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

2024-10-13

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精选12篇)

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 篇1

在数学教学中, 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 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 掌握其一般规律, 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 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新课改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 学生一旦“学会”, 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 便会强化学习动机, 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 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教师的真正本领, 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 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 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力,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 学生体会动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对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 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变“做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我们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 课堂上不讲数学的生活来源和具体应用, “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 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 已经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 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 不管实际应用, 恐怕就不合时宜了。

如教学“圆的认识”后, 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圆, 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子画一个圆, 有的学生想到一排学生站一圈画一个圆, 也有的想到全班同学围一个圈, 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这基础上, 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 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这个实际问题。再比如教学“统计”时, 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扫用具的数量, 统计学校个各年级和各班的人数、男女生人数等, 在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 也学会了劳动、调查等, 真可谓是一举多得。经常这样训练, 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 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变“做数学”为“用数学”。

三、变“教师讲授”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 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事教师站在学生中间, 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 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 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 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 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去填满仓库, 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 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 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 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逍遁。

在教学中, 我大胆放手,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 数学课本是你们的, 三角板、量角器、圆规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们都是你的帮手, 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 在课堂上, 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例如, 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 我在学生举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后,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话音刚落, 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你说错了, 应该是有四条边围成的图形, 他们都有四条边。”另外一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应该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每条线段都叫边。”“他们还有四个角, 而且都是直角。”……我一直在一旁微笑地听着, 最后说:“这几位同学说得真好, 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那一段时间, 这几位同学学习兴趣非常浓, 而其他同学受其影响, 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适度的“乱”, 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 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总之,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多动脑筋, 多想办法, 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 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 篇2

课题中期报告

一、课题背景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不仅要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我们山区小学,经济和文化发展都相对落后,学校教学条件、学生家庭状况均比较薄弱,教材中许多呈现形式无法落实;同时,教材的编者只能以普遍资源为切入点,而各个地方的独特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山区教师仍摆脱不了教材“至高无上”的权威性,过分依赖于教材的呈现方式,课堂中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形成的技能通过静态的教学素材直接呈现和传递给学生,教学素材对学生很难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抹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师生双边活动都比较吃力,教师觉得教学负担重,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没兴趣,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从而形成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恶性循环。

为此,结合目前学校教育状况,我们思考: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教师如何驾驭教学素材?怎样呈现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怎样呈现素材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怎样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呈现素材?怎样打造一个简洁高效的动态课堂?等等,我们力争通过实验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找到静态教学素材与动态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寻求一种高效的、丰富多彩的素材呈现方式,尽可能多的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大幅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理论依据

目前教材存在:①“结论预置”,压缩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②“方法暗示”,淡化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③“远离生活”,截断了学生的创造源泉;④“抽象枯燥”,扑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多处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出数学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为此,我们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素材呈现方式”的课题研究,力争使学生达到:乐于学习数学,学会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教师达到: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处理、呈现教学素材,打造一个简洁高效的动态课堂。

三、研究计划 2004、2――2004、7对山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2004年9月申报市级数学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 2004、9――2004、12对课题内容进行初步探索,主要是丰富课题理论素养,形成积极的研究氛围; 2005、1――2005、7对课题内容开展初步实验,在课题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教学研讨; 2005、8――2006、7对课题内容展开深入实验,矫正失误、总结经验并形成一定的研究模式; 2006、8――2007、1总结课题研究得失,撰写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学生达到乐于学习数学,学会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教师达到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处理、呈现教学素材,打造一个简洁高效的动态课堂。

四、研究过程

1、建章立制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课题组与每位组员签订了课题研究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端正科研态度,学校提供科研所需的时间及设备条件);学校设立教师教科研津贴(每月40元),制定了教师教科研工作月考核细则,并与年终评优评先相结合(一票否决制);面对挑战和机遇,大家热情高涨,从校长到教师共同学习、研究与反思,科研氛围越来越浓厚。

2、加强理论学习,明确课题研究的内涵。

作为课题研究的教师,唯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才有改革可言。全体成员深感学习的紧迫性,平时以个人自学为主,大家利用网络、杂志、培训、听课等多种途径,学习、领悟“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了解课改的实质和方向,在丰富自身理论素养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做好课题研究理论笔记(每人均每学期10000字以上),每月底进行组内讨论和交流,做到资源共享、教学相长;每周四安排集中学习时间(1.5小时),采用教学沙龙、案例分析、论文写作……多种形式相结合,抛弃专家或领导的“一言堂”,注重教师的主体性和参与度,大家结合自已的教学实际,畅所欲言,相互交流、讨论,从而形成共识。

网络已成为联接全球的纽带,课题组成员经常通过Inter网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学习、交流,同时把我们课题研究的思路、内容向外界扩散,寻求专家和学者的支持和帮助,获取更多的课题研究资料,更快、更好地完成课题研究。在为期两周的课件制作培训后,课题组成员已能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并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素材直观化、动态化…… 一年多来,我们开展了“比较与悟”、“预习与生成”的教学沙龙;认真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备课新思维》和《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等理论性文章;订阅了《江苏教育》《中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师》等十多种报刊。现在大家学习的意识非常强,一有空,不是在网上与全国各地的数学专家和老师交流,就是在阅览室中静静地吸收书中的“营养”,来充实和“武装”自己,外出学习归来,大家喜欢互相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以求融会贯通,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

3、教和研合二为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学期初,课题组成认真分析所教的教材在呈现方面有哪些特点?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呈现有利于学生学习……确定自己的实验课课题,结合市教研室和学校工作安排,进行课题组内讨论、交流,确定学期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的整体计划,使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有机联系起来,把实验课和优质课、示范课结合起来。例如,倪海锁老师的《圆的认识》结合生活呈现素材获市数学评优课二等奖;韩小英老师上的片级示范课《面积和面积单位》以活动方式呈现素材;邓云老师上的镇级公开课《逻辑推理》以童话故事呈现素材。每学期结合课题研究至少开展一次系列性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备课的基础上说设计意图――课堂中实践――组内评析、讨论――每人从中选一节课为例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教学案例,把“教”与“研”结合起来,使“教”有了目的,“研”有了依据,二者相得益彰。

