观看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做练习直到熟练掌握内容,在课堂上由老师指导答疑、讨论、探索,或进行其他的人际交互活动。远程教育所缺乏的学生之间人际交互和学习支持,在课堂面对面的情境下能够非常充分的进行。但是这个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我国的学生大多都不擅于提问和学习主动性不强。颠倒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对于新的理念或者技术的出现,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层次的研究,应该把这种新理念更多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需要有更多的实践者参与其中。

摘要:颠倒课堂是通过微视频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外,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的一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本文以《圆的认识》的课堂教学为例,阐述从前置视频,自主学习;知识回顾,以学定教;合作互助,知识内化三个方面开展教学实践,以探索颠倒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颠倒课堂,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篇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仲月娥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南湖小学)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在认真学习的同时,也非常厌烦数学,且这种情况日益加剧;很多人离开学校后,你问他哪些数学知识能派上用场?回答是不知道。这是数学教学的悲哀。正如刘兼教授所说,我们更多的是将“数学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数学知识”的掌握上,然而事实上只有不到1%的人会从事与数学有直接关系的工作。这显然是只关注了少数人,而忽视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把数学文化也引入其中,这样才能让数学学有所用。

策略一:构建数学文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体系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教育,就是要通过数学使学生在知识教养、情感教育、智能发展、数学审美和数学文化观念等方面得到发展。数学文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体系应构建为:教养性目标(知识技能)――认识价值;发展性目标(过程方法)――实践价值;教育性目标(情意审美)――美学价值。

策略二:营造数学课堂文化的教学氛围

1.倡导教学民主

教学民主能提供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气氛下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这样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加深对数学文化的情愫。

2.强化自主活动

让学生自主活动,就是要把思维的空间、研究的时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潜质得到充分的开发。新教材呈现出学生周围世界和现实生活背景下丰富有趣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感受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价值体现。

3.创设学习情境

数学作为一门艺术学科,蕴涵着许许多多有趣而美妙、独特而神奇的知识奥秘,教师要积极地开发和应用,把情趣盎然的数学文化内容生动有趣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品位、去享受,无疑是一种乐趣。

策略三:揭示数学文化的内涵

1.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可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打开课本看图,说说有关分数产生的情况。分数是在分物体得不到整数结果时产生的。在我国古代用算筹表示分数,当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和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后,分数就变成现在的表示方式了。这足以见得有了数学家的不懈努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分数的表达方法也就愈来愈简洁,直至今后我们还可以用字母符号来表示所有的分数。另外,还要学生理解分数的产生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之上的,体会“平均分”是最公平公正、最合情合理的分法。

2.展示教材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如,我在教学《角》时,从现实素材中挖掘出了很多角的应用事例:(1)照相机的标准镜头和广角镜头,可以改变拍摄的范围。一般的标准镜头拍摄的范围在45度到50度之间,而使用广角镜头,可以扩大拍摄范围。(2)看幼儿园滑梯的角度,一般是多少度为合适呢?根据询问专家,得知一般滑梯的斜度在40到56度之间为宜。(3)学生椅子的靠背多少度适宜呢?

3.让学生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

在学习“分数、百分数”时,可向学生提供这样的数学文化信息:我国科学家王菊珍对待实验失败有句格言,叫做“干下去还有50%的希望,不干便是100%的失败。”大发明家爱迪生在谈天才时用一个等式来描述,他说“天才=1%的灵感+99%的血汗。”这些“格言”不仅折射出伟人的人生信仰,同时还折射出数学的光辉。

4.让学生了解数学家们的杰出贡献

在学习“数的.整除”之后,有必要向学生介绍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他认为“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质数之和。”在当时无人问津,2过去了,这一猜想就像一座坚固的堡垒,岿然不动。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1966年证明出了这个震惊世界的“1+2”.让学生了解数学家们的贡献,让他们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对培养学生认真学习钻研的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让学生写数学故事、数学小论文、猜数学谜语、编写数学儿歌,参加一些数学知识竞赛、数学智力游戏,做一些数学小剪报,都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实践创作也能达到以美衍趣、以美激情、以美启智的目的。

5.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闻、轶事

七月八月为何连续两个大月、“数学黑洞”“亲和数”“完全数”“孪生数”都是数学文化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已成为数学文化生活中一道美丽的大餐,挖掘出来必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数学不但能促进人们逻辑思维的发展,而且能培养人们的创造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借助数学科学的文化价值,把蕴含在数学课程中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进行挖掘,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熏陶。作为知识,无需终生铭记,但数学精神会激励终生;解题技能无需终生掌握,但观念及其文化哲学会受用终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是一种应有的现实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07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3.046

新课程改革理念中明确指出教师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发展。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求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体验。人们对于未知事物很容易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种情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用积极向上的情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情感的重要性

一提到数学这门学科,大部分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个字——难,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人们总是会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趣、难学的学科。所以,很多学生不喜欢上数学课,认为数学是最没意思的。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入手,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要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情感,所以,情感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情感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促进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从而实现开拓学生数学思维,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目的。

《爱的教育》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果从来不关心自己的学生,没有丝毫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只是在上课时单纯地讲解数学知识,那么,即使他的教学能力再高,教学效果也得不到保障。教师要想实现教学的成功是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决定的,教师必须重视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用自己的真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和尊敬,继而将这种喜爱转移到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学习兴趣上,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基础。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情感的主要策略

(一)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教材进行了改版,新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其中很多的题目都是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起了主动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积极性。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要向学生讲授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只有教师具备积极的数学情感,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数学情感。教师除了要做好丰富的数学知识储备之外,还应该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自己的新课程改革理念,加强学生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提升文学、艺术修养,把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在无形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积极情感的熏陶。

(三)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情感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快乐学习的自由天地。所以,教师要开阔自己的眼界,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情感元素,把数学课堂的各项教学活动与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挖掘数学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或者某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调动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四)在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的时间来继续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新课程改革提倡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的数学学习,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整个探究活动会让学生经历复杂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体会到了获得成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总之,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是我们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心理因素。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把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积极的情感因素,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我相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有了情感交流的桥梁,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目标很快就会实现。

参考文献:

[1] 祁彩霞.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8).

