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改理念(精选12篇)
高中语文新课改理念 篇1
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应如何应对高中语文教学呢?下面结合自己近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谈一谈自己对新课改的看法、做法,与同行交流,向同行请教,以求共同进步。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学,适应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人类进入21世纪后,知识门类激增,大量的边缘学科涌现,信息化特征明显。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一个更加注重开发人类自身的资源、潜力与价值的时代。21世纪对中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终身学习既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是教育产业的“产品”,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基础教育,肩负着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高中毕业生的重任。语文也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应符合这一要求。
从教学内容来看,新教材一改过去单纯说教,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内容,使得教材更加接近生活,接近教学,接近学生,增强了语文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促进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根据个人志向、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选修课程,适应了社会变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教学方法来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老师从课堂的主讲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帮助学生自主地完成学科研究性课题和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评价标准也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更加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更加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有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地去发现、感悟,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才能把学生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中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得到精神满足及能力的发展。
二、从课堂活动入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活动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学生学习过程中,要使教学的内容更易于学生掌握,最好的方式是通过他们自己参与教学过程获得。而课堂活动则是最好的实施办法。高中新课程计划在实施中强调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强调加强对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组织,大量增加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等课堂学习活动,并把综合实践活动列为必修课,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格和能力。
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优化教学过程,从课堂活动入手,加强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知识,提高认识事物能力,发挥创造才能的舞台。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当然,课堂活动过程中,由于学生素质、纪律观念、教学条件等原因,活动操作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课堂混乱,冷场,答非所问,时间不够用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精心准备、合理组织,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
三、从改善师生关系如手,创造宽松的教学气氛
在传统观念下,教师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严师,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只要求学生尊重老师,所谓师道尊严,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割裂了师生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学生只有被动的服从,缺乏必要的沟通。而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有些逆反心理强的学生甚至暗中和老师对抗,严重影响教学工作。新课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即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实施者、探索者。
教学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机会,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给学生东西。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都是教学的结果。因此,教师要转变以往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
这就要求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这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使教师的教在对学生的学的诱发、组织、辅导、调节、反馈等方面而发挥作用,而不只见传授现成的知识和结论。
这样,使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便接受为探究,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相统一。还要注重知识的升华和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有所得。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高中新课改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为新课程的行家里手。
高中语文新课改理念 篇2
摘要:关于高中语文的新课改至少要做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学,适应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从课堂活动入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从改善师生关系如手,创造宽松的教学气氛三个方面。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自主宽松
高中语文旧教材教学内容枯燥、陈旧,形式单一,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社会实际,也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学生听不懂,也不愿学,给老师教学也带来很大的困难。新的课程改革使语文焕发了勃勃生机。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应如何应对高中语文教学呢?下面结合自己近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谈一谈自己对新课改的看法、做法,与同行交流,向同行请教,以求共同进步。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学,适应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人类进入21世纪后,知识门类激增,大量的边缘学科涌现,信息化特征明显。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一个更加注
重开发人类自身的资源、潜力与价值的时代。21世纪对中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终身学习既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是教育产业的“产品”,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基础教育 ,肩负着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高中毕业生的重任。语文也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应符合这一要求。
从教学内容来看,新教材一改过去单纯说教,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内容,使得教材更加接近生活,接近教学,接近学生,增强了语文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促进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根据个人志向、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选修课程,适应了社会变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教学方法来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老师从课堂的主讲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帮助学生自主地完成学科研究性课题和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评价标准也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更加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更加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有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地去发现、感悟,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才能把学生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中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得到精神满足及能力的发展。
二、从课堂活动入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活动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学生学习过程中,要使教学的内容更易于学生掌握,最好的方式是通过他们自己参与教学过程获得。而课堂活动则是最好的实施办法。高中新课程计划在实施中强调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强调加强对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组织,大量增加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等课堂学习活动,并把综合实践活动列为必修课,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格和能力。
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优化教学过程,从课堂活动入手,加强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知识,提高认识事物能力,发挥创造才能的舞台。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当然,课堂活动过程中,由于学生素质、纪律观念、教学条件等原因,活动操作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课堂混乱,冷场,答非所问,时间不够用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精心准备、合理组织,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
三、从改善师生关系如手,创造宽松的教学气氛
