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精选12篇)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 篇1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执行和深入, 高中语文教学取得了巨大成就。针对遇到的困境, 广大高中语文教师也不能忽视, 应谨慎对待, 找出恰当的解决方法,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困境
首先在教学理念方面, 部分教师在学习和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时, 理解不够透彻或存在偏差, 导致新课程改革困难重重。因为它不仅需要语文教师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掌握较强的语文知识, 以及较高的语文素养, 同时还应具备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综合知识, 这样才能帮助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 过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无法准确掌握“宽”与“严”的标准, 把握好“放”与“收”的度, 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再次, 一些高中语文教师无法抓住教育重点。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部分学校和教师依然片面追求升学率, 不愿或没时间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动脑筋, 或缺乏对学生这两方面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与方法, 导致新课程改革难以真正落实,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有效的教学反思
(一)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的源泉”。高中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课堂问答,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吸引他们的学习注意力, 促使其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和踊跃回答;教师也可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上, 讲一些关于课文作者的名人轶事或小故事, 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让他们对知识内容产生学习热情, 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 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努力体现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公正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 对他们进行恰当的知识启发与引导, 科学的评价和指导每一位学生, 保证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情感交流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提升语文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推动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 在进行《纪念刘和珍君》教学时, 教师应采用哀怨沉重的语调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营造一个凄凉沉重课堂教学氛围;再如, 在进行《我有一个梦想》教学时, 应运用激情高昂的语调引导学生朗读和教学, 创设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从而唤醒沉睡在他们心中的美好情操, 提升学习效果。
(三) 增强高中生的历史责任感
众所周知, “文史不分家”。高中语文教材中选择的课文, 大部分都与历史事件或年代背景有关, 蕴涵着一定的深意, 或侧面反映历史。所以,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有目的的加入历史教育, 增强高中生的历史责任感。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已经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人文精神已经逐渐成为教学活动中的新潮流、新发展, 不过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 与时代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高中教育阶段则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 高中语文教师应着重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以及结合西方的先进教育理念, 融入人文教学。例如, 在进行《小狗包弟》教学时, 教师应对课文内容反映的历史背景进行补充介绍, 了解课文通过“文革”时期一条可爱小狗的悲催待遇, 从侧面反映那个疯狂的年代。还可联系现实, 针对媒体中时而报道的虐猫虐狗事件, 组织学生讨论评议, 培养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拥有善待小动物、同情帮助弱势群体的悲悯情怀。
(四) 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运用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法, 重点培养高中生的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 运用这一教学模式, 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思维能力, 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高中生在语文课堂上与其他学生积极讨论和交流, 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表达水平, 同学之间互相学习, 听取他们的见解或看法, 然后与自己的想法相互整合, 取长补短, 使学习效果得以升华, 而且得到同学或教师的认可与赞美, 可以让他们产生成就感或满足感。同时, 高中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可以激发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提升其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而且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总结
综上所述,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针对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境, 教师需要着重反思和研究, 运用科学合理的对策或方法, 促使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走出困境,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 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语文素养, 为将来的学习与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姜旭日.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策略[J].才智, 2015 (28) .
[2]车艳清.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25) .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 篇2
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2012年暑假,高三全体教师参加了新课程远程网络培训。我通过培训学习,收益颇丰,为以后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现将这些的培训作一个总结: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新课程校本培训更新了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了对新课程目标、性质、策略和实施手段的认识,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新课程是在教育大发展的环境下对当今中国教育方向的良好把握,它体现了时代的要求。这些要求体现到语文新课程里,具体为课程总目标注重于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三维目标注重探究能力的训练,新的三级层次对于态度和技能的重视以及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中对于个性培养的重视。这些都是教学活动中应该得到体现的理念,也是本次新课程中的新理念,把握好会更好地促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系统学习,全面把握,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本次培训系统学习了新课程的内容和设计理念,印象最深的有这些方面,一是对传统的三级层次和新的三级层次的透彻解读。新的三级层次更重视培养坚实行为素养的人(关心变化和和革新,有批判精神和团结精神,富于责任感和思想自主的人)更重视过程——探究的、创造的、世界观形成的过程;更重视情感态度。这些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极好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本次学习还重点学习了新课程的总目标。这些目标延续了旧目标的合理内容并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下作了更好的调整。在注重积累整合、感受鉴赏的基础之上更明确地提出了思考领悟和发现创新的目标。发现与创新的目标是本次新课程总目标的亮点,领会其中的深意对于教学工作驾驭能力会更强。
