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教材

2024-08-15

高中语文新教材(精选12篇)

高中语文新教材 篇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在这些作品中诗文名篇灿若繁星, 辉耀古今, 在教学中据此引领学生走进艺术殿堂, 意义深远。

我国高中课改已经进行9年, 全国对诗歌散文教学的研究早已有之。随着高中课改的推进, 更多一线教师也在进一步深入研究高中语文新教材诗歌散文教学。笔者结合平时教学经验积累和反思, 意在探讨如何提高高中生诗歌散文阅读鉴赏能力教学的有效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求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在与学生平等对话、合作互动中, 加强点拨指导, 实现教学相长。充分发挥主动性,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能有效提高诗歌散文教学的针对性。

一、正确的培养目标是促进有效教学的方向

诗歌散文教学在培养高中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智能方面应达到以下几个目标要求:一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培养语感, 培养对诗歌散文语言的感受力;二是传授鉴赏技巧, 使学生以鉴赏的眼光, 领略作品的文字美, 领悟作品艺术美的底蕴, 提升审美境界;三是引领学生体味自然与人生的多姿多彩, 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四是通过阅读和鉴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向文学大师学习, 陶冶心性, 追求高尚情操, 提高道德修养, 向往艺术。

二、科学的教学策略是促进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到课程目标, 在施教过程中采取的特定方法和方式, 也就是完整的教学方案。科学的教学策略能提高诗歌散文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 教师可从以下几处着手进行教学:首先选取优美的诗歌散文作品作为学习内容;其次, 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作品的语言, 掌握一般的诗词格律知识, 了解文化常识, 利用图书馆、网络检索相关的评论文章, 并且朗读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文名篇;第三, 传授学习诗歌散文赏析的基本方法, 把握它们各自不同的艺术特性, 感受体验作品的形象意境, 领悟其中深刻感人的意趣、情趣和理趣, 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 培养他们多维的审美视角, 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这里特别需要强调一点, 就是坚持师生平等合作、共同探究的教学原则, 切忌以输灌、僵硬的方式取代主动、灵性的学习过程, 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 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 要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努力提高审美品位。最后, 在做好吸纳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尝试诗歌散文创作, 把鉴赏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去, 组织兴趣小组、文学社团, 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 创办自己的文学刊物, 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 展示成果, 交流体会。

三、适合的评价体系是促进有效教学的保证

诗歌散文教学作为一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进一步提高的选修课程, 它的教学对象是对诗歌散文方面有一定兴趣、特长并且具备了一定探究能力的学生群体。高中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应该重过程、重体验, 所以“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能简单地以活动结果作为依据, 而应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和结果统一起来, 以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的表现, 如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 作为评价的重点”。

学生的阅读积累是评价的基础, 要注意考察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指导学生从熟悉一定量的名篇佳作入手, 培养他们阅读美文的兴趣, 掌握适当的鉴赏技巧、方法、规律, 了解诗歌散文的语言、意象、意境、表现手法, 广泛涉猎, 拓宽视野, 以形成文化积淀。要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 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注意作品内涵的多意性和模糊性, 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语言感知能力、形象分析能力、意蕴发掘能力等, 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性情陶冶、心灵涵养, 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 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和创作灵感。此外还要观察学生在诗歌散文创作方面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交流能力, 养成相互切磋、乐于交流成果的良好习惯。

四、关于诗歌散文阅读篇目的建议

语文教师应该向高中生推荐文化品位较高、难易程度适中的诗歌散文作品。在新课程标准《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一节中有如下建议:诗歌古代部分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 现代部分有郭沫若的《女神》等, 外国部分有普希金、泰戈尔的诗歌作品等;散文古代部分有先秦散文、唐宋散文等, 现代部分有鲁迅、朱自清的散文作品等。

我们的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种: (1) 可以将新课程标准所推荐的篇目内容交由学生自由讨论, 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情趣和价值取向, 让学生自己从杂芜的文学作品园地里踏出一条路来, 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激发一个人的学习欲望、需求和原动力。在这种自发与自觉的内在动机的良性驱动下, 每一位语文老师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就能很容易地在学生身上获得实现。 (2) 教师应该做的是在学生热衷于选择作品时也积极地参与其中, 做好“参谋”, 以教师的经验与眼光帮助学生打开视界, 完成正确选择, 而不是依据个人的喜好强行向学生推介读物, 不尊重教育对象内心的认知、情趣和个性需求。 (3) 还要帮助学生建立个人的阅读文本框架, 设计鉴赏能力训练与提高的科学方式。总之, 在教学中只有走师生合作探究的路子, 教师始终牢记将自己当作“平等中的首席”,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且最有效地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五、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高中语文教师要学会用教材, 而不是照本宣科教教材;学会利用现有课程资源, 大胆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校本教材编写实践活动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程资源的开发项目。开发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要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坚持典范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坚持基础性与个性的统一, 把自主性与创造性相互结合起来。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的需要, 我们应鼓励语文教师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大胆开发语文校本教材, 这对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引领学生一定程度上参与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 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求知欲望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例如, 我们在组织编写校本教材《唐诗鉴赏》的过程中, 先是深入不同年级学生中, 调查收集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后, 了解了他们学习语文的不同兴趣、欲望和倾向性, 整理出一系列的专题性项目, 作为教师开设选修课程的最初依据, 再结合每位教师的不同专业特长来编写校本教材。诗歌散文系列是新课程标准中列举的语文选修课程五大板块之一, 也是相当数量的高中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同其他系列的选修课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 它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满足学生审美情趣, 陶冶学生心灵气质, 增强学生语文素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 通过这样的课程项目建设活动, 师生双方都能与新课程一道获得成长。

摘要:高中教材中的诗歌散文是引领学生走进艺术殿堂的重要载体。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动性,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新的课程, 以提高诗歌散文教学的针对性及高中生诗歌散文的阅读鉴赏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散文,阅读鉴赏

高中语文新教材 篇2

新课程标准将发展学生的审美、探究、应用三大能力视为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这一任务在必修课程目标中已经得到强化。但由于必修课程学时有限,只有处理好教材,选择安排教学内容,才能求得学生语文三种能力的均衡发展。处理好文本与拓展的关系,是新教材处理中的一对重要关系。

一、拓展应该是立足于文本的拓展

新课程的理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给教师阐释文本提供了多样的可能性,允许教师用同一教材达成不同的目标。教材不是圣经,教材更多地像一个平台,教师借助这一平台,在师生合作中探求知识、培养能力。

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因为倡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探讨的范围必然会延伸到文本以外。这时,如何把握文本与外延之间的关系,就是值得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了。

如果架空文本,无节制的外延,它的症结在于教师过分追求知识平台这一广度,而忽视了深度。广度是可以通过外延的无限扩展(只要课堂四十五分钟时间允许)来实现的,但是深度则必然要求对文本进行挖掘。我们不要忘记了,新教材允许教师用同一教材达成不同的目标——目标虽然是不同的,但是总还有一个教学目标在。

如果忽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片面强调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而忽视教材的经典性、恒久性和经验的间接性、语言形成的新颖性,学生就难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书面语言的学习上,难以领会教材中在不同时空结构间的交流中发展起来的语言。教材也难以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书面语言及其表现形式,从而与世界上更广大、更多样的人们实现跨时空结构的多层面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因此,在对新教材的处理上,“增”不是随意的拓展延伸,应该是立足于文本的、严谨的拓展。

二、教材取舍是课时限制下的必然选择

原有高中语文教材一册六个单元,一学期上完。新教材一册四个单元,按已经进入实验区的省份的做法,在高二上学期的前半段基本上就要结束必修课程五本教材的教学,也就是半个学期教完一册。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实施后,教学进度将从原有的半学期教完三个单元加快到半学期(即一个学段,约10周)教完四个单元。

如果采用“小步快跑”的方法,把新教材每个单元四篇课文一篇不拉地教过去,则违背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必修课程目标的理解:“阅读与鉴赏部分中,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因此,不敢大胆删掉一些篇目,必然造成平均用力,文本阅读不深不透。为了赶进度而丧失阅读的深度与精度,同时也剥夺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机会,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可见,在课内教授时对新教材进行一定的取舍,是课时限制下的必然选择。

