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名著必读(精选6篇)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名著必读 篇1
高中生语文新课标必读必买中外二十大名著
作品目录:
1、《雷雨》
2、《鲁迅杂文精选》
3、《女神》
4、《子夜》
5、《边城》
6、《谈美书简》
7、《论语通译》
8、《庄子选译》
9、《 孟子选译》 10《哈姆雷特》
11、《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 》 12、《堂·吉柯德》
13、《歌德谈话录》
14、《家》 15 《老人与海》
16、《巴黎圣母院》
17、《复活》上下
18、《普希金诗选》
19、《泰戈尔诗选》 20、《欧也尼·葛朗台》
高中必读部分:
高一年级:
1.矛盾论 实践论//毛泽东选集/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围城/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3.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德)斯威布著;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4.谈美/朱光潜著.--安徽教育出版社
5.科学发现纵横谈/王梓坤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高二年级:
1.子夜/矛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悲惨世界/(法)雨果著;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3.简爱/(英)夏洛蒂.勃朗特著;祝擎英译.--出版社 4.圣经故事/刘小江编.--外国文学出版社 5.傅雷家书/傅敏编.--北京三联书店 高三年级:
1.共产党宣言/(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3.老人与海/(美)海明威著;海观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4.培根随笔选/(英)培根著;何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5.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美)巴巴拉·沃德,雷内·杜博斯
中学生阅读书目推荐100种
文学名著:
1.《论语译注》 杨伯峻 2.《三国演义》 罗贯中 3.《西游记》 吴承恩 4.《水浒传》 施耐庵 5.《红楼梦》 曹雪芹 6.《鲁迅作品选读》 7.《子夜》 茅盾 8.《家》 巴金 9.《骆驼祥子》 老舍 10.《围城》 钱钟书 15.《汤姆叔叔的小屋》 16.《少年维特之烦恼》(德)歌德
1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19.《唐·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 21.《简爱》(英)夏绿蒂·勃朗特 22.《巴黎圣母院》(法)雨果 23.《红与黑》(法)司汤达 24.《复活》(俄)托尔斯泰
25.《欧也妮·葛朗台》(法)巴尔扎克 26.《匹克威克外传》(英)狄更斯 27.《老人与海》(美)海明威 28.《雪国》(日)川端康成 29.《麦田守望者》(美)塞林格 30.《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 31.《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选》 32.《马克吐温中》 33.《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34.《中外微型小说读本》(自编)35.《唐诗三百首》
36.《中学生宋词选读》(自编)37.《中学生元曲选读》(自编)38.《中外抒情诗选》(自编)40.《毛泽东诗词鉴赏》 吴功正 41.《泰戈尔诗选》 42.《普希金诗选》 43.《草叶集》(美)惠特曼 44.《窦娥冤》 关汉卿 45.《雷雨》 曹禺
46.《伪君子》(法)莫里哀 47.《莎士比亚戏剧选》(自编)48.《繁星·春水》 冰心 49.《文化苦旅》 余秋雨 50.《蒙田散文选》
52.《中国散文读本》(自编)53.《外国散文读本》(自编)
人生修养:
54.《美学散步》 宗白华 55.《谈美书简》 朱光潜 56.《美的历程》 李泽厚
57.《歌德谈话录》(德)爱克曼 62.《圣经故事》 房龙 63.《希腊古典神话》 64《音乐的故事》 65.《人类征服的故事》 66.《东方哲学的故事》 68.《产生奇迹的行动哲学》 69.《史记》
70.《菜根谭》 洪应明 71.《傅雷家书》
72.《知识改变命运》 潘燕 刘县书 75.《成功之路》(美)拿破仑·希尔 76.《培根论说文集》 79.《孙子兵法》 80.《三十六计》
84.《名人的中学时代》(自编)85.《感动中学生的100个故事》 86.《苏菲的世界》
名人传记:
89.《名人传》(法)罗曼·罗兰 90.《居里夫人》(法)艾夫·居里 91.《拿破仑传》(德)艾密尔·鲁特维克 92.《邓小平传》 伊文思
93《我生活的故事》(美)海伦·凯勒 94.《林肯传》 95.《梵高传》
科学技术:
96.《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 路甬祥 97.《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柳怀祖 98.《科学发现纵横谈》 王梓坤 99.《时间简史》(英)史蒂芬·霍金 100.《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 101.《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 102.《数理化通俗演义》
103.《暗淡蓝点:展望人类的太空家园》 104.《发明启示录》 龚镇雄
105.《现代科学知识热点问题450例》
书目导读:
106.《中学生100本必读书导读》(自编)
备选书目:
1.《挪威的森林》(日)江上春树 2.《寂静的春天》(美)蕾切尔。卡逊 3.《未来时速》(美)比尔。盖茨 4.《基因的故事》 陈章良、王莉江等 5.《飘》(美)米切尔
在这一排行榜中,就被推荐的中国著作而言,排在前10名的是:《诗经》、《史记》、《庄子》、《老子》、《论语》、《孟子》、《韩非子》、《楚辞》、《左传》、《荀子》。
就被推荐的外国著作来看,排在前10名的是:莎士比亚作品、《圣经》、《对话录》(柏拉图)、《物种起源》(达尔文)、《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马克·吐温)、《荷马史诗》、《红与黑》(司汤达)、《草叶集》(惠特曼)、《神曲》(但丁)。
补充书目
一、如果下面这些书你在小学没读的话,还可以补上这一课。《西游记》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伊索寓言》 《阿凡提的故事》 《一千零一夜》 《希腊神话和传说》 《克雷洛夫寓言》 《鲁滨逊漂流记》 《苦儿流浪记》 《小王子》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骑鹅旅行记》 《丁丁历险记》 《上下五千年》
《世界五千年》 《动脑筋爷爷》
《新编十万个为什么》(彩图版)《彩图世界五千年》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寄小读者》
二、有些书是必读的,因为一旦错过了阅读年龄,是没有办法补救的。
世界儿童文学十大名著
《小思想家在行动》[奥地利]克.涅斯玲格 这是一部侦探推理性的校园小说,集中写了同班三个好朋友“思想家”、“黑桃爱司”、和李丽贝特“破失窃案”的故事。
《木偶奇遇记》[意大利]卡.科洛迪 皮诺乔每说一句谎话,鼻子就长出一截,由于贪玩,长出了一双驴耳朵,还真的变成了一头驴子。
《小鹿班比》[奥地利]费.察尔藤 “主人公”班比是一头聪明、善良、酷爱自由的弱小公鹿。
《魔法师的帽子》[芬兰]托夫.扬松 幽默、奇险、友爱的木民小人的形象。
《白比姆黑耳朵》[俄罗斯]加.特罗耶波尔斯基 名叫“比姆”的黑耳朵的白狗的悲惨遭遇。
《比比扬奇遇记》[保加利亚]埃林.佩林 善良的比比扬被扔到多瑙河里的奇遇,最终善良战胜了邪恶。
