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

2024-11-03

新课改背景(精选12篇)

新课改背景 篇1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 初中历史的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改实施之前为了最大程度的适应考试的要求, 历史课上主要是老师讲解, 学生则是一个个的听众, 而新课改则要求将主动权还给学生, 实现老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 因此新的形势下, 初中历史老师应该寻求历史教学的新方法, 最大程度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一、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不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略兴趣的重要作用, 而对于比较好动的初中生来说, 其重要性更是不能否认的。因为初中生年龄较小, 注意力很难集中, 所以调动起他们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对于将来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现如今的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知识比以往要丰富得多, 这就必然导致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学习上, 所以如何能够调动起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 才是重中之重。

1. 抓住契机, 合理调动。

其实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是提出疑问, 并最终解决疑问的过程。因此, 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戊戌变法》一课的学习过程中, 可以先让学生回答参与这一事件的主要人物, 接着可以让学生回答戊戌变法的最终结果如何。当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戊戌变法失败后, 可以追加这次改革为什么会这么快地遭到失败, 学生的积极性已经基本上被调动起来了, 这时候我们要抓住契机, 让学生们讨论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最后, 在大家的共同参与之下大家总结出了运动失败的原因是由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过于懦弱, 力量薄弱, 以及反对派的围追阻扰等等。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唤起了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点燃了他们学习的激情, 最终培养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2. 引入历史故事, 引发兴趣。

从人们一贯的思想认知来看, 历史不过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了某一事件。大多时候由于考试的需要, 我们都要求自己的学生按照特定的条条框框机械地记忆这些历史事件, 这样的结果就是磨灭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其实,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并不是索然无味的, 只是被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它的客观原因的,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具体情节也在不停地变化着, 人物在历史事件中有悲欢离合, 喜怒哀乐。因此, 初中历史老师可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插入一些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中的小故事作为课堂的小插曲, 唤起学生对于历史的求知欲, 还能适当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比如在讲到春秋战国时期时, 有除奸臣、平内乱、中原称霸的楚庄王, 其“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的典故天下皆知;而晏子使楚、二桃斩三将、田氏代齐等等典故造就了晏子一世名相千古流芳;乐毅不光是军事奇才, 也是政治奇才:辅助弱燕、以三国联军一举攻下齐国七十多城池, 令齐国将领闻听乐毅之名望风逃窜、献城开降。这样的历史故事刻, 从而对历史感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把学生从封闭的教学环境之中解放出来, 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而实现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一步是培养学生的开放性的思维。因为开放性的思维不仅能够起到拓宽学生视野的重要作用, 而且还能使学生从自己的视角来看待每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1. 再现历史场景, 置身其中。

历史课的课堂学习只能让学生对其中的人物事件有一个简单的表面的认识, 只能在大脑中停留比较短的时间, 作为历史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理解记忆机会。比如说可以举办一些历史事件的编演, 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历史角色, 可以添加自己对于某一特定事件的理解, 把曾经发生在某一历史时期的事件再次呈现出来。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之中, 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 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审美的能力得到了发掘,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再现,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

2. 实物再现, 感受历史。

博物馆是国家和历史的缩影,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历史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向博物馆, 让学生们在那里感受历史的步伐。博物馆的展品是历史感性资料的积累, 不论是图片还是与进步, 一些现代高新技术的引入, 大大增强了其作为历史资料的感染力。如中国近代军事博物馆运用仿真模拟及光、电、声的结合, 实现了让参观者亲眼目睹海战的场景。因此参观博物馆对于学生思维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 通过对不同时代的各式各样的展品进行观察, 借助于展品之间的差异对时代的进步进行思考。因为每一件展品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再现。学生置身于古代的展品中, 通过视觉与思维的碰撞, 一方面增加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另一方面还能引发学生联系现实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 促进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的提高。

历史教学对初中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这是他们认识历史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此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的。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中不断寻求历史教学的新方法。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初中历史教学要做到与时俱进。面临学生历史学习所出现的问题, 很多老师也在不断提出解决方案。激励学生去积极主动地学习, 让学生体验学习历史的兴趣, 然后让他们自发学习, 这样才是教育的目的, 也是每一位老师所追求的。如何做到让学生去主动学习, 以及如何培养他们的开放性思维, 是本文所重点讲述的内容。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解决方案,培养

参考文献

[1]杨同风.初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习之友, 2011, (9) .

[2]张录珍.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两个问题[J].教学研究, 2011, (7) .

[3]饶晓清.搞好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文史教育研究, 2011, (52) .

新课改背景 篇2

灵台一中

史志红

地理教学中的“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通过自由组合、合作探究等形式,解决地理问题,使学生的地理知识、地理素养、学习方法、学习潜能、情感体验等都得到较大 发展 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转变角色,创设多样地理情境,激发学生地理思维

