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心得体会

2024-08-25

初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心得体会(共13篇)

初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心得体会 篇1

《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全面研读与解析》

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沙底初中——梁艳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语文教学中读、说、听、写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探索综合实践性学习等方面,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自我发展观。通过学习明白了新课程自由度大,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富有创造性地挖掘课程资源,恰当合理地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对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新教材安排的课时内容是有灵活性的,需要施教者认真研究学生,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立足于人的培养与发展。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准备: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丰富,它以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 课改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学生感觉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

二、阅读教学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要淡化或轻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对各学段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学生逐步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这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阅读能力。如果对新课标的这一内容把握的不准确,教师对各个学段的学生应具备何种能力茫然无知,无形中拔高或降低了教学要求,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将达不到标准。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深刻领会课标的理念基础上,有目的地探索各种方法的训练和指导,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真正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具备全面的语文素养,形成真正的语文能力。

三、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其次,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四、鼓励合作学习,不能忽视独立思考。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不过,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语文课堂中,学生既需要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更需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有时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今后,对于自己的教学,我还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学习——实践——反思——调整,这样才能逐渐摸索出真正适应新课标要求也适合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积累课堂教学经验,不断地产生、积累灵感。

2012.11

初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心得体会 篇2

在课程标准2014 年版中, 新理念有这么一句话:“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这句话的主语是“语文课程”, 一门课程的本身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的角度, 如何能“激发”和“培养”某种思想感情呢?因此, 我们应该理解为是“教学语文课程”的老师们, 才具有“激发”和“培养”学习对象的思想感情, 而这种思想感情是专指对“祖国语文”;然而, 刚入学的儿童才六岁的孩子, 跟他们讲“祖国语文”的大概念, 也许难以产生实际效果。如果我们把“祖国语文”对少年儿童解读为“语文课”, 那就具体多了。孩子每天上语文课, 可以从中找到较直接的感觉, 有感觉就是起步;执教老师用最有实效的方法不断熏陶, 就有了达成“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喜欢语文课的思想感情, 也就是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问题是:怎样的方法才是“最有实效”的方法?对于这个问题, 许多老师都有自己的见地, 并带着这个认识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 力求产生“激发”和“培养”情感的效果。如讲个小故事做开场白啦、制作一些画面优美的课件啦、指导学生演一演课本剧啦, 诸如此类, 不一而足。我想说的是, 无论老师如何炮制出上述的自以为“有趣”的形式, 也未见得自己的班级就“激发”了“爱语文”的情感。这种做法应该可以定义为“表面文章”。执教者应该从孩子们的学习心理出发, 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比如:

1.你布置的作业形式枯燥单一, 且数量多, 小朋友会喜欢吗?

2.你花了不少气力讲读课文, 又是读, 又是问, 还有议, 不少折腾, 但考试起来成绩并不咋地。

3.你的课堂教学逐步成为形式化, 无变化、无兴奋点, 索然无味。

4.你讲的东西太难, 孩子们听不懂、记不住、考不出, 他们还会感兴趣吗?

5.你讲的东西与他们的生活需要关系不大, 甚至毫无关系, 孩子们会找不到感觉。

6.你设计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孩子根本不知道这堂课跟着你学什么?所以他们只是被动地服从你的“设计”, 你就“请君入瓮”;一堂课下来, 你问孩子“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无言以对。

像上述的问题, 如果不在自己的课堂上解决, 要谈“激发”和“培养”少年儿童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只怕很难奏效。

那么要怎么办呢?

我站在儿童学习心理的角度谈谈几点想法——

1.任何孩子学任何课程, 都希望付出不多, 而成绩却很好。

2.所学的东西与自己的生活有关联, 在生活中用得上, 而且常用, 他就愿意学, 还可能学得得心应手。

3.在学的过程中, 妙趣横生, 想打瞌睡都打不了, 想开小差也开不了, 达到全身心地投入。

4.这一条稍微理性一点:一上课, 就知道这堂课要学什么 (目标性很强) , 还知道怎么学 (了解学习步骤) ;这种准备下投入学习, 课堂的有效性必然得以保证。

针对上述四条儿童学习心理分析, 我特作以下建议:

1.堂上老师精讲, 省出时间多练, 回家作业减少, 最好为零。

2.每堂课教学目标明确、微观、单一, 达到目标步骤简洁, 学生一学就会。

3.链接生活, 将小朋友学语文的过程称为生活的再现。

4.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开口笑”。

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我之观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标 教材