《长袜子皮皮》[瑞典]阿.林格伦 浑身充满野性的女孩子皮皮干了许多恶作剧,但还是很讨人喜欢。当她于1946年出现时,在一向把童话看作冰清玉洁,呈现出美好、和谐意境的瑞典,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杜里特在猴子国》[美国]休.洛夫庭 讲述医术高明的善良的杜里特医生挽救遭遇瘟疫的非洲猴子。其中巧妙地介绍了猫头鹰的听觉、狗的嗅觉、老鼠尾巴的感觉等各种动物的功能优势,融知识于故事中。
《海蒂》[瑞士]约翰娜.施比丽 在阿尔卑斯山的多弗里,海蒂的开朗、纯真和善良的天性感染着性情孤僻的爷爷,他冰冷的心渐渐融化了。
《汤姆.索亚历险记》[美国]马克.吐温 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孩子,他不断寻求新事物,锲而不舍地旺盛的好奇心,追求自由、公道的世界,追求友谊。
[法国]凡尔纳:《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环球八十天》
[英国]狄更斯《雾都孤儿》 [美国]哈里特《汤姆叔叔的小屋》 [台湾]华一儿童知识宝库:《动物篇》《植物篇》《化学篇》《地理篇》《气象篇》《环保篇》《运动篇》《生活篇》《休闲篇》
三、下是分类编排的,不一定每一类都读,每一类也不一定全读,根据各自爱好选一部分读也就可以了。
1、《少年物理学》 《数学故事》 《物理故事》 《化学故事》 《生物故事》
2、中小学理科教材中的科学家:《中学数学》、《中学物理》、《中学化学》、《中学生物》
3、《十万个为什么》
4、《地底下的宝藏》 《发酵的秘密》
5、《成语故事三百篇》 《寓言故事三百篇》 《民间故事三百篇》 《发明发现故事三百篇》《益智故事三百篇》
6、《科学万花筒》《动手动脑学科学》《理解宇宙》《人脑之谜》《奇妙的人体》《图解当代科技》《未来的故事》《生活中的化学》 《趣味物理学》《数学趣话》《物理世界》《化学乐园》《植物之谜》《有趣的昆虫世界》《宇宙探秘》
7、《世界智谋故事精粹》
8、《天下之奇》《空间的艺术 中外建筑精品欣赏》 《西方摄影流派与大师作品》
9、《网虫百事通》
10、《唐诗三百首》 《唐宋词赏析》 《杨家将传奇》
11、《写给男孩子》 《只给女孩看的书》
12、《契诃夫小说选》 《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选》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13、《数理化通俗演义》 《有理数无理数之战》 《小灵通漫游未来》《火星纪事》
14、《苏菲的世界》
15、《贝多芬传》 《丘吉尔》 《戴高乐》 《居里夫人》
16、[法]大仲马《基督山伯爵》《瓢》 [美]海明威《永别了!武器》 《威尼斯商人》
17、《人性的弱点》 《成功的策略》
18、《稻草人》《布克的奇遇》《中国神话故事》《假话国历险记》《一棵倒长的树》《洋葱头历险记》《闹鬼的航天服》《爪王》
脑筋急转弯一类的书也应该读一点,这样可以避免惯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名著必读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标,课堂教学
一、在新课标理念下, 观念更新势在必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首先, 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即教育就是服务, 不过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有了这种观念, 我们才会面对全体学生, 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服务;有了这种观念, 师生才会平等相处, 我们教师才不会以师道尊严凌驾于学生之上;有了这种观念, 我们教师才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其次, 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什么是人才?李白诗句中说“天生我才必有用”, 有用就是人才。我们知道学生千人千面, 个性迥异, 但每个老师都有一个共性, 都会偏爱那些成绩优秀者, 对他们悉心关照百般呵护, 而对那些成绩低下者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熟不知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不要等到:坐火轮, 点电灯, 学微积分, 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因此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相当重要, 有了这种观念, 你才能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有了这种观念, 你才能注意发现学生的特长;有了这种观念, 你才能发现“过度的爱只能造成畸形的人才”。让我们牢记“没有不成功的学生, 只有不善于发现的老师”。
另外, 语文教师必须关注最新的教育动态, 最新的语文教学动态, 要积极学习, 要有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充电, 使自己思想始终同最前沿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 只有如此才能拥有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 也只有树立了这种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 你才能融入这课程改革的大潮流中, 才能真正的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的方向发展。
二、在新课标理念下, 教学方式力求创新
我们知道语文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地方, 是质疑问难的场所, 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天堂。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这种心理气氛是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被动地接受, 愉快、求知欲从何而言。在教学中, 如果人人参与平等对话, 就意味着合作, 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 意味着是一起分享理解, 是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表现实现的过程。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在享受着各自交往中快乐的同时, 也在共享着彼此带来的快乐。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创新, 要变灌输式的教学为启发式的教学, 变重结果的教学为重过程的教学, 变单一的信息传递的教学为综合信息交流的教学, 变单兵作战的教学为与他人合作的教学, 变模式化的教学为个性发展的教学。只有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才能改变沉闷的课堂教学, 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在新课标理念下, 要不断学习, 展现魅力