在传统观念下,教师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严师,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只要求学生尊重老师,所谓师道尊严,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割裂了师生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学生只有被动的服从,缺乏必要的沟通。
而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有些逆反心理强的学生甚至暗中和老师对抗,严重影响教学工作。新课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即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实施者、探索者。教学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机会,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给学生东西。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都是教学的结果。因此,教师要转变以往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这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使教师的教在对学生的学的诱发、组织、辅导、调节、反馈等方面而发挥作用 ,而不只见传授现成的知识和结论。
这样,使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便接受为探究,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相统一。还
要注重知识的升华和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有所得。
高中语文新课改解读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改 解读 理念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133-01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对我国教育来说是毋庸置疑的,它是学习其它一切学科的基础,也是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文学知识积累,提高应用能力不可缺少的教学课程。近年来,在以强调实用为主的“数理化”和外语等学科的冲击下,许多学生逐渐缺乏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原有的高中语文课程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和应用等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高中语文新课改的目的,正是为了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建设一个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实施机制。
1 高中语文新课改的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改基本理念的主要特点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三个维度来设计教材,特别强调人文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新课程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来说,是一场深刻的改革。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基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高中语文课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1]。新语文课程改革标准注重语文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和独立思考能力,在保证学生均衡发展的同时注重个性发展。高中语文新课改的目标是通过学生对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加强文化知识的积累、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通过阅读和思考提高领悟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2 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解读
2.1 创造性使用新教材,拓宽语文学习平台
传统语文课本往往以文体或知识点串成单元,造成一种刻板的格式。新教材则强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语文能力,编排体例也变成了用人文话题来统领的一个个专题,希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简单的只学习一些知识。新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伟人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这些课文里本身就含有许多语文知识点,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过程[2]。这就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学习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么就真正成为了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把课本与读本结合起来,把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结合起来,注意相关课文异同点的比较和分析;拿阅读报刊来说,每天出版的报纸杂志里面都有大量的信息,阅读、提取、整合、运用这些信息,就是在很好地学习语文。差不多每份报纸每周都会有文学版,每期都会有不少好诗文。即使是看每天的新闻、通讯,我们也可学到许多语文知识。甚至光是欣赏其中一些文章的标题,我们都能够受益良多。通过教材与生活中的资料和自身的拓宽,从而加强文化知识的积累、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是新教材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2.2 高中语文新课改重视诵读回归
高中语文新课改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将“写”、“听”与“说”综合为“表达与交流”,“读”则划为“阅读与鉴赏”进行单独阐述,可见新课标,中“读”的重要性。因此解读高中语文新课改,不得不提目前被我们普遍忽视的学生的朗读能力,一方面是因为现行的考察方式对朗读没有有效的考核方式,另一方面是因为由于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引导,使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对朗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和生活、工作实践中都有积极重要的意义,新课改中对朗读的要求无疑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进行的变革,值得我们重视。诵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中国的古语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诵读则是阅读的重要方式,诵读要求脑、眼、口、耳同时协调配合,精神高度集中,朗读课文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掌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古人常在“抑扬顿挫”中体会文章的妙处,同样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味文字的语感,领会作者的审美观念,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思想的教育。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悠久历史,使得语感在语文学习中显得十分重要,语感使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悟能力的高度概括,语言文学中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就是语感,汉语的词语常常在不同的环境、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意义,这些仅靠学习语言修辞逻辑、语法是无法掌握其中的规律的,要求学生培养对汉语语言文字的意会能力和直觉能力,这种能力是对文章的反复体会与阅读中才能培养、锻炼出来的。通过诵读,学生在精神高度集中,脑、眼、口、耳全面协调配合中最能体会文字的深沉含义,同时也会是学生思考如果是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如何运用语言、词语,这就是对学生读写能力、领悟能力、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朱自清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了解和写作的能力”[3]。
从社会需要角度讲,诵读是提高学生交流、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现代社会需要人才具备的综合素养之一就是应当具备很好的交流和表达能力,在信息社会里,标准的普通话沟通是现代人才的必备能力,而诵读,无疑是提高普通话的表达能力的最佳方式,通过诵读练习了学生(尤其是部分日常沟通语言为地方方言的学生)的普通话沟通表达能力。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理念的阐述,就语文学习新课改在创造性使用新教材、拓宽语文学习平台,和新课改中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上进行了深入解读,以期抛砖引玉,使广大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在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中加强文化知识的积累、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通过阅读和思考提高领悟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芳.论当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10.
[2]李辉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心中有“度”[J].吉林教育,2010(6):25-27.
高中语文新课改反思 篇4
一、新课改的不足与面临的困境
1. 教材与高考有一定程度的割裂
笔者认为, 语文课程标准、教材与高考是三位一体的, 标准是目标与预设, 教材代表实践的过程, 而高考则是对过程的检验, 但实际情况则是教材与高考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首先, 从内容设置看, 教材多按话题来组合, 极大地突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特征, 弱化了工具性特征, 各套教材普遍缺乏系统的语言文字知识, 特别是缺乏科学系统的写作训练。这导致两种弥补与应对方式:一是在必修和选修教学中零星穿插相关知识, 做一定训练, 此缺少系统性与连贯性;二是高三总复习时集中学习, 此则为时已晚, 学习仓促, 学生不能充分内化, 劳而少功。目前高中语文仍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与载体, 课时的安排是与教材相结合并定量的, 考试内容又必须补充, 这势必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扰。
其次, 个案化的教材编制模式及与其相应的教学内容与高考不对接, 造成师生无所适从, 语文教师、语文学科边缘化。教材编制以单篇文章为基本单位, 师生也以单篇文章为单位进行解读。解读侧重于作家与背景、字词、结构思路、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 具有系统性;与之对应的高考文言文阅读情况较好, 诗歌与现代文阅读在解读的方面与思维方式的要求上与课堂教学有一定程度的割裂, 而社科文阅读根本没涉及。这造成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出现如下现象:一是虽对文本进行常规的解读, 但情感与理智相矛盾, 情感上弃之不舍, 理智上认为作用甚微;二是对文章进行简化处理, 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而花大力气进行专题训练, 甚至主张文章可学可不学, 直接进行专题训练即可。对于学生而言, 课堂所学不能在考试中迁移运用, 思维方式依然是自己的原生态, 不知具体学什么、怎么学, 空焦虑, 对教材与课堂教学轻视, 课堂之外几乎不学语文。另外, 尽管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案化的文本解读时已尽最大可能与高考对接, 但学生仍固守个案学习不能在高考中直接呈现, 所以对其中的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视而不见。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文章是个案, 试题也是个案, 如何在两个个案之间架起联通的桥梁, 让学生学会迁移, 学以致用?