一、当下语文教材建设的忧思

长期以来,语文学界一直存在“工具论”“人文论”的学科特性之争。语文界前辈普遍认同工具性是语文学科性质的观点,语文是工具,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老教材更多的是强调语本学科的工具性,将语文单一视作重要的交际工具。重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教学传授,忽视语文课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基本事实,在技术层次上作琐碎的传授和肢解的训练,强调所谓“双基落实”,使语文教学逐渐与自然学科趋同,丧失其应有的乐趣,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

苏霍姆林斯基曾认为,如果学生在青少年时期还没有遇到一位明智的脑力劳动指导者,那么他就再也无法学会真正的思考了。学生的作用在于积极地思考、研究,无论是知识的感知、理解、掌握过程,还是巩固、应用过程,都是在思考活动中、在脑力作用下完成的。一个学生来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要变得更加聪明,因为他的主要智慧努力应该用在思考和研究上。所以,衡量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是学生的发展情况,而不仅仅是唯一的考试成绩。新教材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的培养,切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中学语文教材虽有所改进,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它的不足与弊端。对年轻教师来说,他们不能有效的利用教材;对学生来说,这些教材还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兴趣与求知欲。

高中语文教材应该不是考什么,学什么。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应作为考试的附属品,否则其就成为打压学生语言素养发展的毒瘤。

二、我们需要怎样的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育的载体,语文教材的改革和建设可以说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基于当下对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我们需要的语文教材应有何特点呢?

(一)走进语文

语文教材就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具有语文的味。其重点之一,就是要坚持其语用性,即“在用语文中学语文”。学生要在用语文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在用语文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作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史学、哲学、文学等学科都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语文教材应合理地博采文学的、语言学的、文化学的东西在语用学框架下有序的、有选择的重组与整合,形成语文的东西,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以生为本

语文教育作为人的教育,必须树立“生本位”的教育理念。一切以学生主体的学习和发展作为出发点。在教材的编写方面,一方面应该从选择素质教育对学生需要的角度来编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把那些具有生长型、迁移性和教育性的内容选入教材。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考虑到所选入的教材是否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是否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比如说经过时间和社会考验过的经典作品的选入,的确合情合理。但是在当下时代,学生的兴奋点是与当下这个时代联系在一起的,他们需要的是具有时效性的教材。这就要求我们的教材一方面能够坚守传统经典,另一方面要吸纳最新的能经得起推敲的“经典”作品。

三、注重实践

过去语文教学仅把眼光集中在这一过程的两极上,没有看到其间的中介环节,所以在教学中往往采用简单的方法,试图将技能一下子“倒给”学生,结果遭到规律的惩罚。语文教改要真正有所突破,就要在中介环节上做文章,设法优化语文学习的中间过程。知识由初步接触,经过反复历练到最终领悟、完全内化是一个滚雪球式的渐进过程。经验要靠在语用中一点一点地积淀,不可能一步完成,须要依赖大量的实践环节。过去语文教学局限于教室狭小的空间,省去了很多这样的环节,欠债太多,致使不少技能学生掌握不到位,需来日到课外阅读实践中去补课,才能最終消化,严重滞缓了技能的内化速度,影响了教学效率。由此看来,语文教学把眼光局限于课堂讲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身的问题,还必须在课堂以外寻找新的天地。建立大语文教学圈,就是把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放到语文讲读课的高度来规划,组建一条由“课堂讲读——课外阅读——课堂讲读”构成的圈化的能力训练“驿道”,把语文技能放到这条驿道上,一站一站的滚动训练。

就课程的开放性建构而言,语文与生活同在,它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活水,语文教学必然丧失其生命力。因此,教师要从以课堂、以书本为中心的狭隘空间走出来,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以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开发适合本地区和学生发展需要的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课程资源。

总之,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编写的新理念从不同层面对语文教材观进行了新建构,体现了新时代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精神,是多种现代教育理论、新文化思想和课改经验智慧交叉融合的结晶,深入地探析和把握其思想要义,无疑有助于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与教学的深化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王相文等主编.语文教材研究[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4

体会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私奉献

我觉得,作为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高深的学识和高尚的情操。一个现代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才能在工作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所以有人总结,教师要有五心:即爱心、诚心、耐心、信心、真心。用博爱去关怀学生,用真诚去打动学生,用毅力去感染学生,用自信去鼓舞学生,用人格去引领学生,自然会赢得学生的爱戴,换得一颗颗幼小心灵的健康成长。

