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精选12篇)
新课改理念 篇1
在传统教学中, 对学生的评级往往两极分化, 要么“太好了”“好聪明”, 要么“这么简单的问题还不会”“什么都不知道”等。新课改呼唤有活力的新课堂, 新课堂需要“以生为本”的新评价,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 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评价为主, 运用激励性评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为教师的评价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果我们教师的评价语言精当, 具有亲和力、吸引力,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课堂评价语言, 就能够激励学生满怀信心, 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让课堂焕发活力, 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评价语言是教学活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教学中最为直接、使用频率较高、对学生影响较大的一种方式。然而, 不可否认,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 只有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化, 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措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存在一定的含糊性, 进行评价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做的行为在哪方面还存在缺失, 然而教师给予的“很好”“棒极了”等评语, 没有具体说明好在哪里, 也就使学生的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2) 在教学活动中, 主体是学生, 学生往往在学习中会受到自身生理心理、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影响, 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将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 而教师为抓紧课堂时间, 对学生的回答往往急于下结论, 轻率地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给出评价, 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没有得到良好培养。 (3)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 所运用的评价语言太过于贫乏, 没有有效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使学生在同样的评语下丧失做好作业或者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因此, 面对新课改、新理念, 我们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精当的评价用语来辅佐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 下面我就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堂评价用语, 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所进行的语言评价, 恰当合理的评价用语能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相反, 教师未加思考的评价语言, 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遏制他们的欲望。因此,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 我采取了这样的做法:
一、运用丰富的评价语言
评价语单调、贫乏是课堂教学的大忌, “很好”“不错”等类的话对学生起不到激励作用。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有的教师在活跃的学生面前束手无策, 他们没有真正理解赏识教育, 雷同、重复的表扬充斥课堂。这种评价用久了, 学生就失去新鲜感, 课堂气氛也就显得沉闷、程序化。因此,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 我常常用这样的语言评价学生:“很不错, 你读得很有感情, 符合人物的特点。”“你的朗读水平越来越高了, 课下一定下了不少功夫吧?”“你的回答很精彩, 真棒!”“你的思维很敏捷, 这么难的问题你都能回答上来。”等。这样的语言学生如沐春风, 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评价要因人而异
我们的学生, 由于家庭环境、智力因素等条件的限制, 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 因此, 对他们的评价不要一概而论。与此同时, 教师在采用评价用语时, 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回答问题的长处与存在的特点, 所用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 让学生能够听得明白, 除了要保证语言的简洁之外, 还要使评价用语达到准确性这一要求, 能够提醒学生, 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错误, 提高回答的质量。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 我本着“鞭策优秀生、激励中等生、宽容后进生”的原则评价学生。例如, 那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发言了, 即使有一点合理的地方, 我也要积极鼓励, 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评价则要严格一些。
三、教师评价以学生为主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 要想发挥实际预想的效果, 教师首先要做好自身方面的准备。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场合, 用有针对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的回答, 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掌握基本教学目标, 熟悉上课流程, 与此同时, 还要提高自身的能力, 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回答中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之处。其次,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想达到鼓舞学生的作用, 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用实事求是的评价语言去评价学生的回答,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评价用语的选择上要注意尊重学生, 采用温和的语言, 鼓励学生发扬自己的长处, 或者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短处。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之下, 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 我们教师的评价用语也要与时俱进, 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一名人民教师, 应该不断提高自身方面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恰当地使用课堂评价用语, 所以,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 我将继续探讨评价这一门艺术, 争取让我们的评价语言越来越精彩, 促进学生的学习得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朱晓娟.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新课改后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J].学生之友:小学版, 2011 (9) .
新课改理念 篇2
重过程转变。四是由统一规格的教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
5.新课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展。”
11.新课程教师行为的四个转变是:1.由重“教”向重“学”转变。2.由重“结果”向重“过 程”转变。3.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原则。2.情感性原则。3.开放性原则。4.创新性原则。5.多元性原则。
培养。
6.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2.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是:1.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注重素质教育。2.整体能力。它包括学习策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略,语言技能,语言知放。3.突出学生主体,识,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尊重个体差异。4.采用度。
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7.评价应该注意采用形与。5.注重过程评价,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促进学生发展。6.开发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注结果,又关注过程。道。
8.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3.教学建议:1 面向全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展和终身发展奠基基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础。2 关注学生的情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感,营造宽松、民主、言御用能力的培养的和谐、的教学氛围。3 倾向,强点课程从学生倡导“任务型”的教学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言运用能力。4 加强对体验,时间,参与,合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5 拓展学生的文化视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野,发展他们跨文化的运用能力,是语言学习意识和能力。6 利用饿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思维和大胆时间,提高渠道 7 组织生动活泼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的英语学习8 不断更9.本次教育改革的核心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社会对英语课程的要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求。
终身发展奠定基础。”4.新课程教学策略的四它包含两个意义,一个大转变是:一是由重知是量,一个是质。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10.本次课程改革的宗旨转变。二是由重教师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教”向重学生的“学”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4.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14.现代学习方式的五个
基本特征:1.主动性2.独立性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16.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1.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参与动机。2.贵在于导,培养学生参与的方法。3.创造空间,保证学生参与的机会。4.营造情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5.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交往的机会。17.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1.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参与动机。2.联系实际问题,提高应用知识能力。3.善待儿童的好奇心,珍爱问题的源泉。4.学会联想,促进学生主动思考。5.鼓励质疑,增强自主探索精神。