2. 课堂教学或是传统式或是形式主义的伪新课堂
虽然新课改带来了教学理念与教学实施过程的根本性变革, 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一是考试所迫, 因为考试更多考查的是知识与能力, 用灌输法可以增大信息量, 做题训练可快速提高应试能力, 而合作、探究、自主体验既费时间又可能影响成绩, 不如用传统方法更省事见效。二可能与学生的水平、素质有关。欠发达地区、非重点学校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而培养这些能力又较慢, 无奈之下只好采取速成办法。
如果说日常教学用传统方式, 上公开课时则又走上了形式主义道路。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些教师就抓着合作不放, 动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由讨论, 形式热热闹闹, 实则收效不大。新课标强调“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整堂课全由学生解说, 教师可有可无, 看似学生自主学习, 实则是个别学生在特意准备下的表演。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热闹, 让无效活动冲击课堂。
3. 功利主义和教师教学评价机制阻碍了新课改的运行
虽然新课改的理念已普及并深入人心, 但其贯彻实施却遭到功利主义的冲击。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中, 人们追求教育的最大最迫切的价值和功用不是培养健全的人, 而是要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现状, 走上更好的平台。要走上这一平台, 必须拿到“通行证”, 就要高考成绩说了算。成绩好, 一切皆好。这就导致日常教学中产生两种现象:一是重结果不重过程;二是重知识积累与应试能力培养, 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一带而过。如此, 新课改理念的旗帜表面被高举, 实则被解构;新课改的实施趋于表面化、形式化, 实则遭阻遏。
如果说学生的功利主义追求是阻碍新课改发展的内驱力, 那么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机制则是新课改的外在枷锁。目前, 绝大多数学校是以考试成绩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业务水平的。学校把新课改“不仅要重结果, 更要重过程”的理论“灵活运用”, 不仅把高考成绩, 更把每次月考、期末统考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师业绩的最具分量的指标, 以考试成绩给教师排名, 决定岗位优劣与去留, 并与荣誉、奖金、职称直接或间接挂钩。学校以考试成绩定一切的教学评价机制, 必然导致教师片面追求考试成绩, 走应试教育之路, 新课改还有一席之地吗?
新课改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理想太过完美, 现实太多羁绊, 当理想与现实冲撞, 通往理想的道路该如何走?
二、路在前方, 路如何走
1. 修订教材, 改革高考
新教材如果能添加系统的语法、修辞、写作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就会掌握规则、理论, 养成思维习惯, 迁移运用更具理性, 从而避免由大量感性材料的感知进而归纳规律所带来的不必要的精力耗费, 更能修正教材重人文轻工具的偏颇, 较全面地覆盖高考考点, 与高考接轨。
笔者中学时系统地学习过语法, 至今印象深刻, 受益无穷。当时的教材在每个单元安排一个语法专项, 第一单元是名词, 第二单元是动词, 依次排开形成词性系统, 进而是短语系统, 进而是句子结构分析及句群分析。可以说, 以前教材的语法编排是相当完美的, 当然语法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新教材如果能保留以前教材的这些精华, 是否会在解决与高考的矛盾方面有所裨益呢?
另外, 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 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方式很难改变, 但可以改试题。如果能变革高考试题主要考查“知识和能力”的单一导向, 而突出人文关怀, 展现对美的感悟、对真的追求、对善的自觉, 是不是可以改变教学中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轻视的现状?
