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修订201(精选8篇)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修订201 篇1
浙 江老师的主要修改意见
语文的核心概念:编写意图的体现。
一、文本的经典性问题。
二、组元及量的问题。
三、选文比例问题: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
四、文学史线索问题。
五、语言知识体系问题。
六、对有些文本选与不选的意见。
七、版本问题、注释问题。
八、作文的体系问题。(写作知识重组与新题)
必修一
一、向青春举杯
删《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我的五样》
*在青春旋律的歌唱中,感受生命的多彩,编织人生的梦想,实现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丰盈。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本专题由一组诗歌组成,分为三个板块。
(一)“吟诵青春”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激情,明确青春使命。
*《六月,我们看海去》:“理想主义”的八十年代青年学子的浪漫想象和青春颂歌。
(二)“回旋舞”体现青春话题,展现青春理性思考。
*《致橡树》:主旨多义性解读--爱情宣言诗?对“人”的一种关切?女权主义乃至“人权”?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歌文本的多解性:悲哀之作被当作“欢乐颂”得以传播。
*《回旋舞》:诚然是淳朴明快的。但有一个假设、犹疑的尾巴,表达作者的隐忧--内容的淳朴和复杂。
(三)“光阴的故事”萃集时间中的人生碎片,表现生命之美、诗境之美、韵律之美。
*《雨巷》: 22岁的年青人在1927年夏避居松江,内心苦闷,借“怀女”表达理想受挫、愤懑无望的咏怀诗?爱情诗?《雨巷》:极具古典意蕴的现代诗,主题朦胧性和音乐性,西方诗歌的影响。
*《断章》:“小诗”,记录刹那感兴,试图阐发哲理。但《断章》在阐发哲理时有精致的构图,从多维度集中说明一个经典问题,同时饱含了情感,“一箭三雕”的艺术效果。
*《错误》:现代诗的古典情韵--语言、意象、韵律、比喻、主题。现代:写作视角 “以男性位置处理”以维护“艺术的真诚”,打破积习。多从反向和虚处着笔,大量否定词,古诗中少见的茫然无根的现代情绪和从反向、虚处着笔的现代诗写法。
二、获得教养的途径 无变动
三、月是故乡明
删《乡土情结》,换《肖邦故园》。人文主题的融入。
四、像山那样思考
合并为两个板块。人与自然: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第一板块:对自然纯美的注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感悟--思考--理性。自私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类,在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处理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
“大地的眼睛”中,删了《西地平线》。
必修二
一、珍爱生命
两篇散文,两篇小说。
(一)将《我与地坛(节选)》与《鸟啼》组合,都表达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
*《我与地坛(节选)》由自身肉体残疾的痛苦,扩展为对人类精神残缺的关注。表达的对苦难的忍受已不再是个人被动和消极的承担, 而是人类“向死而生”的果敢担当。
*《鸟啼》表达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肯定。
解释:对译文的投入远超出了一般的作品翻译。
(二)贝尔曼和说书人的故事,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说书人》“类似路翎的《英雄的舞蹈》”。
处于穷困潦倒的境地而不失爱心的小人物:贝尔曼付出生命的代价,给病危的同伴以活下去的希望与信念;“说书人”遭遇悲惨,但竭尽毕生的精力,迷住了“我们”,向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创造了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新天地,给小城的听众以感动和幻想。
说书是他的惟一的谋生手段,他对说书的痴迷,对说书的方式和书中内容的挚爱,对书中英雄的崇拜和书中世界的憧憬,也是他的人生存在的方式,他的生命的表达方式。
散文体小说,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与欧亨利不同的叙述风格。
二、和平的祈祷
删《安妮日记》。
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人在战争中的悲惨境遇
重组新闻文体“永恒的瞬间”:《落日》《图片两组》
结合阅读新闻报道品评记录战争与和平主题的图片,开展活动体验回顾历史,感受战争中人的命运,理解世界人民祈祷和平的愿望。
*《落日》的写作成就:明晰的主题——永志不忘;线索的把握--时间和整体氛围贯穿。面与点、中心与花絮的材料组合;细节的捕捉与刻画;现代新闻通讯的写法与史传散文写法的统一。
*《图片两组》:非连续文本的意义。“读图”。现代传媒技术借助图片快速传播重要信息。学生的读图能力差异极大。
第一组:战争中人的命运。第二组:战争与和平
三、历史的回声
移走了《落日》,删了《报道二则》(移走了“勃兰特下跪道歉”的图片。两篇文言,两首诗歌。绝对经典。
四、慢慢走,欣赏啊
删:写人《亡人佚事》,写景《听听那冷雨》,主要是考虑篇幅。以前是选学组元,但实际因不选而太多。
重新组合:散文景与人,小说三篇。
第一板块活动体验的重点是鉴赏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意境美或写人记事类散文的细节美,第二板块活动体验的重点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美情节美或环境美。
必修三
删“祖国土”专题,删《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肖邦故园》移走到“月是故乡明”
“颂歌的变奏”主题有独特的人文价值,但部分文本从中学而言不够经典。《发现》《北方》《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土》。
《祖国山川颂》--“大颂歌”的形式。
替换为语言文化专题。原《必修五》有“如琢如磨”专题,后删去。
需要语言文化加论述类文本。
海德格尔:语言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家园。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作为本体的地位是提升精神世界、人格境界的根本,是获得高质量生存的前提。
本专题分为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主要是论说语言的发展,第二个板块是论说语言运用的方法和一些原则。
*《人和人类》:《汉字王国》“令全世界的华人汗颜”。站在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审视汉字的世界,对中国人的意义。《汉字王国》的分类本身显示出作者语言观、历史观和文明观。特殊的论述文本形式,写得随性,自在,活泼,生动,独特的风格。
附:关于 “田野研究”或“田野调查”。
附:写作实践是论说文的写作。写作知识讨论的是“写作,也是对话”和“说理的风度”。
*《简笔和繁笔》,有点遗憾。
二、号角,为你长鸣
删、移了两篇,删《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多方反映外国文学作品太多。
附:《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给学生的影响。
移:《离骚(节选)》使得诗的文学史线索清晰。
*《老王》:经典重读。《始得西山宴游记》。
附:《老王》中的改动是杨绛自己要求改的。
三、文明的对话
“文明的对话”的删与重组:删:《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
(一)“碰撞与沟通”:《拿来主义》《东方和西方的科学》(萨顿,科学史的奠基人,这个理科老师最喜欢,帮他们上的)
(二)“认知与交融”:《美美与共》《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田野调查报告)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科学史著作,对于世界各个民族对文明的创造所作出的贡献,做出了公正的合乎历史实际的评价;希望建立东西方之间的桥梁,消除种种偏见,建立一个和谐世界。萨顿是近代科学史的奠基人,新人文主义的先驱。他的一生为消除地域和民族偏见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认知与圆融”板块,选入学术论文《美美与共》与田野笔记《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前者是谈论我们时代人类文化的发展前途,指出只要提升文化自觉,正确认识和固守自己的文化基因,以宽容的精神对待外来文化,就能建设起一个多文化并存“和而不同”的世界。后者从人们饮食习惯和饮食业经营方式的变化中,看中西文化是怎样相互认同和走向融合的。
*《美美与共》是对中国文化面临的种种挑战的应对方针,也是人类文明出现的种种危机的化解方剂,有其重要价值。对不同文明之间如何相互对待和发展前途的学术主张逐渐为学者们所接受,被认为是处理不同文明关系的准则。