“有实力, 才能有魅力”。练舞蹈的, 往台上一站, 你就不难发现他们是练舞蹈出身, 那身段、那体形、那眼神, 举手投足, 与众不同。他们一招一式尽显功夫, 一步一态都是风流。新闻播音员, 只要他们一张口, 就字正腔圆, 出语悦耳, 不管什么新闻, 都会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语文教师是语文的形象,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谈举止都该是语文的。“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 莫切乎声, 莫深乎义。”真挚的感情, 精妙的语言, 和谐的音韵节奏, 深刻的思想内容, 都是语文教师的标志。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 更要体现以上特色。不仅要有真才实学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在语文学科上是学生的领路人, 还要在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上是学生的引导者。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以丰富的知识、高雅的气质、不俗的谈吐吸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因此, 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 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 扩展知识视野, 提高敬业精神, 提升教育艺术, 才能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另外语文教师也要精心组织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 教学实践证明, 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形式产生浓厚兴趣时, 其学习的主动性才会增强, 创造思维才会活跃。所以语文教师要把兴趣作为智慧的触发点, 才能的生长点, 求知的前动力, 在每一节课上,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设计一个新颖别致、精彩纷呈的导入,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师还要真情对待学生, 关心爱护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 教师必须真情付出, 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公平地对待学生, 不能厚此薄彼, 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 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 相信他们的潜力, 切实帮助他们。
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新特性 篇3
一、以人为本的课程目标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的素养,促成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应该按照整个教育目标要求来培养学生的相应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新课标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开始把培养人、发展人、提高人和造就人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它不仅强调了语文课程与其他各科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语文课程与整个人一生的关系,它既着眼于个体的培养,又不忽视整体的提高;它既立足于学生语文学习的今天,又关注学生不断发展的明天。正因为新课程标准强调了“以人为本”的课程目标,因而要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方式”。这样使得新课标既注重了学生的独立探索,又强调了学生的相互协作学习;既注重阶段学习,又注重终身教育。它始终将目标定位于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的语文素养。
二、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开放的教学内容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新课标强调“教科书应有开放性”,在合理安排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要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选定教学内容和材料,如“名著推荐与阅读”、“读报与观看电影”等。地方、学校、教师、学生都可以成为教学内容的抉择者,教师和学生均可以直接参与教科书的编写与应用。全员参与开发、全面开放的教学内容可以将时代的活水引入到语文课堂,给语文教学内容带来新的生机,可以将科学魅力展示于语文课堂,可以将历史画面再现于语文课堂,可以将现实生活浓缩于课堂……从而真正地体现语文课堂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真正地实现语文改革、提高学生素养的目标。另外,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使语文教学更富有弹性,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遇。“积累·整合”“感觉·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的发展将语文的视角引向更广阔的世界,更开放的田野。
三、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重新进行了定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途径。”它要求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调整自主学习的心态,寻找自主学习的方法。它鼓励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自主选择并确定学习内容,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筛选大量的信息材料。它鼓励学生学习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自主与他人交流读书成果;它鼓励学生有个性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点和兴趣自主写作。这种理念摒弃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片面作法,循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思想,促成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和人格个性发展,让学生自觉端正学习动机,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培养其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多元性教学评价
为革除传统的评价体系的弊端,新课标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教育的评价成果,强调教学评价的多元性。新课标指出:“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的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评价过程中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这与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应有不同。首先,它提倡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学生与老师两方面,它“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其次是评价方式的多元性。新课标认为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能简单地以活动结果作为主要依据,而应将学会自主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以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的表现,如态度、创造、责任心、意志力、合作评价的重点。它注重智力因素的评价,更注重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它注重静态的评价,更注重动态的评价;它注重结果的评价,更注重过程的评价。再次是评价功能的多元性。新课标认为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甄别、选拔、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这更加切合语文课的课程和实际,避免了过去只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的单调性。
