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导入

2024-10-07

初中语文新课导入(精选12篇)

初中语文新课导入 篇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导入新课极为重要。教师在一节开始的时候精心设计导入语, 吸引学生进入到学习新知识的美好气氛中,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自己在教学实践中, 总结出以下新课导入的有效方法。

一、利用新课蕴含的丰富情感导入新课

教师上课时一开始就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 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 讲《春》时, 教师一开始便满怀激情地说:“我们一提到春啊, 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 万物复苏, 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 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 无穷力量。贺知章描写春是‘二月春风似剪刀’, 王安石描写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 朱熹描写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些短诗只从一两个角度选取两三个景物来描写春天。今天, 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中写春的内容很多, 我们读一读课文, 想一想他是怎样多方面写春的?”这样的开头语, 充满激情, 意境深邃, 使学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气氛之中, 学习情绪很高。非常容易让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新课的氛围中。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准备引入的导入语, 充分把语文的语言美、文字美、意境美挖掘出来,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让学生对语文学科充满兴趣。

二、利用破解要学习的新课的标题导入新课

标题, 即“文眼”。它多种多样, 丰富多彩。有些标题含义深刻, 耐人寻味。教师如果从解题入手来导入新课, 那么对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大有益处。例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标题很有特色, 本人就这样设计导语:“今天, 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从百草园到味书屋》, 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课文包括两部分, 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那么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到底怎么样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解题导入法的最大优点就是能拓展课文的背景材料, 同时这种解题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先来理解, 对学生的创造力或者是学生的思维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好处, 也能很好地让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三、利用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相关联的有趣故事导入新课

在传授新课前, 如果讲述一个与课文有关的故事, 就能使学生兴趣大增, 注意力集中, 快速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例如, 教《从三到万》一课, 我这样设计导人语:“今天, 我为同学们讲一个‘妄人学字’的故事:从前, 有一个富人, 家里很有钱, 但几代人都不认识一个字, 他就高薪聘请一位先生教儿子认字。先生一开始教这个人描红, 写一画, 说:这是‘一’字;写两画, 说:这是‘二’字;写三画, 说:这是‘三’字。富人的儿子非常高兴, 就丢下笔跑回家告诉父亲:‘我学会了, 学会了!以后可以不再麻烦先生, 浪费钱财了, 请辞退他吧!’富人也欣喜不已, 就打发先生回去了。过了一段时间, 富人准备请姓万的朋友来饮酒, 让儿子写一个请帖, 可是很久还没有写好, 富人就催儿子快些。他的儿子抱怨地说:“天下这么多的姓, 为什么这个人偏偏姓万?我从早晨写到现在, 才写完了五百画呀!”同学们在听完故事笑过之余, 想一想, 从这个妄人的身上应该吸取哪些教训呢?下面, 我们就学习课文《从三到万》。学生对故事天生都有一种偏爱, 而听完故事对故事的思考往往也有个人的理解, 所以这种做法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最大的, 在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设置与新学习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 如果能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就能使他们开动脑筋, 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例如:教《孔乙己》时先提出问题:“孔乙己真名叫什么?他为什么总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教《范进中举》时先提出问题:“范进考中了举人为什么还会发疯?”讲《最后一课》时先提出问题:“本文的主人公是韩麦尔先生还是小弗郎士?文章为什么以‘最后一课’为题?”讲《死海不死》时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叫‘死海’?既然是‘死海’为何又‘不死’呢?课文最后又说:‘真的要死了’!这三个‘死’的含义相同吗?”这些问题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 它往往是课文的核心, 对理解全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这问题也可以布置成预习作业, 让学生围绕此问题进行预习, 教学效果也非常理想。

五、利用和要学习的新课文进行类比的方法导入新课

类比导入法就是以前面所学过的与本课相类似的文章来导入新课。它有三种情况:

1. 由文体相同的课文导入

例如:教《藤野先生》时, 可以这样导入:“前面大家学过了朱德同志写的《回忆我的母亲》, 这是一篇回忆录, 写的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回忆录《藤野先生》, 进一步体会回忆录的特点。”

2. 由作者相同的课文导入

例如:教《书湖阴先生壁》时, 可以先这样说:“以前大家学过了《伤仲永》一文, 它的作者是临川人王安石。他不仅散文写得好,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而且诗歌也写得不错,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王安石的诗歌《书湖阴先生壁》。”

3. 由主题相同的课文导入

例如:讲《范进中举》时, 可以这样讲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的《孔乙己》, 由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可以看出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他从精神到肉体都是被封建科举制度吞噬的。孔乙己的悲剧充分揭露了封建科举摧残人才的罪恶。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范进中举》也刻画了一个热衷科举的范进, 虽然他的命运和孔乙己有所不同, 但从他身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封建社会的黑暗。”

类比导入法本身作为一种方法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可以从相同点和不同点对两篇文章作以理解, 从而对新知会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 对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课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这种方法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有所启迪。

初中语文新课导入 篇2

新课导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节课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结合小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新课的导入,能够很快地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良好的导课艺术是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的的基本功之一。笔者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积累了一些丰富的经验。

一、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与课文有密切联系又有趣味的故事导入新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狐狸与乌鸦》一课时,可以用这样的故事导入:从前,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一只狐狸出来找食吃,来到了一棵大树下,一抬头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馋得直流口水,可他们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但到了最后,乌鸦嘴里的肉却到了狐狸的嘴里。同学们,想知道怎么回事吗?那就读课文吧!