新课改,新理念,新评价 篇3
评价语言是教学活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学中最为直接、使用频率较高、对学生影响较大的一种方式。然而,不可否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只有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化,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措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存在一定的含糊性,进行评价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做的行为在哪方面还存在缺失,然而教师给予的“很好”“棒极了”等评语,没有具体说明好在哪里,也就使学生的能力无法得到提升。(2)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是学生,学生往往在学习中会受到自身生理心理、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影响,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将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而教师为抓紧课堂时间,对学生的回答往往急于下结论,轻率地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给出评价,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没有得到良好培养。(3)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所运用的评价语言太过于贫乏,没有有效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使学生在同样的评语下丧失做好作业或者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因此,面对新课改、新理念,我们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精当的评价用语来辅佐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下面我就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堂评价用语,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所进行的语言评价,恰当合理的评价用语能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相反,教师未加思考的评价语言,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遏制他们的欲望。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采取了这样的做法:
一、运用丰富的评价语言
评价语单调、贫乏是课堂教学的大忌,“很好”“不错”等类的话对学生起不到激励作用。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有的教师在活跃的学生面前束手无策,他们没有真正理解赏识教育,雷同、重复的表扬充斥课堂。这种评价用久了,学生就失去新鲜感,课堂气氛也就显得沉闷、程序化。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用这样的语言评价学生:“很不错,你读得很有感情,符合人物的特点。”“你的朗读水平越来越高了,课下一定下了不少功夫吧?”“你的回答很精彩,真棒!”“你的思维很敏捷,这么难的问题你都能回答上来。”等。这样的语言学生如沐春风,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评价要因人而异
我们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智力因素等条件的限制,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因此,对他们的评价不要一概而论。与此同时,教师在采用评价用语时,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回答问题的长处与存在的特点,所用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让学生能够听得明白,除了要保证语言的简洁之外,还要使评价用语达到准确性这一要求,能够提醒学生,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错误,提高回答的质量。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本着“鞭策优秀生、激励中等生、宽容后进生”的原则评价学生。例如,那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发言了,即使有一点合理的地方,我也要积极鼓励,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评价则要严格一些。
三、教师评价以学生为主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要想发挥实际预想的效果,教师首先要做好自身方面的准备。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场合,用有针对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的回答,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掌握基本教学目标,熟悉上课流程,与此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回答中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之处。其次,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想达到鼓舞学生的作用,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用实事求是的评价语言去评价学生的回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评价用语的选择上要注意尊重学生,采用温和的语言,鼓励学生发扬自己的长处,或者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短处。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之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我们教师的评价用语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方面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恰当地使用课堂评价用语,所以,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继续探讨评价这一门艺术,争取让我们的评价语言越来越精彩,促进学生的学习得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朱晓娟.创新教学理念 改进教学方式:新课改后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9).
走进新课改, 感悟新理念 篇4
一、新课改不是彻底颠覆, 而是科学扬弃
高中历史新课改是以教材变动为载体的一次历史教学模式的革新。历史教材的编写改变了过去按中国史和世界史两部分教学的模式, 以编年体例呈现, 采取专题史编写。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基础, 以编年史来带专题历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继承传统教学中好的经验和方法。预习、上课、练习、复习这种传统的教学环节仍是不可少的, 关键问题是在这些环节进行改革创新。如在预习环节让学生分组解决一些比较浅显的基础知识, 提出一些重点、难点问题, 在课上通过教师的引导,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答案。再比如在重点问题的讲解上可以采取材料式, 引入一些现实中的重大事件, 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并应用于感悟实际生活, 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新课改不反对教师讲, 而是提倡精讲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主导了整个课堂, 讲得过多过细, 学生没有思考与主动探究的时间和机会。教师掌握着课堂主动权, 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 对于知识只能是“填鸭式”。新课程改革, 最关键的是教育理念的改革, 而其核心问题, 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借助全新的教材, 通过各种途径,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引发学生创造性的“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每节课都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 对教学内容要大胆取舍, 围绕教学目标, 对知识进行重新整合, 讲清重点难点即可, 其余时间留给学生当堂练习。例如, 讲解“雅典民主政治”一节, 我们可以重点讲解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伯里克利时期的改革, 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完成梭伦、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对三个阶段的改革进行比较加强理解, 进而对雅典民主制进行评价。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既有效地利用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只需适时点拨, 及时鼓励, 加强知识的升华即可。这样一堂课下来, 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 更提高了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开展集体备课, 共同讨论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解决每一位教师提出的有针对性的问题, 让大家的思维碰撞出“火花”, 彼此取长补短。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 把握学生, 精讲精练, 留给学生思考空间。
三、新课改不是一问一答, 而是师生互动
新课改特别强调师生互动, 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主动探究作用。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既非一味让学生讨论, 也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师生的共同协作, 是双方智慧火花的碰撞, 是师生在共同学习探究中的“双赢”。因此, 教师必须找准位置, 和学生共同探究学习中的问题, 与学生平等交流, 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相信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疑是思之源, 思是智之本。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并举, 充分调动师生、生生互动。预设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要求教师在课下精心备课, 精心准备。生成性问题是在课堂上临时产生的问题, 要求教师能灵活驾驭课堂, 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面对课程改革, 我们要认真学习新理论, 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新课改。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对新课改的认识
新课改理念下说课 篇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说课越来越被教育科研部门所重视,已成为广大教师进行教学交流的主要方面。说课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是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教学的研究和反思,是实践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有利于迅速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本文以高中化学为例,来探讨新课改理念下的说课。
