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

2024-10-04

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共12篇)

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 篇1

新课改来了, 各省、各地的作文题一直以异彩纷呈的态势呈现着不同地区的多元追求。同时, 老师与学生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指导高考作文命题方向的罗盘到底在哪里?在这种反思中, 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凝聚在新课改大旗下的2009年各地高考作文命题。老师们发现全国各省18道作文题在纷繁中流露出相似的神韵———重视个性理性开放性,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些理念, 无疑是当下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风向标, 也真正契合了新课程高中作文的标准。新课程标准中对作文教学有如下指导: (1) 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 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避免为文造情, 这就是2009高考作文评价中的“重视个性”; (2)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这正对应了2009高考作文评价中的“重视理性”; (3) 鼓励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 这正是2009高考作文评价中的“重视开放性”;至于高考作文评价体系中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这些年来一直渗透在作文教学中的, 这也符合先贤们所推崇的为文应“言近而旨远, 辞浅而义深”。

在这种“重视个性理念开放性,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新课程作文理念的指导下, 2009各地高考作文题的确迸发出了很多美丽而耀眼的火花: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天津卷“我说90后”, 江苏卷“品味时尚”等等。这些作文题让学生能够“自主为文”, 我手写我心, 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但无庸讳言, 在这种理论与思想的指导下, 目前高中作文教学也日渐陷入了一些误区,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倡导关注自我, 重视个性, 但这“自我”到底是老师的“自我”还是学生的“自我”?

诚然, 高中作文教学前些年倡导学生作文应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要“为时为事为国为民”, 作文教学中充斥的是判断句或陈述句式的作文题, 如《近墨者黑》《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逆境出人才》, 命题中就往往“无自我”;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倡导以“我”的眼光看自己、看世界, 避免假、大、空的为文倾向,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也涌现出了一些好题目, 如“给生活加点糖”、“给自己一个微笑”等等。

但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和平常作文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极形象、极贴近生活热点, 但又让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的题目。如2007年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 2007年湖南卷“诗意地生活”, 2008年山东卷“春来草自青”, 面对着这些不带霸气, 没有明显是非标准的很诗意的题目, 学生仍然不能驰骋想象, 纵笔挥洒, 仍然不能写出真正的“自我”或者写成了“伪自我”文中也就“无真实”;再如2009年的湖南作文题“踮起脚尖”, 我们不用踮起脚尖也能看到本题存在如下不足:踮起脚尖尽管存在于考生日常经验中, 但对多数考生而言只是一个生活中的难以引起注意的小细节, 命题本身又缺少提示, 多数考生的现实观感、生活体验难以调动起来, 约6成的考生在写下二三百字后便不能悟出一个正确、适当的立意进行下去, 只能毫无逻辑地拼凑材料, 他们费尽心力地踮起脚尖也摘不到作文成功的果实。

这些惨痛的事实告诉我们所有正踌躇满志地进行新课改作文教学的一线老师们和酝酿高考作文题的各位专家们:我们不能光喊口号“要让学生关注自我”, 而要想一想我们有没有真正给学生培育“关注自我”的土壤。要知道, 这“自我”不是“饱读诗书, 阅历丰富, 心智成熟”的夫子教师们的“自我”, 而是一群十七八岁的正在步履蹒跚地学会品味人生、关注社会的孩子们的“自我”呀!我们不能老是高高在上, 而应真正俯下身来想一想哪些东西存在于学生们的视野, 哪些哲理是孩子们的真心所悟呀!不要动不动就搬出一些极有蕴味、极富哲理、极能体现老师水准的作文题, 让学生“理不清头绪, 找不到自我”。像诸如“一蓑烟雨任平生”、“浮生若茶”之类的作文题不要再横空出世折磨孩子们了吧!

二.倡导理性思维使议论文有了“新八股”倾向

2009年上海高考作文评卷组组长李理曾总结说:“在这次高考作文中, ‘辩证’成了新的八股倾向。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的文章在倒数第二段进行‘辩证思维’。比如谈创新, 便说过分创新也不好;谈到个性, 便说一个人过分有个性, 与世俗格格不入也不好。辩证固然重要, 但这样千篇一律地都来‘辩证’, 就显得生硬, 这种倾向应当警惕。”

学生在写议论文的时候的确应发散理性思维,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并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 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这样写来的议论文才能使老师颌首赞许“于我心有戚戚焉”, 甚至给老师一丝丝启迪以滋润心灵怡人性情, 在考试时获得高分。

但这种理性思维的培养是不是让老师教给学生一个固定的套路或模式呢?据我所知, 现实就是这样, 老师们积极推行的议论文模式有如下两种。

1.生硬照搬“三W”, 即“what”、”why”、“how”, 学生根本不思考所见材料、所给命题应该深入发掘这“三W”中的哪一个, 就按部就班地、平分笔力地一个“W”接着一个“W”悠着写, 800字很快就写完了。但是, 殊不知“见证”这个作文题, 应侧重挖掘“过程”及“意义”;“我说90后”应侧重于分析“what、why”。学生知道作文要追求理性思考, 但在老师的“机械操作”下反而对命题没有了理性思考, 因而对不同作文题目只会有条不紊地“理性”写下去。

2.“正反对比论证法”或“结尾辩证法”。学生在写议论文时, 或机械呈上正反两三个事例, 匆匆结尾;或在结尾时一定不忘辩证一笔, 像上海评卷组组长李理总结的那样, 千文一面, 机械生硬, 俨然成了“新八股”, 文章也就像同一个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商品。

由此, 我不由反思, 老师们这样大包大揽浇铸议论文模式格局, 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吗?

非也, 主要是我们老师们没有留心发现学生们的思想火花, 没有花心思去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没有日复一日地培养学生们思索的习惯, 而是一味想走捷径, 想速成“貌似理性”的文章, 我们是不是在“舍本求末”而导致“南辕北辙”了呢?

