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新课程教学总结与反思

2024-09-16

高一语文新课程教学总结与反思(共8篇)

高一语文新课程教学总结与反思 篇1

高一语文新课程教学反思

——在传统与创新中跋涉

张永生 2009-10-14 回顾刚刚过去的高一学年,觉得值得思考、总结和改进的地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这当然和新课程的实施这一大背景有关,但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我们每一个新课程的参与者、经历者把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亲身感受以及经验教训认真总结,好好反思,使我们今后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下面我就先来谈谈在高一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曾经有过的一些错误认识或做法。

一是以为新课改就是要完全摒弃传统教法的错误认识:我们常说“除旧立新”,一个新的理念的实施确实是建立在“破”的基础上,“有破才有立”。这一次的新课改也是如此,它在课程结构设置、目标设计等很多方面都有较大的改革,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就使得我在教学中力求新的同时,容易忘记一些好的传统教法,特别是在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教法,比如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多写、多练以及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挖掘、深入、延伸、拓展和精讲。另外文本研习中的评点法、诵读法、哪一个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事实证明,以上的方法虽然传统,但效果显著,在语文教育中大力提倡创新的时候,吸收和融会传统教法的长处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合作学习中的错误做法: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我在实践中曾有过这样那样的一些错误做法: 将小组合作等同于小组讨论。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我便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了。其实,这样的小组讨论由于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教师缺场。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我有时会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时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我再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其实这样的合作学习事实上只是一种形式,因为缺乏教师的指导,学习效果也欠佳。合作学习被用得过滥。有的时候我在课堂上不分问题是否合适都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学习呈现极大的随意性。其实有的合作任务很简单,更适合自主学习,完全没必要合作学习。有的问题学生意见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探讨。频繁、无价值的合作不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浅尝辄止,一味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事实上,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两者并不排斥。小组中分工合作意识不强。没有分工就谈不上合作,但有时候,在我的课堂上,往往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分工,学生做的工作只是一个意见交流,最后找一个同学来汇报即可。而且,往往是小组中比较积极的学生会经常被推举来做汇报。这样,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在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和精神品质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学习语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同时教师也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语文,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探索和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与二00九年三月起制定并实施了新课程标准下的 “三心共鉴,读写一体”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三心共鉴,读写一体”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含义

“三心共鉴,读写一体”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就是:以建构主义和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教材(文本),与文本进行全方位深入化的对话和探讨,在此过程中,进行师生之间,文本与师生间,生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充分利用情境、合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能自主、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的目的。

二、“三心共鉴,读写一体”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流程(一)、导读阶段——创设情境,诱发参与。

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生:初步感知文本,引起认知冲突。

(二)、自读阶段——赏析文本,自主探究,质疑问难。

师:启发引导,促进学生关注文本,积极思考。生:再读文本,发现问题,质疑问难,自主探究。

(三)、研读阶段——小组合作,研读文本。

师: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讨论问题与要求,深入各小组

倾听或参与讨论。生:同桌两人一组对探究的问题和结果进行交流,为全体学生提

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小组和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培养团队意识和活动能力。

(四)、运用阶段——归纳总结,读写转化,能力迁移。

师:指导学生总结,设计写作内容。

生:实践体验,写作交流。

三、“三心共鉴,读写一体”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学习步骤(一)、感知——思考

任务:走向文本,即初步整体感知文本。

(1)学习本文的目标是什么?(2)文本要说什么?

(二)、质疑——领悟

任务:走近文本,即信息的筛选和提取。(1)你的困惑在哪儿?

(2)文本的观点是什么?是怎么表现的?

(3)文本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4)文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鉴赏——体验

任务:走入文本,即鉴赏文本之美。(1)文本语言表达有什么特色?

(2)你与文本描述的哪些地方产生了共鸣?或有什么体验?(3)怎么评价文本的观点?

(四)、应用——拓展

任务:走出文本,即对文本的拓展。

(1)它与你以前所学有什么联系?(2)它与你的生活有什么联系?(3)学习本文后对你有什么思想的启迪?(4)自主写作,交流心得。

四、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

(一)、教师应对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过程实施有效地控制。防止合作学习的“形式化”,注重提高合作的必要性和深刻性;防止合作成为某个优等生的包场,关注学生的全员主动参与;抓准合作的时机,提高合作的时效性。

(二)、不同文体的课文应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鉴赏类 教学模式示意图:

自读感悟——整体把握——精读研讨——写作交流——鉴赏反馈(2)文言文教学 教学模式示意图:

自读疏通——熟读背诵——落实字句——直译检测——积淀文化——鉴赏提升——拓展阅读——写作交流

(三)、教师必须将所学内容问题化,以导向明确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力避教师课堂上不提问、或自问自答现象。问题设计要科学合理,具有层次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水平。学生是问题解决的第一主体,问题的解决的一般程序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全班展示与共享→教师适时点拨和指导。

(四)、学案导学,双案并举。

教师按照“导疑-导学-导思-导练-导创”的指导思想,设计常规教学的“教案”,并按“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教学理念设计“学案”。“教案”侧重于设计“教师如何教”;学案侧重于设计“如何引导学生学”,坚持“双案并举、教学合一”。

(五)、组建语文学习团队:

学习团队的组建。兼顾性别比例,学习能力差异及学生性格特点。同时选出团队带头人,担任学长。

学习团队的章程。团队成立后,选出召集人、纪律委员,利用“头脑风暴法”,制定出自己的团队章程,形成条文,明确分工,同时召集人根据成员学习起点的不同为每一名成员制定达成目标。

学习团队的监督。团队带头人在课前对成员的预习结果进行检查,对课中展示进行鼓励,对课后总结和落实再度检查。

团队的活动。各个学习团队之间可以搞一些有利于提高团队凝聚力的活动,如辩论赛,演讲比赛,学科竞赛,以及其他学习活动比赛(作文比赛,书法比赛等)。

团队的文化建设。以召集人为核心,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如我们奋斗的口号,我们的奋斗格言,我们团队每一名成员的理想。

苏格拉底的故事:故事说,苏格拉底有一次将其弟子带到杂草丛生的田地里上课,问他的弟子们,如果要除掉这一地的杂草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一个说,是拿石灰把草烧死;另一个说拿镰刀割去 ; 还有的说用火烧光 „„苏格拉底笑笑,什么都不说,只让他的弟子们按自己认为的方式去除草,并相约一年以后再来寻求最好的答案。一年过去了,他们再次来到这块田地,那些被刀割、火烧、石灰淹的地面依然是杂草蓬勃,而已经长满了茁壮的庄稼的地面,杂草都遁迹了。苏格拉底说,要除掉旷野的杂草最好的办法是种上庄稼。

教育即行动。怎么行动? 语文教师要做“双面胶”。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启示放手是教育。

学习是自己的事,教师无权鸠占鹊巢,教育就是“归还”;开发、开口、开心、开怀、开窍

学生已会的 自己能学会的

讲了学生也不会的 易混、易错、易漏点

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 学生解决不了的

反思追问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老师讲的东西----有多少是老师不讲学生也能讲出来的? 有多少是老师不讲学生也能掌握的? 有多少是老师讲了也不能掌握的? 有多少是学生喜欢听的?

为什么学生越是语文课上越不爱发言了? 有多少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有用的?

语文课上应该谁忙活?是谁在忙活?

高一语文新课程教学总结与反思 篇2

热爱学生,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 尤其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 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 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 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教师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而一旦丧失自信心, 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 当然就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了。所以, 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 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 尝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起学习兴趣, 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 使课堂真真实实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 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 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浅显的、在书本上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 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 就立即加以表扬, 表扬他们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 提高训练要求, 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 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 对于学困生, 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 只要多一些努力, 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 只要努力, 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 ! ”“你的分析很有道理 ! ”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 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 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进步, 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 喜欢上语文课。

2.放 开标准 , 激活思维

一些教师课前都事先设计好了环节和问题, 为了达到相应的预期标准, 一层一层地将学生往问题上拉, 向标准上套教学环节看似紧凑, 实则原味失尽。教学的目的不是将学生的思维定位于教师预定的标准上, 而应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创新。如果教师把自己思考所得的关于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写法直接灌输给学生, 而后要学生从课文中寻求证据来证明教师的正确, 这不得不说是典型的注入式。在整堂课中, 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首先被固定在一个必须认同的现成结论中, 而这个必须认同的结论又被教师和学生理解为最终的知识真谛。教师在教学中, 要放开标准, 以开放、活跃的方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释放学生内在的感悟这样的课堂才算生动活泼。

3.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 放 飞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 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 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大胆地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 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充分思考后,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 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 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 懂得知识是无穷的, 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 课堂气氛很活跃, 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教师毫不吝惜地让学生思考、争辩, 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鼓舞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动机,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起决定作用, 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求知欲望。幽雅动听的音乐, 鲜艳夺目的色彩, 五彩斑斓的图画, 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言语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正好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渗透力极强的教育信息。电教媒体声像并茂, 方便、直观, 感染力强, 视听结合, 且图像活动变化, 能展示情节, 容易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激发学生兴趣, 产生情感共鸣。因为美的画面能让学生身临其境, 唤醒学生的情感, 激发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 学生虽然见过大自然的美景, 可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这时应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多姿多彩的秋景图, 学生眼中有景, 心中那“五彩缤纷”、“你争我抢”、“瓜果飘香”的美景自然而然涌现出来。再配上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 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秋的丰收、秋的希望, 引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这样的课在学生心中引起圈圈美丽的涟漪, 全靠多媒体的帮助。

5.利用网络百科全书式的资料库 , 提供各种学习资源

互联网的发展, 校园网的建设, 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 学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课本等一些文字教材, 网络已成为一个取之不尽的、应有尽有的资料库。学生利用网络可以补充大量课外知识, 开阔视野, 正所谓“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新的知识习得方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考方式, 让学生借助网络搜集资料, 解决相关问题, 学会积极主动地思考,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小学语文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陶冶情操, 比如上完一堂课, 可以指导学生上相关学习网站阅读类似美文, 或布置作业搜集一些名人名言, 利用丰富的网络将语文课堂有机向课外延伸。

6.利用儿童文学资源

将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儿童文学是适合儿童阅读, 能为儿童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 适应他们的智力兴趣爱好;孩子来到世上, 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渴望, 他们渴望快快长大, 渴望体验许多不知道的事情, 但同时在成长的路途上他们又会经历失落与痛苦, 这时儿童文学作品就是他们最好的旅伴, 给予他们纯净、抚慰、信心与温暖, 作品中美好的情感、多彩的世界能给他们带来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拥有的体验, 丰富他们的生活, 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满足。