[2] 田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小学生数学学习情感培养策略运用之探析[J].文理导航旬刊,2015(10).

[3] 赵光峰,张梅山.渗入情感教育,挖掘学习动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初探[J].信息教研周刊,2011(8).

[4] 范学珍.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旬刊,2012(5).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篇4

一、数学课堂教学“简单生活化”

当前,数学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教师要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客观世界,并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

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所谓“简单化”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人类的认识发展过程及规律和教育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简单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将原本复杂难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数学课堂教学要以教材为主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知识的载体。教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而教师对教学大纲的理解、对教材的认识程度,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方向和实际效果。在教师以往的观念中,只要按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的教学就是好的教学,这种观念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教师过分依赖于教材,限制了自己研究教学实际、创造性使用教学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和能力的提高,也形成了教师固定的思维模式。在新课程标准下,出现了大量的开放性试题,让教师变得无所适从也失去了评判标准。在现代课程教学改革要求下,教师应该转变以往的观念,在理解改革的思想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不同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受教需求。

三、数学课堂教学要把握“三实”

要想创建理想中的课堂,教师不仅要以教材为中心进行创造性的教学,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营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更要以课堂教学的“三实”——真实性、朴实性、扎实性为立足点。

1. 真实性

由于个体对所学内容的情感、态度以及学习方法的不同,导致在信息提取、转化、贮存等各方面的个性差异,由此产生了能力结构的差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关注每个人的不同之处,全面考虑到课堂教学中不同的突发状况,并有与之对应的措施来解决。面对学习上的“困难户”时,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以课后帮助、一帮一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巩固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2. 朴实性

当今,各个学校以及教师为了绩效评价,纷纷开展“优质课”“观摩课”,出现种种“弄虚作假”的形式化“表演”,过于追求课堂氛围的活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看似得到提高,整堂课掌声不断,但一堂课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却并不知道。然而这种课堂忽略了教学的本质是育人。有的教师在课前准备敷衍了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管某个知识点是否需要讨论,通通让学生分组讨论,而学生很少会一直讨论问题,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3. 扎实性

一堂课成功与否,主要看学生从这堂课中学到了多少知识。教师要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以教材为指导核心,进行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实际生活中,构建学生学习思维的框架,完善学习知识的网络体系,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简而言之,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要把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勇于实践,不断思考和创新,为构建理想中的课堂坚持奋斗。

摘要:<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给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要与时俱进,所以,数学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一、数学课堂教学“简单生活化”当前,数学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参考文献

[1]严群霞.实施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软件(教育现代化版),2014(9):178.

[2]梁艳梅.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几点做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3(35):87.

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反思 篇5

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反思范文一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在现实课堂中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依靠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只是有利于学生应试,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发展帮助很小,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和听课后的收获浅谈一下对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1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例如,教学数学广角,我就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用小石头来引入课题,小石头是学生们平常爱玩的小玩具。我让他们感觉到,他们的小游戏都可以跟数学有关。

2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就设计了老师去旅游时看到猴子,编了一个小猴子给妈妈分饼吃的故事。故事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然后用问题引出了课题。学生兴趣倍增。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3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5.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创造。例如,在教学体积时,我利用学生学过的课文《乌鸦喝水》,并动手拿一个瓶子根据课文故事情节,做一个实验给学生看,让学生以看到的现象发现规律。

6创设实践情境: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可以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三、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四、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总之,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反思范文二

泰戈尔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却反而说世界欺骗了我们”.我们面对的是少年儿童,是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爱他们.1.和谐课堂,快乐学习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园地,教师工作的根据地,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把和谐带入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只有在宽松、平等、和谐、生动、充满活力的氛围,才能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思维。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把愉快与热情传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心情愉快充满激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2.生活课堂,更有意义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永远无法割舍.离开生活的数学是苍白无力的.数学只有在实践中得以延伸.生活是数学的生命之源.教师应尽力创设情景、创造条件,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如我们学习《四边形》一章中,判断“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还是平行四边形”咋一看没错.但通过实践动手操作就会发现“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不一定还是平行四边形”.3.灵活课堂,轻松学习

学生不是学习机器,教师应合理科学安排.改变超强度、大题量、机械训练,用时间加汗水提高成绩的陈旧做法,要提倡精讲精练.只讲思路、讲方法、引导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把学生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培养激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如教学“一个钝角中去掉一个锐角,剩下的是什么角”就不能固定一个答案.再如估算“390×15”答案可以是7800,也可以是8000.凡事不可一概而论,要学生灵活掌握及运用.而实际生活中如“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大约准备多少钱?”算式49×104这里49看作50,但104则看作110不能看作100,这样才合理更实际.面对应用题不得死板硬套,应掌握方法,有些题有多种解法.有的题可从问题着手,有的题则从已知条件着手.只有掌握了方法,举一反三,就可做到轻轻松松学好数学.4.幽默课堂,充满活力

