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呼唤新理念(精选12篇)
新课改呼唤新理念 篇1
科学实验的自觉意识。三要培养数据处理能力。要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在中学阶段, 要求学生养成对于一个量的确认需获得多组数据 (多次直接测量) 才有可信度的习惯;对于直接读取的数据应该会用有效数字表示;能自己设计表格进行间接测量的计算。要将科学实验的全过程和成果完整地表达出来, 就要指导学生认真独立地写好实验报告, 这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措施。实验报告的内容要规范化,
总之,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要以提高实验素养为指导思想, 注重必要的实验技能训练。长期坚持强化实验能力训练, 就能使学生更快更熟练地掌握科学实验方法, 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三、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探究实验的设计, 让学生去发现问题, 寻找知识
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作为载体的, 许多的现象可以说明所要讲述的物理知识。在教学中我通过探究实验的设计, 让学生去发现问题, 寻找知识。探究实验的教学首先要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要注意问题的提出要新, 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学习《摩擦力》时提出我们都会走路, 走路靠的是摩擦力, 但是我们发现有时我们走得很稳, 可是下雨天走路容易摔跤, 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摩擦力。
时代在进步, 观念在不断的更新, 中学物理教学观念也有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由传统的教师教, 学生学的教育观念彻底的改成了学生学教师导的方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 成为我们今后的教学首要任务。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把实验课堂教给学生, 让学生有一个自由的空间, 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 从中寻找规律,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 应该如何走好这一步呢?下面谈谈几点我的看法。
一、教学中不断探索改革实验教学的模式, 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功能
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确定以实验为基础, 用实验来展开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探索改革时期新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建立起按科学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指导实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引导———探索———实验———掌握”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分相信学生, 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课本让学生看, 实验让学生做, 思路让学生想, 疑难让学生议, 错误让学生析。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 利用物理实验,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 教师在课内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 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主要方式是采取提问、答疑、讨论、观察实验现象、动手操作等。在实验中, 加强对学生实验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实验能力, 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种实验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实验报告分析能力:一要培养观察能力。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 学生都有一个对物理现象进行有目的、有序的观察过程。要注意引导观察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深刻性。二要培养操作能力。实验过程离不开操作, 操作是否正确规范都有可能影响实验的结果, 甚至直接导致实验的失败。应该引导学生在操作前拟定操作步骤, 要了解所使用仪器的用途、规格和使用注意事项, 按照实验原理, 学会控制实验条件, 合理组装或连接实验装置。另外, 在操作过程中故障的排除是许多学生的薄弱环节, 往往反映学生对实验原理模糊不清, 或者对各部分仪器的工作情况不甚了解, 又不肯动脑分析而急于求老师来解决。这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分析故障的特点, 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 培养学生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自我约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应注意以下几术的专业人才。这样的引导需要我们
!!!!!!!!!!!!!!!!!!!!!!!!!!!!!!!!!!!!!!!!!!!!!!!!!!!!!!!!!!!!!!!!!!!!!!!!!
新课改呼唤新理念 篇2
最近,我们正组织教师学习《决定》和《纲要》,在学习中,我们体会到,要走进新课程,必须要有新观念,要有新制度,要懂得这次课程改革的落脚点,为此,我们做了一些前期准备,希望在新学年能较快地进入课程改革之中。
一、新课程呼唤教师观念更新
新课程呼唤新观念,没有新观念就没有新课程。为此,我们要学习,全校老师人手一册新课标、新课程与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开学初我们认真组织老师通览全册教材,对照《新课程标准》,分析教材。通过反复对照学习,老师们意识到,这一轮的基础改革表面上是改变教材实质上是改造人,改造与课程利益相关的每一位成员DD学生及其家长、教师、校长、教育行政官员,教研员,以及其它社会人士等,换言之,课程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造我们自身,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地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使新课程成为自己的生命的一部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新课程共同成长,我们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新生。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我们以为,是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以前,我们教师头脑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而如今,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要在带领孩子走进新课程中,把钥匙交给孩子,让孩子们自己去开启通往未来世界的大门
二、新课程呼唤学校管理制度重建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有赖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而且要借助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如果说,观念更新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先导的话,那么制度重建则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保障。
为此,我们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对我校现有教师队伍进行了重新组合,凭借着中国教育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英国BP公司授牌的《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DD“绿心工程”实验学校》这个基地,请师大课程中心的专家指导,成立科研组为开展课题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成立课改组以学校热心追求教育工作的才干教师和骨干教师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提升教师的教力和学生的学力。通过重组以使我校课程改革有了组织上的保证;同时还在一些年段进行了学生评价制度改革的试点。
三、新课程呼唤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教师“学生观”转变。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要求老师做到用孩子的
课改呼唤新作业观 篇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内容都发生了转变,我们又该确立怎样的“作业观”呢?
