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2024-05-25

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精选12篇)

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教育要与时代接轨就必须深化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推广适应了社会发展对素质人才的要求。新课程理念是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的深化与发展。在新的形势下, 新课程标准、新的教材、新的教育理念如扑面春风, 令我们耳目一新。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构建新课改下的全新的课堂教学。

一、新课程带来教学观念的转变

素质教育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研究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并由理论层面逐步向实践层面过渡和发展。素质教育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认知, 而且扩展到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 是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标的完美整合, 成为连接学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学校教育要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 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能力。

二、新课程带来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围绕应试展开, 以考试分数来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教学方式单一, 片面强调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学生在被灌输的教学模式下, 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一切服从于教师和书本。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倡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往为了教而教的模式, 让小学生学会学数学, 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师不是单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帮助者, “授人以渔”, 启发学生, 教给学生学习的规律, 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让生活走近课堂

课堂是学习的主要场所, 生活是课堂的外延和补充。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单一的课堂教学比较单调,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远离生活, 不能脱离现实。这也是当前新课改的一大精髓。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学习数学时, 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小学生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 有兴趣。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加强抽象的书本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让数学学习生活化。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的素材, 让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 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 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 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四、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关系, 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本质的变化。由于过去“师道尊严”的影响较深, 至今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心理, 这种情况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障碍。教师要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求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宜。教师要在教学中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 和学生的情感沟通,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面对的是处于孩童阶段的孩子, 他们的心理敏感、脆弱, 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

1. 教师要爱学生。

师爱是教育的根本, 架起了一座师生之间关系的桥梁。教师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用慈祥的目光、温和的话语、带有亲和力的教态让学生真实感到教师的爱心。学生对教师没有畏惧和戒备, 就会喜欢教师, 愿意与之交流。学生体会到师爱的情感, 自然亲其师而信其道, 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积极、顺畅。

2. 教师要尊重学生, 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

良好的师生关系离不开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 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 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做思想工作时, 要有的放矢,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尊重学生的情感, 理解学生, 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只有尊重学生, 学生才会信任教师, 师生之间互尊互敬, 才能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五、多媒体应用于现代教育

21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教育领域融合了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应用是教改的内容, 是为新课改理念服务的, 它使课堂教学更有创造性。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功效, 能增强学生的视听感受, 刺激学生的感官功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 新课程改革让学校教育站在新的高度权衡课堂教学, 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许多思考。教师要领会新课改的精神, 切实落实在课堂实践中。我们要展开教学探索, 总结经验, 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 以达到教育目标。只有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等诸多因素相配合, 才能使新课程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话, 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

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2

喜爱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千姿百态的昆虫形象能极大地引起儿童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看见书本上和我提供的各类昆虫作品,每个人都非常开心。尤其是教材上的图案,那绚丽的色彩,那展翼飞翔的优美的舞姿,那斑斓的花纹条理,让学生们都沉浸在无尽的遐想中。我让他们欣赏,相互议论,用心的看和感受,自由的站起来说所知道的昆虫的各种知识。并模仿一种你喜欢的昆虫的动作。让他们了解千姿百态的昆虫形象,并来想象一下自己和小昆虫玩耍的感受,用自己的双手来画一画自己是如何与自己喜欢的小昆虫一起玩耍的情景。

学生不仅从自身的表演中得到了乐趣,并且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逻辑思维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再采取一味灌输知识给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将课堂中的主体位置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新课改下,整个的教学过程都会发生改变,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也会面临各自的问题。

一、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1.教师面临的问题

首先,新课程改革意味着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小学数学的教材、数学教学的方法都要相应地作出调整。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最先面临的就是新的数学教材,而这其中的问题就是,虽然教材中的内容和过去教材中的内容没有太大的差别,从表面上看新教材似乎只是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简单地说就是“换汤不换药”。因此,教师很容易忽视新教材中的一些细节,在实际教学中则很容易走以前的老路,很难把握新教材的在数学知识结构编排与过去教材编排的不同,进而导致数学教学没有根据新课改进行创新。

其次,由于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的知识结构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目标调整了难易程度,教师在教学时可能会出现与教材中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的讲解有所偏差,即重难点的知识讲解详略比例不是很合理,教学效果也就有所偏差。

最后,新课改也要求数学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要达到新课改的目标要求存在一定的困难。数学课堂仍然更偏重于将数学基础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比较有限,对此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可行的教学方案。

2.学生面临的问题

根据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都是比较活跃的,小学生虽然没有很好的自控力,但是他们对外在事物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的,这也就意味着小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学校教育进行新课改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新课改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学生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处于接受和吸收新事物的阶段,如果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没有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为指导方针仍采用灌输法教学,学生则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也会受到限制。

新课改下,学生在接受新的数学知识时,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依赖性。小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依据教师的引导和教师设定的思维考虑问题,因此,比较容易忽视形成自己独有的数学思维模式。

此外,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价值认识不清,他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数学教材是新的,但是数学学习的现状和情况还是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数学知识的渴求度仍然停留在过去的状态和程度上。

