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阅读教学论文

2024-05-22

小学数学的阅读教学论文(共12篇)

小学数学的阅读教学论文 篇1

数学阅读是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 是顺利、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 有效的数学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及数学分析、推理能力.因此, 把阅读引进数学教学,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是非常必要的.

一、失衡:分析当前“数学阅读教学缺失”的现状

缺失现象一:阅读教学中被遗忘的学习材料.在教学中总有老师埋怨:现在的学生不如以前, 解题能力差, 真是“题读一半就解题”, 原因就在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差.多数老师认为:数学课堂教学不需要花时间去进行阅读.课本已经成为被课堂遗忘的学习材料.

缺失现象二:阅读教学湖光掠影, 蜻蜓点水.在笔者所观察到的仅有几次熟悉的阅读中, 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指导仅仅停留在“看”上, 由此带来的是学生蜻蜓点水式的阅读, 浮光掠影, 草草而过, 读不出要点, 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精髓, 更读不出问题, 读不出独到的体会及创新见解.

二、追问:探究“数学阅读教学缺失”的深层原因

人们普遍认为:阅读应该是语文课的事.一提到阅读, 人们联想到的通常是语文教学中的读文学名著, 品美文妙句.对于一节只有40分钟的数学课, 如果让学生进行数学阅读, 花费了时间, 倒不如让学生做些练习, 这样比较“实惠”.无论是评优课还是竞赛课及平时的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 深入浅出, 娓娓动听地讲解, 讲完之后就让学生翻开课本做练习, 之后进行总结, 布置课后作业, 课本沦为习题集.教师对课本的关注度降低了, 减少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 数学的教科书在不知不觉中成了练习本.

三、反思:数学阅读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价值

数学是一门学科, 也是一种文化, 更是一种语言.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语言离不开阅读, 阅读是人类吸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数学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 它能锻炼人的思维, 数学课离不开阅读.随着社会越来越数学化, 将来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 特别是解决问题的学习, 由图到意再到题, 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现在我们很多老师总是埋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究其原因是学生阅读能力弱, 加之“解决问题”都是由生活实际加工而成的, 它既保留了一些生活用语, 又添加了一些数学术语, 有时还会有一些干扰因素 (答案不唯一、多余条件等) , 容易造成解题的失败.在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阅读的同时, 数学课程改革也要重视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阅读, 数感的培养、数学自学能力的积累都离不开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以及较强的数学阅读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应该打破“讲练”单一的教学模式, 积极推进“读、讲、练”的教学流程, 要重视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让数学阅读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 真正体现数学阅读对学生学习的价值.

四、对策:数学阅读的教学途径

对策之一:课前让学生初读

课前让学生初读所学内容, 主要是让学生阅读感知教材, 从中对新知有个初步的认识, 能够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

一、二年级, 要指导学生有顺序的读、自上而下的读.

三至六年级初读的具体要求:

1. 目标:初读的学习目标是识记, 留下印象.

2. 方法:边读边记, 了解.多表现为自学 (预习、复习) 、简单的练习或作业.

3. 效果:

(1) 输入 (记忆) , 将某些知识信息准确输入信息库 (记忆) . (2) 学会, 能对某些知识的内容进行识别和记忆 (3) 尝试课本中的“试一试”.

4. 注意点:

(1) 课本中的主题图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初读要准确, 要发现问题. (2) 防止似是而非, 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计算方法. (3) 防止将初读当作任务, 教师要求预习就粗略地读一遍完成任务, 明确初读是深入、探究学习的需要.

对策之二:课上让学生细读

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是新课程教学, 特别是应用题教学的关键.学生要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内容.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 教师则要引导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穿针引线, 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形成知识网络.

细读的具体要求:

1.目标:就是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就是将初读获取的知识信息进行内化. (1) 理解题意. (2) 问题的提出. (3) 解题方法、策略、步骤及思想方法透析.

2.方法: (1) 带着问题读主题图. (2) 读卡通语. (3) 读解题过程. (4) 读注释和结论.

3.效果: (1) 独立自主的学习过程. (2) 学会学习. (3) 会独立解决问题.

细读是在初读的基础上使其对课本上的知识内容“豁然冰释”, 使自己的心情“轻松和谐、自驱激励”, 用所读理解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时“手解千难”.

4.注意点:防止生搬硬套、盲目对号.

对策之三:课后让学生研读

如何使学生数学阅读有厚度与广度?适度的多维拓展很有效.多维拓展必须立足文本, 采用研读的方式:一可借助于联想, 向深处和广处思考、拓展, 引领学生超越文本;二可联系“你知道吗”适当扩展阅读一点数学常识、故事.如四年级上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中的“你知道吗”“同头无除商八、九”和“除数折半商四、五的试商”等.要注意的是, 阅读拓展必须立足基础, 重在培养兴趣, 发展学生思维, 但不可一二一式地齐步走;拓展需要有老师的指点, 但又不可包办代替.这样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总之, 只有恰当地指导好学生的数学阅读, 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培样学生的数学兴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的阅读教学论文 篇2

摘要:说起阅读, 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语文这个学科, 然而, 数学也是需要阅读的。只不过阅读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被忽视。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 数学教学也离不开阅读。随着社会数学化的发展, 阅读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重视。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阅读; 阅读教学;

