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的导入(精选10篇)
初中语文新课的导入 篇1
一、知识激趣法
所谓知识型激趣法, 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 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 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 可以这样设计导语: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 远山近水, 尽在画中, 漫步湖边, 荡舟湖上, 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 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 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 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 草地上鲜花盛开, 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今天, 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教师引古博今, 讲得生动活泼, 热烈精彩, 妙趣横生, 学生听得神思飞越, 如痴如醉, 欲罢不能, 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 情绪高涨, 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二、形象直观法
就是在导入新课时, 运用幻灯片、录音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借助歌曲、图片等, 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 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记一辆纺车》时, 可以设计以下导语:同学们, 我们首先来听一首歌 (播放《南泥湾》) 。这首歌唱的是1942年延安大生产运动, 歌颂三五九旅战士“又战斗又生产”, 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建成“遍地是庄稼, 到处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英雄事迹。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大生产运动呢?那时是抗战最艰苦的岁月,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 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宁边区, 想困死我们。当时边区经济极端困难:没衣穿, 没鞋穿, 甚至没饭吃。为了战胜困难, 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 毛主席号召大家“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 边区军民热烈响应, 开荒种地, 纺线织布。结果我们不但吃得饱, 穿得暖, 而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接着用幻灯放映纺车图片)
我们的对象是十三四岁的少年, 讲的是与学生思想、心理距离较大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很容易搞成枯燥乏味的空洞的说教。借助现代化手段可以使课文的背景介绍变得生动形象。教师应尽力为学生的学习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 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听歌曲、放映幻灯能收起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
三、前后知识联系法
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 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导入新课《社戏》可以这样开头:我们很多同学小时候, 甚至现在, 都愿意随妈妈到外婆家去, 鲁迅也是如此。他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 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农村, 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在那里, 他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 还同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逐步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品格。那里的人、事和生活, 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以至在他四十一岁时, 写下了回忆那段生活的文章--《社戏》。
这段导语是由学生已有的生活引出文章, 使之感到亲切, 自然而然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回忆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动人情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 得益匪浅。
四、情感感染法
就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用深情的语言, 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 来打动学生的心, 激发学生的情, 使文章与学生的“心”, 教师与学生的“心”, 发生共鸣, 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新课《回忆我的母亲》时, 可以用以下导语:同学们, 1944年2月25日, 朱德同志的母亲钟老夫人不幸去世。4月10日, 延安各界举行公祭, 挽联很多, 党中央、毛泽东、周恩来都写了挽联, 其中党中央的这幅挽联是:“八路公勋, 大孝为国;一生劳动, 吾党之光。”上联歌颂朱德同志的丰功伟绩;下联是对钟老夫人勤劳一生的崇高评价, 也表明伟大的共产党与亿万人民的母亲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在这次公祭之前, 朱德同志已经深情地写下了《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感人肺腑的叙事散文。
教师以沉痛的语调, 缓慢的速度, 悼念的口气叙述, 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开始就向作者靠拢。用党中央的挽联导入新课,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朱德的母亲就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 为文章结尾部分“升华”主题埋下伏笔。这样一个开场白, 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情感, 使他们沉浸在对“我的母亲”的深切怀念之中,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总之, 导入新课是一种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教学艺术。巧妙的导课几分钟, 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活跃课堂气氛, 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 能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初中语文新课的导入 篇2
本文通过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归纳出了几种有代表性的新课程导入技巧,并结合初中生具体的情况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以期对教育工作者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进行新课程导入