文章是学术论坛的书面发言,兼具学术论文和演讲词的双重特点。从学术文的角度看,要求论点鲜明,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和足够的有代表性的论据和充分的论证,作为讲演词,文章语言晓畅有变化,尽可能深入浅出,饶有风趣。
四、寻觅文言的津梁
无变化。工具性强的、“打包”处理的专题容易形成共识。
必修四
一、我有一个梦想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有一个梦想》
《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
现代文在前,就专题人文内容而言,相对容易入手。删了《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主要是因为篇幅。重量级的经典也足够了。所以删现代人写的文言文本。本想选一篇孙中山的演讲到口语交际专题,但原两篇也同样优秀且成熟。
二、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无变化。
三、笔落惊风雨
增加“风骚比兴”,从“号角为你长鸣”中移来《离骚》,增加《氓》。方智范:背诵篇目,叙事诗。文学史线索完整而清晰。
唐诗宋词不变:《蜀道难》《登高》《琵琶行(并序)》《锦瑟》《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
移走《滕王阁序(并诗)》,往后放,与专题人文主题切合,并且适当体现梯度。删《秋声赋》,主要是控制量。
四、走进语言现场
演讲,曾想换《奥林匹克精神》,换《把南非建成彩虹一样的国家》或孙中山的演讲。
删《作为偶像》,替换《永不消逝的歌声》
《白发的期盼》和《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不变,删《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经典与篇幅。
必修五
一、科学之光
无变化
“科学之光”中的《物种起源绪论》《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纹》《景泰蓝的制作》《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代表了传统与新兴和科学论述与说明类文本的类型。
创新思维与表达:《足下文化和野草之美》《斑纹》。(职教中专、专科公共课的情况可参考)
二、此情可待成追忆
删三首现代诗,友情。非经典。《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
三、直面人生
“直面人生”中,《渔父》《报任安书(节选)》颠倒,时代顺序。《记念刘和珍君》不变。
删《论厄运》《直面苦难(节选)》。
四、心连广宇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专题名称改。
《逍遥游(节选)》《兰亭集序》不变。
移入《滕王阁序》组成“登高能赋”。
近年来一直在删:《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为什么而活着》《横渠四句》。
去年8月交流,浙江老师的修改意见主要有几个方面:
语文的核心概念:编写意图的体现。
一、文本的经典性问题。
二、组元问题。(内部板块调整)
三、选文比例问题: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
四、文学史线索问题。附录。(选修)
五、语言知识体系问题。附录(选修)
六、对有些文本选与不选的意见。
七、版本问题、注释问题。
八、作文的体系问题。写作知识重组与新题。
感谢提出宝贵意见的浙江老师!
关于作文,个人想法: 作文体系的个人感受:不只有大学写作概论和过去教材的对记叙、议论诸要素的专题系列介绍才是唯一的、真正意义上的所谓写作教学体系。现在有些大学中文系课程体系中已无专门的写作课。
真实文体的写作。可以把记叙文和议论文写成真实文体,但把真实文本写成中学教学中所谓的一般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在很多条件下是不合适的。有系列的写作观和写作知识讲话,每一专题有不少于三个的写作实践练习题,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专题的人文、工具内容相关,应该说不算弱化了写作教学。
新增加或修改的写作实践练习题适当地倾向于真实文体写作: 第三模块
“语言,存在的家园”写作实践 1,社会常有些“热门词汇”,这些词汇都有产生的特殊背景,其流行的广度往往也让人意想不到。你是如何看待这些流行词汇的?说说你的看法。
2,在个人阅读经历中,总会有一些诗文触动你的心灵,你为什么会记住那些诗文?你喜爱的作品一般有什么样的特点?请举例说说自己的体会。3,“把一件事说清”和“把一件事说得有趣”,你认为哪个更重要?
“号角,为你长鸣”写作实践
1.根据原作,为鞋匠格斯拉或车夫老王写一则200字左右的人物评传;也可以为一个熟悉的人物(生活或文学作品中的)写一则人物评传。
2.常有人勉励青年要无所畏惧,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也有人教诲青年:人生在世,也当有所畏惧。人们经常说青年要大有作为,也有人指出如果青年能知道有所不为,才能走向成功。你是怎样看待这类问题的?请就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3.有种观点认为,为了实现价值目标,不必计较手段的合法合理;另一种观点认为,即使目标正确,程序也必须是正当。你对此有什么样的认识?请阐述理由。
第四模块
“我有一个梦想”写作实践
从下列三题中选择一题作文,也可以根据话题范围和写作提示自拟题目写作。
1.在一次语文活动中,一些同学认为青年应当志存高远,有自己的梦想,一些同学提出要选择平凡,也有一些同学提出“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对此,你是怎样思考的?请自拟标题,写一篇演讲稿。
2.如何建设社会文明,有人认为主要靠教化,有人认为主要靠规则,也有人异乎二者。对此你持什么样的观点,试作阐述。
3.在城市,摊贩有无存在的必要?如果允许摊贩经营,你认为应当如何管理?试述自己的看法。
第五模块 “心连广宇”写作实践
从下列三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也可根据话题范围和写作提示自拟题目写作。
1.“庄周梦蝶”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遨游各处,优游自在。醒来后,却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物我对峙,万物差别,本来出自于观念与时空的区别。因此,人类的思想也同样能够消除物我的界限,使万物融为一体,使得“我”冲破观念与时空的束缚,在精神的天地间自由飞翔。请以“我思故我在”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2.《滕王阁序
并诗》揭示了中国古典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李白说:“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王勃的这篇文章,可谓受江山之助,天地之启。但王勃的文章也能为江山增色,为天地增辉。正是王勃的文章,造就了滕王阁美名,使之成为登临的名胜。请以“大块假我以文章”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杂文。
版本问题例说:
*《赤壁赋》选自中华书局权威版本。其次,苏轼的《赤壁赋》书法手迹中写的是“食”。再者,苏文此处运用了佛家禅语:“声为耳之食,色为目之食。”最后,本下已注明俗本也作“适”。“不知东西”也是依据权威版本。另外,这段赋的写作是运用了独特的“间韵”方式,一、二句押韵,三、四句换韵,如果改为“西东”,间韵就不存在了。*《赤壁怀古》所依据的权威版本是“人间如梦”。其次,苏轼此词的书法手迹如此。再次,“人间”有哲学意味,“人生”有社会学意味,可供学生讨论对比。*《六国论》根据权威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曾枣庄《〈嘉祐集〉校勘记》中有“下”字。有的版本无“下”字,如《古文观止》,但《古文观止》不具有版本学意义,它只具有传播和普及意义。
*文本中的人名依据的是《辞海》中的人名,与现代意义容易混淆的人名用字不可简化,如高適、晏幾道、刘知幾等。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修订201 篇2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本次修订,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结合广大实验区师生10多年来使用教材的情况,在继承原有教材体例结构的基础上,注重教材的思想性、基础性、时代性、适切性等方面的建设,进行了适量调整、充实、更新,力求进一步彰显教材特色,进一步完善教材体系,进一步优化教材风格。
修订后1~4册教材的内容编排、难度、特色等方面有如下变化:
一、内容编排
(一)学习习惯
本套教材历来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了更好地贯彻“课标”提出的“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次修订在教材开篇保留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篇目,但对内容作了提炼,对版面作了精简。
原教材每册安排5页左右的习惯内容,涉及面较为宽泛,包括了诸如“勇于发言”这类跨学科的学习习惯。本次修订将习惯篇目的内容编排聚焦在“语文学习习惯”,突出语文学科特性。同时,也力求体现“课标”强调的“重视书写”“重视运用”“重视实践”等教学要求。