二、新课改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新课改下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各自都会面对新的教学和学习问题,但是从整个的教学发展看,小学数学教学仍然是走在前进的道路上。对于新课改带来的影响,广大的数学教师可以参考以下两点建议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1.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而目前我国产生了许多先进的教学方法,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本班学生数学学习的具体情况或者教材中不同的知识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以教材中的知识为主。例如,依据西师版教材,教师在教学小学一年级上册的“10以内的认识与加减”时,可以适当地采取游戏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对10以内的数有更清晰的认识,或者教师也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清楚10以内加减的运算规则。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能得以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增强。

此外,由于新教材中的知识编排与过去有所不同,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改变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时,也应当注意学生是否真的吸收了某一堂课的知识内容,教学的质量是否有所提高。

2.注重对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数学能够锻炼人的逻辑思维,也能锻炼人的创新性思维。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改已经明确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要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某一数学问题,但是教师还应当向学生强调自己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让要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然后再给出解决数学问题的参考方案。

例如,在学习西师版教材中一年级的下册“认识钟表”这一章节时,教师主要以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去想一想如何认识钟表。在现代生活中钟表似乎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看时间,例如,手机、电脑等,现在小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已经很普遍了,所以,当学生学习“认识钟表”这一内容时,之前学生学的有关数的加减在此时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运用,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鼓励引导学生通过手机认识钟表,从而对时间有正确的认识,使学生能灵活运用运算法则快速地算出有关钟表和时间的计算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对新课改带来的教学问题积极应对。同时也要把握好新课改的内涵,适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适应新时代教学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忠锋.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3(22):220.

[2]罗先国.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新课程(上),2014(11):12-13.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篇4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

在日益进步的计算机技术影响下, 多媒体技术变成了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关键性方式, 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形象、直观、生动地呈现教学知识, 且充满趣味性,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 还能对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系列视听教材进行编写。教师在教学中, 应当结合学生的发展现状与教学知识, 借助多媒体技术, 转化教材中枯燥的语言文字为动态性、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录像信息资料, 以使乏味、单调的教学知识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形象、直观、充实、生动, 应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 使教学模式得以优化, 这样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够使小学数学教学变得现代化。

二、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创建系统性、全面性、综合性的教学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 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进而让学生灵活地应用学会的数学知识, 为此, 教师需要积极地激励和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及实现学生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 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个体性、学习能力、年龄特点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 创建跟学生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在完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中, 积极地组织教学实践活动, 进而可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 教师在兼顾学生个体性以及差异性的前提条件下, 要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例如, 教师在教授学生有关相遇问题的时候, 首先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询问学生行走在马路上的时候有没有碰到自己熟悉的人?你是从哪个方向来以及你熟悉的人又是来自哪个方向?借此启发学生对相遇的概念进行理解, 紧接着, 教师为学生出下面的练习题目:王师傅的家离新华书店的距离是1200米, 他要步行去新华书店买一本书, 已知他步行每小时能够行走4000米, 那么王师傅到新华书店买书需要花费的时间是多少?然后深化问题, 王师傅由新华书店买到书之后由人民广场往希望小学方向步行, 此时他步行的速度也是每小时4000米, 他要把书送给前来汇合的孙师傅, 孙师傅在相同的时间由希望小学出发, 他的速度是每小时5000米, 已知人民广场和希望小学之间的距离是2000米, 那么请问王师傅和孙师傅在途中相遇需要多长时间?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 能够启发学生以小组或者是自主探究的形式来分析问题。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还能够让学生在教学课堂外进行演示, 教师在学生之间进行探究的时候需要进行一定的引导, 进而让学生逐步地解答这个问题。最后, 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所有知识进行练习, 且启发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实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进而实时改进和完善学习到的知识, 最终实现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务必着眼于新课改,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渗透新课改的思想, 以使小学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先进、灵活, 从而在学生学会基本思想方法的前提条件下, 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松.解析新课改下如何实施小学数学教学[J].快乐阅读, 2013 (13) .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5

牙科乡中心小学 董建军

一、新理念

1、语文课程的价值——变“唯一有解”为“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追求唯一正确有解,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失去了对多种意义的理解,事实上,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可以出现多处意义。“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国家读之为政,无往不可。”(清·薛雪《一瓢诗话》)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你可以看到,这样的语言多了起来,如:“读了课文,你有问题要问吗?”“你读懂了什么?”“你想怎么读?”“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孩子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孩子的世界是多么的纯真,孩子的情感是多么的善良。如果我们不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如果我们不能适应学生从多维角度提出的各种问题,充分肯定学生的价值观,尊重学生的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如果我们不能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构建民主的课堂氛围。那么,我们怎么能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呢?

2、语文课程的目标——变“单一目标”为“多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了体现“全面”、“综合”,无论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这三个维度提出的。如“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等都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等都属于“知识、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属于“过程、方法”方面的教学目标。

过去,我们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时只考虑到了“知识、能力”这个层面上的目标,让学生学的是教师对文章的解释,而不是文章本身;让学生说的是教师想要他们说的话,而不是他们自己要说的话;让学生做的是教师设计好的方法,而不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现在我们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我们就不难看出,老师们在注重“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老师执教《小露珠》一课,就注意让学生去体会小露珠“爬着,滚着,笑着”的这种感觉,引导学生能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吗等等。孩子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情感得以尽情地释放,态度得以充盈地体现。老师们也更加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方法”,让孩子潜下心读书,让孩子小组讨论、让孩子自由交流、让孩子动手做一做、画一画,让孩子演一演……一切的一切都不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特别是我们低年级老师的写字教学,让孩子自己去学会观察,自己选择内容,自己动手试一试,自己去评一评,不是更关注孩子的习惯养成吗?