2. 改革教师教学评价机制
成绩考核方式已成为制约新课改良性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 唯有变革成绩决定一切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 新课改才可能健康运行。减轻成绩权重, 加入过程性评价, 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比如, 可以截取教师一段时期的常规教学视频, 分析其是否按新课改理念组织教学, 以此作出评价, 这也可使投机行为与形式主义作风无处遁形。当然, 这种过程性评价要实行, 还需相关的技术、人力等条件, 在此只是提出一种设想与愿望。
3. 新课改需要政府、学校的强力支撑与深度参与
新课改是国家意志、政府行为, 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 需要政府、学校顶住压力, 排除阻力, 迎刃解决, 而不是在社会压力与学生的功利追求下妥协让步。
新课改不仅需要政府、学校的强力支撑, 还需要两者尤其是学校领导层的深度参与。深圳市福田区福南小学新课改的成功, 离不开校长陈顺华的深度参与:“课改之初, 不少教师不知从哪里开始迈步, 陈顺华就带着骨干教师先研磨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 还多次组织教学沙龙让大家畅所欲言, 真诚交流, 直到摸透了, 认准了, 才在学校旗帜鲜明地倡导和推进。一开始, 他并没有给教师们过多的压力, 只是让他们看, 让他们悟, 最终在认同中一起走向课改既定目标。”陈顺华校长的做法或许可以为解决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个方向, 一种思路。广大教师深切呼唤学校带领教师并与教师一起探索、实践, 而不是仅靠指示、评价来实施新课改。
高中语文新课改培训总结 篇5
通过前几天高中语文课程新课改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在这几天中,我们集中进行学习新课程的培训,通过看视频、阅读电子文本、发表评论等多种形式,把新课程的培训落到了实处。在学校培训的日子里,学校通过记考勤、不定时地抽查各培训班等形式来监督老师们的培训,可谓是用心良苦。尽管有些累,网络还有些不顺畅,每天还要按时到学校进行观看视频。但是,累并快乐着。因为,我们通过学习习近平距离的接触了新课程,了解了新课程,并对新课程的即将实施充满着信心。
新课程改革使得我的眼前一亮,特别是选修课的开设,使得学生从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也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也不会再面对那种“喊破喉咙没有几个人听”的尴尬而无奈的局面。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既能锻炼学生自己的选择能力,也会锻炼学生在总结以及写作等很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开设,也可以开阔视野,了解很多以前想要了解但没有了解的知识。他们不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了。比起以前的“要我学”,“我要学”似乎更具有人性化,似乎更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同时老师也不用整天在学生后面说诸如“要努力学习,否则就考不上大学”之类的话语。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解放。在解放的情况下,在学生身心放松的情况下,还能让学生学得很多知识,这无疑是一个进步。我为此感到高兴,为我们的学生,也为我们的老师感到高兴。
当然,新课程改革在其他方面还有很多让我高兴得事情,包括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真是让我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一、新课标、新教材的透析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管理与运行的指南。立足其价值取向,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由过去注重培养少部分高考精英向培养众多创新型人才转变,由过去以语文知识为本位向以学生为本位的方向发展,由那种统一的、硬性的教学管理模式走向开放的、探究的、灵活的课堂管理模式。这要求教师重视活动设计,灵活使用媒体技术,给学生营造探究与创造的氛围,扩展课堂学习的空间,自己只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探究的合作者、发展的引导者、个性化教学的创造者等角色。
二、吸引高中生学习注意力的能力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关键在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出符合高中生学习欲望、心理、兴趣的精彩课堂。高中生在我们语文课堂上喜欢也渴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把课内的知识迁移、延伸到历史或未来的生活场景当中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新。他们尤其想和教师建立一种“平等的互主体关系”,在一种相互尊重、理解、承认的环境里,师生都能坦诚相待,敞开胸怀吸纳对方,以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包容对方,厌恶“师道尊严”和“师倨生恭”。
三、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
新的教育理念和新课标把当前的语文教师推到了一个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地位,要求教师具备开发、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教育教学改革前进道路上的一场革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也是教育发展的一次机遇,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换的一条通途。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现代的文盲不仅是指没有文化的人,而且是指不能接受和更新知识的人。我们教语文不仅应当教会学生具体的语文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不仅应该教会学生从书本上获取知识,而且更应该让学生学会从社会生活、网络媒体等各个不同的领域获取知识。
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运用的能力。
体就体现在教师要能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用多媒体适度而灵活地代替黑板、粉笔、教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增加知识、扩大视野、提高能力。而运作现代多媒体技术,关键在于课件。教师在反复比较、鉴别、优化组合的基础上应亲自创作,既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到课件中,又体现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更能让学生易于接受,如果我们这些从中文系古典或现、当代汉语言、文学文献中走出的语文教师,能具备现代的媒体技术理念、精湛完备的媒体设计与操作技能,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教学风格得到充分的展示,而且会把学生引入一个探索和创造的新天地。
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改 篇6
一、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应该有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这三个纬度,新《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了目标要求,如今课程的功能由过去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总目标”中提出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德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是一个根本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
二、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中加大了语文课外阅读 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提出“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文明的进行人际交际,发展合作精神。”这些都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须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了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基本技能。重视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密切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三、注重学生的学,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向我们语文教师倡导了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着眼于学生的学,对每一阶段学生发展达到的目标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注意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更多的倡导学生主动的探究、亲身实践和合作的学习,提出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倡导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在课堂中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充分的提问时间,充分的讨论时间,充分的读书时间,知識经济的问世,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是多样化的人才,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需要更多的组织学生感受、体验、探究、讨论、自学、时间,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课程标准为教师教学、评价留了创造空间
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改 篇7