三、从编写体系和编排体例上把握取舍标准

让我们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例,分析课内讲授篇目如何取舍。

在编写体系上,人教版采用以单元为单位的编排体系,突出能力训练,精简知识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负担;将阅读和写作分开编排,各成体系,写作系列分册合编(前半本阅读,后半本写作练习),每个单元都有它非常清晰的教学要点。编

排体例上,单元编排强调文体和人文主题结合,例如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第二课 《诗两首》,第三课《大堰河——我的保姆》,第四课《中外短诗五首》,这个单元的文体是诗歌,人文主题是情感与意象。

把握住编写体系的线索,我们就不难看出,在课堂上对人教版新教材处理,不能拘泥于传统语文学科形态的知识分类,照搬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帮助不大的语音学、文字学、词汇学、修辞学、文章学等知识系统。因为,这样违背了语言的“习得”规律,也违背了新课程目标对发展学生三大能力的要求。还是以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老师在教材处理上就不应该把力气放在《沁园春·长沙》的生字词,放在炼字、夸张等修辞,放在韵脚、格律上。课时应该从这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中节省出来,投入到以单元能力培养的重点中,从文体和人文主题出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沁园春·长沙》,把握情感与节奏,分析毛泽东主要通过秋天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

把握住编排体例的特点,我们也不难看出,在教材处理上做取舍应该抓住单元重点备课。以能最典型地体现情感与意象的美,同时又体现了诗歌用字简约含义丰富的特点为标准。第一单元里《诗两首》值得精读,《雨巷》里关于“姑娘”这一意象的解读,含蓄惆怅而又饱含期待的情感,都是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去细细探究的;《再别康桥》则是以康桥优美的景色这一意象,带出自己恋恋不舍的情感。第四课《中外短诗五首》中《在一个地铁车站》,人群中的面孔与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也很值得玩味。相比之下,第一课《沁园春·长沙》第三课《大堰河——我的保姆》里的情感与意象浅近明了,第四课《中外短诗五首》中的《断章》过于含蓄晦涩,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上,不如其他几篇,因此可以在课时安排上少花时间。

单元编排不仅能成为我们取舍教材的依据,还能够帮助我们在取舍的过程中体现出培养的层递性,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到培养运用能力。即确定下重点篇目之后,在重点篇目的教学中培养起学生对该单元人文主题一定的探究能力,然后指导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中,将这一能力运用到其余的篇目中去。以第一册第三单元为例,该单元是散文,人文主题是品人与品文。篇目为:第九课《记念刘和珍君》第十课《小狗包弟》第十一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第十二课《金岳霖先生》。教师重点讲完《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的品质,《小狗包弟》中作者巴金在文中体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自省。然后,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后将品文与品人运用到《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去探究文中刻画的梁启超在演讲中体现的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与投入,梁启超的性格、气质和修养。在《金岳霖先生》中去探究金先生的满腹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品格。

四、篇目中对段落的取舍

有的单元篇目兼顾中外古今,是不同时空坐标里各自的经典代表,这时候以篇目为单位取舍成了实在难以下手的事情。这时,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在兼顾篇目的前提下,对段落做出取舍。

以第三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是小说单元,单元重点是人物与环境。这一单元中的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第二课《祝福》都是传统篇目中的精华,要保留下来自不待言,第三课《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当代小说文本的先锋性实验的一个代表,如果删掉实在可惜。第四课《老人与海》则是西方小说中的经典,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是西方小说与中国古典小说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也舍不得删。所以,在单元篇目都非常精彩的情况下,对段落进行取舍成为代替性的选择。

《林黛玉进贾府》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是围绕林黛玉、宝玉、王熙凤来设计的,我们在段落选择上也可以选择这三个主要人物的段落,然后探讨林黛玉在陌生的、给她造成威压的环境(贾府)的反应,宝玉在一个他熟悉的,娇宠他的环境中的表现,王熙凤在一个她掌权的环境中的表现。至于其他的次要人物、林黛玉拜访的两个舅舅,在课内都可以不做为重点。

《十八岁出门远行》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中的寓意。这个寓意也应该是从我被打之前与被打之后的段落对比出来的,我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据此可把握住文章的重点段落。

《老人与海》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三题说文中有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找出来,分析一下,看看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小说主题起什么作用。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是西方小说与中国古典小说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可以作为这个篇目的重点段落,精读这些段落有助于学生对老人的勇气与尊严的理解。

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改革构想 篇3

一、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方面仍存在的问题

1.部分文字被错译

错译是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部分比较常见的问题。例如,在文言文《祭十二郎文》中,有一句“然后惟其所愿”,新版教材中对于这句话的翻译有些不妥。教材中的翻译是“指让奴婢们按照他们各自的想法离开或者留下”,然而,在《教师教学用书》中,针对这句话的翻译却是“这样办了,才算了却了我的心愿”。显然,对于这句话,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是翻译出了错误。因为,“然后惟其所愿”其中的“其”是代词,然而却不是指代“奴婢”,而是指代作者本人“自己”。更何况,韩愈写的这篇祭文的重点内容也不是描写奴婢的去留,奴婢的去留并不会产生什么变化和影响,祭文全篇的主要人物都是“吾”和“汝”,也就是我和十二郎之间的谈话,若在其中突然插入一句关于奴婢的去留问题,必然是十分牵强的。因此,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译文是错误的。

2.部分文字为硬译

在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部分中,硬译也是常见的问题之一。例如,在姚鼐的《登泰山记》中,有一句“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界为之天门云”,其中,对于“崖限当道者”的翻译也是颇有争议。在新版的语文教材中的翻译是“崖壁挡在道路上”。然而,通过对于全篇的语境以及作者所描绘的泰山特点,以及作者正在登上这一举动来看,如果真的如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所翻译的“崖壁”“挡在登山的路上”,那么作者还能够继续登山吗?而且,对于文言文来说,其翻译必须将每一个字都翻译出来,达到通顺、不丢字落字才可以。然而,如果逐字的翻译检查一遍,可以发现,新版教材中对于“限”字并没有翻译出来。显然,如此翻译是与原文相违背的,所以教材中的翻译必然是硬译的、错误的。根据查阅资料,以及分析语法和语义,整句话的正确译文应该是“现在人们所经过的从中岭到山顶中的那些崖壁挡在路上,人们将它称作为天门”,如此才能符合文章的情景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二、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改革的方法

1.新教材的文言文编写需要体现中国汉语文化变更的规律

汉语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在对于一门语言的学习中,我们都需要从最基础的学起,都应该从听、说、读、写四个部分分别进行深入学习,这四个部分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对于文言文也不例外,我们应该改从“文言文词语”入手,在了解和读透每一个词语的含义之后再对文言文句子、乃至文章进行学习。如果对于“文言文词语”的掌握没有良好的基础,便不可能学习好文言文。文言文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和学习动力的前提,便是要为学生们讲解古代汉语言文化的演变过程、发展历史、以及发展规律等等。所谓的“发展规律”,其最重要的标志便是指“词语”所出现的顺序规律。每种语言的出现以及发展都有着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在这个方面,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并没有体现出对其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们不能够完全的理解文言文篇章的含义以及文言知识的趣味性。

2.新教材的文言文编写需要体现中国汉语文化的全貌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载体,它记录着中华文化从古到今的发展过程。因此,可以说只有将文言文的各项知识以及对文言文的理解方法向学生们有效的传授,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们提供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发展全貌的机会与能力。因此,在新教材的文言文编写中,选取适当的、能够直接体现我国文化发展以及文化特点的文言文是十分关键的。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其文化思想的熏陶与引领,对于高中生的文化思想的建构都是十分关键的。在原版的高中语文教材的对比下,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对于文言文的注释与参考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根本性的提高,可以说基本上是成功的,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例如汉语文化的充分展现,不仅让学生学到书本知识,更感悟到传统的辉煌。在学到《劝学》这篇文章时,“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以优秀马与劣等马行走的路途为依据,比喻人们要锲而不舍的完成某一件事情。学生认识到文本蕴含的哲理,也体会到马在当时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由此拓展了古代文化认识。

学习文言文,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古代文化的途径。但在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对于文言文中的一些字音的注音不是十分准确,有个别的词语的注音相对比较含糊、片面、甚至完全是错误的,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文言文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困惑与误导。因此,对新版语文教材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高中语文新教材 篇4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 大都借自然时空来表情达意, 每每透过时空实像的交互映射予以形象化, 体现了人与自然时空融合无间的奇妙关系。