通过实践研究表明,人们容易对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一种认知,这种认知影响着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和接受速度。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形成的知识框架进行新课程的植入,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教师运用联系实际生活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通过对新领域的研究和探索,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授《童趣》一文时,可以进行如下的导入设计:第一步,教师可以对同学们进行充分的引导。大家都有美好的童年,回忆起童年,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记忆,可能印象深刻的是外婆家的秋千,也可能是一起玩耍的伙伴,大家一起来晒晒童年中最深刻的记忆吧?第二步,学生们说起童年,思维的大门被打开,开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第三步,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做个总结:同学们都描述了童年中最值得回忆的场景,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童趣》,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的童年会有怎样的趣事?是不是和我们有共同的经历?我们是不是也能用如此流畅的语言描述我们自己的童年趣事?通过这样的导入式设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也拉近了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距离,不会使学生有陌生感。学生带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去学习,更容易走进作者的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从而增加课堂的学习效果。这种模式不仅使教学成为一种认知活动的过程,也是进行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品质。
二、为学生创设情境氛围,利用情绪感染性导入新课程
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众多经典篇章,而且涉及的范围从人文类到社科类以及天文地理知识。初中语文教师就要利用经典篇章,结合文章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为学生们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们通过情境进行联想和情感的延伸,通过感情的共鸣勾起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利于情绪感染的力量进行新课程的导入,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储备。建构主义理论学派强调指出,通过情境的构建,可以最大范围内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架构去强化新课程的学习和认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发挥教学资源的价值,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述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可以对课程导入进行情节设计:给学生构设出一个场景,暴风雨即将来临,乌云密布,雷声滚滚,此时在海面上开始巨浪翻卷,到处是暴风雨来袭前阴暗、恐怖的场面。通过对场景的渲染,使学生们有身临其境之感。然后,引出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海燕:在如此危险的情境下,勇敢的海燕在大海上遨游,并句振奋人心的话语――“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把文章推向了高潮,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开始萌生出对海燕的崇敬之情。最后,教师再进行引导:在战争不断、战事连年的时代,勇敢的战士就像海燕一样在为保护国家而浴血奋战,他们是多么的勇敢。用这种爱国之情去教导学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了情操,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三、运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进行新课题导入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温故知新是一种有效且常用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学过的知识建构出循序渐进的知识框架,在进行已学知识的复习过程中引入新知识,增加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已有知识的印象和对知识的掌握。这样学生不会对新知识产生畏惧情绪,并且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揣摩,以加强知识结构的纵横联系。温故而知新的新课程导入方法是许多教师较易采用的方法,而且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我们可以借助新旧知识之间的各种联系,如作者写作风格之间的联系、文章体裁或者题材间的联系、表达情感之间的联系、描写事物之间的联系等等。总之,教师可以去探究新旧知识之间的任何联系,通过联系较为自然地引入新知识,学生会在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为日后的系统复习提供便利。 例如,在学习《祝福》时,教师可以利用《阿Q正传》来进行导入。同样是鲁迅笔下的两个人物,两种人物性格截然相反:阿Q精神是一种知足常乐或者说是一种贬义的自娱自乐精神,这种人活在自己设计的生活中快乐地生活;而祥林嫂在旧社会悲惨制度的摧残中已经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我们可通过不同人物性格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生活境况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于文章的印象。比较法是一种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找出不同以及相同点,从“温故”出发,达到“知新’的目的,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
四、巧妙借助音乐欣赏法来调动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欲望
音乐本身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能够烘托气氛、熏陶性情,同时也能抒发情感。初中生处于较为活泼的年龄阶段,对于音乐有很强的兴趣,利用音乐欣赏法进行新课程的导入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增加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选择能够烘托情感气氛的歌曲,利用音乐进行情感的沟通。
例如,在讲述新课程《乡愁》一文时,要想把作者思想的情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与怀念之情表达出来,可以选取与文章融合密切的音乐或者歌曲。比如脍炙人口的音乐“乡愁”曲目,在娓娓动听的音乐声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的思乡情感;也可以选用费翔的经典曲目“故乡的云”进行情感氛围的烘托,歌曲中的配乐、曲调以及歌词,都抒发了对于祖国和家乡深切的怀念。然后教师可以进行引导:这是一种最真挚、最朴素、最直接的情感,表达了对于祖国和亲人的怀念。这种深入骨髓的想念是怎样通过语言进行表达,使之得以流传至今呢?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会被引入正确的轨道,让他们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文中的角色。
五、采用较为直观的教具吸引学生们的兴趣,进行新课程导入
初中生属于发展尚未成熟的年龄阶段,理性认识还比较欠缺,更加偏向于感性认识。通过感性认识再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阶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较为直接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感受去形成对于新知识的认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道具,给学生直观的印象,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用具中的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挂图等教具为同学们进行展示,从而便于学生的深入理解,集中注意力,进而激发兴趣。
比如:在讲述《苏州园林》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利用实拍的苏州园林的美景,吸引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在讲述《景泰蓝的制作》时,教师可以利用景泰蓝工艺品进行新课程的导入,通过景泰蓝的精美工艺激发学生对传统工艺的赞美,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六、利用开门见山法直接进行新课程导入