二、猜谜导入法

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很聪明。他们对猜谜语都有浓厚的兴趣。教师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既能增长学生知识,激活学生思维,又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文学习中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画风》一课时,先给学生出一个谜语:“看不见,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弯腰。”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三、释题导入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见理解了题目,就能知道作者的内心世界。例如讲《丰碑》一课时,先板书课题“丰碑”,指导“碑”字的写法后立即问道:“孩子们,‘碑’是什么?它是用来干什么的?‘丰’又是什么意思?那么‘丰碑’的意思就是„„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碑》这一课,看看本文中的丰碑是指什么?”这种释题导入法不仅让学生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同时对课文内容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四、歌曲导入法

音乐家贝多芬曾说:“音乐能使人的灵魂爆发出火花。”歌曲就是流淌的艺术,不仅可以增长见闻,开拓眼界,抒发情怀,还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启迪心智。美好的音乐,让人心情舒畅,如沐春风,恰似一股清泉,流进我们的心田。在导入新课时,如果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亲耳聆听相应的歌曲,可以达到入情入境的效果。如教《找春天》这一课时,让学生听《春天在哪里》这首歌,那圆润的歌喉,那动听的歌声,那优美的歌词,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那万紫千红、光彩夺目的春天里,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表演导入法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根据学生好玩的心理特点,采用表演导入新课的方法,发挥他们好游戏、善表现的特点,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于表演活动。学生在表演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课文,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例如讲《自己去吧》一课前,让学生分别戴上“鸭妈妈”和“小鸭”的头饰,表演一段小鸭不听鸭妈妈的话,整天玩耍,不学本领的故事情景。表演结束后,参加表演的同学兴奋不已,看表演的同学更是议论纷纷,跃跃欲试。老师此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将告诉我们另一只鸭子的故事?它又是怎样做的呢?大家想知道吗?”这样导入新课,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还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然后展开新课的学习,效果非同寻常。

六、设疑导入法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只要教师适当地设置疑问和悬念,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围绕课题,提出疑问,让学生思考,猜测文题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讲《花钟》一课时,先出示课题,问道:“花钟是什么意思?”生答:“用花做成的钟。”师接着问:“花能做成钟吗?怎样用花做钟呢?”此时,老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求知欲倍增。课就沿着这几个问题展开,从而起到了铺路搭桥的作用。

七、联系导入法

对于同一类文章,同一个知识点,同一种方法都可以作为联系点,在导入新课时建立这些联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师口述:“以前,我们学过一首古诗《赠汪伦》,这首诗描写了大诗人李白和汪伦依依惜别的深情。今天,我们要学一首新诗《送元二使安西》,它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吧!”学生顺利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教学效果非常好。

八、复习导入法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教育心理学认为:经常运用已有知识是使旧的知识得到巩固和保持,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看,教材中单元与单元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新课时依照教材本身内在的逻辑关系,设计出既能联系旧知,又能提示新知的导语,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初中语文新课的导入 篇3

一、直观法

即在导入新课时,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借助图片,音乐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有趣,这也是学生特别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形式的新颖形象,会使课堂教学气氛轻松愉快,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可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请大家和我一起边欣赏音乐,边观看图片(播放苏州评弹,同时用幻灯放映苏州园林的图片),大家知道这是什么音乐吗?古老的苏州有着驰名中外的两大文化瑰宝,那就是评弹和园林,今天让我们走近这瑰宝——苏州园林,走进这如画般的世界中。”教师要尽力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

二、激发情趣法

1.情感激发。即通常所说的“以情动人”,就是用作者的情来熏陶学生的情,使之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犹如欣赏一件艺术珍品,从而怀着与作者相同的情趣进入学习状态。如:学习《醉翁亭记》一课时,可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不仅有许多秀美、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有着无数蕴含深厚文化的人文景观。我们大家在赞叹黄山和九华山之时,可不要忘记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曾经令宋代大文豪家欧阳修迷醉,并因此而给自己取了个;‘醉翁的雅号,那么这是什么地方呢?今天就让我们大家跟随‘醉翁一起来领略醉翁亭的风采吧。”这个时候学生的情趣就被激发起来了,急于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美景让人陶醉,因此阅读兴趣也就大大增强了。