对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反思 篇3

一、重视人文性,轻视工具性

案例:有一位语文教师是这样上《台阶》一文的: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接着给学生布置了三个思考题:(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了?然后分4人小组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巡回指导,最后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整堂课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师生互动,气氛活跃,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反思:曾记得,多年前的语文教学,为了加强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等所谓的基础知识教学,教师往往是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把好端端的一堂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语文工具课,没有一点人文气息,更不要说学生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文本中的人文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这一堂课,表明了新课程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它注重了文本中人文性的挖掘和引导学生对文本中人文性的体验与感悟。然而,细细想来,突然觉得,本堂课似乎有失偏颇,它虽然重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却失去了语文的本质性——工具性。试想,一堂语文课,表面热热闹闹,如果听不到师生有感情的诵读,看不到师生对文本语言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师生对优美语言精彩语段的独到的分析与见解,也没有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训练,那算一堂语文课吗?在交谈中发现,有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只重视对文本的解读,只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那就不是搞新课改了。真的是这样吗?学生连课文都还没读通,教师就开始“牵”着学生进入自己预设的“人文命题”,或对社会现象进行时政剖析,或生硬地联系学生生活情景进行情感熏陶和价值观教育。这样的语文新课改,又使语文教学走向了另一极端。近来,许多专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钱梦龙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两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事实上成了人文性的独霸天下。”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也说:“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语文课上过于强调人文性和文学素养的教育。”可见,语文教学不能矫枉过正,要重视人文性,但不能轻视工具性。因为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和谐的统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多诵读文本,要给学生更多的平心静气“潜心会文”的时间,在对文本的不断诵读中,在对优美语句、精彩语段的揣摩品味中,体验文本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这样,既可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素养,又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假如,那位老师多让学生找些语句加以体验,应该就更完美了。如“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多优美的一段话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普通人(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和对被人尊重的渴望。这样的语段,应该让学生多多诵读,细细品味,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结合。

二、重视学生体验,轻视文本价值

案例:一次,听一位年轻教师教学课外文言文《狐假虎威》。她采用了让学生自读自议自演自评的教学形式,学生既做导演,又做演员。通过读、议、演、评等把狐狸的狡猾,老虎的愚蠢较好地表现了出来。最后有这样一段对话:老师问:“同学们,你们学了课文后,想对老虎或狐狸说点什么?”学生甲说:“老虎啊老虎,你怎么这么容易上当呢?太不肯动脑筋了。”学生乙说:“狐狸啊,你太聪明了,老虎都被你骗得团团转。”学生丙说:“狐狸啊,你太勇敢了,面对凶恶的老虎,你一点都不怕。”教师连连说“好”、“不错”、“有道理”。

反思:首先,应该承认,这位教师的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即重视了学生对文本的个体的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凸现了文本所具有的人文意识。因为《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确实,对文本的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卢梭说的:“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替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了。”所以,这位老师就是想让学生亲身去体验,说出自己对狐狸和老虎的看法、想法,表达自己对狐狸和老虎的感情,而学生的回答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这确实要比教师的包办代替式的解读分析强百千倍。但问题是,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的独特的体验?假如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的独特的体验,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符合文本的教育价值,都一味地说“好”、“太好了”、“有道理”。那怎能传道、授业、解惑呢?正如一位知名学者所说:雪融化了是什么?说水是对的,说是春天或是绿色的似乎也行。但如果说是酒或是汗水就不一定有道理了。尊重学生的体验,也要注重文本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本所蕴涵的价值导向,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求异求新。如果读《愚公移山》读出了愚公真愚,是因为愚公挖山不止,破坏了生态平衡;如果读《水浒》读出了武松打死老虎要负法律责任,是因为老虎是国家保护动物。像这样就是漠视文本的价值导向,无原则地认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任由学生带着错误的理解走出课堂,这不是对学生负责的行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知道,每一篇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都有一定的教育内涵、价值取向,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再说,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参差不齐,他们对许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比较模糊,因而,他们的个体体验是不成熟的,甚至有时完全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所以,语文教师在尊重学生个体独特体验的同时,要给学生的体验加以引导。例如案例中学生的体验,可再让学生去思考:如果,狐狸回到了大森林,它会对百兽怎么样呢?学生一定会想到,狐狸将会大耍威风,欺压和残害其他野兽的情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更要引导学生联系作者、联系文本、联系时代背景、联系特定社会历史时期风貌,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全面理解、细心揣摩,还要引导学生从道德、审美、价值观等方面对自己的发现、体悟进行辨正和反思。

其实,还有一些问题,诸如只重视合作学习,忽视实际效果;只强调主体性,忽视主导性;只重视合作交流,忽视悉心倾听。不过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还处于成长阶段,探索过程,因而出现一些偏颇在所难免。我们既要革除传统教学的弊端,又要弘扬新课程的理念,但是,矫枉切莫过正。广大语文教师保持饱满的热情、冷静的态度,同舟共济,积极探索,这些问题就一定能够解决。

高一语文新教师汇报课听评课总结 篇4

高一语文

易红芳

3月14日下午第5节课,我们高一语文组教师在教导处的领导下,对戴明亮老师本周三的新教师汇报课新型了详细而中肯的评价。具体情况如下:

一.授课教师汇报教学设计及完成情况

首先,戴明亮老师从课题选择到教学每一个步骤的落实做了比较全面的汇报。

课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豪放词代表作 目标:1.感受苏此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情感

3.理解本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完成情况及反思:对本词内容的把握体现在豪放风格的体会上。上片写景的分析比较到位,下片咏史、抒情因时间的仓促显得较浅。总体来说完成了预计教学任务,另外课堂意外导致课件无法应用,一定程度影响了课堂效果。

二.汇报课评定:

(一)、本堂汇报课的“亮点”:

1、从学案的设计来看,生本意识非常强。简明、清晰。对学校的教学模式把握非常到位。由学案就可预想教学的成功。

2、“20+20有效课堂教学”的意识强。

整堂课严格按照标准备课,环节齐全,基本功扎实,教师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收获比较大!

3、课堂设计精、结构巧。

课堂幽默的引导、巧妙的点拨、对学生智慧的鼓励、富有节奏感的设计、层次分明的环节、引人入胜的问题设置,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减少学生的课上疲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极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有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意识。

5、课堂调控方面:针对性强、目的性非常强。课堂教学充满趣味,课堂语言亲切。

(二)、不足与努力方向

1、学案设计方面:

细节方面需细加工,会更好,学生主动性的调动会更好。

2、课堂诵读的意识稍弱。

整堂课除了录音范读与学生一次齐读后就没有对诗词的诵读。若教师能声情并茂的示范诵读,那么定会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与胆量。课堂以诵读推动学生学生对诗歌的感觉与理解效果会更好。

3、教学内容显得稍多,可以把本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来进行,各环节会更透彻。

4.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单一。气氛还不够,对后门口的学生可更多关注。让学生学,多提问,让学生动起来。讨论后教师少讲,多让学生小结、分析,最后再由教师做明确的回应。5.板书需要有一个比较规范的设计。

《语文新课标》教学反思 篇5

古文学习在现代社会中是否可以削弱?这是语文教育中一个争论点。《课程标准》给出了明确答案:适度强化古诗文阅读,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训练突破原来“一课一练”的模式,对大部分内容采取“多课一练”,只对少数重要内容进行密集思考、训练,重在引导学生活学活用。语文考试也将“变脸”。《课程标准》倡导语文考试不局限于一张试卷和标准化试题,拓展多元评价。教师可采用面谈、课堂问答、座谈、案例分析、辩论、演讲、展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从多种途径来评价和考查学生。学生也可从中形成自我激励。

综上所述,今后老师将不再仅仅是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和学生一样,也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如定期阅读报刊、写作文、认真批改作业,甚至是练书法。

1.课标要求:老师一年阅读百万字

任教一至五年级的教师,每学年的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记诵量不少于5000字,写作量不少于5000字;任教六年级至九年级的教师,每学年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记诵量不少于5000字,写作量不少于1万字。

“教体育的老师肯定会打篮球,教音乐的老师肯定会唱歌,但教语文的老师未必会写作。”有的语文老师存在一种错误的意识:老师嘛,能改作文就行,写不写无所谓。其实这种想法有很大弊端:老师本身的作文水平很难提高,从而限制了他们的批阅能力,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难有很大进步。老师长期不动笔,批阅学生作文时会缺乏真切感受,只从概念上改作文,难以给学生有效的指导。

至于阅读量,现在不少学校里,由于班主任多为语文老师担任,他们工作繁重,导致课外阅读量最少。而阅读量和写作能力、教学水平息息相关。有些语文老师之所以“课上得不好”,原因并不在于缺乏技巧,而在于缺乏阅读量。20年前有语文教学专家提出:语文老师起码要背诵80篇古文,但现在很多老师都做不到。

2.课标要求:认真处理学生作业

作业批改不仅要指出学生问题,更要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以展示、思路介绍、讨论等形式组织学生交流。作文的批改要有针对性,注重实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谈自己的作文体会。

一些语文老师批改学生作文相当随意,往往只给出基本分数,而缺乏相应评语。从上世纪末至今,作文批改有两种倾向,由“精批细改”到“不批不改”,虽然这也可视为教学理念迁移,或是老师教学负担增加所致,但也反映了一些老师教学态度的变化。

3.课标要求:书写给学生作示范

语文教师要在写字上花功夫,做到书写规范,字迹端正,能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篇6

导语:

《新课程标准》实施近三年来,广大教师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不断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进行课改尝试,摸索了一些路子,积累了一些经验,一定也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毕竟是“全新的”,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不断完善。所以说,作为一名骨干教师,不应满足于现状,更不应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研究——探索——改革——实施,今天就让我们再次重温一下《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的有关知识。

复习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的理念)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内容理念)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理念)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内容理念)

5、教师理念:

6、评价理念

7、教材理念: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和“不用教材教”。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

五个领域: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课程目标:

1、识字与写字

2、阅读

3、写作

4、口语交际

5、综合性学习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育教学的策略:多元互动策略;问题情境策略;信息运用策略;合作探究策略;把手整合策略;赏识激励策略;教学评价策略;教与学的调整策略;时间运筹策略;复习应考策略。

以前我们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的有关知识,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如何进行备课、讲课以及教学设计等内容。因为《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是

1、识字与写字

2、阅读

3、写作

4、口语交际

5、综合性学习。今天我们研究一下《初中语文教学法》,重点研究学习初中语文阅读、写作和综合性学习教学法。

初中阅读教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标准》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1、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