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定受大家的喜爱,幽默驱赶烦恼,带来欢笑.学生也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在教学中恰倒好处的课堂幽默,完全可驱赶学习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能开拓学生思维的敏捷和判断力,能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如一次一学生在课堂老往后转,还不时说话,我看了他几回,他仍然旁若无人视而不见,我不动声色走到他身前,话锋一转提高嗓门对着他说“你屁股上按了滚珠儿啥”从来没有听过这句话的同学一下全乐了全变精神了,看着这位同学会心地笑.接着我意外发现这下所有的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听,仿佛一下精神百倍.此时此刻我顿时明白,幽默让我让学生得到美的体验,感受到幽默的魅力.总之,数学教学充满学问充满魅力,数学课堂更是魅力无穷.教师只有做有心人,善学善钻善创新数学课堂就会生机勃勃,课堂会更精彩.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反思范文三

4月中旬,我有幸参与了县上的送教下乡活动。本次活动的主会场在中心小学举行,而看课活动的主要形式——同课异构,更是让我们基层教师从中获益匪浅。通过我镇的教师和县上的名师同上一节课,让我们看到了名师的风采,从她们身上学到了备课、上课的技能,同时也深深的体会到了我们和名师之间的差距。

看课中,自己的感受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我们的课堂为什么效率低”“我们的课堂能不能达到较高的层次”一直萦绕这我,而这些思考,也一直伴随我回到了单位。可能是第一节看的是数学吧,所以县上王老师和我镇的张老师同上的数学三年级下册《比一比》给我留下的印象较深,感悟也叫颇多。为了更好的说明上面的两个问题,以及今后我们的课堂应当怎样去做,接下来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见解。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我们的备课上课能力呢?

一、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解决策略

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调研

2、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抓准切入点

3、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亲历过程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解决策略:

1、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

2、美丽的童话情境

3、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4、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

5、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解决策略:

1、想办法让学生对探究合作学习产生需要。

2、营造探究、合作学习的人际氛围,鼓励独立思考、交流、质疑、共同讨论,激发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

3、探究学习良好情境,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有具有挑战性、具有价值的探究合作学习的问题。

4、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实行动态编排小组,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则处于从属地位状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

四、抓好双基、适度训练——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学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因此,知识必须到位,能力必须训练。抓好双基义不容辞。当然,“数学双基的要求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础,形成“花岗石的基础上盖茅草房”的局面。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的基础是盲目的。我们应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合于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之中。”

解决策略:

1、给数学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数学基础知识定好位,打好桩。

2、根据数学知识的纵向发展,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链”;通过横向沟通,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网络”;再经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

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 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智力活动过程。提高它的实效性必须有教师课前的周密策划,即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这高质量的精心预设。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机智筛选课堂生成,从而达到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解决策略:

1、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 全面了解学生

有效开发资源 适时准确评价

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教学 篇6

在小学时期加强学生对数学的推理能力、思维能力、综合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展趣味教学,恰好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中来。教师在教学中,要使用正确的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开展趣味教学,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1.做好趣味氛围导入

小学生的思维开阔,在数学开始阶段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做好课堂的导入,一开始就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学习。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趣味的学习与情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若是在教学的开始学生就产生数学学习的兴趣,那么整节课的课堂氛围就非常的浓厚,数学的教学效率也会很高。尤其是小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特别强在上课途中很容易受到其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学习疲惫的时候,开展小游戏、猜谜语、讲故事等活动,保持整节课的氛围浓厚。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和四边形时,为了提升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的开始就要学生手工裁剪三角形和四边形,对比一下三角形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在两个三角形拼接之后产生的是什么样的图形。这样学生经过实际的体验之后就会对三角形和四边形有深刻的认识。

2.趣味故事课堂教学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趣味故事来激发学生兴趣是常见的方法之一。数学本身非常有趣,教师只要进行合理的引导利用有趣生动的教学方式来感染学生,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要改变让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数学知识的方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实施趣味性教学。小学生对于故事的喜爱程度非常高,趣味故事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始终保持着集中的注意力。

例如,教师为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休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是将军并不相信一休的聪明,于是决定使用一种方法来考察一下。将军府的一个人对着一休说,昨天晚上招待客人时碗少客多,客人们除了吃饭用的碗之外,汤碗和菜碗都是共用的,饭碗每人一个,汤碗三人一个,菜碗两人一个,一共用了220个碗,那么一共来了多少个客人呢?”学生发现一休能够解决问题之后,都纷纷地赶紧解决这个难题,来和一休比比到底是谁聪明,这样学生在学习这个数学知识点的时候,学习欲望会非常强烈。

3.趣味游戏课堂教学法

小学数学大力提倡趣味游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小学生对游戏的兴趣非常高,而游戏开展也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和智力,因此在教学时使用趣味游戏教学方法,能够达到双赢的目的。尤其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学生在参与数学游戏时会提升主体地位,成为教学的主流,提高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教师要依据数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地设置数学游戏,保持游戏的趣味性和活泼性,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在进行游戏设置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班容量,鼓励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体验数学游戏过程掌握数学知识,感受数学魅力,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例如在数学学习观察物体时,就可以采用趣味游戏的方法,和学生们一起猜谜语。“左边一片,右边一片,都能摸得着,却是看不见,这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之后就会发现老师说的是耳朵,这样教师就接着提问,“为什么我们能够看见别人的耳朵,但是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个长方体,你们看一下如何才能看到长方体更多的面儿?”学生发现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之后教师接着引导,“我们看到的长方体的三个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就会和周围的同学们,组合在一起积极的讨论一个数学问题。使用猜谜语的游戏方法,来提升数学趣味性,可以让学生在欢乐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4.多媒体趣味课堂教学法