三、廓清思想,高屋建瓴,深刻把握新课程理念将有助于教学能力的腾飞。新课程培训明确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要树立的三个观点。实践的观点(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互动的观点(开展多重互动,重视生成资源。)、引导的观点(教师精心引导、点拨、示范、讲授)。这些新观点的提出从更高的高度上引领我们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它将有助于我们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同时新课程理念中很注重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它从三个维度上指明了语文教学努力的方向,更鲜明地指出新课程教学要注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要注重于语文应用能力、鉴赏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注重于语文学习的策略的形成及语文学习过程的体验与反思。通过对这些目标和要求的全面学习,语文教师能更好地廓清思想认识,高屋建瓴深刻把握新课程的灵魂,从更高的起点上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浅议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 篇3
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这对教师的专业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理念能否得到有效的贯彻与实施,关键在于教师对课改理念的认同以及教师自身的素质。学校应成为教师岗位练兵的基地,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存在个体差异,教研组首先就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为教师制订目标和规划专业发展的方向。应通过发挥教师群体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成长。
二、不能只停留于表面
新课程改革后会使学校的课程结构有很大变化,各式各样的课程在此时应运而生,有些教师不能及时适应课程发展或者把握不住新课程的要义和操作方法,仍然采用原來的教学模式。有些要么口头上说的都是全新的理念,行为上却因循守旧,“差之千里”;要么盲目追崇新的课程模式,看似轰轰烈烈,实则千篇一律。这样的改革就显得毫无意义。
三、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
不同的环境可以诱发不同的社会行为。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的社会行为的环境。课堂的主人应是学生,在过去的课堂中,老师要求学生必须身体坐得笔直,上课不准乱讲话,眼睛一定要看黑板,正经端坐。看似井井有条的课堂环境,实际上带给学生的全是束缚和压力,老师在学生眼中成了威严的、不可靠近的人。为了让学生改变这一想法,能在轻松的环境里快乐地学习,教师要尽快解开束缚,消除他们心中的顾虑和压力,让他们在与老师的互动中欣然接受知识,在与同学的互动中学会合作。
四、培养实践性人才
学生终将是要踏上社会的,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往往与实际联系甚少,这使得许多学生在社会的洪流之中难以适应。新闻曾报道过一位凉山某县的状元,当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但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于是开始沉迷于网络,四处流浪,成了“流浪汉”。可见是不是“真金”,还需要社会这个大熔炉去考验一番。所以在学校的课程不能只停留于理论知识,当今社会缺的是实践性人才。当教育结合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不仅丰富了教材内容,还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五、多听听学生的心声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如何让语文课变得活跃,不再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这就要求我们应了解学生的爱好,多听听他们的心声。例如:学生告诉我喜爱看电影,于是在上《鸿门宴》这一课前我给学生放了2011年新出的《鸿门宴》电影,电影中有学生熟知的大明星刘亦菲、冯绍峰等。学生当然认为这比枯燥的文言文有趣多了。看完后我说:“同学们欣赏完现代人的电影,再穿越到古代体会古人的智慧吧!”语文有着无穷的魅力,只要教师愿意去做,让学生爱上语文就不是件难事!
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建设性人才和可靠的接班人。当新课程改革来临时,作为学生应该做些什么?因为只有在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改革的效果才能更加显著。
1.趁年轻尽快选好自己未来发展的目标。目标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确定下来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的特长优势或是对某一门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都可以成为自己今后发展的起点。
2.少发牢骚,多做实事。与其抱怨课程不够合自己的胃口,倒不如去拓宽视野。“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当你掌握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并可以巧妙地与理论相结合,你就会成为不可多得的人才。
3.珍惜离开书本的时间。弗朗西斯·培根①曾告诉人们他的成功理念:读书使人富有,交谈使人机敏,写作使人沉静。成功人士都不会是死读书的人,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扩充自己的能力,逐步走向成功的。
在课堂教学之中,深度挖掘教材,将其中的生活因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能够燃起学习的热情,使兴趣大大提升,并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课程教育中提高语文素养。
总而言之,如果教师能够革新观念,着眼于同学们的未来,将“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核心融入课堂之中,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探究发现、主动参加新课程活动,并将良好的学习方式运用到各门各科的学习之中,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教育重新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蒋伟.浅谈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6).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 篇4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有这样一段话:“在阅读中, 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 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 提升审美境界……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新课改在强调阅读的基础上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更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没有丰厚的阅读体验, 没有真切的生命体悟, 所谓的能力培养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然而, 生命的体悟在我们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学中, 在很大程度上是处于一种“游离”的现状。人们没能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物的情感、命运化作自己的生命体悟, 融进自己的感知世界, 而仅是作为知识的共同载体, 代代传承罢了。为此, 我们可以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大略了解一番:
一、从教师角度来说, 教师对所讲读的内容没有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质的体悟, 没有透贴的融以为一的感受, 经典文学中的个体形态没能成为教师生命体悟中的一部分, 即便是有, 又由于教师个人能力的局限性、职业的枯燥性, 甚至是感知的疲惫性, 只是简简单单、干巴巴地照本宣科式地将统一的共识及所谓的争鸣灌输给学生。看似“游刃有余”“货真价实”的一节课, 又怎能让学生为之动容, 又如何让学生从中体味出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这样的教学便真成了味同嚼蜡, 虽然孔子带领学生“游赏泗水”的教育故事是“生命体悟”的最好明证, 可这样的壮举在当今我们又看到了多少呢?我们不是因为或这或那的教学形式而拐进胡同里, 就是因为或那或这的教学手段失去本真, 深思教师的如此行为, 这叫中学语文教学又如何不走上“游离”的道路?
