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论文(共12篇)
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论文 篇1
目前, 高考中的语文作文分数占了很大比重,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新课改下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作如下探讨。
一.收集与题材相适应的写作素材
在写作之前都要准确地把握写作的题材内容, 让学生能够找到一个大概的写作方向, 不至于写出来的文章文不对题。老师在收集的题材时主要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入手, 例如传承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可持续发展等等, 以便学生在关注社会时事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一) 从资料中收集写作素材
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根据题材内容来收集写作素材。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 收集材料的途径很多, 例如:查阅相关书本, 翻阅相关杂志, 阅览网上的文本等等。老师安排写作素材的收集任务, 让每个同学都能够动手收集, 做好写作要做的最基本的工作, 为写语文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从生活中收集写作素材
作文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学生只有细细地观察和体验生活, 才能非常真切地欣赏和描绘生活, 再加以领悟, 就能够写出好的句子和文章来。学生还要积极地参与到身边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去, 实践才是硬道理, 用自己的亲身体会给自己创造一个活生生的素材来源, 这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 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采用科学合理的写作方法
学生在积累了一定写作素材后, 老师还要教会学生科学合理的写作方法, 让学生知道怎么样去写作,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写语文作为首先要进行审题, 审题要求准确, 紧扣文章写作主旨。然后, 确定文章的题目, 文章的题目可以选择作品中能够表达作者意图的词语或者文章中画龙点睛的词语。例如:《包身工》一文中, 作者描写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包身工们每天清晨四点就要被工头像赶猪猡似的喊起床, 包身工们每天吃的粥是用来喂猪的豆腐渣加上很少的碎米加上锅巴煮成的, 包身工们长期过着受压迫、受虐待的日子, 被强迫做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劳动, 被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残酷地欺诈着, 被重病无情地缠绕着, 他们的命运凄惨得无法形容。文章紧紧围绕悲惨的包身工们的衣食住行来写作, 所以选用包身工为写作题目。再然后, 老师将自己在写作这篇文章时的写作过程和经历分析给学生听, 并且让学生看到老师是怎样完成作文写作的, 引导学生进行语文作文的写作, 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和写作能力。老师还可以通过具体地为学生讲解写作方法, 让学生去感知各种方法之间的不同和运用这些写作方法对表达文章起到的非常好的效果, 例如:《荷塘月色》一文中, 作者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将荷塘在月色下的美态描绘得淋漓尽致。通过给每种表达方式举例子来给学生讲解, 让学生更能够理解老师讲解的写作方法和使用这些写作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让写作也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三.选择学生喜爱的作文评改方式
新课改的语文作文评改, 再也不是以前老师一个人说了算的评改了, 现在的评改是以学生为主体, 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评改可以采用老师和学生一起评改或者学生和学生一起进行评改。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 能够看到同学写作中常常犯的错误, 自己也思考是否犯了同样的错误, 从评价同学的作文中, 学习同学的写作优点, 弥补自己在写作中的不足。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共同享受写作带来的乐趣。老师要对学生们一致认为语文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加以鼓励甚至奖励, 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 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总而言之, 新课改下的语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高中教学的重点, 语文作文写好了对提高高中学生的总成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老师在新课改的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作文教学研究, 以便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论文 篇2
摘 要: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着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等,因此,作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强化小学语文识字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在1~2年级,则要求认识1600~1800个汉字,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多样的识字方法,带给学生学习的乐趣。二年级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二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年级的基础学习起来就变得轻松了。教学中,识字这一块,学生的兴趣还是比较大的。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在写字过程中错别字也越来越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就显得很重要了。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爱玩、好动、做事没耐心、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特点,我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采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采用了循环记忆识字教学,使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乐于识字、学会识字。
那么,怎样才能让教师不受制于教材,不一味地只为完成“认识几百个字”的教学任务,而使有基础、能力强的学生,认识教材外更多的字,使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树立“我会认”的信心,从而让所有学生感受识字的快乐,促进其主动识字呢?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我采用了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对训练学生自学的能力有很大帮助。首先是让学生观察生字,看字形,记字音。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才能记住这些字。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了许多的识字方法。我再加以总结就形成了加一加、减一减、猜一猜、讲一讲、画一画等方法。我们班的学生在经历了家长、教师帮助制作卡片后,自己动手制作卡片后,现在部分学生已能根据要识的字的音、形、义配上装饰插图,并组词。识字要求的层层提高给学生带来了乐趣和挑战。学生识字的兴趣越来越高,识字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识字
1.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读准字音
预习是专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的。为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我们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看看生字条中的生字宝宝,你已经认识了谁?跟它打声招呼,读出来吧,还有谁你不认识?快把它从课文中找出来,圈一圈,借助拼音读一读吧”。学生们立刻行动起来,很乐意到课文中认生字,获得了学习生字的主动权。
2.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生字
小老师教生字,引领学生改变识字方法,学生制作生字卡片之后,如何让他们把生字教给大家呢?我和学生共同确定了这样几个步骤:(1)读生字。先找出课文中的生字圈画出来再带拼音读一读;(2)小组合作,说结构,说部首,组词,编字谜等。在学习生字中,我采取先扶后放的方法,尝试让学生做小老师,让他们自己想,自己说。一个个“小老师”都能独立发现问题,并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生字的写法,其涉及的方面有很多,诸如多一点、少一点、多一撇、少一撇这类的笔画错误,形近字和同音字相混淆所产生的错误等。
3.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巩固识字
儿童识字,认得快,忘得也快。因此,不断复现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识的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效果比较好。阅读心理学认为,阅读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阅读主体积极参与的过程。教学中,我一方面在课堂上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随课文识字,即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便于理解字词的意思,有助于建立字词在音、形、义上的统一联系。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我力求做到形式多样,活泼生动,体现趣味性;力求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沟通,体现开放性。