小学数学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开展趣味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多媒体对于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有很好的效果,因为多媒体并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极大地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展示了数学的多样性和精彩性,适应了学生探索数学的天性。由于小学生对于生活的接触较少,在面对丰富多样的数学教材知识时,会产生理解上的困惑。而多媒体技术和课堂结合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数学的容量。例如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教师首先让两个同学拿着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玩具,让他们比较一下谁拿的面积大。同学们有的说长方形面积大,有的说平行四边形面积大,之后教师就可以在多媒体上,利用画板功能,将一个看似差不多的长方体和平行四边形切割、移动、组合,进行实际的重叠比较。这样在多媒体的帮助之下,学生就不难发现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遇到类似问题时也可以通过裁剪拼接转移,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生生互动,在和多媒体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教学已經成为新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师要认真地研究趣味性教学的方法,依据小学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提升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篇7

一、数学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首先要做的, 就是把教材内容从数学文化的视角开发成数学文化课程内容。当我们面对教材内容时,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寻:

1、有数学史的介绍吗?教材有没有从数学文化角度介绍中外数学成就, 反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人类文化。

2、体现什么数学思想方法了吗?有帮助学生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设计吗?

3、教材中有数学人文精神的渗透吗?比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等。

4、有怎样的数学美学意义?

5、有体现数学应用文化的题材吗?

6、有展现数学文化教学的方式方法吗?

在此以“角”的教学为例, 介绍挖掘数学文化因素, 开发数学文化课程内容的三步曲。

(一) 搜寻教材知识点的历史背景。

通过角的数学史来展现数学文化属性, 目的在于展示兴趣点, 激发和唤醒学生爱数学。这样的数学史对于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 对于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 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数学学习气氛, 对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培养探索精神, 对于揭示数学文化史在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而揭示其人文价值, 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角”我们可以展现的数学史的资料有三个:角的符号发展史, 角的度量发展史, 量角器的由来。

(二) 挖掘教材知识点能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联系各类数学知识的纽带, 数学思想是活的, 是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 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因而,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文化的基本内容之一。那么, 在角的知识中, 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呢?有角的符号思想, 角的数学抽象, 角的分类, 角的度量衡的统一思想, 量角器的工具化思想, 角两边的无限性与角大小无关等。

1、渗透无限的思想。

角的两边可以无限延长, 但是它与角的大小无关。那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2、符号化思想方法。

角的符号是一个很好的数学文化教育的素材, 可以介绍符号产生的历史, 也可以让学生经历符号产生的过程。

4、度量意识。

角的度量单位的统一, 是对学生进行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教育的良好素材。

5、数学“工具化”思想。

圆规、量角器这样的数学工具简单、科学, 创造出这样的数学工具是了不起的发明。我们需要通过教学, 让学生在经历量角器的“制造原理”的探索中, 学会使用量角器, 同时感悟人类在制造工具中的伟大智慧。

(三) 展示教材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 我在教学《角》时, 从现实素材中挖掘出了很多角的应用事例:

1、照相机的标准镜头和广角镜头, 可以改变拍摄的范围。一般的标准镜头拍摄的范围在45度到50度之间, 而使用广角镜头, 可以扩大拍摄范围。

2、在放风筝比赛时, 规定用30米长的线。比哪个风筝放得最高, 只要把每根风筝线的一端固定在地面上, 分别量出它们与地面所形成的角的度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是因为风筝线的长度相等, 因此离地面的角度越大, 风筝就放得越高, 所以只要量出线与地面所形成的夹角的度数, 就可以作出判断。)

3、看幼儿园滑梯的角度, 一般是多少度为合适呢?根据询问专家, 得知一般滑梯的斜度在40到56度之间为宜。

4、学生椅子的靠背多少度适宜呢?

5、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结队飞行, 通常都是排成“人”字形, 而且“人”字形的角度一般保持在110度左右。

6、我们平时走楼梯好像一个斜坡。如果在楼梯上铺一块木板, 那么从侧面看木板与地面会形成一个角。当木板与地面的角度比较小时, 楼梯显得平缓, 但是楼梯占地面积要大一些;当木板与地面的角度比较大时, 楼梯占地的面积就小一些, 但楼梯显得比较陡。

7、怎样的坡度装车比较省力。

……

二、基于数学文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从数学文化内涵和数学文化的教学目标来看, 数学文化的教学不像知识技能的教学那样具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化的教学环节, 它重在对学生数学观念的改造和提升上, 而观念是内化在头脑中比较隐性的东西, 比较泛化。因此, 我认为, 只要是有助于实现数学文化教学目标和培养良好数学观念的方面, 在数学教学中就应该认真去做, 而这些方面的教学就是数学文化的教学。那么, 数学文化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 动态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根据对数学文化的认识, 基于数学文化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不再认为是数学静态知识的传授和数学技能的训练, 而是把知识型教学与文化型数学教学有效结合, 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 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突出课堂的文化性。

例如, 小数的性质这一知识, 几乎没有什么历史文化背景, 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学生动态展现知识的情境, 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猜测、验证, 得出结论的过程, 从而感悟到数学文化的魅力。

【案例】“小数的性质”教学

师:话说小数诞生后的某一天, 小数0.3和0.30去参加排位比赛, 他们走到一起后, 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无法确定自己的位置。小朋友们, 他们能想办法说服他们, 给他们排定正确的位置吗?