二、从学生角度来说, 我们知道, 知识情感体悟的愉悦往往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有生命体悟的东西首先会被感知, 然后才是消化、理解, 如果没有这样的生命体悟来打开求知的大门, 学生是很难融入其中的。再说, 语文的学科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人文性的语文必然饱含着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命运, 缺乏细腻的生命体悟的学生, 绝不可能很好地解读课文、理解课文甚至走近作者, 他们在承载作者太多感悟的文章中仅仅停留在“懂”的层面, 在堆满了“含情脉脉”“义愤填膺”的神情之下, 内心却依旧“宁静”一片。试问, 这种“无识少年强说愁”式的求学, 又怎能让我们的学生不“游离”其中啊。
正当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走向这样的尴尬的时候, 新课改的到来, 给我们注入了新的活力, 它在诸多方面都渗透了“生命体悟”的理念。
一、从改革以往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 到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一目标来看, 身心的健康发展和能力的培养都少不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体悟”, 因为学生的自主性的生命体悟是教、学的先决条件, 在这样的教学中, 我们不应再过分看重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 理解了哪个知识点, 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体悟的深度和精神世界的拓展及提升, 在这种生命体悟下身心的健康发展, 更是体现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二、从改革以往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 到如今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这一目标来看, 课程内容的调整更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性, 而这种“联系性”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生命体悟”, 以往的那些虽是经典名篇的课程内容, 由于时间或空间的距离, 对于这些90后的学生来说, 实在难以解读。虽然我们经常教导他们“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可远离的感觉实在让他们难以有生命的体悟, 这种没有体悟的求知能让我们的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吗?而这一具有选择性、时代性且切合学生生命体悟的改革, 正应了学生心灵深处久违了的呼声。
三、从改革以往教材忽视地域与文化差异, 脱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倾向, 到深化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这一目标来看, 这是对生命体悟最直接的呼唤。我们必须对以前的脱离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材, 进行有力的改革。关于这一点, 在我们的《语文读本》中将当代先锋作家的作品选入就是最好的说明。如此, 我们的学生就有了更为广阔的体悟空间, 这也让我们的学生可以在生命体悟的基础上, 一方面通过反思与感悟改造自我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又以内化的文本价值、情感为起点, 通过生命体悟实现文本情意、价值的个体意义。
四、从改革以往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 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 改进学习方式,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目标来看, 学生的生命体悟不仅能使精神振奋、思想活跃, 产生新的联想, 更能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 增强学习的效果, 也能使学习中的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 实现对艺术形象的富有诗意的超越, 从而向形而上的精神境界推进。而那些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也会因学生真切的生命体悟, 而更富有生机, 其学习主人翁的姿态也就因之确立了起来。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学习心得 4 篇5
文山市一中
杨华英
从事高中语文教学20多年,经历过很多次的教学改革,但是2009年、2010年我参加了新课程标准培训学习,还参加了远程研修,按照学习进程,利用课余学习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知识,通过学习思考总结,感觉这次新课标学习,收获很大,以下是学习心得:
一、转变教育观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必修本打好基础,合理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选修,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引导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积累,然后多写,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在三个写作序列练习中,养成良好的能力。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在作文之路上成长,而不是搞高考应试式作文训练。
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形成教师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我想在教学中我们,一是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要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要因人施教,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要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要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三、教会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
方法最重要,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指导学法,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督促运用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语文课。这样,才能激起他们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四、转换角色,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为教师,我们要彻底转换角色,变原来的主演为导演,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课,当然也要讲课;变学生原来是观众为主演员,是他们在具有乐趣的气氛中人人思考、人人参与、人人活动,使知识、情感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流动,人人能得到能力的提高,分小组讨论学习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好方法。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新课改的实施当中,教师应成为教材的研究者,探索者,而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的传授者,教师要成为新型的、民主的、研究型的、艺术型的老师,我们要把教育工作当一番事业来干,不能只当一份工作来做,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儿童和家长的欢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改变教学中“懒”的问题———思想懒、行动懒我们在
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这二十个字的高中语文总目标。所以,我们要研究模块,更要在教学实践中以总目标为指导。要实现总目标,关键要转变观念。新课程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以前的教育教学相比,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注重有效知识的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终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要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只有学生发展了,教师才能更快的提高!模块学习,语文综合素质的较量!要在较量中取胜,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需要我们自己提高综合素质——终身学习。
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反思 篇6
此次新的课程标准下编排的新教材,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它为教师的创造性发挥留有余地,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拓展新的教学内容的空间,即以往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同时,要更注重给学生们的再创造留出空间。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并提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理念,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其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一段时间以来的反思