三.前三年议论文后三年记叙文, 忽略了学生的个体为文差异

曾几何时, 议论性文体在湖北省语文高考中是“口碑极好”、“人缘极佳”的一种文体, 从“买镜”到“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再到“说三”, 材料中虽号称“文体自选”, 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些材料或题目比较适合写议论文。事实上, 前些年的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中议论文也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的。于是乎, 一段时期内, 各学校的语文老师都推荐甚至是规定学生只写议论文, 乃至高一伊始议论文就“大行其道”, 直至高三结束议论文仍“辉煌无比”。这可苦了一批具备感性思维, 善长写记叙性文体的学生了, 他们只能极力迎合这种“议论文才得高分”的风向标。

这两年, 这种风向标好像有转向的趋势。湖北省高考命题专家一再强调高考作文要“写身边事, 抒真实情, 说平常理”, 这话本身可能并未暗示高考作文要扭头多写记叙文, 但下边学校的老师们就这样意会了, 一时间, 千村万落齐开“记叙花”, 煞是壮观。

笔者对这种现象很是不解。文章何必要“因文体而争天下”, 百花齐放, “各体盛开”岂不更好?

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理念本身甚好, 它给过去沉闷的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受师生欢迎。可是我们老师们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千万不要歪曲了这些理念与精神, 陷入一些误区。希望咱们教育界同仁多动真脑筋, 多下真功夫, 使更多的学生真正喜欢写作文, 能够写出好作文。

樊。本文编校:老猛

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 篇2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教学生活化的过程是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的过程。这种观察是细致入微的,是要用心去体会的,学生在观察中真正了解到生活,喜欢用作文的形式记录下这些生活片段。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生活,并把所见所闻写下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留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作文题目――我的爸爸。让学生仔细观察爸爸一天的生活,并结合自己平时观察到的爸爸的生活写一篇有关描写父亲的作文。在收到作文后,笔者仔细阅读了学生的作文。起初,学生也只是将自己爸爸每天的工作像记流水账一样写下来。为了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笔者进一步引导这部分学生:“去观察爸爸的手,看看和你的有什么不一样”“去看看爸爸的额头,会不会经常眉头紧锁”“看看爸爸每天晚上几点睡觉”“自己生病了爸爸在做什么”,通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细节,并且在诸多的生活细节中提炼作文的闪光点。这次引导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学生能够通过对某件小事细致入微的记叙,对父子亲情有所感悟,作文写得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更为深刻。

二、带领学生真正走入生活

教师只有带领学生真正走入生活,才能真正实现生活化教学。教师要力所能及地将作文与实际的经历结合在一起,只有让学生亲自体验了,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积极地思考了,才能有所收获。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布置作文题目《有趣的游戏》。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是教师让学生停留在课堂上回想之前进行的游戏比赛有哪些有趣的,努力回忆自己经历过的。但由于小学生记忆能力并不强,他们无法记得游戏的细节,因此在作文中描写就不够细致。而笔者一反传统的做法,真正让学生融入生活中。在布置作文题目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几场游戏互动,如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进行了一场考验反应速度的游戏,大致内容为老师说举左手,那么学生就举右手,老师让学生摸左耳朵,学生就摸右耳朵,老师让学生坐着,那么学生就站着。在游戏中教师先提醒学生了解游戏的过程是怎样的,游戏中有哪些方面让自己开心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做游戏。此外,教师还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进行传统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在游戏前同样引导学生注意在游戏中谁是老鹰,谁是小鸡,谁被抓了,谁跑得最快等问题。()在游戏结束后,学生可择其一进行写作。果真,传统教学学生写出的作文较为死板,而带着问题游戏的学生作文更加生动和精彩。

三、教会学生运用生活化语言

由于小学生作文多为记叙文,以记录事件的发生和描写生活场景、景物为主,在作文过程中添加贴近生活的语言才能让作文更加接地气,更加真实、天真。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就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作文。所谓生活化的语言不外乎通过对主人公真实话语的.还原,对生活的真实还原,引导学生注意和记录身边发生的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将这样的语言原原本本地还原到自己的作文中。这样使自己的作文更加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时常在与学生交流作文经验的时候建议学生将主人公的语言真实、原本地写出来,比如,菜市场卖菜的阿姨在夸自己长得漂亮的时候说了句:“大姐,你家闺女长得可真俊嘞!”这句话中,学生能够还原菜场小贩说话的感叹词,更使生活场景化,更有生活气息。

四、注意学习借鉴与原创作文的关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其实并不是真的去观察生活,在拿到作文题目后更多的是臆想或者通过查阅资料的形式改编别人笔下的生活。笔者认为,这种作文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它既不能让学生真正地去了解生活,写出的作文虚无,更不能练就具有生命力的文字表达能力。笔者曾给学生布置作业――校园的植物。在阅读学生的作文后,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植物的描写十分精彩,但又似曾相识。在与学生聊天后得知,其作文中对植物的描写多是在作文辅导书中所见,并非自己的所见、所感。笔者作为教师,在肯定了学生借鉴学习的方法后,也对学生进行了提醒,告诫学生只有真正地自己观察了,才能写出更富有自己思想和个性的作文。

参考文献:

[1]唐永建。关于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J].才智,(08)。

[2]花纯玲。我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看法和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4(07)。

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 篇3

一、以大量欣赏同龄人习作为激发点,逐渐提高写作能力

同龄人佳作由于其思维、感受、构思、选材以及语言与学生自己的作文情感相同的层面较多,因而容易被认同、认可并接受,易激起感情上的共鸣,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通过对同龄人佳作的大量欣赏,学生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和愿望:原来发表文章的人并不是高深的人,发表文章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事。横比,有的作者是老乡、同级。纵比,有的作者是小学、初中的同学。这样一比,就攻破了潜藏于学生心中,认为作文难的普遍心理。在欣赏过程中,学生还会悟出许多作文的道理来。同时我还鼓励学生积极与佳作作者联络、求教、取经。在交往中写作,学生就会逐渐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同时还会产生一种动力,即写作欲和发表欲。他们的崇拜者在写作上的热情和执著追求,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他们,激励着他们。一位学生在回忆中写到:“通过三年的写作交流,我感到自己的素材丰富了,有事可写了,有情可抒了,不再怕作文了。”他还把朋友寄来的作品《如梦令》:“寒窗苦读辛苦,郁闷无处倾诉,面对迷茫前途,得遇宝玉明珠,心中压抑尽吐,换来声声祝福。感激流涕痛哭,你却六神无主,抬头茫然四顾,见你十分愤怒,敢问所为何故,鼻涕沾满衣服,幸福,幸福,真情有目共睹。”以及自己投桃报李的作品《陋室铭》:“义不在深,真诚就长。情不在浓,心洁则久。斯是陋校,古槐扭枝。松柏常驻,花朵尽现,学子无数。上课书声不断,课外笑声飞扬。虽非仙境,胜似仙堂。可以展青春,现魅力。无杂念之想,无肮脏之染。不为红尘而困,只为前途而碌。追求也,学也有涯?”一同寄给我,抒发自己对写作的自信。