3、语文课程的发展——变“学习层面”为“发展层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阅读应该是探究和创造的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因此,我认为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是应改变阅读学习的方式。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属于“学习性阅读”,即以学习阅读知识,训练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为主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系阅读教学,我认为就是要提倡自主性阅读、合作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欣赏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堂中,我觉得,老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学生读通课文仅仅是第一步,老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进行探究性阅读,从而做到读懂课文。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起点和归宿,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针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为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在学生探究性阅读中,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阅读,让学生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还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好伙伴,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阅读教学还“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欣赏性阅读,让学生读出情感。通过启发想象,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情感积淀,启动情感,学生读起课文来才能找到感觉,读出味道。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张小春老师的《做什么事最快乐》一课,孩子们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小青蛙,去追问、去探询、去体验、去感受。如何真正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我们还要对课文进行创造性阅读,读出学生的灵感。你看,她在最后让孩子说说自己做什么事最快乐,把课文的语言材料加以引申运用,让学生的语感得以深化、内化,这是阅读的最高目标。

4、语文课程的环境——变“一潭死水”为“春色满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孤芳自赏、闭门造车,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无论是媒体还是手段,都那么单调,那么孤立,简直就是“一潭死水”。现在,你再看看我们的课堂:老师让学生画画这美丽的小岛,让学生查找有关小鸟的诗、歌曲;绘画、音乐、影片、动画、课本剧,它们都可以为语文教学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真可谓“春色满园”。叶圣陶诗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读书”,我们的阅读的对象要从“纸本书”向“电子书”(电脑、网络、影视、音像)、“无字书”(自然万物、社会活动)延伸,阅读的途径要从“课堂阅读”向“课外阅读”、“校外阅读”、“家庭阅读”、“社会阅读”扩展。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家门,去阅读大自然,去阅读大社会,去领略大自然,去感悟人生。“读书如游山,触目皆可悦”,阅读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们要不断地开发、利用资源,让阅读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新课堂

1、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我们的语文观摩课上,上课的教师总是从容不迫、条理清晰地组织教学,师生之间顺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向前推进,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听课教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上课教师身上,欣赏他们那娴熟的教学技巧。许多教师始终认为:上课就是不折不扣执行教案或者事先设定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材就是教学的“圣经”,教学活动是教师主演的独角戏,而且主要是完成知识传授而不需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这些现象引起了我们对课堂教学重新思考,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当然,预设是很重要的。然而,仅仅有预设就够了吗?因为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的确定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中存在着确定性,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可以更多看到,是教师善于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的是一个个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

2、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筑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小学阶段是打下终身学习基础和人格发展基础的阶段。要完成这样的奠基任务,语文课有着特别的重要性。语文课通过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以及语言所承载的内容,给学生提供有关真实世界的知识,打开一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并让孩子们有机会去接触和认识善良勇敢、豁达豪放、热爱自由、追求真理、追求正义、尊重公理等人类美质,接触和认识生命神圣、个体尊严、自由无价等观念,为个性发展储备必要的精神资源。

透过很多课例,我们看到,很多教师已把道德教育寓于语文学科教学之中,而不是什么语文思想品德课。很多教师都有着较强的德育意识,把知识传授,能力训练,道德养成结合在一起。在一些观摩课中,教师让学生得到了很多——“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你们一定要诚实哟”,“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这些守时、清洁、诚实、宽容、友情、努力、关爱、追求等信念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在探索人生哲理中孕育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的是生命的感悟、言语的喷薄。那么,这还是小学语文阅读课吗?学生的言语理解与表达到底如何来落实?许多教师还心存疑虑。不错,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年来始终坚持以“实际应用”为本,随之而产生了支离破碎的阅读分析,人为地将课文肢解成字、词、句、段,一味地进行语法、写法的指导。我们的语文阅读课简直是“戴着镣铐跳舞”,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很多时候,学生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做一门莫测高深的“学问”。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教辅用书,把语文“逼”向所谓的知识系统与能力层级而设定的“训练目标”。鲜活的文本大多成了解释某个知识点或某项读写技能的“例子”。结果十几年下来,字没有写好,书没有读好,说起话来语无伦次,写起文章来胡编乱造。

其实“语言”与“精神”是合二为一的,它们共生共长。学语言,即精神成长,训练着语言即训练着精神,培育着精神即培育着语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给学生“打好人的精神底色”。苏教版小学语文的内容反映的是变幻多姿的社会,丰富多彩的人生情趣,深远广博的人类文明,“文章不是无情物”,离开了人文的文章就不再是文章,离开了人文的语文也不再是语文了。如果语文阅读教学抽掉了人文内涵,只一味地训练语言文字的形式,那么语文阅读教学就失去了生命而暗淡无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课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同课文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课文就像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通过体验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从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3、对话与体验遥相呼应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本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对话”中,文本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现实视界”与文本的历史视界不断融合,不断形成新的视界。在“对话”中,双方并不只是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不是由一方去消灭或征服对方,而是双方都会受到对方的影响。