生1:我劝他俩不要推让, 我感觉他们一样大小, 应排在同一位置。我还没想好怎样说服他们。

生2:我给他们都加上一个单位, 然后一比较, 发现大小相等。我加的是“元”, 0.3元=3角, 0.30元=30分=3角。

生3:我加单位“米”也一样, 0.3米=3分米, 0.30米=30厘米=3分米。

生4:我和他们不一样, 我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0.3和0.30, 也能说明它的大小相等。我画给大家看:

生5:我这样想也能说明0.3=0.30。0.3里有3个0.1, 0.30里有30个0.01, 因为0.1和0.01两个单位之间进率是10, 所以3个0.1等于30个0.01。

生6:我比他想得更简单, 0.3里有3个0.1, 0.30里有3个0.1, 百分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 他们肯定相等。

师:如果0.300、0.3000也要来排位, 你们能立即为他们安排好吗?

师:现在我们把0.3、0.30、0.300、0.3000排在一起, 从左到右, 从右到左观察, 你能从它们的变化中得到一个不变的结论吗?

师:老师也不清楚前人是如何发现“小数的性质”这一结论的, 也许他们也经过了刚才同学们一样的想法, 说不定还没有我们想得周全。老师觉得你们非常了不起, 看来只要大胆推测, 周密思考, 我们就会不断发现一些更伟大的结论。

(二) 引导学生经历文化再创造

如《小数的意义》的教学片断: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作一些测量和记录。

师:用米尺测量事先准备的几个整米数长度, 学生记录。

师: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 量出3米后, 余下部分不足1米。

生:记成3米少了, 记成4米又多了, 看来得用一种新的数来记录。

师:只要我们把余下不足1米的记录下来, 黑板的长就能准确记录下来。人们在长期实践中首先想到把米尺平均分成10份, 看不足1米的部分占到1米的十分之几, 所以今天看到的米尺上已经平均分成了10段。

师:用米尺量余下不足1米的一段长, 占米尺10段中的5段, 怎样记录呢?

生:用分数记着米。

师: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示这个5份吗?如果你是数学家, 你会怎样表示?

生1:把5写在3的后面用括号括起来, 就是3 (5) ;

生2:把5写得小些放在3的后面, 就是35;

生3:3的后面划条短线再写5, 就是3-5;

生4:3的后面记个点再写5, 就是3·5;

师:大家的办法都很好, 有的办法就跟数学家想的几乎一样。他们反复地思考, 比如这个5份, 显然是不能放在个位上, 因为个位上表示米, 这5份不足1米, 个位的左边还有十位、百位……, 那就只能把5放在个位的右边, 他们曾经好长一段时间就把5放在个位的右边低一格来表示, 即记成35, 这样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缺陷?

师:后来逐渐有人提出用“.”来把个位和这个5隔开, 也就不需要把5写低一格了, 成了今天的小数3.5。由于5表示的是所以把它所占的这个位置就叫十分位了。

师:现在这种表示小数的方法和刚才大家想到的形式比较一下, 看看算不算最好的?

……

(三) 教学直抵文化内核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涵盖概念定义、法则规定、思想方法及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怎样从这些看似静态的数学知识背后挖掘出“活力十足”的数学文化教育价值, 就需要找准切入, 使其直抵数学文化内核。

如四则混合运算, 先出示题目:师徒两人要完成170个零件的生产任务, 师傅每小时做18个零件, 徒弟每小时做12个。两人合做3时后, 剩下的由徒弟一人做, 还要几时完成?

我们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分步解答:18+12=30 (个) ,

30×3=90 (个) , 170-90=60 (个) , 60÷12=5 (时) 。

然后要求:你能把分步算式写成一道综合算式?

学生一般都能按照题目中工作的进展程度和分步的思路写到下面这个状态:170- (18+12) ×3, 而后就不知所措了, 激烈的认知冲突激发着他们要找到下一步运算依赖的条件, 于是中括号[]就顺势而生, 而中括号在运算中的顺序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 看着完整的综合式[170- (18+12) ×3]÷12, 想它的运算顺序:此式从工作事件问题中来, 它的计算顺序必然按照工作的进展一步一步完成。让学生感受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依据了自然的法则, 遵循了事物发展的顺序, 不是巧合, 而是必然。

这样的教学还需要反复讲解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则吗?枯燥的算式浸润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直达学生心田, 让他们再次体验到数学文化的魅力。

(四) 借“生活”展现数学文化之价值

同样是教学“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图3) , 我们来看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效果。

[案例1] (1) 出示图形; (2) 引导观察阴影部分的产生和构成; (3) 师生共同讨论列式解答; (4) 比较几种方法。

[案例2] (1) 出示图形; (2) 谈话:这个问题看起来有点难, 不要着急, 我们先听一个故事吧。 (3) 故事名叫“费事”的油漆工。边讲边投影演示:一位油漆工要给一块正方形的木板涂上油漆。他别出心裁, 先在木板上画出两个半圆面刷上油漆 (如图1) 。大家都知道, 此时他只需要将剩下部分 (图1中Ⅰ和Ⅱ) 刷上油漆就算完成任务, 可是爱玩花样又不怕“费事”的油漆工又在木板上画出另外两个半圆面并认真地刷上油漆 (如图2) 。工友们都笑话他:“笨伙计, 你刷多了!”他却笑着说:“我费点事, 对小学生却大有好处。不信, 你问这些孩子, 他们现在都能用最巧妙、最简便的方法计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了。”; (4) 孩子们跃跃欲试, 写出自己的方法; (5) 汇报交流; (6) 比较方法, 孩子们都说油漆工告诉我们的方法印象最深, 即阴影面积=4个半圆面积-正方形面积。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篇8

为了让“学生经历有效的数学化过程”, 我们要通过数学课堂教学, 真正密切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设计恰当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领悟最本质、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思维来观察生活和解决问题, 发展他们的数学素养.

