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的化学实验

2024-05-13

新课改中的化学实验(共12篇)

新课改中的化学实验 篇1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学生实验课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 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帮助他们发现和掌握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同时又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一、多做演示实验,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上课做演示实验时, 讲台只是教师表演的一个舞台, 教师只是一个演员, 而学生充当了一个听众、观众的角色。学生仅仅是旁观者, 没有直接参与, 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验教学就要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 促进学生实现立体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二、搞好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新的物理课改教学中, 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 要注意不断地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 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因此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鼓励学生勤做小实验, 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班上成立物理兴趣小组, 课本上的小实验、小制作放手让他们去做, 以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 同时也可以培养其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之中教师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 这些小制作要定期评比, 做得好的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改,实验教学

新课改中的化学实验 篇2

在进行对我市实施化学新教材教学近一个月的调研情况来看,很多教师所遇到的困难和困惑,主要来自叁方面:第一、化学新课标的知识呈现方式和顺序变了,知识内容的教学目标要求变了,造成了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之间的很大矛盾,特别是在高考要求不明晰的情况下,更感到难以适应。第二、尽管普遍认同了新课程的理念,却欠缺实施时所需要的教学技能。第三、我市各校都使用了不适当的安徽教育出版社发行的高中化学必修1《同步作业》,造成教和学的极大混乱。如何根据新的要求,发扬我市化学教学多年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能力,提高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教学技能,成为新、老教师都需要认真研究和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时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认真学习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真正理解、掌握其精神实质,用新的教育理念,灵活使用新教材。在新课程中,教材仅是学习的一个范例和文本,教师要突破多年来“紧靠课本”“忠实教材”的观念,教学中如何选取知识,知识如何呈现,都要靠教师进行二次创作,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处理教材。

二、精心设计每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科学合理地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设计展现核心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这里必须强调一下,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一定要正确处理“探究”与“双基”的关系,还有“时间”的问题,所以我们只有选择一些核心内容,一些最具有探究价值而且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学生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

三、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类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在校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要掌握几千年来人类文化的精髓,只用一种学习方式是不可想象的。接受学习、探究学习等都是人类常用的学习方式,并没有绝对的优与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多种学习方式(包括接受式)来积极、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

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人教版必修模块的教材中,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初、高中知识衔接点,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跳跃,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在学生已有知识中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情境和素材,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

五、比较不同版本教材,由于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要求的描述不是非常具体,对于教学深广度的把握,一定要恰当。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比较现行的人教版、山东科技版、和江苏教育版高中化学教材对同一知识的呈现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六、教参和教辅一定要选择好,因为新教材还处在实验阶段,每年都有变化,如2004年、2005年、2006年版本都不同。很多教辅都过时了,就是我们培训用的人教社发的“试教通讯”都已过时,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

七、特别强调,安徽教育出版社发行的高中化学必修1《同步作业》应立即停止使用!其原因有:

1、题型太旧、太难。几乎所有练习题都是以前配合旧教材而使用过的题型,编写时只简单作了重新组合。绝大部分计算题与新课标要求不符合,显得太深、太难,使用它会给教与学带来严重且不必要的负担。

2、知识过时、没有更新。很多知识在新教材中都已更新,而《同步作业》中还有很多陈旧知识。例如,对阿伏加德罗常数的介绍,新教材很清楚地说明只要知道是6.02×1023 mol-1。

旧教材则强调“约”为这个数值,《同步作业》中仍按旧教材的说法强调“约”字,否则就是错误。这是陈腐的、错误的。造成教师在教学时无法适从。类似例子很多。

3、习题练习内容与教材内容不一致。《同步作业》中对很多知识的练习都采用一步到位、步步高(步步达到高考要求),根本没有考虑教材教学内容。新教材对某一知识的介绍大多采用螺旋上升的,对某一知识目标要求只有在必修模块全部结束后,才能达到期望的高度。这方面造成教学最大的混乱。例如:

(1)、物质的量内容中,教材没有介绍阿伏加德罗定律,但《同步作业》中有很多关于它的练习题,如果要讲清它,教师必须补充很多内容。

(2)、离子反应内容中,新教材已很明显避开“弱电解质”问题,但《同步作业》中出现大量涉及它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教师又要补充很多内容,这是编者根本不了解新教材所致,完全按照旧教材体系编写的。新教材中有关“弱电解质”内容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才有介绍。造成教学极大的混乱。

(3)、有关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内容在第三章第48页才有介绍,而《同步作业》中在第一章中就出现了练习题。这也是编者不了解新教材对知识介绍(呈螺旋上升)而造成的。

以上事例太多,这里仅指出前两章中的问题。很明显《同步作业》编写者还是处在旧的教育模式中,不熟习新教材,建议我市各校高一化学教师应立即停止使用《同步作业》,尽快回到新课改正常轨道上来。

每章教学主要建议: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新教材与旧教材对实验要求的呈现方式根本区别是新教材没有规定哪些实验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哪些是学生实验。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选择。按照课标要求和建议,本章5个实验都应由学生来合作完成。如果确实有困难,实验1和实验3可改为演示实验,因为实验1在初中已有介绍,实验3在选修“实验化学”第20页会再次介绍。

二、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与6.02×1023的关系,在教学时我们要淡化旧教材中的“约”字。我听了几个学校教师的这节课,教师仍都不厌其烦地强调这个“约”字,花去了大量时间,还编了几道课堂练习题来强调,这是不值的。在目前三种版本化学教材中都已略去了“约”字,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注意知识的更新。