2、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3、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新理念下阅读教学的三个转变

1、变训练为主为积累为主

2、变深入分析为培养悟性

3、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二)阅读教学的目的意义

使学生形成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塑造健全人格,净化心灵空间,丰富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精神,发展创造思维。

(三)阅读教学的灵魂——“民主、科学、个性”

(四)课堂阅读教学的开放

1、教学内容的开放

2、教学形式的开放

3、学生思维的开放

4、教师思想的开放

(五)阅读教学的过程转变——“教——学”

二、丰富多彩的阅读教学策略(p69~76)

(一)走向学生——自主性阅读的教学策略

1、教师的“导”必不可少(1)用发现法读课文(2)用问题法读课文(3)用讨论法读课文(4)用整合法读课文

2、自主性阅读的教学应注意的问题(1)贯穿主线——学法指导(2)先学后教,注重学生主体

(3)提供充分的时间,保证充分诵读,引发思考

(一)体验、品位——探究性阅读的教学策略(p73~77)

1、探究性阅读的前提——进入问题情景、确定专题(1)中心式问题(主问题)(2)提炼式问题(3)自由式问题(4)抛锚式问题(5)点睛式问题

2、探究性阅读的核心——占有信息资料、自主探究(1)充分地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2)主动搜集丰富的背景资料(3)激活方法,借鉴运用(4)注重体验情境,诵读感悟

3、探究性阅读效果的“抓手”——成果展示,欣赏积累语言(1)朗读、背诵

(2)表演

(3)创造性习作

4、探究性阅读的迁移拓展——课外延伸研究

5、探究性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6、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建议(1)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2)要设计有探究空间的问题(3)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4)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的空间

(三)读出自己——个性化阅读策略

1、个性化阅读的基本特征

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别差异;他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是教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

(1)阅读主体的自主性(2)阅读时间的探究性(3)阅读过程的调控性

(4)阅读结果的差异性

2、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

(1)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2)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3)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课文

(4)转变教师角色

(四)发现、感悟——创造性阅读的教学策略

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是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泳、体味、思考来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意的结论。

1、如何超越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1)在鉴赏阅读中超越文本

(2)在动态阅读中超越文本(3)在批判阅读中超越文本(4)在发展阅读中超越文本

2、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1)指导学生平时勤于思考,用于质疑问题

(2 学会发散思维,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3)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4)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5)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争鸣

(二)碰撞、融合——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

1、阅读教学的对话理念

(1)从对话理论看语文教学的本质

对话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人与他人或自己的对话。语文教学实际上是教师通过与学生对话激励并促成学生与科文作者的对话、与自己及他人的对话。

(2)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

读书即交友,是朋友间的对话。通过阅读对话,读者可以主动“发现”、“参与”,从而激发读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的策略(1)问答行为策略

主要功能有:①诱发学生参与教学;给学生提供某种线索,使学生注意教材中的某些特定信息;②提供联系与反馈的机会;③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其特征是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学生观点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质疑,就某一问题共同探讨。

〈1〉发问策略

〈2〉侯答策略

〈3〉理答策略

(2)讨论行为的策略 主要功能有:①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②帮助解决问题;③培养人际交流;④改变学生不愿接受他人观点的态度;⑤促进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

〈1〉讨论的准备策略

〈2〉讨论的启动策略

〈3〉讨论的组织策略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也是作文教学的主题,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学生的历练和内化完成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创新作文理念,重塑美文灵魂

(一)生活是作文的活水源头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走进生活,才能有真切的体验。

(二)文人合一是作文的价值追求

首先,突出“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的作文教学目标;其次,构建本色化内容和活动性体系的作文教学模式,从而弥补知识读本型、文章选本型的传统作文教学的缺陷,使作文过程成为丰富多彩、意兴昂然的生命活动,……;再次,承继并光大中国传统文论中“文品即人品”的作文教学思想精华,赋予其新时代的特色和活力。

(三)作文思维从封闭归属趋向多元创新

首先,鼓励作文主体在思想内容上趋向创新。其次,鼓励作文主体在思维形式上趋向发展。

(四)作文语言从俗语套话趋向丰富多彩

(五)作文评估从保守狭隘趋向明珠开放 首先评估观念眼更新,即鼓励作文具有见仁见智的开放性和民主性;其次是评估标准的和梯度和层次。新课标新评估观的体现是“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二、作文闪耀着个性的光辉

(一)书写潇洒的生命轨迹

教师应引导学生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底蕴,真诚的拥抱生活的亮丽。学生作文中的“真实”和“真诚”品质,实际上标示着沉甸甸的生命质感的存在,映现了一个活生生的“我”的灵魂。

(二)放飞作文,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我们提倡自由为文,就是给学生“松绑”,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写作环境和愉悦的构思心境;我们主张放飞作文,就是鼓励学生在完成课业之余,踊跃投身图书世界,汲取阅读的精华,奔向大社会、大自然,去拥抱生活的真谛,以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增长才干。

(三)弘扬个性,表现人性的精髓

个性化的创造使作文的根本标志,作文应该展示人格的魅力,表现人性的精髓。

(四)作文个性化与教学个性化

1、作文个性化 就是学生能自主的协作,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所谓自主,就是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不受过多的干扰。所谓真实,就是说真话,不说假话。就是写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看法,不是编造。所谓创新,就是大胆质疑,敢于突破条条框框;就是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就是善于采用新的表现方法,具有新的风格。