一、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
我们常说“破旧立新”, 一个新理念的实施必然是建立在“破”的基础上, “有所破才能有所立”, 但这绝不意味着对旧的优秀理念的完全放弃。这一次的新课改也是如此, 虽然它在课程结构设置、目标设计等很多方面都有较大的改革, 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 但我们在教学中力求新的同时, 也应该不要忘记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教法。那些认为在新课改环境下一切都要创新的想法实际上是不了解教学规律、不了解新课改特点的, 我们应发扬优良的传统教法。
1. 重视阅读
新课标对“阅读和鉴赏”提出的要求是“高中三年课外自读文学名著 (五部以上) 以及其他读物, 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个要求的提出体现了新课改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而多读也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方法。因此, 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学生多阅读, 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2. 重视背诵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和背诵”,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背诵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背诵过程中, 学生的语感会得到提高, 在积累了大量的文言名篇后, 相信不用多分析各种语法、词类活用的现象、各种特殊句式, 学生就能在反复涵咏中认知和理解文本。因此, 多读与新课改并不违背。
其实,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很难明确的, 更不能套上一个固定的模式而称之为“新课改的语文教学模式”来推广, 因为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此, 课改中教师不必用否定传统的眼光看待新课程改革的教学, 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有优良传统的。新课程改革应该是在继承优良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与改革。
二、灵活使用语文教材
一些语文教师认为, 新教材的使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因为新教材比旧教材内容更多了, 过去一个学期学一册, 一册课本有五个单元, 每个单元有四篇课文, 而如今, 人教版语文“必修1”的一册课本“阅读鉴赏”有四个单元, 每个单元有四篇课文, 课本另外还有“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内容, 并且要求半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学时少, 内容多, 这无疑是在“增负”。这种想法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因为它反映了个别教师仍墨守传统的“教教材”观念, 把教材当作“圣经”, 而不是“用教材”。在传统观念中, 教材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 教师的任务是教学, 每篇课文都不放过。如今, 为了学生的发展, 我们教师的教材观也应更新。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 而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构建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 应把教材当作学材, 把教本当作学本。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应用于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 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弥补教师自身的不足, 完善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几种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情况:一是多媒体成了一种装饰门面的标志, 打着新课改的旗号搞形式主义, 而对整个课堂的改变并无裨益。二是过分依赖多媒体, 多媒体在课堂中随处可见, 似乎没有多媒体就无法展开教学。
多媒体终究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一种工具, 工具是为人所用的, 而不能让人变成工具的奴隶。我们应认识到: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能排斥或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 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 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使学生顾此失彼, 这样反而会降低课堂效率。
四、处理好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教师作为课堂主宰者”转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 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互动与对话。因而我们应大力提倡和扭转学生学习语文的被动局面, 而一些教师却有意无意地走入了误区。有的教师热衷于“大讨论”, 以为这就是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教师一上课, 就把设计好的大量问题全部抛给学生, 然后布置学生展开大讨论。还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新”, 哗众取宠, 他们的语文课笑声、掌声不断, 可谓热闹非凡, 但实则浮华空洞、流于形式。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合作学习。首先, 合作学习不能用得过滥。合作学习方式的选用应根据学习的内容和难度而定, 频繁、无价值的合作不仅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还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浅尝辄止, 一味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其次, 小组成员必须有很强的分工合作意识。在课堂上, 如果没有明确的分工, 学生做的工作只是一个意见交流, 达不到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 况且经常被推举做汇报的同学往往是小组中比较积极的学生, 这样, 很多学生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更新观念, 认真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 提高自身素养, 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灵活使用教材, 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构建多向互动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并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提高和发展。
高中语文新课改之我见 篇8
一是只图课堂气氛活跃, 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 “双基”就无关紧要了,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上。于是, 我们看到, 在语文课上, 不论课文是小说, 还是诗歌, 不论是议论文, 还是说明文, 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比赛朗读课文, 而最重要的语言学习却没有丝毫的涉及。课后, 进行测试, 学生竟然连课文的生字生词都不会写, 连最基本的词语都不会解释。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政治、历史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二是用鼠标代替粉笔, 用大屏幕代替黑板的现象比比皆是。也许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普及了, 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使用多媒体, 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好处。但一节课都用花花绿绿、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 不仅教师手忙脚乱, 学生也会出现视觉疲劳, 教学效果并不一定好。更严重的是, 如果学生长期处于各种图画的诱惑下, 他们习惯了感官刺激, 就懒得思考或变得不会思考。同时,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很费时间和精力, 这对老师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三是内容空洞、言不由衷的鼓励大行其道。这主要表现在小学的课堂上, 教师夸奖学生的话语如泉水一样汩汩冒出, 什么“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你太伟大了”之类的话俯拾皆是。即使学生回答了极简单的问题, 也给予这样过于“隆重”的夸奖, 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 可实际上这种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 学生都听腻了, 也表现了教师的虚伪, 根本就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
四是以问代讲, 一问到底的所谓“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有一些教师在整整一节课内, 总是拿一些思维含量太低的问题来发问不止, 用学生通过翻阅教材内容就能作出的响亮回答来代替自己的讲授, 看似师生互动频繁, 教材的知识点也都涉及到了, 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提升。