一、正确地认识作业
笔者以为,作业应该有三个层面的功能:一是检查和巩固功能。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目的是强化记忆和获得反馈信息,重在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二是深化和提高功能。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方面,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重在创新情景和思维过程;三是检验和发展功能。侧重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整合方面,目的在于促进全面发展,重在体验和实践。其中,巩固和检查功能是传统作业观的主要方面,而深化和提高功能、体验和发展功能才是新课改下新作业观的重要特征。因此,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后的检测巩固、扩展应用,一定数量的作业训练,都是为了教与学的需要,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成长进步的需要。
二、合理地布置作业
既然做作业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进步,那么,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承受能力,注重作业的科学合理性和实际有效性,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就应该是老师必须把握的最基本的原则。
在作业的内容上,应体现针对性,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作业过于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和确定性。新课程环境下,除了保留部分传统型作业外,作业的内容应尽量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可以打破学科的界限,联系生活,关注时事;作业的答案要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要避免机械重复性的作业,杜绝填充性的作业,讲究作业的层次和针对性。
在作业的形式上,应体现创新性、多样性和合作性。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作业几乎都是以文字和作业本的形式、以学生个人为对象来进行的。新课程环境下则要求改变这种单一的作业形式,比如可以是书面文字式、操作式、实物式和口头式的,也可以是生活实践性的;可以是单项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可以是理解性的,也可以是识记性的;可以是课堂内完成的,也可以是课外完成的;可以是教材提供的,也可以是老师或学生本人拟订的;可以是由个人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由学习小组合作来完成的,或由学生与教师、家长来共同完成的。
在作业的容量上,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新课程环境下的作业,更多关注作业的质量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一是要考虑量力性,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能尽可能发挥学生潜能;二是要有差异性,即根据学生学习的差异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部分题目只要求部分学有余力或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去完成。总之,作业量遵循的原则不是“多多益善”,而是“精而有效”。
三、科学地评判作业
科学地评判作业,首先要明确答案的多样性和评判的互动性。新作业观体现开放性、探究性、合作性、创造性等,决定了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评判学生作业时摒弃过去用“标准答案”来衡量的观念,树立“言之有理即可”的思想,甚至树立向学生学习的思想。由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老题的评判就难免会有缺漏或错误。可以让学生对老师的批改进行反批改,在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批改中,缺漏可以得到弥补,错误可以得到纠正。不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深刻,老师也能与学生教学相长。这样学生更能大胆地探究、无忌地表达,使作业真正取得实效。
科学地评判作业,还要重视评判的过程性和激励性。在传统的教学中,作业的评判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只区分等级,却缺乏激励。在新课改环境下的作业评判过程中,要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评判过程中来。学生通过自批、对批、互批、轮流批等多种形式参与到作业评判中来,这样既能给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学习机会,又可以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在作业评判中,要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既要指出不足,更要肯定其成功之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如使用“如果……,将会多么……啊”之类的说法,就远比直接指出种种缺点、不足,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要树立全新的作业观念,以此来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作业,创新地布置作业,科学地评价作业,使作业真正获得理想的质量和效果。
新课改呼唤合作学习 篇4
关键词:新课程,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 是学生在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式学习, 通常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合作学习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 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 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一、准备阶段
在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要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 使学生产生想要合作的动机, 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告诉学生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适时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明白怎样完成学习任务。恰当的问题情境的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
二、实施阶段
确立学习任务之后, 小组要通过研究学习目标, 明确主攻方向和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组员角色任务, 分工合作, 探索交流。在此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 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引导。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 学会收集资料。
一般来说, 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 有时需要收集一些资料。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 通过什么途径, 收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2. 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 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 发现问题及时指点。
3. 学会讨论问题。
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 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 可能有不一致之处, 这就需要讨论, 攻克难点, 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 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4. 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
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 才能以诚相待, 荣辱与共, 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 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
5. 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
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 不要有依赖思想, 同时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三、评价阶段
