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

2024-08-16

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精选12篇)

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 篇1

高中化学新课改论文:

高中化学新课改下的实验教学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极为重视实验教学,将化学实验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实验在地位、功能、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化学实验是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

“只重视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教学是片面的化学教育。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化学教学既要传授化学知识与技术,更应练习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应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正是体现了这一现代化学教育发展的思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课程目标,而化学实验在课程目标中多处涉及。实验对于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实验结论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取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探究能力,还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目标的化学实验主要由实验知识与技能、实验探究能力和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构成:实验知识目标主要包括化学实验事实、有关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方面的知识、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等,实验技能目标是指基本操作技能、仪器和药品的选择和综合运用技能等三个方面。所谓实验探究能力是指学生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实验来探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能力,主要包括发现和提出实验问题能力、猜想与假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控制实验条件能力、收集证据能力、得出结论能力、反思与评价、讨论与交流能力;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非常丰富,主要是熟悉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体验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实事求是、完成实验、节约药品、爱护环境等。

二、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大量的化学实验内容,除了完整的学生实验课,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概念理论教学、化学用语教学和化学计算等新授课中,以至各种类型的复习课和练习课中,都会出现化学实验。实验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必修还是选修课程,都将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化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在实验情境中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

美国国家科学标准认为,探究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途径,也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理解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主要有实验探究和调查讨论两种形式。所谓实验探究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以科学证据为基础,针对特定的“问题”,是一种融合逻辑和想象、综合运用化学科学知识与化学实验技能、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而展开的活动,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科学素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的具体体现。

四、化学实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学习情境

学习使用一种工具,不仅要了解相关的概念和规则,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使用工具的场合和条件。研究表明,在日常情境中,许多学生在利用从正式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时常碰到问题,其原因是,源于正式学习的经验通常是脱离情境的。化学实验作为一种非凡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了有意义学习的情境。实验提供了师生、生生等多种交流合作的机会,能让学生在较为轻松、活泼的氛围中理解、探究化学现象,建构对化学科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科学认知的发展,在班级学习者共同体中创建自己的科学观念。

五、实验是学生熟悉化学科学的重要媒体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一些现代科学教育文献认为,教学实验可望成为向学生介绍主要科学概念、提高操作技能的重要媒体,实验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熟悉化学的硬件一化学实验仪器、设备和工具,也包含了许多化学教学的软件一一观察法、模型、假说等各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直观具体,形象生动,使他们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来调查现象、解决问题、从事探究活动。

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 篇2

关键词:有的放矢,分层教学,分层授课,分类评估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是为了不教”是我们教学的最高境界。但是, 目前我们实行的是大班教学, 在同一班级中, 学生的基础、能力、智力往往参差不齐, 如果盲目地按照同一标准对待所有的学生, 必然会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 部分学生“吃到胀”的情况, 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教师首先就要了解学生, 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既能使学困生经过努力达到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 又能满足优等生的学习愿望, 发展他们的化学才能。那么, 我们要如何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呢?

一、分析学生、了解学生,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其分层

化学是初三新增加的一门课程, 这就造成了我们化学教师对刚接手的学生情况不了解, 所以我们必须深入到学生中间去, 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态度、能力等相关信息, 掌握实施“分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学生, 不能以成绩差异将学生进行分组, 可以根据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将学生进行分组。但是这样的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定要是暂时的、动态的, 我们可以根据每次的月考成绩及时的调整分组情况, 以免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抵触心理和厌学心理, 使学习积极性受挫。