一、说课的内涵
广义的说课就是授课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内容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表述自己具体执教某课题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
狭义的说课是指教师以口头表达的方式,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某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
说课不宣过长,时间应控制在10—20分钟之内为宜。
说课与授课,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一谈。教案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而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说课绝不是试讲,不能把讲给学生听的东西拿来讲给同行、专家听。说课是说教学方案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如此设计的理由是什么,预定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说课是对课程、教学设计的解说,上课的预设,说明其中所遵循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原理。说课的理论依据,要随说课的步骤提出,使教例与教理相交融,有机结合;要避免集中说理,造成教例与教理相分离。
说课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说课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措施之一。教师在准备说课过程中,将一改多年沿袭的照搬、照抄、呆板的、不切实际的作法,使教学目标的确立,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每种教法、学法的运用,乃至整个备课过程,变得更为主动和自觉。这种由过去被动的只“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转变的过程,就是教师素质不断充实提高的过程。其次,说课是教师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能力的一条方便途径。交流教学经验自然可以有很多方式,而每个来自教学第一线的说课和听说课所营造的这种平等和谐的环境,便于人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况且说课的这种可操作性特点,往往可以使听者就某些具体作法,某个教学技能,某条教学理论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这样,说课也就成为提高科研质量的一种有效形式。第三,说课是综合考核教师驾驭教材能力的一种较为科学的测评手段。它可以考察教师对教材整体掌握的水平——包括熟悉大纲和教材的程度,对新旧知识关系的理解,所选教法和学法指导的运用依据,作业练习同教材内容的相互关系等等。在操作的具体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将各项要求指标一目了然地以量化的形式表示出来,使教师考核工作有了科学依据。
二、说课内容
说课,要先写出说课的讲稿,也是备课的一种形式,而且是更理性的形式,因此,它不同于教案。说课稿的主要内容不但要写“教什么”、“怎么教”,还必须写出“为什么要这样教”的理论依据。说课以教学设计为基础,说课的各个环节由教学设计演变而来,而说课的关键是说明教学设计中各个环节所遵循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原理。
说课的主要内容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
(一)说教材:说“准”教材
说教材,就是阐明本节课在整个知识体系、本册教材或本章节中的地位及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此确定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重难点。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紧密联系课程标准,说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群,教材的整体和局部、重点和难点,编者的意图,以及本节与其它章节相关内容的联系和地位等进行分析。分析它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作用和前后联系并说出教者是如何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如说教学目标群,每一节课都要考虑三个方面的目标,即教养性目标、教育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通俗一点解释,教学性目标就是“上完这节课,教给了学生什么(知识目标)”,教育性目标就是“通过这节课,向学生渗透了什么(思想目标)”,发展性目标就是“假如学生把这一节课的知识忘记了,还剩下什么(能力目标)”。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介绍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含在本章节中的作用,在整个学科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对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与内容的联系,并进行简单的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力图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知识技能目标:(化学基础知识和重要的实验技能,化学与技术、社会发展相关的知识等)。一是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二是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三是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过程方法目标:(知识的形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思维能力,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等)。一是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二是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三是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能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四是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己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学习和探究兴趣,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创新精神等)。一是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二是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三是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四是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探索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五是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教学重难点
课的重难点分析依据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教学的重点,结合学生的起点能力,确定教学的难点。如《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的重点是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和方法;难点是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得失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关键。
(二)说教法:说“明”教法
教法即教学方法,是说本节所选择的教法、教法来源、采用理由及所要达到的效果,然后阐述哪些教法为主,哪些为次。说教法时,最好说明本课教学过程中贯彻什么教学原则,采用什么教学模式,并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说明“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在确定教学目的要求后,恰当地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解释教者是用的什么方法落实“双基”、渗透德育、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还要说出教者在教学中是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的,在精华要害的知识上进行点拨,在能力生长点上强化训练,以及如何处理教与学,讲与练的关系;同时说该课时如何使用教具、学具或电教手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想像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教学的宗旨,正是本着这个宗旨,常见的一些教学方法有阅读法、再现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对比归纳方法、探究性学习法、学导法、小组合作法、探究合作法等。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仍较多应用于课堂教学。所谓“讲授式”教学法 是以教师一边讲授 , 一边书写为特点 , 它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系统性,连贯性,是传统的讲课方法。
“再认识、再发现”教学方法指的是复习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对一些已知化学事实、实例和问题的再认识,让学生再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掌握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
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知识的过程。
“学导式”教学法就是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发挥学生自我掌握和自我完善知识的本领,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它是自学、辅导与讨论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法 , 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三)说学法:说“会”学法
学法即学习方法,它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和途径,是学生在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活动方式和基本思想方法。说学法指导就是说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生怎样学习,以至达到会学习。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的问题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要讲清教者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动意识的;还要讲出教者是怎样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哪些学习规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
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主要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着手。自主学习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探究学习意在培养学生发现的眼睛和深入思考的能力,循序渐进地剖析知识。协作学习意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团队意识,同时学会归纳总结。