三、关于物质的量应用教学时,在本章中我们只仅限于根据公式的简单换算。在调研课上几乎所有教师都增补了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且为了讲清这个问题多用了几个课时,这是不妥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第一很多学校使用了不规范的教辅,材料上面都有这方面的习题,为完成它而不得不讲。第二教师对新教材没有全面认识。例如关于这个知识的介绍在必修(第48页)就有。我们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先熟习整个教材,以免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也给自已增加了人为的课时紧张。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在第一节中主要介绍了特质的分类及胶体。对于“胶体”教学重点是“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以及“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课标要求)。教师可围绕这几点组织教学,灵活使用教材,因为目前三种版本的编写人员对课标要求理解各不相同。最初山东版将胶体的几种性质都介绍了,而人教版只寥寥数语。(2005年以前的人教版教材都是如此)直到2006年版本才介绍了“电泳”和“聚沉”等性质,在此我建议教师还是要将胶体几种特征都讲清较为妥当(增加一课时)。可参照山东版教材。它对三种分散系粒子形象描述(第36页图)非常好。

二、在第二节离子反应内容中,建议教师增补置换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因为这是常见的,而且我查阅了以后的几个选修模块中都没有再有介绍。但千万不要涉及有弱电解质参加的离

子方程式,因为弱电解质在必修2书中都没有介绍,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才有全面介绍,否则会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过重负担。

新课改中的物理实验教学 篇3

物理知识中的许多概念,规律都来自实验。所以初中物理教学一定要重视物理实验,并引导学生做好实验。实验装置的安装,实验步骤的安排,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读取,实验误差的分析,实验结论的总结则是学生完成实验的一个个重要环节,这些环节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逐步完成。实验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基本构成因素,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归纳演义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帮助他们发现和掌握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同时又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一、坚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做物理实验

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时,都有一种新鲜的好奇感,提出一些适宜于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迫切的期望中解答问题,引导学生寻找答案。例如,在自然界中的“彗星”、“夕阳西下”、“电闪雷鸣”、“地震”、“火山”、“雪崩”、“龙卷风”等皆为自然现象。这些现象分别与物理学中的光、声、电、热、力等现象有关,而且也与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等其他学科有一定的交融。又如生活中的倒饮料、水折筷子、拉链关闭、圆珠笔、冲浪、跳高等生活现象,它们不仅与物理学有关,而且还与技术发明,社会影响等有密切联系,以此激发他们观察生活,启发他们去做实验,从实验中找答案,培养他们的物理兴趣,提高他们的动脑、动手能力。

二、多做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上课做演示实验时,讲台只是老师表演的一个舞台,老师只是一个演员,而学生充当了一个听众观众的角色。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教学就要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促进学生实现立体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例如在八年级下期第六章《欧姆定律》第三节《电阻》的教学中,实验前可对全班学生都进行分组(三人或四人一组)每组都有电源、灯泡、滑动变阻器等器材(当然也可当作实验课来上)。教师边演示边设问,滑动变阻器有几个接线柱,怎样连接它才起到了改变了小灯泡的亮度的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观察,动手操作,再通过实物感受,实物触摸,学生必然会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这样或许比站在讲台上空洞说教效果显著得多吧,一方面使学生熟悉并掌握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连接方法以及改变电流大小的原理,另一方面在学生的动手实验中,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望。变“被动”为“主动”,变 “要我学”为 “我要学”,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获取。

老师可自制仪器模型,比如电流表、电压表的表盘、托盘天平上放游码的标尺等可制成一个放大的模型,再练习读数。这样既清晰直观,全班又都看得见。有些抽象的物理情景、原理图制作成幻灯片,配上恰当的、幽默的旁白或者是教师在一旁适时地口头演说,就能达到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由厌学到想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运用投影仪或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如说像磁感线的分布情况,电流的流动方向,光线的传播方向等等。老师虽然累了点,苦了点,但学生却受益匪浅。

三、从学生实验出发,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为了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启发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动眼、动脑,实验中每个 实验步骤的操作,现象的观察,数据的记录都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肃性,培养学生科学分析的习惯,抓好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这无疑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智力。例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让他们大胆的去猜想,并结合学生提出的猜想列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只能一个一个的单独研究,而且在研究某一因素的变化怎样影响摩擦力时必须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否则,你如何才能知道摩擦变化是由哪个变化引起的——引入“控制变量法”。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他们的操作过程,同时还要注重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质疑,学生的发现老师要对他们加以鼓励和肯定,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技能,当然科学探究的七个主要环节都要注意体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四、增加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调查表明:初中生普遍喜欢物理实验,非常喜欢的约占97%左右,而且学生对物理兴趣实验尤为感兴趣,也只

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情感时,才能对学科产生亲切感和广泛的好奇心,才能产生持之以恒的巨大内驱力,智力因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如教学《大气压强》时,我找了一个集气瓶,底上放些沙子,将一大团点燃的棉花投入瓶内,之后,用剥了皮的熟鸡蛋将瓶口堵死,不一会就看到瓶子把鸡蛋吞入了“腹内”。同学们看到后都迷惑不解,急着想知道答案,这时,我说:“这就是大气压强的知识在作怪,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大气压强这一节课。”另外还可以用小故事如皇冠之谜、飞行员抓子弹等提高学生的兴趣。