体会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通过这次集体培训学习,我的最大感触是教育教学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具体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而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各种方法,了解各种方法,掌握这些方法,做到胸中有法另一方面,我们要根据施教的不同内容,灵活采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首先,应该善于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吸收,注意储存各种教学方法的信息,仔细研究其中的异同,这样才能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做到信手拈来,亦即教学有法。其次,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因人、因课、因境而异 。所谓因人而异,即要因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异。如有的教师,演讲能力强,讲课时声情并茂,而有一些教师则善于使用图表、幻灯、录相、彩图等多种立体教学手段,结合启发、提问、归纳讲解等教学方法。这样就能使情境教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体会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艺

初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5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区别的地方。如果对一篇文章的解读把“工具性”无限制的放大,那势必上成了自然科学,抹煞了语文文字的深刻内涵,摒弃了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再也谈不上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尤其是文言文教学,有些老师存在这种情况,结果造成了学生厌学,语文课堂索然无味。相反,如果单单着眼于“人文性”,只注意分析作品里的思想情感,而不顾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技巧,只注重文本内容对学生的影响,那又上成了思想品德课,丢弃了“语文课程也是实践性课程”这一基本理念。

语文课,必须上出语文味来!它要培养人在思想情感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提高人文素养这方面的价值,当然它也要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如阅读教学中,不光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技巧,而且思想情感态度也应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潜移默化的演变。4月9日至13日,我们莱州市举行了语文优质课复赛,选手们分别讲授了散文、诗歌、文言文三种不同的文体,教研员刘东方老师一直对评委和选手强调,无论哪一种文体,都必须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让学生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又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种对教师的引领、导向,是完全顺应新课标的精神的。同时,她也从新课标出发,指导老师们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在本次比赛中,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课例。凡是听过课的语文老师都说,这届语文优质课评比是最有语文味的。

学习初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6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但同时又要求,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块就是课程的评价。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在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而评价的方式又大都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严重地扭曲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语文教学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其实,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新的实施原则、方法、策略,并为实施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初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心得体会 篇7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 写作策略性技能 序列 新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41-02

作文教学是一项双边活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互动的。在这双边活动中,教师教什么、如何教以及学生学什么、如何学,这些问题不止一次横亘在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心上。随着时代变迁、知识更新,作文教学的新问题带着学生的个性认知特点再次粉墨登场。

作文“教什么”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该教给学生什么的写作策略知识。写作策略性知识即关于如何写作的知识,其实质是一套如何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和修改文章等方法或规则支配作者构思和修改文章的活动。它渗透或贯穿在整个写作过程之中,对写作活动和作品质量影响很大。二是教学序列安排问题,这些策略知识怎样安排着来教。学生的“学”与此“教”是联动的。教的内容要植根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学生学的过程也必然要根据已有的认知水平。作文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隐性的过程,它不具有能力形成先后顺序的“直线式绝对性”特征,在作文教学中要把这种隐性特征明确化,让学生习得有效的写作策略。

一、当前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写作策略序列研究的概况和文献综述

作文训练的序列,指的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全过程的科学安排。当代美国著名的学习和教学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提出过“序列原则”的理念,他认为:“学习发展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应当遵循两个序列:第一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序列;第二是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序列。”“构建序列,是指作文训练应循序渐进,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训练体系。这一训练体系,就是为完成训练目标而设置的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序列,是一个分散训练难点、分步训练能力、经纬交织的合理结构。”

过去的作文教学序列,如几个主要的“以文体为中心”、“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重视过程为中心”及“以培养兴趣为中心”等,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情况,现实针对性不强,导致这些序列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应用不足。笔者反思,不少兴盛一时的作文序列各领风骚数年后难以为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有些作文序列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或出现理论失误。比如以“文体为中心”的“模仿——创作”的序列,其序列逻辑起点是“模仿”,而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作文活动起始于作者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或感受,作文的逻辑起点应是源于作者生活中的所见所感。用“模仿”的方法训练结构材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有时可以取得一些效果,但这只能有限地解决一些表达的问题,却难以解决认识过程这一重要环节。(2)有些作文序列有轻视写作理论的倾向。类似于“活动作文”模式的作文序列主张“训练大于理论”、“训练先于理论”,是一种非理性的写作教学思想和训练体系,它不能使写作教学走上科学化、现代化的道路。(3)作文序列研究成果脱离学情,仍然不能解决写作策略的内隐情况,使写作策略依然模糊。

