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新课程实施计划

2024-08-16

三年级语文新课程实施计划(共10篇)

三年级语文新课程实施计划 篇1

三年级语文新课程实施计划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新课程实施指导思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本册教科书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选文到练习设计,从编排结构到呈现方式,有不少新的突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情况,更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教材后面还编排8篇选读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教材共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待总是,怎样想问题;丰富多采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三、教学措施

1,课前努力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教学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地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2,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民主,和谐气氛的创设,让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课堂上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积极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习惯的培养上,特别是阅读习惯的培养更加重要.四、加强新课程师资培训力度。

1、加强基础培训

学习《纲要》,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等。

2、加强学科课程培训

学习和研究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学习和研究新课程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评估要求等理论,结合教学实践逐步掌握实施新课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加强学科教材培训

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和研究所教学科的新编教材,了解新教材在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逐步提高驾驭新教材的能力,使教师能更自如地使用新课程教材。

三年级语文新课程实施计划 篇2

一、教师培训的思考

1、课例研究应该成为教师培训的常用形式

事实已经证明, 教师们对占据了培训大部分时间的讲座不感兴趣, 认为讲座只能帮助了解课标精神,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帮助不大, 使得老师接受了培训之后对如何教学还是很茫然, 甚至因此产生对课程改革的抵触情绪。当然, 更多的老师对课改还是欢迎的, 认为课改精神是好的, 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 只是对如何才能把课改与考试结合起来感到困惑, 希望能有一些可操作性的指导。观摩教学然后讨论既提供了操作示范, 又能够加深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 成为最受欢迎的培训方式是很自然的事。

2、教学策略培训、教师专业培训应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

理念的更新固然必要, 但从理念到行动还有一个复杂的转化过程。如何把新理念融入教学过程, 是教师们最希望解决的问题, 而教师培训更多地关注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 对教学策略的指导远远不够, 使得教师们面对课堂教学心生茫然, 导致新理念新方法多流于形式, 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这种情况的反复出现无疑会使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产生怀疑, 直接影响课改的落实。很多人的语文教学正在走放弃改革、回归应试教育的老路, 这与培训中教学策略培训的缺失不无关系, 因此加强教学策略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 而目前的教师现状与新课程的要求显然还有较大的距离。当然, 从学历来看, 中学教师几乎都达到甚至超过了本科学历的要求, 这与近年来人们对学历的普遍重视、进修途径的多样化不无关系。而从实际情况来看, 教师的专业能力还是需要发展的。

二、对新课程理念把握的思考

1、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更要尽到长善救失的责任

由于语文的多义性、模糊性, 对同一语文形式,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特别是对文学作品, 读者拥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因而课标反复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 也不等于教师可以不负引导、帮助、批评的责任。教学之所以成为教学, 就在于有教师的“教”, 有教师在组织、帮助、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 有教师在引领学生一步步跨越自身认识局限性走向对学习内容深层、正确、最佳的理解和把握。在教学中善意地接纳学生的反应甚至突发奇想, 与同样善意地消除学生的某些反应尤其是突发奇想并无矛盾, 相反, 正是相互存在的理由。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偏差视而不见的教师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 而教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2、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更要注意语文的学科特点

现代科技手段用于教学以多媒体为代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生动、灵活、丰富、细致, 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望尘莫及的。借助多媒体, 可以化抽象为直观, 化深奥为浅显, 可以激发兴趣、渲染情境, 等等。但我们也应看到, 技术是中性的, 能否给人带来益处取决于人们对它的应用, 多媒体也是如此。如果使用得当, 它将大大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反之, 它不仅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而且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妨碍教学目标的实现。其实多媒体如黑板粉笔一样, 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 而不是什么标志, 更不是革除语文教学弊端的灵药。冷静地看待多媒体并恰当地使用, 多媒体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优越性。

3、重视外显的朗读、活动, 更要重视内隐的默读、思考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策略。朗读和默读是阅读的两种方式。而让学生主动学习、在活动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

尽管朗读、诵读有着种种优点, 但在速度上和理解上却远不如默读。有论者甚而认为“学汉语最重要的是默读”。就速度而言, 默读时视觉接受文字符号后, 直接反射给大脑, 大脑立即进行解码、编译, 不需要像朗读、诵读那样将文字转化为口语, 用口、耳做媒介, 再加以理解, 因而阅读速度大大提高。