有位语言学家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所以,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阅读。数学阅读和一般阅读一样, 是对数学语言文字、公式、图表等材料的感知、理解和记忆。[1]但因为数学作为一种语言, 是“慎重的、有意的, 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 因而在进行阅读时, 对于这些符号、定义、公式等的感知与理解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符号往往与自然语言差别很大, 最终要通过转化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数学定义或定理等, 所以要想学好数学, 就必须学会数学阅读, 数学阅读是发展思维的基础。

一、数学阅读的几种方法

数学学习的一个中心环节是对数学教材的阅读理解。故而我们首先要落实对数学教材的阅读, 数学教材是诸多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因素后精心编写而成的, 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2]

1. 对教材中概念、公式的阅读

概念阅读――质疑解题。古人云:“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3]“质疑解题”是培养学生的“自能读书”、“自为研索”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 知道什么是三角形, 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等, 再让学生提出问题质疑, 学生提出问题后, 我再进行梳理、归纳, 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理解概念的含义。最后用概念形式反映出来的数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通过数学知识的应用使概念进一步具体化。

公式阅读――半独立阅读。指导学生把阅读教材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先独立思考, 再动手把它们拼成常见的图形, 并求出拼成的图形的面积, 想拼成的图形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从而得出梯形的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即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 ×高÷2。教师再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 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能理解了。

2. 对教材上阅读材料的阅读

翻开新教材, 教师们会发现有些课时的最后增加了一些阅读材料, 这些阅读材料往往都是一些拓展性的或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 而这些知识简单易懂, 有一定的趣味性。在一节数学课中, 有时适时引导学生读一读, 会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也能巩固新知, 还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其实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3. 对教材里习题的阅读

新教材中的习题设计形式多种多样, 如文字叙述、表格、插图、人物对话等, 其设计思路多从我们的生活中取材。有些习题中还会出现一些多余的信息, 这就需要学生仔细阅读, 对给出的信息做出正确选择。所以, 对于小学数学教材里习题的阅读也是不可缺少的。

4. 要注重课外材料的阅读

当然教师也要重视课外材料的阅读,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很多数学信息来源于生活,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不仅能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 还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所以要提供一些有效的数学阅读材料, 如《趣味数学》《快乐数学》等。

二、指导学生的阅读

1. 提供机会, 让学生能读

阅读是需要时间的, 学生的时间分为课堂和课外。在课堂上, 教师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捕捉数学信息, 在这捕捉的过程中, 其实就是在给学生提供一个阅读的机会。

2. 适时引导, 让学生会读

(1) 以读理解。数学作为一种简练、严谨、抽象的.语言, 对于学生来说, 很多时候, 读起来会生涩难懂, 尤其是一些学生初次接触的概念、性质等, 这时候,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关键字词, 着重圈画标记。如“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在读方程的定义时, 教师要让学生圈出“未知数”“等式”这两个关键词, 让学生明确这些重点字词的作用。再如一道解决问题:“王老师和五 (3) 班的49位学生去公园划船, 每条船最多坐4人, 至少需要几条船?”对于这类题目, 学生常常是粗略读过, 很容易忽略了“王老师”, 还有“最多”“至少”等关键词, 从而得出错误的答案。其实, 多读几遍, 动手圈一圈其中的关键字词, 会发现题目其实不难解。

(2) 以读质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敢于质疑, 善于质疑, 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通过阅读, 让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疑问, 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如“一段公路长千米, 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第二天修了全长的, 还剩下全长的几分之几?”这里关键要弄清谁是单位“1”, 反复阅读, 理清题目中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联, 再结合提出的问题, 不难发现, 题中给出的三个信息单位“1”是不一样的, 找准单位“1”再解题就不会再出错了。

3. 及时反馈, 让学生“享”读

学生每天回家后能与父母交流数学课堂上的新知识, 这样也是及时反馈和再现知识点的一个过程, 在家中大声阅读数学结论, 父母及时给予评价, 让学生享受读的过程, 激发学生有“享”读的欲望。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数学阅读是一门学问, 未来社会越来越数学化,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更重视数学阅读, 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马玉民.浅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 (33) :27-27

[2]黄忠伟.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数学教材[J]福建教育:小学版, (7) :115-115

小学数学教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3

教师应该教学使学生学会阅读理解,重视学生的核心认知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出指出:教师应该教育学生重视阅读教学,重视运用语言符号进行充满意义的学习生活,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心理活动中重视研究阅读的活动,教育学生形成对阅读教学本质的理解,教育学生重视主体积极思维的活动,教育学生学会加工信息,学会筛选信息,学会实现知识信息的组合,教育学生获得信息运用能力的提高,形成知识结构,实现知识重新整合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应该教育学生重视心理活动的理解,重视数学阅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教学的主体,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在阅读教学的动机下,教育学生掌握好的阅读习惯,教育学生重视阅读教学的材料,教育学生转化学习中的语言,运用好数学学习符号,教育学生建立学习意义和方法。数学教师应该学生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掌握数学阅读任务的完成,教育学生复杂学习心理活动的学习,教育学生掌握学习中的困难。教师应该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概念、问题、符号、方法和证明在阅读教学中的新的情景的实现,教育学生理解数学教学的情景,重视进行学习分组和组合,教育学生学习学生学习的数学概念,问题的掌握,符号的运用,方法的运用,学会证明的理解和记忆,教育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结构,教育学生学会运用新的知识,实现知识的整合。