1.开放识字课堂,引领学生大量识字
让生活成为识字的大舞台,鼓励学生随时随地地主动识字。
2.注意识字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我在课堂上常常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创设有趣的识字情境,来鼓励学生识记和巩固识字成果。
3.生活化识字,巩固识字成果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在日常生活中识字的有心人。”我有意地布置学生在课间认学校的校牌、认班级的班牌、认学校各个教室的门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内的标语、宣传栏、黑板报或自己的学习用品、书刊杂志,从中寻找熟字朋友;引导学生在看电视时识广告字、买东西时识商标字,走在街上识招牌字,在数学、美术、音乐上识字、在读课外书时识字;鼓励学生广泛搜集字谜、自创字谜、编识字顺口溜,以增强识字的趣味性。
汉字学习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如果教师能点燃学生识字的“火焰”,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并创造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里和汉字交朋友,常见面,使学生主动地识字,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会成功地完成识字任务的。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呢?谈一谈我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改善教学,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源泉,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是每个孩子都愿意并积极去做的事。”留心观察事物,养成勤于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下来。”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对于作文指导要从兴趣入手。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动笔的愿望。
1、感悟生活,获取素材。就目前来看,学生的作文往往是空話、套话、假话,文章缺少个性,语言缺少少年的生动、活泼,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凑成一篇应付交差。怎样改变这种现象提高作文水平呢?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怎样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离不开生活。走近生活,感悟生活,从而让自己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2、模仿求新,培养文风。模仿是学生写作的基本方法,在不断的模仿中逐步提高其作文能力的。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不爱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自己的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
3、先说后写,动笔成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难以成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叶圣陶先生的这段经典论述,生动地揭示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辨证关系,也就是书和写的关系。,我们通过写话、作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说话词不达意,条理不清,不合语法等毛病,增强词汇的丰富性、表达的准确性和思维的严密性。
二、指导学生阅读,作好读书笔记,多读多背,积累素材
首先,推荐优秀的青少年读物。多读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应当承认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升学的压力很大,很少有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反映到作文中自然就借鉴少,内容空。于是,我就推荐征订一些品位较高、结合写作又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报刊。此外还要多背一些优秀篇目、精彩片段。多背,可以增加语言积累,不仅要求背诵的篇目要背,有些虽然没有要求背诵的部分,只要与写作贴近,也可适当适量地增加背诵要求。阅读课与写作挂钩,即以分析课文来指导学生写作,讲评作文时联系课文,使阅读和作文既远距离结合,又近距离接触,老师对典型文章的分析讲解也可诱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学生从范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从范文的事与理会想到生活中的情和趣;从范文的精妙构思,设计自己文章的框架……从多方面受到启发,便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将自己的感受倾之于笔端。
三、积累情感,真实表达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说明创作的冲动来源于对生活的热情。如果下笔前没有对生活的认识,没有心灵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波澜,就不可能写出好作文来。”故情者文之径,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文之本源也。”
四、帮助学生归纳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1、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定醒目的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想使文题靓丽新颖,可引导学生采用如下方法:①引用式。直接引用与材料中心相吻合的诗句、名句、歌词、俗语、广告、做文章标题。这类文题醒目,易引起读者共鸣。②修辞式。即用修辞格来拟标题,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借代等手法,用这种方法拟定标题形象传神,有感染力。
2、提供策略方法的指导——写好开头和结尾。好的开头引人注目,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好的结尾回眸一笑百媚生。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例如开头的写法有:巧用修辞,展示风采、悬念入题,引人入胜、抒情开篇,真情感人、转折入题,生动深刻、描写入题,自然真挚。结尾的方法有:自然收束式、画龙点睛式、首尾呼应式、名言警句式、抒情议论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光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需要语文教师大胆改革,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才能扬长避短,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水平,让作文教学不再举步维艰。
新课改下的作文创新教学 篇4
一、改变作文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中国的教育史本身也就是不断探索创新的历史,古人总结写文章“文无定法”,那些传诵千古的文章都是创新的典范。既然传统的中学作文教学方法事倍功半,语文教师“皓首穷批”,穷批穷改,结果学生只看看分数,扫一眼评语就放入抽屉,下次再写作文又犯同样的毛病,许多语文教师也伤透了脑筋,做过各种改变作文教学方法的尝试。比如有的教师让本班的学生交叉相互批改作文,或班与班之间相互批改,最后由教师再统一批改讲评;有的教师粗批粗改,讲求练习写作的次数,突出多写多练;还有的教师要求那些作文达不到及格标准的学生,同一个作文题两遍三遍地写,直到达到及格标准为止,真是绞尽脑汁,想尽办法,但最终还是摇头叹息,学生一听到写作文就头疼头大。
改变作文教学方式,首先要做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旺盛阶段,他们的特点是活泼、好奇、思维敏捷,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作文写作的教学中来,培养他们表达自己思想和见解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在布置作文题上下功夫,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在一堂高一作文课上,我针对这些刚从全县各地考入高中,刚接触新教师和新的学习环境的新生,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我心目中的理想老师》,我先向学生解释这个作文的要求: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十全十美、让所有学生都满意的老师,但是这次作文让你写的是“我心目中的”,是你希望的,可以是“假想的”理想老师。先让每个学生写三条“理想老师的标准”。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他们回忆、对比自己从幼儿园到小学和初中的老师,又想象自己现在希望的、认为好的老师。不到十分钟,很多同学就不止写了三条,接下来就请学生上台读,老师把有共性的记在黑板上,课堂气氛之热烈、学生想象之丰富、想法之奇特,简直可以说超出老师的预料之外,也让老师喜出望外,到后来还没等老师点名指派就有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发表自己的观点,我在黑板上记下的不止有二十条。共性的有:知识渊博;道德高尚;言行一致;说话算数;关爱学生;能与学生像朋友一样相处;和蔼可亲;既要像父亲一样严格又像母亲一样慈祥;说话幽默风趣……有的学生提出的一些“理想老师”的标准,甚至是我们这些当老师的也从来没有想到和想过的,比如有的学生心中的理想老师:身高要一米八以上;男老师要潇洒,女老师要漂亮;普通话要达到二甲以上;要会讲故事,还要会唱歌……课堂上不断爆发出阵阵热烈的笑声和掌声,这时,老师再作总结和正确引导:老师也是平凡的人,不可能符合刚才同学们提出的所有标准,但是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都是追求完美,积极上进,渴望成才。