三、对教学资源的思考

1、语文教材建设还需努力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凭借, 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应该在教材所呈现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目前语文课程内容无法直接从课程目标中自然生成, 需要专门的研究;同时对语文课程内容的研究, 一直以来近乎空白。本该由语文课程专家完成的工作含混笼统地落在了教材编制者的身上。

2、语文教参存在许多问题

优秀的教参, 能够给教师正确理解文本、合理进行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导引和参考, 提供形成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化教学的基础性支持。特别是由于长期以来的统一考试、统一答案的影响, 广大教师不敢轻易提出自己的看法, 习惯于以教参为准绳。但遗憾的是目前我们的教参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比如课文分析细致却缺乏重点, 提供材料丰富却缺乏整合, 人云亦云, 缺乏个性等。最让人遗憾的是文本解读以及表达上存在偏误。

语文新课程实施的障碍 篇3

一、考试改革的滞后

要实施语文新课程,评价改革是重要的配套措施,尤其是考试改革。社会与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如何评价教师,教师如何评价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程政策的落实。当一切都以升学率为中心的时候,课程改革就只能在教室外徘徊,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变革。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考试几乎成为制约课程改革理念真正落实的一个瓶颈,尤其是在中学。因为尽管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长、家长、教师处于课程改革的不同层次,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是考试如果抛开高考,真正按照课程目标发展,将会是怎样呢?新的教育理念与现实相冲突,教改在现实中起的作用不大。现在的一切评价方式仍是为了将来的中考、高考而准备。因此,除非改革高考,否则,现行的评价方式不会改变,评价方式不改变,就难以达到课改的目的。

二、教师文化底蕴浅,专业素质不过硬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全面体现在课程改革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中。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即体验性目标,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无形的潜在的隐含的东西。它是培养和发展人的素质所必需的,有了这种体验,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学习。这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所必需的重要品质特征。但越是内在情感的东西,表达传授起来越需要较高层次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功底。而现在很多教师疲于应付考试、名次,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学习研究,提高自己。这样教的时间越长,自己的知识储备越少,当然无法适应现代新课程的要求了。教学中的体验环节多数处于盲目状态,长期以来只能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泛泛说说而已,不去分层次挖掘、实施。教师简单地留作业,学生被动地做作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

三、社会不合理的人才观

多年来,我国社会用人“惟学历”几乎成为定制。“惟学历”倾向的存在,必然诱发人们为高学历而奋斗,为升学而竞争。在这种不合理的社会人才观的驱动下,课堂教学中的体验性目标不被人们重视,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分数,没人关心语文课文的美感在哪里,孩子从文章中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四、有些学校硬件的建设很差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东西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在直观感受中进行深刻的体会。可有些地方因为条件差,学校图书室都是空屋子,微机即使有一台,也旧得不能用,教师上课仅有一本教科书和一本教学用书,挂图、卡片等教具、学具几乎没有。语文教师讲到大海时,只能口头描述一下。这跟放一段有关大海的视频,让学生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一边聆听动人的音乐,从而感受大海的壮美,效果该是多么的不同啊!学校硬件条件差,也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

当然,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肯定会使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效果的变革。但以上几种情形如不能得到改变的话,也只能是换汤不换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第二中学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篇4

一、主要目标

全组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1、以年级组为单位,重温《语文课程标准》,领会《纲要》和《决定》的精神,认真学习课改信息(资料、录像、上网)等,以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活动。

2、结合地方、校本课程,认真拟订教学计划。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课改”学习。

4、扎扎实实地做好集体备课,做到定时、定人、定内容。按讨论——定稿——授课——评课——完善的步骤进行,以达到共同提高。

5、开学伊始,结合本年级本学科的特点,定出课题,即“如何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二)实施阶段

1、认真做好听课和评课工作。本组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通过听课和评课,使他们摒弃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模式,努力改进课堂教学。

2、充分利用教研活动

(1)探究新的教学方式。以课堂为主阵地,切实落实“课改”,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式。

(2)及时交流。教师们现在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而在教学中肯定会有失败和成功之处,对此要及时交流、总结、反思,并写出书面材料。

3、全组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做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4、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朗诵会等等,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5、实行家长开放日。鼓励家长深入课堂和校园,亲身感受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增进家长互访,虚心听取家长对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要不失时机对家长进行“课改”宣传。

三年级语文新课程实施计划 篇5

[内容提要]

自我省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观念有了更新,教学方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但仍有一些教师疑虑重重,总担心新课程改革会忽视了语文“双基”的落实,将来无法应对考试。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已完成的两个必修模块教学经验,试图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模式,语文新课程标准与“双基”的关系,语文教学功能的重新认识,新编语文教材的使用等方面谈一点粗浅体会。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双基”