(三)说教学过程:说“清”教学意图,说“清”练习层次,说“简”板书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核心。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所谓教学过程是指教学的思路和顺序。以往的教学过程是:(1)引入课题,(2)讲授新课,(3)巩固练习,(4)小结,(5)作业。而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学习,要求整合三维目标,特别强调“过程与方法”。说教学过程侧重:过程设计、知识联系及各环节的衔接过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所采用的技巧和方法;传授知识、转化能力中所遇到的障碍及所采取的相应对策。说课不是讲课,一定要有概括性、条理性、理论性。说课最能反映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反映教师从理论到实践的驾驭能力,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检验。前面的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都是为教学过程做铺垫。
教学过程具体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
说教学过程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
另外注意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这里说明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解决难点运用什么方法。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5.说明板书设计。
说教学程序,还要注意运用概括和转述的语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
三、说课的类型
1.研究性说课
这种类型的说课,一般以教研组或年级组为单位,常常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先由一位教师事先准备并写好讲稿,说后大家评议修改,变个人智慧为集体智慧。这种说课可以一星期搞一次,教研组或年级组里的教师可以轮流说课,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2.示范性说课 示范性说课一般选择素质好的优秀教师上,先向听课教师示范性说课,然后让说课教师将课的内容付之课堂教学,最后组织教师或教研人员对该教师的说课及课堂教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析。听课教师从听说课、看上课、听评析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示范性说课可以是校级或乡(镇)级的,也可以是区级或县(市)级的,一般一学期可以举行一次。示范性说课是培养教学能手的重要 途径。
3.评比性说课
要求参赛教师按指定的教材,在规定时间内自己写出说课讲稿,然后登台演讲,最后同听课评委评出比赛名次。评比性说课有时除了说课外还要求说课内容付之课堂实践,或者把说课与交流有关“说课”的理论和经验结合起来,以便把“说课”活动推向更高的层次。这是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行家的有效途径。
无论何种性说课,但说课一定要注意简易性与操作性、理论性与科学性、交流性与示范性。
四、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
(一)说课与备课的关系
1.相同点:主要内容相同,说课与备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主要任务相同,都是课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做法相同,都要学习大纲,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学过程。
2.不同点:概念内涵不同,对象不同,目的不同,活动形式不同,基本要求不同。
(二)说课与上课的关系
说课与上课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说课与上课要求不同,说课与上课的对象不同,说课与上课的评价标准不同,说课与上课的目的、形式、内容、评价、也有很大差异。
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
走进新课改,感悟新理念 篇6
关键词:新课改 新理念 科学扬弃 提倡精讲 师生互动
从2009年秋季开始,河北全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实施新课程改革。作为一名年青的高中历史教师,我认真学习新理论,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同行交流学习。在学习与实践中我对于新课改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下面我把自己的几点感受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新课改不是彻底颠覆,而是科学扬弃
高中历史新课改是以教材变动为载体的一次历史教学模式的革新。历史教材的编写改变了过去按中国史和世界史两部分教学的模式,以编年体例呈现,采取专题史编写。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基础,以编年史来带专题历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继承传统教学中好的经验和方法。预习、上课、练习、复习这种传统的教学环节仍是不可少的,关键问题是在这些环节进行改革创新。如在预习环节让学生分组解决一些比较浅显的基础知识,提出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在课上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答案。再比如在重点问题的讲解上可以采取材料式,引入一些现实中的重大事件,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并应用于感悟实际生活,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新课改不反对教师讲,而是提倡精讲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了整个课堂,讲得过多过细,学生没有思考与主动探究的时间和机会。教师掌握着课堂主动权,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对于知识只能是“填鸭式”。 新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教育理念的改革,而其核心问题,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借助全新的教材,通过各种途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引发学生创造性的“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每节课都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对教学内容要大胆取舍,围绕教学目标,对知识进行重新整合,讲清重点难点即可,其余时间留给学生当堂练习。例如,讲解“雅典民主政治”一节,我们可以重点讲解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伯里克利时期的改革,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梭伦、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对三个阶段的改革进行比较加强理解,进而对雅典民主制进行评价。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既有效地利用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只需适时点拨,及时鼓励,加强知识的升华即可。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提高了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开展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解决每一位教师提出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大家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彼此取长补短。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把握学生,精讲精练,留给学生思考空间。
三、新课改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师生互动
新课改特别强调师生互动,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动探究作用。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既非一味让学生讨论,也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师生的共同协作,是双方智慧火花的碰撞,是师生在共同学习探究中的“双赢”。因此,教师必须找准位置,和学生共同探究学习中的问题,与学生平等交流,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相信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并举,充分调动师生、生生互动。预设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要求教师在课下精心备课,精心准备。生成性问题是在课堂上临时产生的问题,要求教师能灵活驾驭课堂,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改下品德教学设计新理念 篇7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必修核心课程, 新课程改革为思想品德教学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 打破应试教育局面下思想品德教学枯燥, 乏味单一的窘迫局面, 丰富了教材内容, 切合生活实际。通过施行交互式教学, 情境教学的全新教学模式, 降低教学难度, 优化教学课程。探索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的思想品德教学新思路, 构筑全方位的思想品德教学新格局。
一、多媒体音像共现, 吸引学生专注课堂
当今是高度信息化时代, 是追求高效率效果优化的时代, 我们的传统教学中,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的要求了。多媒体的应用, 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拓展课堂信息的传递渠道, 我们可搜集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 他们关心的社会热点等信息, 来补充课堂。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地接受知识, 体验情感。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声、光、形、色的特点, 表现形式灵活多样。视觉与听觉的冲击, 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自觉地走进课堂, 自愿地参与其中, 自主地接受知识。
二、形式多样的课堂导入, 引领学生步入课堂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 导入得好与否, 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在教学中, 我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 例如, 在新课的导入时, 我们可以一种特殊的情境, 配乐诗朗诵, 在甜美舒适幽静的氛围中, 为学生朗诵一首抒情小诗。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 使他们从课间的喧嚣一下子平静下来, 很快地进入课堂。就在学生听得很投入的时候, 小诗以问题告终, 激起学生探究新课的欲望, 从而导入新课。
三、自主合作探究方式, 带领学生主持课堂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因此,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形式,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 自主、合作、探究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教学中教师要做到:
1. 转换角色。
教师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 让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在此, 教师的引导可以通过创设情境, 选取典型材料, 设计学生活动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等形式来发挥作用, 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遵循问题解决式的思路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2. 丰富教学形式。