二、教师应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活动

教师应该促使学生完成学习中的观点,使学生学会思维和语言系统地掌握和发展,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新的知识,运用智力背景,教育学生重视知识的阅读,教育学生学会语言符号的掌握,使学生学会丰富学习内容,超越学习生活,重视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形成语言系统,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智力背景,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动的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我们,30年的教学经验应该让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应该教育学生形成好的阅读能力,教育学生学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重视教会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教育学生学会阻碍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抑制大脑的细胞的塑造性,教育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在联系,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发展学生的思维活动。

数学语言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教育学生重视语言文字和数学符号、图表的运用,教育学生数学阅读材料的阅读,重视学生进行语言的转化,使学会理解语言形式,丰富语言形式,学会理解学习中的问题,学会转化条理清楚的问题,学会运用更加清楚的语言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会教育学生运用语言来阐述问题,我们应该教育学生运用更重视学生语言来表达,教育学生学会理解语言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教育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问题,教育学生更换思维的形式,重视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学会思考,教育学生提高思维的能力,教育学生重视数学思维活动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学会掌握学习性的思维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变换方式,激发兴趣,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提高思维活动的发展的思维速度,使学生重视对学生学习问题的转变,在高速发展的现在,教师应该教育学生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会重视增加反应的迅速性,重视思维敏捷度的训练,教育学生学会增加问题的反应性,使学生学会敏捷的进行思维的训练,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活动才能够形成学习能力,改变学生的阅读方式,保证学生持久地进行阅读训练。

教师应教育学生充分运用思维活动建立学生学习感性材料的运用,教育学生理解感性材料,教育学生丰富学习内容,全面解决学习中的解题思路,重视学生准确清晰地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教育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育教师借助学生的学习手段,教育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活动,教育学生实现具体问题向抽象的过渡,教育学生重视阅读文本信息的理解,教育学生学会绘画几何图形、线段图形、数量关系式等,增强思维的敏感性,教育学生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教师应该教育大胆质疑、合理探索、重视创造学生的思维训练

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学会科学的思考,教育学生重视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教育学生学会不依赖,学会不盲从,主见地分析和判断。教师教育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科学鼓励学生重视阅读质疑,重视科学解疑,重视科学探索,重视科学释疑,教育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己提出学习中的问题,重视探索问题的空间,教育学生学会训练思维的质量,提高学生思考的创造性。

教师教学生探索学习过程,善于总结学习过程,教育学生重视知识的来龙去脉的掌握,教育学生重视研究和探索,教育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教育学生学会提高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学生的思维活动。

(三)纵横比较、存在同异、重视思维活动的深刻性的体验

思维的深刻性都善于深入研究问题,学会思考问题,重视形成知识表面的认识能力的提高,教育学生善于区分本质和非本质的特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准确把握知识的重点和关键。教师应该重视概念和性质的训练,使学生学会背诵,学会逐字逐句地推敲和剖析问题,直到理解思维的含义。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掌握好的读书活动,学会动手、动脑时的多种器官合成运作的习惯。教师应该教育学生理解学习中的概念,实现比较、区分、总结和归纳,深化知识理解,实现整体把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的内容,学会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

总之,教师应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可持续性学习数学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4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数学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 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由此可知, 学好数学对于终身学习和发展显得非常重要。可是, 目前小学生害怕学数学, 这主要是阅读理解数学问题的能力较差。所以, 我们要重视小学数学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增强学习的自动性和独立性, 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多措并举, 激发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比较抽象、枯燥,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数学阅读的认识, 激发阅读兴趣。比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阅读环境;还可给学生讲一些数学方面的小故事, 对学生进行阅读刺激;课后可以开展一些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 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在阅读前, 教师还可以设置疑问, 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发学生的阅读需求。例如在阅读《小学生数学报》上的“怎样围面积最大”时, 我先设置了这样一道题:李大爷要用长15米的栅栏围一个一面靠墙的鸡舍, 怎样围面积最大。学生有人说围成长方形, 也有人说围成正方形、半圆。我没有急于表态, 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这篇文章。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 学生阅读兴趣浓厚。通过阅读, 学生不仅知道了怎样围面积最大, 而且印象深刻。

二、指导方法, 提高阅读效果

阅读虽然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人人都会读, 但是真正要读懂, 要读出效果并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 我们要求学生读书要做到“三到”:眼到、心到、手到, 即读书时要边读边想边画。所谓“眼到”, 即要求学生仔细读, 注意力高度集中;“心到”要求学生在读中明白意思, 一遍读不懂可以读两遍, 直到读明白为止。多读对于我们理解句子的意思是大有好处的。“手到”要求学生在读中画出重点词句, 以便学生抓住实质, 提高理解力。比如阅读概念时, 我要求学生点出概念中的关键字词, 让他们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比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 我要求学生圈出单位“1”, 以便学生确定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 从而确定解法。另外, 在阅读时, 还可以边读边画, 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如一个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如高增加2厘米, 就成了一个正方体, 此时侧面积增加56平方厘米, 求原来长方体的体积。如果学生在阅读的同时, 能画出示意图,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总之, 注重阅读方法,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足教材, 发挥阅读功能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新教材选取的例题、习题大多来源于生活, 并且图文并茂, 学生阅读兴趣浓厚。所以,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剥夺学生阅读的权利, 应放手让学生去读, 让他们在读中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材中的概念、定义、公式等, 我们要让学生反复读, 体会到它的严谨性和抽象性。教材后面的小知识, 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读, 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它的生活化。带着问题阅读, 可以使阅读的目的性更明确, 所以在学习新知识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读得有针对性。比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 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 (1) 怎样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2) 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3) 怎样求比值? (4) 什么叫比? (5) 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异同? (6) 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 再通过交流、讨论, 会很快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并且学得积极主动。这样, 既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又有利于培养独立获取知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强化考查, 提高阅读能力