1~4册“学习习惯”的具体安排是: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认真写字(一上);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爱惜学习用品(一下);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二上);勤查字典,主动识字(二下)。这些习惯的选取主要依据“课标”对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的规定,一册册循序渐进,12册的习惯篇力求形成自成体系又融于日常学习的习惯训练系统。
(二)汉语拼音
本套教材汉语拼音的编写,在10多年的实验过程中,获得了实验区教师和专家的认可。此次修订延续原有编写框架,但在情境和语境的整体设计上有所加强,以通过情境和语境的创设增强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认一认”是穿插在拼音教学中的识字板块,意在将拼音与识字结合,凸显汉语拼音的辅助识字功能。原教材在“认一认”部分,局限于看图识字形式,如给“父、母、儿、女”等字分别配上相应的图画。修订后的教材更加注重整体性与文化性,对这类识字作了情境化、整体化的设计,如为“父、母、儿、女”四个字绘制了一幅牛郎携儿女与织女鹊桥相会的配图,不仅表现了汉字代表的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使之组成一个整体的故事情境,还渗透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因素;又如,用一幅站台上乘客排队有序上下公共汽车的画面,将“上下来去、坐立行走”整体呈现出来,这样不仅清楚地表明八个字相应的动作,还渗透了公共秩序与社会文明的教育。此外,此次修订在汉语拼音的复习篇目中,新增了3首儿歌,也是为了达到强化综合性、情境性、文化性的效果,降低拼音学习难度,增强拼音教学的趣味性。
(三)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的编排延续了原教材“多认少写”的编写思路,并依照“课标”适当降低要求,将要求会写的生字由980个减少到807个,但“会认”的生字则从1525个调整为1562个,在减轻写字负担的同时,适当提高“会认”的生字数量。
在具体编排上,此次修订依照“课标”的“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力求将300个基本字全部编入低年级教材中。同时,4册教材共安排的1562个生字都在“课标”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中。这种编排不仅降低了难度,也便于学生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增强识字科学性,提高识字效率。
4册教材的识字教学采用“集中识字”与“随课文分散识字”两种方式安排,集中识字篇目已受到实验区师生广泛认同,尤其是“词串识字”更是师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识字教学方式。此次修订对“词串识字”的篇目作了更新,同时加强了字理识字,用字源识字配合韵文识字。除了已有的“看图会意识字”“转转盘识字”“形声字归类”以外,还新创编了“偏旁带字识字”等识字形式的篇目,增强了识字教材的趣味性、文化性,也凸显了汉字构字的规律性。
识字篇目的具体调整为:新编入《万片荷叶》及偏旁带字《马羊犬牧》《鸟鸡鸭鹅鸦》(一上);新换词串《足球绿茵看台》及偏旁带字《车轮轨转载输》《钅铁钉铜铃》(一下);新换词串《蓝天大雁秋凉》(二上);新换词串《台湾宝岛日月潭》(二下)。
此次修订更加重视写字教学,不仅保留了原教材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中的按笔顺描红练习,还在单元练习中编入“写字有方”的专项练习,用形象的插图和凝练的短句,揭示基本笔画与偏旁的书写规律。比如指导捺画的书写就编入了一幅滑梯的图片,配有提示语“小平台,滑滑梯,顿一顿,到平地”,形象可感,便于理解。这里的提示语注重童趣又力求科学、准确,并与插图相配合,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笔画、偏旁及汉字的书写规律。这部分的编写吸收了广大书法特色学校在长期书法教学实践中提炼总结的宝贵成果,以期提高教材的实践引领价值。
(四)课文
此次修订新换了一批课文:一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介绍女航天员刘洋的《给刘洋阿姨的信》;二是体现民族团结、领土完整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如反映蒙古族牧民盛会“那达慕”的《草原上的盛会》,体现两岸友好往来的《团团和圆圆》等;三是充满童趣的科普类文章,如《会睡觉的植物》《水滴的旅行》等;四是少量补充名家作品,如汪曾祺的《下大雨》;五是调整古诗篇目,依照“课标”推荐的优秀诗文,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册编入适量古诗词,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4册教材共新换课文22篇,篇目总数减少4篇。各册调整情况如下:
一年级上册,原编13篇,删除或移往他册6篇(《江南》《我叫“神舟号”》《东方明珠》《秋姑娘的信》《大海睡了》《冰花》),保留7篇。现编12篇,其中新选编4篇(《秋姑娘》《给刘洋阿姨的信》《河里的月亮》《小雪花》),一年级下册移用1篇(《雨点》)。
一年级下册,原编26篇,删除或移往他册12篇(《雨点》《小池塘》《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蘑菇该奖给谁》《吃水不忘挖井人》《奶奶的白发》《好学的爸爸》《鲜花和星星》《放小鸟》《这儿真好》《鲁班和橹板》),保留14篇。现编23篇,其中新选编9篇(《晨光》《叶子的眼睛》《特别好吃的饺子》《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水滴的旅行》《会睡觉的植物》《南极的主人》《团团和圆圆》《中国红》)。
二年级上册,原编23篇,删除6篇(《再见了,北京!》《一株紫丁香》《有趣的发现》《青松》《水乡歌》《梅兰芳学艺》),保留17篇。现编22篇,其中新选编5篇(《火红的枫叶》《古诗两首》《动手试一试》《灯笼果》《我叫黑脸琵鹭》)。
二年级下册,原编24篇,删除3篇(《快乐的节日》《“闪光的金子”》《问银河》),保留21篇。现编25篇,其中新选编4篇(《我学写字》《下大雨》《草原上的盛会》《智慧鸟信箱》)。
(五)练习
练习的设计分为课文后练习与单元练习两部分。
新教材在课后练习设计上秉持“削枝强干”的理念,第一学段的课后练习多关注朗读、背诵、复述及生字的描红、仿影这些基础项目,此次修订又增加了“积累运用”板块,除了精选文中关键词语供学生积累及灵活运用外,还呈现汉语构词特点及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如词序的变化、量词的使用等,以适当延展来强化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单元练习的设计,除了根据课文调换进行相应调整及上文提到的“写字有方”外,将“学用字词句”改为“学和用”板块,延续原有设计理念,不搞繁琐的练习,注重整合与情境,强调积累与运用。在识字单元的练习中,编入“按笔顺写字”,复习巩固。同时,对“口语交际”栏目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强化语境感与交互性,增加若干新话题,以更贴合单元语境和年段要求。
(六)版式与装帧设计
依照教材修订送审要求,修订后的教材版式由B5开本调整为16开。在整体版式设计上,时代气息更浓厚,儿童特色更鲜明,排版更加疏朗清晰。
二、难度变化
新修订教材难度有所降低。一是适当减少了“会写”的生字数量,4册共减少173个,但识字量略有增加,共增加37个。这样安排有助于在减轻书写负担的同时,提高认字效率,促进阅读教学的开展。二是增加写字指导“写字有方”,在原有描红、仿影的基础上,强化了基本笔画与常用部首的写法指导,为学生提高书写能力提供了抓手,降低了写字教学的难度。三是适当缩减课文篇目。修订后第一学段课文总篇目由86篇降至82篇,缩减了4篇(约为7%),但是课文篇目的减少没有影响识字数量的编排。四是课后练习设计增加了“词语积累”板块,精选关键词语,有助于学生明确积累内容,提高积累效率。
三、教材特色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此次新编选的课文力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价值引领。如《给刘洋阿姨的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我国第一位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女航天员,进而知道我国载人航天这一伟大工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新编词串《台湾宝岛日月潭》及新选课文《团团和圆圆》,传达了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潜移默化地渗透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识。《草原上的盛会》介绍了蒙古族的习俗,让学生明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小树立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与时俱进,反映时代风貌与时代精神
