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导入之管窥论文

2024-06-28

语文新课导入之管窥论文(共5篇)

语文新课导入之管窥论文 篇1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课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导入新课是教学环节的关键一步。巧妙的导入如同桥梁, 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 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 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语文教学中, 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开门见山, 直接点题

开门见山, 指上课伊始, 教师开宗明义, 直接点题, 讲明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 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是一种最简单的导入方法, 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另外有些新任教师也常用此法, 因为他们不太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及兴趣爱好, 所以往往开门见山, 直接点题。如《劝学》一文, 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勉励人们努力学习。而学习就是学生日常的主要任务, 因此可以开门见山, 直接点题。

二、温故知新, 循序渐进

温故知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 为新知识的产生做好铺垫, 通过新与旧的联系, 使旧的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中去, 这样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要学的新知识。温故知新既巩固了已学知识, 又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 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这部小说集中的一些篇目, 因此可以用初中内容为《〈呐喊〉自序》的学习作铺垫:“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作品, 在初中阶段我们已学过不少篇目, 同学们回忆一下, 小说作品有哪些? (学生回答:《故乡》《孔乙己》《社戏》) 这些小说选自哪一部小说集? (学生回答:《呐喊》) 回答非常正确。《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 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1922年12月, 鲁迅先生为自己的这个集写了序,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呐喊〉自序》一文。”这样就使学生把这节课的新内容和初中的一些篇目联系起来, 用以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思想发展, 为这篇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巧妙设问, 激发思维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利用问题产生疑惑、激发思维也是教师常用的导课方法。教学《说“木叶”》一课时, 可以这样设问:“杜甫的《登高》一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试问:其中的“落木”是何意?学生思考后明确:“落木即落叶。”再次设问: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呢?“木”和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 一起阅读林庚的《说“木叶”》吧!“通过这些问题, 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 激发起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运用此方法应注意:一是巧妙设题。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 巧妙设问, 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 即孔子所说的:“愤”和“悱”。二是以疑激思, 善问善导。设疑质疑还只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 从而进入自觉学习的状态。因此, 教师必须要掌握一些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善于引导, 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精彩故事, 轻松活泼

先讲一个短小精悍且与课文有关的故事, 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 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 我先讲一个故事。有一次, 周总理会见一位美国记者, 这位记者看见周总理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就不怀好意地问:‘怎么?总理先生还要用美国产的钢笔?’总理说:‘提起这支钢笔啊, 那可就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 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 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 就收下了美国的这支笔。’周总理以其机智犀利的语言, 有力地回击了对方的挑衅, 维护了祖国的尊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主题相同的课文———《晏子使楚》,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领略一下这位古代外交家的风采吧。”

运用这一方法导课, 要结合教学内容, 精心选择故事, 并且要控制好时间, 避免学生单纯听故事而喧宾夺主。

五、创设情境, 触动情感

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要想触及学生的情感, 就需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用深情的语言, 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境溶化在一起, 使学生由情入境, 产生情感共鸣, 形成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氛围。

好的情境导入, 应选择与导入有关的情境, 挖掘情境的利用价值, 把情境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保证以最佳的方式引入新课。

总之, 新课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 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 没有固定的模式。巧妙利用好开课前几分钟,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和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新的课文中来, 一定会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

摘要:新课导入在一节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新课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开门见山, 直接点题;可以温故知新, 循序渐进;可以巧妙设问, 激发思维;也可以故事导入, 轻松活泼;还可以创设情境, 触动情感。

关键词:导课,开门见山,温故知新,设问,情境

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四匙”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入;技巧;策略

如果一节课在刚开始阶段就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也会为全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还能够能在此基础上,促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展开、发展、开拓,把新课的教学进程不断地推向高潮,也有利于课堂教学产生一种更为有效的、良好的、积极的“连锁反应”。这也是导入教学法所独有的魅力所在。