利用开门见山的方法进行新课程的导入是最为直接的一种方法。一般来看,这种导入方法过于直接,在一开始就直奔主题进行新课程讲解,由于缺少必要的过渡和引导,学生接受起来较为被动。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进行合理的选择,反而会使这种直接导入的方法效率更高。在选择这种方式进行课程导入时,最好选择通俗易懂、故事性强的文章进行。因为学生对于这种文章本身就没有太大的抗拒心理,有自主学习的可能性,这样教师就没有必要过多地进行导入、做无用功,进行直接导入反而会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讲述课文《狼》时,教师没有必要再进行过多导入,这种故事性强的文章学生很有兴趣,教师只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然后针对典型问题给予解答,也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足和弊端,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配合新课改的实施。尤其是在语文新课程导入环节,这方面缺乏足够的经验可以借鉴,教师就要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创新,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特点、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方法进行新课程导入。通过有效的新课程导入,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从而使教学目标得以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黄革吕嵩松初中语文新课程课堂导入设计的特点[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01)。
[2]朱敏兰导入新课的“四忌”、“四要”[J].陕西教育(高教版),,(10)。
[3]李鹏中学语文课常用导入法及其例说[J].语文学刊,,(12)。
[4]高书昌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J].文学教育(上),2010,(03)。
[5]陈晓晶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J].文学教育(上),2010,(07)。
浅谈语文新课的导入方法 篇3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位教师总希望自己的课有一个漂亮的开头,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激活并调动起来,使课堂在瞬间生动起来。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常常铆足了劲,下足了功夫,花费很多精力,但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达不到预期目的。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就语文新课导入方法谈谈自己的观点。
新课导入的主要目的不仅是组织教学,聚焦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地是激活学生阅读的脑细胞,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从而使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那么,怎样的导入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其实新课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哪种方法省时高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学生实际以及自己的教学特色而定。本人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方法一:直接导入点明主题
新课导入有时可以一针见血、开门见山地直接导入。这种导入要求教师的开场白力求准确、简洁、明了,直奔主题,明确学习目标。这种方法适合学习习惯比较好的班级,适合一些游记类、写景类、故事类文章的教学。
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师设计如下导语:金华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双龙洞,那是一个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洞府,神奇无比,今天我们就随作者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再如教学《草船借箭》,教师开门见山地说:“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根据《三国演义》第46回改编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同时板书课题。
方法二: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新课导入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原来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知,这就是千百年传承的温故而知新。这样导入承上启下,既巩固了旧知识,又水到渠成、自然地过渡到了新知识的学习。这种导入方法适合哲理型的文章。
如教学《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一课,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歌行》,谁还能背一背。(生背诵)
师: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生命像朝露一样短暂、易逝,我们要珍惜有限的生命,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
生:时间像流水一去不复返。
生: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我们无法挽留时间,唯有珍惜时间。
……
教师简要评价学生的答案,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假如只有三天光明》和《长歌行》两篇文章都是哲理性文章,主题相关,都是关于生命短暂、时间易逝,启示我们要珍视生命,珍惜时间。用以前学过的珍惜时间、珍视生命的古诗词导入,既注重了优秀诗文的积累与运用,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与要求,又同时利用与主题相关的文章导入,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明确了学习的主题。
再如教学《瘸蝉》一课,教师就让学生回忆了《揠苗助长》这一寓言故事。先指名学生讲揠苗助长的故事并谈感受,然后教师谈话过渡,“植物生长有一定的规律,我们不能人为地破坏规律。那么小动物们又是怎样出生、成长的呢?它们的成长是一帆风顺的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瘸蝉》”。
方法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种导入方法是课改的潮流,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是目前教学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这种导入方法适合亲情类、故事类文章的教学。它往往借助歌曲、故事、图片等手段来实现。
如教学《灯祭》一课,有位老师这样导入:播放歌曲《父亲》,让学生在音乐中体会感受那种无私伟大的父爱,教师简短过渡引出新课。
再如教学《猴王出世》一课,课文虽然故事性很强,但文章系古代白话文,难以理解。有位老师在导入时,借助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曲《猴哥》把这个家喻户晓的美猴王再现出来。
再如教学《捐赠天堂》,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5.12四川大地震的惨景,然后提示学生,在废墟掩埋了一切时,失去了家园,失去亲人的灾区孩子们最大愿望是什么,学生推断后,教师引出课题。
方法四:问题导入明确方向
这种导入方法简洁明快,但这种导入方法要求教师一定要抓准题眼,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提出问题。在问题驱动下的语文学习活动,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导入方式,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习惯的转变,但对教师驾驭、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是一个挑战。
如在教学《一诺千金》一课,导入时老师让学生齐读课题,点燃学生阅读的星星之火,然后趁热打铁提出问题——“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一诺千金?接下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如教学《唯一的听众》,在导入时教师抓住“唯一”提出问题——听众为什么是唯一的?
方法五:利用导语激发欲望
导语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语的编排,旨在点名单元文化主题,激发学习兴趣,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学习第一篇课文时,可以借助单元导语进行新课的导入,以充分发挥导语的作用。
如在教学《在天晴了的时候》,结合单元文化主题“热爱自然享受自然”谈话导入:我们享受着和煦的阳光,清爽的风,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这一切都源自大自然,今天我们一起到雨后的大自然中走一走——《在天晴了的时候》(板书课题)。
语文新课的导入艺术 篇4
关键词:导入艺术,激趣,欣赏,激疑,故意犯错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新课导入的成功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 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新课的导入呢?