二、根据已经分好的学习小组在教学中实行分层次授课

1. 分层次备课, 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为了能使“分层教学”得到充分的实施, 上课前的备课显得尤其重要, 必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对学习较好的学生, 设置高层次的目标, 以运用、创新为重点;对于中等学生设置一般目标, 以理解、演绎为重点;对学习较差的学生, 提出一些基础性问题, 让他们经过思考就能得出正确答案。这样就避免了传统的“齐步走”的教学常规,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针对每个层次, 灵活设计每个分层环节, 使学生在分层教学中增强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 授课过程中实行分层次教学。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发源地, 是学生学习的舞台, 就新授课而言, 三个层次既独立成段, 又前后连贯, 以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层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首先, 讲解时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可使每一个学生能“吃饱、吃好”, 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其次, 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 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 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机会参与到教学之中,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锻炼;再次, 在课堂练习设计上, 教师要多角度、多层次地设计练习, 但是要保证组与组间的梯度要小, 台阶要密, 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点拨下都能上得去, 并且要上得轻松, 上得自如, 做到有梯度无难度, 以利于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最后, 对于作业的布置, 也要做到定性定量、区分对待。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 这样可使各层次的学生学习到位, 纪律增强, 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三、课下要注意分层辅导、分类评估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使各层次学生都可以利用老师辅导的机会及时解决自己头脑中的问题, 争取做到差生掌握、优生拔尖。而在每个单元结束之后, 教师要及时进行测试, 以得到教学反馈, 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而在每次测试中, 不同层次的学生, 成绩必然不同, 作为教师也不能盲目地以分数统一评价, 而是要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分类进行评价。对于学困生, 评价应该偏向对他们的鼓励,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对于优等生, 肯定他们的成绩, 但切忌盲目表扬, 要提醒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同的评价会取得同样的效果, 那就是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共同提高化学成绩。

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 篇3

【关键词】主体性;探究性;高效性

新课程改革已经接近五年了,在新课改教学中,化学强调的是如何高效的学习,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有这样几个优点:一是难点相对分散而知识点相对集中,必修Ⅰ和必修Ⅱ的联系是很大的,要学会把两本书结合起来看,二是深广度不同,新教材明显的广度很大,深度不深。三是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尤其是现在的高考在这方面就更为突出。四是教育方法的改进探究性的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教材不像以前的教材那样文字特别多,给人以距离感。它联系实际生活,增加了许多小栏目和图片,使得教材内容更加丰富。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高效的教学”到“高效的学习”我就以实验方面做一下探究:

第一,高中化学必修Ⅰ中的“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这个实验可是说是贯穿高一两本书,在必修Ⅱ中的有机题里也是经常出现。萃取剂的选用是一个重点,必修Ⅰ中给了这个实验原理:某种物质再来能够个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利用这种差别,可以使该物质从溶解度较小的溶剂中转移到溶解的较大的溶剂中。看起来很简单。可是到有机题里做得就很不好,学生没有真正读懂这句话的含义。很容易就把酒精选用为物质水溶液的萃取剂。那么我们看看萃取的定义“互不相溶的溶剂”,这句话强调的就是互不相溶,在有机问题里我们就要记住哪些是溶于水的,哪些是不溶于水的,记忆很重要。从这就看得出来虽然我们强调的重点分布于两本书中,但是只要记住一个重点知识点就能很好的做题。学生为主体性的体现也很明显,让学生自己学会掌握一些知识,并且学会把知识联系起来,探究性的学习每一个知识点。

第二,新教材与老教材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新教材在高一就是把广度加大,但是有些知识点知识了解的内容。比如说在必修Ⅰ中就提到了胶体,对于胶体我们认为对概念的理解就可以了。知道胶体的最基本的性质包括:概念、丁达尔现象,以及微粒的大小,就可以了,在旧教材中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聚沉的方法,带电的性质、电泳等等。我们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把最基础的知识砸实,掌握最基本的概念是现在教学的重点。新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解决。比如说我们举“能使高锰酸钾褪色的有哪些有机物?”,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就是哪些官能团具有这个性质,容易忽视必修Ⅱ书上75页方程式下面有一句话:乙醇还可以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直接被氧化成乙酸。很显然乙醇也可以使高锰酸钾褪色。因此注意细节很重要。

第三,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也是近年来高考题呈现出的一个趋势。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增加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联系工农业生产的实验,增加了突出过程体验和科学方法教育的实验,增加了体现化学现代化的实验,增加了简易化、趣味化、学科之间渗透的实验。这种变化正式向着学生自主性进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进步,所以把握好新课改的方向和内容的理解很重要。如在我们必修Ⅱ中,第四章和第三章就出现了很多事实性的东西,比如说人体有8种必需氨基酸,12种非必需氨基酸。