确实,在一个人的求学阶段能遇上一个或几个好老师,那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几年之后,你们当中的一些人也将会成为老师,就让我们一起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理想老师吧!下面开始写作文。这次作文效果很好,学生们急切地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又切合学生实际,所以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联系社会现实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被老师和学生自己逼出来的作文,肯定只会是言之无物,空洞乏味的。只有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生活之中,成为生活的主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生活之中,不断地观察和思考,才能以主人公的身份写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为此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的作文题《我给校长提建议》,先提示学生可以从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可以重点从某一方面给校长提建议,因为学生是学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从早到晚都待在学校里,对学校的一切最为熟悉。这次作文我有目的地提前布置,让学生除了注意深入观察之外,还认真思考,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结果这次作文成了很成功的范例,全班学生给校长的建议不下50条,有学校管理,老师的教学,校风班风的建议,食堂饭菜的价格,甚至校园的美化,厕所的卫生,可以说无所不包,我们会惊叹学生的观察之细微,思考的深切。我除了指导他们注意提意见、建议的角度、方法、语气而外,还不停地鼓励他们,我还将一些好的、比较合理的建议转达给校长,为改善学校工作出了力,也使校长更了解学生,当然也使学生提高了写作文的兴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出来以后,我鼓励一些作文基础好的学生参加今年的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有个学生按照《永不言败》的命题,写了自己的苦难家庭,记叙了面对接踵而至的灾难,父子三人相濡以沫,不怨天尤人,相互帮助,挺起胸膛战胜困难的经历。因为是“我手写我心”,所以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另一个学生写的是《宽容也是一种爱》,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了自己在家里和学校得到父母、老师“宽容”的一桩桩具体事例,说明宽容别人的缺点过失的收获:有时宽容比严厉的教训和责骂更有效果。他的作文也获得了云南省二等奖,这两个同学获奖以后,既让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让同学们知道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无尽源泉,懂得观察、思考、感悟生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三、结合教材,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十七八岁的中学生,生活阅历毕竟有限,除了家庭和学校,他们相对“与世隔绝”,而作文总不可能只写家庭和学校的事,要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和思想深度,我认为中学生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含金量很高,而且也是无可取代的宝藏!有些语文教师把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人为地割裂开来,那真可以说是极大的失策和对资源的浪费,还有些老师要求学生从报刊杂志、各种复习资料中寻找和搜集“作文素材”,真是舍本求末的做法。
有经验的老师,可以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目中找到佐证。我把这三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大至分类为:爱国、励志、奉献、团结协作、宽容、原则、抗挫折、创新、尝试、孝敬、尊重、成功、责任、审美等几大方面。每一个命题角度,我们都可以从中学语文课本中找到相应的知识链接点和典型的事例。
先略举几例,《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由三个部分组成: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当强国持强凌弱,国难当头时,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挺身而出,这是爱国的典型事例;蔺相如立功回国后,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满意了,公开宣言:“我见蔺相如必辱之。”相如听到后,为了赵国的安危再三的回避与廉颇相见,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龙虎斗。这是宽容的最好例证;而最后廉颇的“负荆请罪”这又是知错就改的经典事例。高中课本中的《劝学》《师说》《石钟山记》《报任安书》《秋水》等等,举不胜举,每一篇都可以从多角度找到写作文的好事例,可以肯定的说,这几十年的各个高考作文题目,从高中语文课本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典型事例。如果语文老师在课文讲授中,教会学生积累、识记、运用这些现成的点型事例,何愁学生作文空洞乏味、言之无物呢?这些课文中的事例学生必定记得牢、记得清楚准确,还可以避免犯张冠李戴或常识性的错误。再者,阅卷老师在学生作文中看到这些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典型事例,也会特别垂青,从而提高作文的分数。还有,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真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发散性创新思维的训练,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也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俗话说,作文是想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现在高考大多是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无论什么样的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都有“自主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的特别说明和要求,这样就给学生的作文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多的展现作文能力的机会。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扩大作文课堂教学容量,提高写作效率
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篇5
隆化县郭家屯中学
陈瑞欣
走进新课程,在实践中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分析、研究教学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逐步革新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使命。然而,作为奋战在讲台上的一线教师,仅有热情是不够的。面对种种新生的思想和极具冲击力的种种声音,我们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冷静地思考,理性地对待,绝不能一味盲从,误人子弟。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曾有过一些盲从,有过一些困惑、思考和体会。
一、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感悟在阅读中的地位,无疑是尊重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尤其是汉语的习得规律。但是,感悟应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感悟是否能解决语文教学的一切问题?强调感悟,还要不要“训练”?
有一段时间,阅读教学中我套用别人的经验,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点几个语文基础强一点的学生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倾向,再让学生个人读、齐读一下课文或段落,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录像片断一放,最后提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几分钟,我来做一个无非是这个说得有道理,那个说得也正确的总结,一堂课就上完了。课后找学生谈心,学生说毫无收获。
这样上课不是曲解了“感悟”应有的内涵吗?那么,“感悟”的内涵是什么呢? 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感悟的深度不同;同一个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感悟的效果也不同。感悟的方式是多样的。读,尤其是诵读,固然是感悟的最主要方式,但除了读,还有听、说等多种方式。听别人朗读,和别人交流阅读心得,必然会加深感悟的深度。感悟更不排斥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有益于对文本感悟的深入。机械程式化的训练是必须彻底废止的,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语言训练是不应当废止的。有效的感悟,离不开语言训练。
感悟只是阅读的初级阶段。高质量的阅读,尤其是创造性阅读,仅仅只有感悟是难以实现的。感悟是以形象性的理解为主的阅读活动,是阅读的开始,而不是阅读的终止,鉴赏、质疑才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仅有形象性的感受,没有理性的思考,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可能深入的。
二、怎样确定文本的地位 文本即通常所说的“课文”。推翻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已形成共识。但怎样确定文本的合适地位呢?