[正文]

209月,我省高一年级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进入新课改后,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更新,教学方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两个学段,完成了两个必修模块,情况如何呢?笔者不揣冒昧,就此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并非否定传统

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课堂教学模式,虽很难明确,更不能套上一个固定的模式而称之为“新课改的语文教学模式”来推广,但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或模式,都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第三、在教学的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乃至一堂课中的结合使用。第四、在教学的呈现上,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五、在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亦即先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第六、在教学的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第七、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生成、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并非截然不同,教师也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出的许多宝贵经验,如我们已经娴熟掌握的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激疑式等仍然可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扬光大。更如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 “自习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四式教学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那么,语文教学应该改革的是什么?答案是明确的,即改革过去那种无法适应当今学生需求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转变“满堂灌”“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教师“独霸”讲台的传统模式为师生互动式学习。“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二、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并非得了课堂的“热闹”而失了“双基”的落实

新课标的实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探讨、讨论发言的机会,一节课常常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度过。但一堂课下来,有些老师总是忧心忡忡地感慨好像什么都没有教到,学生好像什么也没有学到,以前所强调的基础知识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成了课堂“被遗忘的角落”;学生的作文错别字、用词不当、病句、语序混乱等现象层出不穷。于是,有的语文老师变得别里科夫起来:“这样课堂是‘热闹’了,却忽视了语文‘双基’的落实,长此以往,将来考试怎么办?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首先,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热闹”要有正确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一改以往教师“独霸”课堂而造成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了,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的接受知识了。有一位高一教师指导学生总结语文第一模块的课文时,他根据“必修1”有许多篇蕴含悲情的特点,让学生从“悲情美”角度去赏读分析课文,分组研读,大胆讨论,各抒己见,非常活跃,他们既梳理了知识,又品尝了探究的乐趣;既积累了知识,又培养了审美能力。对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热闹”我们不能简单看待,因为这种为学生创设良好自主学习情境的“热闹”,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它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改进,即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师教为课堂主宰者”转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互动与对话。我们应大力提倡和推广这种扭转学生学习语文被动局面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不过,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课堂的“热闹”,更不能让无效的学生活动冲击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有一次观摩一位高一教师上必修二《孔雀东南飞》,让学生们自编自导课文片段,把刘兰芝演成“像朱丽叶那样在假死复苏后,抚着焦仲卿的尸体,痛苦殉情”。根本没有考虑到汉末封建礼教孕育和形成初期那个特定的社会环境,没能具体地感受人物的命运,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涵。还有一次听一位初三年级教师上《邹忌讽齐王纳谏》,她开头是一番感人肺腑的导语,再是简单地解释字词,然后进入重头戏“课本剧”演出,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新编邹忌讽齐王纳谏”,最后学生评议谁演得好,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都“动”起来了,可以看出教师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演课本剧本无可厚非,但曲解了课文的寓意,把课文改编得面目全非,使之庸俗化,类似“戏说”“恶搞”之类的闹剧,如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怎能不令人啼笑皆非?如此片面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怎能不会让人们对新课程改革产生困惑?这种片面追求“热闹”的课堂教学貌似“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使课堂教学“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满堂转”“满堂放”,毫无实效可言,完全违背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重视学情的实际,追求学习的实效,对此我们应旗帜鲜明。

其次,我们应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与“双基”的关系,重新认识语文教学的功能。

“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加强双基”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在70~80年代又强调“加强双基,培养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不再提到“双基”,而是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这一变化看,似乎“双基”已成为过去时了。其实,目前推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否定传统的“双基”,而是将其进一步科学发展,使之更科学,更具人文化。

从理论上,“语文素养”是“双基”的继承发展。不论时世如何变迁,正确而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都是中小学设立语文课程的目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依然重视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与“双基”相比,它的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阔,不仅表现为有较扎实的语文知识和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从教材设置上,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它们都注重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人教版必修教材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它们从文学作品阅读理解和品味鉴赏,写作口语交际,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考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没有基础,就不可能有万丈高楼,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务必重视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但在新的时代形势下,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走出以往“应试”的局限,从“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角度重新思考“双基”的内涵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双基”,不能简单地把“双基”理解为字词句等语法知识,更不能狭隘地把“双基”理解为以前高考所考查的知识和所考查的能力。

三、新编语文教材的使用是在“增负”吗?

不少语文教师认为,新教材的使用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老师也为完成教材的教学疲于奔命,因为新教材的内容比旧教材更多了,过去一个学期学一册,而如今,一个学期学二册,课本另外还有“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内容,学时少,内容多,这难道不是“增负”吗?