根据新课程要求,我们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特别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位置,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地理新情境,帮助学生讨论、探究,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导学、助学、组织和管理教学,这是“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创设材料情境,拓展教与学。如在进行必修I第一单元第二节《宇宙中的地球》中“存在生命行星”的教学时,可以展示课外阅读材料《探索地外文明》、《地球生命和地外文明》等,对课文进行适当补充、解释和拓展。学生经过阅读、理解、讨论、分析补充材料,对地球存在生命物质条件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创设故事情境,激发教与学。如在进行必修I第四单元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中“火山”的教学时,我向全体学生讲了故事“庞贝古城的毁灭”:“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喷发,紧靠它的罗马庞贝古城被埋没了。18世纪初,意大利农民从地下挖出古罗马钱币及大理石碎块,揭开了庞贝古城之谜。人们在开掘时,发现了许多悲惨受难的景象。” 真实的故事和火山简介,激发了学生掌握火山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教与学。创设问题情境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生认识特点等。要使创设的问题情境真正成为促进整个学习任务顺利完成的有效环节,就必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如在复习“大气环流”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先设计局部地区、海陆之间、山谷山坡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再扩展到地球赤道与极地之间,然后提问:如果(1)地球不自转,(2)太阳直射点不移动,(3)地球无海陆之分,那么,全球范围内的大气环流是怎样的?有何特点?如果依次去掉条件(1)、条件(2)、条件(3),气压带、风带又会怎样改变?这种改变对亚洲东部的大气环流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创设图像情境,启迪教与学。如在讲到印度农作物的分布时,课件展示印度农作物分布,展示各种农作物的图像,让学生拖动农作物的图像到地图正确的位置上。创设动态图像不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且加深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弘扬个性,落实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

新课程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等个性为宗旨的自主性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大胆实践“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有目标、有计划地互相讨论、合作探究。

第一,让学生“自组”。由于学生性格、爱好、情趣、知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我们在提醒学生适当注意成绩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由组合,组建成学习小组。每次活动前,推选一名学生来主持。实践证明,让学生“自组”有利于合作探讨,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让学生“自读”。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把课程目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再让学生自由阅读,规定每组至少提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地理问题。这样,既纠正了过去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三,让学生“自议”。课堂上注意保证学生的探讨时间,使其围绕地理问题,展开讨论、争辩;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指导。通过“自议”,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学生感到探究有收获,合作有好处。

第四,让学生“自说”。尽量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鼓励质疑,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把所思所想说出来,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比较自卑的学生。这样,教师的教学能有针对性,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第五,让学生“自练”。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为学生减负。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又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精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能体现层次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训练、纠错,既落实了知识,又激励了学生对成功的追求。

第六,让学生“自探”。“问题研究”、“课后活动”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我们根据“问题研究”和“课后活动”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设计,让学生自我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反思实践,课改任重道远

新课改背景下的“动”学问 篇3

教师的积极调动

教师要想起到积极调动的作用,就应该从以下五个转变入手:

1、教师思想的转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教师,他们身上深深地烙上了传统教学思想的印记:认为性格乖巧、听话、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而那些聪明、好动、顽皮的学生,则得不到老师的青睐。这种教学思想与我们课改思想是相违背的。这样的教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自主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学生成长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我们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思想,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给孩子们一片自由成长的天空。

2、教师态度的转变。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千百年来,每一位教师都严守这条古训,希望用自己的威严让学生把学习搞好,但往往事与愿违,还容易激起学生的敌对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态度要从严转向亲,要具有亲和力,自古以来,没有一个整天和老师情绪对立而能把学习搞好的学生,更没有在敌对的气氛中出色完成自己教学任务,并让学生取得好成绩的教师。我相信,亲和力带来的教学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

3、教师“教法”的转变。以往的教学,往往采用的满堂灌的形式,教师一刻不停地说,学生一刻不停地记,整个教学过程既死板,又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改变这种“灌入式”的教学方法,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会学生采用“吸入式”的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由“灌入式”向“吸入式”转变的过程中,考察的就是教师的能力了。但是,只要我们改变了教法,学生就不得不动了。

4、教师心态的转变。从古到今。教师的地位虽然不高,却特别讲究尊严;收入不丰,却特别崇尚斯文。举手投足间都带着“人师”味儿,这仿佛是教师永恒的标准形象。大概正是因为此,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远了。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作为教师,只有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这位英国同行一诺千金的为人准则固然令人称道,而他在教育活动中显示出的智慧——换位思考则更令人推崇。

5、教师评价制度的转变。在人们的观念中有好人和坏人之分,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们的学生中便有了好生、差生之分。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合逻辑的划分,已严重伤害到孩子们的自尊心,尤其是所谓的“差生”。其实,所谓的“差生”也有他们的闪光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罢了。“玉不琢,不成器”。只要我们给予理解,献上一片爱心,给予一些宽容,不要抛弃他们,我们所谓的“差生”也是可以转化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首先从心底抹去这种“好、坏”观念,让自己的眼睛学会发现。

总之,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五个转变,才能与课改接轨。但仅有教师的积极调动还不够,学生也应该主动配合才能够真正体现课改,实施课改,最终达到课改的目的。

学生的主观行动

在课改初期,除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之外,更应该重视学生现有的实际,把握好这一实际,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新的课程改革学习方式,才能有效的完成课程改革任务。作为学生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课前预习。传统教育模式培养下的学生,已经养成了唯教材是从,不愿多学课外知识的坏习惯。尤其是在预习的时候,仅仅只看课文的内容,针对此,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我们要给他们加一个课外知识链接,这样,先是逼迫学生去看课外知识,掌握课外知识。当这种逼迫使他们养成习惯后,就会自觉地涉猎课本以外的知识,从而拓宽知识面,最终会取得最佳效果。

2、课堂学习。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了依赖教师的讲授,自己只是死记。无条件的吸收,但不会消化。许多知识在脑海中只是一个成型的模块,不会转化为自己的内容,起不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新的“课改”下,要让我们的学生把“死学”转变为“活学”,能把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一个知识体系,活学活用。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说,授鱼仅能供人一餐之饱,授人以渔则能终身受益。其实也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或指导学生找到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40分钟内真正有获益匪浅的感觉。在课堂上要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这样才会使学生消除紧张心理。要大胆肯定学生的发言,即使是错的,也应从另一个侧面表扬,并委婉地指出不足,让学生有胆量发言,敢于表现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3、课后复习。学生课后的学习任务往往是以完成作业为标准,然后就是看能否做一些难度较大的题,侧重点在难度上而忽略了广度。这种复习有利于巩固知识点,却很难扩大知识面。在今天的教改下,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课后复习应由难度向广度过渡,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学生应主动积极地放眼世界、放眼未来……