平时,我们通常是这样来上课的: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有关文本的阅读教学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拓展阅读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模仿写作发散思维训练上。这样上课,这样的手段对文本的解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究竟有多大作用呢?文本解读虽然不是阅读教学的唯一任务,但阅读教学总是以一定的文本作为载体展开教学的。把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次要位置,随心所欲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过程,是不是走入了语文教学的另一个误区? 我认为传统的阅读教学有一条经验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即领着学生读进去,走出来。通过阅读走进文章的内部世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但又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想,不是单纯地倾听作者的言说,而是在接受中激活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文本作者对话。在这样的
进去和出来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的传统经验和新的课程理念是一致的。过去,只进去,不出来,是我们所否定的一种阅读行为,可现在极端淡化文本阅读的教学,则是根本不进去,不进入课文的内部世界,也就谈不上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阅读时间不足,解读不够深入,缺少内在体验,浮光掠影,不作深入探究,这样的课堂虽然好看又有什么用呢?
阅读教学不是不可以进行拓展,不是不可以进行开放性思维训练,让学生看录像绘画等手段不是不好。然而,既然是阅读教学,阅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感悟解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其他内容的引入都必须和阅读教学的内容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其他的一切形式都必须为这个主要的根本的任务服务。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实现的有效途径是丰富的语言实践。阅读课自然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这种语言活动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技巧课,而是在血肉丰满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的,语言活动是在一种“场”、一种情景中进行的,正是文本的存在,才使得这个情景、这个“场”得以呈现。
三、教师在课堂上应起何种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已形成共识。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什么角色,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现在的老师几乎都在做课堂的主持人,起串联过渡的作用。这种做法是否符合课改的精神哪?
很多教师对学生不管是否独到、是否有道理的见解,所做的只是一味叫好或廉价的赞颂。有人说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尊重学生理解和思考的权利,是为了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见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一个中学生,如果还只是满足于让学生敢想敢说而不追求说的质量和思维的质量,恐怕不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并非所有的答案都对,所有答案都可以,也并非所有答案的质量都一样好。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如果不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质量,发挥教师的作用,尽教师的责任,那实在是一种罪过。培养出唯唯诺诺的学生是罪过,培养出信口开河、满嘴胡说的学生何尝不是罪过呢。
语文课堂上,对,已成为大家都接受的一个阅读教学理念。但作为一种阅读策略和阅读教学的理念的对话,不应理解为师生之间的一种问答,而应该是双方阅读体验、阅读联想、阅读评价的交流,是情感的互动和思想的碰撞。对话总是在具有相同、相似或相近的见识的前提下进行的。真要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不是简单的事情。这要求教师自己必须有自己的个性阅读,要有自己的个性理解,要有自己的见识。如果教师备课时还只是从教学参考书上贩卖一点现成的东西,是无法和学生进行对话的。教师课堂上不能对学生的个性理解进行恰当的评价,只晓得一味肯定,实际上是由于教师没有自己的个性解读作为基础。于是只能廉价歌颂,只能不着边际地说几句可有可无的话,只能王顾左右而言它。
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体的状态,是教师的作用和责任之 一。但有些教师,虽然有迫切地调动学生的愿望,但却缺少行之有效的具体办法。课堂上尽管对学生百般鼓励,大献殷勤,学生却不领情,不想主动,不愿成为主体。这里固然有学生阅读习惯、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但从教师的角度反思,还是缺少有效的操作办法,根本的原因还是自身功力不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但我们绝不可能因此退居“二线”,我们绝
浅谈新课改下的中学作文教学 篇6
关键词:新课改;作文教学;学习兴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作文依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重要环节。当前,初中学生写作能力普遍较低,严重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进行,难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积极总结经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把中学生的特点和写作教学相结合,构建适合我国中学生的写作教学方法。
一、高中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1.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学生处于独立意识的完善阶段,在初中写作学习的基础上,他们对知识的接受和应用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此时进行作文教学能够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本身的乐趣,提高写作的积极性。
2.能够促进高中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作文是人们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传递信息、反映事物的创造性劳动过程。作文水平能够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想要提高写作能力,就必须拓宽知识面,加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积累生活经验,在作文过程中养成善于思考和总结的习惯,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作文水平的提高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
作文写作的过程就是体味人生的过程,当学生把自己的所感、所想用文字表达出来时,就能够认识到自己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就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从而热爱写作。高中对学生写作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高考作文分数占到60分,我们只有大力开展作文教学,才能为学生适应高考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高中作文教学的措施
1.增强学生作文意识
针对学生的特点,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写作意识。教师要把写作教学与娱乐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娱乐中形成书面表达的习惯。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学生才能完成相应的写作任务,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认真修改、批注学生的作文,对于学生的优点给予表扬,对不足进行指导,并给予鼓励,让学生产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有条件的学校要开展校园内的作文竞赛活动,逐渐营造出人人热爱写作的校园氛围。
2.创新作文教学模式
现阶段,我国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把课外阅读与课堂作文教学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写作思路。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写作技巧的传授上来,根据学生的现状制定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3.结合实际,深入生活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盲目开展教学活动,而要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要把作文教学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进而丰富自己的阅历。学生对学习、生活产生了一定的感悟后,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4.加大阅读量,增强表达能力
写作教学要提倡强阅读,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写作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阅读量的多少和知识量的丰富程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只有拓宽知识储备,才能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学习作者的文字表述方法,注重名言警句的积累,在提升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结合自身的特点,创新表达方式。广泛的阅读有利于素材的积累,把素材应用于语文写作中,能提高文章的表达力度,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读物,可以是历史名著,如《百年孤独》《老人与海》,也可以是杂志报刊,如《小小说》《最小说》。