“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 合作学习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更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 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 形成“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尤其是“基础分”和“提高分”的引入则是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合作学习将常模参照评价改为标准参照评价, 有利于我们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四、合作学习下的新型师生观
合作学习中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发展程度的晴雨表。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 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 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 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 共同提高。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 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学生由于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 会把学习当乐事, 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 同样也有助于教师的提高。
走进新课改 品味新理念 篇5
品味新理念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南阳市第六高级中学
王大伟
2009年8月
走进新课改
品味新理念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南阳市第六高级中学
王大伟
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坚持立足实际,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按照市教育局的要求,我校召开了暑假“走进新课改”教育学习活动,在这次学习中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看到了教育教学面临的新的变化,并且对新课改有了较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新课程,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纲上说:“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也即: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既凸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必须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江苏南通每年的高考质量居全国之首,正是这一思想的良好体现。如何实现这一学习目标呢?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在新课程理念中,它始终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笔记,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进行大量的训练。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二、新课程,品味“以人为本”思想。
“要求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面对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目标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的反思。作为教师的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我们究竟该教学生一些什么?仔细想一想教师是不是应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是不是把握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上的。应该关注: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由此我们呼吁的课堂应该是: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也可能要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而我,已飞过”。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化到学科教学,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自私的,而应是关爱他人: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还要懂得如何善待生命: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新课程,品味教育新理念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一个科学实验,学生可以设计出十几种形式和内容。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这对教师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对待他们接触过或为接触过的问题,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思想。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用自己的身心去创新。因而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还要学会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程新理念,呼唤新观念 篇6
一、新教材理念新,顺应了时代要求
1.课程设计思路新颖。高中地理课程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提供了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等基本观念,其基础性不仅体现了社会需求,还体现了学科的基础、学生的发展。地理新课程除了考虑学科的继承性、经典性外,还体现了学科的时代性。反映当前地理科学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渗透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应用了时代性强的信息技术,顺应世界潮流,紧跟时代步伐。地理课程不仅体现了学科的时代性,也体现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时代性。从目前的实际来看,增强高中课程的选择性是顾及学生特点的一条快捷、有效、合理的途径,应尽可能让学生选择他们所喜爱的课程,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探索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2.课程目标科学合理
总目标为: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内容,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明晰该目标,新课程提出了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分割,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目标,层层递进,有机统一。不仅侧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还要求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图表和地理数据等一系列地理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的关键目标。“过程与方法”要求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运用于整个地理学习过程,侧重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侧重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能力的培养;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的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侧重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二、新教材编排科学,新理念呼唤新观念
新教材的编排设计,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从提高公民素质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突出学习地理的实用性,大大删减传统的学科知识。例如,关于太阳,只要求掌握对地球的影响,删除了关于太阳本身的知识;关于大气的知识只选择了大气受热、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关于水的知识只选择了水循环和洋流;关于洋流,删除了洋流的成因、类型等知识;关于地质的知识只选择了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关于地貌的知识只选择了地表形态的变化,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运用地图(或图表资料)的能力;突出举例(或结合实例)说明的能力;突出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例如模块一总体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即宇宙环境及地球的运动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渐掌握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重视基本地理观念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公民素质教育的最高层次。从地理学科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必修一模块是围绕一些重要观念来设计的,但需强调的是,本模块将人地关系作为内容设计的主线。例如,天文部分侧重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自然环境部分关注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地理意义;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经验不足待改进,教法学法应革新