这种“增负”的抱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它反映了一些教师仍墨守传统的“教教材”观念,把教材当作“圣经”,而不是“用教材”。在传统观念中,教材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教师的任务是教学,每篇课文都不放过。如今世变时移,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教师的教材观也应更新。教材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知识载体,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构建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至于教材怎么用?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灵活处理,把教材当作学材,把教本当作学本。课程标准变了,高考也在不断改革,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依然墨守成规,势必如以前那般“戴着镣铐跳舞”,这怎能不感到新教材是给学生“增负”呢?

三年级语文新课程实施计划 篇6

砖井中心小学

刘美玲

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研究和收集。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年级语文新课程实施计划 篇7

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概括为三点:首先,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其次,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第三,儿童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巢宗祺就2000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稿有关“人文性”作了对比和系统的说明。

他认为,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稿坚持“实验稿”的改革思路和基本理念,具体而言,就是保持如下方面的内容不变。

1.坚持语文教育对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和目标系统。

2.坚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人文性“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式。

3.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目标和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良好发展。

4.坚持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人文性、实践性以及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及汉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特点,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

5.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吸收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实践中提高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修改、调整了如下内容:首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人文性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其次,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人文精神成长。

通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调整,“语文课程人文性”得到了凸显。

二、语文新课程人文性特点

语文课程人文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熏陶感染塑造学生的心灵,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一)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专家提出语文教育要既教书又育人。这客观反映了语文课程教育的辨证关系。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教书”实际上就是践行使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任务,而“育人”则是侧重在教书的过程中如何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就语文教学而言,教书(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育人(在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感化”和“引导”功能)从初始阶段看,传授知识在前,育人在后,随着教学的持续进展,“育人”的作用也在逐步加强。因此,教书和育人的关系随着语文教学的进展也在发生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哲学辨证关系。语文教育本身具有人文特点,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语文课程人文特点的突出体现。

(二)语文教育要熏陶感染塑心灵

于漪曾经说过,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的种子。作为语文教师,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除了对课文中文学作品鉴赏之外,还要通过教师的美声阅读示范、带动和指导学生阅读,以提高学生的美声阅读能力,通过教师对课文的分析、赏析,示范、带动和指导学生进行分析、鉴赏,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三)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导向,其本身就说明对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视。人文性强调“以学生为本”,从语文课程内容的角度分析,就是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情”“美”“道”的和谐统一。

三、基于语文新课程人文特点的育人价值

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学课程,它不完全等同于政治、历史、哲学等人文课程。在语文教学中,母语教学处于核心地位,人文价值教育虽然非常重要,它毕竟只是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一部分”,而且是通过语文教学(主要是听说读写)来显现的。这就是所谓的“寓情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如何处理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刘国正总结为“文道统一,寓道于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他认为,文道统一是语文科教学内容的客观实际,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不妨碍语文能力的培养,而是培养语文能力所必须的。关键是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基于语文新课程人文特点的育人价值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寓道于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一)寓道于文的育人价值。即通过经典的文章、文学作品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语文教科书中具有丰富的经典文章和文学作品,这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富有人文性阅读载体,促使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诵、鉴赏和启发引导,使学生获得人文方面的给养和启迪。

(二)熏陶感染的功能价值。语文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育艺术上的显著特色就是熏陶感染作用。于漪归纳为“熏陶感染塑心灵”。在语文课程教学中,除了在学前和初小阶段以识字教学为主外,多数时间是通过阅读、赏析、写作来达到识字目的的。具体说来就是通过大量的读写听说实践来达到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这个过程不是简单靠死记硬背,机械阅读来实现的,而是通过老师的朗诵示范,美读引导,品味鉴赏等一系列有效、有趣的教学行为激发学生阅读热情,使学生受到感染而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进而促使他们通过自主阅读使知识得以丰富,思想得以提升,情感得以升华。

(三)潜移默化的提升价值。语文课程与政治、历史或物理、化学等学科相比,具有潜移默化的提升价值。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等文理学科,主要靠老师的教学、点化,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学习掌握,以获取系统的专业知识。语文课程则不然。虽然起始必须从“人之初”开始,但是,到了一定阶段不少学生就会产生“飞跃”性学习,成绩会迅速拉开距离。这就是所谓的“潜移默化的提升”。有些知名的作家、文章大家,他们的学习时间并不比别人长,相反,有的是自学成材,也就是说他们的学习方式优化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境界。