五、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因为片面强调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学生的语文学习资源主要在课堂,内容主要是教材。新课标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资源分为两大类:一是课堂教学资源,二是课外学习资源。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将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等纳入语文课程资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在传承语文教育传统、探索语文教育民族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推动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真正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点。新课标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上更加注重贴近社会,贴近时代,实际上针对的是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及传播方式的变革这一时代特点,因此它要求学校、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体现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资源生活化的特点。“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实践证明只有使现实生活成为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恒宝库,语文教学才能生生不息,语文的魅力才会长盛不衰。新课标改革在传承语文教育传统、探索语文教育民族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推动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标 篇4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整体的人”,这是当代教育追求的目标。教育应当提升人的文化品位,建构人的精神世界。语文课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学的阅读和鉴赏目标明确指出:“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叶圣陶也认为“中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健全的公民。”①健全的公民首先要求他们的人格状态、人道情怀、审美情趣合乎当下社会的规范准则。反映当下生活的当代文学所具有的人文关怀、民主自由精神以及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审美情感,是青少年形成“健全公民”,“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养料之一,在培养国人的现代人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代文学和中学语文教学发生亲密的关系,是中学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意志的要求。
一、当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材
当代文学走进中学语文教材,是语文教材选材的优良传统。中学语文教材与时代同步发展,吸收了当代作品中的优秀之作。《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中指出:教材内容要符合我国国情,体现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精神”自然意味着要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特点。反映在内容上,就“要树立现代意识,更多地把眼光朝向当前,„„以更鲜明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脉搏,使学生感受到时代精神和新鲜气息。”“语文教材要确立历史名篇和当代作品的比例,以保证让适当数量的时文入选。”②如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红日》《江岩》《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小说,魏巍、杨朔、刘白羽、吴伯萧、秦牧的散文,贺敬之、郭小川、闻捷的诗歌,激发着中学语文教学对当代文学的热情。许多新作品问世不久就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如李准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杨朔的《三千里江山》、赵树理的《三里湾》。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的当代文学篇目也有《阿诗玛》《龙须沟》《黎明的河边》等。这些作品曾影响了一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革结束,进入新时期,高中语文教材远离了当代文学。笔者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期读高中时,使用的是根据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而制订的高中教材,仅有几篇少得可怜的被认为是“经典”的当代作品,而且都是五六十年代的,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峻青的《雄关赋》、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时隔几年,参加工作时发现教材中增加了流沙河的《就是那只蟋蟀》、舒婷的《致橡树》等诗歌。九十年代末在全国掀起的对语文教学的全面声讨中,有人指出
现行教材“当代的东西太少,不利于学生面向现实及未来的世界,不利于他们兼收并蓄,发展多向思维能力。”①“文学的现代化、启蒙这些80年代文学研究的关键词,像一个不受欢迎的客人,被拒绝在中学语文教育的门外”。②高中语文教材远离了当代文学,人教社中学语文室副主任温立三分析原因时指出:首先是公认的文学精品有待于时间来检验,这需要一个过程;其次文学佳作不多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80年代以来,小说领域出现了一些先锋作家,诞生了一些有突破的文学力作,但整体上不令人满意。按照教材选文文质兼美的尺度来衡量,真正够格入选教材的作品的确寥寥。③“文质兼美”是制约当代文学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瓶颈”。但是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生活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之中,又未正式跨入社会的门槛,他们需要了解面临的社会现实,需要寻求理解人生的钥匙。笔者读高中时,舒婷的《致橡树》、《神女峰》等诗歌,刘心武的《班主任》,贾平凹、王蒙的小说不断在学生中引起反响,三毛、琼瑶、金庸在学生中广泛流传,语文教师视其为洪水猛兽,而难以数计的高中生却沉酒其间,笔者至今
一