新教材不光在例题上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而且练习题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促进学生平时认真阅读, 我们在编制练习题时, 可以多设计一些测评学生阅读能力的试题。如可以把生活中蕴涵数学问题的故事和生活情境以应用题的方式呈现, 也可以图表方式出现, 检查学生对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的阅读处理水平。通过对读图、读表、读文字材料能力的考查, 可以实实在在地推进学生进行自我阅读训练, 提高阅读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教学,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理解, 在读中发现, 在读中寻求自我发展,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逐渐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从而使他们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

小学数学教学应当重视数学阅读 篇5

东川区第四小学

施祖清

【摘要】 阅读不是语文学习的专利,学习数学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新课改的形式下,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落到实处,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特别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数学阅读至关重要。

【关键词】 数学教学 重视 数学阅读

【正文】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这是数学阅读的由来。一直以来,大部分教师都认为阅读只是语文、英语教学的事,语文“读书节”活动更是进行得热火朝天。“阅读”似乎与数学绝缘,即使有也只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出现过这个字眼,在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注重算式题的演算步骤,只注重逻辑的严密推理,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学生往往还没理解题目,教师就带领着寻找数量关系,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教材、搜集整理数学信息的能力和习惯。

随着课改的实施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更能体会,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以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对其终生发展的重要性。如德国教育家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传播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我国数学教育家张广厚在给母校同学做报告是特别指出:“只做题不看书,是学不好数学的”。

我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18年以来,深切的感受到数学阅读水平低的学生,在课堂上对数学信息的处理能力差,思维慢,审题能力差,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找不到解题思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常常是老师反复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一学期下来,事倍功半。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必须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不同于一般阅读,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数学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浏览、快速阅读等阅读方式不适合数学阅读学习,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勤思多想。阅读一本小说或故事书时,可以不注意细节,进行跳阅或浏览无趣味的段落,但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 “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要养成“读+思考”的读书方式。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易顾此失彼,因此,适当勾划,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不动笔墨不看书”,尤其读数学书,该画的画,该打重点号的,打重点,该写的写,这才叫读数学书,引导学生“看书不看表面的东西,注意 看重点”。

再者,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哪些文本阅读?

第一是概念教学中的文本阅读。数学上的很多定义、定理在小学阶段常笼统地称之为概念,这些概念的学习,不能单纯地强调学生去读、去背,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进而理解。例如,“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一概念中要抓住“互为”一词,这就强调了“倒数”不是一种数,而是两个数的一种关系,不能独立存在,不能说像“5是倒数”这样的话。

第二是解决问题教学中的文本阅读。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更需要进行文本阅读,要求学生从一段话中捕捉数学信息,找出解答问题需要的条件,抓住关键词分清要解答的问题。例如在解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有些同学由于没有很好地阅读题目、找准单位“1”的量、分清单位“1”的量已知还是未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常出现将该用乘法解答的题目用除法解答,而该用除法解答的题目却用乘法解答的错误(这里所说的解题方法指的是算术法,不含列方程解答的方法)。再如,昆明市东川区2015年春季学期小学五年级数学期末检测题中有这样一题“一间长9米,宽6米,高3.5米的教室需要粉刷四周的墙壁,除去门窗面积12.5平方米不刷,如果每平方米需要费用8元,粉刷这间教室需要多少钱?”很多同学都没有认真审题,忽略“四周”一词,都按平时习惯计算了5个面。

第三是判断题中的文本阅读。判断题是小学数学常用的一种题型,通过这样的练习,旨在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这样的练习,时常以似是而非的题目呈现,因此,“数学阅读”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适时引导学生逐字逐字的阅读,找出其中的“破绽”是关键。

第四是定律教学中的文本阅读。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这些运算定律如果学生掌握好了,在计算过程中常常可以化繁为简,大大提高计算速度。然而,对于这些定律尤其对分配律的学习,学生往往不能灵活掌握分配律的变式,常常导致应用出错。

总之,面向未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更应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让阅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新的生长点,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也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阅读而变得更加有滋有味,学生在数学阅读中发展,知识在阅读中建构,学生思维在阅读中被点化、被激活、被升华。

【参考文献】

1.邵光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数学通报》,1999年; 2.蒋世信:《重视阅读数学课本培养提高读书能力》,《数学通报》1994年第9期; 3.厉小康:《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数学教育学报》,2004年第13卷第2期; 4.辛自强:《数学中的阅读理解》,《德育与心理》2004年9月3期。

【作者简介】

施祖清,男,汉族,1978年5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昆明市第九届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现工作于昆明市东川区第四小学,电话:***

小学数学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自主能力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贯彻落实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老师的课堂语言包含大量的数学语言,而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应该引起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数学语言有哪些呢?如,阅读引言、阅读数学概念、阅读公式、阅读例题以至于数学题。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句,使学生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在学生阅读数学题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中的关系,使学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弄明白概念在数学题中的作用,有意识地培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知道其适用范围。