五、鼓励学生勤做小实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生活、生产中的物理现象十分普遍,我们平时要求学生应多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它涉及了哪些物理知识,运用了什么物理原理,多想想,多问问为什么。在班上成立物理兴趣小组,课本上的小实验,小制作放手让他们去做,以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培养其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之中教师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这些小制作要定期评比,做得好的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如在学习声音的特性、重力、生活中的透镜等知识后,可布置学生自制哨子、制作不倒翁、模型照相机等小制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并要鼓励学生们合作性地创造和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如学习了《汽化和液化》这节后有个有趣的小实验《纸锅烧水》叫学生课后做一做,有趣的实验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在学习了《信息的传递》后,可制作“土电话”并评比谁的做得精细,谁的通话效果好。像这样的小实验很多,如“单筷提杯”、“试管煮鱼”等,这些有趣的实验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着那些渴望的眼睛。

新课改中的化学实验 篇4

一、教学中应更新观念, 转换角色, 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 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片面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 强调教师的教, 而忽视学生的学, 使教师成为了“讲师”, 而学生成了听众, 束缚学生的思维。长期来的角色错位必然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缺乏创造的激情和灵感, 这和我们努力培养具有开拓精神, 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面对新课程, 老师要更新观念, 转变角色, 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 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中, 可使用个别学习, 同桌交流, 小组合作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这些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 同时老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老师观察学生学习的状态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完成实验, 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 并探究其原因, 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这样老师可以调控教学, 照顾差异, 发现“火花”。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既有认知的, 更有情感的。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 同时缩短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教材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 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精神和智慧, 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 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 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 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 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 自主学习。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 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都可作为学习内容, 教师“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 用“教材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如在必修一教材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除思考交流、实验、科学探究等外, 还设计了多个实践活动, 如关于金属的课题进行调查, 完成一篇关于金属的小论文。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 进行研究、调查或实验, 课堂上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 用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从而获得知识。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 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 分析未知的,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如创设精彩的课堂引入, 先声夺人, 或用化学实验入手, 自主体验, 或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优化课堂教学, 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问题, 寻求知识目标, 用自己潜藏的内在动力去突破重点、难点, 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改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具体做法有淡化考试的功能, 淡化分数作用, 多把尺子评价学生, 并在评价中始终遵循“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的原则, 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 会不断地追求。

总之, 面对新课改, 我会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 积极探索、反思, 总结出一条更好的途径, 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 新的教学理念, 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中得以落实, 获得体现。本文总结在新课改教学的心得体会。

新课改背景下的化学实验教学 篇5

江苏省赣榆县华杰双语学校 刘宗慧

摘 要: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化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就新课改中出现的一些教学误区,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化学实验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 实施 实验教学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化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态度、情感、方法等也有了较大的改变。但是由于有些教师对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理解有失偏颇,或者过于追求形式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尤其在实施化学实验教学方面走进了一些教学误区,对新课改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主要手段,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实验教学永远是化学教学的主旋律。下面我就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化学实验教学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重视基础知识传授,不能忽视技能训练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纯应试教育已转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上来,旧的化学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逐渐被现代化学教学观念所取代。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明确思想,改变以往只重讲授,轻视基本技能训练的倾向,纠正为了应付中考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实验基本操作的错误做法。依照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纠正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二、重视小组合作形式,不能忽视个体发展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实施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很多教师都在小组合作形式上下功夫,却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在几乎所有的化学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这就是当前课堂上最流行的“小组讨论交流风”,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形”而无其“实”。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比起个体学习来说,可以达到更有效的学习效果,尤其在实验探究方面,合作的集体成员可以互相配合、切磋寻找更有效的实验方案,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施自己的方案。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较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的人”,坐在那里静听甚至无所事事,常此以往部分学生就形成了依赖心里,认为“反正我们组有某某同学,即使我不动手,实验操作照样能完成”,这将导致大部分学生的个体发展被忽视了。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因此这是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因此教师在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发展。教师要帮助大多数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促进他们的个体发展。

三、重视电化教学手段,不能忽视传统教法

现代化教学手段普及了,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使用多媒体,我们可以利用电脑把一般教学手段不好表现的内容开发为课件,课件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和录像。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实大有好处,但是不考虑教学实际、不管什么内容都一味地追求现代化教学手段这种形式,教学效果并不一定好。在平时的教学中化学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准备实验上,因此很多教师就放弃了实验教学,以课件取而代之。殊不知每周有十几节课的化学教师,既要备课、又要批改作业,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做出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只能做出质量不过关的或从网上下载的与课堂内容不是很相符的课 2 件。对于实验教学,绝不能盲目地使用课件,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与学科的特点,适当地选用多媒体教学,但绝不能忽视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这部分内容时,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把本部分内容做成课件,插入稀有气体的用途等视频,把学生的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了,会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有的老师怕麻烦不做实验,而用课件代替,这样做只满足了学生的视觉感受,很快就会忘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但如果我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把铁丝、木炭、硫、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演示一遍,燃烧的现象同时刺激了学生的眼、耳、鼻等多种感官,他们的记忆将非常深刻,甚至是一辈子都忘不了。因此我们一线的化学教师在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时绝不能忽视传统教法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重视演示实验教学,不能忽视分组实验

化学世界丰富多彩,而化学实验则是展示化学世界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学生来说,化学演示实验是最具魅力、最有活力的学习对象。根据初中学生特点,课堂教学中的化学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化学演示实验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化学概念和规律,教师掌握好使用演示实验的技巧,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例如:刚上化学绪言课时,由于教材信息量较大,对于本节课,教师如按教材教学,可能会给初学化学的学生带来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不妨做一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如“烧不坏的手帕”、“白纸开红花”、“清水变牛奶”等实验,这些演示实验中,色态万千、变化无穷的实验现象,以及蕴含于其中深邃而简明的规律,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许多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就是“在观察了许多演示实验后形成的。许多人多年之后,还会清晰地记起自己第一次上化学课时教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这就足以说明演示实验的重要作用。