新教材特点是内容变化不大,但编排不求系统性,这给中老年教师改变观念带来挑战。个别老师总忘不了旧体系,力求完整无缺,加大了课堂容量和难度,不利于减轻负担,提高效率。目前我们对平行班和实验班采用了分类教学。平行班重视双基巩固,实验班重能力提高,取得了较好效果。课堂双边活动活跃,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主体参与型理念,适应了时代要求。不足之处是:开设课程门类多,课时严格受限,完成任务时间紧、负担重,使课题研究、案例分析等活动难以展开,个别目标难以落实。另外,缺乏较高质量的课件支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难以应用,这需要有关教育部门的配合与协调。还有高考目标尚未下达,拓展什么内容缺乏目的,这都是我们面临的困惑。
但是,新教材的优点不容置疑,课改初期出现挫折与困难是正常现象,只要我们积极进取,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一会适应新教材教法的革新和发展。
新课改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7
学生在课堂中必然要受到教师的重要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源自教师的课堂角色, 而教师作为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正式权威, 其社会角色的一个主要范畴便是课堂角色。那么, 教师到底在扮演着怎样的课堂角色?下面, 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1.“定向者”角色。在课堂上, 提问乃是这类教师控制课堂、展开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手段。由于提问对学生思考与回答问题往往带有潜在的强制性, 且所提问题本身也基本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故提问实际上对学生的课堂参与起着一种定向作用。因此, 我们说这类教师在课堂中主要扮演着“定向者”的角色。
2.“定向定规者”角色。这类教师是以教学必须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来规范学生学习的。由于任何要求 (包括“模糊性要求”) 的功能都在于确立某种规范 (规则、规矩、规章等) , 故这类教师就不是在“集中性”地扮演“定向者”的角色, 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同时扮演着“定规者”的角色。因此, 我们可将这类教师简称为“定向定规者”。
3.“定向定论者”角色。这类教师常常通过加强评价来调整学生的课堂行为, 致使“评价”在其言语行为中的比重急剧上升, 几乎与“提问”平分秋色。由于教师的评价不同于其他评价, 它不但表明着教师的一种判断, 而且对于学生来说, 常常是一种“给定的结论”。因此, 我们把这类教师称为“定向定论者”。
就总体类型来看, 可以说教师传统的课堂角色都少不了“定向”, 不是基本上的定向者, 就是部分定向者, 教师对于课堂的支配由此也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 教学中的弊端也就显而易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荡然无存。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 因而教师的角色也应随之转变。
首先, 要转变观念, 教师应承认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角, 要甘心成为配角, 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这其实也赋予了教师角色更多新的内容:教师将不再是“专家”、“讲师”与“教授”, 而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合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不再以定规或定向来支配和限制学生的思维, 而是将课堂的支配权下放给学生, 让学生主宰课堂, 同时, 教师还应成为课堂中的一位积极参与者。
其次, 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一专多能的能力和优良的人格, 是教师作为指导者的先决条件。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在执行文化传承基本职能的同时, 还应把本人的世界观、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修养程度和基本素质显露给学生, 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标, 教师自身就要博学多才。因此, 语文教师要广泛阅读各类书籍, 尤其是学科知识、教学理论以及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类的书籍。同时, 密切关注社会生活, 紧跟时代步伐。“腹有诗书气才华”, 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才能赢得学生的敬重。
最后, 教师还应成为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 分析其中的不足, 提出改进方案。另外, 教师还要从事一些与自己教学有关的科学研究, 从理论上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 要能够推崇创新, 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打破常规, 突破传统观念, 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教师自身还应具备丰富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 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还要有开阔的视野, 善于分析综合信息, 有创新的教学模式, 创新的教学方法等。
新课改呼唤新理念 篇8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当人们热衷于讨论新课程改革这一问题时, 焦点大多指向教师、学生和家长, 习惯于将校长定位于行政管理者。但是, 学校是教育单位而非行政单位, 校长身为学校的领导者, 若只处理行政事务, 缺乏有效的教学领导能力, 将难以推进新课程改革。校长是学校的主要领导者, 是一校之魂。校长并非唯一的教学领导者, 但却是最核心的教学领导者, 在教学领导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本身对教学领导的重视以及教学领导能力的提升, 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品质的改善。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育教学, 其他活动都从属于这一基本职能;而校长有效的教学领导, 则是学校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有鉴于此, 本文拟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校长有效教学领导进行探讨。
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概念
教学领导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学领导是指“领导者为实现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系统, 通过规划教学发展远景、制定课程标准、管理课程和教学、视导评鉴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督促学生进步、提供教学支持系统和发展教学文化等领导行为, 达到民主与合作、开放与交流, 提升教师的教学品质和学生的学习成效的动态过程”。完整的教学领导体系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教学领导者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中观教学领导者是校长;微观教学领导者是教师。
校长教学领导概念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1966年美国的《柯尔曼 (Coleman) 报告》, 该报告根据4000多所学校的645000名学生的相关资料, 分析了当时美国教育机会均等的情况, 不仅使学生的成就和表现逐渐受到教育者的重视, 也促使许多学者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有效学校 (effective school) 的研究, 发展成为“有效学校运动” (Effective SchoolMovement) , 该运动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应该强调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的角色和功能。
校长有效教学领导主要是指校长掌握人们期望他所具备的与课程和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 并能够直接参与教师的教学, 促进学校改革和教学创新, 明确教师和学生未来的发展愿景, 同时有效地管理和监督教师的教学, 整合学校的课程方案, 经常关注学生的进步。校长在学校工作中积极致力于构建共同愿景与教学目标, 统整校内外教学资源, 发展支持性的教学环境, 协助教师改进教学和专业发展, 增进学生学习效果, 有效提升学校效能, 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之前的校长教学领导