二、对比创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水平

职高生文化基础的确薄弱,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不比别人少,如果对他们抱着“朽木不可雕”或“孺子不可教”的态度,漠视其发展的潜力,那是极其错误的,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匡正驱邪,使其扬长避短。学生模仿能力很强,若能把这种模仿能力运用到写作中来,在一定程度上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我就鼓励学生自选喜欢的作家或作品去模仿,过一段时间再在班上表现自己的模仿能力。在模仿中学习,在对比中提高。学生们为了表现自己的模仿能力,模仿前人的优秀作品创作出了不少抒写自己情怀的佳作。一首《如梦令》竟然引出了许多学生的作文兴趣,习作是妙趣横生、争奇斗艳。如“常忆那次聊天,发了无数邮件,结果惹人讨厌,说我坑朦拐骗,随便,随便,大不了目标改变”,“站在楼台高处,看见美女无数,不问其中缘故,跑去打声招呼,忍住,忍住,别让心跳加速”,“昨夜雪上加霜,可怜本人无床,幸好还有炕,风霜可抵挡,舒畅,舒畅,忧虑暂可不想”,“键盘敲打无数,鼠标转动无度,盯紧显示屏,眼珠都不转,杀呀,杀呀,优势向我而变”……爱是没有限制的,爱什么就学什么,学生内心就会涌动起“青出于蓝胜于蓝”、“推陈出新”的好奇心、好胜心,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更浓的写作兴趣。

三、让师爱在评语间流淌

我们知道,每次作文本发下去,学生都会急切地看教师给他的评分和评语,可见评语在作文教學中所占的分量有多大。鉴于此,在评语中,我总是放下教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语气,诚挚的表达对学生每次习作的评价。肯定优点时,力求语言生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之发挥长久的激励作用。如我在给一个书写潦草的学生取得练字水平提升后写的评语中用了这样的话:“翻开你的作文本,一个个规范的汉字就像一个个在操练场上‘立正的武士,给人以凛然不可侵犯之感,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你的练字取了显著成绩,我觉得你不光是练好了字,更可贵的是锻炼了严肃对待生活的态度,这将使你终身受益。”我从不因一次习作失误就轻易否定学生,令学生自尊心受到挫伤。对习作中的不足,表达时尽量做到含蓄委婉。经常用:“除了……的结尾,试想能否用……来结尾”,“情节……是否在……情理之中”的言语。特别在面向全体学生时,我比较关注习作水平较低的学生,多鼓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用发现的眼光,捕捉他们习作中的成功之处,用“大有长进”,“此处正合我意”,“我很欣赏这一句”等激励性语言,使他们在参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有信心克服不足,加快转化步伐。“亲其师则信其道”,这样,学生时时能感受到教师喜爱他们,是在诚心地为他们的成人、成才而着想,有了这样的情感内因,学生自然能从心底亲师、尊师,与教师打开沟通心灵的“通道”,就能激发出他们积极向上的写作动力,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最终让评语在学生的习文悟道中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总之,教师只要立足于基础,从“小”抓起,不断探索,以“小”见大,定能获得可喜的作文教学效果。

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 篇4

一、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初中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坐在下面的学生却根本没有兴趣,因为语文教师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方式,如传统的讲授和灌输的教学方法,从而导致学生学得很辛苦,而且课堂效率也是很低下的。

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也没有意识到作为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但部分教师依旧是自己大包大揽,生硬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或者有些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并没有完全让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而获得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印象不深刻,教师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将要写的内容直接告诉学生,使学生写的文章千篇一律,大同小异。

许多语文教师将写作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认为写作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是生命存在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致使他们普遍认为写作是文无定法的,一直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使得我们许多作文教学都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同时也带有很大的无序性。这些随意性和无序性,导致许许多多的语文作文教学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陷入一种低效的状态,并且致使许许多多的语文老师将写作的方法和写作的技巧作为语文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将习作的评判、展示佳作、阅读教学以及应试的套路训练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从而导致语文作文教学的低效率,低质量。

二、初中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中出现部分不良状况的原因

导致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课堂效率低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部分教师自身对语文作文教材理解不够,在教学中没有充分理解教材,没有真正领会到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的意图,所以只能生硬地照搬教材的内容,不能更好地应用身边的生活情景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

由于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位置认识不到位,没有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因为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我们是教师只是教授的对象,却只是一味的被动的给学生灌输作文的主要写作内容,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使许多学生把写作当作一种任务来完成,失去了兴趣。

无论是学生还是我们教师,都知道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因为它是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是我们老师对学生组织教学,进而启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理解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合适的课堂提问,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从而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而有利于帮助我们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相对初中语文老师没有对学生的写作思路进行提问,使学生过于被动,从而没有达到激发学生写作思路的作用。

三、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水平

首先,不断努力使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并且不断创新作文命题。

我们都知道生活是我们进行写作的源泉,而写作却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再现,所以要教育初中学生不断走进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真切的体验,写出真实的感受; 同时初中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不断地观察生活,并学会体验生活,然后引导他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过语言来描绘生活,来不断地欣赏生活。

其次,初中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命题方式,让学生不断的自主寻找写作的主题。

初中语文教师要摈弃以前传统的写作教学方式,不要规定写作具体的题目,而是给学生指定其要写作的作文范围、题材以及相应的体裁,因为这样可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余地,给予学生更广阔的独立创造的空间,因为我们都知道写作是对生活的能动的反映,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所以老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先从生活中不断寻找素材,再从自己所寻找的素材中发现生动而深刻的东西或灵感,然后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观点,最后确定属于自己的写作题目。

再次,教师要不断实现评改语言的个性化,并不断实现教师评改与学生自改相结合的方法。

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要采用不同层次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不断实现评改语言的个性化,采取老师评改与学生自改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写作特点,给他们给予不同的评价,但老师要注意评改语言的运用,要充分鼓励有创意的学生,同时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要中要不断加强对学生多观察、多读以及多记习惯的培养。

最后,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加强对学生写作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对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占有核心地位。所以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突出对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所写的文章要有新意,并且他们所运用的语言也要具有个性,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创新的时候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意蕴等诸多方面下功夫,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要不断地大胆想象,要敢于创新,语文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使学生自己把静态的事物写活,使学生自己把动态的事物写得更加地逼真,使学生所写的文章更生动、更形象,更具有真实感。