五是不分青红皂白, 一律分组讨论, 搞“合作学习”。一些教师将“合作学习”仅仅当作“体现课标精神”的标签, 不管需要不需要, 应该不应该, 合适不合适, 一概用上, 不仅语文课、历史课、政治课要分组讨论, 而且数学课、物理课、化学课也要讨论, 不仅在教学的难点、重点处要讨论, 而且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提出来让学生讨论, 结果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 实际上则是一盘散沙。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如果问题提得过易过多, 容易滋长学生随心所欲、混水摸鱼的学习倾向, 使教学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还有的教师在一节课就安排多次讨论, 嗡嗡嘤嘤的讨论声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匆忙零乱, 缺乏整体性。
六是教学情境过多, 教学方法杂乱, 让学生目不暇接。有的老师在短短的一节课里, 安排过多的教学形式, 如一会儿讨论、一会儿表演, 一会儿又合唱等等, 把课堂搞成杂乱的“集市”;有的教师则运用了幻灯片、多媒体影象放映等多种先进教学手段, 视听画面过杂, 晃动频繁, 让学生眼花缭乱。教学情境多和教学方法杂, 一方面会导致学生疲于应付, 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很难把握;另一方面, 也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农村高中语文新课改存在的问题 篇9
一、自主学习的问题
新课改的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我们的学生在这个方面很不尽人意, 布置的自主性的, 探究性的作业很少有人完成, 一个班连十个人都不到。除了学生的态度之外, 我认为还有几个特别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首先是观念的问题, 很多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育, 老师教什么, 学生记什么, 没有人怀疑老师的权威性, 没有人怀疑课本的正确性, 也就没有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的传统。上了高中, 面对的是全新的教学理念, 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对于一个问题, 只要不是在课本中找现成的答案, 要求做开放性的回答时, 很多学生就不知所云。事后跟学生谈话交流, 他们反映的情况是面对这样的探究式的开放性的问题, 不知该如何作答, 大脑一片空白。以前从来没有这种问题。所以学生的观念的转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新课改过程中至关重要, 否则就是拔苗助长。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要从小学、初中着手, 从小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 学会确定自己的观点立场, 而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
其次是硬件的问题, 自主探究学习离不了查阅资料。特别是对于语文, 课余知识的积累和扩充显得更加的重要, 但我们农村高中基本不具备这个条件。学校的图书藏有量太少, 从品种到数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学生又没有藏书。一个班60%以上的学生没有藏书, 他们最大的藏书就是从小学到高中的课本。没有网络, 学生不能利用它快速的查阅资料。
二、课堂效率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中还有一种理念就是“高效课堂”。这也是符合新课改教材的特点的。就拿语文来说, 新课改以后, 分为了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其中必修课本为五本, 每本四个单元, 所有内容要在高二上学期完成。按要求还要完成四本选修教材, 需在高二一学年内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三的高考复习进度。这么多的内容如果不精简不提高效率根本没办法真正落实。所以高效课堂的推行是十分有必要的。但在农村高中, 学生多教师少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个班将近八九十人, 要想保证每一位学生每一堂课的学习效率是很有难度的。再加上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有些学生初中基础就没有打好, 到了高中老师上课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听天书”。更不要说高效二字了。针对这一问题, 要想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 找到最合适的解决办法。课堂效率是学生汲取知识效果的重要保证, 若课堂效率低下必然会使得学生无法踏实的学习知识, 当然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可尝试地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 通过改善教学氛围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以逐渐培养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提升。
三、教师的素养的提高
本省是属于开展新课程改革活动较晚的一个省。很多教师对于新课改的理念和宗旨的理解并不是十分到位。更没有办法真正的将理论落实到实践, 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很多老师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 要想一下子做出改变实在是很难。而且就如何做出改变, 做出怎样的改变的问题, 很多老师也是十分的茫然, 在这种情况下, 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其他已经推行新课改多年的学校和省份学习, 借鉴别人的经验。但这也给农村高中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一方面能够去外省或者别校参加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 同时如果仅仅去几天, 听上几堂课, 几次讲座, 收获往往甚微。若要提高课堂效率除了要求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教学外, 同时也需要老师自身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得以顺利展开。这就需要老师彼此间加强沟通交流, 在授课的同时, 自身也要不断的充电, 善于总结并吸收他人的经验让自身技能得以强化。另外老师需要与学生加强沟通, 构建良好的教学反馈机制并以此作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参考。
农村高中语文新课改存在问题分析 篇10
如今这一工作的开展已历时六年, 在这六年中,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仍然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特别是在农村高中, 新课改的任务仍十分繁重, 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与总结,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特别是作为一名农村高中的语文教师, 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茫然和不知所措。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 以及对于新课程改革指导思想的理解, 我觉得目前农村高中语文新课改的问题和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主学习的问题
新课改的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学习, 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我们的学生在这个方面很不尽人意, 布置的自主性的, 探究性的作业很少有人完成, 一个班连十个人都不到。除了学生的态度之外, 我认为还有几个特别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首先是观念的问题, 很多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育, 老师教什么, 学生记什么, 没有人怀疑老师的权威性, 没有人怀疑课本的正确性, 也就没有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的传统。上了高中, 面对的是全新的教学理念, 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对于一个问题, 只要不是在课本中找现成的答案, 要求做开放性的回答时, 很多学生就不知所云。事后跟学生谈话交流, 他们反映的情况是面对这样的探究式的开放性的问题, 不知该如何作答, 大脑一片空白, 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问题。所以学生的观念的转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新课改过程中至关重要, 否则就是拔苗助长。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要从小学、初中着手, 从小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 学会确定自己的观点立场, 而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寻找答案的思维。遇到问题, 首先要自己想办法解决, 而不是一味的依赖老师的讲解。
其次是硬件的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离不了查阅资料, 特别是对于语文教学, 课余知识的积累和扩充显得更加的重要。课外阅读,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是拓展学生视野的重要方式。正如朱熹提倡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所以要让学生得到源源不断的新鲜的精神养料, 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但我们农村高中基本不具备这个条件。学校的图书藏有量太少, 从品种到数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学生因为经济以及理念的制约, 也几乎没有藏书。一个班60%以上的学生没有藏书, 课外读物少之又少, 他们最大的藏书就是从小学到高中的课本。再加上农村通讯发展的落后, 也没有网络覆盖, 因此学生很难做到利用网络来快速的查阅资料。