记忆犹新。高中教材的选文的确需要考虑到高中生的生活经验、阅读兴趣、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语文教材选文的落后性和高中生阅读“当下性”的矛盾,使语文课成了学生讨厌的一门课,以至于引来对语文“误尽苍生”的声讨。新世纪初,国家教育部门编定了新的语文教材,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说:“教材书选文要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成了文学作品入选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标准。“时代性应该是当代性,也就是说不能脱离当前的时代。”④经典性和当代性是教材选文的一对矛盾,经典作品是历史的,而不是当代的,它必然与当代青少年的经验兴趣产生‘一定的距离。孙绍振在分析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经典性时指出:“经典的命运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历史的价值,二是当代的价值。当这两种价值统一,至少没有直接冲突的时候,经典在当代课本中就能继续保持权威和典范的地位,一旦发生了冲突,经典就可能失落其典范的权威,不断经受着当代价值观念的苛刻的检验。这就是经典的命运。”①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占有重要地位的被称为“经典”的作品,由于和当今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审美价值、道德规范产生了一定的距离,不能适应当代价值观念的苛刻检验,遂逐步的淡出了中学语文教材。反映新时代生活的当代作品不断地走进中学语文教材。现在使用的人教社2000年编定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新时期的优秀作品有:余秋雨的《道士塔》、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汪憎棋的《胡同文化》、高晓声的《陈灸生上城》、舒婷的《致橡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韩东的《山民》等作品,这些作品飘逸着文学的馨香、时代的气息,深受师生的好评。但同其他国家的母语教学相比“我国语文教材紧扣时代实际生活的功夫还下得不够深”。②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需要大量富有活力的当代文学。为弥补数量上的缺憾,与高中语文教材配套使用的供学生课外阅读的《语文读本》中选入了大量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当代文学,单从高中一年级上册使用的读本中就可以看到:食指、穆旦、梁小斌的诗,季羡林、张抗抗、余秋雨的散文都进入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根据新课程标准编订的目前在九省(区)实验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更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尊重学生的阅读需要,增选了如先锋作家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巴金的散文《小狗包弟》等优秀作品。2005
年秋高二使用的读本中也增添了阿城的《棋王》、金庸的《天龙八部》节选文。这都说明了我们的教材正在紧跟时代的步伐,当代文学与高中语文教材同步发展,其优秀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是适应教学发展的永恒趋势。
文学教育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文学审美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张志公先生认为文学教育的任务是:“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文学修养。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趣味情操,并寓智力开发的目标于其中,培养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思维的能力。”①《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目的的态度,在第六条目标中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根本的要求。审美活动的目的是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作家赋予作品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可以拓展学生的精神领域,滋润他们的心灵世界,在情感熏陶中体验并提高人生境界,从而形成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语文教育的过程是把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构成过程。钱理群也认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而不是压抑扭曲学生的个性,是人文精神的一个核心”。②语文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文学教育,语文教育的任务大多可以通过文学教育来完成,然而新时期的语文教育,严重忽视了文学教育,语文教育在二十多年的恶性循环中越来越深地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语文教学为考试而进行,高考指挥棒把教师、学生圈在一堆又一堆的复习资料中打转转,各种挖空心思刁难学生的试题把学生整得晕头转向。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被肢解得惨不忍睹,作品分析如同嚼蜡、索然无味。高中三年的时间从一入高中开始就带上了高考的“紧骨咒”,美好的语文课堂成了学生最没精神的课堂。由于学生无法大量阅读文学名著,接受的人文知识就非常有限,语文能力也无法提高,更谈不上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如果把当代文学引入文学教育的天地,当代文学的开放性、流动性、争议性、不断的创造性,将会拓宽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代文学在文学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对“人”的意识的强化,使文学回归“人性、人道主义”,是当代文学走向新时期的时代性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是人学”不再是一种理论,而是作为文学的现实而存在。“从对人的权利,人的尊严的呼唤,到改革开放人的潜能的发挥,人的价值的肯定;从婚姻爱情领域、人性问题的反思到生命意识的觉醒,人道主义精神逐步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着、深入着”。③当然并不是说其他时段的文学没有“人性”“人道”,不尊重“个人”的发展,只是由于社会历史原因而形成的诸多文学观念中“人”变成了“大写的人”,变成了失去“我”的人。高中语文课本中曾选用过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散文,“具体而独特的人情、人性是不见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均简化为人与政治的关系,即‘一颗红心向太阳,满腔热血去战斗’的单纯人性与政治人形象。生活浅表层直观的概述代替了生活真正本质的揭示。”“人性变成了理性的化身,政治的象征”。①学生从这些作品中学到的是矫揉造作、是虚伪、是空话,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当代