4、知识与实践的联系。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是新课改形势下的一个重要话题。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也是学习最终的目的。课改更强调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应注重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能把课堂交给学生,才能达到我们课改的目的。

新课改背景下朗读教学探索 篇4

关键词:正确,流利,有感情

一线教学中,朗读指导停留在表面,现状堪忧。这和课程目标的把握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本文认为:“正确”“流利”“有感情”三个词,不仅是朗读教学的目标,也体现了高水平朗读的一般阶段。单从三个词的排序来看,“正确”是前提,流利是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结果,也是高水平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有感情朗读”, 应是阶段目标的最高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对朗读的不同阶段进行有效指导呢?

一、正确

( 1) 正确的读音。不读错应该是朗读的最低要求。 正确的读音, 要以运用普通话的字音为准。读正确就要以正确的普通话语音为基础。对于偏远地区和方言较重的地区而言, 老师尤其要注意普通话的正音工作。笔者所在的河南林州市位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一隅,林州方言属于晋语系,和普通话的差别较大。经过调查分析发现,本区域学习普通话难点集中在:前后鼻音的矫正。林州方言里没有前鼻音, 这对学生学习普通话造成了困扰,老师要多费一番功夫来指导。上声调值的纠正。上声的调值是214,方言影响较重的人习惯上只读到212,上声的教学也是普通话学习的一个难点。

( 2) 正确断句。这还涉及到对读“正确”的另一个理解 ,也就是要正确地断句, 不能读破句。这主要表现在停顿和气息的一些处理上,涉及到学生对句子结构、语句节奏的把握。汉语言作为学生的母语,日常口语交流的经验,让学生对于偏口语句子能够很好地处理断句。但对书面语太重、生字词太多的句子,学生断句就往往出问题了。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识字教学做到位,理解书面语的含义,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借助听觉判断所读句子的结构,不断积累书面语知识。

二、流利

流利的朗读是对朗读的速度和流畅性方面的要求。这涉及到认知加工的速度敏捷性、语言表达,以及对所读材料的熟悉程度,等等。流利的朗读能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要想“读得流利”,需要多次练习,但多次的读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多读几遍) ,而要“眼到、口到、心到”,这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关于读的基本要求。

三、有感情

朗读, 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者要在深入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加深感受,产生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然后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准确生动地再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加深听者对作品的理解,引起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朗读的目的。要达到“有感情的朗读”需要从把握感情( 文本的思想感情) 、准确地传达感情( 朗读技巧) 着手。

( 1) 正确把握文本情感。只有正确把握文本内容 ,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从而为把这种感情通过朗读的方式传达出来做好铺垫。正确把握文本,包含正确地理解文本内容、正确把握文章基调两方面内容。正确理解文本内容,是阅读教学的范畴,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这方面的经验很多,本文不再多做论述。对于如何把握文章基调,本文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基调是音乐的专有名词,指一首曲子的调子,把这个概念引入到朗读中,是指文学作品中,总的感情色彩和态度情调。不同的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情感基调:《西游记》的欢快;《红楼梦》的哀惋;《正红旗下》的诙谐;《我与地坛》的沉重;《回延安》的亲切;《周总理,你在哪里? 》的深沉……不一而足。如何在朗读时把握基调?

一是认清基调的整体性。基调是作品的整体情调, 是作品感情的整体感的一种体现,也是作品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如《月光曲》一文的感情基调是恬静的、温和的;《小柳树与小枣树》既有赞扬也有批评;《桥》悲伤、崇敬、赞扬交织在一起。把握基调鲜明、恰当,不能随心所欲,也不可被动地应付。

二是注意基调的变化性。朗读作品,基调应贯穿始终,却不是一成不变。当内容、人物、心情变化时,都应有不同的语气表达。例如,《狼和小羊》的基调是激进、铿锵有力的。作品贬斥了狼为代表的坏蛋为了利益绞尽脑汁寻找借口的行径, 讽刺意味贯穿表达全过程。但文章也表达了对柔弱、无辜的小羊的同情,这对基调起反衬作用,会更加深化主题。

( 2) 准确传达感情。朗读者与作者传达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要把这种感情通过朗读的方式准确地传达出去, 还要有一定的朗读技巧。在低年级,有时还需要对课文做一些加工。例如,增加一些描绘表情或态度的提示语, 辅助学生读出课文中人物的语气和语调。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夏夜多美》一课,在课文上加的提示语。

睡莲( 瞪大眼睛,吃惊地 / 关心地) 问:“小蚂蚁,你怎么啦? ”小蚂蚁( 揉了揉红肿的眼睛,抽抽搭搭地) 说:“我不小心掉进池塘,上不了岸啦! ”……蜻蜓( 飞过来,想了想) 说:“让我来送小蚂蚁回家吧! ”睡莲( 担心地 / 担忧地) 问:“天这么黑,你能行吗? ”这时,一只萤火虫飞来了,( 拍着胸脯,骄傲地 / 自豪地) 说:“我来给你们照亮。”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探析 篇5

摘 要: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然而受到以往教学模式的束缚,多数小学生作文水平停滞不前,且写作选材单一,文章缺乏立意、情感匮乏。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对小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对小学作文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71-01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主要问题