1.“自主选择”与“别无选择”的矛盾
第一,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虽然日趋成熟,但毕竟还没有接触社会,对于很多问题的认识还不深入,尤其是对于学习的意义。虽然当今社会总的来说很重视教育,但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读书无用论仍然有一定的市场。
第二,高中阶段学生个性差异明显,而且具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在高中语文自主选修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选择方向。面对众口难调的情况,从语文选修课的开设到教室的安排、上课语文教师的安排,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第三,高中生由于自身閱历比较浅,涉世未深,往往凭借自己的喜好和态度来看待问题,不免流于表面和肤浅。而且高中生知识面比较狭窄,自主选择能力比较差,有的时候甚至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2.“精深”与“全面”的矛盾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尝试用不同的思路和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问题。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一定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同一问题,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语文教学内容的讲解和教学目标的完成。而且,能够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肯定是班内的极个别同学,多数同学只能沦为旁观者和看客,不能真正深入其中。新课程的优点是强调学生学得深、学得透,但老师却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规定的内容上完,学生学到的东西也不全面。
3.“少数”与“多数”的矛盾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参与,主张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希望教学活动能在平等和谐的交流中完成。但是,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有的学生活泼好动,愿意发言,有的学生却不愿意发表观点,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发言的同学只是固定几个人的局面,难以全方位地进行平等对话,有的时候问题设计得稍难一些,课堂就会出现冷场的局面。长此以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就成了教师和少数同学的对话,而不是与全班同学的全方位交流。
三、结语
教育的发展需要全体教师的广泛参与。面对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我们只有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才能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 篇7
一、民主的预习方法, 提高学生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根据教学要求来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的预习, 对学生预习的方式和内容进行了硬性规定, 例如, 查字典学习新词语、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写作意图等。这种规定性的预习使学生认为预习是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学生在这种条条框框中进行预习, 把知识分散地进行了学习, 而对整个文章所讲述的内容没有总体认识, 这种预习方法只是增加了学生的语文知识的积累量, 而对于学生分析语文知识、理解语文教材没有帮助。在这种被动的预习方式中, 学生缺乏自己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很多学生都是在应付教师, 不能通过预习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新课改教学过程中, 教师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让学生进行预习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 给他们宽松的氛围, 让他们主动对文章进行探索, 积极解决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预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灵活指导, 对学生进行一些启发性的引导。同时, 预习之后,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 对自己的预习的情况进行讨论, 通过讨论, 激发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使他们能通过结合其他同学的想法对知识进行拓展。在这种民主、自由的预习方式中, 学生通过自己主动思考和共享他人的见解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民主的预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他们在学习中会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学习, 在提高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民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
在应试教育情况下的教学方式中, 教师注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 这就使教师对学生每一堂课掌握的知识量严格要求, 重点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中的字词句掌握情况。在这种教学方式中, 学生每天忙于记忆和背诵的语文知识很多, 这就会导致学生认为语文学科枯燥无味, 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教育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应试教育逐渐被素质教育所取代, 学生除了要掌握语文知识的运用, 还要具备对语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所以, 在语文学习中, 教师注重的是学生能力培养, 在对他们进行引导时,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挥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 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可以在民主的氛围中进行, 他们有什么疑问都可以大胆地提出来, 而不用担心提出错误的见解遭到教师的训斥。教师和学生的交流逐渐增多, 师生之间在民主的教学方式中成为朋友,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在这种学习方式中, 教师不再强制学生进行学习, 而是引导他们把兴趣带入到语文学习中, 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使他们能自觉地进行学习。在自主学习中, 学生把获得学习的乐趣作为了自己不断进行学习的动力, 在这种动力的刺激下, 他们会对自己取得的每个成绩都非常珍惜, 对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能投入到积极的思考中。学习的主动性是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内部动机, 教师要创设出能激发学生动力的因素和条件, 使他们能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学习。
三、民主的作业形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传统的语文课外作业, 都是由教师统一布置, 内容千篇一律。于是, 有甚者就纯粹的“模拟”抑或“复制”。包括作文, 题目一样自不必说, 甚至内容也大同小异。批改时, 限于精力, 教师也不可能逐一辨别真伪, 到头来, 自觉的照旧做着, 不自觉的照旧“拷贝”着。而教师, 依旧“循序渐进”着。殊不知, 长此以往, 教师根本无法从课外作业的完成方面识别出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基于新课程改革民主的基本精神, 教师理应变通课外作业的布置模式, 由“哑巴打呵欠, 全民动员”的形式, 向因人而异转变。即:学生会做的, 明白了的, 就不要再重复进行了, 布置学生做其觉得有疑问的, 没有绝对正确把握的, 然后教师就能从批阅的过程中, 了解到各自学生对于不同内容的掌握程度, 从而在适当的时间里予以引导解决。持之以恒, 教师对课外作业的重视程度, 势必会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民主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传统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评价就是在学期结束时进行的考试, 成绩好的学生获得的评价高, 成绩低的学生获得的评价低, 是单纯的科学文化教育, 在这种教学中, 学生的特长不是教师评价考虑的范围, 教师和家长关心的只是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完全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 对各种题型进行加强训练。久而久之, 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会逐渐失去兴趣。而在素质教育中, 评价方式由单一化转向了多元化, 学生的个性特长、价值观、道德观和学习都作为了评价的内容。这种多元、动态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各个方面得到鼓励, 促使他们全面发展。例如, 有些学生喜欢朗读, 而语文成绩不太理想,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多进行朗读, 让这些学生在朗读比赛中积极参加, 把他们对朗读的热情引申到学习语文上, 以此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教师通过正确全面地评价学生, 使学生在教师和同学面前获得肯定, 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 篇8