一、激趣导入法
在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利用知识自身的力量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让他们感受到认知的愉悦。鉴于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对新异的事物有着较强的探求欲望的特点, 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 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本人在教学《蔚蓝的王国》时, 采用了如下的新课导入:同学们, 你们到过大海吗?你们想过生活在大海边的快乐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根据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改编的动画片, 去感受一下大海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好不好? (组织学生观看动画片, 并让一女生配以“在海的远处, 水是那么蓝, 像最美丽的花瓣, 同时又是那么清, 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是很深很深的, 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的画外音。
观后, 教师:同学们, 看了《海的女儿》这个动画片, 你对大海有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 (争先恐后) :美丽广阔, 浩瀚无边, 一片蔚蓝……
教师 (微微点头) :好!那么, 你们想进一步走进这个美丽的世界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肯定回答) , 教师接着道:那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屠格涅夫的散文诗《蔚蓝的王国》, 它可以给我们每人一张走进大海这个美丽世界的入场券。板书课题、文体、作者。有声有色、情文并茂的新课导入, 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 真正让学生“学中乐, 乐中学”。
二、欣赏导入法
欣赏导入法, 就是在新课导入时, 先根据教学内容有机地引导学生欣赏与新课内容相关的诗歌、音乐、名言名句等, 从而给学生创设一种积极而又愉悦的问题情境。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 本人进行了如下导入:
师:我们知道, 人类的生生不息离不开伟大的母爱, 同学们, 当你吮吸着母爱的乳汁, 沐浴着母爱的光辉, 你们可曾想过, 如果没有父亲, 没有父亲给我们的爱, 我们人类将会怎样?有人说父爱无言, 是的, 我们的父亲常常不会表达爱, 他们只会用无声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心中对子女那深沉的爱意, 而那无声的语言也许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眼神, 也许只是一个轻描淡写的动作。而这些又都是在我们年少之时难以体味到的, 只有经历过人生沧桑后, 才能对那一份单纯的父爱充满无限的感激。老师如今已年过不惑, 所以对父爱也就有了一份较深刻的体会, 下面老师把自己写的题为《父亲的背》的小诗奉献给你们。 (投影出示《父亲的背》, 让学生齐声朗读)
父亲的背
童稚时
父亲的背是一块乐园
总是好奇地爬上去
游乐无忧的童年
少年时
父亲的背是一泊港湾
总是安然地躲进去
避过风雨严寒
长大后
父亲的背是一根扁担
总是挑着世态的沧桑
还有妻儿的悲欢
而现在
父亲的背是一座峰峦
总是将人生的艰辛
浓缩成做人的尊严
同学们, 读了这首小诗你对父爱有了怎样新的认识?学生畅谈过后教师小结:是的, 我们的父亲是伟大的, 因为在他们身上有着跟母爱一样博大而又厚重的父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 去和作家一起感知、领略那份深沉的爱吧。这样, 通过品读诗歌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了情感迁移。
三、激疑导入法
产生疑问是获得真知、不断精进的先决条件, 因此, 在教学中应注重激疑情境的创设。如在教学《斜塔上的实验》时, 贴船下篙, 提问学生:由这篇文章的题目, 你想到了哪些问题?比比看, 谁想到的问题多。学生们稍加思索, 便争着回答, 诸如“斜塔在什么地方?做实验的人是谁?做的是什么实验?为什么在斜塔上做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何?”等等对理解和把握课文颇为有益的问题, 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故意犯错导入法
适当的故意犯错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重视,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注意力。本人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师生互相问好后, 面带微笑地对学生说:太阳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是很熟悉的, 可以说, 只要是天气晴好的日子, 我们就能够看到太阳, 可是, 同学们, 你们想过没有太阳何时离我们远、何时离我们近的问题呢?见学生摇头示意后, 教师接着说, 哦, 看来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可是早在两千多年前, 就有两个跟你们差不多大的孩子为了这个问题而引发了一场难决高下的争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选自《列子》的《两小儿辩日》。我边说边在黑板上故意板书“两小儿辨日”, 立即有学生在下面高声喊道:老师, 您写错字了。我故作讶然道:什么?写错字了?哪个字写错了?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告诉我:老师您把“辩”字写错了, 中间应该从“言”字。哦, 不错, 老师真的写错了, 是因为老师犯糊涂了, 那么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辩”和“辨”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答道:您误写的“辨”主要与甄别有关, 而文中的“辩”字主要与言语有关, 是用语言和人争辩。我用赞赏的目光示意该同学坐下: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两小儿是如何争辩的呢?这样, 巧妙运用故意犯一些让学生易于发现的“错误”的教学方法, 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便于学生开展轻松愉快的探究性学习。
刍议初中语文新课导入方法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入;方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导入阶段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迎接新知、探求新知、理解新知、掌握新知。好的导入,能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思想意义的理解和领会,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新课的导入,只有通过形式多样的导入方法,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和方法。初中语文课导入新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运用情境法导入新课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所教的文章形式不同、风格各异,有的以景引人,有的以情感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在情境上受到感染。具体生动的情境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情绪上的激动,因此,教师可通过一定的手段传达某种情绪感染学生。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时,导语设计为:“同学们,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首诗道‘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它的春天尤其美丽:十里长堤,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真正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们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这样导入,学生很快就能进入课文情境。
二、利用疑问导入新课