新课改背景下化学教学反思论文 篇5

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为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即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我们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关注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学行为对学生“学”的价值。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新课改背景下值得反思的教学行为。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一、新教材倡导合作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怕学生自己学不懂,不厌其烦地讲解、强调,或多或少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课堂环境中,这种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这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因而教师教学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探究的乐趣和收获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我们应当引导每一位学生大胆尝试体味学习的快乐和学习中探究的快乐。

二、研究探索寻求最佳的教法

在新课改背景下,构建一个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以物质及其变化现象为切入点的、以在化学实验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为核心的、以师生平等、共同探究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化学教学模式。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探究完成教学任务的程序。其目的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化学教师传授化学知识与技能的绝对权威地位,营造一个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这一过程中我转变了单一的传输化学知识的角色,依据化学学科的知识内容创设化学教学情景,依据认知规律和化学知识结构进行化学知识和技能内容的构建,并向学生解释学习这些内容的原因,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变成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促动力。学生依据所创设的情景产生对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化学知识的奥秘。

三、激励适时适度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赏识教育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一味的盲目肯定,不严格要求,姑息迁就,甚至回避缺点,回避问题,使学生形成不恰当的自我评价。我们到底应怎样激励?笔者认为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励,而是要细心地、耐心地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坚持不懈的鼓励学生进步,克服一切困难前进,不断地为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加油,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上下功夫。一是激励要适时,二是激励要适度。“节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只有能节制的人才会重视实际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一段充满真情的学习历程,正确运用肯定和奖励,采用适当的竞争方法,适度的竞争,避免过度的鼓励性语言,慎用批评,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 篇6

新课改市郊小学作文教学困境对策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们市郊学校的语文老师在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上下了很大功夫,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还积累了丰富的作文教学经验。但是,面对市郊小学生来源的不同、家长素质的差异、家庭背景及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原因,造成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上的诸多偏差,直至今天,很多市郊学校的作文教学仍未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作文越来越强调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与强化。小学作文教学更是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经历并获取学习经验的新课程理念,但是市郊学校这种作文教学的困境导致学生作文训练形式单一,很多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紧紧贴近学生生活、不断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不再“怕写作文”。这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

二、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困境

相对于城市重点校来说,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市郊学校学生所接触到的生活中新鲜事物比较少,眼界不宽,学生之间可阅读的书籍相对贫乏,很多学生对写作文感到无从下手,以致很多学生在习作中出现了大量的虚构内容。通过分析,我认为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自身原因造成习作困难

很多学生在学习上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上进心。有的学生上课时不认真听讲、胆子小羞于回答问题,语言表达欠完整,口头语言训练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作业常不完成,个别学生还出现抄袭作业的现象,尤其是作业中的阅读练习,不善于思考,缺少长期的文字语言训练。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了较强的依赖心理:习作课依赖老师讲解、写作业依赖同学,这种长期的依赖心理使很多学生对习作缺乏信心。

2.教师教学的原因造成作文教学的困境

由于市郊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很多教师采用的作文教学方式陈旧、简单、缺乏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对作文学习的兴趣。甚至有的学生由于缺乏来自教师的关爱,从而失去了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

3.家庭教育环境的原因造成作文教学的困境

市郊学校的学生家长素质普遍地低于城区学校家长,很多家长对于习作题目,尤其是高年级习作题目自己都无法解答,更谈不上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辅导了。甚至有的外来家庭的家长认为:学习本来就是老师的事儿,家长只是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这种放任自流的态度让很多孩子养成了松散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每学年伊始,教师们最为担心的是新转入的大量外来务工家庭的学生,他们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差,这对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难度。另外,目前我国离婚率一直在增加,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家庭温暖而造成心理上的极大伤害,这使得学生在学习上失去了信心和勇气。这些都给作文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4.学校教育及社会环境造成作文教学的困境

由于市郊小学受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无法与城区学校相比较,导致市郊学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学校周边的外来打工人员的子弟。另外,由于周边不良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去网吧玩游戏,将读书、写作文、写作业看作是无用的,根本不会花时间和精力来阅读书籍和思考习作题目,这都造成学生对习作的消极影响。

三、解决作文教学困境的对策

学生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兴趣、发展个性特征等都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面对市郊学校在作文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境,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极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习作环境。

1.努力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

要想彻底让学生摆脱“怕写作文”的情绪,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的写作变得“有话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来写作,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写作情感的积极调动将会使学生的作文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因为学生绞尽脑汁写出的作文主要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认可,教师必须及时抓住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再如,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学生的特点来确立题目。题目可以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体会等,这些令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会使学生“有话可说”。

2.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习惯

良好的习惯将对学生的写作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努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勤于积累多做摘抄的习惯、多动笔坚持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的习惯、书写工整标点正确的习惯。学生这些写作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短期内能见效的,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平时的训练,对学生的良好习惯进行“逐一破解”,逐渐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可以通过一周或几周内对习惯进行强化。

3.努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意识

好的作文是学生的精神产品,不仅凸显出学生的鲜明个性,更能显现出学生的思想感情色彩。但是,多年的实践经验让我觉得,很多学生的作文毫无新意,拼拼凑凑。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創新意识。这也是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学生作文的构思是建立在学生的真情实感的基础上的,只要学生在作文中抒发了真情实感就能使作文成功一半。教师还必须通过不断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学生写作时不要人云亦云、千篇一律,多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来立意,大胆突破思路的限制,寻找求异思维。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指导学生从旧知识导出新知识,发现新事物,创新思想,增强新意识,是自己的文章立意独特,别具特色。

4.及时联系家长形成教育合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态度的确定,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很多家长在得知孩子成绩差、作文写不出完整的话时,总是采取一些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法,将孩子打骂一顿然后推给老师和社会来教育。针对市郊小学的特殊家庭环境,教师必须与家长进行沟通,深入了解学生在家的写作状况,全面了解并对学生进行分析,并对家长提出配合老师进行教育的方法,在家长和老师之间形成教育的合力。

总之,市郊小学作文教学必须注重从实际出发,紧紧贴近学生的生活,适应学生的发展特点,摒弃那些陈旧、呆板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使学生尽快走出“怕写作文”的困境,将作文教学真正转移到新课标的实施上来。

参考文献:

[1]马洪芳.作文不妨换一条路走[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3).