四、语文育人体系的建构和内涵分析

鉴于语文教育人文性的特点、育人价值等因素,建构语文课程人文特点基础上的育人价值体系亦是切实可行的。基于语文课程人文性理念的语文育人体系的建构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课程内容结构。《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落实到语文课程教学上,大致可以分为“阅读”和“写作”两部分。基于此,语文课程育人体系的建构亦由“阅读”、“写作”两部分构成。这里重点探讨阅读教学中育人体系建构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同时又针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接着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弊端,提出了警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在阅读教学体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既是老师的职责,又是指教的责任,由此构成“一体三位”的阅读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特感悟是框架的基石,教师的指导、引领、点拨构成了框架的支柱,阅读教材和阅读教学过程就是高效阅读体系建构的整体呈现。在这一体系中,学生自主、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教学为高效阅读提供了保证,教师引领、学生自练是阅读教学的必走之路,教师点拨、画龙点睛、排除障碍使高效阅读过程得以优化。而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从三个维度框定了高效阅读教学体系建构,从而使整个高效阅读教学体系圆融和谐,科学实用。

五、语文育人体系实施策略

(一)阅读教学体系建构策略:处理好四个关系

整体而言,“一体三位”的阅读教学体系的建构,其策略上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快速阅读与精读并重,以精读为主;课外训练与课内训练相结合,以课内训练为主;自主阅读与教师引领相结合,以自主阅读为主;美声阅读与默读相结合,以美声阅读为主。

1.快速阅读与精读并重,以精读为主。语文课程中高效阅读教学体系,不同于一般的快速阅读训练,它属于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快速阅读目的是要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整体把握所学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布局。精读是为了使学生理解、夯实课文的精华,落实课文的主要学习目标。如学习《荷塘月色》等散文,其结构、线索的感知要靠快速阅读,品鉴课文的语言艺术,领悟课文的抒情内涵要靠精读。只有坚持快速阅读与精读并重,以精读为主的学习理念,才能使高效阅读名实相符。

2.课外训练与课内训练相结合,以课内训练为主。语文阅读教学是以课堂学习为轴心的,高效阅读教学理所当然以课堂阅读训练为主。课外阅读训练虽然很重要,它只能是课堂阅读训练的重要补充。

3.自主阅读与教师引领相结合,以自主阅读为主。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内因,是提高阅读效果的决定因素。教师的指导、引领、点拨虽然很重要,那毕竟是外因。老师的指导、引领、点拨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提供方法、技巧,为学生高效阅读提供保障。因此,如果学生只依赖于老师的引领,没有充分发挥自主阅读学习的主动性,那么这种所谓高效阅读必然是虚的。

4.美声诵读与默读相结合,以美声阅读为主。所谓美声诵读,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感情的诵读,即依据不同风格、特色的课文,读出文章的风格或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教师的美声诵读,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

默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作用在于熟悉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和艺术格调,为美声诵读作铺垫,是提高美声诵读的基础。高效阅读只有做到美声诵读与默读相结合,以美声阅读为主,才能真正做到高效。

(二)阅读体系特征: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自主训练

基于指导、引领、点拨阅读理念的高效阅读教学体系,其阅读教学模式应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关于阅读教学的核心理念,即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自主训练。整体而言,学生是高效阅读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决定着阅读教学的效益所在。从阅读效益的取得和提升层面分析,学生的阅读实践是催生阅读效益的“内因”,而教师的指导、引领、点拨则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只强调学生阅读实践,忽视教师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作用,那么多数学生的阅读、理解就只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阅读效益很难提升。

(三)阅读教学体系标准

首先,有高效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是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的大致维合。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保证阅读教学的高效性。如果生成目标大于预设目标,就说明目标的要求过低,而非高效目标。反之,如果生成目标小于预设目标,即学生课堂学习超过教学目标,同样说明目标的制定存在失误。这里可以借鉴徐州师范大学魏本亚教授首创的语文复盘式评课模式。该模式源于围棋的复盘概念而来的评课新模式。其操作过程是:通过课堂回归、审视对照、剖析研讨等步骤,对课堂进行细致、高效的参与式的评价,凸显了目标、内容、活动设计、活动效果四位一体的评价,关注学生活动及教学实效。在此基础上实现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的大致维合。

其次,阅读教学过程定位:两个示范、两个带动、两个指导。高效阅读教学应突出“美声诵读”,强调融学生的自主美声诵读和教师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作用为一体。通过教师的美声诵读,示范、带动和指导学生进行美声诵读,以提高学生美声诵读能力;通过教师对课文的分析(文章)、鉴赏(文学作品),示范、带动和指导学生对课文的分析、鉴赏,以此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分析、鉴赏能力。