演示实验固然有重要的作用,但也绝不能忽视分组实验的价值。演示实验毕竟是教师演、学生看,满足不了学生想亲自动手的欲望。因此,化学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的同时不要因为怕麻烦而忽视了分组实验。我们不但要做好教科书中安排的分组实验,还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 3 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更能体现新课改精神。分组实验是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和学生对其认识不足,往往轻视分组实验,甚至于有些教师直接取消分组实验,把分组实验改成讲实验、背实验,这样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实验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分组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在学生实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思考进行实验的全程性探究,可以达到实验的目的。总之,学生的分组实验能以其生动的直观性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培养学生对化学的特殊爱好。

五、重视课堂实验教学,不能忽视课外实验

《新课标》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一点应反映在化学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课堂实验教学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但是有些同学不能满足在课堂上观察到的演示实验现象及亲自动手操作的为数不多的分组实验。所以化学教师在搞好课堂实验教学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课外实验活动。

教学实践表明,课外实验的引入是化学课堂实验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因此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势在必行。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实验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主要以做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小游戏、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开展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鼓励他们敢于提出新的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实验方案。比如:让学生在家中自制无壳鸡蛋、自制汽水、制作叶脉书签、肥皂的乳化功能实验、用植物的花瓣自制酸碱指示剂等活动,所有这些活动内容都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也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

新课改中的化学实验 篇6

在实验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以课本实验现象、原理、结论为基础,对知识进行网络联系、延伸及相关学科的综合变通,达到知识迁移而教的目的。这样学生不仅实验技能得到了培养而且发挥了创新潜能,同时增强了自信心,并且能对相关学科进行综合变通,层析加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助于学生学习、探索和创新。但实验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其中的原因有二:其一,学生方面的原因。由于高考“3+2”的改革,非生物班学生对生物课的重视程度淡薄;学生往往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对实验的好奇心多于实验本身,做实验只是走过程而已。其二,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师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不能准确预料,如遇到实验中仪器失灵、实验器皿在实验中破裂等事件,不能正确及时地加以处理,从而干扰了实验的顺利进行,造成了实验课的难度。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会忽视实验教学中的技能训练与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的差异,教师的演示操作只注意前面同学而忽视了距离教师更远的后排同学,使后边同学不能准确领会操作方法、步骤及要领,导致学生一开始做实验就出现问题,从而造成实验教学中组织教学的难度。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要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实验教学中的組织教学。

1.教师要从各个方面讲解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对实验教学的态度。不再是为了放松和满足一点好奇心才去做实验,从而真正使实验教学起到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和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的目的。

2.教师应该认真备课,对那些因学生操作不当会导致突发事件的实验步骤,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在准备时,把易损坏的玻璃器皿、药品、试剂、实验材料按预做情况根据一定的比例多准备一些,以备发生突发事件时及时处理,使实验顺利进行,完成教学任务。

3.采取讲解——示范——操作——纠错——巩固同步进行的教学法进行教学。

(1)教师向学生讲解实验的要求、介绍实验的材料、仪器与药品的使用注意事项,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疑问:制备滤纸条时下端为什么要剪掉两只角?为什么不能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层析后的4条色素带为什么彼此间宽度不一样?

(2)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实验操作,完成各项观察,获得实验结果。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一下实验操作的全过程,或实验的关键步骤及要领,然后教师开始操作,向学生示范,并用语言加以解释。学生跟随操作,直至将该实验完成。

(3)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回答并纠正学生在每一步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及错误。例如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结果是四条色素带部分或全部不明显,老师可提示:是否丙酮用量过多,滤液太稀;是否用的新鲜叶,是否用的全部是幼嫩的叶,划滤液细线时是否重复的次数少了一些;层析时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是否被层析液没及过。

(4)学生自己练习,巩固新学会的实验技能。同时教师再巡回纠正个别学生在每一步操作中的错误。这种方法就是教一点,学一点,再教一点再练一点;由部分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由慢到快的一个即教、即学、即练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实验教学中效果很好。

4.做好实验小结,启发学生自我评价。实验结束前,用3—4分钟让一些实验认真、观察细致、操作熟练、清楚实验步骤和实验目的、正确掌握了实验技能并实验成功的同学简单谈谈收获、体会。也可由教师或者同学给予肯定评价和鼓励。反之,一些实验做的不好的同学或看不到实验结果的同学可谈谈失败原因和要吸取的教训。为此教师也要帮助其克服,自觉做好实验,最后总结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新课改中的化学实验 篇7

一、幽默的语言带给学生愉快

教学幽默着眼于对所授知识的超然奇巧安排, 它能活跃课堂气氛, 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 如讲到空气或氧气的色味, 我对大家说:“请你们睁大眼睛看一看! 再打开鼻口深呼吸。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物质物理性质的记忆, 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如学生写电解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时, 经常忘记写反应条件“电解”, 为了让学生注意反应条件, 笔者对大家说:如果这个反应在通常条件下进行, 大家天天要喝食盐水, 肚子里岂不是成了生产烧碱和氯气小化工厂了吗? 这种风趣语言既联系了生活实际, 又强调了反应条件的重要性。 化学反应现象, 条件复杂, 要熟记它实在烦人。 但在老师幽默、形象的讲解和比喻中使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有趣、明白, 这就是“幽默型”愉快教学的魅力。