[2]和玉芬.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践,2010,(03).

[3]石惠红.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多元化作文教学刍议[J].新课程学习,2010,(11).

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 篇7

一、让学生体验生活,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脱离了生活, 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 同时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 农村学生平时感知的生活其实是很丰富的, 但是他们没能把这些丰富的生活表象细细品尝, 并从中获得乐趣。因此, 语文教师就要承担起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重任, 力争将写作变成学生的需要。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同时, 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来体验农村生活的乐趣, 发现农村与城市的不同, 寻找自己的理想, 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另外, 我们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作文中的进步之处, 突出之点。我在教学中提倡学生自己美化作文本, 比如做一个精美的封面, 在作文中添加插图等, 学生的作文本各不相同, 插图风格迥异, 有的学生还模仿刊物为作文本取了好听的名字, 有的学生还加上了“刊首寄语”, 写得文采斐然。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挥, 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

二、加强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常常发现, 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 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 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基于这样的实际, 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加强课外阅读, 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 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可引导学生定期去图书馆看图书、借图书, 定期更换从家中带来的与大家“共享”的书籍。在学生读懂原文, 体会到文章主要内容, 弄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后, 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语言的运用以及表达方法的突出特点, 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件进行仿写, 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如学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就可以抓住景物特点、情景交融形象的描述方法, 让学生仿写《家乡的春天》。

三、尊重学生的创意, 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作文教学应当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学着用语言文字来反映生活、表情达意的活动。学生手中即使是最笨拙、最稚嫩的笔, 也或多或少地渗透着他们的主观感受, 反映着他们的某种情感体验, 是一个主观、个性的创造性劳动,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创意, 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精神。首先, 在指导作文过程中, 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创意, 只要不跑题、不偏题, 只要文体对, 就应尽可能地让他们的想象力自由飞翔。其次, 要通过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作文命题都要力求新颖有趣, 训练学生学会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 这样写出的作文将别出心裁, 耳目一新。要启发学生排除首先想到的即大家都可能想到的素材, 鼓励大胆的开拓和创新。第三, 指导学生作文立意要创新, 要求写出的作文有新的思想, 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丰富的想象, 从而确立独特的立意。当然, 想象也要以客观现实为基础, 不能脱离实际、荒诞不经。让学生通过所给条件, 结合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从不同的角度去立意。一篇文章立意的好坏, 直接决定了这篇文章的成败, 所以关键是引导学生有一个独特的、新颖的立意, 从而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四、针对学生特点, 实施分层次作文教学

农村初中的学生, 由于众多因素使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各不相同, 所掌握的知识和拥有的能力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特别是写作水平呈现良莠不齐的现状。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应该在作文教学中正视并充分照顾学生作文水平的个体差异, 根据因材施教、分类训练, 循序提高的原则, 对农村初中学生作文进行分层要求、分层指导、分层评价, 以促进班级作文水平的整体发展。根据班级学生的能力情况, 将具有明显差别的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和层次, 再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 为其确立不同的作文目标, 根据所确立的目标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辅导, 最后进行分层评价,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作文基础上都得以提高和发展, 通过学生个体的提高来促进班级整体作文水平的提高。

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 篇8

一、以大量欣赏同龄人习作为激发点, 逐渐提高写作能力

同龄人佳作由于其思维、感受、构思、选材以及语言与学生自己的作文情感相同的层面较多, 因而容易被认同、认可并接受, 易激起感情上的共鸣, 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通过对同龄人佳作的大量欣赏, 学生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和愿望:原来发表文章的人并不是高深的人, 发表文章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事。横比, 有的作者是老乡、同级。纵比, 有的作者是小学、初中的同学。这样一比, 就攻破了潜藏于学生心中, 认为作文难的普遍心理。在欣赏过程中, 学生还会悟出许多作文的道理来。同时我还鼓励学生积极与佳作作者联络、求教、取经。在交往中写作, 学生就会逐渐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同时还会产生一种动力, 即写作欲和发表欲。他们的崇拜者在写作上的热情和执著追求, 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他们, 激励着他们。一位学生在回忆中写到:“通过三年的写作交流, 我感到自己的素材丰富了, 有事可写了, 有情可抒了, 不再怕作文了。”他还把朋友寄来的作品《如梦令》:“寒窗苦读辛苦, 郁闷无处倾诉, 面对迷茫前途, 得遇宝玉明珠, 心中压抑尽吐, 换来声声祝福。感激流涕痛哭, 你却六神无主, 抬头茫然四顾, 见你十分愤怒, 敢问所为何故, 鼻涕沾满衣服, 幸福, 幸福, 真情有目共睹。”以及自己投桃报李的作品《陋室铭》:“义不在深, 真诚就长。情不在浓, 心洁则久。斯是陋校, 古槐扭枝。松柏常驻, 花朵尽现, 学子无数。上课书声不断, 课外笑声飞扬。虽非仙境, 胜似仙堂。可以展青春, 现魅力。无杂念之想, 无肮脏之染。不为红尘而困, 只为前途而碌。追求也, 学也有涯?”一同寄给我, 抒发自己对写作的自信。

二、对比创新,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水平

职高生文化基础的确薄弱, 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不比别人少, 如果对他们抱着“朽木不可雕”或“孺子不可教”的态度, 漠视其发展的潜力, 那是极其错误的, 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匡正驱邪, 使其扬长避短。学生模仿能力很强, 若能把这种模仿能力运用到写作中来, 在一定程度上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我就鼓励学生自选喜欢的作家或作品去模仿, 过一段时间再在班上表现自己的模仿能力。在模仿中学习, 在对比中提高。学生们为了表现自己的模仿能力, 模仿前人的优秀作品创作出了不少抒写自己情怀的佳作。一首《如梦令》竟然引出了许多学生的作文兴趣, 习作是妙趣横生、争奇斗艳。如“常忆那次聊天, 发了无数邮件, 结果惹人讨厌, 说我坑朦拐骗, 随便, 随便, 大不了目标改变”, “站在楼台高处, 看见美女无数, 不问其中缘故, 跑去打声招呼, 忍住, 忍住, 别让心跳加速”, “昨夜雪上加霜, 可怜本人无床, 幸好还有炕, 风霜可抵挡, 舒畅, 舒畅, 忧虑暂可不想”, “键盘敲打无数, 鼠标转动无度, 盯紧显示屏, 眼珠都不转, 杀呀, 杀呀, 优势向我而变”……爱是没有限制的, 爱什么就学什么, 学生内心就会涌动起“青出于蓝胜于蓝”、“推陈出新”的好奇心、好胜心, 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 从而激发了他们更浓的写作兴趣。