在这节课中,教师善于选择话题。我县刘小玲老师在教学《“精彩”极了与“遭糕”透了》一课中的“个性放飞场”环节中,一个问题“学完这篇课文,你的感受能不能像老师一样用一句话表达出来?”这个话题很能激发学生动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同时,教师因势利导,不断地生成新的话题,让学生通过熟读精思,潜思体会,含英咀华,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个性化的感悟。这里,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用个性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通过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获得独特的个性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文本感悟和人生感悟结合起来,最终提升整个生命价值。可以说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学生与作者以文本为中介而展开的一次融学生主体感悟、作者真情倾诉、教师真切关爱于一体的对话过程。

我们知道,对人生的认识不能依靠经验和理性,而只能是体验,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在刘小玲老师这节课中,教师调动学生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文本,如“如果你是巴迪的父亲(或母亲),你会怎样对巴迪说?”“请你们想一想,如果巴迪因为父亲说的„遭糕‟就放弃了写作,他可能成为著名的作家吗?”等等,让学生置身于文本之中,自己仿佛就是主人公,会怎么想,怎么做,会有怎样的结果。此时的学生已经不再是自己了,或喜、或悲、或欢、或愁。由此我深深感到: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不仅仅要使学生有所知,更要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从根本上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学生主体生命的投入,是他的生命的全部展开。学生不再是文本的旁观者,而是与文本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我在课文中,课文也在我中”体验的最高境界。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就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我们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才会成为他们的朋友……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还要用微笑面对学生。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句真诚的赞美,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真正地领悟教材,并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与作者息息相通,遥相呼应。用我们那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联珠的讲解,别开生面的提问,精辟警策的点拨,机智幽默的旁逸,开合自如的迁移,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无穷的魅力,让学生在我们的带领下真切地体会文本的生活与情感,从而被感染,被陶冶,被震撼,让学生学会完善自己、善待他人、关心人类。

三、新策略

1、以人为本,让阅读教学踏上回家的征途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建议”中又进一步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明确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可见,“以人为本”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问题,即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要让儿童成为儿童,不要成为“小大人”,我们要去欣赏他们、呵护他们、宽容他们、理解他们。这样的语言时常挂在老师们的嘴边:“我们可以上课了吗”,“我能给你提个建议吗”,“不要着急,慢点说”等等。再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协调,让学生做一个教师式的学生,让教师做一个学生式的教师。“听了你的介绍我明白了足球的比赛规则,谢谢你让我懂得了这些知识!”另外,我们老师还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学习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研究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地走向一条回家的路。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完成、去实现。我们老师首先想到的应是学生会怎样学,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呢?提到这些问题该怎样评价呢?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该怎样组织比较切实可行呢?

树立了“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我们就要注意操作上的策略: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学到什么呢?”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读了这篇课文,针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你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解决,“有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那么,你打算怎样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呢?”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我想通过读书来解决问题。”“我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我们小组可以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自学、质疑、探究、合作、汇报、品读、体验等都让学生来参与。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我读懂了这个问题。”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老师,我想汇报这个问题。”

2、人文熏陶,让阅读教学成为精神的家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一词有两个词素构成,一是“人”,二是“文”,人既是个体性的人,也是文化中的人,人文性其实就是人性。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因为通过语文学习,可以了解本民族乃至全世界的传统文化,提高人的道德素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民族、现代、简约、开放”它的课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鞑假恶丑;它的课文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因此,我们老师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如人文沉积的“物”——《我叫足球》,人文色彩的“事”——《这儿真好》、《世界多美呀》、《做什么事最快乐》,人文关怀的“情”——《放小鸟》……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度过美好的时光。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教学散文,是语言浸润的情感体悟。学生同课文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课文就像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通过体验、创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从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其次是我们老师要探究语言的人文内涵。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一种心灵的颤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底蕴,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这需要用感悟、领会语言背后的意境,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的人文理念。“小朋友看到小鸟飞到妈妈的怀抱,他会怎么说?”“面对足球,你有话想说吗?”老师们还在语言诵读中让学生体会人文意蕴,“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那么天真,那么可爱,那么好问,心里多高兴呀!你能把妈妈的话读好吗?”学生在诵读中再现作品的形象,与作者、文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3、平等对话,让阅读教学提升语文的素养

《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

“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由此可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交流,通过“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过程。首先,我们老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是平等对话。“你的脸上分明写着真诚与善良,你已经品味得相当不错了!”“我已经通过你的朗读感受到你对这个世界的喜爱与赞美,如果你读得再流畅一些就更好了!”其次,我们老师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这种对话是一种双向交流,双方是互相促进的。我们要学会倾听,要充满期待与耐心。还要学会应对,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的内容和方法,灵活、迅速地处理偶发事件。此外还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意义建构活动,在对话中学会欣赏他人、鼓励他人。如“我想对你的要求提得高一点,可以吗?”