2.知识激发。如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就得引起学生对沙漠的关注,引起对人类目前生存状态的关注。导语可做如下设计:“同学们,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从太空俯瞰这个蓝色的星球,如梦如幻。但是在这个蓝色星球上,陆地仅占29%,沙漠却又在争抢着我们的宝贵土地。仅我国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就达33万平方千米,沙漠、戈壁占去了我们国土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且在不断蔓延扩大。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北非的撒哈拉沙漠总面积为770万平方千米,约占整个非洲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它的面积每年还在不断地增大。我们美丽的家园正在日益遭受沙漠的侵袭,沙漠成为了严重威胁我们人类的自然敌人之一。那么我们人类怎样才能战胜这个敌人呢?让我们一起从《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找一找办法吧。看谁找的办法最多。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都被激发了起来,进入新课的学习,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了。

例谈初中语文新课导入方法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课,导入方法

新课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 其成功与否, 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有效的导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引导学生有效进行之后的学习探究,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之, 学生只会觉得整个课堂教学索然无味, 从而被动地进行学习, 其效果可想而知。由此,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还应根据教学及学生实际, 巧妙借助新课导入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文章就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此进行简单探究。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有效的教学情境是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起点,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水平,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直观再现的实际事物或者其背景。情境不一定要哗众取宠, 也不一定非得华丽而多样, 而要以明确的目的性为前提, 以学生的兴趣激发为出发点,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乐于阅读文章。

以《散步》教学为例, 要让学生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 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就必须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这样也才有利于让学生主动地去阅读理解课文。为此, 教学中教师以阎维文的《母亲》来导入, 当饱含深情的歌曲让学生内心被打动后, 再以生活中的细微感动谈起, 谈到母亲, 谈到散步, 学生读的欲望增强了, 再设置问题进行引导阅读, 效果会更好。再如在《最后一课》教学中, 要让学生就字面意义来理解“爱国”不免显得空虚, 为此, 教学之处, 教师提出问题“小弗郎士爱国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一个问题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小弗郎士身上, 阅读后再讨论, “爱国”也就成为了一种体验。

二、巧设疑问, 引发思考

在新课导入中, 这是较为常见同时也是较为有效的导入方法之一。是指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先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置一些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并将这种学习的热情投入到之后的学习之中, 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 教师就可以先通过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新课导入:1.请大家写出自己所喜欢的花儿都有些什么颜色。2.请思考, 花儿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颜色?相信这两个问题一定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一定会议论纷纷并努力寻求答案。这样, 教师就可以顺势进行导入:相信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那么答案到底是什么呢?请打开《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课, 我们共同进行探索。这样, 学生们的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必定会积极投入到之后的学习中, 学习效率的提高自然事半功倍。

三、介绍背景, 清除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 难免有的知识内容远离学生实际, 学生不易理解及掌握, 对此, 教师就应该在新课导入的部分对相关知识、背景进行介绍, 有效为学生清除学习障碍, 从而更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如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 对于文中所讲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学生确实是知之甚少, 对此,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等向学生多介绍相关知识, 如给学生介绍海市蜃楼现象的产生, 就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魔鬼的海”的相关知识。通过这样的方法, 既能有效为学生清除学习中的障碍, 从而更好地学习并掌握新知识, 还能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 可谓一举两得。

利用背景知识来进行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 通过网络资源来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 再以这些背景知识为基础, 引入对课文的阅读, 让学生做到“胸有成竹”。

四、紧扣重点, 达成目标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中, 教师切记不能将话题扯得太远, 避免太过散乱, 学生不知就里。因此在导入时, 教师还需立足于教学内容, 紧扣教学重点及难点,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 达成目标, 从而才能在课堂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目的明确, 最终有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教学《白杨礼赞》一文, 教师在导入时就可以从“礼赞”这一题眼入手, 让学生先明白“礼赞”和“赞扬”、“赞颂”等的区别, 从而以此为线索, 让学生深切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以及作者对白杨树深深的“礼赞”之情。通过这样的方式, 相信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会更加注重理解文中描写白杨树的语句, 从而更深地体会白杨树的平凡与不平凡。

每一节课都有相应的重点和难点, 利用好导入, 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目标的达成, 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五、温故知新, 学以致用

学习过程总是成螺旋式发展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前后课文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抓住文章的体裁、主题、表现手法等相通之处, 通过旧知识来引导出新知识, 让学生应用旧知识去构建新知识, 从而获得技能的培养。

如在教学《孔乙己》的过程中, 以作者为线索, 引入《社戏》、《藤野先生》、《故乡》的复习, 在了解鲁迅写作手法的基础上学习《孔乙己》, 可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教学《父母的心》时, 以“至爱亲情”为切入点, 以《背影》为线索, 通过《背影》中的父子情深来引入父母几次将孩子送走又要回的曲折情节中所蕴含的至亲至爱, 感人而深刻。此外, 在小说的教学中, 教师可围绕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进行复习引入。

初中语文新课标 篇5

新课标中对初中生(7~9年级)语文方面应具备的能力提出了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 的速度。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 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 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 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1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5.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7.能