1.1 多数小学生基础较差

多数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呈现出基础较差等问题,甚至部分学生难以达到最基本的写作要求,只有极个别的学生作品能够做到语言优美、结构清晰、立意深刻,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内容都较为空洞,文章想要表达的含义浅薄,或者是存在作文审题不准确、中心不明确的问题,甚至一些学生依旧存在语句不通顺的问题,语句前后颠倒,不能表达出内心所想。

1.2 选材单一

在话题作文中,常需要学生举例证明自己的某些观点或强调作文中心思想。这时我们能明显发现部分学生的作文缺乏新意,例如孟母三迁、屈原投河等一些经典案例就会被学生拿来反复使用。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其与教师对于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作文教学是语文老师一直以来普遍认为的教学难点,于是多数教师选用了模式化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背范文、背万能论据,无论什么话题的作文都能从平时背诵的论据中挑出几个作为本次写作的题材,在阅卷时经常看到?似的文章。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培养学生真正的写作能力,反而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

1.3 缺乏立意与真情实感

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发展成熟,思维能力与中学生相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导致多数学生的作文立意平俗、浅显,通篇下来没有想要突出的中心,也没有进一步深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单调乏味,缺乏真情实感。小学生单纯、天真,本能够写出充满童趣的文章,而现实是很多作文都只为了符合教师的要求而写,仅仅是字词堆砌,文章乏味无趣,毫无生机。新课改视野下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2.1 善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大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自发的去探索、求知,并产生愉快的学习体验。所以在小学生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励,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把写作变成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使用多媒体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之一,多媒体设备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其能够通过音乐、动画等强化学生的感知,加深学生对写作主题的感受和理解,并可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处于活跃状态。另外,使用多媒体教学还可弥补学生生活经验上的不足。比如,教师让学生写一篇题目为“多种多样的植物”的作文,开始时学生可能没有头绪,头脑中也没有想要描写的对象,不知道如何下笔。这时候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不同植物的图片,学生会发现平时没有留意的植物竟然如此可爱。在观看过后,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极大的提升,写起作文来也容易多了。

2.2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升其基本的作文能力

课外阅读对培养学生的审美、开阔其想象力、丰富精神世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阅读是学习语文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优秀文章中语言文字的优美之处,这对其写作能力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能够将自己曾经看过的文章、典故化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并能体现出作文的深度。

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并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将好的素材化为己用。例如,可以对学生进行有引导性的课外阅读,并让学生在阅读过后通过仿写的方式加深对优秀文章的记忆。仿写的字数可以不作规定,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意发挥,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一种提高。

2.3 坚持“以人为本”,优化作文教学流程

新课改中曾反复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就应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不会受到题材限制,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个人看法。

从主体性上来说,文学体现的是心灵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我们能够从这些看似简单的文字中了解到一个人的内心。如果在写作时没有个人感悟,只是机械性的填充的话,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可以在平日进行体育活动或者大扫除之后,让同学们写一个小文章来描述活动场面,并尽可能用上平日里上课学到的修辞手法、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然后可以同学之间进行交换修改,在发现他人错误的同时也是对自身的最好完善。

2.4 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做好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语文新课标对作文教学作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写作,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作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一切的创作素材都来自生活。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从实际生活中进行作文素材的积累。比如,在举办全校运动会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从运动会中积累素材,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平日里也得坚持写日记,在反复的练习中巩固写作功底和技巧,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嘛!结语

写作本就是宣泄人类情感的方式之一,而不是学生为了应付学习任务完成的工作。教师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让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新探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课堂兴趣多媒体情感室外情境作业形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落脚点,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始终需要坚持的一个永恒的信念。新课程改革以后,针对改革后的教学有很多独到且新颖的观点,但是似乎都不是很好把握,尤其是在听过一些课之后,隐约感觉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开始走向“一味地课堂对话,一味地强调读和感悟”的新的极端。很多教师甚至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无措境地,语文课堂成了一味的脱离文本,漫无边际的“对话场”,成了纷繁杂乱的“资料展示厅”,真可谓肥了他人田,荒了自己的园。殊不知,简简单单、实实在在方是语文教学之本色,才是语文课的最高境界。那么,究竟要如何简简单单、实实在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简简单单、实实在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呢?

一、 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差,控制力差,但是好奇心强,所以,语文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而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课总是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如:在教授《春》这一课时,文章的导语写到:“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想到新的生命,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的喜悦,焕发萌动的,蓬勃生机的老人、小孩、男人、女人们都出来了;有的散步、放风筝、耕种、插秧……好一派春天的新气象……”如果教学在课堂上能机具感情并加以恰当的画面描述与解释,那么学生便能自动联想情境,深陷其中。

又如:在教授《狼和小羊》一课时,有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狼和小羊的头饰,然后叫学生分角色扮演狼和小羊到讲台边表演。这样一来,头饰很好得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学生们都表现的兴趣盎然,纷纷表示要上台表演和朗读。利用学生对通话故事的喜爱,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取得了很好得课堂教学效果。

二、 利用室外情境辅助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应摆脱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应以多种形式,在多种阵地上,选择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进行。在这一理念之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将室外情境作为教学的辅助性“工具”来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

如:在《秋游》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情景为教学服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领悟室外大自然的美,真正体验课文当中所讲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随后对学生提问:“同学们觉得天上的云像什么呢?”以此激发学生认真观察及思考,问题提出后学生踊跃回答。“老师老师,像骆驼”“不对,像手枪”“像绵羊”……学生亲身体验后便有了切身的感悟,因而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课堂教学方式与形式应该是灵活多变的,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及最有利的教学形式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毋庸置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变单调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使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显著的效果。此外,多媒体教学具有人工语言教学所没有的功能与效果,它加强了文章内容的直观性与真实性,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热情。