4、踏实、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研讨。

实验课就是在课题方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尝试。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老师们都能围绕课题方案,大胆改革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呈现教学素材。课堂中,我们将更多的视角投向了现实生活,努力挖掘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同时又暗含着某种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的现实问题,以此为突破口进行设计。例如:“减法的简便计算”,从学生日常买学习用品的经验(小明用10元钱买了一支钢笔和一把小刀,钢笔每支6元,小刀每把1元,猜一猜小明是怎样付钱的?)着手设计、呈现教学素材,学生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学习非常积极、主动。

②利用多种媒体直观地呈现教学素材。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比较薄弱,教学中结合地方特点和条件,我们制作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制作学具,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抽象、概括规律、公式。例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我们先是利用学生现场表演,学生关键词“同时、两地、相向”有较好的理解,但是对第二解法“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不能理解;为解决这一难点,第二次教学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形象地演示,学生感悟出其中的奥妙“相遇时间是几就有几个速度和”。

③以游戏、故事动态地呈现教学素材。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听故事、做游戏,我们根据学生的爱好,将课堂教学素材融合到故事与游戏中,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学生就要学。例如:“圆的认识”教学中为使学生掌握“圆是平面上一种曲线图形”,我们结合生活中的摸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摸圆片活动,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体验和感悟;再如:“分数乘以分数”中,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算理,组织学生进行折纸游戏:先折出一张纸的三分之二,涂上颜色;再折出三分之二的四分之三,并涂上另一种颜色,很自然地理解“涂双色部分是三分之二的四分之三”,又是一张纸的四乘以三分之三乘以二。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很好地理解这一难点。

④运用对比的方式呈现教学素材。俗话说:“有比较才有所思”,学生在比较中产生冲突,就会去争辩、去思考,就能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就会产生求知欲望。我们从“知识的求异”与”知识的求同”入手,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和比较,在比较中体验与感悟。例如:“等可能性”教学时,打破教材编排次序,将第二课时与第一课时内容相融合,进行对比性教学(预测中对比、过程体验中对比、结果分析中对比),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展教学素材。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更需要课外的拓展和延伸,我们组织学生订阅“小学生数学报”187份,在学习的基础上定期出版“数学小报”;

三、四年级每月写一篇“数学日记”,五、六年级每周写一篇“数学日记”;开展班级数学擂台赛,进行野外调查等活动,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真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五、研究成果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9月课题研究已进入深入实验阶段,一堂堂的课题实验课,一次次生动活泼的教科论坛,一个个富有思想、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总结交流活动,使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为:

1、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游戏、故事、课件等方式呈现教学素材,课堂中学生再也坐不住了,纷纷积极、主动地去偿试、去体验,他们有感悟、有思考、有话说;活动时敢于提出疑问,不愿意与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去判断、去猜想。课外,班级数学擂台赛中他们敢于争辩;编写“数学小报”时又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实践活动安排的井井有条;数学日记写得有板有眼……如今学生不仅乐意学习数学,而且知道怎样学习数学。2004年秋学期,五年级学生王智威、黄新同学被金城中心教改班录取,六年级薛亮同学的数学日记“不妙到过来思考”在《小学数学》杂志上发表;2005年春学期,六年级金雨生同学在市华怀赛复赛中获三等奖,四年级徐长素、王清和五年级王春艳同学编写的“数学小报”分获金坛市贰、叁等奖。

2、教师的科研素质、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题研究的一年时间内,从校长到教师都直接参与到课题研究中,以课题研究的切身感受促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观念有了较大的变化,大家不再迷信、依赖教材,能从本校本班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特点,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工、呈现教学素材,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课后反思——每节课后能积极撰写教学反思,从课题研究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反思课堂操作;个案分析——及时收集课题研究中的典型个案,并进行理性分析,积累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论文总结——每学期教师要撰写课题研究小结和论文。

在反思中逐步提高:有贰篇文章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有壹篇论文获在市级评比获壹等奖、陆篇论文获市级贰等奖;有壹人在市级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中获贰等奖,贰人获镇级壹等奖,贰次承担市级公开课。

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课题研究虽已初见成效,还需大家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地进行深入实验;

2、加大理论学习和校本培训的力度,特别是实验人员将实践上升至理论层面的理论素养;

3、及时、规范地积累、整理研究材料,特别是研究过程的图文资料;

4、多途径地增强学生设计数学情境作业的能力和兴趣;

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 篇3

摘 要:小学生年龄这么小就开始学习数学,难免觉得抽象和枯燥,但是如果能够结合比较形象的图形教学,就会让这些小孩子能够比较好的掌握这些数学知识。随着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随着新教材的全面推行,广大数学教师们不断地在进行探索实践,力求能找到一种适合教材、适合学生,能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教学效率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379-01

图形教学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借助图形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深刻认识,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构建生成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图形教学活动提出一些相关建议和观点,希望能够对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数学与图形相结合,寻找关系

数学与图形相结合,可以用图形来揭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一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较弱,对一些解题方法的理解存在较大困难。这时,老师不妨引导学生在纸上画一画,借助图形的直观作用,引发联想,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最终可以化复杂为简单,快速找到问题的答案,理解方法的实质。 例如:三年级上册“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教学,要求出妈妈买一套衣服用了多少钱?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其中用倍比方法解答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这时,线段图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帮助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画出图: 借助线段图的直观作用,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1+3=4,28×4=112”的意思,根本不需要老师再多加解释。当求第二个问题:上衣比裤子多多少钱?大部分学生就列出了“3-1=2,28×2=56”的算式。就这样,借助一个简单的线段图,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了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倍比方法也就在轻松之中迎刃而解了。