文学发展到新时期,但从选入教材中的作品来看,如舒婷的《致橡树》、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强调了人的独立、人的个性发展。把文学教育铺展到新时代的当代文学,将有益于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对于中学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钱理群教授认为:“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文学教育就应该唤起人的这样一种的想象力,一种探索的热情,或者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②所谓的“唤起”在他看来其实就是启蒙。文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与积淀,更是要为学生与社会,提供现实文化教育建设中的批判与创造的精神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要承担思想启蒙的责任。③有人认为文学教育是启蒙的最好的手段,而进行启蒙所用的教材,首选当代文学经典。这话固然偏颇,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当代文学是当代人群体生活的精神映像,是一个时代的人认识自我的一面最真实、不会造成变形的镜子。教师和中学生阅读当代文学,能为自己的精神生活找到一个现实的住所,参照现实生活,探索生命的价值、反思人生的意义,决定行为的方向。中国当代文学在新时期回归以来,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从文化寻根到先锋探索,从通俗文学流行到现实主义回归,无不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进行精细多彩、富有创造性的描绘。它启示着人对信仰、生命、价值等多方面的思考,熏陶着人的精神的成长,夯实着人的精神的底子。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根据新大纲精神选录的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和体裁、风格多样的当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新时期文学作品,给高中语文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高中教材中的当代小说《陈灸生上城》《十八岁出门远行》。传统意义上的“典型人物”“情节”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受到质疑,“象征”、“意识流”、“变形”和“寓言”
等手法和技巧,在丰富小说表现力的同时,也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对当代小说避重就轻、避繁就简,常以课后练习或练习的简单变形为本,设计几个问题,根据教参稍作小结。更有甚者束手无策,只是列出阅读清单,至于过程结果不加督促、不加过问,从而造成了教学内容的严重缺陷。还有一直在语文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散文,几十年来一直固守“形散神不散”或“形散神聚”之说。新时期的散文实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在叙述方式上,许多作家已不拘囿‘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模式,而更多采用不规则的自由抒写。在结构上,己完全打破了“三大块”的模式,有意冲破‘起承转合’‘首尾照应’的规则。不再以“形散神不散”来结构作品,而随情绪、心灵流进行各种形态的自由创造”。①面对从个人经验出发,引入关于文化和人生哲理思考的余秋中广泛汲取精神养料拓宽文化视野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素养中国当代文学在短暂的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优秀作品:《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岩》、一直到《人到中年》、《人生》、《平凡的世界》、《活着》、《我与地坛》、《九月寓言》等等,这些作品感动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特级教师李镇西在回忆自己的读书时代时说:《红岩》、《欧阳海之歌》、《林海雪原》、《草原烽火》、《苦菜花》、《红旗飘飘》等等作品曾经是那样地激动了我的一颗少年的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这些书所浸透的阶级意识、政治信仰、思想观点等等,可能会渐渐在我心中蒸发,但通过文学形象所传递并最终过滤结晶的精神内核—正义、理想、气节、忠诚、刚毅、激情„„雨的《道士塔》、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如果仍然固守“形散神不散”,不管你讲解得多么的细致,学生仍然会理解不了文章的内在含义。则溶入了我的血液,化作了我一生坚贞的信念,这种信念,使我将我的教育视为我社会理论的途径。①当代文学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精神,也能够让语文教师摆脱精神的平庸。一位语文都谈到读书对自己的影响时说:“《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带给我的冲击最大··一浑身上下全是白色,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的朴素、孤单的林道静竟成为我脑海中最美的女性形象,至今还在影响着我的审美标准。我还看《暴风骤雨》、《红岩》、《林海雪原》、《山乡巨变》,后来又有《欧阳海之歌》、《雷锋的故事》、《草原小姐妹》,再后有知青题材的小说《今夜有暴风雨》、《磋陀岁月》等等。„„在这个物欲膨胀消解英雄的时代,这些东西拿出来常会遭遇尴尬。但人是需要精神的,英雄主义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我常想,为我们坚持的理想遭受尴尬吃点苦算不了什么,重要的是我们活着要坚守一份浪漫理想,人生真正的浪漫都是和苦难、误解连在一起的„„”②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当代文学优秀作品也可影响着人的心灵的发展。许多教师在调查问卷中,列举深受感动的书中提到《平凡的世界》,他们说:“路遥在平凡中揭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所忽视的东西,有一种感人至深的震撼。在平凡中告诉我们的却是不平凡。”“最让我感动的是书中主人公在艰苦环境中奋斗不息的精神,它常常在我遇到困难时给我巨大的精神力量,使我克服它并勇敢地走下去。”“刚参加工作,前所未有的体验着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于是颓废消沉思想弥漫在我的脑际,就在这个时候,《平凡的世界》及时地出现了。我旁观着孙少平他们的奋斗,感受着自己的懦弱,我比他们拥有更多,可我为什么抱怨也更多呢?我拥有更好的奋斗条件,可我为什么要退却呢?我感慨万千,于是决定我要重新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又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当代文学是高中语文课程取之不竭的源泉。在语文课堂上,李镇西引导他的学生“与余秋雨一起在《文化苦旅》的跋涉中捡拾、擦磨着文明的碎片,与傅雷一起思考着‘艺术和人生’。”⑤甚至让梁晓声、张承志、郡烈山、王小波等富于思考的作家“走”进课堂,他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读“王蒙的《青春万岁》、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毕淑敏的《送你一条红地毯》、杨东平的《城市季风》、郁秀的《花季·雨季》以 及舒婷、汪国真的诗歌”。这些都让他和他的学生“沐浴着青春的阳光和时代的雨露,”学生从中读到了自己,也听到了中国前进的足音。师生之间共同的感动,以及平等而充满活力的情感交流和精神对待,使他也从中找回了自己年轻的心。①