5.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程度,加大对学生写作的训练力度;制定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适时给予学生表扬;鼓励学生加大阅读量,并推荐较为合适的阅读杂志,如《儿童文学》《青年文摘》等。此外,校方要开展相关培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认识;学校还可以邀请写作名家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写作观念。
新课程改革对中学生语文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工作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写作能力的重要性,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学生营造写作的氛围,并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开展交流活动,构建适合我国中学生的语文作文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季自坚.语文课程标准对当前作文教学的启示[J].中学语文教学,2002,(10).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作文教学 篇7
一、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注意积累生活素材
世间万事万物, 大至宏观世界, 小至微观世界, 从人生现象到自然现象, 没有不可作为写作内容的。所以, 我把学生引向生活, 指导他们自觉地观察自然现象, 观察社会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如练习写景的文章时, 我把课堂设置在操场上, 让学生细致观察, 感受自然之美, 然后再动笔写, 并告诉学生观察要细致, 观察的方法不但要用眼睛看, 还要用耳朵听, 用鼻子闻, 用心来想等。
学生们经过细致的观察, 对景物的特点有了形象的认识, 这样的作文课学生喜欢上, 写出的作文也有较大的进步。我趁热打铁, 告诉他们生活就是艺术, 只要长时间地细致观察生活, 就会积累丰富的素材, 提高写作水平。
一句话, 就是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在生活这个广阔天地的大课堂中, 不断接受教育, 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 提高写作能力。
二、指导学生阅读, 注意积累语言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其中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文章源于丰富的语文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泉涌, 笔下生花, 否则心中纵有思绪万千, 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因此, 要想写好作文, 学生不但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 还应有丰富的语言积累。
中学语文课本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典范, 文化素养包含其中。我在讲读时, 就注意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对文化素养的感悟。这样学生从课本中收集了大量的语言文字信息, 在大脑中储存下来, 长期积淀就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学生除了从课本中获取信息之外, 还可以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或从多种媒体中获取信息。我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课外书籍, 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好词佳句本》及时摘录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这样就为写作构建起一座丰富的资料库。
如练习写景作文时, 习作的要求是这样的:介绍一处景物, 如河边、田野、树林、花丛、街道、广场、公园一角等。要求选择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仔细观察, 按一定的顺序写出来。文题可以自拟。很显然, 这是要求写景物的作文, 既然是写景的就必然会写花、草、树、木。于是我提前一周让学生在《好词佳句》本上积累有关描写花、草、树、木的好词、好段, 并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互相学习。这样, 把作品中的语言变成了自己的语言, 说话的时候不知不觉地涌向舌底, 写作的时候不知不觉地涌向笔端, 厚积而薄发, 还愁写不出生动的作文?
生活素材积累与语言积累要并重。生活积累如土壤, 语言积累似根基, 有了肥沃的土壤和发达的根基, 语文这棵大树才能枝繁叶茂, 作文才能“开花结果”。
三、创设情境, 激发写作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兴趣是力求主动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正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我国教育家程颐也指出:“教人未见其趣, 必不乐学。”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必须先让学生乐写,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 练习写有关“童年”的作文时, 我播发歌曲《童年》, 并在屏幕上放映学生们小时候都熟悉的一些玩具、食品等的图片和一些动画片片段, 这样一下子打开了学生们记忆的闸门, 童年的一幕幕都浮现在眼前。学生们踊跃发言, 讲述自己童年的乐事和对童年的怀念, 可想而知, 作文也很是成功。
再如, 写有关“美”的习作时, 我在屏幕上放映一系列美的图片:晚霞、绿草、清水、微笑、母亲织的手套、自觉捡垃圾的女孩等图片, 学生们看的时候兴趣高涨, 议论纷纷, 既产生了写作的愿望, 又加深了对美的认识, 写出的作文也有独到的见解。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作文教学 篇8
而事实上, 作文的写作并没有学生想象的那样困难, 关键我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科学地引导, 规范学生与作文的习惯。为此, 我们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一、鼓励学生要善于去观察
观察是写作的一项基本功, 是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生活中并不缺少作文素材, 只是学生缺少发现的眼睛。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周围人和事的观察兴趣, 授予他们观察的方法, 教会他们有顺序、有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观察事物。有了对各种人、事、物的细心观察和思索, 学生写作起来就能信手拈来, 如鱼得水。
(一) 激发兴趣, 乐于观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学习中, 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就会学得积极主动, 轻松而有成效。所以, 要想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 首先要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1. 创设情境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精心预设的教学情境,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样, 习作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创设有效情境, 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2. 抓住生成事件激趣
生活中的一些突发或偶然事件, 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能利用这些偶然生成性的事件作为观察对象, 就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 教会方法善于观察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有了观察的兴趣, 还要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才能眼中有物、心中有情, 才能条理清晰、文从字顺地进行表达。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 还应该调动多种感官, 从多个角度去感受。此外, 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赏析优秀的例文,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景状物、写人叙事的, 从而学习领悟作者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对学生的写作来讲, 是一件受益终生的好事。
二、伸出双手———在实践中积累
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真切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当学生为了习作而“闭门造车”时, 我们不妨让学生伸出双手, 动手实践, 指导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素材, 让他们感受到习作是件轻松而又愉快的事情。
(一) 在游戏中找到素材
全国特级教师张化万说:“玩是孩子的天性, 只有让他们真正去玩、玩得开心, 他们才会有新奇感、有兴趣、有激情, 这样他们在写作的时候才不会害怕和恐惧, 才会有真实地表达、精彩地表达!”游戏后作文, 可以让学生发现细节的美丽与生动, 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让原本视为畏途的作文变成了行动的自主描述, 变成了心灵的自由抒写。这样, 作文不再是一项负担, 而成了生活中的一大乐事。有了自己的实践, 学生在写作时就有话可写, 有激情、有感受, 只要我们稍加一些指导, 学生就能写出真切、具体的文章来。
(二) 在活动中积累素材