一、结合标题导入教学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浓缩点,而且还包含很多的信息。教学时,教师可以以课题为线索,分析解剖文章中的词句,然后再提出合理的问题,将主题的焦点提出来,让学生从内心处直接切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上。这样,既能抓住教学的重点,又能够简洁、清楚、明了地进入新课学习中。例如,在教学《“红领巾”真好》这节内容时,红领巾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比较熟悉的,而且小学生人人都有。但是,课文为什么要给红领巾加上引号呢?红领巾在这里又代表着什么呢?是谁赞叹红领巾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这篇课文,学生也会在问题的驱使下努力地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自身的努力下很快也就领悟了红领巾真好的真正含义所在。

二、问题导入教学法

俗话说得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考问题主要是从疑问开始的,思考问题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疑问也是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小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都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喜欢一探究竟。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对文章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和探究动机,这样也有利于促使学生带着饱满的学习情绪和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例如,在教学《梅花魂》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文章的标题梅花魂中的‘魂是什么意思呢?”这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也都进入了求知的状态当中,他们也会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探究动机,为新知识的高效教学奠定基础。

三、欣赏音乐导入教学

借助音乐进行新知识的导入也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导入新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音乐大师贝多芬曾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犹如“内在的海洋(罗曼罗兰)”,尽管无汹涌的波澜,但是能够渗透人的灵魂,让人赏心悦目且心旷神怡。

例如,在欣赏《月光曲》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结合其创作的过程,这样进行导入:“同学们,你们都喜欢音乐吗?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首钢琴曲。”(打開录音机,播放《月光曲》)听完后,再问学生:“此时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这种借助音乐导入新课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最佳的审美氛围。学生既欣赏了音乐,又学到了知识,同时也理解了贝多芬对音乐的特殊感情,学生也受到了美的享受,为接下来新课的探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故事引路导入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文章故事情节比较丰富,结合讲故事的导入教学也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故事导入教学既能够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又能促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乐学”的境界当中。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木兰从军》这篇文章时,就可以这样进行导入:“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先给你们讲一个有趣且真实的故事。我国古代有这么一位女英雄,她的名字叫花木兰,她代父从军,在战场上立下了很多战功。但是,我有一些问题需要你们帮我解答,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为什么要代父从军吗?难道她在军中并没有被人发现她是女扮男装的吗?你们能够帮我解决这一问题吗?那么,接下来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仔细地去阅读这篇文章,通过阅读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缘由了。”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也迅速地进入新课的探究当中。

当然,新课的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远不止以上讲到的这些,究竟选择哪一种导入教学法进行教学则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实际教学情况,因人制宜,因课制宜,一切要坚持从实际效果出发,不能够生搬硬套。在教学时,只有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涵着的教学理念后,然后再认真地研究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采取适合的导入教学法,才能够更好地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教学,这样也才能促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上荣.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思考[J].成功:教育,2008(05).

[2]梁伟.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J].现代教育科技论坛,2012(02).

[3]魏筱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语文新课的导入艺术 篇3

关键词:导入艺术,激趣,欣赏,激疑,故意犯错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新课导入的成功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 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新课的导入呢?

一、激趣导入法

在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利用知识自身的力量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让他们感受到认知的愉悦。鉴于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对新异的事物有着较强的探求欲望的特点, 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 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本人在教学《蔚蓝的王国》时, 采用了如下的新课导入:同学们, 你们到过大海吗?你们想过生活在大海边的快乐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根据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改编的动画片, 去感受一下大海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好不好? (组织学生观看动画片, 并让一女生配以“在海的远处, 水是那么蓝, 像最美丽的花瓣, 同时又是那么清, 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是很深很深的, 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的画外音。

观后, 教师:同学们, 看了《海的女儿》这个动画片, 你对大海有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 (争先恐后) :美丽广阔, 浩瀚无边, 一片蔚蓝……