二、运用直观图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时,教师可以在两个平行班里做一个实验。在其中一个班,教师首先复习什么是直线,什么是线段及它们的特点,让学生分析三者的关系,并指导学生加以记忆。结果发现学生死记硬背的多,真正理解掌握的少,回答问题也显得吃力,教学效果不佳。相反在另一个班,教师首先给出学生下面的图形,然后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讨论下面的问题:

(1)标出你知道的线的名称。

(2)第三条线叫射线,请给射线下一个定义。

(3)上面三条线各有什么特点,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结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很快把射线的定义、三条线间的关系总结出来了。由于学生本身是发现者、总结者,因此掌握得快,回答问题显得得心应手,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求者,而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在学生认识过程中,不断激发其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开展数学图形教学活动

实际生活当中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原理,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开展数学图形实践活动。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对《观察物体(一)》中“轴对称图形”这一项内容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观看窗户、门、桌子等等小学生校园生活当中的物品。教师可以借助对称的窗户为小学生举例子“窗户是轴对称图形”。在小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产生大致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身边的事物,对小学生进行提问,检验小学生的轴对称图形知识掌握情况。比如“黑板是轴对称图形吗?”、“我们班级的门是轴对称图形吗?”等等,使数学图形教学活动能够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升小学生对数学图形学习的兴趣,并明确数学学习的价值。

四、数学与图形相结合,体现美感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我们总是把数学和枯燥联系在一起,实质上,数学也是一门艺术,也具有种种美感。在新教材中,这种数学的美处处存在着。就如教材中的各种鲜艳逼真的情境图,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尤其是新教材第六册新增的“平移和旋转”和“轴对称图形”这两单元的内容,更是让大家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的美。在教学“美丽的花边”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好多现实生活中的花边,如衣服花边,板报花边,装潢设计中的花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受到了美的熏陶,综合观察这些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方法、效果就理解得更清晰了。再要求自己设计两条花 边时,那可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那些美丽的作品让教师也不由不感叹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

五、鼓励学生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图形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将静态和动态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运动中去认识图形及其特征。我们生活的空间是丰富多彩的,其中蕴涵着大量有趣的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图形的认识学习,应使学生感受到所学内容与现实世界和其它学科的联系,鼓励他们运用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认识并探索图形的性质,运用所学的知识来理解现实世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在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中,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空间、发展空间观念;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思考与他人的交流,全面地促进思维发展,养成有条理思考和表达的习惯。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全局着眼,从具体的教学过程着手,有计划地在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并使之成为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最关键的是,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能使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使得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的简单,也更加的有效。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展开方式的探寻 篇4

一、已有经验较充分, 则已有经验优先

从“认识角”一课中可见一斑.课伊始, 老师播放了一段精彩的足球比赛画面 (下底传中) .问:“球是谁进的”, “为什么6号球员离底线最近却不射门, 而要把球传给9号射门呢?”生答:“尽管6号球员离底线最近, 但射门的角度太小了, 不容易射进, ”“射门的角度太小, 守门员就很容易把球堵住”.师:“有道理, 我们来看两位球员射门的角度呢.” (课件画出角度) “哦, 原来是因为6号球员站的位置射门角度小, 不容易进球, 而9号球员站的位置射门角度这么大, 容易进球.”“生活中有角, 角度还有大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 看到“角”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动物角、角落、元角分的角等等, 而本课所指的是一个平面图形.选用学生感兴趣的足球来引入, 借助足球的已有经验不但四两拨千斤地把本课“角的内涵”从学生纷扰的角的思维链接中凸现出来, 还孕伏了“角有大小”的意识, 可谓水到渠成还一举多得.

二、已有经验不充分, 则知识发生过程优先

从“质 (素) 数与合数”一课说起.素数与合数在生活中很少提及, 所以学生也就几乎无经验可谈.但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看, 却有清晰地脉络:是在约 (因) 数和倍数的知识基础上延伸的.老师一开始就直奔主题:“按单双数可以把自然数分成哪两类? (奇数、偶数) .这节课我们要按新的分类方法, 分成质数和合数.这种新的分法与前面学过的“约数和倍数”有关.”接着进行一个找约数的游戏, 每位同学找找自己学号的约数, 同桌互说.让前10位同学说出各自学号的约数, 整理后得:

1的约数:1;2的约数:1、2;3的约数:1、3;4的约数:1、2、4;……

根据上面各约数的个数, 你认为可以分成哪几种情况?

只有一个约数的是:1;

有两个约数的是:2、3、5、7;

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是:4、6、8、9、10;

至此自然数按约数个数可分为:质数、合数、1, 便跃然纸上,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原因也无需多言, 学生自然都一一体会.

三、已有经验较充分、知识发生脉络又较清晰, 则不计较

若说以上两类是经纬分明的话, 接下来的就有些模糊了.那就是已有经验较充分、知识发生脉络又较清晰, 到底该谁优先呢?笔者认为都可以, 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例如, “认识百分数”一课, 已有经验优先可这样设计:让学生在课前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并带入课堂说一说在哪找到的.“我在牛奶盒上找到的, 100%纯牛奶;”“我在报纸上看到的, 中国上海以88%的得票率胜出, 成为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城市”……师:“听到这些信息, 你想到了什么?”再整理出:人们为什么经常要用到百分数, 百分数有什么好处?什么叫百分数, 它与分数又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再逐步探究.知识发生过程优先, 可这样设计:学校将从下列同学中选择1人参加校篮球队, 他们的成绩见表1.

由学生讨论得出要选命中率高的人, 为了便于比较通常通分成同分母分数, 即分母为100的百分数.从百分数的产生引发开去, 接着再谈好处、意义以及与分数的区别于联系, 可谓殊途同归.