。我们在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同时,也不能忽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加强对语言的教育也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中国语言而言,如果说古代文学比较多地体现了汉语的民族化,那么现当代文学则较多地显露汉语的现代化,就以学生当下的读物来看,从上世纪80年代龙新华的《柳眉儿落了》到当下韩寒的《三重门》、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无不体现着中学生书面语言的某些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这些范例,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起着良好的促进作
【]l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21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3〕陈晓明:《无边的挑战》,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1月。
[4]王又平:《文学转折时期的小说创作潮流》,华中师大出版社,加01年12月。
[51南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判99个词》,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
[6]杨四平:《20世纪中国新诗主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71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n月。
【8]王一川:《文学理论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5月。
[9」吴炫:《新时期文学热点作品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5月。
【10]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2月。
【川钱理群:《名著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
〔12』王丽主编:《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2月。
「13]江明主编:《问题与对策
.—也谈中国语文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n月。【141《语文学习》编辑部编,《教学争鸣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1习孔庆东、摩罗、余杰主编:《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n月。
【16〕李镇西:《从批判走向建设》,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加04年3月。
【17]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18』王尧:《乡关何处—?0世纪中国散文的文化精神》,东方出版社,19%年6月。
【191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20]潘庆玉:《语文新课程理念与实施》,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1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高中),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221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23]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241王又平:《中国当代文学及其研究的转型对中学语文的挑战》,2003级教育硕士讲义。
高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5
现在有很多教师还是经常采取老师先设计好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小组去讨论这种方法。虽然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直奔教材的重难点而去,既解决了主要问题,又节省了许多时间。我认为老用这种方法用新课标的精神去衡量有些不妥。人们常说:能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如果长期都是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展开讨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惰性和依赖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方式之一。”按照新课标精神,既要符合新课标课标精神,又要切实可行。下面我谈谈几种具体的做法。
一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目的是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和方面的能力。阅读和写作采取开卷的做法,试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能力的迁移。口试主要考查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口语表达、交际能力。
二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让学生对自己的语文能力情况(包括课内外听说读写等方面)作一个基本评价,等第分“A、B、C、D”四级。互评是让学生做“考官”,通过公布条件、自报申请、考查通过等程序确定“考官”人选和资格。然后授予他们以职权,对学生的背诵、朗读及口语表达等进行“考试”。内容采取临时抽签办法确定。
三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语文过程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平时的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情况,要记载下来,作为同学的学习情况的记录。这些记录在期末评价当中要在学生的成绩报告单上由具体描述。
四结合:描述和成绩相结合。以前学生学习的结果只是单一的考试成绩,现在,我们要把学生平时的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和过程等情况作出描述,同考试成绩一道,记入学生的学习情况档案。
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教材观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128-01
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是传播知识的重要渠道,是教师教学的根本。由此可见教材也是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现目前许多教师并没有真确的认识教材,也没有养成良好的教材观,“工具性”思想左右了教师对教材人文性的探索,而“人文性”思维又导致教师没有将基础知识落到实处,这样的矛盾实质是可以得到辩证统一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正确的教材观,因此将自身的视野拘泥于一点,没有全面的评判教材的优缺点,从而扬长避短。鉴于此,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将重点阐释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材观。
一、对当高中语文教材建设的思考