……

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士之耽兮, 犹可说也。女之耽兮, 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自我徂尔, 三岁食贫。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

……

———《诗经·卫风·氓》

诗以“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起兴, 以桑树的生长变化, 显示出自然景物 (空间) 的变化, 而具体的自然物 (桑树) 的变化又暗示着时间的推移。时间在飞速地流逝, 女主人公感物而动。随着树上桑叶逐渐稀少, 女主人公由年轻貌美变成体衰色减, 她的恋爱生活也由幸福而至痛苦。在痛苦的生活经历中, 女主人公顿悟到, 在“二三其德”的男权社会里, 女子永远无法享受到与男子同等的权利, 得出了“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士之耽兮, 犹可说也。女之耽兮, 不可说也”的惨痛教训。这种感受正是受到外界时空 (物) 的触动而兴发出来的。在这里, 女主人公借自然时空显现了她由幸福走向痛苦、悔恨的情感历程。

在中国人的意识里, 时间和空间首先是与人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的。时间流逝意味着人生极其短暂, 生命何其短促;空间虚灵而神秘莫测, 意味着人生无常, 恍兮惚兮。人们愈是努力把握当前的时空, 便愈感到难以把握其原状, 因而在心中引起强烈的骚动———或惆怅失落, 或焦灼恐惧。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全诗以叠词入诗, 以描写为主。开头“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写出牵牛和织女夫妇相距遥远。自然时空阻隔了牛郎织女这对恩爱夫妻, 使他们天各一方, 长年分离。空间距离的遥远, 分离时间的漫长所产生的相思之苦, 让织女终日忙碌地织锦, 因为只有织成云锦, 才能同牛郎在七夕短暂相会。然而, 内心太多的愁怨, 太多的忧思, 愈是加倍努力地纺织, 愈发“终日不成章”, 于是黯然神伤而“泣涕零如雨”。现实与愿望的矛盾, 让勤劳的织女感到, 自己一直坚信的“清且浅”的河汉, 此时俨然变成了一道无法跨越的障碍。愈是做出努力, 愈是突破不了时空所构筑的阻碍。因而, 只能含情脉脉, 隔河相望。全诗通过时空交互映射, 道出了织女为突破时空阻碍而受挫的惆怅和求之不得的失落。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由眼前的长亭都门遥想到前方“暮霭沉沉”的“楚天”, 直到“今宵酒醒”后的“杨柳岸晓风残月”, 最后是“经年”后的“良辰好景”。词的空间构架由近至远, 由小到大;词的时间构架由此及彼, 从“留恋处”到“今宵”, 直至“经年”。这种时空构架的最终结果使得抒情主人公产生无限的惆怅与失落。骤雨、泪眼、彼此紧握的手挡不住词人的离去, 眼前的人、事、景尚且不能挽留和把握, 更何况那烟波浩渺、暮霭沉沉的楚天, 以及“经年”之后的良辰好景。词人一登上兰舟, 便推想着自己将在浩渺迷茫的烟波暮霭中, 空阔无边的楚天下孤孑地漂流, 推想到“今宵酒醒”之后的“杨柳岸晓风残月”, 更推想到“经年”之后, 即使“良辰好景”, 也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 即使有“千种风情”, 也因无人共语而倍觉痛楚。整首词的时空变换暗示着离别的过程, 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失落又随时空的延展而加深, 以至于词人一直无法从“伤离别”中解脱出来。

……

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离骚》

从“朝”到“夕”, 从“春”到“秋”, 本身就意味着时间流逝之速。将内在美和外在美作为自己生命本质与生命意义的屈原, 面对短暂易逝的时间, 发出流年似水的慨叹和“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的感慨, 产生“恐年岁之不吾与”、“恐美人之迟暮”的焦灼与恐惧。生命的短暂易逝意味着美的短暂易逝, 而美的短暂易逝又意味着生命的脆弱不坚。香草嘉树的盛衰, 正如人生有青春有衰老, 而衰老就是生命的凋谢, 内在美的萎谢。因而, “执著、顽强、忧伤、怨艾、愤世嫉俗、不容于时”的屈原“朝搴阰之木兰, 夕揽洲之宿莽”, 是怕香草枯萎, 内在美消退。生命有限, 他要在有限的生命中不稍懈怠, 用香草之美增益内心之美。从空间上讲, “道夫先路”是何其曲折漫长, 何等艰险痛楚, 长路漫漫意味着前途渺茫、难以把握。但唯其追求的执著, 从中生发的“路修远以多艰”的焦灼与恐惧也就显得更加强烈。因而最后只能发出“已矣哉”的哀叹, “赴湘流”、“葬鱼腹”以成就其“从彭咸之所居”的悲剧人格。屈原以后, 这种“路远”、“日暮”的意象就成为中国艺术家的象征原型。而由对时空的焦灼恐惧, 退回到自我, 最后完善其道德人格的思路, 就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积淀在中国艺术家的审美理想中, 决定着中国艺术家对时空的表现和吐纳。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面对眼前的歌舞酒宴 (空间) , 诗人却抛开对空间场面的具体描绘, 转为对时间的悠长思索, 即由“对酒当歌”转为惜往日。觥筹交错, 轻歌曼舞, 并非诗人要放浪形骸, 及时行乐, 而深藏于内心的恰恰是它的反面。即由人生短促、生命易逝、功业未竟所引发的焦灼恐惧, 是对人生、生命、功业的强烈欲求与执著。自然时空交互映射所引发的焦灼恐惧, 使诗人忧心忡忡, 不禁发出“人生几何”的疑问。而以“朝露”巧妙作答, 以“苦多”叹往昔时光, 则更凸现了这种时空焦灼恐惧感。这种焦灼恐惧越强烈, 越激起诗人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 使之更为丰富满足。因而, 在曹操“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的背后, 是“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在他慨叹人生哀伤的同时, 又有着建立功业、慷慨多气的人生渴求。

自然时空的流逝变幻, 谁也无法主宰, 但人类超越时空的梦想从未停歇。艺术的神思想象所具有的超时空的无限广阔和丰富性, 使人类超越时空的梦想得以实现。“精鹜八极, 心游万仞。”人类插上想象的翅膀, 飞驰到现实时空之外的地方, 心神飞升到万仞之巅的高处, 从人间到天宫, 从现实到世外, 由此而超越时空, 不受时空的限制。

……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洞天石扉, 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人通过超时空的想象, 让自己插上翅膀, 在明月朗照下, 一夜之间飞度镜湖, 对天姥山展开了超时空的描绘。壮美雄奇的海上日出, 划破长空的神鸡啼叫, 令人战栗的熊咆龙吟, 使人震惊的山泉轰响, 浓云密布将要下雨的天气, 朦胧迷离的水上烟雾, 此时, 诗人已与现实拉开了距离。更为奇妙的是, 忽然电闪雷鸣, 山崩石裂, 神仙洞府的石门訇然而开, 呈现出另外一个美妙世界:在广阔无边的青天中, 是一座座金碧辉煌的仙阁神楼;云中之神身着彩虹做成的衣裳, 骑着风当做马, 纷纷飘然至此;虎奏乐, 鸾拉车, 仙人们依次就座, 一片笑语欢声。这是诗人通过超时空想象所物化出来的虚幻迷离的境界, 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然而, 超越是为了更好更强有力的复归现实。诗人超越时空写神仙世界的美丽, 是因为现实世界有太多丑恶、太多污浊, 是诗人鄙弃世俗、厌恶功名、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性格使然。故而诗结尾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之语, 其复归现实之力坚挺有劲、掷地有声, 表现了诗人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参考文献

[1]霍松林.古代文论名篇详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高中语文新教材 篇5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最新目录

必修3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

2.祝福................鲁迅

3.*老人与海..........海明威 第二单元

4.蜀道难..............李白

5.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

6.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7.*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其二)

第三单元

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9.劝学................《荀子》

10.*过秦论.............贾谊

11.*师说...............韩愈 第四单元

12.动物游戏之谜........周立明

13.宇宙的边疆..........卡尔·萨根

1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

必修4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窦娥冤...............关汉卿

2.雷雨..........曹禹

3.*哈姆莱特............莎士比亚 第二单元

4.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

5.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6.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三单元