语文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巧妙的提问往往能引起学生高度的思维,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如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从漫谈一些城市的美称入手,先在副板书的位置上写上“城市的美称”几个字,然后说:“我国不少城市都有自己的美称,例如上海可以叫不夜城,广州可以叫羊城,南昌可以叫英雄城……那么苏州叫什么城?同学们猜猜!”(老师在正板书位置上写“苏州”二字)不少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响亮回答:“园林城!”于是,老师顺势在“苏州”二字后面写上“园林”二字。这样,引导学生在感受新知识的乐趣中导入新课,话语不多,却使学生心里豁然开朗,兴味盎然,增加了学习新课的驱动力,急于了解苏州的园林的特色。
三、利用文章题目导入新课
文章的题目大都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导入新课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来导入新课,条件好的学校可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等硬件设施导入新课。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均可采用现成的投影材料导入。“幻灯投影”导入法能够“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强化视觉,增强学习效果。
初中语文新课的导入 篇6
一、新课改概述
“新课改”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是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意识到传统的“万人一书、万校一书”的教学方式已经适应不了当今社会的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改不仅是对教材的变革,还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六方面的大幅度变革。 学生不再只充当听众,而是进入了参与者的行列,对学生的评价也变得更加综合,而不是只看学生的分数。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的导入方法
(一)介绍背景导入
介绍背景导入法适用于写作年代久远的作品的教学。由于时代变化甚大,学生根本不会想到作者当时怎么会有这种思想,对文章感到非常陌生,难以深入理解。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背景导入法,先讲述一下作者当时的年代、社会局势等,让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置身其中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趣味导入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趣味导入可以提高学生对小学课文知识的求知欲。小学生大多对猜谜语游戏存在着强烈的兴趣, 语文教师正好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将谜语引入课堂。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
简笔画也是小学生普遍喜欢的东西。利用简笔画导入小学语文课文可以达到新颖、直观、醒目等效果,使学生印象深刻,跟着语文教师的思路进入正文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述某种动物、植物时,可以在上课前先在黑板上画下此物的简笔画吸引学生注意,使之将注意力逐渐转移至画面上来,从而激发出不同程度的灵感。
(三)情境导入
现代科技发达,多媒体已经渐渐进入小学生的课堂。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导入情境为教学铺垫。 在讲述一些关于景点的课程如《五彩池》时,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播放一些漂亮的图片,或是配上优美的音乐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使之迫切地想了解该地方的美妙之处;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电影等使小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从而展开小学语文课程导入。
(四)开门见山导入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大部分文章的标题直接反映出了文章的主题。在讲述这种课文时,教师应该利用文章的特点设计简短的、 精彩的导语,直奔主题,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指明学生学习本篇文章的目的及方向。开门见山地导入,可以使学生带着结论阅读文章,更加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顺利地完成教学。
(五)实验演示导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道具,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展现一些实物,使学生真实地看到,而不是凭空想象。实验演示导入要求教师用实际演示展现课文描述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新知识的存在与科学性。比如教授《乌鸦喝水》一文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拿个瓶子注入半瓶水,然后根据课文的描述,向瓶内慢慢放入小石子,让学生观察瓶内水位的变化;再告诉学生,乌鸦就是这么喝到水的,和学生一起仔细阅读文章。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
(六)设问导入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设问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在授课时, 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围绕课题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高速运转,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讲述《小狮子爱尔莎》时,教师可以提出“小狮子有什么生活习性?”“是谁给小狮子起的名字?”“小狮子可以和人类和睦相处吗?”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与极强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迫切、自主地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耳目一新,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体会到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三、结语
刍议初中语文新课导入的策略 篇7
一、利用新课蕴含的丰富情感导入新课
教师上课时一开始就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 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 讲《春》时, 教师一开始便满怀激情地说:“我们一提到春啊, 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 万物复苏, 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 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 无穷力量。贺知章描写春是‘二月春风似剪刀’, 王安石描写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 朱熹描写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些短诗只从一两个角度选取两三个景物来描写春天。今天, 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中写春的内容很多, 我们读一读课文, 想一想他是怎样多方面写春的?”这样的开头语, 充满激情, 意境深邃, 使学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气氛之中, 学习情绪很高。非常容易让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新课的氛围中。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准备引入的导入语, 充分把语文的语言美、文字美、意境美挖掘出来,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让学生对语文学科充满兴趣。