如:在《黄山》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网上搜索一下黄山的图片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展示,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课文当中提到的特别的黄山的景物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幻灯片进行特别的讲解。通过这样的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爱好,让学生感受语文课堂的美与魅力,从而爱上语文课堂。此外,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也能加深学生的课堂印象,达到额外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 改变沉闷的语文抄写,增加有趣的作业形式

反思新课改背景下某些教学行为 篇7

一.新课程不需要老师讲了吗

最近, 各种课改观摩活动此起彼伏, 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接二连三。稍加留心的话, 你就会发现, 目前的语文教师很怕讲, 能“少讲”则“少讲”, 能“不讲”则“不讲”, 尽量多让学生讲, 多让学生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 甚至“不讲”。于是, 课堂上学生泛泛而读, 冠以“自读自悟”;滥用多媒体课件, 名曰“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想方设法追求课堂活动的热闹, 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作文章, 而不顾及教学的实效。

“讲”就是“满堂灌”“填鸭式”吗?就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吗?不!它们之间不能简单画等号。新课程并不排斥老师讲, 问题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 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 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由此可见, 语文教学并不是一概地反对老师讲, 而是主张“精要地讲”, 主张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讲”。

二.这样的合作学习有用吗

眼下, 几乎所有的课堂, 特别是公开教学, 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 不再“居高临下”, 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 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 我们会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 一种点缀, 只用两三分钟时间, 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 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 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 成绩稍差的学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不会倾听, 不会合作, 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 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 忽视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

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我们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准确掌握合作学习的规则。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策略:或先明确分工再合作, 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 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 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 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

2.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的内容要考虑学生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 有不同的发现等, 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 单靠学生个体自主学习是很难解决的。只有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 才能把学生之间的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 使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并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

3.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课堂上, 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不能袖手旁观, 要深入到小组中去, 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难点。教师还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 如何去引导他们, 从而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

三.怎样提问更有效

现在,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 各抒已见, 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 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

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后, 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 不根据课文的特点, 不分时间场合, 不顾班级的实际, 生搬硬套。结果, 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 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早在两千多年前, 孔子就提出了启发式教育的基本原则:“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 教师的适时启发才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门扉。作为教师, 我们每一节课都应该考虑: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 哪些提问是多余的, 哪些提问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问题, 首先要讲究实效。有的问题, 要“穷追不舍”, 像前面提到的诸如“你读懂了什么”之类的问题, 如果学生的回答非常粗浅, 教师决不能“鸣锣收兵”, 而要提供足够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 或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 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

新课改背景下的词语教学 篇8

一.结合课文教学词语。

我们说重视词语教学, 并非单独把词语作为一个单元生硬地来教, 而是根据词语的规律, 结合课文分散地来教。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课文不可能撇开词语。词语教学结合课文进行, 就是所谓的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 这样才容易领会词语在文句中的作用, 因为有许多词语, 在句子中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有着自己特有的含义, 词不离句地解释, 既可帮助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词语的意义, 又可帮助学生懂得有关句子运用这些词语的作用。这祥做, 既省时, 又有效, 学生学得有兴趣。当然作为一个词语本身来说, 它又具有多方面因素, 怎样才算掌握了一个词语, 可以从词语本身的各种因素去研究, 以便确切地了解一个词语的音、形、义, 以及如何运用。研究一个词语, 首先应知道词语中各个字的读音和写法, 再了解它的意义。方块汉字不象拼音文字那样有读音标志, 所以容易读错;汉字形体有的极相似而易混, 所以容易写错。有些汉宇还有许多义项, 所以理解起来, 更应细致辨认。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慢慢渗透, 逐步培养。

二.多种方法解释词语。

学习词语肯定离不开解释, 解释词语常用的办法是“释义”, 即按照词典的解释, 写上或讲出它们的大概意思。教材上的不少注释, 都是用的这种办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变通, 采取多种方法解释。一是拆字法, 就是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则, 从字的形体构造特点上解释词语。如“发闾左适戍渔阳”的“戍”, 解释为“守卫”, 因为它从“人”从“戈”, 一个人拿着武器, 以此作为“守卫”的意思。二是抓点法, 就是解释词语的重点字。有些词语, 从整体看, 意义不难理解, 但往往对组成词语的某些词素缺乏认识或理解片面, 那么, 解释这样的词语, 就必须抓住重点。如“走马看花”的“走”字, “狐假虎威”的“假”字等等。抓住了这些重点, 整个词语的解释也就迎刃而解了。三是联系法, 就是新旧联系。有些词语, 教学有关课文时已曾接触, 但意义有差别, 可采用新旧联系以加深印象。如《狼》中的“止有剩骨”、 “前狼止”、“止增笑耳”, 都有一个“止”字。教学时注意联系, 就可以清楚地区别其异同及相互的关系。四是偏旁法, 就是利用偏旁举一反三解释词语。有些词语, 由于偏旁相同, 意义相关或相近, 如“险”、“阻”的偏旁, 原是从“阜”, “阜”本为“小土山”。以此作为偏旁的字, 大都与高、陡有关, 如陇、陂、陉、陟、陔、降、陨、陵, 等等, 可启发学生类推解释。此外, 直观法、比较法、换词法等都可以用来解释词语, 帮助学生理解。