教师 (微微点头) :好!那么, 你们想进一步走进这个美丽的世界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肯定回答) , 教师接着道:那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屠格涅夫的散文诗《蔚蓝的王国》, 它可以给我们每人一张走进大海这个美丽世界的入场券。板书课题、文体、作者。有声有色、情文并茂的新课导入, 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 真正让学生“学中乐, 乐中学”。

二、欣赏导入法

欣赏导入法, 就是在新课导入时, 先根据教学内容有机地引导学生欣赏与新课内容相关的诗歌、音乐、名言名句等, 从而给学生创设一种积极而又愉悦的问题情境。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 本人进行了如下导入:

师:我们知道, 人类的生生不息离不开伟大的母爱, 同学们, 当你吮吸着母爱的乳汁, 沐浴着母爱的光辉, 你们可曾想过, 如果没有父亲, 没有父亲给我们的爱, 我们人类将会怎样?有人说父爱无言, 是的, 我们的父亲常常不会表达爱, 他们只会用无声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心中对子女那深沉的爱意, 而那无声的语言也许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眼神, 也许只是一个轻描淡写的动作。而这些又都是在我们年少之时难以体味到的, 只有经历过人生沧桑后, 才能对那一份单纯的父爱充满无限的感激。老师如今已年过不惑, 所以对父爱也就有了一份较深刻的体会, 下面老师把自己写的题为《父亲的背》的小诗奉献给你们。 (投影出示《父亲的背》, 让学生齐声朗读)

父亲的背

童稚时

父亲的背是一块乐园

总是好奇地爬上去

游乐无忧的童年

少年时

父亲的背是一泊港湾

总是安然地躲进去

避过风雨严寒

长大后

父亲的背是一根扁担

总是挑着世态的沧桑

还有妻儿的悲欢

而现在

父亲的背是一座峰峦

总是将人生的艰辛

浓缩成做人的尊严

同学们, 读了这首小诗你对父爱有了怎样新的认识?学生畅谈过后教师小结:是的, 我们的父亲是伟大的, 因为在他们身上有着跟母爱一样博大而又厚重的父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 去和作家一起感知、领略那份深沉的爱吧。这样, 通过品读诗歌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了情感迁移。

三、激疑导入法

产生疑问是获得真知、不断精进的先决条件, 因此, 在教学中应注重激疑情境的创设。如在教学《斜塔上的实验》时, 贴船下篙, 提问学生:由这篇文章的题目, 你想到了哪些问题?比比看, 谁想到的问题多。学生们稍加思索, 便争着回答, 诸如“斜塔在什么地方?做实验的人是谁?做的是什么实验?为什么在斜塔上做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何?”等等对理解和把握课文颇为有益的问题, 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故意犯错导入法

适当的故意犯错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重视,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注意力。本人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师生互相问好后, 面带微笑地对学生说:太阳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是很熟悉的, 可以说, 只要是天气晴好的日子, 我们就能够看到太阳, 可是, 同学们, 你们想过没有太阳何时离我们远、何时离我们近的问题呢?见学生摇头示意后, 教师接着说, 哦, 看来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可是早在两千多年前, 就有两个跟你们差不多大的孩子为了这个问题而引发了一场难决高下的争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选自《列子》的《两小儿辩日》。我边说边在黑板上故意板书“两小儿辨日”, 立即有学生在下面高声喊道:老师, 您写错字了。我故作讶然道:什么?写错字了?哪个字写错了?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告诉我:老师您把“辩”字写错了, 中间应该从“言”字。哦, 不错, 老师真的写错了, 是因为老师犯糊涂了, 那么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辩”和“辨”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答道:您误写的“辨”主要与甄别有关, 而文中的“辩”字主要与言语有关, 是用语言和人争辩。我用赞赏的目光示意该同学坐下: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两小儿是如何争辩的呢?这样, 巧妙运用故意犯一些让学生易于发现的“错误”的教学方法, 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便于学生开展轻松愉快的探究性学习。