第四,新教材增加了突出科学探究的实验,科学探究应该作为一种理念渗透到化学教学的方方面面。科学探究活动反应在教材中有两个方面:一是实验探究、一是活动探究。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利于学习者创造性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对于现有试验的改革方面,我们在做银镜反应实验时,往往会有这样一个问题,用NaOH调pH达到碱性环境时,会用试纸检验,可是要反复很多次,要是一不小心就会氢氧化钠加多,怎么才能简单的把握实验的酸碱性呢?同学们查阅了大量资料,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只要再加入一种试剂,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科学探究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主要是强调学习的动机。因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是相互作用的,学习动机驱动学习,学习又能产生或增强后续学习的动机。有了学习动机就会很好的探究一些问题。但当学生探究能力水平处于初级阶段,或探究活动本身有一定难度时,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教科书的引导。而随着学生探究技能的不断提高,教师过多的指导与教科书过细的陈述又会束缚学生的探究活动,减弱学生参与探究的自主性,不利于学生创造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要分析和掌握学生的探究水平,要正确处理好学生、教师和教科书的关系,特别是学生的独立自主程度和教师的调控程度的关系。对学生的成果及时进行评价。

在新课程改革的契机下,让我们充分运用探究的手段,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高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拓展学生多维发展。让学生改变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教育心理学》

[2]新课改必修Ⅰ、Ⅱ教学参考

[3]李 琳 《我对化学新课改的一点体会》

新课改视阈下的高中化学教学 篇4

新课改视阈下的高中化学教学

作者/ 王素芬

摘 要: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面临着高考的检验,所以教学效果也包括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新课改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新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中化学怎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名任课教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每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都是来衡量和约束教学行为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科学制订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是贯彻课程标准的体现,也是教师组织教学能力的体现,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化学;探究实践

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新课程改革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面临着高考的检验,所以教学效果也包括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新课改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新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中化学怎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名任课教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既要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又要教师具备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可以实现的。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新课改下对高中化学教学的思考和体会。

一、教学目标要多元化

不管是什么学科的教学,确定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目标,永远是教学的两个核心任务。每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都是来衡量和约束教学行为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科学制订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是贯彻课程标准的体现,也是教师组织教学能力的体现,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学生原有的基础怎样,新课学习要达到什么程度,学生在课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学生要在本课学习中掌握哪些技能,哪些能力应该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该达到什么目标,都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的问题,并且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制订目标时,要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学习能力,目标的确定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例如,“卤族元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对这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应该使学生掌握氟、溴、碘的主要性质,了解这些元素组成的重要化合物的用途;其次,要让学生初步掌握卤素的原子结构,理解和掌握卤族元素之间性质的关系,初步形成元素自然族的概念;最后是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在情感目标的确定上,应该将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充实在教学中。

二、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首先是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改革开始的,突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改变了填鸭式、教师主宰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新的高中化学教材也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材的体例和形式的变化,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一定要进行改进,否

则,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学效果就无法保证,更别提教学效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用教材教,不能教教材,应该把教材作为教学活动安排的一个依据,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和设计。教学中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学要讲究空白艺术,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和提高,养成科学探究的意识,为日后的高等教育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三、正确领会和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材是依照课程标准编制的,因此备课时,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深远内涵,理清教材的外延和内涵,适当补充教材内容,开发教学资源。不管是教材自身的内容还是教师增加的内容,都应该明确让学生获得什么认知,提高什么能力,掌握什么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什么改变。教师不应该局限教材,也不应该偏离教材。所选择的内容,都应该是围绕教学目标来决定。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验,教师要把这部分内容作为化学教学的重点。注重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四、坚持科学化的学科特色

化学教学与其他教学不一样,实践性和操作性突出,学科特色明显。化学教学要注意科学化,所谓科学化,就是指能够高效率地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课堂教学至少包括教学设计的结构,层次化和有序性。教学设计的有序是每一个教师都关注的问题,一般是按照教学的进程分为开始、新课教学、总结巩固这三个阶段。新课开始时,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新课教学时间,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在这个时间段,要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结尾部分,归纳、概括本课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教学要注重教学的有效性。化学教学的特点是实践性和探究性,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前人总结的科学论断,形成新的认知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注意教学目标的确定,从而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

参考文献:

[1]方保中。乍看异常,其实寻常:例谈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及反思[J]。现代阅读:教育版,(06)。

[2]姚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质疑能力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6)。

九年级化学新课改教学反思 篇5

仔细算来,从我校第一批老师到长城中学学习到现在已有一段时间了。我发现大多数老师都讲得少了学生做的多了,具体变化有二:

一老师“闲”起来了。可以这样不夸张的说,老师整堂课几乎不讲什么,甚至说不几句话。在课堂上扮演起了引导者的角色,当然还有“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老师静了。