教师可采用自主式、讨论式、辩论式, 记者采访、小品表演等形式, 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 共同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 在竞争中合作。例如, 教师可以选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人物进行采访。此外,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还可以采用课堂辩论形式, 既锻炼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又锻炼了学生的灵活应变的能力, 课堂气氛活跃至极。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 学生增强了参与意识和成就感, 兴趣盎然, 乐
四、联系运用生活, 让学生品味课堂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生活在丰富、在发展, 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 课堂变成了学生自主发挥的沃土, 掌握了知识, 锻炼了能力。
例如, 为了丰富课堂内容, 教师应该搜集生活中活灵活现的真实事例, 采用媒体视频的形式带给学生, 在更具说服力的同时, 联系了学生的生活,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增添了课堂教学的情趣化和兴趣化。
五、教学评价显真情, 让学生自信于课堂
传统的评价很笼统、很空洞, 语言形式内容过于单一, 没有针对性, 没有真情实感, 缺乏一定的导向作用。而且, 学生对于这些评价性语言, 早已经麻木了, 也起不到什么激励的作用。在去年组织的思品教研活动中, 我听了很多老师的课教学评价非常有特色, 如“老师相信你, 你一定会成功的”“说的很精彩, 如果声音再响亮点就更好了”“相信自己, 一切皆有可能”“老师永远支持你, 你是最棒的 (坚定的目光投向学生) ”……这些老师的评价用语非常丰富, 而且用得很具体、很恰当, 很具感染力, 针对性强又富有激励性。
我们的课堂评价应摒弃千篇一律的模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 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恰当的评价。课堂评价应具备激励性、针对性、真实性、引导性、情感性、差异性、艺术性等。由于在教学中教师所作的评价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在某种程度上都给学生以肯定, 因此, 学生能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信心。
六、民主和谐环境, 让学生享受课堂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权威”, 学生是服从者和接受者, 俯首静听, 对教师敬而畏之。如果学生被压制, 就谈不上什么学习兴趣。我们的创新人才又从何而生, 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又从何而生?所以, 教育呼吁以人为本的和谐课堂。
和谐是指在事态发展中的一种相对均衡、统一、协调的状态。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于相互尊重、信任、帮助, 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良性互动的状态。
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性。和谐能产生美, 产生最佳互动和协作, 产生最佳效益和共赢。和谐不但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的追求, 也是教育的追求, 我认为更是课堂的追求。和谐的课堂教学能带给学生接受知识与情感态度的和谐统一, 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充满热情和向往, 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和谐民主的课堂, 又能带给教师教与学的和谐共赢, 达到教育的最佳境界。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 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民主的课堂氛围。
新课改理念 篇8
1.1 初中学生新特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任何事物的出现和存在都离不开相应的时代和环境。《中国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调研报告》指出, 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化在当代年轻人头脑中形成了时代特有的烙印。如今的初中学生都是90年代出生的, 他们生活的时代具有三个特点:第一, 改革开放后, 尤其是90年代至今, 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 加入WTO后更是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加速发展, “90后”在物质生活方面可谓无忧无虑;第二, 特殊的家庭环境造就了如今的“90后”, 他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衣食无忧, 细心呵护, 甚至是溺爱, 使得这个群体以追求个性为目标;第三,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全面融合, 使“90后”很小就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思潮, 尤其是网络中良莠不齐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
1.2 目前初中学生呈现出的新特点
(1) 对新事物敏感, 思想前卫而肤浅。“90后”的初中学生家中基本上都有电脑,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 无所不包的信息大量充斥着“90后”。他们接受新鲜事物非常迅速, 喜欢网络语言、玩QQ、写博客、用“火星文”等, 这是他们非常鲜明的特点。在网络、影视、刊物等媒体的助长下, 迅速灌输到“90后”学生的脑子里, 并很快地被消化吸收。但是毕竟他们的年龄还小,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性境界还无法达到。于是, 他们追求时尚, 爱慕虚荣, 甚至以丑为美。其实他们自己也明白:“哈韩”“哈日”衣着另类、追星等所谓的前卫不过是肤浅的想法。但是他们又觉得只要自己喜欢, 肤浅又如何?
(2) 追求个性, 性格叛逆, 缺乏集体观念。“90后”的初中生拥有时代赋予他们的特点, 所处的生活环境比较优越, 没有经历过社会的大波动。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质疑, 思想奔放, 坚持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同老师、同学分享。在课堂上, 他们活泼、开朗、渴望表现自己, 他们敢说、敢做、敢爱、敢恨, 他们观念新颖、思想超前、行为独特, 总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甚至认为他们对生活和学习有自己的一套道理, 即使知道老师和家长是对的, 但心理上也不肯承认。
(3) 心理压力大, 人际交往存在欠缺。当今社会竞争激烈, 初中学生课业繁重、学习紧张、考试焦虑、情绪波动大, 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多学生在小学时, 学习成绩较好, 经常受到老师和父母的表扬, 不由地增添了几分优越感。相反, 大多数学生反映刚刚步入中学, 学习竞争日益激烈, “中考定乾坤”的形势逼近, 一考试心情就格外紧张, 担心考试失败后受到父母的责备、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数落。对于这些家里的独苗子, 一旦真的考试失败了, 他们就更不懂如何处理好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只知道把自己关在某一个角落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种自闭的心理使这些本来就局限在家庭与学校的“90后”进一步忽略了人际关系。
2 分析初中学生新特点, 促进新课程改革
(1) 以兴趣串联教学内容,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 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90后”初中学生崇尚个性, 爱好独特, 渴望表现自我, 以兴趣引导课堂教学, 符合他们的个性。同时, “90后”初中学生学习负担重, 多有考试焦虑感, 心理压力大, 既自信又不够坚强, 承受挫折能力不强, 以多种教学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能够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首先, 以漫画、图片、歌曲、典故、诗歌、成语等手段辅助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思想政治课的概念抽象, 原理较多, 教师引用这方面生动的素材进行讲解、分析, 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例如, 在学习“中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流行”这一知识点时, 我先展示几幅漫画, 第一张“你来我往才‘精彩’”, 从而引出“从众心理引发的流行”, 滑稽的画面一下子把学生吸引得精神起来, 我马上利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瞬间, 点拨从众心理引发的流行会带来利与弊, 接下来一幅漫画引出“求异心理引发的流行”, 漫画中五颜六色的爆炸式发型引起学生们的哄笑,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不能一味地追求那些新鲜而肤浅的东西。
其次, 开展小品、社会调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学生兴趣。如讲到“交往应掌握的艺术”时,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展示自己的能力。有的小组是社会调查, 有的小组是“现场采访”, 有的小组是演讲, 有的小组是搜集图片展示等。通过课堂上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活动, 为学生提供思维碰撞、能力展现的平台, 打开学生兴趣的心灵, 学习效果就能大幅提升。再次, 幽默且特色鲜明的语言调动学生兴趣。“90后”初中学生接触较多的互联网、媒体等, 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多使用网络语言、广告语、影视台词等社会流行语言, 拉近师生的距离, 有效地打破课堂沉闷气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这种“你来我往”的课堂气氛也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
(2) 立足课堂, 培养社会责任感。《中国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调研报告》显示, “90后”中学生关注国家命运, 有忧患意识, 憧憬人与自然的和谐, 表现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 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对未来充满信心。但是, 一些社会不良信息对学生产生诱惑, 一些学生缺乏感恩与敬畏之心, 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严重, “利他”观念淡薄。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父母和同志, 对集体和社会, 对人民和祖国的义务感, 要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人的一生。不懂得什么是义务和缺乏义务感, 就谈不上人的道德, 也谈不上集体。”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公民, 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因此, 思想政治课堂上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程标准, 《自我负责》一节内容, 要求学生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 懂得每个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负有不同的责任, 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 做负责任的公民, 负责任的学生。