四、已有经验、知识发生脉络均不明显, 则抓住本质直接解读

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并不常见, 是从哪一知识点延伸过来的也不明显.可先出示一张某气象小组为研究气温变化情况, 测定了某一天温度制成的统计表见表2.

从这幅图中能知道什么?接着直接出示对应的折线统计图, 认识它吗?问:“为什么有了条形统计图, 人们还要发明折线统计图呢?两幅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折线统计图中的点表示什么, 为什么还要用线连起来呢?”这个问题就抓住了本质.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数量连续变化的情况, 中间不能断开, 而条形统计图则不然.接着用一组判断来加深理解.“在生活中分析数据时既可以采用统计表, 也可以采用条形、折线统计图等等.下面的数据, 你认为采用哪种统计图更合理一些呢?”

(1) 汪洋0~9岁身高情况统计表见表3.

生活中哪儿也见过这种图? (股票, 心电图等) 如此, 抓住本质展开, 再进行相关链接, 可谓简约高效.

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 篇5

● 王 敏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呼唤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人才的声音也越来越强。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作为硬件设施相对陈旧、教育观念相对滞后的农村中心小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让数学课堂这个主阵地的作用更加彰显,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怎样才能促进教师的观念转型,怎样才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我校在苏教版教材编辑部、南京东方数学教学研究所的指导下,开展了“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教学方式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本文是笔者参与课题研究的点滴体会。

一、转变教学理念,实现教师发展的专业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越来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纲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五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为了使广大教师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自觉提高自己的内在要求,学校提出了“三自”要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1.自觉学习。这是时代赋予的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教师的再教育迫在眉睫。研究过程中,大家更深刻地认识终身学习理念对职业生涯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打破了传统“一次性教育”可以解决“终身教育问题”的观念,明确终身学习能促进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2.自我培养。这是课改推进的关键。从旧课程实施模式中走过来的教师要适应综合化的新课程要求,在素质能力、年龄结构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在课题研究的引领下,实验教师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3.自觉反思。这是专业发展的支柱。新课程的实施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这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用教师焕发出的新生命活力,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自我更新”,通过反思、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为能够更好地实行专业发展的自控和调节奠定基础。

二、重视学情分析,实现学习动机的内在化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所掌握的原有知识状况,特别是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影响知识技能的迁移。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前,通过各种方式,如交谈、测试、提问等来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形成对学生认知的前提熟悉,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在教学目标上,我们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使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经过努力能实现的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必须通过教学设计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使其成为教学的灵魂。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从做中学”,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都是强调让学生“做”。学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其自主性、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并形成技能,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责任和乐趣。因此,教师不要独占课堂,要把至少三分之二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合作、探究、发现。只有这样,学生才学得轻松有趣,学得透彻明白,对所学知识才能掌握牢固。教师只宜“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学生的智慧集中在做的过程中,呈现在做的结果上,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才会有内在学习的需求。

三、转变教学行为,实现呈现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实施环节主要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主要教学行为是直

接指向教学目标或需要处理的内容;辅助教学行为是课堂中学生或情景中的问题;课堂管理行为是课堂中学生所发生的破坏性行为或偶发事件,教学效率等。而有效教学最终目的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上课时教师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时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呈现方式。如多媒体的运用,板书的书写、语言和动作的表达等。因为,不同的学生往往对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是不一样的,为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学方法应提倡多样性,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心里特征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的特点等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由于课堂教学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我们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特别注意了面上兼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以及大面积反馈与调节相结合的策略。所谓的面上兼顾与个别辅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到个别优等生与后进生,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要。大面积反馈与调节相结合是指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及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教学是教学生不会、不懂的地方,而不是教参上的重难点。及时反馈,特别是后进生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去调整教学进度,使之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改进学生自己的学习,以达到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实现教学要求,实现有效的教学。

四、加强合作探究,实现教学生成的过程化

教师在教学中灵活选择、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五个让”,即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推导。有效教学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前提的,因此,要引导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规律,指导学生改变“在听中学”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做中学”“尝试中学”“体验中学”“研究中学”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培养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过程。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由“个体劳动”变“合作协力”,学生从与别人合作中受到启迪,及时修正与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和思维水平。教师深入到小组讨论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一下教学环节,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有效,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积极倡导合作学习,有利于实现教学的民主性和合作性,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能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课堂上出现的不是“教”的盛景,而是“学”的热情,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场面,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

五、改革评价机制,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评价的正确与否,对促进他们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使用积极性的评价手段,激励学生成长。评价不等于甄别,评价不等于选拔,这是新课程的评价方式。激励性评价是教学中的艺术,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课。这种情感建立在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互融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感情和信息融通了,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和了解的程度。同时,也可通学生之间相互点评、学生给老师作简单评价,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参与态度与评价能力。课程标准中,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评价;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可由书面考试、口试、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实施口头评价等方式。各种评价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个教师在评价时应该结合评价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地选择,以优化的评价方式,充分体现评价的指导性、尊重性、激励性。作业是有效课堂的再延伸,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它不仅承担着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任务,而且能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发

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所以我校在作业布置提倡分层作业,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难度不同、类型各异的作业(一般情况下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是基础题,针对的是个别学习困难者;B是面向大多数学生;C是针对个别优等生。这样,就能照顾到全班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形式多样,内容多样,形成了独特的评价方法体系,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 实践 目标 认知冲突

为“深化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数学教育质量”,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地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我结合近几年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例和教研工作经验,谈一谈在创新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方式、方法的实践过程。