4、情感体验,让阅读教学点亮儿童的灵性

体验是价值的叩问,指向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老师首先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放小鸟》那伟大的母爱和美好的同情心;《这儿真好》那纯真的朋友情;《我叫足球》那种自豪与激情……其次是要发挥教师们的情感诱导作用。“刚出生的小鸡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和美丽,你们见多识广,会带他到什么地方去看看呢?那儿是什么样的呢?”第三是老师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真正体验学习的愉悦情感。“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能用你的动作表现出来吗?”从根本上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主体生命的投入,是他的生命的全部展开。学生不应该是课文的旁观者,而应该与课文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达到“我在课文中,课文也在我中”体验的最高境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语感的培养为中心,强调老师和课文对学生的熏染、陶冶、感化,讲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涵泳、体验、感悟。“语感中心论”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听说读写实践,走进生活,走进作者。“语感中心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追求学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境界。

课文的意义不是由老师提取出来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发现和创造谁也不能取代,只有靠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和激情,要洞察学生在同化、顺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不断地诱发学生走进课文,与课文畅谈,在课文中涵泳、体验,从而让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课文就像一个舞台,学生的语感在其中尽情地欢唱、舞蹈,老师不要给他们谱好词曲,让他们自己编,自己填,除非知识性的错误必须纠正之外。老师不要给他们唯一的标准,感觉是没有标准的,更没有唯一的标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用“心”去听说读写,在听说读写中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在教学设计中,老师们要抓住两个关键词,一是“感受”,语感源于人的感官和心灵对言语的感受,“感之于外,受之于心”,通过感知使外在的言语变成主体内心的感情波澜,通过品读、体验,把言语的感知转换成表象,从而进行再造想象,引发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让言语动起来,让情感跃出纸面。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启发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文的言语,以他们的感觉、知觉、认识、情感去触摸它,让学生“入乎其中”,与言语发生共振共鸣,又要“出乎其外”,让感受不断深化。二是“实践”,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主要是读。在这方面,我们的古人做得非常好,“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这就是“语感中心论”的教学精髓。阅读,就是要读进去,读出来,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在读中学生的语感不断地与课文同化、顺应,课文对学生的语感不断地开拓、改造,在阅读中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将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课文的言语积淀转化为学生的语感。

因此,我们老师首先要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富有情感,发掘蕴涵于课文的情感,有了情感,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有了生命。老师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氛围,以一颗童心走进课堂。陶行知的“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于永正的“蹲下来看孩子”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老师不能再吝啬那一丝甜蜜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柔的抚摸。我们老师追求的不正是那种“春风化雨”般的境界吗?其次,我们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放得开、收得拢。放得开是老师不要怕学生暴露问题,要解放学生的身心,让他们大胆地问,大胆地说,即使有点错误,也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再轻易否定学生,不要再把教参上的结论强塞给学生,要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老师们在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还要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趋向完美。另外,我们老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不再惟教案独尊,画地为牢,而要善于捕捉那些课堂上突然出现的闪光点,不断地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语文老师首先就要具有较好的语感,要有一种独特的“语文味道”,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试想,一个口头表达词汇贫乏、句式单调、只言片语、语无伦次的人怎么能当好语文老师呢?我想,我们作为语文老师最基本的要求是:标标准准地说普通话,有声有色地朗读,娓娓动听地讲述,端端正正地写字,文笔流畅地作文,规规矩矩地做人。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呼唤“语感论”,她摒弃那繁琐乏味的分析,追求那浑然自得的感悟;她深恶那喋喋不休的讲解,提倡那点睛之笔的点拨;她痛绝那煞有介事的训练,倡导自我意识的喷薄。这毫无疑问是我们追求的“新境界“。

论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41-01

新课程改革必要是教学策略的革新与教学理念的改革。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去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到有价值、有实用性的知识,从而促使学生的发展呢?

一、改变教学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知道,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要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得结果,不要让学生把知识学死,要善于应变,敢于创新教师的教学要敢于摒弃学科中那些已被科学发展超越的东西,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那些具有应用潜力、能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服务未来社会的知识信息。放弃那些难、繁、偏、旧题的研究,要把时间放在学生学习数学方法的培养之上。不是要求学生学会,而是培养学生会学。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发展。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创造思维是人类最复杂最高级的思维过程,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想象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创新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善于应变,敢于创新。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数学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热情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教师对学生在思维上偶有创造性的“信息”,“火花”,“微弱的发光点”。都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思维。

二、加强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自主探索”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相对于被动接受和机械学习而言的。自主探索就是要引导学生经历主动建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因此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自主探索并非是放任自流,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及思维特点,由于儿童的知识与经验都比较少,有时不能意识到自己该做什么,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因此他们的自主探索不可缺少教师的指导,只有在教师建设性的指导下,才能促使他们形成科学的观察、操作、思考、探索的能力,提高探索活动的实效性,进而促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观察、动手操作、大胆猜测、合作与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而且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角色、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数学的探索性思维在教学中的最高点,它不依常规,寻求变化,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所以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能让学生从“知识型”转化为“智力型”,让学生学会全面地综合地思考问题。比如小学高年级的应用题里的一题多解,它需要思维的广泛性,所以教者必须多让学生多动脑筋,多去想想,才能形成良好思维能力的习惯。

四、强化学生自主交流与合作

自主交流与合作重点是指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活动的方法,通过各小组成员的配合协作,发挥出集体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目标。自主交流与合作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突破性挑战,真正把学生推到了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得到切实发挥,这种学习办法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注意事项就是合理分组。第一,应当注意互相帮助、优势互补。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与学习能力等的不同,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组,人数以4-5人为佳。可以将班级内的先进生与后进生合理分配到一起,优势互补,最终达到共同进步。这样做,既能让小组合作很快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也能使每名学习后进生找到学习榜样、模仿学习榜样。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第二是要就近组合、灵活调整。注意小组成员是可变的,而非固定的。教师可以依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安排小组成员构成,比如在学习统计的知识时,为了更清楚地合作交流家庭成员人数,可以打散原有分组,让住得近的同学划分为一组,各组可以在课后与周末时间非常方便地进行统计调查。在学习其他内容的时候,也可以按照需要进行组别的重新划分。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过程都发生了全新的改变,教师应勤于思考,善于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使其更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邹益群.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与方法初探[J].新课程学习下,2013.