三.熟练灵活运用词语。

要真正地掌握词语, 必须通过写作实践等手段来熟练灵活地加以运用, 才能完成。一是要教给学生区别词性, 识别一个词的词性以后, 便于造句。因此, 对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主语、谓语、宾语这些基本的语法知识, 还是应该让学生了解。二是要学会对词语进行比较。例如有些词语的意义相同或相近, 但细细比较却有细微差别, 通称同义词或近义词;有些词语意义相反, 即反义词。辨别词语的意义, 进行比较, 可以对一个词语理解得更确切, 对表达句子的意思, 有很大帮助。三是要学习和研究词语的感情色彩。有些词语含有褒义, 有些表示贬义, 有的则是中性。有时为了讽刺, 还故作反语。词语用得恰当, 可以加强句子的表达力量。四是要从生活出发, 帮助学生运用词语。譬如, 学校正在建设教学楼, 就可以让学生努力写出工地上的用具名称, 然后找出相应的动词;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学校菜园里的蔬菜也随之变化, 则可引导学生经常仔细观察, 分别写出它们的名称, 然后再研究形容词的运用, 如“鲜嫩、甜美、水灵灵、香喷喷”等等, 这样进行词语使用练习, 可能比单纯解释, 或规定一段文字必须采用哪几个词语要来得科学, 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篇9

具体实施办法是:

一、加强培训学习, 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对教育职能以及如何进行教育的认识, 关系到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师应树立新课程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学生发展观, 着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课程设置、管理、评价等方面理论知识,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培训对象:学校教师、实验员等专业技术人员。

2、学习时间:一是每月两次的专题培训学习, 由校内外领导、专家和骨干教师主讲;二是自学, 写好读书笔记和学习体会;三是各教研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 结合学科教学实际组织学习。

3、学习方式:包括集体讲座, 教师自学, 交流讨论, 外出培训, 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和工作反思, 举办百师讲坛等多种培训形式。学校专家工作小组成员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专题讲座。

4、学习内容: (1)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 (2)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师法、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时事政治等; (3) 教育部门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优秀事迹; (4) 教育、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5) 新课改理念, 新课改先进经验; (6) 现代教育技术等其他知识。

因高考文理分科, 教师偏科也较严重。要培养教师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吸收的能力, 除了学科知识和教育学, 心理学的培训外, 还要做好文学写作、艺术表演、多媒体教学技术、科技常识、日常生活常识、社区服务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指导、音体美劳等多种知识和能力的培训, 尽快改变教师的知识结构, 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5、深入开展“四讲四比”活动, 提升教师的职业责任。“四讲”即是讲奉献, 讲团结, 讲责任, 讲业绩;“四比”即是工资待遇与多数劳动者比, 业绩奉献与优秀教师比, 吃苦耐劳与农民工比, 关爱学生与父母比。在学校营造人人想干事, 人人乐干事, 人人能干事的良好氛围。

6、考核评价。通过查看培训记录、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经验交流、总结反思及工作责任感等确定适当等次。通过深入扎实地开展学习培训活动, 学校教师要对自己所持的教育观念进行提炼、剖析, 舍弃与社会发展、时代潮流、教改方向相悖的旧思想、旧观念;接受以新课程为代表的新思想、新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爱岗敬业, 热爱学生,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二、磨炼教学技艺, 打造高效课堂

(一) 磨课意义

“磨”课堂, 就是要培育求真、求善、求美的磨课精神, 磨出师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磨出师生合作交流的默契, 磨出师生理解教材内容的难度和深度, 磨出师生提高自我的高度, 形成“好课多磨”的坚定信念。“磨”教艺, 就是要培养善于吸引学生的亲和力, 善于引领课堂的驾驭能力, 善于钻研教材的理解力, 善于改革创新的创造力。

(二) 磨课方法

“磨”课靠教师自己主动自觉地完成, 每一位教师要以先进的课改理念为指导, 学习其他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的先进方法, 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 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认真钻研教材, 认真备课, 认真设计教学过程 (一句话, 一个动作, 一个眼神等都要认真思考) , 及时总结每一节课的优缺点, 不足之处立即改正。每一堂课都要反复思考, 精心设计, 坚持不懈, 定能成功。教师只有把每一节课都看成是一个打磨自己, 提高自己的机会, 才能不断实现“撑杆跳”, 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获得新的发展。

(三) “五个课堂”概念

为了使全校每一位老师都能扎实有序有效的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把课改课分为课改入门课堂、课改合格课堂、课改有效课堂、课改高效课堂、课改理想课堂五个阶梯, 根据每位教师的实际, 适时、有序地逐渐推进提高。

(四) “五个课堂”考核评价办法

1、评价考核的目的意义。

考核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效果,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 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保证, 促进教师有效备课、上课, 激励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增强课堂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可提高教师的竞争意识、学习意识, 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 为培养“名师”、“研究型教师”奠定基石。2、考核评价办法:课堂考核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双重考核办法, 定量评价采用区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评分, 定性评价主要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程度和效度, 师生默契度和教师的教学技术等给出描述性评价, 结合两个评价评出“五个课堂”中的一个 (评价标准附后) 。

学校不搞赛课活动, 除教研组活动外, 不统一听课评课, 不预先通知, 教师的每一堂课都要认真准备, 教案要反复修改, 专家组成员、联系行政、教研组长和教师随意听课, 当场查看教案、学案、教具等, 做好听课记录、点评、语言评价、打分等工作, 并根据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分数给出“五个课堂”中较恰当的一个, 写在考评记录左下方的综合评价处, 如符合“入门课堂”只需记上“入门”二字即可。教师上课未按规定讲普通话, 定量评价75分以下或是满堂灌 (一节课累计讲授时间超过30分钟) ,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等, 一律打“不合格”。