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阅读能力,其实就是在阅读中学生一个内化的过程,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把握好度。做到“以疑导读、以动带读、以比引读”。在轰动全国的杜郎口教学模式中,就是重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动起来,手、脑、耳等五官全集中在课堂环境中。其实,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精力就集中起来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角的分类和画法》时,我让学生先阅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再读阅读提纲。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去完成问题。继而去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难点点拨学生,此时的学生犹如窗户纸,再点起来就很容易了。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思维的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不仅要细致认真,而且要精练简洁。教师引导要正确,并且每一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为了更加通俗易懂,教师可适当地把数学语言转换成生活语言来练习表述。所以要让学生在学会阅读的同时,学会说题。增强阅读能力,分析数量关系,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可让学生说清条件、问题。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说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它更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进步。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更是学生拓展自己思维、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汲取信息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小学数学的阅读教学论文 篇7

一、加强数学阅读方法训练

(1)学会咬文嚼字。我们都知道,数学具有高度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对数学的概念和性质读透,而且在解题过程中,还要注意阅读每一个步骤,只有做到“咬文嚼字”,逐字逐句地搞懂数学学科的法则,我们才能对概念有全面的理解,解题时才能得心应手。例如,学习分数时,教材上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这样的描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对于这句话,教师想让学生阅读,然后逐步推敲字句,引导学生来理解其深刻含义。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此句话中为什么用了“同时”两个字?如果去掉的话,分数的性质结果还成立吗?此句话中说要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你是怎么理解的?如果我们假设同时乘以或除以不相同的数,结果会怎样?假如我们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那么结果还是一样吗?这里的括号内为什么特别说明零要除外?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细细琢磨,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主要的是对这个性质有了完整的理解。

(2)学会融会贯通。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旧知和新知之间有很多的内在联系,不少都保持着一致性。数学阅读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融会贯通,这样就能减少认识的片面性,有利于学生的认识从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提高了理解的层次。例如,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经常会出示例题:计算1/2+1/3。而且例题后面附上这样的提醒文字:它们的分母不同, 也就是说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只有当我们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才能计算。许多学生都会对这里的“分数单位不同”很迷惑。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整数的加减法中“数位对齐”和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的含义来帮助学生理 解。其实这里的意义就是指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然后教师演算,师生一起来验证。这样的阅读,才能让学生在新知与旧知之间真正地建立起实质性联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3)学会提纲挈领。在数学学习上,提纲挈领就是把每个知识点做个归纳、整理,上升到用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层面来合成零散的知识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主要是从整体阅读入手, 然后让学生精简要素,抓住重点。例如,教学“十进制计数法”的内容。书本上对这个内容有具体的描述。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读这些描述,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些文字有几层含义,概括出每层的含义是什么。通过这样的阅读,学生先分析,然后概括,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过程,学生自然会全面地弄懂了“十进制计数法”的准确含义。

二、培养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数学阅读的方法训练其实在本质上来说就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当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了一种习惯后,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就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因此,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数学阅读习惯。

(1)养成预习的习惯。预习是学习的一部分,阅读是预习的工具。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够帮助学生自觉地获取新知,也能让学生对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预习要明确阅读的内容和要求。根据需要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新知的带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根据习题来预习,这样有预习的目标。教师在授课前也要适当地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例如,预习“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内容。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要求:认真阅读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初步弄懂一个数除以小数是如何计算的?然后提出一些相关问题:除数和被除数如何变化,商才能不变?如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假如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少该怎么办?

(2)养成复习的习惯。复习要及时,要有针对性,这样就能达到强化旧知,巩固新知的要求。什么样的复习才算正确?我认为在数学复习中应该做到回忆、解题与阅读思考的有机整合。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一些复习的阅读要求和有益的指引。例如,学会了什么?不会的在哪里?疑惑的有哪些?新知和旧知有何联系?学过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等等。

小学数学的阅读教学论文 篇8

(一)概念界定

奥数即奥林匹克数学,这项国际性竞赛活动的内容为数学,它集中体现了我国的素质教育思想。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小学奥数。

阅读是“阅读主体对读物的认知、理解、吸收和应用的复杂的心智过程”。数学阅读是通过对数学符号、图形、文字语言的相互转换,学生内部形成一系列的信息编码和加工过程,实现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并进行知识的学习与问题的解决。数学阅读能力是一种将语言识别与转换、信息筛选、逻辑推理等在内的能力总和。

(二)奥数与数学阅读关系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奥数教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旨在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看待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用数学语言和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二、小学奥数的现状调查

(一)方法概述

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实证研究的步骤如下:

1. 确定研究对象。

2. 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归纳。

3. 建立《小学生奥数学习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然后进行访谈。

(二)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学校程度不同,学生对待奥数学习的认识也不同。分别抽取x市重点、普通及私立学校各一所,各70名,总共发放问卷210份。按学段分:小学低年级70人,小学高年级140人;按性别分:男生123人,女生87人。回收208份,剔除无效问卷8份,有效率96.2%。问卷调查后,选择一些学生进行访谈。

(三)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包括六个方面:奥数学习的兴趣、奥数学习的动机、对奥数的关注度、奥数学习的形式、奥数学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奥数学习材料的阅读。