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7

一、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改中对于数学教学的要求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能力,这个要求是定位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 还要关注学生情感和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从改进教学方法入手,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变知识的灌输为方法的诱导,变填鸭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更具有效性。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合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探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启迪。师生合作共同探讨的和谐课堂气氛对学生的情感具有良好的作用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让教育教学为更多的学生服务。

二、实施情境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下, 教师几乎全靠粉笔在黑板上抄写,手写的速度慢,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抄写定义定理上, 导致一节课也讲不了多少内容, 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

(一 )创 设 教 学情 境 要 注 重 师 生 之间 的 互 动

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思想是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摒弃高高在上的旧观念,要俯下身子,走入学生中,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诱导作用,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 )教 师 可 结 合 生 活 中 的 数 学 现 象 进行情 境创 设

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教师可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经验设置情境,因为经验一旦形成,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深刻的印象, 对于学生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就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讲解“三角形”一节的内容时,我告诉同学们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让学生自己动手验证它的这个性质,学生兴趣很高。设置这样的情境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引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能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数学知识。

三、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生在学校接受了各种文化知识,将来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回报社会,造福人类。因此,学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学习增长本领,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在学生小的时候培养他们学会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实,教材中的很多问题都是根据现实生活改编来的, 也可以说是实际生活的情境再现。学生可以通过做练习接触生活,了解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有这么一道题: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想吃面包了,他们一共有15个人,问买哪两盒面包呢? 一共有三个盒子供大家选择,分别是6个、8个、9个。这是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只要算出哪两个数相加等于15就可以了。正在大家忙着计算时,有个小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选8和9。”我问他:“8加9是多少啊 ? ”他说是17,“我要把多出的两个送给老师”。学生多么可爱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练习了做题,又懂得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8

一、模拟学音

汉语拼音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起始环节, 它关系到国语的普及, 关系到一切教学知识的延伸, 关系到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对汉语拼音的教学至少要把握认识字母形状、指导发音部位、传授发音方法、统筹字母组合四个环节。在教学汉语拼音的阶段, 正是少年儿童模仿能力最强的阶段, 教师必须加强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指导, 现场模拟指导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对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必须掌握得准确无误, 否则, 一旦误导, 很难更正。在记清字母形状, 能准确把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基础之上, 有序地进行字母与字母的组合, 字母音与字母音的组合。其中, 必须踏实地贯穿整体认读、两拼法、三拼法等拼读方法。

二、会意识字

字是语言的基本单位, 它是构成词、句、篇的有机元素, 关系到语文知识各个层面的衔接和延伸。它自身具有形、音、义。字来源于生活, 我们教学时, 首先就要联系生活实际, 读准字音, 分清它的标准音与方言上的差别, 做到准而不混;其次, 我们应该加强对字形的分析, 包括字的结构、部件、笔画顺序以及对形近字和同音字的区分;再次,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辅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对字的意义、用法进行分析、理解。只有对字的意义有了正确的理解, 才能像用部件组装机器一样把字与字有机地组合成词。

三、实践学词

词语是文章中句子的有机部件, 它关系着每句话的纹理, 有着特殊的词义、词性和语境。词义决定着词的语境, 语境决定着词性, 词性决定着词义。三者相互联系, 又相互制约。对词的教学, 不仅仅是要求能够记下来就算了事。更重要的是去分析、研究词语在什么词义时适合哪种语境, 词语在什么语境下属什么词性, 词语属什么词性时有什么意义等。所以, 这就要求我们对词的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对词性的掌握, 对词义的多重理解, 对词语的运用环境的反复实践, 加深对词语的综合分析、理解、运用。

四、培养语感

语感是学生对句、段、篇加深理解的必要途径。只有培养起了学生的语感, 学生对句、段、篇的理解才会透彻、深入。培养良好的语感必须从词的语音、语义、语境、语气等方面着手, 加以正确的引导, 营造浓郁“阅读情感场”, 让学生在阅读是投入丰富的情感, 使学生产生谐振, 自然而然地达到“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的效果。再融入“一边读, 一边想”、“读进去, 想开去”等读书方法, 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内容的实质与外延。

五、发展十能

新课改下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篇9

一、做好教学计划,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一) 制定合理的教学规划

在小学教学中,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课堂生成最直接的成果。因此,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必须精心制定教学计划, 并且不完全被教案影响, 在教学艺术与教学机制适当调整的过程中, 从根本上保障思想品德教学。

教材始终是教学的依据, 图文并茂的教材不仅能贴近生活, 在编排体系与内容上也更适合小学生。因此, 在教材规划中, 我们必须处理和各方面的关系, 当本地区教学与教材存在矛盾时, 应该根据本地情况进行恰当的调整, 从而让教学更加贴近生活。