教学领导虽然是近年来从国外引入的新概念, 但在新课程改革之前, 我国的中小学校长也扮演着教学领导者的角色。校长不仅是学校的行政首长, 也是学校的当家人、教师之师、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以及对外联络者。
(一) 特点
新课程改革之前, 全国各地的许多中小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实验, 先进经验层出不穷, 校长的教学领导主要突显出以下特点。
1. 制度性
校长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管理的有关规章。教学规章制度的要求全面、有序、实用, 包括备、教、研、辅、批、考等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 教师、教研人员、教辅人员的职责规范, 各类人员的考核与评价方式等。规章制度规范教学行为, 且逐渐具备更多的弹性, 实践证明, 僵化的制度不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此外, 校长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 能及时对规章制度做出调整。
2. 计划性
开学之初, 校长教学领导的重点是督促编排课程表、发放教科书、核定师生的名单以及制定相关计划, 如, 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教研组计划、任课教师计划等。期中, 校长主要安排各项检查和中期评估活动, 包括备课检查、中期教学质量评估、教研检查等。期末, 校长则重点安排各项教学活动的总结, 包括课堂教学总结、教研工作总结、期末考试以及考试质量分析等。所有这些工作都按照计划进行, 教学领导的计划性在教育教学程序的链条上环环展开。
(二) 不足
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 各学科课程标准都体现了许多新理念, 诸如课程管理分权化、课程结构均衡性和综合化、课程目标生成化、课程内容多样化、课程实施开放化、课程评价多元化;以及教学民主、多元文化、回归生活、个性发展、以人为本、关爱自然、终身学习等理念。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中, 学校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教学领导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与此同时, 新课程改革之前的校长教学领导工作逐渐显露其不足。
1. 行政领导代替教学领导
学校具有教学和行政并行的特性, 但应以教学为主。在现实中, 校长大多以行政领导为主。长期以来, 我国中小学校长一直是由政府任命的行政职务, 人们往往过于强调校长的行政角色, 而忽视了校长的其他重要角色。虽然建国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产生了一大批有突出贡献的校长。但当前校长无个性、学校无特色的事实却不可否认。教学领导的缺乏意味着校长理论品质和个性化思想的薄弱, 也就没有了与其理念一致的教育教学实践, 更无法提升和积淀教学理论的力度与厚度, 理论和实践不能互相生长和发展。同时, 繁杂的行政领导事务充斥了校长的时间和空间, 忽略了教学领导和自我专业发展。校长领导学校变成了对学校的行政领导。没有高度和弹性伸展空间的行政领导形成两种学校管理状态:或维持型, 推着干;或事务型, 事必躬亲, 变成一个生产队长的角色。
2. 教学领导的形式主义倾向
部分学校的校长在教学领导过程中做表面工作, 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当前, 一些校长认为自己是在“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 扎扎实实办应试教育”。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组织了大量的“观摩课”“示范课”“活动课”和“研究课”等。这些课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感觉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配合得天衣无缝, 其密切程度让人惊叹, 也让人心存疑虑, 更让人产生莫名的失落感。原因是这些课的表演色彩太浓, 失去了师生教学相长、苦乐共存的真实性。
3. 教学领导的手段和方法落后
许多中小学校长的教学领导手段仍然以行政手段为主。教学领导的方法强调整齐划一, 提出并遵循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统一辅导、统一评价的“大一统”式教学领导模式。这种大一统的教学领导, 早已不适合当前提倡和尊重创新与个性的需要。教学领导方式的落后, 还表现在校长对教师的不尊重和不信任。例如, 对教师的各项工作暗地严密监控。如今, 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自主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的权利。我国中小学校正提倡“以人为本”的领导方式, 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需要了解人、尊重人和发展人。
4. 教学领导的目标不明确, 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
一些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 对于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缺乏一系列清晰的思路、长远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 以至于出现学校教学规章制度朝令夕改、“一朝天子一朝臣”等不良现象。学校各门学科的教学缺乏整体性发展目标, 校长一般对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重点学科领导较多, 自然、音乐、体育等学科缺乏有效的教学领导。学校教学工作出现无序与不协调的局势, 其重要原因在于教学领导者迷失方向感, 缺乏领导目标。
5. 教学领导体系缺乏开放性
学校内部的教学领导者主要包括校长和教师。传统的教学领导体系突出自上而下的领导, 即校长领导教师;而缺乏自下而上的领导, 如学生、教师参与教学领导, 教学领导体系缺乏开放性。组织的开放性是其维持生命与取得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学领导若要富有生命力和发展力, 必须加大其开放性, 也就是既重视自上而下的领导, 也重视自下而上参与领导,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教学领导工作。在一些西方国家, 教学领导体系已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 即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力量在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改善师资队伍、监控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标准与阻隔
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很多, 既有学校外部的因素, 如政府、社区、家长、社团的影响等, 又有学校内部主要是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其中, 校长在课程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关键在于校长有效教学领导能力的提高。面对校长教学领导存在的不足, 我们提倡发展校长的有效教学领导能力。校长要顾及学校的发展和教学活动有序地进行, 要承担新课程改革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如果校长仍然只关心升学率, 或仅仅重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工作, 缺乏改革中有效教学领导的能力, 就很难保证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措施得到贯彻, 更难做到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一) 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标准
校长教学领导主要是指校长协助教师教学和影响学生学习的直接或间接的领导活动。具体而言, 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主要标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发展标准
校长作为有效教学领导者必须确保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之间的有效衔接, 统整课程和教学的相关事宜, 并将行政管理和外界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干扰减少到最低程度, 提高教育教学的效能。合理调配教学时间, 为学生建立一个有序的学习环境, 提供充足的资源、人员和设备支持学生学习。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培养他们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并运用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促进学生的学习。
2.教师成长标准
校长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新课程改革的研修活动, 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专业学习, 并努力安排各种有效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 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和谐环境。校长还应具备基本的专业智能, 积极关注和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形, 时常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 与教师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解决教师遇到的教学困难, 协助他们改进教学工作, 不断发展和提升专业水平。
3.教学文化标准