一、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评价原则
(一)模糊性原则
课外阅读是一种比较自由的阅读方式,学生们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这样一来课外阅读评价就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它不像课内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把握语感和语速细细的去品味文章的内涵。模糊评价方法就是要从整体的角度上去对课外阅读进行评价,比如学生们课外阅读了多少文章,阅读了哪些方面的文章。要知道每个学生的阅读喜好是有差异的,教师在对课外阅读进行评价的时候要尊重这种差异性,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个性化原则
学生之间都是有差异的,自然阅读习惯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的时候,要从整体角度去考虑,全面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多表扬学生的长处,鼓励学生阅读,促进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不应该总把目光放在整体上,也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情况,知道学生的阅读史,帮助学生规划以后的阅读方向,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激励性原则
课程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外阅读评价一定要讲究科学性,针对学生阅读的方法和过程等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找到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达到课外阅读标准中要求的阅读量。课外阅读讲究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们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如果只是一时兴起是很难有所收获的。对于教师而言,一定要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提起重视,多掌握一些关于学生阅读过程的资料,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争取让学生们都多读书、读好书形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二、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滥用激励性评价
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评价主要是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想对现阶段的评价进行改革的话,我们需要把评价的激励和诊断作用发挥出来。如果不能正确的运用评价的话,不但实现不了目标而且还会产生比较消极的结果。如果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表扬他们,并且有些表扬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话,对于学生们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不利的,更严重的还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误导,让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的,如果学生对于阅读的背景有了深刻的认识的话,教师可以适当的使用激励性评价,相反如果漫无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激励的话,并不能起到促进作用。对于教师而言,一定要对激励性评价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它的使用方法合理的运用。激励并不是毫无理由的表扬与赞誉,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要互相坦诚,逐步培养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不足[1]。
(二)混用多元主体评价
新课程标准提倡我们实行多元主体评价,以往都是实行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单一方式,多元主体评价就是要让家长以及同学都参与到评价中来,这样一来评价就成为多个主体一起参与的一个活动了,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自己产生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对于在对自己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会掺杂一些感情因素,刻意的掩盖自己的一些缺点,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们进行自我评价的时候对学生实施一些引导,努力让学生们感受到对自己进行评价的意义所在。学生们往往会觉得评价就是为了选拔,教师要想办法纠正学生的意识,让大家感受到评价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让学生们抱着一颗平常心去参与评价。学生们在进行自评与他评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自身的不足,加深与同学之间的了解,增进互相之间的感情。
(三)误用成长记录袋评价
对于高中课外阅读评价而言,成长记录袋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往往利用它们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但是教师并没有全面的认识成长记录袋的作用,他们总是认为成长记录袋就是用来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记录的,所以教师总把跟学生课外阅读有关的东西都放在成长记录袋里。教师的这种做法其实并不科学,我们不能只注重收集资料而忽视了我们的根本目的。教师在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成长记录袋的生成是要由学生自己负责的,不应该由老师代为完成。相反如果这些工作都由老师来完成的话,不仅大大地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而且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如果根本不清楚自己的成长记录袋的话,也就不了解自己的阅读历史,更不要说反思自己的阅读收获了。
三、结语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 篇9
一、不应该完全否定或摈弃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
为遵循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很多老师尽量少讲或不讲, 完全抛弃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 新课程并没有让我们抛弃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 教师在传统教学中那些精彩的分析、大方得体的教态、幽默诙谐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而多读、多背、多写这些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则更应该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更加提倡的。
1. 读。
语文教学应该充分重视朗读。朗读应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最重要习惯之一,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不断的诵读实践。学生的诵读习惯形成了, 语文的积累就会多起来, 语文素养自然就会逐步提高。关于课外阅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 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生正确、自主的选择阅读材料, 读好书、读整本书,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提高文化品位, 高中三年课外阅读文学名著 (5部以上) 及其它读物, 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也提出:“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大量的阅读, 没有捷径可走。”因此, 阅读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今天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仍然需要大力提倡。
2. 背。
语文的特点决定学习语文要多背。多背是积累写作素材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学生写作文中, 把脑子中所积累的各种诗文信手拈来, 恰当地运用, 会使文章增色不少。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所以, 多背和高中语文新课改并不违背。
3. 写。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写主要是认真做好笔记。做好笔记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或章节的重要结构或提纲, 二是课或章节中紧密联系的主要问题, 三是学生自己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 四是所查资料中有关内容的摘抄, 五是读书心得, 除此之外, 还应该坚持写观察笔记。应努力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好习惯, 坚持每周写2~3篇以上。写自己感触最深的人和事, 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关于写,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 结合所学语文知识, 多写多改”、“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总之, 读、写、背这三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有着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 这一点语文老师应该在新课程下进一步发扬, 而不能有任何的彻底抛弃。