二学生“乱”起来了。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整堂课是在竞赛,是在进行激烈的讨论,积极的询问自己不会的地方。学生很少甚至没有安静的坐在那等着去“喂”的`。还有就是,在课堂上有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下位到别的小组请教,这在以前是绝对不允许的。小组讨论由以前的流于形式到现在的学生的积极参与。目前来说,这应该是课改的最成功之处。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动了。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篇6

龙驹中学

化学

郎勇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有数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在实施一个学段后,我对高一化学教学做了反思.本文谈了教育与教学共五个方面的内容,这是我在第一学段教学后的一些困惑与思考。本人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了回顾以后,具体的一些问题与反思如下:

1. 学生学习后,仍在很多的知识点的理解上有问题。如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氢气的性质与反应等问题。通过找一些同学了解到相关知识在初中没学过,看来初中的课程改革使高中一些知识概念的切入点,一些核心知识的外包装已经发生改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回顾所教学生初中所使用的教材,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

2.部分学生认为化学是很容易学的学科,没在化学上做多一点的思考与练习,还以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与要求在对待高中化学的学习。这一点在这次的考试中有反映,也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反映了出来。对这个问题备课组中各老师早有预计,所以将这次的学段考试为手段,在考试中几乎不以知识的原貌直接给出,而以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包裹或变型推理的形式给出,如“可能”、“合理”、“比较”等形式。考试结果在预料之中,我会借这次考试给学生的“教训”为机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理解层次等各方面做一些辅导工作,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轨道。

3.大多数同学出现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有遗忘的情况。考试中,要求学生对课堂演示实验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描述、氯化铁溶液的颜色、氯化银沉淀颜色、氯离子的检验等题,这些题在历届的学生考试中属于送分题,但在本次考试中,能答对的同学并不多,这些问题我们还在课前做过提问的,但时间一长学生全忘记了。这可能与一周只两课时教学时间,还常被一些活动冲掉课有关。学生根本没对化学做太多的练习与巩固,反而把时间花在那些形式多样的学习上,如研究性学习、课外调查采访、资料的收集、综合实践、图片的采集等活动。“十一”黄金周过后,我问过一些同学,在那段时间做过什么,大多数同学都说在做综合实践活动,没怎么学习。

4.学生学习的过程有轻浮的倾向。这一点不仅仅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在对所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在对学生的观察后感觉学生在化学的学习中,只对做实验,看现象有兴趣,对现象的描述及完善没多大兴趣,学习内容稍有点难度或抽象化一点,就容易表现出不耐心不主动。这可能与新课程的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与选择性给学生带来的困惑,而教师也新进入新课程没能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有关。

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篇7

一、注重巩固基础知识

想要教好高中化学, 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积累自身的基础知识, 要对高中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培养, 使其越来越扎实, 而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也就成为了教师以后进一步教学高中化学其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我们想要鼓励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学习, 但是有些学生根本不能明确化学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这个时候就算化学老师讲课再精彩, 学生都像是在听天书, 并不能够明白老师讲授的内容。所以, 教师必须要在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 使学生能够张口就来。

在高中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 还要鼓励学生来理解并掌握化学相关的基本概念, 比如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等等概念, 引导学生能够对化学概念中的每一个词以及关键字进行准确理解, 要使高中学生明确化学中的基本概念有其自身准确性以及严密性, 不能够随意对其进行删除和更改, 要明确高中化学中的概念以及涵义之间相互的联系, 对基本原理实质进行透析, 与此同时, 引导学生对重要定律进行理解, 明确定律推论的内容, 这些措施都可以强化学生化学计算能力, 进而使其达到一种熟能生巧的境界。

二、要不断实践

很多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都有一些感触, 他们认为高中化学一直都是一门高深、晦涩、抽象的学科, 他们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以后并不能将化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进行紧密联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新课改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要求学生必须要从化学的角度来对生活进行讨论。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化学的教科书也采用了章节的形式, 各个章节都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体现出了融合, 并且突出了从化学走向社会以及从生活走进化学的新课程理念。所以, 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要在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身边所熟知的物质着手, 这样能够有效激发高中学生对于化学学习十分浓厚的兴趣, 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比如说, 学生在旅游的过程中看到了溶洞, 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自己所见到的溶洞形成过程与化学知识有哪些衔接, 并且要把这些问题带回到高中化学课堂中来。

三、完善提问

提问是课堂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更是教师和学生交流以及互动最为主要的方式方法。但是, 每一个学科提问的方式都不同, 教师怎样才能够提出实质性的问题,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这已经成为了一门学问。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怎样对课堂问题进行有效设置, 这对于高中化学的教育教学效果十分重要。如果教师在每一节化学课堂上都能够精心设计问题, 那么, 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更能将高中化学课堂的氛围有效调动起来, 从本质上提升高中化学的教育教学效率。因此, 高中化学课堂问题的设置至关重要, 任何一个好的化学问题, 都是一节好的高中化学课堂的开始, 会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们实施教育教学的本质不仅仅为了使学生掌握课本上面的知识, 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原因就在于书本知识仅仅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载体, 如果学生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那么, 在走上社会以后很难学习到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方保中.乍看异常, 其实寻常——例谈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及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 2012 (6) .