二、在新课标教材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写作策略序列研究的理论背景

写作能力的提高不能仅靠写作知识,还要有写作策略性知识。作文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其主要的制约因素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师,这主要指教师的写作教学知识。(2)学生,这主要指学生原有的写作能力。(3)写作课程内容,这主要指能够增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写作知识”,即相关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教师要依据学生原有的写作能力,结合自身的写作教学知识,选择、运用合适的写作课程内容,以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而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写作知识来转化。对此,写作理论研究专家马正平教授提出:“通过写作知识进行写作能力的转化”的作文能力形成观应该是现代作文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教材的深入实施和改革,我们应借助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的力量,把当中的内隐的“缄默”写作程序性知识、策略性技能进行显性处理,让学生习得精品技法。从教材入手,整理初中各学年的作文主要知识训练点、内含的写作策略性技能,是作文序列建构的良好推手。

三、基于初中语文新教材的作文教学写作策略序列的研究

基于初中语文新教材的作文教学写作策略序列的研究,是以“科学有效”为原则,即要重视教学中学生作为“人”的本质特点,符合初中学生心理思维发展的规律、认知规律、写作规律等。重新整合教材与教学实际,使之相适应地形成一个体现写作策略能力培养的作文教学序列。写作策略研究内容的训练体系,要以《课程标准》的写作教学要求为目标,以现行语文课文的训练要求为依据,以写作过程为经线,以文体的单项知识训练为纬,确立“简约、动态运行,螺旋上升,与生活、教材、思维、成长同步”的教学思路,把写作的基本能力、思维的基本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三维的作文序列。

教育部于2016年新审编了七年级语文教材,新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均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完全可以将它们变成作文教学的蓝本。要把教材当中的内隐“缄默”写作程序性知识、策略性技能进行显性处理,让学生习得精品技法。在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下,对新教材进行开发写作策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把单篇课文的写作策略加以强化训练,二是把类似课文并行比较,加大写作策略的文本支持。

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新教材为例,把单篇课文的写作策略明确处理,对主要的知识训练点、写作策略进行分篇整理。

再把类似课文中相近的写作策略加以比较整理,加大文本支持,使学生对写作策略的认知更直观:

在此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写作教学目标、新教材写作策略知识及七年级学情调查分析,七年级的学年序列总目标是:倡导学生写生活作文,以真写事:真实反映事件的经过,客观而清晰地反映事件真相。具体的写作策略有:①景物描写(修辞运用);②景物描写(多层次运用);③叙事中描写的运用;④叙事中铺垫的运用;⑤完整叙写一件事;⑥合理叙写多件事;⑦详实与略写;⑧人物描写(动作);⑨小中见大,合理选材;⑩合理选材,丰富多样;{11}结构谋篇训练;{12}自评作文的方法;{13}自改作文的方法。

由新教材来看,写作策略性技能应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能对应新课程标准中的写作教学目标,其序列性及螺旋式也是明显的。写作策略性技能没有明显地以作文知识的身份出现在教材中,但是它却实实在在的渗透了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敏锐的教学嗅觉来梳理和重视写作策略性技能,对教材中的写作策略性技能的处理应适时、适度,注意使它与整个阶段的作文教学序列相结合,使序列合符“逐步深化与生活、教材、思维、成长同步”的教学思路。

进行初中作文教学写作策略序列研究,应该是开放性的,应该是可以灵活掌握的序列,不能以一种封闭式目标来固步自封。“写作教学永远都不会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写作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必须始终保持一种开放性的姿态。”学情前测的序列目标就属于开放式的序列。以学情、课程标准目标、教材中的写作策略性技能为三个维度,共同建构起一个立体式的、螺旋上升的作文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可以对该序列进行开放式、创造性的二次加工,使教学目标具备了生命力,这样的写作策略序列目标是灵活的,能使作文教学获得科学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3]吴立岗﹒中小学作文训练序列方法浅析[J]﹒教育研究,1988年第9期.

[4]曾祥芹﹒第一套作文教学序列体系的开创[N]﹒中国教育报,2010年1月28日.

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8

立德树人是新课标提出的根本任务。学习了新课标以后,我更加意识到大语文概念的重要性。在接下来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让语文教学和生活实践产生紧密联系,强化语文学科实践,将知识赋予实践。

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基于教材,创造性、灵活性地选择和运用教材进行多样化教学设计,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个性化发展的新道路。积极改进课堂教学,多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同时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平衡与沟通课堂内外甚至各个学科以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丰富自己的学识,丰盈自己的能力,丰满自己的精神。

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9

十年发布一次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在2022年4月发行了。这一次新课标发布后,我迫不及待地下载进行浏览阅读,如获至宝。但是读后却有些迷茫,这次的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和变化确实有些大,有些内容更是感觉理解不透彻。幸好,在4月30日上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发起了一场公益直播,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国民主讲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