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学科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源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则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唯一可以在生活中长时间使用,甚至影响事业、家庭的重工业。课程理念 1.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善于运用语文的能力。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学习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语文素养能力形成一般是在初中阶段定型的,阅读速度高低就是最明显的体现。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旧比较 1.语文性质功用的回归:由注重思想性、工具性而弱化思想性,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2.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由内容分析本位而重视语感积累。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这是保证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还是要讲精彩讲到位的,不是完全排斥分析,而是要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但坚决反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的分析。整体感悟绝不等于主题先行,主题先行的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中应处理好演绎和归纳的关系。根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归纳教学优于演绎式教学,我们可以试想:中心意图都明确了,再分析不是浪费时间嘛。3.语文教学重心的转移:由强调接受信息而较为强调搜集、筛选、整合、处理和生发(生发要多反思,找教材的毛病)信息。由知识中心论而重视语文历练实践。4.学习方式的倡导:由被动接受而自主、合作、探究。简单概括就是“对话(讨论)”。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激活:由课堂中心而接近社会生活。新教材的选文较接近学生年龄和生活实际,可供选择学习的篇目多了。师生能够自主地参与课程的开发,把“学什么”的权利交给学生;学校和教师应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教师应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自主性;学生与课程文本应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已经编定的课本”。语文教师应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应成为平等对话的引导者。教学内容应吸收学生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探究欲。教师不应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既定教案的一板一眼的演绎,而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既定的教案。对话意识已深入教师内心,但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师生或生生间的讨论,课堂教学不能仅仅着眼

于怎么教,仅仅关注教法的探索还是形式的,更多的是要关注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的重构。

试论初中语文新课导入设计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 导入 重要

一、知识型激趣导入

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型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济南铁路局第二中学的魏风传老师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学生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姻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荚: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二、借助游戏导入

游戏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游戏具有灵活性、趣味性、参与性、逼真性的特点,把那些客观的、抽象的事物通过游戏变得主观、直接。采用游戏会增强导入的逼真性、趣味性,达到“潭影空人心”的效果。例如学习司马光的《孙权劝学》,过去教学是介绍背景、作者简介,再翻译,引导学生悟出道理。如果我们采用游戏方法导入,再用分角色游戏法对文章进行教学,两种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即便老师没有翻译,学生就知道吕蒙说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就知道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别人,就知道读书大有好处的道理。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三、用俗语、千古传诵的名句导入

用俗语、千古传诵的名句对新课进行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到“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不断促进学生去汲取知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教学茅以升的《中国的拱桥》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听到有位老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吗——‘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要多。’这位老人在告诉我们,他过的桥多是不是?你知道有什么桥?那么今天我们就看几千年以前的中国石拱桥。”这样自然而然就和新课接轨,使学生听起来有联系,富有逻辑性。五千多年的中国文化中有很多世代被传诵的千古名句,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而且还具有艺术魅力,因而,教师应该把它运用到新课导入,让它展示雄姿,再现悠久的文明,引起学生对古代中国文化的无限遐想。

四、创设情境导入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像制造一个美妙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如教学《沁园春·雪》时,首先用幻想或录像打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让学业生从视觉、知觉、感觉等多角度进入情景,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的意境。撤去画片,让学生闭目、静思、凝神,然后播放上阕的磁带录音,学生通过文字构筑图画,使原先留在脑际的图象得到充实和深化,让学生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最后导入:1936年冬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怎样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

五、前后知识联系导入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导入新课《范进中举》可以这样开头: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入手导入新课,还可以使两个形象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再如教授《社戏》时可以这样导入课文:我们很多同学小时候,甚至现在,都愿意随妈妈到外婆家去,鲁迅也是如此。他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同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步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品格。那里的人、事和生活,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以至在他四十一岁时,写下了回忆那段生活的文章一《社戏》。这段导语是由学生已有的生活引出文章,使之感到亲切,自然而然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动人情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得益匪浅。

巧妙的导入,有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但是导入毕竟是新授课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不宜费时。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就立即开始新课学习。新课导人方法及形式有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就是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者就会有不同的导入方法,不管是什么方法,目的只有一个。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择有效的方法,通过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手段,导入新课。良好的导入使学生更鲜明地感知和理解教学所呈现的语言材料 ,大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寓教于乐 ,让学生觉得上课是一种乐趣,而不枯燥乏味,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与老师达成一种默契 ,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封瑞林.初中语文新课导入法浅议[J].教育创新,2011-10.

试谈语文新课导入 篇7

一、开门见山, 直接点题

开门见山, 指上课伊始, 教师开宗明义, 直接点题, 讲明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 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是一种最简单的导入方法, 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另外有些新任教师也常用此法, 因为他们不太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及兴趣爱好, 所以往往开门见山, 直接点题。如《劝学》一文, 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勉励人们努力学习。而学习就是学生日常的主要任务, 因此可以开门见山, 直接点题。