活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 而且常常是新鲜、生动、有趣的。比如学校的升旗仪式、歌咏比赛、班级大扫除、体育课上的竞赛活动等等。如果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并使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地表现, 认真地观察, 无拘无束地想, 放开手脚去写, 那他们笔下一定会, 写出内容具体, 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三、敞开心灵———在感悟中体验
作文应该是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小学生作文内容的空洞也反映出了他们内心情感的荒芜。作为教师, 我们有责任唤醒学生沉睡的童真, 拂去蒙蔽心灵的灰尘, 营造情感的绿洲。
(一) 唤醒真实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使他们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实是作人的准则, 也是作文的灵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许多学生都没有了孩子应有的童真、童趣, 写的作文也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失去了应有的“真实”。
那么, 怎样在习作中唤醒学生的真实、写出真情实感呢?一是选材方面, 可以指导学生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亲身经历、体验过的生活, 写在文章中往往就真实, 情真意切。这样, 经过适当地加工和提升, 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不会是件难事;二是表达方面, 可以多一些细节描写。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 反映出一个人对生活的体验程度的深浅, 也直接关系到文章是否具有真情实感;三是评改方面, 教师要鼓励、强化真实, 让学生以笔诉心声, 以笔写真情。
(二) 发现感动
学习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 写作的过程也是雕塑心灵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拨动学生的感情涟漪, 引导学生感悟平凡小事中的丰富情感, 于细微之处见真情, 这样写出的作文才能有血有肉, 感人至深。例如, 在一次以“妈妈”为题的作文中, 我先利用周日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 自己当一天“妈妈”, 再利用班会课播放了母亲分娩过程的视频资料, 然后让学生进行写作。一系列的活动激起了学生的感恩之心, 一篇篇感人肺腑的习作新鲜出炉。许多家长读了自己孩子所写的文章都深受感动, 更重要的是这次作文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了一颗爱的种子。
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体系初探 篇9
一、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脱节
迫于应试的需要,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往往是课上,教师才把题目和要求亮出来,学生面对陌生的写作对象,不知从何着手,脑中空空,只好搜肠刮肚胡编乱造或照搬照抄作文书应付差事。教师并不注重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探讨写作技巧,总结写作手法。这种与阅读教学相分离的作文教学过程违背了“积累客观现实体验——整理思维——语言文字表达”这一训练学生的规律,势必达不到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二、作文形式单一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学生必须有感而发,有事而写,有创作欲望和激情,才能写出真切优美的好文章。但目前的作文方式一般只限于配合每个专题的教学重点、总体目标来设计作文训练,选取作文题材及题目。长期运用这种单一作文形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及个性要求,把作文变成了教师控制下的机械应试训练,学生自然会对作文反感,毫无创作兴趣和创作激情。
三、作文批改中教师唱独角戏
长期以来,多数语文教师都是坚持全批全改学生作文,甚至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能够一一指出,真正做到精批细改。但学生又是怎么做的呢?面对老师批改后的作文,一般只看一下分数,然后随便一放。很少有人能仔细分析品味教师的批改内容且认识到自身的缺陷,并把它改正过来。并且,长期单一的教师讲评作文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思维,也不能激发学生的修改欲望。这样每次作文都流于形式,学生收效甚微,教师的精细批改作用也不大。另外,有的教师在学生作文之后很久才进行讲评,导致学生对自己的写作内容早已模糊,讲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我们必须从作文教学过程、作文形式、作文批改等几方面入手,突破僵化的作文教学式样,建立灵活多样的作文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
一、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不喜听来必善读,不善说来必善写。”这句话正确阐述了“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可见作文教学应与“听说教学”结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阅读教学(课本)涉及各类文体,讲到的名篇佳作无论从思想内容、行文结构及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可作为学生写作的优秀范例。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每篇课文突出的写作特点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透过具体的感性材料把握写作要点。教师还可以组织专题或同一类型文章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思考同一文体不同的写作手法,使之掌握多种写作技巧。这样学生就会更好地处理不同文体材料与中心的关系,提高选材的能力和技巧,从而得心应手地写作。
二、创设多样的写作形式
除了一般的课堂训练之外,我认为还要积极探索多样的写作模式,如口头作文、课前即兴演讲及课外练笔等,多角度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及水平。
(一)口头作文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在现代生活中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指导学生口述见闻,说明事理,发表意见,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可见,从提高学生写作素质的角度来说,口头作文不容忽视。另外,口头作文需要的时间少,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重点灵活运用,这会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带来成效。例如《项脊轩志》这篇文章的一个显著特色是用“白描”和“细节描写”的手法来抒发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感慨,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在讲述这篇文章时,我借此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借助细节描摹手法,用平实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口头描述,并表达出自身的真情实感。学生积极讨论后,发言非常踊跃,效果异常良好。这项训练从整体上加深了学生对本文写作特点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快速思考、组织语言的能力。
(二)即兴演讲
每节课前三分钟,请一名学生到前台进行演讲,内容就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想到的、感受比较深刻的、积聚在内心想要有所表达的。这样坚持下去,就能够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就事例发表正确观点的能力及组织语言的能力。语言表述规范了,作文也就不成问题了。况且这种训练是师生面对面进行的,教师能够及时纠正并点评学生在分析及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他学生也都处于思维的训练状态,参与的兴趣也很浓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写作素质。
(三)课外练笔
课外练笔是我从教以来一直坚持的一种训练学生写作的方式,它是课堂作文教学的有利补充。我每学期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精致的日记本,依自己的兴趣为此本取名,写序言,画插图。每周规定学生完成一篇文章,少数文章由教师按教学重点命题,多数由学生自行安排写作内容及体裁。因为文章应该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他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嬉笑怒骂在纸上的凝结。这样,学生按照自己的情趣,选择文体及写作内容,随时记下自己心灵的火花,或摘抄名篇佳句,增加自己的文学修养。这样,不但丰富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而且通过教师的评点、学生之间的互相传阅,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三、教师批改与学生评改相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改与作文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可见,作文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写”,更要教会学生“改”,把“改”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会比教师评改效果更佳。主要的评改方法有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之间的交换互改、发给学生范文的对照评改、围绕不同侧重点的重点评改、四人一组的轮流评改等。
对于学生比较容易把握的文体和写作内容,可视时间允许以几人为小组的讨论形式安排课堂评改。教师先从文体特点、选材、讨论、表达等几方面定出优劣标准,然后让学生当堂评改。学生在评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同的意见,通过重温教材或查找工具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向教师询问,然后师生共同探讨、相互补充,最后评出范文在全班朗读。这一写作练习会对学生产生直观立体的教学效果。