第三,高效阅读教学效果:诵读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同步提高。对于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诵读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是高效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这三种能力相辅相成,构成高效阅读的能力内涵。阅读教学的实践证明,只有诵读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同步提高的阅读教学才是高效的。

第四,高效阅读教学话语体系:文章阅读与文学阅读分野。所谓高效阅读教学话语体系,是指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应注重使用与阅读文本相适应的语言描述阅读的活动内容。而阅读教学文本虽然形式多样,概括起来,不外乎文章和文学两大类型。因此,在文章阅读教学中,应使用诸如“阅读”“分析”等词语;在文学作品教学中,一般使用“赏析”“鉴赏”等。阅读教学实践证明,不同文本的教学,只有使用与阅读文本相适应的话语,描述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自然进入阅读文本的阅读情景。因此,文章阅读与文学阅读话语体系的分野,能自然导致学生在文章阅读和文学作品阅读的分野。

本文是2014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语文课程人文性特点的育人价值体系建构和实施策略》(2014-gh-287)核心文章

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 篇8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 篇9

(八年级上册)

本册总目标:

语法

1.学会正确选用关联词语,并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 2.掌握词的组合的基本类型,学会准确运用; 3.学习常用介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搭配; 4.妥贴排列词的顺序,掌握基本规律。

语言运用

了解反语和双关的修辞方法,能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进行辨认,并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现代文阅读

1.加强朗读,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阅读速度。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会根据要求筛选信息。注意领会科技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和科学思想,并学会抓住特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4.初步学会从内容、形象、情感、语言、写法等角度鉴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探讨,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创造性理解。

5.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文言文阅读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浅易的文言文,背诵积累相关的优秀篇章。

2.学习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以及自身文言字词的积累,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继续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学习翻译文言 文中的重要语句(关涉文章主旨、传达作者情感的语句或一些句式特殊的句子)。

4. 能熟练使用工具书;掌握联系语境理解字、词意思的方法。

5.初步学习结合自己的知识、经历与体验对文中感人的形象、情景以及作者的思想观 点,说出自己的体验,简单地作出自己的评价。

写作

重点: 掌握记叙、描写、抒情与说明,学会多角度地观察,多种形式地表达。1.客观反映生活,讲究表达技巧——借景抒情和平中见奇等技巧的专项训练。2.学会从同一个素材中提炼出不同的主题,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立意。3.学会采访与学写新闻。

4.学会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把说明对象的特征表述明白、清楚。

5.能根据第六单元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6.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附:

八上作文训练的几个内容:

(1)写一则新闻。(2)关注身边的弱势群体,叙写小故事。(3)介绍一件工艺品或一处风景名胜。(4)改写一篇文言文或一首古诗词。

口语交际

1.听通知时,要集中注意力,迅速地筛选出与时间、地点、事件、人物有关的信息。2.传达通知时,要口齿清楚,重点突出,尽可能转述得全面、完整。

3.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听话态度与习惯:听人讲话要诚恳而谦虚,一般不打断别人的话或中途插话;听话要忠实于说话人的原意,不曲解;听话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把握讲话的要点。

4.说话要有中心。说话要连贯。

5.参加辩论时,搜集资料,思维活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不同意见的撞击中,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综合性学习

1.开阔文化视野,积累有关战争、桥文化、莲文化等的历史、人文知识和文学知识。2.继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善于与人相处、与人共事、与人合作的精神。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养成借助网络和图书来查找资料的习惯,掌握做知识卡片、小档案和写描述性说明性文字的方法。

课外阅读

(阶段阅读目标)

1.形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能自觉阅读并能有计划地课外阅读。

2.能用批注法阅读作品,对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有写读后感的习惯和能力。

(推荐书目)

1.《骆驼祥子》: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老舍著.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著;

3.《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鲁迅著 4.《福尔摩斯探案》:推理侦破的典范(英)柯南道尔著; 5.《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青少年版)》:叙述不平凡的经历

6.格兰特船长的女儿

(法)凡尔纳著

第一单元

1.把握叙事性作品中人物和事件,学会在初读过程中迅速抓住记叙六要素,培养能概括新闻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给新闻拟题的能力。

2.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学会探究含义丰富、深刻的句子和词语。懂得人物形象欣赏的方法,有感受、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

3.懂得服饰描写、环境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的作用,能读懂讽刺性语言,能从语言中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