二、利用破解要学习的新课的标题导入新课
标题, 即“文眼”。它多种多样, 丰富多彩。有些标题含义深刻, 耐人寻味。教师如果从解题入手来导入新课, 那么对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大有益处。例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标题很有特色, 本人就这样设计导语:“今天, 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从百草园到味书屋》, 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课文包括两部分, 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那么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到底怎么样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解题导入法的最大优点就是能拓展课文的背景材料, 同时这种解题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先来理解, 对学生的创造力或者是学生的思维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好处, 也能很好地让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三、利用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相关联的有趣故事导入新课
在传授新课前, 如果讲述一个与课文有关的故事, 就能使学生兴趣大增, 注意力集中, 快速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例如, 教《从三到万》一课, 我这样设计导人语:“今天, 我为同学们讲一个‘妄人学字’的故事:从前, 有一个富人, 家里很有钱, 但几代人都不认识一个字, 他就高薪聘请一位先生教儿子认字。先生一开始教这个人描红, 写一画, 说:这是‘一’字;写两画, 说:这是‘二’字;写三画, 说:这是‘三’字。富人的儿子非常高兴, 就丢下笔跑回家告诉父亲:‘我学会了, 学会了!以后可以不再麻烦先生, 浪费钱财了, 请辞退他吧!’富人也欣喜不已, 就打发先生回去了。过了一段时间, 富人准备请姓万的朋友来饮酒, 让儿子写一个请帖, 可是很久还没有写好, 富人就催儿子快些。他的儿子抱怨地说:“天下这么多的姓, 为什么这个人偏偏姓万?我从早晨写到现在, 才写完了五百画呀!”同学们在听完故事笑过之余, 想一想, 从这个妄人的身上应该吸取哪些教训呢?下面, 我们就学习课文《从三到万》。学生对故事天生都有一种偏爱, 而听完故事对故事的思考往往也有个人的理解, 所以这种做法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最大的, 在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设置与新学习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 如果能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就能使他们开动脑筋, 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例如:教《孔乙己》时先提出问题:“孔乙己真名叫什么?他为什么总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教《范进中举》时先提出问题:“范进考中了举人为什么还会发疯?”讲《最后一课》时先提出问题:“本文的主人公是韩麦尔先生还是小弗郎士?文章为什么以‘最后一课’为题?”讲《死海不死》时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叫‘死海’?既然是‘死海’为何又‘不死’呢?课文最后又说:‘真的要死了’!这三个‘死’的含义相同吗?”这些问题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 它往往是课文的核心, 对理解全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这问题也可以布置成预习作业, 让学生围绕此问题进行预习, 教学效果也非常理想。
五、利用和要学习的新课文进行类比的方法导入新课
类比导入法就是以前面所学过的与本课相类似的文章来导入新课。它有三种情况:
1. 由文体相同的课文导入
例如:教《藤野先生》时, 可以这样导入:“前面大家学过了朱德同志写的《回忆我的母亲》, 这是一篇回忆录, 写的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回忆录《藤野先生》, 进一步体会回忆录的特点。”
2. 由作者相同的课文导入
例如:教《书湖阴先生壁》时, 可以先这样说:“以前大家学过了《伤仲永》一文, 它的作者是临川人王安石。他不仅散文写得好,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而且诗歌也写得不错,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王安石的诗歌《书湖阴先生壁》。”
3. 由主题相同的课文导入
例如:讲《范进中举》时, 可以这样讲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的《孔乙己》, 由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可以看出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他从精神到肉体都是被封建科举制度吞噬的。孔乙己的悲剧充分揭露了封建科举摧残人才的罪恶。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范进中举》也刻画了一个热衷科举的范进, 虽然他的命运和孔乙己有所不同, 但从他身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封建社会的黑暗。”
试谈语文新课导入 篇8
一、开门见山, 直接点题
开门见山, 指上课伊始, 教师开宗明义, 直接点题, 讲明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 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是一种最简单的导入方法, 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另外有些新任教师也常用此法, 因为他们不太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及兴趣爱好, 所以往往开门见山, 直接点题。如《劝学》一文, 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勉励人们努力学习。而学习就是学生日常的主要任务, 因此可以开门见山, 直接点题。
二、温故知新, 循序渐进
温故知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 为新知识的产生做好铺垫, 通过新与旧的联系, 使旧的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中去, 这样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要学的新知识。温故知新既巩固了已学知识, 又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 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这部小说集中的一些篇目, 因此可以用初中内容为《〈呐喊〉自序》的学习作铺垫:“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作品, 在初中阶段我们已学过不少篇目, 同学们回忆一下, 小说作品有哪些? (学生回答:《故乡》《孔乙己》《社戏》) 这些小说选自哪一部小说集? (学生回答:《呐喊》) 回答非常正确。《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 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1922年12月, 鲁迅先生为自己的这个集写了序,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呐喊〉自序》一文。”这样就使学生把这节课的新内容和初中的一些篇目联系起来, 用以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思想发展, 为这篇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巧妙设问, 激发思维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利用问题产生疑惑、激发思维也是教师常用的导课方法。教学《说“木叶”》一课时, 可以这样设问:“杜甫的《登高》一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试问:其中的“落木”是何意?学生思考后明确:“落木即落叶。”再次设问: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呢?“木”和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 一起阅读林庚的《说“木叶”》吧!“通过这些问题, 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 激发起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运用此方法应注意:一是巧妙设题。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 巧妙设问, 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 即孔子所说的:“愤”和“悱”。二是以疑激思, 善问善导。设疑质疑还只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 从而进入自觉学习的状态。因此, 教师必须要掌握一些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善于引导, 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精彩故事, 轻松活泼