一、备课的实践——读懂课标、教材、学情,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备好每一节课是上课的前提,也是上好一节课的保障。备课前需思考一节好课的标准,关于一节好课的标准,众说纷纭。有人说,学生念念不忘的、喜欢上的课就是好课;学生听了还想听的课就是好课。北师教授史宁中说,一节好课是能引发学生思考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课。华师大教授叶澜说一节好课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虽然说法不一,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一定是一节好课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这样看来,教学目标确立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我执教的《认识小数》一课,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88页、89页的内容。在备这节课时我依据课标、教材、学情,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这部分知识在课标中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第一学段,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初步认识”就是了解,知道,是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第二学段,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和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它的同类词是认识,会。两者区别很大。在理解课标之上,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结合具体内容初步认识小数,了解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使学生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3.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课堂中第一次认识小数,以后还要进一步抽象地去认识小数的意义,在四(下)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体现了教材编排特点中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是在认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对这些有了充分的理解,才能够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从而去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以米或元为单位的一位、两位小数的含义,能正确地读写小数。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目标中的的重点。

教学难点: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相互改写。把其定为教学难点,是因为这些知识要根据小数意义的认识的基础上去进行的,实际上是运用小数的意义去改写,但本节课是小数的初步认识,所以课堂教学中使终要结合具体内容去改写,因此,操作起来要把握好尺度。

二、教学重难点突破的实践——生成学生的认知冲突

我认为,一节课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如何突破,不是看老师讲解的有多么的细致,而是取决于学生是否主动地对这一节课中重点难点地方引起重视了、主动思考了。而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就得想办法吸引他们都积极地参与进来,而想让他们能主动的参与进来,就应在教学中去故意生成放大他们的认知冲突,这样学生才会在矛盾当中去激起思维的碰撞,才会对一节课中的重点产生深刻的印象,对难点和易错点才能有更准确的把握。下面我就结合人教版二(下)6.《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中几处教学设计来谈谈我是如何创设认知冲突的。比如,“工作人员要用车将这36个福娃全部运往会场。如果用这辆车运,(课件)你获得了什么信息?(最多运5个)那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此时他最想解决问题应该是什么呢?预设:(1)需要运几次?还剩几个?(2)需要运几次?(3)至少几次运完?(这个问题提的好很有思维含量)“至少”什么意思?你认为应该怎样解答?为什么?36÷5=7…1,36、5、7、1分别表示什么?明确单位名称。算式的意义都明确了,那我们应该可以很轻松的说出答语了吧?哎,怎么回答的不一样呢?我听见有人说7次运完,有人却说8次运完。到底是7次还是8次呢?当我引导同学们提出合理问题,并分析对求“至少几次运完”正确列式计算后,我有意让大家一起说看似简单的答语,我预想到学生们的答案会不统一,学生就会有的答7次,个别同学会答出8次。我这就是想故意放大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答出7次的同学一定是依据之前计算简单应用题,得7次就得答7次,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而答8次的同学可能就考虑到了这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剩余的1只福娃应再多运一次的实际情况。当出现这种状况后,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一下子集中起来了,也会不自主地去主动参与思考,课堂教学中争论开来,7次、8次、7次、8次……这时,就会借助学生语言,形成个体间的强烈冲突。到这里,学生看似已经明白该如何处理这里的余数了,但是当余数不是1而是2或其他数时,学生在处理余数时就是一个易错点了,他会余几就在商上加几。所以,我又一次故意诱发了他们的认知冲突,抓住个别学生“运9次”的错误认知,让学生引起注意,主动的参与思考,从而认识到无论余几,商都加1。再有就是熟悉这册教材的老师都知道,书中以租船为素材,只向我们呈现了“进一”这一个例题,并没有“去尾”这个例题,而要想更好地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应用,我又有意将福娃这一情景另外创编了“去尾”这一例题。我想这又是一个创设矛盾、使之参与思考的好机会。同时,两题的对比,使学生发现异同,思维从具体的生活中得到提升,逐步数学化。

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 篇7

一、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使其进行主动地探究式学习, 这样不仅顺应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也适应了现阶段的课堂教学方式的要求。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来源于学习的兴趣, 因此,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进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 在小学数学过程中教授有关三角形内角和部分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让全班同学每一个人都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并实际的让其进行内角和的度量, 然后改变三角形的形状, 再度量改变后的三角形的内容和, 重复上述的操作, 学生会发现:不管是改变三角形的形状, 还是改变三角形的大小, 其均不可以改变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值, 即其内角值始终为180度。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不仅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其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重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促进教学

俗语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归于生活”, 而就教学而言, 则是“知识源于生活而又归于生活”, 即:知识和生活是彼此相互联系的关系。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意将教材中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现实物体进行相互的联系, 充分地凸显教材的生活本色。但是在现阶段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许多数学教师往往忽略了教材的实际性与应用性, 不能够将其与生活进行有效地联系, 这样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热情。因此,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善于将生活中的知识与教材的内容进行充分地融合, 将抽象、片面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现实化, 这样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授有关几何形状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提前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石膏或者塑料的几何模型, 如圆锥、球体、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等, 此外, 也可以举出一些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形状, 如高楼、水池等, 在课堂上讲述各个几何定义的时候, 可以尝试地让学生们根据具体的石膏、塑料模型或者生活中的建筑、用品的外形进行恰当地阐释, 这样的教学方式形象、直观, 贴近生活、贴近实践, 通过这样的教学, 我们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 促进教学发展

自进入信息社会以来, 我国的科学技术在飞速的发展的同时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科学技术在教学方面的主要应用体现在多媒体的引入, 其将现有的教学知识用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图像表现出来,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因此, 多媒体作为一个有力的教学工具, 不仅可以充分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教学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多媒体教学主要应用于情景教学的过程中, 其可以将逻辑性超高的数学问题进行有效地收集与处理, 凸显实物的运动与结构, 此外, 其在激发学生探索、发明、创造方面也具有巨大的作用。基于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合理的将多媒体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以使教学氛围更加融洽, 教学互动更加频繁, 教学质量更加高效。但是也不能一味的进行单纯的多媒体教学, 教师还需要注意适当的结合传统的黑板教学, 进而才能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

例如, 在数学课堂教学教授有关立体几何的分割部分的内容时, 如果这时候只是凭学生进行假想, 可能显得过于抽象, 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但是如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flash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立体被剖切的整个过程, 这样将深化其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 进而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加强数学练习题的练习质量

学习是一个不断巩固、不断强化、不断深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的学习也不例外, 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技能,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 要更加注重数学练习题方面的努力。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要提高课堂上的教学质量, 还需要加强学生课下学习的力度。例如,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下作业的方式, 选取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来布置给学生, 这样在学生做习题的时候, 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强化, 进而促使其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浅谈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的有效方式 篇8

1. 趣味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兴趣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范畴,是鼓励、动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前提.任由学生停留在“师云亦云”的被动接受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不仅学生无法体会参与数学学习的成功乐趣,课堂教学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导入了趣味故事,借助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神奇童话故事,通过师生的编、讲、听,活跃课堂气氛,将学生带入预想的学习情境中,达到活化数学教学的目的.