对于学生较难把握的文体,教师可把收取的作文精心阅读,了解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在下一节课时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查找,就本次写作重点进行评改。评改后的作文经学生重新修改成文,最后由教师进行批阅,以此确保作文质量。这一过程是师生面对面讨论、及时反馈的过程,也是学生清楚认识自己写作缺点的过程。这种教师批改与学生评改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并且扩大了学生的写作信息量,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学生写作素质的有效方式。
浅谈新课改下的作文有效教学 篇10
一、作文教学低效性的现状
1. 缺乏兴趣, 应付作文
提到写作文, 很多同学就颇为头疼, 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于是在写作练习课上, 一构思就是大半节课, 不知所想, 临下课时才匆匆下笔, 为了应付, 便胡编乱造、虚构情节, 假话连篇, 甚至抄袭作品, 以此了事。即使有事可写, 但又不知用什么语言、什么形式去表达, 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常常是不知所云。
2. 内容空洞, 语言无趣
很多学生陷入“两耳不问窗外事, 一心只读教科书”的状态, 导致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的缺乏, 作文便成了“无米之炊”, 无话可写、无情可抒, 自然虚构或模仿的内容就多了, 学生作文的“相似度”也越来越高了。在使用语言时, 要么摘录的精彩语句不会结合运用, 生搬硬套;要么追求所谓的“个性”, 充斥大量时下流行的网络用语, 可能看懂都成问题, 更别说语言优美, 内容充实了。
二、如何实现作文的有效教学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阵地, 只有真正实现了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才能让语文教学焕发出活力来。
基于此, 我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小练笔来连接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回归生活, 在经历、体验的过程上, 发现生活的美, 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热情, 写出真正有感悟、有个性、有生命力的文章。
1. 小练笔因“小”而具有“灵活性”、“及时性”的特点, 由于在写作字数上、时间上、体裁上、题材上可做灵活处理, 便于及时捕捉学生的思考与感悟, 让学生不再视写作为负担。比如当我讲到《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 就即兴设置了一个小练笔, 让学生运用刚刚学过的的细节手法描写一下上课时的我, 他们非常积极, 写出自己心中所想, 练笔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2. 运用开放式写作评价, 鼓励学生积极写作。
“开放式写作评价”, 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宽松的写作氛围,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我手写我心”, 而教师在进行作文评讲时也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 多鼓励、赞扬, 再加以引导, 学生既乐于接受, 修改时也不再被动, 从而调动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二、通过小练笔, 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 并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 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写作教学要实现其有效性, 必须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去, 在生活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 而后在作文中表达出来, 从而真正实现写作个性化、内容充实化。
1.回归生活, 关注社会
写作是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 所以必须回归到生活中。可以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亲人、朋友、同学等, 把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也可以关注社会热点, 不必求全求大, 有思考有感悟就好。即使是瞬间的感受, 记录下来也是可以既感人又深刻的。这样的积累多了, 学生们会拥有一双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 写作的热情自然也就高了。
2.关注阅读, 尤其是课外阅读
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首先就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从阅读中汲取营养, 积累写作素材, 精彩语段、写作手法, 并把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写出来, 这样阅读与写作训练便有效结合起来了。
总之, 练笔虽小, 只要我们以正确的教学理念对其加以合理运用, 有了生活的滋养, 定会令作文教学有效起来, 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第一版.
[2]胡经之主编.《论写作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3]《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4年6月第一版.
[4]张伟浩著.《浅谈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12月第6卷第4期.
[5]石云, 高才方, 费晓春著.《以我手写我心——浅谈作文个性化》.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5年7月第12卷第4期.
[6]张云鹰著.《开放式习作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8年10月第一版.
[7]王治国著.《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何增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多元化》.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年52期.
高中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模式初探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 作文教学 模式
传统作文教学以“指导、批改、讲评”为模式把学生当成写作机器,严重违背学生主体性原则,整个过程没有建立双向的信息反馈机制,最多就是给学生写几句鼓励的话。这种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改革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就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信息的反馈作用。
改变传统作文教学方式,通过加强课外阅读,注重语言积累,创设习作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激发他们习作兴趣,消除他们习作恐惧心理,从而提高和培养学生鉴赏习作的能力,解放教师的大量无效劳动,让教师的智力和潜能得到发挥。笔者通过以下四种模式对新课改下高中作文教学模式进行探析。
模式一
这种作文教学模式的特点是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可以反映师生双向互动,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模式包括五个相关联的环节,十个具体的步骤,即教师定标、指导—学生审题,起草—小组互改,评议—教师批阅,讲评—学生复改、小结。
1.定标:确定作文训练目标,拟定作文范围或提供作文材料。
2.指导:教师根据训练目标和作文范围进行写作前的指导。
3.审题:学生根据教师指导积极构思立意。
4.起草:学生根据教师指导进行写作实践,写出文章初稿。
5.互改:学生在阅读写作小组内部交换草稿,根据训练目标,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互相修改。然后誊抄到作文本上。
6.评议:学生小组集体讨论作文,并根据高考评分标准划分作文等级,写出评语,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7.批阅:教师收阅学生作文,评判学生评语是否准确,等级是否合理,并总结得失,找出共性问题,为讲评作准备。
8.讲评:教师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评价,表扬优秀组,激励学生,培养兴趣。
9.复改:学生根据小组评议意见和教师讲评意见,对自己作文再次修改。
10.小结:学生反思作文得失,并以“作文后记”的形式写成短篇随笔,以便以后写作时参考。
这种作文教学的模式是根据作文训练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进行的,目标的科学性决定了这种训练程序的科学性,它符合信息反馈原理,也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主体原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占主体地位的有三个环节,经过反复训练,即写、看、评、比、思,作文水平定能得到很大的提高。这充分体现在新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模式二
1.展示问题,个性审视。不管什么样文章题目,学生拿到后,教师不必急于作提示,而应该先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看:是什么?写什么?教师只需要把学生的认识加以整理板书,暂时把问题搁置起来,不作点评。
2.教师提示,抛砖引玉。教师提示要侧重于文字分析,联系生活,但不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分析方法、理解角度方面的影响,教师的分析因为要突出示范性,所以思路要清晰,表达有条理,且准确深刻。
3.评判定性,拓展加深。师生共同对板书内容加以评判,找出师生理解上的差距,对学生的理解合理之处要加以充分肯定和鼓励,对不足之处要耐心地加以评点说明。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审题方法,也能提高准确定位写作对象、范围、内容、结构、语言表达的能力。