二、课堂效率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中还有一种理念就是“高效课堂”。这也是符合新课改教材的特点的。就拿语文来说, 新课改以后, 分为了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其中必修课本为五本, 每本四个单元, 所有内容要在高二上学期完成。按要求还要完成四本选修教材, 需在高二一学年内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三的高考复习进度。这么多的内容如果不精简不提高效率根本没办法真正落实。所以高效课堂的推行是十分有必要的。但在农村高中, 学生多教师少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个班将近八九十人, 要想保证每一位学生每一堂课的学习效率是很有难度的。再加上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有些学生初中基础就没有打好, 到了高中老师上课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听天书”。更不要说高效二字了。针对这一问题, 要想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 找到最合适的解决办法, 探索出真正符合农村高中特点的教学模式。
三、教师的素养的提高
本省是属于开展新课程改革活动较晚的一个省。很多教师对于新课改的理念和宗旨的理解并不是十分到位。更没有办法真正的将理论落实到实践, 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很多老师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 要想一下子做出改变实在是很难。而且就如何做出改变, 做出怎样的改变的问题, 很多老师也是十分的茫然, 特别是年纪较大的教师, 因为受长年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到真正的突破和改变。在这种情况下, 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其他已经推行新课改多年的学校和省份学习, 借鉴别人的经验。但这也给农村高中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一方面能够去外省或者别校参加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 同时如果仅仅去几天, 听上几堂课, 几次讲座, 收获也甚微。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给予大力的支持, 不仅要将本地教师送出去, 也可以把外地的优秀教师引进来。
以上是当前农村高中新课改的推进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除了此之外, 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在此不再一一列举。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的当务之急是结合农村高中的特点尽快找出解决的办法, 使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真正的实现素质教育。
摘要:为顺应全国教育改革的要求, 云南省也于2009年推行新课程改革, 但因为经济、文化等因素的限制, 改革过程中仍存在很大的问题, 笔者以一线教师的身份从自主学习、学习效率、教师素养三个方面就当前农村中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探讨。
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更新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考虑和设计的。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应只停留在“知识”,“技能”这个技术层面上。语文要关注学科目标,更要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目标,即关注课堂上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时内心的灵动,关注学习时呈现出的态度与责任,包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宽容合作的人生态度等。下面就谈谈笔者对语文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
作为老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高中语文课该教什么。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那高中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多方位的学习,现在的语文教学,已经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而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其次,就是学会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协调一致;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看学生成绩,还要多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高中生处于一个充满活力,并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时期,他们生机勃勃,乐于探索。老师不能采用“填灌式”的教学方式,将知识强加给学生。老师应该设计—个轻松活跃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轻松、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语言的魅力。新课改的教材也较以往不同,其注入了新鲜文章,改变以往说教的面孔。北京某些地区使用的语文教材中也加入了网络词汇,响应了信息社会的发展。活跃的课堂氛围利于学生活跃自己的思维,敢于想,敢于说。老师在营造轻松活跃课堂氛围时一定要保持亲切的态度,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三、优化教学结构,凸显学生地位
传統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立足于教师的教,是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往往陷入一厢情愿的“填鸭式”“注入式”窠臼。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课文课堂教学结构,必须立足于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因而,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应把握好三个基本点:一是着眼于提高课堂效率;二是着眼于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展;三是把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的主要矛盾尽量在课内解决。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流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学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四、教学方法要“新”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变,推陈出新,不能再“穿新鞋走老路”。要冲破过去那些陈旧的模式,寻找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因此,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运用好“问题教学法”,创设魅力课堂。“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课堂的魅力在于一个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就像军人的作战方案,毛主席说过:不打无准备之仗,作战如此,我们的课堂不也如此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使得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因此,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型思维。所以教学的魅力在教学设计的智慧里,我们应力争使语文课堂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而且是丰富的、灵动的、科学的、理性的。②运用好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第四条讲到:要做好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其中特别提到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影响。很显然,在当前的形势下,多媒体设备进入语文课堂是必然趋势,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改变过去课堂教学中“一张黑板,一只粉笔”呆板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可视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解决“量多时少”的问题。当然,多媒体的使用只是辅助手段而已,它是一种工具,工具是为人所用的,而不能让人变成工具的奴隶,更不能把它当成装饰门面的标志,尤其不能打着新课改的旗号,行形式主义之风。
总之,有人说,“新课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想这是对的。语文老师应该把握正确的新课改方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设计更好更符合素质教学的课程计划。老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倡导自由、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活跃的课题氛围,设计多种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加强学生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塑造学生人文精神,让学生学会人生规划。我们作为语文新课改的实践者,应该勇敢面对新课改可能会面临的困难,积极寻求解决方法,推动新课改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德虎.农村高中语文新课改探索[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2,(8):106.