8.拿来主义...............鲁迅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

10.*短文三篇

热爱生命.............蒙田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 信条..........富尔格姆

第四单元

11.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12.苏武传................班固

高中语文新教材 篇6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新教材 文言文

一、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学特点

(一)多

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增加了古代作品的所占比例,古诗文共占据了全篇目的四成以上。通过对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研究后可知,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全面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水平,还要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古文作品,一方面培养高中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另一方面激发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二)新

首先,相较于传统的高中文言文教材,新教材中的内容淡化了工具性,着重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让他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并应用中国的语言文字;其次,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更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再次,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与道德修养,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最后,鼓励学生开拓创新,发展健康个性,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深

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文言文内容更加深奥,例如由王勃所创作的《滕王阁序》采用了大量的铺排渲染手法,在每个句子中都蕴藏不同的典故。再例如《庄子·逍遥游》中阐发了老庄的哲理。诸如此类的文章不胜枚举。

二、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教学的改革方法

(一)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积累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文言文学习的最大难度即为转换古文与现代文之间的关系,其中不仅包括古语同现代语之间的表述差异,而且包括古人与现代人之间的思想差异。事实上,在面对数量众多的虚词与实词时,很多教育者只能够采用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积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说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正是这个道理,当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势必会达到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在日后的文言文课程教学中,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地制订知识积累计划,帮助他们将零散的古汉语材料系统化处理,建立“文言知识库”。通过此种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古人的想法与写作意图,还可以让他们熟练掌握虚实词的意义与用法。例如在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的“夫”字,如果是运用在文章开头处,那么其所起到的作用为平衡句子音节,让整个句子更加有层次;用在句中则具有代词作用,可将其理解为“那、那个、那些”。教育者要让学生多读、多看、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

(二)要把握住中国汉语文化的变化规律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细节中。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需要从基础开始,其中包括听、说、读、写,这四个部分相辅相成且缺一不可。对于相对烦琐的文言文课程来说,教育者应当从相对简单的“词语”入手,当学生对重点词语进行逐一了解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句子和段落学习。

相较于现代文来说,文言文学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很多学生都会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较大的畏难情绪,教育者应当采用一些教学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全面了解到中国古汉语文化的演变与发展规律。此外,为了解决教材内容中没有涉及的难点问题,教育者还可以在课堂中适当引入一些优秀的文言文词句,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文言文知识与内涵。

(三)要展现出中国汉语文化的全貌

文言文是传承与发展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详细记录了我国历代的发展历程。高中语文教育者如果想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百年前的语言文化,那么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即为赋予他们感悟文字的机会与能力。为此,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文言文编写,需要尽可能凸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脉络,从而向学生展现出中国汉语文化的全部面貌。通过上文的介绍可知,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因此具备引领文化与熏陶思想的重要作用。此外,高中新教材中有关于文言文的注释与参考部分的内容变得更加详尽,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言文内容,还能够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例如在《劝学》这篇文章中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此句文言文将好马与劣马作为比喻,通过其行走路途的遥远教育人们锲而不舍的人生道理。高中生通过对此篇文言文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到马是古人重要的交通工具,还可以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哲理,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对文言文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玉倩.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改革探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24.

高中语文新教材 篇7

在新课程教材实践的过程中, 老师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量多时少”, 即需要教学的内容太多, 而课时量太少。根据现行的教学课时计划安排, 每周语文课时是5课时, 一学期约80课时, 然而每册安排的“阅读鉴赏”篇目多, 加上“表达交流”五个专题和“梳理探究”三个专题以及“名著导读”等, 要想在一个学期内学完两本教材, 又要讲究教学效果, 的确有一定难度。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使用共同基础教材的同时, 根据教师个人的判断进行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构建有序而高效的语文课堂。因此,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 灵活多样、省时高效地处理教材, 删繁就简, 略轻详重, 这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鉴于此, 笔者以人教版必修一为例来重点谈谈如何对一册书进行整体设计。

一有机穿插, 进行高效整合

现行人教课本的编排, 每册书都包含“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三个部分。将这三个部分有效整合, 并驾齐驱, 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备课之初, 先理清“阅读鉴赏”四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再把“表达交流”中的五个点按照教学内容作些处理, 然后有机插入四个单元的教学中。如第一单元现代诗教学时开展课前五分钟学生诗歌朗诵的活动, 教授朗读技法, 完成“朗诵”这个知识点;把“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和“写事要有点波澜”结合起来变成一个知识点安排在第二单元文言文教学之后进行, 结合文本来把握“情节的一波三折”以及“叙事生动, 触动人心”;把“写人要凸显个性”和第三单元结合起来, 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作为写人的范文来处理, 这样就节省了时间, 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范本的理解, 提高了学生记叙文文体写作的能力。

二专题研究, 形成知识体系

新教材在重视基础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 加强了选择性、综合性和对学生创造精神的激发。因而以同一主题组成的单元阅读便成为了学习重点。仔细分析研究必修一教材, 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专题来教学:现代诗专题, 包括现代诗的起源、演变、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以及诗歌朗诵的基本技法;写人记事散文专题, 包括写人的手法 (作为重点教学, 为后面的小说阅读做铺垫) 、记事的方法;新闻专题包括新闻的相关知识, 如何读新闻、看新闻, 可结合高考新闻类语段压缩的相关考点, 以及新闻短评的考点来讲授。

这样处理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 如第二单元的文言文教学突出“传记中的灵魂”, 而在之后板块的文言文教学, 如必修二时就突出“山水中的寄托”, 必修三就突出“论说中的智慧”等, 避免文言文教学总是围绕字词转, 缺乏层次感。

三素质教育, 将课堂延伸

新教材“梳理探究”是一个亮点, 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若能有效开展, 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能让学生真正树立语文观。教学中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 就能使教学时间无限延伸开来。

如对于“优美的汉字”, 我们就可采取如下方法进行。在日常教学中, 让学生参看《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的书法, 让学生谈谈喜欢的书写风格。再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搜集书法优秀作品, 解读汉字背后的文化。然后, 各小组将自己搜集和全班交流时记录下来的内容整理归类, 再写成小心得、小感悟, 每组交一篇, 教师批阅后返回修改。以上学习均安排在课外, 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提高了作文能力, 可谓三全其美。

当然, 要学好语文, 仅仅依靠语文教科书中有限的课文是难以奏效的, 必须让学生广泛涉猎一些优秀的课外读本, 才能扩大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现行新教材中的“名著导读”, 就可以作为学生拓展阅读面的良好渠道。在必修一中介绍了《论语》和《大卫·科波菲尔》, 实际上安排有编者的用心之处。《论语》作为连续几年高考名篇名句的默写范围, 要求高一学生开始体会更为深刻的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大卫·科波菲尔》是对这一板块中“写人记事”写作能力知识点的一个照应, 也作为外国优秀文学作品, 对必修一第三单元做一个补充。从课外的经典作品中, 找到契合学生阅读的教学点, 如“我最喜欢的论语名句”“大卫性格中最值得思考的一点”“时代对人成长的影响”等, 然后要求他们作整体阅读, 写读书笔记。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落实了课外的阅读, 成为对必修课本的补充和延伸, 要求学生把课内学到的迁移到课外,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养成阅读习惯, 形成自学能力。

语文的学习就是对生活的学习。生活有多广阔, 语文学习的内容就有多丰富。教师需要不断汲取精神养料、开拓文化视野, 使教材与不断变化的生活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真正实现高效, 给孩子们一个充实、丰富、有趣的魅力课堂。

摘要: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编排, 均包含“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三部分。将这三部分有机穿插, 高效整合, 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 要重视专题研究, 形成知识体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延伸课堂教学时间。

中职语文新教材特色浅析 篇8

中职语文新教材在体式安排上, 统一为新大纲规定要求的三大模块, 即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每个模块内设置了三项明确的要求, 即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四大出版社推出的新教材遵循新大纲体现了“万变不离其宗”的编写理念, 每套教材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品味。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和思考, 以便中职语文教师对新教材有更充分的认识。