(1)思想个性化(2)思维方式个性化(3)写作借鉴个性化(4)语言风格个性化

2、作文教学个性化

实现作文教学个性化,教师的鼓励引导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境界。作文是心灵的释放。教师的责任时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然后去放大,鼓励学生按照自己本来的样子去更好地发展。

作文语言的艺术,教师要关注学生作文的语言,句式的选用,修辞的运用,逻辑的顺序,词汇的丰富性,风格的多样性。

作文体现构思的匠心。文无定法,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展开,如何收束,都有学生自己的习惯和匠心,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切不可强加于学生。

(五)努力创新,弘扬创造精神

作文教学应顺应时代的需求,树立教学的新理念,把培养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发展创造能力放在首位。首先,要以培养认知感悟力为起点……;其次,把培养联想想象力作为教学重点;再次,要培养质疑的判断力。

三、作文教学新理念

(一)把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1、教育学生认识自改作文的重要性

2、教给方法,有计划的训练

(一)作文批改的目标实现由“评”向“改”的转变

(二)批语——写作能力与生命培育的双重关注

四、网络环境与“激”情作文

(一)网络作文的优势

(二)网络激情作文策略

1、利用网上资源,建立学生个人素材库

2、创设虚拟社区,学生参与批改、讲评

3、畅通批改渠道,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新提法,这也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同《语文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所在,那么:

一、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和目标(P108~110)

综合性学习是通过学生协作共同完成学习的任务的集体活动,是培养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是综合性、社会化、经验性和个性化。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观察——表达。二是问题——解决。三是活动——探究。

1、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求

(1)能主动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2)能提出学习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取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国家大事,就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互相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战士学习成果。(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引资料的出处。

(二)语文综合学习的突出特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具体表现为教育目标、内容、对象、时空、手段的多方面的综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第一次被写入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综合性学习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础,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我体验、实践、探索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具体说,综合性学习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综合性学习主要运用的是讲究探究式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二是综合性学习借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手段,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学科内外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所以总个性学习不应等同于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它比研究性学习更强调活动的丰富性;也不同于以往教材的语文实践活动,它比语文实践活动更重视研究专题的选择和探究的深入程度。特征有:

1、与阅读教学密切照应,又相对独立、自成体系

2、综合性学习过程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

3、在综合性学习中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注意活动的开放性(1)内容的开放(2)过程的发现(3)空间的开放(4)结果的开放(5)师生关系的开放

2、注意活动的阶段性(1)内容选择的阶段性(2)不同形式的阶段性

3、注意活动的综合性(1)知识的综合性(2)教育功能的综合性(3)考察评价的综合性

4、注意活动性的实践性(1)突出活动的可操作性(2)保证活动的完整性(3)突出过程的完整性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领

1、需要处理的关系

(1)正确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体的关系

(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5)与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时间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2、需要注意的问题(1)以充足的实践作为保证(2)面向全体学生,关照个别差异(3)充分利用弹性空间

(4)把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三、语文活动课的研究与思考

(一)活动课的几个重要原则

1、解读语文活动课

语文活动课主要特征有:其一,语文活动课有目的、有计划,是语文课程的一种。其二,语文活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并将语文课的见解经验和知识技能进行运用,是指熟练并高度迁移形成语文能力,达到一种“审美理性”。其三,语文活动课的主体必须是学生的主动参与,目的也在于激发学生内心的语文学习冲动,并努力通过活动课程使之定型,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并促进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学生的创造精神的培养。

2、开设语文活动课的理论根据

3、语文活动课的实施策略

(1)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寻找切入点加以组织和引导 ①可模拟现代生活的题定情景

②可将亲历的体验、困惑、茅盾变成话题展开讨论 ③可以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题材,进行配乐或配画。④以课本为题材演小品、课本剧。⑤可将社会各界人士请进课堂(2)进行活动课的三个阶段

①把生活纳入课堂

②从课堂走向社会

③研究性学习

4、语文活动课与体验性作文改革

教师在活动课中适时引导学生捕捉亲身体验和情感中的闪光点,使其搜集素材能力、认识水平均有大幅度提高。

5、语文活动课的广阔前景

(二)语文互动的注意事项

1、力求集“三味”(趣味、生活味、语文味)于一体

2、要把握好“度”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及目标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以语文学科为主并综合了其他学科内容的学习实践活动,是以拓宽学习空间、增强实践机会、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是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的整合和发展。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语文综合性学习第一次被写入课程标准之中,构成了语文新课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语文学习开辟了崭新的天地,为语文教学和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是语文教学的新举措、新突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的特点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基本目标。要有效地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把握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明确它的学习目标。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打破了课本是唯一信息源、教师是唯一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信息交流场所的教材、教师、教室 “三中心”论,打破了语文教学的学科本位论和语文教学的封闭状态,体现了鲜明的综合性特点。