如教学“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有30个桃,4个猴,美猴王要怎样分配才公平呢?20个桃,5个猴呢?这个故事中最吸引学生眼球的就是主人公——孙悟空,人物形象的熟悉和对故事情节的期待,瞬间激起了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当学生的思维与学习兴趣被教师带动起来时,课堂教学就能得以顺利地推进.当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无需拘泥于故事内容或是故事主角的使用,不同的故事固然存在不同的教学预想作用,但其学习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完成“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角色转变.

2. 趣味游戏,深化学生的数学意识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是皮亚杰关于儿童教育研究的精辟概述.在新课程教学语境下,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快乐学习并从中汲取知识已成为小学教育改革中的共识.游戏无疑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在数学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数学意识,能够帮助学生摆脱枯燥的数学概念学习,将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富于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尤其是在部分章节重难点的教学过程中,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地感受很少或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趣味游戏过程中,必定能够在亲身体验中直观轻松地领悟知识规律,进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比如“1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在巩固练习阶段,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比一比谁摘的梨最多”的数学游戏.教师可以事先在黑板上准备好一棵挂满“梨子”的大梨树,梨的背面是各种不同的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游戏规则要求算式得数要与篮子里的号数相同,哪一组摘得又快又多,谁就是“摘梨冠军”.在老师的鼓励下,班级里的学生积极踊跃参赛,很快“梨”就被摘光了.通过这种带有竞赛性质的数学趣味游戏,可以很好地刺激学生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提高数学成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也能在这种兼具趣味性与自主学习性质的数学游戏体验中,获取数学知识经验,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深化了数学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不定时地组织一些易于操作的数学游戏,如组间口算、速算PK,抢答,夺红旗,等等.

当然,在数学课堂中的趣味游戏不能仅采用竞赛形式,合作学习同样也很重要.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操作机会,按照小组发给一套积木,让学生们搭出不同的形状.活动结束后可以提问:“你们用积木搭出了什么形状?”此时,学生不仅能够活学活用,答出教材中所列举的几种形状,甚至可以超出教材要求,答出其他未教授过的图形来.这样,学生就能在看似游戏的活动中复习、巩固了课本知识.学生们也能在趣味游戏中获取合作交流的机会与体验学习的乐趣.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简单易行的趣味比赛,参与对象应当更多地倾向学习后进生,鼓励班级整体学生的参与,才能使课堂活起来,让数学课堂做到趣味横生.

3. 趣味儿歌,展现数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理解记忆能力较差,教师就可将难记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规律编成顺口溜、口诀等,不仅能够活跃课堂内外的数学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常记常背,逐步掌握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培养.如我们在讲解“小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就可以借鉴其他教师整理归纳出的快板式口诀,让学生诵读记忆:

小朋友,要记住,钟面数字12个.

两数之间有5格,一圈共有60格.

时针走一字是1小时,分针走一格是1分钟.

1小时等于60分,60分就是1小时.

要问走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一年级的10的加法教学也是这样,教师可以借用儿歌《娃哈哈》的旋律,在课堂教学中拟出这样的儿歌式数学口诀:“一加九,十只小蝌蚪;二加八,十只花老鸭……”显然,借助于儿歌、顺口溜或快板形式的小学低年级教学,无疑比刻板枯燥的数学教学更容易赢取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能在背诵趣味儿歌的过程中轻松快乐地掌握新知识.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到儿童阶段的心理特征,在课内外教学中创造性地应用趣味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研究数学的学习兴趣,使数学学习成为孩子们生活学习中的一件快乐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杨红梅.运用趣味教学,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1(09).

[2]张颖,王志平.高等数学的趣味教学法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2).

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 篇9

一、营造和谐氛围, 激发探究欲望

1. 故事引入寓教于乐

小学生爱听故事, 因为故事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和悬念性, 引人入胜, 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小学生的情感共鸣, 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在教学中以故事引入, 给学生发挥的机会, 为小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寓教于乐。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整数”时, 教师问学生听过问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么?玉皇大帝让齐天大圣孙悟空看管蟠桃园, 你知道孙悟空是怎么看管的么?学生在下面笑着说:“孙悟空偷吃蟠桃啦!”现在老师就给你们讲讲这个故事:玉皇大帝让孙悟空去看管蟠桃园, 蟠桃树上结了很多蟠桃, 一个个熟透了的蟠桃, 让孙悟空馋涎欲滴。他伸手摘下了一个蟠桃, 吃一口很甜, 吃了几口就扔了。他忽然他发现一棵树的最顶端有一个又红又大的蟠桃, 孙悟空飞身跃到树上, 摘下了那个大蟠桃, 吃了三口, 每一口吃了这个蟠桃的1/4。请你们算一算:它一共吃了这个蟠桃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呢?”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着故事, 对教师设置的疑问产生了好奇心, 教师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教师无需多言, 此时无声胜有声, 学生在情感上已和教师产生了共鸣, 寓教于乐。