一.新教材结构新颖, 在编排体例上各具特色。

几个版本的共同点都是以单元设计作为教材建构模式, 这继承了传统教材线索明晰的特点, 每个单元细分为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实践三个板块, 分工细密, 各司其职, 各具特色。外研版语文新教材, 以单元导学为体例, 把现代诗文阅读、古典诗文诵读和实用文操作三块内容作为一个知识系统, 有机整合为教材的内容;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以单元话题作为导向, 如青春话题、处世美德、科学精神、职场起点, 紧密结合中职学生的人生现状, 尤其关注学生自身潜能的开发来组织教材内容;语文版中职语文新教材在结构上创新, 尽管仍以单元为体式, 不同的是每个单元明确提出了阅读和欣赏的任务, 如第一单元:把握内容要点;第二单元:梳理文章思路;第三单元:应用文写作。单元教学任务更为清晰而明确。高教版语文教材, 在编排体式上以单元结构教材内容, 结构更显简约清晰。

二.新教材的选文都注重价值取向, 加强了经典性和时代性。

“教材选文要注重内容的价值取向, 反映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趋势”, 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几套教材都实现了中职语文教材关于选文的价值要求, 适应时代发展与学生终身需要, 文质兼美的课文是新教材的特色之一, 集中表现在经典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外研社新教材选文仿佛是一位浑身充满时尚气息的青春少女, 能歌善舞, 给人轻盈、灵气、活泼之感。所选经典美文时文, 短小精悍耐读, 且难度不大, 尤其适合中职学生对文化素质的需求。人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仿佛一位现代淑女, 给人稳重、沉静、大气之美感, 阅读与欣赏的选文在兼顾经典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不失现代气息, 古代诗词欣赏、小说戏剧品味, 几乎把读者带到文学的“伊甸园”一般。语文出版社推出的新教材可谓让人耳目一新, 不论是内容建构, 还是学习目标设置, 都打破了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 着力体现了一个字“新”, 让人感到眼前的新教材犹如一位翩翩的智者, 在其引领下, 不论是教师, 还是学生, 都能找到一条通往语文神圣殿堂的捷径。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选读、唐诗宋词选读、文言文诵读三个单元的内容, 丰富生动, 似乎不把读者带到“文学大观园”绝不罢休。高教版中职语文新教材, 初看仿佛当今时尚苑里一位并不出众的古典美女, 但她会慢慢吸引你的目光, 让你惊喜地发现她的内涵、端庄和娴静之美, 以及与众不同之处, 那就是她的口语交际“听话与说话”成为新教材表达与交流板块的一大特色。

三.新教材在“阅读与欣赏”能力培养方面, 都强调了“读”的教学策略。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洪镇涛先生提出了“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改革方向及策略,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他说:“从提取信息、把握文本意义的角度来看, 默读优于朗读;从吸收语言、生成语感的角度来看, 朗读的效果优于默读。把握思路。可以默读为主;品味语言, 应以朗读为主。”可见, 为了更好地适应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 读是起点, 也是关键点, 只有这样, 中职学生才能有效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提高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 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中职语文国家规划新教材, 都强调了语文学习“读”的理念, 外研版语文新教材选文特别适宜“品读”, 时文美文占了80%, 在朗读中培养学生“读”的基本功, 以立足文本、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人教版语文新教材, 尊重古人曾说过的一句话, 即“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强调朗读和背诵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语文版新教材在强调“读”的基础上, 注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实用阅读能力。高教版语文新教材同样强调在“读”的基础上, 注重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及文学作品欣赏能力。

四.新教材在写作方面都重视应用文写作训练, 同时继续培养学生写作实用文, 即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写作, 在方法上各有侧重。

新教材在表达与交流板块内容上, 不论是口语交际还是写作都比以前任何一种教材内容设计更为丰富而实用, 且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在写作训练方面, 都能根据中职学生职业岗位的需要, 设计训练内容, 层次清晰, 所选材料具有代表性、典型性, 教师易教, 学生易学。

外研版语文教材, 把写作统筹在实用语文操练系统里, 应用文和实用文有机安排在每个单元进行分散训练, 操作过程由“训练目标”“训练指导”“例文借鉴”和“训练设计”四个部分组成, 实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重在让学生完成五六百字整篇习作的训练任务。人教版语文教材同样是把应用文和实用文的写作分散安排在单元的表达与交流板块内容里, 所不同的是实用文写作具体明确了每次写作重点, 如记叙文写作, 明确“材料的选择”或“叙述和描写”等内容;说明文写作明确“特征、个环节达成写作训练目标, 即“写作要求——写作指导——例文展示——简评——写作训练”, 层次清楚, 教师能引导得法, 学生也容易掌握, 训练强调片断习作和整篇习作的完美结合。语文版教材写作板块力求实用和创新, 提倡口头作文、段落仿写和自主写作。口头作文, 如《一个环境优美的社区》, 通过“构思指导——口头作文示例”, 让教师引导学生训练, 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段落仿写, 如“叙议结合”, 通过“仿写指导——仿写练习”来完成训练任务, 突出仿写的示范性和丰富性, 易于学生掌握运用;自主写作, 如社会新闻、事件通讯等, 通过“构思指导——自主写作示例——自主写作”来有序达成写作目标。所不同的是:应用文写作单列一个单元集中训练完成。高教版语文教材写作体例在编排上与人教版、外研版大同小异, 不同的是实用文写作, 如记叙文“人物描写”训练, 由“案例——写作指导——练一练”三个环节来实现写作训练目标。

五.中职语文新教材突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遵循语文教育规律, 以学生发展为本, 易于指导, 便与操作实践, 凸现职业教育特色。

过去的中职语文新版教材也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但内容很简单, 只做一下提示要求, 操作模糊, 造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不落实的壮况。新教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都能根据中职学生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 设计活动项目, 创设活动情景, 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以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 培养其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

外研版新教材语文综合实践在注重共性的基础上, 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材料、语言范式、听说读写能力的再整合能力, 并在应用过程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注意语文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人教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展示语文应用能力的拓展性学习内容, 每个单元的活动编排力求与该单元的人文主题呼应, 在培养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 渗透优良品质、美好情操、科学精神、职业理想等方面的教育。语文版新教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根据校园题,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设计了“企业欢迎什么样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调查, 名牌产品与企业文化, 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与职业道德的培养, 社交场合古诗文名句的运用等活动, 以帮助学生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培养职业理性和职业情感。高教版新教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则突出从单纯的书本知识, 走向与生活相结合及情景化实践。

语文综合实践在设计上都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外研版语文活动设计由“活动目标”和“活动设计”两部分组成, 其中“活动设计”提供了相应的活动过程与步骤指导, 便于教学的开展与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人教版语文活动设计由“场景案例——策划筹备——活动应用”三部分组成, 说明文字并附上生活气息的彩图, 可谓图文并茂, 生动活泼, 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实践意义。语文版活动设计由“活动目的 (案例) ——相关知识与技巧——活动设计”组成, 内容丰富, 知识性强, 训练扎实。高教版语文活动设计由“目的与任务”和“活动流程”两块组成, 其中“活动流程”主要安排“活动准备”和“活动主要步骤”, 容易指导, 易于操作,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中职语文新教材, 主要体现一个字“新”, 重在体现职教特色。在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方面, 内容比以前任何一种中职语文教材都要丰富而实用, 更贴近时代的脉搏, 适合各级各类中职学校择其一并推而广之。尤其是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板块在过去教材的基础上, 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更具有实效性和操作性。这将对中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语文新教材教学过程设计四法 篇9

一、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新课标对语文不同学段的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谓课标, 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 标准不清楚, 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 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教学要求, 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点。吃透课标, 才能抓住教学目标, 抓准教材的训练点, 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 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 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 才能把语文课讲实、讲活;只有将语文课程标准熟记于心, 备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心中有数, 教学时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备课前首先应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 明确新课标中确立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并认真研究教材, 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指导思想。

二、从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从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走”, 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认知和领悟教学内容。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开学生的手脚, 让他们活跃起来, 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看法, 切忌不顾学生如何思考, 教师只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的教育方法。教师通过详细的备课, 研究了课文内容, 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已做到心中有数, 而学生对这些却不甚明了, 他们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探究和学习, 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 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用自己备课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过程, 也不能忽略学生需要从认识的“不明了”到“明了”的过程。因此, 教师只有设计出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效果才会好。新课标强调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课文知识。根据这个原则,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要首先考虑学生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要有序, 要合乎逻辑, 更要合乎学生的实际。