一、正视与肯定“生活化”元素, 以提升数学的人文精神

“数学来源于现实, 存在于现实, 并且应用于现实, 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 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 灵活处理教材, 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弗兰登塔尔曾经提出作为“普通常识的数学”的概念, 他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常识.对小学生来说, 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 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每一名学生都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 与教材内容发生文互作用, 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学是一种充满文化气息的教学学习活动.

二、“生活化”是更加有效“数学化”的途径

数学, 对小学生来说, 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 但是数学应该高于生活, 在“生活化”之前, 我们对所要运用的素材进行理性加工, 教师自己要用数学的眼光来解读这些素材, 从数学的角度来加工这些素材, 然后再引入到学生的学习进程中.

“数学化”的理念策略还基于学生的成长水平与内在的学习需求, 建构一个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有效数学化过程的策略体系.如何建构“学生经历有效的数学化过程”,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知识:

1. 操作活动数学化:

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由此反省抽象.

2. 数学材料逻辑化:

在反省抽象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用最简练的语言文字 (即数学的概念、公式、定义、算式等) 表达出来.

3. 数学知识实践化:

把知识运用到生产与生活实践中.使学生能洞察到知识的“内部境界”, 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只有让学生经历“呈现生活情景—把问题符号化, 概括出一个数学问题—建构数学模型—问题解决”, 才能培养他们“数学地思维”、“数学地观察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三、数学需要“生活味”的调和, 更应警惕“去数学化”现象

生活即数学, 数学本身就是生活.二者相对平衡, 数学教学就达到了相对的完美.数学课中应有的数学思维活动需要正常开展.必要的思维训练应该得到落实.著名专家张奠宙结合当前的数学教学现状, 在《当心“去数学化”》一文中这样写道:“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评价一堂课的优劣, 只问教师是否创设了现实情景, 学生是否自主探究, 气氛是否活跃, 是否分小组活动, 用了多媒体没有.至于数学内容, 反倒可有可无起来.‘去数学化’倾向会危及数学教育的生命……”

一般而言, 低年级学生数学知识比较匮乏, 他们所获得的就是那些比较直观、形象的生活经验, 所以低年级的数学教学“生活味”比较浓一点.但是,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储备的增加、思维能力的提高, 应该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不能始终停留在生活这一层面上, 应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源于生活”是基础, “高于生活”是升华与深化.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 通过“退回生活”, 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 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 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

四、“数学化”是主流, 逐步用“数学味”淡化“生活味”

数学教学内容贯穿着两条主线, 一条明线———数学基础知识, 这是直接表述在教材中的, 反映着知识的结果和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另一条是暗线———数学思想方法, 反映着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需要分析与提炼才能显现出来.

教师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教学:当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时, “生活味”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调味剂”;当学生已经储备了足够的基础知识, 能够用数学的思维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生活味”就要谈一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注定了“数学味”要浓于“生活味”.

小学数学课堂的数学味分析 篇9

一、通过生活经验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两者之间紧密相连, 学习数学是我们在生活中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必要工具, 数学教学需要创立一定的数学境界, 学生要在平常的生活情景中更好地体验数学的乐趣. 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是生活的调味料, 二者缺一不可.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知识一般比较简单, 但由于低年级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缺乏和懵懂, 所以需要老师从学生平时的生活入手, 创造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 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地联系起来, 在生活中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活经验对小学生来说也相当重要, 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引入数学问题, 知识来源于生活但不等同就是生活, 它是在生活中的提炼, 当老师把生活中的内容以多种形式传达给学生后, 学生就会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我们要在课堂上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以此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追求真实的数学味课堂

在数学课堂中, 我们把学习数学所得到的知识、方法以及技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当中, 当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遇到问题, 他们就会更好地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顺其自然的也就在无形当中提高了学生利用数学问题来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例如, 学生学习绘画各种图形, 那么在生活中他们就会联想到课堂所绘画的各种图形, 也明白了各种图形的含义. 应用题是小学课堂最常见也是最贴切实际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应用题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程度和生活实际中的掌握情况. 我们生活的世界非常广阔, 随处都能遇见各种问题, 比如生活的家里、超市、菜市、马路上等等许多的地方, 我们就能发现很多数学问题,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把这些问题拿来举例子. 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以路边植树问题向学生进行提问. 在上学路过的小路上 (全长300 m) 需要进行植树, 仅有一端需要进行栽植, 告知学生树与树之间的栽种范围, 即每隔5 m栽种一棵, 这样不仅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也让他们解决了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把生活问题和课堂联系起来, 但是需要老师巧妙的结合, 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并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终, 学生得出此问题的答案:300÷5 = 60 (棵) . 所以, 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三、数学教学方式

当今数学教学, 不但要保证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并且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还要明确把握数学精髓, 联系到实际的数学教学当中, 不断解决在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数学教学是不断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认识数学的过程. 课堂上老师的“引导”是主线, 这样学生才能沿着主线思考, 也就更容易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更容易统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老师是数学教学中的主导者、引导者与倡导者. 在课堂上, 学生不仅要理解一些数学思想, 还要学会利用这些思想方法来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 总而言之, 将具体的概括成抽象的, 这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必须保证对学生数学味教学的引导.