语文学界对语文教材性质的界定一直存在较强的争议,其中最让人关注的两个论点即是“工具论”和“人文论”。笔者认为这两个论点都不无道理,首先从工具的角度,语文教学甚至语文教材都具有一般的工具,获得使用理解文字的能力,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这的确是语文工具性的直观体现。但是我们不可置否的是,语文教材也是人文知识至关重要的载体,是人们人文理念的启蒙读物,所以从这点看语文教材的人文性也是经得起推敲的。然而工具论的胜利导致高中语文老教材过度强调,语文教材的工具化职能,重点放在了字词、句读、修辞等基础性及技能性问题上,鲜有人文关怀,使得老教材如同鸡肋一般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用。这样对语文教材职能的偏颇认知,导致了教学内容编排的趋同,而千篇一律的文章及课后习题,致使学生逐渐失去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也使得语文教材越发失去“人心”。著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过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认为如果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失去与明智的脑力引导着深入交流的契机,那么他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无法再学会真正的思考。从教材的本质讲,其启蒙意义就如同引导者一般,换言之,编辑好的教材可以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智力,保证教学顺利高效的进行,不仅如此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老板的教材不能达到这样要求,因此改变教材观念成为教学改革中不容忽视环节。
二、高中语文新的教材观
1、人文性认知的深化。在新课程大纲的指导下,新教材的编订应该摒弃以往错误的认识,应该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有效的融合因此就需要注重以下的问题:其一,在编订教材时首先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审美情趣的建设和文化内涵的培养,因此选文上一定要选取人文性较强的文章,要使人文情怀在学生的心中落地生根,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样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此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因此文学性作品,如沈从文、徐志摩、郭沫若等作家的文章入选教材,正是展现了我国课程改革中倾向于文化性的大趋势。其二,加重文学教学的分量,在编订好富有文学内涵的教材后,我们还应该注意教学实际的实效性,部分没有人文理念的教师,拿着人文气息浓厚的教材,同样可以生硬的套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将教学变得索然寡味,而具备人文意识的教师则可以高效的运用教材,为教材的人文性锦上添花。其三,增加古代作品的分量,古代文学是现目前汉文化的起源,树不可无根,人不可忘本。因此对古代文学的学习是继承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汉族伟大文明的必经之路。因此在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中,编者极大的加重了古代作品的比例,这样的举措是值得鼓励发扬的。因为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化的精粹,虽然现在科技进步快速,但是汉文化中的礼仪教养却是我们不能因为科技进步而随意舍弃的,道德的力量是无可限量的,通过道德约束治理国家的成本也是最低的,因此在较次中编订古代文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同时也能有效的提高的学生的道德修养,将有力于社会的发展。
2、对语文工具性认识的矫治。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大众的认知中,语文实质上就是作为一种辅助其他学科学习的工具,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的引导下,科学知识成为莘莘学子不懈追求的“真知”,而语文之类的人文知识便自然成为了一种“必要”但不受重视的工具。在语文考试中学生往往也是追求高分而已,忽视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因此在这样的观念的作用下,我国公民的人文素质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社会怪相丛生,道德素质急速滑坡等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语文职能的再次思考,从而也顺应时事的展开了语文课程改革。在这场改革中,编者极大的矫治了语文教材工具性的错误认知。放弃了以往注重题海战术的教学理念,淡化了技巧层面的反复训练。而着眼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将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也当做教学的重点。并且新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认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材的课后训练中,加入了许多实践训练,这样的实践训练可以有效的促使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并通过积极深入的思考,将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新教材不仅矫治了语文工具性错误认知,同时还纠正了被动学习的错误教学理念,全面落实了人文性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
3、注重实践。在以往的的语文教材中,对技巧知识的关注度远远超过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习古诗的课后练习一般是翻译古诗抑或是背诵古诗,这样即是对技巧和理论知识的过度推崇,从而忽视了实践性的意义。学习古诗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鉴赏诗词,而不是按照参考书籍逐句翻译古诗词,同样也不是生硬的背诵,而是能够有效的运用相关知识,进行一些创作。这就是教学实践性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中,充分的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真正作用,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加入了许多课后实践训练,极大的提高了高中教学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编写的新理念立足与不同理念层面对教材进行了全新的构建,及体现了新时代的科学理念同时也兼顾了人文性,是多种现代教育理论、新文化思想和课改经验智慧交叉融合的结晶,深入地探析和把握其思想要义,无疑有助于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与教学深化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相文等主编.语文教材研究[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1)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名著必读】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标09-18
高中语文新教材08-15
高中语文新课改理念07-18
高中语文新课改探讨08-30
语文新课标06-19
高中语文新课程远程研修心得体会05-30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07-22
小学语文新课标论文06-01
人教版小学语文新课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