然而, “90后”的初中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他们长期得到家庭过多的呵护而导致自理能力较差, 助长了他们的娇气、任性, 犯了错误喜欢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他们缺乏独立能力, 依赖性强, 责任意识淡薄。因此, 在课堂上, 随机利用学生身边的一个个具体的事例, 如值日生做卫生, 在平时谈话中使用礼貌用语, 用完水后及时关掉水龙头, 帮助父母做家务之类的事,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责任, 引导学生认识“责任”这个概念, 让学生产生一种切身的感受:原来这就是责任, 责任就在我们身边。
同时, 也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虽然我们年龄小, 力量淡薄, 但是可以为社会做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为贫困儿童献上一份爱心, 在社区宣传环保知识, 到养老院帮助老人等进一步了解社会, 增进关心社会的情感, 从而承担起自己的每一份责任。
(3) 以情感渗透课堂教学, 坚持以人为本。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校训:“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前提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因此, 在课堂上融入情感, 尊重学生, 关心学生,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在学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一知识点时, 学生们举了很多模范人物的例子, 例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生动地描述他们的先进事迹, 我觉得火候还不到位, 未能完全表达出学生们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多媒体适时播出《爱的奉献》这首歌:“这是心的呼唤, 这是爱的奉献, 这是人间的春风, 这是生命的源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学生们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 课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情感上, 营造一种激情氛围,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情感的力量, 亲身体会到思想教育的魅力。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时期, 是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期, 是人生重要的转折期, 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时代特点和心理需要, 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以新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促进教学工作, 不断创新。
摘要:目前, 初中学生都是90年代出生的。“90后”的初中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这个特殊的群体也给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社会在发展, 学生在变化, 教师也应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对“90后”初中学生呈现出的新特点进行分析, 提出一些促进思想政治课堂的新教学理念。
关键词:时代背景,新特点,探索,新理念
参考文献
[1]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1.
[2]陈顺森.初中生考试焦虑认知成分与考试成绩调查分析.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 (01) .
新课改下数学的理念教学 篇9
一、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也就是说, 课程是变化的, 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 也是课程的建设者,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传统的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 更重过程, 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重创新, 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 探究数学知识, 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 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 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 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 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 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课标强调,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独立性, 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进行自主的学习, 操作, 探索, 思考问题, 探究问题,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 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 讨论, 共同发现新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并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 感情交流的过程, 教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 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 数学教学, 学生不能只做听众, 必须动起来, 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 动起笔来推演数学, 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 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 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 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使学生学会交往, 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
与传统教育不同, 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思考问题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方法, 每个人的先天条件 (如大脑的潜能, 气质) 都不同, 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 齐步走, 只重学科, 目中无人, 忽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 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 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 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就是要尊重, 关心, 牵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新课标认为, 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数学教师还要,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以及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发展。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当然, 数学教师更加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发展, 把学生比作卫星, 老师就是火箭, 老师这火箭要把每个学生送到恰当的轨道上去。
3.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 没有创新, 一个民族就要衰亡。教育不能没有创新。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 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 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 向权威挑战。
4.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 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 化归思想, 函数思想, 分类思想, 极限思想, 等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 如换元法, 待定系数法, 配方法, 归纳法, 等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 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 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5.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传统教学是没有要求的, 但这对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很有用的。新课标强调, 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数学, 自觉地学习数学, 培养学生严谨, 认真, 勤于思考钻研等科学态度, 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6.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思想品质教育
数学教学要用数学家探索数学的精神去熏陶学生, 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的精神;以我国两千年来的伟大的数学成就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引导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 教师是知识的权威, 是知识的传授者。新课标强调师生关系是民主的, 平等, 促进个性发展的,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 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 积极与学生交流, 分享体验与感受。学生是独立独特和发展的人, 是学习的主体, 是责任与权利的主体。教师要有耐心信心和恒心去教育学生, 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 工作方式, 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
新课改理念与我国师范教育 篇10
一.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及其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这次课程改革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如在课程功能上,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由过去重视单一的知识和技能传授, 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育;在课程结构上, 强调打破学科本位, 设置综合课程,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在课程内容上,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课程实施上, 倡导“主动、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程评价上, 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进步的评价体系等。