(四)结果分析

1. 奥数学习的兴趣

选择“很感兴趣”、“比较感兴趣”、“没兴趣”的学生各占总人数的17%、36%、47%。数据分析:一半多的学生对奥数学习感兴趣,他们认为奥数学习十分有意思;也有学生认为有些解题方法在学校课堂教学是涉及不到的;一部分学生认为奥数的解题技巧让他们产生极大的兴趣,等等。

2. 奥数学习的动机

选择“自身爱好”、“父母要求”、“学校要求”、“其他”的学生各占总人数的35%、57%、4%、4%。数据分析:其动机主要来源于外界的要求,只有三分之一多的学生学习奥数是因为自身爱好。他们提到当地重点初中或者普通初中的重点班在招收学生的数学测试卷中会涉及奥数题目,没学习过奥数就会在考试中处于劣势;不过也有学生提到家长希望因此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一部分是为了参加数学竞赛,等等。

3. 对奥数的关注度

选择“经常”、“很少”、“不关注”的学生各占总人数的39%、56%、5%。

4. 奥数学习的主要形式

选择“辅导机构”、“家人辅导”、“教师教学渗透”、“自学”的学生各占总人数的67%、10%、12%、11%。学生的奥数学习主要通过外界的辅导教学,很少是自己自主学习。

5. 奥数学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选择“很大”、“比较大”、“没有”的学生各占总人数的25%、27%、48%。

6. 奥数学习材料的阅读

选择“独立自主思考”、“教师带领下读题”、“其他”的学生各占总人数的35%、57%、8%。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看到一道题目时找不到解题思路,但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完题目后他们就能立即解决问题。

(五)结论

1. 学生对奥数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源于外界。

2. 奥数对于学生的数学成绩是有明显影响,影响的大小取决于学生是否擅长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程度越高的学生,奥数的学习对学习成绩有越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数学阅读能力的教学研究

数学阅读能力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在参考了以往对于数学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对一线优秀小学教师进行访谈,数学阅读能力在小学奥数学习中的渗透以下方面入手。

(一)数学阅读材料的形式

数学阅读材料的形式和内容,直接影响学生对于奥数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教师在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时,要尽量清晰明了;奥数题目应该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奥数来源于生活,学生可以使用所习得的奥数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深刻体会到奥数学习内容的“有用性”;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学习材料,适时指导,使他们的数学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数学阅读能力是奥数学习中必备的能力。新课程改革是对以往教学中主要由教师读题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摒弃,其提倡的是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及独自解决问题为特征的数学阅读学习。

四、结语

数学阅读能力在小学奥数学习中的渗透,重点是让小学奥数的教学回归到真实生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伍青生.五年来上海市小学生校外奥数学习状况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5(4):27.

[2]邹文武.关于“疯狂奥数”的理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3(3):10.

[3]喻平.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2.

[4]杨红萍.数学阅读及其教学研[D].南京师范大学,2010.

[5]余建伟,岑岗,范露萍.小学奥数自主型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计算机时代,2009(8):50.

[6]李叶峰,梁蓉.小学奥数热的冷思考[J].教育探索,2009(11):52.

[7]张晚籽.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数学阅读[J].教学与管理,2005(3):53.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4.

浅谈阅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9

一课前读, 初步感知教材

课前读, 是对课本的预习。这一阶段是让学生通过感知教材, 从而对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预习前, 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同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不同, 对于阅读方法的要求也不同。低年级学生要学会有顺序地看书,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中高年级学生要学会用总分法看书, 先大概了解全节内容, 再逐步进行分析, 边读边想, 在不理解的地方或重点处画上记号,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书中的内容。具体做法是: (1) 看懂例题, 逐字逐句阅读, 要反复读。读完进行思考并且找出句子之间的联系, 哪些读懂了, 哪些话或哪个词不懂, 做上记号。 (2) 在阅读数学课本时, 对书中的图、数、式或解题过程要注意模仿, 记住类型题、典型题。 (3) 教师事先设计自学目标,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 围绕问题练习口头回答, 使读书自学带有鲜明的目的性。

通过课前对数学课本的阅读, 学生初步接触学习内容, 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中读, 加深理解新知

课堂上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 让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加深理解。具体做法:让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完整地、仔细地阅读一遍, 对文中的关键字、词、句进行强调, 教师在学生阅读时要巡视课堂, 出现问题给予解决。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课本上归纳:“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零除外) , 分数的大小不变。”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找出关键词:“同时”、“相同的数”、“零除外”, 明确“分数的大小不变”是有条件的, 加深同学们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阅读时要让学生看懂内容, 思考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对于新知识能举一反三, 注重边读边想, 总结规律。例如, 在教学“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 学生在阅读完课本后, 自行归纳: (1) 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首先看它是不是最简分数。 (2) 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与它的分母有关。 (3) 一个最简分数, 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 不含其他质因数, 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4) 一个最简分数, 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 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样的阅读,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归纳能力, 使学生不受课本上现成的结论左右, 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 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新知识。