在备教法中, 思想品德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形式, 它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 在问题教学法中, 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问题, 引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探讨与求知欲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通过以小组为单位, 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进行合作或者探究性学习, 从而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 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 学习方式主要分成探究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 传统的思想品德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 在学生死记硬背的过程中, 让这种训练具有很强的机械性, 时间一久, 就会影响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与创新精神, 进而出现厌烦心理。在新课改实施以来,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 在共同研究、探讨、体验的过程中, 让学生更加明确是非和道理, 同时这也是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社会参与力度的重要方法。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去思考、发展, 在学生和老师交流的过程中, 不仅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还能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同时, 在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让学生主动探索、思考, 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 即使结果不太理想, 也会有所收获。因此, 在教学中, 老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 让学生主动对相关问题质疑, 从而让其养成大胆提问、感于发现的好习惯。

二、积极运用课外资源, 让课程更具有生活性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学生行为能力, 同时也注重价值观、情感态度的培养。因此, 在教学中, 老师应该根据不同板块的不同内容进行整合, 从生活中激发学习兴趣, 从而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在研究教材内容时, 通过增强学科间的融合, 将家庭、学校、社会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 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 又能让学生进行多维思维。

另外, 社会作为一个大课堂,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让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应该树立大局观念, 而不是以教材为范例, 照本宣科。在挖掘教学资源、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 为了让课堂教学更具有真实感, 可以让课堂知识在课外实践中获得, 在具体的行动检验中, 让其真正起到打造良好品质、规范行为的作用。同时, 这也要求老师将学生课堂知识主动延伸到课外实践中, 从而不断巩固知识。

为了让课外知识更加系统全面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老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在优化、整合教学资源的同时,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而为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打下基础。但是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 小学老师的总体水平有限, 尤其是乡镇小学, 小学老师的素质很难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在教学工具、资料缺乏的过程中, 甚至还有很多老师缺乏课改培训。针对这一系列问题, 不仅要加大教育投入, 对乡镇小学进行帮扶, 还必须不断加大试验老师培训密度与力度。在不断完善教学内部设施的同时, 强化教学条件, 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与硬件环境。

三、结束语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用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与氛围; 在和学生达成思想共识的同时, 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进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在小学教学中,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课堂生成最直接的成果。因此,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必须精心制定教学计划, 并且不完全被教案影响, 在教学艺术与教学机制适当调整的过程中, 从根本上保障思想品德教学。小学思想品德是针对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为了做好学科教学工作, 必须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保障教学成果的同时, 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思想品德教学,学生,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智慧.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03) .

新课改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10

一、优化导入, 调动激情, 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 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 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 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 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 却不是仅以玩为目的, 而是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手段。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 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 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 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 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 学生学得就很认真。

在教学过程中, 还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 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 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例如我在教学鼠标使用练习中, 充分利用小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 让学生玩WIN98自带的扫雷、纸牌和接龙游戏, 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这样不仅使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 而且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画图一课时, 我先将高年级学生的电脑作品---幻灯片, 并配上优雅的音乐在教室里播放, 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 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问这问那, 我都一一给他们解答, 并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学, 就一定能成功。于是我就带着他们进入Windows的画图。在画图纸上进行画点、画线、画图形等操作, 使得抽象和枯燥的讲解变的形象有趣。经过操作训练, 学生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直到下课, 同学们仍然余兴未尽, 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二、发展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的不断创新, 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 使得经济持续增长。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 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这就要求教育者, 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善于思考, 学会独立思考, 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 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 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 不须面面俱到, 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 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 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 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 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 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 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 丰富的想象, 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 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 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教学方法灵活生动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顽皮好动, 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 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果仅仅凭口头上讲授计算机知识, 显得比较枯燥, 学生会没有兴趣, 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 必须要采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给三年级上《浏览我的电脑》一课时, 不是单纯讲解, 而是侧重于画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在上课前, 我首先用教学光盘将我的电脑中抽象的内容形象的表现出来。上课时通过双向控制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演示。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清楚, 易于控制进度。重点的地方可以反复演示, 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之中, 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又让学生看着屏幕上的演示, 反复练习, 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排除了心理障碍, 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上机时, 我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 多一些学习的兴趣, 多一些表现的机会, 多一份创造的信心, 多一份成功的体验, 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篇11

关键词:学习气氛;师生互动;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118-01

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位教师都在探究的问题,教学的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效果不佳,效率不高的情况。这就要求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掌握科学的、先进的教学方法,促进数学教学的成功。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我们每一个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应该从课堂创新教学出发来优化教学方法,达到课堂教学事半功倍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思考教材,营造气氛

新课程标准是有弹性的,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我们认为课堂的创新,打破传统教学陈旧做法;要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创造性教学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学到方法。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尽量缩短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的距离,进行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新教材内容的展开注意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数学的思考方法,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并且非常注重和学生的实践应用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学生质疑问难,无拘无束的思考,将逐步形成敢于创新的意识。

二、师生互动,应用创新

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宽松 环境中学习 能思路开阔 ,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充满创新的活力;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探索、发展的重要形式,考试是课堂教学的导向,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实践促发展。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新意识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真诚的热情,在学生提出有创意的想法时,教师应给以学生肯定、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信息。 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学习学习长度时,很难理解“厘米”、“米”之间的差别,我将1米和1厘米画在黑板上,让同学轮流上台用手体会两者之间的差别。提出“填单位”的 问题:课本的单位、自己身高的单位、橡皮的单位、教学楼高度的单位。学生亲身体验,热情高涨,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联系生活,创新学法