二、含蓄幽默能够融洽师生关系

课堂上有些偶发事件往往使老师陷于窘境,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要机智使用幽默的语言, 使师生都能“会心一笑”, 双方关系更融洽、更和谐。 学习成绩再差的学生都会喜欢教师把实验带进课堂, 当老师在讲台上做演示实验, 特别是比较有趣的演示实验时, 下面的学生会异常兴奋。 不可避免地, 学生之间偶尔会有打闹现象发生。 当出现这些情况时, 课堂纪律可谓“一团糟”。 这时, 我认为可以采用幽默法。 如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 当学生看到现象时, 激动地“哇、哇”叫, 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当很多学生都挤到了前排。 于是我幽了一默说:“看来老师我太有魅力了, 同学们都太想接近我了! ”学生“哄”地笑了起来, 我笑着用高昂的声音说:“现在请同学们暂时离我远一点吧!各位同学各就各位! 课后希望同学们能让我继续感受到自己是一名有魅力的老师噢! ”听完这些, 学生乖乖地坐回原位, 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我发现学生都很愉悦地听着, 并没有反感的表情。 这样, 既教育了学生又融洽了师生关系。

枯燥乏味的语言与幽默的语言在课堂上所造成的效果是迥然不同, 前者是催眠剂, 后者则是兴奋剂。 可以说教师语言的趣味性与教师用语的规范、严谨、科学同样重要, 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 一种境界。

三、在化学教学中幽默趣味性语言的运用

1.学会应用修辞的手法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运用双关、借代、反语等修辞方法, 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碳的单质》一节时, 为了使学生形象了解金刚石和石墨这对同素异形体的特性, 我用了拟人化的描述:金刚石和石墨虽为同胞兄弟, 但性格差异很大。 金刚石生就一副钢筋铁骨, 是著名的硬骨头, 所向披靡, 无坚不摧, 久经磨砺, 形象灿烂夺目;石墨天生柔软, 遇事奸猾, 形象暗淡无光。 但毕竟是同胞兄弟, 如果多给石墨以温暖的压力, 再辅以催化教育, 那么它是会转变为金刚石的。

借此机会, 我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像金刚石一样具有无坚不摧的精神。 这样化抽象为具体, 变枯燥为生动,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接受了思想教育, 可谓“一箭双雕”, 这就是幽默语言的魅力。

2.掌握活用术语的方法

这样的情境不知你是否遇到过? 夏日午后的第一节课, 同学们常常昏昏欲睡, 你在讲台上激情飞扬, 而学生则在台下反应不冷不热。 有一次, 我灵机一动, 便说:“喂, 平日里大家都是氧分子, 个个活蹦乱跳, 现在怎么都成了惰性气体了? 要不要来点催化剂, 促使大家快速反应? 否则, 桃李不言, 先生不悦。 ”学生“哄”的一声笑了, 沉闷的气氛一扫而光, 接着我再上课学生一个个注意力集中, 效果很好。 这再一次证明了, 风趣的语言, 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从而乐听不厌, 欲罢不能。

3.知道假设比较法

学生在书写化学式时, 经常写错或读错, 例将KCl写成KCl2, 将亚硝酸钠 (Na NO2) 读作Na Cl, CO写成Co, 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 正确认读化学式, 在一次讲评试卷中, 我讲了如下一番话: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会带领你们走进成功的大门。 如果粗心马虎, 在门内加一横, 门则变成了闩, 岂不是把自己关在了成功的大门之外。 同理, 我们书写化学式也马虎不得, KCl是离子化合物。 钾原子把1个电子给氯原子, 易失去, 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 易得到一个电子, 双方都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它俩一结合刚好平衡, 如果写成KCl2, 现在大家把Na NO2误认为Na Cl, Co误写成CO, 不是把工业用盐误作食盐, 把金属钴误作一氧化碳了吗?Na NO2、CO有毒, 难道你不怕中毒吗? 这一番话, 给同学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写错读错的现象少了。 巧妙运用趣味语言, 可以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巧妙谐音转化法

利用中国汉字的谐音, 可巧妙地将一些知识点趣味化, 达到帮助记忆的目的, 这是常用的教学法。 例如,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可诙谐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同学们欣然接受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平时教学中只要注意不断总结, 诙谐的趣味语言会越来越丰富, 教学效果也会越来越显著。

以上方法的应用使我的课堂不枯燥、乏味, 课堂气氛不单调、沉闷, 同学们都喜欢上我的课。

综上所述, 教师应多在教学语言上下工夫, 提高教学语言的科学性、简洁性与趣味性, 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 最大限度张显个人课堂教学的魅力, 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化学教学中应用一些幽默的语言, 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而且能复习巩固化学知识, 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幽默语言,口诀教学法,新课改,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中的化学实验 篇8

关键词:化学教学,健康心理,培养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是在化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活动,它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这就要求新时期的化学教师除了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创造性的个性特征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目前有近百分之三十二的高中生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健康障碍,沉重的心理负担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羁绊着他们个性潜能的发挥。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教给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更应切实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并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找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对症下药,以心理素质的改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中学生异常心理的主要表现

1. 化学学习中的焦虑、自卑心理

有些学生初中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在上高中之后,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化,教材深度和广度的增强,较初中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尤其是高中化学的知识内容、知识结构的复杂性,使一些目标过高而理解能力和心理素质又较差的学生感到不适,特别是当自己的学习成绩与其他同学有差距时,便产生自己能不能学习好化学的疑问?遇到困难时不愿与别人交流,封闭、压抑自我,随着时间的推移,考试成绩仍不理想,便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如别人,认为老师看不起自己,在同学面前没面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导致了严重的学习心理障碍。