4.类题展示,拓宽视野。类题要有梯度,可以是以前写过的,也可是素未谋面的,让学生思考讨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小组讨论,交流材料,精心构思。文章的魅力,无非议理、考据、辞章,审题既已确定议理,就必须用典型、新颖的材料加以体现,这时学生就可以在小组讨论中交流生活中积累的第一手材料和读书中获得的第二手资料,然后把获得的第二手材料加以个性筛选,再根据文体、文章、表达的需要谋篇布局。这样文章的大致轮廓就出来了。
6.认真修改,定型成文。修改是作文一个重要的环节,好的文章都要经过反复修改,多次补充,以培养学生对自己作文的重新审视,再次定位的意识,最后定型成文。
模式三
1.问题到手,分组讨论。
2.归纳结果,分块板书。
3.持论有据,各抒己见。
4.教师评判,拓展加深。
5.独立构思,精心布局。
6.认真修改,定型成文。
模式四
1.布置问题,个性理解,定型成文。
2.分组参阅,指导批改。
3.例文评价,全员参与。
4.写作后记,自我反思。
以上四种模式均符合高中作文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原则,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在实施的过程中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用,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写作水平。不过模式只是课堂操控的依据,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作为新课程理念的一种载体,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
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论文 篇12
1. 消除心理障碍, 激发写作自信
(1) 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使学生对写作有自信, 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兴趣。写作是学生通过自己对某种事物的理解, 感悟从而发表自己观点的一种综合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自己的浓厚兴趣和强烈写作激情是其成功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 充分发挥自己积极性和创造性, 写作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能并且让他们自己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思考人生, 学生会感悟自然。这样, 学生的写作素养才会不断提高。才能在快乐的生活中找到写作的素材, 才能写出有充沛情感的优秀作文。多鼓励学生写深有感触的事, 让学生平常怎么想, 写作时就怎么写。学生作文的要求只要把生活中和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琐碎小事, 通过文字把其中包含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就是一篇优秀的作文。同时, 写作时要让学生保持一种自由的心灵。老师不要用太多的条条框框来拘束学生的思路和语言, 这样才能使学生情感所至, 嬉笑怒骂, 可以尽情地描述与抒发出来!另外指导学生观察, 要抓事物的特征, 还要启发学生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 有时间尽量让学生走出校门;一方面让学生放松,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有事可写, 有情可抒。
(2) 多鼓励, 少批评。学生的看似简单的每一篇作文, 大多是经过他们苦心经营而获得的成果, 自己倍感珍贵, 因此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欣赏与赞扬。所以, 老师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亮点, 比如一个好的开头、结尾, 恰当的运词, 优美的句子, 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 在批语中及时的给予中肯的评价。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成功”, 从而树立起对写作自信来。每次作文批改后选几篇优秀作品在作文课上朗读, 鼓励他们参加有意义的征文活动, 参加各种作文比赛, 给他们锻炼的机会。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3) 及时批阅, 准确反馈。学生交上的作文, 老师就应及时批阅及时发放, 让学生在期待中尽快品尝到写作成功后的甜蜜。这样就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 看到自己的进步, 尝到成功的喜悦。作文批改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有的作文要在字、词、句、修辞等问题上指出不足、进行修改, 有的文章的要在, 主题, 结构, 布局、材料运用等较抽象的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修改, 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从而使其作文能力与兴趣有所提高。总之, 只有消除学生作文的心理障碍, 激发学生写作的自信, 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2. 教师要实施个性化教学方式
不同的教学形式会让学生有不同的体验, 所以教师要实施个性化教学方式个性化, 让学生体会到上作文课的乐趣。个性化作文教学能让学生通过写作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从而使人的视野开阔, 精神包满, 情感充沛, 成长成一个全面的自我。个性化教学方式教学方式, 不仅使学生在构思、内容、表达方式、语言、感情等方面有极大的提升, 而且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造就富有创新才能的人才。
3. 教师应强化学生的写作实践训练
古人谚称“读十篇, 不如写一篇”就是要求学生进行实践训练, 首先必须要有数量的保证, 数量不足, 训练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目前, 学校安排课堂作文比较少, 远远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鉴于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增加课堂作文的训练次数。另外还应该要求学生加强课外写作的训练。对于课外的写作训练, 教师可统一要求, 也可让学生自由写作, 形式灵活多样, 但教师都应参与训练之中, 最好教师“下水”指导学生作文, 可给学生起表率的作用, 同时教师身临其境, 便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掌握讲评作文的主动权, 具体指导学生的训练。这样教师才能准确把握课外写作训练的效果。
4. 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阅读, 增加积累
学生时期, 精力充沛, 记忆力强, 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抓紧时间阅读, 背诵一些名言名句以及优秀作品, 积累大量优美的词汇, 在教学中可以从仿句、仿文使学生看到名家之语, 可以为己所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积累的素材与身边所见的人、物、事相对照, 然后激发学生创作激情, 达到预期的目的
5.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创新之路,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首先必须要具备创新的精神。这就需要教师敢于打破传统关念甚至教材的束缚,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式, 实现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学习参与者的角色转换, 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 平等参与, 共同探究, ,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 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就必须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事物的多元性。在教学中, 我们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 多角度思考, 放飞想象的翅膀, 甚至允许学生异想天开, 才能做到呵护学生学习的自由性和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培养创新精神。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全面考虑事物的各个方面, 想别人所未想, 言别人所未言, 从而写出既标新立异、又合乎情理的文章。
总之, 要使中学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 它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们应一切从实际出发, 认真研究学情和教情, 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 探求新的道路, 让高中学生的作文写的活起来, 同时广大高中学生也应主动拓宽知识面,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勤于练笔, 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使作文的火花在高考中绽放。
摘要:新课改形式下的高中语文教师, 必须适应新的写作要求, 及时改变观念, 改革教法, 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和兴趣, 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以适应新高考的需要。
【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新课改下的识字教学10-17
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08-16
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05-13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08-24
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09-01
新课改下的教学设计09-22
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11-01
新课改下的英语课堂教学08-26
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禁忌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