课堂上的学生相对较多, 大家整体素质不一, 所以为了突出数学味, 需要老师合理安排教学, 以提高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老师所预留的课题要多种多样, 例如选做题、必做题、思考题以及多变题等等, 在备课环节上做好准备, 每道题目老师要先做一遍, 分析题目类型, 按照每一名学生具体的能力情况分配任务, 让每名学生都能高兴地学习数学.同时, 大多数学教师均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并降低了其积极性, 所以作为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选择趣味性、数学味相结合的数学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游戏 (趣味性、智力性) 丰富课堂内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热情. 这就要求教师有明确的教学方向, 活跃欢快的课堂气氛. 数学本身就是抽象的, 是一种思维的体操模式, 在热闹中存在一份安静, 让学生慢慢地培养成能独自观察、倾听、思考、分析、概括、体验的能力, 最终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味”.

结语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会解题、善解题的思维模式, 还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教学素材, 思考气氛活跃的数学课堂才是学生以及老师都想要的课堂, 学生能充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最终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数学味”.

摘要:在当今小学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如何使学生更好地获取数学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已经成为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现有小学课堂的内容越来越生活化, 数学方面倒是显得淡化了, 同时也减少了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味.所以, 对于当前义务教育数学课堂提出了新的问题并需要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教学方法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卫星.让浓郁的“数学味”充满小学数学课堂[J].广西教育, 2012 (33) .

[2]张中华.让学困生在数学课堂中获得成功的喜悦[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4) .

[3]陆兰仙.让数学课堂走向自主开放[J].数学大世界 (教师适用) , 2011 (6) .

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策略 篇10

一般来说,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结合学生实际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来实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计划。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实施, 最突出的特点是教学的出发点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 也就是从学情出发, 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施有效地教学策略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积极性

最好的教育就是要变学生“要我学”到“我要学”, 也就是让学生主动去参与课堂学习。但是, 好多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往往是所授内容准备充分, 但学生情况没有做到认真分析, 从而教师教和学生学脱节, 教学效果就比较差了。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一些学生来说, 知识积累相对较弱, 自控能力相对较差, 在这样一种学情下, 调动学生兴趣就非常关键了。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烈的, 只要我们合理设计, 很快就能把学生带入课堂。我们可以在教授新知识前不要急于讲授知识, 而是巧妙设疑, 吊起学生胃口, 学生有问题往往会更有动力。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

一些实际问题要多鼓励学生动手参与, 这样他们不但会获得所需的知识, 还会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二、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

数学是一门在生活中应用很频繁的学科, 学生实际上很早就接触数学了,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 可以说数学无处不在。所以, 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数学知识的讲授, 要尽可能得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实际上就在他们身边, 数学是摸得着、看得见、用得上的。而且, 学生的好奇心往往会鼓动他们去实践,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之后, 就会从自己内心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习动力自然就提高了。

三、营建宽松氛围, 鼓励合作

课堂氛围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是非常重要的, 宽松和谐的氛围往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呆板压抑的课堂会使学生反感, 甚至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也就是引导、安排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知识的学习与讨论, 当他们的回答出现问题或偏向时, 要耐心地予以引导和纠正, 而不是呵斥和责备。这样学生才敢于参与课堂, 表达自己的真实见解。

当然, 由于小学生积累不足, 在解决一些问题是有难度的, 这时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 同时启迪智慧, 在合作交流中也体会到了他人的重要性, 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

四、教师自我的不断完善

有些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对教师的地位有些模糊不清, 认为在新课改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那么教师的作用是不是就被淡化了呢?实际上不是, 教师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新的教育形式下, 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实际上是比以往提高了, 每一名教师都要清醒地认识到, 我们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最终有收获, 有提高。所以, 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 不断完善课堂教学, 结合学情, 有目的地促进学生进步和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快乐数学 篇11

一、以营造富有童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快乐地走近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及身心特点营造并维系一个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燃起学生的热情,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产生“想学”的情感需要。这样在他们进行学习数学的一开始就产生快乐的情感,久而久之一想起“数学”都能快乐。例如:教学“分一分”(1)时,我课前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了一张硕大的桃树图和几个小猴子,桃树上面粘贴了许多的桃子,并引入了一个可爱的小猴子“花花”的形象贯穿始终,创设了“帮小猴花花解决难题”、“小猴们一起分桃子”和“闯三关”等情境,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献智,从而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学习活动中。在思维的交流中,点燃了创新的火花,开启了潜在的智慧,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再如教学9的口诀,先在大屏幕上打出10×10的正方形方格图,引导学生观察后,“喵!”一声猫叫,“这是什么声音?”伴随着学生的回答,一只可爱的小猫慢慢地走在方格上,每走一格就印下一朵“梅花”,一行只走9格,走完一行时问道:“不数,你知道有几朵吗?”在前面直观清晰的观察基础上,学生印象深刻,纷纷跃跃欲试。使原本枯燥的口诀教学趣味盎然,甚至课后学生还在相互回味。因此在数学课堂上营造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二、在活动中体验探索的快乐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是从动作开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数学。

(1)自选策略,张扬个性。自选策略,张扬个性要求彻底改变“教”和“学”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方法建构知识。例如教学经过时间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小星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早晨6时起床,她睡了几小时?”教学时,首先教师应该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探索,启发学生在探索时可以借助多种工具,用好书上的图片。在这样一种探索过程中,学生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尝试着运用各具个性特色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有的是看钟面数一数从晚上8时到第二天早上6时,时针走了10个大格,所以小星睡了1 0小时;有的是画线段图,每过1小时画一段,从晚上8时到第二天早上6时共画了1 0段,所以小星睡了1 0小时;有的先算晚上8时到深夜1 2时经过了4小时,从深夜1 2时到第一天早上6时经过了6小时,合起来是1 0小时,所以小星睡了1 0小时;还有的假设小星从晚上8时睡到第二天上午8时,共睡了1 2小时,实际上她只睡到早上6时,比假设的时间少2小时,所以小星睡了10小时。这些算法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独立思考的结果,甚至是一种创造,都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心理学家