刍议初中语文新课导入方法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入;方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导入阶段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迎接新知、探求新知、理解新知、掌握新知。好的导入,能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思想意义的理解和领会,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新课的导入,只有通过形式多样的导入方法,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和方法。初中语文课导入新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运用情境法导入新课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所教的文章形式不同、风格各异,有的以景引人,有的以情感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在情境上受到感染。具体生动的情境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情绪上的激动,因此,教师可通过一定的手段传达某种情绪感染学生。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时,导语设计为:“同学们,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首诗道‘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它的春天尤其美丽:十里长堤,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真正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们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这样导入,学生很快就能进入课文情境。

二、利用疑问导入新课

语文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巧妙的提问往往能引起学生高度的思维,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如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从漫谈一些城市的美称入手,先在副板书的位置上写上“城市的美称”几个字,然后说:“我国不少城市都有自己的美称,例如上海可以叫不夜城,广州可以叫羊城,南昌可以叫英雄城……那么苏州叫什么城?同学们猜猜!”(老师在正板书位置上写“苏州”二字)不少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响亮回答:“园林城!”于是,老师顺势在“苏州”二字后面写上“园林”二字。这样,引导学生在感受新知识的乐趣中导入新课,话语不多,却使学生心里豁然开朗,兴味盎然,增加了学习新课的驱动力,急于了解苏州的园林的特色。

三、利用文章题目导入新课

文章的题目大都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导入新课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来导入新课,条件好的学校可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等硬件设施导入新课。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均可采用现成的投影材料导入。“幻灯投影”导入法能够“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强化视觉,增强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新课导入教学策略研究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导入;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师在研究新课导入教学策略时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设计导入方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教师也要在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便学生能在其他教学环节中能够快速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力。

一、关于小学语文新课导入教学策略的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根据对小学语文新课导入教学策略的研究分析表明,小学语文新课导入教学策略已趋于完善,但在完善过程中又存在许多小问题。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导入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会使课堂氛围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并且这些教师缺乏对导入教学方法的创新,致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缺少学习的兴趣,如果学生刚刚学习就对语文知识没有兴趣,那学生在日后也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提升。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改善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现状,在制定导入教学策略时,从多方面因素考虑,弥补小学语文新课导入教学策略的不足之处,让新课导入教学环节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在日后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有素质的人。

二、针对小学语文新课导入提出的教学策略

1.明确新课导入环节的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导入教学方案

新课导入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环节,它影响着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新课导入环节时,要明确导入环节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导入教学方案,这样教师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导入,让学生知道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例如,在学习《燕子》时,教师设计的导入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引出课题《燕子》,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可以为“同学们,你们知道哪种鸟到了冬天飞去南方,而到了春天又飞回北方吗?”这时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是燕子”,然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引出课题,其次,再对学生提出相关的教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样教师就可以继续教学,并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2.对导入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进行导入

在新课导入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对导入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创造力。例如,在学习《金色的草地》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在导入的时候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时融入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并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首先,教师带领学生齐读课文的标题《金色的草地》,然后教师让学生幻想一下这金色的草地指的是什么?并找学生回答,有的学生说是麦田,有的则会说是秋天的颜色。其次,教师在利用幻灯片为学生播放金色的草地,这时学生会发现这金色的草地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从而引发自身对教学内容的想象。最后,教师再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学内容,分析金色的草地指的究竟是什么?

3.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配合教师进行导入教学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教师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在导入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建构良好的关系,尊重学生的发言,让学生对自己产生信任感,这样在教师进行导入教学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教学,从而帮助教师有效完成课堂导入教学环节,并在此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对导入环节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导入教学过程中采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思考研究。同时,语文教师也要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将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罗维宁.生活化视界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5(25):12-23.

[2]陈志国.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激励”[J].新课程:中,2011(3):45-56.

[3]李婷婷.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快乐阅读,2015(22):78-89.

上一篇:自动门应用于智能家居下一篇:急诊低血糖症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