二、温故知新, 循序渐进

温故知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 为新知识的产生做好铺垫, 通过新与旧的联系, 使旧的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中去, 这样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要学的新知识。温故知新既巩固了已学知识, 又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 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这部小说集中的一些篇目, 因此可以用初中内容为《〈呐喊〉自序》的学习作铺垫:“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作品, 在初中阶段我们已学过不少篇目, 同学们回忆一下, 小说作品有哪些? (学生回答:《故乡》《孔乙己》《社戏》) 这些小说选自哪一部小说集? (学生回答:《呐喊》) 回答非常正确。《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 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1922年12月, 鲁迅先生为自己的这个集写了序,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呐喊〉自序》一文。”这样就使学生把这节课的新内容和初中的一些篇目联系起来, 用以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思想发展, 为这篇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巧妙设问, 激发思维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利用问题产生疑惑、激发思维也是教师常用的导课方法。教学《说“木叶”》一课时, 可以这样设问:“杜甫的《登高》一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试问:其中的“落木”是何意?学生思考后明确:“落木即落叶。”再次设问: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呢?“木”和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 一起阅读林庚的《说“木叶”》吧!“通过这些问题, 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 激发起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运用此方法应注意:一是巧妙设题。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 巧妙设问, 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 即孔子所说的:“愤”和“悱”。二是以疑激思, 善问善导。设疑质疑还只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 从而进入自觉学习的状态。因此, 教师必须要掌握一些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善于引导, 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精彩故事, 轻松活泼

先讲一个短小精悍且与课文有关的故事, 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 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 我先讲一个故事。有一次, 周总理会见一位美国记者, 这位记者看见周总理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就不怀好意地问:‘怎么?总理先生还要用美国产的钢笔?’总理说:‘提起这支钢笔啊, 那可就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 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 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 就收下了美国的这支笔。’周总理以其机智犀利的语言, 有力地回击了对方的挑衅, 维护了祖国的尊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主题相同的课文———《晏子使楚》,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领略一下这位古代外交家的风采吧。”

运用这一方法导课, 要结合教学内容, 精心选择故事, 并且要控制好时间, 避免学生单纯听故事而喧宾夺主。

五、创设情境, 触动情感

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要想触及学生的情感, 就需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用深情的语言, 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境溶化在一起, 使学生由情入境, 产生情感共鸣, 形成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氛围。

好的情境导入, 应选择与导入有关的情境, 挖掘情境的利用价值, 把情境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保证以最佳的方式引入新课。

总之, 新课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 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 没有固定的模式。巧妙利用好开课前几分钟,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和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新的课文中来, 一定会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

摘要:新课导入在一节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新课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开门见山, 直接点题;可以温故知新, 循序渐进;可以巧妙设问, 激发思维;也可以故事导入, 轻松活泼;还可以创设情境, 触动情感。

语文新课的导入艺术 篇8

关键词:导入艺术,激趣,欣赏,激疑,故意犯错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新课导入的成功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 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新课的导入呢?

一、激趣导入法

在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利用知识自身的力量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让他们感受到认知的愉悦。鉴于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对新异的事物有着较强的探求欲望的特点, 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 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本人在教学《蔚蓝的王国》时, 采用了如下的新课导入:同学们, 你们到过大海吗?你们想过生活在大海边的快乐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根据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改编的动画片, 去感受一下大海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好不好? (组织学生观看动画片, 并让一女生配以“在海的远处, 水是那么蓝, 像最美丽的花瓣, 同时又是那么清, 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是很深很深的, 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的画外音。

观后, 教师:同学们, 看了《海的女儿》这个动画片, 你对大海有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 (争先恐后) :美丽广阔, 浩瀚无边, 一片蔚蓝……

教师 (微微点头) :好!那么, 你们想进一步走进这个美丽的世界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肯定回答) , 教师接着道:那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屠格涅夫的散文诗《蔚蓝的王国》, 它可以给我们每人一张走进大海这个美丽世界的入场券。板书课题、文体、作者。有声有色、情文并茂的新课导入, 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 真正让学生“学中乐, 乐中学”。

二、欣赏导入法

欣赏导入法, 就是在新课导入时, 先根据教学内容有机地引导学生欣赏与新课内容相关的诗歌、音乐、名言名句等, 从而给学生创设一种积极而又愉悦的问题情境。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 本人进行了如下导入:

师:我们知道, 人类的生生不息离不开伟大的母爱, 同学们, 当你吮吸着母爱的乳汁, 沐浴着母爱的光辉, 你们可曾想过, 如果没有父亲, 没有父亲给我们的爱, 我们人类将会怎样?有人说父爱无言, 是的, 我们的父亲常常不会表达爱, 他们只会用无声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心中对子女那深沉的爱意, 而那无声的语言也许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眼神, 也许只是一个轻描淡写的动作。而这些又都是在我们年少之时难以体味到的, 只有经历过人生沧桑后, 才能对那一份单纯的父爱充满无限的感激。老师如今已年过不惑, 所以对父爱也就有了一份较深刻的体会, 下面老师把自己写的题为《父亲的背》的小诗奉献给你们。 (投影出示《父亲的背》, 让学生齐声朗读)