2. 巧设问题焕发活力

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心脏, 探索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线。让学生从平常处发现问题, 从无疑处设问, 使问题成为点燃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焕发课堂活力, 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数“456”, 这个数能被“3”整除么?学生急忙动笔计算, 然后学生回答:“能!”现在你们每个人都想一个多位数, 先自己计算一下这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 然后说出这个数, 老师不用笔算, 就能判断出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 你们信吗?学生们顿时精神起来, 急忙动笔算, 个个都想把老师难倒。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说出了许多个数字, 老师都能准确判断, 孩子们特别佩服老师。自言自语的说道“真是神了, 老师不用笔算怎么就能知道呢?”教师急忙说:“你们也能学会呦, 现在老师就把规律告诉你们, 你们试试看。”较适合学生一起探究新知, 课堂和谐互动, 兴致勃勃。教师把学生由旁观者的角色转变为主角, 师生形成了积极的互动, 学生心情愉快地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妙, 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转变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效率

1. 动手实践放飞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 将实际问题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通过实践, 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 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要知其然, 又要知其所以然, 不断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 教师课前为每个小组的学生准备了一份材料 (材料分为三种: (1) 三个圆、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 (2) 三个圆和两个平行四边形; (3) 三个圆、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 学生小组合作, 动手制作一个圆柱, 思考: (1) 说说你们是怎样选择材料制作的? (2) 通过实践, 你发现圆柱有什么特征?教师的问题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同学们动手操作, 自主交流, 得出了不同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积极思考, 感受学数学知识的价值, 增强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2. 利用生活感悟数学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 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充分利用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创设生活情境, 以形象为主题, 吸引学生主动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不断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总之, 教师要采用各种手段转变教学方式, 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 不断展现数学课堂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许兆兵.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的开展[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1 (07) :175

[2]赵曦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创造力潜能的激发.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2 (01) :203-207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 是人们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知识逻辑性强,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无法提起学习兴趣,很容易对数学产生厌学心理,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给数学老师带来不小的压力和困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就成了学生能否学好数学、能否教好数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想尽方法,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喜欢学习。那么从哪些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从以下方面设计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习过程变被动为主动

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一种服务于学生学习的特殊的教学环境,利用外部的事物给孩子以刺激,引起孩子心理上的兴趣或困惑。目的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智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吸引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例如在教学《两位数的认识》时,课前将已经准备好的装有10—100粒不等黄豆的纸袋放在每个同学的桌上,学生会感到很好奇。于是我告诉他们这节课要进行数黄豆比赛,看谁把袋子里的黄豆在桌子上摆好后能让老师一眼就看出你桌子上有多少粒黄豆学生听了认为很新鲜也很兴奋,在我的一声“开始”后很快就讨论和行动起来,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当我在学生中间巡视的时候看到有的学生以“十”为单位摆豆时 , 就立即告诉学生我知道这堆豆子有几粒。学生很惊讶,课堂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他们等待着老师的答案,眼神里充满好奇。此时的学生很是不解,为什么老师能不要一粒一粒地数就能知道多少粒呢?该怎么摆才能让老师一眼就可以看出黄豆粒数呢?这时我适时引出数量较多时以“十”为单位的摆法。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教学情境中,整个过程没有老师的指令,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条件。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缺少兴趣也就无从学好了。我认为老师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学生喜欢老师才会喜欢老师所教的课程,让学生喜欢老师老师就要有与学生和谐相处的能力, 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喜欢老师,而且老师在课堂上要有自己的特色,从结合儿童心理特征和本班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学中玩,在乐中学,从而避免数学教学内容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学起来乏味、疲劳这一现状。我在教授新学内容时总是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比如我在教授长方形面积时,先让学生自学总结方法,再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测量学校长方形花坛的面积, 最后回来汇报结果。这个公式如果让孩子死记住不如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总结,学生觉得出去测量很有意思,而且得出结论后很有成就感,从而兴趣大增。再如我在教学长度单位时,有一位学生把门高添成了2厘米, 我让学生动手做了一个2厘米的门学生一听让做一个2厘米的门都兴趣大增, 高高兴兴地做起来,当他们做好时都笑了。通过这件事让学生记住2厘米的门有多高。

三、注重学困生自信心的培养

很多学生其实只要用心学习完全可以提高成绩, 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有能力的孩子的成绩迟迟不能提高呢?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老师要注意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适当的表扬,让学生不断地在学习中得到肯定认可,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四、注重学生专心听课

刚进学校的学生最让老师头痛的是不能专心听讲, 小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听讲获得知识的, 听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课上学生听得是否专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数学知识具有渐进性、连续性,一旦不专心听某些知识脱节就会不懂,就会影响后面的学习。上课专心听讲就是在上课时,坐得稳,静心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听得入耳、入心,边听边思考,这就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老师要多看看儿童心理学, 掌握儿童的一些心理特征, 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以建立良好的听课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重复老师或学生所说的话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认真听课。

五、适时准确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我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1名学生作为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注重学生认真做题

小学生做题出错的很大原因是粗心大意, 在我接这个班时,我就特别注意孩子的这个问题,我一开始让学生做书上的习题,学生会出现抄题错误,学习一段时间后,学生这个粗心的毛病总也改不了,后来我就让学生从黑板上抄题做,并且要求学生抄完后再拿着本对一遍,并且表扬不出错的学生,等学生能认真抄题了,我再让学生自己出题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粗心大意变得认真仔细。

浅谈小学数学的多途径教学方式 篇11

在鼓励学生学习的同时,既要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要评价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表扬学生数学学习的任何进步,又要激励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为了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就不能仅仅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抛掉背不动的背包,用他能带得动的能力走向社会”。要达到这个目的,单靠评价“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从知识转向学生(认知、情感、态度、能力等)的发展。作为第一线的数学教师,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發展作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方式也应由单纯的书面考试转变为多种形式。

一、注重教师与学生思维交流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其概念、理论、方法等并不是主动思考,而常常是等待结果的出现,这对数学学习极为不利。因此,重视思维过程,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有效的。