三课后读, 拓展延伸知识

学生在学完新课后, 要定期进行阅读、复习, 从而进一步理解、消化新知识, 并形成知识网络。对于课后阅读, 要求学生做到: (1) 边读课本边回忆老师当时是如何讲解的。 (2) 重点阅读“回生”的知识。 (3) 要注重归纳整理, 形成系统。这样阅读不但针对性强, 而且有利于学生把数学知识结构转化为数学认知结构。此外, 在课后进行阅读延伸。老师准备有趣但有一定难度的资料供学生阅读, 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提升数学素养。在教学中, 开展以阅读为载体的数学教学活动, 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写数学日记、做数学小制作, 定期开展“阅读成果展示会”、“比比谁的知识多”、“比比谁的数学制作好”等活动, 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增强, 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数学阅读过程与一般阅读过程一样, 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同时, 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提高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摘要:数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种文化, 更是一种语言, 而阅读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过程。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 让学生养成数学阅读的习惯, 是数学教师应重视的问题。

小学数学的阅读教学论文 篇10

关键词:阅读,小学数学,教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目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育工作者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而“阅读”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也被引入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 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相关调查显示, 养成数学“阅读”习惯的学生, 往往比没有数学“阅读”习惯的学生, 思维要灵活, 成绩也更好[1]。笔者根据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 列出了相关举措, 将“阅读”纳入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 希望对小学生提高数学成绩和数学教育者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有所助益。

一、增强学生数学“阅读”意识

人是行为的主体, 其意识决定了他的行为, 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育工作者应该增强学生数学“阅读”意识,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阅读对于自身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同时利用数学课堂时间, 在阅读和解析数学题目时, 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比如在进行日常时间计算的时候, 首先让学生对钟表有个基础的认识, 包括日常的闹钟或者其他形式的钟摆, 同时通过对闹钟运行的状况进行观察研究, 让学生知道一分钟是多少秒, 一个小时是多少分钟以及相互间的运算公式, 并结合相关的实例进行练习。比如, 小明买了三个苹果, 他削一个苹果的时间是两分钟三十秒, 如果按照他每削一个苹果所耗费的时间是一样的来计算, 他将三只苹果削完, 一共用了多少时间?教师在阅读题目的时候, 提醒学生相关的计算公式, 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再进行相关讲解。如果有学生计算错误的情况, 教师要对题目继续进行分析讲解,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题目的含义,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维模式, 让他们意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二、加强学生日常数学“阅读”方面的练习

数学教育者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要加强学生数学“阅读”练习, 使学生能够“熟能生巧”。

(1) 在数学教材的“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 教育者要加强学生对教材中难以理解的题目和理论公式的阅读, 使学生找出教材中难以理解的部分, 并对这些重点知识内容进行系统化、细致的阅读和分析, 消除学生对陌生理论知识和公式的恐惧和疑惑, 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 使学生养成数学“阅读”的习惯。

(2) 在日常习题的练习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教育者在学生做数学题的时候, 要注意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 要求学生做题之前, 要认真阅读题目, 读懂题意, 找出题目所考的相关内容, 或者侧重点, 然后分析出答题的具体方法。在解题的过程中, 注重运用正确的解题方式[2]。

(3) 在进行知识总结的时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育者在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知识学完之后, 可以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 要找出不会或者疑惑的知识点, 同时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概括, 理清思路, 使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和相关知识体系, 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三、激发学生数学“阅读”学习的兴趣

(1) 注重“阅读情境”的创建。随着数学教材的不断改革, 当下的小学数学教材, 在编制上更加突出知识的兴趣化学习。在教材内容上, 除一些文字语言的表达和丰富的可视性图片, 还设计有相关有趣的数学题, 因此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题目讲解和阅读时, 可以通过对这些有趣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情景”创建,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进行时间运算时, 教育者可以通过个性化的钟摆, 让学生真正感受一秒一分的时间流逝, 同时加强一些情境创建, 加深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和记忆,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加强实践活动和示范阅读。教育者在进行相关示范阅读时, 可以采用风趣幽默的讲解方法, 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同时加强课外实践, 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生活时间密切结合, 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的养成。

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是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需求。注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育者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同时加强学生数学阅读的练习,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育者要将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纳入数学教学活动中, 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苗艮平.浅谈小学数学阅读的重要性[J].中华少年 (研究青少年教育) , 2012, (7) .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阅读能力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

如何在小学阶段就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是我们很多老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当然,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我们要全面实行素质教育,通过提高课堂的时效性和课堂的密度教学来达到给学生减负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对数学的自学能力就显得更加现实。在当前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忽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很多小学生就以为数学科目的阅读就是看看课本,记记结论和公式。笔者以为,这种轻过程重结果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生对数学直觉的培养,影响了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下面笔者就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几点原因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1.数学阅读流于形式,没有实际行动

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历发现,在现阶段很多小学数学的课堂上,有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即在下课前几分钟,数学老师已经把课下的作业布置完毕,学生在还没下课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动手完成作业了。笔者以为,这样的数学教师没有把新课改的要求完全做到位,同时也是对数学教学的一种敷衍,不负责任。首先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时候,都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尊重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要彻底改变以前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但恰恰很多教师把临下课的几分钟时间当做了课堂的“垃圾时间”,学生要么就处于完全放羊的状态,要么就忙于完成当堂的作业。另外一方面,如此做法的老师只是重视了自己深挖教材而忽视了也让学生对教材进行深究,学生只是把阅读当做软作业,可有可无,预习也是可有可无,只要完成了课下作业就万事大吉了,所以久而久之,小学生对数学阅读就只是在走形式了,数学课本也只是成为我们习题的一部分,根本无法发挥教材的全部作用。

2.数学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

和其他科目相比,小学数学没有图文并茂的精彩,没有贴近生活的字词句,有的就是如何追求数学的准确性和系统性以及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数学内容的编排都有一定的顺序,前后知识衔接紧密,条理分明,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更喜欢直观的东西,简单易懂的内容。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避免课堂教学的冷场,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增加小学数学教学的游戏性和趣味性。

3.小学生缺少必要的阅读方法

一些数学教师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老师的事情,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或者很少对学生的数学阅读加以指导。小学生的自学能力相对还比较弱,在缺少必要的阅读方法和探究能力的情况下,自然就对数学阅读失去了兴趣,他们就更不愿意去看数学书了。

如何才能培养我们的学生热爱数学阅读,又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呢?