三、让师爱在评语间流淌

我们知道, 每次作文本发下去, 学生都会急切地看教师给他的评分和评语, 可见评语在作文教学中所占的分量有多大。鉴于此, 在评语中, 我总是放下教师的架子, 以朋友的语气, 诚挚的表达对学生每次习作的评价。肯定优点时, 力求语言生动,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之发挥长久的激励作用。如我在给一个书写潦草的学生取得练字水平提升后写的评语中用了这样的话:“翻开你的作文本, 一个个规范的汉字就像一个个在操练场上‘立正’的武士, 给人以凛然不可侵犯之感,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 你的练字取了显著成绩, 我觉得你不光是练好了字, 更可贵的是锻炼了严肃对待生活的态度, 这将使你终身受益。”我从不因一次习作失误就轻易否定学生, 令学生自尊心受到挫伤。对习作中的不足, 表达时尽量做到含蓄委婉。经常用:“除了……的结尾, 试想能否用……来结尾”, “情节……是否在……情理之中”的言语。特别在面向全体学生时, 我比较关注习作水平较低的学生, 多鼓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用发现的眼光, 捕捉他们习作中的成功之处, 用“大有长进”, “此处正合我意”, “我很欣赏这一句”等激励性语言, 使他们在参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有信心克服不足, 加快转化步伐。“亲其师则信其道”, 这样, 学生时时能感受到教师喜爱他们, 是在诚心地为他们的成人、成才而着想, 有了这样的情感内因, 学生自然能从心底亲师、尊师, 与教师打开沟通心灵的“通道”, 就能激发出他们积极向上的写作动力, 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最终让评语在学生的习文悟道中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 篇9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的作文中有哪些问题

(一) 书写潦草, 错别字比较多

错别字是小学生作文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多数情况下是由于书写不规范造成的, 比如有的小学生在写苏教版的某篇作文时“××是一个乐观的人”时“乐观”写得像“乐欢”。还有的小学生相似的字分不清楚, 导致写作文时经常手误, 比如“把所有的花朵凑到一起”写成了“揍到一起”。还有的小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记忆不牢固, 没弄清楚字词的区别, 比如把“水果摊”写成了“水果滩”, 让教师在批改时哭笑不得。

(二) 作文模式化, 没深度

小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 大体的模式都是一样的, 比如写勤奋好学的文章都会举“头悬梁, 锥刺股”的例子, 写有气节的人都以“苏武牧羊”为例, 很少有学生能突破这种模式写一篇别具一格的文章, 让人眼前一亮。还有的学生立意平俗, 文章一点深度也没有, 甚至有的学生就是没话找话, 纯粹是为了凑够字数。有的学生为了符合教师的审阅标准, 文章一般写的情感都不真实。

(三) 小学生的作文基本功普遍较差

小学生因为学历和社会阅历问题, 作文基本功差无可厚非, 并不是谁天生就是作家, 这些情况在低年级的小学生中最为常见。所以,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情况耐心辅导, 尤其是对于作文作业,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出现的较为集中的问题, 在课堂上提出来, 并给予指导。让小学生从小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

二、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 改革以往作文评语的形式, 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作文评语是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师生之间一种无声的交流, 教师评语的好坏有时候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对作文的情绪, 教师的评语如果是鼓励性的, 那么这位同学在下次写作文的时候多半会更加用心和努力;如果教师的评语是批评的语气, 那么这位同学有可能会对作文产生厌烦的心理。以往的作文教学对小学生的作文评价多半是“一言堂”的评价形式, 评价的标准和形式也比较单一, 并没有体现作文评语的真正意义。

改变的方法也很简单, 教师不妨让学生本人、家长和同学都参与到作文的评价当中, 从而实现自我评价、集体评价和师生交流评价等方式, 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看待自己的写作水平, 摸索出自己的写作规律, 进而找到写作的技巧。

(二) 读写结合

阅读对写作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宽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也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古人说:“书读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学课文时遇到好的句子或段落, 背诵下来, 学过一篇课文之后,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作者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方式, 以此给学生一些好的借鉴。

(三) 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良好的写作习惯对提高写作水平来说十分的重要, 而写作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急于求成, 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点一滴的去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一般包括善于观察和思考, 平时注重积累, 坚持写日记等, 除此之外教师课下也应多创造一些让同学动笔的机会, 比如,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苹果里的五角星》, 学完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自己的感想, 不必很长, 只要情感表达到位, 条理清楚就可以了。

三、结束语

其实, 作文就是一种生活态度, 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是学习和生活的装饰品, 我们应该让小学作文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 不仅是一种学习的需要, 更是一种生活与精神的必需品。作文教学的改革是一项既艰巨又复杂的工程, 面临着数不清的矛盾和迷惑, 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坚定不移的以自己积极的态度去适应新课程的标准和要求, 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 做到在宏观上把握好作文教学, 提升学生整体的作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具体上做到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等, 多方面结合提高小学生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华淑艳.张扬个性抒写真情——构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新课堂[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08 (34) :89-90.

[2]施志勇.明确课程目标提高作文实效——谈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 06 (04) :56-57.

[3]吴依枫.教师的评价语, 学生的顺帆风——谈“真情实感”文的几种评价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08 (24) :89-90.

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 篇10

一、观察乡村生活, 发现生活之美

小学生生活在农村, 对农村生活最熟悉, 但在作文时偏偏不愿意写农村生活, 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农村与农民是落后的代名词。如果布置作业让学生描写一段自然风光, 他就会想到电视剧中的林荫大道, 高山瀑布, 而对眼前优美的自然风光视而不见, 所以写得枯燥乏味, 没有生活的色彩。如果让学生写一段介绍家乡的文字, 他们多是写荒凉贫瘠, 而很少写到肥沃的土壤, 原因是他们向往城市的繁华, 林立的高楼, 所以介绍家乡也是寥寥几笔。如果让他们说说对父母的认识, 对家乡的感情, 他们知道父母之情, 理解体谅父母, 但也不乏抱怨, 因为父母没有给他们创造那么多的物质财富;对于家乡没有看到邻里间的和睦相处, 自然风物对人的陶冶。凡此种种, 可见农村学生的价值观受到社会的影响极大。

作为教师, 我们对小学生不能苛刻要求, 作文要求小学生关注身边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乡村生活, 发现乡村生活的独特之处, 感悟乡村生活的独特之美。这样长期下去, 学生就会有话想说, 有话必说, 而不至于无话可说, 内容空泛。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乡村之美呢?