二、既要重视课堂的精彩讲解, 也不应该忽视课外预习的作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 积极参与讨论和其他学习活动, 善于倾听, 吸纳别人的意见, 学会宽容和沟通, 学会协作和分享”。由此, 一堂课如果没有合作探究的环节, 就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但教学时, 不需要学生合作时也来个同学间的合作, 不需要探究的时候也来探究, 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看起来似乎确实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学生的学习气氛也比较活跃, 然而实际上这只是流于形式, 完全不考虑教学实际, 盲目地去迎合新课改的规定, 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本身, 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不会理想。笔者认为, 教学新课改并不是越热闹越好, 安静有序的课堂气氛应该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
很多教师为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自然地把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用于课堂, 但是在相当多的语文课堂上, 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 而无其“实”。又有很多的小组合作学习只局限于让几个成绩好的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 而其他学生只是陪衬而已, 只是听众。为了体现探究精神, 还有的教师一节课让小组讨论很多次, 而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探究性。毋庸置疑,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不容忽视。新课标把教师定位于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者, 促进者,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习活动,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 教学进程, 给予适当的引导扶持, 必要时教师还应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中, 和他们共同去发现, 共同去体验。因此, 画龙点睛才是教师在小组讨论中要起到的作用。就课文而言, 教师设计的小组讨论问题应有针对性和探究性, 指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如何与其他学生交流信息, 共同学习, 检查讨论的结果应是随机提问而不是由小组推出的最好的同学。
由于种种原因, 很多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不是很浓, 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主动预习课文的好习惯。而有些课文如果学生不做好充分的预习, 课堂教学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如何解决学生课下主动预习的这个难题, 在高二年级组各科都在使用导学提纲的大背景下, 我们备课组也作了有益的尝试, 我们认真作了分工, 每人负责2~3课, 在课前发给学生, 导学提纲确实给学生的预习带来了方便。学生的预习问题解决了, 课堂上对课文的理解就会进一步深入, 教学效果也就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防止单纯依赖现代化教学手段倾向
新课程紧跟时代的节拍, 教学中能够利用现代的媒体, 应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教学中, 可以利用电脑把课本中的小说、戏剧、诗歌通过影像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文中的人物和背景。但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适合多媒体教学手段, 如果不考虑教学内容的实际, 用鼠标代替粉笔, 用大屏幕代替黑板, 课件粗制滥造, 结果是五彩缤纷的信息包围着学生, 让学生眼花缭乱头晕目眩, 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 从而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 帮助他们树立自主意识, 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 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 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因此, 为改变这一滥用的现状, 首先应明确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抽象为形象, 更好的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切莫触角伸得过长, 教学脱离文本
科学性的原则是高中语文课程的编写依据, 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谨慎选择后编入的, 很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在听课时看到有的老师时追求标新立异, 通过活动得出的结论有别于作者的原有意愿, 把少数人的意见当作真知灼见。例如, 有的老师肯定周朴园行为的可取之处, 肯定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 这种不正确的认识会对成长中的中学生价值观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以致学生们会形成错误的人生观。
语文课程应非常重视对课本文本的阅读, 也注重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提倡个性化的阅读。但教师如果为了追求课堂创新, 找来名人的课文朗读资料, 占用课堂大量时间, 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欣赏, 那就忽略了学生自己对文本的阅读, 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又从何而来呢?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语文教学很讲究拓展延伸, 但不是触角伸得越长越好。为探究一篇课文的社会背景及人物, 把语文课上得“四不像”, 严重地脱离了文本, 这有悖于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原则。
五、重视语文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新课程重视评价, 尤其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新课程认为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评价。过程性评价主张内外结合的、开放的评价方式, 主张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的交叉与融合, 评价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和整合。过程性评价的功能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 肯定成绩, 找出问题;促进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的反思, 从而更好地把握学习方式方法;理解和掌握评价的方法, 作为与终生学习相呼应的一个方面, 实现终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 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 老师也许是课程任务过重, 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当然过程性评价是一个新事物, 也是复杂并且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 但我们只要认真思考, 把平时反馈上来的材料有效地保存起来, 就一定能对学生进行准确评价, 从而促进他们语文能力的提高。
六、总结
总之,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方法应突出教法和学法。教学方法不仅要研究教法, 更应该研究学法, 并要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突出地位。“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口号。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 教师要从“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 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 成为“学习的主人”, 表现出强烈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新课程标准给高中语文教学指明了教学的方向, 但如何把这些理论落到教学的实处, 而不是流于形式, 是一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以上几点仅是笔者在新课改过程中的一些不成熟的认识和思考, 以期对下一步的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能产生有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春霞.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J].云梦学刊, 2008, (7) :121-122.