三、从新教材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新编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编排体系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语言发展规律, 每一篇课文都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因此, 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准确把握教材本身所提供的利于学生发展的“拓展点”。例如, 内容比较浅显的课文, 学生读一遍就大致明白了, 教师如果非要千篇一律地划分段落、归纳写作特点、总结主题思想就是没有把握好教材的“特点”, 学生就会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效果肯定不佳。如果教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能引导学生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 或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或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或引导学生体会内涵深刻的语句的含义等, 则更易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更容易产生“成功感”, 也更能从中学到具体的知识, 得到能力的提高。

四、从教师自身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应从自身实际出发, 紧扣新教材的特点, 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扬长避短, 择善而教,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 教师可发掘自己的语言特色, 精心设计属于自己的教学语言。那么, 如何设计教学语言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描摹事物, 善用修辞, 使之形象生动, 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的语言要具备艺术性、形象性、生动性和直观性;2.教师所讲的每一句话都要准确规范, 要富有逻辑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准确无误地讲解, 一丝不苟地传授, 切忌东拉西扯;3.教师的语调要高低错落, 快慢得体, 语感优美, 节奏鲜明, 体现韵律美;4.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启发性。语文教学中教师耐人寻味、循循善诱的语言能留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当然, 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有语言优势, 这就需要教师自己发掘自身的优势, 最终形成与众不同的教学个性。

教师和学生眼中的中职语文新教材 篇10

1. 教学内容模块化。新教材打破了以线性的知识点组织排列的编写序列,采用了模块组合方式,比较符合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的需要,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还有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这对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很有利。

2. 突出职教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新教材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打好基础,更切合中职学生的实际。

3. 师生互动内容增多。新教材改变了单一的知识传授方式,向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多功能方向发展,尤其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大大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那么,学生对这套教材的体会又是怎样的呢?

为了让语文课程在职教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围绕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了长期的调查研究,让我们对新教材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们的调查是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喜欢程度,其结果依次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排名第一,高达80% 以上,其次“阅读与欣赏”近70% ,“表达与交流”近60%。

以下是基础模块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调查结果:

第一,“专业——助我点燃信念的灯——了解专业、热爱专业,树立学习自信心的主题活动”,喜欢程度89%;

第二,“我们热爱大自然——讲述我与×××(动、植物,山水,树林,公园等)的故事”,喜欢程度91%;

第三,“认识自我”,喜欢程度93%;

第四,“好书伴随我成长—优秀图书推荐会”,喜欢程度82%;

第五,“点亮爱心奉献青春——为‘空巢老人’服务青年志愿者宣传活动”,喜欢程度80%;

第六,“诵读经典古诗弘扬传统文化——中华古诗朗诵比赛”,喜欢程度79%;

第七,“我们的舞台多精彩—课本剧表演”,喜欢程度91%;

第八,“奏响蓝色畅想曲—‘保护水资源’语文实践活动”,喜欢程度88%;

第九,“展望我们未来的职场—‘我的职业设计’策划会”,喜欢程度86%;

第十,“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歌读写实践活动”,喜欢程度77%;

以上调查结果的平均值为86%,可以看出,学生很喜欢这些内容,其原因之一是在学习这些知识中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其二是很多内容不是单个的学生去完成,而是多个学生组成的小组共同完成,有分工与合作,学习的氛围浓,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其三是这些实践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较好的联系,学生有学好的冲动。

新教材中的“阅读与欣赏”部分,学生总体是喜欢的。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越通俗易懂的文章,学生就越喜欢,如“合欢树”“善良”“卖白菜”等,相反,像“林黛玉进贾府”“我的空中楼阁”等文,学生喜欢的程度就明显降低。对于古文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根本原因就是学生不易读懂,其次是一些经典的古文,要求背诵,学生就会产生反感情绪。

新教材中的“表达与交流”部分,又包括了听说和写作两个部分,写作包括了大作文写作和应用文写作,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

1. 对听说部分的调查情况如下:

第一,“听话与说话(一)”,喜欢程度93%;

第二,“听话与说话(二)”,喜欢程度93%;

第三,“自我介绍”,喜欢程度91%;

第四,“电话交谈”,喜欢程度90%;

第五,“复述”,喜欢程度89%;

第六,“介绍事物”,喜欢程度76%;

第七,“介绍工艺流程”,喜欢程度71%;

第八,“交谈”,喜欢程度86%;

第九,“即席发言”,喜欢程度79%;

第十,“演讲”,喜欢程度70%;

第十一,“即兴演讲”,喜欢程度73%;

第十二,“应聘”,喜欢程度87%;

第十三,“接待”,喜欢程度70%;

第十四,“洽谈”,喜欢程度67%;

第十五,“答询”,喜欢程度72%;

第十六,“协商”,喜欢程度69%;

第十七,“解释与致歉”,喜欢程度78%;

第十八,“讨论”,喜欢程度85%;

第十九,“采访”,喜欢程度66%;

第二十,“辩论”,喜欢程度86%;

以上调查结果的平均值为80%,可以看出,学生还是很喜欢这一模块的,其中听话与说话、自我介绍、电话交谈这几项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受喜欢程度都不低于90%。这一模块之所以受学生欢迎的根本原因是学生认为学了这些内容有用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上面的这些内容中,越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学生就越喜欢,如交谈、复述等,参与人多一点的,难度不大的,学生往往就更喜欢一些,如辩论、应聘等,相反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大的,甚至有些难度的,学生喜欢的程度就要差一些,如采访、洽谈等。

2. 对大作文写作的调查情况如下:

第一,“记叙文·选材与组材”,喜欢程度57%;

第二,“记叙文·写景状物”,喜欢程度42%;

第三,“记叙文·人物描写(片段)”,喜欢程度71%;

第四,“记叙文·人物描写(篇章) ”,喜欢程度58%;

第五,“说明文·特征和顺序”,喜欢程度51%;

第六,“说明文·说明方法”,喜欢程度43%;

第七,“记叙文·叙事”,喜欢程度55%;

第八,“记叙文中穿插议论和抒情”,喜欢程度35%;

第九,“议论文·论点与论据”,喜欢程度26%;

第十,“文章修改”,喜欢程度61%;

第十一,“审题与立意”,喜欢程度42%;

第十二,“构思与布局”,喜欢程度44%;

第十三,“材料的详略”,喜欢程度36%;

第十四,“观点与论证”,喜欢程度21%;

第十五,“证明与反驳”,喜欢程度33%;

第十六,“文章的起草与修改”,喜欢程度61%;

以上调查结果的平均值46%,可以看出,学生总体是不太喜欢这一模块的,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多数学生表示感到大作文的写作十分头痛,很难完成。调查中,很多学生表示写作文就是凭感觉写,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有70% 左右的学生写作文不考虑文章的结构问题,有50% 以上的学生写作文不考虑文章的主旨,要写不同题材的作文对学生来说就更难了。当然这在中职学校的不同班级中差别较大,总体讲,女生多的班级要好于男生多的班级。班风好的班级要好于班风差的班级,升学班(专门为升学组建的班级)要明显的好于普通班。

3. 对应用文写作的调查情况如下:

第一,“便条”,喜欢程度87%;

第二,“单据”,喜欢程度83%;

第三,“书信”,喜欢程度49%;

第四,“启事”,喜欢程度42%;

第五,“通知”,喜欢程度55%;

第六,“计划”,喜欢程度45%;

第七,“调查报告”,喜欢程度39%;

第八,“说明书”,喜欢程度56%;

第九,“广告词”,喜欢程度41%;

第十,“策划书”,喜欢程度38%;

第十一,“求职信”,喜欢程度62%;

第十二,“应聘书”,喜欢程度62%;

第十三,“总结”,喜欢程度48%;

第十四,“会议纪要”,喜欢程度44%;

第十五,“简报”,喜欢程度44%;

以上调查结果的平均值53%,可以看出,学生总体还是比较喜欢的,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比如说便条和单据受喜欢程度都在80% 以上,而便条又比单据的比例要高一些,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在学校里就在写请假条之类的便条应用文,学生能切身感受到学后的好处,单据也与此类似;喜欢程度较低的是策划书、广告词之类的,为什么呢?因为学生感到这些应用文很难写,多数学生还认为这些学后没多少用处。这个内容照样存在一种现象,就是男生多的班级对这一模块的喜欢程度要比女生多的班级要低一些。