先讲一个短小精悍且与课文有关的故事, 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 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 我先讲一个故事。有一次, 周总理会见一位美国记者, 这位记者看见周总理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就不怀好意地问:‘怎么?总理先生还要用美国产的钢笔?’总理说:‘提起这支钢笔啊, 那可就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 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 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 就收下了美国的这支笔。’周总理以其机智犀利的语言, 有力地回击了对方的挑衅, 维护了祖国的尊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主题相同的课文———《晏子使楚》,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领略一下这位古代外交家的风采吧。”
运用这一方法导课, 要结合教学内容, 精心选择故事, 并且要控制好时间, 避免学生单纯听故事而喧宾夺主。
五、创设情境, 触动情感
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要想触及学生的情感, 就需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用深情的语言, 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境溶化在一起, 使学生由情入境, 产生情感共鸣, 形成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氛围。
好的情境导入, 应选择与导入有关的情境, 挖掘情境的利用价值, 把情境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保证以最佳的方式引入新课。
总之, 新课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 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 没有固定的模式。巧妙利用好开课前几分钟,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和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新的课文中来, 一定会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
摘要:新课导入在一节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新课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开门见山, 直接点题;可以温故知新, 循序渐进;可以巧妙设问, 激发思维;也可以故事导入, 轻松活泼;还可以创设情境, 触动情感。
高中语文新课导入艺术初探 篇9
关键词:温故知新,情境导入,巧设悬念,趣味导入
悦耳的歌曲必须拥有优美的前奏, 一台好戏必须配备响亮的金锣;高中语文新课导入恰似一首歌曲的前奏, 又像好戏开台前震天的锣鼓, 它能一下子震撼学生的心灵, 潜移默化的进入到激情洋溢的境界。笔者驾驭改革之祥云, 就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导入作了大胆尝试。
一、温故知新, 触类旁通
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知识, 一般都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的规律。俄罗斯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可见, 高中语文学科中的新知识也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因此, 温故知新式导入既巩固了已学旧知识, 又达到承上启下的功效。我在执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课时, 就开门见山的提问学生:“晋宋时期著名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陶渊明我们都是知晓的, 你们在初中阶段学过《桃花源记》中描绘了怎样的生活图景呢?”通过简要讨论、分析, 许多学生答出了诸如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纯朴自然和其乐融融等情境。此时, 我继续设问:“陶渊明为何要描绘这样的生活画面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他的《归去来兮辞》就能从中去找寻答案。”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求知欲猛增, 都渴望找出相应的答案。
二、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所谓创设情境, 就是指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或其它手段把某个场合的景象描绘出来, 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 获得真挚的情感。《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 教师在执教这篇课文的时候, 科学创设情境导入这首气势恢弘、高唱入云、笔力遒劲的豪放词之力作并非易事。我在导入时坦言:“许多古人, 每逢名山大川, 必有所感怀。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 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 他们心为山动, 情为水发, 锦文华章喷薄而出, 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学生在上述情境的熏陶下, 通过默读课文, 初步感悟在元丰五年, 漫步长江岸边的苏东坡, 瞭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 回忆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 情难自已, 于是把酒临风, 挥毫疾书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类似的情境创设, 有利于学生观赏东坡先生的赤壁, 仔细聆听苏轼心灵的独白, 有利于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飞跃时空的隧道,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巧设悬念, 引人入胜
好奇之心, 人皆有之。假如我们通过创设悬念性提问方式导入新课, 那就引人入胜, 进一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譬如, 我在执教鲁迅的《阿Q正传》时, 通过设置如下两个悬念来导入新课的:其一, 阿Q的“精神胜利法”让人笑中带泪,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那么阿Q的“精神胜利法”到底为何物?阿Q是用怎样的实际行动来给予“精神胜利法”以具体、生动的诠释的?其二, 有人认为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 莎士比亚作品中描写主人公性格的悲剧, 易卜生的作品则体现社会问题的悲剧, 那《阿Q正传》描绘了阿Q的悲剧遭遇, 究竟是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 还是社会的悲剧呢?大部分学生急于想找到正确的解答, 自主探究的情绪高涨。