2. 化学学习中的消极、厌倦心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不断得到的成功体验。如果化学学习上的“拦路虎”较多,成功的体验较少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下降。如高一化学教材“物质的量”这一章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学起来比较吃力,教师如不注重方法、学法的指导和心理的疏导,学生很有可能产生消极、厌倦情绪;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或刻苦努力不够,或对化学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考试屡考屡败,产生了“我不是学习的料”“我再学也学不好”等想法,导致学生的学习由以前的积极主动,变成了消极被动,再加上家长的指责,厌学、颓废、消极情绪与日俱增,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如何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并非什么坏的情感,也不是什么变态的征兆,相反它是每个人在追求更大的价值和完美的人生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心理反应,自卑没错,关键是怎样对待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卑带有明显的情境性,一旦情境改变,自卑可能就会消失。为此,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调整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包括对学生的态度、教材的组织、教学方法手段、期望值、评价方式等),改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使学生产生积极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使学生既能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和提高能力,又能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具体做法就是教师要针对学生看重学习成绩的心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设计一些难度适中、初、高中化学知识结合较为紧密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硅以及二氧化硅这一节内容时,不妨先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碳以及二氧化碳的性质,又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让学生回答初中你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当学生分析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时,教师应给予暗示、提示或补充,当回答正确时,就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并记一次成绩,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升自信心。尤其是对于学习理解能力差、心理素质较弱的学生,特别要注意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多鼓励、多表扬,带给他更多的信心和勇气。通过个体心理问题的解决,营造班级化学学习的良好氛围,让他们在学习的点滴进步中看到希望,看到成功。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适当采用情绪训练法,如指导学生看一些有趣的化学图片、听一些舒缓、优美的音乐、做肌肉放松练习等,来缓解学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使学生进入或处于一种宁静、正常的状态,也能达到矫正学生不良心理的目的。

总之,化学教学的许多实践证明:教师的教学态度、方法决定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对学生的尊重与激励可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和产生自信心、成功感,从而有效消除失落、厌学、自暴自弃等心理,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获得成功的心理动力。在化学教学当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教师只注重教书而忽略这一重要环节,化学教育就只能是事倍功半,教书育人也就不可能达到应有的目的,只有重视和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才能造就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叶奕乾, 祝蓓里主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鲁洁主编.《教育学》.河海大学出版社.

新课改与化学教学 篇9

1.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自主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和情趣,树立积极主动、独立思考、锐意进取的学习态度,提高自学能力、自我调试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品质。

1.1 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愿学。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合理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诱发学生参与思维探索的过程,以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1.2 利用表扬、鼓励进行激励评价,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对促进学生获得学科积极体验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成功,即行为者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或获得了预期的结果。行为者一旦取得成功便会产生愉快的情趣和体验。在化学教学中,成功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上获得进步和好评。因此,教师的表扬与肯定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次好成绩的取得,教师的一句表扬和赞赏,或是一种信任的目光,都会给他们以无穷的力量,使他们兴奋不已。教师不仅要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更上一层楼,而且要注重发展后进生的潜在能力。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充分信任、尊重、爱护他们,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1.3 动思结合,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教学理念指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眼,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操作、观察、思维有机结合,从而促进自主探求知识能力的提高。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教师只有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为核心,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学生才能得以全面发展。

2.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以“问题—探索—问题—问题解决”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质、大面积提高化学质量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包括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变式训练、归纳小结等环节。教学原则包括:合作交流性原则,教师要促使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与学生交流,与其他组成员交流,也可以与教师交流。多层次的交流活动,学生能摆脱教师这一权威的束缚,自由发表言论,极大地增强参与意识。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主体性原则,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反馈性原则,教学是动态过程,必须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与调节;创造性原则,课堂教学改革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在课堂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发现情境,在组织学生研究讨论时应激励学生发现和探索有创造性的解题方法。

总之,通过加强和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同学之间的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促进化学学科的素质教育。

3. 探究学习

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3.1 探究学习的意义。

“自主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热爱学习的天性,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学习,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必须改变学生被动、机械的学习化学方式,打破现有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内容体系,强化学生的过程体验,丰富学习情景。

3.2 探究教学模式。

探究学习模式的基础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指出:不把学习内容的现成结论直接提供给学习者,而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利用材料,主动地探索、发现与创新。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对大量化学事实进行科学探索和概括的一门自然科学。观察实验和理性思维是两个最基本的方法。鉴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其学科探究过程可表示如下:教师引导—提出问题—学生设计探究过程—学生自主研究—交流研究成果—师生共同评价—得出研究成果。

4. 结论

总之,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教师只有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好习惯,学生才能得以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新课程实施中,围绕新课改,化学教师要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使学生学习以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中的化学实验 篇10

2012年是河北省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的第一年高考。高考中化学实验试题占有相当一大部分比例, 涉及化学知识的方方面面。如何针对新课标、新考试大纲及说明, 制定恰当的复习策略, 是提高学生在高考实验题的完成质量的关键环节。本文结合多年的高考前复习工作, 详细阐述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的复习备考策略。