从以上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出,一方面新教材总体是受老师和学生欢迎的,是一套好的中职教材,比较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在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式上可以说有所创新,大大前进了一步;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尽管新教材在古文的阅读和欣赏以及写作方面降低了一些要求,但做得还不够让学生满意,当然这也跟老师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有关。

摘要:中职语文新教材自2009年使用以来,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好评。该教材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突出以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为主旨的课程目标和采用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的课程结构,得到了多数教师的认可。这充分体现了中职语文课程规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凸显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适应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变革提出的要求。

语文新教材使用中备课浅析 篇11

一、备课不只是为了单纯传授教材知识,而且是为了同时达到对语文课程的建设和开发。

在传统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备课只有大纲、教材、教参意识,一节课的教案往往只是知识点和标准答案的罗列,而课程的建设和开发意识淡薄。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目的成为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追求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而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资源的占有,如何利用好语文课的课程资源应成为我们在使用新教材备课过程中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语文课程资源我们应该有广义的理解: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备课过程中如何实现对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是一个选择、探索、合作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对教材内容处理应该比较灵活——可以取舍,可以调整顺序。选用的教育资源可以是媒体提供的,亦可以是师生自身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可以是需要教师准备几周时间的,也可以是即兴发挥的;可以是古典名诗词赋,也可以是现代流行小说、通俗歌曲……所以,语文新教材的备课应该是一种粗放型的、柜架式的,它应是单元教学设计,而不是只备45分钟,它应更机动、可变。当然,这种教学设计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语文功底和驾驭资源的能力。

二、备课不只是教师个人的单边活动,而且是师师合作和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中,备课过程的独立性极强,教师只考虑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是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合作、交流,从而造成个人为战、“孤芳自赏”的状况。在新的课改背景下,语文教材与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语文教师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加强知识的学习,培养自己跨学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之间应学会合作、交流,学会资源共享。语文教师要经常挤时间和同科及其它学科教师坐下来,静心谈一谈,在一起共同学习,获得、交换、共享各种信息,从而丰富自己的信息量,为备课做准备。

三、备课不只是为了45分种的课前准备,而且是为了完成个人教学经验的总结和独特教学风格的形成。

在传统的教学中,备课只是简单的对45分钟过程的记录,是简单的课前准备,用完后,很少反思和补充,甚至丢在一边,无人再理。在新的课程改革后,语文教材成为师生对话的文本,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载体,成为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不断拓展、补充、创新。这就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应注意积累和总结教学过程中的资源和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信息,及时地将教师之间思想碰撞的火花、授课过程中的灵感记录下来,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从中受到的启发记录下来。尤其是教师和学生为课堂教学收集的各种教育信息,更应分类按顺序整理起来,装订好,以备后用。新课改要求每一位教师应逐步构建一套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注意平时的积累总结是不行的。

具体的做法是,语文教师可以用活页纸备课,以便随时增添内容,归类整理装订。教案纸可以设计成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授课过程的准备内容,另一部分是与之对应的课中改造与创新的内容。一节课下来,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过程,将师生在课堂上交往、对话和合作中生成的新知识,教师从学生身上受到的感悟及由此生发的想法、疑点记录在教案纸上。这个过程是真实的教学实录,也是教师整理教学思路、总结经验从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准备进程。

四、备课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

在传统的教学中,“语文是工具学科”的观点对语文教学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语文教师备课重在备知识传授和标准化答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致出现了课本上的范文被教师肢解得支离破碎、讲解得味同嚼蜡,讲课几乎占用了全部课内时间,课外时间又几乎被大量重复统一的训练题挤满的现象。在这种统一的目标要求下,学生完全丧失了学习的自觉性,个性亦湮没在题海之中。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应该是一门最具个性化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学习基础、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不同会出现很大的差异性,每个学生会有不同的需要,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学生多一些具体的了解、多一些尊重和宽容。

其实,只要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开放性的,有可变的余地和选择的空间,学生就会有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不同的问题,启发诱导学生,并要求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于问题结果多做假设和猜测。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体现层次性,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个性存在差异的学生。

只有在备课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个体需求,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学生才会得到可持续发展。

高中语文新教材 篇12

一、研究背景

(1)在二期课改转型期,不少教师面对教育思想先进、教学内容新鲜、教学的自主性大自由度强而基础知识系统又似乎十分淡化的新教材很是茫然,探寻既保留诸项语文要素又具先进性的教学途径、教学模式已刻不容缓。

(2)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时代发展趋势,它必将引发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完全改变“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对传统教育产生革命性冲击和深刻影响。

(3)从语文学习的多元化目标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反观现行的教学评价形式,不难看到它简单、绝对、片面的弊端,必须根据学情和二期课改的先进理念从考核机制上进行改革。

二、研究概况

(一)关键词的界定

所谓“网络环境”,即以学校现有的多媒体网络设施为基础,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的具有良好协作交流功能的学习环境;所谓“语文新教材”,即二期课改中使用的语文新教材;所谓“开放”,即改变陈旧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对语文学习的时空进行拓展延伸;所谓“多元”,即是开放后的学习多样性,体现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评价形式等方面。

(二)研究假设与理论依据

1. 研究假设

根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和二期课改的总目标,审视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探讨网络环境下既保留诸项语文要素又具有二期课改先进性的、多元开放的教学策略,促使师生自身素质和创造水平的提高。

2. 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依据近若干年教学论、课堂教学社会学、现代教育技术等原理的研究成果。

课堂教学社会学认为:教学现代化应把核心定位于人的现代化,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个性得以充分发展,自主创新的能力得以形成和提高。否则,至多是“机械化”和“电教化”。[1]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现在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有利于创设包含这四种要素的理想的学习环境。[2]]

(三)研究目标

(1)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师生创新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创新的能力。

(2)研究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有效促进语文新教材多元开放学习研究,开发人的创新潜能。

(3)集思广益,研讨新的教法、学法,建立既保留诸项语文要素又具有二期课改先进性的系统的成功经验。

(4)要借课题研究,促进教学评价形式的改革和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风气的形成。

(四)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研究法。

三、研究过程与成果

(一)网站建设

“语文新教材多元幵放学习网站”建设是课题研究的重点之一,它是课题研究的活动平台,也是“网络环境”的具体表现形式,包含“主题单元”、“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学习方法引导”、“单元课文解读”(含BBS)、“扩展阅读及评述”、“语文能力评估”、“成果展示”等几大栏目。正是在网站的构建、修改、完善、充实的过程中,师生们逐步确立了教学活动网络化的意识,培养了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完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的能力,改变了过去教学形式、教学内容陈旧单一的状况。

(二)教材的研究和处理

1. 多元选择教材

把教材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感悟、评议、推荐精读泛读篇目,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兴趣,走出了“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的第一步;也使教师们增强了关注学生兴趣爱好,尊重学生个性特长的现代意识。

2. 多元解读教材文本

(O教师的多元解读。教师借助网络,广泛收集与教材相关的资料,化解教学难点,对教材文本实施多元解读,开拓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2)学生的多元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对教材的难点和疑点进行多角度思考,并且适时调控思考方向,做到“多元开放”,又“多元有界”,使多元解读不脱离文本背景,不超越道德底线,符合健康的审美情趣。

3. 多元提升语文基础素养

鉴于新教材的基础知识、能力素养的培训体系有所淡化的情况,我们在各年级确定了语文基础知识、能力素养训练的重点,编选了系列训练讲义。使看似散布在各学期的语文基础素养的一个个“点”,在整个学段连点成线,组线为网,形成体系。

(三)探索多元学习模式

凭借网络化教学的环境和网络化教学的意识,我们建构了多元化的创新学习模式。

1.“校园网BBS讨论”模式

教师借助校园网BBS提供阅读材料,布置学习任务,进行点拨指导。学生在阅读材料后自由发表见解,教师适日时点评。如:阅读点评课“愉快地阅读积极地思索”。学生在读了BBS上的文章后就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发表看法。部分学生家长也应邀登录讨论平台,与自己的孩子及所有学生一起研讨。课后,学生若有新的感悟,可再次上传。该模式延伸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实现了课内课外的融通,使交流广泛而充分。论坛上留下的内容,又为自己继续学习或他人参与学习提供了借鉴。