教学是一个有机组织体, 在积极的组织文化氛围中, 校长、教师和学生会有较高的意愿去达到学校的教学目标。文化赋予组织变革的力量, 以持续改进自己。领导的变革并不是来自精心设计的组织机构、精心制定的管理计划和控制、优美的理性计划模式、熟练表述的领导策略, 它是领导者触及别人心灵的能力, 提高人的良知, 赋予事物以某种含义, 唤起人的热情, 这才是力量之源。校长有效的教学领导, 必须建设符合本校特色的教学文化, 为教学提供合理的信念支持。
4.教学环境标准
校长有效教学领导, 是一个校长同学校教职员工、校外社区和家长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校长要成为一位拥有开阔胸襟的领导者, 以一种共同参与和积极沟通的态度, 与校內外人员组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并富有工作成效的团队, 使每一个人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促进教学的发展而努力。校长应该建立安全、有序的教学环境, 注重学生的纪律, 尊重并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 与家长和社区保持良好的关系。
5.伦理道德标准
校长还必须具备基本的伦理道德品质, 才能够做到有效的教学领导。校长基本的伦理道德品质主要体现为关怀原则和公正原则。关怀原则涉及到校长与教师、学生的关系以及伴随这些关系的责任感, 包括教师、校长与校內外环境的关系。“关怀是一种联系的方式, 而不是一套特殊行为。”这一原则赋予学生参与学校政策决定的权力。校长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决策行为, 学生的尊严和潜力得到重视, 使学校决策能够让学生充分受益。校长的公正原则涉及到师生个人与学校团体所做选择有关的公平和公正问题。这一原则要求校长成为学生的支持者, 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条件。在校长公正原则的伦理道德下, 学校制定以公正形式履行的公平政策。
(二) 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阻隔
21世纪, 校长教学领导的环境更为复杂, 需要应对和解决的压力、问题、挑战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诸如当前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革新和学校发展定位等问题, 都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校长, 只有了解所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才能更好地应对与发展。校长有效教学领导过程也面临着各种阻隔,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领导观念的干扰
在整个领导领域, 包括校长的教学领导, 一方面, 人们逐渐习惯把领导视为行为而不是行动, 视为心理方面的因素而不是心灵方面的因素, 视为与人有关而非与理念有关的东西;另一方面, 人们过度强调了科层、心理、技术和理性的权威, 而忽视了领导的专业和道德权威。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校长没有对传统领导观念革新的勇气和意志, 学校的发展将是无望的。
2.学校中的繁杂事务
校长经常淹没于学校无休无止的琐事之中, 其主要原因在于校长未能明确“领导”“管理”和“行政”三者的联系和差别, 未能分清领导领域中教学领导与其他领导领域事务的轻重。许多校长可能错误地认为学校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很重要, 校长必须了解和控制每件事情, 力争做到事必躬亲。其结果将是校长陷入繁杂事务的“泥潭”, 导致学校组织成员对校长的依赖不断增强, 使整个学校呈现的是一个人的意志而非组织集体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 校长将难以顾及教学领导工作, 更何况有效的教学领导。
3.校长缺乏教学领导的专业知识
新课程改革赋予中小学校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选用教材、开发校本课程、对课程实施进行自我监控、组织专业发展活动等职责, 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学活动, 校长的教学领导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新课程改革虽然意识到了校长培训的重要性, 但这项工作在全国只能说是处于起步阶段。即便考虑到校长接受的其他培训, 从培训的时间和课程来看, 还不能说已经帮助他们确立了有效教学领导者的整体意识。在此情形下, 校长在实际工作中将行政领导的观念迁移到教学领导所能产生的效果将非常有限。
4.迷失学校发展愿景
学校是一种具有较强人文特征的组织, 在学校内创设明确且受师生公认的愿景不仅能够节约学校教学资源, 还可以推进学校教学的健康持续发展, 使校长做到有效地领导教学。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冲击, 使部分学校暂时迷失了明确的发展愿景。如果学校没有形成共同愿景, 迷失发展方向, 那么学校所有的活动和行为都将是盲目而短浅的。
5.缺乏伦理道德
新课改呼唤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篇9
目前, 随着新课程地理教材的逐步推行, 给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地理教材中知识之间的跨度大, 这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而地理学科又作为一门以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 其涉及的内容很广泛。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与地理学有密切而广泛的联系, 这从本质上决定了地理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和课堂, 而应该把课堂与社会、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出发,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提炼生活中地理问题的策略
1. 观察自然现象, 揭示其中奥秘。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 都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结果, 蕴涵了一定的自然规律。例如, 在讲月相盈亏圆缺的周期性变化时, 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定期观察, 并记录好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四相时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渐变的顺序, 并与农历日期相对应, 激发学生思考月相变化的内在原因。在明确了月相变化是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相对位置关系发生变化的一种表现之后, 可以进一步分析“农历”的产生及推算的基本方法, 日食、月食发生的原因, 明确日食为什么只有在农历初一前后才会发生, 而月食只有在农历十五前后才会发生的道理。
2. 利用社区资源, 思考现实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 不但有丰富而神奇的自然现象吸引着我们, 而且有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新课改提出明确要求, 就是要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 学生可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 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描述、归纳、分析地理问题。
高中地理课程中, 农业区位条件、工业区位条件以及城市区位条件的分析、文化的空间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等都是很重要的内容。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当地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的调查, 分析市场条件、交通条件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了解城郊农业的主要类型, 也可利用社区资源调查学校所在地流动人口的基本状况。通过对社区资源或学校现有条件的开发和利用, 不仅简化了教学的难点,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整合其他学科知识, 提高探究能力。
有人把地理学科说成是文科中的理科, 这也是对地理学科广和深的反映。的确, 对很多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解释, 不但要用到地理学科的知识, 而且会涉及到其他学科。例如, 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不同纬度地区楼间距的确定, 会用到三角及三角函数的知识;理解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时, 会用到相关的化学知识。通过对生活中这类地理问题的探究, 一方面揭示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另一方面, 还运用了数理化生等多学科知识, 使其有机融合, 相互渗透, 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营造积极思考、敢于提问的课堂氛围。
根据新课程理念, 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种“以人为本”的课堂氛围, 不仅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 还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灵交流, 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2. 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要重在提炼, 不能庸俗化。
构建“生活化课堂”, 课堂内容要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 就必须打破两个世界的隔阂, 在教学中既联系个体的生活经验, 又不能忽视学科知识的重要性, 如果把课堂教学仅停留在一个孤立的地理现象层面, 将会导致教学的庸俗化。