4.综合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培养默读技能,提高默读速度和质量。

1.《新闻两则》

1.掌握新闻常识,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3.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2.《芦花荡》

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4.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3.《蜡 烛》

1.透过人物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2.品味、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3.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 血肉凝成的情谊。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有感情地朗读,体味精彩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3.了解英法联军侵华战争史实。利用书信和作者对话,培养热爱人类文化成果的情感。

5.《亲爱的爸爸妈妈》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题。2.体会重点语句,领会深层含义,增强语感。3.了解历史,铭记历史,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第二单元

1.学习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要讲解这一问题使初一学生明白要费很大气力,可以以放风筝为例,深入浅出地说明“形散而神不散”的问题。选材喻为风筝,中心喻为线。)。

2.熟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通过对事件的概括和语言的探究来揭示人物性格和情感。

3.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能感受不同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学习在朴素的基础上融进典雅书面语言。4.感受人物崇高的道德情操,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指导学生学习做读书摘要。

6.《阿长与〈山海经〉》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背 影》

1.学习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文中寓蕴的思想感情,感受真挚的父爱; 3.体会本文选取独特角度,围绕“背影”布局谋篇,突现父爱主体的写法。

8.《台 阶》

1.学会梳理小说故事情节,把握内容,说出故事梗概; 2.学会赏析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作出恰当的评价;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4.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9.《老 王》

1.把握文章主体内容和线索,体会文章组材有序、杂而不乱的特点; 2.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揭示其内在性格,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质;

4.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10.《信 客》

1.了解作家余秋雨的有关情况;

2.感悟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

3.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其质朴典雅、精辟畅达的语言特点。

第三单元

1.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2.了解什么是说明文,比较记叙类文章与说明类文章的异同,初步认识说明文的特点,以及读写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

3.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要理清说明文的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体会说明文语言特征,注意其平实、简要、准确的特点,强调其科学性、客观性。

5.学习本单元后,要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

11.《中国石拱桥》

1.引导学生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领会文章的内容;

2.感受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文体特点,了解说明文的一般方法及有关知识;

3.理清全文的说明顺序,正确划分段落层次,简要概括各部分内容;

4.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杰出成就。

12.《桥 之 美》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13.《苏州园林》

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3.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14.《故宫博物院》

1.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2.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3.学习方位词在空间顺序说明文中的运用,并体会方位词语的准确性;

4.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宏伟壮丽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15.《说

屏》

1.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话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4.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四单元

1.了解事理说明文都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说明事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

2.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在文章中,适当运用了作阐释、作比较、打比方、列数据等说明方法,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3.体会简明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的娴熟运用,大大增强了说明的效果。4.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学习和培养运用资料阐明自己观点的能力。培养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16.《大自然的语言》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17.《奇妙的克隆》

1.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增强说明文阅读能力,培养概括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4.认识科学与伦理道德问题并进行思考,感受科学研究中严谨的科学探索精神。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4.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19.《生物入侵者》

1.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20.《你一定会听见的》

1.了解我们生活的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用心感受其丰富多彩;认识声音对我们成长的意义,学会倾听声音;

2.整体感知文意,把握内容要点,学习筛选和概括主要信息; 3.欣赏本文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初步培养对美文的解读和鉴赏能力; 4通过课堂游戏,听想结合,听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5.对声音和生活关系的探讨,激发关注声音世界,用心倾听,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让自己生活得更健康、更快乐、更充实。

第五单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浅易的文言文,背诵积累相关的优秀篇章。2.自主地用探究的方式学习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语感;

3.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省略句、倒装句。4.学习翻译文言文中的重要语句(关涉文章主旨、传达作者情感的语句或一些句式特殊的句子)。

5.初步学习结合自己的知识、经历与体验,对文中感人的形象、情景以及作者的思想观点,说出自己的体验,简单地作出自己的评价。

21.《桃花源记》

1.朗读、背诵课文,把握文章线索,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22.《短文两篇》

1.积累文言词句,扩大词汇量,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会翻译文言文,感受作者高雅的生活情趣和超尘绝俗的胸襟; 3.了解“说”和“铭”这两种文体;

4.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衬托的写作手法。

23.《核舟记》

1.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24.《大道之行也》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4.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5.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5.《杜甫诗三首》

1.了解诗人生平,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4.通过诵读诗歌增强语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第六单元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学习借景抒 情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 想感情的能力。

4.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6.《三 峡》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27.《短文两篇》

1.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2.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4.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5.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28.《观 潮》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3.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5.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6.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29.《湖心亭看雪》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30.《诗四首》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三年级语文新课程实施计划 篇10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语言训练 训练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我一直思考语文教育质量的问题,认为,提高学生语文的运用能力应作为基本的任务和目标。评价语文教学是否有效,应将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后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的高低作为基本依据。因此,实施初中语文新课程应注重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语言训练呢?