学校成立专家团队组, 每学期前七周, 听完本组所有教师的课, 第八周检查, 专家组组长检查专家组成员的听课记录, 专家组成员检查教研组长, 联系行政的听课记录, 教学处和教研组长检查本学科教师的听课记录, 检查结果要记载总结。第八周开始第二轮听课, 十五周前完成第二轮听课任务, 同样做好听课的相关记录和考评工作, 十六周检查、第十七周各教研组在专家组成员指导下, 做好本组教师的课改课堂考核工作。专家组成员, 教研组联系行政和教研组长每学期要对本组每一位教师随意听课至少两节及以上, 才能在十七周做出适当的评定。每学期第一周, 教学处要给学校行政和教研组长拿出本组教师的课程表或分年级复印出该学科所有教师的任课表。

三、磨文章, 提高教育研究水平。

作为教师, 要树立教研一体化意识。“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教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 就是按规律, 按理论实施的过程;研究的过程也是教的过程, 就是教学研究的实践过程, 就是验证教研效能的过程, 就是完善并提升教学效果的过程。

作为教师, 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是研究课题的基础, 不能发现问题, 就无法构建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应该从大量天天接触、参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寻找贴近教育教学的问题, 寻找让师生感到亲切, 能引起共鸣和思考的问题, 把教学问题科研化。

思考研究的结果要总结, 要写作, 而经验总结、工作反思、论文写作等是教师工作存在的表达, 是一种能从深层次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方式。所以, 学校要把写文章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提升全校教师的写作水平, 采用以下方法:

1、开展论文写作方法和教育科研方法的专题培训, 对部分教师还要耐心指导。

2、每位教师每学期写两篇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3、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写一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4、鼓励全校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目前, 学校有6个市、区级课题, 多个校级课题, 要求各级骨干教师和“名师”团队成员每年必须参研一个课题, 使教师参研人数达到一半以上。

四、教师专业发展考核办法

(一) 考核对象

学校名师团队成员和各级骨干教师。

(二) 考核时间

每年6月至7月。

(三) 考核内容

由于教师专业发展是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或两项发展不可能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必须是教师发展相关内容的全方位, 多角度同时发展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根据教师工作实际制定以下考核内容。

(四) 考核说明

1、学习培训是根据培训出勤、学习笔记和读书笔记确定等级;

师德评价, 教学质量根据绩效考核办法考核;五个课堂按学校专家组制定办法考核;教案检查由教学处检查定等;教学案例每学年不少于4个;论文获奖以证书为准;教育科研按课题研究情况确定;书面发言是教研组和年级组及以上的专题发言稿;计划总结指参与老师当年的专业发展情况要做到有计划、有总结;表彰奖励以证书为准。综合考核70分-80分为合格, 80分-90分为良好, 90分以上为优秀。

2、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学校的重要工作, 专家团队组成员的工作对提高全校教师的素质起着重大作用。

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阅读 篇10

阅读在历年的英语高考中, 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近几年英语高考的不断改革, 更增大了学生的阅读量。纵观近几年的英语高考试题, 不难发现, 单一考查英语语法知识点的题越来越少, 而更侧重于对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综合能力的运用, 阅读理解题把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 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的题越来越少, 而需要根据文意解答的题的数量在逐渐增多 (比如根据上下文猜测词意, 总结文章中心内容, 给文章拟适当标题等类型的题等等) , 题型及考查方向的变化也促使教学方式的进一步变化。

就学生阅读这一块而言,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在学生学习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细节理解题易丢分

造成这一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耐性不够, 不能够沉稳地读完整篇文章, 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仅仅只看几个单词就选出答案。

二、无法正确把握文章主题

造成这一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单词词汇量不够, 且对大多数单词的理解比较单一, 不能正确和灵活的运用单词本身和其合成、转化、派生词。

三、逻辑思维不严谨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 独立学习能力差, 在学习过程中, 不能积极主动地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思维, 学习方法死板不够灵活。

阅读理解是对学生语言知识综合性运用的一种检验,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 也始终坚持“突出语篇, 强调应用, 注重交际”这一主题, 考试所选文章也越来越贴近生活, 贴近社会现实, 那么, 针对上述提到的几个问题, 在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当如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呢?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人对自己所喜欢的事物的这种渴望, 会促使人进一步去了解去探索自己所不知道的世界, 学习也是如此, 学生有了兴趣, 才有想去学习的欲望, 学生有了兴趣, 才有想去一探究竟的欲望, 要让学生学好英语这一比较难的科目, 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上它, 如何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 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 要在备课上多下功夫, 结合学生实际去设计安排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 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去吸引他们, 比如电影, 音乐, 让学生在有意或无意注意中学到知识并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不要太刻意去强调枯燥乏味的语法知识点,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喜欢上这一门课, 因为喜欢, 就会有进步。

2.注重教学环节设计, 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加强教学教材的运用, 把每一单元中的Reading部分当作阅读理解来练习, 在讲授过程中, 教授学生相应做题技巧, 训练学生阅读技能的熟练度及运用, 如何在提升学生阅读速度的同时提升做题的正确率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得首先明确阅读理解主要考查两类题目:细节和全文, 能够在题干部分看见文章信息的为细节题, 若看不到题目, 类似于“what is the best title of this text?”或“what can we know from the text?”这类的题目, 则为考查全文内容的题, 在讲授过程中, 应随时提醒学生谨记一点:无论是考察细节还是全文, 要做的第一步都应是先找到原文中与题目相对应的句子, 然后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 最后找到文章中出现此关键词的句子, 再联系上下文综合理解, 得出答案;而对于考查全文内容的题目, 则应侧重于去文章中找到以下三类句子:位于转折词后的句子, 位于表示举例词之前的句子和表动作或事情正在进行的句子, 在综合理解这些句子意思的基础上, 再结合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 最后得出答案。