(1)学习目标的综合,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的学习目标的综合及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如人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的教学目标定为:A、知识和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口语交际和写作表达能力。能在观察和欣赏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把观察的景物的特征和内心感受、体验说给别人听,做到内容具体,语言较生动,有一定的感染力。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作文。B、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掌握观察景物的方法,初步养成观察景物的习惯,认识并探究自然。能对感兴趣的景物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在观察时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形、声、色、味、性),并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观察对象进行多方面的对比、类比和综合,加深对观察对象的感知、理解和领悟,从而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人与自然的沟通。C、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操。回到大自然的环抱,沉浸于大自然之中,围绕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开展活动,获得对大自然的亲近而美好感情,体悟自然的生命和灵性,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借此将关爱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浸润在心灵深处。这些目标体现了语文综合素质的整体发展。(2)学习内容的综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活化的学习实践,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广阔空间中学语文,它把整个世界作为语文学习的环境,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技、文化”等内容展开,涵盖变化中的整个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天文、地理、军事、经济、科技,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体现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与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

(3)学习方式的综合,做到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规范学习和休闲学习相结合,个体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4)学习资源的综合,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综合性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综合性沟通和整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可分二类:一是本地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作为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二是网络资源,指学生自己运用“雅虎”、“搜狐”、“新浪”等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收集资料。这些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图文并茂、声像丰富的交互式人机界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达到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5)评价的综合性。评价的内容,要看项目的确定是否有价值,内容设计是否具有探究性,探究的方法是否科学,又要看实践活动是否做到全员参加和全程体验,还要看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合作能力,以及在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看收集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从评价的形式上看,综合性学习是复杂的语文实践活动,单一的量化评定方式不能反映它的本质,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压抑学生的个性、灵性、悟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将单一的量化评定转变为多样化的综合评定,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等多维度、多侧面的综合性评价方式,全面而客观地反映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效果,既让学生分享成果的喜悦,又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2、实践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从综合性学习的原则、目的来看,实践是第一位的。无论是“运用语文知识与能力解决生活中问题”,还是“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无论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还是“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都强调学生参与和实践,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标准的“目标”中大量运用“观察”“搜集”“查找”“策划”“运用”“调查”“组织”“参加”“尝试”“解决”“获取”等行为性很强的术语,就是为了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很强的实践行为,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实现语文的社会性功能,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基本素养。重视探究,重视应用,培养学生对世界事物的好奇心、强烈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是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前提;重视体验,重视过程,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人人主动积极投身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是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保证。

3、开放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沟通课堂内外联系、沟通学生与自然社会的联系、沟通语文与各学科之间联系的纽带,是贯穿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的基于文本又超文本的语文学习活动,具有极强的开放性。

(1)学习时空全方位开放。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由封闭的学习向开放的学习转变,由静态的学习向动态的学习转变,由只有近短期的学习课题和学习计划向中长期的研究课题和学习计划转变。学习时空向家庭、社会和自然开放,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亲近自然,放眼科技文化的发展,体验家庭生活,观察社会现象,记录典型事件,学习先进人物,探究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在活动中学习语言、吸纳知识、积累生活、丰富情感、提高认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2)学习内容的开放。生活的领域有多宽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领域就有多宽阔。学习内容除了文本,更应包括多元信息——书面信息、影视信息、网络信息、社会传闻、多彩生活、未知领域、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等等。缤纷的世界、多彩的生活是最生动最鲜活的课堂,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文化营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其他各科的学习领域也都蕴藏着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各学科的学习实践中,巩固并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开阔知识视野,积累学习经验,积淀文化底蕴,如赏名剧看名画听名曲谈感受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成了智力、能力、思维、习惯、个性、高尚思想、审美情趣、完美人格的综合性训练,在高品位的艺术感染和享受中激发情感,激活思维,丰厚学生的精神底子。

(3)学习过程的开放。一是教师由包到放。课堂上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深入地探究,真切地体验,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释放自己的灵性,准确而有创造性的得出自己的结论。在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专题研究中,教师鼓励学生自己选题、设计、组织,主动探索,大胆质疑和创新,不怕困难和挫折,实事求是地总结自己活动的得失和经验教训,把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同时作为活动的成果去鉴定评价。教师时刻关注学习过程的发展,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保证每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断提高。二是学校由封闭到开放。学校领导不但要鼓励语文教师开放课堂教学,而且要鼓励学生走向社会,把社会变成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4)设计思路开放,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像一个倒置的漏斗,表面上看入口很小,一旦进入活动,就展示出广阔的天地。比如,以放映人类登月录象导入的“探索月球奥秘”,以“女娲造人”为引子的“追寻人类起源”,他们看似内容单一,但都只是找到了一个出发点,学生可以由此生发开去,让探究的触角延伸到历史、未来,延伸到文学、科学,延伸到地理、生物、天文、物理,延伸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沟通、结合。

4、探究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虽然初中阶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与小学阶段有所不同,体现了综合性学习不同层次的要求,但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是共同的:一是有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能提出学习的专题;二是自主实践,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尝试解决问题;三是与人合作,共同探究,使研究的问题或拓宽或深入,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从中可以看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突出探究学习。特别是综合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专题研究,从研究专题的确定到实施,从研究方法的选择到研究成果的验证,每一步都需要探究。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寻找答案,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和能力的乐趣,激发探究和创新的积极欲望,逐步形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喜欢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培养全体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从而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5、自主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有关综合性学习的论述,无论是阶段目标,还是教学建议,都处处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能自主组织”(阶段目标)“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教学建议)“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评价建议)学生成了学习、活动、评价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指导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主题的策划,到学习内容的选择,从学习方式、学习步骤的安排到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选择。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地观察、调查、阅读、讨论,主动地查找资料,分析、整理资料,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形成自己的结论,不断提高搜索利用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策划活动的组织能力、表现能力和研究能力。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具有“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能力,能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具有跨学科学习能力”;“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现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具有“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围绕感兴趣、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调查访问”、“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搜集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具有合作精神”;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及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小结:当然,新的教学法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而且方法是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学习、体会,探索、研究,总结、实施。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一语文新课程教学总结与反思 篇7