[2]郑喜焕.浅析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新教师教学, 2012 (14) .

[3]邵建程.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 (13) .

[4]吴春相.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 2012 (17) .

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化学教学 篇8

关键词:自主意识;人文关怀;探索研究

新课改后,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争取走在改革前沿,认真探究新型的教育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取长补短,认真地学习,并及时改进自己的教育理念。一个现代意义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意识:

一、构建自主创新意识

在新课改春风下,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并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教师应作为教学的决策者,而不能仅仅是个执行者。教师不但要传播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而且还要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所发展;还应该积极和学生构建良好的研究氛围,和学生一起学习研究,一起分享思想火花,这样学生才会觉得化学也是很好学的一门课程。

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

化学这门学科注重的是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以前的应试教育中,它注重的是实际分数的高低,对学生真正是否学会、学透没有过多关心。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以学生为本,真正地关心学生的德育、智力还有情感和价值观以及心理的发展程度。传统的化学教育只是关注分数的高低和知识的多少,忽略了教给学生如何获得知识和积累知识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的态度更是不加注意。在新课改后,提供给学生活动的内容更加多样化,从而锻炼、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收集处理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获取技能和与同学合作的技能以及自身的创新实践的能力。通过开展活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素养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这大大展现了新课改后,化学学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三、自主探索意识的培养

全方位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教师一定要保持原有的激情,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要主动参与到改革中,自主充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比如,刚开始使用新教材的时候,让每一个同学都准备一个“成长记事本”,同时自己也准备一个“教师成长记事本”,在教学中遇到什么问题了,或者课改后有什么经验体会了,成功或失败的例子都可以记录到这个记事本中。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再回头整理、归纳、总结,看看对于所困惑的问题有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这样采取“回头看”的方法,更有利于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师的身份变成了研究者,来组织学生学习,并且指导学生一起研究知识,这样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在新课改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时刻考虑到这一本质,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成长,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在教课过程中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善于总结,才能教育出大量拥有创新性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吉祥.构建初中化学的活力课堂.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22).

[2]朱会俊.初中化学有效教学方法浅析.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2(08).

新课改中初中化学分层教学之我见 篇9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只要给学生合适的帮助,就能使95%的学生学好,必须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设计组织教学时,要将起点定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将落脚点定在学习有优势的学生,最终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较快的发展。在化学新课程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点粗浅的探索与体会。

一、对教学对象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是进行分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对学生分层,不是人为地给学生划等级,而是为了区分不同学生的差异,以便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已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对学生的分层必须以深入调查为前提,应首先观察每个学生在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并根据其特长、心理素质、心理发展水平等情况进行全方位考察分析,进而分层。近几年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一直致力于运用分层法进行化学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先根据初中化学学习目标及学习的达成度,以班级为单位把学生分成基层、中层、高层三个不同层次,然后把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按座次编成混合组,以六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尽量使各组学生整体水平基本平衡,并指定一名小组长《随着学习情况的变化,分层作适时调整),负责本小组的学习活动。实践表明,组建互助学习小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学习互助活动,这种学习互助活动既可以在课内开展,也能在课外进行。

二、对教学目标分层

长期以来,多数教师习惯于运用传统的组织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把精力放在全体学生的提高上,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分析这势必造成成绩好的学生因觉得简单、容易达到要求而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成绩差的学生因觉得有难度、达不到要求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局面。长期以往,两极分化的现象便会愈加严重。只有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目标分层,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充分的学习机会,并学有所获,才能达到激发各个群体学习积极性目的,真正实现化学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

笔者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进行分类指导,课堂教学目标采取分层要求:基层目标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必须完成的目标;中高层目标面向中、优生,立足发挥他们的潜能。

以“酸的通性”教学为例(下同),我设计了以下分层教学目标:

基层目标:记住酸类的5条通性,准确记住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能正确判断金属是否能与酸反应,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

中层目标:在基层目标的基础上理解碱性氧化物的概念,能说明金属与酸反应快慢的原因。

高层目标:在前两层目标的基础上掌握碱性氧化物与碱对应的关系,酸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特征。

从以上分层目标可看出,首先让学生感知教材形成表象,逐渐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突破原有知识进行创新,力争使目标设计体现学生认知规律的递进性。

三、对教学内容分层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除了遵循思想性、启发性、灵活性、系统性等原则外,更应把分层思想贯穿交织于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为①提出问题;②建立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④获取事实和证据;⑤检验与评价;⑥合作与交流。应按难宜程度分层展开探究,切忌一上来就直接让学生面对非常困难的命题,那样学生会很难适应。

例如,在上例教学中,我先逐层提出问题:硫酸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吗?硫酸可以与金属反应吗?若金属氧化物放在硫酸中会如何变化?你能归纳出硫酸和盐酸有那些相似的化学性质?然后由学生来提出假设。再分组制定探究方案,自己动手按各组的设计进行实验探究,以获取事实和证据验证自己的假想正确与否。最后通过各小组之间的交流归纳最终获得酸的通性(化学性质):常见的酸可以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常见酸能与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并产生氢气;常见的酸能和一些金属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此反应可用于金属出现锈)。这样通过有层次的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有所得。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科学的求知学习方式,又使学生了解、关注化学与生产的联系。

四、对教学评价分层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功。因此,要在坚持承认学生差异的原则下,给不同学生以不同的评价,彻底改变原有的单一评价方式,同时采取动态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上对自己既有信心,又能看到不足,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此外,制定新的评价方式时还要留有余地,要允许学生暂时不会或不全会。

由于分层评价是建立在尊重和激励基础上的评价方式,使得基层学生消除自卑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对未来充满信心;中层学生兴趣盎然,稳中求进;高层学生目标明确,劲头更足,不断挑战新的高度。由于分层评价可以相对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使过重的学习压力变为适度的学习压力,这种“适度的压力”既可以督促学生不断的努力,又可以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和智慧得到不同层次的发挥,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大显身手的机会,较后进的学生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有利于调控教学,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

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 篇10

蒋岚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儿童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这种活动在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就开始了涂鸦和歌舞。一个发育正常的孩子,无论出生怎样的环境,最初的涂鸦都可以带给他们无比的快乐。新的基础教育理念要求课堂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参与合作、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定位自己的角色,应该怎样贯穿新课标“读、思、练”的精神?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读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在宽松愉快的环境里,往往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容易突发奇想,有利于个性的发挥。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和合作者。以往为了维持好课堂纪律,我们常常要求孩子们坐端正,不许讲话。其实,太多的限制会使学生对教学失去兴致。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把威严放下,做孩子们的朋友,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我在上课时,常讲一些健康有趣的笑话作为开场白,尽量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在教学时,不再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题材的形式界限可模糊些,形式的表现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在题材、形式表现上营造较为宽松的氛围,能促进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例如在部分设计制作课单元,可以激发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兴趣的做起,如“给自己最喜欢看的一部电影画一张宣传画”、“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日用品,然后把不满意的地方改变以下,重新设计并画出来”。这些形式比起美术课本里的纹样设计、二方连续设计等有趣的多。在制作新年贺卡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刮色、涂蜡、撒盐、吹色、压印等技法,是学生在变化莫测的游戏中,达到兴奋点。而且还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写生课不妨带学生装去热闹的街心公园、农贸市场去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特征;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欣赏课,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个画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美术知识指导欣赏活动。要有一双善于阅读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

二、思

面对一张画,除了读其中的内容,还要思考画中的意境。

1.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和改革的趋势,美术课也要打破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壁垒,突破学科界限,统整学生的知识,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自然、历史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欣赏美术名作;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对音乐、舞蹈的欣赏可以使画面充满韵律感。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利用美术与语文学科联系:进行故事插画、日记画、诗配画„„;与音乐学科联系:制作会跳舞的小纸人、线的交响乐„„;与自然学科联系:表现有趣的昆虫、我和动物朋友„„,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2.沟通课堂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像来滋养学生的意识。”