除了《给刘洋阿姨的信》《团团和圆圆》这类反映重大时代主题的新课文,还有体现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主题的《特别好吃的饺子》,培养学生太空意识的《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增强极地意识的《南极的主人》,培养科学兴趣的《会睡觉的植物》《水滴的旅行》《智慧鸟信箱》等课文。
(三)强化语文教材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突出语言实践和运用
此次修订,无论是汉语拼音还是识字课文,不管是课后练习还是单元综合练习,都重点突出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在综合的语境中学习拼音,在紧密联系课文与日常生活的情境中灵活运用课文所学的语文知识。如口语交际练习与说话写话相关联,既可以进行特定语境的对话练习,也可以延伸为小练笔。
(四)强化教材对教学的指导性与针对性
此次修订注重吸收一线教学成功经验,期望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更好的抓手。以课后练习为例,原本简约的设计是针对当时繁琐分析与过度练习的时弊,但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调整,已经抛弃了诸多不宜的做法,因此有必要在课后练习中,提供更有利于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课文的实践练习。词语的积累、拓展、运用、体会,正是这一学段的重点。课后练习经过精巧的编排融入其中,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语言现象,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单元练习也是如此,“写字有方”这一新编入的板块可以便利地帮助教师指导学生提高书写能力,相关提示语不仅来自于教学实践,也经过了书法家的指点与修正,力求精准。
(五)坚守儿童本位,为儿童量身定做一批课文
修订后的教材多方面降低难度,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河里的月亮》《晨光》《叶子的眼睛》《我学写字》等儿童诗,如介绍小动物的《团团和圆圆》《南极的主人》《我叫黑脸琵鹭》《智慧鸟信箱》,以及名家汪曾祺的《下大雨》等。同时,新选入的课文中,有一批是编写团队集体创编的课文,如《团团和圆圆》《给刘洋阿姨的信》等,这些主题的课文没有可供直接选入的篇目,编者借助多方资料进行创编,并经过多轮打磨,严把语言文字关,不失为教材编写的一种创新路径。
(六)强调基础性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基础学科,第一学段更是基础中的基础。此次修订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更加突出基础性:重视习惯,每册开篇都编入3页习惯篇目,图文结合,自成序列;重视积累,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都提供了词语、成语和句子的积累,力求扩大学生的词语量,读读背背还以成语串的形式连接本单元课文,创设语境,便于记忆;重视写字和书写指导,课后的描红、单元练习的笔顺练习和“写字有方”,为书写实践提供充足的空间;重视朗读与背诵,这是每篇课文后的练习中的常规要求。
(七)增强教材的科学性
在语文学习习惯的选择、生字的编排顺序等项目上,增强教材的科学性,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浅析 篇3
一、应用与审美功能兼备的人文话题
苏教版语文必修课本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每册书都包括四个专题,涉及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2]学生通过每一个专题的学习,能够对自我、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有更加深入的领会和思考。同时,这些专题名称本身也富有人文意蕴,能够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如必修一的四个专题分别为:“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和“像山那样思考”。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最大特色在于富含人文意蕴,课本所创设的这种丰富的人文环境能够吸引学生徜徉于语文学习的天地,让他们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让他们感受思想的魅力。
语文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双重任务。[3]在安排专题时,教科书编者也很好地兼顾了应用与审美的功能。其中既有像“直面人生”、“心连广宇”这样具备思想性和人文性的专题,也有如“科学之光”、“走进语言现场”、“语言,存在的家园”这样注重说明性和应用性的专题,体现出语文课程在内容选择方面注重人文性和注重实践性两种不同的倾向。
二、专题构建的多元对话平台
课本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构建多重对话平台。[4]与一般的文选型教材的呈现方式不同,如有的文选型教材是以单元来组织内容,像洪宗礼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是“一本书,一串珠,一条线”的编排体系,注重的是“单元合成,整体训练”。[5]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则以专题为导引,专题之下,又分为导语、学习板块和写作三个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写作”这一板块,又分成了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并且每一册都有一种写作观的指导。确立正确的写作观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每册的写作观分别如下:“你的生活很重要”,“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写作,也是对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这些宝贵的写作经验为学生的写作指明了方向,并向他们提出了“辞意并重”的写作要求。
对话,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理念,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在课堂上,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阅读课文,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也是与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如有些课文为小说、戏剧的文学样式)。必修教材以专题来组织学习资源,专题下面又分为2至3个板块,板块之间打通了时空的阻碍,形成了古今中外畅通无阻的对话。如《必修五》中的第二个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讨论的话题是人类的美好情感,下面列了2个板块,分别是“如泣如诉”和“执子之手”。其中,《陈情表》、《项脊轩志》和《长亭送别》属于我国古代文学领域不同时期的作品,而《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则是英国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的作品,这四篇选文,都表达了歌颂人类亲情、爱情的主题。编写者希望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其中的情感,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完善自身的人格塑造。在此专题中,写作指导部分是“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与前面选文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正好相同,即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种读写结合的结构安排,既培养了“阅读与鉴赏”的能力,又训练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三维教学目标,即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均有所收获。