3. 精心组织是实现教学生活化的关键。
新课改呼唤新理念 篇10
一、新教材理念新, 顺应了时代要求
1. 课程设计思路新颖。
高中地理课程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提供了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 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 形成可持续发展等基本观念, 其基础性不仅体现了社会需求, 还体现了学科的基础、学生的发展。地理新课程除了考虑学科的继承性、经典性外, 还体现了学科的时代性。反映当前地理科学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 渗透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 应用了时代性强的信息技术, 顺应世界潮流, 紧跟时代步伐。地理课程不仅体现了学科的时代性, 也体现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时代性。从目前的实际来看, 增强高中课程的选择性是顾及学生特点的一条快捷、有效、合理的途径, 应尽可能让学生选择他们所喜爱的课程, 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探索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 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2. 课程目标科学合理
总目标为: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内容, 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初步掌握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明晰该目标, 新课程提出了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分割, 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目标, 层层递进, 有机统一。不仅侧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 还要求认识区域差异, 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图表和地理数据等一系列地理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的关键目标。“过程与方法”要求通过各种途径, 运用各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整理、分析地理信息, 运用于整个地理学习过程, 侧重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提出探究方案, 与他人合作, 开展调查研究, 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侧重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能力的培养;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 表达、交流、反思自己的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侧重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二、新教材编排科学, 新理念呼唤新观念
新教材的编排设计, 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 从提高公民素质出发, 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突出学习地理的实用性, 大大删减传统的学科知识。例如, 关于太阳, 只要求掌握对地球的影响, 删除了关于太阳本身的知识;关于大气的知识只选择了大气受热、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关于水的知识只选择了水循环和洋流;关于洋流, 删除了洋流的成因、类型等知识;关于地质的知识只选择了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关于地貌的知识只选择了地表形态的变化, 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运用地图 (或图表资料) 的能力;突出举例 (或结合实例) 说明的能力;突出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例如模块一总体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即宇宙环境及地球的运动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 学生可以逐渐掌握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重视基本地理观念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公民素质教育的最高层次。从地理学科角度出发,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 必修一模块是围绕一些重要观念来设计的, 但需强调的是, 本模块将人地关系作为内容设计的主线。例如, 天文部分侧重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自然环境部分关注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地理意义;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经验不足待改进, 教法学法应革新
新教材特点是内容变化不大, 但编排不求系统性, 这给中老年教师改变观念带来挑战。个别老师总忘不了旧体系, 力求完整无缺, 加大了课堂容量和难度, 不利于减轻负担, 提高效率。目前我们对平行班和实验班采用了分类教学。平行班重视双基巩固, 实验班重能力提高, 取得了较好效果。课堂双边活动活跃, 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主体参与型理念, 适应了时代要求。不足之处是:开设课程门类多, 课时严格受限, 完成任务时间紧、负担重, 使课题研究、案例分析等活动难以展开, 个别目标难以落实。另外, 缺乏较高质量的课件支撑,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难以应用, 这需要有关教育部门的配合与协调。还有高考目标尚未下达, 拓展什么内容缺乏目的, 这都是我们面临的困惑。
新课改呼唤新理念 篇11
观念层面上的策略
1.重新认识领导者
以往,人们普遍认为领导者是借助人格的力量、科层和政治的权威,单枪匹马地拖拉或推动组织成员前进。领导者必须是果断的;领导者必须是强有力的;领导者必须具有卓见;领导者必须成功地操纵事件和人员,以使卓见变为现实。虽然论述到了领导者的一些特征,但并未揭示领导者的真正内涵。校长要做到有效的教学领导,最终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触动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呼唤他们的价值观,回应他们联结他人的需要。领导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校长作为有效教学的领导者就是教学服务者,为学校教育教学成员及其工作服务,促使学校教学不断发展。因此,校长不应一味地凭借行政权、强制权和奖赏权来领导学校,而应更多地培养与运用专家权与自身人格魅力,透过校长本身的教学专业能力来引导学校成员朝向教学目标奋进,进而激励学校成员的工作和学习动机,提升士气。
2.重新认识教师
在有效教学领导的过程中,校长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要明确教师是学校的主要依靠力量、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校长应深刻认识到领导乃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现象,应建立在“我与你”的关系之上,也就是把教师当“人”来看,重视个人的主体性与价值性。尽管在学校中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不论是教师或是教辅人员,每个人都需要尊重人格,需要维护尊严,需要满足需求,需要增强动机,需要激发潜能。此外,校长通过提供学校组织资源,建立支持性环境,促使教师成为自身工作范围内的领导者,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拥有充分的自主意识,能够自主行使对自己权利范围内事务的支配权和决策权,使教师参与教学领导工作不是一项被动的赐予,而是教师的主动分享。校长也不再是教学领导体系内的单打独斗者,而成为有效教学“领导者的领导者”。
3.重新认识学生
在有效教学领导过程中,校长应该确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成功既是教师教的结果,更是学生学的结果。校长作为有效的教学领导者既要关注教的过程,也要重视学的过程,使教学同步发展,互相促进。尤其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校长应意识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是教学领导达到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同时,校长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政策决定过程,使学校决策能够让学生充分受益,同时也符合有效教学领导伦理道德标准的要求。校长为学生利益而发展学校范围内的有效教学领导,是学校教学工作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
4.重新认识学校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学习型组织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学习型组织是社会发展到知识经济阶段的新型组织形态,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具有鲜明的特点:组织结构扁平化,而非科层型的金字塔式结构;善于学习,学校人员在学习中能够树立合作、沟通、理解的意识,使学校在面临不同的环境和挑战时,具有很强的适应力;自主管理,学校人员不是工具价值基础上的被统治者,而能够积极进行自主管理、自我创新。学校变革为学习型组织是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重要措施,校长在学校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行动层面上的策略