[2] 代巧玲.课标解读――高中语文新课改重视诵读回归[J].学周刊:c,2012,(2):33.
高中语文新课改理念 篇12
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知识的权威, 是教育活动的中心,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但许多教师仍然居高临下, 在讲台上大唱独角戏。如何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这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实施。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合作, 生生互动, 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提高的目的。可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发现诸多问题:如分组很随意, 目的不明确, 活动时间不充分, 学生还未进入真正的学习状态或问题还没有充分探究就草草收场;小组成员间的发展机会不平等, 看似全员参与, 却是好学生说了算, 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不会倾听, 无法进行相互学习。学习方式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哄”, 课堂看似热热闹闹, 实际上合作学习的收效甚微。
3、教材篇目多与教学课时少的矛盾。
新教材每个必修模块包括四个单元的阅读鉴赏、一个单元的表达交流、一个单元的梳理探究和一个名著导读, 相当于旧教材的一册书, 而新课程要求一个学期修完两个模块内容, 也就是说, 旧教材一年上完的内容新教材要一个学期上完。于是, 期中考试前我们高一师生就是在与时间赛跑, 与有限的精力作斗争, 一路奔跑, 好不容易到达一个终点, 还没来得及喘息, 又要向下一个终点奔去。课改, 变成一滴滴的汗水, 凝成一个大大的“累”字, 我们被这个大大的"累"字压得无暇去体味课改带来的益处。我们的困惑是, 新教材, 如果要以师生的赶和累为代价, 那它的存在价值到底有多大?不要说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就是让学生的身心得以舒展一下也难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那么多的内容, 这的确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
4、对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关系把握不够到位。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把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起来, 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被突出, 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则被不断被弱化。
5、课堂教学急功近利, 舍本逐末。
由于中考、高考的指挥棒, 促使社会给学校教育施加了很大的压力, 以至于不少语文教师把语文课作为应付中考或高考的训练课。考试的内容就是课堂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要考的内容就大讲特讲, 不考的内容就略讲甚至不讲。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抽象思辨能力的训练, 轻形象感悟素质的提高;重学习结果, 轻学习过程。重应试, 轻应用;重读写, 轻听说;重视考试成绩, 忽视整体素质发展等, 没有完全落实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结果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 学与用的脱节, 高分低能, 不少学生还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6、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滥用, 弱化了课堂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 许多教师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图形图像代替阅读主体即学生的想象, 忽略了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文章思想感情这一过程, 失去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体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滥用, 弱化了课堂效果。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教师的思想观念要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负责教, 学生负责学, 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 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 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 教师就是知识宝库, 是活动的教科书, 是有学问的人, 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 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成为:我讲, 你听;我问, 你答。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因此, 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教师不再仅仅作为课程的消极接受者, 而是要作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 这是本次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 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参与课程决策是提高课程适切性的主要举措, 对于反映学生个性, 更好地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 通过参与课程开发, 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要做到三个“优化”。即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1、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一是要做好教学分析, 确定教学目标。教师一定要依据《课标》, 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学习任务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学生特征的分析——原有认知结构与认知特点的分析;学习环境的分析——学习资源环境对教学影响的分析。二是要做好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
2、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确定了, 讲什么, 练什么。既要全面, 又要保证重点。一堂课时间有限, 想要面面俱到, 那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对所讲内容进行选择。
3、优化教学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要求把各种教学方法最优化地结合起来, 以保证学生充分地利用听觉、视觉、触觉和其他各种感觉器官。语文教学方法优化的核心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只有适合于那一特定氛围之中, 并在使用中效果显著的教学法, 才能称为优化的教学法。
三、要做到三个“转变”。
1、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学生听得也很乏味。新课标要求改变这种状况,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处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 在此基础上, 让师生、生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 努力实现多边互动。
2、教学手段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现象不复存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它呼唤课堂教学要走向现代化, 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 网络技术的应用等, 都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对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3、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
传统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情况的标准是一考定输赢。新课程标准下, 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整体性、激励性、发展性功能, 注重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元、评价标准多元。再者, 客观上, 由于所选模块的不同, 班与班、学生与学生失去可比性, 在新的评价体系中, 还引入了模糊的等级评价以及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如选课时数、平时成绩、模块成绩等占不同比例, 对评价发生了巨大变化。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 我们可以进一步坚定新课改的信念, 改变观念, 改变课堂模式, 改变学习模式, 培养创新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认识决定方法”, 只要我们认真地进行新课改实验, 我相信, 走向语文教学新天地的路上, 我们的好方法是用之不竭的。也许在实际操作中还会遇到许多的问题, 我相信, 只要我们不弃不馁, 精心思考, 反复研究, 课改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享受和收获, 我坚信。
摘要:新课程新教材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又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语文教材以其全新的面目、丰富的内容、精巧的编排一走进课堂就吸引了广大师生的关注, 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进行一年多之后, 带给我们很多的困惑, 让老师们有点无所适从。
【高中语文新课改理念】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改探讨08-30
八大理念引领中学语文新课改11-11
高中语文新教材08-15
高中语文新课程11-11
高中语文新课标09-18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12-11
高中语文新课程远程研修心得体会05-30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名著必读11-05
与语文新课改同行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