三、合作探究

我在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同桌合作”、“前后四人合作”,以及“男女生合作”的形式,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叉活动的自由空间,允许窃窃私语,允许寻求教师、同学帮助。因为我们常会发现这样一些情况:有的同学想象力很丰富,但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同学制作精细,但思路狭窄,如果让这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则是最佳的组合了。即使两者水平相当,在合作中也能得到启发,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同时有些活动题材、内容,需要搜集大量的材料,可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如“插花”、“版面设计”、“画脸”等创作,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收集材料:你准备花泥我准备鲜花,我们一起来完成一束艺术插花;尝试四个人合作设计一块别致的版面;相互给对方装饰一个有趣的脸面等。在愉快的合作氛围中,在友情浓郁的氛围中,消除表现的顾虑,快乐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审美情趣,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集体的智慧胜过于个人,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合作的好品德。这样一来,作业的时间相对缩短,作业的质量却提高了,何乐而不为?

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艺术表达能力。

儿童可塑性强,有着非同寻常的创造力,我们不要忽视儿童个性化的表现,压抑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在课堂中,我常用比赛、做游戏的方法,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所感所想,大胆地对一些事物进行联想,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为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我常自编一些有助于挖掘学生创造潜力的教材。比如我编了《谁想象的本事大》这一课教材,在上课时首先把几个简单的几何形状让学生猜一猜,这些形状表现的是什么?然后请同学们思考:通过你的想象,这些形状还可以表现什么?接着在这基础上提出你能用这些形状创造什么形象?你能用什么方法表现出你的想法、表达出你的意图?我通过这样的方法训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自由翱翔。我还常让学生对我们身边的事物进行自由的创意联想,比如把静物、植物拟人化,给它们加上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创造出生动有趣的形象;在塑造形象的时候,我反对孩子们套用公式,千篇一律,大家画得如同一个模子翻印出来一般;我要求孩子们别出心裁,即使画同一样东西,也要画得跟别人的不一样。通过一连串创新思维的启发和形象思维表现的训练,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浅析新课改下的化学实验教学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化学实验;绿色化学

2009年秋云南省高中课程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化学1、化学2两个必修模块和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6个选修模块。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独立进行或合作开展化学实验研究。通过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训练实验技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新课程理念对实验教学的要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上的许多理论和定律都是从实验中发现归纳出来的。同时,化学理论的应用、评价也有赖于实验的探索和检验。虽然到了近代乃至现代,化学的飞速进步已经产生了各种新的研究方法,但是,实验方法仍然是化学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科学探究不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在知识、学法、人文等方面得到发展。新课程构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特别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中学化学课程的主旋律。化学教学如何适应探究、创新的要求呢?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实现化学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应该给学生提供探究、创新的平台,应该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让实验尽可能体现绿色化学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保的观念越来越深,故此,化学实验也要尽可能做到环保,最大程度的体现绿色化学的观念。将从以下几方面对一些实验进行优化以体现绿色化学观念。比如有些实验改进实验方法,有些实验可以用微型实验来代替,有些实验可以用多媒体技术来代替等等。

1、将一些实验方法改变,降低经济成本,减少污染或废弃物,从而真正做到绿色化学。

案例一、由铜制备硫酸铜

不同的制备方法都可以得到相同的产物,但是我们要选择最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线路进行试验。

方法1、用铜单质和浓硫酸

试剂:铜、 浓硫酸、沾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品红溶液

实验仪器:铁架台、试管、酒精灯、导管、火柴

装置图:

3、由于中学化学实验技术的局限,很多实验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宏观的现象,那么微观变化只能由教师理论分析,并引导学生进行推测和想象,但是这往往很难在学生脑中建立起对微观变化的正确理解。这时,我们如果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微观运动形象化,把微观现象以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逼真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将宏观现象和微观变化有机地统一起来。例如,常规的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只能通过对阴极和阳极的电解产物的检验来推测和想像电解过程中各种离子的移动情况。为了形象地展示电解过程中的微观变化,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三维动画模拟电解饱和食盐水时溶液中Na+、Cl—、H+、OH—离子的运动情况,从微观本质上加深对电解过程的理解。另外,像分子结构、晶体结构以及化学反应历程等一些不能用真实实验来表现的微观概念和理论,利用计算机的三维图像与动画模拟功能,直观、形象、生动地加以展现,把难以想像的微观世界形象化,能达到其他教学技术无法达到的效果。