1.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增加阅读

兴趣是我们学习经久不衰的动力,只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引起他们高度的注意,从而为教学的参与提供条件。所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是我们每位教师的首要任务,我们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创新或者先进教具的使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根据所学的内容,来确定阅读的时机

教师要根据所讲解的内容,来选择合适的阅读时间,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对于比较容易的内容,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先进行阅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在讲解相应知识点的时候节省了时间。对于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我们可以安排在讲课的过程中阅读;对于那些连贯性强、系统性强的内容,我们就安排在课程讲完之后进行,这样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重组和判断。

3.指导学习方法,形成阅读能力

小学生的阅读不能流于形式,数学教师一定要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地进行阅读检查,看看学生是否能够进行自我分析和思考,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了解他们的阅读效果,以便在进行指导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

4.留出一定的时间,培养阅读能力

新课改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以为,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在其中。我们每节课都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知识的探究,使学生能够有时间潜下心来去思考和分析教材。这个时间笔者以为控制在10分钟内比较合适,要让学生在阅读之后,能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反思,通过自我发现来展开对数学知识的重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因为借助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对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绝不可等闲视之,只有当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阅读技能和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有充裕的时间又有明确的阅读目标,进入最佳的阅读状态,真正实现了数学阅读的价值,才能使数学教学与教材有机地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养学生数学阅读兴趣和习惯的责任。

小学数学的阅读教学论文 篇12

一、明确小学数学中符号和词汇的含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除基本的概念理解外, 对于应用题的理解较为重要, 只有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 才能较好地解答。在题目中, 既有生活常用语, 还有部分的专业术语, 为此, 学生在理解该类词汇的基础上, 才能准确地理解问题本身。数学术语的理解取决于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即使是生活常用语, 但在数学科目中, 便可能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如果小学生不能对日常用语和“数学含义”进行区分, 便不能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例如, “垂直”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的含义为与地面或水平面垂直, 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中, 也这样来理解垂直的定义, 便不能掌握垂直的数学概念, 在用于几何问题的应用中时, 就不能进行较好的解答。学生只有在充分地掌握好垂直的基本定义、特点并能够较好地和平行、相交区别, 才能较好地理解其在数学中的科学应用。因此, 数学阅读, 既要理解数学术语, 还需学会将日常用语转化为数学语言。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在做题中, 通常会因为审题不清而犯一些低级的错误, 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 没有准确地理解题意, 阅读句子不够完整, 通常阅读一半的句子过后, 便按照常规理解进行解题, 导致很多错误的出现。

为此, 教师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并向学生传授良好的、正确的阅读方法。首先, 必须将题目完整地读完;其次, 再进行思考, 对于不容易理解的句子, 应多读几遍, 直至理解为止, 很多不理解的数学疑问, 经过完整、反复的阅读后, 便能豁然开朗, 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验算习惯具有较大的帮助。为此,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培养学生较好的阅读习惯, 注意在平常的练习和作业中进行渗透, 促进其良好阅读习惯和方法的形成。

三、通过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

理解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础, 教师需让学生多读、多想, 因为许多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对于文本中主要的字、词和句需进行必要的批注和圈点, 甚至咬文嚼字, 才能准确地理解数学语言, 对数学概念准确地把握。

例如, 在学习平行线的概念时, 需字斟句酌地进行理解。其定义为“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首先让学生通读完整的句子, 并标注重点字词, 明确重点的短语为“同一平面”、“不相交”、“互相平行”, 其中前两个关键词语为平行的条件, 后一个关键词表明, 平行是相互之间的, 并不是可以分开来看的。如此, 结合教师的演示和分析, 学生便能较好地掌握其内容。

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质疑”阅读和“比较”阅读

让小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数学文本, 便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语言均较为严谨, 短小精炼, 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文本阅读, 较为枯燥, 并且不容易理解。因此, 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 应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 结合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域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思维进行质疑、思考的能力, 进而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例如, 这样一道题的解答:菜场中有一批新鲜的蔬菜, 其中青菜占整批蔬菜的30%, 萝卜占25%, 并且已经知道青菜比萝卜多出500千克, 问这批蔬菜的总重量。学生在阅读时, 便会有这样的疑问:单位“1”是什么, 谁为谁的30%等, 对其问题和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仔细的阅读和揣摩, 就可以起到培养学生阅读时找重点, 以及敢于质疑和多学多问的好习惯的作用。此外, 还需教会学生比较阅读, 对文本的差别、纵横联系进行比较, 并从中找出重点和差异, 让学生在阅读中灵活地比较, 系统地把握所学知识。

上一篇:图像浏览下一篇:变电站建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