1. 要引导学生观察乡村生活, 熟悉乡村生活。

小学课文里面的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教师在对这些作品分析时, 往往将作品主题拔高, 刻意美化作品所描绘的意境, 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如果在教学中能对这些作品内容予以原生态还原, 学生感到作者笔下的风光就在我们的家乡, 作品中的人物似乎就在我们的身边, 会有意想不到的欣喜与收获。原来陶渊明的桃花源就是最美的乡村,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就是村头的池塘上朦胧的月光;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富有趣味, 可是村边那藏着各种野花, 鸡鸭啄食的情形更有情趣。只要小学生细心观察, 就会感觉到乡村生活的滋味悠长。

2. 要引导学生挖掘乡土资源, 作文时为我所用。

爱玩是少年的天性, 农村孩子玩耍的绝活独具特色, 如果有效开发, 就能在作文中运用自如。我们为什么不利用好这些资源呢?为什么不让学生写他们熟悉的生活呢?笔直的田垄, 油油的菜畦, 满坡的野花, 凌乱的杂草, 袅袅的炊烟, 聒噪的蛙声———如诗如画般的意境, 读来自然口舌生香、赏心悦目。农民的劳作情形也是别有一番情趣, 同样可以入文。如果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观察细致, 作文自然水到渠成, 一篇弥漫着乡土气息的文章就形成了。乡村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 有着大量的历史遗迹, 如果对这些材料加以巧妙利用, 就会写出别具一格的文章。

二、立足校园, 体会写作之趣

新课程实施以来, 农村小学校园软硬件文化设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的小学都有阅览室、微机房, 还有花草青青的小花园。这样的环境, 对学生而言, 很多内容都可以作为写作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开设不同类型的专题。在小小的花园里, 教师让学生认识每一种植物, 了解它们的习性, 生长规律;在阅览室里, 认识知名与不知名的人物, 与他们交流、交心;在微机房了解最新的社会资讯, 了解国家每天发生的大事。当学生终于知道那些自己熟视无睹的不知名的花草树木竟是某一课中名家所描写的植物时, 一定会激动与快活, 当自己在博客中与课本中的某一名家“相识”时, 一定会惊喜万分。挖掘全新的文化资源为学生服务, 学生的写作激情就会迸发, 写起作文一定感到乐趣无穷。

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 篇11

关键词:作文教学;人文化;课改

一、应摒弃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从理念上定位作文教学的“人文性”色彩

人文是指人类的各种文化,涵盖了思想性、情感性、自我关怀、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视,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强调人的自我完善为核心理念。社会越发达,就越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既然如此,那么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的作文教学指导就应该关注人的生存状,以生活为本位,以学生的生活需要和身心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然而审视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文化谨严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惯性影响,滑入了一种程式化、模式化、标准化的作文范式,往往强调传授写的知识和技巧,忽视对人本体性的认识培养,陷入“以文为本”的误区。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我们首先必须充分擎起改革的大旗。关注学生的生活,注重激发他们对生存状态和环境的关注,促进他们在练说练写的过程中“品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信心,思接千载、想落天外的浪漫情怀宣泄感情,表露心声,进而感悟人生,净化心灵,培养自己具有丰富的语文素养、多元思维、独特人格、美好心灵、高尚的情操。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的狂欢”的平台,而不是象过去做的那样适得其反。

二、设计充满人文性的作文指导平台,使学生“做”而愿“说”,“说”而愿“写”

提倡自由状态下的写作活动,提倡指导学生写作实践的“人文化”理念,是不是就意味着完全放弃教师在作文课上的主导作用?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认为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充满“人文性”色彩的作文课上进行指导,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摆在第一线的教师们面前的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传统写作教学指导课上,在指导过程中我们总是忽视给学生注入人文精神,强调选材的标准和“文体意识”,使学生的写作不敢突破文体上框框的限制,议论模式、写景抒情模式、应用文模式等等,都深深积淀胸中,一个题目,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从词语的选择到句式结构到语气语调,如一个印板所刻;选材、立意、构思如出一辙。比如材料作文,完全遵照“引”“议”“联”“结”四个部分先后布局,议论文,结构上动辄“引论—本论—结论”;论证方式上,无非是摆上几个事实,讲上一番道理,其中再来个正反对比。就连最有自由度的散文也被模式化了,在这样的作文指导下,闪光的思想不见了,启迪人的智慧不见了,感染人、凝聚人的情感不见了,由于人文性的缺失,教师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就越多。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可学生的情感常常如一潭死水,不起涟漪。如此,再“人文化”的作文命题可能也会形同虚设。一篇好的作文,它必须是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若忽视了“情感”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永会沉睡不醒,其习作仅是提纲陈述式,老师指导的所谓写作知识的演练而己。

因此,写作教学的人文化,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渗透,除了选题外,指导上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发现、选择。通过教师的引导来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激活学生情感,要教会学生体验生活。以真正达到让学生进入“我要写”的境界。这样学生习作中才会有生命的律动,作文写作实践才是真正充满了人文性的活动。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上述的课堂生成境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其基本要素有三个,首先教师要适时地提醒学生注意身边发生的事情,用心去体验这些事情给自己的感受,引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用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去体察他人的感受,从而使他们的视野更广阔,知识容量更广博,心灵世界更丰富,并把给自己印象深刻的这些事情记下来,把自己对这些事件的感悟表达出来。其次课堂上的师生间必须是零距离对话,要坚决摒弃前面提及的那些做法。再次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现代教学多媒体的使用为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启发互相讨论、交流,更要注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当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相互启发激活时,我们应及时给予他们充分的“表现”时间,让他们一吐为快。几年前,我在教完《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后,曾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流行与流传》——从“超女热”现象谈起。在具体教学中,我首先播放了一些“超级女声”演出的盛况,观众们的热烈场面,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感染同学们,以此来激发同学们对这一话题的兴趣,然后及时亮出话题,要求他们就“超女热”的现象分别发表自己的观点,再抛出“你认为这种”热“能持续多久”的问题,然后以讨论参与者的身份谈了自己的看法,并声明只是自己个人的观点,并不要同学们全认同,接着要求同学们将自己的观点从流行与流传的关系角度连缀成文,不管是什么看法,只要言之成理都可。由于有一定的情境激发,我又以零距离的身份参与了讨论,所以同学们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不少同学写出了质量较高的文章。