在讲座中,郑教授不仅为我们梳理了新课标的主要变化,新增加的内容,讲解了课程的有关知识,并对命题、质量检测、教师培训等内容都给出了建议,让我耳目一新,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的理念实用性更强,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再也不只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与系统性。比如郑教授所说的核心素养的内容指向变化,从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转为重视学生的应然状态也就是学习成果,这个崭新的理念需要我们好好揣摩才能真正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切实提高。

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梁启超说:“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于约”。我觉得这句话用于新课程改革本身很适合。因为新的《英语课程改革标准》之精要令人内心折服,之广博令人眼界大开,更注重英语课的人文性,注重英语学科的文化内涵。

我觉得要从根本上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精神,教师必须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兴趣多读英语。而这也的确是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在备课方面,包括教材的处理,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对不同课型的处理,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对每个单元的对话处理以学生多读为主,在反复诵读中去品味英语,另外从听课中我也渐渐领会到讲课重要的是要解决重点难点,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面面俱到反而容易造成重点不突出。因此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要逐步学会合理处理课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且要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教学的内容。

现在的课程改革可谓热火朝天,但是也有一些做法值得反思,比如有些人的认识有误区:认为课改是赶时髦,是走形式,是要让课堂热热闹闹,对学生不能批评不能惩罚…其实不然,那些并不是新课程的核心,教育改革要落到实处,扎实有效,这样才能逐渐摸索出真正适应新课标要求也适合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积累课堂教学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地成长成熟,不断地产生积累灵感。

初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心得体会 篇11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只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

初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心得体会 篇12

检测命题意向

第一部分 教学要求及训练要点参考

一、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3.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4.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5.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信心.2.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3.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4.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6.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4.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五)综合性学习

1.能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2.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3.能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4.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二、教学重点

1.认识常用汉字200个,会写200个.2.正确读写、理解、运用所学字词.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4.认识了解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的特点;体会副词的表达效果;了解双引号的作用.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6.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7.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感情.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三.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2.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3.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4.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5.留心周围事物,能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内容比较清楚、比较具体地写出来.6.在听与说的双向互动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第二部分 命题说明

一.命题原则

小学语文学科检测以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以学科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为依据,紧扣现行教材内容、重点和难点,侧重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状况,适当增设运用知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内容.二.命题范围:

背诵、字、词的检测以本册教材为主(字词部分适当涉及学过的常用词),其余内容按照《课标》对本册的要求,依据教材进行综合检测.三.命题难度:试题深难度力求做到7:2:1.四.时间、分值、版面:

时间:100分钟;

分值:100分(含卷面分2分);版面: 1.5×8K(连三)

全卷由拼音、字词、句子短语、阅读、作文几部分组成,说明如下:(一)拼音部分(5分)1.准确拼读词语及句子.2.读准教材中的多音字、音近字、易读错的字,以及用“[]”标注的多音字.(二)字词部分(25分)

1.正确书写教材中要求会写的200个生字及相关词语(课文中的新词和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理解汉字的意思,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多义字的意思.能运用字典学习生字.3.辨析多音字、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易读错写错的字.4.正确读写、理解、运用常用词语,掌握部分词的近义词或反义词.正确使用关联词.5.积累词语(成语、结构特殊词语等)(三)句子、短语部分(20分)

1.掌握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等的表达特点,并能按要求仿写或改写句子.2.积累优美句子,特别是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古诗名句、谚语、对联等.3.能修改常见的病句.正确排列句子顺序.4.体会课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5.能正确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四)阅读部分(23分)

1.理解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2.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理清文章的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4.积累课文中的精彩句段,特别是教材要求背诵的部分,能按原文填空.5.能表达自己的阅读见解、感受和体会.(五)习作部分(25分)

三年级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 篇13

1.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们依据本体去想象喻体,通过连接达到阅读—理解—体会—感悟的过程。课文中,会有一些比喻、拟人、夸张写法来描写事物形象的词语或者句子,在他们自己不能具体描绘形象的时候,就得教师引导他们先回忆“拟体”,然后,通过表象联想的方式,建立所写事物的形象;夸张手法所写出的形象,一般是对熟悉的生活形象得加大或者缩小。

2.让学生们学会运用归纳推理认识事物,这样会印象深刻。培养学生用辩证的发展观点看问题,训练逻辑思维。指导学生科学的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的哪一方面(思路)出了问题。如何去发现,引导学生自己调整,培养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

上一篇:阳光下的日子周记下一篇:自己生日如何发朋友圈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