2.“校际网络协同学习”模式

建立网络学习平台,不同学校的教师集体备课,然后分别在不同学校同时授课,学生将自己的见解上传平台,和不同学校的学生讨论交流。如:研究课“走近鲁迅”。我校两位教师与另外五所学校教师合作向全区展示。教师先让学生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初步了解鲁迅,然后在网上就孔乙己这个形象分析与讨论。上课师生全体参与,连听课教师也按捺不住。这场跨越班级、打破学校门槛的讨论,不仅使学生在更大范围内获得了思想碰撞,也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

3.“网络平台质疑解惑”模式

学生阅读文本形成问题后上传网络平台,教师让学生从平台资源库中寻求答案,然后在平台上解答交流,教师适时指导。如:古诗鉴赏课“品唐诗”。师生就《黄鹤楼》等诗作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质疑提问,形成问题板块;学生上网搜索相关信息进行解答;教师适时指导,给出答题思路或解题方法;学生作出正确答案后上传讨论平台。该模式增强了学生质疑发问的意识,培养了学生运用资源、整合信息的能力,平台本身也成了学习的可再生资源。

4.“博客平台创作点评”模式

教师将相关资料上传至自己的博客,供学生预习。师生、生生通过博客发表对文本的理解,或学生援疑质理,教师或学生作出解答。学生也可在课后进入教师的博客,浏览拓展性的文本或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新诗鉴赏之意象”一课。教师先将中国新诗发展史及新诗代表作上传博客供学生阅读,形成基本认识;然后和学生共同解读新诗,鼓励学生运用意象创作新诗在博客上发表,师生择优点评。教师可借助博客的自主权限对上传资料整理筛选,让学生更自主地开展学习。

5.“网络环境口语交际”模式

教师借助网络收集用于口语交际训练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在课件中超链演示,让学生在互动中完成口语交际练习。如:口语交际课“让我丨们的耳朵敏锐起来——聆听”,教师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在演示文稿中插入了大量音频、视频超链接,使学生在练习中学会了细节聆听和整体聆听两种不同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容量和教学效率,该课在全国竞赛中获一等奖。

6.“网络环境下文言文学习自主命题”模式

文言文教学中,学生通过预习把握学习重点,从字、词、句、章诸方面自主命题并上传,教师对学生的命题进行整合,再反馈到教学平台交全班学生共同练习。如:“左忠毅公逸事”一课。教师先布置预习,将全班分成五组各拿出一份练习卷,经老师整合重组,上传教学平台供学生练习,并由出题的学生评讲。学生自主命题,改变了文言文单由老师串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练习自己所命的习题,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尊重也是一种勉励,提高了他们的成就感,也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时效性、方便性。

7.“主题学习网站”模式

教师建立主题网站,提供所需资料和相关链接,学生有针对性学习后借助BBS上传自己的评论或习作。如作文思维训练课“让你的思绪飞扬”。教师先让学生总结网站上的三篇范文的写作特点,再拓展阅读另外五篇以强化认识,教师结合网页上的“思维拓展图”作出总结;然后让学生仿作训练,在BBS上上传习作,教师择优评点和上传“发表园地”。学生借助网站,边阅读边听讲,在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中获得真切的领悟;网上提交习作、发表评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其他学生提供了借鉴;教师也由此积累了可贵的教学资料,实现了有效信息的共享与增值。

(四)实施语文学习多元评价

我们从语文学习的多元化目标以及二期课改对学生主动学习的要求这一角度反观现行的教学评价形式,不难看到它简单、绝对、片面的弊端。因此,根据学情和两期课改的先进理念,我们重新拟定了一套学习评价标准。新标准分为“参与学习态度及效能”,“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掌握情况”,“课外阅读完成情况”,“写作完成状态及能力”,“文本阅读完成状态及能力”五部分。其中四、五两部分(即传统评价部分)分值占80%由教师完成,其余部分占20%由学生完成。我们以表格的形式每学期两至三次由学生自己和学生评价小组按要求给出评价分数。最后由教师将两类分数统计归总,可以对学生学习情况作出综合性评价。

这种评价策略改变了以往只重结果忽略过程、只看分数轻视态度和能力的考评观。让学生参与考评,学会评价,是培养学生的交际智能与内省智能的有效途径,可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考核机制上突出语文学习重平时、重积累的特点,相信其效益和影响一定是深远的。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一)形成的特色与优势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研究,适应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要求,切合了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环境下的多元学习模式,创新了语文学习的方法,拓展了语文学习的时空,赋予了语文课新的内涵,提高了教学的效益;使学生得到自主发展,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科研水平得到提升,对将来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们的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在试点班取得初步成果后,全校各年级全面推开,一些研究课、示范课在区、市级层面进行了展示,有的还在全国性大赛中获得大奖。我们语文组教师撰写的研究论文,有近20篇在区市以上教育刊物发表或获奖。

(二)基本结论与分析

研究证明: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创新功能,开展语文教学的多元开放学习研究,的确行之有效。具体分析如下:

1. 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l)基于网络环境的多元开放学习研究,能有效促进教师将现代教育理念浸润于教学实践之中,养成善于探索研究、善于挖掘处理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能力。教师在研究中也会时时感到自己的不足,把多元开放学习的过程,当作研究提高的过程,使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充足、知识结构更合理、教学思路更新颖,吸收传递信息的能力更强,不断产生奇思妙想,改变教学陈式,更新教学思路,科学设计过程,变封闭为开放,变传承为探究,变单一为多元,变只关心教法为教法学法并重,创建新颖独特、丰富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

(2)基于网络环境的多元开放学习,整合了传统与现代的优势,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把学生推上了主体地位。学生自己操控电脑到网上搜寻资料,眼、耳、手、脑、口并用,学、悟、说、打、练结合,掌控了搜集处理信息的主动权。教师以间接的方式主导教学,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矫正反馈、帮助其探求正确答案,做到了少讲精讲,只在学生的疑难之处、教学的重点之处才畅讲重讲。在这种状态下,设计、调控、示范和评价成为教师的主要职责。学生主动参与、张扬个性,极大地激发强化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思维创新能力。

2. 有利于创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

基于网络环境的多元开放学习研究,促使我们由教师创造性地教指向学生创造性地学,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开展探究性学习;充分运用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交互方式鼓励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大胆尝试、努力超越;使教学适应不同特点的学生需要,有效开发其创造潜能,建构多元化的创新教学模式。

3. 有利于促进学习评价体系的改革,将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

我们根据学情和二期课改的先进理念重新拟定的评价标准,体现了面向全体、全面和谐、主体生动、个性发展的创新特点,改变了以往只重结果忽略过程,只看分数轻视态度和能力的考评观。学生参与考评,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考核机制上突出了语文学习重积累的特点,其影响是积极的、深远的。

4. 有利于创设一个平等、民主、理性、科学的氛围,提高师生的思维品质

网络环境下语文多元开放学习,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淡化权威形象,构建民主气氛,为学生个性彰显、思想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也促使教师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心理素质,适应学生从多维角度提出的各种问题,发现和肯定学生有发展价值的解读途径与结果;更促使学生学会用科学、辩证的思维进行文本解读,不因自己个性、所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盲目否定作者或文本,更不去超越道德底线、混淆政治标准,进行所谓的“多元解读”。

五、问题与思考

第一,网络环境下语文多元开放学习必须注意:多元开放的目的不仅在于发现文本的新意义,更在于提供一个让学生更好地尊重、理解文本的平台;要注意规避一些容易蹈入的误区。

(1)不是所有的现代文本都适用于多元解读。用科学语言写成的文本就要尽可能地追索文本作者的原意。即使是用“文学语言”写成的文本,也应先追索文本“原意”,再进行符合文本本质精神的多元解读。

(2)不仅要重视哲学(审美、道德、思想等)层面的多元开放性解读,也要重视知识层面的训练与掌握;不仅要注重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更要重视其准确性、深刻性。

第二,必须妥善解决因教材变更给课题研究带来的负面影响。

由于教材的变更,积累的研究资料会有一部分不再适应新的教材,课题研究网站的建构也会受较大干扰,资料需重新分类上传。

六、今后的设想

将研究成果运用于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课题研究未完全解决的问题,我们已顺着原先的研究思路推出了新的延伸性课题。沿着改革之路,我们将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50- 351.

上一篇:蓖麻种植技术下一篇:低碳经济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