父亲的背

童稚时

父亲的背是一块乐园

总是好奇地爬上去

游乐无忧的童年

少年时

父亲的背是一泊港湾

总是安然地躲进去

避过风雨严寒

长大后

父亲的背是一根扁担

总是挑着世态的沧桑

还有妻儿的悲欢

而现在

父亲的背是一座峰峦

总是将人生的艰辛

浓缩成做人的尊严

同学们, 读了这首小诗你对父爱有了怎样新的认识?学生畅谈过后教师小结:是的, 我们的父亲是伟大的, 因为在他们身上有着跟母爱一样博大而又厚重的父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 去和作家一起感知、领略那份深沉的爱吧。这样, 通过品读诗歌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了情感迁移。

三、激疑导入法

产生疑问是获得真知、不断精进的先决条件, 因此, 在教学中应注重激疑情境的创设。如在教学《斜塔上的实验》时, 贴船下篙, 提问学生:由这篇文章的题目, 你想到了哪些问题?比比看, 谁想到的问题多。学生们稍加思索, 便争着回答, 诸如“斜塔在什么地方?做实验的人是谁?做的是什么实验?为什么在斜塔上做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何?”等等对理解和把握课文颇为有益的问题, 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故意犯错导入法

适当的故意犯错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重视,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注意力。本人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师生互相问好后, 面带微笑地对学生说:太阳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是很熟悉的, 可以说, 只要是天气晴好的日子, 我们就能够看到太阳, 可是, 同学们, 你们想过没有太阳何时离我们远、何时离我们近的问题呢?见学生摇头示意后, 教师接着说, 哦, 看来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可是早在两千多年前, 就有两个跟你们差不多大的孩子为了这个问题而引发了一场难决高下的争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选自《列子》的《两小儿辩日》。我边说边在黑板上故意板书“两小儿辨日”, 立即有学生在下面高声喊道:老师, 您写错字了。我故作讶然道:什么?写错字了?哪个字写错了?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告诉我:老师您把“辩”字写错了, 中间应该从“言”字。哦, 不错, 老师真的写错了, 是因为老师犯糊涂了, 那么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辩”和“辨”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答道:您误写的“辨”主要与甄别有关, 而文中的“辩”字主要与言语有关, 是用语言和人争辩。我用赞赏的目光示意该同学坐下: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两小儿是如何争辩的呢?这样, 巧妙运用故意犯一些让学生易于发现的“错误”的教学方法, 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便于学生开展轻松愉快的探究性学习。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新课导入 篇9

一、设疑导入, 引发探究

古人云:“学贵于思, 思源于疑。”小学生好奇心强, 总是对新奇、新颖、不平常的现象和事物感兴趣。所以我在设计新课导语时, 就经常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提出富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问题, 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热情,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 这样会让他们认真阅读, 动脑思考, 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我在教学《草船借箭》时, 这样导入:“同学们,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家喻户晓, 老少皆知的。可是, 你们知道吗?他还有造箭的本领呢!而且诸葛亮造箭不用一兵一卒, 更不需要原材料, 在与朋友喝酒聊天之间, 就造出了十万多只箭。想知道他是怎么造箭的吗?”短短的几句话, 就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迫切心情, 为主动解决问题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释题引入, 直入中心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很多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 尤其是古诗。理解了文题, 就能理解到文章的中心, 也能初步地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课时, 我先在黑板上板书了课题“寻隐者不遇”, 在解释了“隐者”后:立即问:“孩子们, ‘寻’是什么意思?‘不遇’又是什么意思。那么‘寻隐者不遇’的意思就是……诗人没有找到‘隐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寻隐者不遇》这一课。”这种释题导入法不仅让学生了解了题目的意思, 对课文内容也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 同时也在学生心中形成了情感基调。

三、游戏导入, 寓教于乐

“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不记得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只管学习不玩耍, 聪明的孩子也变傻。”在导入新课时, 我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点, 采用游戏导入新课的方法, 发挥他们好嬉戏、善表现的天性, 使他 (她) 们学得开心愉快, 自然而然地走进新课,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 我在教学《刻舟求剑》一课, 先准备了下列教具:一玻璃缸清水、一把玩具小剑、一条玩具小船。在通读课文后, 采用游戏的形式, 让孩子自己当一回丢剑的人, 动手做一做。《刻舟求剑》涉及物理原理, 学生光凭想象难以理解, 采用游戏的形式, 学生只需动动手就理解了课文, 可以避免在文字上兜圈子。而且通过游戏,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把知识与动手操作, 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对课文的理解把握必然深刻, 效果非同寻常。

四、故事导入, 引发兴趣

例谈语文新课的导入 篇10

一般说来,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活动的有趣对象或其他操心的问题上,因此,需要通过组织教学去引起他们对开始上课的有意注意,接着就要让学生对新课或新内容发生兴趣,产生无意注意。

我们知道,语文教材是一篇篇的文章,而文章并非无情物,师生亦为“有情”人,因此,课的伊始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情感因素,而这正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那么,如何选准最佳入口,去激发学生兴趣,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呢?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抓住契机,激发兴趣