3.给予学生更多空间, 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上过度依赖于老师, 一旦脱离老师的指导, 就无法独立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而在新课改大背景下的英语教学, 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 由学习的主导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角色的这一转变, 让学生从带着耳朵听, 拿着笔抄笔记的时代转向需要自己动脑思考, 动手动口的时代, 而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快的适应这一角色的转变, 从而导致在学习中跟不上节奏, 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如何来解决角色转变带来的负面作用, 就要求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我们, 要有足够的耐性和多变的教学方法, 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消除角色转变带来的不适应。

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的教学 篇11

关键词:数学课程;高效课堂;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数学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材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巨大变化,给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课程改革倡导知识的应用价值的新理念,呼唤教学理念的更新,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体现数学课程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要求。

一、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效课堂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行为,尤其是要转变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目标,要以“高效课堂的构建”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欲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学习欲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而教师要想达到这种境界,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就要解决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的问题。

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自己先吃透定义,删繁就简,用准确、易于理解的语言把知识点讲给学生听。这样,学生就会大胆地动脑,大胆地思维,大胆地去展示与交流,进而使数学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课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学得更好,要真正地、心对心地走近学生的心灵,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的。

二、课堂教学应重视的问题:

1、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具有激励、导向、评价作用,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设置数学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数学教学不仅要注意问题的解决,也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四、教师要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设计应该遵循多样性、灵活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原则。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应该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够很快被学生吸收。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知识时多考虑一下自己讲授的知识以及教授的方法能否引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做到以下几点:(1)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了普遍发展。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符号、枯燥的数学定理、复杂的证明过程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感性思维。(3)向学生讲述一下关于数学的小知识或者是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要求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双方在教学内容上是传递与接受的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比如,在数学课堂上,有学生认为教师有的地方讲的不对,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给教师提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大度宽容,首先应该表扬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其次,仔细考虑自己是否真的出错了。最后,如果有错要及时改正。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互动、互惠的师生关系

4、寓教于乐的教学

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要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适当地加入相对应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劳逸结合,实现既在娱乐中学习,又在学习中娱乐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件有趣快乐的事,并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例如,针对初中数学书中的几何问题,教师就可以举办一个叫做“辅助线”的游戏。游戏大致内容是教师将学生分组,并且给出一个几何的图形,让小组思考该如何做辅助线,并且思考一下假若加入这条辅助线,会对解题有什么样的帮助,随后再继续深化,讨论一下加入一条辅助线后,会不会产生另一个新的问题,从而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

新课改背景下班级管理方式探究 篇12

一、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 唤醒本质

爱默生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完善, 自尊心逐渐增强, 他们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尊重。因此, 教师应顺应学生的这种心理发展的需求, 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 因势利导给予尊重。学生的一个小小的建议, 一次不经意的牢骚, 一次认真的做事, 一次真诚的道歉, 班主任都应给他们一个微笑或一个眼神, 这些都会成为他们心中的阳光, 使他们深深感受到在教师心中的位置和在班级中生存的价值感。另外, 班主任要常常置换角色,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班主任如果言不正、行不雅, 就不会得到学生的尊敬, 甚至失去威信。因此,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班主任要努力展现自身广播的功效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使学生对你“既亲近又崇拜”, 既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 又将你当作值得信赖的朋友。

二、营造积极的班级文化, 变班规管理为个人引导

首先, 应确立班级目标, 作为学生行为指南。学期初让学生充分参与, 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订班级目标和班规, 在学习、纪律、文明礼仪、卫生等方面提出要求, 制订考核细则。有了目标, 学生自我管理就有了方向, 有了动力, 目标就成为了一种无形的引领。

其次, 良好的班规对营造积极的班级文化、集体的和谐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有益的。执行班规时, 班主任要让学生明白:自由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的自由, 如果对自由不加限制, 那么, 任何人都会成为滥用自由的潜在受害者, 并让学生明白制订班规约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他们的个性, 更让他们受到社会的尊重, 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按班级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

三、充分相信学生, 实行班级自主管理

班级自主管理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学生的参与、感悟、内化等途径, 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 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提升班级管理效率为目标所进行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促进自我发展的全员性管理活动。

在实践中, 本人用自荐和民主选举, 选出正副班长各一名、团支书一名, 并把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队, 在队内设置正副队长各一名, 在充分尊重队长意见的前提下, 各设置出4名组长, 再由组长自己挑选自己的组员, 为了公平期间, 采用一人轮流一次的方法挑选。然后从学习、纪律、卫生、体育与健康、活动等五个维度, 对各个小组进行量化考核, 由班长总负责, 团支书、副班长和两队中学生代表各一名共5人组成班级考核。一周评比一次, 各小组的成绩形成大队的成绩, 优胜大队获得流动红旗。这样, 利用虚拟评价的方式, 激发了学生自我管理的兴趣, 并利用学习小组共同的舆论约束, 提高了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使学生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奋斗的目的也就更加明确。

四、融入情感, 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 是指教师通过一些教学方式或者活动, 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正面的变化。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想被肯定的渴望。因此, 班主任要多视角看待每一个个性化的学生, 多角度评价学生。要坚持以表扬、鼓励为主, 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在班级里要大力表扬, 发挥其榜样和示范的作用;而对于差生, 要用发现的目光, 尽力挖掘他们的优点, 哪怕是小小的一点进步, 也要及时肯定表扬, 使之产生满意、愉快、尊敬等内心体验, 让他们享受进步的喜悦。并把对学生的爱融入到日常教育的细微之处, 让学生内心体验到爱的光亮,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上一篇:工程签证的管理下一篇:男女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