一、新课程标准和化学考试说明对高中化学实验复习提出的要求

当今社会是人才经济时代, 为适应人才经济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的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自主分析、发散思维、合作探究、创新思维等能力。在《高中化学考试说明》中, 对高中生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高中生必须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熟练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信息的搜集、鉴别和整理等能力, 通过实验解决化学知识点的学习难点, 通过自主探究提高实验的设计、操作、总结归纳等能力。在实验中让学生体验化学实验的魅力, 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以上这些是我们制定复习策略的依据, 需要我们认真研读, 精准把握, 全面落实。

二、近几年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结构的分析和命题角度与特点

1.试题结构分析: (1) 从实验考题的结构上看, 卷Ⅱ中主要是以一个实验题目为主进行发散考核, 少数实验考试题会出现基本理论或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点的考核。 (2) 从命题形式上看, 传统实验题和新型实验题并存, 不局限于课本中的实验, 注重对学生实验思维和实验能力的考查,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探究性实验与开放性试题相结合, 特别注重探究性实验的考核。 (3) 从试题的内容上看, 主要是考查高中化学实验的双基知识, 试题的难度系数相对较低, 突出体现低碳、环保知识。通常考查三大原理, 即反应、装置、操作, 这三个原理是基础。评价设计是重点, 实验设计要求原理最科学、方法最简单、操作最方便、现象最明显、误差要最小、结果最理想、成本要经济、安全加环保。

2.命题角度与特点: (1) 考操作、考细节、考表述。考查学生对专用术语、实验技术的掌握程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2) 理论联系实际, 现象和理论相互推断是一个趋势。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 试题涉及完成实验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复习时, 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实验报告制度。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应该包括: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步骤、相关计算、问题讨论。考查考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的能力。

3.高考对化学实验题目的要求: (1) 对开放性的实验进行自主设计或改进。包括实验原理的设计、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等。 (2) 掌握化学实验所要控制的条件以及控制的具体方法。 (3) 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和科学处理。 (4) 能够画出实验操作的装置图和特殊仪器的使用方法简图等。

三、新课改下化学实验复习的几点建议及应对策略

(一) 在高中化学实验的复习过程中, 加强对化学实验的双基的复习, 通过双基进行发散训练, 提高应用技能

按照学科考试说明的要求, 化学实验复习时应加强对化学实验双基的复习, 加强对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的复习, 加强成分鉴定、实验的基本操作、设备的选择、组装、调试、生成物质的鉴定、实验现象的处理、数据的计算等一系列基础知识的复习。通过复习, 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信息, 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二) 重视发挥教材中典型化学实验的引领作用, 突出学科特色, 注重化学实验知识的迁移与方法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实验题目主要以典型实验为考核对象, 但高考试卷基本不会出现原版的试题, 都是经过对试题的拓展、知识的迁移或者深化, 用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发散能力和应用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落实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因此, 我们在化学实验专题复习时应做到:

1.掌握经典实验的原理、使用的仪器、仪器的安装、实验的步骤、记录实验现象和采集数据;

2.要注意做到边做边思, 为什么这样操作?操作步骤的顺序怎样?否则会出现什么后果?除了这样操作还可以怎样做?

3.掌握经典实验中的方程式和实验计算题的题型, 能够对经典题型进行拓展延伸, 进行思维发散等。

4.在进行高中化学实验复习时还应该注意做到:某一实验器材的多种用法, 一类装置的多样用途, 多类装置的同一用法, 出现实验结果的多种原因, 处理数据的方法等。在这一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更好地实现化学思维的迁移, 挖掘学生的潜力。

(三) 复习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对比性与可操作性原则、控制变量与方法多样性原则, 使学生能较为全面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解题训练时要有针对性的训练数据处理和绘图能力, 精题细做, 将题做活, 提高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小伟.新课改高中化学实验备考复习[J].中学时代, 2012 (24) .

新课改中的化学实验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化学教学 问题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65-01

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化学的改革方向主要集中于教学内容和方法贴近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但目前来看,这一改革方向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

1.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与实践无法同步

众所周知,化学的核心是实验,学生们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才能切身感受到理论中所描述的各种实验现象。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希望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讲解知识和习题,而安排在实验教学方面的课时相对比较少,尽管课堂上有很多探究实验需要学生们亲自动手去做,但由于教学的安排,学生们走进实验室的机会大大减少,有些同学甚至都没有接触过实验器材和用品。事实上,这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学生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理论与实际也不能有效的结合。教师们低估了实验在教学中所发挥的用处,它不仅仅是让同学们感受实验的过程,更是在亲自实验中,通过重温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们在准备实验器材以及用品、把控实验所需条件等各个环节里发现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

此外,一些高校可能由于硬件设施无法满足,选择用观看视频的方式代替同学们的实验教学课,这一做法严重违背了新课标改革下的理念。我们都知道,化学实验中,反应物的用量、反应条件的控制稍有偏差,都可能引起不同的实验结果。视频资料上的实验往往是没有任何差错的,学生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仅无法发现自身的问题,而且极易给学生们产生化学实验操作起来很简单的印象,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认知偏差,不仅不利于学生们进一步探索问题,而且还会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脱离实际。

1.2 处理不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主要是对高中化学各方面的内容进行地毯式的教学,更侧重于广度,而教学的深度主要集中于选修部分。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教师很难紧跟节奏,完美的在广度与深度间寻找到恰当的契合点。在教学中,必修一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但是将物质结构方面的内容放到了选修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总希望能够一次性给同学们讲透彻,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课时不够,同学们理解起来也比较费劲。等进入选修部分后,老师又习惯以点带面,希望在讲解物质结构的同时能够让同学们与之前所学的内容有所联系,往往在进行深度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兼顾之前所学的广度上的内容。