初中课本中选有数量较多的优美散文,并且多安排在春秋季节授课,而这学习的季节又正好是春游、秋游的最佳时节,因此,教授散文单元时可抓住这一契机自然地导如新课。比如讲授《画山秀水》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就有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今天,就让我们去桂林看一看。这样的导入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多数学生表现出想要一口气读完课文,一览桂林山水美景的神情。

二、别出心裁,增强趣味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上课文前有必要先介绍作者,而我们对作者的简介又往往流于老套套,语言也很呆板。特级教师朱显驹在简介苏洵时,就别出心裁,值得借鉴。他说,此君有两点值得同学们知道:第一,古代启蒙读物《三字经》上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此君可谓大器晚成;第二,他养了两个好儿子———苏轼和苏辙,唐宋八大家,苏家占其三,这一点大概只有曹操能与其媲美。如此风趣的语言确能增强趣味,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了更好地导入课文,在简介以上两点后,我又试着增加了第三点:传闻时人争传,竟效其文,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之说,引得学生笑得前伏后仰,既增添了课堂气氛的乐趣,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求知欲。

三、适当拓宽,激发诗情

在记叙文导入时,可以精心选取那些和文章内容紧密相关的古代诗词,不仅可以高屋建瓴深入领会课文内容,而且触类旁通,丰富学生词汇积累。如在教授《在山的那边》一文时,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望岳》一诗中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非常适合这篇课文导入的。诗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和文章题目“在山的那边”给我们以无限遐思、让我们要急于读完全文心情,二者有着相沟通的地方。二者互为印证,互为补充,用其来导入这篇课文,就不止是单纯的导入了,而且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诗歌主题要达到理想境界,就要历经千辛万苦,唯有不怕苦难、百折不挠、坚持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理想。这和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不谋而合。

四、创设情景,陶冶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中国教育和发展纲要》也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两个纲领性的文件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高度重视美的熏陶,努力实施美的教育。

五、制造悬念,扣人心弦

悬念,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观看电影戏剧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作品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个提示或暗示,单又不马上解答,故事在读者心里留下疑团,产生一种诱惑力,使读者急于求知,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悬念使作品峰峦叠嶂,摇曳多姿,曲折迷人,被人称为是“引人入胜的绝招”。

当然,进行兴趣教学要从文本和学生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卖关子、设卡子,就失去了意义,甚至把学生弄糊涂。

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四匙”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入;技巧;策略

如果一节课在刚开始阶段就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也会为全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还能够能在此基础上,促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展开、发展、开拓,把新课的教学进程不断地推向高潮,也有利于课堂教学产生一种更为有效的、良好的、积极的“连锁反应”。这也是导入教学法所独有的魅力所在。

一、结合标题导入教学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浓缩点,而且还包含很多的信息。教学时,教师可以以课题为线索,分析解剖文章中的词句,然后再提出合理的问题,将主题的焦点提出来,让学生从内心处直接切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上。这样,既能抓住教学的重点,又能够简洁、清楚、明了地进入新课学习中。例如,在教学《“红领巾”真好》这节内容时,红领巾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比较熟悉的,而且小学生人人都有。但是,课文为什么要给红领巾加上引号呢?红领巾在这里又代表着什么呢?是谁赞叹红领巾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这篇课文,学生也会在问题的驱使下努力地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自身的努力下很快也就领悟了红领巾真好的真正含义所在。

二、问题导入教学法

俗话说得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考问题主要是从疑问开始的,思考问题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疑问也是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小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都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喜欢一探究竟。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对文章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和探究动机,这样也有利于促使学生带着饱满的学习情绪和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例如,在教学《梅花魂》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文章的标题梅花魂中的‘魂是什么意思呢?”这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也都进入了求知的状态当中,他们也会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探究动机,为新知识的高效教学奠定基础。

三、欣赏音乐导入教学

借助音乐进行新知识的导入也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导入新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音乐大师贝多芬曾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犹如“内在的海洋(罗曼罗兰)”,尽管无汹涌的波澜,但是能够渗透人的灵魂,让人赏心悦目且心旷神怡。

例如,在欣赏《月光曲》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结合其创作的过程,这样进行导入:“同学们,你们都喜欢音乐吗?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首钢琴曲。”(打開录音机,播放《月光曲》)听完后,再问学生:“此时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这种借助音乐导入新课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最佳的审美氛围。学生既欣赏了音乐,又学到了知识,同时也理解了贝多芬对音乐的特殊感情,学生也受到了美的享受,为接下来新课的探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故事引路导入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文章故事情节比较丰富,结合讲故事的导入教学也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故事导入教学既能够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又能促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乐学”的境界当中。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木兰从军》这篇文章时,就可以这样进行导入:“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先给你们讲一个有趣且真实的故事。我国古代有这么一位女英雄,她的名字叫花木兰,她代父从军,在战场上立下了很多战功。但是,我有一些问题需要你们帮我解答,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为什么要代父从军吗?难道她在军中并没有被人发现她是女扮男装的吗?你们能够帮我解决这一问题吗?那么,接下来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仔细地去阅读这篇文章,通过阅读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缘由了。”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也迅速地进入新课的探究当中。

当然,新课的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远不止以上讲到的这些,究竟选择哪一种导入教学法进行教学则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实际教学情况,因人制宜,因课制宜,一切要坚持从实际效果出发,不能够生搬硬套。在教学时,只有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涵着的教学理念后,然后再认真地研究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采取适合的导入教学法,才能够更好地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教学,这样也才能促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上荣.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思考[J].成功:教育,2008(05).