教师应该创设条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在设计问题时要捕捉社会中一些真实的数据并加工成为数学问题,这样让学生在思维训练的同时,感受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

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目的在于引导而不是代替“学生的探索”。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适量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性的能力题,可有效地促使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在学习“初步认识角”的时候,我最开始让大家在教室中找到角,如课本、黑板、课桌等物品的角,看着角的形状,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角有两条边,且这两条边的一端相交在同一个顶点。认识到角的样子,我让同桌见相互帮助用自己的小小手摆出角的样子,一下子将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起来了。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值得反思和研究的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努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数学素质在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荣成.谈小学生对数学兴趣的培养[J]. 课程教育研究. 2012(22)

浅谈新课改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12

新课改中也明确指出: 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对象的特征, 获得一些体验。 其实就是让学生亲自经历一些特定情景, 通过这些活动获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逐步的理解、掌握数学学习的规律与方法。 要达到课改的教学效果, 教师首先应改变教学理念, 以课标的精神为指导思想,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被动学习转为主动爱学, 要做到这些绝非易事,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浅谈了关于新模式下的数学教学。

一、培养学生自主探索

在传统模式下, 学生学习新知识是通过被动的接收, 这种方式学习不可能理解深刻, 更不用说实际运用了, 数学学习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发现或者创造出来。 作为教师, 应改变教学理念, 培养学习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创造的学习方式, 而不应该填鸭式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二、注重实际应用

一件事情, 只有亲自操作过才会深刻理解, 就好像学骑自行车一样, 对于初学者, 讲解一百遍也不如他自己实际练习几遍效果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 往往注重课堂上的讲解, 但是教师讲解得再详细、透彻, 也不是在实际操作中学习, 学生理解不会太深刻。 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通过实际操作, 能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问题的成功感受,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 这要求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研究新教材, 指引学生完成实际操作能力。 比如, 在学习时间的有关知识准备阶段, 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表盘模型, 在制作过程中, 学生必然会先了解有关时间的概念, 通过咨询家长或者教师, 制作一个表盘模型, 这其实在老师讲授相关知识之前, 自己已经对有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样的教学效果远比教师在课堂上口干舌燥的效果要好很多。

例如, 一道求体积及表面积的数学题:一张长方形的纸张, 宽20 厘米、长25 厘米, 在其四个角分别减去边长4 厘米的正方形, 之后围起来的长方体表面积及体积各是多少? 这样的题目如果让学生直接作答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亲手实践一下, 将一张纸按上面的要求进行剪切、围起来,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长方体是如何围成的, 这样一来对于这个题目, 学生将很容易理解并很快正确解除答案, 之后类似的题目也会触类旁通。

对于生活实践较少的小学生, 很难理解过于抽象的数学知识。 这时候教师不妨通过实践活动, 让小学生对知识有个真实、形象的印象, 理解起来会更加容易。 尤其是对于好动的小学生来说, 在课堂上听的时候可能理解了知识点, 但做题的时候又忘记了, 在做作业的时候家长给讲过后又明白了, 等到考试的社时候又不知所措了。 对于这样的小学生我们只有让他们动手做过, 才会加深印象, 从根本上理解相关知识。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要巧妙的运用实践来讲解知识点, 争取将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说数学” 是指让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师要积极构建自由开放的交流平台,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 活跃地进行“说数学”, 让学生们的思想不断碰撞出火花, 让他们都有一定的成长。

例如, 在学生“圆”的知识时, 我让学生站在一排, 在这排队伍的中间正前方2 米处放了一个小玩具, 让大家套圈, 这时候学生纷纷说了起来, “老师, 这样不公平! ”“中间的人占便宜啦, 他离着近! ”“我要和中间的同学换位置! ”, 这时候我问学生:“为什么不公平啦? 怎样做才公平呢? ”这时候他们说应该围着这个玩具连成一个圈, 这样就公平了。 我追问:“为什么这样就公平了? ”他们回答到:“因为这样我们距离玩具的距离就相等了呀! ”这时我向大家讲到“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的知识点。 这样一来, 我们在师生、 生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更好的完成了“圆”的知识点的学习。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新课改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出生活性, 让学生学有实用价值的数学。 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条件, 让学生将已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将数学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还能便于我们的生活, 让学生成为生活的小主人。

例如, 在做简便运算126-97, 可以让小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方式”来理解。 妈妈又一百元整钱和26 元零钱, 买了一件97 元的裤子, 妈妈应该怎样付钱, 收银员又该如何找钱? 最后妈妈还剩多少钱? 这时候学生都能抢着回答, 爸爸拿一百元给收银员阿姨, 收银员阿姨找回3 元给爸爸, 爸爸剩下的钱是26+3=29 元。 在这个环节中, 我们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 接下来, 让学生举一反三去理解122-101、219+90、219+103 等习题。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教学措施, 数学课堂有了更好的发展,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倡导, 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我们要认真贯彻新课改的精神, 从根本上改变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让小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上来。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要及时转变, 把主体地位交给学生。本文结合作者教学经验, 对新课改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忠锋.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中外企业家, 2013 (22) .

[2]孙国选.小学数学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创新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22) .

上一篇:电能无线传输应用方案下一篇:法律规避行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