[2]张兰英, 邱贵芹.新形势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7, (9) :64-65.
[3]刘慧勇.高中语文新课标审视下的阅读教学实践探微[J].语文学刊, (2) :41-42.
[4]郭宇凡.浅析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J]教苑荟萃, 2010, (31) :41.
[5]肖革意.高中语文新课程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J].中学语文, 2010, (10) :12-13.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 篇10
一、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相结合
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教学手段更加先进,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全新的教学理念彻底改变了以前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它不仅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但是,语文教师必备的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规范、优美的板书,饱含激情、抑扬顿挫的朗诵能力,精辟独到的见解等教学基本功,曾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审美意识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保留这些基本技能,而且要充分发挥这些教学基本功的优势,并且和新课程理念下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精彩、效果更好。因为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再先进,也比不上教师自己朗诵有亲和力及感染力;多媒体的画面效果再直观,也替代不了教师板书和涵泳文本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浸润和熏陶。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严谨的教学环节相结合
新课程教学强调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增多,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创设情境”、“师生互换角色”等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确实让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整个课堂结构略显松散,教学随意性很强,特别是对一些问题的讨论缺乏有效的时间控制,个别学生混在小组当中钻空子,这样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方法有些单一,课堂氛围有些沉闷,但教学步骤环环相扣,课堂结构非常严谨,整个教学过程井井有条。因此,在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借鉴传统教学课堂结构紧凑、过程严谨的优点,让课堂教学张弛有度、有条不紊,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必要的讲解相结合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教学的一大亮点,它确实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能激发他们无穷的创造力。这一学习方式的变革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但是,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较浅,阅读量和知识面有限,对一些事物、概念和知识不甚了解,因此他们在探究性学习时会遇到一些障碍和困难。这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进行指导和提供帮助,必要时花上一些时间给学生开几个专题讲座,对一些难懂的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绝不能认为老师讲得太多就是“满堂灌”,更不能以“新课程教学老师不能讲得太多”为借口,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置之不理,或“点到为止”。事实上,新课程教学并不拒绝必要的讲解。不论是新教法还是旧教法,只要对学生的成长和将来的发展有利,都可以拿来使用。
四、课外知识积累、语文实践活动和知识传授、方法指导相结合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非常重视语文活动课的开展和课外知识的积累。因为课外实践活动和积累不仅是课内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传统语文教学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指导,却忽略了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一定要对活动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并在具体方法方面进行指导,同时还要进行有效的组织,注重实效,绝不能流于形式。
五、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与学段质量测评相结合
新课程评价体系强调评价形式的多元化,既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又有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既有等级评价,又有量化评价。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考试评价为主,评价方式较单一。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公正、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这样的评价才是科学有效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开拓和提升,是在继承已有教育教学成果基础上的创新。因此,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时绝不能走极端,彻底抛弃传统教法,而应该在继承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创新中探索、提高。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不会背离新课改的真正目的和正确的发展方向。
摘要:本文针对一些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无所适从的现象, 重点分析了语文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各自特点及相互联系, 认为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不能厚此薄彼, 更不能把二者有意割裂开来, 而应该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推陈出新, 新中求变, 变中提高。
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浅析 篇11
加。
一、新课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现状
1.对新课程改革理念学习不到位,理解不透。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强调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自己。然而由于部分教师观念僵化,不能与时俱进,导致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模式继续主导高中语文课堂。只重传授不重学生的体验感悟,只重知识不重能力,只重政治导向不重情感渗透。
2.各模块教材钻研及取舍未结合新课改理念,不能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部分教师仍然把对新课程的理解停留在教新教材上,未能从新课改的理念出发,用新教材去教新课程。因而势必影响到对新教材的钻研和使用。
3.对合作探究的形式和内容分配欠科学民主的组织。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应充分体现民主和科学的思想,然而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有人为的、刻板的目标设计,讨论内容和方式的千篇一律,不能充分激活学生思维,不能形成新课改课堂应有的民主活跃风气,使新课改的实施不能在生动自然的课堂中自由的生长。
二、新课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应对措施
1.针对新课改,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面对语文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渐进的观念更新,新课改是很难实现的。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及时转变,同时要求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1)由权威者向参与者、激励者转变;(2)由教书匠向专家型转变,承担起语文研究者的角色;(3)新课程更需要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加强社会信息的获取。
2.变通原有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启发帮助,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要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读懂的问题,教师不需要讲解;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领悟,让学生试讲;学生有问题可随时发问,有不同见解要随时发表。