1.3 教辅资料不能与时俱进

新课程化学教材剔除了许多以前偏旧、偏难、偏繁的知识点,同时更新了许多现代有关化学的案例以及知识点,但是市面上的教辅资料很多都没有与时俱进,只是将旧版本的辅导资料重新编排,再度作为新课标的参考用书,这样的教辅资料往往容易出现怪题、偏题,不能与学生们所学的知识点形成良性互动,不利于同学们的学习。虽然教师会尽可能的挑选一些适合学生们的教学资料,但由于市面上的教辅资料实在太多,再加上学生们的自主选择性较大,所以很难保证学生们不会使用到内容相对陈旧的教辅资料。

2.新课改下高中化学的教学策略

2.1 合理安排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学校应该在实验教学方面加大建设,一方面,着重培养专业化学实验教师,不仅要有专业化学的知识技能,还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实验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实验设备以及各种实验用品,尽可能对现有的实验室进行扩充,以避免因为硬件设施不完备而导致学生们实验课程的减少。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安排方面也要合理规划,加大实验课的教学时间以及充分发挥实验课的教学任务以及目的,让同学们在理论与实践中,产生兴趣,更好的掌握这门学科。

2.2 改变教学理念

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能再以传统的教学思维进行讲课,而要结合新课标课本的内容,重新调整教学安排。严格按照每一部分的教学目的制定教学计划,准确把握每一阶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这需要教师们改变常年的教学习惯。教师们必须从心里认真审视新课改下的教学安排,切不可仍按照自己以前的教学思路,教师应该试着将两者相结合,创新研究一个新课改背景下,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2.3 改变教学方式

新课改下,教师们在讲解知识点时应该摒弃过去老学究式的教学方式,应该充分做到将所学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同学们真正做到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有关“生活中的化学”的辩论赛或是知识竞答赛,提升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3.总结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虽然也在不断地改革推进中,但目前仍尚未完善,还有一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这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也是体现教师们教学水平的好机会。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使得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育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解涌.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9):228-228,229.

[2]黄巍巍.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81-82.

新课改中的化学实验 篇12

一、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

1. 提高学习兴趣, 为学生获得直观感性认识提供事实依据。

当一个化学实验非常的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眼球时, 如果此时能给学生一个自己动手去完成该实验的机会, 并且学生能够成功地完成实验, 那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体验的成功感不仅仅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兴趣, 这样学生就不再是被动地学习化学, 而是自己要学化学, 自然会收到非同寻常的学习效果。

2. 有助于重难点的突破和概念、规律的形成。

化学中的许多概念和前人总结出来的规律是从许多的化学实验事例中抽象出来的。因此,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这些实验现象和过程, 必然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化学概念和抽象的规律。如果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准备中, 能够精挑细选和精心准备一个丰富有趣、简易明了的实验呈现给学生, 就一定能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探索和获取化学知识。

3. 有助于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

在科学探究的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地挖掘实验中的潜在问题, 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讲解和辅导, 让学生去认真分析、积极地思维, 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得到发挥, 还能够帮助学生增加探索精神, 形成坚韧的品质,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以学会互相帮助, 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发展。

二、化学实验教学要以提高有效性为原则

我们的化学实验教学无论是在新课改之前还是进行了新课改之后一直都存在着效率低下甚至根本就没有效率的状况。要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需要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1. 目标的设定。

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运用不同的化学实验。 (1) 演示型实验:如果一个教师在实验中能够科学规范地演示实验, 合理标准地进行实验动作, 具有严谨的实验态度, 那么这个教师的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 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学习习惯。 (2) 探究性实验:我们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时, 一定要掌握一个基本原则, 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能让学生被动地去探究、被动地去获得知识。在探究实验中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设计实验流程、自己搭装置、自己记录实验现象与数据、自己分析与处理数据, 最终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2. 精心准备实验。

实验对学生是很有吸引力的, 学生总想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一些不同寻常的实验现象。如果一个教师的实验失败了, 自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受到挫伤。因此一个教师在实验前必须精心准备每一个实验, 确保实验的成功率, 即使实验失败了, 教师也要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另外, 教师在实验中要排除不安全因素, 一旦实验中发生了事故, 不仅仅严重影响师生健康和安全, 学生更会对化学实验产生恐惧心理。

3. 善于引导和启迪思维, 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和获得本质认识。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知觉活动,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就要明确观察目的, 拟定观察计划, 全面观察, 按一定方向和目的进行, 提高观察效率。如果观察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 那么就不可能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因此, 教师要启迪学生的思维, 将观察与分析、综合、假设、验证、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相结合, 才能让学生对客观事物有质的认识。

三、化学实验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

1. 充分利用演示实验, 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是指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演示书本上的一些化学实验, 它起着一个纽带作用, 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进行联系。教师在进行实验操作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察实现现象、考虑实验中的问题。对许多化学概念和定律的确立, 都要以实验现象作为基础。在生活中学生是很少能感知到这些知识的, 所以要想获得相关的感知, 在很大程度上都靠演示实验来展示。在化学的课堂教学中, 传统的、不切实际的、过时的课堂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再继续被我们所采用。化学的课堂演示实验不能仅仅是教师演示、学生看, 而要采取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归纳总结、反思。甚至很多情况下, 教师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反复实验, 加深对实验的印象, 巩固对知识的理解。

2. 利用家庭小实验, 延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上一篇:课程网络资源下一篇:技校机械制图课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