同时,学生与教科书编者之间也存在着对话。这主要体现在每一专题前有编者精心设计的导语,每一册课本之前还有一段“致同学”的话,每一专题和板块的名称,也闪烁着编写者的智慧,如“送怀千载”、“登高能赋”,充满着人文气韵,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对话的一种形式。更明显地,在有些专题中,编者特意设置了“对话栏”,并在“对话栏”中对作品作了评点,如在《想北平》这篇课文中,编者在一开始时写到:“北京是老舍的故乡,是他文学创作中主要的描写对象。对于故乡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老舍曾说过一段话:‘许多好小说是由这种追忆而写成的。我们所熟悉的社会与地方,不管是多么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所以能产生好的作品。”上文引用的编者的评点是一种写作观的引领,这段话提出了“故乡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这样一个可供学生思考的命题。再如在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编者做了这样的点评:“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的特点,人们对城市的印象与记忆也常常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只是当写作者要把印象与记忆化为准确的文字时,往往存在选择与概括的难度。比较则是一种凸现特色的常用方法。《想北平》给我们提供了范例。”这里则是一种写作方法的引导,这段话告诉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可以凸显某一事物的特色。“对话栏”中不仅有编者的点评,同时学生也能在“对话栏”中随时写下自己的心得,包括对编者评点的不同见解,从而与作品和编者展开对话,这样的对话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成。
三、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在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时,着重考虑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重要影响,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内容安排上,教科书编写者设计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体现出新的学习和教学理念,这与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教师主导作用是有区别的。这三种学习方式都以“探究”为核心,“文本研习”重在“研”字上,“研”是“钻研”、“研究”的意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和研究文本,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同时,教科书中也设计了一些相关的问题,供师生共同探讨,这些问题能够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角度,使他们从不同的侧面逐步深入文本,更好地培养他们“阅读与鉴赏”的能力。如有的问题要求学生品味句子的丰富内涵;有的问题则着眼于文章的布局,要求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线索来安排材料的等等。“活动体验”强调了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强调了情境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体验”对于学生而言有着深远的影响,体验性的感受、触动心灵的场景能够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对于学生的人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所强调的活动的重要意义。一般说来,每个专题侧重一种学习方式的引导,有的专题则兼具两种学习方式,如《必修二》中的“和平的祈祷”这一专题,就兼具了“文本研习”与“活动体验”两种学习方式。这三种学习方式的设置,意在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在无疑处有疑”的精神。
四、具备开放性和弹性的教材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有的课文或板块名称之前有“*”号,表示该课文或板块为选教或自读内容。对于那些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以此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样地,对于那些有着更高理想追求的教师,也可以在选教或自读内容之外,选用其它文本进行教学,区分精讲与略讲,他主学习与自主学习。[6]这样的内容安排,可以因教师的知识面和对学生要求的不同,为我所用,显示出教科书具有开放的弹性机制,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部分师生的负担。当然,对于教材的使用,具体到日常的教学,每个老师可能会有所不同。近年来,新课标强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这给教科书的编制带来了新的挑战。
五、丰富充实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核心资源,具有重要的地位。[7]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首先,作为一套综合性很强的合编型语文教材,教材选取了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并且按照“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原则来编写。编者在选文的安排上也进行了探索,突破了传统的单元组编方式,以专题安排学习内容,进行专题和板块式的学习,这种创新方式本身就生成了一种新的课程资源。其次,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都囊括其内,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有机地渗透于文章和专题的学习之中。第三,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积累与运用”这些部分中,编者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提供了许多引发学生比较思维的材料,这些问题与材料,能够指引学生在思考中寻找更加丰富的语文资源,如上网检索资源等。最后,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插图,特别是一些说明文,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课文中,共有四幅插图,像“荔枝果实各部分名称”这幅图,非常清晰地呈现出了荔枝的各部分结构,包括果梗、果蒂、果皮、种子等等,如果单从这些包含着专业术语的文字来理解荔枝各部分的结构,显然很难,而插图则为学生理解文字提供了便利。同时,每册课本之前都有相应的彩色插图,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方便和趣味。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这套实验教材确实有不少创新之处,编写者希望通过创新教学内容的呈方式,加强整合,立体构建,给学生提供一个包含着“灵魂”、“情境”和“生长”的生态系统、生命系统,以此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样一个核心的课程目标。[8]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语言文字的学习有它自身的规律性,不同于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语言文字的学习注重积累,这套必修课本在编写中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要符合母语教育的要求。因此,在学完某些专题之后,课本中安排了“积累与应用”的环节。如《必修二》,学生在学完“历史的回声”这一专题之后,“积累与运用”环节就要求学生背诵这一专题中的选文《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是语言的积累,而应用则是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告诉学生要学以致用。
教材中的助读系统在扫除学生疑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一些陌生词语的注释,还是插图、图表的呈现,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构了一道桥梁,消除了因时空差异而产生的理解上的困难,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2014年实验版教科书在已有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修订,每个专题变得更加严谨,新修订的课本也更加便于教学,这减轻了师生负担,是一种进步。当然,每一套教科书都有它有待改进的方面,关于教科书编制与使用的工作还值得更多的人去辛勤探索,不断使教材的编写更加合乎科学的规律。
注释: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4][8]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61-267.
[5][6]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78-364.
[7]张志公.张志公文集·第五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49.