有些化学实验中涉及的试剂有毒、易燃、易爆,实际做起来危险性较大。对于这样的实验则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不但让学生观察到了实验现象,而且还节省了药品和时间。另外,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危险操作,只能由教师口头讲述其错误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却不能通过真实的实验来演示。而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模拟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错误操作带来的危害,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例如,氯化氢气体制备的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首先在电脑实验室中模拟HCl的制备,由于学生没有想到HCl在水中的溶解性很大,因此在吸收多余的HCl时,将导管直接插入水中。这时教师不必立即指出他的错误,而是“将错就错”让计算机模拟进行实验。这时,学生亲眼观察到烧杯中的水由导管流到集气瓶进而进入圆底烧瓶,引起圆底烧瓶炸裂的现象,给学生以深刻的感性认识。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在水面倒扣一个漏斗防止倒吸的原理,而且强化了学生规范操作的意识。但是必须明确,各种媒体呈现给学生的现象只是物质运动变化的“影像”或模拟,它不能代替真实可信的具体实验,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观察实验,研究实验,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全面提高科学素养的最重要的途径。

总之,实验教学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占据重要的一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需要创新,就需要我们要有创新的方法。合作和探究将成为社会的主题,环保与绿色就是化学教学的关注,又特别是化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秋生.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教学仪器与实验》[J],2005—2

再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 篇12

一、激发学习兴趣, 优化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

“强扭的瓜不甜”, 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 学习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所以, 在教学中, 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要,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现在的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见多识广、兴趣爱好广泛、网络等社会上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影响很大, 厌学情绪比较严重, 尤其是初中学生。我们的教师要精心设计课件, 认真备课, 要设置许多问题促动学生去思考, 去探索, 去提问。如上“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课时, 可以补充一些趣味性实验如“魔棒点灯”, “烧不坏的手帕”, “会变色的花”, “喷水成图”等, 将学生带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中, 可唤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使他们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求之情。从而让学生兴趣盎然、热情高涨, 迫切地想要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我们生活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化学与人人有关, 衣食住用样样离不开化学, 化学教师就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 让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结合, 时时给化学提供实用的机会。在课程设置中, 要加强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情景创设中要注重学生的知识面以及他们的思维走向;在试验中要注重学生把日常生活知识与实验有机结合起来。例如, 炉火为什么越扇越旺、面包做出来为什么疏松多孔等。

二、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三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和学法, 有一个认识和适应过程。把化学看成一门“死记硬背”的科目, 这就暴露了学生中有一个学习方法的认识问题。因此, 我们为师者不能一味向学生灌输死的知识, 而是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交给学生学习化学的“钥匙”, 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 提高学习的兴趣。首先引导学生多观察, 多分析。在教学中, 我尽可能联系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多提几个为什么, 让学生用眼看, 动脑想, 动口议。在实验中, 我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在每一个实验中, 都从实验内容、实验装置、反应原理、结论和处理方法几个方面加以研究,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实验去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观察去掌握实际现象, 去说明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学会用实验去鉴别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其次指导学生会记忆, 减轻学生负担。学化学要强调必要的记忆。学生初学化学时, 元素符号、化合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接踵而来, 所以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记忆。最后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要教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化学课的演示实验都是具有相当的基础性、目的性、典型性、指导性的意义, 教师要在熟悉教材和实验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好演示实验, 一定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所需药品、操作步骤, 并认真观察和记录现象, 并经缜密思考, 得出结论。教师必须用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 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去感化、影响学生。尤其要告诫学生不遵守实验规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必要时可结合实验的正反实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示范, 使之形成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同时, 在演示实验中, 不失时机的进行各个环节的启发, 调动学生思维, 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去总结。目前, 化学实验大多注重实验功能的验证性, 课本编排出实验条件药品、步骤, 来验证某物质的性质、某物质的制取方法或某个反应原理, 学生依葫芦画瓢、照方抓药, 毫无创意和新意。而探索性实验就是挖掘书本已有的实验内容和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的有新意境、新内容的实验,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引导学生去大胆地创新和思考。把学生导入科学探索的新起点、新境界、新高度, 让他们亲历其境, 刻苦努力地探索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 猎取新成果,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不同层次上观察和思考, 使其有较强的知识迁移、创新探究能力, 并在创新探索的过程中, “灵感”有所激发。

总之,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只有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断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 并且注重学法指导, 促进其有效学习, 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杨成荣, 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初探, 青年教育, 2012.9.

[4]王晓伟, 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学知报.教师版, 2012.45.

上一篇:四一班中队活动感恩教育总结会下一篇:加快林业发展创建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