这些新的理念, 呼唤着基础教育领域出现新的变化, 也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理念要求教师成为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人。在新课改的具体目标中,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课程设置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这些话语都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生活中学生主体地位的高度关注。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性, 具有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情绪、宽容的胸怀、民主的作风, 尊重学生健康的个性发展。这些都需要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基础。
2、新理念要求教师成为具备专业教育素养的人。新课改蕴含着很多体现时代精神的科学理念, 如教育民主化理念、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人文关怀理念、终身教育理念、教育信息化理念、教育合力理念等, 要正确理解并合理践行这些理念, 需要教师学习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 并将这些知识与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使自己成为具备专业教育素养的人。
3、新理念要求教师成为拥有复合知识能力的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是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知识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与反思。新课改强调知识的综合化和能力的多样化。在这一背景下, “一科贯终身”、“一能打天下”已成为历史, 知识的整合能力、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能力、语言与形体表达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科学评价能力、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都被提上日程。它要求教师突破学科限制, 拓展个人的综合素质, 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 形成广泛的兴趣爱好, 具备丰富的教育实践经历和较多的教育能力训练机会。
二.对我国传统师范教育课程的反思
新课改带给中小学教师以新要求, 而目前在各级师范院校学习的师范生正是未来中小学教师的主要预备队, 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就要从师范生的培养和教育抓起。课程是师范教育的基础,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范生的质量。要培养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师, 就必须重视师范教育课程建设的工作。目前, 我国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师范教育课程结构不平衡
我国师范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一是公共基础课, 是作为未来教师所需的综合性文化知识教学的系列课程, 如政治、外语、体育、计算机等。二是学科专业课程, 为学生提供工作中所需的专业知识, 如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三是教育专业课程, 主要传授教师职业所需的教育科学知识与教学技能, 一般有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从上面新课改对中小学教师提出新的要求的论述中可知, 教师要成为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人、成为具备专业教育素养的人、成为拥有复合知识能力的人、成为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人, 扎实的教育心理科学知识与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 以及丰富的教育实践和良好的教育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上, 很多师范院校存在着重学科性轻师范性的倾向, 除了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几门课程外, 一些师范院校几乎没有开设别的教育专业课程。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 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计划中, 公共基础课占总课时的21%;学科专业课占72%;教育专业课占7%。可以看出, 我国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总体趋势为学科专业课程比重过大, 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偏低, 教育实践课严重不足。
2、我国小学教师、初中教师与高中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几乎没有区别
在我国, 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 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初中教师, 师范大学 (学院) 培养高中教师, 已是几十年来的惯例。当前, 随着受教育层次的上升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我国中等师范学校正在走向消亡, 传统的培养体制已转为由师范专科学校和师范大学 (学院) 培养中小学师资。但是, 我国的师范专科学校与师范大学 (学院) 的课程设置几乎没有区别, 不少师范专科的教育是师范本科教育的压缩版, 即在课程设置上, 培养小学教师与初中、高中教师没有区别。现在, 很多师范专科学校还在开设中学 (语文、数学等) 教学法, 而没有涉及到小学学科教学的指导。事实上, 不同年龄的学生身心发展有所差别,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构建我国新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
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主要机构的高等师范院校, 在对其师范教育课程进行反思的同时, 构建新的、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 是一个时代性的课题。
1、整合课程内容, 建立更合理的师范教育课程结构体系。
1.1拓展教育专业课程
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职业最具特色的专业知识, 是教师专业化最重要的知识板块。教育专业课程是师范生向专业化教师递进的最重要的平台。因此, 在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上, 需要加大教育专业课程的比例, 将其调整到占总课时的20%-30%。具体做法有:第一, 分解传统教育课程, 把原有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分解为现代教育学基础、教学论、课程论、教育评价、心理学基础、中小学心理辅导等课程;第二, 拓展新的教育课程, 增设与教师专业化要求和中小学实际工作相适应的课程, 如中/小学教育心理学, 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班级管理、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第三, 充分利用选修课程, 利用选修课程灵活多样的特点, 弥补学生在教育类必修课程中还没有涉及到的一些盲点, 或继续强化在必修课程中学到的知识, 为实现教师专业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1.2改进公共基础课程
当前一些师范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还停留在传统模式, 仅仅是政治、外语、体育、计算机等课程, 无法达到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要求师生之间实现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这使中小学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更明显的体现出来。示范, 不仅是言行的模仿, 更是内在素质的陶冶;展现的不仅是师表, 更是师德。在师范院校, 开设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课程, 如:大学语文、中外历史、传统文化、艺术课程等, 是很有必要的;再如, 将社会科学基础和自然科学基础纳入到基础课程, 以适应未来中小学综合化课程教学的需要。
1.3强化教育实践课
教师职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 而教育实践课是师范生积累教育经验、锻炼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师范教育课程建设上, 需要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例, 一些教师技能训练的课程, 如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汉字书写、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写作、演讲、课程开发、教育科学研究等, 可以以必修或选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另外, 在一些课程教学过程中, 可以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 如让学生在模拟课堂情景下试讲、说课、教学设计, 深入中小学第一线听课等。
调整后的课程结构, 基础学科课程强调内塑性和综合性, 大概占总课时的30%, 学科专业课程占30%-40%, 教育专业课程占20%-30%, 教育实践有10%的课程空间。
2、根据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不同特点和要求, 建立分层次、多样化、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
学习新课程标准 践行新课改理念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程标准 理念 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如既往地进行知识的传授与解题技能的获得。但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我们要把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打造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生态课堂。学习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应把自己教学的过程变成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一、发现数学之美,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的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数量关系与空间关系。数学这门学科是一切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在解决问题的必不可说的工具。自然科学的研究离不开数学的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否则是寸步难行的。数学也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用数学的思想方式看待问题可以培养人的敏锐思想,体验数学的美与学生的应用价值。例如,“黄金分割点”,它的比例是0.618:1,人们发现艺术美与“黄金分割”存在着和谐之美。在几何学中,三角形的重心、内分、中线为2:1;立体几何中的正四面体的重心内分高为3:1,这在数学中蕴含的和谐美。很多数学公式从外观看起来是那么的简洁、整齐、和谐,如(a+b)×(a-b)=a2-b2,sin(A+B)=sinAcosB+cosAsinB等。数学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古希腊文化十分重视数学逻辑;我国古代《易经》中已经能在卦象中学会用数来表示。我们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总会感觉到一种自豪感。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感受数学之美与体验数学价值的同时会形成一种思想,这种思想其实是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二、探究知识过程,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知识的构成是我们传统教学中忽视的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知识构建的过程。教师的传授只应该是引领的过程,学生在接受过程中有自己的选择,并非教师讲述多少学生就能接受多少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开展各种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开展交流与讨论、探究与合作,从而自主的建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教学“合并同类项”时,我就开展了一个叫“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即把配组同类项卡片发给学生,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同类”朋友后,就把另一个同学被“挤”出座位,这样来比一比谁找得既快又准。这种生动的形式与有趣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于是积极地探究同类项合并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建构了数学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通过游戏体验了什么是同类项,比教师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三、强调个性发展,重视思想方法的教育