苏教版高中教材培训专家库 篇4
巢宗祺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方智范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陆志平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谷公胜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组成员。
丁 帆 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主编。
杨九俊 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兼教研室主任,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主编。朱芒芒 江苏省语文教研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委。徐林祥 扬州大学中文系教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委。
王栋生 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编写组核心成员、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高中数学
单 墫 著名数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主编,1992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中共十四大代表。
陈永高 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担任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队副领队,2001年和2002年担任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队领队。
苏维宜 著名数学家,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善良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副主编,国内第一批数学教育博士,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王继延 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教育部基础司项目“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评价”数学学科负责人。徐稼红 苏州大学数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蒋 声 扬州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几何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编写数十部中学数学教学与普及读物。
朱家生 扬州大学数学系副教授,专业方向:数学教育与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学研究方面发表论文多篇。
高中英语
王守仁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主编。何 锋 江苏省教研室党委副书记、英语教研员,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主编。
张连仲 中央教科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英语课程专家,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
鲁子问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英语课程专家,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
程晓堂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英语课程专家、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
曹亚明 江苏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苏教育学院外语系系主任,教授。张伊娜 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江苏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学惠 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王振华 译林出版社基础英语事业部主任,牛津高中英语教材责任编辑。叶宁庆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副主编,特级教师。张 淳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副主编,特级教师。
胡 明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副主编,苏州市教研员,特级教师。马岳年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副主编,无锡市教研员,特级教师。陆 明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副主编,《牛津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副主编。黄祖明 南京五中英语教研组组长,南京市英语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钱建源 无锡锡山高级中学教科处主任,特级教师。
程 鸣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英语教研组组长,南京市英语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邢文骏 南京金陵中学英语教研组组长,南京市英语学科带头人。
高中化学
王祖浩 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主编。
吴 星 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扬州师范大学教授,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副主编。王云生 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特级教师,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副主编。张天若 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组成员,特级教师,中学校长。
刘宝剑 浙江省化学特级教师,省教研室主任,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副主编。王程杰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
马宏佳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省化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陈才锜 浙江省化学特级教师,省功勋教师,省化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史定海 浙江省化学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全国“杰出教师”。杨 捷 上海市化学特级教师,上海市大同中学教师。毛 明 苏州市化学教研员。赵 华 扬州市化学教研员。高中生物
汪 忠 教育部初中、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组负责人,中外生物教材研究所所长,苏教版初中、高中生物教材主编,《中学生物学》杂志主编,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李 伟 中外生物教材研究所副所长,苏教版初中、高中生物教材副主编,南京晓庄学院教授。
王苏豫 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副主编,南京金陵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生物学科带头人。李朝晖 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副主编,南京晓庄学院教授、博士,中学科普专家。岑 芳 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副主编,南京市生物教研室教研员。谢桂喜 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副主编,镇江中学特级教师。
李其柱 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副主编,连云港市教研室教研员,特级教师。郄银东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特级教师,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分册主编。吴国荣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分册主编。许晓风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分册主编。高中通用技术
顾建军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常初芳 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评审委员,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程镐初 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上海市教研室技术学科特级教师。于慧颖 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篇5
一、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是以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为主编排的。教材整体分解成阅读训练、习作训练和听说训练三条线索,并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横向联系,协调发展的原则组成单元。
二、编选课文和练习。
本册课本共8个单元,每单元3至4篇课文,1个习作训练和1个单元练习,全册共有必学课文24篇,选学课文4篇,习作训练8次,单元练习8个。单元练习主要是复习本单元学过的内容,但在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上有适当的扩展。
三、本册教学总的目的要求: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初步学会辨别学过的同音字、形近字,能认读学过的多音字。初步学会按部首查字典,能确定部首,检索 汉字,看懂意思。初步学会独立识字。
2、会读写370个左右的词语,懂得意思,一部分会口头或书面运用。会给部分学过的词 语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
3、学会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开始学写毛笔字,能正确执笔,学会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能临帖写毛笔字。
4、能听懂别人讲的一件事,边听边记住主要内容,并能复述。学会打电话、问路等应对 用语。
5、会正确、流利地朗读本学期教学的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部分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会默读课文,能说出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课文。能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懂得句子的意思。认识冒号。了解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方位顺序连句成段的句子。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学习革命前辈和英雄模范,养成勤奋学习,遵守纪律、尊敬老师,团结友爱的好品德。初
步知道,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实践真知,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四、教学措施:
1、教学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目标。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新闻记者学表达,从读中学写。用好例文,让学生从中学到写作的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4、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段的训练——读懂一段话,写好一段话,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
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
5、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修订201 篇6
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材分析(苏教版)
进入五年级,孩子们已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这为我们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奠定了基础。
根据课标高年段的要求,要清楚苏教版第三学段的四个学习重点项目:
1.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
2.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3.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4.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
一、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
这是高年段阅读考评的重点。
第二学段对默读的要求,是初读学会,第三学段提高了,要求逐步提高速度和质量。
二、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这是五上教材的一个重点训练项目。词句的训练就是要理解词语的意思,学习用词的准确性,感知词语的形式特点,体会词语的不同情感,感悟词语的表达效果。教材的安排,一方面是落实第三学段关于词句的训练的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的过程。理解词语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比如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查字典,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结合文本内容,引领学生斟酌词句的用法、结合语境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辨析同义词体会表达差别等。句子的训练在教材中也有很多方法:比如体会文章能善于用词表达、能善于结合文章的过程理解重点句子、能善于结合文章的表达理解重点句子、能把握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体会不同类型的句子的表达效果等。
三、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是本册教材的另一个重点训练目标。目前,孩子们比较重视文章“表达了些什么”而忽视了文章“是怎样表达的”。揣摩表达顺序这一要求在五年级上册中的具体体现为:根据提供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编写段落提纲;按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无疑这是本册阅读训练的重中之重。
四、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
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主要点,了解说明的基本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的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根据这一目标,教材的文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叙事性作品,知道故事的梗概,说出印象最深的地方,能够说明自己的一些感受。这些是基本的要求。
诗歌,这一方面,有这样几个要求,一是能够把握诗歌的诗意,这是初步、大体上的要求,二是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三是体会诗人的情感。在这方面,苏教版有一种尝试,就是文包诗的创造,如《黄鹤楼送别》,诗歌的意境、思想感情等包括在文章里。通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于是进入诗歌的意境。
还有说明性的文章,有两个要求,一是能够说出文章的要点,二是了解说明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来进行说明的。
以上是关于第三学段关于阅读方面的训练重点。这些训练重点的安排是分散的、重复的。一个训练重点,有可能在四个学期、可能有好多课文涉及到。根据课文的特点安排训练内容,这就是因课设练。螺旋上升,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语文学习与数理化的学习不是一回事。数理化是由浅入深,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感悟的过程,是一个熏陶的过程,必须需要多次的重复。
第九册教学总目标:
学习习惯
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
继续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继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养成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
继续学习写钢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培养预习课文的习惯。
继续学习写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
继续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培养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
培养读书做笔记的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识字写字。
准确认读本册生字。
能够按笔顺正确书写生字表里要求掌握的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口语交际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阅读
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
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习作
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问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修订201 篇7
关键词:苏教版教材,知识体系,人文性,工具性
韩雪屏先生认为, 广义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 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如字、词、句子的知识, 段与篇的知识, 语法、修辞、逻辑的知识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凭借理解或记忆获得的, 因而也可称为记忆性知识或语义知识。
“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 用来说明学习者‘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 主要用于对外办事实际操作, 因此也称为操作性知识、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从一定意义来说, 这些知识就是言语的技能或者有助于形成言语技能。程序性知识的掌握, 必将促进学生养成多种言语技能。
“学习策略, 指的是在学习情境中, 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如果对比于先前魏书生提出的“知识树”, 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树”尽管也呈现一定的体系, 但是仍然属于静态的、记忆型的知识, 也即韩雪屏先生提出的陈述性知识。而韩雪屏先生提出的知识系统不仅包含静态的知识, 还有动态的操作方法/操作系统, 应该说更为全面, 更为系统。我们以此来研究苏教版的知识体系构成。
苏教版教材没有采用粤教版、人教版知识链接的方式, 而是在练习题中以问题的形式和课下注释来强化知识体系。课下注释主要是文化常识和作家简介。而其他的关于字、词、句、修辞、表达技巧等知识借助练习题来传授的。
如果我们根据韩雪屏先生的知识体系进行分类统计的话, 可以统计出:
从上文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苏教版并不是不重视知识体系的建构, 而是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呈现———内化在习题中, 而不是像粤教版、人教版, 采用资料链接的方式。
2.苏教版选文呈现的知识体系并不是单单的静态知识结构, 还包括程序化的知识———操作技能的训练。但是苏教版缺乏构建策略性的知识。这也是其他几套教材欠缺的。
如果我们具体结合相应的习题内容:
例一必修一P44: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 如《劝学 (节选) 》中的“劝”、“绝”、“假”, 《师说》中的“说”、“相”、“传”、“贻”等。利用工具书, 了解这些词的义项, 看看本书的注释是否有道理。类似的词, 两篇文言文中还有一些, 请你再找几个出来。
本专题的文章都是谈读书学习, 论述的方法却大不相同。请你想一想, 这三篇文章的作者是如何有创意地表达各自见解的?课外选读名家名篇, 和本专题的文章作比较, 了解说理方法的多样性。
例二必修二P63
掌握一定的读图方法, 对理解图片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很有帮助。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两组图片取材、画面构成的认识, 归纳读图要领。
例三必修四P75:
在本专题的文体研习中, 我们接触了一些与古典诗文欣赏相关的词语, 如“起伏”、“才思”、“语次”、“意象”、“点染”、“叠字”等。还可举出一些, 如: (1) 衬托, 即通过描写景物来陪衬烘托情感。 (2) 缘情体物, 即本着自己的真实情感, 对景物细致地体察, 写出景物的特点。 (3) 婉转, 即通过转折、对比的手法含蓄地抒发情感。 (4) 理趣, 即在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中蕴含哲理和智慧。 (5) 典丽, 即在行文中注意运用典故, 修饰词藻。请从我们学过的诗文中, 找出能用上述词语鉴赏或品味的地方, 并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留心积累, 加以灵活运用。
…………
根据以上习题, 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
1.苏教版对知识的定义并不特别注重, 而是着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如例一中对说理方法, 并不局限于其定义, 而是能够说出“多样性”。
2.苏教版教材对知识掌握的要求是希望通过学生的自主归纳, 得出相应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并且要求能够灵活运用。
而且, 这种自主归纳是一种充分的信任状态———相信学生能够完全掌握或完全实现习题所要求的任务, 完成相应的目标。唯有如此, 才能灵活运用此前的程序性知识, 进而更深层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如果此间学生出现一定的懈怠或失误, 那么学生的知识体系必定是不完善的, 甚至有部分是不正确的。
3.由于苏教版编排是话题单元的性质, 打乱文体顺序, 首重于作品的人文性、思想性等。那么, 由附着于此后的习题呈现出来的知识体系则必然是混乱无序的, 如例一所示。那么, 身陷于庐山中也必将不能识别出苏教版知识系统的真面目。如此, 反而不如人教版、粤教版知识链接的方式来得更为直观简洁、井然有序。
我们比照一下《美国高中第三册语文教材》 (《普能提斯厅文学教程》) 、《一个男孩和一个男人的故事》的课后习题。教材介绍了悬念的创作手法———描写既不确定而又危险性的细节, 既要回顾原文的创作手法, 又要求进行再运用———创作“悬念”。这样的知识体系循序渐进, 学生的学习也然扎实。
“学生的认知结构总是与教材的知识结构密切相连的。这种相互联系表现在, 一方面认知结构会对知识的摄取产生直接的影响:学生可以凭借良好的认知结构和这种结构的迁移不断获得新知识;而认知结构不完善则容易产生负迁移, 导致难以接受新知识。另一方面, 教材的知识结构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好的教材结构可以简化知识, 生成新知识, 有利于知识的运用, 使学生建立精确的、高度分化的认知结构;差的教材结构则恰恰相反, 容易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趋于模糊、混乱。”
综合各国母语课程, 在基础教育中, 总体取向是以语言知识为主, 以文学知识为辅。“考察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母语课程, 语言知识一般包括语法知识 (如词类、词组、词语功能、句子成分和句型) 、词语识别、拼写、语言组织、语言的变化更替、交际语言的背景知识等;文学知识则包括文本的类型、作品流派、文学风格等。”
谷公胜先生在谈及《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础性问题, 解释到:“教科书必须面向全体学习者, 从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的高度出发, 为所有的受教育者铺设发展的阶梯。教科书要确立学科知识为本位的倾向, 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为学习者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科书不能以少数精英为对象而忽视全体使用者的共同需求。”我们可以看出, 必修教材的基础性体现为几个方面
1.全面性———面向全体的学生, 是全体使用者的共同需求;关注学科知识本位, 面向学生的全面素养。
2.可持续性。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修订201 篇8
关键词: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 问题探讨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问题探讨”的内涵
(一)问题探讨的内涵