三、使用充满人文关怀的作文评语,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

作文评语是师生间联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是师生间多方面的反馈途径,是评价机制最具体的表现。评语风格也是学生了解教师的窗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学生喜欢有修养大度的教师,这样能体现人人平等的原则。表现在作文的评改上,则喜欢带有人情味的评语,即商量的语气、关爱的语气、幽默的语气、睿智的语气,而不喜欢冷面孔,教训人的、武断的、生硬的语调。因此我们在评点学生的作文时对作文中出现的那些特别的创意,新奇的材料,独特的认识应多一点呵护意识,多一点启发,多一点情感诱导,充分体现出人文化的亲和力。实践证明,当学生喜欢了教师的评语后,评语的作用就不仅仅是修改作文本身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教师的亲和力,由“亲其师”进而“信其道”了。

一位学生月考失败后,在作文中写道:“整整一天,我都面无表情,心中有说不出的懊悔与痛楚,有的题目,明明自己会做,却没做对。回家怎样面对父母的脸,课上怎样面对老师的脸。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的话,我一定会认认真真一个字一个字如同抽丝拔茧地检查下去,可如今一切都晚了!试卷至今还未发下,我将继续这样悔恨下去……”读了这篇作文,我下了这样的评语:“吃一堑,长一智,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习,尽力就是最好。不必过分责备自己,微笑着面对失败,相信你下次定能正常发挥”。我以为教师充满人性化的评语会让学生有如坐春风之感。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关怀鼓励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感到老师时刻都在身边,在温暖着自己。浓浓的师生情让学生更爱作文,这就是人文关怀的效果。

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 篇12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重在平时积累

学生写作最头疼的就是缺乏素材。一方面是个别辅导书的错误引导,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初中生的阅历有限,李白、杜甫、岳飞的生平和事迹便成了初中作文的万能素材,不管什么话题,与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总能沾上边,总可以用在作文中。要做到素材的积累,首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观察时,要注意目标对象与其他事物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其发展变化,要善于从小的事物中得出大的道理,要有所悟,有所思,才能有效达到观察的目的。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长期不断地积累。毕竟初中生的生活范围有限,人生阅历少,作文中素材来源单靠生活中的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阅读中进行广泛的积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最常用的解释方法是知行结合,换一个角度,也可理解为读书是增强人生阅历、拓展视野的一种有效方式。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大量的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写作思路,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了解到无法直接接触到的事物,吸收到了丰富的素材。

二、功夫下在平时——引导学生坚持写日记随笔

日记,是把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言、所为记录下来的文体。坚持写日记,好处多多,培养毅力,记录个人的成长史,锻炼文笔,这是与语文写作最密切相关的功能了。时间长了,形成习惯,就会觉得每天不写几段文字生活就少了一部分,驾驭文字的能力也就越来越高。

对于初中生来说,单靠每两周一次的作文训练,是难以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些同学生活也很丰富多彩,经常看电影、上网、看书、出游,但是一提笔写作,还是无从下手。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把生活中有意义的点点滴滴写下来,把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写下来,写作能力就慢慢培养起来了。一旦养成这个习惯,不管遇到什么文题,学生就会觉得总是有话可说,不会思维枯竭。“下笔如有神”,考的正是平日不断地积累。

三、培养“青年小作家”——创设文学小刊物

每个人都有被认可的需要,可以是口头的鼓励,可以是书面的奖状,形式不一。学生在写作中也需要被认可,这就需要教师开展多种方式来认可学生的努力,可以是分数上的,也可以积极开拓思路,创办班级、年级文学刊物,定期将学生作品印刷成刊。这样能够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对语文写作的兴趣,也会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初中时代美好的回忆。入刊作品的选择范围要广泛,一些写作基础差的学生,如果能写出有亮点的作品,也应积极给予鼓励,给以发表的机会。这样,就能激发各个水平阶段学生写作的主动性,提高其作文能力。

四、指导学生创新写作

1. 题材新。

鼓励学生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捕捉生活焦点,鼓励学生多接触有深度的电视节目或报刊杂志,如《焦点访谈》、《读者》、《南方都市报》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2. 立意新。

中国朴素唯物主义的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没有主题的文章就没有灵魂。指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从普通的材料、普通的视角中挖掘出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新主题,例如,“酒香也怕巷子深”,“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做舟”,“成功是失败之母”等等。

3. 语言新:

语言干净利落、枝无旁逸、风格鲜明,并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词汇的细致训练,是在文章立意、视角的深入、见解的新颖上更上一层楼。

五、积极的作文评语

1. 鼓励激发式的评语

相信教师在批改作文时,都会发现一些学生作文各种各样的毛病,错字、语句不通、内容乏味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委婉地指出学生作文中的缺点和不足外,还要善于发现作文中的亮点,因为极少有一无是处的作文,教师应本着鼓励的态度面对学生,多给予学生鼓励式的评价,促进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2. 商量讨论式的评语

对于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一些不恰当的地方,如用词不当、用典不对、句子不通等等,教师在评语中要以商量的口吻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学生参考而不是一味地抹杀学生。教师应多使用“你看看这个地方这样写怎么样”“你看看这个引用的例子改一改如何”等商量式的评语,少用“我认为”“我觉得”等主观式的评语。教师以商量讨论式的评语与学生交流,能促进培养学生自信心。

3. 谈心说话式的评语

语文教学是一门充满人性的教学,需要教师走入学生心灵,了解学生特点与好恶,通过作文与学生交流。尽管作文是有文题的指引的,但是学生的情绪、遭遇会反映在作文中,教师需要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作文后面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所思所想,通过评语这个平台积极与之沟通,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帮助学生解开心结。

六、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积极的评语可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但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互评,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作文教学中得到真正的落实和体现。应该相信学生是有互评作文的能力的,学生甚至还会有教师意想不到的看法,也要积极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从而提高其写作水平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解决好这个难题,首先要注重平时的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坚持写日记,其次是创设文学刊物、指导学生写作的创新性、积极的作文评语等。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赵荣林,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方法探索[J].学周刊,2011年05期

[2]张春风,浅谈初中创新作文教学[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上一篇:圈闭评价下一篇:自由基聚合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