一、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相结合

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教学手段更加先进,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全新的教学理念彻底改变了以前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它不仅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但是,语文教师必备的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规范、优美的板书,饱含激情、抑扬顿挫的朗诵能力,精辟独到的见解等教学基本功,曾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审美意识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保留这些基本技能,而且要充分发挥这些教学基本功的优势,并且和新课程理念下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精彩、效果更好。因为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再先进,也比不上教师自己朗诵有亲和力及感染力;多媒体的画面效果再直观,也替代不了教师板书和涵泳文本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浸润和熏陶。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严谨的教学环节相结合

新课程教学强调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增多,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创设情境”、“师生互换角色”等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确实让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整个课堂结构略显松散,教学随意性很强,特别是对一些问题的讨论缺乏有效的时间控制,个别学生混在小组当中钻空子,这样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方法有些单一,课堂氛围有些沉闷,但教学步骤环环相扣,课堂结构非常严谨,整个教学过程井井有条。因此,在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借鉴传统教学课堂结构紧凑、过程严谨的优点,让课堂教学张弛有度、有条不紊,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必要的讲解相结合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教学的一大亮点,它确实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能激发他们无穷的创造力。这一学习方式的变革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但是,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较浅,阅读量和知识面有限,对一些事物、概念和知识不甚了解,因此他们在探究性学习时会遇到一些障碍和困难。这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进行指导和提供帮助,必要时花上一些时间给学生开几个专题讲座,对一些难懂的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绝不能认为老师讲得太多就是“满堂灌”,更不能以“新课程教学老师不能讲得太多”为借口,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置之不理,或“点到为止”。事实上,新课程教学并不拒绝必要的讲解。不论是新教法还是旧教法,只要对学生的成长和将来的发展有利,都可以拿来使用。

四、课外知识积累、语文实践活动和知识传授、方法指导相结合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非常重视语文活动课的开展和课外知识的积累。因为课外实践活动和积累不仅是课内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传统语文教学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指导,却忽略了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一定要对活动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并在具体方法方面进行指导,同时还要进行有效的组织,注重实效,绝不能流于形式。

五、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与学段质量测评相结合

新课程评价体系强调评价形式的多元化,既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又有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既有等级评价,又有量化评价。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考试评价为主,评价方式较单一。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公正、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这样的评价才是科学有效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开拓和提升,是在继承已有教育教学成果基础上的创新。因此,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时绝不能走极端,彻底抛弃传统教法,而应该在继承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创新中探索、提高。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不会背离新课改的真正目的和正确的发展方向。

摘要:本文针对一些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无所适从的现象, 重点分析了语文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各自特点及相互联系, 认为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不能厚此薄彼, 更不能把二者有意割裂开来, 而应该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推陈出新, 新中求变, 变中提高。

谈语文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 篇8

一、语文教学应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大体沿着“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发展轨迹。当代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特点是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过去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与时代发展同步,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语文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想象和创新的能力。另外,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从语文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语文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这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是新形势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决定了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传统的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学中情境问题尤为突出,教师只有从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成教学过程的动态的研究者,才能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和学生成长变化的需要。教师由静态的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主要指教师应当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新的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和教育改革的专业决策者。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研究和改进,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进而从策略层面上提高教师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增强“时态性”。教师在成为动态的研究者过程中,既培养了教师自觉的反思行为,又密切了教师群体间的合作关系,使动态研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二、语文教学应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具体表现有:教师在教学中大量讲授分析文本的结构和思想,重分析轻探究,重结论轻推理,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这种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必然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需要和体验,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课程教材的知识或结论,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的载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得出结论,即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思想观念才能得到提高,只重结论、忽视过程的课程与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语文师不应局限于以往“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即以史论相结合的传统的教授方法,而把教授的重点放在史论结合的过程中或论从史出的过程中,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语文教学应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在其代表作《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中提出了闻名于世的“解放教育思想”。解放教育思想对传统的主流教育思想和课程教学理论进行了猛烈抨击,其中最主要的有弗莱雷提倡的“对话式教学”。弗莱雷以“对话式教学”抨击“讲授式教学”,用“解放教育观”来向“储蓄教育观”宣战。“对话式教学”表现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相互平等,而“讲授式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垂直的关系,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中的主体,而客体则是世界,因而,在“对话式教学”中,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世界、改造世界。在教学中强调提问、对话和交流充分显示了教育的价值取向:民主与平等。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改变了其原有的角色,从知识的给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探究者、合作者。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以民主、平等为导向的价值观激励教师和学生去了解世界、改造世界。“对话式教学”是实施民主平等的一种有效手段。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也是未来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需要和体验、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若把理念改变落实到具体的行动改变中,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可以把课堂变成师生展现个性魅力与智慧、演绎生命价值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

上一篇:人生哲理经典励志语录下一篇:东西湖职校15届技能节开幕式学生发言稿