“问题”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其有四种解释,与问题探讨相关的有三点: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关键、重要之点。“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法。问题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迈克尔·富兰语)。通过问题,可以启迪学生思考,引导教师的教学目标策略方向,它本身亦是传授知识、训练能力、研读范文的路径,为课文阅读完毕后重新审视课文提供了风向标。通过探讨,解决了问题,师生完成了课文再梳理与疑难点的解释与理解,也提供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途径,这些问题自然是关键点或重要之点,需要学生解答,矛盾、疑难之处则需师生共同合作探讨。
探讨既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实践过程,它反映了学生看待问题时的个性心理特质,掺杂了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认知事物,评价事物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关系到个体的记忆内容、思维品质。作为实践过程,它既具有合作性质,也具有个体独立操作实践性质,前提是个体的思维成果付诸实践,外化为一种行为结果,由概念→判断→推理→决策,最终要由决策结果与方案的生成,然后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被他者所接收。因而是一种隐蔽性与表现性相结合的活动。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问题探讨的内涵
问题探讨以语言或文字为载体,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咿呀学语时最简单的探索讨论,但在我国语文教材上作为一个栏目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叶圣陶和夏丏尊编著、1935年“开明”出版的《国文百八课》的四项之一“习问”(其余三项乃“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
丁帆和杨九俊主编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将“问题探讨”与“文本研习”“活动体验”三个栏目并列,追加在文本后面,成了除“积累与应用”之外新的教学呈现方式之一。从学生“学什么”来说,问题意识至关重要,它指向问题行为,并最终催生问题策略,引导问题解决。从教师“教什么”来说,启疑才能解惑,指导学生探讨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更重要“开而弗达”。同样,教师需要有疑问才能指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而学生需要探讨才能形成对策。学生与教师,问题与探讨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学生是问题探讨的主体,教师是主导,问题是关键,探讨是手段,解决是最终目的,只有达到中国传统的阴阳相调才能和谐共生。
二、问题探讨的设计思路
(一)问题探讨的编排布局
如表格所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有六个专题专门设置有“问题探讨”栏目,可见编者对此种学习方式的看重。问题探讨一般由三个问题构成,多则四个,以板块为单位设置题目,如必修三“文明的对话”,该专题设置有两个板块,“审视传统”和“认识和沟通”。“审视传统”设有《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文章一篇,该板块的问题探讨栏目围绕这一篇文章展开,“认识和沟通”设有《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两篇,该板块问题探讨围绕这两篇文章展开,其中的问题有针对单篇的,也有将两篇对比结合探究的。
(二)问题探讨的主要特征
(1)目的性
语文教材的问题探讨之所以放在课文的后面,而不是像生物或其他课程一样放在导入前面,是因为它们的目的不一样,语文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之后带着问题回到课文,重新审视课文。这三个问题一般都指向课文主旨的表达,是理解课文中心思想的核心所在,因此目的性很强。
(2)明确性
问题探讨中问题意识明确,所设置的几个关键问题条理清晰,层次清楚,难度或平行或逐层推进,步步启迪,一环接一环将学生带到思想境界的最高层,可谓“春风化雨”,编者的问题设置不模棱两可,而是十分清楚,用词用语如“有什么样的关系?”“怎样论述彼此的差异?”“怎样总结出形成差异的原因的?”,问题指向明确。
(3)启发性
问题探讨注重学生探讨该问题,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对待学生要“道而弗议”“强而弗牵”,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及个性特点,问题由易到难,逐层推进,符合不同层级学生的智力需求,并且由提示阶段过渡到问题阶段,如必修三“文明的对话”专题,“认识和沟通”板块,问题四,在提出“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比较将道理阐述清楚的”之前仔细说明了什么是比较,比较的作用,这样可给一头雾水的同学在思维上提供一个跳板或缓冲带,问题问得颇具启发性或者说艺术性。
(4)量力性
问题探讨的题目内容中规中矩,无超出学生智力的超难问题,总体上考虑了学生的可接受性。题目探讨方式有个人独立思考的,也有讨论的,甚而小组交流的,点线面结合具有丰富性特征。如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人生选择”板块,问题一,先翻译一段,“根据司马迁和屈原的人生选择,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易操作。问题二和问题三涉及到“两者的人生选择为何不同”与“人物内心复杂心情”就偏难,但适合高智商、高情商的学生。各个层次的孩子都有游刃有余的问题环节。
(5)实践性
问题探讨既可以是隐蔽的个人内心活动,也可以以外在性的讨论形式展开,集众多智慧火花于一处。编者多次使用“讨论”“小组交流”等词汇,意在强调本活动的操作实践性。有的问题“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将问题与个人过往活动经历相结合,不再是机械学习或接受性学习,而是自主性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
(6)联系性
问题探讨紧扣文本,如“从文中”“类似的词”“这三篇文章”“结合本专题文章”等,问题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围绕课文、问之有据、问之有度。
三、问题探讨的使用价值
(一)激发动机,迁移发散
该栏目贴近学生实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个体有主动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这种动机为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提供了推动力。若没有问题设置,学生脑中形成不了相关的问题意识,没有克服障碍的动机,便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良好的学习心理趋向。问题分为记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多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温故知新,耳目一新
依托问题探讨,提供温故机会,有助于学生重审课文,在学习上进行旧的总结与新的生成。既能温习旧有的知识,又能在新的理解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个性特征,独到见解,触摸思想的火花。
(三)自主学习,生态课堂
问题探讨对于具有学习主动性的学生来说,无疑于一把预习的金钥匙,靠它打开思路,支持学习系统。同时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教师改变角色扮演,由知识的灌输者成为问题的引导者,组织课堂展开有效讨论,改变课堂的生态格局,塑造一个积极开放、合作探究的生态课堂。
四、问题探讨的实施情况
本研究采取从互联网收集资料的方式,随机抽取了12节苏教版高中必修语文课程的教学实录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收束时长,学生是否参与,教师是否使用问题探讨进行统计,结果发现,收束时长最长为5分12秒,最短为3秒,由于高中阶段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许多课堂缺失收束部分的精彩呈现,没有重视最后的问题探讨,美国卡罗尔的时间管理概念认为:“时间是影响学校教学成败的中心变量。”[1]收束部分与问题结合的时间有待规范。
在这12节课中,涉及到问题探讨这一栏目的仅有两节,而学生参与该栏目的只有一节,归咎其原因:
1.教师不重视
对于编者的设计意图,教师自身没有明确,在没有仔细考虑该栏目的价值,重视该栏目的意义的情况下,忽略了问题探讨。第二,教师已经找到了好的替代方案,在教学中或多或少地提到问题探讨的有关内容,并且在课堂中已经解决了,并非要放在教学最后为宜。但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如讲解时间过长,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自为探讨,主体地位或讲解过于简单,未能深入透辟地解决问题。
2.学生不参与
学生本身的积极性不够,没有加入到课堂探讨或小组交流中来,即使课堂热热闹闹的,但讨论的根本就不是相关问题,而是闲话碎语,编者的意图仍未达成。
即使该栏目实施,实践效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教师的提问艺术性不够,未能引起学生有效思考。
虽然问题探讨设计有现成的问题,但实际操作起来,教师不能全盘照搬,一字不漏地照着读,否则未能超出学生的学习预见,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效思考,深化学习。
4.在进行分组协作讨论时,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自我管理经验不足。
教师在设计该步骤时在带领学生讨论探究时的技能有待提高。
5.未能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一言堂,未能设置一个更为宽松和全面的评价机制。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孩子在不同领域有各自擅长之处,教师不能盖棺定论,而要激发他们的特长,有的孩子发散思维好,就让他们回答想象力丰富的问题,有的学生聚合思维好,就让他们回答逻辑缜密的总结性问题。
五、问题探讨的优化发展
1.制定目标,积极参与
针对教师不重视问题探讨栏目的情况,要制定目标,从根本上利用好该栏目,不负编者的编写意图,让师生积极参与,积极利用。
2.认真备课,艺术提问
布鲁姆感知有六个水平,分别是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创意,教师要在前五个感知水平的基础上,达到艺术提问,有创意地利用好问题探讨,在提问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波澜、有起伏,营造好问题氛围,认真备课,才会有出彩的教学机制。
3.支持动机,自我评价
“由于各个教学模式有着不同的理论依据和教学价值追求,有着不同的操作程序和策略方法,因而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不一样,每种教学模式都有适合自己特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2]奥苏泊尔将学习按两个维度分为接收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考虑到现行评价标准与机制的不完善,以老师的评价为主,成了一言堂,可以让学生自主参与到问题探讨的评价中来,自我评价和其他同学评价相结合,支持他们的学习动机,鼓励发现学习和自我学习,让他们在问题探讨的自我评价中形成有意义学习。
4.合理分配,安排得宜
在问题探讨环节,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分配比例合理,知识能力问题与情感态度问题分配比例合理,师生共同活动与学生独立活动分配比例合理,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分配比例合理,重点与非重点所占时间分配合理。
5.删繁就简,去粗取精
教师在使用教科书问题探讨栏目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提供一些补充材料,如实例性材料、对比性材料、佐证性材料、拓展性材料等。遇到基础较差,接受有困难的情况,也可做一些删减和变通。这当然是建立在教师了解学生,“特别要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3]的基础上。
结语:苏教版必修高中语文问题探讨栏目对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总之,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要创新开放,去粗取精,利用教学机智适时做一些变通,艺术提问,引导学生利用好问题探讨,不负编者意图。
注释:
[1]Carroll J.B. A Model of School Learning Teachers College Record,1963,P723-733.
[2]薛晓阳,蔡澄,马兰芳主编:《教育原理与策略》,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4页。
[3]顾黄初主编:《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2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修订201】推荐阅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目录09-06
苏教版高中语文09-05
高中语文《金岳霖先生》教案1 苏教版必修09-04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二10-10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目录09-07
高中语文《第1专题 第3课 雨巷》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09-01
3_11美美与共(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最新版配套教案)10-07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