四、趣味导入, 诱发好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高中语文新课导入时营造趣味盎然的氛围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正如高中语文课程新课标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因此, 我们只有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饶有兴趣的走进课文, 才能为提高课堂效率夯实基础。譬如, 我在执教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 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副对联:“死了倒也罢了, 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依闾, 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 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 弹雨淋头。”许多学生被这幅对联所吸引, 不仅对对联中所描绘的悲惨命运深感同情, 而且学习兴趣更浓厚。接着我点拨道:“此联是周作人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和杨德群两人而作的对联, 周作人对两人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 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针对两人的不幸遭遇, 鲁迅先生挥舞手中那匕首般的笔, 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话音刚落, 教室里立即出现各学习小组热烈讨论的场景, 从而顺利的进入了师生互动的探究过程。
初中语文新课导入艺术新探 篇10
一、实物导入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我发现初中语文教师目前所运用的导入方法有很多,但是却很少有运用实物进行课堂导入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我发现只要操作得当,运用实物导入的效果也很好。
【案例】:在执教《风筝》一课的时候,我考虑再三,最终决定去市场上购买几只风筝,然后用这几只风筝进行课堂导入。当我拿着这几只风筝走进课堂的时候,很多学生都高兴地站了起来。学生们的这种表现并没有出乎我的意料,反而正是在我的意料之中。看到我久久不说话,有的学生按捺不住了,问道:“老师带这些风筝是做什么的啊?难道今天是要带我们去放风筝?”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哄堂大笑。听到有学生这样问,我才终于开了口:“同学们之前放过风筝吗?”问题抛出之后,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我接着问:“那么请问你们喜欢放风筝吗?”教室里传来了异口同声的回答:“喜欢!”“很好,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风筝》。如果你们在这节课表现好的话,下课老师就带你们去放风筝好不好?”答案是肯定的,而学生们的课堂表现也没有让我失望。这就是实物导入的魅力。
二、多媒体导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多媒体的出现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对于多媒体导入法我也有自己的一份心得。比如,多媒体导入时所运用的课件一定要制作精良,紧贴课文教学实际等。这一点是必须要做到的,否则就会影响到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案例】:执教《苏州园林》一课的时候,考虑到这是一篇描写风景的文章。再加上我们班的学生从来没有去过苏州园林,我决定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导入。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一走进教室我就看到学生们个个都非常兴奋。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在多媒体教室上课,那么我一定会给他们带来惊喜。事实确实如此。当我把苏州园林的相关影像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学生们立刻被苏州园林那优美的画面所吸引。这个课件是我花了很长时间在互联网上搜集制作的。其中我对苏州的拙政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也是我国园林艺术的顶峰作品。看到那美轮美奂的画面,同学们在私下也议论纷纷,感慨苏州园林的美。伴随着视频的播放,再加上我在一旁的解说,同学们对苏州园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进行课文教学的时候,同学们自然很快掌握了相关的学习内容。多媒体导入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导入方法来说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只要有合适的机会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多运用这种课堂导入方式,给学生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是一种传统的课堂导入方式,这种课堂导入方式被很多教师所运用。但是遗憾的是部分教师在运用谈话导入的时候并不是非常成功,具体表现为谈话过于肤浅,无法勾起学生的讨论兴趣。这一点对于提高我们的课堂导入有效性来说是非常致命的。我认为教师在课堂导入过程中所采用的谈话导入应该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最好是能勾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一来,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才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案例】:执教《背影》一课的时候,考虑到这是一篇作者描述自己生活的文章,我决定采用谈话导入法。具体是这样进行导入的:“同学们有仔细看过自己父亲的背影吗?”听到这样问题,学生们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听到学生们这样回答,我并没有感觉到奇怪,接着说:“那么,请同学自愿站起来和大家描述一下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子的好吗?”问题抛出之后,李华同学站起来回答说:“我几乎天天都能看到父亲的背影,但是从来也没认真观察过。在我的印象中父亲的背影是非常伟岸的。”季薇同学回答说:“我的父亲是一名建筑工人,他常年从事重体力劳动。每次看到父亲离家的背影我都会流泪,甚至是不敢看。”尹峰同学回答说:“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父亲早年就去世了。在我的生活中只有母亲的背影,她拉扯我们两兄妹长大,很不容易。她的背影是佝偻的,从来没有看到她直起腰的样子,可能是被生活重担所压吧。”……学生们的回答络绎不绝,似乎已经被一种浓浓的深情所包围。很多学生的泪水都在眼睛里打转。抓住这个时机我顺势说道:“是啊,父母的背影是高大的,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恩赐。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背影》,看看朱自清老先生是如何描述父亲的背影的。”通过上述谈话导入,我成功地唤起了学生们心中压抑已久的深情,成功地进行了课堂导入。此后学生们学习得非常认真,课堂教学效率很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开始,只要我们用心,就一定可以创造出良好的课堂导入效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初中语文新课的导入】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新课导入10-07
语文新课的导入方法09-21
初中语文新课程导入技巧研究教育论文08-22
初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心得体会08-25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体会10-17
农村小学语文新课导入09-25
语文新课导入之管窥论文06-28
初中语文新课改下教师教学习惯的养成论文09-14
陈毅集中学习资料----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之我见09-10
语文新课堂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