数学教学的实质是思维活动,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教学知识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探索和交流的过程,在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三种思维活动:数学家或作者的思维活动(隐含于教材之中);教师的教学思维活动即组织教学的思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思维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的思维交流,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应用和创新的思维能力的过程”,就数学课堂教学来说,依据《新课程标准》教学中要突出以下三点:(1)数学教学不应只注重“结果”教学,更应注重“知识产生过程”的教学。数学活动的教学,即要把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2)数学教学应力求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并依据反馈信息,让学生对信息加工分析处理,有的放失地组织教学。(3)在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要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严谨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展思维过程,让学生领悟到思维过程,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加强师生、生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纵向的、流动的、逐步积累的过程,交流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之间的求知欲望,更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思维过程,交流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拓展知识面,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最终促进学生个体不断地发展。

数学教学中存在着数学家、教师和学生的三种思维活动,那么教材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能否形成良好的互补,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适时给学生提供较充分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复习已有的知识,还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补充、完善和发展,从中学到别人的思维方法,促进思维的不断完善,形成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切萝卜,先将萝卜切成两半,取其中的一半用手摸一摸切开的面,让学生体会“面”,然后沿这个面垂直的方向再切一刀,切出两个面后让学生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的边,让学生体会“棱”,最后让学生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点,让学生体会“顶点”……通过学生的切一切、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不但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与教材进行对话交流的教学方式

学生与教材的交流,就是学生理解教材的过程。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有效的载体,是专家们精心编著的范本。现行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生动、现实的学习内容,具有直观性、可读性、可操作性、可探究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教材进行对话、交流。通过师生之间平等、民主、有创造性的对话有效地带动“学生与教材”的直接交流,把教材的潜在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转变为现实的优势,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领略到数学知识的神奇和奥妙,学习到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逐步的培养和发展。

孔子曰:“疑虑,思之始,学之知”,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才能产生认知的冲突,激发认知的需求。通过精心设疑,引出悬念,能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形成一种跃跃欲试的急于求知的紧迫情境,因此,提供悬念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探求热情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创设悬念,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良好的情感,通过设疑、激疑、解疑,达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通过悬念设置,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被调动起来,然后引入新课,学生不仅发现了学习数学的好处,并且感受到了数学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中,体验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乐趣。

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 篇12

1.渗透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1促进数学学科发展。

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社会文明的兴盛, 在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保障的前提下, 人们对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随之增加。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有的文化, 没有文化背景支撑的学科是无法发展的。 所以数学学科的发展需要数学文化提供动力, 特别是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 小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 在接受新的知识时对单纯理论知识的接收能力较弱, 所以教师就需要引入数学文化, 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学科的发展要注重理论和文化的结合, 所以这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在进行理论教师的同时渗透数学文化, 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促进小学生个人发展。

数学是小学数学中的基础学科, 数学学习可以帮助小学生发散思维, 培养逻辑性。 但是在现实的小学数学课堂中, 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偏低, 不爱举手回答、提问, 甚至有些调皮的学生不爱配合教师的课程安排, 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进程。小学数学课堂没有体现出“学生为主, 教师为导”的教学概念, 学生的能力没有在课堂上很好地表现, 严重影响到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所以教师要注意向学生灌输数学文化,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2.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方式

2.1充分利用课本知识, 扩展渗透数学文化。

小学生数学课本内容的设置是比较有趣的, 数学课本是向学生表达数学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工具。 在小学生数学课堂上, 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知识和内容, 通过扩展的方式渗透数学文化。 如:在数学第一课时可以先向学生简要介绍数学的发展史, 或者是讲一些历史数学家如祖冲之的数学小故事, 可以根据小学数学各个板块的知识分布图进行相关数学文化的渗透, 下图是小学数学12册95个单元的知识内容分布图。

2.1.1变书本数学为生活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 》提出 “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要“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 例如:初一在教学“绝对值”, 让学生计算|3|和|-3|时, 我不让学生死记硬背“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而是通过学生乘车付费只与距离有关, 而与方向无关, 让学生明白绝对值与方向无关, 代表的是距原点的距离。

2.1.2变 “教教材”为 “用教材教”。 数学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但绝不是唯一依据。 无论哪个地方选择教材的余地很小, 而各地学生实际情况有很大区别,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立足学生实际, 从学生的发展和需要考虑, 不是为了教材而教学生, 而是为了学生而用好教材, 使教材真正成为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材”。 例如:教学百分数意义时, 我让学生搜集百分数的素材, 有的带来牛奶, 有的带来纸巾, 有的带来饮料, 有的带来衣服上的标签,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1.3变被动训练为自主探究。 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应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 而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 例如:在讲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 我让四人小组合作自制小孔成像的装置, 再度量物高、像高及相关的距离, 通过计算、观察、对比, 总结出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 这个性质的探索, 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交往的能力, 同时也为自主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学生的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充分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 教师真正起到组织、引导和合作的作用。

2.2结合生活, 渗透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课本的内容偏向生活化, 所以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 比如: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课堂中, 老师可以利用儿童纸币进行生活模拟:老师早上带了100块钱菜市场买菜, 买了2块钱豆腐, 10块钱猪肉, 50块钱的米, 又捡到了20块钱, 那么老师的口袋里还剩多少钱?然后请3个学生上讲台写下各自的计算过程和答案, 并分享自己的解题思维。 让学生在文化层面上理解数学,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会比较高。

2.3利用数学美感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包含数学的美感, 在建筑、艺术、动物等方面很好地展示数学的美。所以教师在一些数学课堂上就可以先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再展开教学, 比如在介绍图形特点和图形的对称性时就可以先向学生布置一些课前作业:你身边的桥是什么图形组成的? 你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物品? 在数数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 通过对动物的观察, 问学生:蚂蚁有几只脚? 有几对触角? 5只蚂蚁有几只脚?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构造美,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

3.结语

上一篇:预应力锚杆下一篇:上网电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