(一)加强感情朗读,体会重点词语的表现力。

朗读是初中语文训练的重要内容,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就可以进行语言训练。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关于百草园的景物,体会作者是怎样引用语言从形、声、味、趣等方面进行具体生动描写的。还可以把重点词语写在黑板上,既作为学生题诗的线索,又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生命的意义》一课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段文字,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细心体会“最宝贵”、“生命”、“只有一次”、“整个”、“全部”、“献给”、“最壮丽的”、“人类解放”等词语在这段文字中表达出来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体会词语的表现力。

(二)抓住段落的关键句进行分析,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要引导学生认识关键词语在段落中的作用,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背影》第一段开篇点题,表达了作者对父亲诚挚深切的爱和思念。指导学生学习这段文字时,就可以从语言入手,揣摩“最不能忘记的”对于奠定全篇感情基调的作用。

(三)选取课文的精华作为语言教学的重点。

课本是进行语言教学的主要材料,选入课本里的文章,一般在语言文字方面极有特色,有的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每篇课文的语言文字特色往往突出表现在某一段落或者几个段落里,这些段落能用精练华段作为教学重点,着重对这些段落的语言文字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讲解,是一种可行的而又易于见效的教学方法。

从具体方法上讲,可以抓住重要段落中含义深刻、精辟优美的语句,理解其含义,揣摩其句式、语气及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找出段落中运用的修辞方法,理解其表达效果或者其在文中的表现作用。如教学《春》一课时,第3自然段应抓住“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些句子,揣摩用“偷偷”、“钻”表现好在哪些地方?把“钻”改为“长”行不行?用“嫩嫩的”、“绿绿的”能写出怎样的情态?为什么要将“嫩”和“绿”叠用?还要抓住“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一句,“满是的”前面加两个“一大片”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体会春草萌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只有不断揣摩语言,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才能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教学环节中除了在朗读关键句、精华段落等方面进行语言训练外,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如: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

学生的说话能力是观察、分析、表达、概括等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大胆说话的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说就要有取向。课堂上抓住训练学生多说话这一环节,就能促使学生认真听、积极想,例如:训练学生大声发言。每当提出问题时,要求学生大胆说出。通过“说”的训练,使学生积极思考。长期训练,学生就会习惯于“说”,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可以得到训练,学习成绩能逐步提高。

(二)从观察周围事物入手,培养表达兴趣。

学生周围有各种各样的事物,这是他们学习说话、表达自己所见所闻的丰富源泉。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既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又有助于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指导学生观察说话时,我注意教给他们方法。如观察苹果、橘子、香蕉等水果,联系说话,从外到内,先说形状、颜色,再说吃起来的味道;观察树,联系说话,由远及近,先说远看像什么,再说近看干、枝、叶的形状、颜色和作用等。

(三)结合日常语言交流,激发表达热情。

一个学生无论是在校外还是在校内,总会有话可说。要进行日常的基本的语言交流,但这种语言交流往往不很规范,有的词不达意,有的没有明确的中心,有的语句不通顺,前后不连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我便有选择地确定学生日常言语交流的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训练。如涉及的话题“上学路上”、“向你介绍我的家”、“心灵深处的”等,这样学生说话不会漫无边际,始终围绕一个中心去思维、去表达。

(四)走进生活,开拓表达空间。

学生普遍喜爱运动,根据这一特点,我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活动,如:参观、游览、主题班会、游戏、体育比赛等,使语言训练与开展的活动有机结合,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说话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我校刚刚结束的第二届艺术节中,每位学生都积极参加了活动,之后,我让学生说说艺术节活动中的活动盛况和隆重场面,其中有位学生是这样说的:“今天是艺术节活动的第二天,学校的艺术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操场上,有声势浩大的篮球比赛,有紧张有序的游园活动,有丰富多彩的知识问答,有竞争激烈的3000米长跑,有跃跃欲试的跳高跳远,还有铅球比赛、跳绳比赛、一分钟仰卧起坐……真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每一项活动都想参与,每一项活动不愿错过……”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上一篇:行政的智囊团,行动的助推器——市场经营党支部2010工作总结下一篇:师范生优秀实习生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