3.改变思维方式,创新“活”的因素一个教学内容,如果我们不经常的探讨和思考,一成不变的教下去,就会越教越死越乏味。为了让教学活动灵活生动,我们要善于反思以前的教学,挖掘出“活”的因素,让学生乐于去想、去说、去体验、去积累。教师先用专家的思维研究教材,结合一些综合类的信息,再从教材里挖掘出有用的信息,利用这些“活”的因素,进行素质教育。因此,要灵活、新颖,因人因教材而定:或朗读、或交流、或讨论、或动笔,有机结合,找准契机,因势利导。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让其进入角色,事半功倍,达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而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课改的实施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把自己任教的学科看作孤立的整体。要改变彼此孤立的局面,学会与其他教师合作,与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打交道。要互助配合,齐心协力培养学生。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互相促进。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 篇12
一、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 突出语文学科特点,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如何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的实用价值时,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为《新课标》) 提出:“在口语交际教学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 努力选择高中学生关心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 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 创办文学刊物, 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 例如, 学做节目主持人, 给初学普通话的人正音、开设文章病院、举办语言的疑难杂症征答活动等”。通过开展这一系列的活动, 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不意味着死记硬背一些诗词、段落文章, 语文离他们的生活也不那么遥远, 而是与他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 使他们产生一种对学习语文的需要, 变“要我学”的思想为“我要学”的心态, 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对于如何让学生体验语文的人文性、感受语文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问题, 《新课标》也提出了一些相关措施。例如, “阅读文学作品, 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 重视对作品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 关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朗读和诵读, 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高中学生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人生阶段, 他们面临着许许多多的迷惑与困难, 他们可能因学业成绩的不理想而痛苦彷徨, 他们可能因人际关系的不良而闷闷不乐, 他们可能因向往一份美好的感情却不能拥有而心烦意乱, 他们也可能面对自己的未来而迷惑。这时语文就是解开这一系列的心结的金钥匙, 因为很多优秀文章中蕴涵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和人生哲理, 学生通过阅读一系列的优秀文章和名人传记, 领悟人生的真谛, 感古今文人墨客, 体中外名流大家, 使之在情感上恋恋不舍。
2.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 他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教育实践证明,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实践能使学生产生疑问, 渴望从事活动, 探究问题的答案, 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成功的解决问题。有效的教学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 由此产生的矛盾、疑惑、惊讶最能引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新课标》中就提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 提供良好的条件, 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 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 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这就告诉了广大教学者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情境的创设, 惟有在这设定的情境中, 浮想联翩,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如骨鲤在喉不吐不快, 要是离开了这具体可感的情境, 也就无话可说, 那阅读课也就只能变成干巴巴的讲授课了, 出现“老师在上面自我陶醉, 下面睡倒一大片”的悲哀情景了。
二、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维持学习动机。《学记》里有说“亲其师, 而信其道”, 对于学生来说, 最具有影响力和最富激励效用的就是好的老师了。“好的老师”不仅仅是指教师的人品师德, 更是指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经常看到:一样的教学内容, 经过不同的教学处理, 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采取最佳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里提到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 在教学诗歌和散文时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 在小说与戏剧的教学时可组织小说、剧本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 交流阅读欣赏的心得, 等等。通过变化教学形式, 让学生对每节课的内容都有新鲜感, 处于欲罢不能的学习境地。
三、设置适合的目标,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新课标》中清楚的提到“选修课的设计, 必须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为根据,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 既要有新内容新发展, 又不能超出学生可能接受的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对于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复习辅导课, 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 和必修课一样, 选修课的教学要求应该设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关研究表明, 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 设置一定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 体验“自我有效感”, 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 有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产生一种“跳一跳, 摘桃子”的感觉, 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一次成功的体验又推动第二次, 语文教学可以在作文、口语交流等学习板块中, 给予学生启发诱导和鼓励, 帮助学生获得成就, 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学习语文的动机不断地加强。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 我国《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措施, 并且这些措施是合理有效的。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张晓东.论高中生语文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J].语文建设.
[3]王晓英.国有民办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调查与教学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11-11
高中语文新课程远程研修心得体会05-30
高中语文新教材08-15
高中语文新课改理念07-18
高中语文新课改探讨08-30
高中语文新课标09-18
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案01-07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名著必读11-05
对高中语文新教材作文教学的思考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