[2]梁伟.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J].现代教育科技论坛,2012(02).

[3]魏筱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浅谈中职语文新课导入的情境创设 篇12

中职语文教材精选了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经典文章。但因为相隔时代久远, 或学生经验、知识积累等原因, 很多时候学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对教材感兴趣。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造成的时间、空间的隔阂,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跨越时空, 有效地沟通和融合学生与自己之间的审美经验, 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审美经验。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必须善于创设高度凝练的导入情境, 只有这样, 才能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去领悟教学情境所特有的“云外之致, 味外之道”。实施新课改以来, 笔者根据中职生的身心特点,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寻语文课情境导入创设的方法, 结合中职语文教材与教学实践, 粗浅地概括出以下几种可行的情境导入类型。

一、播放音乐, 渲染情境

语文教材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和情感优势, 将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最易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感情的流淌, 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 抚慰人的心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 教学中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教学《琵琶行》时, 先播放了一段忧伤哀婉的琵琶独奏曲, 并用多媒体展示寒空、明月、江水、孤船、秋风萧瑟、枫叶凋落的画面, 哀婉的音乐、凄冷的画面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悲凉而抑郁的氛围中, 为课文奠定了鉴赏的基调, 营造了探究的氛围。而诗中描写音乐的句子也令人拍案叫绝:“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些音乐或珠圆玉润或欢快娴雅或激越高亢, 为了让学生加深体会, 在播放完乐曲后再请学生欣赏、品评课文, 师生们共同赏析, 浸润在诗与音乐无尽的旋律中。

二、背景介绍, 以情激情

任何一件作品都具有独特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学生往往对重大的历史事件或戏剧性的创作背景较感兴趣。笔者会在课前广泛查阅, 多角度搜集整理材料, 包括学生喜闻乐见的逸事, 再于课内娓娓导入, 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笔者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军阀混战带入, 汇集外国列强以各种借口肆意侵犯我国领土, 杀害我同胞的材料, 顺势导入1926年3月18日人民的抗议活动, 厉声斥责段祺瑞政府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和公然杀戮革命群众的滔天罪行, 沉痛哀悼“三·一八”惨案中的遇害者, 于十分沉重的气氛中, 介绍刘和珍并顺势解题, 激发起学生对段政府、外国列强的憎恨之情, 使他们急切希望阅读课文以了解事情经过, 达到先抑后扬的教学效果。又如在讲古文《鸿门宴》时, 先在屏幕上呈现刘邦项羽进军路线图, 再介绍刘邦与项羽相争时的军事情形:“在秦末农民起义军中, 有两支声势浩大的队伍, 一支是刘邦, 一支是项羽。楚怀王曾与他们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刘邦先破咸阳, 项羽大怒, 欲击刘邦。当时, 项羽兵四十万, 刘邦军仅十万在霸上。项羽欲击刘邦易如反掌, 两军相距四十里, 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鸿门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举行的一次宴会, 它揭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这次宴会明争暗斗, 暗含杀机。”这样介绍鸿门宴的政治背景、军事形势就激起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激情朗读, 入情入境

中职语文教材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文章, 摘取课文中的优美语段, 激情朗读, 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欣赏的意境是诗歌和散文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方法。以这种方法导入课题, 能收到一触即发的效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四、五、六三个自然段, 写景状物如诗如画, 措词造句韵律协调, 既能诱发学生无边的遐想, 又能使人深受意境美的感染。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语言自然纯熟, 意象经艺术的提炼独具轻盈流丽的情致, 自始至终都似水柔情, 点题即可激发学生诵读的欲望。又如《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 而且气势磅礴, 画面壮美, 意境高远, 点题吟诵几句, 再让学生一齐朗诵进入诗词的意境。

四、引思质疑, 带入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 辩证统一的。教学中巧妙设疑,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在学习《梦和泪》这篇文章时, 出示题目即可设置悬念:是谁?做什么梦?为什么做梦?流什么泪?梦和泪之间有什么关系?随着这些问题的呈现, 学生在欲求得到答案的急切心情下, 在一种探究的心理状态下, 注意、思维活动起来, 就能以“心愤愤, 口悱悱”的最佳学习状态进入读本。又如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文章, 出示题目亦可设置悬念:墓的主人是谁?这是怎样的一座坟墓?为什么说是最美的?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了起来, 就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中。在学生看法不够统一, 思而不得其解的基础上, 教师就可转入对文章的指导阅读。

上一篇:加密控制下一篇:安全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