加德纳曾指出: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多种智慧,其差异之一仅仅是某人这方面的智慧占优势,某人那方面占优势。通过每个学生个性体验的努力,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以张扬,体验到探索的快乐,孩子们是喜欢这样的课堂的。

(2)关注学“动”的思维。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是从动作开始的。”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通过拼、摆、折、画、量等探索活动建立形象,以动促思,将操作与思考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体验“做”数学的快乐。例如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叫学生拿出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纸,自己去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自主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教学“认识周长”时,设置了描边线、找一找、指一指周长,围一围探索周长,测一测、算一算周长等活动,获得对周长含义的充分感知和实际体验。

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对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作出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不仅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活动时间,而且要注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方法上给学生一些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直观经验。需要说明的是,每一个学生个体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常常是有差异的,并且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实现经验的相互补充,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把这些经验条理化、系统化、概念化。

三、在交流中分享快乐数学

新课程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在交流思维的过程中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从而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开发。例如在教学“统计”时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数据,有人用画“#”等图形作记录;有人用写数字记录;用人用打“”的方法记录;有人用画“、、”等各种符号记录。于是我就把不同的方法张贴在黑板上,问:“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各种记录方法的优缺点。有人先说画图形好,是什么图形就画什么图形,很清楚;马上就有人质疑:“如果统计的不是图形而是别的物体,也画图不是太麻烦了吗?”于是有人提议:“写数字好,什么都能统计。”又有人补充到:“而且最后不用数看看最后的数字是几,就知道一共是几个?很简单!”马上又有人反对:“可是写数字各个数字都不一样,要反复想下一个该写几了?容易出错!”也许受前面的启发,有人说打“√”好!代表正确好看!而且写起来简单方便等等,就在学生之问的你一言我一语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指正,相互学习,真理往往就在这看似毫无秩序的交流中得出的。而且学生们因为有人聆听自己的见解,有人和自己争论,有人认可自己的学习方式,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之间增加了相互了解,互相介绍自己的发现,共同分享着自信的快乐。

四、适时且有针对性的评价延伸快乐的情感

通过评价全面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历程。在评价中,学生是被评价者,但是,被评价者不能被动的接受评价,而应主动的参与评价。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让学生自评学习,是一种方法。数学日记可记录今天数学课的课题以及涉及的数学知识;记录理解得最好的地方与还不明白的地方;记录所学内容能不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并简单举例;记录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以及自己是否满意等。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自己的学习表现,允许他们对教师或同学做出评价结果发表不同意见,在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合理恰当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科学的认识自己,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有效的激励学生的学习信心,在学习活动之余继续体验积极的情感。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12

关键词:课堂效率,有效教学,教法科学,结构高效

根据新课程目标的相关要求, 结合个人的工作实践, 认真分析和总结小学数学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真正强化有效教学, 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有现代的教学观点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观念不解决, 再好的教材, 再完善的教学方法, 使用起来也会“走样”。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 学得主动。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

二、要有和谐的教学环境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 求知欲强。如在教学求“商的近似值”时, 我出示了这样一题:计算:5.63÷6.1 (保留二位小数) 。教学时, 我不作任何暗示, 而是让学生尝试着完成。多数学生按照常规的计算方法思考, 要保留二位小数, 必须除到小数点后面的第三位。而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却打破了思维定势, 别的同学还在进行计算, 他们却很快说出了答案, 他们说:除到小数点后面第二位后, 再通过比较余数是否达到除数的一半来判断是“四舍”还是“五入”。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受老师“先入为主”的观念相约, 利用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从而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因此,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千万不要束缚学生的手脚, 而应该让学生大胆思维探索, 这样, 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法制约学法, 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 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 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 教法就不同。目前, 一节课中只采用一种教法的极少, 同时单一地运用某一教法, 也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 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 具有实效, 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 提高教学效率。

四、要有多样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多媒体教学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 (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 , 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 (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像等) , 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 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 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 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

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 吸收率高, 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要有高效的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高效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 变课堂为学堂。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 教师引导、释疑、解惑。无独有偶, 国内已有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讲15分钟, 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 教学效果也很不错。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 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 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六、要有探究的教学思维

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 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中, 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 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 有的得到修正, 有的得到提升。小组讨论合作时, 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 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 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 真正做到学生的合作者。但在实际教学中, 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如:部分学生只跟在别人思维后面走, 没有独立见解, 很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 这有待于教师及时地发现、调节、解决。另外, 我在实践中总结出, 一节课小组合作的次数不应出现太多, 时间长了会使学生厌倦, 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小组合作要限时限地, 从实际出发, 让学生真正地乐于合作。学数学的过程, 其实也是学交流、学合作的过程。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 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当学生通过探究, 终于解决一个对他们来说新奇和富有挑战的数学问题时, 他们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就感, 这是一种强有力的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 就会产生再次体验的愿望。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学生在探究中哪怕获得了一点点微小的成功, 我都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赞赏。看到一张张洋溢着快乐的笑脸, 我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上一篇:高血糖脑梗死临床分析下一篇:有效批改物理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