教学的理想是发展学生的个性。而数学这门学科有其独特的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是人们在长期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是对数学知识与数学规律的高度概括,是人们对数学知识的理性认识。常见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等。随着知识地不断深入,在以后的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中还要逐步学习更多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中,我们常用的思想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通过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既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对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与生活起来了指导作用。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长足的发展。数学这门学科对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其他学科难以代替的,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思考方法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潜能、气质个性等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传统的教育只讲解先天的统一,只重视学科的发展,不重视以人为本,从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这与新课标要求大相径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个性鲜明的数学人才。
四、培养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但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课本,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心理发展水平等,努力挖掘出情感教育的因素,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发展过程为目的,以创设情境化学为手段,以师生的情感为纽带来贯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在学习“圆的定义”这一内容时,我就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圆的概念进行深入的认识。通过让学生自己来列举生活中见到的圆的实例,以及圆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谈谈对圆的认识。然后再教学圆的几何定义,这样就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圆这种几何图形的理解,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圆的知识与人类的现实生活是如此的密切,更感受到学习圆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使学生态度得到端正,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总之,在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积极探究与情感体验的过程。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认真的践行课改理念。这样,就会让数学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知识、形成素养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发先.刍议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1(7).
[2]徐美琴.浅谈如何实施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J].考试:教研,2011(6).
[3]鲍志清.浅析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0(3).
新课改理念下的赏识教育 篇12
教育的奥秘在于坚信学生“行”。每个学生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成人一样, 就是渴望受到赏识和肯定。教师的赏识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 会滋润学生纯洁的心田, 增强学生对学习、生活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兴趣;教师的赏识就像夜空中的灯塔, 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教师要给孩子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哪怕是一次不经意的表扬, 一次小小的鼓励, 都会让学生激动好长时间, 甚至会改变整个面貌。
一、要做到尊重每个学生, 永远用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
教育既要把社会共性的东西内化给学生, 又要使学生个性的东西外话为社会价值。这就决定了教育者要尊重学生个性, 在科学的人性观指导下利用发展个性。人人都有受尊重的权利, 对于学生也是一样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向尊敬上帝一样的尊敬孩子。”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便会尊重他人。很久以前很多教师不注意与学生交谈的语气, 结果对学生造成了伤害, 这是教育中经常出现地误区。新课改要求教师要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 就是要教师从平等的地位出发, 不摆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子, 把学生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学生更需要的是教师的倾听, 安慰。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 难免会犯错误, 当发现学生犯了错时, 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用温和的态度对学生讲清楚问题的后果和严重性, 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 当然还可以用温和的语气进行适当的批评。只要教师放下架子, 做平等对待学生的老师, 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就一定会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要做到信任学生, 做学生最信赖的朋友
在学习和生活中, 光有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不够的, 还要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 让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学生的信任, 做学生的朋友, 能够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 让学生体会到被尊重和认可的快乐。他们会在充满信任和友好的目光与语言中,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 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而建立和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的最佳手段, 也莫过于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 这就是新课程提出的教师角色的转变。
作为教师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时候就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的方法和技巧, 当学生遇到问题时, 能够迅速以学生的位置和角度来看待问题, 分析问题, 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不仅如此, 换位思考, 还是一种了解学生真实想法, 快速拉近和学生心灵距离的有效办法。
总之,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 尊重、关心和信任的友谊关系, 要尊重与理解学生,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友谊。
三、要做到了解每个学生, 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育的机会是从学生的行为表现、精神状态上体现的, 教师在学生的各种表现中, 从平常看出不平常, 从正常中看出异常, 从可预见的变化看出契机。教师要注意学生内心的需要与感受, 体会学生的心声、苦恼和心理矛盾,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应该实事求是。无论是批评、表扬和评价, 都要切合实际, 有礼有节。不了解学生, 教师又怎么帮助和教育学生呢?当学生在生活中或是学习上碰到困难, 我们要教会他们不要灰心丧气发脾气, 而是要高高兴兴地对自己大喊一声太好了。我们每个人都随身携带着一个看不见的法宝, 它的一面写着“太好了”, 另一面写着“太糟了”。要知道这个法宝会产生惊人的力量:它能让你获得财富, 拥有幸福, 享受快乐;也能让这些东西远离你, 让你整天和烦恼纠缠不清, 让你一生都不快乐。所以, 这里我们要教给学生一句话:面对得失, 享受快乐, 不是得到的多, 而是计较得少。
我们提倡的赏识教育, 不是一味地、无原则地表扬学生, 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 不能只盯着学生的缺点, 要尽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然后让这些星星之火, 通过老师的赞赏将其放大, 从而使其形成燎原之势。做到赞扬与批评、宽容与惩罚、挚爱与严厉的完美结合, 确实是一种教育艺术, 是一种教育智慧, 这应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教育价值理想。在促进课程改革、落实新课程理念中, 教师不妨对学生鉴定者这样一个信念:“说你行, 你就行, 不行也行。”要适时、适度地表扬、鼓励我们的学生。因为, 赏识鼓励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能。
【新课改理念】推荐阅读:
新课改呼唤新理念07-23
新课改新理念新作业08-16
小学数学课改新理念05-13
新课改的三大理念05-17
新课改理念下初中数学08-10
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01-05
新课改理念下班级管理探究论文09-20
新课改理念下的家长会05-30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05-25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