1.明确发展愿景
“学校发展愿景的设定,乃是校长教学领导的首要工作。”因此,为了让学校师生接受愿景,校长一定要了解师生,用他们的语言说话。要让师生相信,校长明白他们的需要和想法。领导者要激活其他人的希望和梦想,让他们看到自己完全有可能抓住这样的未来。领导者通过描绘团体的愿景,点燃众人的激情。校长要和学校所有师生共同确立发展愿景,以此促使人们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并使学校组织中的每个成员能够在学校发展愿景中寻求自己的理想。
2.变革领导方式
作为有效教学领导者,校长要改变过去以科层制为中心的领导方式,代之以服务为中心的领导方式,改以物为本为以人为本。有效教学领导要求校长能够将学校师生的教育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且师生在教学领导过程中都有尊严和有价值地学习、生活。在有效教学领导过程中,校长要积极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通过与教师合作、提供鼓励或智力资源等多种途径,支持教师的各项教学工作,为他们的发展和成长搭建平台。倡导和力行道德领导,根据每位教师和学生的特点。施以个别化和针对性的关怀,最大限度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使他们充满激情地快乐工作、学习,最大程度地实现每个人的人生价值。使师生因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道德和专业权威而对学校的价值观做出积极响应,他们的工作和学习变成学校集体的活动,“他们的表现舞台得以延展且是稳固持久的”。
3.建立支持系统
校长应该和副校长、学校各部门主任、骨干教师等建立一个以校长为中心的有效教学领导团体支持系统,共同制定和确立适应学校特色的教学发展计划,商榷和界定教学领导在本校的具体工作范围。在执行过程中,团体支持系统的成员应该全体参与、合作互助。这一工作需要整体化、组织化、制度化,共同为校长教学领导工作的有效发展提供有力的内部支持。同时,校长有效教学领导本身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学校所处的社区和家长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校长应该和他们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整合一切可以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外部资源。校长作为有效教学领导者,同时也是“环境分析者、学习促进者和组织发展者”,分析校内外环境,并不断反思分析的结果,总结启示、制定应对策略,促进学校发展。学校教学工作的任何变革和推行,都不能单靠学校自身努力,社区和家长是不可忽视的外部支持力量。校长应该在学校、社区和家长之间构建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将外部资源整合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4.营造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是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它一旦确立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校长通过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来进行有效教学领导,能够提高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的效能。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过程中,校长应该增强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对学校的改进和发展充满激情并为之努力,以能够成为学校的一员为荣。优秀的领导工作意味着领导者将感情移入扩展到任何与自己打交道的人身上。此外,应该督促教师和学生做好教学准备与学习准备,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学习。校长主动关心、尊重和支持教师与学生,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相互之间及时交流和沟通,增强学校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此外,校长应鼓励教师和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并为他们提供各种条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促使教师和学生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成绩。
5.确立评价体系
新课改呼唤新理念 篇12
一.语文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
第一, 是改变过去语文教育教学现状的需要。过去, 我国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是不争的事实, 人们共同认为, 过去语文教师所授的教育教学内容、所用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过时, 传统的语文教学, 以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 其特点是追求固化的系统性和严谨性, 重教轻学, 信息交流以单向交流为主, 课程呈现出流水型作业的特点。这种机械化和程式化的操作过程, 一方面将浑然一体的美文肢解成时代背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写作特点;另一方面脱离语境而孤立和片面地分析语文语法和逻辑知识, 使语文教学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语文教学必须加以改革, 而任何改革都必须以人为本, 所以语文教育教学首先是人的自我更新, 语文教师的角色必须转换。
第二, 是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当今国际间的竞争, 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竞争, 而科技实力的提高要靠科技人才, 并且这种人才必须具备创新能力, 富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过去那种教师高高在上的灌输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人的创新精神的。语文教师必须转换角色, 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三, 是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形势的需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因特网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教育领域中, 网络学习成了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网络信息更是成为教育的主要资源。无疑, 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无法回避网络的巨大冲击, 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的挑战, 网络时代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
二.语文教师如何进行角色转换
首先, 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在对传统教育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 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加开放的要求:教师必须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而非传统的只注重“灌”的教师。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上, 教师不再是纯挚地教授历史常识、解答迷惑, 而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讨常识, 课堂上呈现的不是教的场景, 而是学的场景, 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朝气勃勃的进修排场, 学生的进修体例与思维体例发生了质的飞跃。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 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其次, 语文教师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事实上, 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 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新课程的出现, 使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倡导的“行动研究”, 它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教师由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 是提高教师水平的关键, 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新课改呼唤新理念】推荐阅读:
新课改呼唤教师基本功论文07-23
新课程呼唤新理念12-17
课改 呼唤教学智慧09-29
新课改理念07-06
新课改新理念新作业08-16
小学数学课改新理念05-13
新课改的三大理念05-17
新课改理念下初中数学08-10
新课改理念下班级管理探究论文09-20
新课改理念下的家长会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